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3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比尾巴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目标】
1.
认识“比、尾”等
11
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
2
个偏旁;会写“长、比”等
4
个字
和竖提
1
个笔画。
2.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
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喜爱动物、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的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提”。(重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几张有关动物的图片:
教师口述:1.教师引导:小朋友,上面的小动物你认识吗?
2.导入:说一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6比尾巴)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导入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尾巴
嘴巴
谁的
谁家
长城
长江
长短
短了
把手
扫把
雨伞
打伞
白兔
兔子
(1-3)
(4-5)
最高
最好
公鸡
公共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短”,后鼻音“公”,平舌音“最
伞”,翘舌音“谁、长”等。)
②学习提手旁、八字头
2
个偏旁
“公”的偏旁是八字头,上面是个小八。容易和“伞”的人字头混淆。注意“伞”的偏旁是人字头。
“把”的偏旁是提手旁(扌),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和手有关。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字族识字:“把和巴”
找反义词:长——短
组词法:“巴、伞、兔”分别组词为:尾巴、雨伞、兔子
熟字相加的方法:“尾”是“尸+毛”;“谁”是“讠+隹”,“最”是“日+耳+又”。
(2)学习多音字:长(cháng
zhǎng)
练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谁的尾巴长?
这里的加点字“长”读“cháng”,意思是“长度大,与‘短’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ng”,意思是“生长、增加”,组词分别如下:
长
zhǎng(长大)(长高)
cháng(变长)(长处)
②读一读:
等他长(zhǎng)大了,腿就变长(cháng)了。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好看
有些像;像。本文指松鼠的尾
巴好像一把伞。
好像
看着舒服;美观。本文指孔雀的
尾巴好看。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新词,鼓励学生多元识字,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长
比
巴
把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竖提”
(6-15)
师范写讲解: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长”,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提略靠左,在竖中线上收笔。
“比”左窄右宽。短撇略高于短横。竖弯钩从竖中线写起,起笔略高于竖提的起笔。
“巴”横折收笔靠近竖中线。短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上扬。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把”左窄右宽。“巴”要写得略小些,横折起笔略低于提手旁的横,竖弯钩从竖中线起
笔。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细致入微,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课我们解决了生字新词障碍,初读课文后,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特点。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6-21)
(22)
(23-2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
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的生字宝宝,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的导入,学习目标的出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在这小节里,是三个什么句?(问句)
(2)什么是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
(3)找出本小节的一对反义词。(长-短)
(4)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读好问句
疑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读这样的句子时,表示疑问的词(如:谁、什么等)要重读,最后一个字的语调要上扬,声音适当拉长。
3.品读第二小节。
出示: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板书: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一把伞)
(2)“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
4.品读第三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1)和“弯”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弯-直)
(2)“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还可以说“鸭子的嘴巴扁”)
(3)指导朗读:朗读时,语气要上扬。
5.品读第四小节。
出示: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3)
(4-10)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
(2)本小节分别写出了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的什么特点?
(公鸡的尾巴是弯弯的,鸭子的尾巴是扁扁的,孔雀的尾巴最美丽。)
(板书: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3)你从“最”字读出了什么?
(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做问答游戏,朗读时注意读好问句。
背诵时可以认真看图,想象动物尾巴的样子,这样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2.照样子做问答小游戏。
谁的尾巴最好看?
谁的样子最可爱?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兔子的样子最可爱。
示例:谁的手儿巧?丽丽的手儿巧。
谁的字写得最好看?明明的字写得最好看。
3.仿照课文写一写,你也是小作家。
谁的尾巴(
长)?
谁的尾巴(
松)?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桨)?
(老虎)的尾巴(长
)。
(小马)的尾巴(松
)。
(小鱼)的尾巴(好像一支桨)。
4.
推荐阅读《比嘴巴》。
听读比嘴巴,了解动物的嘴巴的特点,试着把儿歌背诵下来,给爸爸妈妈或者别的小朋友听。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仿写课文,训练学生说写的能力。】
五、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板书:动物们的尾巴
各具特点)
六、学习写法
学一法:问答式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采取三问三答的形式,写出了六种小
(11)
(12)
(13)
动物尾巴的特点,让我们仿佛看到两个小朋友正在做拍手游戏。运用这种问答形式写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举一例:谁的鼻子长?大象的鼻子长。
练一练:练习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说话。
(
)
示例:哪里景色美如画?西湖景色美如画。
七、课堂小结
《比尾巴》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我们知道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八、主题延伸: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你知道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画一画,写一写。
猫的尾巴是保持其身体平衡、调整、配合身体其他部位完成某些动作的器官。猫尾巴的动作也常常表达某一感情,如乞食时,尾巴向上笔直翘立,尾尖向一旁或向前微弯;尾巴温和轻柔地摆动,是亲昵和高兴的表示,亦是思考时的动作;如尾巴猛力地拍打,则表示生气;当尾巴出现痉挛性活动,则大多表示愤怒和受惊。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4)
(15)
(16-17)
(18)
板书设计
(课件19)
长
猴子
比尾巴
短
兔子
一把伞
松鼠
动物们的尾巴
弯
公鸡
各具特色
扁
鸭子
最好看
孔雀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游戏。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读时,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安排了同桌、师生问答、小组等不同形式的对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中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不足之处
第一部:坐下来――课前研读教材,精心预设
数学基本思想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得以显化,教材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媒介。作为教师,要成功地站在讲台上,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地研读教材文本,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把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数学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
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猜数游戏》时,课本呈现了“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情景,袋子破了,土豆已掉了3个。一年级孩子们的思维会被这3个简单的土豆所限制。这一教材的呈现不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怎样既能有效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又能让孩子驰“思”遐“想”呢?深入研读教材之后,我对教材的呈现进行合理的“改造”――小老鼠背袋子奔跑,袋子破了,一个土豆露出了一半,快掉下来了。让孩子们猜一猜,当小老鼠回到家,它的口袋里会剩几个土豆,并根据自己的猜想列算式。
生1:还剩1个土豆, 7-6=1
生2:还剩2个土豆, 7-5=2 2+5=7
生3:还剩0个土豆, 7-7=0 ……
大家都说完了,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和他们说的都不一样!缺耳朵(他给小老鼠取的名字)的土豆一个也没丢。因为当一个土豆掉下来的时候,被缺耳朵发现了,正好一阵风从后面吹来,卷起缺耳朵的尾巴,尾巴卷起土豆塞回袋子里,然后缺耳朵停下来,用路边的小草扎紧袋子回家了,所以土豆一个也没丢,算式是:7-0=7。”这个数学童话故事是一个一年级孩子美好的想象,我不禁用掌声表扬他,并鼓励他:“**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是个数学童话小作家。”其他的孩子也跟着鼓掌,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而发言的孩子则洋洋自得地坐下来了,成功、喜悦洋溢在他还充满稚气的脸上。
一个简简单单的细节改动,给孩子的奇思妙想搭设平台,一切的结果孩子可以预料、可以想象、可以发挥。孩子们不唯教材、不唯教师,独出心裁,这恰恰就是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是知识,是成功,是数学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材按照原有的编排结构,让孩子们寻找3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猜测,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而孩子们的学习由于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自主探索很容易陷入僵局;如果照本宣科,孩子们也仅仅是注重于结论的记忆,忽视了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数学的学习索然无味。众所周知: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所有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这么简单的一个知识点,要想演绎得浅显易懂并不简单。其实“位值制”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但是由于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小学生还不可能从“位值制”这样的高度去建构与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的文本时要站在成人的高度,对于知识发生的过程成竹在胸;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了若指掌。
深圳市福强小学刘全祥老师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老师围绕“位值制”这一课点,用孩子们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的算珠拨数进行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为孩子们的驰“思”遐“想”创造机会:(1)用4颗算珠拨数;学生经历拨数――验证,发现拨不出3的倍数,自然想到用多少颗算珠才能拨出3的倍数?(2)任选一颗数拨数;学生在一次经历拨数,验证,交流,发现只要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拨出来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3)这一猜想是否正确,自由报(或拨)数,验证规律。这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互为补充,为学生深度思考预留空间和时间。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几颗小小的算珠,隐隐约约触摸到了3的倍数特征的实质,可谓是“独具匠心”。在不断的探索、感悟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数学思想的渗透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慢下来――课中关注生成,雕琢细节
老师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上课时按部就班地执行着教学设计,所呈现的课堂就是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完全被“执行教案”所束缚。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鲜活的个体,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意外的生成常常是一个“天外飞星”式的提问,一个出其不意的想法,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机智,考量着教师的教育底蕴。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我指导学生认识了1/4后,让孩子们自己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用学具表示出来。大部分孩子都模仿黑板上的例子,用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表示出了几分之一。正当我准备带领学生进入我精心预设的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创造的是2/6……”,这是一节赛课,借班上课,面对黑压压的听课老师和严肃的评委们,我的心跳没了规律,是表扬孩子的与众不同还是演示处理呢?最终,我顺着孩子创造的2/6,引导全班孩子一起寻找其中的1/6。
“我看见了2/6里面有2个1/6。”
“2/6旁边有4个六分之一”
“一共有6个1/6”……
我继续追问:“你们创造的分数里也有这样的秘密吗?”
