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时间:2023-06-06 09:3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求异思维;衍射思维;语文

从2001年国务院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新课改已成为当下教育的主要潮流。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干变万化,但归根结底必须契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因此厘清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其基础课程的地位,教师则应当退出主动教学的位置,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语文工具。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切实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交流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平等的氛围下,使学生学到所应具备的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紧扣课程目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新课改的课程目标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所以,在课堂内容的准备上,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将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囊括,还需要尽力培养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和主动思考的能力,继而提高其社交、艺术鉴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在提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同时,并未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既然是由教师来上课,那么整个课程所包含的信息量和指导意义就必然是由教师来决定,节奏快慢亦然。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自身适当的定位,可以引导学生更高效率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体会更多的情感、情境。

1.郊游式教学

我们将一节语文课堂比作一次欢快的郊游旅行,学生是对行程并不了解的队员,而教师则是团队导游,当郊游队伍在导游的带领下,或快或慢地行进于鸟语花香的山谷中时,导游适时地讲解各种绽放的野花和在草丛中树枝头起落的飞鸟。导游带领着大家在景色最为优美的地方逗留,让队员们或远或近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写意:有的队员去追逐被惊出的野兔,有的队员徜徉在果树花丛之间,有的队员淌进涓涓小溪与鱼群嬉戏,有的队员倚坐在石头旁边享受阳光。流连忘返之间,导游一声哨响,带着大家向下一个美景继续出发。一天的行程,让所有人意犹未尽,梦萦难忘。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2.维护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共同点是崇尚自由,一个班级的学生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相对的,并非任由其天马行空。启发型教学和探究式的互动是新课程的基本形式,但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控气氛,最终课堂将变成一节自由的娱乐课。所以,既要维护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保证学生自发学习、自主思考的主体地位,场面的平衡和大局观的掌握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此外,教师的个人魅力修炼也必不可少。人的个性是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教育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当代的学生虽然更为独立、崇尚自由,但不可否认,鉴于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较为匮乏的朋友圈使其对自身喜爱的人或物有更为直接的表现,有强烈的偶像需求。因此,一个正义、自信、具有正面偶像意义的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必然赢得学生的喜爱。将学生的眼光从各种娱乐明星的身上转移至教师“明星”身上,对学生个性的正面塑造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积极引导活跃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某一研究问题求解时,不受既有信息或思路的限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属于辨异思维,包含逆向思维,它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受特定模式的局限,走出思维定式,能以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对学生不断提升创造力非常有益。在以教师为引导者的课堂上,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寻找文中的求异思维,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中的郑伯、烛之武在说服他人时均采用了典型的差别思维。郑伯看烛之武有怨言,直接先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告诉他“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样一个与烛之武切入点不同的事实。同样,烛之武在劝说秦伯时,也先避其锋芒,承认“郑既知亡矣”,然后反秦伯欲与晋国瓜分郑国的想法直接告诉他一一好处全是晋国的,你没有。

在文中既有的例子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课文中还有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节呢?实践证明,学生的发现力是惊人的,比如:①如果郑伯不先承认错误,烛之武还会出面去见秦伯吗?②烛之武说郑国不灭,可以为秦国使节过往提供方便,那晋国也可以啊,如果瓜分了郑国,秦国使节经过自己的领地不是更方便?③与秦穆公有违约过节的是晋惠公,而现在的晋文公重耳是在秦穆公帮助下当上晋国国君的,如果秦穆公不听烛之武的挑拨之言呢?④烛之武即使劝退了秦国,如果秦国没有派人帮忙守卫,晋国是不是还会执意攻打郑国?

四、先发散后收敛的衍射思维

求异思维有灵活性、积极性、多元性、试错性等几个典型特征,其中多元性求异即衍射思维,也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思维。学生个体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说明求异思维引导的效果已经显现,接下来教师所应做的是联合作为思维主体的学生逐一试错,为寻求科学合理的解题答案而不断尝试、纠偏、论证,在探究过程中反向地激发思维主体的批判态度,反复锤炼其思考方式,最终再收敛思维,共同得出群体认同的正确答案。

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适当抛出问题,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如果是你的话,你将如何说服烛之武出面去劝说秦伯呢?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去劝说秦伯退兵?

