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评价;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 A
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在我国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和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环节,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运用有效可行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为观察对象,洞察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评价判断和信息反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1】陶能祥,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构。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05期]【1】。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在吸收前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要求,制定新的评价方案。本文从教师的课堂评价、课堂中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课堂综合评价三个方面确定评价方案,对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
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需要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一)客观性
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二)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主体参与活动时既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又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的进行,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三)全面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要保证实现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评价要构建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收集评价信息,要做全面的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强调全面性原则[【2】牛玉发,试谈现代课堂教学的评价。辽宁教育,2000年10期]【2。
(四)可持续性原则
课堂学习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不仅要展示个性的特征,而且要促进个性的更加完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情感意志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在评价中对学生过去和现在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见性地揭示每个学生与未来目标的差距,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
三、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
结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通过理解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思想,遵循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原则,我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
(一)针对教师的评价方案
表1教师课堂评价表
注:优秀为3分,良好为2分,及格为1分,不及格为0分;平均分17分以上为优秀 (20×85%=17);平均分14分以上为良好(20×70%=14);平均分12分以上为及格 (20×60%=12);平均分12分以下为不及格。
此《教师课堂评价表》是在参考《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体会》一文中《课堂教学质量督导组评议反馈表》的基础上[【3】孟林华,金娟琴,唐月明,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体会。高等农业教育,2000.01(总103)]【3】,由我个人修改而成。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方法和课堂纪律,一直是评价者所注重的评价要点,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习惯、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在新形势下,通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取舍,不仅要学会备课,还要学会备生,要选择既适合自己教又能满足学生学的教材。因此,评价者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注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此外,在信息社会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显得越加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不能忽律对教师电教设备、网络资源利用情况的考核,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二)针对学生的评价方案
表2 学生课堂评价表
表3学生课堂评价说明
以上的《学生课堂评价表》,是在参考《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一文中《学生课堂评价表》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4】孟林华,金娟琴,唐月明,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体会。高等农业教育,2000.01(总103)]【4】。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听课表现而制定的评价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价者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指出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价方案(见附件)
《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方案》是在参考《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一文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对学生在课堂上行为表现的一个综合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参与课堂的状态、以及与老师的配合情况等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包括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状况,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和老师的对话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评价,能活跃思维,促进这一能力的发展,以课堂改革为突破,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以多元评价为手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七、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未来的设想
进入新世纪以后,课堂教学评价走上了过分“数量化”、单一化的道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反思它的弊端。新形式下,素质教育不能忽视,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同时不能忽略其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注重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出多元性、主体性的发展方向。同时,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促进课改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运用自评、民主评议、他评等多元评价方法,形成过程中质的分析,促进质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此外,利用课堂评价手段,促使教师不但要关注“教”,而且还要关注“学”,这样就可以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能祥,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构。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牛玉发,试谈现代课堂教学的评价。辽宁教育,2000年10期
【关键词】组织 讨论 捕捉 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教学工作者们所采用,它的种种好处,似乎在教师们的心中已形成共识。所以,现在许多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汇报课、演示课上,执教者都有意识地设计了讨论环节。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低,优生在讨论的时候只顾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使得讨论的效果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心组织讨论内容
