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秋节课堂活动

中秋节课堂活动

时间:2023-06-06 09:3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秋节课堂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秋节课堂活动

第1篇

设计背景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绝大部分幼儿对于祖国节日的了解也就仅限于吃好吃的了,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本课,通过本科使孩子们了解中国的节日传统和风俗,激发他们的国家自豪感。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关于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知识,了解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的由来及风俗。

2、通过系列游戏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节日气氛。

3、引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的由来及风俗。

难点:引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准备

电脑、录音机、录音带、粽子、月饼、饺子、汤圆、厨师帽、围裙、面、馅、粽叶、糯米、枣、盘子、各种节日装饰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语引入:这几天,小朋友和家人交流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知识,你们知道我国有哪四个重大传统节日吗?你喜欢过节吗?过节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那好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乘时光列车,进入时光隧道,到这些节日去看一看。

2、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风俗

导语:看时光指针指向了五月初五,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呢?端午节?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1)幼儿说说端午节的由来、风俗。

(2)让我们一起进入时光网站,看一看你们说的对不对。

教师小结: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节日,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赛龙舟、戴荷包、挂葫芦、采艾蒿、扎五索、吃粽子、吃鸡蛋。

2、了解中秋节的由来、风俗。

(1)听音乐继续出发,到下一个节日看一看,时光指针指向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2)谁能说说中秋节的来历?风俗?

(3)进入时光网站,师讲解中秋节的来历、风俗。

3、了解春节的由来、风俗。

(1)听音乐到下一个节日看一看,时光指针指向正月初一,师简介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一个节日。

(2)幼儿说说春节的来历?风俗?启发幼儿回想有哪些活动。

(3)进入时光网站,师讲解春节的来历、风俗。

4、了解元宵节的由来、风俗。

(1)听音乐继续出发,到最后一个传统节日看一看,时光指向正月十五?这是什么节日?

(2)幼儿说说元宵节的由来、风俗。

(3)师小结

5、认识并品尝传统节日食品

请来四大名厨载歌载舞送来美食,用表演唱的形式介绍美食。再分发给幼儿品尝。

6、幼儿动手制做传统食品

四个老师扮演四大名厨,指导幼儿动手制作。

7、游戏:爱心传递

传节日礼品,教育幼儿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关爱他人,思想教育:我们的祖国和民族团结奋进。

舞蹈:娃娃过节

教学反思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还应根据每节课的不同要求,注意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对话内容,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才能教活英语,使学生爱上英语。

一、评价标准个性化,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强化“自我参照”,就是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这三个维度入手,综合地去评价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只停留在单词和单句。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方法,只得去死记硬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英语科组开展《唱歌诵诗,提高小学生英语四会能力》的课题,多方面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在活动中,学生自己评选出了英语小组长,全班分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命名,根据小组表现进行“盖章”式评价奖励。“盖章”奖励标准:课前准备充分;听课时注意力集中,给这类同学盖“Very good”。如果这个学生是个调皮大王,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就盖“Wonderful”以鼓励。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盖“Good”(1分)或“Very good”(2分)小印章;能够同他人合作或帮助后进学生的盖“Wonderful”(3分)的印章。乐于尝试表演,大胆编故事的学生可以w“Wonderful”等。这么一来,学生劲头十足。每节课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生。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对学生的评价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活动。在表演Conversation部分对话或自编对话时,我常常会走到学生中间,跟他们一起观看、倾听,然后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先肯定每个学生的长处,再提一些建议。在一系列互评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和倾听的好习惯,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

教师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评价学生联系生活、关

注社会的情感态度。除了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外,教师可适度评价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三、分享成功的喜悦,顺应学生个性心理体验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何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体验成功,拥有一份自信呢?称赞能给学生带来短时间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分享却能把成就感和自信心延续到四十分钟以外,甚至更牢固、更持久。分享会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众人认可的境地,成功感得到尽可能大的满足,这样,学生内心因成功感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才会持久,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才会因此而增强。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不只是考试,还应关注学生的听力能力、口语能力以及用英语开展文娱活动和进行表演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小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语言技能活动。

课外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例如:

1.开展“每日一句英语”,英语教师根据所教年级水平,每天向学生教授一句英语。

2.教师除了用chant连单词句型外,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主题曲,把要教授的英语单词和句型套用当中,让学生容易随口唱出。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前,可以先让学生查询有关中秋节来历的资料,也可以谈谈西方国家的节日,让学生上网查阅节日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4.建立英语校园文化,举办英语活动周

我校虽校舍面积小,空间少,但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大型英语周。通过英语周中的唱歌诵诗、歌词改编比赛、课文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四会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还与美国TPR学校结成友好活动联盟,让学生与外国人沟通,参加除学校以外的活动,做到真正讲英语、用英语。

在评价中,尽量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用激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智慧之火。我们要不断地研究、优化评价内容和方法,有效进行课堂评价,促进师生共同

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这是一节区品德的展示课——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中的第2课《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执教老师设计了“传统节日大观园”的活动,为了能在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中选取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就将话题集中在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节”上。让孩子们讨论中秋节喜不喜欢吃月饼、能不能取消吃月饼的风俗。

在他们的讨论,让我发现了一个意外:有些孩子在跟同桌说着悄悄话:“这些内容我们不是学过了吗?以前X老师都教过的,为什么现在还学呢?”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起点。

