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展示设计探究

展示设计探究

时间:2023-06-06 09:3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展示设计探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展示设计探究

第1篇

一、意境化概述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到:“诗有三个境:一是物境,二是情境,三是意境”,这一诗歌的美学思想使意境论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到“思与境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唐司空图也对意境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刻论述。宗白华把“意境”设计的艺术思想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他认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玩赏它的色相、秩序、节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从中可以看出,“意境”探讨的不仅是形象的特征和非形象的美学意义,而且也是我国最具有传统特色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利用中国传统美学在服装橱窗展示设计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女性服装消费心理诉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消费的动机角度把女性对服装消费心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对服装功能基本遮羞避寒的需求;第二层次,在与外界接触时,心理安全的需求;第三层次,在满足基本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女性消费者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形象,开始对审美有要求。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的追求成为女性消费者最为广泛的消费需求;第四层次,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意识较强,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这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表现,她们希望获得尊重,这一点体现在对服装品牌的追求上。她们选择服装产品不再仅仅局限在服装本身,而是服装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品位和社会地位;第五层次,女性消费者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她们要求服装要有创造性,以达到自我的着装独具个性和魅力,区别于他人。

女性对服装的消费需求都是从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而且在每次服装消费活动中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只是各种服装消费需求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不同。女性在消费活动中最迫切的需要是促使她们付诸购买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女性消费者对服装消费的需要程度是可以加以诱导和调节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活动,使没有必要购买转变成需要购买,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要,使企业从被动的适应、迎合消费者需要,转化为积极地引导、激发和创造消费者需要。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是企业诱导女性对服装消费由无需要到有需要,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要的诱因,也是女性对服装消费高层次的需求。

三、女性消费特征下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

服装橱窗展示的综合效果会影响女性的购买行为。橱窗设计的要素有商品、色彩、灯光、装饰道具等,这些构成要素运用效果的不同,会给女性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判断和购买行为。

1.服装橱窗展示中色彩的意境设计“著名的7秒定律指出,人们通常会在7秒内决定对一个物品的喜好与否,而在这短短7秒中,色彩占67%的决定因素”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情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色彩在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品牌的格调,还能起到强调烘托商品的作用。基于女性的消费特征,设计师在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时要利用色彩的物理属性对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运用色彩的情感属性、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因素来突出商品,烘托整个橱窗的氛围,增强视觉效果,提高艺术审美性。(1)色彩的情感与心理属性不同的色彩体现不一样的色彩格调,而且会给观看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在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中要利用色彩的情感特性以及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来调节控制橱窗的展示空间,强调重点展示区域,烘托橱窗的展示氛围,以达到优美的展示效果,获得高效的信息传播效率。(2)色彩的统调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强调是通过“意”和“境”的结合,营造橱窗展示的氛围和情调。各种色彩在橱窗展示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周围的色彩相对比而存在。服装橱窗展示意境设计的视觉效果想要既生动,又不失平衡,就需要设计师对整个橱窗的色彩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统调,更好的发挥色彩在橱窗展示意境设计中的艺术魅力。

2.服装橱窗展示中灯光的意境设计(1)光源的选择我们常见的光源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自然光源;二是人工光源;三是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相结合的方式。服装橱窗展示意境设计的光源选择主要以后两者为主。在大型商业中心的服装橱窗展示的照明主要采用的是人工光源,而临街的服装橱窗展示的照明也会釆用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相结合的方式。(2)光色气氛服装橱窗展示中灯光的意境设计不仅要美,也要满足消费者观看商品的视觉诉求。橱窗是展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亮度一般要比卖场照明的亮度高出2-4倍,但是也不宜使用太强的光,光的颜色要柔和、富有情调,让光成为服装品牌自身价值的诉说者,满足女性对服装消费的心理需求。①光色与气氛不同的光源会产生不同的光色效果,而光色效果的不同主要是由“色温”造成的。一般色温低的光源比较倾向于暖色,会使橱窗的展示氛围形成温聲、向上的感觉。色温升高,光源也会由暖变冷,从而使橱窗的氛围变成凉爽、轻快的感觉。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要在基于女性的消费特征下,运用好色温的这种变化规律,以及它所带来的冷暖感受功能,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②色温与亮度色温与亮度之间的关系也能影响到服装橱窗展示意境设计的气氛。当色温比较高,而亮度不高时,整个橱窗的气氛就会显得比较阴森,反之则会比较沉闷乏味、没有生机,不仅消费者看不清服装的整体效果,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消极的购物情绪。一个舒适的照明环境会增加顾客停留的时间,让其可以更仔细的观看商品,从中找到更多的购买理由。高亮度的照明作为局部点缀,能够充分突出商品的特性,加强消费者的关注度;低明度的照明以暖光为主,可以营造温馨浪漫的橱窗气氛。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要充分利用照明亮度的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感受,来引导女性消费者的购物情绪,给其一种心理暗示,突出主推商品,增加其购买服装的几率。③光色的对比服装橱窗展示中灯光的意境设计要使商品的视觉感受得到强化,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就需要灯光富有层次感、表现力。在同一空间不会仅仅有一种光色,这样就会产生光色的对比,有光就会有影,把他们整体统一考虑时,就可以扩大橱窗展示的空间感,增加展示空间的层次,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服装橱窗展示中灯光的意境设计要充分掌握灯光的这个技巧,运用光色对比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虚实变化,营造空间的趣味性。(3)服装橱窗展示中装饰道具的意境设计装饰道具的主要作用是营造橱窗展示气氛,配合其他橱窗展示元素,对空间意境进行设计,使橱窗展示氛围戏剧化、情景化,提高展示空间的品位和感染力,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我们可以大致把它分为具象装饰道具和抽象装饰道具两类。抽象装饰道具的运用注重的是对服装品牌文化理念、品牌视觉形象的诠释。但并不是所有的装饰道具都有实际的意义,有的可能仅仅是增加视觉亮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比如,带有金属光泽的球状物布满整个橱窗的上空,增加了橱窗的设计亮点,但并没有体现实际的文化理念,只是利用这些新奇有趣的装饰道具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具象装饰道具的运用往往与服装的设计主题有关。根据设计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装饰道具,提升服装的格调,在平凡中创造出独特的趣味,使服装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明。

