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化学必修一

高一化学必修一

时间:2023-06-06 09:3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化学必修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1篇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我省已经三年时间了,但在实施必修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以前高中化学所有教学内容,即使学优生学习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那些后进生。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一转变是有利于化学后进生的发展的,我们只要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对后进生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利用后进生的智能特点,促进化学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第2篇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材内容衔接的缺失

初中化学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缺乏系统性;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多考虑了知识应用性而不是化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样,从教材编排的内容上就存在着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难以对接的现象。事实上,每位高一化学教师都深深感受到《化学必修1》的教学压力,因其安排的四章内容几乎涵盖无机化学的所有内容,涉及大量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及化学计算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加上缺乏元素周期律理论基础,这么多信息在短短一个学期里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任务之重之难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淡薄

高一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势必直接影响初高中教学工作的衔接。调查显示,大多数高一化学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及教学内容本身,对教学主题――学生关注不够。多数教师对高一新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教学时易造成学生知识链和学习能力的脱节。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的教学方法也知之甚少,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衔接意识。这使得高一新生面对高中课堂大容量、快节奏的压力不能适应,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绝大部分初中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习惯于课堂上由老师总结归纳,还未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逐步实现独立自主学习甚至自学。这些差异导致高一新生未能及时调整改进,从而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1.切实搞好入学教育是基础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为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教师必须做好化学入学教育。首先,利用开学第一课给高一学生讲清高一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及学习方法与初中教学的不同之处,并推荐一些常态的、优秀的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其次,利用两个课时专门进行初中与高一的衔接教学,或将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分散到高一化学教学全过程中,遇到相关内容即补一补,这样的做法效果更好。

2.系统把握教材内容和要求是关键

客观上,初中教材与高一教材存在着各成系统又相互联系的衔接关系,而且各自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均受制于课程标准。因此,高一化学教师应吃透初高中教材,把握好初中与高中的教学要求,为初高中教学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通过对比初中与高一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对初高中教材有一个全局观,有利于找准初中与高中的知识接口,对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更新教育观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是保障

新课标倡导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备课、上课,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材和教学内容本身,而是更要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切实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必然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一化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尤其要研究初中与高中常用的教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如何过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初中与高中教与学各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探讨熟知初中与高中化学教与学的特点。在全面、深刻了解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精心设计,并多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就能顺利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初中被动式学习向高中主动式学习的转变。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力地证明:高一化学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衔接,将会极大地缩短高一新生的适应期。

4.加强学法指导是促进

第3篇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认真专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未解决或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加深等;了解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和素质情况;高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总之,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初、高中教学知识的继承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例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溶解度等。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一化学必修一,是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在讲授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概念的模糊和知识的空白。

2.高一时要对初中某些知识点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要求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则要求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角度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学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达到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教材仅简单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教材详细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初三只列举了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和物理性质等。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继承。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的考点,在高一时候要适当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作要求,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时机,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求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此外,自高一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的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五、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一化学;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52-01

本人大学毕业以后来到高中担任化学教师,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经过必修一的学习之后,成绩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导致某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后续的选修中更是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如果在高一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到了高二、高三就会出现更加难以弥补的分层现象。因此,在高一化学学习阶段,若不能正视学生的差异,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则必然不利于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选修阶段的化学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探索高效的减少或消除学生分层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当今时代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探究。科学探究工作的开展,通常是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的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探究并最终达到探究目的。学生进行探究也是如此。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同伴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由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中的分组与一般的分组形式不同,首先对教学主体――学生的分组工作就应该有如下的思考和操作。

学生的分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分层是表现在多种方面的,既有认知能力的、方法技能的,也有学生观念的分层,同时有学生兴趣、动机等的较大差异。因此,对学生进行的分组应该是动态的,针对每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事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单、疑问单或者作业分析或调查访谈,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情诊断。诊断之后,把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小组按强弱异质组合,编组时具体考虑如下:

(1)保证组内成员的化学知识基础有高有低,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从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中受益。对于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学生来说,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可以加强其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同时增强责任感,对知识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则能够得到来自教师以外的本组其他同学的更多帮助,在心理层面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同时能从其他同学那里感受学习的动力,从而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

