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时间:2023-06-06 09:3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2-0013-03

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标志、特征和平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兴起,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步呼吁阶段。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学者和机构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少数中小学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

第二个阶段,推进、发展阶段。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发展起来,并涌现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第三个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2年,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心理健康咨询室作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正在加快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步伐,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工作。

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心理咨询室功能与职责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室功能的认识引领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功能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王家祥和冷泽兵(2008)认为,心理咨询室一是学生生活指导设计的企划室;二是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的研究室;三是提供及保管情报的资料室;四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五是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卢骏(2002)提出心理室不仅只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还应对所有的学生开放。另外,宋宁(2006)认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应该承担着心理教育专业管理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功能。

心理咨询室建设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四类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第一,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没有建设心理咨询室。第二,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存在着“形同虚设”的问题,心理咨询室的相关硬件设施配备完备,但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无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第三,心理咨询室的低效问题,部分心理咨询室只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只对提出心理咨询的要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而心理咨询室的大部分时间和资源都浪费了。第四,由于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中学和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与中学相比小学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方面小学比中学更为重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从小学生变为中学生的角色转化中,可能会面临身心的不协调发展、认知冲突、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压力过大等多方面心理问题,而中学不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将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心理咨询室的职责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只有充分履行其职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才能有效开展。丁彦华(2001)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具有以下七大职责: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训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课题研究。

二、心理咨询室硬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位置的选择

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出发,心理咨询室应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张富洪(2005)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具置最好选择图书资料室附近,避免与音乐室、体育场所以及校长室、教研室较近;二是要在咨询室门口张贴《来访者注意事项》,将保密承诺和咨询细则告知来访者,让来访者了解和放心;三是来访者的座位应避免朝向门窗方向,不应让学生与突然来访的外人照面,以增强私密性。

(二)心理咨询室设备的配备

一般而言,心理咨询室需要配备桌椅、沙发、图书、电脑、打印机、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柜、心理测试工具、影碟机、咨询信箱、电话、录音机、沙盘游戏等。李道庆(2010)提出为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一般教师以及学生配备不同的心理书籍,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另外,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

(三)心理咨询室区域的划分

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区域划分问题上,郭成(2006)提出了“组合模式论”,将心理咨询室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功能区域,具体划分为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放松室、心理训练室,并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配置不同类型心理咨询室的组合模式,普通学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和教师办公室,中心校和实验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和团体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团体咨询室和其他功能室。

三、心理咨询室软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名称的选择

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的称谓颇多,除了心理咨询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称谓。耿柳娜(2006)认为,第一类是专业色彩较浓,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站”等。这类称谓带有一种“挂号看病”的味道。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限,对心理咨询的涵义和范畴理解不清晰,因而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心理。另一类称谓轻松灵活,如“心情驿站”“阳光心理屋”“心理空间”“心理聊天室”等,这类称谓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色,又显得亲切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二)心理咨询室环境的布置

王家祥、冷泽兵(2008)认为咨询室的布置要体现以下四点。第一,温馨。咨询室面积一般不宜过大,屋内的布置要以浅色调为主,还可在醒目的位置写一些温馨话语。第二,宣传。可以在墙上挂有“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守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宣传材料,加深来访者的了解。第三,隐密。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时,要避免外界探视、聆听。第四,宁静。咨询室的整体氛围要宁静,不应布置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件。

(三)心理咨询室人员的配备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二是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三是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四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关于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徐光兴(2000)提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必备条件,具体有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大学毕业后有两年以上学校心理辅导专职工作经验;二是在两年工作期间受过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三是必须有至少两篇正规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在权威性刊物上发表。

关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配备的现状研究,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存在着科任教师、教务教师等担任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带来终身的不利影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心理咨询老师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可能会起反作用。

四、心理咨询室相关制度建设的研究

(一)心理档案制度的建设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建议,档案资料应该在咨询中心由专人进行管理,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得擅自带走、抄录和复印等,以免泄露。若要整理出版、或研究报告,或在大众传媒上使用某些数据、案例等,须征得学生本人的同意。

(二)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的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可根据学生数量、经费状况和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周的开放天数、次数以及每天开放的时间段,并形成一个固定的、长期不变的时间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般中小学应该配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两名,并制定咨询室时间制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常设机构,心理咨询室的一个常规工作就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完成预约和解惑答疑。因此,在咨询室开放时,值班人员必不可少。

(三)心理咨询室评估制度的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的性质、职能、功能、辅导原则、工作时间、相关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评估的指标,并对心理咨询室定期进行评估,一般为每周一次,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带领咨询室全体成员进行,提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效能。

五、心理咨询室使用情况的现状研究

随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具体问题。杨忠健(2007)对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大部分小学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咨询不专业、不规范;在心理咨询室的效率问题方面,存在着对咨询室功能定位不准、有偏差等问题,在建设中功能划分过于求全,造成使用不充分的设施出现浪费等情况。张玉堂等人(2011)对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作了调研分析,以兰州市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使用方面为例,28.6%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占10平方米以内,57.1%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有10~30平方米,还有14.3%的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从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来看,有57.1%的学校根本不向学生开放,或者某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咨询室。在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方面,28.6%的学校没有配备电脑,57.1%的学校没有可使用的心理测评工具。

六、已有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化、细化,我国学者逐渐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的探索,也获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较多集中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名称选择、位置选择、环境布置、设备配备、人员配备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特殊性研究,需要弄清楚和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社会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面向的是发展中的学生,咨询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认知冲突等问题上,而社会心理咨询面向的是社会中的成人,咨询的内容是工作压力、情感困境等问题,心理咨询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大学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功能在于利用心理理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而大学心理咨询室则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优势进行心理理论研究。另外,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心理状况缺乏自我认知,难以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帮助,而大学生的身心成熟,能较快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向心理咨询教师发出求助信号,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提供正确处理和帮助。

第三,中小学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教育要与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相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特色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而现实中的问题又十分复杂,因此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者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不断向真理靠近。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基础教育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8-10-001。

参考文献:

[1]张玉堂,郑雪燕、秦积翠.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和使用情况分析[J].校园心理,2011,9(4).

