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要点

企业管理要点

时间:2023-06-06 09:3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管理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管理要点

第1篇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不仅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也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但也应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从事竞争性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相对疏于内部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企业管理创新要点

2.1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其创新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为自己提供最有效的发展形式。无论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还是培育企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都要通过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方法的探索、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制度前提和人性假设与我国的国情、社情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必然导致“水土不服”。

2.2企业管理创新重视战略管理

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工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外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了的顾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

3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3.1思维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的创新,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思维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模式,即浓重的小生产意识、经营理念上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组织管理上的“等”、“靠”、“要”,意识、管理决策上的“一言堂”、“家长制”作用。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建构全新的思维观念,即着眼世界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感和机遇感、培育和维护企业形象的CIS意识、严格成本观念和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确立名牌战略意识、强化危机管理观念、竞争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顾客即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等。

3.2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应该对技术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撑系统。就企业本身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项目;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创新能力。

3.3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内涵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A

1 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对于企业来说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是决定企业有无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管理创新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企业管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最合适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所谓的企业管理创新是指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对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进行重新调整,并利用知识创新使企业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效益。这也是企业管理自身的过程,简单来说,管理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调整和改变。管理创新并不是单一的过程,主要包括管理技术上和制度上的创新。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地实现管理创新,就必须保证管理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作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2 企业管理创新的要求

2.1 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

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够凭空想象,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确定企业管理创新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必然使用符合企业生产关系的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在模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上的创新,选拔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2.2 企业管理创新重视战略管理

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

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发展,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不但的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创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不仅仅要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应该不断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的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促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企业应该增加创新管理投入,开放管理系统,使企业内部的优秀员工有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集思广益;第三,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上增强合理性和科学性;第四,增强创新管理方面的训练。

3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3.1 积极推进企业管理思维的创新

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任何人都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思维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的创新,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

3.2 积极推进企业的管理组织与制度创新

组织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

制度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

组织与制度创新有三种:

(1)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调整管理幅度。

(2)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知识的变革、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

(3)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重新组合任务使分配更合理,更新设备、技术创新,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3.3 积极推进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3.4 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

所谓的基础管理包含很多方面,主要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制度的确立,管理流程的确定,相关信息的存储及传送,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等。基础管理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合作关系,也是提高企业管理层次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内部秩序的主要方面。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管理思维的变革、管理行为的改造、管理效果的追求,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管理思维的变革是基础、管理行为的改造是主体、管理效果的追求是标志。这三者的相互统一构成了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但是思维的变革才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加强企业思维改革,研究出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7(1).

第3篇

摘 要 基于电力企业改革背景,电力企业总经理工作部管理工作,需要基于电力企业改革发展需求,遵循电力企业创新管理原则,采取现代化管理措施,以提升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 电力企业 改革创新 总经理工作部 管理

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决定着其生存与发展。管理模式与方式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效率。总经理工作部对于企业来说属于总司令部,对此要加总经理工作部管理工作创新,基于总经理工作部职责内容,推行符合电力企业管理需求的管理模式。

一、总经理工作部部门职责

电力企业总经理工作部部门主要职责如下:1)机要文秘。负责企业领导日常工作计划安排与协调工作,以及各类公文行文与公文分类与归档等工作。2)内外协调工作。负责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及公共关系处理与协调联络等工作。3)工作督察与保密工作。制定保密制度,并且开展相关的保密工作。4)法律事务。参与企业重大经营活动与内部普法宣传等工作。5)公共关系。负责企业对外联络与协调等工作。6)车辆管理与交通安全管理。主要负责企业车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交通法规以及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等。7)档案管理。负责电力工程档案验收、管理、利用、维护等工作。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要点

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改革工作已经逐步落实,其管理创新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内容:1)整合电力企业管理系统。原有的管理系统各自为政,使得管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难以确保电力企业在新经济常态下的发展,因此整合管理系统,成为创新的重点。2)创新管理理念。以往的经营管理理念,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对此各电力企业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3)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电力企业在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生存与发展,则要不断地前进与创新,整合现有管理系统,构建标准接口规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才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根基,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对象,创新人才管理制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落实以及发展。

三、基于电力企业管理改革的总经理工作部管理创新要点

(一)系统化

基于电力企业总经理工作部职责特点,遵循电力企业管理改革创新发展步伐,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则需要紧抓系统化创新要点,针对现有的工作业务,进行业务内容整合,将其形成系统,进行系统化管理。比如将机要文秘、内外协调职责、公共关系职责等中的协调业务进行整合,制定协调管理制度与办法,遵循对内协调原则、对外协调原则、对上协调原则,开展对应的工作,电力企业总经理工作部管理职责虽然分为不同内容,但是各项工作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对此则运用系统化管理理念,则能够将原本复杂繁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提高管理事务的工作效率。

