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

时间:2023-06-06 09:33:11

反思文学

第1篇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 

    2.“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如:月考后质量分析。 

    4.“期末思”:即通行的期末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末考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我曾经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我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我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我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我的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我的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欣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我曾经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真心地感谢吧——教学反思。它给了我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 (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

第2篇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成为创新性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论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实行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高效课堂来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以学生的自习课时间和其他时间内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前预习,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导学案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正是通过:基础知识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题的学习、课堂同步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解决新课中的大部分简单问题,把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放在课下课前提前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的推行,觉得效率还是不错得。

三、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四、课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1、课前展示应该在上课之前安排某一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激情展示。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故事等;若学生有能力可说突破难点,可安排学生有梯度的复习需要的知识等。

2、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助,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书写功底和概括能力。

五、高效课堂来自不断地教学反思。

第3篇

首先,我们要反思的是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然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和爱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和爱”。一个没有激情和爱心的教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期待并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只有真心地爱学生,才会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成才环境。

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学习,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小狮子爱尔莎》一课的教学中,当问道:小狮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与犀牛展开搏斗,你认为小狮子做得对吗?假若你是小狮子,你会怎么做?有个学生说小狮子艾尔莎做得不对,他尽管救了我,但把犀牛赶跑了,考虑不周全。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回答:你说的有道理,做事要考虑周全。在后面的教学中,又让学生融于情境,让学生知道小狮子爱尔莎这样做是因为有爱心。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信心。

2.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都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了“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要发现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观察、分析问题,提高创造性思维,课堂中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性思维。例如在《珍珠泉》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围绕“珍珠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冒不完的泡泡”展开了质疑,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探究出了最正确的答案。

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了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车的世界》后,我引领学生诵唱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反省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肯定。

例如在听、说、读、问、写中可以用以下语言:

1.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5.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6.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7.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以及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描述、体会和感悟。儒家弟子以反省作为自我要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强调通过反思来促进自我的发展。

1.在教学中反思什么?

一般而言,反思内容包括:

1.1 教学技术,即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如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

1.2 教学理念,即反思得以推进所依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假定,如教学的人性假定、目的预设、价值观及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等。

1.3 教学伦理,即反思直接或间接与教学有关的道德、伦理规范,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害于学生及其他主体的主体性的彰显,是否符合主体间性原则等。

1.4 教学背景,教师要对教学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社会、组织、文化背景等十分敏感并不断进行反思。

2.如何反思?

2.1 教师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教学。针对以往进行的每一次教学、每一个细节,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典型性,课堂教学表现是否到位,肯定自己的长处,找出不足。

2.2 清理思路,从思想上进行反思。思想因素是决定一次教学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正所谓高瞻远瞩,认识首先要到位,其次再看你的眼光、感悟和教学技术。对教材如何把握、如何寻找新颖独特的视角、恰当的切入点,思想是第一位因素。因此,针对性地从思想上进行综合分析,文本内容选取的如何,视角是否独特,切入点是否最佳,语言是否真正体现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等等。

2.3 探究今后如何提高,怎样提高。全面剖析自己的教法及文本选择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后,便可对症下药,在今后创作中达到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再者,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还应经常反思一下――我给学生及自己留下些什么可记忆的东西。如果没有,即使课堂气氛极度活跃,那也仅是如温儒敏先生所言,是“目迷五色,一无所获”而已,教师只赚取了一片喧哗的掌声而已,其它则一无所有。

反思应该是周期性的,隔一段时间便需要清理一下自己。如同经常要清扫家居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3.反思的步骤

3.1 课前反思――粗线条勾勒

课前反思即教案预设,是粗线条勾勒,过于“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这种设计往往更多地重视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的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案框得太死,这一要求就不能完成。

3.2 课中的反思――相机调控

课中的反思,其实是第二次备课。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以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若是一味地照着教案程序进行,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语文课就会失去其真正的魅力与活力。课前备课只能是预案,而非定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如何调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相机诱导”。即查着时机诱导。这一些“思之而不得”“提问不能答”之处调控,适时的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就完成了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有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即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问题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一个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可以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容易的问题,由浅入深。

3.3 课后反思――破解难题

课后反思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课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每堂课后教师都会有些得失,感想和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后的教学后记,能不断破解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能不断解决教学目的和教学行内的矛盾,提升教学的实践合理性,通过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努力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4.如何提高反思效率?

