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经济
0.引言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在系统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了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张。
矿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95%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业。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矿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能源矿业是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煤炭又排在能源矿产之首,是我国最优保障和最主要的能源。有第一能源之称的我国煤炭工业,由于特殊的行业地位,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极强的典型性。
针对我国煤炭工业地位和状况的复杂性,如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煤炭发展领域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煤炭隶属矿产资源,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煤炭生产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依靠着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统配煤矿是我国煤炭工业的主力军,其技术进程代表着国家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我国的能源结构一致以煤为主,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
1.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
①成煤时期多,但主要成煤时期集中
②煤炭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
③煤类齐全,但数量分布不均衡
④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类储量少、煤质差
⑤煤炭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低
1.2国内外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内容或方向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理论及方法体系;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构建于解析;煤炭资源评价及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煤矿区的生态环境与保护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富蕴着人类活动的现代时间和理念。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应经有朴素的持续发展思想,而西方则把持续发展思想的最早研究上溯到马尔萨斯和达尔文。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史,周德群教授将其归纳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发展、对可持续问题的全面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四个阶段。
(2)煤炭是不可再生且可耗竭的天然资源,又是矿区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积极开展煤炭资源评价与管理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展了煤炭资源价值、煤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结论和研究成果。煤炭属于矿产资源范畴,其价值问题在国内外一直存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矿产资源价值构成及来源地认识。当前,国内多数学者支持矿产资源本身具有价值的观点,而对于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现仍处于认识统一之中。。
2.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矿区为基础的
煤炭工业的能源基础产业地位,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在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来20年不会改变,煤炭作为最安全可靠和最主要能源的地位难以动摇。煤炭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长期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的效果,也必然影响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部门性质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又是以众多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即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脚在以矿区所在的具体区域和空间,矿区发展的可持续自然成为真个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要求。
3.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3.1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策
⑴完善矿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实行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
⑶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参与度;
⑷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行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
⑸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模式。
3.2矿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策略
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矿区内的企业具有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张能力,这既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宏观管理要求,也是推动矿区这一特定区域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矿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必然为矿区内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资金积累,这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托和保证。为此,针对我国煤炭矿区的实际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与对策,努力改善和提高矿区经济的运营质量和效益。
⑴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⑵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
⑶依靠智力支持,永续经济增长动力;
⑷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⑸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本和国际化经营水平。
3.3矿区城市化发展
矿区城市化发展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城市是城市的特殊类型,其成长演化有其特定的规律性。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煤炭城市,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并制约着矿区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基于对矿业城市成长演化规律和我国煤炭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现提出矿区城市化发展的有效对策如下:
⑴遵循矿业城市生命周期规律,正确实施阶段对应发展战略;
⑵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煤炭城市经济的平稳转型;
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有效的转型途径;
⑷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增大煤炭城市的战略空间吸纳力;
⑸国家制定援助煤炭城市的产业政策。
4.结语
在我国,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经济特征的资源型区域,是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主流区域。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还需我们付诸实践,投身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当中去,为推动我国煤炭资源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周德群.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与模型[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朱训.认清形势增强信心为振兴矿业而奋斗[J].中国矿业,1997
[4]谢和平.中国能源发展趋势与能源科技展望[J].中国煤炭,1998
1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DEA评价
1.1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探究石油工业的特点分析可知: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该是石油工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油气资源、以及社会效益四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衡量了石油工业的发展性,而环境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衡量了石油工业的可持续性,只有当4个子系统能够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指标选取和数据搜集
石油工业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根据我国石油工业自身特点,并结合上面对于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效率内涵的理解,将石油工业划分为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油气资源、以及社会效益4个子系统.从系统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分别从4个子系统中选取石油工业总资产、石油工业总产值、石油工业废水排放量、油气产量、石油工业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评价指标,构建我国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用来反映我国石油工业在各个领域内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石油工业总资产和工业总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能够反映出我国石油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石油工业中排放量最大的废水排放量作为石油工业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油气产量能够直接反映我国油气资源的规模;石油工业职工平均工资能够显示出我国石油工业职工的待遇水平.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年份的国家统计年鉴、中国石油统计年鉴以及网上相关统计资料.
1.3模型结果
应用非径向DEA模型以及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MAXDEA软件分别对模型1,2进行求解,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看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效率在2001,2002,2005,2008年为非DEA有效,其他年份均为DEA有效.在非DEA有效的4年中,2001,2002年数值分别在0.95以下,系统效率较差.由评价结构可看出使用非径向DEA方法测得结果具有更好的评价效果.图2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效率的变化趋势,将整个时间段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3年,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剧烈波动的4年.在这4年内,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石油巨头开始进入我国石油工业市场,给我过石油产业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低迷,导致石油企业利润相对较低.石油企业也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革,中石油、中石化纷纷上市,企业资产进行重组.不足.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没有达到战略高度,对于环保投入相对欠缺,废水废气回收利用率较低.所以在这一阶段,尤其在2001,2002年,中国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太稳定,石油工业经济效益发展缓慢,环境保护投入较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没能很好协调,导致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效率波动较大.第二阶段是2004—2010年,在这一阶段由于发生美伊战争,导致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石油化工产品需求旺盛,所以石油工业经济效益也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油气资源方面,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稳定提升,同时海外油气产量也大幅提升,2008年中石油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已突破6220万t,天然气作业产量超过67亿m3,分别创历史新高.中国石油公司逐步提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投资不断提升.所以,在这几年,我国石油工业效率一直很稳定,且保持在高效率值的状态.由表3对非DEA有效年份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石油工业在非DEA有效的这4年中各资源组合没有达到最优,存在投入剩余和输出亏空.2001年工业总资产投入过剩以及石油工业职工平均工资明显偏高.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低迷,以及国际石油公司开始进入国内,经济效益和油气产量并没有大幅度增长.2002年虽然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持续的低油价,以及刚刚加入WTO对于石油工业的冲击还在持续,导致勘探开发成本的增加.国内主要油田处于中后期,油气产量提升难度加大,经济效益下降.这一年废水排放冗余最高,说明石油工业对于环境投入不足,污染处理设备没能配套,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在美伊战争的影响下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攀升,基于这一利好消息我国石油工业开始大规模投资.但是资产的投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一些项目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对于废水排放量也没能进行很好的控制,导致废水排放量增加,石油工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效率降低.2008年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用工荒,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保持在高位,这一切导致我国石油工业的用工成本增加,石油工人平均工资增加明显.在4个无效的决策单元中可以发现:石油工业的投资存在一定的低效性,资产投入有时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所有无效的决策单元都存在废水排放量的冗余表明石油工业的发展对于环境破坏问题严重.油气资源的产量虽然保持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太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于石油巨大的需求.