[2]杨忠健.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调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1).

[3]张日昇,黄大庆.在中学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几点思考[J].河北教育,2005,(14).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教育思路:一项引领、三项跟进”

一、专业化引领

专业化引领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校外引领方面,可以聘请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专家,定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从理念上为学生从幼儿园顺利平稳地升入小学做好铺垫。例如:我校就聘请了我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为我校的心理教育顾问,为学校的“幼升小”等心理研究工作把脉问诊,而每周三的区心理工作小组活动,则通过主题交流与分享的方式,为学校心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源^活水,也为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研究提供了交流与研究的平台。

二、跟进策略

通过家长、班主任、学生“三步走”的跟进策略,让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成为家长、班主任、学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家一起行动,帮助孩子度过“幼升小”这段适应期。

1.家长跟进策略

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并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为此,可以建立一年级家长学校,采取“微主题培训”的方式,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维度,将学校教育带回家庭、融入社区,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入学”,一起成长,形成多维互动的教育场。

(1)计划性微培训――现场话题交流。每年新生入学前的一周,学校都要召开一年级家长培训会,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进行话题式培训。

如,我校在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王老师及骨干班主任的引领下,组织了《家长你准备好了吗?――迈好入学第一步》专题交流活动。王老师结合身边的案例和有趣的心理实验,从“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新生面临的三大挑战”“家校双方的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引导家长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此外,学校还邀请了上届的优秀家长代表,向家长们介绍如何转变角色和观念,配合学校工作,做一名智慧型的家长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做法。同时,学校还组织召开了班级家长会,各学科教师都会积极地与家长交流学生入学以来的各种习惯表现,并给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即时性微培训――网络沙龙交流。为加强对家庭教育的跟踪,并能及时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建立了新生家长群,在群内定期组织以“入学适应”为主题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新生入学适应策略,有家长遇到问题,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录制专题微视频。针对部分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我们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结合新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辅导、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方面,录制微视频,上传到新生家长群,为家长提供学习与交流的资源与载体。

(3)预约式微培训――社区工作坊培训。学校还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亲子成长工作坊”等活动。教给家长一些沟通技巧,让家长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争当智慧型的家长,活动受到了家长的一致欢迎。

2.教师跟进策略

(1)开展班主任心理沙龙。新生入学前,学校可以组织一年级班主任沙龙活动。由学校的骨干班主任向新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教师传授带班经验,分析一年级新生的特点,提出学生在适应期内常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新生入学后,再次组织班主任沙龙活动,新老班主任在一起交流自己处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对于教师遇到的问题,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班主任要多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遇到特殊学生,要主动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2)制定教学“过渡期”课程。为解决新生的适应问题,学校可以制定教学“过渡期”课程,将每年九月定为一年级准备期,并将开学第一周的教学主题确定为: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校园、熟悉“学校一日生活常规”等。班主任可以借助班队会的机会,组织孩子进行“情景小剧”表演,在每个真实重现的情景中,教会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指导学生模仿一些比较受欢迎的同学的行为,例如:向教师、小伙伴打招呼、微笑,主动分享、恰当的身体接触、主动交谈、赞美与支持等,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好习惯。

3.新生跟进策略

(1)送递新生印证祝福,帮助新生认识自我。学校可以利用九月份的开学典礼这一有利契机,开展新生祝福活动。从五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牵手祝福,到校长的寄语祝福,让学生从内心中认同自己的成长,实现由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身份的转变。

(2)开设心理沙盘课,帮助新生融入团队。沙盘游戏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活动中,尤其是团体沙盘游戏,小组成员在参与沙盘制作时,会很自然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成员间的内在冲突和相互吸引得到表达,默契感也逐渐形成,很多社会适应不良问题都可以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新学期可以开设心理沙盘课,由骨干心理咨询师为学生上沙盘课。让学生在沙盘中尽情地表现自我,释放自己的情绪。

(3)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帮助新生矫正自我。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个体关注,针对家长、教师或咨询师在观察中发现的入学适应不良案例,要及时进行辅导,并根据个案的情况,运用谈话、叙事、沙盘、绘画等技术,确定个案辅导策略。

第3篇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玩电脑游戏的现象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较多。许多小学生着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

小明(化名),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2003年出生于农村,2015年转学到南京市鼓楼区小学就读。小明无重大疾病,体检情况正常,主客观世界统一,内在精神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父母工作忙,奶奶照料较多,较内向,在老家上小学时成绩较好,爱读课外书和打篮球。现跟随父母来南京打工,随迁就读六年级。近期因为偷玩电脑游戏,作业拖拉甚至漏写,与家人沟通较少,外出活动减少,成绩下滑。

三、主诉及咨询师观察

小明:转到城里的新学校后,我学习成绩不像以前那么好了,感觉跟不上。我喜欢打球,但父母不让外出,在家学习又学不进去,很无聊。半个月前去同学家,他教我玩电脑游戏,挺有趣的。回家后悄悄装上游戏软件,他们不在家时偷着玩。在学校还好,可放学后爸妈不在身边就想打游戏,影响了学习,这次考试居然班级倒数,感到很苦恼。