4.1 自我反思。如上所言,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需要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4.2 更多的阅读各类相关书籍,贴近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经典为提高自我素养作了良好的基奠,知识是财富,人生旅程是财富,教学经验、过程与感悟更是财富。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语文的视觉放开,着眼于语文发展的新成果,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民主教育的教材应从丰富中求精华,教科书以外求课外的东西,并且要从学校以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求得活的教材。”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当年,陶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一所“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的学校,“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成了晓庄的重要课程。陶先生对此十分赞赏:”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课程就会变得象晓庄、象育才那样鲜活多彩,富有生命活力。有了这些书本和生活知识,赏析文本时就很容易欣赏到文本的精华。就教学谈教学,局限在圈子里打转转,不一定就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触类旁通,不断积累的过程,才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4.3 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吾师,与其他教师交流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造优秀的教学方法的好途径。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使你发现自己的不足、是认识自己教学“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你一定会大有裨益。另外,师生间的交流也很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松宽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思考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反思有益。俗语说:凡事三思而后行。语文教学更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教师多一些思考,学生就会多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2.张传松,让备课“动”起来,中国教育报,2003-10-11

第5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案 设计思路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及专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也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技能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因为语文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强,涉及内容又非常广泛,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多反思,多改进,多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新意,更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语文教师怎样进行反思呢?下面我按教学的进程,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反思。

一、 教学前反思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想一想自己在设计安排上是否合理,有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否理解,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一课时,我估计学生能够理解本诗的内容,因此,在备课时设计的较为简单。谁知道在预习课上,学生就诗的内容提出了很多的疑问,表现出少有的困惑,再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备课太不充分,学生提到的问题,我却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也就是只顾备教材、备教法却忽视了备学生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我又重读教材,认真备课,进一步修正了教案,将学生预习中认为难以理解的内容补充了进去,让教学方案更加完备。

这样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地把握新课程,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反思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地上下去,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

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而要上出一节流畅的、活跃的、高质量的课就更不容易。这需要教师有敏感的心灵,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情感低落时,以自己高涨的热情去感染他,以诙谐的语言艺术去激活他,以推波助澜的手段去烘托他,煽起学生激越的情感,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渠道,打开感情之闸,让情感飞扬,从而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一堂课结束了,我们要有批判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写教后记就是一种进行教学后反思的好方法。我们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中成功经验以及教学中的不足甚至失误等等,都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

(1)建立备忘录,记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课堂教学反馈、课后学生练习、阶段检验测试等等,都将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仔细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启发不到位,还是由于学生思路的狭窄?是因为教师讲解过深,还是学生粗心造成?通过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制定改正计划和措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记录课堂教学动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有时双眉紧皱,有时发出阵阵掌声;有时学生恹恹欲睡,有时课上鸦雀无声;有时唉声叹气;有时课堂气氛沉闷,有时课堂气氛又十分的活跃。这些都是课堂动态的具体表现,把这些记录下来,写进自己的教学反思日志,这对语文来说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改进,还是教学成绩的提高都会大有益处。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评析

一、抓住教学的闪光点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它可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巧妙过渡语,可以是对学生回答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可以是学生思维放飞时的智慧火花等。凡是让教师激发、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内容。如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一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末尾作者感受的文字“信赖,往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遮蔽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读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感受做个比较呢?这样的教学富有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遮蔽文字并诱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闪光点。因而,在“我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我有什么独特巧妙的设计?遵循了哪些教育规律和原则?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自我剖析中,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不断提高叶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探索并积累教学的丰富经验,以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抓住教学的遗憾点进行反思

