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

时间:2023-06-06 09:3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纵向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伴随高校科研活动的日趋活跃,科研经费也呈大幅增长趋势。以笔者所在的省属综合性高校为例,十二五规划以来,纵向科研经费每年均以10%以上的比例增长,2015年更是比上年增长了34%。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体现了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在整体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标杆作用。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如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上的脱节、经费预算管理薄弱、经费使用监督力度不足以及经费使用效益低下等,从财务角度出发,对高校纵向科研费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导致预算约束力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预算是由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成员自行编制的,学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基本未参与其中。科研人员虽然最能掌握项目所需的经费开支,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容易对经费预算中一些概念和制度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的不科学,如实际所需的开支与填报的预算开支不符,预算中刻意降低劳务费导致实际开支不够或刻意增加材料设备费导致经费结余等。

缺乏科学合理性的预算难以作为实际支出的约束标准,容易导致支出偏离预算。到了结题决算阶段,为了使经费决算表中填列的支出数与预算表中的数额接近,往往进行大规模调账,一方面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学校财务核算和监督的质量,另一方面使得科研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经费负责人的诚信度受到质疑,也是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范性和严肃性的冲击。

(二)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沟通不足。高校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一般作如此分工: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合同及预算的备案;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的设卡、入账、经费报账及决算审核。两部门在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经费使用的监督上几乎没有进行沟通。这种缺乏整体性、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常常导致经费实际开支与预算支出不符,超支或大量结余,科研和财务部门容易在一些经费审批的管理和权限上产生争议,互相推诿,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么过于宽松、监管不力,要么过于呆板、缺少灵活性。

(三)未进行全成本核算,导致经费使用效益难以准确衡量。由于高校要向主管部门上报全校综合性财务报表以及要接受上级部门的各种例行财务检查,因此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明细会计科目设置通常是参照教育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样的会计科目设置对科研成本的核算往往只体现了项目发生的直接费用,其间接费用如从事科研活动所占用学校的水电费、房屋等资源使用费几乎都没有在项目中分摊,而对于大部分没有绩效支出核算的项目,只能从学校的教育事业费中安排科研人员的津贴补贴,即没有真正做到全成本核算。直接造成挤占高校教育事业费而科研经费仍有大量结余的现象,客观上也使科研成本没有得到真实反映,无法准确地衡量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结余经费管理不规范。部分科研项目存在结题不结账的现象。除了按相关规定需要原渠道返还的项目,大多数项目在结题后,账面上剩余的经费仍保留在原项目中由项目负责人支配。由于结余经费不再属于在研项目的经费,基本不再进行审计,因此高校对这部分科研经费的管理较为宽松,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影响科研人员对经费科学合理使用的意识。

二、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借鉴

(一)经费预算的管理上。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一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例如,美国高校科研项目成本中的直接成本一般根据实际需要预测,间接成本则根据预先协商的科研间接成本率分摊,同时详细界定了高校可能发生的54项成本的含义、费用范围及其允许性,并通过四个成本会计标准对成本划分的一致性、不允许成本的识别及处理的一致性等进行了规范。这种规范性、严格性、科学合理性的预算管理方式,大大加强了预算的约束力,也使财务人员从科研经费报账到结题验收决算的工作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减轻。

(二)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方式上。国外很多高校都设立专门的财务岗位负责从科研预算到中期检查到决算报表全过程的管理,使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加专业化,从而为科研人员分担了其所不熟悉的业务,为其专心地投入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在经费报账环节上公开透明,例如,在美国,通过项目负责人的个人账户可以查询其科研经费和研究情况的细节,科研用品可以通过网上订货,由专人送货报账,科研人员不必使用现金自己购物或报销,这样既方便了科研人员,又防止了财务漏洞。

(三)经费监督机制上。国外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从国家立法、外部监督到内部控制等各方面都比较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监督机制。政府对科研经费的监督范围很广泛,凡是政府的财政投入都要受到监督,而且实行从经费申请、分配和使用到绩效评估等全过程监督。经费监督的内容包括经费分配、使用,以及科研人员的科学行为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

三、完善高校纵向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构建财务全过程管理模式

(一)项目立项阶段――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1.强化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的责任意识。首先要改变只由项目组科研人员自行编制预算的局面,要彻底打消项目负责人“经费私有化”的错误观念,要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做出科研相关费用的预算。同时,高校财务部门应设立专人专岗在科研项目立项编制预算时就介入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

2.预算编制的流程。首先项目负责人要根据项目的研究方案以及阶段性目标,提出总体预算方案,然后高校财务部门应协同科研部门,在充分掌握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本着“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预算编制原则,从财务角度上根据项目研究的实际需求,同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核定部分费用的比例,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最后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的科研项目细化预算。

(二)项目实施阶段――加强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力度。

1.对科研项目进行归口管理,实时监控。高校财务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分别按照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或高校内部科研项目繁多的科研机构,应区分好各个项目的经费,严禁随意混用和挪用。同时,财务部门应结合科研部门提供的科研进度等相关信息,定期对科研项目支出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其各项支出是否偏离预算,并分析其偏离原因,若属项目执行过程中因客观原因导致偏离预算的且属于允许调整的支出,应协同项目负责人按规定程序申请调整预算;若属非正常偏离的,应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支出进行调整。

2.尽可能地进行科研费用全成本核算。按照2015年下达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部分省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均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使得科研费用的核算逐渐转向既核算直接费用又核算绩效、资源占用费等间接费用的全成本核算模式。这就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应配合科研、资产、后勤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占用的教学资源、科研津贴、水电费、实验室折旧和设备折旧等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并做好费用上缴的会计处理,从而确保部分占用教学资源的费用在科研经费中得到真实合理的反映。

3.运用财务软件和科研管理软件,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控制系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下,高校财务部门可以将财务软件与科研管理软件相结合,在现行的账务系统中引入预算额度控制模块,利用预算额度控制系统平台,实现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对接。首先由项目组将批复的预算明细数据填报进系统,接着科研部门对此数据进行接收,再传递给财务部门,然后,财务部门通过已绑定好的会计科目和科研项目预算科目来实现预算额度的控制。这样,不仅可以简化财务人员对预算的审核工作程序,为每一笔费用的合理支出提供有力的保障,而且可以帮助项目负责人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研人员“无暇看账”的后顾之忧。

(三)项目结题验收阶段――加强结余管理和绩效考核。

1.针对普遍存在的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除了按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需要将结余经费以原渠道上缴外,高校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应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将结余经费在学校、院系和项目组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2.高校财务部门应与科研部门、人事部门联合制定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的绩效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既满足科研人员对劳动付出的回报需求,又能体现一定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结语

随着高校高水平建设的深入发展,作为财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拓宽管理思路,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引入先进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入纵向科研经费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探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对策,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从而切实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伦宗健,付秋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6,(5).

[2]钞天虎,李文倩.运用天财高校财务软件进行科研经费管理[J].财会月刊,2009,(6).

[3]龚春红,刘娅,张海英.美国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分摊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高等学校作为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高校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也越来越多,高校获取的科研经费占高校总经费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增长的科研经费,很多学者对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进行了研究,湛毅青等(2008)通过对中美政府及我国部分有代表性的高校的科研间接成本管理现状的研究,对比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间接成本管理在分摊比例、管理制度、核算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科研间接成本角度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建议。冯宝军等(2012)针对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的核算提出了基于多属性分析的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计算模型,对科研项目及间接成本对象进行多属性分析,通过多属性与权值的协调控制,真实准确地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处理。李智敏等(2012)从作业成本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合理分摊间接费用,提高科研项目成本计算的准确性。2011年财政部 科技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从遵循科研规律,科学化、精细化地管理科研经费出发,实施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将科研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要求高校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面对新情况和新背景,探索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更好地合理、规范使用科研间接费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政策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校科研间接费用分摊的思路与建议。

一、我国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政策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科研间接成本政策

科研间接成本在我国称为科研间接费用、公共设施费或管理费,其中管理费的提法比较普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日益增长,很多学者积极探索科研全成本的核算,科研间接成本的研究提上日程,部分科研项目的科研间接费用取代了以前的科研管理费,科研管理费只是科研间接费用的一部分。但受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至今未出台统一的科研成本管理办法。从已经颁布的归口部门制定的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看,不同的归口部门对于间接成本的概念、分摊标准等有着不同的规定,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国家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间接成本补偿最早是以公共设施费或管理费体现的,而且比例较小,最初只对水、电、气、暖等费用进行补偿(博士点基金),或只对公用仪器设备、房屋占用等费用进行补偿(自然科学基金),直到2006年国家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后,有关部委针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科技专项出台了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对管理费用实行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扩大了支出范围,同时涵盖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2009 年 9 月,财教[2009]218 号文件的出台使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出现了转机,明确了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间接费用比例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和基本建设费后的13%,初步建立起间接费用补偿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2011 年 10 月财教[2011]434号文件的推出使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扩展到了“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公益性行业专项等科研项目,是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明确了科研间接费用对于高校教学、科研运行与实力建设的补偿方式、支持力度。

