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贷款风险控制

贷款风险控制

时间:2023-06-06 09:3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贷款风险控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贷款风险控制

第1篇

关键词:公积金贷款;风险控制;举措

市场是风险的聚集地,任何行业进入市场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具有投资和融资性质的金融行业。公积金贷款作为金融行业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存在着不少风险。若这些风险不及时预防和控制,将会给利益双方带来无法预估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影响公积金贷款市场的正常运行。相反地,提前做好公积金贷款的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够最大化地减少各方的利益损失,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1公积金贷款的主要风险

1.1利率风险

利率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利率进行调节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公积金贷款的利率必须符合国家的利率标准,跟随国家的利率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当央行上调利率时,也就是说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上涨,这会无形之中加大借款人的还款负担。另外,利率降低,虽然表面上看有助于抑制房价增长,但是却降低了房产的实际价值,若房屋的实际价值降低到小于贷款的余额时,借款人极有可能抛弃抵押物,并拒绝继续支付房款。此时贷款人按照合同的规定对抵押物进行变现时,会因为变现金额无法弥补贷款余额而亏损,形成抵押风险。

1.2政策风险

公积金贷款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因而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变化,会给公积金贷款带来一定的风险,使得借贷双方的利益受损。比如,政策规定中低收入者是住房贷款的主体,这一举措使得购房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一些低收入者也能跻身“有房一族”。但是很多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不太稳定,还款较为吃力,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容易造成还款资金不足,给公积金贷款带来一定的风险。

1.3管理决策风险

由于公积金管理者的错误决策而引起的公积金亏损,就是所谓的管理决策风险。我国的住房公积金政策形成时间尚短,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应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关于贷款的流程和方法,各个省市存在一定的差异,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省市在公积金贷款的管理水平也各有千秋,在管理的方式上不够科学合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公积金的管理者很容易做出不正确的决策,形成管理决策风险。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贯彻落实民生政策和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减少贷款限制、增加贷款金额、采用违法手段减少贷款程序等方式实现。这种行为虽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家庭的居住问题,但是却存在极大的风险。

1.4操作风险

采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通常是普通公司职工,贷款工作人员难以对借款人的资质、抵押物等进行一一调查,导致抵押物的价值估算不准确,贷款手续欠缺,甚至贷款的金额超出了借款人能够偿还的范围。另外,贷款人员自身缺乏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工作中常常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违背相关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或者在没有全面了解借款人的职业、收入水平等情况下便进行贷款的发放。以上这些都是公积金贷款的操作风险。

1.5借款人风险

借款人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尽管借款时借款人有稳定的工资来源,然而一旦遇上各种天灾人祸,会造成借款人还款困难,甚至使得借款人失去偿还的能力。另一方面来自借款人的道德素质,比如存在一些借款人缺乏诚信的意识,漠视法律法规,违背贷款合约的规定,故意拖欠贷款,甚至拒不还款,给住房公积金贷款带来较大的风险。

2公积金贷款的风险控制举措

2.1完善借款人信用管理制度

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还款期限通常比较长久,这期间也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形成一定风险,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借款人的个人信用问题而引起的风险。对此,建立一套完善借款人信用的管理制度,实现借款人信用评估的全面性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档案库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这建立档案信息的时候,需要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文化程度、所处职位、工资水平以及家庭整体的经济情况纳入其中,进行相应的审核评估。

2.2完善贷款审批制度

公积金贷款中,对借款人进行全方位的审批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实际的审批中,应当采取多级审批的方式,对各层级的审批进行严格把关,建立一套完备的贷款审批制度,从而实现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比如在实际的贷款工作中,若有客户违约拖欠贷款金额,应当采取一定的行动,通过跟踪记录和催收等方式收回资金。在贷款时,应当让借款人留下备用号码,以免出现意外无法联系,或者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人,当借款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无还款能力时,由担保人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从而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公积金管理部门和贷款银行之间应当创建联席会议制度,双方可以通过会议的形式,实时进行交流沟通,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实现信息共享,并达到有效防范风险的目的。另外,将贷款的审核的人员和信贷人员进行分离,避免出现审核不严的现象,带来操作上的风险。

2.3转移贷款风险,成立担保机构

通常,政府可以出资成立相应的房地产担保机构,担保机构的特点是公信度强、操作规范、社会认同度高。应当充分实现房地产担保机构和公积金管理处的相互合作,将贷款的风险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使得贷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成功将一部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转移给担保机构,保护公积金业务的正常发展。当借款人利用住房公积金借款购房时,担保机构为借款人做出担保,并向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进行保证和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借款人也要进一步向公积金管理部门提供担保。假使借款人因故不能按时还款,则住房担保机构需要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以此承担连带责任。通过成立担保机构,为借款人做出担保,可以成功将住房公积金的风险转移出去,对于抵押物存在估价不准的情况导致难以处置的问题,就成功得到了解决。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利用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手房,形成的贷款风险和担保问题的情况。

2.4强化内部监管

公积金管理机构的内部要从各方面着手,强化对公积金贷款的内部管理。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和约束信贷员的行为,使之行为规范化。同时,应当建立一套健全的奖惩机制,不仅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信贷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内部监督包括领导对下级的监督和基层员工之间的互相监督,将内部监督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另外,需要注重对优秀信贷人才的培养,从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两方面着手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将风险防范的意识灌输到每一位员工的脑中,并将这些风险与员工的利益挂钩,让员工明白防范风险的意义重大,并随时具有风险控制的意识。

3结论

公积金贷款存在较多的风险,且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对其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针对这些不同的风险,应当从不同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制度的规范作用和借贷双方的自我约束,对风险进行控制,尽力将风险降到最小,保障公积金贷款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公积金贷款风险的控制,将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作者:唐少平 单位: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参考文献:

[1]古丽萍.浅谈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与控制措施[J].金融经济,2014(24):149-150.

第2篇

关键词:高校贷款后勤建设风险化解

一、问题提出

高校后勤建设,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制度安排。根据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在第六十二条也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为了发展而开始大量贷款搞基础建设。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有54个,其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全国高校贷款2100亿元。部分高校修建超豪华办公楼,修建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基建贷款的大量增加。2006年媒体就报道过北京某高校学生食堂共三层,但是却修建了两所观光电梯,在全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

一方面,我们需要确立后勤贷款科学的指标体系。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将引发高校财务风险。以中部某省为例,2000年,该省高校贷款规模为11.28亿元,截至2005年7月增加到77.52亿元,三年间扩张了587.23%,扩张趋势十分惊人。

与此同时,高校贷款的结构却非常集中。目前教育部重点高校(211和985高校)贷款相对容易,而一般性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贷款相对比较难。90%以上的贷款资金用于高校新校园建设和老校区改造,真正用于教学的贷款很少;部分高校贷款大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往往都是采取借新贷还旧贷,没有很明确的还款计划。由于贷款规模过大,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极大的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高校究竟有多大的偿还能力?根据目前的高校财政拨款情况,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收取学费,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即使将学费剩余54%全部用于还贷,对于规模巨大的高校后勤贷款本息来说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可见,高校经费有限,贷款期限较短,无法短期还贷,部分高校后勤贷款规模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为控制高校贷款风险,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4年7月1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给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于2004年9月9日《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湘教发[2004]74号)。“解决高校后勤贷款只是个时间问题,具体解决方法正在研究中。”

三、防范建议

1.确立贷款风险意识。

针对当前高校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情况,需要有力控制高校贷款过度扩张。根据《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对在资产负债率(临界点)以下的学校采取贴息,限制高风险,控制总量,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银行贷款虽然可以为高校提供经济支持,但同时负债又使高校具有了过去未有的财务风险,决定了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必须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2.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加强对贷款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确保高等院校的贷款专款专用,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为建立高校后勤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了量化指引。高校应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控制偿债风险。

3.多样化融资。

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以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一是通过参加科研招标等方式,多承担科研任务,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组织好科研成果转让和产业基地建设;二是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高校,投资高校后勤建设等,切实解决高校扩招带来的宿舍严重不足问题;三是加强鼓励捐资助学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捐助法规使捐助者在经济与名誉上得到合法回报等方式,争取企业、个人向高校捐赠;四是通过向社会发行教育彩票和教育债券等方式筹集教育基金。高校的后勤集团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一个范围包括全省的高校资产管理集团公司,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士进行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对各高校的建设或其他事业进行投资,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并接受财政、审计和社会的监督。

