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牧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占农业总产值的的1.8%;牧业产值1894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3%;
副业产值904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7%;渔业产值29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3%。
2、农作物生产结构情况
××县主栽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版权所有
200*年三大作物占总播面积的73.5%,200*年占85.8%,平均年递增2.2%。
200*年,三大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的81.0%,平均单产212.8
斤/亩,200*年三大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的99.2%,平均单产403.1斤/亩,平均年递增9.6%。
200*年三大作物平均亩生产成本144.3元/亩(农业经营管理总站4
个乡镇上中下农户平均数,下同),200*年三大作物平均亩生产成本123.9元/亩。200*年,粮、经、饲种植比例为85.5:13.5:1,200*年为89.2:9.8:1。
3、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情况分析
200*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90年不变价,下同),2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元,平均年递增8.2%。200*年从种植业收入1028元,
从养殖业收入149元,从加工业收入224元,从其它收入89元。200*年从种植业收入1968元,从养殖业收入301元,从加工业收入198元,从其它收入115元。7年中,种植业收入平均年递增9.7%,养殖业收入年递增10.6%,加工业收入呈负增长,其它收入年递增3.7
%。
4、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及其构成情况
200*年,××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7456.4万元,其中,油脂加工业产值5914万元,占79.3%,淀粉加工业产值509.5万元,占6.8%,其它加工业产值1032.9万元,占13.9%。200*年,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0135.5万元,其中,
油脂加工业产值7264.9万元,占71.7%,淀粉加工业产值1702.6万元,占16.8%,其它加工业产值1168.0万元,占11.5%。7年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4.5
%,其中,油脂加工业平均年递增3%,淀粉加工业平均年递增18.8%,其它加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1.8%。
5、养殖业生产情况
200*年,××县牲畜存栏31.8万头(匹、只),其中:大畜5.6万头,小畜10.
8万只,生猪15.4万口。200*年,全县牲畜存栏76.2万头(只),乡镇部分牲畜存栏60.5万头(匹、只),其中:大畜3.8万头,小畜39.
7万只,生猪17万口。从200*年到200*年的7年中,
牲畜存栏年递增9.6%,其中:大畜近几年逐年增长态势,小畜年递增20.4%,生猪年递增1.4%。
6、农机具状况
200*年,××县大中型牵引动力机械1342台/54426千瓦,200*年,
大中型牵引动力机械779台/25275千瓦,呈下降缓升趋势。小型牵引动力机械从200*年的10881台/97929千瓦,增加到200*年的18517台/197976千瓦,台数和动力分别平均年递增7.9%和10.6%。200*年,大中型配套农具2971台,配套比为1:2.21,200*年,
大中型配套农具1302台,配套比为1:1.67。200*年小型配套农具16453台,配套比1:1.67,200*年,
小型配套农具46940台,配套比为1:2.53
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情况
200*年以来,××县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农田道路建设、
小流域治理和水源井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0*年到200*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7.
5万亩,累计投资4310万元,80%属农民自己投资。共营造农田防护林1.55万亩,投资194万元,60%为农民投入。共修建农田道路286公里,投资509版权所有
万元,均为农民出义务工完成。从200*年开始,共新打水源井445眼,投入69万元,绝大部分为农民自己投入。
8、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情况
棚圈建设2001年2400个,投入11万元,200*年3000个,投入14.88万元。
近日,对我镇农牧业工作进行了调研,现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阐述如下:
一、我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政府所在地以北约92.5公里处,南与**镇相邻,西与**、**屯接壤,北与**镇相连,东与**办事处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万亩,草牧场面积24万亩,林地面积273845.89公顷,牲畜总头数11万多头(只)。全镇辖6个嘎查、一个社区,23个自然艾里,总户数1966户,总人口7886人,是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乡镇。
二、我镇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农牧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畜牧业是我镇的主导产业。几年来,我镇切实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畜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全镇永久性标准化接羔场达到104个,舍饲半舍饲棚圈230处,网围栏40处近4.8万亩,牲畜总头数达到10万头(只)。在此基础上,我们凭借资源优势上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肉类精深加工企业2个,依托工业化的拉动和专业化的生产,切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经营,目前企业生产效益、经济效益良好,草原羔羊肉生态品牌初显,特色农畜产品优势日益突出。
(二)以奶站为中心,带动全镇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全镇奶业健康持续发展,我镇已建成两处奶站,全镇奶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奶牛头数由最初的224头增加到现在的660头,奶牛业发展态势喜人,奶牛业为的发展为全镇农牧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我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农业和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效
几年来,镇政府注重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镇累计新打井675眼,全面实施人人3亩水浇地建设,提高了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构筑了粮、经、草三元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全镇实现了种子良种化,为农业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林业生产上,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封造结合、以封为主,组织实施绿化工程,权利抓好天然林保护,以恢复植被为目标,积极防沙治沙,加大了退耕还林的工作力度。到去年初,全镇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6150亩,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四)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稳步发展
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我镇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促进我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去年8月份,我镇党政班子成员深入辽宁、黑龙江等地的五味子种植基地实地考察。通过考察,详细了解了五味子的栽培技术、种植环境、适应温度、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等总体情况,深感这一致富项目很适合在我地区推广发展。五味子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果树,长达6—8米。果实既是我国常用名贵药材,又是加工果酒和果汁饮料的原料,目前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尤其五味子还适合25度以上坡耕地还林间作,是当前农村调整产业结构首选的致富项目。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镇推广种植五味子药材致富项目。目前,已在**镇所在地建一处150亩的五味子示范基地,示范种植成功后,将在全镇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这一举措不但可以显著提高特色种植户的经济收入,而且为我镇生态种植、特色种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特色养殖业方面,乌兰毛都嘎查投资120万元,以一家一户的农牧户为主,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项目,经济效益良好,为下一步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镇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镇在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应尽快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畜牧业发展不平衡。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低,草畜矛盾日趋激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牲畜改良力度不够。在畜牧业生产上,一些牧业户仍沿袭传统的放养模式,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我镇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基本建立,但距真正的“龙头”要求相去甚远,不仅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近,而且运作中还存在体制、技术、市场、资金、厂地等问题,因此,对农牧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广大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我镇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上下左右联结配套的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影响了实用科学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另外,广大农牧民由于受多年来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于老一套生产方式,对科技投入的风险性估计过高,影响了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而且, 采用某些新的农牧业技术支出较高,回收速度缓慢,短期内获益不明显,因而对吸纳新的农牧业技术缺乏足够的热情,制约着农牧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