实践中,学生给出了许多种回答,对于第一个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①许诺给烛之武足够的赏赐;②用激将法,假说郑国无人能退秦;③用烛之武家人性命逼迫烛之武就范。

其实这些回答里边并没有标准答案,无人能确定使用这些手段是不是就能使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伯,但提出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回答,教师可以协助加以分析,结合背景、场景、人物性格等寻找逻辑上行得通的说法,达到收敛思考的目的。

五、正确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当前新课改、素质教育已渐入主流,多媒体作为新语文课堂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在视听方面的缺陷,使课堂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更加充实,引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但无论用何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才是一节优秀课堂的灵魂。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重点应放在如何围绕教学大纲展开学生有兴趣的学习、讨论,而非如何利用花哨奇特的课件吸引学生眼球,否则将脱离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初衷,走向了一个为课改而课改的极端。言必称多媒体,“无多媒体没资格上课”,多媒体做得漂亮就被认为是好教师等怪象使新课改为形式所掩,有作秀之虞。

多媒体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可以直观、多方面地展示板书或口述无法表现的复杂关系,可以便捷地调用各种资源补充课堂形式,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等等。总之,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是互补而非取代,遵循新课改理念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为课堂内容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

六、提升自身素质,应对课堂教学挑战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素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专业知识素养、文学知识素养,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素养。

语文学科辐射面广泛,除了语言使用的工具性知识面以外,还涉及艺术、历史、地理、社科、政治、天文等,这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更要有精心的课前准备,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下,活跃的课堂思维随时考验教师的学识及应变能力。

比如在上文的《烛之武退秦师》课堂上,学生提出,晋文公退兵的三个理由表面虽然成立,但无法保证秦国留在郑国的守兵退去之后,仍不进攻郑国。

一般教师对于这种问题是无法进行回答的,只能不予深究。但为了避免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就可以从容地要求学生课下在学有余力之时先自行寻找答案,然后再与教师互相印证答案。

实际上,《左传》由于从撰写的出发点考虑,并未完整记录当时的情况。在《史记・郑世家》中记载:“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日:‘吾闻姑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原来,郑文公有一子名兰,流亡时受过晋文公恩惠,比较亲晋,晋文公要求郑国立兰为太子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另外晋文公的仇人郑大夫叔詹自杀了,而且晋国其实对秦和楚仍存有忌惮,所以晋文公这才顺水推舟退兵,休养生息。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翻转课堂;实施策略

“翻转课堂”的提出顺应了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推进教学改革的需求。“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与教师的沟通交流,还是获取学习资源,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翻转课堂”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学习资源的能力。“翻转课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独立主动地完成与课文内容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等将“自学”的知识内化,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

一、“翻转课堂”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目前,在网络资源中的“翻转课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资源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微视频资源比较少。因此,“翻转课堂”的应用要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不能随意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更不能选择不适用的微视频资源。虽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新颖,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提高教学效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永远是核心,海量的教学内容并不全部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实施教学活动,教师不能盲目追求“翻转课堂”而把全部教学内容“翻转”过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需要科学的、系统的长期坚持才能获得实施效果。教师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有着整体的宏观布局和控制,选择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分散于整个学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1]

(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除了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外,课文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诵读,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诵读,更有助于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成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声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意义。[2]在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诵读的必要性,因诵读是学生语言表达、用心体验、积极思考的前提。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运转和思想感情的碰撞,转变了学生作为课堂“倾听者”的模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驱动任务,在不断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及时评价学习行为

在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教师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但不能随意破坏课堂纪律。当学生参与到“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管理者要及时作出有效监控。在课前学生“先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的范围,确保学生使用的电脑安装了过滤引擎,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查询相关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成绩。由于“翻转课堂”的互动性较强,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分组和座位,向学生明确课堂纪律,防止出现“一锅粥”的杂乱现象。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以“后教”补充“先学”之不足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先学”的能力有高有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先学”环节有可能带来学生零散地掌握知识要点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后教”环节中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系统构建。“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微视频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进而形成探究兴趣。由此可见,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中的“后教”不仅是对学生“先学”效果的检验,其关键作用更是帮助学生归整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展开有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3]基于该层面来看,“翻转课堂”中的“后教”作用远远大于“先学”。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包括多种文体类别。通常情况下,文学类的教学内容相对灵活,而实用类的教学内容条理清晰、规定性强。因此,文学类教学内容更容易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文学类教学内容也不允许学生随意发散思想,不能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点。由此可见,“翻转课堂”中的“先学”与“后教”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一旦学生在“先学”环节中没有真正掌握规定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后教”环节中就需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梳理知识,掌握教学内容。

(二)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

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中微视频的使用应该是最能吸引学生目光的部分。“翻转课堂”的应用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相比,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活动设计为:教师安排学生模拟各国外交使节,教学目的包括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切身体会烛之武的能言善辩。学生要经历四个过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1.翻译句子