四、小结

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第3篇

一、设计合作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所以得到大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利于学生优势的发挥,促进学生互补学习,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耗时比较长,而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因而并非所有的任务都适合开展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筛选任务,优化地理课堂上的任务设计,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价值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变得更有针对性、选择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一课时,教师设计合作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三种水循环的方式。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设计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请合作探究三种水循环的方式,并展开对比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图画形式辅助表达出水循环的形式,并建立表格,展示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主要环节和对陆地水的意义。针对这个任务,小组学生可以分步骤完成。步骤一: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自主尝试画出三种水循环的方式。步骤二: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完善水循环图示。同时,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表格内容,完善表格,初步整理出表格内容。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功,并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合作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步骤完成。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合作过程,保证教学进度。

二、注重意识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满堂灌”方式教学,学生合作的机会较少,因而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慢慢弱化。当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任务时,很多学生则难以适应,因为习惯性地等待“灌输”。长期如此,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更谈不上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渗透合作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这一课时,教师以合作探究学习营造氛围,并注重合作方法技能的渗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完合作任务后,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形成“利益共同体”,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如:学生分工合作,分别负责找出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别与联系。观点提出后,再由一名学生负责整理,并填好表格。针对有些任务,则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然后整合观点,形成清晰的思路。学生经过多次的锻炼后,慢慢意识到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自身的合作意识不断强化。如果在学生合作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学生“争吵不休”,各持己见;课堂混乱;不善于倾听、表达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干预”,并引导合作。通过渗透合作意识和技能,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断提高。

三、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第4篇

宣 蕾(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二中)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在每一单元都设置了“主题探究”,不论是探究的内容还是探究的形式,都是精心设计的,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去探究了,那么不管是对知识的渗透还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落实这些“主题探究”。如何在不影响主体内容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探究”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次教学展示活动,在对教材反反复复思考过程中,有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把“主题探究”融合为主体教学的一部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每周一般只安排2课时,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要解决新课、作业和复习,常常导致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只有动动脑子,把它安排在主体教学的适当环节中。这样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使其自觉参与课堂,又能凸显教学重难点,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举例来说:我这次教学展示课的主题是八年级上第五课“世界文化之旅”,教学重点设置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本单元的“主题探究”的主题是“神奇的文化”。我将“主题探究”转化为说明“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例证,由学生课前完成探究,并制作探究作品,在课堂上展示。以此将“主题探究”融入课堂教学,既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也有利于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效果很好。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展开活动探究。这一想法源于“微课程”的启发,既然我们可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微课程视频指导,也可以利用网络、截屏工具等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此解决“主题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这无疑能解决“课时不够”的难题。例如,在解决“神奇的文化”这一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个ppt模板,其中包括饮食、服饰、节日、建筑、代表人物等不同的文化代表,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先自行制作一个主题文件,利用截屏工具、录播工具等在线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

最后,既然给学生布置了“主题探究”的任务,就应该有适当的反馈评价,否则就是有始无终。评价可以采用师评、学生互评、自评或者家长评价;展示可以采用展示手抄报、撰写调查报告、ppt幻灯片播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评价和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有兴趣有信心去开展后面的“探究”和学习。

就上文提到的展示课来说.我的方式是由学生课前利用网络等媒体来收集、整理材料,制作ppt文件“神奇的文化”,再上传至我的邮箱,经筛选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解、展示自己制作的ppt作品。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融为教师课件的一部分,又有机会亲自向大家展示,感到课堂已经成为了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还会差吗?