四、我镇发展农牧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牧业发展步伐,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结构,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以牧为主、引种入牧、农牧结合”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把畜牧业资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方在围栏建设、天然草牧场保护、打人畜饮水井等配套建设上。二是在畜牧业发展上,坚持保持现有牲畜头数的基础上,狠抓牲畜改良,提高质量,实现畜牧业稳步发展。三是在畜牧业生产上,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抓好封林封牧和季节性禁牧,结合实际,继续加强以牧业防灾基地建设为重点的草牧场基础建设,提高畜牧业抗灾能力。
(二)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化链条良性运转。目前,诚信、**等冷库对全镇经济的带动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因此,应加强对这些企业的培植和发展,在抓好引进新企业的同时,帮助现有企业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使它们和农牧户真正结成受法律和合同约束的利益共同体,以拉动农牧业产业化链条良性运转。
(三)继续搞好特色种养业示范基地。培育特色种植实验基地是农牧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镇的地缘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培育完善五味子种植基地,并做到以销定产,完善“合同农业”和“订单农业”,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契约,明确种植协会与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失。特色养殖方面,加快发展乌兰毛都嘎查绒山羊养殖,使之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设施农牧业 现状 发展对策 凉州区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44-01
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中上游,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农业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全区辖乡镇37个,建制指挥部2个,街道办事处7个,行政村449个,村民小组3677个,总土地面积50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1平方公里,人口10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1200人。此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偏于冷温带大陆性,干旱,阳光充足,温差大,耕地质量好,农田灌溉有保障,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和悠久历史,是农业部确定的蔬菜、玉米、肉牛、肉羊等全国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
近年来,凉州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实施“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设施农牧业发展迅速加快,总体规模迅速扩张,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
1 发展现状
1.1 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规模迅速扩张。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来,凉州区高度重视设施农牧业发展,从政策导向、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协调贷款、技术服务以及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设施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201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50km2,其中日光温室60km2、拱型温室6km2、养殖暖棚184 km2。设施瓜莱总产量58万t,畜禽饲养量1435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16.97万t,设施农牧业总产值48.1亿元。初步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北片外向型蔬菜、张义山区人参果、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和沿山沿滩肉羊、肉牛5个特色生产区,建成了高坝镇、金羊镇、发放镇等一批专业化生产乡镇,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正在形成。已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111个,规模养殖户达6.3万户,规模化养殖率73%,草食畜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62%。
1.2 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份额持续上升。据初步测算,一个占地一亩的蔬菜大棚,一年时间的生产效益可达3万元,相当于大田小麦生产的37.5倍;花卉生产效益可达4万元,相当于大田小麦生产的50倍。2014年凉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591元增加到9404元,增加3813元,同比增长68%;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可达4819元(人均日光温室瓜菜1797元,暖棚养殖302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404元的51%。
1.3 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市场运销体系己初步建立。通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产地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了产品速测点,不定期开展定性或定量监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张义人参果已连续5年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有12个蔬菜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牛、羊肉已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证,已申请注册了 “彩龙”、“武尔威”、“发放”、“天梯山”、“柳烟春”、“西凉绿”、“老土”等12个地方名优品牌。全区已建成较大规模的瓜菜专业批发市场4个,蔬菜肉类零售市场10个,成立蔬菜运销企业88家,产销协会(合作社)2542个,运销大户已达1500多户,从事蔬菜肉类收购的经纪人达4800多人。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部分产品已出口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1.4 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人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是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据统计,2007年全区从事设施农牧业的农村人口有7.5万人,到2014年达到32万人,增长了4.3倍。二是经营者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经营好,效益好,收入高。在这个杠杆的驱使下,经营者创造经济效益的张力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三是经营者与设施农牧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在这种利益机制下,“无一事不用心,无一人不努力”的古训蔚然成风。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经营者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人人想办法,个个出主意,竞相比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设施农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土地调整、布局、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比如水、电、路等。这些问题与调整农民的利益相互交织,复杂,特别是对农民不想构建、日光温室无人种等现象主要表现出了三对突出的矛盾。一是扩大特色种植与常规建设设施农牧业之间的矛盾,二是加快温室培养和继续扩大太阳能温室的建设之间的矛盾,三是劳务输出和集中劳动设施农业建设之间的矛盾。
3 发展对策
3.1 搞好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养则养,适应乡镇的设施农业建设,组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际设定目标和任务,切忌不要造成乡镇债务,人民群众不愿意,影响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水川地为主,适应气候为主,充分利用其自然优势和合理布局,构建一个合理的框架建设的农业设施。
3.2 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实践证明,凡是政策好、措施活的乡镇,设施农牧业建得就好、就快。要尽快建立财政资金、项目融资、金融资本和农民自筹资金支持集成输入机制,充分发挥资金政策和财政利益的贷款“杠杆”效应,激活自我,自我发展,自我发展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因势利导,加快施工速度。
3.3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牧业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必须有水、电、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支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必须由政府投资,为设施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尽量减少农民的成本,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不愿意的问题,不能建立。
3.4 培植示范典型,带动农户建设。要让群众干,必须做给群众看,使群众学有典型、赶有目标、干有成效。要加大对设施农牧业建设的意义、效益对比、致富大户的培植和宣传,有计划组织农户到县内县外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变被动为主动,变“要”为“我要干”。
3.5 解决实际问题,优化环境建设。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农业土地转换、材料准备、资金调度、品种选择、育苗移栽、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和许多其他问题,有一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必须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田间,认真调查研究,并解决各种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问题解决的进度。坚持监督检查作为促进农牧业的建设,特别是结构的实现,种植和牲畜进入帐篷,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有效的方法使工作部署、检查和落实,以确保质量保证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柏,王玉忠,张丽萍.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2(2):41-43.
[2]刘莉,杨伟.甘肃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9(9):34-37.
[3]张学斌,邱仲华. 甘肃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6):26-27;29.
