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规范

建筑规范

时间:2023-06-06 09:3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规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规范

第1篇

关键词: 建筑规范问题学习现状

我作为一名从事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几年来讲授专业课程与参与制定课程标准的工作经验,深深感到:如何在教学中将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与建筑专业课程更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我就此谈谈对建筑规范教学的一些看法。

1.建筑规范的重要性

1.1对于建筑行业。

建筑规范是国家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的提供考核建筑是否符合标准的唯一衡量指标,一般主要有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这既是相关人员进行设计及施工的主要依据,又是保证建筑能够科学地完成的最基本的基础。

1.2对于高职学生。

建筑规范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五年制建筑工程的所有课程当中。对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生在建筑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对他们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有利于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的接轨。因此,如果国家建筑规范更新,那么学生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补充新内容、新知识,否则就会与实际脱轨。

2.目前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弱。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很多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规范,但是却都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去。

2.2缺乏建筑规范应用方面的教材。

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于空白,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教程。这直接导致建筑专业毕业生尽管进入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够了解,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从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3建筑规范教学与建筑工程专业职业训练处于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课程实训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加强这一教学环节的管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际中,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读图绘图的技能,为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奠定基础,但是常因过于重视实训而把建筑规范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方法、技巧,但是没有让学生熟悉相应的建筑规范,没有将建筑规范渗透到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训练中。

3.学生的学习现状

3.1缺乏自信心。

高职生在接触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虽然怀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但由于成绩欠佳,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有畏难情绪,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基础薄弱,学习欲望不强。

高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成绩较差,总是处于班级末尾,学习兴趣不浓。进入高职院校后,有的学生因没有升学压力,不想学习,有的学生虽决心好好学习,但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影响而随波逐流,最终学无所成。

另外,建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使得不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被一些专业名词弄得晕头转向。

4.如何做到注重建筑规范的教学

4.1课堂内教学。

4.1.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建筑规范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强调建筑规范阐述。如在教学课程《建筑制图》过程中,在给学生讲制图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和相关制图标准,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制图基本标准是有据可依的,依据规范才能少犯或不犯不该犯的错误。

4.1.2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解建筑规范。

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枯燥知识为生动实例,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身边的建筑物,变抽象为形象,与建筑规范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教师应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以幻灯、投影方式配合教学就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图形、文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以静态图像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做到及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补充增加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使用这些基本的电教手段外,教师还可尝试用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相配合来开展课堂演示教学。

4.1.3专业课程内容须作改进。

目前的专业课涉及建筑规范应用的几乎没有,而且缺乏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规范的热情和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建筑规范的讲解,与实训相结合。

4.1.4项 目教学法中融入建筑规范。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融入建筑规范,引导学生独立根据建筑规范设计要求,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以“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为例,我采用项目教学法先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理论讲解,再布置具体项目内容,如住宅平面设计、教学楼平面设计,给出工作任务书,然后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中与此次项目相关的信息编写成设计指导书,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使学生通过实战无形中掌握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课堂外教学。

4.2.1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工程专业上常用的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同时将在实际工程中收集到的大量的与建筑规范现场实际应用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也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4.2.2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师生交流,而且同学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4.2.3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对建筑规范讲学。

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相关建筑规范讲座,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既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又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

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对整体把握建筑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建筑规范是建筑课程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防火层数;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房屋建筑住宅有关防火层数的确定是建筑分类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配置标准与否的重要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房屋建筑住宅相关规范,对于建筑住宅层数的折算以及顶部跃层计算的规定依然未能达成一致,结果造成房屋建筑住宅消防灭火设施配置以及分类临界层消防定性含有多种不同观点及不确定因素,这无疑增加了消防给水设计的难度系数。所以,有关单位、部门应深入分析各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房屋建筑住宅层数折算以及顶部跃层计算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房屋建筑住宅临界层消防给水设计的详细措施,从而提供房屋建筑住宅消防给水设计一定的根据。

一、折算住宅建筑中间层层数

根据相关规定以及条文解释对住宅建筑层数作出了规定,且要求较为明确。若住宅建筑有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层高大于3米,我们应根据其实际高度之和对这些层进行除以3的层数折算,若所得余数小于1.5米,多出部分将不必计入层数当中;若余数不小1.5米时,则多出部分按照1层进行计算。同时相关条文还明确规定,住宅建筑中层大于3米的楼层,我们可以按照《住宅建筑规范》来确定防火层数。此外,规范中还提到,若住宅建筑或设有其他功能空间的住宅建筑中国有1层或1层以上的层数大于3米,我们也应根据其实际高度之和对这些层进行除以3的层数折算,在余数低于1.5时,多出部分将不必计入层数当中;若余数不小1.5米时,则多出部分按照1层进行计算。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住宅建筑规范》和有关规定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现行的高层住宅建筑规范早于《住宅建筑规范》,所以并没有对高层住宅建筑作出明确规定,然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却明确规定了,高层住宅建筑按照《住宅建筑规范》换算层数。住宅建筑等有关规定虽然在住宅层数折算方面的规定方式有所差异,然而就其原则来看,却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对于临界层消防定性以及相关灭火设施并没有影响。

二、折算住宅建筑底层层数

针对房屋建筑住宅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度大于室外设计地面高度1.5米的建筑底层,其设置高度按照不大于2.2米的敞开空间、储存室进行折算,这与我国住宅建筑的有关规定并不完全一致。根据相关规定,建筑层数计算方式为:住宅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度大于室外设计地面高度1.5米的建筑底层,其设置高度不大于2.2米的敞开空间、储存室,以及住宅屋顶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楼梯间等,可以不计入住宅层数之内。下面我们将对两个临界层例子进行分析:

1.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高于地面部分不大于1.5米,且地面架空不大于2.2米,在顶部跃层时,住宅的自然层数为9层,临界层层数为8越9层。根据有关规定,此住宅防火层层数为7层,可不用设置消防系统。

