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半截蜡烛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文。我进行了一次迁移练习。
迁移是这样的:
二战结束,法国总统听说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故事,给予了嘉奖,下面这段话是法国总统给杰克的颁奖词:
人虽小,却为国分忧;虽没有浴血奋战,但作出的贡献同样令人钦佩。沉着镇定,机智勇敢。你,是忠诚的卫士,是爱国者的典范!
那杰奎琳的颁奖词该是怎样的?请你当一次法国总统为杰奎琳写一段颁奖词。
几分钟后学生交流各自的颁奖词,溢美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表现极佳!
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出人意科的迁移,听课教师对此次迁移也赞不绝口,我不免沾沾自喜起来。而就在此时,有位教师冒了一句:这样的迁移是否有点偏离课文的主旨?
片刻的沉默,再没人去深究什么。
摊开课本,看着这篇熟悉的教材,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半截蜡烛》一文记述二战期间,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故事。课文细致刻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与德国军官周旋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令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文章不仅刻画人物细致,而且注重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我的迁移设计忽略文章的写作方法,注重文章思想性太多。只关注写什么,没注意怎么写。在钻研教材时,我过度渴求“难”与“巧”。忽视了文章的主旨,没有弄懂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这样才远离了文章的意图。记得著名教育专家高万同老师曾说:“如果教师不能抓住课文主旨进行教学,那无异于盲人摸瞎马。”
其次,我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阅读文章时有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在设计教案时应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为学生的语言发展着想,而不是仅停留在一个所谓的“巧”字上。
再者,要仔细研究各学段、各单元的训练重、难点。就这单元而言,教材都是二战期间的典型事例,人物有血有肉,是学生写人记事的范本。基于这一点,教师的迁移设计应贴近这个主题才更合适。
思考良久,我决定重新进行一次迁移练习。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故事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此时,还有什么疑问?
葛××同学:德国军官就这样离开了吗?蜡烛熄灭了,德国军官发现什么了吗?
余×同学:情报保住了,那一晚伯诺德夫人一家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
故事似乎并没结束,请你接着叙写故事,怎样才能让它合情合理地继续下去?
学生构思片刻,奋笔疾书。
沈××同学的设想: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心中一惊,暗道:好险!伯诺德夫人的心再次提到嗓子眼。但,德国军官似乎毫无觉察,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望着墙上滴答作响的时钟,已经指向12:00。他起身道:“今晚没有任何发现,但不代表你们没有问题,你们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如果下次被抓到,一样没有好下场。”伯诺德夫人和杰克频频点头。也许是累了,德国军官一行离开他们家。伯诺德夫人和儿子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长吁一口气,关好房门,迅速向杰奎琳的房间跑去……
高××同学的设想: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蜡烛熄灭了。这时,恰巧墙上的时钟敲打了12下,吸引了德国军官的注意。窗外,不知何时起风了,树枝随风摇曳,婆娑的树影印在窗户上。德国军官看看没什么异常,从橱窗里摸了两瓶酒,悻悻地离开了。见敌人走远,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关好房门,刚要上楼,“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一、积极钻研教材,实现师本对话
深入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于永正老师说:“教法哪来?千法万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朱光潜在《美学》一书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更重要的是要做作者的知音,从表层的文字中领悟语言文字的内蕴。一是要把握作者独到的情感脉络,体验文本正确的价值倾向。二是要洞见文本的语言规律,琢磨文本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法,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三是要琢磨怎样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我在教苏教版《水》一文时,首先从结构上读出文章两处经典的画面“雨中之乐”和“勺浴之乐”,层层剥笋,从作者充满儿童体验的文字背后,在一次次水的“狂欢”背后,逐渐触摸到了文本的内核,作者以乐衬苦,以喜衬悲。在具体语言文字表达上,作者也充满了无痕的技巧,如水接触皮肤的哪一刹那,明明水很少,却要把每个部位都写到,并用了“滑过……滑过……滑过……”等看似重复的语言组织形式,目的是渲染那种天然的快乐,从而让我们领悟到缺水之苦。教师读懂的,要采取层层渐进、逻辑鲜明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是教师钻研教材必须思考的层面。
二、深入文本阅读,实现生本对话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张新华同志在《语文课还是要姓“语”》一文中提出:语文应该姓“语”。然而,据调查发现,当前的某些语文课堂过多地追求热闹、滥用媒体,有的语文课成了各学科知识融合的大杂烩,
给人的感觉是语文的东西变少了,而非语文的东西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对文本的深入阅读。
例1: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恐龙》一课,学生尚未进行深入朗读,就把重点放在了对几种恐龙特点的理解上,师生互动,依次分析、比较每一种恐龙的特点,还让学生记下有关恐龙的数据。后来,老师又把搜集到的多种恐龙的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恐龙的名字。这样的课似乎成了科学课,又怎么会有语文味呢?