关键词:燕麦;饲草;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5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22
草业不仅是经济型产业,更是生态型产业,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关系到现代农牧业建设成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到牧区发展和稳定。国际上畜牧业中 60%以上的产值是由草转化而来,美国的转化值为73%.我国目前草业转化值仅为45% 左右。“十二五”期间海北州依托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大力助推草产业发展,推进草产业与现代农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天然草场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现代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草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作为草原经济的主要承载体,是推动牧区经济经济发展和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要从源头抓起――牧草;只有满足牲畜生长所必需的牧草,才能保证出栏率的提高,因此要重视牧草的种植,改良以及兴建人工草场来满足牧场所需要的草量。从全州范围看,饲草料种植面积有限,燕麦草种植、收获机械化程度较低,收获、贮存及保管设施条件较差,浪费严重,并且在目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及规模养殖场发展较快、饲草来源有限的实际,当前在草业建设中,对草场的利用大于对草场的改良,使得草场退化生态遭到破坏;人工草地集中连片少、面积小、品种单一、良莠混杂,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特征;商品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在生产和市场之间相互脱节,投入不足,信息不灵,制约着草产业的发展。
海北州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草产业,将门源县列为草牧业发展示范区。通过宣传、项目带动,饲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一批专门从事饲草种植和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从最初的一家一户种植向公司加农户的集约化、产业化种植模式发展,专业化程度极大提高。
2 草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2.1 优越的自然资源
海北州343.95万hm2土地总面积中,耕地5.02万hm2,占1.46%;约有20多万hm2低产草地和撂荒地、0.67万hm2坡耕地用于人工种草和退耕还草。据测定,截止2013年,全州建设1a生人工饲草料基地2.1万hm2、多年生牧草0.8万hm2。建成青贮窖319处2.7万m3,建成贮草棚87栋4万余m2,实施退牧还草围栏工程5.33万hm2,建成120m2畜用暖棚3360幢。扶持建成万吨以上的饲草料加工企业4家。
2.2 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海北州情况来看,截止2013年底存栏各类牲畜324万头只,折合467.73万个羊单位,每年的饲草需求量达683万t,而实际每年天然草场产量只有620万t,缺口63万t,饲草短缺近10%左右。从国内和国外情况来看,海北州和周边一带崛起的全舍饲育肥对批量稳定、质量优良的草产品具有很大的需求,另外我国目前近5亿头只牛羊需要大量的越冬饲料,这为海北州发展外向型草产业提供了市场机遇。
2.3 良好的发展环境
有政策保障。近年来海北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草原畜牧业初步走出一条科学利用天然草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牧民意识转变。通过深入实施休牧、禁牧、轮牧制度,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宣传,农牧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产业化开始起步。全州现有饲草加工销售百万元以上企业3家,以经营饲草为主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 6个。
3 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基础相对脆弱
严酷的自然环境几乎使全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发生干旱,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特别是草地超载过牧现象时有发生,大户超载、流转草场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草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2 对草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草地畜牧业依靠无偿使用天然草原生存,农牧民对种草养畜的新增成本尚未完全接受;加上全州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饲草销售渠道,农区种草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3.3 各类投入较少
先进、大型的饲草饲料生产、加工设备和一定规模的草原配置以及先进、成熟的高科技生产技术配置相对滞后。
3.4 饲草浪费较为严重
长时间饲养习惯导致多数牧户缺少科学合理饲养的经验,不能做到长草短喂、饲料粉碎、草料搭配的科学饲养,造成了较大的饲草料资源浪费。据测算,因不科学利用饲草而造成的浪费在总量的5%~10%之间。
3.5 产业化水平偏低
由于缺少规模化种植加工经营的经验,海北州牧草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技术问题,例如: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低,缺少科学种植指导,造成田间管理不到位,刈割时间不准,晾晒时间过长,青贮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加工转化率低,降低了草产品产量和质量。
4 草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4.1 制定草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牧草加工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在对草产业进行市场考察和前景的论证中,结合海北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计划,科学引导草产业的发展。对草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和规模种植户,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在技术层次,宣传力度,销售渠道,以及经济信息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使其尽快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加快经济的发展。
4.2 加强草业基地建设
推进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行,整合作业模式,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进集中高效的作业模式;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对牧草的利用价值,提高草业生产科技含量,大力推行草产品深加工、科学贮存技术,推广科学合理的草产品利用方式,实行长草短喂、营养搭配,不断提高饲草利用率,提升草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建设大型优质牧草培育基地,以及交易市场,形成区域集散地,最终把海北州优质饲草推向全国。
4.3 提高草业产业化水平
依托现在网络科技信息的传播,结合自身优势及现实情况,打造自身品牌的价值影响力。鼓励个人和机体共同参与,打造公司加农户或协会加农户的战略发展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并引进一些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草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海北州的草业开发水平;
4.4 建立健全饲草料储备体系
大力发展集中链条式打储草体系,建立由县到村级的打储草体系,建设饲草储备库、大型青贮窖,做到丰年储备,欠年备用。积极建设由种植,加工,储备到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产业链模式,是草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模化,现代化的发展。
发展现状
近年来,赤峰市、锡盟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因地制宜确立了主导产业
农牧业产业化不仅涉及到种养业,而且关联到加工企业,延伸到流通领域,必须采取配套措施,联动发展。对此,赤峰市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的农牧业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决定以肉、乳、菜、草为主攻方向,对肉羊、肉牛、奶牛等10项重点产业实行专项推进,同时抓好20个龙头企业和十大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今年新建肉羊养殖小区37处,专业村62个。通过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锡盟在对农畜产品资源分布进行系统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定了肉、乳、蔬菜(马铃薯)、绒毛(皮革)、饲草料等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业;确定了培育十大龙头企业(其中:肉业企业5家、乳业企业2家、蔬菜企业2家、饲草料企业1家),建设14处原料基地(其中:肉业基地3处、乳业基地3处、蔬菜基地2处、绒毛基地3处、饲草料基地3处),建立三大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锡林浩特市畜产品交易市场、正蓝旗桑根达来畜产品交易市场、太仆寺旗京北蔬菜交易市场),把锡林浩特市打造成“草原肉业之王”的总体发展框架。这两个盟市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制定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规划,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
农牧业产业化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的产业,没有足够的运作资金作保障,是难以发展起来的。为此,赤峰市、锡盟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广泛开辟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国家补、银行贷、企业投、群众筹”等办法,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新、改、扩”建设。截至2004年8月底,仅赤峰市用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信贷资金就达10亿多元。
既注重壮大龙头企业,又注重产业化基地建设
赤峰市、锡盟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牧业”的指导思想,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工作重点,同时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引进联合上。一方面,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引进资金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赤峰市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中,招商引资项目达55个,引进资金1.22亿元。赤峰市林西县锦绣大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投资1300万元的年加工3万头牛、10万只羊的生产线续建项目已投产;红山区引进北京嘉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万吨马铃薯淀粉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已到位资金1700万元。锡盟通过参股、联合、重组等方式也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北京兴人和公司投资7218万元,在锡林浩特市、白旗、蓝旗、东乌旗建成总生产能力30万吨的反刍动物饲料生产企业;白旗伊盛公司与呼铁局联合组建的现代化肉类生产加工企业――草原伊盛公司,规划总投资2.9亿元,年加工生产能力200万羊单位,一期工程加工100万羊单位的生产线已投产;内蒙古小肥羊公司投资7500万元,建设年加工100万羊单位的生产线和年育肥羊15万只的肉羊育肥基地,即将竣工投产;原锡林浩特市12家肉食品加工企业与基地联合投资1.8亿元,组建了年加工能力200万羊单位,育肥牛羊能力20万只的乌珠穆沁羊业有限责任公司;还成功引进了伊利、完达山、奈伦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为外地企业或公司建立基地。赤峰市订单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安国的药材基地、山东的红干椒基地。截至2004年8月,赤峰市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已有198家,完成销售收入39.2亿元;锡盟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已发展到129家。