(二)我国高校科研间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项目的性质决定了科研项目经费分布的特点,一般而言,综合院校和理工院校的科研经费比较多,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受益也较大,文科类院校的科研经费比较少,且文科类的科研项目一般不需要使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水、电、气、暖等消耗也较少,因此文科类的科研项目基本还是参照财教[2007]30号文件精神,对项目只提管理费,且金额较少。在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受益较大的综合院校和理工院校,由于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实施时间不长,科研间接成本管理还存在管理滞后,直接费用占用间接费用的情况普遍;科研合作费中的科研间接费用分配差异较大,合作单位的间接费用补偿无法得到保证 ;科研间接费用的核算科目多样等问题,科研间接费用管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

二、科研间接费用分摊的思路与建议

长期以来因缺乏相应地成本补偿和分担渠道,科研间接费用补偿一直没有得到落实,财教[2009]218号和财教[2011]434号文件的出台为科研间接成本补偿、高校办学资源成本分摊与核算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作为科研课题承担和实施单位,应以此为契机,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科研间接成本的分摊工作:

(一)加快科研间接费用分摊研究,开展科研间接成本核算

根据财教[2011]434号文件,从科研间接费用的定义可以看出,科研间接费用涉及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以及科研管理部门等,因此,目前应加快科研间接费用在这些部门的分摊研究,使相关部门为科研工作提供的人、财、物力能够尽快得到补偿。

1.加快科研用房科学配置和成本核算

一直以来,高校为了鼓励科学研究,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对科研用房都是无偿提供使用。科研间接成本补偿对高校用房资源配置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和可靠的财力支撑。因此,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快做好房屋资源的科学配置,改变房屋无偿使用的现状,建立有利于资源调节、成本补偿的资源配置体系;按照“定额免费、超额收费”的原则,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级各类用房制定分配标准,对标准内的正常教学和行政管理办公用房实行免费,对超标准的各类用房实行收费制度,并制定收费标准,使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对学校提供的科研用房实行补偿。

2.完善水、电、气、暖等能源消耗成本的回收工作

资产、后勤管理部门应在现有水、电、气、暖等能源成本回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成本分摊与回收制度,加快计量手段的改造;建立科研用房水、电、气、暖等能源成本的回收和补偿制度,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水、电、气、暖等能源消耗能够顺利形成真正支出。

3.加快为科研项目服务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成本核算

科研项目从立项申请、预算审核、预算下拨、预算执行到项目结题验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学校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其中学校的财务处、科技处、资产管理与后勤保障处是主要的管理部门,科技处是专门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部门,随着高校科研经费大幅增长,财务处和资产管理与后勤保障处在服务科研方面消耗的人力和物力也在逐年增加,有的高校财务处甚至专门成立了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公室,专门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因此如何测算这些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使科研间接成本中的管理费核算更科学也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充分发挥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作用

1.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对科研经费实行精细化管理

财务部门应从科研立项时的预算、科研经费下达后的使用、科研项目结题时的决算等方面强化管理,实行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对科研项目预算进行严格审核,对不按规定比例做间接费用预算的项目不予审核盖章;经费下达后,要对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额度控制,对超预算的支出(如材料费等),应按“有增有减,增减相等”的原则对预算额度进行调整,并履行相应的审核报批手续;项目结题时,要对项目决算进行严格审核,严禁出现上交的项目决算表与财务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保证科研间接费用额度不被直接费用占用。

2.建立适应科研间接费用补偿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间接费用使用情况的全过程监管

财务部门要改变以往简单按比例计提管理费的做法,建立与间接费用支出内容相对应的会计核算科目;改变仅针对项目经费总额进行支出核算的会计核算方法,对项目经费的分项费用按预算额度进行支出额度控制并严格支出范围,针对间接费用对应的办学资源成本核算内容,建立内部成本核算会计科目,对用房、设备、水电气暖等成本按照研究进度据实列支,充分发挥科研课题间接费用对高校财力运行的补充作用。

(三)加快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建设

财教[2011]434号文件明确提出研究间接费用含有绩效支出,并对绩效支出作出了解释,指承担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等。这就打破了原来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课题参加人员不得发放人员经费的规定,有助于学校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高校教师从事研究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高校的人事和科技部门应研究并建立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也为科研课题的成果推广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智敏,李敏.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摊销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2]湛毅青,等.中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管理现状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8(3).

[3]康小明.政府对大学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

[4]宝军,等.基于多属性分析的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研究[J].会计研究,2012(5).

作者简介:郑 岚,硕士,南京农业大学计财处副处长。

曹林凤,硕士,南京农业大学计财处科长。

李园园,硕士,南京农业大学计财处科员。

第3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改进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5.07.073

1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医院的科研经费包括纵向经费、横向经费及医院配套经费,科研经费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负责做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经分管院长审批后,分别报医院科教科、财务科备案。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经费使用时严格按照经费预算计划以及上级和医院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办理,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审计科对结题项目进行审计。

科研经费收入包括: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及上级要求和课题需要的配套经费。凡是以医院名义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属何渠道,均应列为医院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医院财务科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设账,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截留、挪用。科研经费支出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工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科研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开支制度,根据项目进度和经费预算合理安排经费支出,保证专项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用于课题研究的日常开支按医院报销管理规定报销,科研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等的购置,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分管院长批准报院采购,纳入医院统一物资采购管理流程进行采购,领用时冲减其经费。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由科教科设账单独管理,严禁私自购买设备物资。

2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个别试剂未经医院采购入库验收,自行采购直接报销,不符合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科研经费发票户头均开具单位,但是分别转账给个人或现金支付,不符合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和现金管理办法。

(3)发票上出现礼品费、日用品等字样,超出科研经费开支范围。

(4)个别的科研项目,未到科教科登记进行管理。

(5)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剩余的科研资金挂账未处理。

(6)有的项目只开一张实验室的发票,没有明细支出。

3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医院发展靠管理,管理靠规范,规范依据有效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医院科研经费使用合理,按照国家有关科研管理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应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经费管理方式、经费的分配、经费开支范围、经费的使用及审批权限、结题经费的分配等具体操作办法,使此类经济事项执行都有法可查,有据可依。

3.2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科研管理部门及课题负责人均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结余情况。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满足管理层的需求,有效实现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科研信息完整性。

3.3 相关部门加强科研经费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医院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及合同、档案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预算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按合同约定如期完成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3.4 做好科研经费实物资产的管理工作

医院为开展科研项目而以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及试剂等消耗材料应归医院所有。课题组提出购买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前应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科研管理部门要对整个医院的科研用仪器设备资源调配考虑后确定是否必须购买。并按照医院正常采购流程执行预算、审批、购置、验收及入库等手续。2012年实施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已将科教项目收支单独核算,其形成的资产及产生的消耗都将与医院医疗收支项目分开核算。故笔者建议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及库存物资台账,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当科研项目结题后,如所购资产不再为科研项目所用,转为医疗项目使用,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

3.5 建立课题及时清理制度,防止结题不结账,账面长期挂账情况

医院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结题不结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结账时间和节余经费的分配办法,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各类科研项目必须按合同或协议的要求按时结题验收或鉴定,特殊情况需推迟结题的,须按合同约定时间提前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经提供资金方同意后方可执行。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医院有权按照院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处理。

3.6 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审核登记工作

现行医院许多科研项目只注重科研资金的收支管理,疏忽了科研成果的登记管理工作。科研项目结束后经验收形成科研成果,应及时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结题申请、科研成果、验收报告、结题报告等资料进行归档。科研管理部门需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登记,可申请专利的及时申请专利,并提请财务部门纳入无形资产科目核算;不宜申请专利的采取措施保护。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的效果。并制定相关制度,防惩医院相关人员侵害他人科研成果、私自转让或许可使用医院的技术产权。

第4篇

【关键词】 科研经费; 高校; 绩效考评; 监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也大幅度增长。若想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如何管好用好高校科研经费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无法适应高校当前的发展,怎样充分、安全、有效地管理好科研经费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虽然为科研经费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够完善,适用性界定模糊、操作性标准不一,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一些条款甚至不具备执行的条件,存在不可操作和执行难的问题。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执行和监督的标准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实际操作中便无章可循,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都会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二)管理意识不到位