(责任编辑:罗松涛)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30-01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以物理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应改变,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在新课改的历史背景下,我校通过多年探索和研究所创立的“以预习为突破口,学案导学”的物理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下面就此教学模式我给大家作以介绍。

“以预习为突破口,学案导学”的物理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学案编写和课堂教学。

第一阶段:学案编写。

编写一个好的学案,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的好坏,因此,在上课之前认真编写学案是一个非常重要地工作,不容小视。一份完整的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标题、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难点、预习方法、预习内容、课题反馈练习。

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预习难点就是直白地告诉学生本节课应该预习什么,那些是重点、难点,让学生预习有章可依,有的放矢。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预习难点一定要明确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预习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具体方法,例如阅读、记忆、查阅资料、计算等等。预习内容是一份学案的核心,一定要设计得科学合理,预习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学案质量的高低,因此,这部分的设计是编写学案的“重中之重”。对于物理学科,预习内容就应该包括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围绕预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所设计得思考题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进行充分地预习。课堂反馈练习是每节新课上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所做的练习,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训练,练习要是紧紧围绕本节内容所精选地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这个在预习时不要求学生去做。

预习学案的设计不能只是“一家之言”,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每周的教研会上,同课头的教师坐在一起集体备课,对下一周的新课学案进行讨论,讨论学案的内容应该设计什么、本节课应该注意哪些地方、上课时本学案应该怎样使用等等,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完了之后把意见统一起来,指定一位教师执笔编写学案,这样,一份有质量的学案就完成了。在上新课的前一两天给学生下发学案,让学生结合学案对新课内容进行充分地预习,以便在上课时充分展示。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学生预习展示、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反馈练习。

学生预习展示就是上课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学案把自己预习理解了地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充分地展示,展示得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单个展示,也可以小组合作展示,可以上黑板计算,也可以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视情况而定。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得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展示的过程中,有不对地地方或理解得不到位地地方,教师要予以点播,对于展示得比较好地同学,教师要用不同地方式给予表扬,这样渐渐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荣誉感和表现欲望,在今后的课堂上他就会更加积极地展示,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越来越活跃。

第二个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教师事先要把全班同学按照不同成绩每4―6人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应该有成绩好地同学,也应该有成绩差地同学。上课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学案上设计得思考题或探究性实验进行充分地讨论和探究,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讨论和探究完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对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以便大家共同学习,不对地地方,教师加以点拨,对地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

第三个环节:教师精讲点拨。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展示、分组讨论和探究就已经掌握了,教师就不用再嗦了,教师只需要在这一环节把本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本节课应该注意的地方给学生精讲点拨,讲透讲实,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围绕几道经典的例题或某个探究性实验给学生进行精讲点拨,那效果就更好了,这样一节课就会上得有血有肉,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盐类水解 问题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65-0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并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盐类水解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并感受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验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及结果分析获得对盐类水解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体验科学认知过程。

2.教学重难点

盐类水解的原理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3.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实验探究法、演绎推理法。

4.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展示氯化铵溶液作为金属表面清洗剂的图片,这是利用了盐的什么性质?(与生活联系,激发兴趣)

【问题1】我们常用酸溶液清洗金属表面,为什么可用氯化铵溶液作为金属表面清洗剂,所有的盐溶液都显中性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对氯化钠溶液显中性的认识出发,产生认知冲突)

【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做实验、观察、思考)

(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下列溶液,滴到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酸碱性。(教师指导学生pH试纸使用的正确操作)

提供:第一组溶液:浓度都为0.1mol/L NH4Cl溶液、NaCl溶液、NaClO溶液

第二组溶液:浓度都为0.1mol/L CH3COONa溶液、KNO3溶液、Al2(SO4)3溶液

(2)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成果展示】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还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问题2】 CH3COONa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点拨】引导学生结合以下问题思考分析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离子反应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CH3COONa溶液中的离子间是否会引起“关联”反应?

(3)结果导致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中C (H+) 和 溶液中C(OH-)还相等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理论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探究盐类水解原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生展示】展示本学习小组的探究结果,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动画展示】CH3COONa溶液水解反应的历程。

【总结】由于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得溶液中C (H+)减小,从而使得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则溶液中OH-与溶液中H+浓度不再相等,即是[OH-]溶液>[H+]溶液 ,所以溶液呈碱性。

【学生活动】书写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及 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H2O OH-+CH3COOH

【学生展示】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3COONa+H2O CH3COOH+NaOH

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H2O OH-+CH3COOH

【问题3】(1)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的逆反应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为什么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用“?葑”?

