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逆反心理

孩子逆反心理

时间:2023-06-06 09:3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逆反心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孩子逆反心理

第1篇

18世纪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埃为了推广马铃薯的种植,采用了一个计划,在一块十分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了这种农作物,并请全副武装的士兵守卫着,一到晚上就撤回去。这种“严禁”的结果,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不少人晚上偷偷把马铃薯移植到自己的菜园里。从此,马铃薯便在法国传播开了。

这个事例说明,某些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只禁止而不解释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各种猜疑、揣测、推度,以至于追根究底。这正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

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 管教方式不当。有时,孩子难免讲了一句错话或者办错了一件事,父母或者老师就因此而非常不满,大声训斥、责骂,当孩子受到刺激时,一般有两种反应:性格温顺的孩子,表面上会顺服父母或老师的权威,但他们会以沉默抗议,从此不与你交流,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打开他们的嘴;性格刚烈的孩子则会直接反抗,大声对抗,甚至用超出你几倍的声音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样便形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2 孩子对父母或老师的行为不满。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或老师偏心、言行不一等行为时,他们往往嘴上不说,心里记恨。他们会不再信任你,或是通过不听话等方式来表示他们的不满,时间长了自然养成叛逆的习惯。

3 家庭关系紧张。如果父母或其主要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时常争执,孩子非常讨厌父母的行为,但又觉得没有办法改变,便以逃避的行为来表示不满,最终形成叛逆心理。

4 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孩子的认识能力差,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他们错误地认为,敢于反抗父母的规定或敢与老师顶嘴,才算勇敢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多同学的称赞与吹捧,得到他的所谓好朋友的认可,进而养成坏习惯。

5 是孩子成长发育的过渡阶段。一般孩子都会有少许的叛逆行为,这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到了上大学时会自动消失。所以,父母发现后应该像以往一样关怀和教育,不必大惊小怪。

二、用心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1 学会沟通。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孩子,寻找叛逆的根源,耐心听一下孩子的想法,从不同角度对待孩子,在感情上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上与孩子达成一致意见。当然,有时还要做一些让步,因为有时其根源在父母自己身上,自己首先要言行一致,做好孩子的榜样。有时根源在一些坏朋友身上,这时就要讲道理,摆事实,并禁止孩子再和坏朋友来往。

有些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永远该听他们的,甚至有时父母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他们还会碍于面子而颠倒是非,哄骗孩子,或者用成年人的威严来压住孩子。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 以身作则。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但自身却很放任。孩子认为父母都没有做到,自己干吗非得去做,所以就不服管。这就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见。

3 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哪个孩子不愿与父母融洽相处,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的兴趣影响学习时,父母应该不动声色地走进孩子的兴趣,深入了解情况,并且和孩子讨论其中的一些内容,然后再作必要的提醒,有的放矢。这样,利害一目了然,孩子自然能够接受你的忠告。否则,你一味地严厉制止,通常适得其反。

第2篇

论文摘要: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困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了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构成及产生的原因,鱿可以得到调适,侠其健康地成长.

一、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逆反心理的客观条件有两个,即主体和客体。可以说,有思维能力的人存在于社会,就会有逆反心理,人的一生都存在着逆反心理。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大脑的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他们的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这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墓础。因此,逆反心理在成年前呈上升状态。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教育阶段,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认知事物和看闷题时容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和较大偏差,因而易与家长、教师、教育者的意向不同。当人们的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二、逆反心理的两面性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形成有它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认识了逆反心理产生的两个因素,当青少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就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调适.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适时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蓄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方法。因而,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地分析,做到扬长进短。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也是问题心理。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形态。同时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认

三、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构成

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逆反心理存在,其主体和客体必须存在,当主体和客体不一致而产生矛盾时,逆反心理就产生出来。 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必定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如表情、体态、语言、行为等。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逆反心理表现出来的逆反现象.逆反心理的产生和逆反现象的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和两者的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形成的,只从主体或客体、只从主观或客观上谈逆反心理的原因是片面的,把它分开来谈也是不足的。