教学中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它可能是教学中的一个疏漏环节,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处理,可能是一种处理不当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可能是对学生学习创造积极性的一次挫伤,可能是期待精彩而现实糟糕的一个教学设计,也可能是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失误败笔。如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回答的热情,往往笑眯眯地开口:“谁来发表高见?”殊不知,这句话却使得平静的课堂更加平静了。为什么?问题就出在“高见”两字上。哪一个同学想口出狂言发表高见呢?哪一个同学想自己的见解肯定是高见呢?既然认为自己的见解不是高见,那就还是缄默,等待老师的讲解吧。本想鼓励、抬高学生,不曾想实际上却“吓着”了学生,熄灭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这就是一个遗憾点。捕捉并记录课堂中的“遗憾”,反思诊断:“为什么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课堂教学会失败?”“为什么教学内容处理会显得不妥?”寻找原因,改变策略,可以避免重复自己的错误,同时不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抓住教学的疑惑点进行反思

学习知识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疑惑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船共沉,是一种傻瓜行为。教师尽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着力点放在“赞赏船长的英雄壮举”上,但说服力总是不够强,文本存在着疑惑。一位教师对这一疑惑点进行分析与探究,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弄明白:古老的航海规则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学生豁然开朗,对文本的理解又深入一步;教师也从解疑中提高了课堂的应变能力。可见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促进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转变,有利于教师追问疑惑、捕捉灵感,透彻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的尽善尽美。

四、抓住设计的空白点进行反思

所谓空白点,就是事先没想到、没估计到,可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却发生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中出人意料的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如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如教师对知识讲授出现的卡壳现象等。一位教师课堂演示“氧气的制取”实验,课前精心准备且已制取成功,所以轻车熟路,心里轻松,可关键时刻“氧气”却生成不了。这位教师面孔涨红,草草收场。这个内容极具研究价值:面时这个尴尬的空白点怎么处理?如何预防类似尴尬出现呢?实践证明:抓住空白点反思,一方面促进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机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7篇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地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教学的“败笔”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第8篇

这次语文考试激流勇进,越是困境,越努力,希望这次教训能使我发愤图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考试反思400字,望大家喜欢。

语文考试反思400字范文一这次语文考试,我原以为我可以考到95分以上。周四,发语文试卷的时候,我洋洋自得的想我肯定能考到高分。但是,拿到语文试卷的时候,我一下子“僵”住了,卷头触目惊心的红字“93.5”宛如一道晴天霹雳把我震得呆坐在椅子上,那鲜红的数字仿佛像一记重重的耳光,把我打得晕头转向。世界上什么药都有,可惜没有后悔药,现在能做的就是反思。

首先,我最大的失误就是错别字,错别字在卷子上“遍地开花”。

犯了很多不该犯得错误。看拼音写词语,我居然把“覆盖”写成“附盖”,看到诸如此类的错误,我恨不得给自己一个耳光。其次,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作文也扣了2分,这次作文的题目是“一个我最喜欢的课间游戏”,我把大量的笔墨放在游戏的介绍上,而只字未提自己如何去玩,余老师点评的很深刻“虽然把游戏介绍的很清楚,但无法让别人知道游戏有多有趣”,整个作文缺乏生动性,让看得人觉得很乏味。究其原因是审题不清,提笔过于急躁。哎,世上没有后悔药啊!

针对这次考试的失误,我觉得利用寒假好好练下字,多多阅读提高写作技巧。激流勇进,越是困境,我越努力,希望这次教训能使我发愤图强。

语文考试反思400字范文二这星期,我的3门功课都已经考完了,成绩也出来了。当我知道我语文考了89.5,数学考了94,英语考了94.5的时候,我傻眼了,为什么我语文只考了89.5?直到发下试卷,我才知道了答案。

