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以现金实际收付作为收入和支出的依据,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事业单位经常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出现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况且,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转化为经营性业务的利润或个人收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由此,需要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接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符合管理理念国际化和和会计制度统一化的发展趋势。
2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但是,当购入旧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净值;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随着已付款额增加而增加;这都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等于固定基金数额,致使固定基金科目的设置失去了意义。同时,事业单位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也就虚增了资产总量;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由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当事业单位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建造工程类固定资产时,建议增加“在建工程”科目,先在“在建工程”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3修购基金提取不合理,取消修购基金的计提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但其提取的基数是收入而不是定资产余额,这样有的单位收入多,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多,有的单位收入少,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少,提取目的与提取基数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而单位实际发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费用与单位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单位定期进行定资产大修理、设备购置的经费也应在年度单位预算中根据需要安排,在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列入支出。至于对修购基金提取后什么时候用、用多少会计制度中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助长了修购费用使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浪费行为。另外,从积累基金角度看,提取修购基金实际上是对年终积累进行分割,是在结转事业结余之前按指定其用途先分割列支一块出来,而事业基金本身就有调节年度预算收支平衡的作用,修购费用完全可以在年初预算安排出现缺门时动用事业基金进行弥补,没有必要计提并单列修购基金。
4接受捐赠的资产核算不当,需改变其核算方法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或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有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与固定资产相同,不同的是接受捐赠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而其他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一种收入,年末要将收入结余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可见,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一个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个却是计入单位收入,而对于事业单位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的核算,现行制度又规定得不清晰,如果也将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作为其他收入核算,这不仅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标准,也违背了可比性原则。由此,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接受未限定用途的其他财物时,实质上是增加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比照企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资产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方法,建议事业单位接受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事业基金”账户,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以便更好地规范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
5所得税帐务处理不妥,应调整其核算方法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情况下,把所得税作为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应该说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同样是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摘要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5日由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本文通过新旧准则比较,进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新改革的必要性、革新性以及影响性分析。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准则 新改革
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近十五年来第一次改革。其准则中,将事业单位会计共作的内容、结构、以及程序进行优化,这就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指定了更明确地方向,提供了更全面的制度保障。
一、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成为必然趋势。自1997年会计准则颁布以来,事业单位就以此为标准进行会计管理与工作,其构建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变更下的市场动态,也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所以,进行会计准则革新成为必然。
1.适应宏观会计准则要求
从97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来看,在会计核算、会计质量信息等方面,对各行各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别,这就不利于统一性与科学性报表制度的建立,使得各个事业单位以自身的会计准则要求来进行会计信息的综合统计,影响事业单位间的比较性信息对比的实现。这就要求具有面向全体事业单位统一性使用的会计标准问世,以达到规范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核查的作用。放眼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概念框架应当包含于会计准则体系之中,但是,就97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来说,其会计概念具有孤立性,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与国际会计准则具有同步性,以基本法则和概念基础参与到体系之中,这不仅是我国特色会计的要求,也是规范会计基本法则的保障。可见,就其会计准则体系来看,无论是基于国际的会计准则体系要求还是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统计发展,都要进行会计准则的革新。
2.适应会计自身发展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成分被带入会计工作之中,而会计准则内容的缺失,使之会计工作缺乏市场性,从而阻碍着事业单位的持续性发展,如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变动、流动负债等多方面的规定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而会计工作作为一项面向单位发展以及市场动态性的财务工作,必须进行适应性的改革。同时,由于权责机制的缺失,会计信息的质量性无法得到保证,这就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出现失真、造假等现象。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革新性及影响性
较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我们发现很多细节发生着变化,而这些细微变化,正是现代事业单位之间以及单位内部展开工作的要求,反映着会计工作实质的变化。
1.准则适用对象的改变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准则的使用对象扩展到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上,这就改变了原来只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的规定,使得准则实施范围扩大。
2.准则定位改变
从整个体系来看,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系统化的准则分为九章四十九条,具有体系化特征,而老准则中仅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会计工作的要求、范围等,这就扩大了会计工作的范围,并将其系统化提升。
3.准则表述准确度提升
在一些用词上,我们发现有所改变,如老准则中第2章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八章“会计报表”改为“财务会计报告”,第七章“支出”改为“支出或费用”等,从这些术语的变化中,我们不仅看到基本术语使用的准确度提升,更多的表现出,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其会计工作的落实性走向,例如, “支出或费用”,就在支出的基础上增加了费用,在第三十五条中明确规定“支出或者费用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这不仅是指政府等相关事业单位中的宏观调控或者各单位支出,而且用费用规定了各个单位的实际消费、或是投资等,这就将事业支出与单位费用区别开来。
4.会计工作明晰化
会计准则表述的差异化,实质上是会计工作实质的变化,将第2章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就使会计工作的抽象性要求降低,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核心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并以具体标准对如何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要求,这就使得会计工作的目的性加强,将会计工作的工作原则与要求共同深入其中。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各个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间的会计信息管理。
5.会计工作扩大化