(2)学生的能力各有侧重,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思维灵活,在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内容上,尽量要让每一个分层次学习小组在组员上都具备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在以交流与讨论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上要让每组都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时,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中要尽量使每组都有思维灵活和思考全面以及计算技能强的学生。总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编在一组,这样有利于提高小组活动效率及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

(3)在分层次小组教学中考虑到男女生在认知风格、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采取每组内男女搭配形式,可以开阔不同性别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视角,在更多视角领域进行思维的发散,同时促使分层次小组整体在学习与处理问题方面更为理性和严谨。

通过以上方式组建小组,可以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体现分层次教学中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更能够让每位组员尽快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快、更好地进行全面自我提升,更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总之,在相同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学习化学时,所呈现的各方面状态出现极大的差异,是一种学习非正态发展,称为化学学习两极分化。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化学知识掌握,更阻碍整个化学教学。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一化学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提高高一化学的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池深波.实施分层教学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0(11):273-274.

[2] 苏锋.分层合作学习法的构建与实践[J].河南教育(下旬),2010(4):17.

[3] 李兴海.“分层合作学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72-73.

[4] 曹宏图.关注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J].甘肃教育,2009(17):30.

[5] 潘新红.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1):72-76.

[6] 吕晓杭.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对策[J].高考(综合版),2012(11):41.

第5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学困生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教学模式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成为教师的理想目标。学生应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会学习的人,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一化学教学既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继续,又是整个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关键,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和思维层次的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及能力的要求出现了飞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高一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继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能学习化学的人,为三年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化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谈一些体会。

一、做好初高中链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顾虑

初中化学知识跟生活紧密相连,知识点要求低,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但知识的系统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知识零、散、乱,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如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及化学计算,使得初高中知识脱节太大,学生在高中学习时感到困难。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初中的基础就相当薄弱,高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对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并及时性、阶段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针对这些情况,高一教学中教师要钻研初高中教材,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和课后练习,及时进行基础知识的总结、抽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行复习,做好知识发展的衔接;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知识得到合理推进;还可依据学习进度安排链接模块的复习,如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计算等。通过对初中知识的补习为高一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元素周期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前提。

二、做好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工作

经过初三紧张、短暂的化学学习,学生大都感到所学知识很浅显,但化学实验会极大地挑起学生的兴趣,而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却让学生开始质疑化学的魅力,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化学不难学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有密切关系,很多时候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暂时的,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持续的。只有培养学生具备学习高中化学的能力,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一次次的成功才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如果高一刚开始就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太难,也就自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传授的知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遵照教学规律,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而不能简单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教学时应严格把握教材深、广度,不要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人为制造教学难点,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实验导入新课是化学教学中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解惑析疑的欲望。课堂上须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可以开展学生实验、学生演示实验,课堂外可以开放实验室,开展学生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注重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兴趣的保护工作,确保其持续性。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关心他们学习的状态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想办法帮其解决;要多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基础。

三、运用教师超强的课堂执行力,做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找到优秀的教学设计根本不是问题,同时,在新课改下更强调交流和合作,备课组间的资源共享也使得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再是问题,但是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使用,其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是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不同导致的。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的课堂执行力。应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每一个学生给予期待和信任,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学语言上要文明得体,在教态上要和蔼可亲,充分发挥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作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教”;教学中多赞赏和鼓励,使学生时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能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还要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注重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如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

总之,教师应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收获知识,获得前进的力量,这需要教师的魅力和力量。当然,每位教师的特点各异,但必须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好基础知识,让45分钟的课堂真正有效,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得,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有力保障。

四、教学中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高一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高中化学学科思想。进行物质的量教学要注重微观与宏观相互转化、类比类推的思想;进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渗透守恒的思想;进行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要注重分类、类比类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绿色环保的思想等。