2.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概予地面部分不大于1.5米,底层架空不大于2.2米,在顶部跃层时,建筑自然层数为11层,临界层数为10越11层。根据相关规定,此住宅的防火层层数为9层。

关于高层住宅建筑的相关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计层数的要求。我们上面分析的第二种情况,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高于地面部分不大于1.5米,底层架空不大于2.2米,在顶部跃层时,建筑自然层数为11层,临界层层数我们分析为10越11层,根据规定此住宅的防火层层数为11层。

此外,《建筑住宅规范》中也没有明确规定不计层数的具体要求,然而其《指南》中却提出了类似的不计住宅建筑层数的3种情况,首先是当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高度不大于1.5米的情况;其次是住宅建筑底部设置高度不大于2.2米的敞开空间、储藏室等;第三是住宅建筑屋顶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和出屋面楼梯间等等。

三、折算住宅建筑顶部跃层的层数

针对折算住宅建筑顶部跃层的层数,目前有关规定在此方面并未达成一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跃层层数的计算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住宅建筑顶部为2层一套的跃层,当计入层数之中,在分析、研究《住宅建筑规范》管理协商组,关于计算层数的相关规定中我们发现,两者标准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当住宅建筑顶部有2层一套跃层时,其跃层部分将不计入实际层数之中。若顶部高于2层一套跃层时,其层数则应计入住宅建筑层数的总层数当中。然而,在《住宅建筑规范》、《高层民用住宅建筑规范》以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都没有关于以上内容的明确规定,也就是没有对顶部跃层的扣减规定进行认可。其中,《高层民用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有关材料明确指出,对于住宅建筑层数的计算问题,自身并没有关于“跃层”的概念,如果遇到有复式的楼层,“高规”则认为应该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完成层数计算。此外,由于各类规范对于顶部跃层扣减的具体要求、规定不尽相同,结果导致住宅建筑在分类过程中临界层的确定相对复杂,这也因此严重影响了消防设施的配置以及临界层的定性等相关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因此对于房屋建筑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住宅的防火安全性问题。住宅建筑防火层数的确定,是做好建筑防火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项工作我们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程宏伟,刘德明.住宅建筑防火层数确定的若干问题[J].福建建筑,2010,(12):6-8.

[2]韩建平,周小波.住宅建筑防火设计若干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6,(30):72.

第3篇

关键词:结构恒载;结构活载;荷载组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26-02

一、恒载

结构框架和所有固定在它上面被它所支撑的建筑构件重量都为恒载。通常根据结构和建筑布置的初步设计,可大概预算出建筑物的总重量。这在分析总估计地震荷载值和确定基础荷载计算中是必要的。计算的总重量和最初估算的数值有很大差异时,在最后设计中需要初步估对开始估算的修正。设计特殊杆件时,需要详尽的恒载分析。从直接支撑活荷载的杆件(楼板和屋盖结构)沿着应力的传递路线,传递到地基。杆件承受的荷载在这个杆件本身及其所支撑的部分结构设计出来才能确定。所以,每一杆件的实际恒载应予出、核对和修正,只有在作出必要的校正之后才能继续进行设计。下面分析楼面荷载和屋面荷载。任何大楼的楼面和屋面的最小活荷载,在对建筑场地起支配作用的建筑规范中通常都有规定。建筑规范分为多级别,仔细查找即可。

二、竖直活荷载

由于生活居住使建筑物承受的荷载以及屋盖表面上的雪荷载都是竖直活荷载。使用荷载包括人,家具,机器,库存物资和其他各种物品项目,建筑物内部的活荷载常被视为是均匀分布的。雪荷载取决于雪压在结构的位置,屋顶坡度和建筑物与风向的相对方位。各地区建筑规范通常都有关于雪荷载的条文。虽多次试图把使用活荷载的规定标准化,但各建筑规范中有关此项的条文仍然各不相同。根据使用情况,将各种规定分类如下:

1.生活建筑(包括旅馆)

2.公共建筑(医院,疗养院)

3.集会建筑(剧院,礼堂,学校)

4.事业建筑(办公大楼)

5.商业建筑(大小商店和售货处)

6.工业建筑(制造厂,加工厂,装配厂)

7.仓库建筑(库房)

三、水平荷载

作用于建筑物框架上的水平荷载是由风压引起的,以及地震产生水平摇摆,摇摆形成的惯性力也沿水平方向作用在结构上,大量统计表明,对结构的地震破坏影响最大的是这些水平力,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地面竖向震动。所以,高震区地方建筑规范要求结构设计必须能抵抗相应的地震水平摇摆产生的水平力。准确估算风荷和地震荷载是很困难的。当前大多数建筑规范都规定了每平方米竖向墙面的设计风压。根据建筑所在当地情况,风压变化范围根据当地适应的规范是可以确定的。涉及到地震作用力时,现行规范通常规定地震多发区建筑的设计应能抵抗相应的水平力,这个水平力按所计算的楼层以上建筑物总荷载的规定百分比计算。风压一般根据与某结点相连的外墙承荷面积计算该点的荷载,也就是根据相临框架之间的竖向中心线和各层楼板标高之间的水平中心线所围成的矩形面积进行计算。地震力也以相同方法把力分配到各个结点上。这些分布不很准确,特别如果外力不作用在框架平面内,而且结构的外轮廓在平面上和立面上都不规则时。尤其是实际风力分布与假定迎风墙上风压的均匀分布经常有很大出入。建筑物根据其类别和形式以不同的方式抵抗水平荷载。较古老的建筑由于有巨大的承重墙,它们同悬臂梁一样抵抗水平力(荷载作用在墙的平面内)。采用整体剪力墙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也有同样作用。许多现代框架建筑物仅有轻质幕墙,这些幕墙是不承重的,不能有效地抵抗结构的侧向变形。在这种情况下,水平荷载只能由框架本身承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楼板和屋盖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把水平荷载传递给框架结点或剪力墙上。它们起刚性隔板作用,使给定标高处所有框架或墙的横向位移大致相等。对于恒载荷和活荷载以及风载或地震荷载的组合,必须承认全部水平荷载与最不利位置的活荷载不可能同时发生。此外,由于最大水平荷载的偶然性和暂时性,它所产生的破坏力也比相同荷载多次多次和长期作用所造成的破坏力要小。因而,与恒载和活荷载的主要作用相比,多数建筑规把风荷载和地震力当作和活荷载组合时,通常的荷载系数可减少25%。风荷载和地震力的大小和分布变化无常。要进行比荷载资料更为精确的分析和作其它设想都是没有用处的。由此,对水平荷载作用的精心分析常常是不必要的,使用近似方法是可以满足的。荷载组合,在设计屋盖桁架和单层框架时,结构承受的荷载包括恒载和风雪活荷载.通常根据以下荷载组合所产生的应力进行设计。

