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的价值

时间:2023-06-06 09:3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媒体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媒体的价值

第1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离不开有效的传播方式,这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一直以来,传统主流媒体宣传党的声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担当重要角色。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其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网上舆论工作主要是新媒体的涵盖区域,这既是对新媒体的期待要求,更是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契机和平台。

新媒体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

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局限,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理论知识、了解各种价值观念,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人们使用网络等新媒体的时间逐步增多,而用在其他传统媒体上的时间却有逐步递减的趋势,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其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新闻、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等功能促使网络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交流、娱乐方式,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渠道和新平台。

新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更立体、更鲜活新媒体的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频等多种形式,生产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更富个性的产品,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各自作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现1+1>2的作用。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就是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取新媒体之长,补传统媒体之短,改变传统媒体内容上的模式化,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发挥好传统媒体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把传统媒体原创内容、权威信息、言论评论、深度解读向新媒体延伸,生产适应新媒体特点的精悍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新闻产品,在融合发展中主导舆论,发挥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此外,加快创新内容生产机制,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部流程再造,推进采编流程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和全媒体内容采编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一次制作,多种生成和立体化传播。新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即时亦及时信息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生产力。由于传统媒体节目制作需专业采编队伍,信息内容层层审查等,往往在传播时效上滞后。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具有比较专业的制作团队和管理机制,信息传播正规严谨并具有较强的公信力等。与之相比,新媒体信息可随时随地和分享消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时效上即时及时。新媒体综合平台多样化,融合了可移动网络、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服务设施,打通了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界限,用户可以通过新媒体即时向外信息。

新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分众化、互动化

据有关资料,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明显削弱,报纸发行量日趋下降,读者日趋老龄化,电视收视率下降。从1990年到2011年20年美国报纸发行量下降了30%,传统媒体市场份额不断缩小,英国、美国、日本每年网络都超过了同期报纸。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短板,新媒体具有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等特点。针对不同受众,节目菜单化、个性化,精准投送,实现了从受众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新媒体针对不同受众,只有对象化才能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区分层次、循序渐进,制作的节目才能让受众听得懂、贴近生活、贴近人心。互动化才能有上下联动、真情交流、感情互动,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无穷的力量。

作者:谢晓燕 单位:邢台日报社

第2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路化的普及,为新媒体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媒体艺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要想更好地满足时代的需求,新媒体艺术就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朝新的方向转变。不仅要强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加入人文理念,使技术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新媒体艺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重要性、人文价值与新媒体艺术的联系等方面对新媒体艺术中人文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人文价值 探索

新媒体艺术作为时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在艺术中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与传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艺术是以人文观念为基础的,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新媒体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的新兴技术。要想更好的探索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就要对传统艺术进行研究。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及重要性

1.新媒体艺术概念。虽然新媒体艺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将其理解为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这种艺术是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表达先进的艺术观念的,现在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将计算机和电路传输连接在一起的艺术。其不仅包括光盘,还包括网络艺术、数字录像艺术及网络广播艺术等。现在的新媒体艺术是以研究为对象的,其利用的是现代化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广播为一体的新型传播手段,作为艺术作品主要创作材料,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独特观念,事实上可以将其理解为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艺术作品的总称。因此,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概念还会有新的内涵,同时也会有新的艺术家作品出现,为新媒体艺术增添新的色彩。

2.新媒体艺术重要性。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展现出来对现在的艺术实践和程序的过程是比较重要的,是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新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的艺术的载体,能准确的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不再是一种艺术,也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人们要想更好的掌握新媒体艺术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还需要将其与世界联系在一起。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同时新媒体艺术所担负的使命也将会越来越重,不仅担负着连接现实世界的使命,还担负着与数字世界接轨的使命。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可以使人们对新媒体艺术更加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琢磨,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选择、诠释它。新媒体艺术正以一种新的态势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使艺术和其他领域进行有效的交流,还促进了艺术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将会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对艺术领域有所影响,对其他领域也将会有所影响。

二、人文价值与新媒体艺术的联系

1.内涵上的交叉与学科体系的相对独立。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可以将不同的载体融合在一起,科学与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当这两种理念共同作用于我生活的同时,科学与艺术的界限变得有些模糊。但是人文观念和技术观念在这一时代却显得相对融洽些,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文观念和技术观念之间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确定性的问题,要明确艺术与科学的概念,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只有明确的区分二者概念,并时时关注科技的新趋势,不断的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在扎实的人文基本功前提下创作出更新、更优秀的作品来。

2.二者互为交融和相互促进发展。这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只有融入人的观念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仅靠技术对其进行完善是比较空洞的、缺乏灵魂的作品。新媒体艺术的是艺术家在确定自己风格之后,以传统艺术手段将其表现出来,再用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制作,才形成艺术创作。如当代的舞蹈艺术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表演,再通过电视镜头将其保存起来,在满足现实大众影响的同时,也能对后世有所启发。它打破了传统的以书画、壁画为基础的传统艺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上了现代化技术,使舞蹈艺术更具直观性、真实性。舞蹈的编排是艺术家个性、思维的产物,其所强调的是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而电视媒体将舞蹈艺术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舞蹈艺术更加生动活泼,因此,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是人文观念和技术的统一。如果艺术家只就传统艺术进行创作,而不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加工修饰,那么这种艺术只能称得上是艺术。如果只是一味地追逐于技术,没有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活动,那么艺术只能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缺少人文性。在新媒体创作中,人文观念和技术性观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将传统的艺术和新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更好的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

1.人文价值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真正的艺术是思维和技术结合,艺术作品创作蕴含着人独特的思维,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而仅以技术的形式完成的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的艺术。只有将艺术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诠释新媒体艺术。如2010第16 届广州亚运会中就使用了新媒体艺术,广州亚运会相关状况通过记者实地采访,通过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以网络的形式传播给大众,真正的实现一人一媒体。以互联网的方式播报新闻和信息传播,不仅信息源广、姿态多样,还能迅速、及时的向全球传播。此外,这种信息传播途径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地进行修改。这种新媒体艺术不仅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亚运会赛事相关情况,还能提高媒体传播效率,同时也能将艺术创作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诠释出新媒体艺术的价值。

2.新媒体艺术中审美人文价值。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文化传媒时代,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将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化作品跨领域的营销态势,是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人们常将市场和消费机制也渐渐的融入到审美和艺术领域。在新时期内,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不仅仅是少数的专家和学者的责任,广大的群众有了参与评价的权利,如通过新媒体艺术传播的电视剧、电影,其收视率的高低是需要人民大众参与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可以实现的。但是在评价的过程必须要适度,只有对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使真正的美学得以实现。以道家学术为例,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能够超越现实的美。道家认为现世的美是有限的,无所谓美丑。只有追求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真实的美,才是永恒的美。从中又可以看出道家的审美观是以朴素、不加修饰为审美的价值原则的。常生活审美大众化的今天,审美的视野不应该再集中于事物表面上,而应该向更深层次递进。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媒体艺术正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媒体艺术不仅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发展,还促进了其与不同领域的合作,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于生产生活多个领域。要想使新媒体艺术发挥更好的作用,还要对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以便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 2010,(08).

