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

时间:2023-06-06 09:39: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规划

第1篇

“云”概念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基础上,得以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包括通讯技术、智能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等。近年来,在大数据的发展下,云计算技术以其信息存储量大、数据安全性高、运算能力强、具有共享性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云”、私有“云”的构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的实施,已成为长江航运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发展的重点,具有重要现实研究意义。

一、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对长江航运事业的不断投入与建设,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获得了一定发展成效,在完成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公安局、航道、海事等领域局域网建设的同时,构建了“以船岸通信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干线传输网络体系为建设基础”、“以数据化通信网络系统为核心”、“以船岸通信网络体系为重点”、“以无线网络宽带为发展方向”的综合型、一体化通信网络体系。部分机构进一步对“水路客运售票系统”、“长江下游航道电子海图自动测绘与生成系统”、“长江三峡工程航道河床信息系统”、“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相关信息管理数据库进行开发与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与实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长江航运信息化“云”服务、江航运数字化建设、长江航运智能化建设,创建了发展空间与技术支持。

此外,随着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深化发展,长江航运企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促进长江航运事业现代化稳定发展,长江航运提出了“数字长江”、“平安长江”、“和谐长江”、“阳光长江”四个指导建设思想。长江行业相关企业对此建设力一系列发展规范与执行措施。其中长江航运安全监管以及服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了自身管理、服务与运行机制下信息网络体系以及业务应用系统的构建;长江航道局在基于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航道管理、通讯与维护三位一体的管理系统,并在三峡库坝区构建了“GPS航标遥测遥控系统”、“CCTV重点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长江干线航道测量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长江海事局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工作属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集长江船舶管理、长江船舶通航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法规管理、长江船载客货管理等为一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机制。例如,“网上长江海事系统”的建立,有效提升了L江海事局海事信息资源的整合效率,推动了各项工作流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二、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重要性分析

(一)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虽然我国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并初步培养了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但在现实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中已建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未发挥出其实质,整体技术应用水平低下;其次,部分企业与部门对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准确的认知能力,缺乏完善的信息化数据系统;同时,长江航运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信息化建设标准存在差异性,其信息化“云”服务资源共享性不足,缺乏系统化、协调性建设;此外,缺乏专业研发与管理人才,长江航运业务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低下。在此背景下,长江航运部门与相关企业,要想最快实行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如果长江基层企业与基层管理部门实现由自主研发信息化系统专项购买成熟信息服务,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信息化服务建设,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并改善了自身资金短缺、专业研发人员短缺问题,从而构建符合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化体系。而,云计算不仅是一种信息化技术,也是一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应用,可有效实现由“信息系统自建”向“信息化服务购买”的转型发展。由此可见,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与施行价值。

(二)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是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必然需求

由“长江航运管理工作会议目标”相关内容可知,长江航运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长江水道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采用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已无法满足建设需求,各企业、单位与部门间物理网络独立性建设、共享性发展迎来巨大的挑战。应用云计算模式进行建设,可在基于整体开放性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统一型框架,并由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对长江航运系统进行超高标准与质量的建设与管理,为长江各港航企业、船舶用户、测绘部门、保障系统进行信息化服务接入,各部门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点与工作属性,对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补充性建设,从而实现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云计算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节约了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了信息化建设质量与效率,有效改善了长江航运信息系统存在的各项问题,促进了长江航运信息系统规范性、标准性、协调性的发展,为长江航运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时期长江航运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奠定了发展基础,实现长江航运信息化“云”的规划发展,对长江航运相关企业与管理部门的创新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用利于促进长江航运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且对其行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以及沿江经济社会服务质量的强化具有很多的推动作用,是我国长江航运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战略决策。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管理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加快自己的步伐,为跟上时代的大潮。信息化领域也在不断的自主研发,开拓进取。这无疑告诉着人们信息化的到来,意味着我国信息领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不断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就必须要依据时代的特点与客观形式的需要,以及自身的特点,从传统的“中国制造”转变为新时期的“中国创造”,大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与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

在城市规划中,对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是解决城市规划管理信息问题的必经之路。不少发达国家,早以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本城市规划部门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大力开发与运用,不断改善规划设计中的规划方案,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服务效能。

一、城市规划过程中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的难度在慢慢降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一些困境,新的问题不断出涌现,虽然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逐步趋于成熟,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承需各部门全方位系统化的解决。

1.1信息公开较为滞后

我国是人口大国,公民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缔造者,同样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员,处于城市的主体地位。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否顺利,直接受广大市民的信息化意识与对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度的影响。对于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部分市民表示出对其认知感的缺乏,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只有增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意识,增强信息公开力度和效率;增强市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同发展的意识,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才能走上更快、更强的道路。

1.2信息采集过程中采集率过低

城市规划管理业务,需从多个部门与机构采集数据和查询相关资料,如:土地、交通、市政部门等等。这些资料较分散,如土地局的土地使用归属权、测绘局的地图地形、房管局的房屋产权登记等等。城市规划部门在其他机构采集的信息经过汇总后归档,这些数据和信息为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查询工作提供了服务。 但各个部门由于组织数据时,标准都不统一,且大部分是依据各自的行业标准与自身制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组织,这就造成了不同部门的数据不通用的情况,这就给各部门之间带来了数据格式、综合统一等额外的工作。

二、城市规划对信息技术有哪些要求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管理与信息科学化处理方面,同样有了更高的、新的要求。

2.1满足不同服务对象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对管理与规划信息系统的使用对象时,既要考虑专业部门和市政主管部门以及公众查询的需要,又要顾忌到管理、评价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这就对信息化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处理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2信息化数据的应用与综合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其涉及了众多的领域,如:地理要素,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结构较为多样,性质有空间定位与属性的分别;矢量数据主要以图形为主;栅格数据主要以遥感图像为源,同时还有关系型统计数据等等。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信息化的不断更新,数据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为复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的综合分析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