(二)精细化

电力企业总经理工作部管理工作内容较多,涉及到公司大大小小的业务管理,属于电力企业架构的中间层,起到上下沟通的作用,对此需要推行精细化管理办法,利用现代化办公软件系统,构建总经理工作部管理工作系统平台,将各项工作系统进行整合,集成为管理系统,进而将各部门系统集中在一起进行管理,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能够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做好工作任务的督察督办工作,以及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信息化

针对档案管理与车辆管理职责部分,在进行管理工作创新时,则要着眼于信息化发展,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档案管理与车辆管理效率。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进行车辆与档案管理,比如构建企业车辆管理模块,将车辆的基础信息、GPS动态信息、维修记录派车记录等信息录入到模块中,以实现车辆动态调度以及管理,借助此管理模块,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车辆使用情况,以及车队人员业务学习情况,进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四)创新性

基于电力企业管理改革创新,总经理工作部管理创新工作,则需要重视创新性,尤其是对于人员管理工作,要积极的运用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运用激励手段,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总经理工作部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总经理负责,但是部分工作也是对企业的其他领导、员工负责,为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管理者则需要创新管理办法,积极的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深入到部门员工内部中,充分的了解员工的思想变化,进而做好员工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四、结语

电力企业的发展,要坚持创新,总经理工作部作为电力企业中枢关节,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管理创新总经理工作部具有很强的需求性和必要性。结合部门管理工作职责特点,做好管理创新工作,能很高的提高总经理工作部管理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国行业信息化值得信赖品牌奖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T-LinkWorks是面向企业级的新一代协同办公系统。它融合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大量企业管理实践,采用平台化实现理念和SOA技术架构。T-LinkWorks从信息传递、流程执行、知识积累三个要点出发,实现组织内的协同办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驱动组织按流程和制度规范工作和行为,可有效支撑企业的战略目标落地。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的T-LinkWorks是面向企业级的新一代协同办公系统。它融合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大量企业管理实践,采用平台化实现理念和SOA技术架构。T-LinkWorks从信息传递、流程执行、知识积累三个要点出发,实现组织内的协同办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驱动组织按流程和制度规范工作和行为,打造一个透明、听话、能干的高执行力组织,并有效支撑企业的战略目标落地。

T-LinkWorks在T平台基础上开发的办公系统包括工作流管理、任务管理、知识管理、公文管理、信息门户等功能,此外还结合了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移动通信等协同工具,并利用T平台的基础服务能力实现了系统的集成与统一安全管理,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高效、集成、协作的信息管理平台。

平台化设计 T平台定位为企业操作系统(EOS)。企业操作系统是管理企业软件系统和信息资源的系统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有功能模块必须建立在服务基础上,同时提供公共接口,为应用系统集成和开发所用。

高度安全T-LinkWorks提供完整的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对用户数据进行电子签名,以确保用户身份数据安全。T-LinkWorks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可实现单点登录,支持数字证书登录,以确保身份认证过程的安全可靠。任何应用只要简单进行权限注册,就可以马上建立起企业级的权限管理体系。

集中分布用户既可以采用大集中的部署方式,也可采用分布式集中部署模式,即各级企业和组织分别部署自己的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并通过互信机制连接在一起,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兼顾组织的独立性与管理关系。

支持移动应用T-LinkWorks可将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通过多样化的通信终端发送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上,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处理业务的目标。

易于集成企业操作系统搭建了插槽式的架构,各类业务系统只要遵循EOS的标准,就可以进行系统改造,只要建立与EOS的接口,即可完成集成整合和信息共享。

第5篇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着两大问题,即缺乏成本控制的市场理念和缺乏全过程或全面的成本控制理念,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讨