3.完善债务偿还机制。

高校、银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以模型为基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三是建立偿债准备金。为弥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保证按期偿还贷款,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根据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安排偿债准备金。四是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及预警提示制度,依据高等学校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确定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贷款管理的宏观监控力度,对个别已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贷款规模。学校要根据债务规模情况,建立相应的债务偿债准备金,在当年预算中进行反映,由财务部门实行专户管理。偿债资金的来源可为财政预算内拨款、学校自主收入等,主要用于消化因举债而形成的隐性风险。

4.改革《高等学核会计制度》,将基建会计核算并入高校财务核算体系,将基建支出作为高校经济业务的一部分。

改变自筹基建经费以拔代付的核算方法,增设“基建拔款”、“基建借款”、“在建工程”、“基建支出”、“基建工程应付款”、“基建工程暂付款”科目。收到财政拔付的基建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建拔款”;收到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建借款”。发生预付款时,借记“基建工程暂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发生应付未付工程款时,借记“基建工程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在“在建工程”一级科目下设“建筑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基建投资”、“待摊投资”二级科目;支付工程款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项目交付使用时,借记“基建支出”、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对已完项目结账时,借记“基建拔款”、“自筹基建支出”、贷记“基建支出”;对项目交付使用以前发生的基建借款利息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投资”,贷记“银行存款”;对项目交付使用以后发生的基建借款利息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

5.运用公允价值理念,真实反映固定资产。

对固定资产采用计提累计折旧及减值准备的方法核算。每年计提累计折旧时,可以采用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方法。选定使用计提累计折旧的方法后报主管部门和国资部门批准,经批准的计提折旧的方法不能随意变更。具体是:定期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年末根据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贷记“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处理时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6.规范成本项目,科学核算教育成本。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要点是:第一,要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第二,要划分应计入本学年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应计入本学年教育成本的支出的界限。第三,要划分各类学生的费用界限。第四,要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总之,为保证教育成本的真实性,科学性,在具体操作中应从教育成本总额中扣除如下项目:一是扣除不属于教学支出比例的科研支出部分;二是扣除生师比不合理的支出,即应按超比例教学人员数和教学人员人数的人均工资及福利水平核减人员支出;三是扣除独立实体的支出;四是扣除高校的各类短期培支出;五是扣除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六是扣除固定资产盘亏毁损;七是扣除各项赔偿金、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款;八是扣除非正常活动造成的不合理支出;九是扣除对外投资支出;十是扣除其他与学生培养无关的费用等。

参考文献

[1] 李爱华.高校后勤贷款的理性思考与解决方略[M]科学时报.2007-6-25.

[2] 刘春华.高校举债财务风险的控制及实证分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3] 赵善庆.我国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8(9).

[4] 卿文洁.浅议高校后勤贷款的风险监控[J].湖南财专学报,2006(6).

[5] 王.关于高校投资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J].理论纵横,2007(11).

第3篇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我们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我们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不良贷款已成为历史,如何有效控制新增贷款风险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我们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我们就此问题到几个县级联社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市农村信用社实际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新增贷款风险形成原因

当前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风险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贷款人管理失误、借款人原因以及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主要有: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使贷款形成风险等。

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有: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还有的是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贷后检查等。

3、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 “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少数信贷人员思想不健康,三查流于形式、串通客户高估抵押物价值、违规操作等,大大增加了新增贷款风险。

4、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2、借款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形成新增风险。

3、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主要表现在农户贷款,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农户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新增贷款的及时归还。

(三)其它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如果信用社把握不好,往往形成大量新增贷款风险。

2、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干预,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 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3、国际因素。主要是在对外开发进一步扩大的形式下,国际贸易、信贷、利率、汇率、汇率风险,尤其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经营受阻,效益滑坡,无法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使新发放的贷款形成风险。

二、新增贷款风险控制建议

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风险如何有效控制呢?方法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制度,一个是人,就是以人为本抓制度的建设和落实,重点是防范道德风险。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半数以上是由于道德因素造成的,形成的风险不同,但原因相似,就是贷前调查不彻底、贷中审查不严格、贷后跟踪不深入,甚至存在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放纵风险,真正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却不是主要问题。 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施治措施。

(一)严把“五关”,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

1、实行五岗分设,把好审、贷、查三权分离关。粗放经营是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要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操作规程上必须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应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五岗制(即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审核岗、检查岗)和审、贷、查三权分离制。明确规定,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均不得单人操作。必须实行五岗制,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违者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通过实行五岗分设和三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增加贷款透明度,防止徇私舞弊,确保贷款质量。

2、实行贷款权限差别化管理,把好贷款风险关。即改变以金额大小为依据,分级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做法,而是根据各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综合确定其不同阶段的款审批权限。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季度或半年调整一次。

3、实行信贷员集中办公,把好资金跑、冒关。应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规定,杜绝外勤人员单人操作发放贷款,所有贷款必须按五岗制,三权分离程序统一办理。改变信贷人员分散在家,单人调查,单人办理贷款,无人监督的落后工作状态。有条件的可分别设立个贷部、企贷部、按揭贷款部等部门,分门别类办理贷款业务。

4、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建议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级联社鉴定制,其做法是:由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及市场实际价值现场鉴定。并根据抵押物所在地理位置、商业价值建筑物构造等不同情况,对抵押值与贷款额之间的比例实行区域差别,做出鉴定意见,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

5、实行法律顾问制,把好贷款手续合法关。建议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明确规定:县联社大额贷款必须经过法律顾问签字同意,方能正式发放贷款。

(二)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是对信贷人员下达考核指标,过分注重结果。而对贷款的风险环节缺乏必要的分析、控制和防范。必须从传统的结果管理转到过程管理上来,通过对合理产品和服务的控制,从内部机制上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

1、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要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

2、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在受理每笔贷款前,先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本省农信社联网的计算机中进行查询,防止多头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实行信贷制裁。

3、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

1、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关键是要找出贷款流程的各个风险点,然后合理确定制约措施,最大限度地规范、控制、约束易产生风险的操作行为,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一旦风险产生,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目了然。

2、创新信贷员薪酬管理办法。首先,对信贷员要收取适当的贷款发放保证金。其次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收入与业绩挂钩制度。信贷人员的主要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生活保障工资;另一部分要与其经手的贷款质量和收贷收息情况挂钩。三是县联社、信用社主任实行年薪制。其收入总量与业务量挂钩,明确辖内经营目标,完成经营目标的可按辖内职工年平均收入的适当倍数,确定年薪。完不成经营目标任务的,按比例扣发,或者是只发员工平均工资,甚至取消其任职资格。

(四)以人为本,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是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的关键。

1、合理核定信贷岗位,充实调整信贷人员。使信贷人员数量达到员工总人数的20-30%。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户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信贷人员的群体活力。

2、强化员工培训,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程序,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职务锻炼、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重点对信贷人员进行敬业爱岗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积极培育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严格贷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放贷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贷款实行“四包一挂”责任制,并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考核,使制度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借款人的检查和监督

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贷款能否按期归还,借款人生产经营恶化也可能将风险转嫁给信用社。因此,信贷人员发放贷款后,要经常关心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以便一旦发现贷款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早收回贷款本息。目前,部分信用社违规贷款屡禁不止,最大的原因是贷后检查不力,直到贷款形成不良后才去查找其中原因和责任。按照今年省联社制订的《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基层农信社负责人每月要对辖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真实性进行一次检查核实。为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每月信用社主任对辖内贷款检查情况,以报告形式上报联社信贷部门一份进行审核备案;其它微小客户贷款也应提倡按季进行检查,并形成文字报告上报联社信贷部审核备案。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最有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群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支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由于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大,致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融资难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多项支持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政策和措施,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调查表明,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业务在服务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制约了业务发展,限制了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企业的知识产权来解决融资困难的能力。…2006年10月,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与相关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合作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特别是在风险控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新出路,我们称之为“北京模式”。本文即基于课题组对北京模式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情况的实地调研而展开。