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对构建现代农牧业的运行机制,催生新的经营组织与竞争主体,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近年来,赤峰市、锡盟农村牧区广大种养专业户或接受龙头企业带动,或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订单”农牧业,或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赤峰市已有各类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586家,带动农牧户17.08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比例达52%;锡盟已成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07家,带动农牧户39063户。这些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在获取市场信息、组织农畜产品销售、推广科技成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实惠
据统计,全区现有140多万个农牧户加入到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占全区农牧户的46%;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与产业化经营有关。赤峰市、锡盟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当地农牧民开始受益。锡盟农牧民2004年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大约为584元。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和热点,以及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并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存在问题
对农牧业的投入不足,产业化资金紧缺
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资金紧缺、投入不足、贷款难是当前各地普遍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力度小。从全国看,国家财政用于农牧业的支出比重呈波动性下降。财政用于农牧业支出的增长速度慢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中农牧业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二是金融对农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弱化。我国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支持通常依靠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大金融机构。农发行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其贷款主要投向粮棉收购和加工企业,直接投放农牧业的贷款比重很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造的完成,农行资金开始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农牧业贷款日趋萎缩,其农牧业贷款不仅比重下降,而且绝对额也在下降。加之农村信用社体制改变,贷款利率大幅度提高,农牧户小额信贷面窄额小,呈现出扶强不扶弱、贫困农牧户贷款难或贷不到款的趋势。农牧民想拿到发展资金,贷款的成本要占到25%左右,即使是这样的贷款还很难拿到。三是一些地方领导认为发展农牧业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见效慢,不愿投入过多,把有限的资金都转移到急功近利的非农产业和项目中去,从而使农村牧区发展资金十分紧张。
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近几年,赤峰、锡盟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宁城县龙头山果蔬合作社、锡盟牛羊育肥协会等一批先进典型,大大提高了农牧业和农牧民进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但从全区的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辐射面窄、带动力弱。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关系不紧密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完善。
利益均衡机制不完善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 从调研中发现,目前政府对产业化的投入多数都投在“见效快”龙头企业的引进中,对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农牧业基础建设,如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和对农牧户的投入很少,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农牧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另外,多数企业与农牧户之间都是相对松散的信誉型联结关系,没有形成内部利益均衡机制,企业往往占主导,农牧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农牧业龙头企业是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农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实现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载体。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有伊利、蒙牛、草原兴发等12户国家级龙头企业。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与发达省、市比,我区农牧业产业化还存在着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弱、整体档次偏低、产业链条短、市场占有率低、发展不平衡、农牧业基地建设跟不上加工业的需求等问题,对整体经济拉动力不强,对广大农牧户带动力弱。
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土地、草场方面出现新的矛盾
目前农村牧区在土地、草场流转方面还存在不少违背农牧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如有的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有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措施,有的用行政手段将农牧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有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而农牧民又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严重侵犯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损害了农牧民的切身利益。
对策建议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有效措施。为进一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根据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
当今世界各国均通过财政投入等手段加强对农牧业基础地位的支持、保护。我区也应当更大的决心和力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切实加大农牧业投入。
各级政府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不断增加农牧业投入。各级财政预算内每年用于农牧业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要高于上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各级财政支援农牧业生产支出、农牧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牧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提高。
要明确地方政府在支持与保护农牧业方面的责任,依法强化财政部门的支农行为,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加,及时到位,专款专用。同时要深化财政职能改革,调整地方财政的存量分配格局,重点用于加强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包括农牧业在内的一些重点基础产业,提高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另外,不仅要在投资存量上作适当调整,而且要在增量结构上向农牧业进一步倾斜。
增加信贷资金对农牧业的投入。首先,以立法手段加强对农牧业投入机制运营的有效管理,保障农牧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防止农牧业投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要扩大政策性金融业务,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牧业贷款,保证农牧业贷款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调整农牧业信贷结构,增加农牧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对中长期农牧业贷款要实行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长的还款期限,国家对农牧业政策性银行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建立风险基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第三,应逐步开展农牧业保险业务,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用法律约束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保证农牧业保险业的正常运转。
进一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全区农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除了要解决好农畜产品安全性、标准化问题外,更要着力提高农牧业、农牧民进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与水平。首先应尽快出台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法规,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促使其合法经营。其次,农牧民组织化不能采取一个模式。应当允许农牧民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并且鼓励农牧民根据自愿原则组成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第三,还应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逐步建立起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并能代表农牧民利益的组织。这种组织可先按产品、区域建立,再由下到上,从专业到综合,成为区域性的专业组织和综合组织,以便沟通农牧民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增强农牧民在市场竞争中应变的能力。