1.恒载+雪载

2.恒载+风载

3.恒载+风载+雪载

4.恒载+风载+部分雪荷载。由于雪的飘移,有时考虑部分雪荷载,在房屋有高低跨时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由于有风,较高的屋面上的一部分雪被风吹掉,但刮走的雪可能积在低屋面,结果使建筑物较低一侧的雪荷载可能比正常情况要大。另一些荷载组合也需加以考虑。在选择荷载组合时,需要一定程度的工程技术判断力。在多层建筑中,应力是根据下列组合确定的:恒载+活载;恒载+活载+风或地震荷载

活载是一种随机型荷载,它加于结构上时,会在每一单独杆件上引起最大的或临界的力矩和力。对多层框架杆件上的力矩进行影响线分析,可以看出全部恒载加全部活载的组合不一定总是临界荷载。

参考文献:

[1]郑少瑛.土木工程施工组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第4篇

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个人工作总结

在作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我按照预期进度安排,在老师、同学还有建筑公司的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终于完成了设计任务。设计初期,我复习了《结构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课本所学知识,查阅了《建筑设计规范》《荷载规范》等规范。在设计中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设计后期,主要进行图纸的绘制。

毕业设计是对函授本科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透过毕业设计,我复习了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体会到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思想。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工程师,就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本着建筑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做到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美观;设计过程中,就应严格按照建筑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思考各个工种的协调和合作,还有建筑周边环境的考虑等等。这些就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抓住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思考一些细节的问题。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规范是设计的航标,务必多思考、多体会,在设计中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同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对建筑规范的学习,不断加强对建筑规范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较少错误的出现。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学习,注重交流。遇到很多设计上的问题,我都做到不耻下问,不断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得到了他们的很大帮助,同时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专业课堂上面没有学习到的实战经验。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怕苦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设计中最大的收益。我想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潜力的一次提升,也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两年多的本科函授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建筑专业知识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不仅对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提高了我相信继续努力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在思想觉悟上,我对自己始终有较高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负担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和定位。毕业设计的写作是对两年多函授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有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结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我的这些专业知识,还使我掌握了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写作毕业设计的这两个月是我的一段难忘回忆。在我倘佯书海查找资料的日子里,面对无数书本的罗列,最难忘的是每次找到资料时的激动和兴奋;在设计论文大纲的步骤中,记忆最深的是每一步小小思路实现时的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为了毕业设计熬夜画图,但看着绘制好的图纸,心里满满的只有喜悦。这段时光看似荆棘密布,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毕业设计写作期间得到了指导老师、函授站老师及一起做设计的同学们和公司同事们的指导、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第5篇

关键词:高层住宅、安全疏散、防火墙、窗间墙和窗槛墙、建筑层数、措施的保证与实践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住宅建设特别是高层住宅建设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消防工作是以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为了防止和减少高层住宅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针对高层住宅发生火灾的特点,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安全疏散措施,确保居民的安全疏散就显得尤为重要。

1、疏散楼梯间及安全出口

1.1 高层住宅最重要的是确保每单元有足够安全疏散出口,《高规》限定可设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是以十八层划线,超过十八层的,十八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间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的方法增加第二个安全出口;对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部分采取了单元之间增设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时可设一个安全出口。《住宅建筑规范》规定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二个。两个规范存在了明显差异,为从严考虑,设计采用剪刀楼梯间分别设前室的办法来解决双安全出口的问题,层层设连廊的方法不可取,也期望新规范中能予协调完善。

1.2 高层住宅的疏散楼梯间首层出口都应直接对外,对于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工程实践中很容易做到,对于超过十八层的高层住宅每单元的双出口(剪刀楼梯间)两个前室的门即两个安全出口之间出现不够5.0m的情况,审查见意调整合用前室和防烟楼梯间前室布局。在首层时合用前室为单元主入口并设置入口门厅,而另一出口在反方向直通室外。

1.3 首层安全出口(单元三防门)经常会与底层网点的大玻璃窗之间安全距离很小,为防止疏散楼梯间受到网点发生火灾时的影响,确保住宅安全疏散的可靠性,《高规》虽然未明确控制尺寸,建议执行《住宅建筑规范》提出的其水平间距不应小于1.0m的规定。

1.4 高层住宅的楼梯间应通向屋顶,并通过屋顶连通,目的是增加了安全疏散通道,可以通过另一单元楼梯间疏散到室外,同时也给空中或屋面救援提供条件,这在平屋顶无困难。目前有很多设计为了住宅造型和第五立面的要求,高层住宅屋顶也出现了坡屋顶,这就给屋面连通造成困难,解决方法一是层层设连廊时(不经济),屋顶可以不连通;二是在檐口处做连廊;三是坡屋顶在两楼梯间连通处开洞口,做露天连廊,此部分再做内落水管排水。不应在闷顶(烟气集积处)中连通。在审核工作时建议高层住宅楼最好还是做平屋顶。