(3)分析并比较C (CH3COO-)与C (CH3COOH)的大小。

【点拨升华】反应的特点:“可逆”、“微弱”

【合作讨论】同学们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分析氯化铵溶液为何显酸性?NaCl溶液为何显中性?(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分析完毕后小组讨论。本部分的探究过程可以让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只强调这一过程的电离方程式书写即可。)

(设计意图:这个探究活动的从设计来看,好象比较简单。实际上学生的思维量和前面探究醋酸钠溶液为何显碱性是一样的。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让学生利用刚刚获得的经验,体验成功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果展示】投影展示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

【总结】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的实质:与水反应有生成弱电解质。

【点拨升华】一、盐类的水解反应:

4.1定义:在水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反应,简称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4.2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4.3结果:破坏了H+或OH-浓度的等量关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问题4】怎样的盐才会发生水解反应?盐溶液酸碱性如何判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盐类水解的形成条件及实质。)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讨论

【迁移应用】(1)判断下列盐是否能水解?

①Na2SO4 ②BaCl2 ③NH4NO3 ④CuSO4 ⑤Na2CO3

(2)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

①Na2SO4 ②BaCl2 ③NH4NO3 ④CuSO4 ⑤Na2CO3 ⑥NaHSO4

(设计意图:NaHSO4溶液呈酸性是自身电离的缘故,非盐溶液的水解,进一步突出盐类水解的实质。)

【点拨总结】盐是由酸和碱反应得到的产物,酸碱有强弱之分,故形成的盐也就有别。主要分为强酸强碱盐(如NaCl、KNO3)、强酸弱碱盐(如NH4Cl、CuSO4)、强碱弱酸盐(如CH3COONa、Na2CO3)、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有的盐溶液不显中性,是由于盐中存在弱离子。

【点拨升华】

4.4盐类水解的条件:盐中必须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4.5规律:(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双强显中性。

【问题5】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O溶液PH值为什么比CH3COONa溶液的PH值大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差异,拓展思维,进一步理解盐类水解与盐中弱离子对应的酸或碱的强弱有关。)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讨论。

【点拨升华】NaClO中ClO- 对应的酸为HClO , CH3COONa中CH3COO- 对应的酸为CH3COOH ,同浓度的HClO 比CH3COOH 酸性更弱,其水解程度更大。

规律:(2)越弱越水解。

【学生活动】(1)尝试判断下列相同浓度的溶液,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NaCN ②CH3COOH ③NaF (查课本P80页的电离常数)

(2)书写下列盐溶液的离子反应式:①NaClO ②Al2(SO4)3 ③NaHCO3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典型例子继续强化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深化。)

4.6课堂小结

5.作业

P89 2

6.板书设计

一、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作盐类的水解。

2)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3)结果:破坏了H+或OH-浓度的等量关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4)条件:盐中必须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5)规律:

(1)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双强显中性。

(2)越弱越水解。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第7篇

合作完成,构思支架性学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要设计教学思路,从构思支架性学案入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学习内容的支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要重视基础,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学案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路指导。

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 Unit 2 After school ,在设计学案时,首先教师把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清晰明朗地摆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学习什么,应该学会什么。如知识目标:掌握单词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today, come, go and, a football match;句型:I have, He has, They have, I/They/You don’t have, He/She/It doesn’t have。导入中,教师运用常识帮助学生认识单词,学生都知道上学是从周一到周五,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按照顺序排列下来,We go to school on Monday,… and Friday.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如puts, makes, dances, goes, has, carries, sits。结合单词帮助学生理解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构成规则。在导学案中体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就能够带着任务和目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听课中的效率就会更高。

建立知识性框架,合作展示成果

导学案中体现的是一种学习内容的框架,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对于合作是否顺利,合作是否成功,分工是不是合理,完全体现在对探究成果的展示中。对于不足的地方,通过各组之间的合作补充,使知识框架更加坚固,理论更加透明,理解更加透彻。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Unit 6 My e-friend Grammar time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下完成导学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展示一般现在时的行为动词的肯定和否定的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的构成。陈述句:主语+谓语,谓语用动词原形,但是如果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用第三人称单数。如,He likes English. We like Chinese. 一般疑问句:助动词Do/Does + 主语+ 动词原形+ 其他? 肯定回答:Yes,主语+do/does. 否定回答:No, 主语+don’t/doesn’t. 如,Does he like reading? Yes, he does. /No,he doesn’t. Do you like swimming? Yes, I do/No, I don’t.特殊疑问句:特殊疑问词+do/does +主语+ 动词原形+其他?如What subject do you/does he like? 在课下的合作中,学生能够把这几个知识点弄清楚,基础好的同学还能够举例子,举一反三。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给学生一个知识性框架,引导学生M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合作精神,同时在合作展示中验证探究结果,加强组和组之间的合作和师生合作,强化对知识框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精选限时性习题,合作巩固所学

