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同标准化管理

合同标准化管理

时间:2023-06-06 09:3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同标准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同标准化管理

第1篇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regulated by Guangdong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learning from other projects, the construction team find their own shortcomings, and improve in a timely manner,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ystem with Pingxing characteristic, to make the engineering entity quality meet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promote Pingxing Expressway management level to a new level, and create high quality and security of Pingxing.

关键词: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施工质量

Key words: expressway;standardized management;construc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46-03

0 引言

高速公路建设点多线长,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作业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的水平较低,质量通病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面对严峻的建设形势,平兴高速公路全面推行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

1 推行标准化管理,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1 编制管理手册和各类细则

仔细研读省交通厅印发的规定、指南并参考省内各兄弟项目的先进经验,结合本项目工程实际,编制了《平兴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手册》。《手册》从2011年8月开始着手编制,至2012年10月份作为土建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时14个月,期间多次修改、讨论,最终经评审后定稿。

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现有的各项程序文件和管理制度进行了整理归纳,颁发了《广东平兴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管理手册》(试行),明确了标准化施工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各部门及岗位人员在标准化施工中的职责,完善了标准化管理质量及安全保证体系。

要求施工单位严格遵守施工技术标准,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制度,制定考核标准;要求监理单位制定现场监理机构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权限和岗位职责,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编制监理实施细则,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将监理工作进行分解,对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检查程序进行细化。

1.2 对参建各方进行宣贯

1.2.1 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

从提高认识入手,组织施工、监理等单位认真学习领会《手册》的有关要求,使各参建单位明确了活动目标,认识到开展施工标准化活动是治理和消除质量通病、安全隐患的有效手段,充分认识开展该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项目公司广泛动员,大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将活动部署到所有施工、监理单位,积极落实推行标准化施工的各项工作。

1.2.2 加强培训学习

项目公司针对技术管理人员现状,组织开展一系列技术培训;总监办根据工程进展及管理处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各承包人明确标准化的具体要求及质量目标,重点加强在各施工阶段对施工班组的培训。

1.2.3 组织参观学习

组织各参建单位参观学习一些标准化临建施工推行较好的标段,参观项目驻地、拌合站、钢筋加工场、预制梁场等施工现场。通过宣传动员和实地观摩学习,全面加强施工单位人员标准化思想认识,使标准化管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执行,由“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营造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深化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2 推行标准化管理,设计标准化要先行

自2011年4月始,广东省交通集团逐步开展了集团内的高速公路设计标准化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设计标准化研究和文件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进入成果的推广应用阶段。

2.1 设计规格标准化

平兴项目倡导标准化设计,通过勘察设计大纲审查贯彻标准化设计的指导思想,要求各设计单位统一设计风格,路基、桥涵等通用图统筹分工合作,桥梁同一类型上部结构、同一类型下部结构尺寸一致,同一施工合同段尽量减少桥梁的结构形式,统一涵洞、通道等结构型式,统一路基处理通用图。结合项目实际,将跨径不大于20m的桥梁上部结构梁板的预制,设置在预制梁最多的土建第九合同段,将全线圆管涵预制设置在采用圆管涵最多的土建第八合同段。

2.2 设计工程量编制标准化

工程量编制标准化降低了出错率,减轻了三级清单编制人员的图纸阅读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工具软件的应用实现了自动生成三级清单及编制清单预算所需的基础数据,避免了人工输入数据而易产生差错的情况。此举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该成果已在全省项目中推广使用。

第2篇

建筑施工标准化应该坚持真实性、规范化和信息化原则。需要详细收集项目工程建设资料,确保资料真实、全面反映工程建设基本情况。真实性是指数据资料能准确反映工程施工基本情况,完整记录项目建设基本内容。规范性是指施工技术资料在填写、整理和使用时,与技术规范标准相符合。信息化是指要重视计算机技术应用,构建数据库,做好数据资料整理、分类和归档工作,方便资料查阅和使用,为建筑施工提供参考。

2实现建筑施工标准化的意义

落实标准化施工理念,严格遵循建筑工程建设基本要求,能有效指导现场施工,对建筑项目工程建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有效指导工程施工。落实标准化施工理念,实现合同、资料、质量和安全的标准化管理,能规范建筑施工各项活动,有效促进施工活动顺利进行,为工程建设创造条件。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根据现场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需要,构建施工安全和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能推动施工顺利进行,防止质量和安全隐患发生。进而降低不必要损失,有效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施工效益提升。落实标准化施工理念,能有效规范现场施工活动,实现对资金使用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还能有效安排工程建设各项活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出现,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防止索赔现象发生,有效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建筑工程取得更好的效益。

3实现建筑施工标准化的创新策略

为有效规范现场施工,让建筑工程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结合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创新策略,实现建筑施工标准化。施工合同标准化的创新策略。建筑施工合同类型繁多,包括项目经理负责制合同、分包合同、租赁合同、采购合同等。在标准化管理中,施工单位应该明确自身职责,根据自身实际和项目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对施工合同进行有效管理。可以立足于项目经营收益这一目标,分析合同的履约风险、安全风险和质量风险,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预控措施,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保证各项条款得到落实,实现合同管理规范化。施工资料标准化的创新策略。重视建筑施工现场资料收集和整理,将水泥、砂石、外加剂、钢筋、防水材料等做好检测和验收工作,认真记录,然后录入标准化管理资料库。认真审核建筑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交底方案等,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将编制的施工技术文件下发给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要求。建立现场资料标准化管理数据库,做好编码工作,方便查阅和使用。施工质量标准化的创新策略。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质量管理标准化进程。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建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规范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各项活动。落实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责任制,让施工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有效规范现场施工各项活动。施工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质量控制目标,推动现场施工顺利进行。建立工程质量标准化激励考核机制,激发施工人员主动性。落实文明安全施工理念,确保建筑现场施工质量达标。施工安全标准化的创新策略。落实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理念,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推动安全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施工现场管理控制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和流程,更好约束各项活动。建立安全事故预警机制,重视施工现场巡视和检查,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监督,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证建筑施工安全。

4结语

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通过加强施工标准化建设,不仅能更好约束和规范现场施工人员的各项活动,还能保证施工现场秩序良好,有效满足工程建设要求,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并且还能保证施工安全,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效益提升。

作者:刘艳 单位:沈阳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配网工程;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模式;电力市场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3-018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278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配网工程的建设速度也不断加快,促进了电网的发展。对于配网建设工程来说,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工程结算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一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笔者在本文中从流程、方法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分析。

1 标准化管理模式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进行,电力市场得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这也促进了电力建设的发展。2013年,用于配网工程的投资规模,超过了40亿元。但是如何规划、使用好这一大笔资金,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建设单位关心的问题之一。这就有一个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模式问题。

基于此,要求建设单位从工程投标、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进行全程的跟踪,由于工程结算管理贯穿于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所以为了防止工程造价超过投资预算,就需要加强对工程结算的管理,避免发生超出预算的情况,同时确保工程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配网工程结算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加强配电网工程的精细化、标准化建设,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工作流程,并明确工程结算各个阶段的工作实效、工作内容以及各方责任、结算关系等,对于及时发现工程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延伸到工程控制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部门之间,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结算控制的“闭环管理”和良性循环。

2.1 规范标准格式

一般而言,配网工程投入使用后20个工作日内,应明确工程流程时效,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均应将工程前期、设计、施工和监理资料等以及其他合同资料与文件,存档管理。同时,项目的管理部门在收到资料后,应严格验收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确认工程结算书,并送给审计单位报审。

此外,还需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结算书的定案工作,建设单位将工程结算书移交给财务管理单位。