[2]李宏梅.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媒体产业[J].国际学术动态.2009,(01).

[3]汪海波.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现状[J].艺海.2010,(09).

第3篇

要“心灵鸡汤” 也要“心智大餐”

中外文摘期刊当初“基因”同源,都是“心灵鸡汤”。创刊于1922年的美国《读者文摘》,以温情和人性见长,“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通俗地讲,这“持久的、人性的东西”,就是“真、善、美”,所以,它被奉为美国人的“心灵鸡汤”。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期刊《读者》,创刊以来,也长期坚持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鸡汤”。由于《读者》的巨大成功,中国兴起了一大批“心灵派”的文摘期刊。这些刊物以人文关怀与心灵滋养为特质,编选海内外精美佳作,核心读者锁定青少年,发行量都非常大。所以,长期以来,“心灵鸡汤”在中国期刊市场上蔚然成风。直到2005年,《Vista看天下》及之后的《博客天下》《精品·阅读》等相继问世,才打破“心灵鸡汤”一统“江湖”的局面。这些新锐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新闻类文摘期刊,且大多不走“心灵鸡汤”的路线。新闻类文摘期刊《精品·阅读》,明确以“纵览天下、传播智慧”为办刊宗旨,一改传统型文摘期刊那种“细水长流”式的“激扬智慧”,而是志在成为“中国人的心智读本”。

为什么在新媒体时代,文摘期刊要举起“心智”大旗?像早期的《读者文摘》自创刊以来,一直是美国家庭的“最爱”。然而,当互联网时代来临,美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能够从网络上获取更为快捷、更为新鲜的资讯时,作为“心灵鸡汤”的《读者文摘》,便江河日下。2009年,它第一次申请破产保护。2013年2月,它又第二次申请破产保护,前后仅仅相隔四个年头。

“心灵鸡汤”的趋冷,在中国也略见端倪。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外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传媒蓝皮书·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显示,杂志阅读正从大众人群走向高端化和精英化。作为现代都市人“心灵鸡汤”的文摘类、家庭情感类杂志,读者对其的阅读喜好程度正在下降,并成为所有杂志类别中阅读率下降非常明显的种类,而深度阅读杂志的市场保持上升势头。新媒体在阅读习惯和读者结构等方面,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速成、浅显、功利的“浅阅读”成为时代的特征,而当“浅阅读”大行其道时,恰恰给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深阅读”带来了市场机会,这也是深度阅读杂志的市场保持上升势头的重要原因。文摘期刊浓墨重彩开发“心智大餐”,有益于期待“深阅读”的目标读者继承与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与营养,从而更好地了解昨天、把握今天、探寻明天。

那么,新媒体时代还需不需要“心灵鸡汤”?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停止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个心灵停靠的宁静港湾。提倡“心智大餐”,不是要此消彼长,更非为了否定。强化智慧传播,让“心智大餐”与“心灵鸡汤”成为文摘期刊市场的强劲双翼,交相辉映,有利于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也有利于文摘期刊市场的健康发展。

创造性“二次传播” 再造文摘期刊风格

新媒体凭借其交互性、全息化、及时性和海量资讯等特点,改变了现代媒体的传播格局,也加速了媒介融合。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再造文摘期刊风格,成为其打破发展的瓶颈、谋求新发展空间的题中要义。

纵观中国文摘期刊发展史,是勇于探索创新、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之需的历史。《读者》当初以摘编为编辑手段,所谓“博采中外、荟萃精华”,以此“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纯粹的“二次传播”。从2003年起,《读者》利用其品牌优势,与国内1000多位知名作家签订了作品使用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推出自己的原创版,开创了中国文摘期刊引入原创的先河。另一老牌劲旅《青年文摘》也大胆探索,在其创刊25周年之际,开辟《原创地带》栏目,刊发原创稿件。到了2000年,《读者》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同年,《青年文摘》改为半月刊,并区分为红、绿版,2005年,又推出彩版。增加原创与缩短出版周期,增强了刊物的新鲜度与时效性,也丰富和拓展了刊物的品牌内涵,但这种探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文摘期刊“摘编美文”的编辑思路。

《Vista看天下》等新锐期刊的出现,对文摘期刊的选编格局带来重大突破。这些新锐期刊重视专题策划,把海量新闻资讯作为整合对象,形成了文摘期刊的新特质。现在,中国文摘期刊仅就编辑方针而言,已形成两大阵营:一方面是以摘编为主,原创为辅,以《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为代表;另一方面是以策划整合为主,摘编为辅,以《Vista看天下》《博客天下》《精品·阅读》等为代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时效优势丧失殆尽,遑论是“二传手”的文摘期刊。如果仅走摘编这个“华山一条道”,难避“千人一面”之嫌,这就给新锐文摘期刊的“变脸”提出了现实要求。对读者来说,面对信息海洋,获取信息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获取附加值大、含金量高的优质信息,这也给以资讯整合为主要编辑手段的新锐文摘期刊在“变身”上提出了目标。这些期刊通过爬梳、整合,将信息转化为新知识,从而实现新价值,也实现了文摘期刊的华丽转身,变成了创造性的“二次传播”,因此也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读者的广泛欢迎。

文摘期刊这个“二传手”将来在全媒体生产和全媒介传播中怎么发展和转变,一时还难下定论。但有一点是清晰的,读者对象重新定位,内容向深度挖掘,由此自然生成的精选精编精整的编辑方式,必将成为文摘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开疆拓土”的新利器。对文摘期刊来说,不论是传统的“王牌军”,还是新锐的“生力军”,大胆创新,在题材与体裁上比眼力、专业、内功,调动一切手段,切实优化结构,实现创造性的“二次传播”,才是创新和发展的“王道”。

提供观点 打造思想力

当拥有了博客、论坛、微博等众多社交性平台后,用户成为了这些社会化媒体的主角,越来越多的读者扮演起了记者的角色,舆论形成与传播的去“中心化”越来越明显。而在这一背景下,主流媒体无一不在观点与价值竞争中铆足劲头,以期把握话语权,打通“两个舆论场”,提升自身公信力、竞争力与影响力。

其实,提供观点,打造思想力,向来是期刊的“看家本领”。国内不少新闻期刊,把提供观点旗帜鲜明地作为自己的办刊追求。立志做中国最新锐时事生活周刊的《新周刊》,办刊宗旨即是“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传媒运营商”。在国外,由于新媒体的影响,一些传统主流大刊不是缩量发行,就是停印纸质版转向数字出版,而英国以新闻、政治经济观点和深度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周刊《经济学家》,却“逆势飘红”,呈现出一派令人鼓舞的气象。谈及原因,《经济学家》集团总裁海伦·亚历山大曾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不是新闻纸。”

中国传统型文摘期刊与新闻期刊“师出同门”,都属于期刊这个“大家庭”,但由于中国传统型文摘期刊的读者定位,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素养的提高和情感的释放,所以,提供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就成为它们的目标追求。如《读者》的广告词即为“选择《读者》,也就选择了一类优秀文化。”《青年文摘》则以“宏扬先进文化,服务引导青年”作为办刊宗旨。当然,这不是说传统型文摘期刊没有思想启迪的功能,那种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浸润,确实收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但毋庸讳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竞争进入观点时代的今天,在重大事件上发声、打造思想力、引导舆论场,不能不说是文摘期刊的“短板”。