2、单元的防火墙、窗间墙和窗槛墙

对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高层住宅,超过十八层的在十八层及以下部分的楼层单元之间要设防火墙,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的单元式住宅楼在实际审核别注意的问题是:

2.1 单元之间的防火墙达不到耐火极限要求,设计施工中如采用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240厚,就应用砂浆灌孔,确定耐火极限大于3.0小时。同时也期望新规范编制中对《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应给于更全面的更新。

2.2 单元之间防火墙处开窗水平间距在不能保证大于或等于2.0m时,《高规》说应设置固定乙级防火窗。在实际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固定扇窗框达不到耐火极限要求,玻璃不是防火玻璃,居住卧室采用固定窗更不可能,所以在设计中应结合立面处理,利用装饰空调板和线角将两窗之间距离保证满足规范要求尺寸。

2.3 窗槛墙往往会在客厅低窗台处出现问题,而且是普遍问题,用固定乙级防火窗不可取,也很难在实践中控制。《住宅建筑规范》要求上下相邻套房开口部位间应设置高度不低于0.8m窗槛墙或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的不燃性实体挑檐,其挑出宽度不应小于0.5m,长度不应小于开口宽度。显然又与《高规》出现了差异。所以在住宅前期方案设计中,就应综合考虑。如采用双安全出口方案(剪刀楼梯间)就解决了必须设置防火墙、窗间墙宽度和窗槛墙高度等问题了。

3、建筑高度与建筑层数的确定

3.1 公共建筑按建筑高度划分,居住建筑则按层数来确定,就其层数的计算《高规》无明确表述,但《建规》中明确规定: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1.5m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间、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住宅顶部为二层一套的跃层,可按一层计。其他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多于二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对于高层住宅层数确定,期待新规范中将会明确规定,在审核实践中,高层住宅未考虑顶层跃层按一层计,仍以实际层数计算。

3.2 高层住宅层数越多疏散的时间越长,同时也给消防救援增加困难。《高规》未对层高考虑折算,但在《住宅建筑规范》中对层高超过3.0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0m进行层数计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一层计算。在实际工程中,一般住宅层高不会超过3.0m,但当底部设有二层商业网点时,网点层高都会大于3.0m,经过折算就会按三层计。规范是按层数划线,在审核中如果发现多出一层时,特别是在十一层、十八层时,超加一层就带来了致命的错误。

4、连廊

对于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高层单元式住宅,靠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间设置连廊来解决第二安全疏散出口问题可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4.1 沿街住宅规划主管部门对于沿街立面有很高的要求,外挑出的连廊确实很难处理。

4.2 连廊使其经过的北居室私密性、安全性及所经过的下层房间的采光受到很大影响,也使此类住宅销售大打折扣。

所以,采用连廊的方案比起设置剪刀楼梯间方案并不是安全疏散的优选。

第6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 性能化 , 设计方法,处方式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place way" design and "based on performance" design a concept of different, introduces the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based" method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heoretical model, and mainly describes the performance-based system in several important basic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erformance-based fire protection design point-the performance-based building.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method, place wa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的业主对建筑的使用及维护会表现出各种期望,设计建设者及项目管理者应考虑建筑的性能是否满足这些期望,这是评价该建筑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业界朝着这一方向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基于性能化”(Performance-based)的建筑设计理念。相较于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广泛采用的“处方式”设计方式,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逐渐开始推行新式的“基于性能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发展了相应的性能化建筑设计规范,使建筑行业变得更加由客户端驱动,提供更好的工程价值及客户满意度。

1 传统的“处方式”建筑设计

传统的“处方式”建筑设计方法,注重设计过程中使用的“手段”,而不注重所设计出来的建筑产品的“结果”,它着重考虑材料的类型与质量、施工建造的方法及工艺等。处方式的设计理念促成了建筑行业工程规范制度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规范代表了一种特权,可以管制建筑的设计、施工及建成后的使用。“处方式”建筑工程规范的产生,目的是保护公众在火灾、健康及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确保了社会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处方式”规范的内容是用以往建设实践中掌握的经验来指导新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比如从以往曾经造成伤亡的事故中寻求教训而避免悲剧的重复,或是从一些其他的危害情况及一些受大众认可的社会需求中寻求经验来指导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建设。

“基于性能”化的建筑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处方式”方法,它并没有硬性规定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的细节,设计和建造方法都是可变通的,这种变通性是有条件的,要受到预计成果的约束。所有的决定,选择与权衡都为初始所定的性能需求而服务,而不是僵硬地执行规定。而设计、建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也需要通过验证、评估后才能实施。

2 “基于性能化”的建筑设计理论

2.1 “基于性能化”的建筑理念的提出

追溯记录最早的建筑规范,始于公元前1955年到公元前1913年之间巴比伦王国Hammurabi国王的统治时期,现存放于巴黎卢浮宫内。Hammurabi国王在其中的第229条说到:“建筑工匠建造的房子如果倒塌了,这个工匠将会被处死。”这实际上是一个性能化的陈述,Hammurabi国王把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强调提出,而不是强调如何来建造这个建筑,也没有提及要采用何种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

1982年,Gibson概括了性能化方法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把思想和工作的重点放在结果而不是手段上的实践。运用于建筑领域,就是考虑一个建筑或者建筑产品将要满足什么样需要,而不是开处方式地去规范建造这个建筑或者建筑产品的手段。

2.2 “基于性能化”的建筑设计理论模型

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的公共建设部门及私人建筑事务所等机构都开始致力于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力图寻求不同于传统“处方式”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于是,1978年,瑞典Nordic建筑规范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式的建筑设计模型——Nordic模型,如图1所示,现行的以性能或目标为重点的性能化建筑规范都是以这个模型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图1 Nordic模型示意图