一、“北京模式”的基本做法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以优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融资新模式。北京地区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专业机构分工服务和社会专业机构分担风险为特征,以知识产权质押为担保方式”的新模式,其基本程序是,企业向律师事务所或银行提出申请——律师和评估师审查——律师出法律意见书、评估师出初评报告——银行审查、审批——律师办理质押登记、评估师出评估报告——银行放贷。截止到2009年8月份,已对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初审,为数十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出具了意见书,协助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发放贷款5亿多元。归纳起来,其质押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中小企业利用自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中小企业可以优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方式进行担保。知识产权专业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抵押物进行评估,律师事务所对借款企业及其自有知识产权进行审查,并据此出具法律意见书,贷款银行根据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发放贷款。律师事务所和评估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在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和不良处置等阶段为银行和借款人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其责任范围内向银行承担赔偿责任。

(二)专门针对专利技术交易的融资

银行开办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利权转让交易的融资业务。银行向专利权购买方发放贷款,以使其能够购买先进的专利技术,借款的担保方式是以专利权进行质押。律师事务所利用其法律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过程中实施全程监控,在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阶段为银行和相关方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其责任范围内向银行承担赔偿责任。

(三)以自有知识产权质押和固定资产抵押混合贷款的融资业务

针对一些中小企业既有固定资产抵押,又有知识产权质押做担保,既有流动资金需求,又有固定资产建设资金需求的实际状况,“北京模式”为此类企业设计的方案中,借款的担保方式除传统的房地产等有形资产的抵押外,同时接受以优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进行质押。引进律师事务所和担保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由担保公司对企业自有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由律师事务所对借款企业及其知识产权进行审查并据此出具法律意见书。贷款银行根据担保公司的担保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发放贷款。律师事务所和担保公司在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和不良处置等阶段为银行和借款人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其责任范围内向银行承担责任。

二、“北京模式”的主要特点

北京模式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抵(质)押物的处置和变现由中介机构负责提供专业和法律保障,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有形资产抵押难以得到银行贷款支持的困难;二是新的贷款模式是专为中小企业贷款设计的,它区别于大企业信用评级的传统方法,银行相对可放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形资产担保的贷款条件,从而可吸收更多的优质科技企业资源;三是新的贷款模式解决了保证贷款和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瓶颈问题;四是可以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减少不良贷款。

在美国,“风险投资+风险银行”是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的基本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于中国现实国情来说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京模式与美国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模式采用中介机构分摊风险的方式来帮助科技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在现行制度下,这一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化解或分担银行的贷款风险、决策风险和管理风险,并最终实现既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又能减少不良贷款发生的双赢局面。

在实际操作中,律师事务所经过调查申请企业所提供的资料和评估公司出具的专业评估报告,认定该企业的专利技术有无市场推广的可能和获利空问,是否具备良好的信誉和还款能力。随后,律师事务所为这些企业的贷款申请出具具备法律效力的法律意见书,并分担了银行需要承担的贷款风险。一旦出现贷偿问题,律师事务所将与有关机构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不仅能够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同时对于银行自身发展也是一个极大推动,形成以知识产权作质押、第三方作评估、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新模式。

三、风险控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融资主要有风险投资、政府支持以及银行贷款融资等途径。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创业基金业尚不发达,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政府部门设立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僧多粥少”,难以普遍满足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对资金的渴求;银行贷款融资是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与传统型企业可以通过有形资产抵押、质押或者保证担保在银行获取贷款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有限资金大多投入了技术研发,其拥有的大多是无形资产,少有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没有有形资产向银行抵押或者质押融资。由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担保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寻求的另一条银行融资途径,但实践中由于担保公司为规避风险,往往要求贷款企业提供相应有形资产抵押、质押的反担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样因无法满足反担保条件而被担保公司拒之门外。

尽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也早已具备法律依据,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银行对此业务依然持异常谨慎的态度。

首先,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方面存在风险。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非物质性,知识产品生产的独特性、唯一性,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得以确定。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质押的设定及实现。在这一问题上,银行需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该专利是否具有改进性,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二是专利收益期限的长短和变现能力,即专利权转让时能否很快找到“下家”;三是要看该专利权是否存有替代技术;四是需要考核企业能否形成稳定持续的现金流以满足还贷要求。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很多商业银行至今无法推出知识产权贷款产品。

其次,银行由于无法直接占有质押的知识产权而被认为存在信贷风险。对银行而言,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是其资产运用的最高要求。知识产权客体的非物质性决定了银行不能直接占有质押的知识产权。另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与银行其他贷款的根本区别在于知识产权价值具有不稳定性,这也使得银行畏而止步。这些因素都是银行难以直接控制的。

此外,知识产权变现能力难以预测也是导致众多商业银行有所顾忌的重要因素。与不动产抵押相比,知识产权质押物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处置起来相当困难。目前国内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知识产权转让市场狭窄,评估和转让程序复杂严格,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处置成本相当高。

总之,基于上述原因,商业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风险难以控制,即使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受到风险控制瓶颈的制约,其业务发展仍然较慢,贷款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在北京模式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专业优势,结合银行长期的业务工作经验,针对风险控制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较好的、可操作的解决办法。律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负责处理贷款审批前的评审工作,减轻了银行的工作量,同时中介机构还承担企业贷款的担保责任,为商业银行解决了上述困难和问题,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几个问题

围绕“风险控制”这一核心,北京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一受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欢迎的服务模式在推广中遇到一些障碍。

(一)中介机构承担的风险与收益失衡

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与一般股份制企业不同,合伙人须承担无限责任。一旦出现资产清算的情况,合伙人个人的财产均被列入清算范围,即律师事务所出现债务纠纷时,合伙人需要把全部私人财产都赔进去,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以极高的风险为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法律服务,律师事务所办理此项业务手续费只有1.5%,如果按单笔贷款计算,其收益和成本相比差距悬殊。这迫使律师事务所必须认真审查评估,确认企业具有还款能力,保证资金安全。另一方面,过大的压力又可能导致许多有能力开展此项服务的中介机构从自身收益考虑而不愿意涉足此项业务,使这项服务的推广遇到障碍。

(二)融资规模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据统计,北京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拥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有6万余家,其中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约4万家,每年知识产权质押的融资需求超过800亿元。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获得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授权的新增专利中,仅20%可以获得融资,除少数企业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外,其余大多为自筹资金,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很少。主要原因是银行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对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不高。显然,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中的资金瓶颈仍未突破。

(三)贷款期限与规模受到限制

从目前实践看,为了控制风险,律师事务所根据自身的资产能力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针对小额和短期需求设计提出质押贷款方案,申请到的都是一至三年的短期贷款,并且额度较小(平均每家近1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质押申请数额较大、期限较长的贷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的问题仍未得到较好解决。大额中长期贷款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银行、中介机构都需要种更加充分的风险保障机制来控制风险。

(四)金融产业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不配套

外部社会环境方面的障碍主要包括:企业诚信体系缺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合理授权使用不理想,知识产权相关立法不完善,缺乏公正、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交易规则,质物处置没有固定出口等。

五、若干建议

为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进一步开展,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来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模式的开展,建议从加强风险管控,提高银行、中介机构的积极性,扩大资金来源以及改善社会环境条件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设立专门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基金

由于商业银行风险准备金计入企业成本,银行不能擅自提高准备金。为推动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可根据情况研究制定调整机制,适当提高银行的准备金率,并规定相应比例专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基金,同时委托专门管理机构、建立管理程序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二)制定减免营业税政策

目前一些新成立的中小银行为开辟市场,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有积极性,而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型银行对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并不高。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政府制定对中小企业贷款减免银行税收的鼓励政策,首先对商业银行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减免营业税,今后再扩大到对全部中小企业贷款减免营业税。

(三)完善和拓宽科技保险业务

通过商业保险将中介机构承担的无限责任变为相对有限的责任,适当减轻其风险压力,以推动更多的中介机构开展这项业务。保险公司可从两方面开展保险业务,一是推出针对科技型企业以知识产权形态产生的科技成果的保险业务,二是把中介机构开发出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模式作为其产品,研发针对该产品的保险业务,使其可根据自身能力和需要投保。