2建议
基于经济效益、资源、环境、社会四大系统建立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效率评价体系,使用传统DEA方法和非径向DEA方法分别对我国石油工业2000—2010年数据进行处理.研究认为:①非径向DEA方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区分度.非径向DEA方法测的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科学的分析和展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效率.②由于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重视,我国石油工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与环境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由结果看出,21世纪初我国石油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效率较低且波动较大,而近些年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效率保持比较高效、稳定的状态.③对非DEA有效年份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中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过度投资现象,经济效益不能与投资规模相匹配.同时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存在不足,石油工业的发展对于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作者:丁浩 代汝峰 王钦刚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冶金工业 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
中图分类号:TE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10-01
目前,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化是发展中的国家重要的人物之一,即便这一理论是由发达国家最先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发展,这一目标是需要有足够的经济作为基础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要严格讲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位列其中,才能够做好经济的基础,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的目标,也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才能够实现综合的全面的发展中的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冶金工业的发展在国家的众多的发展项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对于全新的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冶金工业要想能够真正实现发展过程的可持续化的过程,就应该对目前已经有的环保方式和节能方面的技术加以充分的利用,使其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更广的应用范围。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这种技术充分利用并尽全力发展,使得冶金工业具有更多的应用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近几年来体现的尤为明显的是,我国的冶金工业正以很快的速度不断超前迈进发展,较之于从前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而通过一系列的相关的事实,我们可以初步得到这样的结论,就是这种突飞猛进的飞跃的实现是和近年来的对于环保技术以及节能措施的充分利用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表象。伴随着我国的冶金业在技术方面的不断的精金和创新,我国的冶金行业对于这些技术的利用,开发,甚至是进一步的创新,我国冶金行业将会取得更进一步的飞跃。
1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很多的工业化的国家在二战之后,为了恢复之前的对于国家恢复和重建的渴望,很多的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飞跃便采取了对于环境有着严重破坏的手段。其中,工业化表现的尤为明显。经济的超前不断迈进使得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的发展变得不断的工业化。
然而,工业化的不断加剧,其速度之快势必也会带来很大的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在对环境破坏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着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环境中的植被,水源,甚至是埋藏在地下的矿产造成和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仅仅在相距最近的几百年里面,世界上对于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就已经达到超乎想象,燃煤的量也较之以前提高了很多。而伴随着而来的则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的地球,环境被严重的破坏。而对环境的严重额破坏则会早知更多越来越棘手的难题,环境污染随之而来的生态被破坏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的人士也已经对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往的经济发展的方式换回来的利益同对环境的破坏相比较,已经是得不偿失了,所以必须要转换经济发展的方式,将以往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进行。
2 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冶金工业的影响性
由于冶金工业目前仍旧处于基本的工业地位,其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很多,在消耗程度上也十分巨大。就当前的水利用方面来说,对水资源的消耗量是十分巨大的。在资源的消耗和利用方面,如果没有对冶金工业进行良好的开发和利用,会严重导致社会经济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发展。
冶金工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无论是废水,废气或者是废渣,其在排放量方面都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冶金工业的发展是和环境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十分紧密的关系的,其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然而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冶金工业是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十分关键的环节。就目前的几十年里面,发展中的国家例如我国,甚至是发达的国家对于冶金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能够对冶金工业问题实现有效的解决的方式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对于环保技术的先进化的采取,通过能源的使用量的减少,相关的手段和方式的采取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在这方面的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研究。
3 结语
本文通过具体介绍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在发展中的国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明了冶金工业在实现自身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样才能够避免今后环境保护方面造成的危害。冶金工业作为基本的工业之一,其在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方面都有着十分巨大的消耗量。所以冶金工业对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新型的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才能使工业化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本文对于能够在冶金工业过程中对于环境造成影响的环节采取了新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其中具有很高的环保的代表性方面的技术主要有:(1)烧结机头、机尾烟尘治理;(2)高炉煤气净化的新措施;(3)氧气顶吹转炉烟气的净化及回收;(4)炼钢厂、炼铁厂的二次除尘等等。而能否实现这些技术和手段的进一步研发,是决定着我国冶金技术能否真正可此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冷明辉.化工企业节能降耗的应对措施[J].石油和化工节能,2009(4):4-5.