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大多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对拨入的科研经费到账后的使用方式,主管科研的领导及科研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重立项轻管理。他们认为这些经费是科研小组自己立项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和自主支配权;只关注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对于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并不重视。此外,也有科研负责人将经费转到协作单位,如:财政拨入30万元,以其他方式转出20万元,高校财务根本无法控制资金在校外的使用情况。为了防止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资金外流,高校在经费监管方面一般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对于所谓的这些“身外之财”,学校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只要科研人员多出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及科技水平,在经费支出上只要是合法的原始凭证,就可以报销。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不作要求,未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结项审批大多数是由课题负责人自己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经费管理意识薄弱,是科研管理问题形成的首要原因。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广、项目多、涉及部门较为分散,负责科研项目技术层面管理的科研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项目的争取或管理费的提取,却常常忽视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实施跟踪监检。由于财务部门只负责经费管理,不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判断其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这就造成在经费的管理上,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使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酿成管理松懈无序的严重后果。

(四)科研经费运用不合理

在与兄弟单位交流科研经费的管理经验时,大家普遍感到,当前财务人员似乎仅仅只是经费的保管员,仅需履行“只‘算’不‘审’”这样一种报销手续。在经费的报销过程中,很难从客观上明确界定经费开支是否合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用于研发的费用却占较低比例,这种情况在横向科研课题经费支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探亲差旅费作为调研旅费报销,培训费中含旅游费、通信费等与课题项目无关的个人支出占了很大比例;且存在着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的问题。经费报销的内容脱离了科研课题实际,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性,把科研项目经费当作其个人“小金库”。此外,有些科研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课题,经费混用、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陷入只要是用于课题研究就行,至于如何区分并不重要这一误区,造成科研项目成本准确性不够。经费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管理和监督,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五)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

根据财预[2010]7号通知,财政部关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纵向科研项目的净结余应归还原资金渠道,此规定使其结余资金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横向科研项目资金结题不结账现象在高校中仍然较为普遍。科研项目早已结题并通过项目下达至单位验收评估,可结余资金却长期挂账。此外,由于高校对这些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得经费结题与结账的过程相脱节,长期挂账的剩余资金被用于科研项目以外,从而造成了经费的流失。结题不结账还会导致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无法进行及时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形成高校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负担。

(六)科研资产管理松懈

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校所拥有的科研资产也越来越多,但在科研资产的管理上依然存在以下隐患:重科研经费的申请,轻科研经费的管理;重事业经费资产,轻科研项目资产;重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现象导致高校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不规范,难以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另外,纵向的科研经费一般研究期限在两年以上,这些经费是随着课题研究进度的需要而陆续产生的,时间跨度较大。财政部门要求使用单位的项目预算经费必须在某个时间节点达到序时进度,若单一的追求节点达标,就会使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形成突击花钱这一不良后果,开支一些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或超前配置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造成高能低用、高价低效、重复购置资产等现象,使得正常的科研经费被挪用、挤占,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和科研项目经费的极大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为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呈递进式增长的科研经费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小组取得的各项经费,无论其来源渠道,必须纳入高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管理科研经费的学校领导、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科研经费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对此,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各项措施,提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认识,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应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调。学校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对经费使用及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纵、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项目实施办法。对科研项目实行“经费记录”的控制管理,即科研部门根据项目合同派发一个封面上印有该项目名称、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期限、金额、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使用原则和报账手续等的记录本给该科研小组。财务部门在此“经费记录本”加上财务编码(主要是提高科研项目经办人的报销效率,财务人员按此财务编码便能在众多的科研课题中迅速查找到此课题),对照项目经费使用开支的标准进行核算,及时登记科研项目的每一笔开支情况。根据“经费记录”,科研项目负责人能随时了解该课题的经费使用明细、进度,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人员要做到严格按照“经费记录”规定的项目、支出标准、范围审核报销;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无“经费记录”不予办理报销业务,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确保高校科研人员及财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此外,还要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科研经费结题结账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的问题,科研项目通过验收或结束后,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相关信息;财务部门则依据经费的来源及科研经费结账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结余资金。对一直挂账的结余资金进行全面清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项目资金拨款单位有具体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按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处理。对于科研项目已经结束或通过验收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应配合财务部门按照相应规定做好结余资金清理,对逾期不办又无正当理由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规定严肃处理,该收回的收回,该核销的按程序尽快核销,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真正走上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做好科研资产的管理工作

由科研经费产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管好用好科研资产,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及资产处置的监督,促进资产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同时,创新管理手段,搭建一个共同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行资源共享,及时做好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固定资产的清理,使科研资产能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

对科研经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明确目标,完善评价机制,杜绝经费在管理及使用中违规违纪等现象的发生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高校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和追踪问效制度。一方面采取自评、交叉评、系统评和监督机构评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成本、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来进行考核,推进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科研项目资金能切实地发挥效益。同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一定的奖励或惩罚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 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1,14(1).

[2] 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4).

第5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持续上升,高校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科研活动主要以各类科研项目的形式展开。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多、管理方式复杂、经费的支出情况多变,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1]。合理安排和管理科研项目的预算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科研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性

由于高校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工作者普遍只重视立项,忽视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编制,项目负责人往往没有意识到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只要能申请到经费就可以,项目组其他成员也没有参与到申请书的预算编制中来,大部分的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是由项目负责人一人完成,这样的项目预算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预测,只是项目负责人凭经验估计填写。另外,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把项目的预算编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导致项目立项实施的时候,经费支出与预算明显不同,项目组频繁要求调整变更。

2.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的不可预见性

科研项目作为一项创新活动,开展期限普遍在2~3年,有的甚至5年,科学研究周期长,不可预见的因素多,更何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日新月异,但是现行相关的科研项目经费制度要求严格,有些甚至于精确到商品名称、具体价格和数量[2]。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支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项目主管单位复杂的编制和调整流程,科研人员很难合理地编制和调整项目预算,这给项目的实施过程增加了难度,影响项目进展。同时这也是项目组粗略编制预算、不合理使用经费的因素之一。

3.科研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1) 项目主管单位的管理不合理。科学研究是高校综合实力重要指标之一,许多高校为了提升科研水平,一味地追求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以及到校科研经费,鼓励科研工作者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科研经费。高校的奖励制度、职称评选和晋升制度也大多与科研项目经费挂钩,这一系列项目主管单位的“绿灯”措施,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3]。

例如,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审查不严,只要有利于项目立项的申请,即使经费编制不合理,也容易被忽略,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也基本上只停留在对票据合法性的审查上。项目的成果质量、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项目是否带来经济效益都往往不在审查范围。

(2)科研项目来源部门的审查不合理。项目来源部门对上报的申请书主要是对项目的论证报告、可行性分析甚至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审,项目的经费预算通常不作为能否立项的评判依据,这使得许多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甚至明显有误的项目申请书也能立项。因此被批准下来的项目无法照原预算执行,但是审计部门审查时又要求按照批准立项的预算执行,使项目经费的开支处于矛盾之中,这不仅影响科研项目的开支,也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被动、复杂。

4.各级各类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差异性大

随着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项目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纵向课题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课题、省级项目、教育厅项目还有各级专项课题等。项目的来源部门都有各自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每个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允许列支的范围和额度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出版/文献事务费、会议费、咨询费、劳动费等,比如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管理费提取比例就各不相同如下表。

各级各类项目来源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进行信息共享与沟通。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只要申报条件允许都积极申报课题,导致课题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甚至出现一题多报的现象[4]。这不仅限制了国家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使得科研经费的分配难以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开展支出。

5.科研绩效奖励机制不合理

科研活动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创造性活动,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工资水平并不高,然而在耗费心血的科研工作当中,科研经费预算中并没有体现出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经费管理办法中劳务费也只是用于没有财政收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科研工作者的长期的智力、体力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认可,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下科研工作者的各方面经济压力,有些科研工作者就铤而走险,利用不恰当的方式套取项目经费。

二、改善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措施

1.成立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

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多,各级各类的经费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科研经费数额大,高校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经费的岗位,这样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通过综合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作用,不仅可以指导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还可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答疑解惑,对项目立项后的实时经费支出、中期检查、预算变更、结题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这样既帮助了科研工作者指导预算,监督经费开支,又缓解了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压力。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科研项目经费和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密切相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经费的开支范围、报销程序进行明确规范,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快捷地办理相关业务,又能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减少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需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到人,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达到服务于科研的目的,又能够符合审计的要求。

3.优化经费管理办法

现存的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因其差异性很容易被混淆,各高校又有其自身的经费管理办法,种类繁多的规章制度给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一方面,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迫切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统一标准的经费管理办法,而且应具备操作性强、普遍性、约束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能促进科研项目来源部门优化科研经费配置的管理办法,使优势资源能集中配置给真正需要的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还需要根据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性地调节预算范围,增加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杜绝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5]。

4.构建科研经费网络信息平台

与日俱增的科研项目及经费给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科研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引进网络信息平台改善科研管理,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让财务信息和科研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科研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情况,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了解立项项目的性质、来源部门,准确对项目经费进行划拨,简化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对接程序。

参考文献:

[1]吴晓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4]付 晔,杨 军.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4).

