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市场前景分析

农业市场前景分析

时间:2023-06-06 09:3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市场前景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1篇

一、项目简述

(一)、项目名称

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

(二)、项目简介

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区占地1200亩,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林沟壑地貌,项目区有松柏林660亩,经济林200亩,水库、坝系、梯田等水利建设工程标准完善,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方面享有盛名,村内陕北农家生活氛围浓重,文化底蕴深厚,区内风景独特,环境优美,旅游区距210国道210公里,交通便利,现拟开发梯田观光、二郎庙攀登观光、水上游览、安桥焉休闲娱乐、农家生活体验等项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三)市场前景分析

项目区靠近210国道,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并与我县的杨家沟纪念馆、姜氏庄园、李自成行宫等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市场前景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236.5万元。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入41.94万元人民币,5.6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六)合作方式

独资或合资合作

(七)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高西沟村

联 系 人:姜 良彪

联系电话:0912-6438100

邮 编:718100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高西沟生态旅游区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距210国道10公里,项目区位优越,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和过往游客的光顾。

2、气候条件:旅游区年平均气温8.4°C,极端气温最高36.6°C,极端最低气温-26°С,年平均日照为2761小时,无霜期平均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

3、自然条件:高西沟农业生态旅游区占地1200亩,这里有660亩松柏林,200亩苹果园200亩大扁杏,有400亩被誉为黄土高原“金字塔”美称的人造梯田和淤地坝、偃窝、水库等水土保持经典工程。总之,项目区林木郁郁葱葱,水库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雅,有“陕北好江南”的美称,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4、基础条件:项目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已纳入政府规划,即将实施,基础条件优越。

5、社会条件:高西沟已被国家列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得到省、市、县的高度重视,各级部门将全力打造高西沟生态农业旅游这块品牌,制定各项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村民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经积极性十分高涨。

(二)资源特色

第2篇

关键词 核桃;林下经济;综合效益;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S7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31-01

Abstract Five kinds of walnut forest economic culture model of Bijie City(forest vegetables and chicken understory,Pinellia ternata,understory dangshen,forest understory seed potato and soybean)were researched from artificial investment,technology investment,capital investment,market prospect and economic benefi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ropping pattern under walnut forest in Bijie City was Pinellia ternata.

Key words walnut;under forest economy;comprehensive benefit;Bijie Guizhou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包括林下产业、林中产业、林上产业[1]。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复合高效的林业生产模式,投入少、见效快[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发展和生态h境保护协同推进。对毕节市5种核桃林下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对毕节市发展林下经济提出对策建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财神镇倮布嘎村的核桃林下,试验林为2003年造林,品种为香铃核桃,造林密度5 m×6 m,树高约3.5 m,土壤属紫色土,地理位置东经104°35′51″,北纬26°13′31″,海拔1 812 m,平均气温13 ℃,平均年降雨量835 mm,年无霜期为275 d,属温带气候。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的时间为2015年1―12月,包括核桃林下种菜养鸡、种植半夏、党参、脱毒马铃薯、大豆5种模式,林下种菜养鸡采用圈养的方式进行。林下种半夏采用分厢起垄的方式进行,林下种植党参采用育苗移栽、分厢起垄的方式进行,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和大豆按常规的种植方式进行[3-4]。每种模式的种植面积667 m2,每种试验重复3次,计算5种种养模式的投入产出,通过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各种林下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种养模式的人工投入分析

林下种菜养鸡包括整地、种菜、养鸡,需投入540个工/hm2,林下种植半夏需投入900个工/hm2,林下种植党参需投入750个工/hm2,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需投入315个工/hm2,林下种植大豆需180个工/hm2。从人工投入的方面看,从大到小依次为林下种植半夏、林下种植党参、林下种菜养鸡、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林下种植大豆。

2.2 5种种养模式所需的技术投入分析

林下种菜养鸡所需的技术包括大白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鸡苗防疫治病。林下种植半夏所需的技术包括整地、分厢起垄、种植季节的掌握、肥料的合理施用、除草、病虫害防治。林下种植半夏所需的技术包括整地、育苗、移栽、肥料的合理使用、除草、病虫害防治。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和大豆所需的技术包括整地、栽植、除草、病虫害防治。林下种菜养鸡的技术难点在于鸡苗的防疫治病,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容易造成鸡苗生病、死亡。林下种植半夏和党参的技术难点在于适生地的选择、种植地块排水、种植时间的合理确定、肥料的合理施用[5-6]。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和大豆是常规的农业生产,种植农户都能掌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种模式的技术难易程度依次是林下种菜养鸡、林下种植半夏和党参、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和大豆。

2.3 5种种养模式所需的资金投入分析

林下种菜养鸡所需资金投入包括购买疏菜种子、鸡苗、鸡饲料、防疫治病药品、人工费用,需138 150元/hm2。林下种植半夏所需资金投入包括购买半夏种子、人工费用、肥料、农药,需19.2万元/hm2。林下种植党参所需投入包括购买党参种子、人工费用、肥料、农药,需84 150元/hm2。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所需投入包括脱毒马铃薯种子、人工费用、肥料,需4.05万元/hm2。林下种植大豆所需投入包括大豆种花、人工费用、肥料,需15 975元/hm2。按投入从高到低依次为林下种植半夏、林下种菜养鸡、林下种植党参、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林下种植大豆。

2.4 5种种养模式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

林下种菜养鸡所生产的肉鸡属大宗消费品,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技术要求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大,限制老百姓发展的积极性。林下种植半夏所生产的半夏产品属大宗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并且半夏的生产受地域的限制,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高,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高。林下种植党参所生产的产品,属于滋补中药材,市场需求量有限,价格波动较大,且生产费工费时,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不高。林下种植的脱毒马铃薯,属于粮食大宗商品,市场容量大,价格相对较低,生产费工费时,经济效益不高。林下种植的大豆,也属于粮食大宗商品,市场容量大,价格一般,生产没有马铃薯费工费时,经济效益比马铃薯稍高。综合市场前景、用工投入、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5种种养殖模式相比较,发展前景较好的是林下种植半夏。

2.5 5种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1可知,核桃林下种植半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他4种种养殖模式,而林下种植大豆、党参、马铃薯和养鸡之间无显著差异。其余4种种养殖模式按经济效益从大到小依次为林下种大豆、党参、马铃薯、林下养鸡。核桃林下种植半夏的经济效益分别是种植大豆的13.3倍、种植党参的15.8倍、种植马铃薯的15.9倍、林下养鸡的17.1倍。

3 结论与讨论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很多因素影响。从生产的角度,任何一种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都需要资金、土地、技术、人力。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而且是这几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是资金、土地、人力都具备,但缺技术,结果项目实施后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或者是技术、土地、人力都具备,但缺资金,导致项目粗放经营,实施后效果不理想或者失败。从销售角度看,林下经济产品和其他市场经济产品一样,其销售受到市场容量的大小、产品质量、产品成本、价格变化、产品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实践中,有时是一哄而上,对该产品市场容量的大小、产品成本、价格的变化等因素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而导致项目失败。林下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大部分资金是政府投入,因此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决策十分重要,政府决策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产品的生产,包括资金、土地、技术、人力,还要考虑产品的销售,包括该产品市场容量的大小、产品质量、产品成本、产品价格的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只有综合分析产品生产、销售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决策。

4 参考文献

[1] 饶晋辉.广东大埔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园艺文摘,2016(5):223-224.