在新事业单位准则中,会计工作实际开展的范围,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扩大化发展,而扩大了实际工作内容与程序。如第八章中报表与报告一字之差,将会计工作的实质表示出来。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为事业单位提供报表服务,规定会计报表体系的构成,而且是“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而一些相关细节规定,如非流动性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差别,使其会计工作进行资产统计与分析中扩展工作范围。
6.会计目标实效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服务事业单位管理层与财务报告人员的双重功效作用于会计工作之中,这就改变了原来会计准则中的为决策者服务的单一用途,如对举办单位、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各方面进行相关准则制定,这不仅有利于会计管理者进行经济决策,而且扩大了会计资源的信息化来源,使准则也能为受托者服务。同时,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增加责任明确的要求,这就很大程度上明确了各个环节以及部门的相关职责,有利于会计工作实效化进行。
三、总结
革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从宏观上说,是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要求,从微观来说,又是完善自身工作所需。通过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比较分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表面文字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会计工作实质的变化,我们相信,在此准则的支撑下,会计工作会以更好的步调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思考
一、 事业单位的新会计准则概述
自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会计准则已经逐步适应现今单位发展的需要。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以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为对象,针对预算中出现的结果进行一系列的反映,以达到为管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存在两面性,如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事业单位的收支等问题。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表示,事业单位的任何支出都必须明确支出项目的核算以及列报工作。然而目前的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包含有其他的资金收入,这些收入以现有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不予登记。
二、新会计准则变化分析
自从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具体体现在预算体系的完善,会计核算方式的变更,会计科目的修改以及结账时间,结账结余的变化等四个不同的方面。
(一)会计核算方式引入权责发生制
新准则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取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但部分经济业务事项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这些规定有助于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核算基础,有利于以货币为主要的计算形式对企业的资金流向以及材料流向等进行清晰记录,为事业单位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真实性。
(二)会计科目有所增减
会计科目的变化是新会计准则中变化最大的一个部分。在资产科目中,删除了 “产成品”,“材料”等科目,将“现金”科目修改成“库存现金”,同时,将整个基建业务纳入到大账计算。在负债类科目中,去掉了“应付地方(津贴)”,“借入款项”等科目,加入了“长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等科目。这样的科目变化使得整个资产负债业务变得更加清晰,能够精确地反映出整个单位的权利以及义务,减少整个债务风险。
(三)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了完善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完善了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在进行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时,将所有的收入以及支出纳入考虑范围,通过预算编制细化的方式,对项目的支出以及基本的支出运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同时,以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观点,把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视为整个财政定额或者补助的收据,通过对不同年度的转账以及结余的情况进行收入预算的编制。这种方法的出现更加规范了单位的预算制度,满足了事业单位进行决算管理的需求。
(四)结账时间以及结转结余的变化
在旧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以一年结转一次的方式进行收入和支出项目的核算工作,这样的方式使得收入和支出进行相应的会计计算后的结果是净资产的变动值。而在新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改变了这一结算制度,将单位的收支科目结算的工作由原始的一年一结变为一月一结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每个月末,将相关的收支类的科目结转相应的“事业结余”,“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以及“经营结余”中,这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变化。这个变化有利于实现整个资产负债表在进行支出以及收入项目的删减之后,可以使各个项目的数据来源于原有的账簿,使得整个财务报表的编制各加科学。在年末时,可能对“经营结余”以及“事业结余”等进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科目修改,将剩余部分转入到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中。在年末时,根据实际情况,将“非财政补助结转”交回原单位或者留下归于本单位。如果归于本单位,则将剩余部分转入“事业基金”科目。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进行的这些预算管理的规定,可以进一步地加强整个事业单位的支出以及分配的行为。
三、对于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思考
(一)调整会计核算基础,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事业单位的现金收支工作,这种核算方法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反映单位的当期债务情况,同时无法及时反应出单位现有的财务风险。因此,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一般情况下采用将收付实现制,根据财政部会计制度,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建立更贴合实际的会计核算模式,有利于提高整个财务数据反映的全面性以及真实性。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现在的事业单位多以计提修购基金的方法反应整个固定资产的减值状况,这并不能完全反应真实的资产减值状况。新事业单位准则参考国际化相关会计准则,明确根据财政部相关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可以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者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以反映单位内部资产的真实情况。
(二)结合规定编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
新准则明文规定,部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单位适用的相关会计制度规定,编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这个变化一方面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内容和格式能够与企业会计和国际惯例更为一致和协调,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提高会计报告的参考价值以及全面性,减小单位的财务风险。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以做出单位的现金流量变化趋势的预测,通过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分析,有效地防止单位的财务风险;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整个事业单位的筹资,投资等活动,满足了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单位内部资金运营状况的了解。同时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更加完善和完整,同时满足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多方面的需要。
四、结论
自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以来,事业单位的会计运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理论上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其经营目的不同所形成了各个单位之间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利益主体分配的不同,使得整个会计工作增加了一些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操作时,不仅需要依靠新会计准则进行企业的财务核算,也需要考虑真实的实际情况,改善整个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作者单位:诸暨市商务局)
参考文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
第三条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和财产均应纳入单位的会计核算。
第四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
第五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
第八条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九条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和结果。
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三条会计处理方法应前后各期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的情况、原因和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及结果的影响在会计报告中说明。
第十四条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第十五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
第十六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十七条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
第十八条对子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稼鼻反映。