教师在选择讨论内容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自然数和整数”时,这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要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要使课堂讨论能顺利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认知。例如,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二、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一)当学生产生困惑时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时,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所以,这时候组织讨论效果会较好。例如,教学“角的分类”时,教师出示不同的角,让学生先说说准备把它们按怎样的标准分类。有的学生说按角的个数来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角的大小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边的长短分。对于他们的见解,教师先不要马上否定或肯定,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按照上面三种的想法,边讨论边操作。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生认为第一种的想法如果碰到有很多角时,这方法就行不通了。第二种想法,可以以直角为标准,看这些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这种方法比较合理。第三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是没有关的。在讨论中,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分类的正确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二)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学习较难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反叙应用题: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分析解答时会出现:15-7、15+7两种不同的算式。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讨论:“15-7、15+7哪个算式是对的,你们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学生知道“红花比黄花多7朵”,就是红花多,可以把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7朵,从红花的15朵里去掉比黄花多的7朵,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所以求黄花的朵数要用减法。而15+7,说明黄花的朵数多了,这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这一句话有矛盾。在讨论中错误的同学明白了错误的原因,而做对的同学的正确想法又一次得到了肯定,避免了错误的再次发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心评价讨论效果
课堂讨论结束后,讨论效果必须及时反馈。通过各种形式把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知道了。但当教师出判断题“正方体是长方体”让学生判断时,学生回答:“错误。”理由是: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没有“特殊的”就错误了。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他们的特征,明确:正方体不仅具备长方体的特征,还有自己的特征,而长方体不具备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是由于讨论效果的及时反馈,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以学论教 以学促学 课堂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2
在高效课堂模式异彩纷呈的大环境下,义乌市义亭中学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学为土壤,经过几年的教育思考与实践,逐步形成“以学促学、以学论教”的高效课堂教学形态。
2004年以来,义亭中学致力于打造“让学生满意的课堂”,着重以学生视角来评价课堂教学。并在2006年开展省级课题《农村高中“以学评教”学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研究》的研究,该研究开发了“以学评教”学生量表,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学生真正拥有了话语权,推动了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导教?”的“以学论教”教学形态和“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先学后听”的“以学促学”学习形态。创新实践结硕果,2010年这所农村普通高中被评为“义乌市高效课堂建设样板学校”。
一、“以学论教”课堂形态的内涵
义亭中学高效课堂形态可分为两部分:学生学的形态(以学促学)和教师教的形态(以学论教)。
(一)学生学的形态
学生“学”的形态谓之“以学促学”。其中前一个“学”指的是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后一个“学”指的是学生的健康优质发展。这一部分由“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先学后听”三个基本环节组成,三个环节循环螺旋上升,构成高效课堂学的形态。
“以学促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如下:一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阅读相关教材内容,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体系(阅读思考);二是促进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解决阅读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作探究);三是引导学生先学后听,通过课前的阅读思考和合作探究,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先学后听)。
(二)教师教的形态
教师“教”的形态谓之“以学论教”。其中“学”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这里我们强调和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指的是这一部分由“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导教?”三个基本环节组成,三个环节循环螺旋上升,构成高效课堂教的形态。
“以学论教”的三个基本环节如下:一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基于学生学会学习来进行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乐于学习来选择教学方式,确定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以学定教);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感受,以学生的课堂感受来评价课堂教学(以学评教);三是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引导改进教师的教学,使教师的教更适应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师得到发展(以学导教)。
“教”与“学”形态构成完整的义亭中学高效课堂教学形态。这种形态的短期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更加贴近学生、适合学生;中期目标,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长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生活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义亭中学高效课堂教学形态如下图所示:
二、“以学论教”课堂形态的操作策略
(一)以学促学
以学促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1.阅读思考
阅读思考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性地通读教材。这里所指的通读教材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而是自主学习几章相关的教材内容。老师指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层层深入,掌握本门学科的精髓,进而全面系统地掌握该学科。以化学这一门课为例,比如接下来要学习“有机物”,就要求学生通读和“有机物”相关的几章内容,初步建立“有机物”的知识网络体系。该环节具体实施如下:
(1)方法:通读―精读―专读;
(2)途径:抓点―连线―织网;
(3)目标: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
学生课前自学完相关教材内容,学会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着意展现知识结构中各知识间的交联点以及现象与本质间的因果关系,在大脑中建立主干内容的知识网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以后,更容易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
传统学案导学制是老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解决问题,而“阅读思考”倡导的是学生在自主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都是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突出特征是“自主探究,自由创造和多向交流”,主要形式是“小组中学习,比较中合作,反思中探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一部分阅读思考中产生的困惑,而通过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
义亭中学建立了相关制度保障学生的合作探究,比如班内成立学习互动小组、以寝室为单位的课外活动小组、以社团为单位的社团活动小组、以课题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等。
3.先学后听
先学后听,通过课前的阅读思考和合作探究,学生弄清自己知道的、欠缺的、易懂的、难懂的、重点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扫清障碍,明确目标”的过程是一个温故和知新的过程,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有意注意,可以对自己的困惑处进行释析,对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延伸。