因为这一环节内容的干预,让课堂的节奏放慢了,导致了我后面预设的环节并没有如期完成,但是我依然兴奋,孩子们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充盈着课堂,让我邂逅了未曾预约的生成。在对生成有意识的引导中,孩子们探索的欲望高涨。
应该说,精心的预设,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更重要的是要将有形的预设演绎在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从而实现数学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
第三部:静下来――课后反思学习,促进成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教然后而知困”,困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出现;教学机智会在反思中激活;教材文本的崭新表达方式会在反思中生成;教师的成长就在不断的反思中实现。
著名的华应龙老师执教《莫比乌斯圈》,让所有的听课教师啧啧称赞。课堂的精彩让我如痴如醉,真恨不得就把自己变成华老师的学生。课堂上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动手做莫比乌斯圈,然后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剪出了一个2倍的长、1/2宽的双侧曲面。但有一个男生直接从边上剪,剪出了一根长长的纸条。华老师抓住这个错例,想提醒其他的孩子。出乎意料的是,男生站了起来,拎起长长的纸条,大声地说:“华老师,我会变个魔术!”对于孩子的答非所问,华老师纠结了,但还是请他上台表演。孩子煞有介事地用一支铅笔和一只圆珠笔玩起了纸带套笔的魔术。原先纸带套住的是铅笔,他将纸带拧紧后,又一圈一圈地松开,最后竟然套住了圆珠笔。同学们和听课的教师一起鼓掌。华老师由衷地夸奖:“真不简单,佩服佩服!”“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继续研究剪出的纸圈……”
案例背景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粒艺术的种子,加以灌输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唤醒幼儿的艺术感知,需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幼儿在大自然、艺术活动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开启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大门,然后用属于他们的方式创造艺术美。
学前儿童生玩,特别是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和游戏,更是充满好奇与兴趣。我发现大班幼儿普遍对橡皮泥情有独钟,一旦玩起橡皮泥,再调皮的孩子也会很快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又捏又搓,一会捏成椅子板凳,一会又捏成蛋糕月饼,还有奇形怪状的飞机大炮。这些五花八门、颜色各异的作品虽然毫无技巧章法,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捏橡皮泥的时候获得了开心和满足。因此,我结合本园的《泥工系列活动的开发实践研究》课题在大班中开展泥工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泥的快乐中培养审美能力,唤醒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把泥工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流传下去,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将泥工活动融入绘本教学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老师把握不好孩子们玩泥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二是片面化地追求孩子的自主性,没发挥出老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三是不了解孩子的"玩泥技能"水平到底如何,四是给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没有针对性。《母鸡萝丝去散步》是非常好看的绘本故事,在本次泥工活动中,希望能将上述问题一一解决。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一起来听一听。
(2)师:先让我们看看绘本的封面上有什么?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1)展示图片
(2)师:大家见过母鸡吗?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3)师:故事里的母鸡萝丝是什么样子的?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1)师:请小朋友观看这是什么?(母鸡),母鸡萝丝怎么捏出来的?(幼儿说一说)
(2)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先取两块泥(一大一小,将小块泥放在手中搓圆,大块的泥放在手中搓成椭圆用牙签将母鸡螺丝的头和身体连起来,用手在身体上捏出母鸡的尾巴,两侧取泥搓成圆锥压扁做鸡翅膀,在母鸡头上捏出尖尖的嘴巴,再用辅助物红豆做母鸡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操作
(1)师:我们一起来捏一只漂亮的母!幼儿制作母鸡螺丝。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环节五:讨论交流
(1)师:小朋友的作品非常漂亮,哪个小朋友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制作的?
(2)师:大家最喜欢哪位小朋友的作品?为什么呢?
案例分析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给孩子们讲《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讲完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母鸡萝丝一共去过哪些地方散步?"引导幼儿回答"母鸡萝丝一共去过6个地方散步,它先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然后越过干草堆,又经过磨坊,最后穿过篱笆,钻进蜜蜂房。"老师接着问:"狡猾的狐狸一直跟在萝丝身后,它明明有6次的机会可以吃掉萝丝,为什么让萝丝跑掉了?"幼儿回答"因为狐狸太笨了,没有注意看路。"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老师给幼儿分别展示母鸡和公鸡的图片,老师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母鸡和公鸡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公鸡的鸡冠比母鸡大!羽毛比母鸡鲜艳!"老师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母鸡的样子,以及故事里母鸡萝丝的样子。通过多媒体播放农村院落母鸡生活的片段,让幼儿仔细观察萝丝和生活在农村里的母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抓住母鸡身上的突出特点,为接下来的泥工制作做好准备。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老师先通过PPT给幼儿播放泥塑母鸡萝丝的步骤图,让孩子们注意观察。然后老师进行引导性提问:"有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母鸡萝丝到底是怎么捏出来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归纳出制作方法,最后老师根据幼儿的发言内容总结泥塑步骤。
(1)分别取一大一小两块泥。
(2)大块的泥搓成椭圆形作为萝丝的身体,小块泥搓成圆形作为的头。
(3)用牙签把萝丝的头部和身体连在一起。
(4)在萝丝的身体上捏出尾巴。
(5)取两块泥都捏成圆锥形,然后压扁,当作萝丝的翅膀。
(6)在萝丝的头部捏出一个尖尖的嘴巴。
(7)取两颗红豆作为萝丝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制作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母鸡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有的小朋友说"萝丝的尾巴像扇子。"有的说"母鸡萝丝的头是圆形的。"还有的说"萝丝的身体是椭圆的。"在抓住了萝丝的这些特点之后,孩子们开始用教师提供的泥、牙签、红豆、泥工板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母鸡螺丝,幼儿除了掌握母鸡螺丝的制作方法,还添加一些其它的东西,而且母鸡螺丝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是坐在鸡窝里孵小鸡的、有的是站着的母鸡、还有的是走动着的母鸡,孩子们个个开动着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其它其它的景色,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来回巡视,针对孩子们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环节五:讨论交流
操作完成后,小朋友们纷纷展示自己设计的母鸡萝丝,老师拍下孩子们的所有作品,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让各位小朋友点评谁捏的母鸡最漂亮。
活动反思
这次的泥工活动,我通过给孩子将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带领大班幼儿正确的掌泥工的基本技能:团、捏、搓、压。在绘本情境的环境里,把教学重点放在正确制作母鸡螺丝的造型上。
孩子们原本就对泥工活动充满兴趣,我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孩子比较绘本里的母鸡萝丝和生活中的母鸡在形象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孩子们在比较中找到母鸡的制作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丰富了大班幼儿的制作泥工技能,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形象的认识。在放映PPT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没看清或者没看懂,我都会重新回放一遍,很多孩子都会感慨:每看一次都会发现母鸡身上新的特点,虽然对母鸡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它身上的一些典型的、突出的特征以前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对母鸡特点的认识也掌握了,塑造形象的母鸡螺丝就就会更加容易。
在本次的绘本泥工活动中,我认识到:
(1)应该选择大班幼儿熟悉、有兴趣的绘本故事。
(2)灵活运用教学设备和手段,丰富幼儿制作母鸡螺丝的经验,提高塑造技能。
(3)在活动导入时就应该突出塑造的人物、动物、物品等。
(4)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来提供泥工活动的材料。
(5)在孩子们动手制作时,老师要及时、正确地给予指导,包括语言方面和动作上的。
(6)加强展示、评价作品环节的互动,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树立自信。
总而言之,我和孩子们在这次泥工活动中收获非常大,让我对幼儿的性格、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为孩子们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指导,让孩子在绘本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小亮."趣"味无穷"色"彩斑斓――优化幼儿绘画活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年09期
[2] 糯米.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蝴蝶[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3] 郭珊珊.大班绘画活动:快乐的企鹅[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本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选编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3篇课文,1个“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1个“语文园地”和1个“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所选3篇课文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借助图片、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演一演、比一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有趣的动物”,在大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时吐字清楚,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语文园地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写字、古诗积累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快乐读书吧”围绕“读读童话故事”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小蝌蚪找妈妈
2
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长成了小青蛙。
1.认识4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
3.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4.能借助图片或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