[2] 陈富美.丽江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浅析[J].绿色科技,2016(1):42-44.

[3] 杜德鱼.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5):264-268.

[4]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21-24.

第3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玉米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从1996年至今玉米的年产量均在1亿吨以上。据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的玉米产量为1.3亿吨,2005年为1.28亿吨,2012年中国的玉米产量达到1.6亿吨。按产3kg玉米得1kg玉米芯计算,中国每年约产玉米芯0.5亿吨以上。目前中国对玉米芯的利用基本处于初加工阶段,用于糠醛、木糖、木糖醇及酚类生产的仅几十万吨。

近几年随着木糖醇市场的不断好转,国内外从事D-木糖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截止2012年底,仅中国市场就有40余家,但是他们生产的都是原料D-木糖(98.5%)。由于国内外政策不一致,目前D-木糖在国际市场已经可以作为普通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应用,而这部分产品需要应用精制D-木糖(99.5%)。但是目前国内精制D-木糖生产厂家甚少,绝大多数企业都生产普通原料D-木糖供木糖醇企业使用。

D-木糖简介

D-木糖是一种戊糖,英文名称:D-xylose,相对分子质量为150.13,分子式为C5H10O5。

精制D-木糖未来市场发展情况及前景分析

1.国内外主要生产企业

我国木糖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90年代,最多时曾达到60余家企业,年总生产能力近3万吨。到1998年,由于出口下降,价格下滑,许多企业纷纷停产、转产甚至破产。近两年来,木糖市场出现复苏,但因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多个厂家进行限量生产或停产改造。目前,仅有十几家企业能正常生产,其总生产能力超过原60家企业的总和,达到10万吨以上。但是精制D-木糖的生产厂家却寥寥无几,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是济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际上还有丹尼斯克公司。因此未来国内市场中精制D-木糖的市场前景极好。2.市场发展状况

D-木糖的生产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主要以原料级木糖为主,用于生产木糖醇,每年国内需用量达到8万吨以上,这些产品级别较低,质量较差,品质安全无法保证,不适合作为食品配料直接使用。

近几年作为可直接食用的精制D-木糖在市场中呈现快速发展状态。精制D-木糖作为一种纯天然的功能糖产品,在国外已经非常普及。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已批准木糖作为无热量甜味剂,1973年《日本食品添加物便览》对木糖说明为:无热量甜味剂,荤菜肴制品添加剂,油脂抗氧剂,酱色原料,各种香味原料,整肠剂,低吸湿性原料,医药用,工业原料。美国FEMA将木糖列为公认的安全食品添加剂。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精制D-木糖作为一种无热量的糖,可满足喜爱甜品的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并能够广泛用于食品、饮料中。

在国内,我国木糖国家标准(GB/ T 23532-2009)已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修改采用了英国药典BP2007与美国药典USP30的木糖质量标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促进了我国精制D-木糖的发展。我国精制D-木糖以出口为主,虽然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具备了同国外产品竞争的条件,改变了过去以原料级木糖出口为主的被动局面,但因食品级木糖产品质量要求高,大多数生产厂家由于现有设备的局限生产不出符合出口要求的产品。由于工艺的限制,大大妨碍了食品级木糖的产量。但近几年在经过不断摸索之后,济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完全能生产出符合国外客户要求的高品质的精制D-木糖,目前产品已经与日本、美国、欧洲、韩国等市场的知名企业实现了合作。

总之,D-木糖工业是一个新兴工业,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是农业大国,原料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近几年D-木糖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13年国际市场需求量将超过4万吨,国内需求也将达到4万吨以上。未来几年精制D-木糖需求将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转变,精制D-木糖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4篇

关键词: 枣; 新品种; ‘麻姑1号’; 早熟; 大果型

中图分类号:S6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980?穴2013?雪02-0323-02

枣(Zizy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于中国的木本果树,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分布区域广泛。枣果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枣树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易[1-2]。目前,鲜食枣在国内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四大区域,即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市场。由于南方鲜食枣发展较慢没有形成规模,因此枣在南方市场上销售较旺,国内销售量的70%在南方,而销售旺季集中在国庆节和中秋节前后时段[3]。南方现处于“有市场、没生产”的状态,鲜食枣的生产是南方水果产区的新要求,也是江西省果业发展规划中“东枣西桃” 的目标要求。

江西省南城县有千余年的枣栽培历史,现在的农民仍有种植枣树的习惯。传统‘半边红’枣品种因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仅为庭院种植品种。明正德《建昌府志》记载,“南城产枣,大的曰枣,小的曰棘”。《南城县志》记载:南城县黄狮、临坊等地为枣树的老产区,品种有‘蜜枣’、‘半边红’。‘麻姑1号’是从南城县本地枣品种‘半边红’中选育而成。该品种通过几年栽培和引种试验,适合江西等南方地区栽培。

1 选育经过

2004年,南城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对全县鲜食枣品种(系)进行了调查、登记,在南城县建昌镇的麻姑山枣园内,发现了一株优良的实生变异单株。同年开始,江西农业大学、南城县农业局和南城县麻姑鲜枣研究所将其与冬枣和本地土枣‘半边红’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经过连续多年的性状观察,该品种在7月25日开始进入白熟期,成熟期特早,品质特佳,果肉细嫩、脆爽、,果皮光亮,脆熟期有半边先红。‘麻姑1号’与‘半边红’枣分子鉴定结果(图1)表明,‘麻姑1号’鲜枣的DNA谱带出现了特异带,与‘半边红’鲜枣品种在遗传上有显著不同,为一新种质。2011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编号:赣认枣2011001),并成为江西省第1个被审定的鲜食枣新品种。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物候期

在南城县地区,3月中旬根系开始活动,3月下旬开始萌芽,4月中旬根系活动进入一个高峰期,5月上旬开始开花,5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6月上旬幼果期,7月下旬进入脆熟期。果实发育期为80~85 d。