“在碎阅读的时代,要给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浅阅读的时代,要给出更深刻的思想。”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说,这是《人民日报》这些年来新闻探索的心得。其实,不论报纸还是期刊,包括文摘期刊,“给出更深刻的思想”是“浅阅读”时代的共同要求。以策划整合为主要手段的新闻类文摘期刊,具有明显的新闻时事性特征,这就使得文摘期刊在某些方面有了新闻期刊,或其它传统纸媒的功用。再则,被新闻类文摘期刊作为核心读者群体的社会精英,其显著的社会特征是,关心世界与国家大事,对社会热点与难点有自己的主张与期待。所以,做足对相关题材的“高端关注”,以权威、准确的主流观点赢得认同,是文摘期刊面对“深阅读”市场补好“短板”必须做好的新“功课”。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新媒体时代

[作者简介]曾绍军(1980-),男,湖南武冈人,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南京210094)赵万钟(1982-),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江苏南京21009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48-02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的媒体形态,或者说是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内地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人,网民增长规模趋缓,但微博用户数量增幅达208.9%,从2010年底6311万爆发增长至1.95亿,成为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网络、手机、电视、微博的迅猛发展,无疑意味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新媒体的最大受众群,当代大学生在享受者新媒体技术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越发深入的受到新媒体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使用新媒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实表现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面对大众传媒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既极大激发了大学生们的求解欲望,同时也让大部分同学无所适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1.大学生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迁。新媒体的发展极大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上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个体意识极度膨胀,自我中心倾向也逐步显现。他们开始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个人主义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更容易把满足个人要求与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不重视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2.大学生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导致其理想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西方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交错。

3.大学生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功利化变迁。新媒体传播方便、快捷和即时的特点,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易于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形态,盲目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追求的是崇高的精神,理应以为社会作贡献为荣,价值选择表现出典型的理想主义倾向。但如今大学生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的主导性被削弱了。不少大学生把挣大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他们普遍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式”转变,传播内容的琳琅满目、鱼目混杂,新媒体的“拟态环境”也就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三大因素。

1.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既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主要有快捷性、大众性、互动性、多元性四大特征。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大众性无限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世界,使“鼠标一点知窗外事,足不出户听世界音”成为常态,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把握客观世界、增长社会知识的能力;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进一步融合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打破了地域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界限,使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乐于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表达对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向往;此外,新媒体不断地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新媒体传播的每一个信息、观点都是多维和变化的,大学生在理解事物时需要更加多维化和主动化。在这种明显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迎合了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选择、、传递信息,从信息消费者到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身,这一过程无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变为“地球村”,只要鼠标一点,人们就可以进入一个以光速传递的信息网络世界。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相对封闭、易于国家监管的界限,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向世界各国传播,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政治目的,经常利用其先进的设备、雄厚的资金、娴熟的传播技巧,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国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价值观“革命”。与此同时,新媒体文化的日益大众化趋势,一种低俗、平庸、易于即时理解和吸收的“快餐式文化”应运而生。它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不追究这些平常性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一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消遣欲望,极力倡导享乐主义。在这样一种浮躁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误导。

3.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新传媒最显著的形式是“拟态环境”,网络下的“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隔断了大学生与现实外界的交流,价值体系难以很好构建。美国的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接触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较少部分通过亲身体验以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播媒体来获得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其实不是真实的环境,只能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差距。由于新媒体丰富的信息和图文并茂的资料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受,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也逐渐增加。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各种资料,与人沟通交流,游戏娱乐,发泄不满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甚至逃避现实世界,久而久之就会让大学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造成性格孤僻、情绪消沉,最后离现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的对策探究

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正因为此,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导向功能,并限制和消除新媒体的负面效应,重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

1.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正确把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改进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价值观的诱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日常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外,还可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网络、手机、博客等为新的教育手段,建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主流网站和网页,大力弘扬和宣传社会真、善、美的一面,拓展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QQ,MSN,BBS等新型教育工具,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增进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平等对话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价值观教育。

2.多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所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海洋,如何识别、利用媒介信息成为社会公民必备的社会素养,作为新媒体最大受众的当代大学生更需要这种媒介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创办社团普及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信息化社团活动月、网络创意大赛、手机短信设计大赛等活动,打造广大学生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积极倡导“健康上网”“正确使用媒体”观念,加强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规范和控制。

3.构建新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对象、方法、环境和内容的新变化,亟待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熟悉高校教育规律、新媒体技术特点和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善于利用媒体资源和优势及时解决大学生现实困难的新型工作队伍,工作队伍可以由高校专业教师、辅导员担任,也可以吸纳、培养一些学生骨干,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以增强大众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先进、和谐的媒体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重要保障。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日常工作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手段,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和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凯锋.21世纪初青年价值观预测[J].当代青年研究,1999(6).

[4]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5]杨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之我见[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6).

第5篇

提到新媒体,学者们众说纷纭,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新媒体的定义。有人认为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概念,有人认为这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新媒体就是指网络媒体,美国《连线》杂志持“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观点,杨继红认为应该从服务提供上能否定制、使用功能上能否复制以及人机关系上可交互否三个方面来判断是不是新媒体。界定可以多种多样,但本质只有一个,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与国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让原本孤立的个体之间变得越来越交融。所以,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其高度的共享互动、信息的深广发散、传播的个性定制等优势超越了传统,同时兼具网络主体与客体延伸变化、网络空间与时间骤然裂变、网络技术和价值矛盾冲突的时代。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决定了与之相应的成人教育知识的存在特性。传播工具的便捷、知识权威的失语,使得成人教育知识进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新知识源源不断地产生,存在的知识总是超出学习者力所能及的处理范围,造成成人对知识存在价值上的慌乱不解;媒体之风的盛行、知识选择的浮躁,使得成人教育知识产生了价值上的天平失衡,物质追求绵绵不绝地增长,想实现的欲望大多集中于外在生活条件的提升,造成成人教育知识价值理性的缺失迷惑;网络技术的更新、知识求索的惰性,使得成人教育知识进人了浅尝辄止的泥淖,知识获取浮光掠影地闪过,掌握到的知识总是停留在接受性的浅湾,造成成人教育知识终极诉求的困惑迷思。困而学之,迷则思之,在这样的知识困境下,成人学习者必须独具慧眼,识别知识的真伪;理性思考,厘清知识的价值;永久追问,获得知识的真谛,从而走出成人教育知识的价值迷思。    