5.能提取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再交流。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我是什么
2
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以及水的利与害。
植物妈妈有
办法
2
儿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很奇妙,我们要仔细观察。
口语交际
1
有趣的动物
1.交流自己喜欢的一种有趣的动物,吐字要清楚。
2.听后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能有礼貌地提问。
语文园地一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归类识记8个词语,正确认读11个生字。
2.能结合生活了解“迎上去”“追上去”等三组词语中动词的意思。
3.照例子能使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的句式说话。
4.会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做到执笔、写字姿势正确。
5.诵读和背诵《梅花》。
6.朗读《企鹅寄冰》,讲讲这个故事,体会阅读的快乐。
快乐读书吧
1
读读童话故事
1.在课外开展阅读童话故事的活动;了解读书的一些方法和好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2.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体会分享的快乐。
1
小蝌蚪找妈妈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说一句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叹号和问号。
重点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根据语境选择读音。能正确读写“两”等10个字,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写字姿势。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
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角色对话。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字词教学
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3.积累运用
结合课后习题的要求,通过比一比、选一选、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动词的妙用,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动词。借助插图,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__”的句式复述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1.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
(2)初读课文,和同桌一起认读课后的词语。
(3)再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识记“塘、脑、袋”等14个生字,在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
2.借助插图,梳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学校看见了一张寻人启事,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欢快地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2.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通过寻人启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注意遇到不熟的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助识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抽查读。
(3)识记多音字“教”。
2.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1)相机出示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积累运用叠词。
课件出示:
红红的太阳
蓝蓝的天空
高高的树木
清清的河水
(3)指导读准轻声词:脑袋(nǎo
dɑi)
尾巴(wěi
bɑ)
(4)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
(5)读准后鼻音:塘。课件出示:池塘。相机用“塘”组词。
3.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快活”的语气。(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再指名读)
师:小蝌蚪这么可爱,我也想来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请大家给我鼓励,如果我读得不好,请大家给我指出不足。(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后,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出完整的句子,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引导交流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件出示: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4.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完成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腿,再长出两条(
)腿,后来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成了一只(
)。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梳理故事情节,读悟课文呈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分角色朗读课好铺垫。
四、图文结合,学习分角色朗读。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久很久。指导朗读“游哇游”。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准语气、语调。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后游过去叫,读出惊喜的语气,语调上扬。
课件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1)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中小蝌蚪说的话,结合图片理解“捕食”。
②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小蝌蚪说的话。
(2)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①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②读准生字“顶”,识记“披”。
③各小组分角色练读。
设计意图:
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认识介绍小蝌蚪,到学习文本,再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五、情境表演,体悟道理。
1.谁能上台来演一演?(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小蝌蚪)
2.师生合作表演。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多么开心呀!妈妈会怎样夸奖他们呢?
4.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小结:小朋友们以后遇到困难要主动探索。
设计意图:
在情境中体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激起学生喜欢读童话、演童话的兴趣,在表演中体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读生字、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积累动词,并会运用“披、露、鼓、甩”等动词写句子。
3.练习复述故事。
一、图文结合,品读语句。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
2.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
四条腿
宽嘴巴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谁能读一读?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
提示:仿照描写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3.动词积累。
课件出示: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像这样的短语还有哪些?
(2)看图,说句子。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老师披着衣服改作业。
第二幅图:小妹妹露出胳膊打针。
第三幅图:大灰狼吃饱了,鼓着肚子睡大觉。
4.识记“披、露、鼓”。
(1)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3)迁移说话。
①出示一个人的照片。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
课件出示:
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能说短句即可。)
②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③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他们多高兴啊!他们是怎么做的?
(5)找出相应句子,体会“蹬、跳、蹦”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
②指名读一读这三个动词。
③仔细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蹬
跳
蹦
④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带有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
⑤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青蛙的敏捷。
⑥小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句子,感受课文中动词的运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动词,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适时融入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课件出示:
两
哪
宽
顶
眼
睛
肚
皮
孩
跳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
独体字:两、皮;左右结构:哪、顶、眼、睛、肚、孩、跳;上下结构:宽。
2.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两”“皮”。
①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两”“皮”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③范写“两”“皮”,分别提示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2)出示:顶、跳、肚、孩、眼、睛、哪。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①指导书写“跳、孩、眼”。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眼”左部横画间距均匀。“跳”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撇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孩”字中“子”的横变成提。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②指导书写“肚”。
提示:“肚”字教学中,先借助块状图直观展示左窄右宽,再边讲边演示“错位”:左右两边差不多长时,左边的略下移,右边的略上挪,字更和谐、匀称。可出示儿歌“左右等长要错位,左低右高好可爱”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③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末笔点与竖撇收笔处对称。
(3)指导书写“宽”字。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宽”字宝盖头包住草字头,“见”的横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撇和竖弯钩要舒展,底相平。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写,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类书写生字,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范写,落实了写字的重难点,学生先自主练写,再点评,优化写字效果。
三、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1.同学们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到小青蛙生长的过程,真会学习!那么,你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吗?