[3]余永恒.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第6篇

关键词:药检系统 科研经费管理 内部控制

药检系统担负着药品技术监督的重任,其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药品检验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建立、药品标准的制订和完善、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开发、药物质量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技术支持以及培养符合新形势要求的药检人才等,药检系统科研的特点决定了药检系统科研经费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药检系统科研经费的特点

(一)药检系统科研公益性强,经费筹措难

药检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同时,药检系统又要保持系统独立性,很难得到企业及社会的资助。以《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为例,该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13015.6亿元,其中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占总体科研经费的70%以上。

目前,很多科研项目在申报时都要求配比一定的自筹资金,药检系统本身就是国家拨款单位,往往无法提供自筹资金。药检系统的科研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药检系统科研具有连续性,经费连续难

药检系统的科研水平关系着国计民生,但生物疫苗等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科研的研究及应用均需比较长的时间,经历长期持续的努力,而给科研绩效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而科研滚动项目往往以以前的科研绩效评价作为以后的科研项目申报的前提,对药检系统的科研项目申请很不利。

(三)药检系统科研经费使用与科研拨款的不均衡性

在药检系统的科研经费中,材料费和测试费占很大比例。材料费主要用于实验前期进行实验原料购买,如果是动物实验,还要购买昂贵的动物材料。而目前国家科研拨款是每年按照比例下拨,并不考虑行业特点。目前国家科研拨款普遍存在着签订合同时间长,经费下拨晚,但结题审计考察的项目经费执行的时间范围又完全按照合同签订时的规定,这就导致经费实际使用时间缩短。既要完成科研任务,又要符合科研任务合同书里规定的执行时间,实际执行中会导致经费未到账,项目就要先启动。有的科研项目若有合作单位,在经费到账初期,在给合作单位拨款后,往往项目余额都不足以支付仪器设备款。

二、药检系统科研经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来源不统一,规章制度各成体系,预算各有特点,统一管理难度大

虽然国家的《意见》指出要把各类科研项目进行整合,但这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药检系统科研经费来源主要包括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公益类行业专项等;药检系统科研经费的主管部门也因此延伸至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基金委等;而国家各部委根据不同类别项目计划,制定了不同的管理办法。不同科研项目管理政策具有差异性,预算下达的侧重点不同,对预算科目的配比要求不一致,对预算科目间调整的要求不一致,给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统一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同时,药检系统作为事业单位,还要遵守国家出台的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种种规范。比如差旅费、出国费、会议费、培训费的申报和使用上要遵守国家规范标准,在资金结算上也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强制目录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因此,药检系统科研经费管理既要根据经费来源遵守各自的管理办法,又要按照国家规范对明细科目的支出进行经费控制,才能做到安全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

(二)重结题审计,轻日常管理,缺乏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近年来,科研经费腐败比比皆是,国家开始大力整治,对科研经费监督检查越来越频繁,对课题财务验收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比如,有的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可能要迎接不止一次的财务验收审计,而财务验收标准也往往提高到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率达到科研预算的90%以上。与此同时,财务验收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实行一票否决制。

目前,科研项目负责人已经意识到项目财务验收的重要性,一些大型的项目结题验收前还一般会召开结题课题财务验收会,对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科研财务人员进行针对验收培训讲解。但科研项目负责人在日常科研管理过程中,与财务人员沟通很少,往往在决算审计时才想起与预算对照,结题前才忙于找财务人员调账,预算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另外,国家对科研的中期审查和经费审计已经常态化,有些项目参与单位多,需要延伸审计,每次审计都需要复印大量的原始财务凭证,提交财务决算,审批加盖单位公章,重复的工作流程加大了财务人员和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也加大了监督审计成本。

(三)缺乏复合型科研人才,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的基本流程是:立项申报―预算评审―签订合同―经费下拨―立项管理―经费使用―结题验收―结余经费管理。

这一流程要求课题组成员既要对科研项目内容有充分了解,又要掌握国家对科研管理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而药检系统的科研人员既有国家规定的检验任务,又忙于完成科研任务,很难有精力顾及其他。在预算阶段,科研人员虽对项目内容胸有成竹,但对科研预算指标向经济预算指标的转化不够了解,会影响预算执行过程。而对国家新出台的财经政策不够了解,就会影响预算申报结果。比如国家新出台的出国费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会议费管理办法都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经费标准,在申请预算时,需要按照国家的新标准进行申报。如果按照别的标准申报,一则可能由于违规不获审批通过,二则也对日后预算执行不利。而填报决算阶段,科研人员因为对财务知识的缺乏和对财务报表理解的偏差,常有填报错误的情况。

财务人员精于会计核算知识,能及时掌握国家新的财经政策,但对科研管理整体流程很难控制,对科研项目内容不够了解,也很难掌握每项科研经费的预算详细内容,无法良好履行对经费的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如果由财务人员申报预算,则是闭门造车。如果由财务人员编报决算,财务人员因为对科研经费开支的实质内容和项目运作过程不了解,会有按照会计科目填报,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

三、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

根据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以及药检系统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与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现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应以健全规章制度作为基础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单位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要尝试涵盖单位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按照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要求,明确对科研直接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探索包括课题组成员绩效奖励、间接成本分摊标准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间接成本分摊标准的确定比较困难,药检系统进行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水费、电费等可以尝试通过计算使用仪器设备的时长进行分摊。

梳理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环节,确定风险点,对科研经费的收入、转拨、调整预算、支出、结余资金的管理中的风险点都应做出明确规定。

(二)实现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应以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

国家的《意见》提出要建设覆盖全面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单位应该参照此思路建立内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平台以项目信息库为核心,把各部门联系在一起,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完成对科研项目的从预算到监督的全方位管理。

实现国家科研项目的,本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分配、收入、对外拨款、使用、结题全过程均在信息平台上操作实现,既可以对科研项目进行横向比较又可实现纵向考量。将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物资采购部门、纪检监督部门联系在一起,各部门都全程参与到课题从申报到结题的过程中去。计划财务部门可以设置预算预警系统,实现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控制,科研项目负责人在信息平台上能实现对科研经费的实时查询,对经费执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科研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门、纪检监督部门也能通过平台对经费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查询、分析,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由审计监督变为日常管理。

(三)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应以预算管理为核心

以预算编制、预算上报、预算审批、预算下达、预算执行、决算审计为核心建立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开始,就要有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发挥各自作用。科研人员从科研项目内容和科研任务的角度提出需要的经费范围和金额,财务人员参照国家现行政策标准编制预算,科研管理人员从科研政策和科研管理整体方面进行控制,保证三方充分交流信息,既有利于各方提高预算管理意识,也有利于各方对彼此工作重点进行了解,实现科研项目预算的合规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也能为将来的预算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研项目预算下达时,应由科研人员把科研预算指标转化成经济预算指标,再由财务人员把经济预算指标嵌入到科研经费核算控制中去,实现对预算的信息化控制,从源头防止预算超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除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加强预算控制外,还应规范预算调整程序,通过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批程序实现对科研预算的整体控制。在决算审计时,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应联合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共同完成财务决算报表。

(四)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应重点控制收支管理

种种迹象表明,只有对科研经费收支管理中的重要风险点进行严格控制,才能保障科研资金的安全。

药检系统科研经费使用中占比较大的除了仪器设备的购买,就是材料费和测试费。严格仪器设备的政府采购,逐步对试剂耗材实行集中采购,建立测试合同价格共享机制就是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手段。劳务费、专家费也应重点控制,一方面严格原始票据审核制度,审核劳务费、专家费支出与科研项目相关性;另一方面严格劳务费零现金发放制度,保证科研经费资金安全。

另外,《意见》指出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这三项经费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不突破总支出即可。国家虽给予了一定灵活性,但这绝不意味着对这三项经费可以随意使用。除严格审核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与项目的相关性外,经费执行时还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

(五)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还需关注资产、采购、合同等方面

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应重视科研经费所形成的资产,加强日常管理,对资产执行定期盘点制度,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规范,政府采购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仪器设备、会议费、飞机票等,印刷费也进入了政府采购范围,科研项目中一般都存在印刷费,也需随着国家政策而逐步规范。

应加强对合同的管理,确定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严格合同的签订,防范无效合同,严格审核结算时间、内容与合同的一致性。

(六)科研经费内部控制需要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综合水平

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对各级科研人员进行全覆盖培训,重点进行财经政策、科研规章制度的培训;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要日常化,加强对国家现行科研政策的理解,统一政策理解,统一报账审核,提高业务水平,保证报账统一规范,提高会计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英,刘增顺,王艳,张瑞,李冠民.药检系统科研成果特点[J].中国药事,2011,(8):794-796.

[2]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

[3]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EB/OL].