一、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须有一双慧眼    

当今社会变革的深刻本质是信息技术与人性的矛盾运动。信息技术极大地解放了人,把人从技术工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却又将人送进了信息的迷宫。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知识信息使人目不暇接,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现代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掌握所有的信息,却逐渐被科技和网络制约。新媒体给了人们无处不可的学习机会,也给了人们时时刻刻的信息枷锁。跟不上信息的更新速度、注意力不知所措成为新媒体时代成人学习者的一大忧虑,所以成人教育知识陷人的第一个价值迷思就是:人们拼命想抓住的究竟是有价值的知识还是无意义的信息?如何在昙花一现的信息浪沙中挑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信息是什么?有人认为,信息就是一种可以被传递、搜集和处理并转换为数据的事实,对于同一则信息,不同人的不同立场会产生多样的解读。也有学者将信息定义为经过加工和处理的有意义的数据,无论是哪种解读,信息的价值都要通过传播、利用才能体现出来。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的助力,信息的传播途径更为个性便捷。只要处于联网状态,电脑、手机都会随时弹出各种消息窗口。这些内容虽然是根据主人的搜索喜好推送的,但大多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文化快餐。知识比信息在概念上更为丰富,它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信息。美国组织理论家艾可夫认为,知识是将“信息变为指令”的本事,比如知道一个系统是如何运行的,或者如何让它以我们希望的方式运行。他的学生斯普基·沃特把知识看做是“可以付诸行动的信息”,比如你知道了天气变冷这则信息,当你决定是不是要穿毛衣时,信息就转化成了知识。从涵盖范围来看,信息涵盖的视角更为广阔,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信息回答的是关于“Who""Where""When""What”的问题,这些内容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多关注对事实和数据的陈述;作为步人了社会或是目标指向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学习者,他们再次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仅仅限于去掌握多少内容,而是获得“如何做”的知识,也就是真正的知识—关于“How""Why”的内容。“运输管道比识内容更重要,掌握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比知道现在的具体内容更重要。西蒙斯在其专著中这样强调。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给知识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给个体的学习也带来了便捷与支持。首先,成人个体知识的获取方式得到了扩充,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各种文献数据库、在线学习平台、微信订阅号服务号、手机APP等都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其次,成人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流、知识共享变得日益密切,学习社群、在线讨论等为个体的学习搭建了沟通讨论的桥梁;再次,成人学习者的表达媒介、知识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微博知乎、博客百度以及手机、Kindle等技术支持,使得人人可学、处处可说、时时可传的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但同时,也给个体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诱惑。随着成人教育知识的日渐丰富,各种各样的信息奔涌而来,毫无准备的学习者应接不暇、手足无措,以致有人惊呼,我们身处知识的海洋,却因为缺少知识而饥渴,过量的知识琐碎的信息,已经完全超出了学习者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之所及。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但当这种资源数量源源不断地上升而质量却持续滑坡时,人类社会无可避免地将会反受其害。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播方式日渐便捷,畅所欲言更为自由,娱乐广告、热点嘘头、舆论新闻等大量信息泛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知识淹没在信息海洋里,让成人学习者的注意力无处安放,内心疲劳不堪;虚假知识、失真报道、网络谣言等众多信息垃圾出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将知识包围在信息围城里,让成人学习者眼前一片扑朔迷离,内心局促不安;信息病毒、信息犯罪、信息渗透等多种信息安全问题暴露在生活的时时刻刻,将知识围困在科技屏障里,让成人学习者个人信息无处可逃,内心惶恐焦虑;信息失控、信息无序、信息浪费等诸多信息传播障碍产生在生活的检索搜集中,让成人学习者视线失去方向,内心一片慌乱……    对于成人教育知识的寻觅者而言,现有的知识基础设施以及这些不完美却令人惊叹的搜索工具,都让我们能够接触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知识面。表面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因为我们同样接触到了更多的谎言。老子曾言,“少则得多则惑”,“知识”的增多膨胀,自然而然带来了价值的迷惑,所以,新媒体时代的成人学习者,面对纷至沓来的“知识”,必须具备一双慧眼。

首先,要从信息源头人手,学会过滤筛选,将累赘无用的信息剔除掉,去粗取精,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需求对选出的信息进行价值界定,最终留下一个有价值的并且在头脑可控制范围内的知识世界。正如戴维·温伯格所言,知识是那些可以被依赖、被作为基础,并值得我们去保存和珍惜的信念。其次,要能够进行统合,将自己筛选出的信息纳人意识阂,实施信息分检,进行信息排序,形成井然有序的信息体系,结合已有知识系统框架和实践经验,进行进一步的识别,符合认知结构的继续理解内化,造成认知冲突的可以选择与同伴交流、向师者问教,以确保所选知识的质量。最后,还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一方面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来源检验、逻辑检验和常识检验,对于没有明确信息来源、逻辑不通或明显有悖于常识的信息不能轻信,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疑惑时要善于去搜索对比,提高自己的识辨能力,树立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养成安全健康的信息浏览习惯;另一方面要能够选择恰当的新媒体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途径,用智慧求知,用好网络新媒体这把双刃剑。

第6篇

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新媒体建设应该遵循哪些行业标准、应用怎样的评价体系?在互联网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人们暂时也无法令人信服地说清道明。事实上,这个新生儿还在襁褓之中,怎么可能准确地预言他成人之后将会或该是什么样呢?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计算机也成了足以改变历史的工具。电子计算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出版业的各环节之中,但计算机技术演化产生的数字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却崭露头角,开始大量侵占传统出版物的领地。新媒体自身的确有很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使消费者愿意接受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更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起着促进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1)信息量大。一张普通CD-ROM容量大约为650兆节字,而互联网出版物更是可以将互联网上的众多资源据为己有。这些容量方面的优势是传统出版物以及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2)速度快。其一是对热点问题反应速度快。互联网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世界上发生的热点问题。传统媒体中更新速度最快的报纸业,也要等到出版后才能将热点问题呈现给读者。这是因为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出版过程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而新的媒体形态。例如,博客,只需要写作、编辑、排版,省去了校对、印刷、装订等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工序。其二是检索速度快。各种新媒体的检索,只需要输入几个字,就可以检索到读者需要的内容,这些远远优于图书通过目录进行检索的方式。

(3)形式灵活。传统的纸质媒体,是通过文字和图片记载信息,而新媒体通常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十分多样灵活。通过多种形式刺激读者的感官,往往能够使新媒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互动性强。读书看报,读者只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互动的方式就是写信或发电子邮件。而对于网络出版,读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可以非常方便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

新媒体自身具有以上的优势,因而才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这也是新媒体能够不断壮大的内因。同时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新媒体的势头更加猛烈,新的媒体形态不断产生。精明的商家的推动作用居功至伟。现在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等设备已经成了家庭必备的设备,这就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一亿,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了3亿,商家看准了新媒体这块潜力无限的大蛋糕,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增值服务,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也是起着推动的积极作用。

2 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呢?新媒体艺术又对其有什么意义与贡献呢?其实“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才逐渐出现的新型产业,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是新生事物。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有了“创意”的引入,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由于创意的提出,也强化了文化在产业中所起到的更加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说起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与意义,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例如,电影产业,就拿2009年的《阿凡达》3D电影来举例,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惊人的票房,主要是因为该电影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新媒体艺术,提供了2D、3D和IMAX-3D这三种制作方式,人们对此电影的着迷,其实是对惊人的电影效果的追求,人们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来感受新媒体艺术带来的试听感受的巨变。

除了电影文化产业中可以看见新媒体艺术的身影,其实我们还能在动漫动画、广告、服装、多媒体信息、艺术设计等行业中看到它的存在和贡献。正因为有了新媒体艺术的融入,依托IT技术和CG技术的迅猛发展,才促进了我国文化经济的蓬勃兴起,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力量不断壮大。

既然我们已经肯定了新媒体艺术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好处和意义,那么到底新媒体艺术的融入,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新媒体艺术的融入,复兴了文化产业的同时还保护了文化遗产,最终提高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追求文化消费,希望能够通过文化消费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世界,拓展生命的宽度。因此,创意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人们新的选择方向,传统的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逐渐将被淘汰。

3 总结

创意文化产业正一步步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如果没有新媒体艺术的支持和辅助,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是绝对不能够如此之快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媒体艺术带给我们的优势和好处,并正确利用它,让它对我们社会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因此,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持续发展性,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中关村,2010.