第十九条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第二十条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对于重要的业务事项,应当单独反映。
第三章资产
第二十一条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第二十三条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现金和各种存款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额记账。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定期与债务人对账核实,及时清算、催收。
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材料、产成品等。各种存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各种存货发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计价入账。各种存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以及过时、变质、毁损等报废的,应当计入当期收支。
第二十四条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物和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以货币资金的方式对外投资,应当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记账。以实物或无形资产的方式对外投资,应当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记账。投资期内取得的利息、红利等各项投资收益,应当记大当期收入。"转让债券取得的价款或债券到期收回的本息与其账面成本的差额,应当记大当期收入。
第二十五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l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l年以,上时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购建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在固定资产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竣工决算之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支出或费用。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应当比照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对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扩建,其净增值部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转让、清理取得的收入和清理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发生的损失应当相应增减修购基金。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应当相应增减固定基金。
第二十六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i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记账;购人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成本记账。实行内都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第四章负债
第二十七条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
第二十八条借入款项包括向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借款和向其他单位借入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各种应缴款项包括按财政部门规定应缴预算的资金。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税金以及其他按上级单位规定应上级的款项。
第二十九条各项负债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负债已经发生而数额需要预计确定的,应当合理预计,待实际数额确定后,进行调整。
第三十条各种应付款项及应缴款项应及时清理并按规定办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
第五章净资产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第三十二条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滚存结余资金等。事业基金按当期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第三十三条固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用的基金。固定基金应接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第三十四条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以及其他基金等。专用基金增加应接当期实际提取转入的数额记账;减少应接当期实际支出数额记账。
第三十五条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主要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事业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非经营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经营结余是指事业单位经营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的结余应接规定进行分配
第六章收入
第三十六条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
第三十七条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其中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规定标准或比例缴纳的各项收入。事业单位取得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应当作为其他收入处理。基本建设拨款收入是指国家投资于事业单位用于固定资产新建、改扩建工程的拨款。
第三十八条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对于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单位取得的经营收入,可以在提供劳务或发出商品,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对于长期项目的收入,应当根据年度完成进度予以合理确认。
第三十九条事业单位取得收入为实物时,应当根据有关凭据确认其价值;没有凭据可供确认的,参照其市场价格确定。
第七章支出
第四十条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
第四十一条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是指事业单位用非财政预算资金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标准或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或自筹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
第四十二条事业单位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发生的支出,应当正确予以归集;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标准和规定的比例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进行合理分摊。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正确予以归集。
第八章会计报表
第四十四条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第四十五条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
第四十六条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收支结余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收入支出表的项目,应当按收支的构成和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收入支出表的附表主要有事业支出明细表和经营支出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的项目应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列示。在事业支出明细表中,对于用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应按财政部门的规定列示。
第四十七条基建投资表是反映投入、借人的基本建设资金及其使用情况的报表。
第四十八条会计报表可以采用前后期对比方式编列。上期项目分类和内容与本期不一致的,应当将上期数按本期项目和内容进行调整,必要时需加以说明。
第四十九条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五十条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根据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在认真审核所属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汇总会计报表。
第五十一条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其内容主要包括:特殊事项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九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准则不适用于事业单位附属的企业。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按企业会计制度执行。非国有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准则执行。事业单位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分支机构应按本准则向国内有关方面和上级部门或单位编报会计报表。
【摘要】财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在 2013 年初颁布了新修的会计准则,相对原会计准则,新准则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在许多地方也有很大的改进,本文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准则 财务管理 影响
一、前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如实反映财务情况;明细收入和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重视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
在新制度的指定,需要依托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方针,财务制度也是如此,必须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客观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准则实施,并在进行财务行为时要遵循财务制度,事业单位必须要有良好的支出约束机制,严格按照制度相关规定要求办事,防微杜渐,及时改进弊端,节约资金,检查经费上的不必要浪费,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率。
(二)更加满足预算管理要求
以前主要看重预算,不重视财务会计,新准则要求必须重视预算和财务会计,预算可以确保事业单位的更加良好的运作,而财务会计又有助于提供会计信息,同时新准则也全面体现了收支管理,因此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系统才能更好得到加强和完善,同时新准则的颁布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有章可循,进入了更好的科学化管理。