将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分别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干句子,每组选出一名翻译能力最强的学生。

2.检验掌握情况

对在第一环节脱颖而出的6名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翻译检测,选出正确率最高的前4名学生。

3.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技巧

由这4名学生作为一个小组,经过集中讨论后分别阐述烛之武的外交语言技巧所在。请其他2组已经没有代表的同学进行投票,选出3名学生,再由这3名学生组成小组,综合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对烛之武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烛之武的自身定位准确,外交语言运用得体;其次,烛之武对地理形势掌握透彻,以“理”的事实说服秦伯;最后,对秦晋未来发展有着准确而独到的见解,以“情”动人。

4.模仿环节

模仿烛之武的外交语言写一段说服秦伯的语言段落,由这3名同学分别尝试说服其他学生扮演的外交使节,切身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烛之武退秦师》这堂语文课的明显特征是教学活动设计巧妙,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对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情况进行检测,使学生切身体会烛之武的外交语言魅力,这些都是教学重点所在。

(三)围绕中心问题实施教学

例如:中学语文《紫藤萝瀑布》中心主线为“以眼观花—以心观花—以理观花”,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这条中心主线进行。

1.以眼观花

教师: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带着欣赏美的目光以眼观花。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组内分享学生在“先学”环节中找出作者赞美藤萝花的语句,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藤萝花之美所在。如果存在疑问可以先在组内尝试讨论解决,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随后,安排各个小组之间分享组内得出的感受总结和疑难问题。

2.以心观花

问题1:让我们跟着文章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感受一下让作者怜悯的藤萝花到底是什么样子?大家可以找出若干词语进行概括。问题2:这么多年过去了,藤萝花又开了,原本稀疏散落的藤萝花马上就要枯萎了,没想到又重生了。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藤萝花为什么从恶劣的环境中坚持生长起来了呢?

3.以理观花

教师:藤萝花顽强的生命力使作者感到释怀,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的哲学感悟?《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语文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内容层层深入,学生可以围绕中心主线“以眼观花—以心观花—以理观花”进入教学情境,结合文章背景资料,利用课前“先学”环节中寻找的微视频资源,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4]《紫藤萝瀑布》“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中心主线串联起文章每个部分的知识点,使学习过程不再混乱迷茫,有效组织了“翻转课堂”上容易出现的“一锅粥”情形,使语文课堂教学秩序井井有条。综上所述,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新花样,只有真正了解“翻转课堂”的实施意义,才能看到其应用在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思路中的作用。“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由学生在网上“先学”来取代教师授课,而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善传统课前预习中的不足,而“后学”环节则更加注重系统知识的构建。由此,“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课文背景和内容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它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教学模式。

作者:杨宏 谢志勇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齐雪松.现代信息技术翻转语文教学课堂[J].福建质量管理,2015(7):60-61.

[2] 彭婷.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5(24):109-111.

第3篇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屈原《离骚》)

第4篇

1.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主语,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

例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这句话中“师道不传”本来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主谓句,但在整个句子中只能以一个主谓短语的形式作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主语。

例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中的“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而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等句子也是这种用法。

2.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宾语。

例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松柏”“后凋”之间加“之”字,主谓结构被取消独立性后,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

例4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全句的大主语是“寡人”,大谓语是“不知”,大宾语是“其力之不足”。“其力”“不足”之间加上“之”,取消独立性后变成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宾语。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不知东方之既白”等句子也属于这种用法。

3.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状语。

例5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我年轻),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变成了一个短语,作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

例6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悍吏来吾乡”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加上“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表时间的短语而作为全句的状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中的“始臣之解牛之时”,在全句中也是作时间状语。

4.两个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连用,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例7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孤之有孔明”和“鱼之有水也”这两个取消了独立性的短语分别作主语和宾语,此句的谓语是“犹”。

5.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分别作句子的主语和谓语。

例8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全句的主语是“公”,谓语是“视”。

6.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例9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句子译为“即使我死了,但还有儿子在”。“我之死”被取消独立性后,作整个转折关系复句的一个分句。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

