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15:1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北师大版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一个磁珠,让学生看看它的大小)猜一猜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抓了几个这样的磁珠?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
(1)老师的手里到底有几个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教师把左手的4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师把右手的2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4)有谁猜对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个磁珠呀?
(左手有4个磁珠,右手有2个磁珠,合起来一共有6个.)
(5)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4=64+2=6
4.教师谈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教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2或4)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5.教师提问: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一共有6个磁珠,老师左手有2个,右手一定有4个.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2+4=64+2=66-2=46-4=2
6.小结:你们猜得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快为你们的胜利鼓鼓掌吧!
(二)猜数“3”
1.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教师用手捂住3个)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3+3=66-3=3
(三)猜数“1”和“5”
1.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教师悄悄地引导请上来的学生捂住1个)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1+5=65+1=66-1=56-5=1
2.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二、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二)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捂,另一个同学猜,并说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说对了,就可以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小珠子,放在盒盖中,表示得一分.比赛结束时,谁得的小珠子多,谁就获得了胜利.
(三)小组活动.
(四)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结果怎样?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五)小结
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信不信?
三、活动三:口算抢答
3+4=7-4=7-3=7-5=1+6=2+5=
6-3=7-1=7-7=&nb
4+2=3+3=1+5=
四、活动四:找朋友
(一)出示图片:连一连
(二)教师提问:看一看,谁看明白了?(把加起来和是7的数连起来.)
说明:学生在连一连的时候,可能是把两个数相连,有可能是把三个数相连,只要加起来和是7就是正确.
五、活动五:小老鼠背土豆
(一)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有一天夜里,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他就到土豆地里偷土豆,你们看他来了.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二)学生自编故事
你们能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三)能根据他们编的数学故事列出数学算式吗?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四)小结:看到你们这么聪明、能干,小老鼠自己却不劳动,偷东西吃,心里非常难过,他表示以后一定改邪归正,自食其力.
教案点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活动,极具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数学故事,针对数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并说明含义。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一组题,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思维弱点,使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质上有了一次飞跃,养成了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探究活动
夺金牌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规则
1.由教师或学生将比赛题目写在一块黑板上,并在最上面放上精制的金牌.
2.比赛分两组同时进行,每组10人参赛,一组做上边10题,另一组做下边10题,一
人做一题.
3.两组都从塔底开始做,一直到塔顶.
4.学生做题时能口算的可直接写得数.后面的同学如发现前一位同学计算错误,允许先订正,再算自己该做的题.
5.算得快且正确率高者得金牌.
注意事项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一、教材分析:
为使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材创设了乐乐去大鸣山游玩时迷失方向的情景,鼓励学生能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置(以其中一地为观测点,度量另一地所在的方向,以及两地的距离),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探索如何确定大本营和大鸣山的相对位置;第二个问题是利用数对确定大本营的位置。目的是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具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以及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表示物体具置的知识,也掌握了简单的路线知识。学生积累了根据方向和距离决定位置的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和经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置打下了基础。本课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了解确定物置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描述路线的过程,并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景,能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置(以其中一地为观测点,度量另一地所在的方向,以及两地的距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置(以其中一地为观测点,度量另一地所在的方向,以及两地的距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究确定物置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描述路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给学生准备:课堂任务卡。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性复习旧知
1、六一儿童节来临了,乐乐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大惊喜,她想带同学们去寻宝,你们高兴吗?但寻宝是有要求的,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2、同学们真厉害,能准确无误地找到钥匙,看来,你们收获还不小。那么,那么能告诉老师: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吗?(观测点、方向、角度和距离)这些条件中,我们要先确定那个条件呢?(观测点)为什么?(确定观测点很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作铺垫。
二、情景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知道了观测点、方向、角度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了,那么不知道方向怎样辨别位置呢?今天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确定位置二》板书课题。
乐乐离开了你们,去大鸣山游玩时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营的位置,你能帮他找到大本营吗?
(一)描述简单的路线
1.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出示大鸣山风景区的平面图。
(1)认真观察平面图,讨论:乐乐现在的位置(大鸣山)?她要到达的位置?就是要确定什么?(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位置?)还发现了什么?(1cm表示100米)怎样理解?