(四)拓展企业获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渠道

目前许多专家提出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都是要求国家投入公共财政资金,如政府投入引导资金、投入风险金等,这些政策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从以往的做法来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金投入效益不高。而我国现有大量民间私人资本除投资股市和房市外却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领域。在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保障投资收益后,将有一部分投资者看好这一领域,国家可在开展民间借贷方面放宽政策,把允许私人机构开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作为突破口,先行试点,吸引民间私人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减轻国有银行的风险压力,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五)建立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全国交易系统

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建立了技术市场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目前已在全国形成服务网络。还有些地方建立了知识产权中心、资产交易中心,但由于各自主管部门不同,上述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不够。通过加强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依托现有技术市场和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资产交易所,构建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知识产权交易系统和流通渠道,为知识产权变现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以解决知识产权变现难问题。

(六)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安全交易系统

当前开展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中,中介机构主要依靠自身的信誉和能力或专业人员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获取各关联方的信任,同时保证相关方面的利益。因此,形成了只有高水平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才能承担该项服务的高门槛,绝大部分机构和人员都被排斥之外。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诚信机制,建立安全交易系统,为银行和中介机构对科技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创造条件。

第5篇

一、应用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理想选择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是企业管理理论创新发展的产物。它强调企业控制功能的主导地位,认为系统各要素的联结构成具有控制特征的系统框架,颠倒了原有企业管理理论中以管理为系统。将控制与组织、计划、协调等为手段的体系。在这种理论下,管理只是为实现控制要求所进行的调控活动,起辅助作用。这种原理已经为现代企业实践所证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它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控制的主导地位

控制是系统构建和运行的主体目标,是系统存在的基本特征。企业系统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系统要素有机联结的程度、系统框架和系统“软件”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的,系统结构有机程度高,系统框架合理,控制功能就强。

(二)管理的从属位置

管理是在控制基础下进行的、是在已经形成的系统框架下,对原有的系统控制进行调整的活动。没有控制作为基础,管理的目的、作用和活动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也就不存在管理了。

(三)控制与管理的不可分离性

控制与管理刚柔相济,刚是控制,柔是管理,它们之间缺一不可。控制是构建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的原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生克现象的具体反映。管理是通过发挥职能作用。调整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和影响,调整控制能力、控制力度、控制范围,是为系统达到运行目的服务的调控活动。控制功能增强了。管理的难度相对减小,管理调整工作也就减轻。驾驭企业的难度也会减小。反之,如果控制功能弱、管理难度则大。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现代企业管理,甚至在社会重大问题、军事管理和重大科技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对计划生育管理、疾病防治管理研究后得出显见的证明。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达到人口健康有序增长的目标,就必须对婚育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为了控制瘟疫传染,达到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目标,就必须实行疾病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控制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控制是目标,管理是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的活动:控制是主体,管理是围绕主体进行调整的手段。由此,不难思考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中引入控制原理的问题。

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问题上采取了诸多办法和措施,但业务越是发展,特别是随着新的业务领域的拓展,贷款风险管理更值得人们深思。对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我们不难发现,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并没有上升到系统控制的高度。因此,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那些特征和效用无法体现,这是贷款风险问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主要原因和矛盾之一。在此状况下,一般意义上想实现保护贷款资产和员工人生安全,即通常所说的“两个资产安全”的目标尚难以实现。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是显然的,必须尽快全面引入现代企业控制原理,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完整系统。

其一,有利于将贷款风险控制目标过程化

通过实施贷款风险控制,将要实现的目标细化。将控制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和每个环节。颠倒贷款防范管理与控制的关系,从而产生通常所说的有好的过程就会有好的结果的效应。同时。由于贷款审查、审核、审批流程中各岗位人员职责明确,即便因不可抗因素产生贷款风险也能有效保护员工人生安全,达到尽职免责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极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贷款风险控制的积极性,贷款有风险,人身有保障。

其二,有利于更新贷款风险管理理念

现代银行不仅仅在于现代化手段的提高和运用,更多地应该在于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仅通过管理手段是无法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目标的。从根本上讲。如果企业系统结构上存在漏洞,通过管理的方法是无法弥补的。就像一幢大楼,硬件结构存在问题,仅靠物业管理修修补补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隐患和漏洞的存在使大楼始终处于隐患或危险之中。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不应该是单纯的贷款管理,而应当是以控制为基础的体系构建。我们要积极开展贷款控制实践,按照贷款风险控制来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全部构架。

二、强化贷款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所在

做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首先必须强化贷款审查流程控制。这是问题的关键。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贷款风险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大致是: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要求,遵循贷款政策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贷款审查,提高贷款审查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其实质就是达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与此同时。贷款控制各环节在审查过程中要做到明确权限、严格程序、分清责任、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力求达到尽职免责。为此。结合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的实际,要全面推行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思想,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应该执行的原则

按照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内在规定性要求,在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贷款产生的背景真实,是真实的经济贸易往来所需。各种贷款信息、依据真实可靠。

2,完整性原则。与贷款相关的各种资料、依据和信息必须完整。

3,合规性原则。发生贷款业务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规章制度。

4,风险性原则。贷款业务必须进行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全方位揭示贷款风险隐患,落实有效风险保障措施。

5,效率性原则。办理贷款必须强调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

6,流程性原则。贷款办理严格按规定流程操作,各部门、岗位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依次审查、不得缺级或越级。

(二)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流程

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其流程大致分为原控制和再控制两个层面。

其一,原控制层面主要在县级支行,部门。县级支行的信贷部一支行行长室:岗位:信贷部客户经理一副行长兼信贷部主管一支行行长。

其二,再控制层面主要在市分行。部门。客户部一利率审查部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含法律审查部门)一贷款审查委员会;岗位:客户部门审查岗位一客户部高级主管一利率审查岗位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岗位一法律审查岗位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一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一有权审批贷款人。

(三)必须明确各部门、岗位贷款风险控制的要素和职责

根据现阶段对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原控制层面和再控制层面各部门、岗位职责研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必须遵循前述“六项”原则的基础上,各自掌握的要素和应履行的职责如下:

1,原控制层面,即县级支行,必须对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风险性负主要责任。

首先,信贷部客户经理控制。它是所有贷款的起点,必须把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作为控制的主体。对贷款企业申报贷款必须严格审查各种原始依据,判断贷款的真实程度;必须按制度、法规对贷款进行全面论证。判断贷款的合规程度;必须索要、整理与贷款相关的全部信息资料,判断贷款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对贷款进行全面论证,做好贷前调查的各项工作。按要求撰写调查报告。阐明调查意见和结论,完成相关基础资料并转下个流程。

第6篇

关键词:房价波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为何要在房价波动背景下针对个人住房递延贷款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呢?对其进行控制的关键所在:①从通货膨胀压力角度上来说,整个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物价使得社会大众生活成本呈现出了显著的提升趋势,进而导致财务情况持续恶化;②从政府财政管理控制角度上来说,始终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无形中加大了社会大众购房过程中的压力与负担,进而造成借款人违约风险不断提升;③现代经济社会中不断攀升的房价增长已非现阶段社会大众可承受,严重且持续的房价泡沫使得房屋价格存在较大的贬值可能性,由此而造成的抵押物风险同样是社会大众所无法承受的。基于以上分析,基于房价波动,针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控制,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的当务之急。本文现针对以上问题作出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房价上涨阶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析

房地产价格上涨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现代经济社会运行周期下的持续扩张阶段。在此状态作用之下,企业部门利润会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从而导致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由此激发雇员人数或是雇员薪资的提升。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此种经济态势毫无疑问的带动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换句话来说,房地上涨阶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借款人的整体收入水平上涨趋势明显。对于这一形势下的购房者房地产投资行为而言,其预期收益存在着无法实现的可能性,现实风险水平在下降的同时导致潜在违约风险加大,最终不利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受到房价上涨带动的整个地产市场投资交易活动行为比较活跃,此种状态下,即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存在违约行为,其抵押物需要交由银行处置,该抵押物也并不会受到市场成交量的萎缩而无法售出。换句话来说,潜在违约风险的加大带动着潜在抵押物风险的提升。