我看了看自己的卷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好几个鲜红的大叉子,我才如梦方醒。试卷上有许多题是不应该错的,像“根据要求默写有关内容”中《孙子》我还以为这本与《孙子兵法》不是同一本书,又失去了1分;在“阅读短文”的第二篇文章,我把“最后一自然段”看成了“第一自然段”,我真是粗心,又失去了宝贵的2分;还有更冤的,在用几个词造句里,我把“都不会屈服”加了个“被”,扣了0.5分,要不然就满90分了……当然,不是我自夸,我也有做得好的,我作文因没有审错题而没扣分,有些同学因为审错题而扣了20分。

我感到很后悔,但是我却深深地知道,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卖的就是后悔药,经过了这次的教训,我以后一定要改掉我粗心大意的毛病,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而且还要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答上课外题。我想,经过我的努力,在下次的考试中,一定要超其他同学,我会更加努力。如果太阳是我的目标,那我会踮起脚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靠近阳光,才能向着目标一步一步的进发!

语文考试反思400字范文三从初二下学期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们月考也已经过去了,可是成绩一出来.......嗨!!!一家欢喜,一家愁!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是愁,我的月考成绩不是很理想,特别是语文,我只考了80分,再看看别人,特别是班长,人家考了91,什么概念:差了整整11分。别人为啥比我考的好,我还没有上优秀,而别人已经超过优秀好几分了。

我经过再三反思,才找出了问题的所在:我没有好好复习,月考在第6周,而在第4周时老师就告诉我们现在要复习讲过的内容,而我总认为还有时间不用复习,到第5周复习也行,但是到了第5周我又想到第6周也就是考试前复习。就这样我才从第6周的星期一复习起来,虽然有的内容我复习的很好,但还有一点内容没有复习好,就这样到了考试,我虽然把题全写完了,但是有的题是我懵出来的。

我认为我的分数和对我学习的态度有关,我们的英语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你对学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分数就是什么。以前我并不理解,但是考完这次试后,我真正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是什么。

第9篇

新课程实验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 然而,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在新课程实施中也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总结。

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之间如何协调?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如在《小镇的早晨》一文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回家读熟课文,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昨天预习了课文,现在留在你脑海中的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呢?”学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说小镇的早晨船多;有的说小镇的早晨安静;有的说小镇的早晨小动物多;有的说小镇的早晨人多;有的说卖的蔬菜、水果品种多;当然有个别提到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忙碌的。这些回答显然都不太全面、准确。授课前我自认为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二、三、四自然段也是总分的结构,学生一读课文,马上就能归纳出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小镇的早晨的特点,没想到三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不能全面准确地去概括,此时,我提醒大家课文里已经把小镇早晨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完整地找出来?小组内合作交流,同学们马上又积极地重读课文后,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小镇早晨的特点,而反应慢的却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反应慢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与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二、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像《爱什么颜色》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句,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授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小节后,分小组模仿老师的分析方法,讨论学习二、三小节,懂得作者所喜爱的颜色,实际上表达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然后顺势引导学生仿照本课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的颜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结果有的说“我爱白色,因为墙是白色的,雪是白色的,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穿的衬衣也是白色的。”显然这个回答不太全面、准确,这时若不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只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若及时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就会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此时引导学生要选择有意义的、鲜活的事物去描绘,如白色是纯洁、和平的象征,草原上奔跑的羊群是白色的,香气四溢的百合花是白色的,和平鸽是白色的,表示祝福的哈达是白色的的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到应抓住周围美好的事物去抒发自己的情怀。只有这样不断的引导,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正确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人才。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也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最近这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其实在出现之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有过反省,只不过没有现在这样有针对性,这样有目的性罢了。在素质教育全面铺开的今天,追求完美而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不完美的,教学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显得越发重要了。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审视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和不足之处,在课前或课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总结,避免下一次的错误。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可究竟怎样反思,反思什么的呢?