五、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运用典型学习促进全体学习

高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最关键的时期,而因初中学习基础不同,学生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高一刚开始就会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有元素符号都不会书写的学生,而这一时期是学生对高中学习的触摸时期,也是学习愿望最强烈的时期,教师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对症下药,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外教师还需不辞辛苦,额外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杜绝学生在高一学习中的掉队现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能促进整个学习氛围的变化,激发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干劲,刺激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支柱。

高一学生对学习充满憧憬,教师更应充满热情、带着激情面对学生,并积极适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一的学习,帮助其具备学习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化学的人,为高二、高三乃未来养成终身受用的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15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一年级是连接的重要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育。

但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经过中考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中,初中化学成绩很好,高中入学时化学单科成绩很高,然而经过高一一年时间的学习,许多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缺乏后劲,成绩下滑很快,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高一第一学期化学学习就出现了掉队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因素。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遵循认识规律,按照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编排。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教学在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使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

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必修)两本教材及其配套教师教学用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及有机化学五个角度将知识难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高中《化学1》(必修)

二、元素化合物

高中《化学1》(必修)

三、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1》(必修)

四、化学计算

高中《化学1》(必修)

交流中发现,许多高中教师反映初中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高一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通过表格我们不能发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知识体系的特点。难点多、难度大、概念抽象难理解,例如基本概念知识;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基本原理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多且还有些零散,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能体会,表格中所列出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都是学生学习中的分化点。

笔者作为中学教师,有着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化学教学实践经历,针对以上知识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一些思考和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学要做到: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新知识点的教学要准确定位,找准教学的起点和落点。

第一,立足起点,准确定位。教师在教学前应对本知识点进行思考,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该知识点需具备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熟悉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中该复习应复习,该补充应适当补充,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避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健全,教学跨度太大,学习产生分化。例如,在进行强弱电解质教学时,就必须将九年级化学中没系统介绍过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进行补充,否则教学很难顺利进行。

第二,准确定位,找准落点。教师教学中又必须找准落点,对一些知识点不能过度地拔高要求,加深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该讲解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例如,把必修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原理、常见的有机物等,讲的过深过难,超出了课标要求范围,学生接受不了,反而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受旧版本教材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掌握不够,对新教材整体性把握不够,教学中常常出现超前现象,如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教学时,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都讲完了,然而学生没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仅是死记硬背老师讲的,对知识体系模模糊糊,结果适得其反。其实,这些内容到选修模块中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可以正常接受。甚至还有些教师进行一贯地应试教育,教学中依然坚持“一步到高考”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和例题、习题的选择都是一步到位,由于多数题目综合性强且超前过难,多数学生做错或不会做,即使老师费劲讲解,学生仍稀里糊涂,这种教学显然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

第三,把握好教学进度。明确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不超标、不贪多、不超前、不过难;要按照课程标准重基础。紧扣新课程理念,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

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郭志东. “问题解决”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j]. 化学教与学,2013,(1)

[5] 廖文娟. 从初高中化学衔接的角度探讨“物质的量”的教学[j]. 化学教与学,2013,(1)

第7篇

【关键词】创新 ; 教学方法 ; 乙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8-01

在实行高中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学创新依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在教学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下面以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3节乙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本人的创新方案。

一、教学流程安排的创新

对于乙醇的教学,一般的流程是:新课引入(生活中各种酒的知识常识及与酒有关的诗句)乙醇物理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用途全节课知识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创新的流程是:新课引入(生活中各种酒的知识常识及与酒有关的诗句)乙醇物理性质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用途全节课知识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创新教法的改进是把乙醇与钠的反应从乙醇分子结构之前学习调整到乙醇的氧化反应之后学习,这一调整的优势是更有利于突出官能团的教学,这样从烃到烃的衍生物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更自然。这样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乙醇分子结构的教法创新

一般教学法把重点放在利用乙醇与钠的反应推导乙醇的分子结构上,从乙醇的分子式推导乙醇的分子结构应在选修5的教学中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定量实验来完成,因为在选修5的教学中要学习从有机物分子式推导有机物结构的方法,涉及到方法论的教学,把选修5的教学内容提前到必修2中来学是违背认知规律的,是没有全面把握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整体安排,因此在必修2的教学中不宜作此推导。而创新的教法是:给学生时间提前预习,由学生直接写出乙醇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而老师则结合分子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作重点讲解,这样来进行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乙醇化学性质教法创新