义亭中学先学后听的课堂充分体现互动、探究式的教学形态,而不是学生一味被动接受地学。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与互动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互动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先学后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二)以学论教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根据。实施以学论教就是要将观察课堂的目光由教师转向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反映课堂教学状况,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基本观念,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1.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实施必须“以学定教”。高效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但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即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依据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水平等确定适合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精当、快捷、高效的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先学的情况,促进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更高效地学,我们建立了课前问题反馈制度,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合作探究之后,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授课;同时,年级组在学生后听之前组织学习能力测评,了解学生先学之后的掌握情况。这些举措为以学定教奠定了基础。
2.以学评教
以学评教,就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评教。义亭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评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和课堂感受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效益。
定量评教,指运用该校开发的“以学评教”学生量表,从四个维度(学业能力感、教学满意度、学习努力感、学习自控感)对教师进行定期测评。
定性评教,是指该校开展的亲师评师活动,例如“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最有气度的老师”、“最辛勤的老师”、“最有魅力的老师”的评选等。
评教结果是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依据。对评价结果的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通过“以学评教”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义亭中学师生“教”、“学”行为有巨大转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以学导教
以学导教,就是通过借助“以学评教”学生量表的深层次认识(教学反思),教师一方面(即时性)调整或重新确定教学设计,使其更加适合学生;另一方面(阶段性)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会自主进行专业技能专项训练。通过“以学评教”和“以学导教”,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驾驭问题、驾驭课堂的能力,引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育创新、语言功底和素质涵养在自主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逐步修正,为教师搭建反思实践和改正不足的平台。完成一轮“以学论教”课堂教学后,教师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义乌市义亭中学以“以学论教”课堂形态的实践,改善了课堂教学生态。这里有课堂话语权的悄悄转变――给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的权利,以学业能力感、教学满意感、学习努力感和学习控制感等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这里有学习方式的悄悄改变――突出自主,体现合作,鼓励探究,让学生变成主动地、互动地、能动地学习;这里有教师角色的悄悄转换――做联络者、服务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自觉了解学情、创设情境、平等对话、引导成功。愿“以学论教”孕育的学习乐园真正成为令师生向往和留恋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韦国锋. “以学定教”的十年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07, (12)
一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认识片面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很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如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些广泛开展的评优课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另外像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时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大多是总结性评价,这类评价活动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分等鉴定,为人事决策如评选优秀教师、为教师提职晋级提供依据。这种把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结合起来的评价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出现了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一节参评课;其二,有的青年教师“一课成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平时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名不副实;其三,奖励面过小,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四,对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其五,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类评价在英、美等国已受到广泛的批评。
二 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不平等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大多由专家(或领导)组成的评价小组进行具体操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评价活动单边化,使被评价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评价者处于优势和强势的地位,而被评价者处于无权的弱势地位。由此很容易造成被评价者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产生防卫心理,这种防卫心理常常会产生消极作用,给评价造成障碍,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有效反馈。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做好被评价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心理负担;其次,从评价活动组织者角度出发,做好评价人员的选拔、培训工作和评价过程的管理;第三,改进评价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专家(领导)评价外,还要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教师自评可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被评教师处于主动地位,产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强调教师的自评有利于被评教师的角色内化,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使课堂教学评价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单调
课堂教学评价有多种方法,但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多是专家或同行的现场观察评价。这种单调的评价方法不可避免会造成信息收集不完整,评价过程中难以全面记录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情况。此外,由于评价人员的素质差异,会造成不同评价者之间的评价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评价者的出现,容易给被评价者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水平发生偏差。教师自评是收集评价信息的必要途径。