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均衡利益机制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牧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其次,农牧业产业化必须与农村牧区股份合作制的建立和完善相结合。鼓励和提倡农牧民利用资产、资本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通过吸收农牧民入股的形式,同农牧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牧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是把市场和农牧民联结起来的纽带和桥梁,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方面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育龙头企业。要按照大中小并举、高中低档并重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产业吸引等措施,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培育和扶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群,搭建农牧业产业经营的主骨架。二是围绕龙头企业,强化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与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手用现代农牧业科技成果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牧业产业,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积极探索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环保产品,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三是要通过龙头带动,把特色农畜产品的规模做大,吸收更多的农牧民进入产业化链条,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民收入。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近年来,随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农村牧区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牧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推动了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多渠道增加了农牧业资金投入,发展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使用权流转,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要求,但农牧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涉及到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牧区土地的合理流转。农牧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确保农牧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防止片面强调实行土地规模经营造成农牧民因失去土地而陷入困境。
农牧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规范的原则。在承包期内,农牧户对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的经营权、收益权和流转权,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及流转的形式。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牧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农牧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流或扣缴。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建议;青海省
我国草原总面积近4亿hm2,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兼备生态、经济等多重功能,是我国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青海省深居内陆,长年高寒,高海拔,而畜牧业是青海省支柱产业。过去,牧民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导致生态畜牧业发展异常艰难,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对生态畜牧业乃至整个畜牧业都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整体投资。现在青海省生态畜牧业总体以较好态势发展,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更好地发展青海省生态畜牧业。
1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深居内陆,地处高原,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全省共有9个草地类型,以高寒高海拔草甸为主,面积2948.16万hm2。青海省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0.316亿hm2,据相关报道,1999年全省各类退化草地面积约为987万hm2,占全省草地面积的27.14%,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1.34%,江河源的青南地区最为严重,常年风蚀雨蚀,风寒侵蚀,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使草地大量有机质流失[1]。2008年青海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9.11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近年来草原载畜量不断超载,致使草原生态退化严重。青海草地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高海拔气候条件使得草原保护难度增加,草地生态环境失衡严重,环境循环恶化,多年来草地利用都是竭泽而渔,轻建设、轻保护,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退化草地1633.33万hm2,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51.67%,重度退化草地435.6万hm2,主要分布在青南地区和长江上段;中度退化草地1197.7万hm2,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3340万hm2,草地肥力严重下降[2]。
2存在的问题
1)草场急剧退化,生态环境不合理。青海省草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受传统因素影响,牧民逐水草而居。截至2008年青海省牲畜存栏数比1980年、1993年分别增长了133.37%、189.38%。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85%,沙化面积35.6%,潜在沙化面积占47.7%,碱化面积5.7%,鼠害占46%,虫害80%以上[3]。加上粗放经营的游牧方式,草地载畜量严重超载,草地退化是草群结构矮化、弱化,生物种群减少,食物链缩短,生态功能退化,生产力减弱等各种退化,无休无止地放牧使得草原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2)草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协调。草原退化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草群变矮,盖度、产量下降,植被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劣质低质杂草及毒草大量滋生,生草土层被完全破坏,这时植物成分和环境都发生变化,草群结构也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不协调与自然再生产结构不协调使维护生态生产安全的成本越大,掠夺式的操作对畜牧业结构威胁也越大,更加导致了生态灾害的加剧,使得草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资源失衡。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青藏高原草地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寒种质资源库,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里,生物具有超强大的抗逆基因,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也造就了多种无比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滥垦乱挖、滥采乱伐,再加上恶劣的气候环境,各种虫害、鼠害的破坏,使得各种珍稀动植物种类普遍减少,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生物链变短,各种草畜矛盾突出,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3建议
1)防治草原虫害、鼠害,封沙育林。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和草原鼠害进行较量,鼠害呈爆发性增长态势,规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继续危害草原,而虫害也是致使草原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青海省目前防鼠全部都用C型肉毒杀鼠剂,该毒素残效期短,分解快,不污染环境,无二次中毒,在施用鼠害药期间加大草原建设,进行封沙育林,防止水土流失,防草原沙化,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2)提高牧民生态意识,全民保护草原生态。青海省基本上都是靠天养畜,传统放牧模式经营方式粗放,土地利用率不高,因此,通过培训牧民,增加牧民的收入和技术水平,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让每一个牧民都参与草原生态的保护,为进一步治理草原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围栏封育,实行轮牧,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无休无止的超载过牧使草原生态负荷过重,应采取封育加灭鼠等综合治理方法,实行季节性轮牧、补饲加放牧的饲养方式,追求草原和谐可持续发展。利用现有的设施和设备,引导农牧民向生态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根据内部因素对牧民进行分析,找准使草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加大对牧户的投入,让资源分配得以平等、平衡,缩小贫富差距,各地区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进草地资源共管机制,加强建立健全各种草原生态法规,探索适合当地的草地管理制度,使草原生态畜牧业更易施行和更易推动。
4)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建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为重点,通过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草畜平衡、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两减”、“两增”,即减少农牧业人口、减少草原载畜数量,增加畜牧业产值、增加农牧民收入。其主要内容,一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市场引导生产,用成本核算效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二是以建立健全效益增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为关键,依靠经济利益关系链接生产和经营,提高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集约化程度;三是以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为要务,建立实现草畜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
参考文献
[1]武体运.青海省草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草原生态能力的措施[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31(4):41-42.
[2]赵小娟.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治理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8(10):25-27.