乙醇的化学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般教学法只注重乙醇与钠的反应的教学而忽视了乙醇氧化反应的教学,而创新教法则突出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教学。乙醇的氧化反应有三个方面:①燃烧②催化氧化③被强氧化剂氧化。以乙醇的催化氧化为重难点,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采用了灵活变化的设问形式为学生营造科学逼真的探究情境。对课本P74实验3-3进行了多重改进:1.把变黑的铜丝分两类实验,一类实验小组把变黑的铜丝趁热立即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另一类实验小组把变黑的铜丝立即伸入酒精灯的内焰灼烧观察现象,两者都能使变黑的铜丝又变红,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2.对实验现象认真分析、严密推理,对于乙醇催化氧化过程中官能团的变化及断成键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写出分步反应的方程式及总反应的方程式。3.进一步追问由黑变红的铜丝表面是否有氧化亚铜生成?怎么检验?相应地补充验证实验即把变红的铜丝伸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4.催化氧化实验中的催化剂是过渡元素铜或银的单质,引出人体内的生物催化剂酶对乙醇在人体内转化的分析,进而引出检验酒驾的方法最终导出乙醇与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及高锰酸钾的反应,并补做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

这样,乙醇的氧化反应教学的整个过程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自然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亮点纷呈。

而对乙醇与钠的反应的教学则主要分析现象而不涉及定量实验,并跟水与钠的反应现象作比较,这样处理教材既讲清了性质又主次分明。

四、官能团概念及烃的衍生物概念教学的创新

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官能团概念及烃的衍生物概念的教学。1.列表比较羟基与氢氧根。2.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将卤代烃分一元卤代烃、二元卤代烃及氯代烃、溴代烃等。

五、知识归纳教学的创新

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时,采用了知识原理线、应用线、社会价值线三线并行三线熔合的立体总结新模式,统摄全部内容又简明清晰。

参考文献

第8篇

2007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展开,作为一门学科化学也不例外。实行新教材改革以来,我有幸从2007年开始也加入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至2010年整个高中化学教材才在紧张与忙碌中学完教完,我对整个高中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个粗线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回想起这3年来教材的使用情况,可用一个字概括:累!直到将整个高中教材教完,现在回过头来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2009至2010学年度我在担任高三化学教学的同时又担任高一的化学教学,因为以前已经教过一遍必修教材,现在又要再教,结合高三的复习,在教的过程中我有许多感触,现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信手拈来,生发开去