2.3时间与空间上的精确性

城市规划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认识与新的改革,城市的发展进程,对城市规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城市规划是一个对城市更新、发展不断适用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为适应其发展趋势,同样要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适用城市的不断变迁。

2.4要求信息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在城市化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的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而在规划实施后又会产生新的现状数据。这就给规划信息管理任务带来了繁重的工作。怎样使信息化过程中城市规划数据规范化,如何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这就成为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同时,怎样实现办公自动一体化,并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直观的对其进行了解,也将是未来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结束语

城市规划中实行信息化建设。这对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非凡的意义。由点到面的发展城市信息化,这是一种建设智慧,同样也是一种发展理念。城市规划中的管理信息化工作,关系到各级政府实现健全法制、履行责任与义务、服务群众的基本工作要求。通过采用现代化高新技术,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中的信息化发展,依法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工作,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创新与传统相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改进、优化现有的信息化模式,发展健全规划信息管理机制,为社会提供高效的、优质的信息化服

务。

【参考文献】

[1]刘筱,王铮,毛可晶. 新经济时代我国城市规划的几个问题的讨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49-53.

[2]王静霞. 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J]. 城市规划,2002,02:19-22.

[3]李永胜.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价值取向[J]. 辽东学院学报,2006,06:70-74.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 基层 规划 编制

水利信息化规划源于2001年左右“金水”工程的提出。按照国家的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相继编制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推动本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随着信息化应用技术和理论技术的发展,前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急需通过具体的理论指导,形成新的基层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1.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规划对业务支撑能力分析

1.1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现状

黄河基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集基础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化业务应用三大业务支撑平台,其中信息传输、业务应用在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发展迅速。信息传输系统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微波传输网、黄河计算机广域网、话音传输网等;信息化业务应用方面,建立起了防汛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涵闸远程监控、工情险情会商以及人事、财务、档案、办公自动化等治黄业务应用系统。

1.2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规划现状

信息化发展规划2000年以前一直是作为黄河治理开发基础业务的一部分编写,内容侧重基础信息传输。随着数字黄河工程的提出,才开始了正真意义上的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山东黄河根据数字黄河规划编制了山东数字黄河发展规划。市、县一级治黄单位依据黄委、省局规划安排工作开展,大多没有形成独立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1.3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治黄业务需求的矛盾分析

通过对现有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分析,结合水利现代化战略发展要求,认为当前黄河基层信息化规划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系统建设的整体目标。黄河基层信息化随机性建设普遍存在,系统的建设大多依靠领导主观意识或内部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意见,对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整体实施方案没有形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没有进行全面的战略主体、周围环境及以往经验问题的分析,规划编制存在片面性。信息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黄河信息化发展不能够独立于黄河整体治理开发而独立存在,其规划、开发、建设必须与具体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够发挥作用。

规划片面追求解决当前问题,对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较少。黄河基层信息化独立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够将信息化规划与防汛、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水行政执法等治黄业务发展趋势有机融合。随着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水行政执法等业务的精细化、社会化的变革,对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使得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研究变的更为迫切。

2.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需求分析

2.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的广泛性。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由于黄河防洪工程安危事关重大,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过信息化工程建设,增加自动监测、遥测、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现代化信息采集手段,建立自动化数据处理分析系统,扩展信息的类别和采集频度,使管理与决策能够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宏观把握的能力。

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为减轻洪水威胁和提升抗旱效率,需要切实做好防汛、工程管理、水量调度等工作,及时了解辖区的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通过信息工程建设,采用传感器微电子技术,通过传感器将监控信息迅速转化为电子信号实时地传送到控制中心,实现远程自动化遥测和遥控。

数据采集的集约化。任何一级黄河水管单位的信息系统都是由若干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按照当前顶层信息化发展规划,各个子系统分别建设并自成体系,从而造成了数据采集单元建设的分散性、混乱性和重复性。因此,在规划信息采集系统规划时要综合分析黄河基础信息各组成要素,从地理、空间、时间等要素入手,全方位、多维度的实施全面的信息采集布设,使得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客观、全面、实时的反应出黄河特征点,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2.2数据传输

治黄现代化管理与决策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依据,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下,要求这些信息资源能通过网络顺畅地传输。空间数据库、数字地图、遥感、遥测数据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防洪、水调、水文、涵闸等信息都需要从采集点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才能为各项治黄业务服务。

2.3数据存储

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单位的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共享性差,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基层水利信息化工程实施,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统一标准,建成一个通用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3.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探讨

3.1黄河基层水利信息化总体战略模型

以提升对黄河管控能力为目标搭建的黄河基层水利信息系统架构,侧重以信息化提升业务能力,其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系统架构、信息系统架构、绩效评价架构、安全系统架构等四部分,其中安全系统贯穿于其他三个系统架构之中。

信息化基础设施架构根据应用系统架构和信息资源架构,确定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性能参数等,如基层水利信息采集分布、网络的带宽、数据存储容量等。信息系统架构是根据需求规划,确定信息化需要实现的功能。功能架构应该描述业务提出的每一项需求,信息系统需要提供哪些功能才能满足。绩效评级架构。绩效评价架构是综合用户的满意程度和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分析,信息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综合分析。进而指导系统的升级和改进。信息系统架构规划要充分考虑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提升效率,要充分考虑系统建设完成后的运行维护工作。