成本控制是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徇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致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因此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即生产成本的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则强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所有成本的控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成本的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可见,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市场理念。低成本仅仅表明企业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品或提供更多的服务,意味着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但不一定代表着较高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很多企业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把业务量(如产量)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动因(自变量),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动因),于是仅仅采用提高业务量(如产量)的方式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成本,尽管这种方法不失为成本管理的有效思路,但是业务量并不是驱动成本的唯一因素,片面地通过提高业务量(如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如果碰到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引起市场供求发生变化,造成产品销售不畅或滞销,产品就会大量积压,形成存货,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实际上会转入到存货,这样的所谓成本降低也就是一种假象,结果只是提高了短期利润,导致企业成本控制的绩效难以真正体现。(2)企业缺乏全过程成本控制观念。许多企业成本控制观念依然打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只注重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忽视诸如产品生产前预测、产品设计、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阶段的成本控制,完全没有全过程成本控制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也基本不存在着市场竞争,因此,制造成本在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他如技术成本、服务成本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传统的成本控制集中于制造环节是有一定道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更新换代愈加频繁,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产品观念突破了实体形式,技术成本、物流成本、服务成本等的比重日渐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就不一定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二、解决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成本控制中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费用,而现代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成本效率(即成本效率=收益/成本)。其逻辑依据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目的就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成本控制活动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作为指导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保证在成本控制中更好地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应采取如下举措:其一,实行全员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开展成本控制的相关教育和宣传,增强员工成本控制意识等。通过以上举措提高每个部门和广大职工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其二,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定位“降低成本”,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进行可行性研究起就注入成本思考,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成本意识,实现成本效率的提高。(2)实行全过程成本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其实就是成本费用的形成过程,既然成本费用是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形成的,要想降低成本费用,成本控制活动就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即全面或全过程成本控制。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品生产前预测阶段的成本控制;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材料采购、供应阶段的成本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销售阶段的成本费用控制。最后简要论述一下几个主要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一是策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是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预测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以及目标利润并制定成本方案;二是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应采用有效策略保证所采购的物质的价格成本最低化;三是生产阶段的成本要点:注意采用先进的工艺,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四是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是建立激励机制和实现网络营销;五是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售后服务管理制度等等。

参 考 文 献

[1]李丽萍.企业成本控制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0(6)

[2]贾英.企业成本控制及其特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

[3]黄启国.试论企业成本控制[J].会计之友.2008(3)

第6篇

一、企业内控制度概析

企业内控制度是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以分工工作为基础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活动,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保障企业财产和会计信息完整、安全、可靠为目的[2]。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不仅能明确各部门主要权责,还能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协调和制约。根据控制目的,可将企业内控制度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具体内容是:(1)会计控制。指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可靠真实以及经济活动合规合法。(2)管理控制。指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确保企业经营决策和政策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并确保能切实实现营管理目标和生产经营效率。企业内控制度的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方面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明确企业内控制度审计要点的措施

(一)明确审计重点和风险。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依存,进行审计时,既需有效评价企业每项业务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也需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明确审计重点和风险,从而确定企业内控制度是否能抵御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风险,并及时发现、反映和处理发现的审计难点和风险,以及科学合理的详细评价和报告发现的问题,同时提出处理措施。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相关职能部门,促进各部门间相互配合、监督和制约,企业管理者应加强重视内部审计,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程序管理,建设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

(二)制定阶段完善内部控制。初建企业内部控制时,需结合相关业务部门和内控审计进行合理的评定。也就是说,需在制定阶段完善内部控制,具体措施为:内控审计师结合企业整体经济情况,全面考虑出现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重点在企业内部控制上的完善和实施措施;审计前,科学合理的编制具体详细的审计计划,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出具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报告,以确保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合理,而且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审计数据证据,需采用各种方法对审计进行复核,如观察、分析等。

(三)单独立项。在企业工作中,应将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作为重要的内容,并进行专门的评价,有条件的还可单独立项。对于查账时可能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企业可通过各种方法全面、有序的进行测试,如检查、计算、函证、复核等,同时根据审计部门审计报告和评价,对结果进行测试。为了有效防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发现,不仅需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改进管理的措施,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四)实施自评。实施自评指的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自评,即通过企业相关层面或业务流程有效监督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内容主要有:审核和核实企业运转报告;核对信息系统数据和实物资产;监控企业非控制执行人员的活动等。通过实施自评,可使企业有效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风险,整体控制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应用于企业的作用和价值。实施自评过程中,企业内控审计人员应协助管理人员评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恰当,并通过文字进行报告,从而明确企业各部门内部控制责任,更好的衔接内部控制过程,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积极主动的进行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内控审计成本得到降低。

三、提高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评价的措施

(一)建立专业化内部审计部门。为实现企业内控目标,应以设定评价标准模式为前提,并以企业经济活动特点为起始点,全面考虑个内控因素。对企业而言,每个内控因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这些因素根据易出错环节制定,不同环节内控目标不同,而且区分越细,制定的内控因素有效性越高,因此需建立由专业人员构成的专业化内部审计部门,才能切实实现企业内控目标。

(二)严格监督企业内控制度实施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时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而言,这些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企业外部环境、经营战略决策、业务性质等发生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以致内部控制无法适应新情况、新环境。因此,企业应根据这些因素,严格监督企业内控制度实施情况,以利于及时发现和改正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进而适当调整内控指标,并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实施方案。