【关键词】绿色化学 化学化工业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化学领域兴起的领域性革命,其主要强调节约自然、防止污染。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近代中国一直强调以工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的工业化发展大大降低了国家的各种能源的储备量,且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自绿色化学革命以来,我国也逐渐将其引入到国家相关的化学化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系中来,且相关院校也将绿色化学教育作为化工等专业教学的重点方向,以为我国化化学工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绿色化学即指通过各种作用实现化学物质反应后的污染“零排放”,其要求发展中遵循防止废弃物的产生、从污染源入手制止污染;遵循以最大的限度将参加反应的原子出成为最终的产物的原子经济性;确保设计、合成、催化等各道工序的无毒无害化反应;研究可降解的化学品,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绿色化学的原理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
二、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业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营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传统化学工业发展中会造成严重的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等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绿色化学化工业强调的是从污染源进行根本的制止,以最先进的技术加大各种能源作用时的利用率,减少各种能源的未充分反应而造成的污染;加大废水、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工序,禁止污染物的排放。以化学工业发展中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利用程度,二氧化硫漂浮到空气中会酸化空气,容易引起酸雨等危及人、动植物健康的现象,而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化学工业中引入两种气体时要强化对其的封闭性控制,确保其在反应的过程中不会泄露。有毒有害物质的精细化处理、防止各种污染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绿色化学化工业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绿色化学化工业在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其循环利用功能,这样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就达到了90%――100%,降低了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外,节约了生产生本的投入,为化学工业的发展省却了一笔不小的生产成本。省却的生产成本可以进行更为科学严谨的化学工程试验,从而又推进了绿色化学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绿色化学化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自然灾害
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原因虽是自然因素,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各种资源的不合理的开采、各种对自然环境有影响的工程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灾难发生的诱因。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对各种自然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降低,将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降到最低值。
三、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绿色化学取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当前有机化学品的主要成分来自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煤和石油,降低了能源的储备量之外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绿色化学化工业正在极力研制从可再生的地质能源和生物能源中汲取有效的成分以取代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绿色的能源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来源,有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绿色化学革新制药领域
目前化学制药是我国重要的医药用品的来源,但化学制药工业发展中存在化学药品的品种多且更新快、制药过程的化学品反应步骤多、对制药的各种原材料的需求量大等状况,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且各种药品都是用化学品配置而成,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成分,印证了“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人们长期的服用化学药品,对其身体各器官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绿色化学制药中虽仍采用各种化学物质,但由于提炼技术的更新,大大加大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提取程度,既降低了药品对人体的伤害,也强化了制造工艺的原子经济性。
(三)高效可降解材料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塑料袋、塑料管等塑料制品是一种难以降解、难以腐蚀的物质,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绿色化学的普及后可以强化对生物、光等降解高分子的利用,加强对高效降解材料的研发。高效降解材料可以利用于塑料袋等生活用品的普及中,也可以利用到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为人类造福。
(四)绿色化学化工业推进二次利用工程建设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处理便会对人们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随着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各种科学处理并循环利用垃圾的方法逐渐全面化,无论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均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处理。这样经过处理的垃圾被正常投入到利用中后便成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能源不同,后者只会越来越少,而其会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的增长。绿色化学化工业对垃圾的处理和利用便推动了废弃物的二次利用,为社会节省发展成本的基础上降低了各种生活垃圾对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愈加明显,制约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而绿色化学化工业对缓解资源紧缺、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有积极的影响,且其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保障人民和国家发展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根据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并总结了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呼吁政府、企业和个人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以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实行绿色化学工业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J].商情,2013,(25).
[关键词]清洁汽车 可持续发展 清洁燃料
清洁汽车是对环境 型一类汽车的统称,与传统燃油车辆相比,清洁汽车的特征在于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按照所使用的燃料和驱动方式不同,清洁汽车可以划分为电动汽车、燃气汽车、改良燃料汽车、醇类汽车以及其他能源汽车。常说的清洁燃料汽车是指以清洁燃料取代传统汽油的环保型汽车,车用清洁燃料的研究在世界上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车用燃料的车辆已经越来越多,其相关技术和设备日益成熟,正逐步走向商品化。清洁汽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采用各类技术,有效地降低汽车的能源消耗和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得汽车在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大为降低,这是多项现代新技术在汽车上综合运用的成果,也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自它出现之日起就广泛地被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理论界所认同,并作为21世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为各国社会 发展规划所采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显著特点是将增长、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对立观变为和谐观,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从自然的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生态持续性,即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之间的平;从社会的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从经济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可将其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人”,即寻求一种“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 发展”;从科技的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可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或“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二、清洁汽车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
清洁汽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种手段与目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清洁汽车为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层上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而推广清洁汽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现社会、 和环境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对于该复杂系统而言,交通运输系统只是它的一个功能子系统,而清洁汽车则是该子系统的一个应用层面。
1.清洁汽车的发展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洁汽车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可持续思想在汽车技术领域的拓展与延伸,从技术角度出发为当前交通运输中存在的能源耗用与污染排放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是实现交通运输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2.清洁汽车自身的发展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内涵在于其“可持续”特性,它要求整个社会发展系统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一种良性递进式的发展。我国清洁汽车的发展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即产品的持续性、技术的持续性和企业的持续性。
三、发展清洁汽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能源结构的一个特点就是多煤少油,已探明的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7,中国从1992年开始,已经由石油输出国转为石油输人国,而汽车使用的石油消耗则占到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清洁汽车的推广应用,不仅对我国能源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交通的发展等诸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1.发展清洁汽车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极为重要,这已经是众所周知事实。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着 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而清洁汽车的一个最重要的典型特征就是节能,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的能源消耗,而且由于清洁汽车使用了电能、燃气、醇类等作为汽车燃料,还可以调整能源的消耗结构,降低对短缺的石油资源的耗用。
2.发展清洁汽车是中国汽车行业在21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发展,尤其对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汽车工业的水平比国外发达国家相差 15年~ 20年。根据国内有关部门的预测分析,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汽车节能和降低污染排放三个方面,这正同清洁汽车的环境 型特征相吻合。清洁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就其关键技术而言,国内外企业基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而为我国汽车行业能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平等竞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3.发展清洁汽车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 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汽车进人家庭已经越来越普遍,从发达国家汽车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果继续实施传统发展观念下的交通增长,那么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石油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而来。目前,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由于私人汽车发展较快,汽车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日趋严重,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汽车污染在部分非采暖期的排放贡献率已高达60%,如何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当务之急。清洁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而言,在技术及发展概念上都是一种突破,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我国在交通运输工具发展上跨越或缩短普通燃油汽车大发展阶段,直接应用和推广清洁汽车,实现交通运输工具在技术层面上的跳跃式发展,使得在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城市交通规模成为可能,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准备。
总之,清洁汽车作为汽车领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我国尚处在成长初期。作为一种环境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的产品,其推广应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目前对于清洁汽车的环境 性的认识还主要集中在其外部使用阶段,没有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其进行考察,忽视了产品内在的生产制造阶段,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清洁燃料汽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03-27.