众所周知,工程结算书主要是用于反映工程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等过程,根据工程造价管理的规定,包括投资总额文件、建设经验总结文件等,对结算书的要求是详细、完备以及准确和真实。由于工程结算书是反映投资过程的数据资料,因此必须按照规范的、标准的文本格式进行编写,包括工程概况表、编制说明、结算汇总表、投资结算金额以及批准概算金额和其他附件说明文件等。其中,附件包括初设批准文件、核准文件等,而工程批准概算书包括开工与竣工报告等。

2.2 明确责任,理顺结算关系

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首先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以及组织管理的职责分工,这样就能够高效开展检查、指导和监督配网工程结算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协调工程结算中存在分歧的地方,定期完成相关的工作。由于各个公司是受供电公司的委托,开展配网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严格落实与结算有关的规定,并对工程承包商提供的资料,审查详实,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并加强对设计变更和经济签证的管理。而财务管理部门,应参与到工程阶段活动中,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各项资金,为工程财务决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审计单位也应加强对工程结算活动的监督,保证审计监督贯穿工程建设的整个寿命周期。

此外,参与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还需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在工程投运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给监理单位提供规范的资料文件。其中,设计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包括批准的概算书、设计变更和施工图预算书等,这是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监理单位主要是负责监督工程的施工活动,需要严格控制工程预付款、进度款项等,核实工程设计变更、签证预审和费用情况等,按时提交监理报告、汇总表和现场签证文件等。供电单位负责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提供费用支出清单。而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时提交开工报告、竣工报告。施工价款结算书和现场签证等。

3 配网工程结算的过程控制分析

3.1 前期控制分析

对于工程前期的控制,因从当前的被动控制转变为主动控制。在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深度,提高编制概算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初步设计的审查,建立完善的工程图纸会审制度,防止由于设计纰漏而出现常识性和专业性错误,尽可能将设计变更控制在事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

而在工程的招标阶段,实行严格的招标管理工作,规范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公开招标的透明度,对于材料、设备和采购工作,也应制定计划,制定预算,在采购时作为参考。

3.2 规范合同的签订工作

工程结算的管理,应从签订合同时就开始。我们知道,合同文件时工程结算时主要的依据,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协议书、投标书、中标通知书和附件等,还包括工程报价单、设计变更协议、预算书和图纸等,这些材料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并具有双方的签字或者盖章才生效,否则不能够引用。

对于那些有可能造成工程造价变化或者造价失控的问题,应在合同中明确控制的途径和手段。比如对于合同价款的调整方式、设计变更的控制、违约争议处理和工期发生变化等,均应明确解决的办法,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3.3 强化施工变更的控制

对于施工中的变更问题,设计和施工单位应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保证设计变更的可行性。同时,根据设计单位的意见,讨论施工变更的必要性,尽量不做变更。加强对施工变更工程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

3.4 结算阶段的审核

工程结算通常由施工单位编制,而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变更、签证等资料。因此,这就要求造价控制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审核意见,定期汇总,保证结算的严密性和合理性。由于材料价格变化比较大,应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审查,避免发生争执。

此外,还需要加快工程结算工作,根据工程进度将工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工程每完成一个阶段,则收集整理某阶段的结算资料,减轻后续工作的压力,并确保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总而言之,为了节约结算时间,应核对现场情况与结算资料,全面、细致进行结算审核,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语

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配电工程结算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如果不注重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则无法有效完成结算工作。因此,这就要求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思路,并以标准的形式上报给上级单位,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本文从过程控制、设计阶段控制等方面对结算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峰,孟宪珍.配网工程结算标准化管理模式[J].新疆电力技术,2010,(11).

[2] 刘璋.如何实现配网标准化管理的分析与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电力科技),2014,(3).

[3] 袁小刚,王永刚,王朝鲁,等.浅析配网工程阶段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

第4篇

一、工程监理控制及其重要意义

控制就是指“制约一个系统的行动,用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调控,使之适应于环境的变化,以取得最大的预期效果”。控制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保证目标,决策、部署安排得以实现的手段。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一个系统目标的实现。

工程项目控制就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地进行投资目标值、进度目标值,质量目标值与实际投资支出资、实际进度值、实际质量值进行比较,若发现偏离目标,则采取纠偏措施,以确保项目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工程项目动态控制。

监理受业主的委托以合同为依据,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监督与管理。控制是监理任务的核心,从根本上讲没有控制就没有监理,控制是建设监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其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要使监理控制有成效,就必须坚持控制程序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二、坚持控制程序化是做好监理控制工作的前提

监理程序是从监理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次序。

施工阶段的监理程序是在施工程序基础上形成的,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就能使施工过程中各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只有在受控状态下才能把握住施工过程中活动脉搏,适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例如,工程开工前须按监理规定程序报送开工申请书及相关施工技术文件,经监理批准后才能开工。这个程序无疑强化了施工承建单位充分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同时保证监理的正确意见被采纳吸收,实现了事前控制。施工过程中坚持单元(工序)质量检查验收程序,即上道工序没经监理检查验收,下道工序不能施工。这个程序保证单元(工序)质量在受控状态,实现了事中单元质量控制。工程出现质量事故,事故处理程序保证监理事后控制。从这个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程序可以看出,它反映了施工规律、顺序,它制约了质量系统的行动,保证工程质量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再如,工程款支付程序,它保证了支付这个系统按照一定顺序、一定的审批权限及相关的支付标准和要求高效有序运行,有效地控制住支付系统;其中没有监理工程师付款签证,承包商就得不到付款,这就实现了监理质量一票否决权,从而保证监理工程师在现场中心地位,故坚持监理工作程序化是做好监理控制的前提与保证。

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其一,为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二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其二,为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这些程序运转直接影响监理工作质量,它是做好监理控制工作的内在因素,内在的根本保证。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其三,就是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三、坚持标准化管理是做好控制工作的基础

监理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指:把“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三方面监理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转化为标准化管理和控制,使每一项每一步工作都有统一规定、统一要求,都有标准依据,都有定性、定量的衡量标准。标准就是对随意性的限制,因此它是控制的基础。

监理项目标准化管理一般归纳为“形象”标准化管理、“现场”标准化管理和“文档”标准化管理三大标准化管理内容。

“形象”标准化管理就是把监理组织机构、监理工作宗旨、监理人员职责、监理工作程序、监理人员值班制、承包商质量体系等都要以一定的形象形式展示出来,以利从形象上就一目了然了解监理工作运行的概貌。“现场”标准化管理,就是预控、过程监控,复验和签认等都有规定程序、统一的内容要求,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相关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图表,做到每天有监理日记、每周有协调会议纪要,每月有监理月报,同时这些日记、纪要、月报都有统一的标准规格、规定的项目内容。“文档”标准化管理,包括文件归类按照统一规格,统一标准分门别类归盒归柜,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

监理标准化管理内容从内涵上可分为监理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外部控制标准化两个方面。其一,内部管理标准化是监理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可操作性,是规范监理内部组织运行行为和个人行为,使监理内部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好劣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具有可衡量性,以建立起奖优惩劣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是做好监理控制的内在保证和基础。其二,外部控制标准化主要是将工程质量、进度、支付结算、信息与合同管理转化成标准化控制与管理,要求施工承建单位按照监理规定的标准化控制要求进行工程实施方案策划、实施、检查、纠偏、支付与竣工。诸如,施工过程中施工承建单位必须按照监理要求的内容标准、表报形式,报送各种工程项目签证、认证、检测、评定、支付等标准图表及标准化的各种验收资料。标准化控制一方面规范了监理服务行为,有利于监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限制承建单位在管理方面的随意性,推动他们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外控标准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外在基础。例如,监理工程师要把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三结合的图表制定出来,需有相当的理论和工程经验才能做出,这样就强化监理对合同的全面理解,迫使监理工程师去钻研业务与监理理论;与此同时也要求施工承建单位按照监理制定的标准化管理内容要求去做,推动他们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同时,若这些标准化管理得到业主的认可,只要监理都按照标准化去做,工程出现了偏差或没有达到合同要求,监理工作质量优劣也有衡量标准以利鉴别是非,客观评价监理工作,所以它是做好控制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坚持控制科学化才能提高监理控制水平和成效