四、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常用自己的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孩子的逆反心理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一个飞跃。他们有了较强的行为能力和自理能力,认为自己己经长大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想摆脱父母,自立自强。父母却无法相信孩子己经长大,仍然要主宰孩子的大部分行动。因而孩子会渐渐地疏远父母、教师,对师长的要求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在当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家长想让孩子打好基础,教师想让学生多出成绩,家长和教师多方施压,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失当.这样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压力很大,成长历程被压变了形,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童趣。当压力超过青少年学生的适应能力时,矛盾必然产生,就会产生出逆反行为,甚至敌视父母、教师。

当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加以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如:老师在教室里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学生;家长在朋友或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伤害孩子自尊,是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五、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爱心的同时更应有童心,对于孩子的好奇心,教育者应适当给孩子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孩子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要总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而应留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

第3篇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4篇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三要素构成,家长、学校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共同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逆反是一个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所广泛涉及的话题。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逆反侧重的是反抗的情绪性。因此,“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和传统观念模式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以一般常态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1 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首先,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其次,情感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2 逆反心理的成因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青春期大脑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化,思维的逆反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另外,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强化,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形成逆反心态。

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偏差度较大,认识容易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和极端,固执己见。调查表明,36.5%的中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显得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对教育、批评和劝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的错位是加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导致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社会角色”意识的失落也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个体在班级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若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社会与个性的对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因接受某种现象或因制作某种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世人们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3 逆反心理的调适

积极预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需要恰当的教育关怀,促进青少年的真正成长和人格的真正独立。

1、倾听与理解:了解青少年的内心之声

对青少年的了解离不开和她们的真正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一方思想对另一方的强加和储存,而是以他人看待他人;也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而是一个创造的行动。对话中双方相互平等,互相尊重。这就是孩子们说的‘问我,理解我,但不要判我’。”教育者和家长要经常从青少年的行动情绪反应来理解其心态变化,发觉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在养育之路上要变得更有一种心灵智力,对我们处于一种关爱关系中的人,我们必须持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我们必须学会以我们真正的自我去接受和好好倾听。我们必须愿意去开放,去敞开,去面对他人打开自我的危险。”只有通过这种打开,我们才能了解孩子内心。

第5篇

父母是“逆反心理”的始作俑者

不知道“逆反心理”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所有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术语中,它是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但这不是一个好词,因为它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都指向了冲突的一方。它与“造反心理”几乎同义,只不过完全站在了统治者的立场,认为造反者是不对的,而事实却是,统治者太过分。说“哪里有造反,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同样适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控制得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可以说,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跟父母的逆反心理成对出现的。

在一切冲突中,经常是冲突的一方把责任完全推给另一方。逆反心理这四个字几乎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发明的。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逐渐成熟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要求独立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对于这种要求,父母通常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正视孩子的离开

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好父母的条件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长大都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举个例子,4、5岁的孩子经常把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看得比父母还重,认为老师和同学的话是“圣旨”,父母的话是“耳旁风”。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这么做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社会化的表现。而不健康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吃里扒外、不知好歹。于是后者会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来制止孩子把自己“抛弃”,以孩子的“逆反”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在不健康的父母眼中,孩子的许多言行都带有病理色彩。那些本来正常的、具有创造性的、只有身处美好青春期的人才会有的美丽言行,会被身心正在走下坡路的为逆反。健康被当成疾病、创造力被视为谋反、成长的努力被看成背信弃义,没有比这更让人悲伤的了。

别让孩子活在你的“担心”中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我。过多被他人决定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和对孩子能力的扼杀。在父母的担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因为孩子会接受来自父母的暗示,“配合”父母,使自己越来越“配得上”父母的担心。