[2]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框架的优先领域.
[3]清洁汽车行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主要成果汇编.
[4]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关键词】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引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正成为钢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钢铁业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虽然在2012年我过GDP占世界GDP的11.47%,但是我国在重要的资源消耗上占世界的比重也很高,钢铁占比将近30%。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为严重,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增加,支撑条件全面紧张,行业集中度没有提升反而呈下降趋势,钢铁行业的平均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钢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也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1],是我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要求。
1.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的利用、循环、再生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按照能量流动规律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流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点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这就需要钢铁工业的强力支持。这就使得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源出现短缺,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的意识也有所提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十分重要,尤为迫切。这也是我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发展钢铁业的循环经济是钢铁工业的唯一出路。
3.钢铁业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钢铁业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它是按照将铁矿石、煤、合金、水、电、空气等自然资源和能源,通过不同的工序连续作业、协同运行的生产流程来工作的,最后才形成钢铁产品和相关的副产品,用作生活或者生产资料。在钢铁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钢铁业有以下特点[2]:(1)生产工序多、工艺复杂。钢铁产业是以天然的资源为最初原料的过程工业,从初始原料到最后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需要经过若干道生产工序和复杂的工业才能完成。(2)生产规模和物流的吞吐量大、资金密集。为了获得大规模的效益,钢铁工业的生产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趋势下积极推进并购重组。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4家年产量两千万吨的企业和2家年产量三千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这6家钢铁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92%。实现现代化的工厂基本产量都在百万吨以上,无论是在技术改造、新增产能,还是在扩张、收购上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伴随着巨大的资金流。
4.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深刻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是整个钢铁产业成功地探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还有12.96%的干部不知道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为此,要深刻把握和理解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这一核心进行宣传,可利用标语、横幅、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以使每个人都明白,每个人都行动。
4.1 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
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促进钢铁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思想落到实处的具体保证。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依靠各种新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调查显示有75%的职工认为应该加强制定循环经济法,根据国外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利用法规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法,并且规范和引导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循环经济。
4.2 合理调控钢铁工业生产规模
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和合理的规模是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就目前来看我国已建成的钢铁工业、正在建的钢铁工业和拟定要建的生产能力已经超出国内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须控制低水平的盲目扩张。综合考虑我国的能源供应、资源承受力等因素,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定位还是应该先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为主,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
4.3 实施技术改造升级
实施技术的改造升级,可以为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设备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准备。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通过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淘汰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设备,应该引进新的高科技含量的环保设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设备保障。例如,在转炉炼钢煤气回收利用和除尘方面,可以引进国外干式煤气净化回收技术装备,改变传统的湿法煤气净化技术[3],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提高环保的目的。其次要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大资源的再生技术的开发力度,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品的深度开发。
4.4 加强技术创新
社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创新,加强技术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新条件、探讨新路子是钢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对今后发展循环经济应该采取的措施。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发现,有81.2%的员工认为应该加强技术的创新,其中又有60.31%的员工认为加强技术创新是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钢铁工业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该持续的创新,为创建资源节约型钢铁产业建筑有力的保障。
4.5 提高钢材使用效率
提高钢材使用效率是钢铁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
第一是从减量途径利用钢材,可以提高钢材的强度,开发应用各种耐腐蚀钢材,延长钢材寿命。第一要从循环的途径利用钢材,主要是发展用于建筑的钢结构钢材,使钢材在利用后可以回收循环使用。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对与减轻环境压力、缓解资源紧缺、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的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并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有重要的意义。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在我国各大型钢铁企业中兴起,中国的钢铁业走循环经济的道路的责任和义务正在得到践行,并正在努力把钢铁企业建设成为21世纪循环经济的楷模,笔者希望在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发展钢铁循环经济的途径能对大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岭,张群,张若生.循环经济与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1(15).
[2]宿飞.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向导,2011(36).