科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坚持控制科学化就是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投资中找出各自的内在客观规律和三者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监理工程师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去运作,以促进合同目标最佳实现,从而体现监理工程师的控制水平和控制成效。

控制科学化包括控制依据的科学化、控制程序的科学化、标准管理的科学化、监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及合同管理与协调的科学性。

1、监理依据的科学性。

监理控制成效直观表现在施工承包合同目标的实现,而合同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监理控制水平,同时取决于合同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施工承建单位完成合同目标综合素质,涉及建设各方的相互配合。监理控制的依据是监理合同和施工承包合同。监理合同主要反映业主给监理的授权范围、授权程度以及监理的物质基础,授权范围和授权程度直接决定能否充分发挥监理潜在水平和能力;物质基础决定了监理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和设备投入,投人多少与高低,直接决定监理的控制水平与成效。施工承包合同是监理控制的主要依据,合同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直接决定监理控制的科学性。

施工承建单位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能否全面覆行合同义务,实现合同目标的根本保证。选准一个守信用、重合同,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一个与承包工程的规模、技术不相适应的不合格施工承包单位,监理是难以通过控制来实现合同目标的,能做到的仅仅是通过监控把合同风险减少到一定程度。因为社会监理性质属于技术服务和咨询而不是承包,不是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它的责任是通过科学的控制促进合同目标实现,而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监理工程师是否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通过科学的控制与管理转化矛盾,化解矛盾,把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对工程项目建设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合同风险。因此,衡量监理控制成败不仅仅直接地表现在合同目标是否实现,在建筑市场未完全规范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监理控制水平和水平的发挥,即衡量监理控制成效,一方面看所承建的项目合同目标是否实现,另一方面当合同目标没有实现时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考察监理的控制水平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监理对工程建设所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那么怎样考察监理的控制水平呢?那就是考察监控的科学化程度。

监理依据的科学性包括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令、法规,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质量标准、设计文件、监理合同、工程承包合同等。这些都是监理工作之本,都是从长期工程建设与社会实践中总结提炼的科学结晶,控制是否科学化的根本就在于是否按照这些依据去控制,守“理”者不问,违“理”者必究,执法要严明,做到铁面无私,一丝不苟,既要当好工程建设中的执法官,又要做好工程质量卫道士,对监理依据要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科学的精髓是动态的,又是不断创新的,一方面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规范、标准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提高大胆创新,积极慎重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以科学利用。对于合同的某些条款和设计文件中的不妥之处,积极通过一定程序一定审批权限加以完善、修正和优化使其更具科学性。

2、监理程序的科学化。

控制程序化虽然能控制相应的系统的行动,但并不能保证行动内容的科学化,只有当控制程序科学化才能更好促进合同目标的实现。监理程序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按照这些程序去控制,能否制约相应系统的行动(能否把各自相应系统控制起来);其二,能制约相应系统的行动,同时程序所涵盖的内容要满足相关要求并具科学性;其三,是否有利于化解和转化各种矛盾促使合同双方维护合同的严肃性,认真覆行合同中的权力与义务。

例如,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坚持这个质量控制程序就可以把质量系统的行动制约起来,但并不等于控制内容就合理就科学,要使其具有科学化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化监控,它包括预控(事前),施工过程监控(事中)和后期监控(事后),其中事前控制内容为:施工队伍技术资质能否满足合同要求;质量保证体系及监控系统设立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施工机械设备技术性能是否满足施工需要;原材料、半成品及构件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鉴定与试验的科学性可用性;设计文件的会审与技术交底的科学性;测绘系统布设及精度能否满足要求。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审查内容包括①编制依据的科学性⑦施工程序安排是否科学③劳动力和资源供应是否相适应④施工的主要方法是否科学⑤技术组织措施是否科学。事中的控制内容为:工序质量监控科学化;质量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合理性;施工作业的规范性和检查科学性;单元工程、分项、分部工程和各项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合理性;原材料、半成品试验与抽检的科学化;组织质量信息反馈的先进性。事后科学化监控内容为:工程验收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竣工验收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化。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一系列程序化的监控使其各项程序中控制内容满足合同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规定,使其更具科学化。

3、监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

监理的方式方法要讲究科学化。监理方法科学化包含监理工作方法和控制方法科学化。其一,监理工作方法的科学化首先表现在监理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就是要在监理实践中坚持“两点论”,用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和处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用公平、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处理施工合同中发生的矛盾。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控制中分清主次,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即可迎刃而解(如制定工程质量目标控制点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典型);坚持严格监控与热情帮助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理方法。其二,监理控制方法科学化,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动态控制,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强调监理工作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最大限度地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目标管理及科学化的统计资料分析,这些都构成控制方法科学化。

控制手段包括旁站监理,指令性文件,各种会议,支付手段,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工程测量,检测试验,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手段,运用这些手段时要得当,有度、合理、有效、技术先进等构成控制手段的科学化。

4、合同管理科学化。

工程质量目标、工程进度目标和工程投资目标构成了施工承包合同目标,合同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存在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监理在合同管理中决不能孤立偏面地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两方面,在控制中要合理、科学地统筹考虑目标的整体利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和投资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矛盾中求得目标的统一,寻求最佳的项目目标控制方案,这是合同管理中最具科学化的一项工作。

第5篇

关键词:企业进化管理;标准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标准化体系是企业内部若干个单项标准和标准化活动的有机组合。每个单项都具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并在标准化体系中发挥特定的效应,该效应称作个体效应。众多个体效应在工作运行中有效的组织在一起,便形成了系统效应。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体系的时候,既要注意个体效应,也应当注重整体效应,使个体效应服从于整体效应。此外,标准化体系建成后,还要及时优化,对标准化体系的信息进行反馈控制,将标准体系内部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调整等。目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的管理模式更是更新加快,标准化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日趋显著,并被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所重视。基于此,本文就企业进化管理中的标准化体系应用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1.标准化体系的概述

1.1标准化体系的定义及特征

标准化体系,就是企业内的各种管理标准进行有机整合的整体,具有集成性、层次性、动态性及阶段性等特性,同时各标准间的联系包括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及功能联系。

1.2标准体系的系统效应

企业标准体系按照功能划分,分成个体效应及整体效应。个体效应就是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特定效应,而整体效应则是指若干个个体效应在实践中产生系统总效应。在使用系统效应原理时,必须使个体效应服从整体效应。

1.3标准体系的信息反馈控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标准体系运行环境,是日常工作运行中外部客观存在的综合,包括生产、管理、营销及售后服务等,是推动企业标准体系运行的动力之一。

(2)企业标准体系的信息反馈。一切系统控制都需要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是反馈的基础,而反馈是信息调节和控制的手段。信息反馈一般分成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对信息有放大作用,使信息在循环输出或输入后,对系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导致系统偏离运行中心。负反馈则相反,会抑制系统偏离运行中心,使系统趋于稳定。

1.4标准体系的组成

企业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及工作标准,其中技术标准是主体。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

图1: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

1.5标准体系的构建

具体构建步骤如下:

(1)企业标准体系表的构建。由于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是由标准体系表表现出来的,标准体系表的制订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其结构一般分为层次结构和序列结构。前者是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后者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标准进行合理分析安排后的结构。