咨询师观察:小明身材较高,长得比较结实,衣着整齐,精神正常,问答中思维清晰,略显烦躁,有些自卑。

四、诊断分析

根据近期体检及精神状况,排除器质性病变和精神病障碍。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起,因转学后学习不适应而造成玩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在校基本正常,回家后玩游戏影响了学习。求助者玩电脑游戏并未成瘾,排除神经症。求助者病程不到一个月,情绪未泛化,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损害,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求助者典型症状为回家后玩电脑游戏,作业质量下降,学习成绩下滑,感到困扰。综上所述,该求助者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求助者表面问题是玩电脑游戏,深层原因是性格较内向,有些自卑,新环境下的学习不适应。求助者考试失败后对学习失去信心,强化了不能学习的概念,导致放弃学习。但他内心渴望成功,电脑游戏激活了他的愿望,得到暂时的心理满足。通过调查与会谈,求助者陈述基本属实,提供临床资料真实可靠。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收集到的资料与评估诊断,同小明共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具体目标:减轻求助者不良情绪,减少玩电脑游戏的不当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树立学习信心。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其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最终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针对小明的行为问题矫治,主要采用阳性强化法,同时实行代币制,以代币量赢得求助者愿望的满足,对每一项活动计划的完成给以强化。另外采用认知干预,纠正错误观念,巩固咨询疗效。双方明确了责任与义务,商定了咨询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左右。咨询5次,咨询地点在学校心理咨询室,不收费。

七、咨询效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咨询,小明玩电脑游戏次数明显减少,时间很短,可以自主控制,不玩也没关系。他的上课态度认真了,能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效率高,成绩进入班级前十名。与父母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与同学关系也较融洽。

小明说:“电脑游戏不再那么吸引我了,我从看书、打球上寻找到了更多的快乐。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能成功的人,通过努力也证明了这一点。我还想成为篮球明星,今后我要多学知识,多积累本领。”父母评价:“孩子回家后能很自觉做作业,进步大,跟我们关系也好多了。”好朋友评价:“比以前自信了,喜欢与别人交流,笑声也多了。”老师评价:“上课积极,回家作业质量好,考试成绩有明显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回访和跟踪,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小明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变,情绪稳定,自我评价更加积极,敢于面对困难。原来困扰小明的焦虑症状缓解,内心冲突解决了,情绪更加积极乐观了。

八、案例反思

在咨询中,咨询师强调保密协议,耐心倾听,做到尊重、热情与共情,对求助者的进步给予积极关注,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促进咨询目标达成。考虑到学校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咨询师还与班主任、任课教师适当沟通,与家长协作,为改善小明的学校人际关系及家庭亲子关系做出努力。

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喜欢玩电脑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对电脑痴迷的小学生也会随之增多,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去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孩子?虽然本案的辅导没有结束,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5]杭荣华.角色扮演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0-751.

第5篇

近些年,小学生自伤、自残,甚至自杀事件频发,呈现低龄化趋势,这是令人痛心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笔者通过诸多案例研究,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探析小学生自我伤害的秘密,找寻有效对策,唤醒生命自觉。

一、寻根究底,探析内因

【案例一】

“老师,我不演了!”

“为什么呀?你可是女一号,还有一周比赛就开始了,你现在不演,叫我去哪找人啊?”

“我们班同学都喊我‘梦肥猪’!我不想做‘梦肥猪’,我不演这个角色!你们再逼着我演,我就不活了!”

……

市里举行校园自护情景剧大赛,《挥着翅膀的女孩》参赛。剧情是这样的:主人公梦雅因为长得胖、做事慢,遭到家长、同学的言语攻击。上学的路上,她不小心撞到一个小妹妹,被小妹妹妈妈责骂。但在当天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中,梦雅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从而让梦雅重新认识自己,变得自信,敢于面对生活中人们的不友善。

可是现在女主角欢欢因为同学的嘲笑,坚决不再参演。欢欢的家长、班主任、好朋友,多方劝说,她不但不演还以死威胁,无奈只好临阵换人。

【案例二】

笔者曾辅导过一名四年级的女生田田。田田带的玩具不跟同学分享,遭到同学冷落,同学表示“以后不跟她玩了”。为此,田田在上体育课时,偷偷跑到一个角落,用头撞墙,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幸亏被同学及时发现并予以制止。

【案例三】

2013年11月,重庆一个十岁男孩军军,在活动中不遵守纪律,老师让他选择罚写1,000字检讨或者罚站1小时。男孩选择了写1,000字检讨。当他提出写不了1,000字时,老师说“写不了你就跳楼”。就是这样一句话,导致该男孩直接跳楼身亡。

……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案例中的学生,看似由于身边重要他人(同学、老师)的不当言行,导致他们发生过激行为,其实深入探析,我们发现这些行为的发生,都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觉察的偏差有关。

(一)偏差一:自我认同感低

案例一,表面看,似乎是欢欢爱面子,自尊心强,实质是她缺乏自我认同感。美国学者埃尔克森认为所谓“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与体验。由于欢欢自我认同感低,混淆了剧中角色和自己的身份,别人喊她剧中人物绰号,她就误以为别人不喜欢她,认为自己再演下去,就真的成了“梦肥猪”。为了不破坏她在同学们心中的好印象,不惜以死相威胁而罢演。

g欢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好。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材横向发展。这一变化给她内心带来了莫大的冲击,心理明显产生落差。而在情景剧中,女主人公的胖与她的真实情况有些相似,同学们半真半假地喊她“梦肥猪”,唤起了她内心不愉快的体验,她更担心自己会跟剧中梦雅有同样的遭遇。假如老师、家长没有尊重欢欢的意愿,硬逼着她参演,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生活中,因为长相不够出众、家庭不够富有、成绩不够理想等,而不能悦纳自己的小学生很多。这类学生,需要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及早纠偏。

(二)偏差二:个人信念不合理

案例二,田田因不跟同学分享玩具,遭到冷落而失去朋友,选择撞墙轻生。表面看,似乎是一句“以后不跟你玩了”让其选择轻生。实质是田田认为同学们不喜欢她的“不合理信念”所致。所谓不合理信念,指的是存在人们头脑中某些不合乎道理或事理的信念。

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田田家境较好,父母均做生意,她是家中的长女。去年,父母又生个小弟弟,所有的人都围着弟弟转。她受到了极大的冷落,一时很难适应。田田在悄悄发生变化,变得脾气古怪,跟家人、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觉得自己到哪都是多余的人。