当然,学生评价也是收集评价信息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很有力的材料。其一,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二,学生的观察比突然出现的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其三,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师生沟通,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还有教师、学生的调查或访谈,但这两种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 四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不够科学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取决于评价目的,依据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必然会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素质教育中不但要有总结性评价,更要有以发展为目的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而现在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基本是以总结性评价为目的制定的,缺乏以发展为目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使是以总结性评价为目的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也较为混乱,如有将“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素养、教学效果”作为一级指标的;也有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师生活动、教学效果”作为一级指标的。至于二级指标更是杂乱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这说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较多的经验性成分;同时也表明人们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对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教学的特点,结合化学教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上,使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更有针对性,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至于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可以采用形容词—内涵界定式量表。这种量表既用形容词确定等级,又用具体的界定来描述等级,使等级间有明显的区别,有利于评价人员掌握评价尺度。
五 课堂教学评价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观体现不足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目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的评价明显不足,或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或是对相关评价指标所赋权重过小, 这些都不利于引导教师把主要注意力投入到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现行的升学制度对学生创造性的考察缺少相应的办法;其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其三是创造性自身的复杂性,人们至今对自身的创造性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十分清晰的地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借助已有的关于创造性的知识,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加以体现。
1结果与讨论
1.1教学质量因素的显著性检验根据调查问卷得到273份有效问卷,对每个应答选项的“毫无影响”“有点影响”“一般”“比较有影响”“有很大影响”等5级量表,分别赋予“1、2、3、4、5分”测量指标分值,各测量指标的分值按简单加权平均进行汇总。利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样本中各教学因素对课堂质量的统计显著性(见表1)。1)S1的单因素方差的概率P远小于显著性水平α(α=0.05),说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性因素。问卷统计结果中,95%以上的同学对该观点持赞成态度,经相关性分析显示,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程度越深,对该门课程的课堂效果的满意度越高,即课程教学质量越高。2)S2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越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该课程的课堂效果满意度越高,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课堂教学效果。3)S6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概率P(P=0.03)小于显著性水平,故课堂考勤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比较显著影响,并且调查结果表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占有的比例比较均匀,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4)S8、S9、S1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概率P分别为0.003、0.000、0.007,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课程的课堂规模大小、课堂互动频率、课程考核方式均对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性影响。问卷相关性分析显示,课堂规模越小的课程教学质量越高,课堂互动越频繁,课程的教学质量越高,这也与实际调查情况相吻合;接近90%的学生对课堂考核方式非常关心,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且接近70%的学生希望采用大作业加论文式的考核方式。5)S3、S7、S4、S5的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说明基础知识、课堂到课率、教师职称、学科动态这类因素在课堂教学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对课堂教学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1.2教学质量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调研和分析发现,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为了排除这种相关性对各因素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新划分,进一步分析各教学质量因素与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对各教学质量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进行显著性因素的进一步验证。
1.2.1KMO和Bartlett检验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是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这种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对其进行验证,验证的方式是对各因素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根据检验的结果,判断主成分分析(或者因子分析)是否适用。对问卷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度量值为0.72,p值小于0.05,表明检验的结果与实际吻合,适宜进行主成分分析。
1.2.2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对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因素的特征值的碎石图,根据碎石图中的特征值,提取出4个主成分,研究各因素对每一个主成分的贡献度。研究获得了第一个主因子主要由教师职称、到课率及课堂规模三个因素贡献,这三个因素都是反映课程或教师等课程实体的某些属性的因素,将之命名为实体属性主因子a;第二个主因子主要由学生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两个因素贡献,将其命名为知识主因子b;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贡献,将其命名为兴趣主因子c;第四个主因子要由课堂考勤、考核方式和课堂互动三个因素贡献,将其命名为考核-互动主因子d。
1.2.3主因素的影响程度由主成份分析得到教学质量影响的4个主因子,由于剔除了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依据回归系数来判断4个主因子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S11)的重要性程度,得出各因素的影响重要程度次序。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兴趣主因子c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实体属性主因子a、考核-互动主因子d及知识主因子b。结合教学质量因素的显著性检验的结论,需剔除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职称、学科动态、课堂到课率4个因素,再对剔除后的各因素的主因子系数乘以因素的贡献度,则得出各课堂教学显著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次序如表2所示:综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层次分析法线性模型结果: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符合当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习兴趣、课堂互动、课堂考勤、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正向相关性;课堂规模、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