(2)企业技术标准的构建。技术标准涉及到企业日常中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是标准化体系的主体。可以分成多层,第一层是技术基础标准,覆盖产品标准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第二层是技术研制标准,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的技术标准,包括产品设计、采购、加工等环节。

(3)企业管理标准的构建。管理标准是技术标准实施的保证,也分成几个层次。第一层是管理基础标准,是企业各类管理的统一标准,也是各部门制定具体管理方针的依据。第二层是部门管理标准,考核标准及全单位管理标准,其中全单位管理标准包括经营、设计及质量标准等。

1.6标准体系运行模式

企业标准化体系运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企业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物质资源等转化为输出形式,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佳秩序,使企业标准化过程成为增值转化。此外,以标准化体系运作模式为基础,对企业的运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检测盒分析。以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运行模式如图2:

图2:企业标准体系运行模式

2.标准化体系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产品从研发到成品生产共经历:产品策划、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服务提供、生产设备的检测机控制。在具体的工作中生产流程为:投标、合同签订、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售后服务等环节。在实际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的,都具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发挥自身的效应。每个环节的效应运用信息反馈控制原理,进行整合,便成为整体效应。具体如下:

(1)投标流程。此流程共分为接到邀标、下达任务、对文件进行深入解读、编制报告、审核投标,当接到中标通知后,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进行投标分析。

(2)合同流程。投点目标选定后,就要进行合同签订,签订时要进行合同审定、合同修改、再审定及合同签订。

(3)原料采购流程。产品设设计好之后,就要对相应的材料进行采购,采购时提出详细的材料订单、制订合理的采购计划、采购前选派员工进行材料的市场调查、对将要采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及核审、最后签订采购合同,将合格材料入库。

(4)设计流程。首先进行召开策划会议,进行产品进度计划、设备开发、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设计工艺、产品说明书制订等工作的研讨。

(5)生产流程。该环节主要做的工作是:制订生产任务单、材料出库的记录、加工过程的控制、设备部件的检测、成品质量检测、不合格成品的处理、生产流程改进、成品重新检验等。

(6)发货流程。该环节主要做到与客户电话沟通、确定发货情况、物流咨询、发货合同签订等工作。

(7)售后流程。产品发出去后,就要与客户经常保持电话联系,以确保和客户及时沟通及及时做好售后工作。

这诸多流程构成了生产管理的整个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将每个流程的操作标准化,并不断优化、完善及改进,使系统效应达到最大化。

3.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建议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提高企业领导对标准化体系的重视

目前,企业领导及领导层内部的管理人员将标准化体系的认识只停留在技术标准上,对建立协调统一的标准化体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应对领导阶层进行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性宣传,使他们对其的重视度增加,并支持标准化工作。

3.2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

企业的标准化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实施标准的制订,而制订需要专业的起草人员、审核人员,这些人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素质,又要有一定的管理理念。所以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水平高直接影响着标准化工作的展开。

3.3提高信息化水平

企业要以企业的局域网为基础,将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标准化信息、企业内部标准化管理规定及标准化电子文本进行网络化,实现标准化资源共享。

3.4强化标准化培训

为了减少员工对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误解,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标准化培训,以适应企业标准化工作形势变化的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体系管理具有诸多优点,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性要求。管理人员应当将企业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尽心标准化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尔贤.企业标准体系在企业进化管理中的作用[J].黄金,2010,31(10):1-5

第6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用电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因而供电企业的业务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有利的市场条件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供电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国具体的市场情况以及供电企业的实际运营现状,运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不断提高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鉴于此,提高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作用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界已经在企业标准化的研究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因而在基于供电企业的自身情况,在企业运营中应用标准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其找到一条适合其发展的经济道路。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标准化的员工考核制度,明确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不断增强员工的责任感;②建立标准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上下齐心的供电企业;③开展标准化工作,制定标准化的规划,从而不断提高供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在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实行标准化是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有利于企业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提高其管理水平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展现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

3提高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我国供电企业虽然已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了标准化工作,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其标准化水平还比较低,仍需不断提升,以下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提高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科学管理成为企业各种生产活动的准则,而在其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实行管理标准化。近年来,标准化管理成为供电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规章制度比较繁多、职责不明确,并同时存在着新旧标准,虽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行了标准化,但是由于员工对标准化意识的认识程度不强,导致标准化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因此,为了提高提高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水平,企业应做好标准化管理的宣传和领导工作,充分利用企业报刊、宣传栏等宣传渠道,全面落实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此外,企业还召开动员大会,通过宣讲相关的标准化规定,使员工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作用,改变“标准化工作无作用”的传统思想,从而不断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

3.2建立标准化工作组织,强化组织领导作用

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供电企业所有部门以及所有员工的活动,而单纯的靠专职标准化人员是很难彻底落实的,因而,一个标准化的组织结构是供电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供电企业的标准化组织结构以及具有专业技术人员,将会促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替代的好处。供电企业的标准化组织机构主要由相关部门的领导组成,通过明确标准化工作的分管领导以及各自负责的日常标准化管理工作,从而形成完善的企业管理网络,彻底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

3.3完善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制度

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支持管理工作的进行,并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各项工作内容。①要规范标准制度的时间和内容,避免各种制度出现重复、交叉的内容,尤其是防止相互矛盾制度的;②及时修订各项标准和制度,特别是针对专业化的管理岗位,对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逐月的考查,并在员工的月度绩效中考虑相应的考核结果内容,从而不断实现员工管理的标准化;此外,标准化管理是一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经济性工作,因而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应当建立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各个部门以及各位员工之间的办公自动化查询系统,通过查询和打印相应的标准化工作制度,方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标准管理动态,从而推动新的标准管理制度的实行。

3.4重视员工队伍的建设,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作,仅仅依靠领导的管理是不够的,需要供电企业上下齐心协作。①要规范企业的用工制度,及时变更与员工的劳动合同;②建立健全企业的招聘制度,实行统一招聘、择优录取的考核管理;③加强员工的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制度。在员工的技能培训中,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对培训形式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培训的实施效果。此外,对于不同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不同的培训,大力实施师傅带徒弟、岗位训练等各种培训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实现岗位晋升与能力相符的联动机制,并通过相应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进而大力提升供电企业的员工队伍素质。

4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物流作业;标准化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标准化成为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电力系统的物流作业也必然顺应这一趋势。电力企业物流领域在进行标准工作管理改革时,应当综合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挖掘当前的物流存在的问题,实现电力系统物流发展的标准化管理。

一、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概述

电力企业的产品主要是无形的电力,电力企业物流作业与传统的物流作业具有一定的不同。传统的物流业包含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信息传达等多方面的工作,而电力企业的物流主要是原材料、零配件的采购、运输和配送以及电力的供应,设施备品配件的仓储。电力企业也存在着产品的发货、运输、配送和出售等业务,因此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也需要顺应物流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电力企业提高经营效益,节省劳动力成本的主要举措。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是电力企业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条件,其将物流系统的整体性和便捷性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将产品采购和电力工艺作为物流作业的重点,将物流管理与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管理、网络管理和组织管理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对现代物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进行践行和应用,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和完善,使电力系统的物流作业实现整体统一和内部协调,以求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规范发展。电力系统物流标准化发展还应当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以使物流信息的传递能够实现快捷性和准确性。物流作业的信息化发展能够使电力企业的每级领导通过对仓储资源的信息查询充分掌握仓储资源的出入库情况。