长期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主导着课堂教学,教师将课文分解成各个细小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则是以被动者的身份倾听和接受,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样“教”与“学”的本末倒置,致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摧毁,学习个性被压制,课堂学习效果也处于不理想状态。所以,探索和总结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目前应重点研究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多样化教学方法阐述几点个人看法和意见。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探究式教学法,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结合,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所学知识,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给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时,在正式为学生讲解之前,我就给学生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即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4人为一组(前后桌)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具体问题如下:(1)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2)为什么只有山才能客观地听取狼的嗥叫?(3)说说“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4)作者为什么要杀狼?(5)没有狼真的是“天堂”吗?文章中对狼的存在还有不同看法吗?(6)人在这个过程中,在自然面前,把自己看做了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完毕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这些问题阐述看法,我们做出点评。这样,我通过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我们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时,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法,营造直观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动静兼备的教学优势,将它有效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展示和声音的播放等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营造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会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课文时,由于是篇文言文,学生在初读之后可能会觉得生疏,不能真正感受到滕王阁的无限壮美,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孙道临(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在滕王阁现场配乐朗诵的视频,然后,又播放了多张滕王阁壮丽景色的图片,同时配有详细的文字解说,这样,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形式从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引起了审美的兴奋,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对书中描写的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有了直观上的感知和认识,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在具体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有效教学。

三、实施实践性教学法,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丰富故事情节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时,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们就可采取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真实经历和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如此既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根据文本内容创编剧本,自行分配课文中出现人物的角色,如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伯、晋文公等等,然后将课文中的内容演绎出来。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实践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世间万物都在产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再拘泥于同一种,而是应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从而真正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第6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陷入了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首先,文言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中更强调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课堂模式基本为教师先为学生讲解重点字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最后总结文章写作技巧这种“标准模式”。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十分单一,教师讲解、学生重复,很少出现交流与对话的环节。

其次,文言文教学应试性较强。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一些语法进行过分的强调,这些缺乏实用性而且繁琐难懂的知识点更加剧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惧和反感。诚然,这种方式能够较快地提高学生对于文言字词的理解力,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文言文情感培养。除此以外文言文考试试卷中以记忆性的试题为主,对于阅读的整体感知或者是情感理解的试题基本上没有。这样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于文言文并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文言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文言文的重要程度。对于高中的学生,我们已经不能强迫性地要求他们应该学什么而不应该学什么了。他们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是因为感觉文言文难学且实用性不大。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一言蔽之,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且不说这“祖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应包含祖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仅从现代语文的学习来看,文言文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2、努力营造出开放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条件灵活安排,教学的场所并不限于室内,教师可以偶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鼓励学生调动全部感官,去观察“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去倾听“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去感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去验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通过感同身受的体会,很容易与古人达到思想的一致性,培养出开阔的胸怀。

3、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想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选好突破口。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夫晋,何厌之有”句,老师只要扣住“疑问句”的特征,找出“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提示“厌”是个通假字,学生结合前后语句内容,就能很好地翻译这句话了。但学生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或理解时出现很大偏差。这时教师要做相应的提示和指导:实词“越、鄙、远、亡、陪、厚、薄”的语境义中有一词多义、有活用的不同、有通假;虚词“以、其、焉、之、也”还有同一个“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句式上有判断句,还有反诘句。结合工具书,调动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学生基本也能自主解决疑难。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词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或通过合作的手段来解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文章的讲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促进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从语言特色来看,有的音韵协调,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整散结合,有的娟秀优美,不一而足。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挖掘文言文语言特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包括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语气、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要表达的内容,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理解。

第7篇

一、“盲读”“盲译”的概念界定

盲读,是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去除教材原文的所有标点及注释,通过语音停顿来重新断句的朗读方法。其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其一,充分的预习是盲读的基础。学生在课文注释、工具书等的帮助下进行预习,逐字逐句进行认读,基本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字面意义。其二,无句读素文是盲读的关键(素文指去除了原文标点及注释的原初状态的文字)。其三,停顿断句是盲读的方法。面对素文,学生用朗读停顿来重新断句,并以此体现对原文的理解。盲译,是指在盲读断句的基础上,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素文进行翻译。盲译的操作要点主要有: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去除资料,独立完成。