3.2黄河基层信息化总体战略规划要求

3.2.1基层支撑系统

黄河基层水利信息化基层支撑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等硬件系统。系统建设架构模式应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和治黄业务的各类需求,规划出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采集手段、信息点布局、信息采集的传输方式、基础设施可持续升级的保障能力等方面,对应治黄业务需求合理规划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的各方面内容,力求通过集中建设基层信息系统支撑不同业务应用的综合基础信息系统,而不是依照每一项业务应用独立应用单独建设各自的基础支撑系统,从而实现基础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基础设施投资最优化的要求,同时满足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升级能力。

3.2.2应用系统的构件化设计

信息化构件技术是支持软件复用的核心技术,构件好比积木,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搭造出不同的模型,用各种不同的构件可以组装出满足不同需要的应用系统。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提高了软件开发的可重用性及适应变化的能力。

第4篇

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城镇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极大提高了城市规划水平和效率,并在人类社会城市规划进程中为城市规划龙头作用的体现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平台。

新的《城乡规划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二是更加注重规划的法定性和稳定性;三是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四是更加注重保护资源;五是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进一步完善;六是更加注重监督和规划的实施;七是对规划编制单位提出新的要求;八是更加强化法律责任。因此,各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全面贯彻《城乡规划法》,尽快把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行政许可、批后监管工作纳入到《城乡规划法》的轨道上来。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法》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意味着在新法的指引下,规划信息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规划信息化的发展如何能较好地应对城乡规划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变化,规划信息化建设支撑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职责。面对全面实施《城乡规划法》而引起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规划管理模式的变动、管理程序的调整,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撑部门的跟进。因此,及早研究和谋划才不至于陷于被动。

我县城镇规划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在规划编制、规划设计、规划管理等多方面推进信息技术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县已有20多个乡镇正在建立农村社区,全行业初步达到了图形数据管理数字化,规划设计可视化和方案成果网上展示;大多数城市政府规划部门所建立的政府专业网站,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及图文一体化的公共平台实施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完善和指导当前规划信息化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又对规划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我县规划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从1990年《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到2008年《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的近20年时间里,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划法制建设为规划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环境,规划信息化建设也促进和推动了规划法制建设。《城乡规划法》对新时期规划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给规划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规划管理方面,《城乡规划法》强调城乡规划综合调控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了“一书三证”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和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确立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强调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民主和公开。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规划信息化应尽快完善“一书三证”的规划审批信息系统的建设,采用GPS、遥感等技术增强规划监督检查,完善规划服务网站,增强规划公示的参与力度,丰富规划参与内容,并开展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的整合,确立城乡规划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体系,尽快将城市规划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应用普及到各区县的规划管理部门。

2.在规划编制管理方面,在《城乡规划法》“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下,各地都在开展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任务加重,对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性也有更高的要求。应建立规划编制管理平台,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借助高新技术加强对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前期研究,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平台,规范规划成果数据管理,实现各类规划成果的衔接,指导规划成果的实施和管理。

3.规划数据共享方面,“三规合一”是规划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目前城乡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大规划间就存在内容不一致、相互衔接差等缺陷,不利于城乡发展。需在统一规划目标及统一空间管制基础之上,加强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机制的研究,统一空间数据管理,协调和衔接各类规划。

针对《城乡规划法》对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以下结合珠海规划信息化建设实例,对规划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进行详细阐述。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意味着城市规划管理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城乡一体规划信息化最关键的是规划数据整合,建立统一的标准,形成健全和完善的机制,最终实现在统一的平台上互通互联,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珠海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在市域骨干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市——区规划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介于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严格规划实施的管理。控规成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的必要依据,目前控规成果数据的管理尚不能满足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主要体现在上下层次规划成果衔接不足、与规划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的时态关联不足、与实际规划业务审批管理的联系不足等方面。

建立一整套规划成果及基础数据的数据标准,完善的数据采集、监理、入库、更新、维护、分发和共享机制,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规范性。

规划数据的时态关联。城镇规划数据信息来源于过去,存在于现实,并在现实中发生变化,是一组动态变化的信息。因此,基于时空约束条件,我们设计空间数据组织和地块编码关联性,用于实现对历史信息的动态回溯以及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和成果数据的关联;

与上下层次规划成果的关联。控制性规划成果数据库作为珠海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库的子库,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数据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派生关系。将规划成果数据先分成不同规划区域,再分为不同规划层次:总规、分区规划、控规,明确各区域数据的不同规划专题信息,定义各规划专题间的层次关系,理清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珠海市统一的地域划分编码体系下,利用地域编码建立各层次规划成果之间的关联,实现规划成果在时空上相互衔接。

第5篇

关键词:机场;信息化;规划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民航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我国航空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云南省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航空大省,机场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承受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在中国民航“十一五”计划中,已经明确了昆明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的重要地位。机场行业的信息化是帮助民航业腾飞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变革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和要求。其中信息化规划又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制定出符合机场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发展策略,明确了信息化的原则、使命和发展远景,并使机场信息系统建设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才能真正起到支持行业企业战略发展的作用。

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民航机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很多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了加快发展机场产业,完成由航空大省向航空强省过渡、至2015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航空强省的目标,并对云南机场集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在此基础上,作为“展示航空旅游第一形象、打造航空强省第一平台”的云南机场集团积极制定了相关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从2008年底至今,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雏形,为机场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资源,使集团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实现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化的事情集成化的目标。

云南机场集团从2008年成功实施昆明机场安检信息管理系统到2012年云南机场集团数据仓库的搭建,信息化建设初步脱离几年前散乱无章、孤岛不断的局面,逐渐步入了资源整合管理阶段,陆续建立了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信息管理以及协同办公、企业门户六个方面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已经成为云南机场集团现代化运行的支撑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云南机场集团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