[5]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6]肖明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基于内部控制理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4):169-171.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高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托,科研经费短缺是影响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十一五”期间,政府投入高校的科研经费从2006年的133.1亿元增长至2010年262.2亿元,呈现稳步攀升的态势,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但高校科研经费在全国科研经费的份额比例基本维持在9%以下,远低于企业和研究机构(见下表)。高校要增加直接和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的份额,硬条件靠有学科支撑的科学研究能力,软条件离不开规范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01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计〔2012〕86号)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新会计制度也即将颁布实施。高校要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调整和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改进和完善科研经费会计核算方法,创新服务方式和健全监督职能。

1.政府主导国家科研项目改革先行,健全完善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与补偿机制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和组织协调难度加大,高校科研工作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依靠一个人、解决一个课题的“单干模式”下的项目负责人制已经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财政管理的发展和改革的新要求。高校努力推进学研产一体化进程,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培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培养创新人才。高校教师承担的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型科研项目,限于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技术、市场等条件,科研活动在经济上不能给高校带来较大收益,反而科研条件的建设和维护、科研人员工作津贴和奖励等经费都需要占用教育经费和资源。科研工作比较活跃高校的科研条件建设和科研奖励占用教育经费和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情况既降低了教育经费的直接投入,又虚化了科研活动的真实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报虚账、假账现象的发生。科研机构或企业中有专职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薪酬编入了经费或成本预算,高校由财政供给的人员经费一般是按编制和标准核定,编制内专门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职员当然也有,但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是教师,经费预算主要保障的是教育事业支出,没有科研经费日常预算,国家科研项目经费不能列支人员工资的制度规定不合理。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专业化的科研队伍,制定专门的人事考评和薪酬待遇等制度。

此次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和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将项目预算支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初步建立了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直接费用是按项目研究任务编列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直接费用,可视同企业成本核算的变动成本。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按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按照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核定,类似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固定成本。二是相比以往核定的管理费,间接费用提取比例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新增绩效支出。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具体考评和发放工作由项目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但这个支出项目的定义比较模糊,大概是套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科研项目组中正式在职人员的薪酬性的支出。这一规定在重视和尊重教师的智力劳动,体现按劳取酬原则,开展科研成本全额核算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存在间接费用按比例“一刀切”、人员支出分类不到位、实务指导作用弱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高校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为高校打破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业务固定成本混算的局面制定准则和规范,在资源分配、条件建设和成本补偿等方面实行分类管理和绩效管理,建立配套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与补偿机制相互关联。合理的补偿机制将促进成本核算制度臻于完善,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将使成本补偿依据更加充分,补偿合理可以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项目承担单位管理的主动性。高校应当借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之势,开展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完善科研经费财务预算、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管等基本管理制度[2],重点开展科研项目人员支出标准测算、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成本的细化核算等项工作,建立比较可行的固定成本补偿制度,为国家科研项目进一步完善间接费用预算的编制提供实务依据,为高校争取更加合理的科研经费拨款额提供会计数据支持,探索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校内核算中心。

2.以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会计核算为重点,加强项目过程管理,落实经费管理责任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成本核算和科研院所、企业不同。现在高校的财务预算和决算报告中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会计信息。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核算和补偿缺乏统一规范的方法,需要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合高校科学研究特性和规律的科研会计核算制度。

科学的经费预算是政府评价考核项目单位法人责任履行情况的基本依据。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效益不高的使用不规范的“痼疾”。科学研究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预算“可使我们对变化做出系统的而不是混乱的反应” [3] ,科研项目更要注重发挥预算的控制、规范和评价作用。高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一般是教师,他对项目的理论技术路线方案比较在行,但对预测和计量完成技术方案的经济成本比较外行,一般是凭感觉靠经验来完成经费支出科目预算的编制。高校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解决科研和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但预算科学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科研项目结题财务验收时,经常会出现预算的支出事项没有发生,没有列入预算的支出项目却实际需要,而且此类情况一般并不是由于技术方案变化造成,而是财务预算和技术方案相脱节,项目条件的研究和准备不充分所致;也有预算过于细化又不及时调整的因素,比如国际交流支出预算受出访限制不能成行等。这里有项目承担单位财务监管不到的原因,但根源在于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不够。“十二五”期间国家科研项目的任务书和预算书进行合并,注重研究任务和经费预算的结合、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的对照,经费分配和绩效评价更加遵循经济管理的原则。提高经费预算科学性根本在于提高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提出,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项目有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两大责任,包括申报立项的组织和指导、预算编制的咨询和服务、组织实施的协调和支撑、经费使用的审核和监督、结题验收的检验和凝练、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等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高校法人责任能否履行到位将关系到国家项目的考评和后续项目的申报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要改过去粗放型管理方式为精细化管理方式,才能将法人责任落到实处。为此,高校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咨询和指导作用,重视学科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凝练科研方向、发扬学科优势,“恰当地对科学研究究竟应在什么范围内进行、科研经费预算应在什么范围内支出、如何规范各科目的比例等做出评价” [4]。这是科研项目管理宏观层次的工作范畴。同时科技、财务部门要着力培养复合型科研项目管理人才。科技部门项目管理人员除了履行上传下达的办公职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财务常识,了解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组织程序。科研经费核算会计要了解科研项目研究的内容,分析经费预算和项目任务的内在关系,核查各项经费支出和研究工作是否相关,提供项目收支和成本会计信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偏差,帮助项目负责人完成预算调整工作,为项目财务决算和验收做好准备。这是科研项目管理微观层次的工作内容。高校加强科研项目的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科研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水平和经费预算的保障能力,规范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做到如此,单位法人责任的履行会自然到位。

3.以开展科研成本核算为契机,重视和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科研资产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条件,至少应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形态。实物资产是通过高校的教育经费购置和项目研究经费配置的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主要包括科研专用仪器设备和科研机构专属的房屋建筑物等。高校需要按照固定资产主要的服务对象和功能用途,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大项分类配置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将科研资产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整合科研固定资产来源渠道,加强科研项目结题后配置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建设国家、省部和校企三级共享的学科综合科研实验中心,为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提供工作室型的平台服务。高校资产、财务等管理部门应当预先掌握科研项目获得批准的购置设备预算,为此类实验设备提供适用的运行环境,计划项目结题后设备的配置管理,切实将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纳入高校资产统一管理,减少项目结束后设备流失或闲置、以后项目重复申请购置等现象的发生,把有限的科研预算额度尽量安排在科研业务支出项目上,提高科研经费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即将实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是建立固定资产退出补偿机制。科研固定资产折旧是加强资产管理的有效制度,使得高校科研、资产、财务等管理部门形成科研资产管理合力有了实在的依托。

科研无形资产是科研活动获得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由于高校科技成果大部分还处于理论阶段,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还要经历中试、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环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无形资产确认条件: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资产的成本可以可靠计量,高校科研成果无论直接或间接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要对科技成果经济价值的评估和确定,因此要重视和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的工作。

科研无形资产是高校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主要对象,也是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和科技智慧的重要积累。目前由于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全,无形资产的维持和继续开发等成本支出做不到系统归集,无形资产维持费负担沉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等原因,一般高校科研无形资产的计量还基本是空白,无形资产价值失真和流失的现象非常突出,无形资产的投资行为不规范而存在市场风险。高校应当在开展科研项目全额成本核算和成本补偿的工作的同时,着手加强科研无形资产的计量和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学研产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平生.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5期12页

[2]赵善庆 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11卷第1期 33页

[3]【美】查尔斯・亨格伦、格里・桑顿、威廉・斯特尔顿.《管理会计教程(第十版)》127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4]冯彦妍,张建新.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经济论坛》2010年2 月第02 期 182页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11-02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全面快速的发展,高校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研事业的建设平台,科研水平已成为继高校教学水平之后又一综合实力的表现。科研事业需要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多样化。各高校在不断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科研经费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随之出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足、监控力度不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平衡。目前,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主要有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7〕30号、《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各高校通常以国家和所属省市的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比较简单、笼统,或没有就各级各类的基金分别制定其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或制定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而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只有收支概念,没有成本、效益意识。这种局限性使财务部门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而科研监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却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在目前科研经费种类日趋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情况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乏力,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更加宽松。这种管理制度的不配套、不完善、不平衡,项目资金无法统筹安排,综合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2.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许多项目负责人把项目预算编制仅仅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往往凭主观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能科学规范地编制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预算不准确、不客观,使科研经费的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预算项目金额不足,有的预算项目却不知如何开支,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时也存在漏洞,严重影响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因为各科研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且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以及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难度是很大的,其关键在于如何制订合理的预算体系及预算标准。如果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不符,必然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3.科研经费开支缺乏有效监督与控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多数高校为了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相对放松,特别是对横向科研经费,一般都是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少量比例的管理费,剩余部分都归课题组自己支配。许多课题负责人就此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由科研人员争取,归课题组所有,其使用由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导致经费报销过程中出现不少违规现象,或以与事实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或采取多列研究生助研名单领款后将经费变现;甚至将用于其家庭开支的单据以科研经费的名义报账。由于科研经费使用的范围和标准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这些钻报销制度漏洞的行为使科研经费支出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科研业务接待费、差旅费、出租车费、办公用品(没有具体物品的名称及数量)、劳务费等,这种不真实不规范的支出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不高,造成科研经费浪费严重,导致了不少科研经费游离于学校的监管之外,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与科研成果。