在品德这样一门颇被“冷落”“遗忘”的课程面前,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呢?正如崔峦老师说的:“因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便同时存在。”为了避免低级的重复教学或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必须“以学定教”,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是根本。

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同主题的“螺旋上升”内容及目标进行了梳理:

一、纵观教材,整体把握“螺旋上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其中,“螺旋上升”指的是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主题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又各有侧重,逐步提高。

二、揣摩教材,深刻体会“螺旋上升”

1、同一主题,不同梯度

通过对教材的整体学习,教师能最直接地了解各年段在相同教学主题的内容呈现上的区别。相同主题“家乡的风景与特产”在不同年级不是一个话题的简单重复,而是逐渐深化的过程。二年级是在搜集资料中在活动展示中了解家乡的风景、美食、特产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三年级要知道了解家乡人文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以及特产的目的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在此过程中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不同的表述正是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在逐步提高、生活经验在逐渐积累。这样一分析,我们才能把握相同主题在不同年级的递进目标,并以体现学生不同需求、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活动。

2、同一单元,课课关联

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每个单元有单元主题,这些单元主题一般都囊括了单元里每篇课文的主要方向,其内涵往往是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的精髓,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当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立足单元,了解本课内容所处的位置、瞻前顾后,关注目标的前后衔接性。如六上的“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一单元由《民风民俗大观园》、《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三篇课文组成。第一课侧重于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第二课侧重于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三课侧重于要辨证地正确看待民风、民俗现象。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从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连贯、递进的,层次分明,息息相关,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学习,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单元目标。

三、细读文本,准确定位目标

细读文本是揣摩了整册以及单元的目标之后,“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考虑到本节课中处于螺旋上升的哪一个位置,这样才便于制定出准确的课时目标。

1、解读关键文字,把握课时重点。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课都会出现关键词,是每课教材的“题眼”,它们比较概括地表明了各课的教学重点,在同一话题的展开过程中自然就引向不同的方向,课堂也不可能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了。例如由“节日”引出的话题,

如果我们能牢牢抓住课文中所提供的关键词,教学着力点就不会偏差太大,使教学定位更加准确。

2、挖掘图后深意义,丰富课时广度。《品德与社会》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课本漂亮,图片生动,文字内容却较少,似乎很“浅”,其实背后蕴涵着深意。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这样才能丰富教学目标的广度、深挖教学目标的深度。

3、关注学生主体,符合课时实际。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作为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个体差异、学校差异、环境差异都决定了我们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以,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我们学生所处的地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

第4篇

在新形势、新理念下,项目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项目教学法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教师应该如何修炼自己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新的教材理念?笔者结合一节项目学习的课例,进行梳理和说明。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项目学习的理念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一个任务,促进学生在完成作品和执行任务的学习中进行质询和求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有一个特定的项目选题,学生围绕该选题展开实践探究,在活动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技能。②项目选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③强调活动的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不断提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④活动过程中强调协作,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⑤强调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后产生一系列或一个作品,这是基于项目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的最大区别。

为了贯彻项目学习的理念,笔者对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初二上册的第一个微项目“用文字和图片说话”,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课题:用文字和图片说话

1.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用模板美化主题,修改版式适应需要,设计模板,突出学生个性。这部分内容是快速规划并设计整个PPT必须具备的技能,在整个章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后续微项目学习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PPT的制作并不陌生,他们有使用2003版PPT的经验,对图文的插入和修饰也比较熟悉,但对模板的应用和版式的恰当使用并不熟悉,特别是利用母版突出个性,从宏观角度去规划整个PPT的系统性思维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3.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恰当的模板快速形成PPT整体框架。

(2)了解图片、文字的呈现方式,能够通过修改版式适应PPT主题内容的需要。

(3)能够通过修改母版使PPT更具个性。

4.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项目规划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教师端进行屏幕广播,讲解项目说明、任务、要求、评价方式等。

(2)项目实施阶段:开放网络,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项目展示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学生端进行屏幕广播,展示学生微项目成果及学习过程中应用各项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4)项目评价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屏幕广播学生端,学生进行演讲,教师评价PPT辅导演讲的作用。

5.教学流程

(1)微项目规划。

①导入研究微项目。

教师演讲示范“何为幸福”PPT。

师:从刚才演讲的PPT可以看出,PPT起到辅导演讲的作用,PPT中的图片和文字好像会说话一样,让听众理解演讲者的意图。所以,今天我们共同探究这学期的第一个微项目“用文字和图片说话”。

②微项目的任务说明。

教师快速完成可以演讲的PPT,并用PPT进行演讲。

③微项目的技术说明。

教师预设如下问题:

a.如何才能快速完成PPT呢?(利用模板。模板就是已做好的PPT样式,模板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重复使用)

b.怎样获取模板?(教师推荐的、网上下载的、Office自带的内部模板)

c.制作PPT时为什么要修改版式?(版式就是图文的呈现方式,如标题版式、内容与标题版式、空白版等)

d.通过修改母版可以实现什么?Logo(母版是PPT模板的内部设计,如果修改了某个版式的幻灯片母版,则此类版式的所有幻灯片都具有了母版的格式,修改母版能使PPT具有个性,如加上小组Logo等)

(2)微项目实施。

①教师组织学生针对项目进行探究。

②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③教师针对某些技术和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引导。

师:现有的模板是否一成不变?怎样调整文本与图片的位置和大小?如何加入自己小组的Logo?