二、房价上涨峰值阶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分析

房地产市场繁荣后期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房价增长速度缓慢且购房利率持续提升,房价迅猛上涨阶段行为人过于乐观的预期收益在此阶段并无法得到有效实现,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潜在于房价上涨前期的各类风险均会才此阶段转化为显示风险。受到借款人心理状态变化不连续性的影响,此阶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的现实风险会呈现出瞬时性的上涨过程,并以跳跃方式延伸发展。

三、房价下跌阶段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析

在房价下跌背景作用之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行为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借款人风险角度上来说,房价下跌背景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风险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增长趋势,在违约行为所产生利益超越所带来损失的情况之下,借款人往往会选择依附于客观存在的利益,而放弃信用选择主动性违约,进而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其次,从抵押物风险角度上来说,受到房价价格下跌影响的房地产市场交易投资行为同样会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经由抵押房地产处置行为能够有效收回抵押贷款本金及利息的可能性较小,再加之大多数有意向进行住房购买的行为者考虑到房屋价格存在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因素,因而报以观望态度,集中表现为延期消费行为,从而将抵押物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

四、房价波动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控制分析

(一)在房价波动状态下针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进行有效控制。银行相关部门应当针对房地产市场购房价格变化趋势予以详细关注,基于房价一般性变化趋势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做出预期,从而根据变化趋势对银行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予以调整:在房价上涨较快的状态下控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以此尽可能的控制潜在借款人及抵押物风险。

(二)在房价波动状态下加大针对借款人的审查力度,控制借款人风险。借款人自身财务状况、信用情况以及还款能力应当是银行相关部门在针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进行方法之前所必须衡量的指标构成。强调针对借款人的审查作业能够最大限度的控制借款人潜在风险转为现实,进而合理控制借款人风险。

(三)在房价波动状态下关注针对抵押物的风险防范,关注抵押物贬值性风险。为最大限度地防范抵押物风险,特别是抵押物贬值风险,银行部分应当在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审批基础之上针对房产进行独立且合理的估价。在此基础之上,参照市场价格针对抵押率作出合理调整,进而防止抵押物贬值问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及社会大众购房热情急剧升温的背景作用之下,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日益完善。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购房价格持续性波动作用之下呈现出了多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而直接影响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如何给予房价波动背景,针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加以严格与合理的控制,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房价波动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及其控制这一中心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高丹怡.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研究——以四川某商业银行为例[J].新财经(理论版),2011(11):81.

[2]魏涛,夏颢铨.个人住房抵押货款提前偿付行为影响因素的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50.

第7篇

[关键词] 个人住房贷款 风险 管理

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特性及风险

1.个人住房贷款的特性。个人住房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普通住房的贷款,贷款不得用于购买豪华住房。贷款人发放贷款时,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贷款担保可分别采取抵押、质押、保证的方式,也可以同时并用以上三种担保方式。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具有分散性、多样性、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

2.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于1992开始发展,自1997年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年底,中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9%。与此同时,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也日渐突出,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往往是在业务大规模发展后的3年~8年里才集中地暴露和显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已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分析

1.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现金和随时能转换为现金的其他资产,以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满足客户提取存款要求的风险。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渐壮大,必然导致国内居民资产从银行存款大量分流,到时银行很可能面临资金流动性问题。特别是一旦房地产市场崩盘,银行很难在短期内将大量的抵押资产以合理的价格变现,而且拍卖本身也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这些抵押贷款将会迅速转变为不良贷款。

2.开发商的风险。个人住房贷款的抵押物大多是开发商开发的房产,在未正式过户到购房者名下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之前,开发商一般都需要承担阶段性保证责任,有时银行还会要求开发商承担回购责任,因此,开发商将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虚假贷款风险、信用风险、营销风险、超值抵押风险。

3.个人住房贷款的操作风险。银行对贷款的调查不深人细致,只求数量扩展,不求质量提高。从制度或管理上放宽贷款要求而造成的违规操作。另一方面,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情况难以做准确的评价。贷后贷款档案管理不健全不规范。因工作人员变动而造成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流失,使收贷无据可依。银行监控催收不力,造成借款人赖账或拖欠不还。根本无法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经济及家庭变化的情况。

4.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个人住房贷款单笔金额相对较小,受信的消费者分散,加之现代人口因素具有较强的易变性,因而在个人房贷的授信与受信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信贷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

5.住房贷款的利率风险。房地产消费信贷的利率风险是指在贷款期限内,因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使消费信贷的提供者从消费信贷中所得到的利息收入受到影响,导致利润下降的可能性。我国对个人住房贷款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商业银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实行的是逐年调整利率的计息方式,住房贷款一般期限较长,借款人的利息支出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在这种制度下,当利率上升时,借款人只有通过提前还贷的办法,来减少损失,规避风险。

三、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控制对策

1.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国个人住宅融资的渠道以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为主,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存款,客观上存在期限匹配不一致的问题。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调节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结构匹配,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强商业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住房抵押贷款经过证券化处理以后,发行的证券可以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自由地流通转让,这样住房抵押贷款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得到转移。

2.加强对开发商的审查和监管。首先加强开发商的贷款申请审查,主要包括资信审查和开发项目的审查。其次强化开发商的担保责任。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越来越差,为减少贷款风险,在抵押的基础上再设立一种保险机制,以求达到双重保险已经是房地产抵押的趋势。

3.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水平。经办人员严把贷前审查关。要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及审查、核实借款人的收入证明,使收入证明体现借款人的真实收入状况。强化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的管理。由专人负责保管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逐步建立、完善借款人的违约档案,实现电脑和文件资料(原件)的双重管理。

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档案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可以银行内部的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鼓励个人信用信息在金融机构之间的共享;另外,应建立一个公正、权威、独立的资信评级机构。该机构可由央行牵头建立并进行业务指导,联合各金融机构、政法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

5.加大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风险的控制。在借款人提前还贷的情况下,必然造成银行预期利息收益的降低。当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时,会加重借款人的利息负担,甚至会因此导致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大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例如利率期货、期权和互换等金融衍生品,可以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贷款效益;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融资难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政策的颁布实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环境将不断改善。然而,作为微观主体的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而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商业银行才有能力和意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因而探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产生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对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表现与成因

(一)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表现。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经营风险;二是企业道德风险。前者表现为中小企业资产信用不足,即缺乏偿债能力,后者表现为道德信用不足,即缺乏偿债意愿。

从经营风险看,许多中小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其民主决策制度的建立;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经营和经验式管理阶段;多数中小企业行业技术起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从道德风险看,多数中小企业业主缺乏长期经营理念,信用意识淡漠,有的从借款时就没想着归还,有的在经营出现问题时就以各种形式逃避银行债务。另外,部分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增加了银行放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成因

1、因商业银行竞争增加使贷款条件放松所造成的风险。最近几年由于商业银行不断增多,同一地区银行同业密度迅速加大,所以在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各家商业银行间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竞争甚至恶意竞争的局面。为了争夺优质客户,许多商业银行更是利用各种关系,承诺多种多样的优厚条件,甚至以承诺贷款作为营销工具,无论企业实际经营的好坏,经济实力是否强大,只要企业前来开户,就全部给予优厚的条件。表面上说是营销,实际上是不自量力,人为的忽略风险的存在,久而久之,也就存在了风险隐患。

2、因中小企业贷款用途改变所形成的风险。商业银行贷款一向要求是专款专用,这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规定,也是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不然就具有很大风险。然而,近几年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灵活性的增加,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实事上是个体企业,商业银行对信贷资金专款专用方面的监督就变得相当困难,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就更难以掌握。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有些企业以生产经营等各种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然而申贷一旦成功,便把贷款资金投入到开发房地产、股市等项目当中,所以毫无疑问存在很大风险。

3、因商业银行超负荷经营、盲目规划所形成的风险。有些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的发展规划时,不能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负债弹性和现有的负债结构,对产品市场在未来的走势过于乐观,缺少准确的判断,只是纯粹的急于使企业快速发展。正因为这样,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既积极的争取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以便于购买设备,增加产量,同时又利用原始积累来修建厂房,购置土地,最终在形成巨额银行负债的同时也用尽了企业自身的流动资金。企业资金链条一旦断开,将直接引发流动性的风险,导致银行贷款不能按期归还、甚至不能归还。