在平时的辅导中,遇到过这样的小学生:老师当着他的面表扬别的同学,心里就不舒服,他觉得所有人都必须对他好;因考试失误而痛不欲生,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点过错,因为他认为犯低级错误是无用的人;一次考试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开始自暴自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给学生带去困扰,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纠偏。

(三)偏差三:生命意识淡薄

案例三,表面上看导致男孩自杀的罪魁祸首是班主任说的话“写不了1,000字检讨就跳楼”。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导致他漠视生命。

军军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比较优秀,比较活泼好动,但经常违反纪律。他跟父亲、继母一起生活,家庭教养方式比较民主。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生命教育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家长、老师、学生自觉关爱生命,才会减少悲剧发生。所以说,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及时纠偏,唤醒生命

作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积极探索纠偏策略,努力唤醒学生生命自觉。

(一)利用校园心理剧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它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汇集在一起,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笔者以案例一中的欢欢为蓝本,编导了校园心理剧《珍爱生命之花》,逐步引导孩子找到自我认同感。

首先,慎选角色。选一个学生扮演欢欢,可以由辅导老师选一个跟欢欢气场接近的,也可以让欢欢自己去选一个跟自己投缘的。其余角色按需挑选。

其次,再现情景。欢欢被喊“梦肥猪”,生气罢演,进入不愉快的情境。然后家长、老师、好朋友来劝说,欢欢显得格外痛苦,把自己反锁在门内,做出自伤举动。

第三,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下,迁移运用“空椅子技术”。“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譬如一个内心的“胜利者”),然后再换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譬如一个内心的“失败者”),再让扮演的双方进行对话,以逐步达到自我的整合或者与自我环境的整合。

先让欢欢坐在一张椅子上,诉说自己的痛苦:我到了四年级突然变胖,别人都说我变丑了。我扮演的梦雅也是因为胖而被同学嘲笑,被叫作“梦肥猪”,我感觉同学们冲我喊“梦肥猪”,就是在嘲笑我变胖了、变丑了。不能接受这样的我,很难过,甚至都不想活了。

再让欢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进行反驳:拜托,同学们喊“梦肥猪”,喊的是梦雅,他们只是喊着玩,并不是在嘲笑你,更没有嫌你胖的意思。你看,下课了,明明、芳还不是像以前一样喊你一起跳皮筋,做游戏!你还是你,还是那个人见人爱的欢欢。

欢欢再坐到第一张椅子上,回应:我跟剧中的梦雅有很多相似之处啊,都是女生,都胖。不同的是,梦雅不仅胖,做事还拖拉,家长、同学都不太喜欢她。而我做事不磨蹭,妈妈也非常爱我。

欢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说:对呀!你跟剧中的梦雅一点也不像,你是陷入角色太深,以致于分不清你是谁?这下搞清楚了吧!你是欢欢,不是梦雅,你是我们的大班长,是我们的大明星,是我们的好朋友!

回到第一张椅子:哦,原来我不是梦雅,我是欢欢!

通过校园心理剧,欢欢解开了心里的千千结,获得了自我认同感。

生活中,不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产生自卑心理,可以用校园心理剧等团体辅导方式消除其自卑心理,使其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珍爱自我!

(二)借助情绪ABC理论让学生信念回归

对于不合理信念产生的困扰,可以运用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帮助学生信念回归。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情绪困扰,消除不合理信念”。其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要想改变学生不合理信念,就要进行个案辅导。案例二中的田田,同学说以后不跟她玩了是诱发事件A,用头撞墙是结果C,导致这一结果的真正原因是她认为“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了”这一不合理信念B。这一不合理信念具体表现在她把同学一次不友好进行泛化、绝对化,归结为同学们不喜欢自己了,这一观念支配着她做出错误行为――自杀。这就需要咨询师对她进行个案辅导,直面问题。

师:“你认为同学们说不跟你玩了,就是不喜欢你吗?”

生:“是。”

师:“她们为什么不跟你玩呢?”

生:“我带来的玩具,同学们都喜欢,她们要玩,我没给。”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不喜欢的是你不与同学分享玩具这件事,而不是你本人。”

学生听了老师的话,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师:“你伤害自己,你的身体是多么无辜呀!你觉得自己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有,现在我很后悔,我觉得自己太小气了。他们都是我的同学,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我在家里不快乐,就把坏心情带到学校,发泄给同学了。”

师:“很棒,你觉察得很好!你说在家心情不好,怎么啦?需要我的帮助吗?”

生:“父母以前很疼爱我,自从有了弟弟以后,他们都围着弟弟转,我感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喜欢我了,我觉得我在家里是个多余的人。再加上同学们不喜欢我,所以,我不想活了。”

师:“哦,我明白了,这个问题,明天来我们继续交流,好吗?”

……

通过对田田同学进行跟进式的个案辅导(共四次),在第五次回访中,田田这样写道:“我这一年来,总认为家长不喜欢我、同学不喜欢我,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想以死逃避生活……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我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脸红……”

在学习、生活中,有的学生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有的学生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优秀,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有的学生不能容忍班级里有人不喜欢他,……这些由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困扰,都可以用情绪ABC理论来处理,且效果比较理想。

(三)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珍爱生命

现以案例三为素材,设计“珍爱生命・活出精彩”团体辅导课。“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组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个体独特的身份感。

活动伊始,老师用“找领头人”游戏来“破冰”。破冰之意就是打破坚冰,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篱樊,用于团体辅导活动中,就是营造安全、和谐的心理场,让学生打开心扉,进入活动状态。

接着,呈现案例三,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老师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人死了就能一了百了吗?引出书籍《天蓝色的彼岸》。这是一本适合9岁以上孩子阅读的描写关于死亡的书。书中描写了死去小男孩的幽灵回到人间,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父母亲人的眷念,很多人看到后为之动容,并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学生在“金句”分享时,均对“绝不要在你怨恨时,让太阳下山”感触深刻,表示不能斤斤计较,要学会宽容,学会原谅!