4.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预决算不配比。由于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管项目,财务部门管核算,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合格后的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或不够重视,没有规定明确的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具体用途;或虽有管理办法但规定不全面,执行不严格,没有监督机制,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使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一直挂在账上,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应该统一的信息并未统一。财务部门不清楚哪些项目结题,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算,造成年终会计报表未完成科研项目的经费大量沉淀。这不仅使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固定资产得不到清理,也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科研项目在投标立项阶段的预算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成本,加上对严格按项目预算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相差甚远。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时,为了达到与预算的一致,或达到经费结余为零,就临时人为地将项目支出在不同科研项目之间进行调整,一方面导致项目预算的严重失真,预决算不配比;另一方面经费开支项目与会计报表的开支情况不符,造成账表不符,使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5.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浪费及流失现象。高校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时,一方面,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项目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者,由于分属不同院系,科研仪器设备不能共享,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重复购置;另一方面,许多项目在购买设备前不认真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购置设备的随意性很大,片面地追求最新、最高档的设备,两方面的后果都是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目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使用过程中,由于大多数资产由课题组保管使用,比如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项目结题或者科研人员退休、调动时,未严格按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使大部分资产滞留在个人手中,物随人走,变相成为私有财产。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此外,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的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科研管理部门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财务部门没有对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及规范地入账处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后果是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无形资产浪费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设想和措施

1.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制度先行,建立健全并创新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绳,也是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兼顾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三者的要求。首先要确保不同渠道资金来源的科研经费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杜绝科研收入脱离学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现象的发生。其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科研经费纵向及横向的特点,分别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特别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再次,财务部门应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及报销规定,做到报销各类开支时有章可循,既要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此外,制度中还要充实相关的鼓励和惩罚措施,使项目负责人从思想上早有防范,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对于挪用、滥用项目经费等违规现象,或某些横向科研活动中为个人牟取私利、损坏学校声誉或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为了使经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科研与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印发宣传册、网页宣传等形式,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和制度,并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广泛的解释、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提高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经费意识,增强科研人员对资助项目主管部门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定及相关奖惩政策的了解,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还应加强对新出台科研政策的研究,与时俱进地调整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强化科研经费的财务预算约束力度,完善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目前,高校科研课题均实行课题负责制,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应做到全面监督、控制细化,防止和杜绝盲目挤占学校资源和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失控现象的发生。

由于科研项目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阶段,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编制课题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证项目立项阶段的预算与课题实际成本相匹配,从而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合理地编制全成本课题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合理编制材料费、项目管理费、劳务及招待费、差旅费、设备购置费、合作费等项目支出预算。

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课题组要按照国家和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规定全面认真履行科研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有序性;财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认真审核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利用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分项设置科研经费支出项目控制模型,保证科研经费的实际开支与项目预算批复的一致性。

在结题决算阶段,要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定期检查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申请下一个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实行全过程的跟踪和监管,才能做到真正抓住预算,既保证了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同时也避免了结题时因预决算严重不符而造成的人为调账情况。

3.以严格的审批制度为基础,规范科研经费核算。首先,在账务处理方面,按照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科研项目,分类设置项目代码进行会计核算,专款专用;财务人员要自觉、严格遵守财经规章制度,明确各类经费使用时的审批手续和开支范围,加强科研经费日常支出的会计核算,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名目和标准,认真审核报账业务,即使是横向经费,也不宜过多地放宽开支标准,对违反财经规章制度则坚决不予报销,比如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福利、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或者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名义层层转拨科研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违纪行为,也不允许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并耐心地对前来报账的老师解释,以减少报账过程中的矛盾。但是,科研人员工资、津贴以及对从事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比例,建立公共资源补偿机制。

此外,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去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某些违法违规行为还严重扰乱了科研工作秩序。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可对数额大且多的项目组配备或委派财务助理,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经费管理队伍,并要求财务助理认真学习、熟悉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求和规定,使经费在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制度监管下实现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结题且结账,减少审计风险。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对同一项目应具有同一标识或统一编制项目代码,将科研项目的名称、分类代码、项目结题时间等信息,通过管理软件定期统计出已结题项目的信息。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课题结算手续。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核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对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经费结余的真正原因,对不同原因形成的结余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分配和使用结余经费;国家没有规定的项目,学校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及时联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兼顾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制定严格而详细的科研经费结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办理结账的程序、时间及课题结余经费的具体分配办法及用途,如实填制经费使用报表,及时清理结题经费,真实、准确地反映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避免盲目投入。

对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完善的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予以处理,避免应结未结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防止因长期挂账而导致的结余资金浪费与流失。高校可建立经费结余奖惩制度,对结余经费实行配套奖励,鼓励节约,提高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补充学校设备开支的需要;鼓励将结余经费用于自主课题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降低结题审计的风险,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走向系统化、制度化的轨道。

5.加强并规范管理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课题组或课题负责人只是暂时的使用者、管理者,而不是产权的所有者。高校的财务和资产部门应加强对该类资产的规范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核算和建卡保管等,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如电子设备和图书等;在项目结题时,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手续。资产不得再滞留在科研人员的手中,必须由学校统一保管和调配使用,课题组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资产的维修、清查、报废、上交等工作,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高等学校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科学发明创造等,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由科研部门提供鉴定证明和认证资料,资产和财务部门及时登记入账,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为无形资产转让和高校科研实力的综合测评提供依据,促进各类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研究探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管理好高校科研经费,堵住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端,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实现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关系到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为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促进高校科研事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静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2.韩小彬.试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3.黄秀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9(6)

4.权凤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9(8)

5.郭念棣.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2009

第9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是指研究所为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或课题)所耗费的各种经济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与科研相关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本支出存在着成本不全面、不完整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建立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制度,这不仅有利于研究所确定管理费等费用的合理水平,还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

一、科研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特殊性

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所科研成本不同于企业产品成本,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事业单位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通过科研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科研成果的特殊“生产”过程,是运用一定的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创造出增加了的知识资本的过程。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在于:获得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性)、劳动的创造性、产品(即成果)的非重复性、产品的非物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很难对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消耗进行准确的预算和估计,从而导致科研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特殊性也使得研究所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使其成本不易控制,也不能照搬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办法。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成本计量困难

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是搞好科研,同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为科研更快更好的发展服务,但是这样就很难区分科研和实践的成本计量,为成本的核算增加了难度。

(三)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全成本数据取得的间接性

科研事业单位现在执行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度》规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非经营性业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从事科研活动占用的房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入科研成本,所以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出的“科研成本”没有反映科研活动耗费的全部资源,大大小于实际科研成本,也无法从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取得科研全成本数据。

二、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因素限制

从以上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和特殊性上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其财务制度改革,首要工作是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我们在科学事业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时,也必须考虑全成本核算所受到的因素限制。具体考虑如下:

(一)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不合理限制

由于国家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一些正常支出存在限制,使得本来合理的支出内容在现阶段无法据实列支,导致申报科研经费预算时应包括的内容不能列支,支出预算无法准确制定。

如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部门认为,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不应计入科研项目成本。

可实际情况是国家并没有单独给科研事业单位核拨足够的科研人员经费,而是依据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定额标准核拨经费,这样核拨的经费数额仅支付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及科研事业单位的水电暖等运行维持经费都不足,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项目。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成本的矛盾性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一般是按照研究室的形式存在,同时下设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有很多课题,一般财务核算是按照单个课题成本来进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单一课题的核算形成了鲜明的矛盾,研究小组的活动一般很难确定其研究实验室的使用、仪器设备的占用及水电费用的分摊比例等内容,所以在核算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三)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脱节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科研计划部门,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部门是财务部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由项目组编制的,财务部门并不参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而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这种分工容易造成支出预算内容与科研经费核算科目不一致,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开支与支出预算不符。

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不加制约,财务部门缺乏与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

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往往是在不了解科研活动实际情况下进行的,导致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么过于宽松、监管不力,要么过于呆板、缺少灵活性。

三、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思路的建立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主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学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单位,对开展的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全成本核算。同时,借鉴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加强成本核算的通知》[(93)科发计字0013号]的文件内容,在现实情况下,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

(一)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科研全成本核算,就是利用货币单位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耗费进行的全部计量。