4、银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是很繁杂的一项系统管理工程,不但要严格地执行信贷管理的所有规定,更要求严格遵守市场法规,同时还必须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银行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执业态度。但是,根据近年来银行贷款的风险情况,个别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差,见利忘义,人为的放宽了贷款批准的条件。

二、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违约率而言,一般为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两种形式。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从1992年就开始有所发展,10年后《中小企业促进法》也已正式实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担保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有不同,我国的担保机构(其中包括政府参与出资和未参与出资的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2008年对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行为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65%以上的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没有任何交集;所调查的全部担保机构中,由政府完全出资的仅占6%;而由政府参与出资的占11.51%;在近100多笔中小企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中,抵押贷款占89%以上,而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占10.5%。所以实际上,中小企业贷款有95%以上是直接或间接的抵押(或质押)。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普遍都采用了抵押或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方式来发放贷款,这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抑止了融资企业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降低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的关键之一。

理论上而言,与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抵押物相比,大额的抵押物价值评估技术要求更高,在评估时也更容易受借款人意识的影响,同时在处置大额抵押物时,市场需求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需求方的议价能力和意愿明显增强,因此整体而言,单个抵押物价值越高,银行快速处置时可能的损失率就越高。总体来看,抵押物的回收率与其金额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因此,违约损失率在理论上要低于相同信用等级的其他贷款。

三、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防范和解决途径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主要应从风险的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补偿、风险的控制等三方面进行,因此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防范及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贷款岗位的设置。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从申请、审查、决策、发放,直到到期收回本息这一完整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个过程中的几个环节是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存在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偿还带来威胁的风险。所以,为了保证贷款管理程序的科学化,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将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各个环节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管理岗位,同时建立权利制衡机制,明确各岗位的具体职责。根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过程的特点,可将贷款过程中的审贷工作简单分为贷款检查岗位、贷款调查岗位、贷款决策岗位、贷款审查岗位、贷款稽核监督岗位等。

(二)贷款质量的检测与考核。贷款质量的检测与考核,是指通过会计账户和指标体系,对银行贷款的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并据以考核银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的贷款管理制度。建立对中小企业贷款质量监测的相关考核体制,应把贷款的增量管理与贷款存量管理结合起来,将审查贷款用途和检查贷款质量结合起来,将考核贷款盈利与考核贷款损失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状态,加强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赢利性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公正的评价各级银行信贷管理部门以及各信贷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

(三)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机制,提高提供贷款的水平和效率,各个商业银行就要更加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同时建立并完善符合中小企业特征的信用评定要求,准确且客观的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增加扩宽对中小企业的评级方面,使信用情况大体适应中小企业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情况,不断提高信贷评级的质量、水平和效率。与此同时,更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以后的质量监督以及风险分析,增强追踪的力度和次数,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采取消除或控制的措施。商业银行也要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的理念,增强对中小企业客户全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适当简化并优化信贷业务操作的流程,同时注重产品的组合和业务创新。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差别化服务,努力降低管理的运营成本,完善贷款风险的定价机制,最终使成本和收益相匹配。

四、结论

贷款风险的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既有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其中,从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地域分布和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是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基本保证;进行制度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组织制度保证;科学设计贷款流程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业务保证;业务产品创新和技术方法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保证。对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规避,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双赢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国忻.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8.3.

[2]林平,袁中红.信用担保机构研究[J].金融研究,2005.2.

[3]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及融资状况调查[M].金融研究,2005.5.

[4]何自力.抵押贷款担保效果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05.12.

[5]黄.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5.

[6]李晓耿.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信用支撑体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

[7]李力锋.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

[8]温宏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第9篇

关键词: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信贷风险客户评级

一、贷款风险分类的目标

1.Zeta分析法是“贷与不贷”的贷前审查管理,而贷款风险分类是则是贷后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掌握资产质量状况,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分门别类的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为信贷风险的量化打下基础。

2.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3.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从而判断资本是否充足,为监管部门提供最低资本要求监管依据。

二、贷款分类的标准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从还款的可能性出发。我国《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三条规定:“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还款纪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银行的信贷管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贷款风险程度与企业信用等级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即信用等级越高,贷款风险越小,分类等级越高。

客户评级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与还款能力有正相关关系,但就一笔贷款而言,影响本息归还的因素往往超过借款人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AAA、AA级企业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良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款企业提供虚拟的报表和资料,使信用评级失准。二是一些评估机构对国有、股份制大中企业评级偏高、偏松。所以,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虽好,但还款能力不一定很强,因此,不能用客户的信用等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否则就会掩盖影响贷款归还的本质因素,最终影响贷款分类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贷款五级分类在信贷风险中的作用

1.促使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资产的关注

由于五级分类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类贷款的风险真实状况,为各行采取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风险化解措施提供了依据,一是通过五级分类揭示出贷款的风险程度,对尚未到期但风险度较高的贷款予以关注,发挥了风险预警作用;二是在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同时,还加强了正常贷款的管理,特别是对关注贷款加强了信贷监督。银行对关注以下贷款形态的客户必须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对于在期限内不能解除风险预警信号的,要根据预案实施贷款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退出,切实掌握风险客户有效退出的主动权。

2.促使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和稽核机制

一是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信贷资产的保全等分别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的控制与化解起到了良好作用。二是完善了贷款审批、发放与管理的授权授信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了贷款台账管理系统。四是制定了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追究的相关制度;五是根据五级分类结果,改进授信工作,对于次级以上贷款客户进行重新评级、授信,并且把授信作为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的手段,而不是给予企业的优惠措施。

3.为不良贷款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界定了资产质量,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风险类别的贷款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为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资本以尽量减少损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贷款五级分类还可以通过对行业和地区的不良贷款的考查,修订评级指标体系,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合理分配资源提供了依据。

四、对于贷款五级分类的几点建议

1.对贷款分类层次更进一步细化

完善的贷款分类体系应该对五级分类进一步细化,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与分析发达国家现有较成熟的贷款细分标准和原则,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研制出更加合理与更具可操作性的贷款细分标准,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较为粗放的分类体系。同时,各行还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损失计提比例的上下浮动幅度内合理确定细分后应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以便更加科学地测算贷款风险度,计算贷款的合理价格,进而判定本行的市场定位。

2.加强培训,提高分类者的综合素质,让分类者成为“专业的把关人和独立的判断者”。

五级分类制度是由专业人员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经营、财务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风险影响贷款偿还的程度做出估计,判定贷款的分类级别。要胜任这种重要而复杂的判断,需要具备丰富的经济、金融知识,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属行业的专业运作规律及其动态行情,还需要积累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实务操作人员分类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化促进分类工作质量的提高。

3.强化贷后管理工作

各行要根据现有的客户情况,合理配置客户经理,并实行科学的量化考核,使客户经理在必要的压力下有较充足的时间对所分管的客户及其担保单位进行日常的、定期的走访与检查,及时地了解相关客户的经营状况及其它非财务因素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该变化实时地调整贷款形态,将分类结果的监测、调整与运用工作日常化,以避免季末短时间内集中分类所造成的形式化。

参考文献:

[1]潘文波.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证研究报告.投资研究,2001,(1):22-26.