(三)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在会计核算时,事业单位必须以真实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作为依据,真实客观事业单位的会计的相关情况和结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把经济业务或事项一起纳入到会计核算中来,从而全面又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开支收入情况、效益情况、预算执行等情况,新准则在所增加的“全面性”强调会计核算需要将经济业务或事项并入进其中,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更加完整和全面,同时新准则也对以往的相关性、可比性和及时性原则进行了说明和排列。
(四)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引入权责发生制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缩减成本,并且和决策的有用性是紧密相连的,后者的会计信息与会计核算基础也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事业单位有不同需求,在新准则下都被有所涉及。事业单位尝试着引入责权发生制,在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模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五)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1.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针对常见的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没有统一性,还有相关资产不入账等情况,新准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没有相关凭据、不能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下,允许以取得资产作为金额入账,并且在会计报表中的附注里写清楚,这样的情况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进行更好的比较,促使资金及时入账,对资金的管理有很大帮助,也保证其安全。
2“.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新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的“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在新制度中也明确规定了,折旧和摊销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这个办法充分地兼顾预算和财务管理的需求,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口径也不收到影响的情况下,更加有助于体现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对事业单位落实“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有很好的推进作用,针对内部成本核算,引入“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也为事业单位提供了相关会计数据的支持。
3.加强对财政和非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加强净资产的管理
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在新准则下重新作了调整,针对“事业支出”科目,面向财政补助支出会单独进行明细核算。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及结转和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上,建立了一套合理科学、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有利于推进和加强事业单位支出和分配行为,有助于事业单位的良好健康发展。也对财政资金的科学精细化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六)财务报告体系得到完善
从新准则我们可以看出,原来的会计报表由财务会计报告替换,会计报表和附注组成财务报表,相对于原来的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多了很多内容。会计报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同时增加了内容和附注,对于这项调整,使得报表里的主要项目就有更加明确、有深度的解释和说明,使财务工作者对会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非常有帮助,另外,新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有了明确的要求,数据的真实性,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以及报送的及时性。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影响分析
另外,事业单位财务新准则在资金管理方面新增三大条款,一是“事业单位需严格遵循从严控制、科学规范原则分配资产”,以此充分展现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一条款要求事业单位在配置资产时能够按需分配,切实规避资产流失、浪费现象的发生,保证资产使用价值最大化;二是“在建工程是指正在建设过程中但未竣工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当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将在建工程计入事业单位资产范畴,即拓展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容,又充分展现出在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事业单位需尽可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依据政府相关规定推行资产共享、共用”,以此充分展现出事业单位资产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改革开放推行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突飞猛进发展,基于国内市场中缺乏健全的管理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和法规,以至于市场内重复建设现象日益突出,大量的事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注重购置轻视管理
一直以来,财政拨款始终是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各部门只要认为需要的便不加节制的予以购置,丝毫不进行科学合理预算。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通过政府渠道购置固定资产,所以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往往手续齐备、购置行为规范。但是待事业单位完成固定资产后,便将固定资产随意丢弃,对其管理力度较薄弱,以致大量的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况,未能够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从而给予事业单位造成资产流失、浪费。
(二)账实不符
账实不符是国内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其通常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不及时,致使购置固定资产时呈现“资产管理部门入账而财务部门未入账”或“财务部门入账而资产管理部门未入账”的不良局面;
(2)不能够及时将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专用设备入账,以至于形成“账外账”;
(3)部分固定资产未入固定资产账,仅列支出;
(4)未将出售废旧设备而获得的资产及时入账。综合上述方面使得事业单位账实不符现象较突出。
(三)资产使用、处置缺乏规范性
就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处置等相关问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作出明确规定,并要求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处置资产。尽管如此,但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资产使用、处置缺乏规范性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未经相关部门审批便直接予以出租;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将报废、转让或变卖的固定资产予以如实上报。
另外事业单位均以固定资产完全折旧的方法对专项基金――修购基金予以计提。尽管以修购基金的形式在净资产中予以反映,但修购基金不能够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科目,久而久之将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难以在账面上准确反映出来。另外,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职责权限不明确,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规范,再加上事业单位未形成专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部门,以致呈现多头管理的局面,从而给予事业单位带来账实不符风险。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力度
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为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四大类:未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及报废的固定资产。对于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而言,需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开展政府采购行为;对于未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而言,应从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多个环节,严格按照相关程度开展内部控制;对于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而言,事先经财政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由评估机构对固定资产的出租资金进行科学合理苹果,最后确定出租价格;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而言,应由财务、技术、资产使用及管理等部门共同出具固定资产报废证明,之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直接由评估机构对报废固定资产价值予以评估,然后做出相应处理。
(二)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
国内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环节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其根本在于事业单位领导层未能全面认识到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导致其资产管理责任意识薄弱,对待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为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重视起部门预算工作,确保实现按需购置,切实规避重复购置与无计划购置等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构建健全的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加大资产管理措施执行力度,组织专人承担固定资产购置、验收、转让、报废等多项工作。同时,事业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专人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其工作效率与质量。