为了推动草原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现阶段,畜牧工作人员都在致力于探索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这种模式的运作下,草原资源优势较为突出,富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特色,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新疆天然草原面积5450.4万hm2,占我国草原总面积比重较大,位居全国第三。新疆草地因为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既有水平分布的平原草地,也有垂直分布的山地草地。正是由于新疆草地类型丰富,其资源具有片区多、牧草类型多、经济利用途径多、季节性牧场多等特点。与此同时,农牧交错也是新疆地区的特色之一。每一块牧区均拥有面积相当的耕地,草地和耕地通常以穿插的形式分布。这些草地和耕地每年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牧草和农副产品,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受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的影响,新疆天然草原也出现了超载过牧、牧草供不应求等情况,导致新疆草原的生态环境、生产效益以及农牧民的生活情况受到严重不良影响难以有效改善和提升。另外,高新生产技术的研发以及研究成果推广不到位也是制约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十三五”以后,草牧场在生产效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应当建设并利用好草牧场,借助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完善草原畜牧产业结构,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选育优质的牧草品种,利用科学、标准、规范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产量,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建立一个满足家畜能量转换和营养需要的、成熟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
2草原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
针对传统放牧的不足以及舍饲养殖的缺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牛舍、羊舍、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新疆农牧民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然而若想提高有机食品生产量,实现规模化养殖,就应当从源头上入手,通过改善饲草种植模式和家畜饲养模式,确保动物卫生安全,促进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让老百姓吃到放心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在适宜的、满足开发条件的草原以及部分沙化半沙化草场上加强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种植多种牧草,促进单位产草量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运用科学、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结合区域土质情况、气候特点以及牧草生长规律,选育多年生、耐践踏、再生力强的品种,建设可持续发展牧草地,实施分时段、分区域、分季节的循环放牧,促进草地植物能够超补偿性生长。同时,还需要根据放牧对象的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道路。运用绿色发展模式不仅能够生产出更多绿色有机食品,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带动当地农牧民发家致富,使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加强牧草种植基地建设还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保护土壤肥力,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资源、保护环境、调节自然气候的作用。
大力发展牧草生产能够促使稳产、高产的农牧业生产体系得到有效建立,保护草原生态平衡,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使资源得以节约利用,推动了农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然而,若想充分发挥规模化养殖的辐射带动作用,只依赖个人或企业难以完成这一目标,唯有取得当地农业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项目资金方面争取大力支持,才能够实现科学种草、以草养畜,兼顾自然放牧,促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推动地域特色产品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若想凭借有限的草地资源生产出更多、更优质、更安全的畜产品,就应当逐渐加强对有限草地资源的投资建设,通过科学、自然的放牧,兼顾舍饲养殖,促使天然、绿色、有机的畜产品得到规模化生产,保证畜产品安全生产,让广大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将我国新疆大草原建设成为生态平衡、环境秀丽的生态型草原。
参考文献
[1]郭技昕.草原畜牧业现状及绿色发展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308-308,310.
[2]张立中,等.农牧结合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探索-以新疆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3,13(11):72-80.
作者:朱明军 单位:新疆乌苏市草原工作站
国务院总理部署五项农业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大战略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
我国奶业产业化发展特点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羊业现状和未来
搞好海南无疫示范区建设推进畜牧业蓬勃发展
吉林省畜牧生产贸易略述
建设全国牛产业大市的战略选择
草畜乳产业化经营中若干问题探索和研究——谈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畜牧业发展的方向——设施畜牧业
在南方发展肉牛养殖业的实践与思考
畜牧工业化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战略措施
关于奶牛、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的探讨
开创奶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谈福建长富乳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特点
齐鲁龙腾阳谷凤翔——初访山东凤祥集团
内蒙古草原农牧业产业化的新星——红武集团
以实业为依托促进畜牧业发展
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杂志发刊两周年·秋令赏景有感
农业产业化顾问
:今冬明春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农业)
2005年化肥关税配额进口总量、分配依据和申请程序
做强汇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朱新礼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纪实
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论农业产业化中的企业家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农业项目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建设
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苹果加工业发展战略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
我国草牧场的规划思路与内容研究——以克什克腾旗草牧场规划为例
从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下)
解读农产品加工(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农业产业发展
小麦加工重点扶持产品及说明
稻谷生物技术研究
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
“九大行动”之三农业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农业部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方案
农业部启动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把握“三农”工作的三个重点
罗非鱼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影响农产品整体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
大力推进云南澳洲坚果产业的发展
区域布局强化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辉煌尖山
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产业链上党旗红——官庄镇推行“支部加协会加党群联合体”模式发展农村经济的总结
赴建瓯、义乌两市考察林业报告
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黄腐酸复合铁肥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合同农业;订单农业
近年来,阿荣旗委、政府立足于耕地470万亩,农业人口23万人这一农业旗的基本旗情,把农业现代化摆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首位强力推进。
一、阿荣旗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旗现有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其中,粮油加工企业4家、乳品加工企业3家、淀粉加工企业3家、肉类加工企业8家、饲料加工企业2家。经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两级分别认定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总资产8100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26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78900万元,增加值110832万元,利润总额4637万元,上缴税金682万元。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通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目前,全旗共有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中荣食品公司,总投资1.2亿元,年屠宰加工肉牛8万头,肉羊30万只,到“十二五”末期,达到年屠宰加工肉牛15万头,肉羊50万只;科羽禽业公司,总投资2.25亿元,年加工肉鸡5000万只,建设4000万只肉鸡孵化场、20万吨饲料加工和30万套种鸡繁育基地;奈伦淀粉公司;设计加工能力3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0万元,增加值5800万元,带动农户9130户。
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全力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力推进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为了切实做好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发展扶持工作,阿荣旗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阿荣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阿荣旗加快推进肉牛肉鸡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阿荣旗加快推进中草药沙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切实促进原料生产基地迅速发展,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多措并举,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阿荣旗在农畜品加工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地域差异和经济总量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仍存在规模小、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现有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方式处在原料掠夺和原料粗加工状态,加工转化率较低。二是缺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目前,阿荣旗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企业实力不强,对农牧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三是科技基础薄弱,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企业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程度低,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四是缺乏基地的有力支撑,产业化带动面窄,基地与加工企业利益关系不稳定。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牧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未确立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
