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彩池教学设计

五彩池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6 09:3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彩池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彩池教学设计

第1篇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呢?在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觉得它们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现提出与各位同仁共同讨论研究。

一、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疑和激疑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五彩池》一课时,我曾设计让学生首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这五彩池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称它为五彩池?”“五彩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不是由五种颜色构成的一个池呢?”“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五彩池?” “这五彩池神奇在哪里?” “神奇是什么意思?”……提得多棒啊!四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去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探索更深的东西。再如:查查字典、词典,了解“神奇”和其它不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在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关于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五彩池”?“这个五彩池神奇在哪里”?我则干脆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随时围绕它们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我还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设计学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 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依据这一点,在学习《南极风光》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南极的相关照片:蓝天、白云、雪山,满眼洁白,一群群企鹅、海豹……学生一下子被照片中美丽的景色和可爱的动物吸引住了。此时我说:“同学们看到的照片和我们今天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南极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南极美景的录像,以及有关南极的小资料,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或动物及自己来到南极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有的还说起了课前自己查找的有关南极的小知识)……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南极风光的美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还有的学生竟然当堂就背上了。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够促使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必将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自主选择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讲读《火烧云》一文时,我让学生喜欢哪个词,就针对哪个词谈理解;喜欢哪句就针对哪句谈理解;自己感觉对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自己最喜欢哪句,就先把那句背下来……结果,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讨论和背课文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课近尾声,学之未尽。可见,在充分地选择和加工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情。

第2篇

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可回避的事实,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会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面对差异,教师的重大使命在于发现、唤醒、引导,承认差异的存在,平等地对待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生命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健康成长,过多的捆绑只会扭曲生命。为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如学习《东方之珠》一课,为了给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我这样来引导他们进行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重点感悟,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观察插图,展开联想;还可以扮演小导游来解说或者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感悟等等。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和交流的过程中,我还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心灵自由和行动自由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不仅感受到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和精彩的措辞,而且从心底产生对香港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远的影响,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 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权利,发挥不同个体的智力强项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智力强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为他们创造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在群体合作过程中使自己的智力强项发展最大化。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最大限度的发挥组内成员的智力强项。如在编写课本剧《三顾茅庐》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课后,教师布置任务,让每个成员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等。学生在说与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同时,个体在感受他人特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产生新的自觉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他在发展自己智力强项的同时去有意挖掘自己其他类型的智力潜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三、 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里反复提到,人格平等,富于爱心的交流对话是全部教育的基础。一个班级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差异,不同个体的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而这种差异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提供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展示出来,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促进个体的交流和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五彩池》一课时,为重点感悟五彩池的神奇,我先让学生想象池形,剪贴池图贴在黑板上,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学生剪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图形,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动笔写一写(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然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的思维被拓宽了,语言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富有创造性的倾诉又使学生对五彩池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切的感悟。这样的交流,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能促进不同个体思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的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四、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作业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另一种方式,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在无数次强化后深深的“烙”在学生的记忆中,不仅制约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我在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评价标准的同时,借助批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如“你都快成专家了,了不起!”“看来,只要认真,就没有过不了的坎。相信自己,没错!”“你又进步了,真为你高兴!”“加把劲,其实你能做得更好!”“课间来找我,我很乐意帮助你。”“想法巧妙,值得推荐!请抄在黑板上。”这些带有感彩的批语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还能促进学生寻求疑问、深入思考,更能使不同个体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既活化了作业评价,又增进了情感交流,有效地发挥了作业评价在师生交往之间的纽带作用。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差异性研究不够,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粗放的层面上。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快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洋溢个性的生命。

第3篇

一、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提问”

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如何使学生产生“问号”呢?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教学生学会比较。因为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在事物的属性中找出区别,从而发现问题。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进行比较,与已有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例如,《颐和园》一文中“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一句,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你发现了什么?”因为有了学生反复朗读为基础,有些眼尖的学生说道:“船应该在水里‘划’,为什么作者用‘滑’?”你看,就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而后通过翻工具书或借鉴平时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只是为学生创设了提问的情景,适时地给予了帮助,就促使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提出了一个个精彩的问题。