电力企业的物流标准化改革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完整的物流系统不仅需要具备物流所需的硬件设备还需要建立信息、管理等体系。当前的电力企业物流作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应当首先建立物流作业标准。硬件体系需要符合硬件标准,其他体系以软件体系为标准。硬件标准是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合同签订、原料采购、运输、仓储出入、配送等环节需要遵循的逐项原则和要求,包含合同订立的标准、原料规格、硬件配置等标准。软件标准主要是物流作业需要遵循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物流的信息传递代码,文件格式和标准,操作流程和技术指标等。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电力企业能够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标准,并将这些标准付诸实施,企业的物流管理就能够趋向规范秩序,物流的流通速度会得到提高,物流的质量和效率也能随之提高,企业就能够耗费更少的成本而取得更多的效益。

二、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未能充分重视物流作业

电力企业的物流作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的管理层未将物流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意识淡薄,物流作业的效益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物流在其他领域的运用和发展还未能取得新的进展,在企业中的发展潜力没有受到重视。

2.电力企业物流作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作业的标准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在电力企业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物流领域中更多的采用传统的纸质记录法,网络和计算机的运用十分落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容易出现误差,资源的共享性差,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

3.电力企业物流作业成本不足

物流管理需要得到资金和物质的支持,物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但是当前电力企业没有建立物流会计管理制度,物流的费用和成本一般都记录在总费用之下,这样无法详细反映物流运作环节的费用。物流环节多,物流管理不规范,仓储保养、采购招标、装卸费用等没有明确比例,信息不一致都会导致费用增加,使得企业没办法通过规范化管理对物流的效益进行衡量。

三、电力企业物流标准化改革的措施

1.强化物流意识,建立物流标准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当认识到电力系统物流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物流标准化认识的加强,强化企业的管理。其次,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国家、行业的标准对电力企业的物流标准进行细化和分级。物流标准应当经过具体的实施和核实,对物流作业结果进行分析改进,采取措施防止标准化弊端,在实施中促进标准化的不断完善。

2.建立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传递

电力系统物流管理的信息传递代表着物流标准化的程度。电力企业应当在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连接,通过信息的及时传输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共用,实现物流标准化管理。

3.建立物流平台,进行分段核算

电力系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需要在电力资源各方建立统一的物流平台,实现物流过程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另外,应当将企业的物流环节进行分化管理,对每阶段的费用和成本进行核算,最后做出总结。

四、结语

为了促进电力系统物流标准化的实现,电力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建立物流意识,将物流的标准化管理作为学习的内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加强对物流环节的管理,建立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电力企业物流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园园.电力系统物流标准化问题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2(5):52-53

第8篇

[论文摘要] 我国快递企业在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存在物流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淡薄现象;物流标准化管理思想和制度宣传贯彻不够;标准实施组织执行不力,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够。针对国内快递企业在物流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①转变观念,找准定位;②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③加强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

物流快递业在运输业中不可低估的地位,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运输企业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为主要从事快递服务的公司,经过近20年的发展,快递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为了提速快递运作效率,都积极致力于建立现代物流标准化管理系统。

我国快递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快递业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更是相对落后于快递业,影响了我国快递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快递系统之间以及与国际快递系统之间的兼容。

一、我国快递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现状

1.什么是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流通业现代化的基础。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标准化可以加速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极大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标准化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物流发展的基础,我国物流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标准化的问题。物流标准化包括物流软件、硬件的标准化。硬件标准主要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相关机具、工具的标准及配套标准,从一个作业流程到另一个作业流程衔接的标准,物流仓库、堆场、货架的规格标准、建设标准,信息系统硬件配置的标准等;软件标准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物流管理、操作规程等。

2.我国快递企业的物流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根据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和快递业务的需要,快递的标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管理的标准化:在统一的品牌下设置组织机构,包括机构名称、岗位编制、职责的标准化,企业的标识、着装的统一等,还有规范的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制度。②物流业务的标准化:包括有关快递专业物流术语、业务种类、服务内容、计量单位、客户服务合同、物流单据、标签、业务流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标准化。③物流网络的标准化: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设立原则、选址、规模、设施布局、设备配置、标识的标准化,车辆尺寸、载重量、车厢标识、包装、运载容器、装卸搬运工具等的标准化。④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客户编码、货品编码、容器编码、储位编码、订单编码的标准化,物流信息系统文件格式、数据接口标准化等。

目前,我国快递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和体现在在快递操作流程相关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快递各个站点及集散中心的流程操作按统一标准来进行,即SOP(标准化作业流程)。SOP,英文意思是“STANDARD ORPERRATIONPROCESS”,可以理解为标准操作程序,也可以称为标准化作业流程。我查了很多资料,只查到了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下的定义。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下的定义是“对生产和业务工作的先后顺序、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称为工作程序标准。工作程序标准是工作标准的一种,其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条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求得最佳工作秩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标准操作程序”这个概念强调的是标准的程序,而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的定义更强调的是标准和规定。因此,我们可以把SOP定义为“达到了工作程序标准要求的程序或流程。”

我国一些快递企业通过了SOP,它的整个操作流程如调度、取件、站操作、集散操作、派送等各个环节的生产作业制定了标准规程,快递操作的工作人员如客服人员、调度、递送员等也都规定了统一的操作规范和作业要求,不仅如此,许多快递企业在邮政编码的正确书写、快递服务人员的着装、操作区域的安置、安全监视系统、派送车辆的标志、检修维护、取件派送的管理要求、递送员出车、取件、理货、交接、信息的发送及接收、分拣、装袋等涉及到快件流转的方方面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标准的制定,为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操作标准的制定,微观上使公司运作更加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货物、人员及车辆的安全性,使公司以统一形象、标识和服务规范面对客户,提高了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宏观上起到了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开拓了市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规模效益等作用。

标准的制定不一定代表标准执行的到位。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企业中存在草草行事,走形式,不照章办事的现象,没有起到实质作用,经常发生不按标准操作的现象,致使快件丢失、延误经常发生,为公司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影响了企业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存在物流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淡薄现象,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对企业标准的实施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有“人治”而非“法治”现象。实际上,标准的知识应该当成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必修课,在思想上树立企业标准就是企业的法规,必须严格自觉遵守。企业管理者更应该是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内行和支持者,只有增强全员物流标准化意识,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秩序,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物流标准化管理思想和制度宣传贯彻不够,致使部分管理人员和职工对标准化建设作用认识不够。管理人员对物流标准化作用和相关知识了解不够,甚至不知道物流标准化到底是干什么的,对物流标准化的认识上不去,甚至错误地认为物流标准化会约束企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相对来说,快递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而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顾客和操作的货物,如果他们对物流标准化作用缺乏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直接影响的就是顾客满意水平和货物操作质量的降低。

(3)标准实施组织执行不力,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够。标准化的建设并不是把相关的标准化制定好了就完事大吉了,标准化的组织执行和监督反馈更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否则一系列的条文和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丝毫起不到它应该有的作用。

二、我国快递企业标准化管理优化策略

1.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所谓改变观念,就是提高大家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的认识,不要以为标准化管理就是标准化管理部门的事,事实上就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标准的制订、修订要靠标准化专职人员和各专业部门共同完成,靠广大职工共同遵守。同时,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法制观念,把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当成法律的要求,把企业标准化工作当做企业完成发展战略目标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从而使企业领导从支持转变为积极推动;同时,引导员工理解,学习和执行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使员工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参与。

所谓找准定位,是指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不仅包括一定时期内标准体系应有的标准,还包括待定、修订的超前性发展的标准,是企业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话动。它不仅为开展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级人员使用标准化提供了方便。可以说,一个不断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佐证。

2.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加大物流标准化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企业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企业合理的标准化组织结构,根据管理要求,制定适度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系统全面审核标准的全局性和协调性,克服就事论事的现象;采取合适的策略保证标准的有效实施,突出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任何管理制度不管优劣,只有全面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实现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一个标准制定出来,如果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而落实不到行动上,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是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的。因此,只有通过贯彻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的作用和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3.加强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