(2)
想一想,画一画,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位置?
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同桌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1:先要确定观测点(大鸣山),还要知道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
生2:我认为不仅要知道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上,还要知道大鸣山和大本营之间的距离。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说法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能更准确地找到乐乐的位置。
注意:先画方向标。在他们的描述中,你们有什么疑问?(要量角度,先以观测点为中心画方向标,连线观测点与被观测点)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1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
生展示成果,说明过程。强调:同一个角的两种不同表示方法。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方向标的射线要长些,这样不容易出现错误。
谁能完整地告诉乐乐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位置?
出示:大本营在大鸣山北偏东45°方向,距离大鸣山大约690米。
齐读。
乐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大本营,在陌生的环境下,确定位置是不容易的,大家要注意安全,在出游时,带上地图或者指南针之类的用具,不走小路,也不能不按路线走,以免迷失方向。
回忆确定物置的方法:首先要确定观测点,画出以观测点为中心的正北、正南、正东和正西四个方向的射线,再看被测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线段往哪个方向偏,量出那个方向的射线与线段所夹的角的度数,然后量出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就能确定那个物体的具置了。这就是:画坐标图的步骤。
2.巩固提升,确定小清山的位置。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这个方法来确定一下小清山在宝塔的什么位置?
学生按照确定物置的方法,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 利用教材情景图,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怎样描述简单的路线和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新课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
(二)理解数学迷画中大本营的位置
现在数学迷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从大鸣山到大本营的位置,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出示PPT课件)
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数学迷的画法是用数对确定大本营的位置的。
师:他是怎么确定的?
预设
生:把大鸣山的位置看成(0,0),每1厘米即100米为一格,确定大本营的位置是(4,4)。
根据此图还可以用数对表示宝塔和小清山的位置。谁能说一说该怎样表示呢?
生1:宝塔的位置是(1,2)。
生2:小清山的位置是(4,1)。
【设计意图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情景图,理解数学迷确定物置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
三、分层练习
看到同学们已经具备了描述简单路线和确定物置的方法和能力,下面老师要考验你们一下。
1.(基础题)填空。(以文化活动中心为观测点)
(1)树勋小学的位置在
的方向上,距离文化活动中心
千米。
(2)104中学的位置在
的方向上,距离文化活动中心
千米。
(3)交通银行的位置在
的方向上,距离文化活动中心
千米。
【提升培优】
2.(重点题)小华从学校回家的路线是怎样的?
3.(情景题)在下图中画出电影院、书店、电视台的大概位置。
(1)电影院在小华家北偏西30°的方向上;
(2)书店在小华家东偏南45°的方向上;
(3)电视台在小华家北偏东60°的方向上。
4.(难点题)如下图所示,说一说开车从机场到宾馆的路线。
四、拓展:介绍火炬传递路线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明白所学知识应用广泛,不局限在所学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以后我们出去游玩时要注意什么事项?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二)
画坐标图的步骤:
(1)确定观测点;
(2)从观测点引出横坐标和纵坐标,并把观测点和被观测点连起来;
(3)标出连线与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夹角;
(4)标出连线的长度。
师:确定位置的知识有很广泛的应用,不仅应用于平常生活中,刚刚我们看到的国家火炬传递项目,也应用于大型的搜救和军事上,还有运用到航天等科学领域方面,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为国家的更加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2.P2“做一做”.