(三)培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
要求事业单位各级职工打破传统“经费”观念,树立“资产”观念。第一,流动资产的管理固然重要,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事业单位不仅要重视起固定资产购置,而且还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第二,协调好固定资产使用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实现固定资产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第三,事业单位做好资产管理培训与再教育工作,既要提升相关职工资产管理水平,又要增强职工职业道德素养。
(四)构建健全的资产清查制度
资产清查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而资产清查制度是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应从三大方面落实资产清查工作:
(1)定期清查。事业单位应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准确了解单位固定资产状况,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2)重点清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对频繁使用固定资产的部门予以重点清查;
(3)离任核查。部门负责人离任时,事业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其部门进行资产核查,以规避资产流失、浪费现象发生。
(五)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动态监管
事业单位可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资产管理环节,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大资产管理软件开发力度,以此落实好固定资产维护、查询等工作。同时,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岗位,派遣资深人员负责固定资产构建、处置等相关信息记录工作,依托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便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以保障账实相符。
(六)监管和执法方面
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工作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就监督管理而言,事业单位需致力于固定资产真实完整性和保值增值性的基础之上开展,通过全面落实监督管理使得事业单位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和纠正;就执法检查而言,事业单位需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开展清查、核算,一旦发现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损毁及其报废现象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并有针对于性的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果.浅析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1)
[2]段慧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1(01)
[3]李丽.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企业导报.2011(01)
[4]刘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1(02)
[5]任爱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11(0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对比 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深化,旧事业单位会计会计准则已不再适应其发展,尤其是企业新会计准则于2006的成功颁布与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革呼声更是一浪高于一浪。在此基础上,我国财政部于 2012 年 2 月 15 日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经过一系列的探讨研究,于12月5日修订通过,在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的对比
(一)准则的地位和适用对象的转变
对比新旧会计准则的行文可以发现,两者在准则的定位和适用对象上都有一定不同,旧会计准则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各级国有事业单位。而新会计准则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并将旧会计准则的“规定”改为“原则”,其适用对象为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各类事业单位,去除旧准则里的“国有”两字。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准则在界定范围上有所扩展,对制度的内容进行了更全面的概括,并对具体制度只提供指导而不作具体规定。此外去掉“国有”则表明只要在我国境内设立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都将使用同一会计准则。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转变
旧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上的规定还处于空白阶段,而新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使用群体都做了一定的规定,其中第四条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不但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要“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社会及经济决策服务”,争取使“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者兼具。此外还指定了财务报告的使用群体,具体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单位、债权人、事业服务的接受者和社会公众等。
(三)关于会计核算基础的变化
旧会计准则除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会计核算一律采取首付实现制,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还规定“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自此,科学、测绘、地质勘探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修订后的医院会计制度将都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基础。
二、新会计准则的强化因素体现
(一)保证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统一
对于以往的旧会计准则中,对各行业事业单位没有形成统一的准则,尤其是在会计核算、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事业单位在会计准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化,这导致各事业单位的报表格式、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不利于比较各单位之间的会计情况,为了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新会计准则统一的各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这一统一的会计准则对所有事业单位不管是何种行业都做了统一的标准,改变了旧准则的种种弊端,使所有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得到了统一的管理。
(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的会计准则改变了旧准则对会计要素定义上存在的不完整性,尤其是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上结合了各要素的经济特征,对其确认条件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并充分实现了会计要素的信息可靠性的要求,此外对权责发生制的运用也有所加强,并建立了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从而完善了会计理论体系,强化了会计理论的全面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提供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强化完善的过程,与国家的经济的体制和发展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会计准则也应当不断完善已迎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以往国际上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情况来看,一个国家的“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会计制定也必将顺应国际惯例的经验规律,因此将来会计准则制定必将囊括现行的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因此新准则的确定进一步为我国政府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经验,这就为将来的会计准则制定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新的会计准则的成功实施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会计基础,但是随着当前会计准则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蔓延,这种国际化的步伐对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发展提出了更广阔的要求。由于是事业单位是从事社会服务的组织,是我国当前特有的组织机构,其经营目的不是实现盈利,而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因此事业单位的资金大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拨款与补助,因此政府对于事业单位资金的运用就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职能不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核算与监管。此外,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制定需要大量的成本,但相比事业单位中存在信用问题、资金问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等,会计准则的制定的会计任务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所以事业单位在完善会计准则时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着重强调其经济适用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非常中国的阶段,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也正受到特别广泛的重视,是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中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有合理的解决好上述两种问题,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才能地和国际其他国家相趋同,从而建立其一个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联系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服务。政府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问题,1998年前后,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应运而生,不但加快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变革,各事业单位业务的不断深化,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难以统驭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于2012年底,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于2013年1月1日执行新制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