教师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知识结构框架,通过展示完善这一理论,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完整的一套知识体系。这时学生的知识只是处于一种领悟阶段,还需要经过充分的练习后,才能够把知识熟练掌握,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程度。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语法一般将来时教学中,学生在老师建立的支架下,完成合作探究,弄清楚一般将来时的含义、构成、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的构成后,进行课堂限时训练。如一是运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①It _____ (rain)tomorrow.② He will not ______(have) a dancing lesson.③Will they _____(go) home? 二是句型转换①I will come with my uncle tomorrow.(改为否定句) ②My parents will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 (对划线部分提问) ③Helen will play the piano in the party.(改为一般疑问句) 等。对于课堂的限时训练习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对答案,对于有出入的题目要求合作出结果,最后展示结果,对于难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把题目逐个解决,完成巩固。

课堂限时训练的习题一定要精选,紧扣学习重点,以多种形式练习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考点变形,趁热打铁,以独立和合作的形式完成理解,从掌握到灵活运用。

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 价值定位

十年课改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走向常态,众多的实践者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锤炼也逐渐由青涩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实施的成果不断涌现,成熟的课型逐渐增多,但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走形式、走模式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涉及相邻学科内容的教学把握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本人想以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及“实验探究课”为例,谈谈自己对一些常见的教学活动定位的思考。

【问题】学生成果展示的价值定位到底在哪里?

观点1:学生成果展示的真正价值应体现“1+x”的效果。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成果展示至少有两方面价值。第一,价值主要体现为成果分享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知识互补、智慧共享等。通过交流,可以让同伴组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与收获,通过倾听,也可以让自己组了解同伴组研究的基本情况,从而产生知识互补、智慧共享的效果。要说学生一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到底有多少,我觉得这是一个“1+x”的概念,1表示通过努力,本小组获得的成果,这种成果包含知识、能力方面的进步,x表示通过成果交流活动,分享到的班级中其他小组的成果,包括知识经验方面的,两个方面加起来,才是一个学生一学期真正的收获。第二,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力锻炼方面,其实学生设计成果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呈现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都将有飞跃性的提升,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自主展示平台,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作为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集体性的教学指导外,很多时候需要做的工作是对小组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提一些启发性的建议。

观点2:不同年段的学生需要不同要求的教学指导

不同年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所思所想及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怎样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来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呢?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江苏省教研室研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分类与分层设计”,现在我就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分类与分层设计”中关于成果展示这部分的内容,对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作一简单的介绍。

以成果展示教学为例,目标分类主要从“成果的提炼”“呈现方式”“成果的辐射运用”这三个方面展开。三年级的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内容分类整理研究成果,能通过手抄报、简单的小品、图片展、作品展等方式,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研究成果会。四年级的目标是:小组合作,根据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能通过手抄报、简单的研究报告、观察日记、主题展板、小品等方式,在班级、年级、家庭中开展一些研究成果会(五、六年级不再赘述)。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基础及研究内容的特征,灵活把握各年段的课程目标,必要时也可适当交叉运用。

观点3:成果展示活动也是优质成果再利用的契机

对学生来说,成果展示活动是向同伴展示活动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要是展示成果、分享成果;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感悟、挖掘成果的深层价值,以便为学生在其他活动中,通过对成果的运用过程及对成果的再加工过程,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多、更广的发展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果展示活动也是甄选优质资源的过程。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多方位的,准备成果展示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平台之一,作为活动的指导者,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与提示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现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帮助,这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没有材、参的活动类学科中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探究课”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观点1:不同学科中“实验探究课”应充分凸显学科的课程特征。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科学课都会涉及“实验探究类课型”,但因为课程目标及实验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其教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验探究课是根据研究需要、基于问题特点而采用的课型,主要目的是收集更多、更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延续研究、解决问题奠定基础。通过运用实验数据或现象所反映的结果,引发后续的实践探究活动。以探寻问题结果、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征。

而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探究课则是针对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果,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原理对一些现象与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不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还是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都将涉及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数据、信息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这些也正是实验探究课的价值所在。

观点2:当觉察自己的科学素养不够时,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寻求解决方法。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同时也承担语文等学科的教学任务,实验探究的素养较为薄弱。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呢?

第一,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积淀不容忽视,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学科,教师了解多一点、涉猎面广一点,在指导过程中会有很大帮助。就“观察与实验”这方面的基本素养而言,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清楚科学实验的基本环节,例如实验的一般步骤有:实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记录――实验分析――结论呈现;常用的实验种类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

第二,如果自己不了解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那么可以“借力”,借力的对象一般是科学教师,可以请教科学教师实验操作的步骤,也可以直接请科学教师扮演“导师”角色,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第三,学生在“观察”时一般会用到多种感官,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明确怎么做才比较安全,要尽量避免实验中可能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的因素。

第四,要了解如何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如何可以更便捷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分享、交流,以便师生间达成共识。

第9篇

1概述

1.1学习内容

《各种各样的纸》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的教学内容。

1.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通过对各种各样纸的观察,发现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觉、借助简单的工具、器材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学生能举例说出纸的各种特点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利用纸的不同点制作一些纸制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探究、发现、应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获取科学知识的意识和学习兴趣。

1.3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纸,发现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觉,借助简单的工具、器材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