目前,云南机场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在现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建立以昆明总部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分支机构、航站,连接所有业务板块和业务单位,覆盖所有管理功能的大型广域网络,建立了财务、人事、资产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等作业层面的专用业务系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了管理扁平化。同时借助IT技术实现了许多复杂数据的处理分析、用户身份的认证与授权,不仅节省了成本,提高机场运营水平,且便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服务和保障更加及时、安全、可靠。

在飞速发展的未来,我们将面对的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进行有效整合?怎样的规划结构才能提高整个集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怎样的信息系统架构能够极大地提升正常使用率的同时又极大地降低维护成本?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搭建出最简洁、最完善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怎样的信息管控模式才能实现工作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集成化?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一套体系完整、标准统一的规划思路和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其科学性及适用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机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规划和建设务必做到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众所周知,机场行业是属于资金密集型交通基建行业。综观整个中国民航业的各个主要环节,机场的信息化程度是相对较差的,从未来机场运营的发展来看,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机场的整体运行效率。因此,机场业的信息化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南机场集团的信息化是一个全面的建设过程,从功能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机场运营信息化。主要针对飞机从起飞到降落和旅客从出发到到达的运营信息化管理,这方面目前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机场运营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收入结算系统和电子客票、代码共享、电子商务、自动数据采集等需求,推行集中与分布式处理相结合的体系结构,保障数据和系统安全。以航班信息服务和生产管理调度为中心,建立机场中心数据库,实现空管、航空公司、供油等信息互联互通。截止2012年,昆明机场离港系统年处理旅客量超过2200万人次,服务也逐渐多样化,2006年实现了从原来固定式柜台值机到开放式柜台值机的升级。广泛建立登机门控制系统与行李自动分检系统,实现快捷的转机服务与全方位值机服务。同时提供了CUSS值机、网上值机、手机值机等便捷服务。

二是机场管理信息化。机场管理信息化是机场信息化的主体,信息系统建设要推动机场由生产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我国机场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各个机场的管理信息化水平差别也较大。从趋势上看,云南机场集团信息化建设正在从运营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机场的数据整合正在逐渐展开,即通过数据服务系统把机场各系统中的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从而为提升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打下基础。

然而,机场信息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机场信息化建设也存在重点和难点。例如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水平较低将直接影响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效率,使系统难以扩展、集成和推广。同时,机场行业因各类扩建工程、结构调整以及并购热潮导致大规模的集团化重组和组织结构改变,各单位原有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扩展升级和相互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机场行业的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在一次调查中发现,机场工作人员中60%的人员处于计算机初级水平,有20%的人员甚至不具备计算机基础。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企业必须具备一批精通管理、业务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信息化建设队伍,确保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才能保证信息化投资效益的最大发挥。综上,机场的信息化建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包括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财务数据的集中和分析、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客户关系的维护和改善、设备资产的管理、采购库存的集中管控、项目管理、基建投资的加强控制等。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如何运用良好的时机整合企业的管理?如果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建设规划?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效益虽然是间接的,但影响是全局的、长远的。以云南机场集团公司为例,机场企业要做到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实现跨越性的战略目标,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关心行业发展,加大教育宣传和组织学习,以循序渐进的改革举措去引导和优化,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这是实现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机场设备、软件和关键技术、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和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不断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第三,强化机场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机场企业应在对信息资源重新整合、有效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共享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资源,发展机场电子商务,更好的满足航空公司和旅客的需求,拓展机场非航空主业的销售渠道,盘活下属公司现有商业资源,增加机场非航空主业的销售额,整合机场相关资源,强化集团公司对参控股企业的管理、优化航空业务流程,坚持诚信为本,确立机场“服务之道”,提升机场服务水平,打造“诚信机场”品牌。

机场企业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用科学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以国内外先进机场作为学习的“标杆”,应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稳定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力度,才能实现机场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结合科学发展观先进理论,结合机场行业特点,结合国内外信息化规划方法和实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规划模式,并随着民航发展趋势的不断推进,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明.云南机场集团发展战略构想[J].机场管理,2003(11).

[2]孙志强.首都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建设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2).

[3]曾祥明.对云南机场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8(04).

[4]吴祖兴.我国民航运输服务业的政府管制体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6).

[5]田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发展战略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1).

[6]特木尔.中西部机场经营模式研究[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2).

第6篇

随着IT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一个明确统一的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够使企业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与业务发展保持一致,真正起到对业务的支撑和提升作用。国内外信息化水平较高企业大多实施了完整的信息化规划,作为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路线指南和行动大纲。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评估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确保信息化战略与业务战略相匹配,使每一个信息化项目都与战略相关联。

回顾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办公自动化阶段,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手工劳动为主要目标。二是集成阶段,建立了集团公司信息化标准体系,使得集团人、财、物等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共享。信息化建设从减轻员工工作强度变为加强业务流程监管、加强风险控制,提高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力度为目的。三是能力建设阶段,为满足集团战略管控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启动ERP实施工程,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发展进入到了能力建设阶段。四是价值实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推动集团公司管理与业务的创新,推动经营模式的创新,使信息化能力为集团公司创造价值。

中国五矿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充分学习借鉴了国际知名咨询服务公司的方法论,并结合五矿的实际情况,在工作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包含三个基本层面:IT战略方向、IT架构和IT管控。

IT战略与其业务战略紧密相关。一方面,业务战略决定了IT的战略方向;而另一方面,IT战略则为业务战略的实现提供支持。因此,在确定企业的IT战略方向时,既要看业务发展对IT提出了哪些要求,也要看IT能在哪些方面促进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确定IT战略方向时要明确IT愿景、IT发展的目标、以及信息化实施的总体策略和方法。

IT架包含应用系统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以及信息安全架构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应用和数据部分解决的是IT与业务的接口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有必要在制定IT战略时有可能需要对部分的业务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