最后,师生共同观看视频《生命的诞生》,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形象直观地体验到自己来到世间就是胜利者,从中获得信心去面对生活、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生生、师生开始网状式的思维碰撞,学生了解“死”,珍惜“生”,并进一步明白:自己的发肤、生命受之父母,活着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为了父母,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团体辅导课后,我随访了班级内学习成绩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们,他们纷纷表示:这节课让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团体活动课是扎实而有效的,对普及生命教育有价值。

第6篇

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Overseas Sichua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为表达海外华侨爱国爱家的拳拳之心 ,为家乡重建筹集善款近40万美元,捐赠四川省教育厅。这笔善款将用于筹建心理辅导研究所,希望在将来的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的技术,对于提高灾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健康成长起到务实的作用。

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受灾后,筹集善款凡十万美元,体现了海外华侨爱国爱家的拳拳之心。

在四川省教育厅所组织的学生复课、校园重建、购置学生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安置学生食宿、帮助失去双亲学生重建亲情、给予灾难之后的师生以心理危机干预和有效心理援助,使身体伤残学生早日康复等方面,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的善款将专项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有效心理援助方面。其中计划项目包括:

第一, 筹建心理辅导研究所。包括:心理辅导站的建设、目前18岁以下学生的心理档案建设、辅导案例全程跟踪记录(预计15~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建设。

第二, 引进和原地培养心理辅导专业人员。联合中科院心理专家和国内著名师范大学的心理专业人员,共同开展心理辅导员的三级培训工作。

第三, 配置心理援助技术及设备。包括配置计算机心理档案系统、评价系统,配备心理辅导模具、配置心理健康研究实验设备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将考虑引进美国先进的心理辅导与咨询软件系统。

目前,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已向四川省教育厅基金会递交了《关于善款捐赠的使用建议书》和《援助报告》。《援助报告》中提出所捐款项的使用将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 坚持专款专用原则:所捐款项全部用于现阶段在校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 坚持科学规范原则:一切与中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心理调查、心理研究的组织和落实工作,均与四川省教育厅及受灾地区教育局取得联系,并汇报至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同时,会同中国国内高校或科学院,在灾区当地教育局统筹协调下共同开展。

第三, 坚持定点援助原则:经当地教育部门等有关部门批准后,确定心理辅导研究所的所址。以所址为中心,将建立中长期工作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需求提供持续的灾后心理辅导,将所有心理辅导方面的建设工作集中有序地开展起来,以保证援助效果,避免短期效果和混乱局面,同时也能保证对口援助的有效性。

第四, 坚持全程报道原则: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委托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内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全国百种重点期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在当地教育部门核准备案的情况下,对此项目进行推动、促进、监督、全程采访和报道。所有报道要坚持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不得从负面报道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受灾学校灾后学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地震灾后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辅导,是帮助受灾学生尽快修复心理创伤,重树生活信心,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相信海外四川发展促进会的拳拳赤子之心,将会抚慰家乡孩子的心灵,给予创伤后的孩子们一片温暖阳光。

从前,一群人迷失在一个山洞中。山洞漆黑不见一丝光,人们在黑暗中经过数日摸索,仍无法找到出口。有的人在饥饿和恐惧中死去,活着的人边哭泣边祈祷:要是有一丝光,哪怕只亮一下也好。

一根火柴和一支蜡烛恰巧经过这里。火柴听到人们的哭声,自告奋勇地说:我来帮帮你们。火柴燃亮了,光明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和希望。人们感激并赞美火柴。

火柴渐渐燃尽,但它努力坚持着。人们这时发现了旁边的蜡烛,就用火柴点燃了蜡烛。蜡烛的光比火柴明亮、稳定和持久,而火柴此时显得那么微弱和无助。

人们开始大声赞美蜡烛,而不屑火柴在黑暗中带来的丁点儿“光明”,甚至当火柴在角落里渐渐熄灭的时候都无人再理会一眼。

在蜡烛的光明中,人们走出了山洞。

问题:

1.微弱的火柴光明为这群人带来了什么?

2.火柴虽然“走了”,但它留下了什么?

3. 该怎样记住为黑暗带来的“火柴光明”和带领人们走出山洞的“蜡烛光明”?

分享:很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努力往往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无用的,但它对事件的不断进展和最终的成功很可能是举足轻重的。请记住那些勇于探索和奉献的先行者。

第7篇

案例一:孩子的拿、摸不能说成“偷”

“代老师,思思偷了我的新铅笔,她不承认。”来人哭述着。

“代老师,我的一元钱不在了,灰扬说是他偷了,他不还给我!”两人把另一学生(他)揪来。

“代老师,秋明把我的组装赛车偷到他书包里。”