1.4学习难点

让学生能对纸的不同点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能设计出多种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研究,观察、分析、论证,得出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5教学准备

红色墨水、橡皮檫、火柴、直尺、放大镜、各种各样的纸条、铁架台、中性笔、水、水槽、钩码、实验报告单、小木棒、宣纸、课件、视频资源等。

2学习过程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案好看吗?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应从学生身边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进行猜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纸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大家想知道纸是怎样发明吗?播放视频资源。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3)说一说,你见过、用过哪些纸?哪些地方用到了纸?请同学们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搜集学习生活中的用纸,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辨别的能力,以达到搜集更多的生活用纸的教学目的。]

(4)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用纸。(板书课题:10、各种各样的纸)师:我们生活学习中的用纸多种多样,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

[预设(生1:纸有哪些种类?生2:纸有什么不同点?生3:纸有什么相同点?生4:纸是怎样做的?……。)]

同学们发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学习。我们这节课大家就先来共同研究纸有什么不同点。

3引导学生探究纸的不同点

3.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各种纸的不同

(1)请同学们从书包中任意找出两种纸,你发现了什么?

(2)展示交流自已的发现。请各位同学先小组相互交流,填写实验报知单,然后全班同学分组展示交流你们的发现方法。

预案[生1:纸的颜色不同。生2:纸的软硬不同。生3:纸的粗糙程度不同。生4:纸的原度不同………。(简洁板书学生的发现)

(3)讨论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9页展示了哪些纸?这两位同学在做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测量一张纸厚度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已身边去找素材,通过目测、手摸、直尺量比较出纸的不同,充分发挥教材的传递信息的作用,并联系数学中的测量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测量纸厚度的方法。]

3.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探究纸的吸水性不同

(1)笔者给每组同学分发1张宣纸、卡纸,请用中性笔在上面各写1个字,你发现了什么?用手擦一擦,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让中性笔代替毛笔,更接近学生的学生生活,效果等同,节省时间,为探究纸的吸水性不同起抛砖引用的作用。]

(2)设计探究纸的吸水性不同实验。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0页下面的实验图,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小组实验注意事项。)

(3)请各组长有序领回实验器材,在大家的协作下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4)各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观察、指导各组学生的实验操作。

(5)小组同学讨论、实验、交流、展示汇报实验的结果,伴以课件展示。

(6)请各组同学整理、上交本次实验器材。

3.3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各种纸的抗拉力不同

(1)教师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纸(卫生用纸、铜版纸),请一名同学上台配合老师,让这两张纸拉断(先请一名女生展演),卫生纸轻易拉断,但铜版纸,拉不断,谁再来试试(请班上最有力的男生)。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初步感知同样是纸,抗拉力会有这样的差别吗?学生产生怀疑,做实验时学生的有意注意会更有效。]

(2)设计探究纸的抗拉力不同实验。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1页上面的实验图,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证实自已的猜想,明确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小组实验注意事项。)

(3)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完成这一实验?(引导学生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探究。请各组代表到讲台领实验器材,各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观察、指导各组学生的实验操作,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和较好的实验方法给予适时评价和鼓励。

(5)小组同学讨论、实验、交流、展示汇报实验的结果,课件同步展示。

(6)请各组同学整理本次实验器材。

[设计意图: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开拓学生的思维。这个实验设计,笔者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小纸条由宽2 cm一直裁至0.1 cm,目的是在我们预案中达到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实验探究的科学性,提高小组实验的成功率,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归纳小结

通过我们亲自动手实验探究,说一说各种各样的纸有哪些不同。随着同学们的回答进行课件展示。

4拓展和应用

(1)人们利用纸的这些特点,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举例说说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展示出前天布置的实践活动,制作1~2件纸制品。(目的在于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纸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课后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提前准备、制作手工制品,在课堂上展示同学们头脑的聪明、手工的技巧,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各种用纸,结合本节课的实验操作,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学习应用的教学目的。本节课堂教学这样设计富于趣味性、探索性,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实验成功率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总评:本节课教学目标具体,重难点突出,分层引导到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获知,纸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本节课教学准备充分,从课件的制作,视频的录制,小组实验器材的准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例如:纸的厚度、抗拉力不同实验材料的准备设计独具匠心,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所看、所闻、所听,所想,所做,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围绕纸的不同点让学生自主提出、发现解决科学问题。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环节相扣,逐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由纸的不同点,到纸的种类,再到纸的吸水性,抗拉力实