2.学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按照小青蛙生长过程的顺序,参照图画,用“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要求:用普通话按顺序讲;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个体练习。
(2)反馈指导。按要求组织评议,重点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3)按评议的内容,同桌互讲互评。
(4)反馈指导。
设计意图:
借助课文的插图,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看着图将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复述清楚,复述课文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
、思、记能力训练过程。
四、游戏识词,趣味延伸。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小青蛙过河。同学们扮演小青蛙,一边读词语一边学青蛙跳,准确地读完一组词语就顺利过河了。
小青蛙,双腿一蹬,向前一跳,再一蹦,再一跳。学生边读边小青蛙跳。
课件出示:
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可开心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
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小青蛙过河》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巩固课文生词的识记的效果,和前面环节浑然一体,让学生余意犹存。
《小蝌蚪找妈妈》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同学们可开心了,因为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2.读中感悟,悟中激情。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初读课文后,学生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读的质量。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导学,要求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以读促说,说中理解。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3.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科学教学周记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同学能进行归因法推理,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还有许多生成性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实验安全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我虽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有时下沉有时上浮,这可能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做出以下几种推测:①可能与杯子的大小有关;②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③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需要进一步研究。 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可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需要不断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再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选出一到两个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研究的问题,学生当然很有兴趣,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变得比较强烈,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去,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教学中,不管教学生什么内容,我们都要了解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科学教学周记反思【2】
动物与人类有着极多的相似性,因而他对孩子们来说是可亲可爱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和玩伴。孩子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动物:手里的玩具、床头的毛毛熊、墙上的皮卡丘、书本里的动物朋友、电视里的动物明星等等,动物可以这样说:他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孩子们游戏、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当我们的主体正在由温变得火热时,孩子们对动物的尾巴、动物的眼睛、胎生动与蛋生动物、什么是昆虫?昆虫的种类等等逐渐延伸,孩子们的兴趣也在活动中时高时弱。平日里孩子们的话题都与动物有关:昨天我看了“黑猫警长”;我奶奶家养了一只小猫;我的叔叔家有一直很大的狗。。。。。。孩子们对动物是在是太感兴趣了,一回到家就缠着妈妈江动物故事,有的小朋友还带来了动物园游玩的照片、录像,有的小朋友还讲述了自己与动物朋友的故事。。。。。。
一次的午休时间,孩子们在户外自由玩耍,忽然褚胜贵大声叫喊:“快来呀,我抓到了一只蚂蚁!”他的叫声吸引了好多的诱饵,大家一窝蜂的朝他这儿跑过来,都想一睹蚂蚁的风采,结果,等大家到时,蚂蚁却溜走了。于是,大家展开了蚂蚁搜索行动,忙活了一阵子,却不见蚂蚁的踪影。接下来的空暇时间,孩子们对蚂蚁议论不休。
大班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他们好问好答,勇敢果断,有了一定的表征、表达、表现能力,因而为我的这一次活动打下了伏笔。: 不论何种活动,我都坚持“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活动优先。” 在本次活动中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的注重活动过程。幼儿喜欢的内容多讲,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优先。教师能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幼儿充分大胆地提问。较好地处理好预设型的活动与儿童生成型活动之间的关系。既有教师预先确定目标和计划,又能及时发现儿童的需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性事情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教育行为。充分估计儿童自发生成的内容,准备的材料比实际教学使用的材料多得多。
活动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能使孩子们毫无约束的尽情发挥自己的所长,大胆的提问、质疑,自由自在的学习、收集资料,扩大自己的眼界、知识面,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开放式提问,使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收集资料的办法和途径。孩子们的提问意识增强了,记录表征的手段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了,能大胆的提问质疑了,敢于表现、表达。
问题与调整措施:
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我觉得应及时有效的回应幼儿的发现发展。虽然在活动中我有表扬,有回应,但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
针对幼儿的问题,我准备的资料还有些不足,但在第二天的活动中通过孩子们回家的收集和成人的协助,以及我在电脑中搜索得到了弥补。孩子们的你问我答活动非常热,有好多的孩子在活动中提问解答的能力有了飞跃。
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其实孩子真是你的老师,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能量是不可估计的。而问题是启发幼儿探究、学习的起点,为此我在活动室中专辟了一角问题角,专门记录幼儿的提问,好让大家在提问质疑中求得发展。
科学教学周记反思【3】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学习者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习活动中发展的,“问题意识”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建构才能发展,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消除了学生过分依赖别人帮助的幻想. 现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觉得没问题可提或不懂得怎样提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 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激发和培养.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1. 转变观念,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首先,老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排除功利主义陋习的影响,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尊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要认真聆听他们的见解,并挖掘其可贵之处,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立异. 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地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做适当的评价. 但要注意由于每名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同,不要因为他们的回答不符合自己预计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决,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各种想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
再次,教师要适当增设开放性教学,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让学生大胆质疑和求异.
2.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提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应当以学生的明天作为方向. 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努力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化,才能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做到发展有度,发展适度,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如在“平均数”一课中,放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某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给选手打分和计算分数的片段,看完录像就有学生提出问题,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景中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当中,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它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本能. 二是老师用恰当的导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如:你已经知道了关于今天话题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3. 潜移默化,教会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提出问题
很多老师面临过这样的情况:无论怎样鼓励,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 他们不是不敢或不愿提,而是不能、不善于提问. 他们不会思考,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 这时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对于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如何与原有知识有机联系”、“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新授概念时,可以问“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可以适当增减一些字词吗”;对于实际问题,应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可能与哪些数学知识相关”、“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几何问题可引导学生问“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还差什么条件”、“怎样获得这个条件”、“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而复习课中,可引导学生问“这部分知识的体系是怎样的”、“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几何基本图形有哪些”、“这部分知识有哪些典型图形”等. 不同情境下,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提问的方法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面对情境会思考,会联想,会总结,逐步掌握提问的诀窍. 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激活学生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对比异同法、类比联想法、知识迁移法、问题发散法和矛盾法等. 再次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动用这些方法进行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感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当然,教无定法.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老师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却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4. 适度、适时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离不开对教育过程及结果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过程便是评价.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 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名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 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让学生懂得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 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 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 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会说:“我非常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 ”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学生要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必须借助教师或同伴的指导性评价来实现,因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种设想和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正确、合理和科学等,都需要教师或同伴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给主体提出和解决问题给予一个导向,从而提高学生捕捉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学会提出问题的要领和技巧. 尤其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环节,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技巧.
5. 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探索更多的问题
环节一、 情境导入
(一)展示寓言故事
一颗水珠的故事
太阳快要升起了,那只总爱在太阳升起前鸣叫的公鸡的声音对于明儿来说,就像是死亡前的警钟。
若还是不能跳入叶下的小溪,那么不久以后,阳光就会无情地让我魂飞魄散了。明儿,这一滴生于昨夜将死于不久后的小水珠儿,它早已精疲力竭了,可它还是在努力地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愿望使它忘掉了一切。
呼!突然,风姑娘总算是开了开恩,明儿这下向前移了很大一步。它此时的欣悦,可想而知。此时在它身前不远处,有两颗水珠儿结合了!它们的身体合在一起变是更强大了,明儿看着它们也正在向着叶下的溪水里运动着。结合!明儿惊讶了!眼看前面两个同伴,一同向前走着,它们的速度比起自己一个人来说,可快多了!它们一定可以到达目的地的!明儿心里肯定着这一点。唉!真后悔先前没有叫住它们,要不然,现在我就可以……明儿心里满是遗憾。“嘿!伙伴,我们一道吧!去那叶下的小溪。”明儿正呆立在叶心,忽听到身后一位同伴呼喊道,它正向明儿微笑着。
明儿这时可乐了,感谢上帝,它有机会实现它求生的愿望了。“同是叶上求生人,相合何必曾相识。”明儿道,与另一颗水珠儿结合了。它们的速度,比明儿先前独自前进的速度快多了,于是很快,它们一同滴落到了下面的一片叶子。在这里,又有一颗大水珠,想必也是不久前由几颗小水珠儿结合而成的。“一起走好吗?”明儿热情地邀请着前面的水珠儿。前面的水珠儿微笑了,于是它们又结合了。
明儿和同伴们不停地向小溪的方向奔去,一路上它们又与许多同类结合。它们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也都没有以前前进得那么吃力。
温和的日光,透过茂密的树丛照耀到大地上了,但是我们不用为我们的明儿担心,就在那只公鸡正确报鸣的那一刻,明儿和它的同伴们一同跳入了小溪里。有惊无险,明儿终于获得死里逃生。
小溪里的伙伴们可多了,它们的力量也是令明儿惊讶,小溪不舍昼夜的流淌着,明儿也伴随着伙伴们流入了小河,又流进了大江,最后又来到了蓝色梦幻的大海里。
明儿,它没有被阳光扼杀掉,而且还感受到了世界的美丽多彩!它与身边的伙伴们紧紧贴在一起,飓风疯狂地吹着它们,阳光猛烈地烤着它们,可是,那一切都不会使明儿感到生存的危机。那雷鸣般的浪涛声,正是它们的《生命交响曲》!