青少年典型的逆反心理是不愿意、不喜欢学习。这大多是父母和老师过度强调学习的后果。孩子天生喜欢探索,他们对一切都富有浓厚的好奇心。但如果成人总是在学习上对孩子唠叨,学习就成了孩子负面情绪的来源,所以就不喜欢学习了。有人提议,如果反向利用一下所谓的“逆反心理”:反复强调学习不重要,不许孩子学习,成天要求孩子上网,那孩子一“逆反”,就去“沉溺”学习了。当然,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没人真的这么做。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依赖这样的“偏方”,而应该依赖成人制造的持续稳定的健康环境。只有成人的“逆反心理”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不与日俱增,孩子的内心才会跟着变得宁静和谐。

第6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教师;教育;行为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类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不是一种异常现象,而是由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青少年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得表现出逆反心理,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成熟、不稳定性;反抗性与依赖性、情感的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懦弱;不喜欢按别人说的去做;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烦;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喜欢与众不同;违反某些规定会感到很快乐;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不管别人怎么阻止也不会改变主意;会对课堂上出现一些老师没有意料的情况感到很开心;对伤害自己自尊心的人,想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办法得到。

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生理、心理上,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不稳定时期,思维范围和内容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已经由单一化向着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正是他们的思维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主观上,过分强调自我:中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对所见所闻持批判态度,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常用逆反表现自我;受好奇心驱使: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你越禁,我越要干。好奇心过强,就形成了一种特殊心理需要,如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偏激、片面地看问题:一些学生把老师看成是“管”他们,限制他们的人,所以把自己放在了老师的对立面上,认为老师是“老土”,“跟不上形势”,把老师的教导当成“婆婆妈妈”,把严格管理当成“束缚、压制”。这种偏激、片面看问题的方式,是导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客观上,父母老师的管教方式、手段、地点不当: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表现叛逆,但有时孩子讲了一句错话或做错了一件事,大人感到不满,不分场合就大声训斥或责骂,孩子受到刺激,才变得大声对抗,甚至以沉默抗议,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逆反心理;不满父母老师的作为:许多时候孩子不满父母老师的偏心、言行不一致,很可能以不听话等方式来他的不满;日久养成不良习惯:在家里,孩子有了错误不加以及时纠正,待孩子长大后,习惯已形成,要改也困难了;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争执,孩子讨厌父母的行为,但又觉得没办法改变,便以逃避方式表示不满;受外界的不良影响: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孩子在学校与老师顶嘴,在家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却被同学称赞与吹捧,受到坏朋友的认可,使孩子产生错觉。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他们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是他们智慧火花和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如能正确利用和引导,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逆反心理也给家庭、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青少年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甚至向犯罪心理转化。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

1.尊重是基础

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师生沟通的基础。只有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能和他们更加融洽地相处。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应避免以下四种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学生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标,不利于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信心,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样会使学生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平时,教师多和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还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去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爱,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

2.赏识是动力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有逆反行为的中学生,赏识尤为重要。欣赏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能够帮助其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学生的逆反心理来自心中的积怨,这些积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经常性的说理引导,缺乏足够的情感激励造成的。当逆反的孩子用各种怪招引起我们注意时,他是给我们传递一种信息:“我想得到你们的注意和赞美。”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学生,用心去挖掘这群“特殊”中学生的优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成长中的中学生具有敏感的心灵,教师的一个不经意赞许眼神,一句简短的表扬话语,一阵情不自禁的掌声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动力,更是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动力。

3.师表是化身

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于有逆反行为的中学生,教师首先必须为人师表,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就因为他们把教师看成至高无上的完美的化身。这种形象一旦被破坏,就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导致他们“不听话”。因此教师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说话得体,表里如一,在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求适中,宽严得当,方法上以情为主,循循善诱,做到通情达理。同时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以“能”感人,努力完善自身的形象,提高可信度,达到避免或减少产生逆反心理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顺应心理规律,化阻力为动力,逆反心理用的是求异思维,这种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所不可缺的。例如,在批评的同时寻找其思想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表扬,往往能化阻力为动力。另外,根据逆反心理的两面性的特点,有时还可以使用“激将法”来达到教育目的。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规范的行为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可以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而最重要的是通过人格的力量“以人教人”。教师要养成一种完善人格、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一种求实致远、朴实高雅的品位,学生在这样人格的儒化下,才能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家教是定力