首先教师要对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了解教学反思的作用,才能真正接受反思,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 其次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反思总结的形式可以是日志、叙事和教学案例,也可以是札记、体会和教学后记等。可以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让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写出来,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进行总结。这些都属于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识,找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缺陷和自己在哪些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促使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教育教学论文,从而达到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学者型教师发展的目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学反思的时效性,即总结反思要及时。教学实践刚完成,此时教学感受最深刻、最清晰,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最有体会,此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最佳。否则,时间一久,真情实感就淡化了。

下面就如何从课堂的不同角度进行反思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感受。

1、教学目的、目标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的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所以在教学反思中,首要的是反思“教”与“学”的 双边关系是否融洽,是否达到了各自的目的杂志网。

2、教学方法的反思。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在课堂上采取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曾经听过一个教师的公开课,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后教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与我以前用的方法一样啊!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在传统的教学中经验是教师教学的一大法宝,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对于过去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到现在的学生课堂中使用,会有一些教师发现完全没有了效果,过去的法宝到现在却没有了用处。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的技能和教学方法产生不理解,并且无技可施,造成教学效果显著下降,学生对老师也有着不好的评论与态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变通,成为面对不同时期,特别是所处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学生,如何变通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也同时使教师不断的适应运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是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3、课堂教学管理的反思。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有效而适宜的方法约束学生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保持课堂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要高瞻远瞩,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要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采取快捷有效的方式处置,且采取的方式既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又不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最好更能增加是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充满温暖、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习场所。因此,教师课堂的管理应是引导、对话与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理解和尊重。 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因沟通协调不够,处置方法不恰当,造成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大幅度降低,甚至中途停止的现象,无法完成当堂课的即定目标,直接影响教学的进展和效果教育教学论文,同时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长期下去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4、学生学习指导技能的反思。在课余常听老师们抱怨,“这个班的学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起,孺子不可教也”,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去反省:该怎样指导他们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无所作为。在处理教学中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关系时,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但“指导”的技能也是致关重要的。比如,在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围绕听课、记忆、迁移、背诵、演练等接受型活动而新课程则强调了学习的探究性,教师对学生需要进行问题发现的指导、问题解决的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则需要个别指导、小组指导等。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快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每次讲完课后,我都认真的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这堂课的得与失,不仅可以促使我们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根据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可课堂艺术。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才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有效的发挥反思的作用,使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第11篇

问题之一: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今天米老鼠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复习题,其次是米老鼠头像+例题,再次是米老鼠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米老鼠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米老鼠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米老鼠的出现,就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

【反思】以上现象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认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问题之二:“桌子拼拼拼”──合作学习的实质是这样的吗?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课标思想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案例】当前公开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班级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有时两两相拼,有时三张桌子相拼,学生来了以后经过教师的安排,依次坐好。这使我茫然,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闲谈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嘎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问题都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结果要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问题之三: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都迁就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这些道理教师们都很明白,在课堂上为了不违背这些道理,常常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啥就干啥。

【案例】这是一节历史课,上课铃响了,教师问: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随声附和,准备好了;然后教师展示曹操的图像,接着说:“今天,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位历史人物,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学生有的说是英雄,有的说是奸雄,有的说是狗雄……不管学生怎么说教师都给予表扬──“说得真好”“有创意”

【反思】像上述片段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却“淡化出场”,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缺乏必要指导,从而使有些学生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不得要领,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又乱说一通,不成样子,最终都没有掌握评价技巧,这样的“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能把自主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为之。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不背离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保证,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之四:用好教材,并不是“孤立”文本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这话本身没错,然而不知怎的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

【案例】我们在平时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教材。

【反思】上述现象是把过去的“以本为本”一下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了从一个极端走另一个极端。现代教学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为此,新课标提倡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也有一些教师不加分析、思考就急急忙忙地改教材;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凡此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削弱了。

我认为,“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凭空来,就用教材做一个媒介,做一个跳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是淡化教材,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上述这种随意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对的、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问题之五:探究性学习不能泛滥,接受学习并非过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案例】在一节社会课上,教师讲时就设计了一系列所谓的探究问题:为什么发生1919年而不是1918年?地点开始为什么在北京而不在上海,为什么分为二个阶段而不是三个阶段,先锋为什么是学生而不是农民等问题

【反思】探究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实际上,像这种越探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象历史中陈述性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问题之六:落实“三维目标,并非是淡化”双基