这些事常在一年级发生。这些事有真有假,但不管是真是假,你都必须去解决。如果是假还好办,双方说清来龙去脉,理由、找出证人,相互道歉,就和好了。如果是真,老师假如也说他(她)是偷。一方面,在围观的学生心目中,这个班里就有个小偷,在幼小的心灵里就藏着要被偷的不安全因素,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信任感。从而导致学生情感不稳定,严重影响许多无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老师的话可能会中伤不懂事孩子的正常发育的情感,从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产生自卑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还记得2005年教育频道《人与社会》栏目报道的《关在铁笼子里的孩子》吗?那孩子因为父母不负责任,在八岁那年因为饥饿拿了自己家鸡窝里的蛋吃了,被他父母狠打狠骂,说他不是好人,这么小就偷。由于父母不慎的话语,使孩子从八岁到十四岁这六年中真干了些“偷”事,在这六年中也受了不少“偷”的冤屈。在百般无赖的情况下,他那快满八十岁的爷爷把他关进了铁笼子里。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那偶尔无知的举动将得到怎样的待遇——可能会时时被怀疑,时时被白眼,可能会被排斥,那么他就会孤独、焦虑、没有朋友,没有自信,没有快乐的心情,如果长此以往,被扭曲的心灵可能会失去“性本善”。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饱受着主观因素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我们是他的老师,又怎么能雪上加霜呢?就应该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我们把学生嘴里的“偷”说成“拿、借、捡、欣赏”,只是事先没打招呼,捡到没及时还,让人担心了,应该道歉。失主得到道歉,失物归还原主,失主、观望的学生心里又会是一片纯净,又会快活地去玩。老师再留下拿东西的学生,首先,了解清楚他(她)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心里是怎样想的,拿到别人的东西后感觉怎样。其次,给他(她)讲没经过别人允许拿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容易被别人误会为偷,偷是不良行为,好人是不会去偷的,老师相信你现在是好学生,将来也是好大人。再次,给他(她)创设自我控制的条件。最后,采取奖励方式。当他(她)一有进步,就给予奖励他(她)喜欢的东西,使其感受到通过自己的优秀表现获得东西是愉快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宽容和信任,他就保住了自尊,增加了自信心,优化了个人意志,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内部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使其不为偶发诱因所驱使。”(《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案例二:把狭义的爱变为广义的爱,切合实际的爱

爱的含义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物,都有各自的意思。付出爱和得到爱都是幸福的。然而,小学生对爱的理解却是朦胧的、幼稚的、片面的。如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

急匆匆跑来几个学生,怪异地笑着:“代老师,小娇哭了。”“为什么?”其中一个学生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大林爱小娇”。另一个学生抢过话:“他要我把纸条给小娇,我不干,他打我,我就把纸条扔了。小明看了,就带头起哄。”

开朗胆大的学生会拿着纸条直奔而来,“代老师,XX耍流氓!他给我这个。”并递上纸条。纸条一般写着“我喜欢你”或“XX学习成绩好,我喜欢他”之类的话。

这些被喜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各方面较优秀的学生,写纸条的学生也不全是调皮学生。由于电视和社会现象的影响,“爱情”之词过早渗入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学生可能会误把纯真的欣赏、敬佩当着成人的“爱恋”。当学生那朦胧思想明朗化后,会认识到自己还是个小孩,不应该有那种思想。这种心理发展与实际问题产生冲突,不管是问题的哪一方,心理可能会进入困惑和不安状态。如果得不到恰当解决,长期下去,嘲讽和曲解将困扰他们的心灵,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学生能把他们的思想传递给你,说明学生信任你,渴望你的保护。保护学生不仅要保护学生的身体,更要保护学生的心灵,抹平心里的困扰,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因此,老师千万不能对孩子的失识上钢上线。要把他们从狭义的爱圈里拉出来,带进广阔的爱中去。可以让学生从字典、生活、社会中去探究“爱”。小至家庭、亲朋好友、师生、同学,大到社区、国家和世界。通过个别谈话、社会调查、主题班会,让他们明白爱的真谛,爱的时代背景,孩子的爱是什么含义。活动之后,老师总结:何时何处都有爱的影子,只是中华民族那种谦让的传统美德,造就了很多人只愿付出,不图回报,只把爱默默奉献,不把爱挂在嘴边。老师希望你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爱去回报爱你的人,用爱去对待所需要爱的人,用行动去关爱每一个人。那样,你“才能体会到平安和喜悦”(心理学家阿德勒)。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好象长大了许多,对于男女同学之间交往不再说三道四了,男女同学间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的劲头高了。小油嘴、小调皮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帮助下,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不再像以前,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不管后果。

反思

第8篇

一、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对学习、升学竞争的过度焦虑。

这个问题,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但现在也出现了向低年龄、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中小学生中的厌学情绪、考试焦虑和逃学、出走等现象,以及自我意识中的自卑情绪,都与此密切相关。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当然也与父母的过高期待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等不良倾向。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一方面,他们缺乏人际交往最起码的知识和修养;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渴望和依赖同龄人的友谊和交往,他们需要从友谊中获取心理上的支持与归属,来填补青春期之后与父母、长辈疏离而造成的情感真空。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中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进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而另一方面,他们感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乞儿。

4.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引起的困惑与不安。

学生的青春发育期带来了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与迷惘之中。比如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初潮”,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

5.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普遍存在问题,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情感淡薄等,这些问题使他们很难独立地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困惑。

二、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方式、方法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奠定良好基础。

可利用大会、班会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使全校教职工能够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可设置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培训专职心理健康老师,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步入正轨。同时,要积极购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刊物资料,增大信息量,使教师们能开扩视野,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教育警醒学生。

2.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融。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在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从而使别人乐于和自己交往;引导学生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尊老扶幼和尊师爱生的环境之中。

3.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生活。

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重视情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加“营养”,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观赏体验文学艺术,欣赏社会中美的事物,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根据趣味性、可行性、发展性和系列性原则,通过制定计划,保证时间、人员和场地,积极宣传,及时指导和认真总结,设计具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训练,培养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从而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心理。

4.开展学科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

第9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许多缺点与不足,今后,我将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提高自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供大家参考。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1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克服自卑 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 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另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适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改变”。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2通过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谈几点体会:

我认为,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3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4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第10篇

农村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走进了社会,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但纵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烈场面,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热、农村冷;中小学之间发展不平衡,小学热、中学冷。从相当部分的农村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盲区,那么农村中小学生是否较少有心理困扰和障碍呢?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形成这些心理困扰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1.时展迅猛剧烈,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这些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2.离异家庭的增多,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被忽视,使得一些孩子产生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心理问题。

3.“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使得很少有人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压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在调查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要高出同类学生5~6个百分点。

4.地方经济的差异,使农村村镇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社区活动不多,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游戏机房和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有的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5.学校教育问题。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师资培训问题。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缺少专家指导;二是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农村学校引进人才的机制一直运行不畅,教师流失严重,现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