由于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其家庭情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家庭、学校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多数家长又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所以学校在对学生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对于家长有问题的,班主任必须要给家长指出来。教育要了解、顺应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规律,有爱心的同时更要有童心,对于他们的好奇心,应适当给他们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他们阻止其好奇心。他们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要真诚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当他们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丧失信赖度,阻塞心灵交流的通道,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要多体谅他们的难处,不要给他施加过分的压力,让他们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其正常健康成长。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原因分析;教育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外部影响与自身心理感受不一致时,它就容易产生。中职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逆反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对我校及其他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逆反心理或具有逆反心理倾向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由于中职生就生源而言,属于底层生源。相对于普高学生来说,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时比较复杂的。许多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大诱因。例如: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备的逆反心理;有些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断,不少学生与家长很少交流,很少讲话,讲起来就是争吵。而且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这些都容易给中职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这些心理又不成熟的学生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引发了逆反心理。

2、个人方面。首先,这个时期的中职生,在生理上的发育逐渐的成熟,生理上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性别意识逐渐的强化和建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轻则回避、重则刻意背离。其次,中职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都有了飞跃,但其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老师的善意的教育往往总抱有一种排斥,把自己放在了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上。

3、学校方面。中职学生评判能力较低,特别是进入高中学习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加深,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并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因而常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往往是不成熟的,极易产生固执、偏激等不良倾向,甚至以感情代替理智,用直觉代替分析,把现象看成本质。

4、社会方面。社会的大环境下,“上高中、考大学”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职业教育的地位非常尴尬。虽然国家不断地出台扶植职教,但是高中始终是被奉为“正路”,职教不过是“旁门左道”。基于这样的认识,中职学生会有一种自卑心理,带来一种防卫性的自负。这种自负由于在旁人看来是可笑和可悲的,所以出现逆反心理也不足为怪。只不过这种逆反就不仅仅是针对老师和家长了,甚至是对社会的一种逆反。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思想教育

第8篇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意愿,也就不被谅解。教师的辛勤劳动难免会事倍功半。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了解其成因,采取恰当方法排除这种消极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造成小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教育环境及其他外部刺激的客观因素,也有小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

第一、错误的舆论氛围。

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小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讽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小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以下是常见的情况:

1.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2.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3.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

第三、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第四、孩子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

与童年期相比,十一二岁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这种社会独立性使孩子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认为学生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教师认为学生不听活,学生也认为教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第五、小学高年级学生主体内部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

他们过分强调自我,好奇心盛,偏激固执等,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取舍,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对于越是禁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第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二、排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

其次,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潜移默化地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的效果。

三、注重了解小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某生自尊心受伤害而又渴望自强时,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对自身的过失感到内疚时等等,这就是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却又渴求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达到心理平衡时,就是教育者应把握的教育良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第三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第四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

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第9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形成;影响;调适

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遇到中学生有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你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这在教育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影响、调适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逆反心理的形成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 主观因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1.1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过程中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1.1.2 中学生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1.1.3 中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比如,我校不让学生留长发,有的学生干脆将自己的头理成光头,教师批评他时还振振有词的说:“留长发不行,理光头也不行,那我理什么头。”将事情走向两个极端。

1.2 客观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学生所处的狭隘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既给中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告状”“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1.2.2 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教师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1.2.3 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突出的一种心理特征,我们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一种现象,正确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不能将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视为洪水猛兽,这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利的。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逆反心理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俗一点说,就是指约束自己行为难控制或别人的语言要求有意违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消极影响: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如: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越禁止,我越感兴趣;你说他好,我看他糟等等。