第7篇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及时、真实、客观。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因覆盖性广、时效性强,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出外部机遇和挑战,对利用好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SWOT分析;传播路径

DOI:10. 16083/j. cnlci. 22-1296/g4. 2015. 08. 00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17-03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依托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体形态。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快速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方式与新媒体方式,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年龄层次跨度大,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受众中青少年居多。

(一)利用传统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阶段,利用传统传播方式完成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以下几个途径:学校教育、制度规范、各级党委的学习、文化建设、传统媒体传播等,其中传统媒体传播主要包括新闻、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倾向于被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在微博、微信、手机应用软件等平台上对用户进行传播。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新媒体开始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生活。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思想,其传播必定要结合社会实际,适应社会潮流,贴近社会生活。青年一代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更需要深入学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利用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更符合青年人的需要。

二、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SWOT分析(参见表1)

SWOT分析是一种面向管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制定或修改组织的经营战略,使组织目标、管理意识、经营方法等适应组织及其变化。此分析方法在各种管理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其综合、系统的思维模式对于制定科学、全面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主要依靠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结合,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 9%.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为83. 4%。庞大的受众群体造就了新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从广度来看,新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每一个体,都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从深度来看,新媒体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关系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影响力,新媒体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确保传播的广泛性。

2.新颖而灵活的传播方式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有着受众广泛、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更多的是自发性传播,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可以引发参与者的讨论和思考。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与接收主体都十分广泛,传播方式更为灵活立体,限制因素少,传播效果更加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面深入的宣传,新媒体中微博的话题讨论、微信的文章推送、美拍的微视频都是很好的传播方式,并且能够通过评论、转发形成互动,带动全民广泛参与和学习。

(二)劣势( Weakness)分析

1.传播过程难以控制

新媒体的传播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只靠官方平台的是不够的。在消息被之后,网民的反应、参与程度、关注点都无法控制。网民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是否能够引起关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较强,而网民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政治性信息的行为较少,参与度与关注度有待考量。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主要通过新闻的方式传播信息,信息源相对固定,信息传播的过程较好控制,要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需要用电视媒体、报刊等多加宣传。

2.新媒体环境中存在消极思潮的倾向

网络环境十分复杂,难以控制。在网络环境中,消极思潮关注度高,导向性强,网民容易受到感染。许多激进的、缺乏理性的参与者缺乏理性平和的参与精神,一味批判,群众的跟风心理也比较严重。相比之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很难吸引观众,在自由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提高其吸引力很有难度。

(三)机会( Opportunity)分析

1.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智能手机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又一次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拇指族”的出现也推动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目前,类似于微博、微信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新形式的应用软件也在不断出现。比如,美拍的出现将微视频打造成信息传播的又一新途径。新的传播方式更容易受到人们的追捧,也能够有效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感,使之更为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2.上行下效的组织传播模式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提升,将其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目前,各层级党政部门都建立有官方信息平台,如官方微博、认证微信号,部分高校还设有大批网络宣传员。这样层级分明、队伍庞大的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信息,并形成广泛深刻的影响。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组织、有效率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四)威胁( Threat)分析

1.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

新媒体是新兴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由于出现时间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之网络环境相对自由,容易出现隐私泄露、言论偏激、信息庸俗等问题。

2.受众群体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生活层次的人群,因此,受众群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差异必然存在。思想水平较低的人群更有可能会发出消极言论,出现非理性抨击的可能性也更高。如何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被不同思想道德水平的人接受,并且避免引起消极思潮,也是传播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三、基于SWOT分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传播对策

(一)充分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形成有组织的高效传播机制(s-0)

党和政府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背景,充分重视新媒体宣传这一途径,把握好新媒体操作便捷、传播迅速的特征,充分发挥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党和政府应借助于新媒体受众广的优势,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人人参与。以高校为例,可以综合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机制。纵向应形成由高校党委、各级学生工作部门发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宣传,院系党委(支部)、团委及基层党支部、团支部配合宣传,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调动积极性,参加新媒体网络平台的讨论学习。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共享可以反馈到各上级,上级再根据大学生群众的反馈商讨下一阶段教育方案,从而形成由上级至下级宣传,下级向上级反馈这样一个循环机制,在不断循环中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横向应形成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动学习,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各高校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优势互补,形成高校交流教育网络,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交互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着力完善网络监管体系( S-T)

针对网络环境过度负面化的现象,党和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弘扬正能量,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出来的科学的思想,政府应对其大力弘扬,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同时,还应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对传播不良信息、发表偏激言论的行为进行惩戒。

(三)打造多途径传播模式,综合提升价值观影响力(W-O)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需要发挥新老媒体的合力作用。传统主流媒体在公信力上有强大的优势。传统媒体信息时往往需要严格把关,并且拥有专业的媒体团队。而新媒体借助于网络优势,具有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在年龄层次方面,传统媒体的受众整体年龄偏大,新媒体的受众则多为青少年。因此,唯有将新老媒体有机结合,才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确立其主导地位。

第8篇

关键词:新闻价值 评判标准 收听收视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 A

一、绪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①。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然而,有价值并不等于价值高,毕竟新闻价值存在于报道写成之前和写成之后两个层面。或许是因为对新闻价值的定义仍存争议,因此目前对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价值高低,一般只是笼统地说它反映了媒体的价值取向和从业人员的功力,实践中还要看社会反响,甚至需要凭借从业人员的经验。再深入一步分析,社会反响多少带有当时的主观意志,受到客观外界某些条件的限制。例如,对广电媒体报道的社会反响,很大程度上以当时的收听收视率(网络媒体是点击率,纸质媒体是发行量)来评判,对报道的新闻价值的评判显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新闻报道常以“赚取眼球”为目标,新闻的价值取向被淡化。这里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外新闻界均认为的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五因素有没有主次之分?当一条重要性突出与另一条显著性突出的新闻放在一起,哪条的价值更高?此类问题可能是从业人员天天遇到的实际问题。虽然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这样或那样的编排取舍有时算不上是原则问题,然而却很可能一不小心暴露了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品位。