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执行好坏,直接影响到操作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企业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只有及时配备了标准并严格执行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才能确保操作货物的流转质量。通过监督,一方面可以及时处罚违反标准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迅速反馈标准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如果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放任自流,不去监督检查,标准的贯彻就可能走样和流于形式,即使有较高的质量和较高水平的标准,也不会完全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对标准实施严格的监督,才能保证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所以,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以一系列制度加强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贯彻实施,并对标准实施进行严格的全过程的监督,才能保证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

总之,我国的快递企业必须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快递从业务人员物流标准化意识,以有力措施保证标准化组织执行和过程监督,只有这样,我国快递企业物流标准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规范企业流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茹宜红:《物流学》铁道出版社2003.4

第9篇

关键词:标准化 管理体制

一、我国目前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我国标准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化体系。我国现行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现有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日益显出其自身的局限性。

政府主导型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不能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和积极性,标准化成为政府对企业的要求,而不是企业的自觉需求,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行业协会作用发挥远未到位。由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是政府部门,标准的各政府部门互不隶属,使得同类产品的标准、内容相互矛盾以致冲突,加之部门利益的存在,使得各标准间的协调十分困难。造成目前我国标准总体水平低,覆盖面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偏低,标准制修订周期长,更新严重滞后。

二、国外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2.1 以自愿性标准体系为主

第一,标准提出是自愿的。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从市场需要出发的自愿行为,行业协会、学会、制造商和个人都可以提出市场需要的标准草案,通过规定的程序就可成为正式标准。第二,标准制定过程公开、透明,所有的标准利益方均可自愿参加,对标准草案提出意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愿实施标准,标准是否采用由相关方自愿决定,除非该标准被法律法规引用。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标准制定机构一般是非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这也在组织机构上表明了标准的自愿性。

2.2 政府对标准化活动大力支持

第一,政府在立法和采购中引用自愿性标准,从而使标准具有法律效力,使标准成为法律法规和契约合同的组成部分。第二,政府通过标准项目资助标准化活动,政府立法所需的标准,通过项目的形式,委托标准化机构组织制定所需的标准。第三,政府资助消费者代表、中立的技术专家、政府职员等非企业代表参加标准化活动,尤其是国际标准化活动。第四,支持标准的基础性研究,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国家科技产业政策与标准政策的有机结合是标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

2.3标准化管理机构主要为委员会模式

标准化管理体制是建立在经济体制基础之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区域和国家不同,但其标准化管理体制一般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协会主导型管理体制。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化管理或协调机构一般是协会或学会,标准化最高管理决策机构是由各方利益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或理事会,标准化机构的工作人员担任技术委员会的秘书。标准是各方利益协商一致的产物,标准化管理机构为集体权利的代表,标准的利益各方代表均衡、平等地参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决策,保证标准制定过程的公正性,从而促进所制定的标准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2.4 标准的市场化运作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标准化机构的生存依赖于会员的会费、标准版权的收入以及相关服务的收入。由于标准的自愿性,为了保证标准被广泛的采用,标准化机构会主动地改进标准制定程序和运行机制,以保证标准的公正性、合理性,提高标准商品的质量,这种机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原则。

第一,标准是标准化机构组织生产的商品,标准的质量代表其形象,影响其收入。第二,标准的“推销”。由于标准的自愿性,标准化机构非常重视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促进标准的广泛采用,从而提高标准化机构的形象,增加其收入。第三,标准服务市场。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传媒,提供标准信息化服务是发达国家标准服务体系的重要特征。法国、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现代化的标准服务体系,使标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和有效地传播给标准用户。标准化机构更加注重开发提高标准附加值的服务形式,专门研究如何利用标准帮助公司降低成本、高效地开发产品,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对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启示

3.1 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

标准化管理部门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审批标准为主,转到依法管理标准上来,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到管理、服务并举上来、从单一依靠政府力量制定标准转到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制定标准上来。政府应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要转移或下放,同时应树立现代服务理念,构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空间。政府的宏观管理地位决定了其对标准化领域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活动中各利益方在公平、公正与公开的环境中平等竞争,保护国家、企业和人民的利益。

3.2 确立企业是标准化活动的主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标准的主要用户之一。因此,提高标准的适应性首先要使标准适应市场、适应企业的需求。使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标准的制定者、协会标准的编制者、国家标准起草的重要参与者,并活跃在国际标准化的舞台,通过参与、参加与合作,不仅要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吸收过来,更重要的是力争把我国的标准化意图和标准反映进去。说到底就是使企业成为标准编制、标准实施的主要力量,成为标准化人才、队伍、资金的主要来源。

3.3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1989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决定了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是政府主导标准化,而不是市场主导标准化。现在,为适应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应尽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进行修订。同时进一步修改有关标准化法规和规章,确定协会制定标准的法律地位,促进建立起自愿性标准体系,明确法规对标准的引用关系。

3.4 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就是要利用市场的作用,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要充分体现标准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还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愿性的属性。明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首先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使用者的自愿行为,而不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统―的市场秩序。

3.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向学术团体主导过渡

积极引导各行业协会参与标准的制修订,行业标准逐步向协会标准转变,从国家依靠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主逐步转移到依靠各行业协会。促使各行业协会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标准化工作实体。同时调整协会的组织机构,考虑与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机构组合,或采取其他措施充实协会技术实力。

3.6 改变经费管理方式

财政拨款只用于为了实现政府政策目标(保护国家安全、人的安全健康、动植物生命、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制定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技术法规)。自愿性标准可以由标准化协会和各行业协会组织制定。自愿性标准的制定按照“谁需要谁出钱、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在保证一定数量及代表性的前提下予以立项,经费来源于要求制定标准的企业。通过标准市场化策略的运用,解决标准化经费的运营机制问题,除了需要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外,更多地要发挥社会力量,吸纳多种渠道的经费来源, 也为企业参与标准化、在经费上支持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渠道,提高标准制修定和各类标准化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朝义. 国外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启示[EB/OL].

第10篇

关键词:标准化;公路;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对于在施工中实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施行的相对较晚。在公路建设中推行标准化可以保证工程建设按最佳秩序进行,可以实现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是搞好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对公路工程项目实施标准化的分析

要想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推行标准化管理,就应当了解公路工程项目的特点,然后才有的放矢,制定比较完善的工作标准。公路施工项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公路施工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

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公路工程,按照公路工程的使用功能不同,项目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即便是使用功能、结构类型相同的项目,建造在不同地区,也因建设条件不同,在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地基处理等方面也就有所不同。

1.2 公路施工项目的一次性。

一次性是公路施工项目的最主要特点,也可称为单件性。其含义是没有与此完全相同的另一项任务,不同点表现在任务本身与最终成果上。

1.3 施工队伍的分散性、流动性。

公路产品是固定的,而操作人员是流动的,这与工业产品的生产正好相反;一个公路施工项目确定后,施工队伍就要进入不同的现场进行施工操作,一个公路施工企业还可能同时要在若干个工地上进行作业,这就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项目管理标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4 施工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从施工项目经理部内部来说,组织施工是多工种的综合作业,各工种的配合衔接,各种材料、施工机具配套供应,协调组织,要得到企业的全力支持;从外部来说,往往需要一些专业化企业、公用事业、运输、市政设施、劳务等其他部门的配合协作,涉及面很广,而且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就必须有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标准。