2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课堂考勤、课堂规模、课堂互动、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质量有显著性影响,而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到课率、教师职称、学科动态对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显著性影响。综合主成份与回归分析的结果,获得了各课堂教学显著性影响因素对课堂效果影响的重要程度排序,学习兴趣为第一影响因素,其次为课堂规模、课堂互动、课堂考勤、考核方式等。学习兴趣、课堂互动、课堂考勤、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正向相关性;而课堂规模、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依据实证研究结论,为了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增设学生参与环节,活跃课堂氛围,变教师“一言堂”为“群言堂”,促进师生沟通,在双向信息交流反馈机制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大学应依据不同课程性质,合理设置课堂规模,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为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基础条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李素华韦海英余艳红唐亚利江国防单位: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课题名称:《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的研究》
课题编号:[2010]-JKGHBZ-0621
梁启超先生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鲁迅先生也指出:“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变革,是传承,更是创新,在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学时,不但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优点,更要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本文围绕“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自主学习是破解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一种好方法,阐述了怎样通过自主学习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更高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一、概述传统课堂教学弊端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照本宣科,过分强调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几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身心俱疲;学生被动接受,不明白学习的目标,隔岸观讲,没有发挥个人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低下。
二、略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我们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学生不明其义也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新时期的课堂教学,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这些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和自由。
三、浅论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按照一个人的兴趣和认识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有多么重要。千方百计设计课堂结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他们才是我们服务的上帝,这便是一流的课堂。
2.合作学习是多人共同进行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提倡合作学习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但在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中,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哪一页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因为这样简单的任务根本无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是在当学生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要合作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四、论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1.自学释疑。过去,老师讲课总是“先入为主”“单刀直入”,教育改革呼吁我们在讲课之前先给同学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学释疑”,针对老师提前预设的问题先自学(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等方式),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教师认识,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水平等提法报刊杂志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方面说明这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心、重视;另一方面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确确实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应看教学效率。例如,第一册教学认识0这个知识点,所需时间如果是15分,结果一位教师花15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0;另一位教师花20分,学生也认识了0。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学生都认识了0这个知识点,但从教学效率这个角度看,前者好于后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不但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2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笔者曾在本刊1994年第1期谈了深入钻研教材主要应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同年第12期谈了钻研教材,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近几年,笔者有幸参加省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编教材更体会到编者对教材编写的认真程度和研究深度。例如,讨论小数乘法中的“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时,起先有同志认为最好要加上“被乘数不为0”,后来认为这还不够,要加上“被乘数大于0”,但经反复讨论、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阶段性和知识的可接受性,决定教材结合实例讲,不加这几个字,有关内容放在教参里说为妥。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有的教材用这样一段话: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的教材用这样一段话: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省教编组的同志参照上述教材,经反复认真讨论研究,认为后者的表述比前者好,但是根据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关系:正方体(形)是特殊的长方体(形),从逻辑角度讲,括号中的一句话可以去掉,否则还可以加上“也可能有六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当然这样就显得不必要了。从钻研教材的角度讲,这里可以看出:有条件的教师还应从教材的变动中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这里不说别的,仅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优化教学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一位教师讲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30、31页口算除法时,选用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例1:60÷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教学例2:69÷3时,让学生摆出6捆(每捆10根)、9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3份,边分教师边提示:先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再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合起来是多少?分完后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教师示范。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刚才计算60÷3时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就是20根。现在计算69÷3,有6捆零9根,也先分整捆的,每份有2捆,再分单根的,每份有3根,这样每一份里都有2捆和3根,就是23根。最后说明69÷3的口算过程,先把69分成6个十和9个一,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3个一,把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就是所求的商。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学生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另一位教师怕麻烦,没有让学生操作,仅通过讲解说明口算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当堂虽也知道了口算方法,但大多不理解算理,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效率明显不高。