IT管控包括IT部门的业务流程、IT部门的组织模型、IT部门与人员的业绩目标和考核方法以及各种IT业务规范和业务标准。

在新的管控模式下,公司从管理层次链和业务价值链两个方面绘制了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总体业务能力蓝图,进而提出未来五年全面支持业务能力的信息化建设五大目标:健全集团专职信息化组织,完善信息化分级管理体系;初步构建“三全三化”应用体系(资产全生命管理系统、生产全过程管理系统、供应链全流程综合服务系统、智能化决策系统、集约化管理系统、一体化基础支撑系统);规范数据标准、完善数据管控体系,确保信息流畅通;构建一体化统一应用集成平台,建立统一基础设施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全集团统一信息安全防御体系。

第7篇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动态性分析

(一) 企业的规模特性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对MIS系统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大型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其相应的信息量较大,数据同步困难,因此需要相对复杂的MIS系统结构;而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业务少,其相应的信息量较小,数据同步容易,因此需要相对简单的MIS系统结构。另一方面,MIS系统的软、硬件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当中,也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长期性和发展的动态性

MIS系统的结构设计以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依据,而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由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的,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进行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管理需求,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形势下企业内外部的形势,对自身的战略管理进行创新和改进,MIS系统也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或者进行规模扩张,会进行联合或者收购、吞并,这时MIS系统需要跟随企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三)MIS系统的自身多样特性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在各个过程中为满足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软件系统,或者进行不同的软件开发,MIS系统的自身多样特性为不同企业的各个管理阶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不同阶段以及相应的软件需求如表1-1所示。

二、推动核心业务的扩张策略

(一) 企业核心业务

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科学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但是如果系统结构不够合理则会适得其反,浪费了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增加企业负担。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时,需要讲求重点,有层次的划分系统结构,这就要求要最大限度的考虑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其发展特点。企业的核心业务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MIS系统的调整要保证与其一致。

在进行企业核心业务的比较时,可以从企业类型的三个方面入手:市场导向、技术导向、知识导向。市场导向的企业是由市场驱动的,也就是在市场确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组织,这类企业通常具有高度的市场感应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其核心业务就是对市场信息进行追踪、吸引固定的顾客群、建立合理的市场感应机制;技术导向的企业是由技术驱动的致力于对技术的推进和改善,这类企业通常具有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顾客消费需求,其核心业务是对技术的开发、引进、改善和创新;知识导向的企业是由知识驱动的,利用无形的知识资本创造实际的利润资本,这类企业通常具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储备,其核心业务是对知识的经营、储备和创新。

(二)核心业务的扩张流程

推动核心业务的扩张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根据市场环境,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的类型与规模、企业的核心业务、当前企业需求的强度以及企业现有的基础条件的分析;其次是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对企业需求进行动态规划,包括管理创新战略的规划和管理信息化的阶段分析;最后,在确定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实施方法的选择,进行MIS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三)风险规避

在进行基于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的规划过程中,会涉及到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企业各个系统的运行,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某一系统的作用或者忽略了各个系统的整体相关性,很容易造成负面效果,引起企业的运营风险。

对于风险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动机风险、变革风险和投资风险。动机风险是指企业的初始动机对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效果和企业运营的影响,错误的规划动机可能会破坏企业形象,引发企业管理的混乱;变革风险主要是指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信息管理技术的变化引发管理系统的变动时,极易引起经营理念的变化,在进行变革时,要注意变革风险的规避;投资风险是针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投资收益而言的,但是这种收益是间接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不能对这种风险做科学的评估,很容易错过管理信息化的投资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应用系统;规划;云平台;SOA

0 引言

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规划到实施,每一步都要走踏实,每一步工作的前期规划做好了,做周详了,就会给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会少走很多弯路、重复的路。

1 总体设计

1.1 信息化应用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校园信息化平台,我们采用顶层设计思路, 以服务于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为目的,包括信息标准、管理、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平台,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六大方面。[1]其中基础设施层:硬件和网络支撑,包括网络资源、硬件服务器、存储等;基础服务平台:包括支撑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工作流引擎等。基础服务平台将提供标准开放的访问与调用接口API。业务系统:电子校务协同化,包括办公、教学、学工、人事、科研等,基于工作流引擎,实现协同化管理与服务;资源知识一体化,实现学校各类资源如教学、学术、数字图书、数字档案等的整合与统一检索,并能基于知识库与数学建模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推送;智能决策智能化,基于数据中心实现各类数据的综合查询、报表、分析、辅助决策;文化生活社区,基础SNS网络社区服务实现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与文化、娱乐、生活信息服务的无缝集成,实现方便的群组服务;信息服务:实现各类信息服务的注册、、重组、调用等服务管理,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互动的信息服务。信息安全、信息标准、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的策略、组织与评估、信息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维保障体系等。

通过对上述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向学生、老师、行政人员、领导、校友、家长、公众等校内外用户提供与其身份和权限相适应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同时,以业务流程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的有序合理地流动,提高师生业务办理的自动化水平,促进学校各类管理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1.2 技术线路

基于SOA的数字化校园架构设计,其核心是建立学校SOA架构的技术标准,目的在于提高应用系统软件的重复使用率和可扩展性,减低IT资源的投资和风险。[2]其中服务管理平台,面向服务的SOA架构包括WEB服务、URL资源功能服务、WEB剪辑、Iframe集成服务、RSS集成服务、API集成服务、Portlets集成服务。通过服务管理平台SMP来实现服务的集成、注册、、管理;第二,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包括基础架构即服务,实现服务器、存储、网络、操作系统的虚拟化;平台即服务提供各类支撑共享服务;软件即服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第三,基于J2EE、.Net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所有模块基于组件开发,可插拔,并为后续开发提供应用编程接口;采用基于Web Services的统一数据交换服务技术;采用基于物理的三层结构;采用高可靠解决方案――Oracle RAC;采用负载均衡、中间件集群实现。