回想起2007年我刚带高一化学时的情景,现在我还历历在目,每一节课都感到很不顺手,时常抱怨教材的不是,如化学限度怎么能在高一就讲了?讲了之后学生能明白吗等等;学生的不是,如溶解度的问题,物质的量的问题怎么就不理解呢等等。总担心问题是否给学生说明白,心理时常惶恐不安,可以说那一年是我从教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感觉到自己是在受煎熬。甚至对我自己的能力都产生过怀疑,直到后来学习选修时,我拿到教材后,我才发现大多数我都在高一时讲过了,而且难度和选修差不多,这时我才意识到高一时没有必要进行难度太大的教学,以前的种种担心都是多余的。第二次教必修,我成熟多了,我明白了其实高一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和选修挂起钩来,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适当拓展。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的非常清楚。这正适合了一句古话:信手拈来,生发开去。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新教材的培训中我知道,高中必修的意义,它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个高中学生都了解或知道哪一门学科都学哪些内容,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运用,必修其实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它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来说就不一样了,它配有思考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等等,可以极大的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学习,去探索。也可以这样说,同样一本书,学完之后会有天壤之别,当然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老师的要求。教材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担心有些问题该讲不讲,不讲习题中出现了,如在讲化学反应限度时,讲到化学平衡,该讲多深,讲到什么程度为止,有时在练习题中出现了等效平衡的题?怎么办?这确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不讲吧,有同学不断的问;集体讲吧,有些同学根本接受不了,权衡之下,咬咬牙,在自习辅导时谁问就给谁讲,或者小组集中起来讲,但决不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大讲特讲。这样初步分层推进,到了选修再深讲细教也不迟,到高三第二轮复习时在就这些问题作为复习的重点练习,就这样自己琢磨,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三年过去了,直到高考后,当我看到高考题时,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到了实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成绩出来后理综成绩喜人,而我知道这一切都归功于三年来整体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于是才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当然,随着教改的全力推进,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9篇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其本质是“教学结构”发生了翻转。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课堂外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自定进度、自主学习、整理收获、提出问题;在课堂内通过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完成作业,教师巡视并展开一对一的辅导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中国传统课堂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它按照学生的年龄或知识程度固定编班,按照规定课程标准,固定每个年级段的学习科目,在固定的时间上课,这样的模式教学成本相对较低,也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翻转课堂则把微型教学视频引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习知识的场所从课堂移到课前。但是,微视频的引入替代不了真实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深度学习过程,如果没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以让教和学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更不会对目前的传统课堂造成颠覆。如何在现有教学组织的框架下开展本土化的翻转课堂实验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多研究,如可汗学院模式是一种视频支持下的在线学习模式;沈书生等构建了以课外、课内为时间分段,以学生为中心,以电子书包为核心技术手段的翻转课堂模式;金陵则提出了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驱动的“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模型,倡导“四步法”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

笔者在翻转课堂实践中发现,“三大模块,导学一体”(尤其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创新“四步法”)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最接地气、最低成本的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法,值得一线教师实践和探索。那么,如何实践“翻转”后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呢?

理论支撑

1.“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教学模型

“三大模块,导学一体”教学模型(如上图)的简单解读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表示处于学习活动“前台”的主体行为,与中层相结合,表示学生视域的单位课时学习活动。中层: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构成微课程教学法的基本框架。下层:表示处于学习活动“后台”的主体行为,与中层相结合,表示教师视域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显示出教师后台支持的重要作用。贯穿三大模块始终的“导学一体”是微课程教学法最根本的特征。

在这一教学模型中,最难突破的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师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基本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呢?这就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要回答的课题。

2.知识内化

学生在有效自主学习后,需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教学结构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

通过教学结构翻转,翻转课堂可以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促进学习者获得知识。在目前科学认识的水平上,知识内化的途径至少有三条:同化式的知识内化、顺应式的知识内化和渐进式的知识内化。需要说明的是,渐进式的知识内化和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中“平衡”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的“渐进”是指学生并没有重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却建立了正确的概念,属于认知发生的范畴,是知识内化的途径。

翻转课堂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则要根据渐进式知识内化的特质和“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模式去创新。

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1.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方法――四步法

在翻转课堂的具体操作中,金陵创建的微课程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要善于提炼主要矛盾,抓住两个关键词、四个操作步骤。

两个关键词是内化与拓展。

四个操作步骤是检测、作业、协作和展示,简称“四步法”。检测的主要功能不是查漏补缺,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作业是相对于检测而言的进阶作业,是内化知识的重要环节。没有作业就没有“翻转”,没有进阶,就达不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顺应”的高度。协作的主题尽可能来自真实情境,也可以来自进阶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协作探究可以采用工作坊和微型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发现知识的能力、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展示要求把协作探究取得的成果及其方法、困惑等梳理出来,接受同侪质疑,并作出阐释。因此,展示不是“作秀”,而是高效学习的策略。

2.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包括两个必修模块(A1、A2)。高一化学主要学习A类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内容从课型角度来分,主要分为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课、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学习课,这两类都属于新授课。此外,还包括习题课、试卷评讲课和复习课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课在翻转后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模式(如上页表)。

(1)全四步: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新授课和复习课以及化学实验基础复习课

第一步,检测。它是指检测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成效,其主要目的不是查漏补缺,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检测的同时,学生能发现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内化取得实效。对于高一化学来说,检测方式是多样的,一般主要包括:①题目法。题型可以是选择、填空这类相对简单的客观题。②默写法。主要是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进行方程式的默写,一般控制在5个左右。③集体背诵。