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

【案例】曾听过一堂社会公开课“长征”,教师在没有讲清长征发生的原因,经过,路线,影响等基本要素的前提下,教师竭力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思想教育,请学生讲长征故事,又请同学进行过草地等模拟表演,投影录像,可以说,应有尽有。

【反思】这堂课教师用大量时间旁征博引搞情感,讲故事、搞表演、赛比赛追求过程性过了头,而对本学科最基础的掌握历史史实等基本知识,分析史实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大量减少,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是对新课改的误解。在没有很好理解课文意思的前提下,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新想象,这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空洞的、虚无的。

第12篇

关键词:科学主义 机械的科学主义实证观 狭隘的科学主义功利观 人文反思

中图分类号: N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175-02

1前言

自从科学从神学的统治下获得自由以后,它就不断的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灿烂辉煌的文明,然而,它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人类开始不断地崇拜它、宣扬它,似乎人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纳入它的范畴,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类弘扬的对象,由此所带来的科学主义思潮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类拥有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2科学主义思潮

对于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这个词,在国外是一个贬称,是那种将自然科学看作人类文化中最高价值部分的认识与主张的一种贬称,反对这种认识与主张的哲学家将其成为“科学主义”,加以贬斥。而国内学者通常对科学主义这个概念引用较多的是以下述两个较为经典的表述。一个是美国1986年出版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中的概念,它是这样表述的: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主张,是一种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这个概念将科学主义概括为一种信念,一种认为科学方法是万能的信念。另一个是托姆•索雷(TomSorell)所表述的概念:他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信念,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是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是最权威的、最严密的和最有益的。”托姆•索雷也将科学主义归结为一种信念,一种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信念。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是最初的科学主义思潮的产生地,而实证主义则是科学主义思潮的源头。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孔德等人主张一切人文学科都应该自然科学化。科学主义思潮除了实证主义以外还有经过马赫主义发展到当代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以及它给人类所带来的大量的物质财富,以至于人们对其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并且将其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标准,深信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对的一切问题。科学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思潮把科学看作是人类文化的全部,认为一切自然、社会、人文现象和人的行为,原则都在科学说明范围之内,一切问题原则上都可以用科学理性和科学方法加以解决。”

3机械的科学主义实证观

科学主义的一个特点是机械的科学主义实证观,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又称为“逻辑实证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主要核心是由M•石里克所创立的维也纳学派,其成员主要有卡尔纳普、H•汉恩、O•纽拉特等。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是逻辑实证主义在欧洲发展的全盛时期。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具有着很强的实证主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根本原则上,它的根本原则是这样规定的:知识必须要依据经验,任何命题要有意义就只有将其表述为经验并且要能够被经验所证实。如果按照创始人石里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作为合理的、不可辩驳的实证论的哲学方向的内核,……就是每个命题的意义完全依存于给与的证实,是以给与的证实来决定的”。

机械的科学主义实证观的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认为真正的科学就只有自然科学,除了自然科学以外,是不存在其他任何种类的科学的。所谓的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等都只是作为文化生活的体验方法而存在的,它们都不是科学。只有科学才是真理的知识,其它的一切知识都不是真理。其二,它认为科学是独特的,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从性质上来说,存在明显的区别,即知识与体验的区别:“知识是事实的证实的认识,体验是感觉的了解;知识是以形式构造为对象,体验是以主客观世界的一致为对象;知识是科学的基础,体验是生活的方法。”这也就是说,只有科学才是认识世界的知识,只有科学才有认识论的意义,而非科学是没有认识论的意义的,它们只有体验生活的意义,其三,拒斥形而上学,主张构建科学的哲学。认为哲学只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而不是知识的体系。正如卡尔纳普所认为的“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哲学研究的新的、科学的方法就是对经验科学的命题和概念进行逻辑分析”。这也就是说,哲学的任务只不过是用逻辑的方法来研究科学,对科学作逻辑的分析。换句话说,哲学只是是科学的逻辑而已。