④突破难点――母版。当所有小组的作品基本完成,学生只差最后插入Logo。这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现场情况,由学生讲解或由教师点拨母版的应用,并转播学生端插入Logo的操作。

(3)微项目展示。

现场生成,根据学生展示的PPT作品,提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教师预设如下问题:

①你们组是如何套用模板的?

②对原模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改?

③每张幻灯片都采取了什么版式?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版式?

④你们组的Logo是如何插入到幻灯片中的?

⑤你们认为母版与模板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4)微项目评价。

①组织小组演讲。

②组织学生对演讲时PPT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

师:PPT中的文字是否运用恰当?用的图片是否合适?演讲内容与PPT内容是否同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必须具备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

教师在讲课之前,如果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就会出现在课堂上抓不住重难点的问题。从教材编排上看,这节课就是制作PPT并演讲,表面上看知识点和技术点是文字和图片的插入,但学生制作好PPT并完成演讲,并不代表项目成功。这节课的关键内容是怎样“快速”形成PPT,也就是模板的应用,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模板的作用以及修改模板的方法,教师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渗透母版的应用技术。笔者在第一次讲这节课时没有挖掘出教材的深意,让学生完成PPT后进行演讲,评价的过程也没有涉及模板的应用和修改等问题,教材的应用也不理想,实质上就是脱离了教材,上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因此,在利用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时,教师必须深度挖掘教材,要对“项目指导”中的每一个专题进行分析,研究该专题设计的用意是什么,想要让学生探究什么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技术探索”部分中的“技术实验”,教师更要认真探究,仔细研读,因为这部分内容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当教师深度研读教材并提炼出教学的重难点之后,课堂才有方向,教学目标才更明确,在项目指导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灵活应对学生的现场生成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布置任务,促进学生在完成作品和执行任务的学习中进行质询和求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再是以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为主,而是以学生的现场生成为主,每一个班、每一节课的现场生成情况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练就随机应变的本领。在课堂实施时,学生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可能很多问题并不是教师在这节课中所要解决的。这时,教师就要在把握重难点的同时,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把他们引回到这节课的知识点上来。例如,笔者在上课时,学生做PPT演讲时想要尽善尽美,但是一节课时间有限。此时,笔者会在参与小组活动中及时纠正偏差,引导学生在模板的应用与修改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偏离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同时,在学生演讲时,教师要起到顺承的作用。每一个小组的选题都是不一样的,怎样把不同的选题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是课堂中要随机应变处理的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述上述课例时,五个小组的演讲选题分别是“人生感悟”“带着心灵去旅行”“幸福像花儿一样”“美食人生”“中国节之中秋节”。首先,上台展示的小组是“幸福像花儿一样”,当演讲者讲完最后一句话“没有不会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时,笔者接着这句话说“心态的修炼使幸福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感悟啊!下面就请下一组展示他们的‘人生感悟’”。然后,当这个小组演讲完后,笔者又利用他们演讲中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再引出“让我们带着心灵去旅行”的演讲,由于大家去各地旅行,就会有各地不同的特色美食,然后,笔者引出“美食人生”的演讲,最后,以回到家引出“中国节之中秋节”。教师这样的顺承应变就会使一节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师在课堂中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有的教师技术能力比较强,有的教师课堂环节设计得比较好,有的教师善于把握课堂生成。无论是哪种风格和特点,教师都要记住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如果你不擅长表达,那么就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吧;如果你不擅长应变,那么就在课前把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好;如果你擅长技能,那么就在技术点拨时大显身手;如果你擅长应变,就让学生看到你的机智。永远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留给学生去应对,你会发现,其实学生会做得比你好。例如,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当你词穷无从谈起时,要把这个机会让给学生,他们中不乏演说家。当被技术点难住时,教师不妨放下身段,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他们中也不乏解决问题的高手。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科本位

第5篇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遵循正确的教学理念,认真地传授知识,切实落实政治教学计划和相应的教学标准,而且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更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想尽——切办法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政治学习要达成的目标。政治教师要始终将“做…—个有政治觉悟的人、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做一个有理论思维的人”作为能力目标,让学生具有基本的经济常识、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基本的经济判断能力、基本的经济活动能力。教师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而应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拓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确立与实现的要求上是不同的,这——价值观目标是课程教学中优先考虑设置的目标,它不但反映了课程性质,也反映了政治学科的特点。但是在具体实现方面,就不能光考虑目标的设置,而忽略能力的培养,追求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并不是说要直接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而是通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支撑才能实现,要使学生在能力上达到一定水平与境界。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新课标》指出:政治课程“不仅要考虑政治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政治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政治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要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例如,我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课时,正值中秋,我就巧妙地利用中秋节买月饼的习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历,总结每年中秋节前、中、后三个时期月饼价格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马上总结出“节前低、节中高、节后低”。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顺势引出知识点:“价值规律。”学生感受到经济常识就在身边,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体验中用。