第二步,作业。它是检测基础上进行的进阶学习,是内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翻转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到课堂里完成作业。作业的进阶性,是教师在课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作业展开的。对高一化学课堂作业来说,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作业。其次,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思,使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内化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氮元素及化合物”时,很多学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领会氮、磷这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要让学生领会它们以周期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学生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同类物质(如都是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等)做进一步对比研究,把所得结论整理成为规律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这样得到的知识不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网络化的、结构化的。学生也在自身知识网络化的过程中发展了各个方面的能力,并为记忆、复述、再现和辨认建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拓展减负空间、丰富课堂学习生活、发展独特个性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准绳,多方位、多角度地设计化学作业,既能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又能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能重视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又能突出学生化学实践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同化”,更有利于达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顺应”的高度。

第三步,协作。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新授课、复习课以及化学实验基础复习课经常是围绕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其课堂组织方式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这在整个高一A1、A2模块学习中占到二分之一。一般根据班级学生数组建5~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由学生创意本小组名称。小组设组长、发言人各1名,联络员2名,执行员2~3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活动;发言人负责在展示环节代表小组发言;联络员负责收发本小组任务单、课堂检测单、课堂作业等,同时和其他小组进行互批;执行员主要负责协作探究中的实验操作,所有成员在合作中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记录。组员分工实行轮换制,每隔一周进行分工轮换,目的是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等)的机会。

积极的团队合作,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使小组中每个人既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又有条件倾听他人的意见,可以在比较中形成认识倾向,这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和愉悦感,满足心理需要,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使课堂学习达到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

当然,小组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教师进行多方位的关注和引导。假如教师不善于管理,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多种话题走向,课堂讨论会有可能成为闲聊,教学的本意将难以体现。因此,这一环节中的自主学习环境创设与自觉进行教学控制同样重要。

第四步,展示和评价。这是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具体体现。展示是合作交流的产物,是个性张扬和思维火花的绽放与碰撞,是对通过协作探究获得的认知成果进行理性梳理并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是较之协作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内化过程。因此,这个环节对知识的认定、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益的提高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效学习的策略,而不是“作秀”。

在目前高一化学的翻转课堂上,笔者对学生展示的定位是“培养―锻炼―认同―兴趣―习惯”,从最初小组合作中的发言腼腆,到经常性发言锻炼,让学生认同展示的重要性――自己表达出所学内容后对知识的认识更为深刻。

展示环节不仅要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向其他同学提出质疑、阐述自己想法的能力,从而使其在互问互答中发展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展示的兴趣。

教师除了在展示中实时鼓励学生之外,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能做到相互欣赏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人人能展示、人人爱展示的习惯。实践表明,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教师只要坚持1个月左右时间的培养,基本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从容地展示与评价。

(2)三步法:适用于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学习新授课和复习课

与四步法相比较,三步法主要是把作业与协作探究融合为一体。《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高一化学的理论和原理学习,主要包括计算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原理是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等内容。而复习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性地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系统性提高的一种学习过程,它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阶段。复习内容一般是把有关联的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从“横”“纵”两个角度将已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以分类、合并,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复习,内容都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脱节,让学生提炼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是学生非常头痛的部分。如何让这样的课型也变得生动有趣呢?

一般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的引导,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个课时或复习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课上,作业的设计便成了核心,它需要教师对概念和知识点有深刻的把握,然后通过层层剥离的方式,将知识点设计为层层递进的问题和题目,这些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边做题目边讨论问题,然后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发散出不同的想法,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此时,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巡视和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后,再由小组发言人进行发言,在发言中,其他小组也可以对其进行质疑、提问,这就形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更大范围的讨论。教师要注意控制好展示的时间,然后进行总体性的评价。着力于让每位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达到一定的要求,切不可在闹哄哄的讨论展示后就不了了之。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在完成讨论和评价后,独立完成作业的书写。