二、新闻价值包含的五因素中,重要性与其他四因素不是并列关系,而应是“一带四”的关系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要掌握新闻价值,首先应当抓住这一因素。”②然而在实践中,报道中的重要性因素被其他因素抢夺了风头的事例并不少见。例如,不少媒体报道了在前不久的2012年度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上,王健林与马云就“十年后电商份额是否过半”约了一场标价亿元的对赌,赚足了世人的眼球。说起来,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经济的年度风向标,然而,它却被名人的亿元对赌抢尽了风头。虽然王健林、马云都是数度入选胡润富豪榜的著名人物,但报道这场对赌却并没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因为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输赢的游戏,对赌的标的范畴、计算检验标准、最后由谁来评判、信用支付保证等都没有明确约定。作为有责任的媒体,很容易分辨出这只不过是名人的玩笑而已。

按照新闻价值理论,只要满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五因素中的任一因素,事实就有新闻价值。在对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的报道中,“亿元对赌”毫无疑问满足了显著性因素;对马云在颁奖会上的穿着与王健林形成鲜明反差的报道,也颇有趣味性;CCTV年度经济人物对辩当今多数人都使用过的电子商务,更显时新性和接近性。然而,淡化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传统商品贸易格局带来巨大冲击的重要性,把五因素中除重要性之外其他四个因素都加以突出的报道新闻价值就高么?答案其实已经明确清晰。

作为认真严肃的新闻人,如何评判那条报道,他心中的尺度应以离新闻核心内涵的远近以及事实的确定性为指标。“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2011年,全国的零售总额为18.39万亿元。2012年以来,电商销售额尽管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达到了万亿元,但与2011年全年的零售数字相比,仅占5.4%。”尽管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未来10年的变化并不是马云、王健林所能左右的,譬如,目前电商业大浪淘沙非常剧烈,高管离职也是此起彼伏。一个人才去留动荡厉害的行业,真能长久稳定地发展吗?再譬如,有人粗略统计,“2011年网络零售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而天猫和淘宝就占据3.44%,占比高达80%。”阿里巴巴在电商行业中“一家独大”是否就是这个行业的最佳行业架构,是否能够长期维持?“除了一家独大的隐忧,电子网络销售的税收问题也是一大顽症。据反映,虽然销售已是老大,淘宝却一直被看做“被国家税收遗忘的角落”。淘宝网方面表示,淘宝网作为平台,交易额是平台卖家产生的,并非企业本身营收。而按照国家和各地方政策,平台商家应自觉缴税并接受政府监督。同时,税务局方面有关人士也表示,在平台商不介入的前提下,淘宝网600万小卖家的税收问题将难以解决。”③如今,淘宝天猫的销售已经在全国各地方省市的销售总额中排列第五,那税收还会继续被遗忘么?在税收的监控下,电商销售额的增长是否还能如此“爆炸”?这些显然都是疑团。

由于没有税收的监控,电商的销售额统计实际上是非常粗糙的。电商的销售额究竟是挖了店铺销售的“墙角”,还是创造了另外的销售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究竟如何,这都是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好在国内几家大的财经媒体都没有把“亿元对赌”这条消息刊在头条或者非常重要的位置,说明自律严格的媒体在这方面的价值取舍还是一致的;也充分证明报道即便满足新闻价值五因素的其他四个因素,只要在重要性上不够分量,就不能成为价值高的报道。那五个因素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带四”的关系。

现实中,类似的“对赌”报道还有,例如所谓的“经济学者约赌任志强”明年3月房价上涨与否,输赢的结果是“裸奔十公里”等。从上述评判尺度来判断,尽管这些素材能抓眼球于一时一刻,但最终都只能归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三、构成专业媒体新闻价值核心的重要性因素,离不开专业的普世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很长时间以来,国内普通大众的财经理念是比较狭隘的。许多时候,一般民众认为财经仅仅就是“证券”而已。尤其是财经类的广电媒体,常常被人唤作“股票台”。随着经济改革越来越深入,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股票已经远远不能涵盖财经的范畴。因此,财经媒体的报道范畴以及对报道价值的专业评判理应“水涨船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所说,“中国经济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将带来巨大挑战,而且可能是前人所未经历过的。”④

今天,财经媒体的报道已经不可能停留在以股票为主。例如:按财经专业的普世价值看,对中央银行的报道应当比报道股市更有意义,因为“中央银行往往承担着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职责”。换言之,中央银行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股市,央行的举措是“因”,证券市场表现是“果”。

与证券市场有着同样“因果”关系的还不止央行一家。据此,作为当今有分量的财经媒体,如非遇到特殊的重大事件,股市报道都不应占据重要版面。按此尺度衡量,2012年12月中旬,上证指数在没有重大消息的刺激下,刚刚脱离1949.46点这个三年多来的最低位,到达2150点附近的时候,有关“股指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的报道就没有多大价值。

而事实是,在12月17日之前的那个周五,由于股指大涨,市场上关于“反转”的论调多了起来,引出了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的激烈争论。当时就有人质疑“反弹反转”之争到底有多大意义。毕竟上证指数才2150多点,比上年度的收盘位和今年初的开盘点都低,在经济增长率全球第一的情况下,中国股市连续三年下滑,“久跌必涨”不足为奇。何况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个人的账面损失往往超过大盘的跌幅,上市公司红利不及银行利率的比比皆是,“破净破发”也不少见,股票投资的市场有效性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时候,让只会按图索骥的股市分析师以股指涨跌来解说财经,颇有些算命先生信口开河的味道。

证券市场的历史证明,每当行情潮起潮落时,总有一些人预测底部、顶部,就如同一次次赌博,碰巧说准了是运气,说不准是绝大多数。因此,那些报道也就没有多大意义。

四、评判专业媒体报道新闻价值的高低应遵循内外结合的原则

目前广电类财经媒体普遍受收听收视率的牵制。这无疑是导致财经报道新闻价值评判标准“跟随舞动”的原因之一。毕竟普通百姓日常接触的财经信息是琐琐碎碎的,对财经的感受也是支离破碎的。这就决定了由他们的好恶来评判财经节目、报道的优劣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里仅仅提一个众人已经熟视无睹的现象。目前大家采用的调查数据都在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即精度是百分位的。而媒介调查公司抽取样本数的实用等级的统计精度却只有十分位,甚至更低。从这个现象看,当今广电媒体从业者锱铢必较地企盼的收听收视数据,在统计学上看,其作为反馈指导节目取舍的意义是非常粗糙的。

笔者主张评判内外结合,指在还不能舍弃业内长期实行的收听收视率标准的情况下,引入外界专业人士、行业专家的评判评审,采用被权威专业杂志刊载或被其他专业媒体(多次)引用作为衡量尺度来评价报道的新闻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应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被多次引用至少说明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刊载、讨论以及被广泛引用也应当是一条可供参照的评判标准。

五、结论

由于收听收视率的限制,当下财经媒体的节目或报道通常走的是一条短小、通俗的亲民路线,而从专业财经媒体的标准来考量,这样的节目和报道少有高水准。

要提升专业财经报道的新闻价值,从宏观上看,财经媒体应当把报道重点放在银行业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与贸易等领域;微观上,应放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公司化”等方面。这些都是财经专业以及经济管理部门关心的重要领域,而非某名人对遥远未来的简单对赌,也不是对股市指数涨跌的随意猜想。