三、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对自身所需要的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提高。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与其他人合作,而小组合作学习和探亢可以促使学生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政治课教学理应大力创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积极组织有效的探究学习课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成不同的小组,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各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问题自行分配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共同分析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探索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不仅可以切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还能锻炼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是高中政治课的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式。高中政治课的教与学应从丰富、变化、发展中的现实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政性,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政治科高考的试题构成中,试题大也都以大家关注的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以国内外重大时事立意已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特点,整份试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呢?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关注社会热点,还要求在课堂上和老师与同学一起分享。每节课开头5分钟,我都让科代表按学号顺序安排一位同学,上讲台进行新闻播报。学生非常关注自己的同学在讲台上的表现,如播报的声音、仪表、内容等。每一位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十分珍惜播报的机会,对政治课的热情也会高涨。这样就能活学活用,能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都应该有实质性的变革。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第6篇

关键词:二外法语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就突出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二外法语教学活动中,经常能碰到如何能让学生对法语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的问题。结合我多年从事二外法语教学经验,我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法语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门的第一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国在世人心目中拥有着颠倒众生的魔力,法语就是浪漫、优雅、动听的代名词。我的很多学生选择法语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因此我从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完全感受法语的魅力。我首先选择了从法国概况和法国人文地理入手,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国和法语,使他们对法语由最初的好奇和兴趣发展成为对法语真正的喜欢并进而去热爱。

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法语学习兴趣,要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并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这是法语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环。

1.在课堂的教学中,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实物,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人和物,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就会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印象深刻,有利于记忆。例如qu’est-ce que c’est?(这是什么?)在教授这个句型时,就地取材,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学习物品让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2. 在课堂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中国学生学法语最不利的条件是缺少用法语交际的环境,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多地创设法语学习情景,让学生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在什么场合下使用,然后再创设多种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学会使用学过的语言知识,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多假设一些像自我介绍、问路、就餐、购物等情景,让学生锻炼口语能力,使学生在觉得自己所学知识有用武之地,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在教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扩充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方位的接触法语。语言是不可能脱离环境单独存在的,它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语言知识后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有助于学生真正的了解法语的底蕴与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对学习更加自信。比如在讲到Seine(塞纳河)这个单词时,就要讲一讲塞纳河的名称来源,河流发展,自然特征,两岸佳境,塞纳河最脍炙人口的诗篇等等。在中国的La Fête de la Lune(中秋节)前后上课时,就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中秋节和月饼的法语说法,进而让学生们知道法国的节日。在讲解文章‘Père et fils’(父与子)时,一定要介绍一下作者萨沙•吉特里这位著名的法国剧作家以及与他同时代的法国大文豪。对于在文章中出现的Charlemagne(查理曼大帝)要让学生了解查理曼大帝是一位可以与我们的成吉思汗相媲美的,战功卓著的伟大皇帝,其人的伟大功绩,对现代法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各方面的深远影响,还可以了解整个家洛林王朝,从它的建立到衰亡,甚至当时的相关社会情况,以及后来的凡尔登条约是怎样从地理上缔造了今天的德国,法国及意大利。如此举一反三,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语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充分发挥法语电影和法文流行歌曲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我偶尔会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法国电影。像《Jean de Florette》(恋恋山城)、《Amélie des Abbesses》(天使爱美丽)、《Papillon》(蝴蝶)等法文原版影片都是大家熟悉而又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影片。从中还可以了解一些崇拜的影星像Jean Reno(让•雷诺)或Sophie Marceau(苏菲•玛索)等等。我也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一些法语歌曲,像《La vie en rose》(玫瑰色人生)《Je m’appelle Hélène》(我的名字叫依莲娜)等歌曲,了解歌星Alizée或Hélène•Segara等等,这样既让学生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轻松一下又没有放弃学习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培养法语语感和法语兴趣。

三、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法语学习兴趣,应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单词的记忆。

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摸索出了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单词记的好记的牢,必须要让他们了解法语单词的构成方法和规律。在教学中要不断渗入词汇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枯燥无味的词汇后还包含着许多语言知识,有的甚至还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和背景。比如homme(人)这个基本词,一方面以它为基础派生了名词 humanité(人类)、shrhomme(超人)、形容词humain(人的)、humanitaire(人道主义的)、 surhumain(超出常人的);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同其他词组成复合词homme-grenouille(蛙人)、homme-orchestre(能同时演奏几种乐器的艺人)、 homme-sandwich(身体前后挂广告牌的人)。

2.深刻而细致的学习法语语法。

语法的对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是从大量语言现象中综合,归纳出来的,是正确使用语言的法则。对于法语语法来说,法语动词的时态是学生最感困难的。它的繁杂,细致,严谨,明确都与我们平时的思维习惯及语言方式大相径庭。这样就要用学生熟悉的行为动词造一些浅显易懂的句子,先让学生听懂、会讲,然后归纳所学过的时态在结构上的区别与联系,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不同的时态造句子,让学生理解时态的真正意义。这一做法归纳起来就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精讲多练,及时归纳;融汇贯通,举一反三。

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法语学习兴趣,要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也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一旦引爆,就表现为强劲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每一次那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从而更加坚定学生学习法语的信念与信心。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帮助学生的最好的老师。缺少了兴趣,我们的课堂就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就又回到了“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老路,学生不愿学而被动学,教师使劲教而见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用爱心点燃兴趣,用创新延伸兴趣,让教育走上活泼高效的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法语》I,马晓宏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2]《法语》II ,马晓宏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第7篇