(三)重新定位企业治理机制。一般情况下,企业可划分为下级执行部门和个人、高级管理层、董事会三个不同层级,其中下级执行部门和个人是内控制度实施后,实现内控评价目标以及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高级管理层通常分析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董事会则是企业内控评价目标主要因素,通常商讨企业战略决策。上述三个不同层级具有不同职能和内控评价目标,所以企业应针对不同层级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对治理机制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有效完善内部管理。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企业管理;效率;应用

1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全球信息化时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就一定要跟上时展的脚步。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引入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化载体,实现全面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

1.1满足企业资源管理的需求

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企业设备、零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一直不高,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如企业产品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增加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且数据信息复杂,需要工作人员整理、分类,工作效率低下,人工操作还存在一定的误差,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也就无法确定最终的市场价格。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管理,在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竞争资本。

1.2满足企业基础管理与制度管理的需求

企业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协作,而发展数据是保证企业找准发展方向的基础。如果企业管理失去了数据支持,就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企业相关工作的考核也会失去标准规范,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财务状况都会受到影响,长此下去,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反应能力,还会使企业的信息发展能力滞后。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以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企业进行管理考核时,也可为企业考核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2计算机信息化应用的不足

2.1信息化意识薄弱

企业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信息化意识相对薄弱,工作人员常局限于传统的发展观念,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企业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工作人员缺乏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中,工作人员经常忽视硬件设备的检修,一些硬件设备急需维修更换,维修人员却没有及时发现,最终导致计算机信息化发展无法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相匹配,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除了要有高效的管理以外,还需要人才的支撑。只有人才储备充足,企业才能不断创新,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应注入新鲜血液,增强生命力,故而企业的招聘环节非常重要。企业招聘时,往往会将招聘重点放在实践方面,忽视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考察,导致很多人员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无法满足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与技术发展失衡,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3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的要点

3.1注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注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将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的基础设备和知识管理系统,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要让工作人员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工作方向,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有利条件,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3.2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想做好人力资源建设工作,就要积极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并对企业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由企业管理层合理设置培训时间,使员工意识到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员工之间可以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管理层也要积极听取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加强内部供应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也应渗透到各个环节。应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和内部供应环节,高度重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管理、监督,及时反馈库存数据信息。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非常重要,应保证财务信息数据核算过程中的准确性,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信息化建设可使企业实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信息,明确最新的发展趋势。企业根据这些信息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

4结语

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是提升企业综合发展的有效手段。应用该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发展中的不足,故而企业要重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应全面了解企业资源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的实际需求,积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并将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的基础知识管理系统,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只有紧跟时展,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金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6):52-53.

[2]李波,曾安平,冯雪武,等.管理因素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2017.

第8篇

一、突出培训要点

管理人员培训的要点是以管理人员的素质模型为核心,以咨询式培训及讲座方法和流程为主线,以提升管理能力和实解决际问题为目标,以动态和持续的培训管理为重要保障,打通培训与效果转化的环节,帮助管理人员快速掌握核心管理技能,提升管理绩效。

二、坚持培训原则

管理者作为企业核心层,其职能的多元化决定了能力要求的多元化和独特性,以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模型,探究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现状,科学设计和开发与企业愿景、价值观、战略目标相结合,与管理素质模型相匹配的人才培训方法,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三、优化培训流程

深入的前期调研是实施企业培训的基础与保障,调研考虑企业需求与个人状况,制定适合的能力测评工具,做到测有所据、测有所用;结合调研中提炼的岗位能力项,搭建岗位素质模型,发现能力短板,设计系统的培训体系;在每一个课程阶段完成后,及时跟进和巩固效果,并寻找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点,为下一阶段培养重点和培训课程体系搭建提供依据,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互为互用。

四、量化培训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塑管理理念、强化沟通协调、树立团队协作、提升操控力和执行力,培养专家型管理人才,构建运转高效、管控一流的管理人员运行机制,建设具有卓越领导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企业管理人员队伍。

充分体现全企业培训规划对各级管理者的要求,密切结合实际,将培训内容融入精益管理主题,达到“突出一个主题,强化2个结合,针对3类人员,提升4项能力保证1个效果”的12341的目标,持续增强企业管理团队的精益管理能力。