第10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贷款风险;风险控制

一、引言

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背景是1999年起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快速扩招、大规模合并,而财政拨款又难以为继。鉴于高校良好的社会信誉保障和稳定的学费收入来源,银行向众高校抛出了“橄榄枝”,一场轰轰烈烈的“校银合作”就此展开。截至2006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3家城市商业银行共计向高校发放贷款2400亿元。2007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指出,保守估计现高校债务已达4000亿元。教育部2009年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了年度工作要点,其问题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银行贷款从根本上缓解了高校发展同政府拨款及自有资金不足的矛盾,为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所需资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巨额贷款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贷款规模总体上大大超出了高校的偿还能力。在银行还本付息的压力下。江苏部分高校被迫变卖校产、河南个别银行克扣教师工资、吉林大学公开征集债务解决方案……诸如此类事件屡现于报端。如何控制贷款规模,如何确定贷款风险?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高校货款风险研究回顾

(一)基于现金流量折现视角

在以现金流量为工具构建高校贷款风险控制与评价模型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通过对高校现金流入、流出的分析与管理,能够有效地对整个贷款活动进行动态的控制。在财务学中,计算资金现值公式由三个参数构成:折现率、折现期和未来现金流量。因此。该视角下的研究工作也集中于这三方面。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4年推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以非限定性净收入与一般基金中可偿债资金作为未来现金净流量,以N年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为折现率,由此确定贷款控制额度,并将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与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的比值分为五类,以此衡量贷款风险程度。该模型虽较具操作性,但学术界认为其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该模型未给出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预测的具体方法;2.一般基金参与计算比列难以确定;3.对于折现期N的有效性不够明确。

而针对上述问题讨论的焦点在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谢立本(2005)在考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提出了引入肯定当量系数调整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现值的方法。李睿等(2006)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非限定性净收入和事业基金结余数,求得其随时间变化的二次抛物线。马小南等(2009)进一步探讨了运用回归分析技术测算未来各期现金流量的可行性,并证实了经费收入与折合在校人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对于折现期的研究。黄明卿等(2007)指出应对贷款模型计算期的取值范围加以界定。并以实例计算结果得出计算期N=5年较为符合实际。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高校收入情况与真实财务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者提出应编制高校现金流量表,将高校现金流量划分为三大类别:1.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并据此构建短、长期风险的动态模型(周雷等,2009)。

(二)基于财务指标分析视角

在以现金流量为模型的高校贷款分析中。由于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需要建立许多的假设条件。这样一来,对模型的实际操作带来了难以客观、及时、准确加以控制的不足。由此。部分研究者基于财务指标分析的视角,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选择反映高校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的若干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以达到及时、精确检测高校贷款状况的目的。

杨周复、施建军(2002)在《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中,从高校财务状况全面分析出发,构建了高校财务分析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即支付能力、年末货币资金结构和资金动用程度;二级指标5个,即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非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和自有资金动用程度。

李永宁(2004)在区分筹资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高校财务风险监测体系,以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能力与发展能力4级13个财务指标衡量高校财务风险。而石晓芳等(2009)以筹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作为风险对象,给出了不同财务指标的警戒线,通过整体指标超标数量和个体指标超标程度判断风险水平。

不难发现,由于财务指标体系机构复杂、指标众多,各指标之间缺乏协调性。难免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除此之外,部分财务指标由于高校财务的非营利性,不能简单地直接使用。如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高校的无形资产不能入账,固定资产不能计提折旧,因而这一指标不能直接套用一般企业50%的标准。炎玉玲(2005)在此基础上,把判断标准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1.债务负担率≤120%;2.债务依存度≤30%;3.举债期≤8年。

(三)基于贷款风险预警的视角

在这一视角下,学者们运用各类预测分析工具。将高校贷款的影响因素加以整合,以期达到划分贷款风险等级并准确作出风险预警的目的。

建立预警模型的工具,从已知文献中可分为两类。首先是基于多变量预测的分析,包括Fisher线性判定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其主要步骤是对财务指标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出弱相关性的指标。以该类指标为对象,建立Fisher或Logistic预警模型(李素红等,2006)。而该方法下,对于模型预测能力的准确性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对此,钟冲(2007)采用Fisher判别法对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两年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三类高校的Fisher线性判别模型,并验证了误判率为10.9%。而郑鸣、朱怀镇(2007)以《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两种预警高校贷款的风险模型,通过对两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Logistic模型为当前最优模型的结论。

另一大类是基于模糊数学的分析工具,通过集合的隶属度计算,将影响高校贷款的不确定性因素作为一个内部模糊关系涵盖在一个判断模型之中。李曙光(2004)最早采用此方法建立了一个6类18个指标的因素集,计算出三级综合评判矩阵,以此确定贷款预警限额。彭冲(2008)同样运用模糊分析,实例分析了两所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的指标,经综合评价得出偿债能力的强弱与实际可控货币资金的多寡是决定高校贷款风险的主

要因素的结论。张双红等(2008)突破性地采用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5C”理论。设计出一套全面评价体系,并结合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四)其他有益尝试

除上述分析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高校贷款规模控制与风险评价的方法。如张海兰等(2004)利用公式“贷款本金=贷款利息,贷款利率”建立贷款规模控制模型,以偿还利息的资金来源作为最高的贷款利息来测算最大贷款规模。彭久麟(2005)根据贷款的边际资金成本与留存基金率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高校贷款的突破(中止)点。闫许娟、陈万明(2007)的研究则侧重于高校整个举债期内各期贷款使用及偿还的协调性,使用Excel建立了对整个举债期监控的模型表。王冲(2005)的研究另辟蹊径。通过设计一个两阶段的三方博弈模型,指出在没有政府参与时,高校贷款决策取决于第一期贷款本息及高校在获得第二期贷款后的收益;而在政府参与的三方博弈中,高校贷款将会无限扩大。

三、对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研究的思考

通过检索,笔者发现以“高校贷款”为主题的文献现有326篇(源自CNKI),另有部分文献以“高校负债”(142篇)、“高校财务风险”(138篇)等为主题出现。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类和梳理,可知其绝大部分是关于高校贷款的现状、成因、危害等的定性研究。而对于高校风险控制模型的定量研究凤毛麟角,且在现有的模型研究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以教育部贷款模型为代表的现金流量模型研究中。存在大量的假设与估计值,不便于各高校实际操作。且易受人为因素控制而无法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第二。财务指标分析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贷款风险,但大多数财务指标的内涵是基于企业角度,未真正体现出高校财务非营利性和收付实现制的特点;第三。在贷款风险预警方面,由于数据来源有限。较少的训练样本得出的风险临界值往往精确度不高,且预测的误判率标准难以统一明确。因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有鉴于此,考虑到上述几种视角下高校贷款风险研究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也考虑到教育部高校贷款模型在高校实际运用中的广泛性与现实性,笔者以期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研究。亦如前文所述,该贷款模型在实践中仍存在不足,而对不足之处的修正也为后续研究指出了方向。

首先。对于模型中“高校事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呈稳定增长态势”假设的修正。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顶峰后将逐年下滑。至2018年达到最低点,约为2008年的50%。由于未来适龄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在校生规模总量的下降,因而需要考虑若出现持续稳定甚至适量紧缩发展的状况下。应检验该模型是否仍具备有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micro-cred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finance. Microfinance business in rural areas not only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loans to farmers,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Although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micro-credit is still in the low level. For example, the supply of such funds is insufficient, the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s too broad and the ability of the institutional financial operation to solve problems is so weak. What’s more, at the same time, the micro-credit also faces to the different kinds of its own and the microfinance market’s risk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hina’s rural micro-credi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manage the rural micro-credit risks. By establishing the credit risk assessment model, the credit rating system, the credit system of notification and so on, we could finally improve the control of the micro-credit risk and guide our microfinan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gradually, orderly, purposeful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Rural micro-credit; risk assessment; risk control; risk management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与代表,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制度的总体特征,有助于合理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但因农村小额信贷笔数多、分布散、发放对象特殊等因素,其风险不断凸显,从而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表现,探讨构建防范对策,以促进小额信用贷款更加规范有序地发展。

一、国内小额信贷发展现状与问题

小额信贷是指向微型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信贷服务,通常采取联保或互保方式取代担保抵押,其实质是基于农户信誉的关系贷款、信用贷款。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总体来说有发展速度快、总体数量大、涉及面广等特点。尤其在2001年以后,小额信贷制度在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推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银监会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4.6万亿元,比当年年初增长2.7万亿元。目前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已达到32%,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覆盖面更高。随着农村小额信贷余额的迅速增长,农村小额信贷机构为降低风险采取了 “家庭联保”等措施,但其不良贷款率仍然高于主要商业银行贷款。