例2:一位老师教学《钱学森》一文,在初读课文后,即要求学生交流感受阅读感受。且看具体教学片断:
生1:钱学森说他是中国人,他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读了很感动,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师要求该生唱几句,并介绍歌曲与歌手张明敏,再后师生一起演唱)
师: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1:感觉很感动。
生2:感到很自豪。
生3:很兴奋。
生4:很想大喊一声:中国,我爱你!
反思:《语文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扎根于文本的语言中,才能把文本的语言、情感等内化为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之中,仅靠歌声感染能行吗?语文本身的工具性能得到落实吗?
“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中央教科所所长张田若先生针对当前阅读课堂的低效问题,提出了“四三二一”的评价标准:(1)看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40%);(2)看学生对本课字词的基本功是否过关(占30%);(3)看是否完成了本课的重点教学任务(占20%);(4)看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占10%)。这一评分标准充分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本,强调了熟读课文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把熟读课文的比重提到了40%,强调了学生、文本对话的重要性。学生充分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后,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何克服以上语文教学游离文本之外,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三维语文素养的弊端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依托,设计好核心的统筹文本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实现先学后教,在思维的探究中设计好语言训练,在文本的具体情境中,在情感的陶冶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如教学《船长》一文,我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1)船长说救人时间“够了”,从当时紧急情况看,够吗?(2)船长说“够了”,你觉得他凭的是什么?(3)船长和船共存亡,心中一定在想“够了”,你觉得他在想什么呢?三个问题吸引学生关注文本的不同板块和层面的阅读,层层深入,同时又给了学生一个说话、想象、思想碰撞的机会。
三、转变教育角色,实现师生对话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授受关系。此种关系之下,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教学,一个个教学环节就像是工厂车间里的一道道工序,教学思路一顺到底,容不得半点节外分枝。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阅读活动的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出现,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但要善于与学生合作,而且要善于鼓励学生与老师合作,更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在阅读活动中,当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句子,交流问题时,教师要予以认真关注,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对不足或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要委婉地指出,让学生及时纠正。通过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实现问题的解决,实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情感交流更加充分,知识的建构更加充实。以特级教师周益民教学《半截蜡烛》一文为例,在精心营造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老师巧妙选取学生关注的对话切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如此设计,充分体现了“多维度”的鲜明、“多层次”的丰富,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寻求“证据”,将潜隐的观点有效激活,引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智慧交流。
总之,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积极关注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阅读课堂之中,如此才能真正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冯晓云.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郑长安.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王辉,朱银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讲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19-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的优点是:它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但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
合理的小组合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1.1 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1.2 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1.3 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1 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2.2 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3.选取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
什么内容需要学生合作解决,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3.1 开放式的问题值得合作学习。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案,把语文课上得相当严谨,已经不符合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开放。如《半截蜡烛》这篇文章表现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的句子很多,一句一句教,不是办法,让学生把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的句子划下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读、或演、或谈感受,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就能把较多的语言挖掘出来。
3.2 有难度的问题值得合作学习。有难度的问题一个人不可能解决,如果有小组的合作,在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中,相互启发,思维与思维产生碰撞,又能激起新的思维。如《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形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配合,难点就迎刃而解。
3.3 有争议的问题值得合作学习。教学中往往在某些地方学生的意见会产生分歧,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争议,这就要合作学习了。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学生对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产生了争议,把意见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通过辩论探究其中的原因,感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襟。
3.4 有较多内容要在短时内学习时值得合作。
4.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去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了这些,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说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当然,这些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5.强化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