比如,有的学生家长反映,天气凉了,孩子出门时,家长要求多加一件衣服,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家后孩子感冒了;或一问到孩子的成绩孩子就反感、回避等。这些消极的心理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社会的安定及和谐。

与学习其它学科相比,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的逆反心理表现的较明显、强烈。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它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任,往往对思想品德教育采取冷淡、怀疑的态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一个学生说话办事常常有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他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和群的病态性格,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不利于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大大削弱甚至葬送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及时调适,使之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积极影响:对于逆反心理我们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我们老师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我们难免也有误区。从一定意义上说,逆反心理中也蕴涵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涵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态度迎接竞争和挑战。

总之,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逆反心理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调适其消极的方面,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3.思想品德教育中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逆反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这一种现象,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分析,努力解决,可以避免向消极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3.1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了解学生是行不通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具有一般普遍的身心特点,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差异,各个学生表现的个性心理及品德的差异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因为个性差异往往是他们产生与众不同或逆反心理的一个诱因。了解学生还要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分析,发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特别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的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这样对于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是大有益处的。

3.2 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更是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承担者,党和国家把如此重大的责任教给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

3.2.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用一颗充满挚爱的心去感化学生。面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师会产生不满和急躁的情绪,这时要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要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安抚。

3.2.2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此话说明了我们要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有较扎实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底。为此,我们必须要坚定对自己所教理论的信仰,坚信它是科学的,是真理,而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合,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3.2.3 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感情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教书匠”。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要讲究教育艺术。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方式,如开导式、归谬式、激将式、爱心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社会大课堂、调查分析、辩论赛等。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些教师让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当班委,让他参与班级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方式手段使用得好,将会事半功倍。

3.2.4 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对社会现实生活存在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加以现实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网络游戏、歌星、影星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特别是流行音乐要敢于分析,决不可回避,避而不谈反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中学生喜欢周杰伦,我们成年人对周杰伦不可能崇拜。但我就买了一些周杰伦的歌碟,查找了一些周杰伦的资料,发现周杰伦的一些闪光点,其歌词非常具有中国文化底蕴,而且周杰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我校举办的一次文艺晚会上,我唱了一首他的《青花瓷》,很受学生欢迎,这样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3.3 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要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同时也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成绩,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我们从中学生逆反心里的形成中可以看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对待这一种现象,我们所要做的是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个体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应对方法,尽量避免因为教师原因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也要及时的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形成;影响;调适 

        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遇到中学生有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你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这在教育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影响、调适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逆反心理的形成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 主观因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1.1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过程中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1.1.2 中学生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1.1.3 中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比如,我校不让学生留长发,有的学生干脆将自己的头理成光头,教师批评他时还振振有词的说:“留长发不行,理光头也不行,那我理什么头。”将事情走向两个极端。

        1.2 客观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学生所处的狭隘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既给中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告状”“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1.2.2 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教师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1.2.3 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突出的一种心理特征,我们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一种现象,正确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不能将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视为洪水猛兽,这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利的。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逆反心理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俗一点说,就是指约束自己行为难控制或别人的语言要求有意违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消极影响: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如: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越禁止,我越感兴趣;你说他好,我看他糟等等。 

比如,有的学生家长反映,天气凉了,孩子出门时,家长要求多加一件衣服,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家后孩子感冒了;或一问到孩子的成绩孩子就反感、回避等。这些消极的心理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社会的安定及和谐。

        与学习其它学科相比,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的逆反心理表现的较明显、强烈。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它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任,往往对思想品德教育采取冷淡、怀疑的态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一个学生说话办事常常有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他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和群的病态性格,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不利于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大大削弱甚至葬送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及时调适,使之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积极影响:对于逆反心理我们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我们老师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我们难免也有误区。从一定意义上说,逆反心理中也蕴涵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涵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态度迎接竞争和挑战。