二、“盲读”“盲译”课堂实施策略

策略一:充分准备,师生同步学生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预习,通读课文(2-3遍),逐读注释,初解文词,熟读文句。训练初期可要求学生在逐读注释时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注解誊写到原文上,以强化学生对重要的文言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虚词的不同用法进行鉴别和分类,把预习落实到每一个字句的细节中。另外,学生预习要务求实效,最好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规范养成、水平提升之后调整至课前进行。教师方面,准备更要精心安排,包括学法指导、预习检查、资料编写等。具体来说,学法指导要分出步骤和阶段,学生训练的不同阶段要辅以方法的跟进,以期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预习检查要及时全面,训练初期以全面检查为主,学生进入正轨以后可灵活采取教师抽查、学生互查等方式进行;资料编写主要是指教师要去除原文标点及注释,制作课件及训练资料,以便课堂活动使用。策略二:全体训练,针对指导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因受制于课时的限制、进度的压力、操作的难度等,教师更习惯于运用个别问答式,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训练的全体性,思维敏捷且注意力集中的学生训练效果就好,而学习规范较差基础较弱的学生疲于应付,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盲读盲译的实施前提之一,就是教师编写的训练资料人手一份,课堂活动也要以全体学生训练为主。教师发现共性的问题,要及时点评。值得一提的是,在盲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断句的不同处理,盲译也会遇到一词多义的选择、词类活用的识别处理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辨析,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表意效果,教会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及猜读等方法来突破翻译难点。如《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盲译活动中,学生翻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一句出现分歧:一说“始”为动词,此处“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因而该句翻译成“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使他们)没有遗憾,这是王道开始(实施)了”;另一说“始”为名词,“之”便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而该句翻译成“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使他们)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这两种翻译从语法上来看都讲得通,也不影响原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因此都是可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学生产生了疑问和分歧之时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辨析方法,甄别优劣,最终练就自主阅读的能力。策略三:梯度训练,循序渐进在课堂活动的难度安排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要体现设计梯度,由少而多,由简入难,循序渐进。训练之初,教师应根据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体系,选择篇幅较短、内容较浅的篇目开展盲读,待学生朗读断句熟练之后再把盲译加进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分步骤的教学设计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篇目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对接初中篇目,把涵盖高中知识点较多的《桃花源记》《马说》《愚公移山》等用作盲读盲译训练;二是合理选择现有教材篇目,如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必修2《游褒禅山记》就比较适合作初期训练。规范初成,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加大容量。在篇目的选择上,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兰亭集序》的记叙部分、必修3《劝学》《师说》等都是难度稍有提升的文本,可作提升训练之用。到了后期,学生的文言知识有了一些积累,盲读盲译能力有了一定提升,教师不仅可以选择像必修3《过秦论》、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六国论》《项脊轩志》这样篇幅较长、词句繁复的篇目来进行训练;还可以故意安排一些词义和语法易错点的辨析,以强化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深化语法点的理解,活化学生文言能力的运用。策略四:长期训练,厚积薄发学习方法和训练技巧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进程,但绝不可能取代这一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的长期的训练,才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因此,本文所论的盲读与盲译相结合的课堂活动,也需要长期的课堂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升,必然是在长期有效的课堂训练中逐渐体现出来。正因为语文学习效果有其滞后性,教师要足够地耐心、静心、细心,也要引导学生“耐住寂寞,静待花开”。策略五:延伸训练,活化教材笔者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文言知识的举一反三和文言阅读能力的迁移。从语言学习的本质来看,教材只是学习的起点,开放而广阔的阅读世界才是语言学习的终点。盲读盲译的课堂训练活动同样要遵循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原则,让学生在延伸训练中活用教材知识点。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文言阅读材料,不能目光短浅地局限在教材和与教材有关的文字,而应该既有连续性文本,也有非连续性文本。除了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而外,还可采取学生自主选材阅读的方式,真正实现阅读理解的开放运用,学以致用。

作者:王治 田维 单位: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第8篇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高考中占有不轻的分量。《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已经出炉,语文部分基本没什么变化,但是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变动则值得琢磨。然而,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却陷入了泥沼。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懂难学,老师则感到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难教。教学上基本以传统的模式为主,有的老师将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字词串讲,句子翻译,而不去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和鉴赏;而有的甚至抛开词语句子,架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这两种做法影响了学习兴趣与效率,不但不符合《考试说明(语文)》的考试能力要求,而且也与新课标的理念相悖。所以,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显得特别的重要。

那么应该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新课程改革搞了十年,但语文课程只有“课程目标”,至今没有清晰地界定学科的教学内容,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现在再来看看在新课标当中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重视在阅读实践过程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以及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在课程标准当中缺失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重大任务只能由语文教师来完成。

那么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呢?《课程标准》是纲,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教材是根本,学情是基础,《考试说明》更具有指导意义。有了这些纲领作依据,教学的方向就明确多了,语文教师就可以逐篇开发教学内容了。但真正有水平的教师具有驾驭整套教材的能力,具有建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苏教版采用模块主题的编排体系,而单从文言文的教学来看,极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将五本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集中起来,结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实践,逐篇研究文本,开发内容,然后整理归纳课程目标。当具体授课时,需将课程目标重新分配到各个文本中去落实,这时必须结合文本特点做到重点突出,即哪个文本最适宜承载哪块教学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成之后,教师的底气就足了,教学的方向就有了,教学也将变得更有效了。