优化教学手段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位教师上简单的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义务教材第十册第1、2页)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电视屏幕上有声有图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教学效率高,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4
形成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或选择的)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由一整套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方式。它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功能,它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库。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和构建科学规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正如有些专家所言,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掌握七、八个教学模式,那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如果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掌握小学数学分课型、分内容、分年段等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江阴市实验小学徐健湖同志在建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中,运用几何概念教学的模式:定向观察概括回归,教学面积的意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定向,就是要增强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先出示长方形镜框,问:求镜框一周的长是求什么?单位用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设问:要给镜框配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你们知道吗?由此揭示课题,使学生目标明确,跃跃欲试,急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就是为概念的形成提供足够的表象支持。教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等方法认识物体、物体表面、平面图形,感知面积的空间意义,再比较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例证,形成丰富的表象,接着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括,就是揭示概念的共同因素,并用语言确定下来。教师问:书本表面的大小就是书本表面的面积,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平面图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这样做使具体事物的个别特点逐渐消去,留下事物的共性特点,再让学生用比较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出面积的概念,再解释关键词义,增强概念的清晰度。回归,就是深化概念的内涵。先把概念回到具体事物中使概念具体化,如让学生指出所配镜框玻璃的面积,用彩笔涂出三角形的面积,观察实物模型,凭借板书引导学生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更为清晰的程度。
1数学建模与数据结构
该课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如何抽象并用数据的形式在计算机内的存储问题,也就是数据的结构;二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取新的信息的方法,也就是算法。这种课程既有很强的抽象性,同时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目标性。该类课程很适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2数学建模引领和促进“数据结构”课堂教学改革
2.1数学建模流程指导“数据结构”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数学建模一般要经过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型求解、解决问题四个环节,而且后三个环节可以多次循环进行以便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引出问题,进一步给出更好的算法,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课程中排序部分讲到了“冒泡排序”算法来展示这个过程:}这样一个算法对任何一个10数据组都能进行正确排序,看似问题已经解决了,但这时应该让学生考虑:如果给出的一组数据2.2数学建模团队的协作模式启发“数据结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数学建模时问题复杂、信息多样、计算量大等特点决定了整个任务不是一人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分工协作较好的团队。只有准备充分、分工明确、精诚合作的团队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受此启发,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于部分内容采用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如在学习“队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首先通过资料查询等方法提出一个可以抽象为队列的实际问题(如火车调度问题、银行排队问题等),然后针对实际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进一步写出算法并验证。教师可以分时段地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讨论。2.3数学建模结果的实用性和高效性指导“数据结构”课堂教学评价数学建模的最终结果要求实用和高效。实用就是要求最终建立的数学模型及其算法能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正确的结果,否则就是错误的模型,整个过程是失败的。高效就是要求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的模型特别是算法所用时间是最短的,所需要的条件是最少的。“数据结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做出判断,如何判断才是合理的?课堂教学后可以通过考试或课程作业汇报等形式,针对具体的问题,看学生给出的算法是否真的能把问题解决了,将多个同类问题的算法做比较和评价,看是否有改进或创新。
3“数据结构”课堂教学为数学建模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
3.1在“数据结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了数据组织的三大逻辑结构(即线性结构、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实际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抽象,最终把实际问题涉及到的对象用某种逻辑结构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下面讲一个例子:多叉路通灯管理问题[10]:某个城市的某一路口的道路交叉情况现状如图1所示,要求给出一个针对该路口的红绿灯管理方案,既要能高效地顺利通行又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图1路口的道路交叉情况示意图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只是针对图1宏观地去分析比较复杂而且不具备通用性,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解决一类问题。结合“数据结构”的内容很容易想到用图状结构来解决,关键问题是怎样抽象为图状结构。抽象过程之一可以是这样:因为是通行道路交叉问题,因此通路是数据元素,不能通行可以抽象为关系,结合图1展示的现场情况,可以给出图2所示的通行关系图。图中颜色不同的顶点所代表的通路不能同时放行。3.2在“数据结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算法分析和创新能力“数据结构”课程一开始就提出算法效率以及分析方法,可见算法的效率的重要性。因此,后续经典算法讲解完都给出了算法分析思路,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讲解或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习惯于这种算的的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想法。比如文中第二部分第1点提到的“冒泡排序”算法的改进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比如针对排序问题,课程中还提出了其它的算法,其中“选择排序”算法更为经典。算法如下:3.3在“数据结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结构”课程一般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给出的算法的验证以及改进或新提出的算法的实现。实验过程需要学生用自己熟练掌握的语言工具通过在计算机上编写和调试对应的程序,通过程序的结果来检验算法的正确性与否。从这个角度来讲,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正是数学建模中两个重要环节(即模型求解、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一种能力。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建模与以“数据结构”为代表的非数学课程课堂教学关系密切:数学建模能引领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课堂教学能为数学建模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能在数学建模和课堂教学中同时受益。
作者:温长刚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开展快乐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提升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让小学音乐教教学变得快乐呢?