四、作业:
1、复习P1例1、P2例2.2.P4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例3、例4,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每位乘积不满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3复习内容。
2.450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
二、新课教学:
1、P3例3
(1)看图学算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
①左边有3个10,就是30。
②右边有3个2,就是6。
从而使学生理解: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3个12就是3个10和3个2的和。
(2)看图学算法;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
这样想:10×3=302×3=630+6=36
(3)指导学生看书P3例3,质疑。让学生口述12X3的口算步骤。
(4)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2.P3例4
让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先类推试做;然后可通过四人小组议论,归纳出口算的方法;再由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小结: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个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个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三、练习
1、P3例3下面的“做一做”。
2、P3例4下面的“做一做”。
第1题:计算后,进行评议,并让学生讲述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谁还能想出别的口算方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有目的地请中下生板演;及时纠正错误。第3题,可用开火车比赛的形式进行。
3.有白乒乓球21个,花乒乓球的个数是白乒乓球的2倍,有花乒乓球多少个?一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四、作业:1.复习P3例3、例4。2.P4第4、5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P4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要求:巩固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熟练、灵活地运用口算方法:i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
2.口算乘法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
1.填空:
(1)21×3可以读作()乘(),积是()。
(2)3×6读作()乘(),表示()个()相加。
(3)32×3读作()乘(),表示求()个()倍是多少
2.做课本上第,7、8、9、10、11题。
做7、8、10题要注意用多种形式,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或以组为单位开火车,看哪组最先到达目的,夺到红旗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9题是有多余条件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练习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特别注意辅导中下生。
3.第12、,13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实际安排在堂上进行或在课外进行。
4、思考题。可制作活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从小华家到公园无论走哪条路,到学校以后都有四条路可到公园。也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的图画一画、数一数、找规律达到同样的目的
每项练习做完后都应做好评价订正工作。
三、作业:1.熟记乘法口诀。
2.P4第6题、P5第10题。
2、笔算乘法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6例1,例2.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细心检验的习惯。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6复习的内容。口算乘法及竖式书写格式。
二、新课教学:
1.P6例1
①从口算引入:出示题目后问“用口算时怎样想?”
②笔算方法:借助P6的实物图,指导学生阅读P6虚线围成的方框里分步演算过程。
③总结计算方法。
2.P7例2
(1)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计算方法,加深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理解,着重抓用2乘百位上的2得4个百,写在积的百位上。
(2)注意竖式的书等格式。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的内容,让学生把例2再乘一遍,并告诉学生,今后可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检查乘法算得对不对,培养细心检查的习惯。
三、练习设计:
1.课本P6“做一做”。
2.课本P7“做一做”。
3.做P7第1题第一横行,第2题第一横行。
四、作业:1.复习P6例1,例2。2.P7第1题第二横行。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练第3—第9题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213×224×2
二、练习设计
1.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先读题,再分析解答。
2.练习一第4题,笔算下列各题。
3.练习一第5题,列式计算。
4.练习一第6题,口算下列各题。
5.练习一第7、8题,应用题。
6.练习一第9题,脱式计算。
三、作业
复习课本第8页。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例3、P10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幻灯,每位学生一份小棒。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9复习的内容:
5×3+62×9+76×8+34×7+5
二、新课教学:
1、P9例324×3=
(1)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2捆。(每捆10根),另4根。
②再摆两行分别与第一行同样多。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列出式子;
①每行多少根?共几行?
②要求3行一共有多少根怎样列式?
(3)在动手操作中明确算理。
①3个4根是多少根?满10怎么办?
②3个2捆是几捆?加上刚才的一捆现在一共是多少捆?
③一共有几捆几根即多少根?
(4)观察幻灯图片,学习算法。
(5)指导学生阅读P9例3,质疑。
(6)让学生讲述72是怎样算出来的。
2.例4的教学
(1)学生读题后,讲述乘的顺序。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0例4。
小结:让学生讲述P10例4怎样算。重点讲清4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9得多少1应向前一位进几,乘积百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三、练习设计。
1.课本P9做一做和Pl0做一做。
2.课本P11第2题。
3.计算;
42×315×2271×3516×4
4.计算接力赛。(分四组,每组3人)
(除参赛的同学外,其余作裁判,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四、作业;‘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1.复习P9例3,P10例4。
2、P11第1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第9题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计算P11第3题。
3.P11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P11第4题、第5题。
5.P12第7题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算对要做好小靖工作。
6.P12第8、9题如因时间关系可作为活动课内容。第10题应提示学生找出规律再填表。
四、作业:
复习P9、11的内容,理解、熟记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第5课时
教学内容:P13例5。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13复习的内容。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13例5的教学。
(1)用幻灯显示例5的插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454×4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5与本节“知识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2)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13“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4.指导阅读P14《你知道吗?》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教具准备:
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三、看图猜字练习
过渡: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1.出示图卡:
2.学生猜字。
3.猜中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土”
1.出示图卡:
2.启发: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3.读字。
4.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想象之处。
五、课中休息——找朋友
8人举图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学认图标,口头组词
1.出示小话筒,讲要求,教儿歌。
小话筒,嘴边放,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2.练习口头组词。
发“一字开花”卡,学生练习组词。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词语中有这些字,发现一个记住一个,增加一个花瓣,比比谁的花瓣多。
附:板书设计
山水
月
火
田
石
日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认9-15个汉字,继续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2.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学认图标“小铅笔”“小天平”。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9个汉字,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字卡、图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图学习了8个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
二、出示生字,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9个生字,下面老师贴出字卡,请同学们看到认识的字就轻轻地点一下头,看到不认识的字就轻轻地摇一下头。
老师贴字卡
三、学习第一组生字“禾竹鸟”
1.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据图猜字并说理由
2.讲解“禾苗”的意思禾苗就是庄稼的幼苗,古人用一棵庄稼的样子来表示“禾苗”的“禾”字,多么形象!