突出一个主题:以精益化管理为主题,融入企业对管理着能力提升的要求,掌握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关键方法与核心步骤。强化2个结合: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知识补充与管理能力提升的需要,通过各类培训使管理者掌握并运用精益化管理的系统方法,针对现状、挖掘管理问题、关注细节、逐步改善。针对3类人员:针对经营者、中层管理者、一般管理者承担不同职责分层级开展培训,按照生产、营销服务、人力资源、职能综合管理、党群分为5类进行培训侧重,体现针对性。提升4项能力:着重从目标管理—规划与计划拟定、财务管理—预算与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与激励、生产经营管理—生产与优质服务四个方面系统提升精益化管理能力。保证1个效果:体现“知”与“行”统一,培训前有测试,培训中有评估,培训后有行动计划、有考核,有相应的措施作保证。

五、培训形式灵活

培训形式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学习、讲座、考察及实践相结合。企业通过举办系列综合管理及专业知识讲座,进行集中培训,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考察及实践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根据岗位需要,利用专业书籍及企业内部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和考试,不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六、项目组织严密

1.深入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调查安排在前一期培训报名时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是培训课程的重点或方向,以及需要讲师重点讲解的疑点或难点,成立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项目部进行汇总、及时反馈给培训讲师,为确定培训内容、设置课程环节提供依据。

2.培训内容以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为主线,融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知识,案例涵盖生产、经营、安全管理各方面,培训方式采用知识讲授与案例讨论结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培训过程采取项目化全过程闭环管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提高培训效益。

3.每期培训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由学员对培训项目、培训教材、培训讲师、培训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受和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程度。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及时查找不足,持续改进,逐步提高培训质量。

4.每期培训结束后,学员根据学习内容及有关问题,撰写并提交《培训作业》,检验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收获。

5.全年培训结束后,学员提交综合管理及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报告,内容包括学习借鉴中创新工作思路、学习实践中改进工作方式等方面,检验部门、学员知识技能转化程度和工作行为的改善情况。

七、加强培训评估

为达到培训目标,体现培训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促进知识转化,针对企业不同层级人员在培训全过程按照ISO10015要求,进行培训效果跟进评估。中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前问卷测试、培训中满意度评估(一级评估)、培训后知识掌握评估(二级评估)、以培训后1周内命题考试方式进行知识运用评估(三级评估),以培训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制定《行动计划》,3个月后对《行动计划》执行情况测评的方式进行评估。一般管理者培训将进行进行一级评估、二级评估及三级评估。

八、深化培训效果转化及应用

1.多种培训效果转化工具灵活运用。采取“工作案例收集”、“课程心得”、“人人上讲台”、“工作行为改善”、“演讲比赛”、“推荐书籍读后感”、“行动计划”等形式深化培训效果。

2.网络交流论坛的创造性使用。开设网络论坛,促进学员双向或多向的交流,营造快乐学习氛围,在研讨中加深对培训课程的理解,相互影响使培训内容转化到工作中。

3.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实地学习优秀的管理理念、体系和企业文化,为公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邀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与学员面对面沟通;以项目成果汇报会形式,分享培训收获,规划如何将培训内容与工作有效结合。

4.培训考核采取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相结合。月度考核学员集中学习和作业提交情况;季度考核学员应用企业网络的学习、考试和体会提交情况;年度考核部门和学员综合管理及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情况,组织专家对《培训作业》和《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报告》进行评审,做好最佳实践成果提炼总结。

第9篇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信息化的企业运营和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以此来提升企业自身的运作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和企业收益。安全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能够流畅运作的保障,现如今如何更好地保证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安全已经成为每一个新型企业都要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从几个常见的要点和方面分析了在企业管理中常见的几个信息化安全管理问题及说明安全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面。

1企业管理中安全管理信息化安全的基本概述

所谓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安全管理开发、生产等控制性的活动,旨在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生产进度,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信息化在企业的管理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计算机病毒和互联网黑客的大肆盛行,在信息化大环境下的企业管理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数据安全问题。信息化企业管理平台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机密数据的安全问题。对于部分与外界互联网有链接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甚至可能会造成企业核心机密文件的丢失,从而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1]。