一、让课堂美起来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心情愉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教学情境。良好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快乐情境,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
引导学生欣赏美、创作美。让老师的语言与课堂的情境美起来,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让学生创作美,发现学生的美、让学生表达美等等,让课堂美起来。让舞蹈、体育等与音乐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课堂氛围
二、让思维活起来
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主动思维。学生智力的发展是课堂的动力与目的。积极的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良好的状态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节奏、二部节奏等,通过如编儿歌、自制有趣的乐器、讨论欣赏作品等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享受到思维的成功。要积极利用游戏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
改革课堂教学,通过图、讲、演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活动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教具等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等等,把抽象的符合化为直观的音像等。
三、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进行各种体验活动,如让学生表演展示、制作乐器、练习伴奏等等,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从中发现美。让各种乐器进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打击乐器等等,体验音乐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生学过的各种文学作品、人物故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通过作画、创作、舞蹈动作等表现音乐等。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教师尊重、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兴趣、情感的激发提升课堂教学的愉悦度。
建构主义下的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是人们不断地深入认知。建构主义说明了构建学习观点的意义以及观念,建构主义是人们获取知识本质与过程的认识。在建构主义观念指导中,在习英语对老师以及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学生这一主体分析,建构主义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地位,英语教师作为课堂参与者以及组织者,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建构主义下开展英语语言学课堂教育可以使学生弘扬个性、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身基础上提高英语能力。对英语教师来讲,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人员,应该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适当引导,使英语课堂逐步的向着构建主义方向发展,建立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保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2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
在建立学习环境以及建构学习英语理论时,应该随时与学生为主体对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以及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和构建主义下学习的目的。
2.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建构主义下学习英语可强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建构主义中学习英语是主动的,而不是由于受到外部刺激被迫接受学习。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学习英语效果,学习英语成败与否主要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学习,才能完成对英语知识的构建。因此要在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为老师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只有把英语学习内容转换成学生的内在需求,变成个人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才可以真正的把自己的潜能发展出来,建构知识体系下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作为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主动的学习并且及时的归纳英语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知识。提醒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自我调整和掌控。
2.2重视学生个体特征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已有的认知行为主动的选择外部信息,对外部英语信息进行处理以及加工,英语知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整体内容。因为学生理解英语知识是根据已有的背景以及经验进行构建的,所以每一个学生都会对同一知识结构有不同理解,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印证自我个性以及特征,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只会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严重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所以英语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给予学生弘扬自我个性以及体现价值的空间,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已有学习基础的能力上把自我个性进一步发展以及提高。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作为英语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推出主动交流、合理创新的英语学习氛围。
2.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语言不停结合的过程,这是从知识理论转换到自身应用的一个过程,要想帮助学生成功的转变掌握住学习知识的技巧,就要让学生不断主动参加实践课程。建构主义下开展英语语言学课堂知识就是强调每一位学生参与性以及能动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育。建构主义主要主张学生可以完成设置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所以作为老师可以采取任务型学习方法以及课题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从生活中寻找好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实时参与并且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欲望。
2.4强调教学互动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取资料应该从英语网站、专著以及期刊等专业领域中获取学生所需的资料,把这些资料以多种形式提供给学生,在给学生提供材料的同时把问题一起导入,和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归纳语言。除此之外还应该及时的整理学生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保证基于建构主义下建构英语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3结语
细节 预设 生成 错误 评价
高尔基说:“细节是隐藏在文字间的魔术。”“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细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并时刻影响着师生互动过程的情境。如果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下面,就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成就教学效果完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让数学课堂走向成功
不善于关注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用心打造。要对教材、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作自然而巧妙的“创设”。预设教学细节,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主要一环。我们不但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趋向,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临问题时的学习和心理反应。新课程倡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因此,“预设”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成功与否,教师在每上一堂课前,都要深思熟虑,让课堂能走向成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比长短》的教学片段:
1.建立“长、短”概念
你看,黄铅笔也来凑热闹了。
(课件:黄铅笔进入,绿铅笔消失,屏幕上留下红、黄两只铅笔,放置在同一直线上)
这只黄铅笔的长在哪呢?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比完了吗?把手放回原来的位置。
这两只铅笔谁长谁短?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我是看出来的,肯定他:看是一种好方法,还有别的方法比出长短吗?