第9篇

发现生活之美――公益广告的题材选择

真实,是新闻的力量所在,同样也是公益广告的力量所在。这种“真实”不仅仅是来源于对生活简单地复制或再现,还来自于创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还原能力,它既要保持生活中的“原汁原味”,又要引导观众从中获得认知,获得领悟。

中国的电视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1987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已逐渐成熟起来。从选题到创意,公益广告内容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中央电视台的系列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用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具有典型意义。这些人物中有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也有普普通通的职员;有著名的运动员、艺术家,也有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以诚挚的情感、自身的经历共同诠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主题。在这个系列公益广告中,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在他的试验田讲述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谁都不会怀疑:在不远的将来,知识会让这个梦想变为现实;当观众看到两位贫困山区的女孩由于家里贫穷,谁去读书由妈妈手里一长一短两根稻草决定时,无不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感到震撼……

截取生活中鲜活的情景,强化宣传效果也是公益广告的重要特点。比如一直被大众津津乐道的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讲述母亲下岗以后,艰难谋生,孩子放学以后帮妈妈做家务事,给妈妈洗脚。洗脚,这一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在电视屏幕前被放大,从中折射的是母子间的亲情。

这些公益广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源于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公益广告也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体现和谐之美――公益广告的价值取向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电视公益广告以和谐作为价值核心,运用电视语言告知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摒弃什么、倡导什么、呼唤什么。正如央视《广而告之》开播之初阐明宗旨时说的:“它通过提醒、批评、规劝,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各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达到培育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目的。”

首先,公益广告可以规范公众道德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意识是不一样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公益广告的目的就是要规范道德行为,强化公共秩序,唤醒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这是公益广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公益广告可以服务公众利益。公众利益也就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公益广告就是要传达明确的社会公共信息,维护公众利益,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关注希望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关爱弱势群体、鼓舞民众信心等是公益广告的主要内容。如围绕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一题材,就出现了《从头再来》《真正男子汉》等一批精品佳作。《从头再来》画面中下岗工人坚毅的目光、坚定的脚步,歌手刘欢沧桑而又激昂的歌声:“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一经播出,不仅唤起了全社会对下岗职工的关注和帮助,公益广告本身也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关于公益广告,著名演员濮存昕有一段精彩的诠释:“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

展示艺术之美――公益广告的传播魅力

公益广告传递着社会提倡的精神和美德,它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挖掘人性的美丽,实现自我完善。这就要求公益广告在思想深刻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艺术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展示艺术之美是增强电视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公益广告的美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它所表现的内容所体现出的魅力,即公益广告的内在美。二是电视公益广告应具有极强的外在美,它用画面、声音、色彩、造型、表演、音乐、特技等具体手法和艺术技巧,产生无法比拟的巨大艺术魅力。

近年来,各地在电视公益广告的创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创意上有许多可贵的探索。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在直言相告国民“中国是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夸张地警示人们:如果肆无忌惮的破坏水资源,我们最后看到的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画面上,一滴晶莹的泪水从一只美丽的大眼睛中滴落,让人触目惊心。同样在“庆祝国庆五十周年”、“迎奥运树新风讲文明”等系列公益广告中,精美的画面,恢弘的气势给人们以艺术的感染,让人情不自禁投入关注,并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优秀的公益广告一定是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和谐结合。观众能够从视觉、听觉和心灵上得到享受和满足,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社会风气、社会文明。

传播公益广告――媒体责无旁贷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一定要引领主流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公益广告在宣传理想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在为媒体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进而成为塑造国家或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宁波电视台非常重视公益广告的制作,用实际行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紧扣主题,体现时代特色。这几年,我们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寻找电视与观众情感的共通点,如在春节期间制作播出“过年”的公益广告,传递新春佳节的浓浓亲情;在五一节制作播出“劳动最光荣”的公益广告,赞美“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同时紧密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制作播出配合和谐社会建设的公益广告“共建共享和谐社会”、配合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公益广告“创新之路,宁波有我”等等,这些公益广告在一个时期内围绕着一个主题,反复宣传,不仅观众喜闻乐见,而且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今年,我们又以“唱盛世欢歌,赞美好生活”为主题,对全年的公益广告作了统筹规划,围绕改革开放30年、宁波计划单列20年、宁波文明城市建设等一系列主题,计划策划“为宁波喝彩”、“与文明同行”等公益广告。

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公益合力。动员和整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广告创作,使宁波电视台创作出一批有较好质量和影响的优秀公益广告。2006年,为配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发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这个主题教育活动中来,宁波电视台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展播活动。2007年上半年,宁波电视台又联手宁波市的11个县市区电视台,联合举办以“和谐宁波,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电视公益广告征集展播活动。活动期间,共收到合作单位制作的公益广告24条。有体现环保主题的“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有关注弱势群体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美好生活”,也有宣传文明新风的“文明的距离”等等。这些主题鲜明又风格迥异的公益广告经过集中包装编排,在宁波电视台和各县市区电视台进行集中展播,丰富了宁波的电视荧屏,扩大了公益广告的覆盖面,大大提高了公益广告的影响力。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媒体技术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7-01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指的是电视、广播、报刊等,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1]。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快,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媒体技术易于接受。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掌握了微信、微博、网上学习等技巧,该技术已经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新媒体背景下,必须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看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关注度不够,在经济利益、经济成分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会产生一定变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也会造成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他们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学校对专业技能教育更加重视,忽略了价值观教育的作用[2]。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了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若在课堂上重复讲解相关内容,便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对该科目的教学失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部分老师未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互动性不强,与学生的新观念和思想具有一定冲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挖掘其学习潜能。

二、新媒体背景下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以学生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的特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内容给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复、交叉内容的出现,挑选重点内容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遵循讲授、讲透、讲深三点原则,另外,还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可过度拘泥于书本知识,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不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技术能够将学生视野扩大,另一方面,部分非主流东西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为此,高职院校老师必须将教学投入力度加大,可建设网站,建立校园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其中,对教育软件进行开发,还能够利用QQ群、微信、论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

任何科目的教育都不能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也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需注重实践教育,可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将专业特色、时代特征充分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四)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宣传核心价值观,将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彰显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能力具有培养作用,可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度责任感[4]。

(五)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自我修养,学生的品行需要在后天培养中形成,高职生必须强化自我修养,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重视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要融入群众、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将自律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注重将精神追求、物质追求统一起来。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义务服务活动中,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强化自我修养。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强化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利于为日后高职院校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19-220.