1.1不合理的食品企业区域分布
在东部沿海地区食品工业相对集中,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致使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模式粗放,不利于食品工业的结构优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严重,较低的企业附加值现状不能改变,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农业资源最为丰富的中部地区,其粮食产量及耕地面积均居全国首列,并且有着良好的运输条件,但是该地区的食品工业薄弱,其总的发展形势较为缓慢。食品工业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其食品企业的设备较为陈旧、规模较小,产品指标很难达标,对当地食品工业的发展不利。食品工业这样的区域分布使资源的最优配置没能实现,致使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1.2不合理的食品工业品种结构,比例较低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样状况的产生和产品更新换代慢、样式少、包装差、档次低有很大关系,使市场的需求由于有缺陷存在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上而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应对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予以着力改变,对自主创新进行积极的改进,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大力的发展,使行业的科技进行得到推动。
1.3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制假、售假行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几率迅速增长。在食品工业的监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执行力度不强,由于不同的部门监管着食品工业导致检测标准不一的现象存在于部门之间,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由于监管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而受到影响。小型企业的过多存在,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理念相对陈旧,会有安全隐患存在于生产出的食品中。
2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1可持续发展的食品工业
一是对自主创新予以鼓励,提倡技术的应用。应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的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秀的人才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要有人才引进的政策,不断吸引人才为企业和地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还要使科技人才的合作得到促进,通过共同努力来开发新产品、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发明新工艺。二是要以创新为引领来优化结构。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选取经济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改造传统食品的生产技术,实现食品工业领域的现代化。三是要对食品产业链进行打造,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工业企业要对源头、加工、物流、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掌控,使食品安全得到保证。
2.2开发绿色食品
这对人类经济活动文明具有促进作用,环保理念融入到农业与食品工业生产过程中,和谐发展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对产业食品安全的广泛监督,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可以使我国经济产业链协调发展,对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绿色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分支,其以优秀的品质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绿色产品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实现,和谐发展了农业和食品工业。3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1)对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使食品工业区域发展的合理布局得到促进在农业产业的地域分布和食品工业呈现出的地域化趋势上,存在着不协调的表现。农产品原料资源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虽然由于结构调整使食品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但其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要在农产品丰富地区建立主导产业,为使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还要建立食品工业辅产业在农产品欠发达地区。另外还要加快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城乡资源的互补得以实现,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
(2)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予以加强,使农产品加工的转化率得到提升大力发展食品精深加工,转变食品初级加工的模式。食品工业要改良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食品工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高研发新产品的力度,使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提高农产品原料加工的转化效率,还应重视合理应用及推广高新技术。
2011年对于全球化学工业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扬后抑的总体趋向,加之充满变化与危机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種因素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整体格局,同时也为2012年的发展前景埋下了伏笔。
在欧债危机尚未解决,美国经济依然疲软的情况下,世界化学工业在2012年的发展走向并不乐观。
美国化工理事会首席经济学家凯文?斯威夫特做出预测,相比2011年全球化学品4.8%增长的预计,2012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增长将继续走低,为3.6%。而这个增速预测的前提是欧债危机进一步好转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不发生硬着陆),然而除以上因素外,叙利亚与伊朗形势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全球原油供应局面,进而导致化学品市场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在经过2010年阶段性反弹后,2011年主要发达国家化工行业增速开始处于相对平稳且回落的状态,预计2012年增速将降至年均2%。
在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2012年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变数,在未来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和在疲软形势下寻找发展的突破口,严峻形势不言而喻。
在国际化工协会理事会公布的2012年世界化工行业发展总体纲要中,对国际化工业前景持谨慎而乐观的态度,指出全球化工行业发展必须实现自身产品供应链条的持续稳定,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
2012年虽然面对诸多挑战,然而新兴市场化学品需求依旧旺盛。2011年,新兴市场需求总体增速为5.4%,而2012年其增速将会继续提高,成为低迷市场中的亮点。美国化工协会理事会数据预测显示,2012年新兴市场化学品需求将增长6.2%,其中专业化学品增速将继续扩大。
近期,SRI咨询公司公布的最新数据中,按市场价值计算,到2014年全球专用化学品市场年均增速约为4%,中国将以年均7.3%的增速独领。在世界地区划分中,亚洲其他地区(不包括日本)的增速为5%;中东和非洲地区增速为4.3%;中南美洲增速为4.2%;中东欧地区的增速为4.1%。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将放慢,日本增速为3.3%,北美增速为2%,西欧地区增速为1.3%。新兴市场化学品需求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走低的大背景下,不失为一股强劲的助推力量。
国际化工协会理事会在的对于201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目标建议中,明确指出了化学工业发展的方向与建议。首先,形成可持续、安全的化工循环发展链条。其次,步入具有相对弹性、客户化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再次,化学工业的技术与科技创新是绿色经济的前提,国家政策的有效引导和鼓励是支持创新产品与技术的保障,而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政府是创造绿色经济发展和提高绿色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全球化学工业发展趋向将进一步向着可持续、创新、绿色及注重效率的时代挺进。
虽然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良好,处于相对优势的发展状态,但在化学工业的科学发展创新上仍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不平衡性在2012年将继续扩大。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通过高效的节能技术大幅削减碳排放量,以及通过巨大的创新投资发展新型技术。
今年1月19日,在日本举行的以“支持现在,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化工研讨会上,日本提出了集中力量关注材料创新,将产品竞争转化为材料竞争的宏观策略,并将加大能源、资源的节约,创造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回馈社会型模式。对于世界新兴市场来说,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产业的升级改造,由单纯注重规模转化为以效率先导的发展模型上,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样也是2012年全球化工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2012年,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将不仅关注技术创新,而且在发展理念和模式方面继续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道路,在以高效、节约、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现代水利;水利可持续发展;认识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049-01
影响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诸多,下面仅就现代水利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谈几点认识。
1水利可持续发展
人口的剧增、水土流失、森林锐减、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物种灭绝、能源危机等,这样一些具有全球性、涉及全人类利益的重大社会问题已程度不同地困扰着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而可持续发展正是一种为了使人类走出困境、使子孙后代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被公认的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包含个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2)共同性原则。指人口、资源、生态问题的全球性,要求全人类通力合作,共同维护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3)公正性原则。指保护和利用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公正性,包括代际公正(即当代人的发展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和代内公正(即同一代人,一部分人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水利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水资源又是非常有限和相当紧缺的,水利工程是为除害兴利、造福人民而修建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兴则农兴,农兴则裕国。水利是工业的血液,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也得益于配套的水利工程设施和合理的调配服务。所以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只有确保水利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影响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因此,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目前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防洪标准低,水污染和水环境日益恶化,工程设施老化失修较为严重,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手段落后,水利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