3 性能化方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基于性能化”的建筑方法,目的是为建筑设计及维护提供一个机制,用以衡量所建造的建筑物是否能圆满实现功能上的要求。它着重于对预计的建筑产品进行测试和评估而判断其结果,对建筑物及构造上的尺寸和尺度、所采用材料的具体属性特征等都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这就意味着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可以采用任何材料、设备、工具来满足性能上的要求。下面介绍几个性能化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性能化体系基本概念关系图

3.1 使用因素(Use Factor)

业主和甲方代表了建筑的最终使用者和持有者的利益,他们需在建筑实施的初始阶段就提出定性的陈述目标,反映了建筑用户的终端需要,决定了建筑物性能要求需达到的层次。使用因素的内容涉及:媒体流通、公共饮食、卫生医疗、交通运输、仓储、工业、农业、商业、办公、娱乐、文化、教育、居住等。

3.2 功能要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

功能要求是强制性的要求,必须得到实现,以确保用户对建筑的满意。每一个功能要求可细分为许多具体的类别,且每个类别底下还可以再递归地细分为更小范围的子类别……以此类推。例如:建筑室内空气净化是一个功能要求,它属于社会层次的功能要求,而控制并除掉空气中的细菌则属于空气净化这个功能要求底下的一个子类别。功能要求的内容涉及:建筑内的瞬间人生安全(如结构抗震、火灾危险等);建筑空间健康环境的长久维持(如各种有害材料对居住者造成的慢性病危险等);社会及立法对建筑的要求(如节能法令、可持续发展政策等);建筑承租人或居住者的要求(如空间隐私等);建筑物主的资产管理要求(如建筑改造的可行性、建筑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等)。

3.3 功能元素(Functional Element)

第7篇

日本让“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变成空话

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世界每年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同时,日本也是世界超级抗震强国,有着世界上最严格的建筑规范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技术。

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已经规定在结构力计算中要考虑抗震系数。随后,日本在1950年出台了《建筑基准法》。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且具有100年以上的建筑寿命。一个建筑工程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多年来,日本建筑在抗震设计上,不断加入新的技术。据了解,日本的建筑抗震包括多个层次,从耐震、制震到免震和隔震,力求做到地震不对人造成任何伤害。耐震在理论上可以保证房屋建筑不被破坏;制震是在房屋内部设置吸收和消耗地震能力的装置,减少震动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免震和隔震则采用一种“地基地震绝缘”技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中装置来抵抗地震。这种保护装置使建筑物受力减轻一半,在理论上可使在大地震发生时房屋内家具不倒、人不受伤,极限可使房屋彻底不震。日本第一栋采用这种技术方法建造的建筑于1983年问世,历史并不长,但因抗震性能卓越,已经在日本迅速普及。目前,在日本新建的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中,90%都采用了各种的隔震、减震部件来实现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新建的普通的两三层民居中,也有40%~50%采用了隔震、减震部件。此外,一些既有建筑也加装了隔震、减震部件。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

此外,在抗震建筑的维护管理上,日本抗震构造协会制定了《抗震建筑的维护管理基准》,要求由在该协会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抗震建筑进行“体检”。“体检”大致分为4类,即竣工时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检查和详细检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期检查:技术人员除每年检查抗震层外,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的每10年,均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抗震材料的性能、抗震层有无阻碍建筑水平移动的物体、设备管线有无损伤等。

得益于严格的建筑规范、先进的建筑防震技术,以及广泛普及的民众自救知识,日本在屡次大地震中,都能将损失降到尽量小的程度,也使得“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这句地震灾害学中的名言在日本成为一句空话。

美国70年老法案造福加州学校

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是美国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然而加州的学校建筑却是全美公认最安全的。这完全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加州议会通过的《菲尔德法案》。这一法案对公立学校建筑提出了高于普通民用建筑的防震要求,责成政府部门制订具体的建筑规范并加以实施。自从该法案颁布以来,在加州发生的数次大地震中,至今还没有一所公立学校坍塌,更没有地震直接导致师生伤亡的案例。

《菲尔德法案》于1933年4月10日正式颁布,当时距加州长滩发生的一次6.3级地震仅过去一个月。那次地震共夺去了115个生命,地震中有70所学校完全倒塌,120所学校建筑严重受损,另有30所学校的校舍受到轻微损伤。所幸地震发生在傍晚,当时学生已放学回家,因此倒塌的校舍并未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但人们还是对学校建筑的大规模坍塌和异乎寻常的受损状况感到后怕:倘若这场地震提前几小时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长滩地震结束了此前有关加州是否需要对房屋进行特殊防震要求的争论。公众对于学校建筑在地震中的脆弱表现尤其感到愤怒。于是,加州议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了规范公立学校建筑抗震性能的《菲尔德法案》。

该法案强制规定所有的公立中小学和社区学院的校舍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考虑抗震功能,授权州政府总务局下属的建筑处制订具体的学校建筑条例,同时负责其执行和监督,对这些条例的违反将构成重罪。

第8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安全性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满足,基于此,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建筑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因此,要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此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抗震度不够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新科技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建筑行业作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施工的前提基础,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成果稳定、安全,才能为后期的施工环节提供有效保障。然而,对于目前建筑结构设计来说,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建筑安全隐患为最。首先,建筑实体的抗震度不够,没有达到我国规定的标准要求,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和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在极大程度上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现阶段,相关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性,对抗震设计的认识程度不足,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忽略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导致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度不足。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遵循理论联系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建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抗震规范,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建筑抗震设计的有效性。