验探究,最后回归生活用纸的繁杂多样,真正做到水到渠成。课堂教学中气氛活跃,教师和谐可亲,语言富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心花怒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作用,全员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第10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创新思维;探究意识;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各个行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探究中发现新知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课件,使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探究,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到课堂的主置,让他们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课堂情境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积极地投入知识探究中. 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有效从已有的知识中调取和新知识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分析,并通过思考有效理解教学内容. 在遇到思路不畅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引导进行深入探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综合全面地进行探究后,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采用启发的方式比灌输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敢于挑战数学难题,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例如,在教学“24时表示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来学习,使他们学会24时表示法和12时表示法之间的转化,强化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多媒体展示的生动教学课件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了直观的图像,使学生从直观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教师摆脱了进行大量板书的繁重工作,节省了教学时间,能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让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多媒体包括的素材丰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能学到教材中的内容,还能接触到更多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网络收集丰富的教学素材,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课件设计,使课堂教学实现良好的人机互动和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后,要给他们充足的探究和思考时间,使学生能深入分析教材知识,顺利解决多媒体课件提出的问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直线在平行和相交时的位置关系,促进他们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然后,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平行直线和相交直线. 在多媒体教学中,构建了活跃、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在分析数学知识时,经常采用直观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能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的图片进行展示. 在直观情境中,学生能有效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的物体,如小别墅的屋顶、高压电线杆的支架、三角形的警示牌,等等.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三角形的形状.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使他们轻松地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

四、进行动态演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入

多媒体具有动态演示的功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的推导过程进行动态展示,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入思考,有效掌握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动画展示效果:两个小女孩平分一个苹果,每人分到一半. 然后显示对动画中内容的说明:每个小女孩吃了二分之一的苹果. 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 接着,多媒体继续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四个小朋友平分一个蛋糕,每个小朋友分到( ).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内容进行填空. 在出示问题之后,学生积极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得出答案:每个小朋友分到了四分之一. 在多媒体的动态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趣味性的课堂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使他们通过深入思考有效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五、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11篇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中的《插花艺术》一课。学习领域为设计・应用,课时为1课时。本课教学以讨论、总结等形式,培养学生发表自己对插花艺术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并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共同设计精美的插花作品,来陶冶情操,学会感恩,热爱生活,提高审美能力。

依据本课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插花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和陶冶心灵情操,体会插花艺术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插花表达主题和赠送作品,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插花的基础知识。2.插花作品设计制作与作品完善。

(三)教学难点

1.插花制作过程。2.插花作品主题的体现。

二、教法运用

1.情境导入法。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用精美的插画作品及图片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引导法。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习过程设置“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思一思、做一做、评一评”,小标题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3.直观演示法。巧妙运用多媒体展示插花造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插花的常见造型。通过大屏幕演示插花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便于学生产生兴趣。

4.体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进行创作。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完成插花作品,加深知识的应用。

5.观察讨论法。教师设计讨论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研究插花原则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加深知识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形式的插花作品,花泥、叶、盆、彩纸、泡沫及自然植物(芦苇等)。

2.学生准备:话、花器、叶、自然植物(野草、芦苇等)、彩纸、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摆放制作好的插花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插花上。

媒体设置:播放视频;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定向目标

教师活动: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生活动:学习本课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媒体设置:PPT展示。

(三)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1.教师活动

(1)先欣赏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你在哪些场合见过插花作品?它起到什么作用?(2)讨论:结合欣赏过的插花作品讨论插花的种类?(依据用途分类: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依据材料分类: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插花、混合插花。)(3)学习插花作用。

2.学生活动

(1)积极回答问题。(2)学习领会新知识。

3.媒体设置

(1)PPT展示问题。(2)多媒体展示不同场合的插花。

4.设计意图

(1)通过回答,使学生联系生活,从而引入新知识。(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设疑解疑

1.教师活动

(1)插花用具主要有哪些?(花器、花卉、花泥等)(2)常见插花有哪些造型?(三角形、垂直型、L型、椭圆形等)(3)教师示范插花制作过程。(4)展示专业技师制作插花作品过程。

2.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2)进行小组讨论分析。(3)学生观察插花制作过程和要点。

3.媒体设置

(1)展示问题。(2)展示不同造型的插花作品,请学生分析其造型特征。(3)运用影片展示主题插花的制作过程。

4.设计意图:(1)总结插花艺术基础知识。(2)让学生系统而准确的了解知识。(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讨论的能力,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五)发展阶段

1.教师活动

(1)分组实践。4~6人一组进行主题插花练习(以“母亲生日快乐”或“祝老师工作顺利”为主题)。(2)由科代表宣布本课的练习方式。(3)教师组织各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2.学生活动

(1)学生开始实践练习。(2)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学生自己解说,进行自评、互评。

3.媒体设置

播放优美乐曲。

4.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2)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3)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后拓展小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课,鼓励将插花艺术应用于生活,美化生活。

学生活动:谈自己的感受。将作品送给母亲或老师。

设计意图:进行情感的交流,学会物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简单的一节美术课,让我感触颇深,其中成功的就是充分利用这4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表现的欲望,本来我有所顾虑,生怕学生上讲台胆怯或无话可讲,可实践下来,效果得好。平时胆子较小,不怎么爱表现的同学,这时候都勇敢地走上讲台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实在是有太多话要讲了,他们的一些观点要比教师还分析得新颖、透彻,也大大满足了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43-02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而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引导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那么,如何铺垫“台阶”呢?本文就《楞次定律》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我的探索实践。