三、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前景分析。当前阿荣旗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农牧业发展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阿荣旗粮食种植面积、种植结构,牲畜头数、圈舍建设等,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建设目标并显示出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二是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竞争力。到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将稳定在470万亩,种植结构调整为“123355”,即大豆、玉米、水稻、杂粮、白瓜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00、200、30、30、50、5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0亿斤,牲畜存栏总数达380万头(只),乳产量达45万吨、肉产量达8万吨。
(二)明确了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一是确定肉类、玉米、大豆、马铃薯为农牧业产业化四大重点产业,优先谋划,优先扶持,优先发展,努力打造成支柱产业;二是确定乳业、白瓜籽、水稻、小杂粮等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潜力产业,积极扶持基地做大,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努力打造成优势产业;三是确定柞蚕、沙要、中草药为特色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全面打造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四是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有机食品园区,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20个产业化项目。
(三)按照全旗总体发展思路,全旗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发展目标是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四大支柱产业为核心,推行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力争使十大富民产业全部实现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重点选取肉类、玉米、大豆、马铃薯四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东北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产业化品牌,全力打造“东北鹅都”、“东北薯都”、“中国蚕都”、“肉乳故里”、“粮豆之乡”和“白瓜籽之乡”,实现建成一批特色基地、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组织、创建一批知名品牌、打造一批支柱产业的“五个一批”目标。
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一)加强农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农畜产品加工业对原料生产的要求和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加快专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
(二)大力扶持培育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带动力量。一是要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全旗十大富民产业全部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紧密连接,深挖龙头企业的发展潜力,为农户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赢”。三是重点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中荣食品公司、科羽禽业、凯蒙中草药、金昌茧柞蚕深加工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能力。
关键词循环农业;前景;对策;甘肃武威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86-03
AnalysisesonProspectsandCountermeasuresofCycl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WuweiCity
LIU Xing-chengPENG Zhi-yunLU Xiang-shengLI Yong-d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Wuwei City of Gansu Province,Wuwei Gansu 733000)
AbstractThe status quo of the cyc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summar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prospects wa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cycle agriculture;prospect;countermeasures;Wuwei Gansu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是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区域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带,也是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区位,属西北内陆绿洲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制种玉米、高原夏菜、酿造原料等多种优质农产品和牛、羊、猪等商品畜牧业生产基地。作物配置、种养结合、庭院生产等多种形式的循环生产模式遍布于农业发展之中,但这些零散的、不规范的、系统性相对低下的循环生产技术在获得局部效益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提出了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养殖暖棚为主的畜牧业,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以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导,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主推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建立种植、林果、养殖三类示范基地,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科学集成和示范推广循环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1-2]。
1发展现状
1.1节约型农业发展
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水、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控力度,大幅度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1.1.1土地产出率逐步提高。近几年,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大幅度压减低效作物面积,不断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农田光热水土资源周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农业产业间关联循环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典型间作模式循环生产、周年覆盖生态安全型作物配置循环生产、微生物作物共济资源高效化循环生产、特色林果间作高效循环生产等作物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增强了物种互作效应,提高了农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了土地生产力,为实现节地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1.1.2农田灌溉制度初步建立。积极推行农艺、工程、农机节水相结合,以作物需求为主,大力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最大化。2012年,全市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4 380 hm2,占到灌溉农田的81.5%,可节水1 200~1 500 m3/hm2,年可节水1.6亿~2.0亿m3。建立和完善了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水价改革、地下水取水计量控制等制度,将水量分配到户到地,初步建立起了配水到户、定额管理、轮次控制的精准灌溉机制,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由2006年前的0.30%~0.40%提高到目前的0.52%~0.66%,全市农业用水量12.18亿m3,单方水农业增加值提高到5.50元。
1.1.3测土施肥全面覆盖。2006年以来,武威市三县一区先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初步建立了不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制定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施肥配方,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步入普及推广阶段,至201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23 333 hm2,基本实现农作物全覆盖,平均节肥5%左右,年减少化肥施用量1.8万t,平均增产384 kg/hm2,增幅4%~6%。
1.1.4科学防治病虫草害。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狠抓病虫检测预报,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指导农户开展科学防治,提高农药有效率,减少农药污染。2012年,全市开展大田作物综合防控63 400 hm2,绿色防控3 466 hm2,统防统治5 600 hm2,平均农药使用量较2011年下降2.4%。
1.1.5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药管理禁止经营使用高毒农药的通告》,从源头上禁止了高毒、高残留等禁限用农药的使用;全面限制使用超薄地膜,积极推广厚度≥0.008 mm的地膜,以减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2标准化清洁生产
按照考核要求,现将年初以来区委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发展思路,找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综合分析区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和发展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加速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城市加速向中心转变的重要关口。
针对这样的现实,在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明确提出:年,全区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为目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线,坚持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关键,确保社会稳定和低生育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将年作为项目建设年,在各个领域强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工业经济以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以钼金属采选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以风电、油气开发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全市的钼及其复合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三农”工作以发展农牧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坚持把设施农牧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优化农牧业资源配置、提升农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强力推进。城市发展以建设服务新、开发改造旧为重点,全面搞好新的建设管理服务,加强对新规划建设管理中好经验、好做法的学习研究,并有效融入老的开发建设,规划实施好以道路为龙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产业以发展商贸物流产业为重点,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重要物流集散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利、交通、生态工程建设。社会事业重点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凝聚发展力量、营造发展氛围、提高公民素质为重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的建设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各级班子和党员干部领导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明确的发展思路和全区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创业热情,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6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2.6亿元、10.3亿元和8.7亿元,增长7.、35.和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7,同比增长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27,同比增长3;截止7月末,财政收入完成2.21亿元,同比增长21.;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实际到位资金17.8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自治区外资金16.9亿元,同比增长22.。年初确定的3投资超300元的项目已开工建设3,完成投资12.4亿元。预计到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6.9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实现3.7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90和440,增加120和55。