(二)情境提问
小水珠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回答)
(三)教师总结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能充分展现他的才华和生命的价值。离开了集体,他就会无法生存,就像小水珠一样,离开了大海,就会在阳光的照射下化为灰烬。
【设计意图】新升入初中的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既感到新奇,又因失去小学时的伙伴,新的友谊又没有建立起来而感到苦恼、孤独。通过这个轻松的寓言故事,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离不开集体,为如何创建新集体埋下伏笔。
环节二、学生活动——描绘我心目中的班集体
1、用三个词描绘你最喜欢的班级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答:健康、活泼、团结、上进、纪律好等)
2、我希望生活在 、 、 的班集体中,因为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我们 。因此,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个 集体中。
思路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风气、班级氛围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出我心目中的班集体的共性,形成共同的班级集体建设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讨论,交流看法,激发学生对新班集体的热爱和期望,概括大家共同的目标,作为大家前进的动力。
环节三、你说我说——我能为班级出些力
活动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说一说自己能为班级做些什么。
活动引导2:安排所有学生弯腰拾起地面的垃圾,把桌面的物品摆放整齐。引导学生从点滴习惯、平常小事开始为集体做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每个同学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有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知道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都能够为集体做贡献。也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献给集体,这个班级才能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环节四、故事展示
故事一:
偷油的老鼠
有三只老鼠一块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根本就喝不到油,愈闻愈垂涎。喝不到油的痛苦令它们十分焦急,但焦急又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它们就静下心来集思广益,终于想到了一个很棒的办法,就是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它们取得一致的共识:大家轮流喝油,有福同享,谁也不可以有自私独享的念头。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想:油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大家轮流喝,一点也不过瘾,今天算我运气好,不如自己痛快喝个饱。夹在中间的第二只老鼠也在想:下面的油没多少,万一让第一只老鼠喝光了,那我岂不要喝西北风吗?吗这么辛苦地吊在中间让第一只老鼠独自享受一切呢?我看还是把它放了,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淋漓!第三只老鼠则在上面想着:油那么少,等它们两个吃饱喝足,哪里还有我的份,倒不如趁这个时候把它们放了,自己跳到罐底饱喝一顿,一解嘴馋。
于是第二只老鼠放了第一只的尾巴,第三只也迅速放了第二只的尾巴,它们争先恐后地跳到缸里头去,浑身湿透,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加上脚滑缸深,它们从此再也逃不出油缸,最后都死在油缸里了。
故事二:
瞎子和瘸子
在一个破庙里,住着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他们经常为了抢占向阳通风的窗户而争吵不休。
有一天,破庙突然着火了,瘸子的腿脚不便走不了、瞎子的眼睛不便也走不了。眼看两人就要活活烧死,在这紧要关头,瞎子终于说话了:“我们还是团结合作吧,我背着你,你给我指方向,咱们一起逃出去吧!”就这样,他们两人都逃过了这次劫难。
思考、讨论:读完这两个小故事,说说看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们从浅显的寓言故事入手,通过对比讨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解决本节课难点问题(在班级建设中学会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环节五、课堂小结
一个班集体,就像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只航船,每一位同学都是一名出色的船员,我们只有明确航向,各尽所能,相互协作,才有希望早日顺利地抵达目的地。让我们行动起来,与老师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
环节六、名句欣赏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环节七、歌曲欣赏:《众人划桨开大船》
环节八、作业布置:
(一)情景分析(当你处在下列场合时,应当怎样做?把你的做法写在横线上。)
1、同班同学张晓红数学题做不出来时, 。
2、学校要举行“集体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规定每班两位同学参加演讲,而自己班里只有一名同学报名参加时, 。
3、班级订的报纸杂乱地散落在讲台上时, 。
4、早晨,你走进教室,发现课桌椅排列得很不整齐,讲台上灰尘很厚时, 。
5、同学小华生病在家,已有好几天没来上课时, 。
6、当你看见一个同学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时, 。
(二)能力提升
进入中学后,我们将认识许多新同学,将在一个班级里共同学习和生活,我们都希望大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进步的班集体中,因为只有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的学习、生活才能获得进步,这样的集体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1)什么样的班集体才能使我们为之自豪?
(2)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我们为之自豪的班集体?
(三)思考和行动
主动地为班级集体做一件有益的事,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这一周我能为班级做的一件事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是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和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为目标的一门课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起到辅助班风、学风建设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恰好是七年级开学初,各班班主任进行组建新集体的关键期,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在备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主要精心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融进集体,才能充分展现他的才华和生命的价值。
第二,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思考、合作、探究来描绘心目中理想的班集体,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建设什么样的班集体),帮助学生形成我要为建设这个心目中的班集体而努力的冲动和认识。
第三,通过“你说我说”活动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发挥所长,为班集体贡献才智,同时认识到建设班集体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并落实到行动中。
第四,通过两个故事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在班集体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建设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团结协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第五,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创建班集体的认识,并努力将为班级服务的认识落实到实践中。
以上五个环节的设计是逐层递进的。活动一通过寓言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离不开集体;活动二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班集体;活动三引导学生思考我能够为班集体做些什么,我应该为班集体做些什么;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到为集体建设出力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课后作业则是督促学生将认识落实到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并通过实践逐渐内化为行为。对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农村学生而言,对陌生的环境既新奇又陌生,既孤独又渴望相互了解和友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活泼、平等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放下胆怯和羞涩,敞开心扉,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心里品质。而这种氛围的营造是建立在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基础之上的。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应该想办法帮助学生带着思考走入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思考者、体验者、践行者,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及学生的困惑,设计一系列有价值的引人深思的问题,巧妙设疑,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
一、恰如其分运用表扬的反馈策略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无法评价自己,需要借助成人的反馈。成人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反馈,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兴趣,扩大幼儿的参与程度,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的正反馈;相反,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负反馈过多,就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并且教师的表扬鼓励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缓解幼儿的紧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更加自如的表现。但是如果教师对幼儿所有积极的行为都进行表扬鼓励,那么教师的表扬就会显得很廉价,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
如有个孩子在集中活动中总是表现得十分乖巧、文静,每次当其他小朋友还在吵吵闹闹时,只要老师一个眼神示意,她就总是能第一个安静下来坐好。于是教师总是表扬“多多真棒”“多多最乖了”等。但是家长们却反映,多多在家里脾气很大,做错事情后家长提出批评她根本不愿意听,她总是说老师一直表扬自己是懂事的孩子、最棒的孩子。听完家长的话,教师反思了对多多的表现反馈行为。的确,对多多在幼儿园的表现,几乎都是表扬,这就助长了她在家的坏脾气,成为她反驳家长的把柄。表扬不是多多益善,关键是恰到好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恰当运用表扬的语言会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因此,即使表扬鼓励是一种有效必需的反馈方式,也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幼儿在园与在家的表现很不同,比如一位妈妈反映,孩子在家的时候总是不收拾玩具,妈妈让他收拾好,语气稍重了一些,孩子就受不了了,大声对妈说:“你不能批评我,今天老师表扬了我好几次。”可见,过多的表扬也是有负面性的,被表扬声包围的幼儿往往容易处于骄傲自满的状态,缺乏抗挫能力,容不下半点批评。在表扬声中成长的幼儿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看不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多种角度,失去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无原则的表扬容易助长幼儿的不良习惯,一味表扬会成为幼儿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慎用表扬、善用表扬。
二、有针对性地回应和提问的反馈策略
1.引导式提问,多追问。