1.5 施工的条件变化大,可变因素多。

施工的条件有自然条件,如: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等;有技术条件,如:结构类型、技术要求、施工水平、技术装备,材料和半成品质量等,这些条件常常是多变的,因此施工生产的预见性、可控性与工业产品相比就较差。譬如工程建设施工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受冬季、雨季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掌握冬、雨季施工的特点,对冬、雨季施工应采取哪些技术措施,这都涉及到技术标准的问题。

1.6 施工方法的落后性。

目前,我国的施工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手工操作仍占有很大的比例,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 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内容

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内容是关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制定、实施和考核。

2.1 技术标准

公路施工项目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行业颁发的各种工程建设施工及验收规范、设计规范、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及安全卫生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频发的施工操作规程、分项工程工艺标准;国家、行业和地方颁发的各种建筑材料、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检验试验方法标准等技术标准。对于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施工新技术、新工艺,要进行科学研究并在取得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施工项目技术标准。但是,由于开展施工项目标准化工作无论从广度、深度或标准化意识等方面都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目前,制定技术标准的数量很少。在合同情况下,执行合同标准。技术标准是对“物”而言的。

2.2 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包括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全部管理内容、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等方面的标准。施工项目主要贯彻执行管理基础标准、信息管理标准、方针目标管理标准、计划统计管理标准、合同预算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物资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运输管理标准、试验检验管理标准、劳动工资及人事教育管理标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财务成本管理标准、审计管理标准、档案管理标准、计量管理标准等管理标准。这些标准要在施工项目管理中贯彻执行,但又有侧重。管理标准是对“事”而言的。

2.3 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为:“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施工项目一般应制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干部通用工作标准(包括决策层、中层、一般干部工作标准);生产岗位工人通用工作标准;生产岗位工人专用工作标准等。工作标准是对“人”而言的。

3.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任务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在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管理工作中,应设置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设置相应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标准化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考核,以保证项目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4.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

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标准化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

标准化教育、宣传和普及工作,是推动标准化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标准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一。

4.2 标准的贯彻实施。

对于公路施工项目来说,在技术标准方面主要是贯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方面主要是执行企业制定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织实施各类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考核。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点抓好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尤其是抓好工作标准的贯彻实施。

4.3 公路施工项目标准考核的要求。

对于施工项目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实施中的检查与考核,一方面是促进标准贯彻执行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又是了解、掌握标准贯彻执行情况的评价手段,所以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与考核。为了使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考核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起到促进项目标准化工作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要明确标准检查与考核的负责部门和负责人。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标准化的检查与考核,必须先建立健全和完善检查与考核的组织系统,明确规定负责检查与考核的部门和负责人。

(2)标准考核要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按照当前在施工项目中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施工项目采用了方针目标管理的做法,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从上到下,层层进行目标分解,列出细目、制定措施、明确责任。一般按月进行检查与考核,重点是考核各项目标准(工作)的完成情况。在自查的基础上再由上级考核打分。一般的做法是:工人由工长考、干部由部长考、部长由经理考、经理由职工考,形成一个考核的循环过程。

(3)标准考核要与奖金和工资分配结合。这是强化标准化工作的有力手段。通过检查与考核,按百分制打分,然后按分数的多少发给奖金,进行奖优罚劣。标准考核与奖金挂钩后,可调动了广大职工努力搞好工作的积极性。

(4)标准化的考核要与企业招投标相结合。施工企业是否中标,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件大事,业主对(拟)中标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把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考核验收结果作为重要指标参与评标,将会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使施工项目的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5. 结语

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是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公路施工企业标准化的核心部分,是公路施工企业标准化在施工项目上的落实,公路施工企业只有开展施工项目标准化,才能促进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搞好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对占领建筑市场,促进技术进步,保证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确保施工安全,提高企业综合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寿华.施工企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丁世民.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应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海有,等.建筑施工项目标准化[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环保企业集团;管理机构;QEO管理

    1前言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一些专业的环保公司迅速发展为拥有多家环保专业子公司的大型环保企业集团。随着国内环保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部分环保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环保市场的竞争,环保企业集团对本集团子公司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加强对本集团各系列子公司的管理,一些环保企业集团相继成立了成本控制中心、采购物流中心、人力资源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国际合作中心等机构,这些机构的成立,对环保企业集团在对子公司的成本控制、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行政管理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在资质管理、QEO管理(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综合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信息管理等关键的企业内控管理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与这些管理需求进行匹配,造成集团各子公司在这些关键方面存在巨大的管理瑕疵,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同时,随着市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环保企业集团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而风险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的管理体制不仅要能保证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还要能保证企业遵守内部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因此,能否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将成为影响大型环保企业集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环保企业集团成立企业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资质管理、QEO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相互关联的四个过程,没有专业资质,企业难以通过QEO体系认证;没有QEO管理体系,企业难以建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标准化管理体系,企业难以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管理效益也难以体现。企业管理机构(如企业管理中心或企业管理部等)是为规范各子公司的资质管理、QEO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管理等过程而设立的综合性管理机构,其外延还可包括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品牌管理、技术和财务审计等方面。

    纵观一些大型成功企业的运作经验,其最高管理者都十分重视企业管理,设立了职能强大的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监督和持续改进,以减少企业的运行风险。有些企业甚至成立了内部的管理大学,形成了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而这些模式正是它实现快速兼并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即不管它开发多少新业务,成立多少个新公司,其先进的管理模式总能快速复制并能使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以最快的方式投入运行,并且形成企业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竞争力。在环保企业集团公司成立企业管理机构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规范子公司资质管理的需要

    目前,在资质管理方面,环保企业集团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存在重复对外接口和联系的情况,部分子公司的资质因缺乏维护和管理而逐步流失,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国家资质标准所要求的注册人员的合理调配等多方面问题。

    (2)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提高各子公司QEO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需要

    由于缺乏由环保企业集团介入的强有力的内部审核,部分子公司的QEO管理体系运行停滞在纸面上,影响了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发展及集团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企业标准化的需要

    随着集团各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其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环保企业集团只有建立一个整体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才能稳定和提高集团各子公司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各子公司都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降低企业管理风险的需要

    在对集团各子公司进行标准化管理方面,如果缺少环保企业集团的强有力的领导,各子公司各行其政,环保企业集团就难以对各子公司的管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5)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统一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

    环保企业集团对各子公司若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模式,各子公司建立的信息系统就难以保证应有的管理效率,且各建各的信息系统,没有任何接口,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6)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建立环保企业集团内部监控体制的需要

    由企业集团管理机构组织对各子公司实施内部审核,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各子公司在各个管理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可为环保企业集团及各子公司最高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

    (7)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环保企业集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集团各子公司参与国际市场投标的机会越来越多,海外项目对企业的QEO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QEO管理常常是决定投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海外项目的投标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企业集团也急需建立这样的管理平台。

    (8)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环保企业集团实施管理创新的需要

    集中了全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环保企业集团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从事企业管理的研究,将会使环保企业集团所属各子公司的管理水平呈现低水平的重复。

    (9)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在各子公司内全面提高质量、安全、环境管理意识(即QEO管理意识)、建立最佳管理秩序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QEO管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将会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只有重视QEO管理的企业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

    (10)成立企业管理机构是QEO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需要

    不可否认,QEO管理人员在集团各子公司全面进入国际市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在海外环保项目合同的实施中,QEO管理费用占合同总费用的3%以上,企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项目的QEO管理水平。但目前环保企业集团公司并未对各子公司的QEO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不利于发挥广大QEO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发展的动力大大减弱。  3环保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给集团各子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企业内部管理出现的问题却给国际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已引起各环保企业集团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虽然,各子公司都建立了QEO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但随着国际项目的逐步展开以及海外顾客的高标准要求,低水平的企业内部管理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环保企业集团部分子公司资质严重流失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一些公司的资质处于无人维护管理甚至流失的状态。同时,重复对外联络和接口、内部注册人员的争夺造成了环保企业集团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2)部分子公司QEO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国际项目的需要