所谓“假语”现象,简单讲是指虚假的语言,我们把在品德课堂教学的交流过程中师生表现出来的语言的虚假现象统称为“假语现象”,包括书面语(品德教材)、口头语(包括无厘头语言)以及体态语等。《品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前,教师应通过聊天等方式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他人开展交流、对话和讨论,分享经验和感受。在师生的语言对话与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它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交流。可为何频出“假语”呢?现笔者就结合本次课堂评比活动及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假语”现象,对其产生的原因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粗浅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失真导致“假语”

世界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在他的《利维坦》一书中认为,人类“最高贵和最有益处的发明是语言”,“没有语言,人类之中就不会有国家、社会、契约或和平存在,就像狮子、熊和狼之中没有这一切一样”。每个国家作为学校授课的基本方式的课堂教学,同样也不能缺少语言的交流,品德课堂也不能例外。无论是思维撞击出的火花,或是感情之间的交流,抑或是知识间的链接,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才是最基本的形式。但信息来源一旦失真,无论语言多么优美,最终都不会达到语言交流的理想效果。品德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来源无非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次课堂教学评比中的一个例子。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多彩的课余学习》时,有个四人小组讨论的环节。讨论的内容:根据表格中安排的时间段,填入相应的课余活动安排。(表格如下)

孩子们看似讨论得很热烈,甚至教师叫停了还叽叽喳喳,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制止”该项活动了。在学生汇报时,有意“引导”学生说出“放学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踢球’”,然后依次是做作业,吃晚饭,看书,看电视和睡觉。最后教师问:“这个安排表你们同意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同意”。课后,我问了边上一组同学:“为什么你们组四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有个孩子说:“放学后这段时间我都在等车和坐车,一回家就做作业,根本没有球踢。”“那后来怎么都说同意老师的方案呢?”“习惯了。”“我们老师说要好好配合上课的老师,表现好的小朋友有奖励。”

教师提供的是不切学生实际的信息源:踢球。暂不说其他,农村的孩子有场地踢球吗?可学生的回答却“令人满意”,让课堂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它各自用上帝给它的声音。”品德课堂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表达出真实的心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实效,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某些原因所左右,有的学生说了,但却不一定是他的真心话;有的不愿说,也不愿参与某些教学活动,但却要为了“应付”或者说是为了迎合教师乃至公开课的需要而表演,他们往往会说出一些比较漂亮的或比较吸人眼球的答案,使得教师产生错觉,以为学生已经真正获得了感悟。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传达出准确的信息,教师当然也就无法接收到准确的信息了,师生间的这种“假语”现象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不光是学生会出现“假语”,教师、品德教材也会产生伪信息。教师为了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顺畅”,出现“假语”现象和学生“交流”的例子很常见。如这次课堂评比中,有位上一年级下《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的教师,在感受“教室温暖”的环节中,说:“当别人忘记带饭盒时,我们要把饭盒借给他。”致使“听话”的孩子也说:“下雨了,当同学没有带伞时,我要把雨伞借给他。”这切合实际吗?此时教师不但没有抓住教育契机,反而来了个夸张的拥抱,还说:“噢!你真是个好孩子!”当教师让同学们观看班级师生互帮互助的图片后,问道:“这又是班里的哪个小朋友在主动帮助辅导同学作业呢?”有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轻轻地说:“是老师拍照时叫他这么做的。”教师当然没有“听见”了,这种虚假的动作所产生的语言,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对话了。教师们只重视了语言交流中对话的形式,而忽略了语言交流的实质;只关注了语言交流能否出彩,而轻视了交流的意义。另外,我们的品德教材在改编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污染”,这些都会导致“假语“现象的产生。

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导致“假语”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是指只强调了传播者单方面的思想、利益,而忽视传播对象对信息的需求和兴趣,致使信息无法完全“拷贝”到位。对于品德课堂来讲,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由于知识、心理或年龄等“代沟”,无法使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产生“无缝对接”。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同样是《多彩的课余学习》这课,在四人小组讨论“课余作息安排”后的汇报环节中,有个孩子说:“我不同意同桌把‘踢球’安排在放学后,因为我们应该‘先苦后甜’,要先做作业再玩。”教师听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做家庭作业和踢球同样是课余生活,我们不可以说‘先苦后甜’。”试问现今有几个教师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有几个孩子认为做家庭作业很甜?连家长都说“累”啊!有多少孩子在放学后可以自由自在地踢球、玩耍、看电视呢!据笔者调查,在周一至周五放学后 “被批准”看电视的孩子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孩子可爱地、诚实地说出了真话,可这么精彩的教育契机就被教师给“彻底删除”了。

由此可以看出,相同的信息源会因为受众的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产生不一样的接受效果,从而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或受阻。反映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是学生摸不透或听不明白教师的提问;或者是学生的回答还没有说完就被教师打断或妄加评价,以绝对的权威压倒“捣蛋”的学生,学生满腔的委屈只能往肚里咽了;抑或是教师“忘词”,而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空话”来延续交流,由此可见,缺少真实思想感受的交流,不但不会让师生双方产生和乐趣,还会成为空谈。