2现代水利和传统水利
现代水利的概念可以概括为:通过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的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与传统水利在工作范围、治水原则、水功能的开发和利用、防洪减灾的手段、管理机构的设置、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
2.1工作范围
现代水利是把流域内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岩土、人类社会、生物圈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规划、治理和管理。而传统水利虽然也强调流域治理、开发和管理,但其基本对象还只限于河道及其水工建筑物。
2.2治水原则
现代水利重视人与自然的适应及和谐共处,协调人与自然、生态、水之间的关系,追求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约束人类的不正当行为。而传统水利则比较强调对自然的改造,追求大工程的建设。
2.3水功能开发
传统水利比较注重对水体资源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对环境与生态的长远效益有所忽视。而现代水利则不然,它重视对水体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的综合开发利用,在对水体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对其环境、生态功能的保护,并设法使其逐步改善。
2.4水利发展趋势
传统水利主要是依靠工程手段来实现兴利除害,防洪减灾,抗旱除涝也多采取工程措施来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现代水利不仅依靠工程措施而且注重非工程措施。
2.5流域管理
目前我国几大流域管理机构的职权较小,还很难对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防洪、水资源的保护进行统一有效地管理。而现代水利则要求实行真正的流域管理。
2.6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
传统水利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效益差。而现代水利的管理方式将是现代化、自动化的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研究解决水利技术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7水资源利用
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和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并且伴随工农业用水及城乡用水的不断增加,以经济用水为目的的水资源速度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再加之水体的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而现代水利则要求对经济、环境、生态用水,进行综合规划,统筹兼顾。
3现代水利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与传统水利的目标不同,所以实施后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传统水利由于没有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其管理体系之中,因此常造成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而现代水利的着眼点则是利用科学的态度,利用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等手段,充分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以实现流域内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永续利用,而现代水利从资源水利这个角度讲,不论是开发、利用、治理、还是节约配置、保护等各个环节都是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水利的堤防建设,河道治理,防洪减灾,筑坝建库,流域观念都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的平衡。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程度迅速提高。但我国传统工业体系存在的弊端,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相协调。本文探讨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寻求生态工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路径,以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转载自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关键词: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园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初期,以工业化来推进城市化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发展方式。然而,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仍采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却是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快速的工业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其正面效益。
生态工业是一种兼顾环境与发展的新模式,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工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标志着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即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用生态工业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人口众多、资源贫乏、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的我国,尤为重要。
生态工业的基础理论
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是工业生态学,其主要思想是把工业系统视为一类特定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高低级生物间、非生物与生物间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生物链。每一种非生物与生物都是这个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能量与物质逐级传递,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往复,形成一个互相关联和互动的生物链,从而维持自然界各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界持续不断的发展。人们受自然生态系统的启发,对多工业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不同的工业系统之间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相互关联作用。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把自然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工业体系的建立上来,使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
(一)生态工业有利于提高城市化质量
传统工业化带来粗放型的城市化。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产业迂回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工业化依赖大量的资源消耗,其工业化中期是以“烟囱工业”为主导的,不管是原料工业,还是能源动力工业,都要有大量排放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以空气和水污染、噪音超标等为特征的“城市病”。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将对环境与资源产生很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同时,国际上的环境标准越来越多,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严。只有符合环保标准的工业品,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也是促进工业化进程所要求的。
城市是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是工业生产的集中区,城市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制高点和发源地。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在广泛的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也在深刻的层次上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工业的建立,使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互动的产业链,把污染物消解在生产过程中,既实现了区域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带来经济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了企业在经济利益趋动下的自觉行为。因此,生态工业体系的建立,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城市化战略就是要协调城市增长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城市发展与城市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工业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生态工业体系,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传统工业的生产活动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以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是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每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利用。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恢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型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排放,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循环传递、多级利用,在生产过程的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产业,从而推动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