1.折旧与推销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
在新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折旧、摊销的处理方法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同时,还特别指出事业单位可计提折旧和摊销资产的范围,除事业单位享有所有权的动植物、文物以及在事业单位摆放的陈列品、图书、档案等资产外均属于事业单位资产核算范围。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和摊销。
2.事业单位财政投入资金核算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财政收入的支出与分配,将“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细分化,增设了以下五个二级科目,即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明确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其中,结转与结余金额不得参与预算的结余分配,也不得转入“事业基金”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科目当中。此项变化,即统一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事业单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的不同。
3.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资产的成本应以实际成本或类似或同类资产的成本进行计量。如需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账面价值调整,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但对于即没有有效凭证,市场上也没类似或同类资产,其资产计量口径也不统一的情况下,资产应以名义金额进行入账管理,并要求在当月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出来。这样即确保了资产入账的及时性,也强化了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4.权责发生制将应用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
新制度中引进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有效的反应出了事业单位当期收入与支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发生的部分经济事项或业务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即能如实的反应资产与负债情况,也能满足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5.基本建设投资核算按月并入单位“大账”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发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单独建账核算,至少每月并入单位“大账”进行核算。并要求事业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二级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成本,其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此处不做详细说明。
6.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结构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由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代替,其表内按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分类列示。并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账务会计报表应按月度和年度进行编制;附注部分则应当披露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变动情况。会计报表结构上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报表使者理解和分析事业单位经营情况的速度。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
1.会计核算账户趋于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资产类账户中的“现金”转变为“库存现金”、“对外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并增设了“存货”账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材料与产成品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又增加了“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处理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这是本次变化中的一个亮点,而“虚提”折旧与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兼顾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即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口径,又可以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
2.统一了会计核算的目标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在于明确受托人与被受托人的责任。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目标第一次体现了这一原则,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目标上有了一致性,对以后会计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账务报告列示内容相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采用了企业会计报表的格式,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科学性与通用性,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业绩评价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财务数据。
4.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核算制度更加趋同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趋同性很突出,其业务处理与财务管理方式都非常的相似。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财务核算划分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在不久的将来,两套会计的准则将有望合二为―,将有利于财政部门综合考虑企业与事业单位规范的问题。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后的内容,更加符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需要,使事业单位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使我国的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最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摘 要 事业单位的核心管理体制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牵扯到的部门和人员众多,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单位的运营和未来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保证健康持续的发展。下面我们详细进行分析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建设 研究
一、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单位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当前在一些事业单位里,整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不仅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更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和缺乏内控制度或者不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会对事业单位造成的危害。单位内部没有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导致单位人员从管理层到下属部门和人员在处理事务上没有相关规定来管理和约束,随意性较强,很容易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或者当审计出现问题时,没有可参照的责任制度来确定具体责任人,单位内部相关人员相互推诿,不仅影响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也损害了单位的利益。
2.没有严格按照内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工作
当前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并不能起到内部控制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没有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得内控制度缺乏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单位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但是仅仅停留在书面细则的层次上,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不了其真正的功效,无法促进内控管理工作的提高。