当然,要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在此,就结合苏教版五本必修教材来谈一谈笔者的文言文教学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气氛

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离骚》被学生认为是最烦的篇目之一,不妨以“名句引读”法来导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两句可谓是耳熟能详了,学生很感兴趣。介绍屈原时,学生自然会联系到端午节,因名人而享有的假日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屈原一人,足见国人对屈原的敬仰,学生因此就会满怀崇敬而自觉主动地去学《离骚》。

二、读通读顺文章,达到美读成诵

反复诵读自古都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的点拨、范读或是听录音朗读是很有必要的。至于美读成诵,唯有利用早自修了。为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好早自修、使早自修的朗读更有效,我经常会搞一些朗读效果检测,如课文填空、字词检测。当然,在诵读要求上,不同的篇目就会有所不同,《指南录后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之类的记叙类文章重在理解,读顺,《项脊轩志》、《陈情表》如泣如诉,需有感情的诵读,才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眷眷之情以及李密对祖母的无尽孝心。通过美读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在情感上与作者形成共鸣。至于《劝学》、《师说》之类的文学经典必须熟读成诵,这既是课程目标,也是《考试说明》的要求。

三、夯实学生基础,通过检测落实

语文教师都明白,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鉴赏评价文言文作品的前提,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最基本内容。为落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必修三第四专题专门编排了一个文言文单元,既有课内精读,又有课外自读,可谓篇篇都是经典,是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学习的典范。因此,这些课文就必须花功夫落实。

结合教学经验及考试要求,对文中出现的虚词、实词要作量化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学在课堂,练在课后。但仅靠一份作业是难以落实的,更需要反复、长期的训练才能巩固。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目标中规定背诵篇目是检测的重点,必须人人过关,背诵过关,书写过关。文言基础则采用作业态度检测的形式,错误率高的题目甚至还得反复。这种跟踪监督的方式比较适合于中等水平学生,效果明显。

四、学会举一反三,善于联系

如果说整理归纳有助于知识内容的把握,那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灵活运用知识。为此无论是教与学,我们都应加强知识的内部联系。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多方面联系,或引导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回忆,或联系一些成语、句子,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虽然很短,但是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比较重要。“贰”字数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但是已经学过,部分学生也能回忆起“四海一”的“一”字。“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是“依靠、凭借”之意,含同义的“因”字的成语就有“因人成事”,而本板块的名称“因声求气”的“因”则可信手拈来。况且,“因”字在本专题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两课又将反复出现。经过不断地联系、反复,学生自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挖掘拓展,传承文化

第9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言文词汇;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一直存在的难点内容就是文言文教学,并且文言文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学好文言文词汇对学习文言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文言文词汇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文言文词汇教学的实效性。

一、文言文词汇教学为重要教学内容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使学生掌握大量词汇。在中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虽然要使学生对其思想以及艺术魅力进行感受,使其想象力以及审美力得以发展,但是这些前提是要使学生将字词含义理解,从而将每句话的意义读懂,以熟练掌握字面意义为基础,然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渗透,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最大困难往往就是词汇。在平时学习中,稍微不留意就可能会出现错误,将词义误解,无法将古文真正读懂。比如塘,在古义中所指的是堤防、堤岸,而在现代汉语中,塘以单音词使用时基本上不存在此意义,一般指的是水池。在学习古文过程中,如果将古今意义混淆,就会对古文产生误解。

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文言文存在很大不同,两者在词义上既存在交叉,同时也有细微差别存在。文言文的词汇内容比较繁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仅仅照本宣科,而学生仅仅是死记硬背,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觉非常困难,效果也比较差。由于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隔膜,并且词语比较晦涩,造成很多学生对其反感,不愿学习。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效方法消除学生这一心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在现代教学中是一项必须解决的任务。

二、运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不但要借鉴及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此外还要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解词义的方法,在对每一个词语含义进行理解时,可选择类比求证、分析语法、联系上下文以及比较探析等方法来进行探索。

1.古今联系

在文言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学生比较熟悉现代汉语中找出参考点,将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活,从而古今贯通,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那么有关语言障碍便能够很容易解决。

(1)古今联系方面成语为最佳语料。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语料都能够作为参照点,而其中最佳的一项就是成语。首先,在中华民族语言中成语属于精华,其中包含很多文言文词语用法以及结构特征。其中有些成语在现代仍被经常使用,已经与现代汉语融合在一起,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巧妙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其次,在文言文词汇教学过程中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对词义的解释,在解释词汇含义方面,十分必要的就是书证。书证能够为使用词语提供语言环境,能够生动展示词语含义。书证属于对释义形象的延伸,在文言文词汇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当书证能够使学生对词语含义加深理解。成语特点为短且精,在教学中以成语作为书证能够达到较好效果。比如,古代汉语中“诛”所表示的为谴责,在词义上比较轻,若以现代汉语中“杀死”理解将与情理不合,为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可选择“口诛笔伐”进行说明。