(3)二步法:适用于习题课和试卷评讲课

二步法与三步法相比较主要是课堂组织形式有所不同,它将课堂还原为学生原来的独立学习模式,不再组合为小组学习,还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以高一化学试卷分析课为例,课前,教师将试卷上错误率达到50%以上的题目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家纠错和订正,做好错题集,并在错题后简单注明错误原因。

课堂上,学生先用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所有错误题目的订正(对于有些题目,学生独立订正会出现困难,可以在课堂上和同伴交流、质疑,或向教师单独提问)。这个5分钟,学生们异常珍惜,有时在课间,就已经开始互相交流或探讨。

然后教师布置15分钟的“错题练习”。所谓“错题练习”是将全班错误率超过50%的题目进行改编稍作数字或文字的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次重复知识内化、拓展延伸的过程,对学生掌握并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接着,留20分钟时间由学生当小教师到讲台上分析试卷。讲解的学生是按照名单随机抽取的,很多时候,有些学生也会举手要上台讲解。刚开始当小教师,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拘谨,但经过平时课堂展示训练经验的积累,长时间的培养,教师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冷场,学生跃跃欲试的表现力,会让教师感到欣慰。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以提升,枯燥的试卷分析课变得有趣。

最后,必须留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再独立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和错题集。有时笔者也把这种方法称为翻转课堂中的“催眠”。“催眠”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纠正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思维惯势,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习题课则更加惬意。很多时候,笔者会准备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低低的、优美的音乐声中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由学生扮演教师到讲台上讲解题目。

有时候,学生会听不明白教师的讲解,或者嫌教师讲得太慢或太快,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认知和教师的认知有很大差异。只有让学生自己讲、讲解清楚,他们才会真正弄懂学了什么。内化知识从陌生到熟练,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跃迁,由此“顺应”新认知结构的产生。因此,千万不能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学。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方法――四步法的变形方式多种多样,对其进行个性化特质的改造与重组,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务实性和灵动性的统一。

展望

笔者从最初实验翻转课堂,至今已有两年,高一化学的课堂教学100%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笔者发现,在翻转课堂学习中,学生情感体验非常丰富,从最初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兴奋、期待以及对这种全新体验的担心与压力,到逐渐适应之后的愉悦与自信,再到最后的满足与不舍。

在翻转课堂实践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鼓励,对激励学生完成各种学习活动非常重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利于开拓学习者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维。四步法中的课堂协作讨论、同伴评价作业分享交流、小组合作的设计,都让学生感受到同伴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原有认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评价。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进步,最终使得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高一化学翻转课堂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促进了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菜系、品种、口味多种多样。但细细想来,蔬菜、荤菜的品种较为固定,为什么相同的食材可以做出不同的菜肴呢?关键在于组合和搭配。

翻转后的课堂如烹小鲜,检测、作业、协作、展示是基本步骤。在实践中,这四个教学步骤或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甚至可以在四步上作加法或减法。

第10篇

【关键词】 问题中心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与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各级教育机构逐渐开始重视并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在实用性较强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以新课标教学内容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其教学目标不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包括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其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等,所以该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须制定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铁、铜的获取与应用》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定如下。①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铁和铜的具体存在形式,明确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具体应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Fe2+、Fe3+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以及目前二者常用的检验方法。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教会学生具体的实验探究方法,增强其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对已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科学加工和研究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解决问题能力。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了解化学学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其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并通过自发性的实验探究对其进行证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二、 设计并提出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问题意识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其最明显特征为在教学设计中提出教学问题,教师可利用这一问题主线贯穿教学过程与各项教学内容,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所以高中化学的教学设计需选用一系列适当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其课堂学习积极性,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4.2.3《硝酸的性质》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须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在课堂开始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问题,如硝酸(HNO3)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有哪些与HNO3有关?在化学实验中使用氨氧化法制作HNO3时,其化学反应的原理是什么?教师用以上这一系列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导其翻阅书籍寻找答案,培养其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又比如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在课堂开始前提出以下问题。① 氧化铝(Al2O3)和氢氧化铝(Al(OH)3)之间有何不同之处?② Al2O3、Al(OH)3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Al2O3和Al(OH)3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使其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并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增强其思维应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识冲突,指导其大胆尝试和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第11篇