针对上述因素,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着眼,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正常成长,为上级学校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也为他们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加强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其次,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通过课程学生能逐步认识到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优化心理品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再次,逐步认清各种心理问题与成因,提高自身调节控制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力,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当代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

3.强化师德,更新观念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修养、品格、行为举止时刻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心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支持。我们强调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倡导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要尊重学生,要关爱学生。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作为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4.建立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成长中的自然问题,是学生新的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之间特定的基本矛盾所产生,但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仅仅靠面向全体的普遍性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须辅之以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确定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和讲座等。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帮助和辅导。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地方倾诉其心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增强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责任感,教给学生解决心理障碍、摆脱困扰的方法。

5.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团队及班会活动,既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卫生知识传授,又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质教育。

6.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形成合力

第11篇

琳琳是一个爱笑有礼貌的小女孩,上小学一年级。最近一个星期,妈妈发现琳琳变得愁眉紧锁,也不爱跟人讲话了。每天去学校都要三催四请才肯出门,路上也磨磨蹭蹭的,连续好几天迟到。老师反映说琳琳上课时心神不宁,作业比以前差了许多。妈妈问琳琳到底怎么了?琳琳什么也不肯说。最后被妈妈问急了,她就说:“我再也不去学校了。”妈妈拿琳琳没有办法,只好带她找咨询师求助。

咨询师:阿姨知道琳琳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琳琳不想去学校,是因为学校里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对吗?

琳琳沉默着,身体微微地抖动了一下。

咨询师:琳琳不要怕。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阿姨,阿姨保证会替琳琳保守秘密的。

琳琳:您真的会帮我保守秘密?

咨询师:当然了,这是阿姨的职业操守。阿姨也许还能帮你解决困难呢!

琳琳:在学校里,有个高个子男孩欺负我,他把我逼到学校的围墙下,问我要钱。

咨询师:你认识他吗?

琳琳:不认识。

咨询师:他问你要多少钱?

琳琳:他说最少一块,不给就要打我。

咨询师:他说了为什么要钱吗?

琳琳:他说买东西吃,问我借点钱花花。

咨询师:你给他钱了吗?

琳琳:没有。我不认识他,又没有钱,也不敢问爸妈要。

咨询师:为什么不告诉老师或父母?

琳琳:他说如果我告诉别人就要打死我。

咨询师:那你怎么办呢?

琳琳:不知道。我很害怕!我不想去学校了。

分析:

校园勒索和暴力事件是近年来困扰学校和家庭的恶劣现象。校园勒索的财物较少,一般是几十元、几元,但对儿童心理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中小学生接触社会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思维不成熟,遇到恐吓勒索,通常不知如何应对。施暴者利用孩童胆小怕事等特点,恐吓孩童不许告诉他人,进行多次敲诈,持续伤害孩童的身心健康。被勒索的孩童会出现恐惧、愤怒、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安全感,进而导致社交障碍、逃学甚至自闭等严重心理问题。发现孩童遭遇校园勒索或暴力事件,家长和学校要及时沟通,采取应对措施共同预防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学校方面,应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白勒索和打人都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施暴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便会有所顾忌;受虐的学生明白自己有法律的支持,也会挺直腰杆,主动和不良风气作斗争。二、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不要单独到偏僻的地方去,上下学结伴同行;教会学生遇到危险怎样周旋、呼救或脱困等。三、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学校要了解校园的安全死角,课余时间对围墙角落、花园、厕所等偏僻的位置定期巡查,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四、对施暴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安全负有主要责任,平时生活中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观察孩子情绪变化。询问孩子时态度要温和,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不要责骂,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敢把真实情况告诉家长。

发现孩子遭遇校园暴力,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一、告诉孩子“不要害怕,爸爸妈妈会永远保护你”,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二、给孩子提供适当的保护措施。包括送孩子上下学;给孩子找一个值得信赖的玩伴,课余陪伴孩子;教给孩子一些简单实用的反击和脱困方法等。三、主动和学校沟通,请求老师在学校适当保护孩子。四、加强孩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在学校容易被勒索的大多是胆小懦弱、身体瘦弱的孩子,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品格。这样,就没有人敢勒索你的孩子了。

治疗过程:

鉴于琳琳年龄较小,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了游戏疗法。咨询师让琳琳在游戏室选两个小玩偶分别代表自己和勒索她的人,一起还原琳琳被勒索的场景。琳琳选了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代表自己,选了一个很凶的机器人代表勒索她的人。正当机器人抓住芭比娃娃的头发时,突然一辆警车鸣着警笛开了过来,四个警察叔叔从警车上下来把机器人抓走了。看到警察叔叔把坏人抓走,琳琳高兴地拍着手跳了起来。

接着,咨询师又和琳琳预演了几种险境脱困的方法,琳琳玩得很高兴。

咨询师趁机问琳琳:如果现在在学校再有人问你要钱,你还会不会害怕?

琳琳:不怕。我让警察叔叔把他抓起来!

咨询师:琳琳真勇敢!那你明天会去上学吗?

琳琳:会。

咨询师:如果那个哥哥再来找你,怎么办?

琳琳:我不会给他钱。我还要告诉他,打人是犯法的,他再也不敢打我了!