而另一位教师在一年级上《我爱秋天》一课中,却让师生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发挥出了语言沟通的魅力。在四人小组品尝完秋天的水果后,教师问:“孩子们,现在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呢?”这时,一个嘴角还流着橘子汁的男孩子,笑眯眯地说:“秋天是一个香甜的季节。”“孩子,你把‘香甜’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你对秋天的感受,真令老师佩服,老师把你的感受写在黑板上。”我校学生家中几乎都种橘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橘子已经吃得很多甚至都吃厌了,可这个橘子,相信是这个孩子有史以来吃到的最甜的一个橘子,也是最好吃的水果了。而课后教师说,她其实是想让学生说出“秋天是一个快乐的季节,想不到孩子的感受反其道而行”。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中师生交流的错位,有时反而是撮合着最好的教育契机和最佳的教育生长点。一个善于驾驭课堂教学的品德教师,就像一个交通警察,会通过掌握儿童的心理,调整自身的教学语言和角色定位,变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疏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阻碍,从而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三、信息交流环境中语言的失范导致“假语”

对于师生语言交流而言,交流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二是师生所处的制度环境。古人之“时位之移人也”,就说明了环境对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学语言亦是如此。从众多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语言离规范还有很远的距离。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产品的时代。网络的盛行,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们发现,像“美眉”“霉女”等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交流的语言之中。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同样出现了这些无厘头的语言,孩子们好像都热衷于“不好好说话了”。如在《中秋节》这节课的结尾环节中,教师要求孩子们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写祝福语时,就有孩子这样写道:“妈妈,看到你那么辛苦地赚钱,我都泪奔了。”还有个孩子说:“我以后要多赚点钱,让我们家成为土豪。”“祝童鞋们中秋节快乐。”本来是多么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祝福,可一旦“摊上这事儿”,那种真诚反而变成了嬉笑,心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正能量的传递已被大打折扣。而笔者在平时课堂中也发现这类网络语的泛滥:“我觉得自己是个丝,和俺滴童鞋相比相差太远了。”“打败你的不是天真,而是无鞋。”“如果太阳不出来,我就不去上学了,如果太阳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是什么导致孩子们语言的“变性”?只要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不难发现,那些粗鄙的词汇正是夹杂在嬉笑怒骂的段子里,通过大人以网络或短信的方式传递给了孩子们。还有那熊大、熊二、灰太狼等永不停歇的恶搞类儿童动画片,这些庸俗的文化能不“卷”了孩子们的舌头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曾说过:“儒家的文化……对于秩序的维持和对等级的尊敬是核心的价值。”受几千年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走进每一所学校,都能拿出厚厚的一本制度,“制度上墙”“制度管理”等,对学校管理确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些针对学生的各种课堂教学制度和社会行政体制都相差无几了。笔者曾见某校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坐如钟”,双手交叉,放于后背腰际位置。这个要求,试想教师自己能做到吗?但教师却要求孩子们用这种坐姿的听课代替本来是感官并用的上课。类似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学生那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已被依附人格、趋同心理所掩盖了,我们教师有同感,“为什么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课堂举手发言的人却越来越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这种沉闷的氛围所笼罩吧,在这样的环境中,要追求师生间语言交流的平等与真实,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8篇

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习前也有过一些试教活动,但真正的中学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诸很多的努力.首先在第一周,我听了指导老师和其他物理老师的课.

在听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我则会事先认真把题目做一遍,想一下如果是我来讲我会怎么讲.到了听课时,我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科任老师讲解过程中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以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讲.每个老师各有特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同时,我注意学生的表情反应,而思考以后我要以怎样的形式方法去上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备学生".通过了解,我发现我们班学生普遍不喜欢物理,课堂气氛不活跃,原因是他们觉得无论枯燥,难懂.所以在备第一节课时,我花了很大心思设计课堂结构和实验,尽量使课堂生动起来,并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即方便又能吸引学生.

在指导老师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多次修改教案并进行多次试讲,虽然这期间我暴露了很多不足,但老师的亲切鼓励让我变的有信心,有热情,让我觉得如果将来针对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可以做的很好.同时,我们实习小组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一共上了十二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有一个阿基米德实验,演示的不是很充分,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还有时间的把握不好,造成拖堂.这些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改进.除了上课外,我还负责批改学生的作业.我的指导老师带了两个班,所以作业量比较到,但我每都认真批阅,并注评语,将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及时的反映给指导老师,协作老师作分析总结.期中考试前帮老师出卷子,考

完试后批改试卷.在这些工作中我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辛苦和责任感.

做一名好老师的确很难.教学工作复杂而又繁琐,要管理好整个集体,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又要顾及班中每一名学生,不能让一名学生落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多关心留意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帮助.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在注重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一直在努力做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交付了一些工作任务都按时认真的完成.监督课间操,午自习及值日工作,因为我去的那个班是初三,晚上还要进行晚自习,所以每天晚上我都坚持下班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这同时,我有了一些领悟.要做好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爱学生,信任学生.在这一个多月的班主任生活中,我逐渐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了解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优缺点.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情感,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有发挥个人的空间.但信任不等于放纵.所以我很注意把握了一个度.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有益的班级活动,与学生交朋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加强了与学生能够之间的感情而在上课.考试时,又要有一定的严肃度.这样在学生面前保持了一定的威信.在这期间,我们精心准备并召开了一次题为"庆祝中秋"的主题班会.不仅让学生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节,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情感教育.我还参加了学校校运会,并在其中担任裁判员.通过运动会,增进师生见的交流与了解,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复的,然而每天当我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觉得是那么的亲切,那朝气,让我有责任感,有动力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我又从原任班主任那里学习了班级管理方法和学生教育方法,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回忆起刚中学的我们,现在我们进步,成长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获益匪浅,并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实习,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会做的很好.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还存在不少缺陷.