《指南》中的教学建议强调:教师应积极回应孩子,对幼儿的答问行为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应对幼儿的行为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进行引导式提问,进而追问,给予一定的暗示和帮助。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幼儿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并给予幼儿语言示范。教师引导式的反馈更能引发幼儿深层次的思考,推进幼儿的表述,如果采用提示告知的方式,幼儿可以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答案,但不会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这样就会降低幼儿的自主性。所以有智慧的教师更倾向于通过引导来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反馈,如果当幼儿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期望,教师可采用追踪性提问的方式推进幼儿的表述,或引导幼儿调整思考的方向。
如在科学活动《谁沉得快》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5不同的物品,先引导幼儿猜想它们沉的速度一样吗?幼儿的答案是不一样。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因为它们是不同材料做的。师进一步追问: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因为1号是铁做的,2号是木头做的,5号塑料做的。教师小结:不同材料做的物体沉的速度有没有不同,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教师在抛出问题听到幼儿的回答之后,很快意识到幼儿之间的认知冲突,师对幼儿的回答不是简单的重复肯定,采用的反馈策略是启发性提问,及时追问,帮助幼儿分析问题。通过教师的追问,幼儿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就呈现出来了。教师在追问中,要求幼儿解释思考的过程,并且总会对幼儿的话进行总结完善,联系高级词汇,使之富有逻辑性。再如在语言活动《小蛇历险记中》中,针对一幅比较复杂的画面,教师进行了以下的引导式提问与追问:师:最后一幅图上的故事谁看懂了?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幼:他们两个在一起。师:他们在一起做什么?幼:蛇宝宝和蛇妈妈在拥抱。师:它们是怎么抱的?幼:它们是把尾巴卷起来拥抱的。师:它们把尾巴卷在一起看起来像什么?幼:像麻花一样。师:像麻花一样,你说得真好!师:这样是轻轻地拥抱还是紧紧地拥抱?幼:是紧紧地抱在一起。师:为什么它们要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因为小蛇走丢了,好不容易找到妈妈。师:谁能用一段好听的话来说说这幅画的内容。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图画,教师采用引导提问与追问的回应方式,一步步引导幼儿从概括到具体,有层次地进行表达。不但使幼儿清楚了画面的内容,还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看图兴趣,理解了画面内容,更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表达和感受能力。
2.开放式提问,多梳理。
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对教师要求比较高但却非常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发散幼儿的思维。但幼儿语言比较零碎、简单,表达的信息也不完整,教师反馈幼儿回答时,在肯定幼儿的基础上用更加完整、精简的语言复述幼儿的回答,更加有利于幼儿的理解,也为其他幼儿提供语言示范。
如在数学活动《认识粗和细》中,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小棒,然后提问:怎么样把这些粗细不一样的小棒分开?幼儿:一根一根比看再分。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吗?幼儿:可以请尺子来帮忙。教师追问:还有什么工具来帮助吗?幼儿:可以请有不同大小洞洞的小框来帮忙分。教师:除了请工具帮忙,还有其他办法吗?幼儿: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人挑一种。教师小结:用工具来筛选粗细的方法很不错,合作分工的方法也非常好,大家去试一试,哪一种方法更快。教师多次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还有什么”“哪一种更好”,发散幼儿的思维,充分地给予幼儿表达想法的机会,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最后进行了梳理和小结,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肯定的同时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再如在音乐活动《听雨》中,教师提问幼儿听雨的感受,男女幼儿对听雨的感受出现分歧。男生:喜欢,因为下雨可以陪着小朋友们静静地入睡。女生:听着雨声就睡不着,觉得雨声太响了。这时候教师进一步提问他们的感受,男生:雨落在小朋友的手上,好像雨点与小朋友逗着玩。教师进行一定的语言示范:他不仅想得美,说得也好,雨点落在手心里,我们接住了它,和雨点怎么样?男生进一步回答:和雨点一起玩。教师:哦,雨点和你一起玩游戏了。女生:我觉得我不喜欢下雨,因为有些草房子会被雷打坏。教师再次进行了语言示范:那是夏天会发生的事情对吗?夏天下雨的时候往往会伴着雷声,那个叫雷阵雨,你的观察真仔细。在教师提出听雨的感受这个开放性问题之后,幼儿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与他人的回答做比较,并对幼儿的语言进行精简,用更加高级的语言复述等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反馈,给予幼儿很多的语言示范。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鼓励幼儿交谈,在肯定幼儿回答的同时及时追问,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观点,增加了幼儿的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活动,十分灵活,让幼儿自主思考,发散思维,最后对幼儿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三、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反馈策略
眼神暗示与肢体语言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教师对幼儿常用的反馈方式,肢体语言形象直观,幼儿可以通过老师的眼神、表情和手势运动接收信息,引起关注。但单纯的肢体语言,有时会让幼儿无法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老师的反馈易被幼儿忽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肢体语言再配合上口头语言的使用可以让教师的反馈更加具体明确,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我们幼儿园都非常重视教研活动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能根据各自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并在教研的形式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序有效地开展教育研究。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幼儿教研工作总结,请笑纳!
幼儿教研工作总结1金秋的九月,又是开学的季节!这次开学我迎来了小班的宝宝们。分离焦虑症使得开学的头几天我们是在宝宝们哭声中度过的!我们要安抚宝宝的情绪,还要应对家长的不安!
每天都有哭哭啼啼要找妈妈的孩子,那我们就把她们抱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安抚。忙不过来时要一下子抱着好几个,温柔的哄着她们,中午不睡觉,老师要抱着拍着睡觉,看到睡着的宝宝,虽然身体很疲惫心里却很欣慰!
这头孩子睡了,那头还有不安的家长需要我们来安抚。我们在QQ群里耐心的回答着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这还要考验我们老师的记忆力,因为家长不仅关心孩子吃了多少饭,还要问问宝宝在园里大便几次,细节问题我们时刻都要关注到,真的是不容易呀!我们时刻抓拍下宝宝的精彩瞬间,发送到群里面,有时间就更新照片,让家长了解宝宝在园动态,让家长放心!
俊雨和梓旭宝宝睡觉要有人抱着才睡,在开学的第一周里我们两个老师每天中午要轮着抱着他们睡。梦琪是抱着也不睡,搂着他也不睡,她就像复读机一样,一直在重复着两句话:“我要找妈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为了别的孩子能睡个好觉,只能为她开绿灯了!哄睡了其他宝宝,带着她出去玩!
班里有个晗钰宝宝,吃饭特别慢!每到中午饭,都要耐心的去喂她,直到她吃饱了,我才快速的吃几口饭,基本上前几天我都没吃饱,本来就有胃炎,加上吃饭不注意时常会胃疼!可是看到宝宝们被我们照顾的很好,心里又是暖暖的了!
每天我们都是这样照顾孩子的,为孩子擦屁股,洗尿湿的衣服,忙到喉咙发炎也顾不上休息,变着法子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陪他们运动、睡觉、吃饭,其实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做幼师的还要有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画画弹琴唱歌跳舞数学还要讲故事,也要会编头发……
可是我们是一名幼儿教师,每天都要做着这些平凡的事,只要我们把这些平凡的事做好了,我们就是一个不平凡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研工作总结2当我照着镜子梳头的时候,看到脸上的皱纹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慢慢加增,让我不由得想起那过去的一切,在脑海里萦绕。青春不再回首过去,不禁感慨万千,我的苦乐年华。
二十多年前的我,算是一个幸运的人,让我走进了幼儿园担任老师,从此拉开来了我人生舞台的幕布。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活泼开朗的我,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孩子王。在破旧的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教孩子怎样做人、长智慧,每当我想到这些,我都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随着这几年的社会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为了提高幼儿园老师的素质,教委对老师的管理及考核也逐步严格了。为了保证这个我所心爱的工作,我先后报名到市里的幼儿教师职业培训进修。在这期间,有的老师耐不住清贫,终于放弃了一个月不到一百的工作,到其它单位淘金去了。眼看着人家穿金戴银的,流光溢彩,我羡慕,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最终还是割舍不了对孩子的那种爱、那份感情,于是,决定还是跟孩子在一起,但我无怨无悔。俗话说,‘人过四十大半辈’。而已过大半辈子的我,仍然有一颗童心,地里的农活、家务活对我来说一知半解,不过还好,老公和我从不在意。我经常听到外人对我说,‘你都成了老顽童了’。每当我听到这些话时,我就在想:活着不容易不必太计较得失,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天天在一起,每天有颗不老的童心,比什麽都好。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我认真地和孩子过着每一天,像我这年龄的人,有谁能够和孩子在一起看蚂蚁上树,听小鸟唱歌,在花园里看花,闻花的花香,又有谁能天天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游戏、画画,更有谁能牵着孩子的手在和孩子边走边唱呢?是我,是我,就是我。年龄算什么?我依然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你们羡慕吧。
不过,也有烦心的事,记得在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鹏鹏小朋友说去厕所小便,我告诉他:“小心点别跑”。可是偏偏就出事了,他不小心摔倒了,把膝盖摔破了皮,流血了。我赶紧给他抹上了药水,给他包扎了。离园时候,我满怀歉意的给他的家长解释,谁知道他的他爷爷却暴跳如雷,劈头盖脸的给了我一顿责骂,让当时的我,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委屈羞辱的泪水夺眶而出。事后,想想这位态度过分的家长,对我的那个态度,幼儿园工作无小事,幼儿的安全最重要,让我也想到了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哪个不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伤在孩子的身,疼在父母的心,更何况是鹏鹏的爷爷,隔辈更亲啊。从那以后,我更严格要求自己让孩子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不离我的视线。
每天早晨一进园,听着孩子们一声声的‘老师好’美着呢。
总之,天天跟孩子在一起,永远有一颗年轻的童心,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幼儿教研工作总结3通过全园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一学期的工作。本学期,我们紧密围绕新《纲要》精神理念进行贯彻落实。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以教委办精神为引领,开展了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较好地调动了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现将这半年来的工作做如下的总结,希望能借此积累好的经验,同时反思存在的不足,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使教师的工作和业务能力逐渐成熟起来,为下学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
一、日常教学的管理时时抓
加强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管理,对照《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和《幼儿园教学活动常规细则》的要求,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和谐、安全、丰富、新颖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及时挖掘生活常规的教育功能,通过常规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发展他们的自理自律能力。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效抓