2.2 植物学特征

自然生长的树形为圆锥形,树势中等,树姿较直立,树体结构较为紧凑,主干灰褐色,皮孔圆形,较密,突起,开裂,灰色;枣股较中大,5 a左右的树枣股长约1 cm,径粗为0.6 cm,抽生枣吊为3~5个,枣吊较中等,叶为纺锤形,叶缘有齿,深绿色,叶背面有蜡质,无茸毛,光泽,叶脉明显,并有孔;枣头的生长力比较旺盛;幼树期枝头的针刺不发。花量大,花序着花3~7,花朵中等,花盘为黄绿色,五角星形,两性完全花,一雌五雄,花粉多。

2.3 生长结果特性

生长量中等,萌芽力及成枝能力较一般。幼树枣头的生长势头旺,当年萌芽的二次枝可形成花芽结果。花量大,花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上旬,自花结实率较低,需配植授粉树。栽后第2年结果,第5年后进入盛果期。幼苗采用酸枣为砧木嫁接,播种后第2年秋出圃,成品苗在1.2 m以上,管理得当,定植当年亦能结果,栽后第2年平均可结果0.5 kg左右。

2.4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近圆形,大小整齐,果实中等平均单果质量为11.66 g,最大果质量为17.8 g。果实纵径为3.1 cm,横径为3.0 cm,果形指数为1.03。果顶平圆,略有凹陷,梗洼浅小,果柄短,脆熟期果皮光亮,白熟期转脆熟期时有阳面转鲜红色,果肉脆、爽口,水分充足,成熟后,果为鲜红色,果面光洁、漂亮。果核小成纺锤形,纵径1.6 cm,横径0.75 cm。可食率95.6%。进入脆熟期的可溶性固形物为25%,维生素C含量为4.70 mg·g-1。

2.5 适应性和抗逆性

‘麻姑1号’适应性强,抗寒、抗旱、抗风,耐涝、耐瘠薄、耐肥。在南城地区,‘麻姑1号’与冬枣相比,丰产、稳产、高产;抗裂果炭疽病、轮纹病、缩果病发病率低。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建园

土壤pH值5.5~8.2均可正常生长。矮化密植,早、丰产栽培可选择每666.7 m2 111株、222株或333株。在江西省等南方地区,落叶之后至次年的萌芽之前均可种植。

3.2 肥、水管理

幼树以促营养生长为主,定植后的第1年,3—8月每隔15~20 d施速效肥1次,11月施1次人畜粪尿,枯饼肥等基肥。成年枣树全年株施商品有机肥25~30 kg或枯饼肥2.5~3 kg,三元复合肥0.5~1 kg,尿素0.5 kg。

枣树比较耐涝,但新植树树体小、根系浅,分布面窄,南方多雨的地方要注意排水和防涝。

3.3 促花保果

冬季整形,夏季修剪,树形为自然开心型,树高不超过3 m,主枝2~3个。结果树通过摘心和短截达到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促进早产、丰产。适时环割或环剥。

3.4 病虫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枣锈病、缩果病、枣瘿蚊、叶螨、绿盲蝽等。影响较大的是枣瘿蚊、枣锈病。枣瘿蚊一年在江西地区枣园一般发生3~5代。人工防治方法是在冬季翻园的时候深翻土壤,阻止它春天正常羽化,在春季初芽生长的时候及时喷施无公害化学农药防治。枣锈病在夏秋季多雨的季节常常大量流行。在每年的5—8月间使用2~3次等量的1∶2∶200波尔多液预防,或使用德国巴斯夫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1 5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 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麻姑1号’果实成熟期裂果轻,适应性强,病害轻,表现果大,成熟期早,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优于目前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的鲜食品种,市场前景广阔。江西省适宜枣树生长的生态区域及相似气候地区均可栽培。(本文彩照见封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QU Ze-zhou,WANG Yong-hui. China fruits Chinese jujube[M].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3.

曲泽洲,王永蕙. 中国果树志·枣卷[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 SHEN Jun. Encyclopedia of China Agricultural(fruits volume)[M].Beij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Press,1993.

沈隽.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M].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第5篇

我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是魔芋生长的适宜区域,特别是我县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北部高寒山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发展魔芋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它是北部山区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过去由于栽培技术落后、耕作粗放、种芋退化和受病害的严重威胁,魔芋单产长期低下,阻碍了魔芋产业的发展,致使长期以来,我县一直以农户小规模种植和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此,为了加快魔芋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山区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委县府对产业“十五”规划的统一布署,结合魔芋生产的实际,我局由副局长熊良体同志牵头,率领四名高中级技术干部,分赴到北部高寒山区的贫困乡镇,对魔芋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于后:

一、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虽然我县魔芋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在魔芋生产中,魔芋繁殖系数低,加之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致使魔芋产业至今发展缓慢。通过对北部山区乡镇调查统计,2001年,全县魔芋种植约0.5万亩,主要种植在非耕地和房前屋后上,集中成片种植面积不大。

(二)常年产量。按照目前魔芋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栽植,每投入1斤魔芋种,可繁殖3-4斤魔芋,即每亩投入500斤魔芋种,能收1500-2000斤魔芋。但由于魔芋投入存在着“本大利大风险大”的情况,山区农民投入种植怕无收,没有将魔芋当作主要经济作物来抓,只是在非耕地、洋芋行中随意栽植,亩用种量严重不足,一般亩产只有200-500斤,有的亩产甚至更低,常年魔芋产量为200万斤。

(三)分布区域。我县魔芋主要种植在北部山区的梓潼、关坪、红园、满月、白泉、关面、大进、锦竹、谭家、岩水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正坝、高桥、麻柳、敦好、紫水、河堰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也有零星种植。这些区域,7-8月平均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日温25℃的左右的时间较长,极利于魔芋的生长。

(四)加工运销能力。全县现有魔芋精粉加工1千多吨的能力,2001年,重庆里茂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县农业局、大进镇政府三方合资入股,在大进镇建立了1个年产1千吨魔芋精粉的龙头企业;同时,大进镇还有5家私营企业,也能加工魔芋精粉几百吨;此外,还有许多加工芋角的私营企业。我县大进镇是目前西南地区魔芋交易量最大的集散地,可辐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陕西等省市。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我县魔芋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调种资金,由于魔芋生产用种量大,若全县在“十五”期末发展到3万亩,仅靠本县的种芋难以发展,需资金从县外调入种芋才能满足县内的发展。二是软腐病发生重,软腐病对魔芋生产威胁最大,导致魔芋大面积生产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魔芋易感软腐病,该病是细菌性病害,属世界性难题,一般发病后难以防治。三是生产基础薄弱,我县魔芋生产目前仍然处在原始的栽植方式,虽然起步早,但起点低,无生产规模,加之农民科技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解决的办法。一是争取国家及相关部门对魔芋产业的资金投入,采取国家、市(县)帮扶部门和农民自筹的办法,解决在县外调种芋资金的问题。二是加强对软腐病的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魔芋生长期间,抓好选种、播种、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同时,采用农用链霉素开展统一浸种和在发病初期统一开展预防,以控制其流行。三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对农民认真开展适用技术的培训,宣传魔芋栽植的目的和发展潜力,以提高农民的种芋积极性。