        总之,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逆反心理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调适其消极的方面,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3.思想品德教育中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逆反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这一种现象,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分析,努力解决,可以避免向消极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3.1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了解学生是行不通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具有一般普遍的身心特点,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差异,各个学生表现的个性心理及品德的差异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因为个性差异往往是他们产生与众不同或逆反心理的一个诱因。了解学生还要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分析,发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特别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的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这样对于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是大有益处的。

        3.2 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更是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承担者,党和国家把如此重大的责任教给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

        3.2.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用一颗充满挚爱的心去感化学生。面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师会产生不满和急躁的情绪,这时要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要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安抚。

        3.2.2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此话说明了我们要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有较扎实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底。为此,我们必须要坚定对自己所教理论的信仰,坚信它是科学的,是真理,而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合,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3.2.3 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感情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教书匠”。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要讲究教育艺术。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方式,如开导式、归谬式、激将式、爱心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社会大课堂、调查分析、辩论赛等。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些教师让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当班委,让他参与班级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方式手段使用得好,将会事半功倍。

        3.2.4 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对社会现实生活存在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加以现实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网络游戏、歌星、影星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特别是流行音乐要敢于分析,决不可回避,避而不谈反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中学生喜欢周杰伦,我们成年人对周杰伦不可能崇拜。但我就买了一些周杰伦的歌碟,查找了一些周杰伦的资料,发现周杰伦的一些闪光点,其歌词非常具有中国文化底蕴,而且周杰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我校举办的一次文艺晚会上,我唱了一首他的《青花瓷》,很受学生欢迎,这样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3.3 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要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同时也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成绩,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我们从中学生逆反心里的形成中可以看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对待这一种现象,我们所要做的是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个体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应对方法,尽量避免因为教师原因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也要及时的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中小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的表现,不仅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也给教师家长带来了很大困扰。为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家长应理智地对待孩子,引导孩子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尤其明显强烈。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1 逆反心理的成因

1.1家庭因素

首先,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的程度。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于引起他们反感、抵触,产生逆反心理。其次,父母长期的分歧、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多疑、心神不宁,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2学校教育的因素

个别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对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有些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产生“老师不喜欢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1.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

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盲目追星、追求高消费等现象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孩子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导致其行为与教师、家长的教育背离,成为学生逆反心理的导火索。

1.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2 逆反心理的预防

2.1让孩子感受爱,学会爱

教育的全部奥秘就是爱。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注意向学生传达自己的关爱。课堂上精神饱满,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愉快的学习;课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孩子的生活小事。对孩子的进步宜及时肯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使学生更自觉地充分发挥内心的潜力,朝着老师希望的方向努力。

教师还应该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帮助家长理智地爱孩子,讲究爱的艺术,引导而不苛求,爱护而不干涉,尊重他们的兴趣与抉择;接纳他们的同学及友伴;以最大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游戏与活动,随时注意聆听子女的心声,乐于提供必要的帮助等。

2.2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2.1用名人名言启迪孩子的心灵

名人名言是各个方面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智慧的结晶,短小精练又耐人寻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也展示着感人的艺术魅力。对每一句话的细读和深思,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力量和丰富的营养。

2.2.2用精彩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

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古今名人故事、益智趣味故事等蕴含着广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陶冶。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2.2.3用书籍充实孩子的心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为了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可以坚持一月一个主题,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手抄报比赛、作文笔会、书画笔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读书用书。让书本成为学生最好的朋友,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见解,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使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教育孩子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2.2.4用座右铭警醒孩子的心灵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的书桌上刻下一个小小的“早”字,使他以后的人生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座右铭的作用可见一斑。座右铭的语言宜精辟简短,内容可由教师、家长推荐,也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以起到加强自我修养,勉励自己,约束自己的作用。

学生的心中有了正确的认知理念和美好的道德信念,错误思想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为预防逆反心理增加了一道思想屏障。

2.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

2.3.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自我教育,通过写日记,制订计划并定期自检,树立榜样等方式创设条件,通过自我管理战胜自己,磨练自己的人格,使自己一直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2.3.2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人手