2企业管理中安全管理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方面

完善和健全企业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是确保企业运行顺畅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相关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层领导要切实从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层面保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安全,浅析信息化安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随着高新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陆陆续续地将网络和计算机逐步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中去,因此这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信息化安全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建设中的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能够流畅运作的保障。现如今,如何更好地保证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安全已经成为每一个新型企业都要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方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运行管理小组、服务管理小组和用户管理小组。第一个是运行管理小组,所谓的运行管理小组,指的是要得以保证网络的顺畅运行,因此就要对企业网络上出现的以及即将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做到及时解决,从而保证企业网不间断的运行。面对十分严苛的企业信息化环境,运行小组要及时对企业管理的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和保护,并实时保证企业管理网络平台的运行顺畅,从而切实保障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第二个是服务管理小组,所谓的服务管理小组,指的是对企业管理网络平台服务层面上的管理,即对信息化服务中相关服务的运行、服务器硬件系统的运行以及安全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第三个是用户管理小组,负责企业管理网络平台的用户监控和管理,对网络平台上的用户行为进行合理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外来访客的身份进行识别和确认,从而进一步保证企业管理网络平台的信息化安全。企业管理网络平台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性工具,是企业内部所建立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如果企业自身遍布世界各地,那么企业管理网络平台也会根据企业实际所在的地点形成不同的局域网。这些不同地区的局域网相互连接从而形成真正完整的企业管理网络平台。但这些连接也在无形之中给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果未经企业允许,私自接入企业网络的终端,便会对企业网构成安全威胁。同时,网络平台的稳定性也会对企业数据的安全传输构成潜在威胁[2]。

3安全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安全是企业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在企业管理的网络运行当中,無论是网络连接线路还是网络传输设备出现问题都会有备用的线路或者设备马上投入运行,从而确保企业管理核心数据的安全。再者,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安全能够对实时接入企业网络的用户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并且采用相关的网络技术手段防止不明身份访客的非法链接,对于未经允许进入的用户要能及时发现,并对其行为进行监测和控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安全。总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是企业的门户,因此要切实保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安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企业内部用户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对企业外网用户的进入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一旦发现存有异常的非法违法行为要及时和制止和处理;②对病毒和非法内容要及时进行过滤;③对异常的网络破坏行为,如黑客非法入侵、异常发送或接收相关数据等等,要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测和控制[3]。

4结束语

信息化是日后企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而信息化安全则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保障。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自身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明确的信息化安全策略,才能切实保证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保驾护航,更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充分地提升企业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信息化安全在企业管理上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了合理的分析,从而为日后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价值,从而指明了一条更为清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晓晖.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9,

(13):49-50.

[2]乔军利.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J].新西部月刊,2010,(1):27-29.

[3]高榕.中小型企业园区网络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0,9

(08):123-125.

第10篇

【关键词】 航空企业 质量管理 要点探讨

航空企业产品的影响力涉及范围广,小到国内航空运输,大到国民生命安全甚至国土安危。因此,把控好含航空企业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产品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以及军事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将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也推向了信息化、技术化。航空产品产业链复杂,层层下来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系统的、持续的管理各项质量步骤,对企业管理能力要求十分严苛,明确航空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要点是重中之重。

一、航空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航空企业本身运行难度较大,其责任更高。在企业运行时经常会出现质量管理体系混乱、质量目标不明确、质量制度模糊、信息记录不全面等问题,甚至部分企业员工技术不过关,人为地造成了航空产品质量问题。从企业运行的角度上来说,以上存在的各项问题都能导致航空产品出现问题,从而威胁到使用者生命安全甚至国家安全,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航空质量管理的首要工作。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要点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航空企业质量管理的前提,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有效的、适度的管理好人员以及环境因素。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组成包括:环境资源、活动范围、运行程序、组织机构以及相关人员责任制度。对于产品质量,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保证航空产品的质量,还能够在后期提供优秀的服务质量以及产品使用空间。其特点大致分为三点,明确的目的性、产业的整体性以及产品之间的相关性。航空企业产品需要通过科学技术不断提升自身使用价值,从改善产品质量的角度上来说,质量管理体系在整个航空企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确立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目标是航空企业生产的基本指标,要求航空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相应要求。要求质量目标必须明确化、具体化,能够适应各项环境,相关数据都能通过测量检查,并且层次分明保障航空企业能够够实现目标。倘若企业内部总次之间不明确会造成内部员工执行混乱,内部出现冲突以及浪费的情况更多。通过相关数据表明,制定正确的质量目标并严格管理,可以有效的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企业都具有良好的风气,落实航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必须落实质量职责,保证产品在生产的各个层次中都能够顺利完成,通过一步步落实各个分目标,最终达到航空企业的总目标。

3、建立良好质量制度。质量管理部门虽然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起到龙头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产品生产各个相关人员。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后,首要工作是找出问题所在以及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各项补救措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损失。通过设立质量分析会解决各个级别的质量问题,一般质量分析会分为3个级别,分别针对不同的级别的质量问题。紧急质量分析会针对突发性无预兆的质量问题,其特点在于随时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质量问题的责任出处,并立即落实改进方案;部门级针对产品部分功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且在召开会议过后检查改进后的产品质量,防止出现二次质量问题;企业级则是针对较大的、难以掌控的质量问题。在落实会议时,应当记录每一个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相关探讨选出最优。