2 核心业务平台建设规划

2.1 信息标准建设是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在全校范围内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实现全校所有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性条件。[3]

2.2 建设原则,第一,兼容性原则,必须和国家标准、相关信息行业标准相兼容;第二,唯一性原则,即一个代码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第三,规范性原则,代码的结构、类型以及编写格式必须统一;第四,可扩性原则,即必须为新的编码对象留有足够的备用码,以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除了上述四原则外,还必须遵守简单性、适用性、合理性、全面性等原则。

3 数据中心平台建设规划

为了建立一个可以为校内应用提供数据交换和共享服务、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可管理、运行规范的、具有全校统一标准、集成校内各权威数据的数据中心。必须坚持稳定性、高性能、可扩展易维护、界面友好、标准化、安全性和跨平台部署等原则。建设过程中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必须吸取共享库、大集中和数据交换三种模式的优点。其一是在共享库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展数据集成范围;二是尽可能集成所有应用系统到数据中心平台运行;三是规范的数据变更流程;四是独立的系统就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数据集成与共享。[4]

4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规划

平台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标准化原则,符合LDAP v3版本标准,采用基于LDAP标准的目录服务器存储身份数据;第二是传输安全性原则,要求对用户登陆信息进行加密传输,所采用的加密技术不可逆;第三是数据安全性,用户登陆数据需要加密保护,并且不能被篡改;第四是高可靠性,采用合理的策略,提供数据定时、异地冗余备份功能,保证系统的可靠性。第五是系统容错性,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容错功能,确保正常运行。第六是接口开放原则,支持不同开发语言、不同应用服务器平台实现的应用系统的认证集成方式,提供WebService、API等方式。认证平台系统架构,包含数据层、认证服务管理层、接口层、服务层、认证接入层。包括组织机构管理、角色管理、单点登陆、身份同步、统一权限管理、中心认证服务、统一资源访问控制、资源访问安全审计及负载均衡等功能。应用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的实现,包括用户身份的管理和身份同步、用户身份的集成等。

5 信息门户平台建设规划

5.1 建设过程中,采用符合通用国际标准的、可持续升级的门户框架用于构建基于校园网异构应用系统的综合信息门户;整合并管理各种资源和应用系统,采用丰富的集成手段及统一的信息标准保证信息的统一;通过统一入口为师生提供安全的、集成的、个性化的、无缝的资源访问;校方可根据其提供的丰富的开发接口对门户网进行二次开发。[5]

5.2 建设原则:为满足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首先需要保证技术先进性原则;第二,为支持多种平台,支持跨平台部署,必须要可集成原则;第三是容错性及安全性,在系统运行中发现故障时仍能提供稳定、持继的服务,并且需要保证传输的信息不被非法盗取、用户身份被非法盗用;第四是高性能及可管理性,要求在大规模用户访问时仍能提供高速的服务,并且提供良好的管理界面。

5.3 功能实现:信息门户平台功能包括提供门户支撑框架:支持标准的J2EE技术,提供二次开发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实现用户自定义应用的改造;提供应用服务集成、管理:提供多种集成方案;提供个性化定制,包括菜单的顺序、板块的位置显示、个性化背景等;提供个人主页、个人数字档案、个人办公、个人统计等功能。

6 结束语

本文从应用系统建设的整体设计、技术线路、核心业务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几方面简要阐述了高校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高校会有更多的应用需求,面临更多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依靠采用某种新技术或新方法就能彻底解决,必须结合学校实际,通盘考虑、长远谋划、合理规划、分期推进、稳步实施,才能促进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高水平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永斌,王琦峰.面向服务架构的高校信息化应用平台及关键技术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9(5):22-25.

[2]王宏,王腊梅,夏明俊.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整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9(308):128-133.

[3]陈凤鸣.高校信息化应用影响因素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12(3):248-249.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

财务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基本环节。在校园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有关师生员工个人的财务信息,还是有关项目经费管理等对公财务信息,都是数字校园的重要资源。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应当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作用,通过系统设计将其纳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一、校园卡系统的一般功能概述校园数字化通常以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作为切入点。校园卡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环境和支撑平台,其构架完全服从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成为数字校园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卡系统既是数字校园的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也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核心引擎。在该平台下,各相关应用系统以构件方式存在并运行其上,相关数据和信息按照数字校园规定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在校园网络上满足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需要。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校园卡系统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具有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类基本功能。

(1)多证合

一、以卡代证: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校内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

(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确保校园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服务:透过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进一步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目录服务,即基于校园数字资源统一组织和应用集成所形成的各种校园网络化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分级、办公自动化数据交换、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等。

(4)以卡代票、以卡代币、刷卡消费:取代以往校内使用的各种票据,如饭票、水票、洗澡票、上机票等,以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

(5)校内消费资金统一归集:通过分布于校园内各消费点的POS终端,在实现校内消费刷卡支付的同时,实现了校内资金流动的统一归集,在技术手段上满足了学校对下属经营服务单位的财务监管需要。

与校园卡身份信息直接绑定的银行卡,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相同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外,增加了个人银行账户与校园卡“电子钱包”账户之间的自助圈存转账服务功能,满足校园卡持卡人校内消费资金自行划转的需要。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财务管理信息是数字校园目录服务重要的公共数据资源。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处理的自然结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开展和日常运行中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其中包含的对公以及对师生员工个人的校内信息资源都极其丰富,是校园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数据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中许多的应用目录服务和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资源支撑。