(2)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连接桥梁。在文言文词汇教学过程中,古今隔绝便会相互损害,而古今相联系则会达到双赢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成语作为桥梁,古今穿越,古今对照,能够将学生的陌生感消除,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轻松高效。比如,古代汉语中的“穷”为尽的意思,在成语“山穷水尽”以及“穷途末路”中同样为尽的意思。利用成语不但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并且能够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成语以及文言文词汇进行相互印证以及相互补充,这在文言文词汇的学习以及掌握中属于一种很好的方法。

2.教材内容前后贯通

在中职文言文词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古今之间的纵向联系,还应当重视篇章内的横向比较,前后之间进行串联,从而使前后内容之间衔接和谐。在对新课文进行学习时,应当与之前所学篇章内容之间进行密切联系,这在复习文言文词汇中属于重要途径。

对于中职文言文教学而言,其目标定位就是使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意义与用法进行理解并梳理,重视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一方面,在文言实词教学过程中,所编排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对一词多义以及词类活性进行更清楚的认识。比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相对而言词汇数量比较少,因此往往利用词类活用使词使用效益扩大。而在现代汉语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词汇,不必利用该用法对词汇不足进行弥补。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词类活用属于难点与重点内容。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其中有一句“沛公军霸上”,在该句中“军”表示驻军,作动词用。在对“军”用法以及含义进行讲解时,可以与《烛之武退秦师》相联系,其中有一句“晋军函陵”,其中的“军”同样表示驻军,也作动词用。这样前后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有利于将知识类化,使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对词类活用进一步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在文言文词汇教学中对虚词理解也属于一项重要内容。虚词与实词不同,其不具备具体意义,只存在语法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虚词的各种用法,联系以前文章中所出现的虚词意义。比如“而”,这个词有很多种意思,“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蟹六跪而二螯”,这些句子中的“而”各有不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相互联系比较,从而准确掌握“而”的所有用法与意义。

随着国家不断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在中职语文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文言文词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方法,不断进行创新,选择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文言文词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文言文词汇进行较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孙志娟,程艳梅.文言文词汇教学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第10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关注 起始课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46-02

作者简介:于彩芹(1964―),女,安徽滁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滁州实验中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随着“高效课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探索,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在不断增强。然而在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那就是如何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即如何引领学生心甘情愿地踏进高中语文学习的圣殿。而关注高效课堂的第一课――起始课,则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谓起始课,是指学生进入不同学段的最初学习时间。例如:小学学段的一年级、初中学段的初一年级、高中学段的高一年级这三个时间段的学习,均可称为起始课。它犹如一座桥梁,对前后两个学段的学习起关联作用,上好起始课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对此加以阐释。

一、师生心态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年龄段上说,他们仍然是初中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切忌用刚刚送走高三学生的心态对待他们。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期和高一学生的心态相对接,从而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新环境、新教师带来的距离感、陌生感。教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智力以及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和方法等。学生进入高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磨合期,这一时期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三年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快使自己和学生互相适应,不能延长期限,否则沟壑难平,语文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一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而实际情况是,初中和高中是两个区别度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这样不仅给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而且对学生学习语文极为不利。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经常阅读初中语文教材,熟悉课文内容,争取在语文课堂中能适时地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以期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同时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也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繁简适宜。

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虚词,虽然课文注释中已加以说明,但有的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微斯人之力不及此”和《荆轲刺秦王》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两句的“微”字,课文中分别解释为“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但这一用法与初中教材《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一样。如果教师熟悉初中教材,那么在讲授这两课的“微”字时便可一带而过,这样就可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初高中知识点自然衔接,教师也省却了重复讲解的麻烦。

三、语法知识点的衔接

黄伟老师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1] (P.37 )指出:“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轴和基础。从近年来的语文教改实践看,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知识、怎样教知识、教知识干什么的问题。只要不把知识教学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和唯一目标,只要不是教学那些陈旧的僵化的死知识,语文知识就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语法知识点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出现,而是作为附录编写在单元章节后面。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就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不考不上”的定势。可想而知语法知识已经被弱化到了何种程度,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了深深的断层区。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时刻离不开语法知识,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学生初中学习阶段比较薄弱的语法知识,使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让学生掌握词类、短语、句子、句子成分、句子类型,然后正确掌握句子分析法以及单句句子成分和复句结构法――这是句法基础知识的根。当然,教师在补充这些知识的同时,应遵循一个原则:精练、易懂、实用。中学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体系,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语文的应手的工具。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词、短语、句的组合知识,才能在病句修改中和文言文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一教学每篇课文结束后补充一种语法知识,并配上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与提高,以确保学生后两年更好地学习语文,并最终愉快而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