二、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如何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新会计会准则的实施不仅改进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财务状况的,而且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且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具有激励作用,对内部控制制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单位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事业单位人员内部控制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并且对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业务工作的新思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就要使单位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尤其要加强管理层人员的思想认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而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能否切实有效的发挥其功用首先还是要取决于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的意识。如果一个事业单位从管理层就不重视内控制度,那么下属部门和人员也很难切实去执行,这样事业单位的整个制度氛围就会非常松散。因此,事业型单位在内控建设上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管理层到整个事业单位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1]。就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对事业单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事业单位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业单位的生命线从源头上得以强化。
2.建立健全的单位内控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严格按照制度的相关规定来执行。包括单位的财务预算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单位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单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内部员工奖惩制度、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完善的内控制度。如果只有相关制度而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那么内控制度仍是一纸空文而发挥不了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强化单位人员对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对内部人员采取轮换的方式,定期检查资金保管人员和做账人员的工作,坚决杜绝违法和腐败行为出现。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资产,为了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必须要严格按照资产管理制度由专门负责人定期进行盘点,对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正确的记录下来,全面掌握单位的资产动态。
3.强化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更要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端正单位人员的职业态度,加强内部自律行为。用内部审计的方法将单位的所有部门串联起来,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监督的原则,在各项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不仅部门与部门之间要相互监督做好内部审计,每个部门内部的各个岗位之间也要相互监督,并且还要将审计监督细化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杜绝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2]。
4.实施内部奖惩激励措施
为了使单位人员能够切实按照制度的要求来执行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对单位员工实施内部奖惩激励的措施,要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和公正,不搞特殊情况。对于积极上进对单位做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采用发放奖金的方式,也可给予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来激励员工的行为。对于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的人员,来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一个完善的内控制度必须要做到有奖有罚,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推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事业单位建立起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下能够全面有效的执行新会计准则,因此新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促进和反促进管理的关系。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推动下,能够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实现事业单位长期战略发展目标,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重新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全面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要积极适应新转变,更好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挑战
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会计核算目标更加明确、财务报表及会计工作协调性更高、会计分工更加明确。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面临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会计核算目标要求更高
会计准则要为适应单位内外发展环境而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面临较大挑战。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发展状况等相关会计信息,对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体现,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作出决策。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目标的要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需求增加形势相适应,对会计工作不仅要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也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要求。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兼顾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原则,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和转变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在事业单位原有会计准则中,仅仅规定经营性收支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则明确规定,对于部分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其引入对于事业单位决策科学性具有很强的推动性,特别是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水平,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直接决定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引入某些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有很大推动作用,而且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预留了一些空间,例如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在当前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充分的前提下,留等财政部进一步明确。
(三)会计工作协调性要求更高
和原有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会计报表协调性的要求相比,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以及财务报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产生影响。在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工作必须要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转变
面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带来的诸多挑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须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应对和完善: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必须要不断优化和完善,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下,收付实现制更加明确,事业单位必须要更加重视现金支付工作,必须要及时发现事业单位会计财务风险,提前做好预警和应对。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更加注重债务统计管理工作,全面准则掌握事业单位债务状况,使单位管理者更加重视债务,更好避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科学和更准确的信息,及时做好事业单位发展规划。
(二)完善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编制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业务环节同样会产生现金流。现金流是否明确,是否准确,这些无疑都影响到事业单位现金流量。在传统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对现金流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月末、季末乃至年末的现金流量汇总后,总现金流量与实际现金流量差距较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不高直接体现。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现金管理方面,要求现金记录汇总必须与实际收入相符。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做好现金流量表编制工作,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为单位筹资、融资、投资提供依据,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现金情况更好掌握,不断提高单位资金利用效率。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结合财务报表格式,把财务报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对现金流量进行细化明确,强化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传统会计准则下,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单一,会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支持会计人员通过进修和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促进事业单位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作者:林迎秋 单位:济宁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蔡丽兰,镇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60-01