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古训给予的启示,要与学生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以身教代替言教,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有益于自身成长的活动中去,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3.3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

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道德意志,用道德意志支配行为,用规范的行为提升道德,寓道德培养于行为习惯的养成之中,实现内在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外显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机结合,从而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

2.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实践和自我教育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生 逆反心理 成因 对策

中职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他们对某件事情、某种结论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逆反心理的表现大多为不满、抵触以及漫不经心。比如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表扬某位学生,却引起一些学生的不服气。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效力。因此,每一位合格的教师,都要正确认识、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1.主观原因

中职生自我意识强,不喜欢家长及教师的约束,但自身又缺乏足够的能力与经验,这种矛盾心理引发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大胆尝试,但往往因冲动而缺乏是非的明辨力,犯错后仍然不觉得是自己错了,逆反心理由此产生。

(2)爱面子,做错事后不愿被教师批评,将他人的教育、帮助一律视为对自己的否定,故而妄加排斥。中职生喜欢无拘无束,当教师进行教育,即使是正面教育,干预到自身的自由时,都会产生对抗情绪,进一步演化为逆反心理。

(3)中职生在心理上缺乏一定的成熟度,对教师提出的意见或要求表示不理解或产生误解。教师的很多做法与要求有时候超出了学生当下的认知,或者学生不愿意深究教师的深意,甚至认为是教师的有意刁难,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引起心理上的逆反。

2.客观原因

学校的管理教育和教师的说教违背了学生正常的心理规律,遏制了其需求的实现,从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留情面的批评与强制手段伤害学生自尊。多数教师认为:“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教师时不时地会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甚至不惜严厉训斥、强制检讨,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内心。久而久之,学生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拒绝教师的一切“说教”,甚至故意对抗。

有一天,笔者在检查晚自习时,发现船舶班的几个学生在偷偷打牌。此情此景让笔者火冒三丈,当即对打牌者怒斥一通,并要没收他们的牌,哪知他们扭扭捏捏就是不给。笔者更加生气,一把抓住了其中一个学生的衣领……事后,班长说:“老师,他们心里肯定知道错了,但你越发火他们越觉得没面子,就越跟你对立。”

(2)规章制度与管理不匹配。很多班级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教师新接手班级后,隔三差五地颁布班级规章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没有足够的力度。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造成学生无视班级规章制度,更不把教师的劝导、教诲放在心上。日积月累,班级的规章制度成了摆设,学生更是毫无顾忌地我行我素。

(3)处事偏袒导致学生反感。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同理,不少学生都怕教师不公。学生对那些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偏听偏信的教师十分厌恶。如两个学生打架,有些教师只处分与自己顶嘴的那一个,那么被处分的学生必然心怀不满,与教师越来越对立。又如评选“三好学生”,教师没有采取公开、公平的民主评选,而是因为与某学生关系好,即使成绩不优秀也让其当上“三好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心中不服气。

因处事不公正而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有一次,文秘班的一个学生声称丢了一个精致的魔方,就在全班学生都检查自己桌柜时,另一个学生发现魔方竟在自己的桌柜里。当该学生拿出魔方时,班主任非但不表扬他,还当场斥责他偷拿同学的东西,使该学生有口难辩。经过事后了解,才知道是别的同学恶作剧。从此,该学生对班主任心有不满,常常不配合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

(4)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因此经常会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比赛成绩及寝室卫生的重要性,规定学生个人指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要求过严,对学生的学习和各种竞赛成绩要求过高。教师只在意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觉得教师强烈的功利之心,从而引起反感。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针对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势利导,因人施教,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对学生倾注“师爱”,动之以情,融洽师生关系