3.比较图与字的相似之处,小组合作。
4.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
5.读生字。
四、学习第二组“目马鱼”
小组合作学习:
1.看图说字音讨论:眼睛图旁边为什么是个“目”字。
2.比较字与图,说相似之处。
3.读生字。
五、第三组“人”“口”“木”由学生自己学习
课中休息-----找朋友
六、游戏
看谁反映快。
要求:老师任意指一幅图,学生要迅速举出相应的字卡并大声读出来。
七、口头组词
一字开花——人
八、完成练习
1.认识图标“小铅笔”。
2.读要求。
3.教儿歌。
小铅笔,已出现,让我描写和连线。
4.观察6幅图和6个字,哪幅图和哪个字应该连在一起?说理由。
5.指导用尺子连线。
6.认识图标“小天平”。
7.读要求。
8.教儿歌。
小天平,左右称,字音字形分得清。
比较“日”和“目”“月”和“日”借助图片进行区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字与画”一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汉字,借助图学汉字是一种识字方法,大家可以和家长一起搜集这样的汉字,你会发现汉字真的很有趣。
附:板书设计
禾竹鸟
目马鱼
人口木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字与画结合起来,利用图记字,利用字理解图,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学中从故事入手,注意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中休息的安排从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内容上突出了本课重、难点,既让学生得到了休息,又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一字开花的练习则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符合《课标》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设计点评
【摘要】我认为教师备好学生应抓住学生的四个点:认知起点、学习兴趣点、新旧知识结合点、认知结构增长点;备好这四点,定能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四个点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7-01
高效课堂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备好课。备好课的关键是备好学生。我认为教师备好学生应抓住学生的四个点:认知起点、学习兴趣点、新旧知识结合点、认知结构增长点;备好这四点,定能打造高效课堂。
1.认知起点:上好一堂课,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储备,结合心理与知识的起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要对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原有知识基础搞清楚,我们备课时应了解学生在各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如认识大数、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感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等,这些都是小学掌握的知识,初中学习时应该简单带过无需费时费力,简单复习即可,而对于初中新学知识要重点讲解,仔细研究,强化训练。另外还要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如初中学生喜欢卡通画,同学之间喜欢竞争,喜欢合作等,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制作课件时选取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教学内容,课堂上多设计一些竞赛活动,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2.学习兴趣点: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学习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我们在课堂上应借助教材生动有趣学习素材、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寻找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兴趣点。我们所用北师大版教材每章前都精心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序言,如在北师大教材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序言,密切联系了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所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北师大版教材中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这些素材教学中要应充分利用。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趣的方式有多种:如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种类多,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可能性”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枯燥的问题变得不再枯燥,复杂的问题也会一步一步慢慢解决,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大有提高。
3.新旧知识结合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要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结合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以旧知识突破新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达到循序渐进、层层提高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顾本课时或者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单纯从本课时的内容入手,而没有考虑到知识的联系性,没有利用原来学过的旧知识和正在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性的过渡教学,那么就容易造成“知识断层”,达不到举一反三、以旧探新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不等式时可以联系方程,学习三角形相似可以联系三角形全等,许多数学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并引导学生掌握其联系,找出知识间的异同点,利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才能让学生理性的、连贯地获得知识。
4.认知结构增长点:增长点即学生不能自行完成,需要经过启发和师生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完成的学习任务。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依据优中差生的知识基础,制定不同层次的、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经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找准知识增长点。学生的知识增长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协作得到提高,那么他就有了新的知识增长点。教学中可通过变式训练来巩固学生逐步提高的知识增长点。我们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备课时应努力找到各种程度学生的知识增长点,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北师大版新教材中习题分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联系拓广等环节进行设计,课本中引入知识的问题串的问题也都是分层次的,各层难度不同,螺旋上升,适应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时期选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实现课堂高效,需要老师精心备课,结合课程标准,深挖教材,熟悉每一个知识点,抓住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学生知识起点、学习兴趣点、新旧知识结合点、认知结构增长点,精心设计教案。有了老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努力学习,加上课堂中师生的默契合作定会取得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 生态系统 生活教学法 课堂教学