二、多给学生提问机会,让学生“敢问”

许多教师觉得学生提的问题有点不接近重点,太偏离;有的问题太过肤浅;有的甚至认为学生问还不如自己问,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不需回答学生的“傻问题”。本人认为,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得出,提得好,应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敢问”,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即使在学生提出“傻问题”时,也应耐心引导,而不应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磨灭学生爱提问的天性。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物理学家拉比说:“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不会成熟,永远怀有好奇心。”在这儿,拉比也指出了孩子好奇心的强烈。科学始于好奇,因此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显得非常必要。本人认为:(1)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凡是能演示实验的,能动手操作的,能让学生观察的,尽可能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文,让学生利用身边有的一切事物亲手做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内容,同时也能增长一些物理知识。(2)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孩子对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都特别想知道文章背后的东西。本人认为,课堂应始于新奇,课间应发现新奇,课后应挖掘新奇,这样学生探索问题的劲头就不会结束。如,《五彩池》一文,我首先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美”,而后让他们大胆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么美的景色是人间还是天上的?”“这水怎么会有那么多颜色?”然后在课堂教学时结合录像,分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提问,互相解疑。而后师生间、生生间进行表演,一位学生和我扮演游客(我主要在恰当时加以引导补充),另一位学生扮演导游。如,“游客:‘五彩池真美呀!它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它有哪些形状呢?’导游:‘有像菜碟的,有像盘子的,有像……’”导游在说时要求大胆发挥想象,把文中没写的加以想象补充。这就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享受到了提问和答问的乐趣。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课后收集优美的图片,然后回归课堂,再做一回导游,解答游客的提问。这样又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2.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甚至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时,教师要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总之,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权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三、积极提供示范,教学生“会问”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即突出重点,较深刻、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特别会提问,他常常能找出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就在班上起到了示范作用。我在教学《》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几次‘站起来’了,说明了什么?”“文中写‘最后一次站起来冲锋’时,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这段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恰恰这几个问题是本人在教学设计中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应对提问者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然后要请这位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但能帮助提问者梳理思路,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可以帮助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明白了这样想的道理。这常常会收到比教师耳提面命更好的效果。

教学生“会问”,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灵活、及时地调整教案。对学生既要积极鼓励,又要善于引导等等。

第4篇

聋校语文课本是聋生学习的主要教材,语文课是培养聋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展现聋校语文之美,对聋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聋生的审美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之美

聋校语文教材中描述了大自然各种美丽壮阔的景象,如第十三册景色奇异的《五彩池》,第十五册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各种景物美不胜收。多媒体有丰富的图像、动画、影像等图文并茂的优点,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等特殊效果,给学生展现自然的美景,通过震撼的视觉效果开阔聋生的视野,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充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视觉补偿进行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如学习第十六册《迷人的天山牧场》,课文描写了天山以及天山牧场天晴、下雨、黄昏、傍晚不同时候的迷人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牧场的喜爱之情。对于远离天山的聋生来讲一切都是模糊的,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课文语句和多媒体课件展示相结合的方法,精心选择了优美图片和解说文字,课堂上学生睁大好奇的眼睛,被美丽的天山景色所陶醉。

二、利用多媒体,彰显性格之美

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聋校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体现了催人奋进的人性美。由于聋生听觉受限,生活阅历简单,知识比较贫乏,因此对课文中介绍的大多数人物并不太熟悉。实施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效果,能使教材中的榜样人物栩栩如生,能让他们高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极大地激励和鞭策聋生。

如教学第十七册《我的战友》一文,我播放了电影中火烧的场景,为了战斗的胜利,坚定地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牺牲,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严守纪律,壮烈献身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聋生,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利用多媒体,揭示情感之美