首先是个人在讲授知识点时,没有突出重点,难点,过于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索.

其次是课堂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还有欠缺,

有待加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己往往还不够清醒,不能很好的处理.我认为一个教师最主要的基本功还是体现在课堂的控制上,我应该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在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节课时,我故作若无其事地讲课,却不敢多说一句话,也不敢多看他们的眼睛,就怕自己善感的性情泄露了秘密,包藏不住脆弱的眼泪,那一节课气氛很沉重.或许孩子们也知道我们要分别了,他们都很认真地听讲,谁也不说话,可我却从他们的眼里读到了浓浓的依依不舍.

尽管听了无数次"老师好",但每每回应的时候我依然带着欣喜的笑容.每当站在讲台上,被一双双纯净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时,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做到一名好老师,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但只要有一名学生记住我,那么我的实习生涯就有了难以泯灭的闪光点.

在实习中,我还发现了,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顾这53天的时间,我是用心的,但用心不一定等于成功,我毕竟是一名实习生,在知识的构建上还存在着许多断章,还缺乏教学经验,甚至因为读错了某个英语单词或某个字后,学生把错误指出来而无地自容,羞愧几天的事情也有过.

第9篇

在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实施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和创新,引领学生主体意识的升华。

一、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发展潜能。教师的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学应用文件的质量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活动。因为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主体参与意识,而且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能制定不同的目标激励学生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用灵活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把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就要将课堂变成学生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去探索知识、获取信息。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引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营造欢乐的、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吟诵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然后要求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匠心独运。学生在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春》的学习。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心情愉悦地欣赏《春》的曼妙,品味《春》的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同时,要求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探究作者是如何调动五官感觉对景物进行描绘的?本文最后颂春作结的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着怎样的联系?《春》与《咏柳》在描写春风时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两位作者的用意是否相同?学生们七嘴八舌、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主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优化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学法掌握。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采取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唤起他们潜在的创造智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在相互思索、相互探究、相互辩论中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要求学生识记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探究这首词的写作特色,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离愁别恨与美好祝愿。学生们在相互探究中,不仅能把《水调歌头》中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苏轼的《和桃花源诗》中的“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相联系,更创造性地吟出“人有阖家欢乐,月有桂花美酒,此事自古有。人月两相望,千里共婵娟”“人有激昂情怀,月有嫦娥在宫,此事自古有。最是中秋节,每逢倍思亲。”等词句。虽然文笔稍显稚嫩或者说表达不准确,但充满了当代学生的纯真与质朴,更足以表明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开动脑筋、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将表演、创造的空间归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探究、开拓思维、展示自我,从而引领学生主体意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完美和谐统一。

计宏宇,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第10篇

关键词:培养;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11-0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一些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年轻人看来,过节就是休息,就是吃喝玩乐;在孩子们看来,过就是收压岁钱,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他们不知道,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风俗民情,更彰显了我国灿烂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所受到的冷落,其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美德的逐渐流失。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让下一代重新认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2011年笔者申报并承担了本校校课程《中国节》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感悟传统节日文化,感受颇多。在不断地“教与学”的互动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调动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决定立足实际,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根据时令顺序,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2)元宵节习俗;(3)元宵节诗词文化;(4)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带有新鲜感,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双向互动。如学习重阳节,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亲子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春节包饺子等,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知识竞赛。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远足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诗词朗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11篇

英语 导入 方法 课堂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浓烈的语言环境,从而迅速进入到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爱学习英语。

一、初中英语新课课堂导入的原则

1、导入目的明确

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保证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由目标规定学习行为的方向。上课伊始,要有意地调动学生知、情、意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

2、导入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

导入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才能发挥其功能。(1)吸引注意。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导入中使用足够的变化刺激,要抓住反映主、客观矛盾的教学情境,使这一矛盾的情境设计与学生的认识能力相适应。教师使用的各种导入类型,不论在形式上有多大差别,都要符合上述原则。(2)连接。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在分析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信息沟的基础上,形成新课与已学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相互作用。只呈现学习材料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与学习任务相互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潜在的认识差距。导入中,教师必须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暴露出学生的主观认识与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对峙,使学生个体潜在矛盾被自己充分认识,明了其自身存在的困难,从而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初中英语新课课堂导入的特点

1、导入环节是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的,因此不能显得过于冗长。如果在导入环节浓墨重彩,会浪费后面教学主要部分的时间,喧宾夺主,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导入的目的只是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因此一般的导入环节应该控制在3—5分钟之内,导入完毕,迅速进入主题。

2、导入环节的活动设置尽量简单化,指示语言清楚简单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活动形式。如果指令语太复杂,会使学生听的一头雾水,不知道干什么;问题设置的太难,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畏难心理而退缩或放弃思考,达不到活跃课堂的目的,更影响整节课的质量,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上课都遵守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在导入中应适当的简单化。

三、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那么教师如何当好这个“导演”,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语言点及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引入新授课题。这个方法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教学当中,或者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

2、音乐导入法。

好的音乐、歌曲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振奋,催人上进。所以,几分钟的音乐欣赏会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对于上午第四节课或下午课更有效。例如,在学摇滚乐来华演出的文章之前,播放著名的英国BEATLES所演奏的歌曲,从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中导入要讲的主旨和内容。

3、问题导入法

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心情。

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阅读中,这样的导入明确了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文本学习。