《生态系统概述》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案的学习要求,该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基本基本功能,以及生物生产、流动和循环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了解如何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稳定,并且认识到生物圈的形成、进化规律。进而让学生养成生态思维和绿色环保理念。
一、从课内到课外:让初中生物走向实践性教学的道路
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教材第二十三章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为题具有深刻的教学考虑。首先,必须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让学生对基本的生态知识具有通识性的认知。其次,对于生态学基本概念的了解是建立生态系统认知的前提,具有生态系统的体系认知后才能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维持生态稳定性。再次,只有对上述知识了解透彻之后,才能自觉的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对环境和生物有了切身的感知,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养成生态性伦理指导自己的生活。
1、从实验到游戏,体验生态环境对人的切身利益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又是影响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也不可能抽象地活在环境之外,因此对环境的必然性需要是人存在的基本出发点。基于此,《生态系统概述》的教学就可以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环境、发现环境存在的第一性。初中生物教学在实验方面占有天然的优势,但是正在关在实验室里的知识让学生对环境产生了疏离。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验到生态的关键,有的教师就安排了关于生态学讨论的活动。
2、从叙述到故事,增强生态学的多元趣味
该章内容是建立在对前面几章内容的学习基础上的,前面几章对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类群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看到生物的多样性,但是并未让学生看到生物是统一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之下的。该章内容研究生态系统,但是生态系统又是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因此,同学必须对生态学的意思有清晰的了解。该文就有一段内容是讲述生态学的来由的。同学其实可以很容易就在课本上找到生态学的定义。关键是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问题,该章通过对凯巴森林的描述来认识生态系统的多元和交互性。教师通过对凯巴森林的讲述,既要向学生展示生物多元存在的画面,还要把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完整性和趣味性揭示出来。
二、从生态到生活:让初中学生养成环境伦理的选择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分析,以及凯巴森林的故事性描述,已经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了情感性的认识。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凯巴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以及如何稳定生态系统,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理性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1、从情感到理性,帮助学生的生态认识形成
该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然后理解食物链、能量流动、循环等等生物性知识。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善于把课程的知识镶嵌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建立生态性认知。生态系统的定义其实略为抽象,但是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进行另外的描述式定义。因为如果教师跟学生讲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就是生态系统,那么学生想必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一个对生态环境进行框定的概念,既可大,又可小,既深入到微细生物,又扩大到宇宙万有。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自然就是生物圈,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外太空如果存在生物,那么是否属于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系统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这种划分的标准就在于人和自然的区分。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陆两种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包括农田、城市生态系统。但是必须让学生明确的是,不管生态系统属于哪种类型,都是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
2、从理性到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养成
除了分析性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的生态伦理。比如有的教师在上该课程的时候,就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这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训练技能。因为生命科学观念的养成并不是依靠知识性的传授,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课程的教学既需要立足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要引导学生有效的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当如,这种观念的形成也不是非要在课外活动中才能形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生态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可以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内容属于生态系统:
1、巴厘岛上空的飞鸟。2、泸沽湖的鱼。3、泰山的所有树木。4、大草原上的所有物种。5、一个枯死的树桩以及上面生活着的所有生物。6、北京市某小区生活的全部人。如果有充裕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课外,也可以让学生关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辩论。
综上所述,关于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生态系统概述》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可以推广到所有的初中生物教学中:从实验到游戏,从叙述到故事,从情感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总方针。
参考文献:
[1]洪胜康,初中生物案例教学设计[J].华夏教育;2010年第5期。
《小学数学新课程论》中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以信息技术教学为基本的切入点,引进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机械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利用现代新型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实际的练习中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一些问题,即“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面积计算与哪些变量有关系?那长方体的体积应该和哪些变量有关系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尝试寻找合适的答案。通过阅读,同学们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三个变量之间的具体联系是什么呢?体积单位如何进行换算呢?”