三、魔芋产业“十五”规划及分年实施方案

(一)规划的区域。按照产业化发展规划和适宜种植区域,围绕全县产业发展主题,合理利用适宜发展地区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通过调研,全县魔芋生产“十五”规划主要在北部山区海拔800米以上适宜种植区关坪、白泉、岩水等16个乡镇,其中2002年规划种植1万亩,2003年规划种植1.5万亩,2004年规划种植2万亩,2005年规划种植3万亩,各乡镇魔芋产业“十五”规划具体分年种植实施方案见附表。

(二)规划的理由。一是该区域乡镇魔芋种植历史悠久,属大巴山深丘地带,山峦互相遮挡,有树木遮阴,湿度较高的倾斜背风地多,土壤疏松肥沃,以山地棕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中性,半阴半阳的山地较多,适宜于魔芋生长。二是该区域加工能力强,有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三是该区域都是我县贫困山区乡镇,是国家扶贫重点,可促进贫困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巩固扶贫成果和确保农民增收。

四、市场前景分析

(一)市场发展潜力大。魔芋是唯一能大量提取葡甘露聚糖的作物,该糖具有保健作用,能调节营养平衡、防止便秘、降低血胆固醇、降血脂、降血糖、减肥,还有助于减低肠内致癌物质生成;此外,魔芋还可制成凝胶食品,添加于冰淇淋、冷饮和饮料,能起增稠稳定作用,添加于各种面食能起粘结作用,还可用于印染、钻探、多种轻化工上,魔芋产业已成为新世纪的朝阳农业。目前,我国魔芋已成为世界上最大魔芋种植和原料输出国,年产2万吨左右,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进一步刺激魔芋产业的发展。

(二)具有竞争优势。我县地理位置优势,发展魔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该规划的实施,除满足县内作食品外,还可将种魔运往陕西、四川等省市;同时,我县大进镇拥有多家精粉加工厂,年加工精粉能力1千多吨,特别是龙头企业开发的魔芋加工脱硫新工艺技术,属世界领先技术,加工的精粉,具有保健作用,市场竞争力强,能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因此,魔芋生产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魔芋产业,可形成集种芋产业、加工产业的不同体系产业链,推广市场前景较为广泛。

五、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魔芋产业是我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魔芋繁殖系数低,产量低而不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必须在全县历年种植面积大的乡镇开展魔芋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低价有偿提供种植,无偿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帮助农民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从而提高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提高魔芋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魔芋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将魔芋精粉龙头企业的魔芋加工脱硫新工艺技术申请国家专利,以提高精粉的质量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在运作上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行机制,把开县魔芋产业化完全推向国际市场。

六、资金来源

规划总投资2800万元,一是申请国家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二是申请市、县帮扶部门投资600万元,三是农民自筹700万元。

七、组织形势

(一)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县委、县府已成立了魔芋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魔芋产业的规划、协调、组织管理等工作。农业局也成立了魔芋产业化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魔芋产业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管理,建议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督促项目实施。

(二)做好项目资金统筹管理。用于魔芋项目的资金,建议全部由农业局进行统管,主要用于魔芋种子的调入,实行资金随着项目走,以保证实施乡镇规划落实,严禁挪用和挤占。

八、保障措施

(一)帮助农民销售种芋。按照“借种还种、滚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山区农民有种植魔芋的条件,但缺乏种芋的困难;同时,对生产的种芋,实行保低价优先收购,解决农民卖种难的问题。

(二)帮助农民签订商品芋合同。帮助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使生产出的商品魔芋不愁销路。

(三)为龙头企业申报名牌产品。为龙头企业申报魔芋企业名牌产品及绿色食品标志,使龙头企业的无硫精粉,独占市场鳌头。

(四)加大科技示范力度。以中国魔芋协会、西南农业大学魔芋研究中心为靠山,加大魔芋产业科技开发和研究,力争将我县建成西南地区唯一的优质魔芋良种繁育基地。

(五)开展技术培训。以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为龙头,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乡(镇)、村、社干部和农民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使农民成为种植魔芋的专家。

魔芋产业“十五”规划,顺应了我县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符合我县经济发展和国家扶贫投资方向,产品市场前景广泛,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防止返贫和保持农村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规划实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附表:开县魔芋产业“十五”规划分年种植实施方案

附表:

开县魔芋产业“十五”规划分年种植实施方案

单位:亩

乡镇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关坪 1500 2000 2500 3500

梓潼 500 1000 1500 2500

大进 500 1000 1500 2500

红元 1500 1800 2000 2500

关面 1000 1500 2000 3500

满月 1500 2200 3000 4000

岩水 1000 1500 2000 3500

白泉 1000 1500 2000 3000

锦竹 200 500 600 1000

河堰 200 300 500 700

谭家 200 300 500 900

紫水 200 300 400 500

正坝 100 200 300 400

敦好 200 300 400 500

高桥 200 300 400 500

第6篇

关键词 贺兰山农牧场;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59-02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多年生豆科作物,具有高产、质优、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几乎所有畜禽都需要其作为粗饲料。宁夏贺兰山农牧场发挥国有农场集中管理、农田集中连片,土地平坦,机械化作业程度高的优势,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本文就贺兰山农牧场紫花苜蓿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就促进紫花苜蓿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已建苜蓿人工草地2 133.33 hm2,是宁夏农垦10万头奶牛饲草原料和全区及周边省份饲草原料基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资金全部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取得。通过配套完善苜蓿草场安全生产设施,健全规章制度,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生产的苜蓿初级干草捆、二次加密干草捆、苜蓿草粉等产品,销往区内外奶牛场。

此外,截至2014年底,贺兰山苜蓿产业建设累计投入近2 500万元,其中草场建设轻型彩钢储草棚6座4.5 hm2、水泥地坪3.2 hm2、办公用房、地磅等固定资产共投入1 454.7万元,购置进口苜蓿收割、散草、拢草、打捆等机械109台/套,投入1 035万元,实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

贺兰山农牧场草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坚持高起点,运用新技术,推进苜蓿种植、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投资者在扬黄灌区和苜蓿草集中种植地区建立加工企业,并扶持扩大生产能力[1-2]。

1.2 产业效益不断增长

近年来,贺兰山农牧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共获得368万元国家项目资金支持,2013年、2014年分别建成2个200 hm2的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区,使得贺兰山农牧场成为当地最大的优质苜蓿种植企业。