4、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建立信息化系统,专门针对产品质量。从产品预想阶段到使用阶段,期间产生的各项数据文件应当采取信息化技术记录下来。不论出现何种状况都能通过已经建立的信息系统找出相关数据以及资料,对于后期处理产品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要求保存的质量信息必须准确、完整,可以随时查阅相关信息,建立的系统能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因此,建立航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当结合航空产品本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通过系统论以及控制论等相关原理建设。质量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包括集成有效信息、传递各项信息、储存完整信息,储存的信息应当已经经过科学化的处理,能够分析产品相关数据提供给使用者。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有极大的帮助。

5、有效人员管理。员工上岗培训时应当对企业内部的运作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让员工一步步实践,每个企业内部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流程都不一致,岗前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适应企业的运营状态。除此之外,岗前培训应当对员工进行技术测试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相关质量技术。员工的技术素质十分重要,而员工自身的人文修养也不能忽视。好的企业人员管理都要从员工的思想教育做起,在选择员工时就应当选择具备责任意识、道德品质高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而在培训时,要让培训员工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力,加强员工责任意识。有效的人员管理,从员工技术以及员工职业素养抓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减轻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负担。

三、结论

航空质量问题看似较小,但实际产生的后果不可估量,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我国的航空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期望优秀的航空产品能够让我国走向繁荣昌盛。

参 考 文 献

[1]张玲玲,季梅,孔德岐. 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要点探讨与实践[J].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8,05:54-56.

第11篇

【关键词】完善 企业资本 运营 策略 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当前大众群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受到社会高度重视,企业改革步伐迅速加快过程中,资本市场得到日渐完善与整改,企业资本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其目的就是为了进行企业有利扩张,在此基础上凸显企业内部基本战略目的。应该了解到,当前我国部分企业资本运行流程中均会出现诸多弊端与不足,资本运行对企业而言较为新颖,应用误区和应用问题也会相继出现,所以需要进行资本运营完善以至有效提升企业价值。

一、当前企业资本运营现存问题要点分析

(一)资本运行孤立状况严重

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资本运营有时会形成孤立运行态势,部分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资本运行是独立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下而存在的,其存在目的即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和企业资本运营质量,以经济行为模式和经济活动模式产生,内部具备一定高智力性特点和非生产性特点以及高收益性特点等,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与此种企业经营模式。此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实践阶段,资本运用极易出现操作偏差,由于资本运行是指企业并购产权资本运作和企业资产重组产权资本运作,除此之外,还相应的涵盖了生产经营基本内容,后者目的即为有力达成企业资本增值与企业股东价值提升。假设剔除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要素,那么最终企业主业便会被抛之脑后,企业经营风险会随之产生,后果不堪设想。

(二)过度注重资产扩张

企业兼并重组环节中,资产规模扩张被视为重点,此项内容是达成企业经济规模效益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并不意味着与企业资产规模扩大和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等同。从实际角度而言,其并不是企业资本运行的过程,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相连概念中,不单单有了企业规模就会产生企业绩效。需知,企业运用兼并重组阶段,但企业资产总额增加不是主要目标,实际目的即为且整体战略形成,需要遵循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原则,以此类要素作为企业资本运营前提,盲目投资模式并不可取。

(三)多元化经营弊病

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会由主企业风险合理分散,有力掌握盈利机会,以至有效提升企业资本具体运营效率。但是在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企业资金短缺状况时有发生,同时也会相继出现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现象和企业本体投资膨胀现象等,企业会将精力过多放在外行业发展之上,此时企业成本便会大幅度正价,企业内在主业竞争力度便会有所缺失。我国多数企业多元化经营能力均相对较低,多元化经营过程中,需要深度明确企业发展目标,随后在目标指引之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保障,新型企业产品滋生,企业应学会利用,单纯技术开发难以达到预期企业发展标准要求。

二、企业资本运营完善策略要点分析

(一)企业资本运营理念创新

作为企业自身,应树立较为正规的资本运营理念,随后建立科学策略。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具备系统化特点和复杂化特点等,企业资本运行所涉范围较广,会波及企业管理不同环节,企业领导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群体需完成系统规划工作,不能应付了事。企业本体财务资源配置优质策略就是要求企业能够观察市场形势,反其道而行势必会丧失有力投资时机,企业因此会造成倒闭。企业家应该正确认识公司战略要素与公司资本运营要素间的主要关系,将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战略指导,企业资本运营操作策略执行应基于企业发发展战略,而后才能进行正规企业资本运营方案制定。