教师再带领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教学演练,分析这些具体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疑惑,从而顺利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能力,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引进“微课”,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例如,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圆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并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和操作,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学会用圆规画出?A,在此基础上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述,即“圆的基本特征、直径和半径的特点、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圆的对称性和对称轴的画法以及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小视频的模式使学生对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画图和分析具体的案例来总结出圆的基本特性,并学会运用这些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微课”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了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要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经常组织数学教师进行专业信息教学培训,指导教师不断追求创新,不断激发数学教师的创新思维,从而把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激发小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数学有效教学;其次,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教案过程中,应多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案模式,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出发逐渐过渡到比较难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有效理解,顺利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另外,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高效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下册第二单元展开与折叠
课题
展开与折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相
1
六个面
同
2
12条棱
点
3
8个顶点
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
二.新授
1.剪一剪:
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
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
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
学生回顾:
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通过复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认识展开长方体、正方体的折叠。
通过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相同点:有六个面。
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
①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
②
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③
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④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
引导学生: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
同学间进行交流,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途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折一折,试一试。
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通过折叠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2001年,国家教育部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核准立项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此,由“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一纲一本”体制被打破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导下,多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继出现,可谓是“一标多本”,百花齐放。(下面为了叙述方便,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简称“教材”)。全国目前主要有以下六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沪科版”、“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北师大版”。这六套教材都通过了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由于某些地区频繁更换教材版本或教师间主动交换教材,使大多数教师拥有了2—3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老师甚至拥有了全部六套教材。但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的地理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情景不一定都具有普适性,因而,在教材资源多彩纷呈的现代物理教学中,整合教材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 教材利用的现状
(1)只顾教好当前版本教材。有的老师只顾教好学生手中正在使用的一种教材,把以前在本地用过的别的版本扔在一边,不关心、不研究,对其他版本教材更是不闻不问。这方面的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
(2)多种教材并用,迷失在各种版本教材之中。看到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处理方法不同,既想讲这个版本的处理方法,也想讲那个版本的教学设计,甚至把各版本教材所有的处理方法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这样由于分不清主次,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反而受到影响,到头来,学生只会什么都没学好。这样做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减负背道而驰。
(3)参照多种教材,只讲各个教材都涉及的,对其他知识一笔带过,就是取知识的交集。这种教师有自己的思考:都有的肯定是重点。殊不知,这种教法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阻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看似重点突出,实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3 教材整合的瞻望
《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中提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不要受某一种教科书的局限,要吸取不同教科书的长处。”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集中了大量专家的心血,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优秀资源的存在,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不能在教学时出现资源的拥挤、泛滥。而应该在理解《课标》和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替换、改编、扩展、调整,组合等。正如《课标》编写组组长廖伯琴教授所说:“当你拥有不同版本教材的时候,你的空间,你的选择就更大了,而你教学设计的台阶也就更高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所以,对我们老师而言,应该更广阔地吸纳不同版本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百花齐放,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的目的。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课标》