2.校园数字化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数据管理手段。校园卡系统具备了校园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的功能,能够实现基于网络的个人身份认证,以及校内部门关联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善。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卡信息来完善财务管理业务,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优先考虑的因素。

3.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以标准化和关联信息完备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现在财务信息分级目录服务和构建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两方面。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些信息服务功能,作为基本信息源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完备性和可关联性便是至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的管理需求下,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以构建集成应用型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账目管理的科目信息和项目信息,使得每一笔账目记录附带必要和有效的管理信息。

4.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是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的封闭特征不同,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来实现目录服务,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通过Web服务方式将财务综合管理所需的各方共享数据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需要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反馈给中心数据库,并保持相关数据的同步。5.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平台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除了需要基于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以外,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需要强化用户访问的权限管理。能够与校园卡系统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双重功能的集成身份认证环境,包括统一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密码管理、LDAP外部认证等,应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6.银校紧密合作方能形成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相适应的现金流动管理模式。通过校园卡与个人银行卡的绑定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将师生员工的收人类现金发放自动存人个人银行卡;涉及财务报销的现金支付,可以实现现金的自动人卡。通过校园卡系统的“电子钱包”自助圈存功能,将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自主“圈人”校园卡,满足持卡人的校内消费需要。对于学生费用的收缴,按照同样的做法,还可通过网上银行自主缴费的方式予以实现。在与银行紧密合作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学校财务管理将大幅度减少现金的流动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建立起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金管理模式。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在校园卡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学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内涵将产生较大的扩展,除了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随着校园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外,更需要顺应校园数字化的要求,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规划财务综合管理功能,布局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中心数据库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内容,构建可实施跨部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四、基于校园卡平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划在图2所示的系统构架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了融合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合和利用来自多方面的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程序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1.基本账务管理方面。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之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得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相关的管理信息。智能凭证系统作为财务管理其

他功能模块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项目关联的桥梁,将报账业务之外的其他账目自动纳入核算管理账务系统。自由报表系统用以灵活定制和输出各种需要的管理报表。

2.发放类财务管理方面。在校园卡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下,财务管理中涉及教师的工资、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及各种补助发放,学生费用收取等业务,将改变以往依靠手工传递数据信息的落后方式,通过校园卡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手段把相关数据直接导入管理子系统;通过与校园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将应发金额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准确、安全地实现对个人的现金发放业务;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结果导入财务核算账务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快捷的现金发放管理数据链。

3.财务信息方面。将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和集成权限管理的账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构成财务信息分级平台。通过对校园卡持卡人不同角色访问权限的控制,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与角色相对应的财务管理项目信息,持卡人即可实时、方便地从校园网上查询或统计其所管理项目的账务信息或个人财务信息;通过自由定义统计表报,可对项目执行情况实时分析,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综合性财务管理方面。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财务业务主要包括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现金报销的自动划转、学生网上自主缴费、校内消费网点结算与分账、专项投资执行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等。

第10篇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信息工程

1、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实践目标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同业务开展实践规划包含良好的协同一致性,也就是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广泛服务的。为科学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我们应明确相关企业的实际发展战略与目标,各个部门基于总体目标需要完成的重点工作等。我们可以从资源共享、科学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推进国际化市场竞争等层面展开深入分析。

科学化管理主要应借助ERP核心系统,将开展的各项业务所应用的系统软件数据进行有效集成,并通过各项数据的分析挖掘,为制造企业决策管理层清晰提供运行经济状况、生产运营状态、各类财、人、物资源的历史信息与实时状态,进而对企业的整体运作实现监控。同时我们可通过再处理各项经营、管理、生产的重要基础信息,为制造业决策层、管理层领导创造有效的决策辅助信息,提升智能化系统综合水平,令其成为重要的制造业科学经营辅助手段,保障各项管理经营目标的良好实现。为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可借助条形码、监控系统技术、一卡通体系令企业各类资源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进而有效集成各类人员、物资、资金与信息重要资源,令其处于可控、共享的优质状态。为提升工作效率,我们可借助信息化互联网络系统、视频会议技术、自动化办公软件,令企业员工与部门、内部与外部、生产一线与管理层的信息资源与数据实现全面的共享与交换,针对制造业实际生产现场,我们则可借助设备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技术令部分生产主体过程实现自动化统计分析,进而有效提升工作生产实践效率。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取主动,制造业企业应广泛应用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络技术,令国内外采购、营销目标科学实现,扩充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至海外市场,进而良好的参与国际化市场的良性竞争。

2、制造业信息工程模型规划

2.1信息工程科学理论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实践中应科学基于信息理论知识,因此,信息工程学科原理尤为重要。该理论为制造企业创建了科学数据模型、企业模型与过程模型,相比于传统工程系统软件,信息工程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综合了多学科技术。本文基于信息工程学科理论探讨了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科学数据与业务模型,明确了应用与数据系统的实际分布,对企业优质信息资源进行了统一的利用开发。

2.2制造业信息化框架体系

系统功能体系架构即各类系统功能的整体,其是信息化系统在制造业经营生产中各个层次领域发挥的功能。信息体系架构则主要由各个信息子系统构成。基于应用与数据的分离,该体系架构还可划分为资源架构、应用架构等。应用系统即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其对制造企业应用体系所有基本框架进行了描述,主体由应用系统及其相应关系构成。信息资源体系架构核心为数据建模,主要通过设计数据库与建模对各类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维护与组织,并为各类应用体系供给良好的需求资源信息。基础信息设施架构影响着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及信息应用能力,其由软件、硬件与网络体系构成,硬件涵盖各类网络、计算机设备与通信设备、自动化办公设备与生产设备等。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中硬件是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主要的企业有形信息化投入,软件则涵盖各类系统专业的应用工具以及各类面向企业应用的综合信息系统。