2014年,贺兰山农牧场累计销售苜蓿干草2.8万t,销售收入5 211.9万元,实现利润896.6万元,占利润总额941.4万元的95.2%。职均收入由1.48万元提高到3.72万元,增长151.35%,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1.3 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贺兰山农牧场是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紫花苜蓿草产业化经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项目。原农牧场下属的草业公司现在属农垦奶牛集团公司下属,成立于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确立为“优质紫花苜蓿出口加工基地”,被自治区农牧厅列为“三个十”工程之一和自治区“优质紫花苜蓿示范基地”。草业公司设有生产部、机械部、质检部、财务部、销售部5个职能部门,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草业公司有管理人员20名,熟练技术工人20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名,与社会各类专业技术单位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已成为全国三大草业公司之一。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链条简单

贺兰山紫花苜蓿草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种植品种单一、科技程度低等问题。

苜蓿产业链条一般有苜蓿种子培育、初加工、深加工三大部分。苜蓿产品主要有草捆、草粉、草颗粒、草块、叶蛋白等类型。青干草草捆属于低加工水平产品。目前农牧场苜蓿草产业主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产品较少,尤其处于价值高端的苜蓿叶蛋白的生产还处于空白。种子培育基地小,不成规模,整个产业链条比较单一。

2.2 产品的数量、种类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的牛羊每年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为3 000万t左右,猪鸡每年需250万t草粉作饲料添加剂,鸵鸟、鹿等特种动物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也在10万t左右。可见市场需求巨大,且对草产品种类的需求也是多样化,而农牧场主要产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产品较少,很难满足市场对草产品数量、种类的需求[3-4]。

苜蓿种植的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苜蓿草产品质量等级划分简单,加上苜蓿收割时节多在夏季雨季,收割晾晒过程容易遭受雨淋,致使落叶、霉变,影响草产品质量。质量是产业的生命,必须建立具有权威性、检测手段先进的苜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监控体系。

3 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目标

贺兰山农牧场要以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采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布局,巩固农场川区种植基地、借助山区草源优势,实现山川共举,努力将贺兰山农牧场苜蓿产业建成品质一流、品种多样、品牌名优、全国有影响的草业龙头企业。

3.2 产业发展具体措施

3.2.1 加强紫花苜蓿研发,提高科技化水平。苜蓿深加工是苜蓿产业化发展的根本,除增加草产品各种类型外,应着手大力开发苜蓿的各种用途。不应将苜蓿仅仅当作牧草,而应将其进一步深加工成为健康食品原料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做一些探讨。

3.2.2 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提高机械化水平。贺兰山农牧场应该在现有的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的农机资金,适时地学习最先进的机械操作技术,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适于苜蓿生产加工的新型机械,不断更新苜蓿收割、散草、打捆、深加工等机械设备,努力实现机械化发展的高效率。

3.2.3 加强管理,提高种植和育种水平。贺兰山农牧场在多年的紫花苜蓿种植中也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但这些管理经验和技术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围绕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以管理引导产业的发展。

3.2.4 进一步提高紫花苜蓿产业化水平。贺兰山农牧场需要在政府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草田轮作、引进优良品种,实行统一种植、统一农艺措施、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结算,进一步提升优质苜蓿生产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强苜蓿商品的生产、销售力度,提高服务意识;还要不断引进人才,更新观念,用新的知识、新理念服务苜蓿产业。

4 参考文献

[1] 刘晓宏,杜桂娟.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2(3):28-29.

[2] 希斯.牧草:草地农业科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第7篇

(2006—2010年)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县是省棉花主产区之一,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近12万亩,棉花年加工能力5万吨。2005年全县棉花产量7200吨。我县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适宜种植面积近20万亩。植棉比价效应高,2005年我县粮棉比价达到1∶10.5。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

我县棉花产销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县棉花产业化发展。

二、目标和建设内容

(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9490吨,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12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带动农户由5.5万户增加到7万户。

(二)优质棉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的中东部棉花优势区域十字、石沛、襄河镇、草庵、二郎口、六镇、马厂、大墅、复兴等九个乡镇。发展优质专用棉12万亩,产量8000吨,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三)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些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改制后的棉麻企业为支柱,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托,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5000万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其中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1户。

(四)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安徽佳能棉业的资金优势和加工优势,以及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安徽工作站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设备和资源优势,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10年,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皖东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选择条件较好的县棉花原种总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县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

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根据我县棉花播种量,按照全县植棉面积15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20万公斤,外销杂交棉种3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重点扶持县棉花原种总场所属的棉花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由县农委牵头,负责全县棉花产业化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信息、标准制定和项目论证、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在全县棉区围绕两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机械化制钵、铺膜,工厂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渍问题。实施棉花精准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系统,实行综合防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品牌整合,实施棉花品牌战略。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加工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棉花、免检棉花、“无三丝”棉花,以满足国内外棉花消费需求。

(四)发挥我县棉花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棉花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参与审核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及资金的安排,检查督促资金、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8篇

关键词 薰衣草;土壤含水量;苗高增长量;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30-01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lavender,and select the most suitable management measures,we recorded and analyzed the average survival rate and the seedling height growth of lavender in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10%~15%,20%~25% and 30%~35%,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is experiment,the most suitable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20%~25%.

Key words lavender;soil moisture content;seedling height growth;survival rate

四季薰衣草属于唇形芳香科多年生亚灌木,香味浓郁,无毒,无刺激,被广泛用于医药、化妆、观赏等领域[1],原产于地中海,法国的普罗旺斯是著名的薰衣草观赏胜地。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法国、前苏联等引种薰衣草 [2-3],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引种栽培。现已开发出相应的精油产品、香囊、香枕等生活用品及药用品和保健品,被称作“香草之后”,其精油是国际十大精油种类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空间,且长期供不应求[4]。然而,四季薰衣草在移栽过程中死亡率非常高,生长过程中也会因为环境胁迫导致生长不良。本文为了探明薰衣草移栽存活率低的原因,探讨四季薰衣草合适的栽培环境,通过试验设置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薰衣草成活率和植株苗高增长量的影响,探讨适合本试验条件下薰衣草生长的管理措施,以期为薰衣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薰衣草种植基地“陶园”内进行。试验地为缓坡地形,土壤以黄壤为主,质地为黏质土,pH值为6.0。

1.2 试验材料

四季薰衣草,栽植时间为2015年5月20日。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5年6月1日至8月31日进行,试验设土壤含水量(20 cm深)10%~15%、20%~25%、30%~35% 3个处理。3次重复,完全随机设计,小区面积2.52 m2(4.2 m×0.6 m)。每个小区栽植薰衣草40株,株距为20 cm。

1.4 统计分析

水分含量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型号:TR-19)测定。分别于6月10日和8月31日进行2次植株高度统计,计算出薰衣草苗高增长量;于8月31日统计薰衣草成活率。相应的计算公式如下:

成活率(%)=(成活植株数/总植株数 )× 100

植株苗高增长总量=第2次所测苗高-第1次所测苗高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薰衣草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其他栽培l件一致,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15%、20%~25%、30%~35%时,薰衣草成活率分别为85.0%、90.0%、87.5%,通过F检验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在试验条件下,10%~35%土壤含水量范围对薰衣草成活率影响不明显。

2.2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薰衣草苗高增长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其他栽培条件一致,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15%、20%~25%、30%~35%时,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间的薰衣草苗高增长量最高,达到了4.81 cm。通过F检验,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表明该试验条件下适合薰衣草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

3 结论与讨论

在薰衣草育苗、移栽、成活、生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薰衣草本身的属种、空气湿度、光照度和土壤含水量。要提高薰衣草的成活率,一是可以选择大面积种植四季薰衣草,二是使薰衣草处于最佳生长环境,提高成活率和苗高增长量。肖正春等[2]研究指出,薰衣草生长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为16%~21%、最适温度为25~30 ℃。本试验得出的最适含水量为20%~25%,与其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距,这可能与研究材料有关,肖正春等的研究材料是狭叶薰衣草,本试验的研究对象为四季薰衣草,也可能是其他环境条件影响,确定准确的最适土壤含水量还需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本试验设置的3个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其中10%~15%土壤含水量处理的苗高增长量大于30%~35%处理的苗高增长量,这与张吉通[5]的研究结果(熏衣草栽培需注意排水),以及苏馨花等[6]的研究结果(薰衣草抗旱怕涝,须选择水位较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无盐碱的地块种植)一致。杨建章[7]研究指出薰衣草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要求各有不同。根据试验结果,本试验的2个水分处理10%~15%、20%~25%可能分别适合熏衣草生长的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即10%~15%的土壤水分含量适合熏衣草幼苗期调亏供水和抗旱锻炼;20%~25%适合营养生长期,利于促进熏衣草枝叶的快速生长,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 参考文献

[1] 张群,扎灵丽.薰衣草的研究和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12-1314.

[2] 肖正春,张卫明,张广伦.薰衣草的生态习性与引种栽培[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5):57-60.

[3] 马凤江,杜桂娟,郑家明,等.拟在沈阳地区建设薰衣草庄园的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4(4):63-65.

[4] 孟林,田小霞,毛培春,等.香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J].北方园艺,2011(10):177-180.

[5] 张吉通.熏衣草及其栽培[J].吉林农业,2003(4):25.

第9篇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地 址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一、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名称

2、法定代表人

3、总经理

4、成立时间

5、注册资本

6、注册地址

7、公司性质

8、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

9、职工情况

10、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方向

二、拟投资项目技术情况

1、拟投资项目描述(主要介绍拟投资项目的背景、目前发展阶段,与同行业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的比较,及本项目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等)。

2、简述项目产品生产流程、工艺流程。

3、技术持有属性(专利、专有技术、配方、品牌、销售网络、许可证、专营权、特许权经营等)。

4、核心技术来源(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转让他人技术)。

5、技术成熟度(属于研发阶段、中试阶段,还是产业化阶段,以及技术鉴定情况、获奖情况等)。

6、目标市场(项目产品面向的用户群体、市场容量)。

7、产品标准

8、本公司及本项目的竞争优势。

三、行业及市场情况

1、行业情况(行业发展简史及趋势,哪些行业的变化对产品利润、利润率影响较大,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壁垒、贸易壁垒、政策限制等,行业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

2、过去3-5年各年全行业销售收入估计(注明资料来源)。

3、未来3-5年各年全行业销售收入预测(注明资料来源)。

4、本公司与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

5、本项目未来3-5年的销售收入预测。

四、融资说明

1、项目投资总额,新增投资总额;新增投资中,需投资方投入‘额,对外借贷额,公司自身投入额/

2、投入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计划。

3、希望让投资方参股本公司还是与投资方成立新公司,并注明原因。

4、拟向投资方出让多少权益?计算依据是什么?

5、预计未来3-5年平均每年净资产回报率多少?

6、投资方可享有哪些监督权和管理权?

7、投资方以何种方式收回投资,具体方式和执行时间?

8、与本公司业务有关的税种和税率,公司享受哪些由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及未来可能的情况?

9、需要向投资方说明的其他情况。

五、财务计划

1、项目产品预计年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形成规模销售时,利润率、净利润率?

2、未来3-5年项目盈亏平衡分析、资产负债及损益及损益分析、销售计划、成本核算情况。

六、风险控制

说明,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加入 wto的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开拓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等。以上风险如适用,每项要单独叙述控制和防范手段)。

七、项目实施进度

列明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注明截止时间。

八、附件

1、营业执照(复印件)

2、资信证明

3、法人代码证书

4、税务登记证明

5、专利证书、鉴定证书

6、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成果认定证书

7、其他有关资料

最简短的商业计划书范文

最新的养殖加工厂商业计划书范文

一、企业概况

企业类型:

生产制造零售批发服务√农业

新型产业传统产业其他

二、做生意计划作者的个人情况

以往的相关经验(包括时间):

本人在亚美皮箱公司(原第二皮件厂)工作32年.在企业中,在生产、供应销售、外经、多种经营等科室工作2---3年并在职。后在本厂门市部任经理5年。离场后,在民办企业主营生产销售5年。以后,由于其家人开办过汽车配件商店、美容美发院。

教育背景,所学习的相关课程(包括时间):

本人新华职工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二轻党校工业企业管理在职培训1年。外经、外贸专业培训半年。工业统计单科两门(均有证书)

三、市场评估

目标顾客描述:獭兔是皮肉兼用,经济价值高的食草小动物,其皮类似小獭。在当前保护野生动物行动下,世界上人们对皮毛服装需求已经转向,养殖动物需求量逐年增高。兔肉是绿色食品,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蛋白、高磷脂、高效化;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据说,吃兔肉有三大好处,老人益寿,预防心脑血管病;妇女们养颜、预防肥胖;小孩们益智、养脑。这些知识在国外营养学杂志和我国古代医书: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市场容量或本企业预计市场占有率:

獭兔皮出口为主。自2002年以来,有逐年上升趋势。仅河北省两大交易市场:肃宁县尚村镇、彝县尚史镇,每年成交量几百万张。每到旺季兔皮收购商全国各地到处采购。

兔肉在我国消费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外需求稳定增长。出口主要在山东省,内销市场东西南北需求都在增长。经济稳中有升唯独京津两地,兔肉消费市场尚未开发。本兔厂的产量在巨大市场需求中,微乎其微,供不应求。

市场容量或本企业预计市场占有率:

獭兔市场需求在一年中有季节变动。6、7、8月是淡季。每年9月以后至第二年5月是销售旺季。尤其是春季,是一年中价格较高的时候。年与年的需求量也有变化。一是与国际市场需求量紧密联系。二是与国内农村散户参与数量多少有关系。但总的看,近两年波动不大,尤其是对专业养殖场,兔皮收购商均采用优质优价优先的政策。

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主要是农村散户)

1.本人亲自干,不用担负别人工资,引自劳动力成本低。

2.兔饲料有一部分自产自用,不用资金采购,因此饲料成本低。

3.商品兔出售价格低。够成本,挣了工资就可以。

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

1.养殖时,不懂得或不舍得选用优良品种。

2.喂养时,不懂得或不舍得是用优质饲料或以次充好。

3.不懂得在养殖过程中更新换代,育种征集,使产品近亲繁殖退化。

4.产品的皮毛达不到优质。

本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

1.有文化水平,学习科学知识,有与时俱进竞争意识。

2.了解市场、了解需求、销售终端化、不受当地市场价格限制。

3.科学方法、选种、引种、育种、使产品优质、优价。

4.能与大专院校科研专业人士合作,使起点高。

5.有一定资金实力。实行工厂化养殖,比较先进。

本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

1.劳动力成本高于农村散户。

2.饲料成本高于农村散户。

四、市场营销计划

1.产品

产品或服务主要特征

活体獭兔月令五月体重五斤

2.价格(略)

3.地点

(1)选址细节:

地址面积(平方米)租金或建筑成本

河北省无极县黑程道乡北和庄村2200多平米土地大约4亩,每平米0.7元。建筑成本30万

(2)选择该地址的主要原因:

1、当地土地资源,相比较而言,较多,租用价格优惠。

2、当地多河道,水资源丰富。

3、与村、乡等政府有良好合作基础。

(3)销售方式(选择一项并打√):

将把产品或服务销售或提供给:最终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

(4)选择该销售方式的原因:

獭兔养殖是这个行业中,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都还太小。所以只能活体出售,卖给批发商。

五、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将登记注册成:

√个体工商户已经商有限责任公司

√个人独资企业已在办其他

合伙企业

拟议的企业名称:

企业的员工(请附企业组织结构图和员工工作描述数):

职务月薪

业主或经理谢勤1500元

员工4人平均800元

企业将获得的营业执照、许可证:

类型预计费用

省一级执照50元

第10篇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示范为基础,上下贯通、专群结合、功能配套的农技服务网络。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又要放活经营。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 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 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 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 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 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 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四、构建载体、创新形式,筑牢改革的支撑点。

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创新农技推广环境,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术吸纳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支撑。一是以学校职业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镇党成校在农技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开展经常性地培训,使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都能够掌握1-2项农业致富适用新技术。同时要把农村初级中学的文化知识教育与农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劳动技能、农业技术培训,在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农村技术能人。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农业生产主管部门要坚持开展科技下乡、技术进家、科技集市等活动,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扩大农民培训面。继续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刊物,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平台;高度重视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加收入。三是以基地为载体。鼓励农业技术人员以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在农村领办和创办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引领农业生产。政府要加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场所,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园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有效载体。四是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目前,农技推广队伍人才断层、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突破这一制约,一方面要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知识存量水平;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热爱农技推广事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同时要加大对公益部门的扶持,重点装备具有一定优势的推广主体,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农技推广的硬件设施,保障推广人员的待遇,使其能够安心从事农技推广事业。

第11篇

凯里,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苗岭山麓、美丽的清水江畔,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凯里以其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和全球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和人类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城市整洁亮丽,街道开阔通畅,人车秩序井然。到过凯里的人,无不被她神奇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恬静优美的生活环境所陶醉……

“百节之乡”

凯里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这块1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民族节日集会点,可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民族节目多达135个,居全国之首,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主要传统节目有芦笙节、苗年节、吃新节、爬坡节、姊妹节、木鼓节、牯藏节等,节日活动丰富精彩,主要有跳芦笙、斗牛、赛马、吹芒筒、跳木鼓、踩铜鼓、对歌、斗鸟等,参加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各村各寨的节日时间常常错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使游客在任何时候来凯里都有可能碰上民族节日。“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更是举世瞩目,享誉国内外。

“芦笙之乡”

在凯里,芦笙与苗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芦笙在苗族人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要有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就有芦笙。苗族人民是用吹芦笙、跳芦笙来交流感情,青年男女用芦笙来表达爱意,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皆可用~把芦笙细细倾诉。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的之乡”、“歌舞海洋”的称誉。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举行小规模芦笙会,最后到舟溪甘囊香芦笙会举行总会,以此迎新贺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年来,凯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芦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199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鉴于舟溪甘囊香芦笙会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社会影响,201 0年凯里市委、市政府将第十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正式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赋予芦笙节更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芦笙节“百头牛王竞高低,干对银角奇艳,万支芦笙奏欢歌”的缤纷壮观场面,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宾客。

“东方斗牛之乡”

苗族的斗牛,不同于西班牙的斗牛。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凯里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跟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在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并以斗牛的方式,展示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凯里各种大小集会、节日活动都少不了有斗牛活动,共有大小斗牛场一百余个,由此又被誉是“东方斗牛之乡”。“2010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的牛王争霸赛,有来自云南、广西和省内各地的膘肥牛王前来参战,比赛现场入山人海,场面壮观,精彩刺激,惊心动魄。

乡村旅游充溢民族风情

凯里的民族旅游村寨古朴神秘,在东南边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被誉为“中国西南部高原之花”的南花苗寨;有百年古道、百年粮仓、百年古歌、百年古树的季刀苗寨;有屯兵古寨怀恩堡。在西南部有风情浓郁的奇特的青曼苗寨;有苗族民间绘画之乡石青、芦笙制作之乡新光。在西北面还有神秘的麻塘悼家寨;有古朴神奇的石龙西家寨。

凯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有古朴多姿的芦笙舞、木鼓舞、板凳舞,热烈豪放的苗族飞歌、古歌、大歌、酒歌、情歌、叙事歌,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工艺独特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民间艺术品,令海内外宾客陶醉,被称为“民族民俗的博物馆、艺术的海洋”。

凯里民族饮食独具魅力。到了凯里,你可以先去品尝一下亮欢寨那色、香、味独特的苗家酸汤鱼,看苗家芦笙歌舞表演。也可以到民族商贸饮食一条街的侗寨楼去品尝侗家的腌鱼、腌肉、烧鱼、羊瘪等特色菜肴。城市建设彰显苗侗民族文化