小额信贷制度具有明确的扶贫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功能,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首先,无需担保,以农户的信誉和还款能力作为贷款信用提高了贷款风险;其次,小额信贷贷款利率较低且用途规范不明确;最后,贷款手续不严格严重影响小额信贷制的健康发展。综上,尽管在政府调控下,金融机构自主放贷的原则仍具有不可避免的漏洞。

二、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风险因素

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面向“三农”服务。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市场、技术及政策等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性的产业。由于其风险防范措施与信用评定与监管制度不健全,从而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

小额信贷机构存在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到期的资金偿还需求和未能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付的现金需求的风险,从而使其自身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原因一是因为总部自身的资金并不一定充足;二是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计划性不强;三是分支机构和总部间的现金传递往往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存在无法及时满足分支机构的资金需求可能。

2.信用风险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有借款人、贷款人和政府三个方面。借款人方面主要是在履约方面出现了问题;贷款人方面是因为内部人员素质不够,不能科学、系统地处理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等工作;政府方面在于在风险控制力度与措施选择上出现失误以及没有为小额信贷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3.利率风险

央行对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执行统一的利率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实行的是基准利率加浮动利率,而农村信用社对大部分农村小额信贷实行的则是不浮或少浮的优惠利率政策,这导致农村信用社两边的利率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小额信贷的利率风险在贷前就暴露出来。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即由于小额信贷机构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除此之外,还包括由于诈骗和技术问题而产生的风险,其中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是最重大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

1.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重要的环节就是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应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道德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结合贷款项目的风险性,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再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额度及利率,实行积极放贷、差别管理制度;最终建立事前评定,事中管理和监督,事后监督机制。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是对已知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获得决策层和风险管理者最希望看到的具体数值。摩根斯坦利银行开发的信用风险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通过用VaR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其业务和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并将其资本水平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挂钩,以提高其资本充足度,以更好的经营小额信贷业务。

2.强化信贷风险防范与监管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是控制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必须做到: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贷款前的决策,贷款中期的跟踪管理,贷后的总结评价;强化贷款机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尤其职业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对于调查不尽职、管理不到位等内部人为因素而出现风险的小额贷款,应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已经出现预警信号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要及时进行资产保全或法律诉讼程序依法收贷,直至该笔不良资产执行终结完毕,加大对不良信贷资产的处置和责任追究力度;加强行业监管,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管理的自律、发展方面的管理机制与办法,协助实施,监管到位。

3.建立农村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农信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同时,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既要对信贷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又要实施奖励制度,保证较高的收贷率。央行方面应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激励政策,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4.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维护农户利益

国家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撑,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一方面,政府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在减少信用社支出同时减轻农业和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建立了农户贷款的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农户贷款担保机制,来降低农民在贷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通过定期定额注入风险基金,农贷担保机构按比例从年末担保余额提取风险准备金,建立起风险补偿机制,维护农户利益。

5.建立信贷公示制度,加强对农户贷款的社会监督

在农户信用评级、信贷投向、跟踪管理等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推行农户贷款公示制度。将贷款农户的姓名,贷款金额、用途、担保人等进行张贴公示。对有改变用途,冒名贷款,多头贷款的,群众可以举报,从而将信贷资金运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对有钱不还,故意拖欠、有意逃废贷款债务的农户,要采取法律手段强制催收,并将其公开曝光,让其受到经济和法律的双重制裁。同时,可发《信用证》给恪守信用、到期主动归还贷款的农户,并在贷款的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以提高贷款农户的信用观念,防范贷款风险。

6.提高农村小额贷款风险控制力的创新型途径

(1)创新多种融资渠道。金融创新是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当争取国际援助资金来保持政府投入,通过多元化地筹集资金来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利用税收、贴息等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向农村投入资金,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更应当让民营企业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组织中去,以提供更多资金来源,并允许民营银行进入农村以支持其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2)创新和开发各种类型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政府应当充分开拓思路、完善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客户“社会资产”取代“经济资产”,进行适时金融创新,将金融资金与社区信息结合起来,开展“道义担保”、“道义抵押”等形式的小额信贷;通过结合地方经济特点,积极推行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方式,有效突破小额信贷抵押瓶颈;同时,为防范和控制风险,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应在农村信用社指定网点开设担保基金专户,存入担保基金,同时要求企业用相关资产提供反担保。

(3)引入保险机制。保险机制的引入不仅有助于降低信用社征信成本,提高征信质量而且能够化解贷款农户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风险。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设计和推广,政府在财政上对参加各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直接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通过走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道路确保了贷款农户农业生产稳定。

综上所诉,中国小额信贷将来的发展取决于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小额信贷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的逐步完善;二是小额信贷市场需求、各种类型小额信贷机构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对这个市场做出灵活反应的能力。目前,正是我国培育和发展小额信贷机构的大好时机,小额信贷发展前景光明。但是,对于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仍不容忽视,各方可利用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定或利用创新性途径提高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力等,做好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小额信贷风险。这样我们才能增强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力量,引导我国的小额信贷逐步向有秩序、有目的、效益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刘文璞等:《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5-82.

[2]杨红丽 辛 瑞:《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剑立》,商业研究,2009(6).

[3]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现代经济探讨,2004,12-19.

[4]吴宝国:《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20-83.

[5]曹辛欣:《论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金融与经济,2007(5).

[6]杨喜孙 薛瑞鑫 叶 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2007(5).

第12篇

1.Zeta分析法是“贷与不贷”的贷前审查管理,而贷款风险分类是则是贷后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掌握资产质量状况,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分门别类的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为信贷风险的量化打下基础。

2.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3.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从而判断资本是否充足,为监管部门提供最低资本要求监管依据。

二、贷款分类的标准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从还款的可能性出发。我国《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三条规定:“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还款纪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银行的信贷管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贷款风险程度与企业信用等级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即信用等级越高,贷款风险越小,分类等级越高。

客户评级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与还款能力有正相关关系,但就一笔贷款而言,影响本息归还的因素往往超过借款人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AAA、AA级企业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良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款企业提供虚拟的报表和资料,使信用评级失准。二是一些评估机构对国有、股份制大中企业评级偏高、偏松。所以,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虽好,但还款能力不一定很强,因此,不能用客户的信用等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否则就会掩盖影响贷款归还的本质因素,最终影响贷款分类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贷款五级分类在信贷风险中的作用

1.促使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资产的关注

由于五级分类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类贷款的风险真实状况,为各行采取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风险化解措施提供了依据,一是通过五级分类揭示出贷款的风险程度,对尚未到期但风险度较高的贷款予以关注,发挥了风险预警作用;二是在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同时,还加强了正常贷款的管理,特别是对关注贷款加强了信贷监督。银行对关注以下贷款形态的客户必须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对于在期限内不能解除风险预警信号的,要根据预案实施贷款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退出,切实掌握风险客户有效退出的主动权。

2.促使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和稽核机制

一是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信贷资产的保全等分别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的控制与化解起到了良好作用。二是完善了贷款审批、发放与管理的授权授信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了贷款台账管理系统。四是制定了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追究的相关制度;五是根据五级分类结果,改进授信工作,对于次级以上贷款客户进行重新评级、授信,并且把授信作为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的手段,而不是给予企业的优惠措施。

3.为不良贷款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界定了资产质量,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风险类别的贷款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为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资本以尽量减少损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贷款五级分类还可以通过对行业和地区的不良贷款的考查,修订评级指标体系,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合理分配资源提供了依据。

四、对于贷款五级分类的几点建议

1.对贷款分类层次更进一步细化

完善的贷款分类体系应该对五级分类进一步细化,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与分析发达国家现有较成熟的贷款细分标准和原则,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研制出更加合理与更具可操作性的贷款细分标准,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较为粗放的分类体系。同时,各行还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损失计提比例的上下浮动幅度内合理确定细分后应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以便更加科学地测算贷款风险度,计算贷款的合理价格,进而判定本行的市场定位。

2.加强培训,提高分类者的综合素质,让分类者成为“专业的把关人和独立的判断者”。

五级分类制度是由专业人员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经营、财务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风险影响贷款偿还的程度做出估计,判定贷款的分类级别。要胜任这种重要而复杂的判断,需要具备丰富的经济、金融知识,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属行业的专业运作规律及其动态行情,还需要积累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实务操作人员分类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化促进分类工作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