(三)生态工业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工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结构构成,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有助于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城市化本身就是从区域着眼观察城市现象的,而且任何城市都离不开区域的支撑。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依据区域规划,从整体考虑,发挥各城市的优势,着眼于大市场,实现区域经济规模化、集团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将会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四)生态工业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可是目前一些城市之间不是协调发展,而是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造成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与布局的不合理,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实力,降低了我国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生态工业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其中的人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在该系统中合理流动和转换增值并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结构相适应,符合耐受性原理。按照生态工业理论,城市依据自身的资源、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等条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的城市定位,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工业体系。由于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个城市之间既存在差距,又具备各自优势,如沿海城市具有技术、人力及区位优势,而中西部城市和地区又有着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每一座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无序竞争,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通过科学的城市定位,正确发挥每一座城市的优势,对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工业的实施路径
(一)生态工业园的基本概念
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是指以工业生态学及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使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是高新技术工业园的升级和发展趋势,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城市化的过程。首先,工业园区地域上的农村人口失去农业用地,从户籍上转化为城镇人口,而随着生态工业园经济的发展也使这部分人口的生活方式迅速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其次,生态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的是高起点的城市建设标准,划入生态工业园的土地在硬质空间上已不可逆地转变为城市化地区。第三,生态工业园经济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具有标准的城市经济特征,而由于生态工业园是产业聚集区,它必然会引起外部人口的聚集,使城市化在人口规模上迅速扩大。因此,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不可逆的城市化过程。
(二)生态工业园的基本模式
1.企业主导型。以原有某一或几个企业为核心,吸引生态链上相关企业入园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以企业集团为主,集团内部企业根据生态工业学和循环经济原理建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如我国鲁北石化企业集团建设的生态工业园。
2.产业关联型。将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以生态的观念联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互补效应的园区。如以加强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为主的农业生态工业园,我国广西贵港的生态工业园就是按这一模式建设的。
3.改造重构型。在原有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重新构架,创造生态企业集聚的升级生态工业园。
(三)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思路
1.改造重构原有工业园区及高新技术园区。我国以前的园区成长是依靠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政策起步和发展的,随着入世的成功,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将不复存在,而我国人多地少和城市化的压力也需要有更为严格的土地管理来控制城市蔓延对耕地的占用。因此,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如果重复以前园区建设的老路(重新圈地,重搞基础建设),不但不经济,而且也困难重重,在原有园区的基础上改造重构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国家级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有100多个,这些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己初具规模,一些园区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基地。这些都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了众多的可选择空间。利用原有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调整招商战略,由政策优惠转向废弃物交流、共同获利、共同管理环境等成本节约的利益驱动,重新定位竞争优势,将会赋予现有园区新的活力。
2.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园区内的企业能够构成生态链,达到能源的多级利用,是生态工业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较高的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技术,但技术开发水平不高和国外的技术限制使我国在这两方面的发展都较为落后。如果不加大研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则必将在以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自我研发的过程中,应重视无害环境技术,充分利用我国高校科研资源,研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实用技术;同时也不应忽视一些地方和企业在长期处理环境问题中形成的特色技术,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体系。
3.建立完善的市场调控体系。生态工业园是依托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开发模式。一些发达国家在兴起产业生态思想和循环型经济理论的同时就提出了重构市场规则的思想。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生态园的建设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如减免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税收、征收污染税、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等,以此完善我国的环保市场调控体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变革时期,城市化的建设要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依据城市的产业优势,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在城市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使农民有序地转移到城镇中来,逐步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整体效益优化的城市化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源定价;机制;可持续发展;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49-02
一、中国现行资源定价机制形成历程
建国以来,中国工业相关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从无偿到有偿、从计划到市场、从盲目到科学的发展历程。在资源价格方面,建国后很长时间,中国实行“资源无价”政策,如矿产资源企业取得经营权后,除缴纳少量的资源税外,基本上可以无偿开采。资源的无价使用在促进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浪费,定价机制的缺失成为工业资源管理体制最严重的弊端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石油开采企业征收矿区使用费,并开征资源税,自然资源才进入有偿开采使用时代。
不可否认,中国长期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低廉的资源价格保证了人民群众能够较为轻松地负担水、电、取暖等基本生活支出;另一方面,资源的低价也促进了中国较快地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并使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时至今日仍维系着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这种资源低价政策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最主要的弊端是导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式增长的阶段。特别是在当前阶段,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国和资源消耗大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凸显,曾经推动工业迅速发展的资源低价政策与新的经济发展理念越来越不相适应,已经影响到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现行资源定价机制对工业的影响
(一)初级资源价格市场化与产成品价格管制不当的矛盾,导致工业领域几大顽疾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
目前,中国大部分初级资源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而以初级资源为原材料的很多产成品价格则受政府管制,在某些产成品行业处于垄断的情况下,实行政府管制是有必要的,关键是管制是否适当。当前,对工业发展影响巨大的很多资源和能源价格存在的问题都是由政府管制不当造成的,特别是在垄断行业,政府没有有效发挥价格调控功能,而是由垄断企业打着市场化的幌子左右了资源的价格。这就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只要提到价格改革多半就是涨价,群众反应强烈,典型的例子就是成品油价格的涨多跌少;资源价格听证会的结果肯定是涨价;二是上下游企业价格矛盾突出,如煤电领域,每年的煤炭订货会都会将“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推向风口浪尖。
成品油和电力价格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定价机制不合理的典型表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顽疾,严重影响着中国相关工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煤、电、油等能源是工业企业重要的生产原料和动力,牵一发动全身,定价机制的扭曲不仅直接影响到煤企、电企和油企,对能源依赖性较大的钢铁、汽车等工业企业同样具有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资源价格构成机制不合理,导致部分资源价格长期偏低,造成工业领域资源过度利用和严重浪费
1.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政绩考虑倾向于压低资源价格。长期以来,中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奉行“无价”、“低价”政策,有着深刻的经济发展观根源。建国后很长一个时期,乃至至今很多地方,工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一直是靠低成本推动,对于工业生产重要原料的自然资源,各级政府鉴于GDP政绩考虑倾向于实行低价招商,再加上很多资源的产权较为模糊,为各级政府创造了很大的自由定价的空间。例如,在工业用地方面,地方政府看重工厂建成后给本地区带来的GDP、税收、就业等政绩利益,往往倾向于采取零地价甚至负地价的方式招商引资,必然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使用。
2.现行资源定价机制没有反映资源使用的全部成本。从理论上讲,自然资源价格由开发成本、使用成本、环境生态成本、税收与利润等构成。但目前中国现行的自然资源价格只反映了一部分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均没有体现在价格中,从而导致资源价格偏低。如对油田、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给周围环境造成的损害、产生的各种治理费用,并没有在石油、煤炭资源价格中得到反映。这样的价格机制无法准确调节工业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和严重浪费。