[2]乔芬,李洁.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0):46-48.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人们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我国实力的必然选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其为依托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代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平台。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现状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基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等五所高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等几方面。通过SPSS Statistics 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96.6%。从基本情况来看,样本的性别、年级以及专业分布都比较均衡。

二、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状况

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长分析

新媒体作为一个比较全新的概念,为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有高达61%的学生会使用,但不是很了解,非常了解的学生比重也才只有36%,不使用和不经常使用的学生只有1%和2%。处于这样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新媒体的需求愈来愈大,作为未来时代的领军人物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关注度应该得到重视。

在当今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 54%的大学生认为移动新媒体,如手机、电脑对生活的影响最大,有4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对生活的影响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字新媒体如数字电视、mp4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只有3%的大学生认为其对生活有影响。

对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非常之久,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间大于4小时的有179人,占总样本的58%,而每天上网时间少于1小时的有15人,仅占总样本的5%。

通过以上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移动新媒体和网络。近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流行词――“低头族”,形容的就是那些高度依赖于新媒体并且长时间使用的人,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2.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动机分析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实现了信息的互动和双向交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国内外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分别为:查阅资料、沟通交流、休闲娱乐,所选择的样本数量占总样本的百分比分别为79%、61%和46%。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重要载体,新媒体使各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其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将零散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多样的信息方便大学生查找并且时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构建。高校的教育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单向的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汉字,反而可以利用声画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政治理论话题转化成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语言,有助于其自身价值观的构建和养成。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情况及对新媒体宣传态度分析

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及态度分析

为响应党的号召,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有5%的大学生非常了解,然而有7%的大学生完全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半数以上的学生知道一些,所占比例达到62%,还有26%的大学生只停留在了知道这一浅显的层面。

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被人民群众普遍认同,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关于大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我们得出7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而且能够实现,有14%学生认为有必要但是难以实现,模糊不清和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大学生仍占有6%和5%的比重。

2. 大学生对新媒体宣传的态度分析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本可以利用这一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但通过调查我们可知,当大学生看到新媒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仅仅只有4%的人会仔细阅读;了解详细内容,而有58%的人会选择直接关闭;38%的人会选择性的看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这表明,大学生会主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我们可以指导利用新媒体并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大学生积极有效地接受相关信息。

(三)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网络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在接受网络新媒体的过程当中是否会受到其影响,通过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有54%的学生认为网络新媒体对三观有影响但不大,只有8%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受网络新媒体影响很大的学生所占比重达到38%。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在信息Y源共享上的不足,比如网友可以借助新媒体及时收听收看政府工作报告、了解国家大事、掌握国家政策导向,登陆政府网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这为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借助新媒体资源共享的特点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网络新媒体之所以更加被大学生所接受,主要原因在于其满足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需求、使大学生与其的社会关系之间有更`活的互动。有59%的大学生认为这样一种互动锻炼了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有22%的学生认为互动提供了一个发表个人看法和见解的平台,只有13%的学生认为这种互动有利于获得新思想,进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在高校中与外界进行交往,高校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当代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新闻、观看视频和高清图片,进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网络交往又可以使大学生与交往对象分享原创信息、视频、文字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其对负责多样信息的判断能力。

三、结论及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当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并发现了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1.当代大学生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查阅资料、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比较高,但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3.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但对新媒体的利用程度不高。

在此次调查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碎片化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碎片化”

由于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呈现蜂窝状态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其结果就是核心价值观以“碎片化”的形式为大学生们所接受。有些网络上的帖子,大都靠加以修饰的标题来吸引大家眼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切实的意义,这就导致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传播开来。

(二)良莠不齐的信息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时代最新的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资源,其中难免有大量质量较低的信息,这些都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降低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网络上流传着老人跌倒路人对其视而不见的新闻,这一“道德滑坡”现象引起的深思。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受到冲击

价值权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各项社会活动的终极力量所在,缺乏了势必会导致社会的倒退,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价值权威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让大学生的心灵躁动,容易产生浮躁的状态,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进步。

四、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健全新媒体监督治理的法律法规

当前时期,网络新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各种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直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一些有关维护网络环境的公约早就颁布了,但时至今日,对于加强网络新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加强法律监督,净化社会发展的网络环境。

(二)重视对新媒体的引导,加强新媒体信息队伍建设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社会质疑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起到越来越重的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总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后备力量,其思想动态、价值观念足以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亟需引导新媒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新媒体在运作过程中要加强内容的审核

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难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使其价值观建设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新媒体在运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并设置随时监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系统,若出现低俗、虚假信息及时清理,用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宣传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在课堂教学方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而且要发现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因材施教着重解决。

(五)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塑造独立人格

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带给大学生各式各样的信息,作为受众群体,对信息的筛选或多或少都呈现被动的趋势。因此,需要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坚决抵制消极、腐败信息,同时自己也不低质量的信息,要坚持严于律己,为保持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同样如此。要正确对待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利与弊,发挥政府、新媒体、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的作用,趋利避害,最大限度的发掘新媒体的优势并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N].光明日报,2014-02-18.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网络媒体时代中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都会和网络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当各种信息如洪流般涌入大学生的生活中时,价值观会在无形当中受到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是必要的,只有趋利避害,才能促使大学生在网络媒体时代形成积极向上地价值观,从而推动其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化特性

在新的网络媒体时代,社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性。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媒体慢慢取代了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的主导地位,大学生能够在新媒体中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了解到各类新鲜的事物,接触不同的价值观。这些网络文化与传统的媒体文化存在很大不同,都在无形当中慢慢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化特性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一)资源共享,信息驳杂

网络媒体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特性之一就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在网络上的各种知识信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人们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与各种网络用户产生联系,沟通。网络上的人物形形,接受的信息也是参差不齐,在使用网络时需要做出正确选择。

(二)时空虚拟,容易沉迷

网络媒体不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虚拟的,与现实社会是相对的。许多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虚拟的网络和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容易迷失自我,脱离现实,导致价值观畸形的现象。

二、网络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求知途径”[1]由于网络文化呈现出良莠不齐、沟通自由、容易沉迷等特性,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现实化、个人化等异化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存在一定迫切性。

(一)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

资源的共享、网络媒体信息的良莠不齐,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像一股洪流冲击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现代、传统的碰撞之下呈现了多元化发展。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的价值认识都出现了多样性,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在不同方面有所表现。

(二)大学生价值观念取向个体化

受网络媒体文化的消极影响,传统价值观的社会本位原则慢慢趋向于个体化、个人主义。在网络媒体虚拟、自由的世界里,大学生能够以自身需求为主导随意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甚至极度膨胀。形成了个体本位的价值观,把自身的价值取向放在第一位,忽视价值观中社会价值的地位和意义。

(三)大学生价值观念功利化发展

网络媒体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特性造成大学生心理比较浮躁,价值观中的功利性很强。网络文化的资源共享是他们能够很轻易得到学习资料,从而造成不劳而获的学习习惯。一些大学生不能踏实努力,沉淀自身素养而是钻营于金钱、利益,出现功利化、理想化的价值观取向。

三、网络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

根据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化特性和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异化发展特点,通过以下途径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创建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大学生弘扬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信息化和数字化”[2]以不同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切实的校园生活中不断感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从身边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二)价值观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在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是比较实用的途径之一。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自身价值观、世界观,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比较容易接受,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不但加强了大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还起到了很好的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价值观的建立会产生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他们建立积极地价值观。社会、学校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定期做心理测试,平时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给予相关的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在网络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好价值观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积极向上、健康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才能适应网络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叶晖.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9):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