1、紧抓学习机会。
幼儿园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每次的观摩研讨活动,特别珍惜每次镇级、市级的各类培训讲座机会。这学期我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共20人次以上。分别组织教师观摩镇语言优质课活动、市语言优质课活动、实验幼儿园“创造游戏”活动、观摩__镇级开放日、组织三名教师参加期初工作检查、选派两位教师参加__市保健员培训。
2、在学习的基础上,幼儿园还进行二次培训,将好的经验和教学理念进一步传达与幼儿园的老师们共享,提升全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周四教研日周周抓
1、本学期,幼儿园根据园内实际,分别采用结对子、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同研讨。
展开的课题是语言领域的儿歌《家》《尾巴的用处》《动物的嘴巴真有趣》《轻轻地》《水果歌》、散文诗《秋天多么美》诗歌《美丽的伞》、故事《三只蝴蝶》《胆小先生》阅读《小熊睡不着》讲述《圣诞树》。在教研活动中,每个活动都能如期进行,教研氛围融洽,真正落实了“周四教研日”和“每听必评”的两项制度。本次活动一课二研的居多如:《三只蝴蝶》《秋天多么美》《尾巴的用处》《轻轻地》等。在活动中,教师能从知识、情感、能力三维度制定活动的目标,且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另外,环节的设计较清晰有层次性,并能逐步凸显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师幼互动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有所创新,教师能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让幼儿更直观的学习、理解活动内容,借助图谱突破重难点。
2、各年龄段的教研力度也逐步加强,新老教师的配对开课学习也取得较好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结对子的教师们能认真备课,共同准备教具,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每个新教师独立制订计划,独立设计教案,独立上一节公开课,促使新教师快速成长。
四、勤于笔耕学写抓
为提高教师整体写作水平,我园这学期以教师绩效为契机,并对教师的写作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大胆动笔、积极投稿。相信从不敢写到敢写到乐写中,老师们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多。
五、成效与不足
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开展教学展示活动。
其中,__教师提供大班语言活动《云彩和风儿》代表幼儿园参加镇片段教学荣获二等奖,同月参加镇级语言优质课堂教学评比荣获二等奖。
幼儿教研工作总结4我们教研组在区教育局小幼科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幼儿园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为理论依据,按照学年初制定的工作要点,本着求实、开拓、创新的原则,努力开拓教研工作的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现将这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新学期工作会议
为了提升幼儿园园长的管理理念和水平,促进园所之间的友好交流,我们在九月份召开了“幼儿园园长新学年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新学年的工作目标,提出了新学年工作的重点、建议,并对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园长们也分别谈了自己幼儿园新学期的工作设想。从各位园长的介绍中能够体会到,我们幼儿园都非常重视教研活动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能根据各自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并在教研的形式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序有效地开展教育研究。通过此次会议,到会的园长们纷纷表示将共同携手,开创幼儿教育的新局面。
二、组织安全卫生检查工作
为全面加强区幼儿园安全卫生工作,根据区教育局小幼科的部署与安排,我们和__片实行了安全卫生工作交叉检查。9月20日我们组织了由片长任组长、三个幼儿园园长和一名保健医生为组员的安全卫生工作检查小组,对广氮片13所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检查。从检查13所幼儿园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幼儿园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组织制度健全,环境、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做的尤为突出。但也有少数幼儿园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办园证未年审和人员没有上岗证;次弱的是卫生保健工作,主要表现在档案资料不齐全和没有上墙资料;其次是园舍条件达标率不高,主要是班额过大。一天检查下来,我们被广氮片幼儿园园长们浓浓的热情和快乐爽朗的笑声所感染,她们向我们传递的是:工作着是快乐的,共赢才会赢!因此,她们像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有商有量。这是我们检查小组成员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组织各种比赛活动
根据20__年区教研工作计划,我们片圆满完成区的各项评比与比赛活动,在参选活动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层层选拔,给我们的教师创造了展示的机会和条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片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论文比赛、教玩具制作评比,我们的教师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组织“区20__年幼儿园贯彻落实《纲要》论文比赛”
为总结区广大幼教工作者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幼教事业的发展,区里决定开展“区20__年幼儿园贯彻落实《纲要》论文比赛”。在参选过程中,根据区的评选要求,我们邀请专家为我们片的论文逐一进行修改,及时选送区里参评。并荣获区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的好成绩。
2、组织“区自制幼儿教玩具比赛活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丰富幼儿教育环境,提高幼儿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小幼教科组织全区第二届幼儿园自制教玩具比赛。我们的做法是,先由各个幼儿园自行进行参选,将获奖作品再集中到片长园进行初赛。各幼儿园积极参与,选送参加初赛的作品就达28件。根据区里的评选要求,我们层层选拔,严格把关,采取不计名、不公开单位的评选方式,公开向片里的幼儿园进行展示,经统计分数选出15件最符合评选标准,即体现“操作性、教育性、安全性、经久性、环保性”的教玩具作品送到区里参加决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幼儿教研工作总结5依照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我园圆满完成了学期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以往相比搞出了特色,获得了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教研活动日趋规范
1、规范体现在计划的制定上。
在计划的制定上我们采取了“逆向性”原则,即:计划的制定由下而上,从基层中搜集、挖掘问题。学期初保教室便组织各年级组教研组长广泛争取教师意见,然后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出学期计划,该计划具有从群众中来、立足于实际、可操作性强、粗线条定目标的特点,而且能通过让教师参与计划的制定,达到人人支持教研、人人明确方向的目的。而在每次教研内容的确定上,保教室更是精益求精,结合学期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教学实际和教师、幼儿所需等灵活性地安排教研内容,所以每次教研教师们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体系上。
本学期,在教研组织体系中更加明确了各层的职责,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做到了“分工不分家”。
3、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准备与整理上。
学期初,保教室在原先“教研活动记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教研备课记录”和“教研活动语录”,当确定出每次教研活动内容后,提前将通知发放给各班,以便每位教师做好思想及行动上的准备;而教研活动主持人就要认真做好本次活动的备课,对活动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要做好估计与准备;教研过程中,由记录员详细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及参与者的发言,以便过后分析同时也能积累下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二、教研活动时间得到更充分的保证
自从本学期幼儿园将周六上午做为半日工作日以来,教研活动较以往在时间上得到了更为充足的保证,故而增强了教研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教研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了教师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
三、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首先,本学期我们在原先基础上,又进行了两种教研形式的大胆尝试。“一节课两次观摩三面评”,在提高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教师观察、评价、反思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案例式教研”由于都是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教师们极容易找到共鸣点,又因为彼此间的切磋比较、交流反思,往往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而这一答案便是我们下一步实践的依据。
其次,在教研内容的设计上,既有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内容,又有解决教育困惑的内容,还有培养教师专业技能、交流彼此经验的内容等等,但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听、说、思、写的能力。
再次,教研的组织上有集体教研、分组教研还有随时随地的个别教研,教研的成员是流动性的,教研的主持者也是轮流担任的,如今我们的教研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了。
四、教研有突破,效果有新高
1、教师的教研热情空前高涨。
教研活动的开展增进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彼此间的感情,整个幼儿园的气氛更加的和谐,教研积极性的激发同时也激起了教师们工作的热情。
2、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跨越式前进,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观察的敏捷度与深度、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升撰写的能力等。
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所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我们得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经验,如:如何做好主题活动前的准备;如何选择与设计主题中的活动;各种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等。
五、教研活动的反思与不足
有总结和反思便能实现再提高,在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尚存众多的不足:
1、由于周六兴趣班开办的缘故使得部分教师未能全程参与,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实为一种损失。
2、活动中虽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缺少在实践中的反复论证。
[关键词]:教学视野 学科范畴 设疑 解惑
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课改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教学工作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拓宽教学视野,走出学科范畴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有这么一位实验老师说“教材仅仅是众多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锋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此说来,光靠数学课本显然是不够的。
《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将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本领导。如:一位老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