在凯里城区主要街道的建筑、灯箱广告、公交车站,你随处可见苗侗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整个城市充满了苗侗民族文化的气息。市内有最具民族风格的民族体育场,围绕着体育馆看台的风雨长廊长达585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风雨长廊;有具苗、侗民族建筑风格的博物馆,馆内分设12个展厅,参观博物馆你会领略到苗侗文化厚重、丰富、多彩的内涵;有体现以苗族民间文化为主的仰阿莎民族文化广场。在城郊高速公路西出口,还有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凯里民族文化园。

“根据凯里厚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等优势资源以及国内国际市场前景分析,把凯里培育为‘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是符合凯里实际的。”市委书记杨正明这样说。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凯里市重申城市发展优势,把经济建设和旅游文化发展有初结合,将凯里城市发展定位为培育成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建筑形态、产业发展上注入民族文化特色和个性理念,努力塑造凯里城市品牌,增加城市竞争力。

“文明”“绿色”凸现城市魅力

街道开阔通畅,人车秩序井然,市内的条条大道都是绿树相拥、绿带花草相间,城市小巧玲珑,干净明亮、文明卫生、绿色滋润,这就是凯里。凯里“文明创建”给这里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叹,凯里从过去的“脏、乱、差”变成现在市容整洁、井然有序的文明城市,尤其是人车分流、行人过马路自觉走斑马线已成为“凯里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12篇

关键词:LED技术;照明工程;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LED照明对环境没有污染,是一种难得的绿色光源。由固态的半导体器件组成,它可以实现将电能转化在光。与普通的白炽灯、荧光灯等相比,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色彩丰富,环保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等优良性能。这些无疑都决定了LED在现代照明市场上处于领先优势地位,成为了理想的光源。

一、LED绿色照明的性能特点

1、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因其具有长寿命、利环保、高光效、低能耗、体积小、坚固耐用、安全性高等特点,所以被公认为21世纪的“绿色照明”,是当前全球最具发展前景的照明技术之一。

2、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采用光效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3、LED绿色照明工程的基本性能特点是:节能、高效、舒适、安全、环保、寿命长久。而实现绿色照明工程就是要发展和推广高效、节能照明器具,节约照明用电,减少环境及光污染,建立一个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有益环境的照明系统。照明灯具中,白炽灯使用近一百年,但它的寿命短、能耗大,荧光灯虽然光效高,但它含汞而有害金属,污染环境。照明灯具正逐步走向节能、高效、环保、长寿命的LED照明灯具。

二、LED光源与传统常用建筑照明光源优势分析

1、光效高:LED光效目前即可达到100~120流明/瓦,超过大部分传统的光源的光效。对于高光效的荧光灯及高压钠灯,因LED定向性强,且可以通过二次配光控制,整灯光效高于于传统灯具,这是LED目前相对于传统照明光源最大的优势之一。

2、节能:LED耗电量低,比同等亮度及照明亮化效果的普通节能灯耗电减少约50%~80%。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18个城市中已经存在着的13723万盏照明灯具,如将这些照明灯具都规划改造成LED灯具,可想而知节能空间有多么巨大。

3、环保:无有害金属汞,是绿色环保光源。有效减少SO2、CO2等污染气体排放,根据国家发改委给出的相关数据统计得出:

每节约1度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0.03千克二氧化硫(SO2)、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272千克“碳”。

4、寿命长:LED是固态半导体光源,依靠半导体P-N结发光,不存在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等缺点,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是普通灯泡的5~10倍,LED灯具具备更长的质保期。

5、安全可靠:低电压直流驱动,驱动单颗LED的电压仅为2.5~3V,不易造成触电事故,即使损坏也不会产生电弧,防止火灾隐患。同时在相同截面积导线情况下所需电流更少,更有效减少因导线电流过大导致火灾事故发生。

三、LED照明应用现状

纵观我国当前规模庞大的照明市场,由于国民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等因素,和一些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相比,虽然规模庞大,但从整体水平来看,主要以经营传统灯具如白炽灯以及荧光灯为主,且在技术上还需进行加强。结合2013年有关我国照明市场灯具的调查,比例最大的当属用来代替白炽灯和节能灯的球泡灯,其比重高达41%,紧邻其后的是射灯以及筒灯。LED主要涉及的照明灯具比如LED射灯、筒灯、球泡灯、直管灯、平面灯、路灯、隧道灯等都有应用。整体来看,2013年LED照明灯具的市场份额为0.4%;再结合整个照明市场的供求现状来分析,处于下游状态的主力市场进入大尺寸背光源拉动作用快速放缓,而且通用照明市场又尚未大规模启动,所以中间出现了一个空档期,基于这种情况,LED中上游环节产能快速开出,LED市场出现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现状,平均价格大幅下滑,由此LED销售额的增长大幅回落。

四、LED产业发展的整体展望

(1)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LED在节能减排、带动相关产业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将逐步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莫顿日趋尖锐,根据我国《“十二五”能源和碳排放预测与展望》,“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量将累计下降20.7%。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包括半导体照明在内的绿色节能产业,不断扩大绿色消费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LED节能减排作用的进一步显现,我国有望陆续出台更为有利的LED产业发展促进措施,其政策空间和市场空间都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2)半导体照明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技术继续提升,产业也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在未来10年内产业增长将得到有效的市场需求支撑。

与其他单一技术带动的产业发展不同,半导体照明技术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带来不同的市场应用发展空间,这使得LED的发展周期长。就目前可以预计的市场需求来看,LED产业至少在未来10年内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到2020年,预计LED产品光效将超过240lm/W,其在通信、农业、保健、生物等方面的应用领域也将逐步形成,见表3。

(3)半导体照明技术将带来产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我国传统照明产业格局将面临巨大的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半导体产业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与目前的传统照明形成了巨大的差别,随着LED在照明领域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带来我国照明产业发展模式的革命性变革。LED作为新一代光源会为我国带来产业升级转型的巨大机遇,有望改变大而不强、品牌缺失的现状,打造真正的照明产业强国。

(4)LED产业格局将进行调整,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将向少数龙头企业集中。

按照半导体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律,大规模、集中化生产的格局将必然在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我国整体产业格局必将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的整合、产业的集中将是产业格局整合的主线。预计我国产业整合将最先从外延芯片环节开始。预计我国外延芯片的产能将逐步集中,形成少数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的趋势;LED封装行业的整合需求也非常强烈,大规模集中生产的模式是必然趋势,但行业的整合需要首先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应用产业格局较为复杂,产业整合将主要出现在成熟的应用领域,而在应用领域形成和探索方面,中小企业仍将活跃。

结束语

LED对环境无污染,且耗能少,色彩丰富。作为一种绿色光源,LED照明灯具具有远大的市场前景。目前由于其价格等方面的原因,未真正得到普及,更多的可能是应用在道路及隧洞中。因此要想其逐步向民用、住宅、室内发展扩张,必须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以及材料的试验探究,在成本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