    面对海外顾客对QEO体系的严格要求,QEO管理水平已成为制约环保企业集团各子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项目开展的最大瓶颈,也直接影响到企业实施海外项目的利润。

    (3)最高管理层的QEO管理意识严重缺乏

    企业领导QEO管理意识的缺乏导致了QEO体系运行的效果仅仅停滞在纸面上,这直接反映在QEO管理者代表不是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这不仅违反了国际标准的要求,也造成了QEO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脱节。

    (4)环保企业集团的标准化工作难以实施

    由于环保企业集团没有成立标准化主管部门,各子公司各行其政,没有建立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的企业标准体系;同时,各子公司重复收集和购买国际或国内标准造成了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由于企业标准化管理机制落后,没有把标准化建设作为企业研发的内容,因此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少,缺少具备综合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

    (5)标准化的创新意识严重缺乏

    标准化创新应包括观念创新、标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企业领导应把标准化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头等大事来抓,以确保企业标准化建设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6)信息系统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

    在环保企业集团各子公司内实施标准化管理,并将管理思想和成果与信息系统成功对接,是提高各公司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一个没有现代化信息系统的现代企业是难以在市场上长期立足的。

    (7)环保企业集团对各子公司管理的监控严重缺乏

    环保企业集团一直致力于对其范围内各子公司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控,统一各公司的管理流程,但总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环保企业集团未将各子公司的QEO管理部门上升到集团的企业管理机构,因而无法使环保企业集团的领导直接监控各企业的管理现状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8)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资源严重缺乏

    国际管理体系标准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的,但在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和管理层极度缺乏能够理解、研究国际管理标准的人员,因而企业管理水平呈现不断低水平重复的状况。

    4企业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

    企业管理机构的成立应着眼于规范整个子公司的资质管理、QEO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首先,要集中各子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的优势,对各子公司的各个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监控,进一步完善和监督KPI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的实施,使之与各子公司的QEO目标和指标得到有效的结合;第二,对各子公司已有的管理文件组织进行全面的评审,上升成环保企业集团的企业标准;第三,对各子公司的资质进行集中的策划和管理,防止资质管理人员的频繁变更及重复对外联络和接口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

    4.1环保企业集团的企业管理机构

第12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1、实施机电设备标准化管理的背景

机电工程技术的进步,加快了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发展进程。高速公路收费方式也从人工收费模式逐渐向集中的半自动化收费模式,乃至自动化收费模式过渡。高速公路的运营特点是不间断收费,原则上是不允许有停机收费现象的,它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的服务。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对机电系统可靠的、不间断的运行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尽量增加机电系统无故障时间,保证收费车道的正常使用,减少过往司乘人员因为系统故障而引起的投诉,以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形象。

机电设备的维修和日常养护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是否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优质服务。过去那种对系统故障采用“救火”方式进行维护,即哪里发现故障跑到哪里去修的常规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对机电设备维护的要求。如何管理好、使用好现有机电设备,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努力排除故障隐患,保证维护质量,给机电设备管理者、使用者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现有机电设备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系统的功能,使高速收费系统的应用技术更加规范和使用更加高效,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体系,对机电设备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法之一,全面贯彻落实质量管理标准,可以提高行业自身形象和内部管理水平,机电设备管理依照质量体系标准,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注重管理的结果,而且更注重管理的过程。

2、高速公路设备标准化管理主要内容

2.1机电设备技术管理档案实行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所强调的是全方面质量管理,对设备的购置、使用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知识水平、质量意识和管理概念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依照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建立标准的机电设备技术管理档案,保证质量的记录标识、收集、编写、查阅、归档、贮存、保管和处理,从而形成文件程序。要求对设备的管理工作,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从设备的采购直至报废全过程都有记录。它包括选购设备前的调研,设备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是否与维护工作匹配;到采购合同、进场验收、技术资料的收集、设备的建卡立账工作,并要求账、卡、物三相符;设备的维修、保养、使用、交接记录,设备的事故统计、封存、启封、报废记录等。要分门别类建立设备档案,每项工作记录都必须具有可追溯性,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均有据可查。

在实际工作中,机电设备技术管理档案还具备分析、指导的职能。此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于对详细到每个系统中的一个小设备都建有档案和维修记录,每次维修设备都要做好维修记录,详细说明所出现问题的外在表现、技术人员的分析判断以及最后的维修处理结果。通过统计分析,便可了解整个机电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可通过总结、分析找出产生某类故障的规律。

2.2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实行标准化管理

(1)在机电设备日常养护工作中,严格遵循机电设备日常养护模式,周期保养每个设备,从而实现机电设备日常养护方式标准化。设备的正确使用与良好的维护,对保证设备正常、延长使用寿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通过对运行设备规定的部位按照一定的标准,周期进行检查、测试设备,确保机电设备安全、能正常投入使用,保持机电设备的生产性能和技术状况完好,及时发现、处理机电设备故障和隐患,做到管用结合,合理使用。保障现场生产的稳步运行。减少不必要的备件消耗和劳动强度,保障机电设备安全、经济、可靠运行。

(3)对机电设备故障的维修、新增改造及委外维护维修专项应按照故障处理流程标准、专项管理标准实施。维修部门在进行在进行维修资源和维修能力和合理配置后,编制详细维修作业计划,进行预防维修工作,同时进行设备故障后的紧急维修,维修结束后提供维修的详细信息,用于维修活动的控制,并且对维修活动进行维修分析,以对今后的维修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2.3机电设备安全实行标准化管理

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机电设备运行维护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机房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生产维护现场管理,供配电操作安全,外场作业安全管理,事故抢修管理。机电设备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计划、选型、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检修、更新、改造和报废等。

2.4机电设备管理评价实行标准化管理

金丽温高速公路机电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公司机电设备管理考核评价标准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司对监控中心机电设备管理的考核,二是监控中心对各管理处及机电设备使用单位的机电业务考核,三是管理处对各所区的机电业务考核。对机电设备基础管理、制度和计划管理、机电设备维护维修管理、机电设备故障管理、预算经费管理、动态管理几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机电设备维护管理质量的考核以日常检查与年度检查的结果为依据。各被检单位,在接到检查通报后应及时落实整改或制定明确的整改计划,并按要求将整改结果或整改计划报上级单位。

3、实施机电设备标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3.1实施设备标准化管理是保障营运秩序的需要。

高速公路运以收费营运为主体,但其通行费的收缴、业务的稽查、数据的统计必须依赖机电系统,因此,标准化的机电管理必将为收费营运的正常开展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平台。

3.2实施设备标准化管理是服务社会公众的需要。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广大驾乘人员对高速公路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托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可对社会和过往驾乘人员提供现实路况、天气、道路施工、交通诱导等信息,从而大大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和通行安全。

3.3实施设备标准化管理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需要。

高速公路的主体工作依赖于机电系统,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成为高速公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发电机、配电柜等大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因此,制订标准化的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流程,才能保障生产的安全

3.4实施设备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行业点多线长,要实施低成本战略,实现行业规模经济效益,就必须规范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管理集约化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产生规模效益。

3.5实施设备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4、结束语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使机电系统要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和实现最高的运行效率,提高系统完好率,实现高速公路最合理、最有效的整体运作能力,要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就必须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努力排除故障隐患,努力做到制度化、科学化、多元化,实现设备使用价值的最大化,为机电设备维护维修走向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机电设备标准化推进过程中要定期开展自查、互查和阶段性检查,同时根据检查结果做好整改和完善工作,真正把标准化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