1.2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钢材不足导致功能减弱

经济利润是企业发展追求的永恒主题。部分建筑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获取高额利润,就会在实施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偷工减料,以致于建筑物中钢材不足,导致建筑实体存在质量隐患,功能减弱,忽视建筑物安全性不足而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建筑物钢配置方面,我国明确规定要根据建筑物不同部位的实际情况选取配筋率不同的钢材。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建筑物的配筋率问题,并在正式施工过程中指派专业监管人员进行监督。另外,还有一些建筑公司为了节省开支,采用不合格的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由于其强度高、脆性大、韧性小等缺陷,不利于抗震性能的发挥。这种为了减少施工成本、获取高额经济利润罔顾建筑物安全性而使用不合格钢材的现象不胜枚举,严重损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3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由于建筑结构设计者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设计经验不足,致使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者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核心元素,只有确保设计人员有丰富设计经验和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筑结构设计的切实可行性。但是有些设计者的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一味地追求建筑结构设计的美观性,而没有认识到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会给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带来何种隐患。基于此,相关设计人员要深刻意识到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的弊端,并在设计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果断加以改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2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

2.1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设计人员是建筑结构设计环节的核心,要切实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程度,并将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度作为设计人员需要研究的首要内容,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建筑的抗震度。另外,还要设计人员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重视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学习相关设计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设计素养,培养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意识,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并在设计环节结束之后进行工作经验总结,吸取设计过程中的教训,善于反思,积极与其他人员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2.2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逐渐壮大,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国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标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提高建筑实体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同时,要求设计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肃认真地对待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对于不符合相关建筑规范的要及时提出,并给予解决,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而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

2.3开展科研,创新设计软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使得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对设计人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多的要求。在此情况下,现有的结构设计程序已不能满足设计人员的需求,对建筑物的安全性缺乏保证。同时计算机程序的内容和功能直接影响结构设计水平,为了解决生产问题,配合软件的能力,只能把计算过程简化以满足计算程序的能力。因此,为了提高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首先要开发出一款高精度软件,这就需要设计者和计算机程序专业人员共同,推新创新,进而研究出创新型建筑结构设计软件。

3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建筑结构及其施工工艺趋于多样化、全面化、科技化,在极大水平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中缺乏安全性,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设计人员要提高对结构设计质量安全问题的识别能力,在设计中注意总结经验和教训,遵循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进行结构设计,确保设计成果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徐宜,丁勇春.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的探讨[J].江苏建筑,2009.

[2]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春明.试论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

第9篇

1、女儿墙(又名:孙女墙)是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依国家建筑规范规定,上人屋面女儿墙高度一般不得低于1.1m,最高不得大于1.5m。

2、上人屋顶的女儿墙的作用是保护人员的安全,并对建筑立面起装饰作用。不上人屋顶的女儿墙的作用除立面装饰作用外,还固定油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面临地震发生的危险。拿美国来说,近年来在加利福尼亚州就曾发生两次大地震:1989年的旧金山洛马普列塔地震(6.9级)和1 994年的洛杉矶北岭地震(6.7级)。美国科学家和灾难规划者早已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加州的灾后重建也执行了严格的防震标准。

但我们还需要问一问,面对8.8级地震,我们准备好了吗?发生8.8级地震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又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美国《纽约时报》为此邀请多名地震学家展开辩论。中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我们中国人准备好了吗?这里选载该辩论的部分内容,期待给读者一些启发。

――编者

设计能经受长时间摇晃的建筑

撰文:托马斯・L・霍尔泽(美国地质调查局加州门洛帕克地震危害小组成员)

幸运的是,可能发生8.8级地震的地方,在美国的分布并不十分普遍。如此强烈的地震通常在很长的断层突然间断裂开来时发生。美国只有两个很长的断层貌似拥有产生如此级别地震的能力:沿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北加州的卡斯卡底俯冲带,和沿阿拉斯加州南海岸的阿留申俯冲带。

地质证据表明,卡斯卡底断层上一次断裂发生在公元1700年,当时发生了9级地震。1 964年,阿留申断层断裂造成了9.5级地震。除了这两条断层之外,美国惟一的一条长度与二者相当的是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但它似乎一直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断裂,产生地震的级别也略小。

长断层在断裂时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当断层一端产生的摇晃传递到另一端时,摇晃程度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弱。因此,这些大地震带来的威胁是持续时间的长短,而不是摇晃的程度。

因此,我最关心的是设计能经受长时间摇晃的建筑。我们的法规和标准似乎在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努力将韧性纳入建筑规范。只有建筑物具有足够的韧性,才能在地震中承受长时间的摇晃。

还应研究避免经济损失

撰文:露西・琼斯(美国地质调查局南加州多灾害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

与智利一样,美国西海岸的所有城市都面临着发生地震的风险。智利和美国一样,有严格的建筑规范,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地震中的生命损失,但并没有考虑如何减少经济损失。当我们遭遇一场大地震时,我们将面临与智利类似的问题,其中包括:基础设施遭受重创,地震中的长期摇晃对桥梁、管道和大型建筑的影响更大。公共事业可能在数月内无法运转,由此造成的损失范围非常广,惟一的解决办法是创建一个全新的系统。

建筑规范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免生命损失。在智利这次地震中,100多万栋建筑被破坏。美国西海岸如果发生同样的大地震,建筑物被破坏的数量将与此不相上下,由此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没有公共事业,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无法重新开工,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继续增大。我们对加州发生大地震进行了模拟,发现震后的经济损失比地震发生时的所有损失还要多出1倍。

小于8.8级的地震也可怕

撰文:玛丽・露・苏巴克(美国地质调查局前研究员)

作为一名地震研究学者,我们真正担心的是,在美国中部和东部发生一场级别相对小一些的地震,比如6.5级。我们知道,地震能量一直在“稳定”的美国地底下有效率地流动;最重要的是,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建筑在地震面前不堪一击。没有经过加固的砖石建筑非常多,很多学校、警察局和消防局都是这样。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曾研究了1677―2007年纽约地区的数百次小地震,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纽约地区大约每隔670年就会发生一次6级地震。自荷兰人开始在此定居以来,近400年已经过去了,下一次6级地震或许不远了。