《课标》不仅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更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理解《课标》要求的本质和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课标》在我心中,教学有理有据”。最大限度的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在接触不同版本的教材时,需要明确这部分教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应什么样的《课标》要求。当明确了这些问题后,我们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仅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课标》。只有把《课标》和教材结合在一起,老师的教学才有依据。
(2)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所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就是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还要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所谓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而不是“死”的陈述性知识,不是一味地机械“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综合比较一下不同教材的优势。但这种比较,一定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可以吸收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然后整合到自己的教案里。有可能你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你发现“苏科版”的这个设计(或图片、课题引入、探究活动、例题习题、编排顺序)对你的学生更有效。比如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课标》中要求“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该知识点属“理解”水平;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分析电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从而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各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如下:
人教版对该知识点没有设计实验;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利用了图1所示装置;北师大版利用了图2所示装置;沪科版利用了图3所示装置。综合比较会发现,图l所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学生操作、便于利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我虽然使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用图1所示装置让学生做了实验,效果很好。认真比较不同教材对同一知识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减小教学难度。
(3)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这是一个核心的东西。想学生所想,思学生之惑,真正以学生为本。若教学过程设计的天花乱坠,但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不能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也是枉然。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质量、密度”时,要用到科学记数法,对于指数运算特别是负指数的运算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经询问后才知道,数学上的教学进度还没有学到负指数。我看到在北师大版教材《探究——物质的密度》中有“科学记数法”的补充材料,对指数和负指数及其之间的计算进行了举例。我把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中,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再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沪科版教材编排顺序如下“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第四节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大多数学生感到知识点编排太乱、重复、第一节安排太难。而其他五个版本的编排顺序大体是“第一节温度的测量、第二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第五节水循环和水资源”,学生认为这样
安排符合学生实际,易于接受。通过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4)因“地”而异
不同教材的教学都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一些实验器材,但是不同学校的这些教学资源的情况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在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老师们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验器材配备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在学习某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材的内容,根据当地的学生情况、地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分别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材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老师与同学交流起来言之有物。比如在学“机械能”时,若对城里学生举例“过山车、摩天轮、蹦极”,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大量体验与兴奋点,而大多数农村的学生对此缺乏直观的体验,用在教学中效果未必理想。但农村学生对“荡秋千、滑滑梯、打弹弓”则比较熟悉。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的处理方法,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有利于教师找到更加适合教学实际的方法。
(5)一本为主,博采众长
《体积与容积》一课的难点是“同一个物体,形状改变,整体体积不变”。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并不太容易,因为学生一向是以直观的视觉感知来判断物体的大小。加上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知识点,毫无经验可谈。在查阅了他人的实录及教案之后,我决定,还是在教学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之后,再专门来研究这个问题。
但是事有意外。上课之时,准备的苹果居然放不进量杯。是视觉欺骗了我,也是太不细心,居然没有事先试一试。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突发事件,让我顺利地突破了难点。
片断一: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体积与容积的认识》
师:拿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苹果,问,哪一个大?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生:把苹果分别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看哪个杯子的水升得高。
……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到底哪个苹果大。
(我把苹果放进杯子里,没想到有一个苹果放不进去。)
师:糟了,放不进去,怎么办?
生1:把苹果切开。
师:切开?苹果的总体大小有没有改变?
生2:变小了。
生3:不变。
师:到底是变了还是没变?请四个同学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后,依然各执一词)
组1:切开了,苹果自然就变小了。
组2:不对。虽然把苹果切小了,但合起来还是原来苹果的大小。
(学生演示)
师:那么,把苹果切开后,整体大小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同一个物体的形状虽然改变了,但是整体体积――
生:不变。
(师把切后的苹果放进去,还是装不下)
师:怎么办?
生1:再切小点。
生2:老师,你干脆拿个榨果汁机把苹果榨了,然后拿苹果渣来比较,省得装不下还得再切。
学生哄堂大笑,纷纷说,对啊对啊。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如果把苹果榨了,苹果的整体体积有没有改变?
生1:没有。
生2:不。有改变。
师:为什么?刚才我们不是说同一个物体的形状虽然改变了,但是体积不变吗?