进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

此外,能满足科研项目各方的要求,即从科研项目的资助者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科研项目的出资者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保证资助经费全部用于项目研制支出、提高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益;从科研项目的依托单位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确认科研事业单位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的人力、基础设施、水电暖房等环境设施方面的资源,解决科研业单位这些科研成本没有经费弥补的现状;从课题组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将所有成本要素都列入科研成本,解决了实际发生的从事科研的人力成本等不能合理列入的问题,使得必要的支出都有合理的出处,能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建立全成本核算制度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的总体思路

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更有利于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监控。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科研事业单位,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相关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应引进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全成本核算。这就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坚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费用的承担期限、费用界限、受益对象。将费用支出划分成三大类:人员支出、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采用二级明细核算,特别是对成本费用中一些特殊问题根据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人员工资(含科研人员工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资源使用费(含房屋、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计入项目直接成本。这些费用较难准确计算,可以根据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分摊比例计收以上费用,作为科研成本冲减科研事业单位事业经费支出。这对科研单位实行以项目为对象、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的方式起到积极作用,改变以往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状态。

同时,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系统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全成本计算系统,及时提供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预测、分析与评价;二是建立全成本预算系统,发挥成本的预算控制职能;三是建立全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发挥绩效评价的促进功能;四是建立各责任成本目标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成本指标的预警功能。

总之,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对强化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保障措施

实施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需要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全成本核算工作。定期进行科研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努力降低成本。

(一)人员培训

首先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全成本核算理论学习,在提高人员认识的基础上,分部门、科室举办对核算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使其对成本核算的制度及核算方法都了如指掌。

(二)确定核算单元

以个体科研事业单位为一个单元,下设研究室为二级核算部门,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等一切活动的成本开支具有可操作性。

(三)全面资产清查

对各核算单元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和资产核实等内容。这方面数据的采集有赖于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各核算单位的资产情况。

(四)合理制定内部收费机制

进一步规范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收费机制,进行制度化建设,使得收费机制的内部收费更具制度性和有效性,为科研事业单位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五)信息化管理,确保成本核算数据准确

为保证业务收入与成本核算数据配比的合理性,成本核算数据及操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以计算机管理中心为主导,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准确数据。

总之,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必须建立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明确科研项目成本计量;同时,科研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的管理办法,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完善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样,才可能达到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高科技贡献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2、王标,王颖.深化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的做法[J].东南国防医药,2009(1).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解决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03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004 -0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每年获批的科研经费数额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科研资金规模日益庞大,然而与教育事业经费管理相比,科研经费管理过于粗放。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科研人员财务意识淡薄、科研经费配置不合理、滥用情况严重等问题。因此,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认真分析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科研经费安全、合理、高效使用,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科研人员财务意识淡薄

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在他们看来,申报项目的计划书是他们编写的,申请来的科研经费应由他们主持支配,他们有经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想怎么开支应该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因此造成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复印费、劳务费支出占很大比例。另一方面,科研课题的预算由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成员编制,而熟知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财务人员却没有参与编制,致使所编制的预算支出范围不完整,或者预算支出的分配结构不合理,某项或某几项的预算支出数不够充分。有些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在科研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随意变更预算,不按主管部门批复的方案执行,使得科研经费预算的权威性受损,决算与预算的差异较大,预算失去了约束力。

1.2 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就目前高校组织机构设置来看,学校科研管理处负责科研项目管理以及教师科研量化考核工作,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科研经费使用采取项目负责人审批负责制,科研管理处和财务处共同负责管理和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高校尽管配备了专门会计人员管理科研经费,但对各项目的规定要求不是很清楚,有些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合理,项目经费没有按项目管理,而是按经费来源和项目负责人核算,有的财务人员还认为管理科研经费是在给科研管理部门代管经费,只注重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了科研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拨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过程缺乏了解,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发挥其作用。这就造成了许多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环境较为宽松,使科研经费支出出现无序性和随意性。加之目前一些商家可以根据顾客要求任意变更发票中商品名称和金额,致使科研经费流失情况较为普遍。

1.3 科研经费支出成本难以计量

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一肩挑,科研工作与教学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用教学的材料作科研项目的实验,或用纵向科研经费作横向课题的实验,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学校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仪器设备等产生的费用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无形中扩大了教育事业费开支范围。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实际上变成了核算经费是否用完。

2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2.1 对科研人员加强财务知识培训,增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针对项目负责人存在的“项目是我申请争取得来的,经费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思想,教育科研人员树立高校科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活动健康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经费的观念,科研经费的使用应严格按照立项申请书批复的经费预算专款专用。笔者认为,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形成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依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开支标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

2.2 各部门加强协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离不开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紧密协作。从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到经费入账、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结题结账的整个过程内,科研部门都应与财务部门协调工作,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同时,财务部门应根据科研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收集项目开展进程中经费支出等财务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共同督促项目组按项目进程合理使用经费,加强项目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2.3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采取“课题组科研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模式,共同把好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各个关口。财务人员应全程介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结题等过程,提高科研经费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即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阶段,课题组负责人在编制课题预算时,财务人员应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全面、精细、准确地考虑项目的成本、费用和收益,使预算既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增强项目立项论证的可信度,提高立项的成功率;在项目实施时,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以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建立科研经费审批权限制度,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监督科研项目严格按预算执行,做好项目的核算工作;对科研课题进行成本核算对从事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实验设备折旧费,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要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摊,计入科研成本,避免科研项目支出挤占高校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同时可以优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结构;在科研项目的验收结题阶段,财务人员要对项目经费到位、使用和执行情况等进行梳理和归类;要编制财务决算,全面反映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对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为项目财务验收提供报告;还要对项目验收结题后资产的结转、处置以及收益的分配等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2.4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包括科研账务管理、科研往来款管理、科研报表管理等内容。高校应根据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档案库。对每个科研项目的名称、编号、项目负责人、资金来源、立项时间、经费到账时间及到账金额、经费预算、实际支出、经费转拨、经费结余、结题时间等进行完整的记录,为科研项目日后的报表分析、审计及科研项目的考评提供第一手资料。另外,学校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项目的管理。

科研经费的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定期对科研经费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指根据科研计划、财务报表、统计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对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找出科研经费管理的最佳模式。

科研经费的监督是指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实现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意义重大。科研经费管理要结合学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际,制定一个既有利于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又能激发科研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管理办法,并坚决贯彻实施;要树立对科研经费的正确认识,自觉遵守科研经费管理规定;要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实现科研经费信息共享,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培训工作,提高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综合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则萍.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提高科研项目绩效[J].经济师,2012(8).

[2]刘雁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9(5).

第11篇

(一)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带来了经费管理和监督的难度

高校科研经费的申报有多种渠道,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省、市级和学校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二是高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三是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由于各个渠道的科研项目有不同的使用要求,这就带来了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且,科研经费管理必须按资金来源及科研项目独立设账分项管理,但目前高校大多数采用单一项目管理和核算模式,这势必会产生经费来源多元化与管理核算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

(二)立项预算不实,结算偏差较大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课题预算编制不细化、审批不严格的问题。一方面是项目负责人自己编制预算,由于不熟悉有关的财务制度,预算观念不强,经费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所需的成本,预算的精确性较低、偏差较大。另一方面,高校有关部门对预算没有进行审核把关,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造成预算编制水平普遍低下,预算不详细不真实。实际使用中,项目结题的经费结算与预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弥补差距,只能人为调整结算支出,造成数据的失真。

(三)资产管理混乱,浪费、流失严重

一是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对那些化整为零、以耗材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亦未仔细核对,其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等后续处理工作缺失。科研部门结题时,也未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清理;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变动时,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二是重复购置的情况很普遍,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三是对科研项目所形成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许多高校没有纳入财务管理体系,进行账务处理。四是结题不结账,科研项目完成后已通过项目下达单位验收评估,但项目不做结账处理,结余资金仍作为项目进行管理,导致固定资产不能及时进行清理,这些都造成了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四)科研效益不高

我国高校的科研大都围绕经费申请与做工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都没有进行效益评价,科研效益很低。

二、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审计的思路

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停留在项目决算及评估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审签层次,课题组负责人在科研课题完成时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结题申请,科研管理部门向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委托书,审计部门成立审计小组进行审计,提交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并在向委托方报送的科研项目结题资料上签署审计意见。当前这种在科研项目结题时对科研经费的财务收支进行的审签,是一种事后审计,审计介入时间太晚,等问题发现时已错失了纠正的时机,经费管理使用控制效果不佳,无法有效遏制科研经费滥用现象,也无法实现投入科研经费提升科技水平的最终目的。要真正发挥科研经费审计的监督作用,应该将审计关口前移,在科研立项、预算编制、经费使用及核算阶段及早介入,实行“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形成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审计。