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洁、真挚等审美属性。纵观古今中外名篇,无不饱蘸着作者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心血。聋校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感美文,如第十一册《亲人》赞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的情感;第十四册《古井》借赞美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师生情》中学生看望生病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第十八册《背影》中写父亲的背影,表达真挚至诚的亲子之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聋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教材对应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发挥情感的特殊育人功能。

四、利用多媒体,训练表达之美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学习能力,我们还要引导聋生积极表达美,以发展语言。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仿说和作文训练的课程安排,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影像等图文并茂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指导聋生写《美丽的校园》,聋生对天天见到的校园经常熟视无睹,为了加深其对校园的印象,教师可事先多角度拍下校园的环境和设施,以及在校园中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种音像具现的形式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想象构思,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展现聋校语文之美,提高了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发了聋生的学习热情,聋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达到了优化语文美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课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作者曹敬庄以优美细腻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索溪浴的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通过本课教学一是让学生阅读欣赏此文,从中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通过阅读课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如下:

1 营造氛围,抓住题眼,引发学生寻找美

课前,运用多媒体,让一首轻松明快的《高山流水》乐曲萦绕于教室之中,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为整堂课奠定了“和谐”的基调。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美”的感知,而且使学生置于优美的意境中,身心得到放松,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语文课上,我们曾游览过景色奇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让我们再一起到张家界的索溪峪去感受那野性十足的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发现什么了吗?(引导理解引号的作用)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①找寻“野”在文章中的意思②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展示这种“野”的)初读课文。这样,学生一下子进入文本,既整体感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所写内容,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文章的布局谋篇――由概括叙述到具体描写的方法,初涉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 由景激趣,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欣赏美

师:想不想知道索溪峪怎么个“野”法,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索溪峪风光的有关图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看后,你能用哪些词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

生:美不胜收,

生:野性十足,

生:气势磅礴,

生:生机盎然……)

那作者又是怎么的语言把索溪峪的“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再去神游一番吧!

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感受它“野性十足”的美呢?

生:画画,

生:朗读,

生:想像,

生:合作……)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内容来读课文.(师同时出示文中的两点阅读提示)

以第二自然段“山野”为例,让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展示多媒体,让学生观赏图片,引导用上文中的“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等重点词来描述景象。再通过自由读,引读,配乐读,想像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与图片理解索溪峪的山那种惊险的、气势磅礴的、随心所欲的野性美联社,体会作者的感情。

最后师生合读:师: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学生:几十丈高…;

师: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学生:……;

师: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生……)

师:索溪峪那雄伟壮阔的气魄,清新秀丽的神韵,令人陶醉,我想,任何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那样的丰姿神采。让我们再一起融入水,接触物,亲近游人,去感受索溪峪不同风格的“野”,谁愿意从其它方面谈谈索溪峪的野?

学生分组汇报,师用丰富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的读,多角度地读,如:

师: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调皮的野孩子的风采吧!碰到横栏绿水的青山它就……(生接着读)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引读)

师:正是因为我们用心保护自然界的这份野,动物们才野得这般可爱,让我们在这群小猴子的注视下,将它们的野读出来,同时,也将我们的这份爱传递给它们。(齐读)

师:看来,人来到大自然中,被美景所陶醉便会无拘无束,变得“野”起来。如果你们到了那儿,你会怎么样?写一写,读一读(自由创作读)

小结:

是啊,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人工的粉饰,有的则是真,是朴。此时的山水,已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童,充满朝气的青年,是那样的率真,自然,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人的胸怀。难怪,作者会出出感叹:于是,我感到……(生接着读)

3 由情拓展,延伸教材,让学生升华美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索溪峪,你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小诗来赞美索溪峪吗?把你要说的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吧。(师同时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中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想)写后交流。

看来,索溪峪那天然野性的美已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希望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也能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能说说你领悟到的写作方法吗?

老师希望同学们同索溪峪一样,让思维继续“野”下去。

出示作业:(任选一题)①挑选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设计解说词。②观察一处景物,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表现景物的特点。

4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读出来的”要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本次执教,我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悟中美读,凭借丰富的语言情境和优美的配乐、图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深地感受到索溪峪那“野性十足”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