一、事业单位在已有会计准则下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全面而又彻底的改革,但重新规划了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提出了会计核算新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意义,但是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依旧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使得事业单位不能完全的适应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
(一)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信息与实际不符
事业单位内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准确的体现出来。例如当固定资产被购入到事业单位内,虽然资产的产权与支配权已经归事业单位所有,但是由于资产的货款采取的是分期付款的形式,所以具体的资金情况就不能完全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由此拖欠的各种欠款以及负债也不能在报表上显示。
(二)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混淆
预算会计对资本的支出与处理和当期的费用支出处理的步骤是相似的,不能完全的反应资本支出在事业单位内产生的价值,所以在这样的会计准则实行的环境下,事业单位在制作预算的时候,也就不将当年的付现能力考虑在其中,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内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所能带来的利益回报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估量,这些在固定的资产管理重采购和轻使用的普遍状况存在的现象时,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内存在许多不良资产或者是闲置资产,对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不利。
(三)预算会计梯子层次之间的链接不好
在现行的会计准则的实行之下,事业单位内的一些收付实现制度的基础很薄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内在制定的会计岗位的规范制度的时候执行力比较低,存在着预算与会计资金核算的要求与单位的会计管理要求出现不一致的状况,例如在事业单位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十分的模糊,分类方式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规则也不相同,因此在事业单位的统一管理模式之下,几个部门之间的会计准则不一致,导致各个层次之间的衔接不佳,出现了事业单位管理不善的情况。
(四)事业单位改革后对新问题适应能力差
目前经济社会出现了很多的改革,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细化、集中采购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现使得事业单位的必需对已有的会计准则作出改善,但是事业单位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十分的彻底,现行的核算方法依旧不能以最佳的途径处理事业单位内的会计事务,缺乏应有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不能把会计事务的处理过程清晰的反映出来,使得事业单位在面对着一些会计事务的处理细则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的处理细节的空白。
二、 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措施
(一)处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财务状况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出现的财务状况反映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经常会造成事业单位的完全成本信息与实际不符合或者是事业单位的成本出现了波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在实际的收付实现制原则中出现较大的问题,为了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的弊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内实行权责发生制是一件有效的事情,例如可以在处理事业单位内的财务报表的时候,将单位内资产的未缴费用进行直接的核算,积极的解决采购中每年年终因财政与单位存在时间差、决算数以谁为准的问题,按期预提或者是分摊集中支付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事业单位内各个部门之间的细化预算问题,并为之建立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可以从理论的层面上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由于事业单位内的会计岗位的人员每年都要进行相关会计专业的岗位培训,在期间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在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帮助下,加之扎实的理论基础,会使得事业单位内的会计问题得到最佳的解决。
(二)处理解决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混淆的措施
由于事业单位在财务的配比原则上出现了理解错误,导致会计准则在实施期间出现了问题,因此只有采取有效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妥善的处理期间出现的问题才是最佳的选择,将资本性支出资本化,事业单位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有偿使用实行收支配比,促进物质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以及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动资产的实际价值才可以得到最多的保障,大量的资产不良的问题也就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三、总结
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形式以及管理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会计准则的借鉴也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在对事业单位内的会计准则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在不同程度上对事业单位内的成本核算进行完善和控制,完善企业内的成本法,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真正的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整合,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属于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高职院校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转,才能更好的发展好教育。面对迅速转变的经济环境和组织关系,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进行了修订,以财政部令第72号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笔者针对新会计制度对高职院校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职院校、传统会计模式
前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事业单位,面临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与核算环境出现了重重矛盾,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情况下,高职院校进行会计改革是大势所趋,新会计制度是在原有的会计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改进,即保留了原有的正确的合理的会计准则和内容,同时有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增加了新的内容,相随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更能真实、客观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且更能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根据具体的核算环境和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方法、核算基础以及会计报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环境和现行的会计核算环境。那么新会计制度到底对高职院校传统的会计制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经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在主要的会计核算准则和制度上做出如下改变: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在预算管理上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总之,新事业单位准则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将市场经济中的因素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考虑因素之中,相对于传统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更能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同时也更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因此更能促进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对高职院校发展与国家的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新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会计核算准则和内容以及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改进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这样才能提升高职院校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有利于高校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便于国家多各高校统一的预算管理。
2.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与统一部门预算存在矛盾
传统的会计会计核算制度要求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国有事业单位和民办事业单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