(一)事前审计――科研立项与经费预算阶段

1.制度建设情况审计。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制度建设要先行。高校必须对学校层面的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按照国家科研管理相关规定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结合实际,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对学校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为科学研究工作地顺利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政策保障。

2.科研项目立项审计。纵向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及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办法,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的审计重点为:①立项是否经过充分调研、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②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及合同协议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

3.预算编制情况审计。要发挥预算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刚性规范作用,预算编制应编实、编细。审计应围绕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重点审查以下方面:①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符合课题的合理需要,是否存在额外列支;②配套资金、合作单位及其经费预算是否已在课题任务书中列明,或已取得相关批复;③外拨经费有否明细预算,分解到各课题承担的经费汇总是否与批复预算相符。

(二)事中审计――经费使用及核算阶段

1.项目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审计。审计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①对财经法规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②是否建立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归口管理和财务等部门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有无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④物资采购与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2.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计重点为:①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②有无超预算和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确需调整的是否经过审批;③年度或项目财务决算编制是否符合要求,报表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3.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收入审计重点为:①科研经费来源的合法性、合规性,是否存在不属于科研项目的经费来源,是否存在与有关规章制度相抵触的科研经费来源;②科研经费收入的完整性、真实性,是否存在校外循环不受学校监管的课题经费;③课题项目经费收入是否纳入学校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且单独核算。科研经费支出审计重点为:①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②项目资金是否按计划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等问题;③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是否分别单独核算、拨付合作单位预算资金的规范性及监管情况;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办理支付手续;⑤项目资金支出签字权限是否符合相关规定;⑥科研项目结题后,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结账手续,结余经费的认定和上缴有无拖延财务结账、长期挂账甚至继续报销费用等问题。针对具体支出明细,审计人员还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①审查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是计入相关的课题项目支出,还是直接计入正常教学的工资福利支出。②审查与科研工作有关接待费、办公费、印刷费、电话费、交通费、差旅费等支出是否真实、合理,比例是否过大,是否利用相关票据报销以套取现金。③审查科研经费转拨是否合法,是否存在不按合同规定将横向课题经费转拨外单位,造成科研经费的“体外循环”,或将横向课题经费“转包”,或以合作研究、子项目、技术测试等名义转移出去,造成事实上的“洗钱”。

4.资产管理审计。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①科研仪器设备购置是否按规定实行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制度;②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建立科研仪器设备、低值易耗材料台账,是否定期进行资产清查;③当科研人员变动以及项目结题后,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是否对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手续;④资产是否由学校统一保管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以提高使用效率,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⑤对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发明权等,是否根据鉴定和认证资料,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的保管。

(三)事后审计――项目决算及评估阶段

1.经费结余的审计。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的“结题不结账”顽疾,审计应加强对经费结余的监督,避免长期挂账,防止私分滥用。对纵向课题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可留给学校,用于补助科研发展支出;对横向课题,可按照科研合同的约定,在兼顾学校、院系、科研人员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一部分留作学校科研发展基金,一部分留作院系发展基金,其余作为课题组基础研究经费使用。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①结题项目相关的结余经费是否及时结账,结余资金是否按规定分配;②科研成果形成的资产是否按所有权的归属进行登记保护、验收入库,纳入学校统一管理;③是否存在用结余资金报销某些私人费用问题。

第12篇

1.1全国R&D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不断增加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目标及规划时都要把这一指标作为重要的参量。R&D经费投入分为两大类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即R&D经费投入的金额,相对指标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以来,全国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到2012年总支出为10298.4亿元,突破万亿元,增长了11.5倍。近十年来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0年1%,到201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R&D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R&D处于中间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比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强国,R&D经费投入强度美国由2001的2.64%增长到了2.79%,日本由3.07%增长到了3.34%,德国由2.47%增长到了2.92%。虽然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1.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目前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等环节均由行政部门主导,项目进程几乎完全按照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由财务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巨大浪费。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课题负责人缺乏一定的财务预算知识,课题组也缺少会计专业的成员,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经费预算常常超过项目实际完成需要,或不足以支撑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课题立项评审专家往往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预算审定不足。

(3)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往往项目开展与经费使用的进度不一致;科研工作者的“马太效应”造成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造成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4)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项目承担单位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导致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不足;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法判断费用使用是否具有效率。针对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科技主管部门应配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检查队伍,不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实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数量非常巨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达到34958项,此外,“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每年累计批准资助高达数十万项,要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全部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承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进行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能与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

2国外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借鉴

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规范性,保证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例如,德国的法律、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机构的各种规定及管理条例都强调科研人员的“良好科学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美国卫生部的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计划中对卫生部主要政府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对信用差的经费使用单位进行重点监督。美国则非常强调科学法治、责任性、科学诚信和透明度等科学道德信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现实运作,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主要围绕预算诚信、金融诚信、管理诚信等,每年NSF必须遵循联邦政府的有关法令,定期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关报告。比如,涉及管理诚信方面,NSF的首席运营官(COO)在首席财务官(CFO)行政秘书支持下,对管理控制方面的结果进行调查并提供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基金会主任;由CFO领导的高级管理诚信小组(TheSeniorManagementInte-grationGroup,SMIG)就机构运营的概述性情况提供财务和管理控制报告,并由主任助理和员工办公室主任就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提供申报报告。国外政府注重以正确的理念引导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并加强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的信誉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对于信誉好的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减少监督的频次和力度,对信誉不好的重点监督。由于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信用评估、信用监控、信用风险和信用惩罚4个方面已经深入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过了科研经费信用管理这一阶段,而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3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呈现出三维结构,涉及信用管理的主体,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包括申请阶段、评审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信用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相关科研经费信用信息采集阶段、信息分析及对主体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因为信息采集是进行后期信用评价,进行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组成信用信息征集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方法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评价。参考国外信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其等级。分析评价阶段包括定量指标的初步评价、定性指标评价、撰写信用评价报告等。审核公布阶段,对各相关主体信用记录的信息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使得科研经费相关主体的失信信息迅速传播,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满足科技交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减少科技活动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除了上述的信息采集阶段、分析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外,还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成立评价专家组和工作组、制定信用评价方案、信用评价通知等。动态跟踪阶段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定期跟踪被评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动情况。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需要定期对管理主体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补充更新相关信用数据,重新进行信用评级。

4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设计

国家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是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有效进行的手段和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以及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4.1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法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对科研经费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评价和记录的信誉度,作为今后项目申请及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已经有不少文件涉及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相关内容,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足,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规划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此外,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协调和衔接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本身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制度的设计要具体和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

4.2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中,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确定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其中指标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科学、实用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文件内容相符合;二是一级指标应能适应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特点;三是二级指标包含的要素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科研经费信用状况;四是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按照评审对象的不同,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大板块,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众所周知,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是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过程都是围绕其展开进行的。为了能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分配到适合的科研承担单位之上,我们从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组织声誉3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费预算包括预算栏目是否全面细致,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假承诺,自筹经费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科研经费年度预算的执行效率。经费管理包括对项目经费是否进行单独核算;对各项目经费审查的胜任能力;对各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能力;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科研经费结存结余情况。组织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次数。该体系可以全面衡量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过程中,是否遵循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则、程序和办法。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评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极其强调创新性,其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只有内行的项目负责人才能够很好地在监督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为了促进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权限往往较大。对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包括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经费验收,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经费预算包括是否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经费管理包括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经费验收包括是否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是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是否发生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是否发生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职业道德包括是否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发生的次数。项目评审专家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广泛涉及到科研经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任何单一层面的评价都不能反映两者的科研经费信用,从评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关联信用3个层面来评价。评审胜任能力,包括对科研经费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与评审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职业道德,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关联信用,包括对评审项目科研经费信息的保密情况;经费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与被评审对象的关联性。对于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主要从机构声誉、金融信用、审计信用3个方面来考察。机构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金融信用包括机构的财务状况;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审计信用包括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3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

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统一标准是科研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并逐渐成熟的全国征信系统有11315企业征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科研经费征信系统。为了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监督,全国范围内对科研项目经费信用进行征信势在必行,信用数据库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议有关部门按照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构建总体框架,设计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全国统一标准。

(2)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

科技经费主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信用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信用信息共享的作用。应把信用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查询相关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确保经费信用管理贯穿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预算、实施、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

4.4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评级和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根据相关主体科研经费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对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收集,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则由聘用的专家进行评价。进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评级分值按100分计,结合国际上对信用的5级划分法,将科研经费信用等级分为5类,即AAA、AA、A、B、C。信用评价分值90~100的信用等级为AAA,80~89的为AA,70~79的为A,60~69的为B,60以下的为C。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经费监管模式,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等级越低监管越严,应该对相关主体信用等级为A、B的,加大重点巡视检查的力度;而对于信用等级为AAA、AA减少巡视检查或抽查;对于信用等级为C,一般不予立项资助,直至整顿整改,信用等级提高。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