俄国革命家捷尔任斯基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谁爱孩子,孩子才能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汽修班有位于同学,平时调皮捣蛋,有一天课间操,别人都在认真地做,只有他一动不动地站着。笔者看见后上前踢了他一脚,这下不得了了,于同学一气之下告到了校长室。笔者在踢完他之后也认识到错了:学生再有错,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他的人格。于是,笔者回到办公室,给他写了一封道歉信。笔者在信中诚恳地向于同学做了检讨,然后亲自交到他手中。于同学不但原谅了笔者,而且各方面进步很快,对笔者也很尊重。

教师要学会将心比心,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而应该倾注爱心,讲求平等、尊重,必要的时候要敢于说一声“对不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亲近教师,而教师也能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及时有效的正面引导。

2.不断提升自我,做到敬业、宽容、谦和、公平公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有无数学生的眼睛在看着你,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表率,才能从容不迫地教育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将自己敬业、宽容、公平公正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在教师高尚品德的潜移默化下,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章守规。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身教提高言教的说服力,从而防止学生因教师的言行不一而产生逆反心理。

3.肯定学生,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大多数不被肯定,极度缺乏自信。作为中职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比如学生打扫卫生时,教师应耐心指导,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多加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并将渗透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笔者以前的班上有位学生成绩不好,但他十分喜爱跑步,开运动会时,笔者鼓励他参加长跑比赛,果然取得了好成绩。此后,笔者每次见到他,都会鼓励他增强这方面的锻炼,一学期后,这位学生果然比之前自信多了,学习态度也比以往好了不少。

4.教育过程要讲求艺术性,善于运用“暗示”手法

中国人讲求含蓄,委婉的沟通方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用委婉、暗示性的语言传递信息,会使学生更易接受,也更易沟通师生感情。例如笔者带船舶班时,临近学校运动会,无意中发现几个平时体育好的学生压力很大,他们都想争第一。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笔者思索良久,趁着午休之后的时间来到班上,开玩笑地说道:“我方才午睡时做了个梦,梦见你们在运动会上破了学校的比赛纪录,可让我高兴了。但老师醒来后想,拿不拿名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重在参与,所以同学们就尽情享受比赛过程吧,老师已经在梦里感受过那份激动了。”学生们听了笔者的话都笑了,也都轻松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孩子们很少听见你在说什么,但总在看见你在做什么。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有时候能起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班里刚打扫完卫生,又有几个同学乱扔纸屑,笔者发现后就直接走过去,主动弯腰捡起纸屑。笔者的这种行动感染了学生,如此反复了几次后,班上就形成了不乱扔纸屑的风气。

5.面对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施教

每位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背后都有不一样的心路历程。因此,教师要分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背后原因,因人施教。比如,针对那些因缺乏知识和经验而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多与之沟通,用身边的故事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那些因教师要求过严而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反思自我,寻求平衡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

6.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笔者带机械班时,班上有个陆同学,平时不思学习,常常迟到、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他与家长的关系也很紧张。经过家访,笔者了解到陆同学因为上网成瘾,常常夜不归宿,并因此隔三差五地被父亲痛打。在随后的沟通中,笔者了解到陆同学以前并不爱通宵上网、夜不归宿,但自从几年前父母买了电脑后,他便开始沉迷于此。父母开始不以为意,甚至希望他通过上网、了解网络信息,帮助提高学习成绩。谁知一发不可收拾,陆同学上网成瘾后,父亲便时常痛打他,导致陆明以夜不归宿来报复,使逆反心理进入恶性循环的模式。通过谈心,笔者了解到陆同学这样做并没有得到快乐,而且非常担心自己的未来,也曾想改变。于是,笔者经常鼓励他,肯定他在玩游戏时的机智与耐力,让他将这份机智与耐力运用到学习中来。在笔者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真的戒掉了网瘾,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三、小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积极、正确地引导,而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首先不要畏惧与逃避,应积极寻求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疏导,尽最大努力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次,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要勇于包容,包容他们的标新立异,包容他们的独创意识,同时防止学生过度极端,走向偏激。

参考文献:

[1]郑确.青少年逆反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龙惊云.奇妙的逆反心理[J].心理世界,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