案例回访:

两周后,通过电话回访得知,琳琳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在学校还交了新朋友,作业也比以前做得好了。琳琳说现在学校里没有人再敢欺负她了,因为爸爸妈妈会保护她,老师和警察叔叔也会保护她。同时,琳琳妈也表示,以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饮食,对孩子的心理关注不够。现在调整了教育方法,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发现小学生原来也有很多烦恼。看来,做妈妈也要不断学习才是。

第12篇

一、基本理念

当前,我省正处在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省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城市大部分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容易助长“骄”、“娇”二气,意志力缺欠、心理素质不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社会竞争的激烈,由此考验着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我省流动人口众多,一些流动人员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长期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这些孩子产生自闭厌世、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从省情和教育的功能审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广东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深深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发展性取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取向。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关注个别差异,以矫治和治疗为辅,为少数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和服务,积极干预学生心理危机,防止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教师全员参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全过程进行。

二、主要做法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2003年、2006年我省先后在珠海市、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一)科学构建“三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双服务”

我们从发展性教育理念出发,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干预和减少心理危机为目标,努力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运行机制。

一是重在预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是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生的前提。建立预防机制,实际上是按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二是及时预警。学校通过心理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警示,做到防患于未然。我省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科学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数据分析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预警。

三是积极干预。运用心理学专业方法,采取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手段,积极应对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有效控制和减少个别师生因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实行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级别相应采取预警和干预措施。

建立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关系学生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关系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德育工作的成效,兼具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和德育三项属性。实施“三预”运行机制,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支撑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有效统合行政力与学术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

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有赖于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实现行政力与学术力的结合,既坚持行政主导又得益学术支撑,形成合力。2001年,我们通过整合省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力量,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指导委员会”),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指导中心”)。省教育厅通过省指导委员会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决策、统筹和协调。省指导中心有明确的工作宗旨和指导思想,有固定的机构、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业指导。省指导中心的成立和有效运作,一方面有效发挥专家在调研、科研、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决策、管理中的主导优势,确保了教育行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目前,我省已有21个地级市、55个县(市、区)参照省的做法,成立了市、县(市、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指导中心,形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管理网络,推进工作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

一是加强科学指导。省指导中心受省教育厅委托,组织各类调研,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组织专家深入中小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和指导学校开展科研课题实验研究;组织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等。

二是完善规范管理。我们依靠专家力量,制定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管理文件。2003年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初步奠定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基础;2007年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咨询、测试和课题研究等提出规范要求;2008年制定《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四个工作规范文件,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是加强评估检查。我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办学标准,列入等级学校评估和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评估指标,加强对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督导检查。2007年我省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八号文件的督促检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借助办理省人大建议案、省政协提案,督促部分工作发展缓慢的地区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程。

(三)注重强化实验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先进典型,不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是科研引领。依托省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科研实验。省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力量,在调研基础上研究确定科研发展方向,制定《课题指南》,评审确定立项课题,指导实验研究。目前全省有486所中小学校承担了省课题实验研究。2007年,受我厅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承担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理论模式与实践发展的战略研究》科研课题,该课题纳入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进行管理。

二是示范带动。我省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室设置、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效果等方面设立评估指标,通过学校自愿申报、各市指导中心推荐、省组织专家考核、省教育厅和省指导中心联合确定、省指导中心授牌等程序进行评定。示范学校明确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评定程序,保证了评审的导向性和公信力,保证了示范学校的质量和水平。部分地区参照省的做法,开展市级示范学校评审工作,确定市级示范学校。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实行复评制,复评周期为5年。目前全省评定省级示范学校103所(其中中学77所,小学26所)。2008年,我省召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工作现场会,引导示范学校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园作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中小学校提供先进经验和借鉴模式。

(四)着力优化活动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是主要渠道。我省着力优化心理活动课,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作用,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优化心理活动课。首先,认真落实指导《纲要》、课时和教材。我们以教育部《纲要》为指导,组织编写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同时将小学和初中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免费供书范围,按一个年级学生数配备用书,提供给学生循环使用。我省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主要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并规定每学期小学不少于8课时,初中不少于6课时,高中不少于4课时。其次,以评比为手段推进心理活动课建设。我省坚持每年举行全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优秀课例、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方案等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还遴选一批科学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强、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成果结集出版,提供给教师们学习借鉴。2007年,我省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现场调教,展示了全省优质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是积极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的作用。我省将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纳入省一级学校和示范高中的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倡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心理咨询电话、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为个别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提供倾诉场所。截至目前,全省有4889所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3263所学校设立心理咨询电话,1575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我省广州、深圳、惠州等市建立市级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站,免费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是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计算为专业培训课时。在培训人员上,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培训模式上,采用A、B、C分级达标培训模式。在培训目标上,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A、B证培训,重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参加C证培训,重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培训质量保证上,由省指导中心学内容、统一课时、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A、B证培训由省指导中心组织实施,C证培训由各地级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我省倡导有条件的地区,所有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参加C证培训,逐步实现全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8年,我省共有120759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其中A证1705名,B证15122名,C证103932名)。

二是设立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心理学科职称评聘系列。2007年,我厅与省编办联合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心理教师专职岗位的设置和职称评聘作出明确规定。《意见》规定中小学校要设置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学生规模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心理专职教师,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的心理教师,列入教师附加编制的第一个项目。《意见》规定设立心理学科教师职称评聘系列,为心理教师搭建晋职阶梯和发展平台。2008年,我厅与省人事厅联合开展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资格评审试点工作,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目前,我厅正与省人事厅联合制定中学高级教师(正高级)资格评审条件,将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1905名。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职称系列的设置,为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几点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事关素质教育大局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关乎祖国未来的“心灵工程”。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省率先探索建立的行政主管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工作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以及以分级达标为管理特征的培训模式等,都是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

二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适时调整、稳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调整、三个阶段,即从规模发展阶段调整到规范发展阶段,以及目前努力调整的提升发展阶段。每一次调整,无不契合了教育内在需求和客观发展需要,无不及时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敏锐把握教育内在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适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稳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科研先行、引领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其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引领和支持。目前,我省正在以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学理支撑,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教育科研,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求得新突破。

四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时机、解决难题。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勇于面对,善于抓住时机加以解决。中小学心理教师没有专职岗位、未设职称评聘学科系列、队伍不稳定,这一直是制约我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难题。对此,我们抓住学生伤害事故偶有发生、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呼声渐强的时机,通过调研掌握准确情况,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人事编制部门进行沟通并积极争取支持,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践证明,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善用时机解决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省将以今年7月在佛山南海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虹.广东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全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