3.资源环境税费制度不健全导致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缺失。目前,中国自然资源价值补偿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为现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尚不完善。在税方面,目前中国资源税存在诸多问题,如税基过窄,目前只对石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这七种资源征税;从量征收,即按照销售量征税;执法不严,随意性较大。在费方面,中国在征收资源税的同时还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山专项维护费、矿产管理费、水资源补偿费等多项收费,且政出多门,致使资源税费之间的调节作用无法协调,这都造成不同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程度比较混乱。资源价格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工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进行粗放式生产,在浪费资源的同时,环境也被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中国部分资源价格偏低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观的问题,资源定价机制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观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理念的冲突。
三、改革资源定价机制,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产权制度,明确资源领域的产权关系。根据中国法律,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资源的所有权较为明晰,但所有权的行使主体模糊,以资源的开发、使用、收益和处分为内容的产权制度较为混乱,中国目前资源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产权制度不健全有关。制定法律是明确产权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化的产权制度,进一步明确资源开发权、收益权等,以及资源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规则和产权招标拍卖等制度,为建立市场化的资源产权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2.在破除垄断的前提下坚持资源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导向。推行资源价格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应根据资源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特性,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价格管制水平。在竞争性领域,应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让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对非竞争性资源市场,长期来说,应在破除行业垄断的前提下,推进资源定价的市场化。否则,在垄断企业与资源定价机制市场化并存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不能保持中立,公正地履行价格管制职能,市场化只能成为垄断企业攫取巨额利润的工具。就目前垄断企业存在的既成事实来说,最重要的是政府应摆正位置,基于真正的市场价格而不是垄断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即垄断价格来改革资源定价制度,提高价格管制水平。
3.建立反应全部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资源定价制度,核心就是要使资源价格不仅要反映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而且要反映环境成本。应以资源开发利用周期的全部成本为依据,形成合理的资源定价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收回开发和使用成本;利用税收或收费等经济杠杆调节资源价格,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赋予地方政府环境产权的使用权,通过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手段,收回环境成本。
4.优先改革水电煤油等重要工业资源定价机制。自然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鉴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建议优先改革水电煤油等重要工业资源的定价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区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改革;二是尽快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建立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监管的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建立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地方煤炭产销一体化,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限制;四是完善石油天然气价格体制,逐步放开终端销售市场,打破地域垄断,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流通领域。
5.发挥财税调节功能,引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诸多配套改革中,财税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充分发挥财税制度的生产消费调节功能,不断完善资源税等相关税制,扩大资源税税目,将水、森林、土地、海洋等资源纳入课税范围,将资源税从按量征收改为按价征收。将具有资源税性质的其他诸多税种和收费合并为资源税征收,规范资源税费的多头管理。
总之,资源定价机制关系到工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要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资源的价格改革势在必行。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目标是要建立鼓励资源节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价格体系,必须辅以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才能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必须认识到,中国资源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只是造成资源浪费和过度利用的一个表象原因,最终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观,因此,要改革资源定价机制,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要扭转粗放式经济发展观念,走资源环境与工业共同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冬艳.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新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11):25-26.
[2]洪丽君.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综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钟法样,张宏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定价、资源产权与资源税[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6):563-56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开发;关系
1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
其内涵的实质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科学地节约、高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及社会环境,提高人类对生存和发展客观情况的认识;限制人类自身不顾后果的各种有损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相互变化关系。这些正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甘肃河西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总量为12.787亿m3,只占全省河西水资源总量77.55亿m3的16.49%,是我省极度缺水地区,而且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与人口和经济的分布极不匹配。因此甘肃河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水,成败在水。
水资源状况是河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条件,是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有效保护是实施河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必须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
2水资源保护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2.1把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作为社会经济的战略重点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科学合理,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问题。
2.2建立节水性社会全面节流,以供定需,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河西水资源近期应急对策和长期需求控制战略的基本要求,必须实行全民节水、全面节水、长期节水,逐步建立起节水型的工农业生产体系和节水型社会。
2.2.1农业节水。一是要实施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二是紧紧围绕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发展节水高效的特色农业。
2.2.2工业节水。要制定各行业的节水规划,利用水标准定额实行计划用水,不断降低耗水量和排水量,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要调整工业产业及产品结构,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效益、重污染的产业,产品规模,积极发展高效益、低耗水、无污染或者轻污染的新型工业。
2.2.3可持续发展量水而行。经济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讲,无非就是通过农业、工业的发展,求得经济的增长。而发展农业、工业离不开水,为此,河西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切不可抛开水资源承载能力而盲目求发展。
3河西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保护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河西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去完成。为此,河西水利必须从全局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研究该地区大开发中的水利问题,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水利服务于大开发的大局,又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并与之协调发展。
3.1处理好水利建设与河西大开发的关系
河西水利建设要把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应做好规划、建设,以满足该地区大开发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对水利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从该地区水资源条件的实际出发,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角度,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为此该地区大开发中的宏观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也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条件。
3.2处理好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
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该地区水利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加大治河减沙、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力度、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生态、水环境破坏和污染。在水资源配置中要把生态用水作为重点优先考虑。
3.3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开发配置与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关系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缺水矛盾更加突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有效保护将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该地区水利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