一、前置作业及思考活动的设计

为了使课堂更高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提前布置了这节课相应的前置作业,通过前置作业预习,让学生发现“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和“哪些地方不理解”,在前置作业的设计上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内容构筑层面――少而精;学生心理层面――接受并喜欢;教师设计层面――开放并有价值;学科层面――体现学科特点。

《楞次定律前置学习活动》如下所示:

请大家想想、做做、画画:

①怎样判定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的方向?在图1中画出线圈内部的磁感线。

②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③图2是灵敏电流表,没有电流通过时指针停在刻度盘什么位置?当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哪一边偏转?反之,当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哪一边偏转?如何保护灵敏电流表?

【提供给每一个活动小组一组仪器:灵敏电流表(量程很小)、导线若干、干电池,用于在课前空余时间探究】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呢?

④想想:如图3所示,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时,指针向“+”接线柱偏转,这说明什么呢?如果把磁铁,指针又会如何偏转呢?

巡堂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地讨论,对于前两题同学们能很轻松地完成,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基础知识准备,对于第三题学生热情高涨,在课间他们没有拘束地大胆设想、实验,对“用指针偏向判断电流方向”的方法掌握得较好,为课堂上高效地进行楞次定律的探究奠定了实验基础。学生思考了第四题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和强烈的探究欲,他们有了不同的猜测设想,并跃跃欲试,这为新课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内驱力。

二、新课活动

(一)小组讨论并展示前置作业

为了充分发挥前置作业的作用,我先利用课前5分钟让小组内同学(4~6人)交流讨论他们前一天完成的前置作业,发现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质疑讨论,从而得出小组统一答案。然后,让小组代表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将统一后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呈现,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这时,笔者会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通过倾听他们的发言发现:哪些问题学生已经理解得较好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问题还需要点拨一下;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讲解。

学生活动一:展示讨论(前置活动的第3个问题)如何明确“电流方向”与“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同学们通过展示实验,知道了如何用“干电池”与“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点触法,通过指针摆向判断电流方向:“正进正偏,负进负偏。”令人欣喜的是,甚至有学生说到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二极管串联接入闭合回路,当二极管发光,表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二极管的导流方向一致。

学生活动二:展示讨论(前置活动的第4个问题)。

同学们提出课前讨论的猜想,并用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进行验证,在实验中发现: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拔出时不同,如果换一个磁极插入或拔出结论则与之前相反。

学生提出疑惑: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利用这组实验仪器探索他们之间的规律?(由此引入新课)

(二)分组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三:探究“条形磁铁”插入、拔出螺线管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设计实验:连接电路,操作实验,设计并填写表格。

实验前要注意几个“方向”:线圈的方向,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磁极和磁极运动的方向。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答疑,并要求学生把B1、B2及感应电流方向用不同的颜色标于图中。优秀者给予展示。

学生活动四:将学生中做得较好的实验结果记录用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

【教师展示】用做好的flas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

(2)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实验结论:

“增加”和“减少”我们如果用“变化”来替代,总结如下:

楞次定律的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先由小组汇报结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3)学生讨论、深化理解(学生讨论5分钟,再由小组汇报结果,其他小组补充)。

根据楞次定律的表述请思考:

①谁起阻碍作用? 。

②阻碍什么? 。

③如何阻碍? 。

④“阻碍变化”是“阻止了变化”吗?

(三)由例题运用,归纳分析步骤,并试着补充完整“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图(图4)

(四)拓展运用:运用“楞次定律”解释“楞次环”实验现象,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两个很轻的铝环A、B处于静止状态,A环闭合,B环开口,A、B可绕中心轴自由转动。将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A环的过程中出现A环被推斥的现象;磁铁的N极远离A环的过程中出现A环被吸引的现象;换用磁铁的S极做同样的实验,出现的现象相同。(学生很热烈地讨论,并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一节教学颇有难度,运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方向要经过一番推理,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比如电流表的偏转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安培定则的运用等。

由于搭设了前置活动这个“台阶”,教师能更自然高效地进入课堂和组织教学活动。比如探究电流计的偏转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我将一节干电池与灵敏电流表发放给学生小组,让大家在课前通过实践主动尝试认真观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安培定则的运用则通过课前前置活动习题加以回顾等。这些活动都简单易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课堂上探究楞次定律赢得了时间,提高了课堂实效。

引入课堂时,我由前置活动的展示和发现的问题引入课题,承接了学生在课前猜想中的疑惑,让学正带着疑问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再由课前活动的拓展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的变化及条形磁铁的磁场(原磁场)方向之间存在什么规律呢?学生通过进行多方面的猜想,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思考探究方向,得出探究目标。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设计课件,再现学生实验过程的细节,并且设计表格进行记录,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实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