如上所述,机械的科学主义实证观虽然有一些合理的地方,但同时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后来所发生的事实也表明,在这种机械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科学被看成是某种超出人类或高于人类本质,成为一种自我存在的实体,或被当作是一种脱离它赖以生存发展的人类状况、需要和利益的母体的事物。”此时,科学的实证方法成为衡量人类一切的标准,人类所谓的自由、人性、伦理与正义等事关人类自身尊严与价值的内在尺度因其不能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而被拒斥,从而轻视了人文的作用,直接导致了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失落。正如胡塞尔所言“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

4狭隘的科学主义功利观

强调狭隘的功利观是科学主义者另一个主要的特点。对于科学的功利性在本质上是指将功利性的原则应用于科学活动领域,并且以是否普遍地增进人类的幸福或福利作为人类科学活动正当与否的最高评判准则。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需要,使人们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同时,它也有如伦理道德、人道主义等其他的价值。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逐渐主导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们认为对物质财富和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社会行为,这也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逻辑与基本价值形式。同时,在国与国之间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与否的标准,不同的个人与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寡也成为其生活水平高低的体现。这样,在科学技术统治的时代产生了狭隘的科学主义功利观。

狭隘的科学主义功利观则将科学的功利性推向了极端,只从经济与物质的功利性来对其基本原则、功能与价值进行片面的、狭义的理解和运用。狭隘的科学主义功利观认为:科学技术是可以解决所有一切问题的,对于其它思想采取一种简单的决定论与独断论,对其加以排斥。它将科学技术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其绝对化、信仰化,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如果当今还有科学技术没有解决的问题,那是因为现代科技还不够发达;对于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和不良的结局,它们认为还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对其进行消除。

狭隘的科学主义功利观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恶果:一方面,使人们在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上出现“短期的思想和行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例如环境危机、生态恶化等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使人们对科技价值的认识与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同时,狭隘的科学主义功利观直接冲击着人文文化,由此使人们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世界观:所谓的发展进步就是为了占据更多的物质财富;所谓的人人平等就是大家都向低俗的文化看齐;所谓自由与快乐就是无止境地追求与满足自己的物欲。在这里,人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人也丧失了自己的生存意义,科技与人文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失调。

5科学主义的人文反思

虽然在形成之初的科学主义有着凯歌行进的辉煌,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所显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使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主义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科学主义将科学奉为神圣的、唯一的偶像来加以崇拜,以君临天下的唯我独尊的姿态来对待其它非科学,并企图以科学来垄断人类的全部文化,深深地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沼。虽然科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有着真理性的辉煌成就,也有着永恒的、持久性的价值。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科学在自身领域中所适用的一切观念、模式和方法同样可以无条件地适用于其它的所有一切领域。科学主义将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的观念、方法和原则无限制地加以推广,并用以强行规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是一种教条和独断的行为。科学主义的这种教条和独断严重地违背和抑制了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和人的民主自由的精神。

人文精神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性,崇尚和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尤其是人文精神在我们中国当下的现代化建设的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它更是一种基于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而科学主义这种极端化的教条和极端化的价值观念不仅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且泯灭了人文精神中的自由,严重地抑制着人性。与此同时,现代科技也并未如人类所期待的那样,为人类带来空前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极大的成功中所带来的科学主义信念,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与生活的同时却也使人陷入严重的异化之中,严重地压抑着人性的自由。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认为的那样,随着人类对自然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了本末倒置局面,人沦为了物与机器的奴隶,成为了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工具。马尔库塞也深刻地指出:科学凭借它的方法和概念,已经设计并促成了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对自然的统治和对人的统治仍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一味地推崇科学主义,就只会让人类进一步失去人情味、失去生机、失去情感、甚至失去残存的一线希望。

因此,我们要努力地摆脱以“功利主义”和“专制主义”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的桎梏,以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努力地走出科学主义的泥沼,实现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有机互动及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Tom Sorell.Scientism:Philosophy and the Infatuation with Science.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1.1.

[2]彭纪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8,3.

[3]洪谦.维也纳学派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自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