2.3制造业信息工程规划内容

制造业实施信息工程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应用系统信息联系、功能关系等事项,具体涉及到信息化管理、生产、办公、集成化控制、基础硬件建设等。信息化生产过程涵盖计算机技术辅助工程、设计系统、制造系统以及柔性系统等。通过上述方式可令制造业生产过程由分析设计直至生产、工艺、仓储等环节实现自动化、流程化及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涵盖条形码系统、资源计划与一卡通系统等,由提升制造企业管理层面出发,实现准确、透明与及时的操作,并促进资金流、物流、人力资源与信息流的可视化、协作化实践管理,令企业发展上升到高效有序的综合管理高度。信息化办公涵盖视频会议、办公自动化、监控及IP通话,该类手段技术可促进内外企业的高效联系并全面提升生产工作效率。集成化管理体系由内部主页与数据中心系统组成,为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汇集数据平台,并为决策层的准确、快速、理性调整制定经营政策方针提供了一手信息数据支持。基础硬件建设涵盖网络安全、网络基础、互联网体系、配置软硬件等内容,是实现综合管理目标必备的系统平台。

3、制造业信息化规划中信息工程应用实践

基于制造业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及技术状况,我们就信息工程应用实践做进一步探讨。首先由内外企业层面对实施信息化规划条件展开分析。企业整体则应具备管理的先进意识,逐步提升投入资金力度。同时外部企业条件层面,其硬件软件资源技术条件逐步成熟,应用互联网络信息工程广泛深入,相关国家政府单位应更加注重对各类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笔者结合制造企业实践发展规划战略及信息化模型,创建了信息工程体系模型,涵盖硬件扩展层、基础层、应用核心软件层、辅助管理软件与他类应用层等。依据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规模我们应用分阶段逐步实施模型方式,可促进自动化办公,全面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基于第一阶段ERP体系的成功实施,科学结合管理企业流程重组与制度完善,令其竞争能力与应变能力良好提升,并科学实现上下游供应链部门与企业数据的良好共享,令业务人员对相关数据的获取准确性、效率性与及时性显著强化,促进生产现场各项事务的信息化,大大提升了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产品综合管理水平。

4、结语

总之,为提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水平,我们只有明晰其实践发展目标,科学实施信息工程模型规划、总结信息工程应用实践,才能激发信息工程理论科学优势,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之路的顺畅、有序、健康、持续,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规划 区域 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 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 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 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 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 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 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 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 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转贴于 六、 评价、检测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 煤炭企业 信息化规划 优先级

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和正常运转的有力支撑,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网络化、采购电子商务化与管理的科学化,是促进煤炭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煤炭企业如何制定满足自身需求的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信息化规划,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是所有煤炭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课题。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思想认识问题

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属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基础产业,地下作业,同时也属于高危行业,通常大多数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安全和生产,认为安全上不出问题,煤炭企业就能获得效益。一方面,企业自身往往缺乏系统分析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另一方面,承担项目调研、实施的软件公司,不能深入企业内部做详细调研,根本不知道企业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在为煤炭企业提交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1.2信息化规划问题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没有针对信息化的内容进行优先级次序确定,对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涉及到最基本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和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硬、软件两方面的规划问题。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最重要的是完成总体数据规划工作,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总体数据规划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与核心。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多,尤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对单个企业来讲,规划相对可能比较容易,对企业集团来说就更难。煤炭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仍在建各自的应用系统,没有建立系统的思想,未对信息共享和末来的整合问题进行考虑,缺少必要的数据规划。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2.1指导思想

煤炭企业与制造业、电力等行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流程有着本质不同,自身特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分散、大而全的配套模式,跨地域的集团管理,离散型的生产形式,安全为主,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等特点。根据煤炭企业规模不同、模式及管理的特点、主辅业的差异化,其信息化规划应以企业总体战略为出发点,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强调其全局性、综合性、广泛性以及主要业务及核心业务的关联性,支持企业中的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扶植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充分注意重点业务项目与具体措施的衔接,使信息化目标体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真正的融合起来,以促进投资和建设的落实。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通盘考虑,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2.2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可概括为数据中心、网络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三大部分。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剖析、诊断和梳理,并在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信息化的设计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煤炭行业中生产、管理、业务等特点,还要关注不同的煤炭业规模、组织形式、战略目标、未来发展力向、地理范围、业务模式等差异化,使规划真正有效支持本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控制与业务运作同时,还要关注当前煤炭行业大规模进行收购、兼并、整合、大集团管控模式,煤电等一体化生产方式,以及组织架构层次、管理模式变化等体制变化对本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的影响

首先,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建立一个由企业主抓信息化的领导、信息中心领导参加,成员包括咨询单位、企业相关人员构成的信息化规划项目组。并且落实任务、责任到具体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确定项目相应的操作流程。其次,应用系统的规划:面向业务的应用系统规划是企业信息化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系统,不仅要涵盖与煤炭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调度、计划、统计、安监等管理,还包括保障生产的物资供应、设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财务、成本等管理。再次,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体系结构、网络、硬件设备、存储系统、备份系统、系统软件、系统管理和安全运行等方面的规划。随着越来越多的系统上线运行,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逐步增强,大量的系统和数据需要专业的团队来维护。这个时候应用云计算完全可以取代数据中心,企业信息中心可以完全抛开数据中心。在云平台内,所有的应用都被置于虚拟集群的保护之中,应用可以轻易实现资源更换、无间断的硬件维护和内部迁移。

总之,在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中应以需求为导向,与应用系统的需求相适应并随需求的增长同步增长,不能贪大、过分求新;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可靠性、安全性、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可集成性;并充分考虑现有软硬件资源的再利用,避免重复投资。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