应按照企业外在环境中发展实情信息进行综合考虑与利弊权衡,企业发展阶段资产特性内容和企业融资项目资本结构内容以及企业融资项目资本成本内容等均是其中重点,需合理筛选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资本运营模式。通过正确资本运营理念创新来深刻认知资本运营本质,资本运营并非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方式,企业资本运营是以培育和发展企业竞争能力为主要前提的,应与基本企业经营战略要素之间保持一致。

(二)企业资本运营机制创新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进行优良企业资本运营机制高效创建,此时应合理规避各类企业金融风险,旨在有效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和企业资本运营质量。广义之上的资本运营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即为资本运营风险机制内容、资本运营效率机制内容和资本运营调节机制内容以及资本运营发展机制内容。企业资本运用过程控制与科学决策均依赖于上述要素,主要涵盖了前期风险评估内容和前期风险机制预测内容以及前期企业并购重组内容,可进行资本运营绩效分析评估结构体系构建与完善,对企业资本运营机制加以创新整改,以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经营目标。

企业管理中,人治化管理与法制化管理势在必行,通过科学管理制度建立与科学操作程序建立来实现企业管理决策优化,有效降低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再者则为人力资本运营模式创新,通过管理技能完善和管理方法完善以及管理手段完善来促进资本运营理念创新,关键点即为企业家队伍建设,需进行综合式企业人力资本运行模式执行,随之进行优质企业人才筛选制度建立和优质人才录用机制建立等,更好更优的丰富企业人才创新机制与管理机制,将人力资本开发战略付诸于实践。

三、结束语

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当前资本市场不完善状况仍旧存在,加之部分企业无法正确理解企业资本运用含义,一味追去资产规模扩张。此种现象出现势必会带来严重操作后果,消极多元化经营和企业低成本扩张策略执行只会带来反面效应,所以只有适时进行企业资本运营策略完善才能达到预期资本运营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平安.资本运营十大观念[J]. 企业管理,2010,(04).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企业决策;社会发展

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不仅影响着企业经济的发展,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是用来衡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标准,通过制定与企业行政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速企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不仅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国家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

1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对于企业建设来说,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是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企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也不断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来。科技手段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更能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企业建设的整个进程[2]。为了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将科技建设运用到企业生产中,更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1.1完善企业制度,提升行政管理手段

在企业行政管理中,严格的企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中执行,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企业制度的制定和修改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实施,将企业制度运用在企业的整个运行中,通过对企业制度的完善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将企业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企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制度的改进,将企业制度全面推行到企业经济建设中来,这样不仅提升社会经济建设,更是对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将企业制度的提升运用到企业经济建设中,不仅能够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景[3]。

1.2提升企业人员素质,建立企业行政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存不仅依赖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更依赖于企业中的人员。为了能够将企业发展得更好,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为了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必须先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首先,加大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上岗,通过对企业人员的培训让每个企业人员都学习到管理经验,将行政管理运用到企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其次,企业要对人员进行考核制度,业绩考核是检测企业人员是否符合企业要求的一项重要途径,对不合格的企业人员进行再次培训和惩罚,这样可以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方向。最后,对企业人员要有运用科技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人员的科技学习能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日常生产中,推动科技在企业中的指引作用[4]。

1.3加强企业决策,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企业决策的根源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对企业未来的战略,将企业决策作为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不仅能够改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心态,更能解决企业生产中面临的行业竞争问题。对于企业决策的提出,不仅限于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对企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当正确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企业未来的道路是根据今日的决策而决定的,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一定不能小视。将企业决策作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企业事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创造新的企业前景与良好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5]。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对行政管理不断完善和改革,才能更好地建设企业。企业的决策是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接受企业员工意见,对企业决策进行改革,这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发展对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国家一直以社会建设为国家建设的核心,现今企业的不断发展促进着国家社会的综合发展。所以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这势必会将企业生产建设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放眼未来,企业发展将决定这个社会的建设,而企业决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管理者,要将企业决策的重心放在企业建设中来。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更加完善,企业的综合能力才能不断提升[6]。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是企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结语

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坚持高效合理性,将企业行政管理运用到企业生产发展的体系中,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更能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企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提升不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能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目前,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是发展企业经济的重中之重,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应当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样,企业的经济才能够稳步提升,社会经济也能得到飞跃。

作者:杨裕平 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春梅.浅谈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方法[J].魅力中国,2012(5):74.

[2]刘廷发.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点[J].甘肃科技,2016(1):163.

[3]丁玉贞.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4(4):97.

[4]邓增永.企业管理方法和内容[J].管理法则,201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