(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课前,让同桌相互画正面像,课始,展示各人的作品,并引入画人的正面像有一定的常识,那就是美术上学到的“三庭五眼”;然后,通过赵本山等名人的正面画像来验证;最后,形成几道比例式来引入比例的概念。这种从美术到数学的教学,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大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形式与效果的有机结合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让学生沿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时也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有的低年级老师教:“9的认识”时摆9根小棒、9个图片也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三、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巩固训练,是学生对新知识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存在着单一、机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观摩课、公开课从新知识引入到巩固训练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并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数是一位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叫小明去买土豆,邻居叫代买一些,小明回来算帐,列的竖式有以下三个,你能帮小明算完吗?(土豆单价可以从市场调查获知)
(1)两家土豆数量(千克)(2)小明家土豆用钱(分)
()()()
+()×()
17()()
(3)邻居家买土豆用钱(分)
()()
×()
()()
这些巩固训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即《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等课改理念。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还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正是在训练学生发现创造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有收获,即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训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但也应该是学生探究新知识基础之上的训练,那种以较短时间结束新课,用大量练习进行训练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另外,教师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熟能生巧”的合理性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论,便“熟能生笨”、“熟能生厌”则是存在的事实。
四、注重设疑,引生回味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
一、光靠课本够吗?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有这么一位实验老师说 “教材仅仅是众多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锋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此说来,光靠数学课本显然是不够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将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本领导。如:一位老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课前,让同桌相互画正面像,课始,展示各人的作品,并引入画人的正面像有一定的常识,那就是美术上学到的“三庭五眼” ;然后,通过赵本山等名人的正面画像来验证;最后,形成几道比例式来引入比例的概念。这种从美术到数学的教学,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大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让学生沿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时也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有的低年级老师教:“9的认识”时摆9根小棒、9个图片也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三、训练时多一些问题解决
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巩固训练,是学生对新知识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存在着单一、机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观摩课、公开课从新知识引入到巩固训练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并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数是一位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妈妈叫小明去买土豆,邻居叫小明代买一些,小明回来算帐,列的竖式有以下三个,你能帮小明算完吗?(土豆单价可以从市场调查获知)
(1)两家土豆数量(千克) (2)小明家买土豆用钱(分)
(
)
( )( )
+(
)
×
( )
1 7
( )( )
(3)邻居家买土豆用钱(分)
( )( )
×
( )
( )( )
这些巩固训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即《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等课改理念。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还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正是在训练学生发现创造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有收获,即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训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但也应该是学生探索新知识基础之上的训练,那种以较短时间结束新课,用大量练习进行训练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另外,教师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熟能生巧”的合理性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论,但“熟能生笨”、“熟能生厌”则是存在的事实。
四、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
关键词: 前期经验 创造 个性
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参与、表现个性、愉悦体验?师幼活动前应做好经验累积,依据幼儿已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协助幼儿建构新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富有个性与生命的艺术作品。但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我们存在一些困惑:教师面对幼儿的美术创作中的困难该不该具体指导,如何把握好度,如何掌握好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活动中有效地进行指导,等等。
我们发现教师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对美术教育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教师的指导能否做到有的放矢,能否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关系到幼儿能否独立地参与到美术创作中。为了丰富教师与幼儿的前期经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研究。
一、从观察入手,丰富幼儿对创作对象的认识和感受。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对会动的东西的兴趣远远地高于不会动的,所以,我利用一切时间,引导幼儿成为一个会观察的有心人。幼儿对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常会视而不见,或是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只是简单地看看外表。在平时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学会按序观察、比较观察,有意识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如引导幼儿在创作《好吃的苹果》时,我活动前就鼓励幼儿每人带一个苹果来园。由于苹果来自不同的家庭,品种、颜色、形状都各不相同,我就提醒孩子们之间互相比一比大小、找一找不同、闻一闻香味、切开了尝一尝味道,再比较切开的苹果与整个的苹果有什么不同。正是有了这些具体的感性经验,孩子们在创作苹果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看别人怎么做就自己怎么做了,雷同的作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形态各异的苹果:有的是整个的,有的是一半的,还有一瓣瓣的;有的是有叶子的,有的是吃了一大口的;有个小朋友的苹果上还有个毛毛虫,他说:“好吃的苹果,虫子也喜欢吃呢。”
二、与其他领域的有机融合,运用知识经验的迁移作用,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为了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大胆表现,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我们尝试与其他领域进行有机融合,注重知识经验的迁移,促使幼儿自主性创造,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美术创作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它与语言、科学、社会、健康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就会为美术创作提供具体的创作思路。
1.利用儿歌、故事等语言经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为了引导幼儿制作《各种各样的鞋子》,我为幼儿选择了童话故事《会旅行的鞋子》,通过故事中的周周把各种鞋子变成汽车、飞机、船、滑梯等,鼓励孩子们根据故事提供的情节与角色,为周周再设计一个鞋子形状的交通工具,于是有了大头靴子状的坦克、有了高跟鞋状的跑车、有了凉鞋状的敞篷车……
2.运用音乐经验进行美术创作。同属于艺术领域的音乐,更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学会了唱《大公鸡》,就对大公鸡有了具体的认识,知道公鸡是有红红的鸡冠、大大的绿尾巴,能很快地抓住创作对象的特征,创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了。
3.与数学领域的融合,获得了创作经验的积累。老师巧妙地引导幼儿对数学活动中的形体进行联想,启发幼儿想象,让孩子们创作球形、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物体;引导幼儿运用经验,把世间万物变成各种几何形体,使创作的作品更加具有想象力,于是出现了球体的小胖猪、圆锥体的狐狸、圆柱体的长颈鹿,等等,特别地形象、有趣。
三、教师开展预操作,预想幼儿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难点,为真正的教育活动积累教育经验。
教育的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二者有效互动的过程。幼儿需要积累创作经验,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更需要积累经验,了解了创作对象具体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课前亲自动手塑造,感知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分析研讨,预想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有时,教师认为看似简单的东西,可能就是孩子们的难点,而教师认为的难点,可能孩子并不会这么认为,所以,只有亲自做一做,才能更好地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也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指导,增强教学的效果。
正是有了课前的亲自塑造,教师才能预想到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困难,教师可以事先想好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次在大班创作《恐龙的故事》时,我通过自己动手创作,发现活动的难点就是塑造出不同恐龙的主要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利用秋游中华恐龙园的机会,引导幼儿找一找、比一比不同种类的恐龙有什么主要的特征,向讲解员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孩子们对恐龙有了具体而感性的认识,再到美术活动《恐龙的故事》时,对教学中的难点不再惧怕,而是非常自信地表现出不同恐龙的个性特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为幼儿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支持幼儿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还要做足课前功课,为课堂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好比为孩子们造楼房,只有底子大而厚,才能往上造更高的房子,房子也才会更加牢固。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教”与“学”,还要重视课前经验的“积累”与“丰富”,再结合课后的“反思”与“修改”,让每一次的教学过程,都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