生:榨完后的苹果不仅剩下苹果渣,还有苹果汁。
生:如果要比较,得把苹果渣和苹果汁加起来算。
……
反思:
课堂的活力缘于生成。最深刻的印象来自全身心地参与和创造。苹果放不进杯子,这是意外,却也是一个绝佳的生成机会,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主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我及时把握住这个机会,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放不进去,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切苹果的办法。我又适时问道:“切开后的苹果有没有变小?”引导学生讨论、辨析、演示,理解了切开后的苹果只是形状变小了,整体体积不变,从而得出了“同一个物体,形状改变,整体体积不变”的结论。
第二次苹果放不下时,学生提出了榨苹果的办法。这含有戏谑的成分,却也是学生灵性的表现,因为它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并没有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分析“榨后的苹果体积有没有改变”,激发学生的思维。果然,学生分析后发现,榨后的苹果分成了苹果渣和苹果汁两部分,只算苹果渣是不行的。这说明,学生对“同一个物体,形状改变,整体体积不变”的理解更深一层了。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自已发现的。
片断二: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体积单位》
师出示:一个苹果的体积是120( )
生1:120立方厘米。
生2:120立方分米。
师:哪个答案正确?为什么?
生3(拿起1立方分米的小方块):1立方分米就这么大了,如果是120立方分米,岂不是比一个箱子还大?哪有这么大的苹果!
生2:怎么没有?你怎么知道没有?我说,就有!
生4:哪有这么大的苹果啊。
师:哦?你有这么大的苹果啊?明天带一个来给同学们开开眼界好吗?
生(热烈地齐答):好!
生2(不好意思地):没有,没有,没有这么大的苹果。
师:也许以后会有这么大的苹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20立方厘米,对不对?
生2害羞地点了点头。
反思:
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处于活动的状态中。由于人的思维各异,因此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其中不乏错误的思维。如何在不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生2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在明知自己的答案错了之后,还是心服口不服。此时,如果强制改正,虽然他不再坚持自己错误的看法,但学习积极性必然大受损伤。为了保护学生的这种精神,也为了让学生心服口服,我顺水推舟,既然你说有这么大的苹果,那就带一个来给我们看看。轻轻松松把难题抛回给生2。学生一下子犯难了,哪里拿得出来这样的苹果呢?就这样,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一节小小的课堂插曲完美地结束了。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不断生成的。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画龙点睛》(北师大版第三册)一文中的倒数第二段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我们班读书最棒的傲霜正绘声绘色地朗读这一段:“于是画家拿起笔来,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天上响起轰隆隆的雷声,墙壁‘哗啦’一下裂开了。人们惊呼道:‘龙活了!龙活了!’只见两条龙张牙舞爪,腾空而去。墙上只留下两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同学们正为着画家高超的画技赞叹不已时,我看见吴一同高高地举起了她的小手,脸上一副急切的表情,还边举手边迫不及待地小声喊:“老师,我有问题!”我示意让她站起,她“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大声问道:“老师,前面不是说墙壁裂开了吗,怎么后面又写墙上还留下两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墙壁都裂开了,怎么上面还有龙呢,这不是矛盾吗?”
她的发问,让我为之一怔。是呀,这个问题我怎么事先没想到呢?该怎么办呢?我急速地转动脑筋,对,谁的皮球再踢给谁!于是,我微笑着说:“一同,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同学,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同学们,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谁能帮一同解答。”同学们马上看起书来,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片刻之后,泽宇举手起来说:“可能因为墙壁只是裂开了花,并没有坏掉吧!”可对他的解释,一同还是感到不满意,我只得把眼光又投向同学们。同学们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小声议论。终于,小智多星稼祥举起了手:“我觉得可能是墙壁从中间裂成了两半,一半上面各有两条龙,一边的龙活了,而别一边的龙还留在墙上。”我问一同:“这个解释你满意吗?”一同点点头,心满意足地坐下了。
新课标理念指出,只有把学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以及教师和同学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语文课的教学才会别具魅力。可是在当今这个习惯做秀的时代,我们的课堂也成了老师的“秀”场。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牢牢地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不敢放手,不允许偏差的存在,不允许意外情况的发生,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做,却有可能错过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实际上,预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关键看预设什么,怎么预设。我们备课时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当课堂出现未曾预设的情况时,才能游刃有余,将课堂引向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应当也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动态生成”与“课前预设”关系的至理名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