四、教法学法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教法学法的差别。在高一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语文学习状态。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因时而变。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接受型”,所以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对简单,有许多内容在“读读写写背背”中即可完成。而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所以高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由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强化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学生由初中学段的“学会”,要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会学”。这一转变过程,教师须在起始阶段让学生明白。

在教法上,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而高中语文教学更为理性一些,对学生语文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引导更为关注。教师不会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而是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意境上做文章。课堂上没有了初中课堂的那种热闹氛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所以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过渡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初、高中语文学习较好地衔接起来。这一转变过程同样需要教师不懈努力,让学生及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接力棒就是“接点”。“接点”找准了,接力赛才能较好地完成。在这样一个系统完整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一个知识系统完整且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

第11篇

对于语文课来讲,预习相当重要,特别是古文学习,如果你能在预习阶段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法知识归纳出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三步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三步法一、课本同步学习

相对于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在难度上直接对接高考,要求识记的知识量也大大增加。很多高一的学生因捉摸不透初高中的区别,没有重视这一阶段的学习特点,致使整个高一就在浑浑噩噩中悄然而去,而许多知识点的遗漏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因此,针对高一的学生要先进行课本知识的同步学习,确保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不要出现任何知识上的漏洞。但同步学习不意味着没有侧重。有些学校老师已经讲过的知识可以简单回顾,重点学习不会的、遗漏的、不明白的,把不会的知识学会了,遗漏的知识填补了,不明白的知识搞明白了,基础也算得上真正夯实了。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时,我们要做的绝不是仅仅会翻译文章,而是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并通过分析这篇文言文,也要穿插文言语法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其将来独立分析课外文言文。

二、高考知识衔接

当下北京高考语文的趋势是出题灵活化,考查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泛,而高一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时机。

1.古代诗歌

高一并未涉及到古代诗歌的考查,仅仅是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进行分析时,可以进行古代诗歌分析方法的迁移。比如课本必修一第一单元是四首现代诗歌,即《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高一要做的不仅仅是了解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感受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美,而是将这一知识点迁移到古代诗歌的赏析上,甚至是补充词和词牌名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

2.记叙文

高中阶段对记叙文的要求有了新的提升,并且自从2015年高考语文改革后,当年的高考作文《假如我和英雄生活一天》便要求学生写成记叙文的文体。可实际情况是,现在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水平仍停留在初中阶段。一方面是因为高一时学校的老师没怎么讲过记叙文,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二后学生将重心倾斜到议论文的写作上,对记叙文便有所忽略了。

因为,在高一的同步课程中要侧重于记叙文水平的提升,使其达到高考的要求。

3.文学常识

如今高考语文改革之后,在文学常识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将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和简介对应匹配,而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具有文学素养。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要了解他的作者、主题、情节、思想内涵,还要真正有所启示,有所领悟。高一的学生尚有充裕的时间来阅读文学著作,此时就可以用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4.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不同于文学常识,涵盖了文学常识。中小学21条改革意见中明确表示,语文涉及的范围也包括历史、地理等知识。这说明补充文化常识势在必行。对文化常识的补充也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增加文化底蕴,对其写作文、理解阅读等都有所裨益。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很多高中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分析问题的能力、领悟答题方法的能力和主动拓宽知识面的能力。单纯地看书做题使得成绩一直没有起色。有些学生高三时才发现自己知道的作文素材寥寥可数,有的学生高三时才意识到积累的文学常识太少,有的学生高三时也明白自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其等到高三时才觉得“无力回天”,倒不如从高一就开始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及步骤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课外学习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成绩1.背字典。

不是在开玩笑,本人10年前亲自使用过,效果超乎想像!当然,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是已故名家钱钟书老先生;

2.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主要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你的脑子里缺少哪些词汇;

3.多看一些伟人传记。

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即使暂时看不懂也要每天都读几篇文言文。

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的接触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

5.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

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此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

6.没事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成语接龙等的游戏;

7.每天早上起来,哪怕是走走路,新鲜的空气也会让你的思想生活更加丰富;

8.偶尔做首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知道你的词汇到底够不够,哪方面的词汇量不够;

9.尽量不要在你的作文中用到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