二、突出发展重点,用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一)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壮大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截止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4亿元,同比增长6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2.7点,同比提高28.2点,工业经济总量、增量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矿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区探明钼金属量1吨,日处理矿石能力达到6500吨。碾子沟矿业1000吨选厂满负荷生产,预计全年可缴纳税金350万元。金鑫矿业与中钢集团实现联合重组,启动建设了目前国内最大的万吨单体选厂,明年6月将投入生产;国维矿业与金剑铜业实现联合重组,4000吨选厂扩建工程竣工投产;金昊矿业、大坝锰矿等企业的探矿增储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能源工业加速推进。大唐东山风电二期千瓦建设进展顺利,将于年底并网发电;新胜高峰风电一期千瓦开工建设,明年将投入运营;国能生物质发电项目一期1.千瓦开工建设,完成投资620万元,年底前可实现并网发电;太平地油气田探采项目完成投资1亿多元,达到日处理天然气立方米的生产规模,正在建设日处理天然气1立方米的lng站,为天然气深加工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农产品加工项目进展顺利。富龙糖业、万利丰鹅业、赤阳春蚕业、博恩药业、大福集团木材深加工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项目,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打造工业发展新平台。规划建设了占地1公里的安庆工业项目区,一期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完工,一些企业正在陆续入驻。
(二)突出抓好现代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着力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春节刚过,区委、政府就组织由区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各乡镇和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7人考察团,赴参观学习设施农业建设,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农口项目资金60万元,协调银信部门发放专项贷款1.5亿多元并降息3,对连片建设10以上的设施农业小区进行了集中扶持。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区里专门成立了蔬菜中心,统筹使用全区专业技术人才,外聘1技术人才到我区开展专项技术服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2项。四是大力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在穆家营子、太平地、初头朗等蔬菜主产区建设了7处产地批发市场,在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地建立了蔬菜销售处,有效解决了市场销售问题。到目前,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8.亩,新增2.亩。生猪饲养量达到5多口,新增1口。蛋鸡饲养量达到78万只,新增7只。全市设施农业现场会在我区召开。
(三)突出抓好城镇建设管理,加快要素聚集,促进人口转移。协助完成新征地拆迁200亩,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积极摆布产业项目,推动了新的建设发展。加快老的开发改造步伐。启动城市建设项目1,概算投资1.64亿元,比去年增加340元,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全长190米的街西段道路开通工程即将竣工通车;全长130米的松州路北段道路开通工程和306国道段拓宽改造工程正在加紧进行。占地5的广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10月末将交付使用。投资22万元完成巷道治理6条、1600延长米,新建便民市场5处。组团房地产开发面积2平方米。集中拆除了振兴大街、大街、松州公园等主要街路和重点部位的临时、违章建筑,是近几年拆违拆临力度最大的一年。基本完成沿街单位拆墙透绿工程,通过通透绿化、节点绿化等方式,新增绿地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4.。
关键词:冷凉蔬菜;调研;报告
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海拔高、气候冷凉、自然隔离条件好,发展冷凉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近年来,隆德县审时度势,开始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动效应显著。
一、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 种植规模及效益。目前隆德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5万亩(日光温室0.25万亩,拱棚1.13万亩,供港蔬菜0.12万亩),露地蔬菜面积5.3万亩,露地瓜0.2万亩。重点建有10个基地及园区,分别是4个永久性蔬菜基地4000亩(联财1250亩、新民1000亩、张杜―杨坡1250亩露地永久性蔬菜基地3500亩,清泉150亩、双村350亩设施永久性蔬菜基地500亩)、3个生态移民点550亩(吴川200亩、清泉150亩、恒光200亩)、2个企业基地2240亩(十八里供港蔬菜1200亩、神林介实蔬菜基地1040亩)、1个标准园1050亩(张楼1050亩)。6个集约化穴盘育苗基地,年育苗量2000万株以上。年蔬菜总产量26.8万吨,产值3.2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上。
2. 蔬菜品种。隆德县冷凉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辣椒、娃娃菜、甘蓝,其次还有大白菜、芹菜、菜花、萝卜、韭菜、西红柿、黄瓜、茄子、葱等。
3. 水利配套。渝河流域和甘渭河流域4乡镇重点蔬菜种植区3万亩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到位。其中露地喷灌配套4000亩,设施滴灌配套1000亩,其余地块水渠都配到地头。
二、冷凉蔬菜产业取得的成效
1.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成为隆德县农牧业三大产业之一。2014年,县委、县政府对隆德县农牧业产业进行重新定位,将冷凉蔬菜确定为隆德县农牧业三大产业的第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了我县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
2. 冷凉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园区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隆德县冷凉蔬菜从2005年2万亩,发展到现在7万亩。重点园区基地发展到现在的12家,园区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为隆德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建设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搞好产销对接。以企业、合作组织、种植户等为主体,建成沙塘新民千亩、神林庞庄千亩、联财张楼千亩、联财联财千亩4个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自给率由30%提高到50%,夏秋季(5~10月)自给率达到70%以上。扶持引导内供生产基地与超市、直销店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按照市场需求及超市、直销店要求衔接好生产季节、品种、茬口、规模,直供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稳定蔬菜价格。
4. 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初步形成。通过近几年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及菜农的试验示范下,总结出了适合隆德县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10多种,主要有辣椒、娃娃菜、甘蓝、菜花、西红柿、黄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5. 蔬菜产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广大农技人员和企业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隆德县蔬菜产业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高垄覆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秸秆反应堆、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已被80%以上的菜农掌握和应用。
三、冷凉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1. 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部门领导干部对发展冷凉蔬菜产业认识不到位,有的存在畏难情绪,持怀疑态度,过分强调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发展这一产业的信心不足,导致思想上不重视,抓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同时,农民群众对蔬菜的产业形势、产业优势、产业政策了解不多、认识不深,对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处于观望状态。
2. 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为妇女老人,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和懂技术人员不足,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商品意识较差,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3. 冷链体系不健全,市场开拓有限。隆德县蔬菜产业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流通体系不健全,目前主要销往兰州、西安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菜农和蔬菜生产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准确性不高,冷链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宗蔬菜交易市场。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网络,进入南方市场的销售渠道也尚未打开,没有专业化的销售龙头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蔬菜产业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起大落,销售不畅的状况经常出现,使企业和菜农蒙受较大损失,影响到蔬菜产业的顺利发展。
4. 水源不足。部分园区、基地水利配套设施不齐全,水源不足,不能及时、足量供应生产用水,特别是在蔬菜生产旺季水源不足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隆德县冷凉蔬菜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区、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国家和区、市农业产业化政策,以“一特三高”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结合十三五蔬菜产业规划,着力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努力发展隆德县无公害优质冷凉蔬菜产业。冷凉蔬菜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隆德县的冷凉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设施面积稳定在1.5万亩(日光温室0.25万亩,大中拱棚1.25万亩),露地蔬菜达到5.5万亩。
(一)稳定设施蔬菜面积1.5万亩
每年新建高标准大中拱棚500亩,改造提升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800亩,使我县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1.5万亩(日光温室0.25万亩,大中拱棚1.25万亩)。日光温室周年进行蔬菜生产,拱棚能够春提早、秋延后进行生产,使县内消费者四季吃上放心菜、新鲜菜。
(二)永久性蔬菜基地扩量提质
每年建设永久性蔬菜基地3个面积4000亩,配套喷灌、滴灌设施,推广集约化穴盘苗、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黄兰板、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技术,使我县永久性蔬菜基地达到2.4万亩,蔬菜生产满足当地消费者需要,达到平抑市场、增加内供。
(三)千亩蔬菜标准园稳步推进
每年创建1000亩以上的蔬菜标准园1个,使我县蔬菜标准园达到8个8000亩,配套喷灌设施,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方位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单产水平。总结出一批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引领我县蔬菜产业向高新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
在蔬菜优势产区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新建4个年育苗能力1000万株以上的工厂化育苗中心,推广新品种,增加供苗量,使规范化育苗场达到6个,育苗能力满足当地种植户的需求。
(五)健全冷链体系,提高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分级整理车间、冷贮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冷链运输等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销售半径,增强蔬菜市场调节能力。建设年储藏、加工10万吨的蔬菜基地1个,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1个。
(六)打造品牌优势,积极培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