“蹲下、找寻保护物、冷静”

撰文:王玉梅(音)(美国俄勒冈州政府地质灾害项目主管)

面对8.8级地震,美国西部做好准备了吗?嗯,准备好了,又没准备好。我们目前的建筑法规非常严格,许多无钢筋的石砌建筑物和其他易倒塌的建筑物都进行了防震加固。未来的加固升级也在计划当中。

在一些关键性的基础设施方面,我们也已准备妥当。比如,我们有很多医院,其中一些在地震后仍能运转;还有一些道路交通网在震后也已然能够通行。中小学生也已知道地震发生时要“蹲下、找寻保护物、冷静”,住在沿海的人们也明白海啸来袭时该往内陆和高处跑。

如果说有哪些地方我们还做得不够,这份清单可以列得很长。我们都处于危险之中,因为许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早于科学家认识到地震的危害之时。

第11篇

关键词:可靠性;建筑结构;抗震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083

1 引言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界对于建筑结构可靠性相关问题有进行大量的讨论。一是大家都认为在正常设计、施工以及使用的条件下,这些建筑结构的可靠度足够,而且这个观点已被几十年来大规模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但是随着近期各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楼房灾害事故,使人们引起新的疑虑就是在遭遇到某些不定性因素及非正常自然条件时,按正常设计施工的建筑是否会由于抗风险能力不足而造成较大损失,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二是若将我国与发达国家同类设计规范进行对比,那么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设计规范的可靠度要求有着差别。因此,本文将从以上两方面来对我国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2 建筑结构可靠度影响因素

因为在各类建筑在施工图设计、现场施工、使用管理等过程中具有许多影响其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各种因素,土木工程界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在设计中则统称为结构可靠度。当可靠度设置水平低,结构抵御意外情况的能力就差,因而结构失效概率就大,。所以单纯的从降低结构的失效概率方面来看,应当尽可能的提高结构的可靠度,降低失效风险,减少事故发生;但是工程结构的成本与可靠度之间并不是呈线性比例上升,因此在满足结构可靠度的情况下还要考虑造价等因素。建筑结构的影响因素都有以下特点:

(1)随机性。所谓事物的随机性,是由于事件发生的条件并不完全充分,使得在条件与结果之间未必会出现相应的因果关系,从而结果事件是否出现则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为随机性。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会有很多随机事件产生,这会对建筑的可靠度产生影响。

(2)模糊性。模糊性就是指某个对象是否完全符合一个固定概念的这种情况,也就是说这个概念的集合到底包含哪事物是模糊的、非明确的,主要表现在客观事物差异的中间过渡中的“不分明性”。通过我们的实践经验可以了解,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并非可以用一个非常直观及简单的公式来表达,这是要用到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3)不完善性。如今许多事物都是由各种联系、作用等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但是许多科技研究方法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综合内容的处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在建筑工程则非常多的实例具有该特性,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只能由有经验的专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引入经验参数,建立相关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3 我国建筑结构抗风险能力的评估

目前我国建筑类型很多,体型相差较大,而且参照不同的设计规范所提供的计算公式导致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导致不同建筑结构抗风险能力的估计结论相差较大。

(1)不同结构类型建筑,其抗风险能力(以抗震为例)有很大的差别。以抵抗罕遇地震的为抗震目标来考虑其抗风险能力的标志,通过计算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钢结构抗震为10~11度;多层及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为8度左右;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和不超过五层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仅仅只有7度上下。那么,如果参照我国相关抗震规范来设计的各种结构就会有以下差别:钢结构、多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和多层砖混结构分别可以有1.5~3.5度、1.0~1.5度以及0.5度左右的能力超过规范规定抵抗罕遇地震的能力。

(2)平立面复杂,则导致建筑的适应应力变化能力差,建筑构造措施未做好或者计算建立模型与实际工程相差较多的建筑结构,则会对建筑可靠性和抗风险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3)总体而言,我国常用建筑结构类型在正常情况下,能确保安全可靠,而且具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符合我国的经济现状。

(4)目前许多设计规范都有与相关可靠度的计算规范和公式,或许不同设计规范采用的有关参数及措施会有所差别,则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合理调整。

4 与国外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可靠性比较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结构设计规范在可靠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别,有些设计人员觉得我国的规范要求比国外低,在此本文以美国的设计规范作为参考进行分析对比。主要试以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美国统一建筑规范》(UBC)及《美国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规范》(ACI)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比较:

(1)设防起点。我国是6度,而UBC是6.5度;ACI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防起点是7.5度。

(2)限制高度。我国规范限制高度为45m(8度)及25m(9度)。UBC规定在地震8.5度和9度地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必须采用相当于我国一级抗震等级框架(SMRF),但是对其高度不做限制。

(3)地震作用。通过计算对比可以得出,在6.5度区,参照我国规范和美国规范所计算的基地剪力结果接近,在7.5度区及以上时,我国规范计算值比美国规范计算值要大1.1-2.5倍左右。

(4)有关梁柱的规定。在各级别框架梁的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比值限值以及一、二级框架柱,一、二级框架等构造规定等方面,我国规范均高于美国的相应规定。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设计规范要求并非像部分专业人员所说比国外的都要低;相反,部分要求还略高于国外。因此,应该说我国的设计规范要求与国外相比是有高有低才算准确。

5 结束语

建筑结构的可靠度应该以适度为准,过高或过低的设置都会造成许多问题。通过本文分析发现,我国的建筑结构可靠度不必大幅提高,也不宜单纯提高某些参数,而应该结合新版规范修订,对整体进行合理调整。总之,我国现行建筑结构的规范可靠性是适度的,但是具体到某些细部还是有应该改进的余地,最终以达到适度的可靠性为准。总之,在建筑结构的可靠度方面,作为设计人员应总结经验,合理选用规范,适当借鉴对外国的经验,避免盲目性,将自己和其他各方面的经验有机结合,这样形成建筑结构可靠性体系方面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结构设计;不合理;安全性;合理布局

Abstrac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al safety concerns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building, is an assessment of the building is the key to success. As the security hidden danger of building structure better in the current problems, the author mainly common structural safety design are briefly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to improve som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improvement measures, hope to be working on improving structure design.