【关键词】课改;化学新课程;困惑;对策

我校开展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4年了,面对新课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让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惑。下面谈谈我校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应对的办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困惑之一:教学内容取舍

“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大的困惑。由于在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教师不了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设置,不知道后面的课程中将会学习什么,受长期形教学经验的影响,不少教师在内容处理上经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不该讲的作为重点讲,该讲的却一步到位地去讲,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试图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策:认识模块功能,深度解读教材。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地。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关键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困惑之二: 如何实施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尴尬的问题,一是许多学校实验室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要求,由于许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班级数的增多,导致实验室、仪器药品等硬件设备以及实验人员配备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二是教材中有些“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实验不够科学,教师无法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三是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新课标理解不到位,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与讨论,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对策: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给一线教师如何用教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一般是教师演示为主,而“活动与探究”栏目一般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但教师要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研发科学探究的形式,探究活动可以有以实验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以查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也可以是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还可以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等。只有多种探究方式的融合,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困惑之三: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

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养成了依赖“ 教辅”的习惯。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编题,而现有的“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因而教师既依赖“ 教辅”又对现有的“教辅”不满意。学生手中质量低劣、错误百出的教辅资料是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这些教辅资料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内容超纲或超前,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2)内容难、繁、旧、偏等问题。新课程在内容上避免了难繁偏旧的问题,但在习题中,仍出现许多与新课程相违背的问题,如在化学计算题中,有些教辅资料中仍出现技巧性高、有一定复杂性的试题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气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混合液pH的综合计算等。

对策:科学选择教辅资料。理科教学中,解题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质量低劣的教辅只会导致学生厌学,助长教师的浮躁之风。学生不研究课本只盲目做题,是舍本逐末,只会依赖教辅的教师没本事。教师要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千万不要用教辅伤了学生的胃口。没有教辅,不搞题海战术,照样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全面体现教辅的功能与价值。

第12篇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重难点被直观的现象瓦解掉,抽象的知识点较少,需要知记的内容较多,学生如果付出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更倾向于系统化、理论化,还要求能灵活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分析现实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提高,光是死记硬背、机械的做题是学不好的。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要正确对待教材与资料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预习要将理解不透的内容勾画出来,做到听课有目的。有的同学总认为这一环节不重要,其实不然。首先课前预习花费不了很长时间,不像某些同学想象的那样麻烦。其次,它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积极的在课上思考更多的问题。高考题中的任一知识点的考察雏形都来源于课本,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都直接用资料书不使用课本,这样是万万不行的。那么资料书应该怎样利用呢?阅读资料书可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疑惑,而且课本上的习题少且简单,不能满足考试的要求,做些资料书上有价值的习题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但不要搞题海战术,首先知道所学知识的难点与重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做重点题型,对于易错知识点要反复练习并且记录在错题本上。

二、注意做好课后总结

一天的学习完成之后要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合上课本,在脑子里把老师课上讲的内容重复一遍,以免遗忘。将需要理解的内容要整理一下思路,理顺逻辑关系。然后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全面并对应习题看看题目中是怎样考察这些知识点的,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一第一章物质的量这一节,物质的量是桥梁将宏观的量如质量、体积和物质微观的量如粒子数联系起来,可以画出这样的转化图。

三、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讲解了化学实验基础及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其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粗盐提纯实验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及知识的衔作用,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高考化学试卷中压轴题即为实验题,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个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并且分析实验原理、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的异常现象等。高考实验题都是课本实验引申出来的,来源于课本。必修一中的实验基础主要讲解了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分离装置,难度不大。后面的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重要实验有氯气的制取、铜与浓硫酸反应、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室制氨气、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三种制法,铁及其氧化物,铁盐性质实验等等,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分析。

必修一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这部分内容原理性强,要着重于理解,活学活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先要熟记基本概念“升失氧,降得还”,然后会利用化合价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掌握其配平。掌握基本方法后还要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