预设1:一端对齐。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
预设2:移过去。追问:移到哪?(课件演示对齐)
一端对齐了,那另一端呢?(预设:没有对齐 长出来了)谁长出来了?
怎么知道长出来了呀,我们一起来比比看,(课件动态显示比的过程,到了同样长的地方停止)
咦!――谁比完了(课件出示虚线)?(黄色比完了――红色多出来了,我们就说:红色比黄色长(出示“长”)。
谁能学着说一说(对极了!请3生)我们大家一起来说一次。
还可以说:(稍停2秒)黄色比红色――短。谁也这样说一说(请2生)。
谁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谁还想说一说。
小结:你看,一端对齐了,看另一端就能比出长短了。
这是我去年上的一节汇报课的一个片断设计。在课堂“预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不稳定,因此在预设时我煞费苦心的考虑,其实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细节的深思熟虑,建立长、短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使自己的数学课堂能成为成功的课堂。
二、关注“生成”,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生成”主要来源于学生,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结果。当前,对于“生成”有两种较为流行的做法:一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二是“期待未曾预约的精彩”。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都是我们教师关注细节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关注了课堂中的一些“非预设性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计算18-9时,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这位教师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9=1,1+8=9,所以18-9=9;还有的学生用想加算减来口算:9+9=18,所以18-9=9,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这位教师当时愣住了,一个学生说先算9-8=1,然后10-1=9,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教师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说算理,没想到学生竟说得有理有据:18减9,个位8个1减9个1,差1个1不够减,就从10里减去1就是9,说得多好呀!这是我在课堂“预设”中所没有想到的,是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是“非预设生成”。我庆幸当学生出现看似“无厘头”的计算,没有粗暴地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发现学生计算的“闪光点”。事实证明这位学生的“独创性”是非常有效的,它符合了数学的解题原理,是具有个性的解题方法。小小地一个教学细节,充分地显示了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
三、珍惜“错误”,让数学课堂凸现美丽
“错误无处不在”。“错误”时常充斥着课堂。如何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其实也是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一个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珍惜错误、改正错误,我们的课堂不仅是允许“错误”的课堂,更是别开生面的课堂。
例如,我们来看看上海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潘小明给学生上的“谁围出的面积最大”的教材(教材:用20根火柴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看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设计:1.出示两根红蓝长短不一的铁丝,有什么问题问?
生:为什么红蓝,长短不一?生:拿两根铁丝有什么用?
2.出示:有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另一个根24厘米。用这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哪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4厘米的铁丝围成面积大。理由:围成的铁丝的周长比它长,所以面积也大。所有学生同意。
师板书: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这是大家的想法。
师: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用24厘米的铁丝的面积比20厘米铁丝的面积就大。如果20厘米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说明这句话就是错的。你们的结论验证过吗?那么你们就出大错了。我们有必要去验证的。后来通过画点子图、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大。正是潘校长面对错误,珍惜错误,在错误中,寻找到其存在的教学价值,引起学生的共鸣,寻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美丽。
四、创设“评价”,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会运用多种方式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评价。新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注定了评价需要细化,只有细化的评价手段,才能演发课堂创生无数精彩,创设评价的细节,能够促成真实课堂有效生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上的细节是一种关注,是一种体察,是一种创意。关注、体察和创意,让人看起来只是细节的细节,却变得富有灵性,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课堂上的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