4、背景知识导入法

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打好了情感基础。

5、联系实际导入法

如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的庆祝方式,无一不是和本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导入过程中,笔者首先把温迪信中所写的万圣节和中秋节转化成表格让学生进行对比,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小的一张表格让学生兴致盎然,在填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生活的美好回忆一一被唤醒,他们畅所欲言,增加了很多教材中所没有的知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热烈的开端,为笔者在以后带领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研究性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6、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喜欢听故事是学生的爱好,特别是悬疑故事。

在多媒体课件和问题的引领下,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新单词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教学了新单词。学生在有意义的情节引导下,对新单词意思和读音有了初步的掌握,为学生的课文阅读基本扫清了生词障碍,同时对课文故事做了部分介绍。

第12篇

关键词:山区;高三学生;LePSA参与式教学法;英语口语听说能力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考试从2011年开始分别进行笔试与听说考试。其中,听说考试占英语科总分(满分150分)的10%。听说考试的语言知识方面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听力。语言运用的听说方面要求考生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口语方面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口头表达。题型分为三大题:A节是模仿朗读;B节是角色扮演;C节是故事复述。这样的改革,对于山区考生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山区很多高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高一、高二学生平时很难得到正式的英语口语听说训练,只是在期末考试时才能接触到正式的英语口语听说考试模式。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听不明白听说材料,也不敢开口讲,更不明白考试题型和评分标准。面对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他们诚惶诚恐。口语听说训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口语听说考试成绩在4月底就可以知道了,口语听说考试成绩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冲刺阶段的复习。如何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高三学生英语口语听说能力?笔者连续两年来在高三英语教学中采用了LePSA参与式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LePSA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Le―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P―提出问题(problem-Posing),S―自我发现(self-discovery),A―行动导向(action-oriented)。这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意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尽可能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也体现了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模式。它在教学设计中起着指导教学目标陈述、指导教学过程安排与教学方法选择、指导教学评价,以及使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相互一致等重要作用。

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是完成任何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英语口语听说训练课中,能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决定着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任务的最有效形式,是那些具有某种内在反馈的形式。这种反馈不需要教师经常干预学习。当学生为了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以便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而检查自己的学习表现时,他们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觉意识就能得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也能够得到改善。这个道理在高三英语课堂口语听说训练中同样适用。

二、LePSA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三英语口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化整为零,分散训练

学生口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化整为零是这一过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把口语听说的三节整套训练化解到每一节课中去进行分散训练,随时随地,就地取材,灵活训练。例如,复习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一单元有关节日时,通过对相关的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的图片和视频的观摩,引导学生对该图片和视频的理解进行三分钟的即兴表达,表达完后,其他学生就该节日谈到的内容向即兴表达的学生提出各种与该话题相关的问题让其回答。通过这种即兴表达,可以检验学生对具体信息的理解及口头表达的流畅性,也可以训练其他学生的听力水平,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口语听说训练的角色扮演和故事复述两部分进行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参与度,并且在即兴表达、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轻松地把该单元要求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型等语言知识点基本掌握了,并且把枯燥的听说训练化解到日常教学中去。这种参与性、实践性激励,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步步进阶,扎实基础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所以,英语口语听说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做到步步进阶,才能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对刚上高三的山区学生来说,他们觉得口语听说考试的三大题型中A节的模仿朗读稍为容易些。教师可以找一些语速较慢,发音标准,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视频给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从中学习读音规则、重音与节奏、语言变化及语调等各种朗读技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发音。然后,引导学生之间针对同一视频的内容,用英语提出五个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回答,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或帮助。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到了B节的角色扮演。通过这一节的练习,学生对视频的故事情节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进阶到C节的故事复述中。有了前面两步的练习,到了C节,学生就不会因为听不明故事而无话可说。例如,我上网搜索到《新概念英语》第二册A private conversation(私人谈话)的视频,发现它语速较慢,故事比较有趣,就把这段视频剪辑成听说训练的模仿朗读的模式给学生播放,学生非常乐意模仿其语音、语调和语速。待学生形成正确的发音后,引导学生相互问答。

(1)Was the play very interesting?Yes ,it was.

(2)Why didn’t he enjoy the play?Because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talking loudly.

(3)How many times did the writer turn round?He turned round twice.

(4)Did they pay attention to him?No, they didn’t.

(5)What did the young man say to the writer? He told him it wa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在学生相互问答后,教师给出一些关键词:the theatre,enjoy,angry,turned round,a private conversation并引导鼓励他们对视频的内容进行复述。经过这样步步进阶,学生都能大胆地复述,气氛活跃,课堂效果较好。

3.小组合作,综合训练

在口语听说课堂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成为主要的课堂形式。由于学生之间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等因素,易于他们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加了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学习成绩、交往技能等合理搭配,把全班学生分成每4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小组确定四个角色:组织者(本组开展活动的核心人物)、记录员(记录本组的活动情况或观点)、计时员(确保本组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记者(作为本组的发言人)。每次活动时,角色可以互换,这样让每个学生尝试不同的经验和成就感。教师给他们一个训练的题材去模仿、讨论、解决。由于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各个方面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这样一来,在交流过程中,就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全面地进行思考。例如,在A节的模仿朗读训练中,当其中一位组员模仿时,其他组员会认真地听辩,然后他们往往会就语音、语感、重音、停顿等方面相互指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学会了自我更正。在英语口语听说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并进行综合训练,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