Keywords: structural design; unreasonable; safety; reasonable layout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关系着建筑今后的投入使用,同时还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业主的人身权益。由此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趋势,设计出符合经济实惠的建筑设计,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并且设计人员能够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关系着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同时还关系着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而在工程设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的同时,新的科学技术应用,推进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出现,大大改善了目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增加了商业、住宅空间,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日益成为了反映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高层建筑的数量、外观、高度等都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直观指标。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高层建筑的规模和高度的增加。然而,由于过快的建造速度,很多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很不合理,抗震、防火、裂缝、等都存在潜在风险。

一、建筑结构中现存安全隐患

1、建筑结构中的抗震度不够

我国受地震危害比较严重,因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度是很有必要的,建筑结构设计作为整个工程的基础与发起端,其抗震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抗震水。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建筑企业轻视建筑物抗震度的重要性,在一定层面上也影响了结构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和抗震设计工作,导致建筑缺乏抗震能力。并且因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复杂,建筑人员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经常不考虑当地具体情况便以偏盖全,照搬其他地域的设计规范,严重降低了建筑的安全稳定性。

2、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钢材不足导致功能减弱

开发商因利益驱使,在建材的使用中偷工减料,丝毫没有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尤其像钢材这个材料,如果施工中使用不足量,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性能,致使严重降低建筑物的质量,甚至导致安全问题产生。对于建筑物中的钢筋保有量,及配筋率,建筑设计规范中有明文规定,并且在建筑物的特殊部位,因其承重量较高,需要的配筋率也较高,建筑公司在设计时如若不遵循正确配筋率,将会直接影响建筑物承重性能。此外,一部分规模不大的建筑公司为了减小建筑成本,在钢筋的选材上,采购价格价低的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虽然强度符合标准,但是其韧度不足,脆性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的伸展缓冲性能很差,极易倒塌。

3、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经验、理论方面存在欠缺,且意识上没有从传统建筑过度到现代建筑的结构设计,致使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出现不符合安全性要求的情况。一部分建筑结构设计者没有充分重视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在设计过程中过度追求建筑的外观设计,而对于建筑的内在品质和质量则有欠考虑。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在知道按开发商的要求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在结构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妥协,致使建筑物使用中产生各种安全问题,甚至发生悲剧。

二、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

1、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

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结构设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一定水准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拥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设计人员需重视建筑中各个部位的设计,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往往是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原因,例如钢筋伸长率的细微差异,变会的抗震性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结构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如何提升抗震性能,这不但保护了使用者的生命财产负责,也积累了自身的安全设计经验。因此,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如土壤性质、是否处于地震带等因素,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错误设计理念。

2、合理布置建筑结构

合理的砌体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一般来说,建筑的承重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横墙承重。大多数房屋的平面结构为矩形,由于纵向刚度大于横向刚度,所以增加横墙数量有助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建筑在遭受地震侵害时,墙体大多是剪切破坏,因此,提高抗剪强度是保证横墙抗震能力的根本,为此,可以将横墙设计成既作为承重墙又作为隔断,并选用强度较高的建材,以提高横墙上的轴压力。(2)纵横墙共同承重。对于空间较大的房间,纵墙承重体现在沿进深方向的梁支承于纵墙上,横墙承重体现在沿纵向布置楼板,提供横墙承重的同时,也使纵墙具备较高的轴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结构的抗剪能力。(3)纵墙承重。此种承重方式因横墙间距大,导致轴压力不足,受到地震袭击时,纵墙易弯曲。

3、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开始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并制定了一些建筑规范。然而,由于我国开始规范建筑业的时间还很短,而且出台的一些法规多局限于技术层面,在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漏洞,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规范,国家还需不断完善于修改。因此,为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需要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遵守现有的国家建筑规范,对于能钻漏洞的地方,应该恪守本责,敢于向违规行为提出异议。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尤其要重视配筋问题,避免屋面梁配筋太少,在进行结构建模时,设屋面梁不可拷贝下层梁的尺寸。此外,受扭屋面梁要设置必要的腰筋。对于一般的梁,为了保持钥筋骨架的刚度,同时为了承受温度和收缩应力及防止梁腹出现过大的裂缝,一般构造措施为梁腹板高度大于450mm 时加设腰筋,其间距≤200mm,然后拉筋勾连。对于受扭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和梁截面短边长度。对于设置悬挑檐口的屋面梁,在结构设计中误等同一般梁,未按受扭构件设计配筋。

4、开展科研攻关

与传统建筑设计不同,现代建筑设计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面临的难度越来越高,这便需要建筑结构的设计者能够对新兴的建筑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通过进修和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能够适应建筑结构的发展要求。此外,设计人员使用的专业建设设计软件同样面临升级需求,针对复杂的建筑结构,现有设计软件在仿真时已经开始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对于承载能力的计算也存在偏差,因此,开发出满足高难度设计要求的软件对于提高结构设计中的建筑安全性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城市化建设中需要越来越多的建筑设施,建筑结构设计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在此阶段若能对针对安全性进行周密设计,将会有助于整个工程顺利、高质量完工。

参考文献:

[1]王国伟,李佳新.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内蒙古建筑业,2010,(10);187-1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安全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03);167-168.

[3]劳健荣,浅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安全性[J];知识经济;201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