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

时间:2023-06-06 09:3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实践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设计;实践探索

课堂是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构建要素之一,也是师与生展现各自生动特性的重要载体之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必须主动认识、适应、发展新课改,与时俱进的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形式,最大程度的放大课堂教学的功效,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能和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课堂观摩发现,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密切联系和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要素,善于创新活化课堂教学的形式方式,实现“导”与“学”的深度融合、互促并进。鉴于此认知和感悟,本人在此简单说说对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

一、利用现代科技元素,展现课堂生动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具有潜移默化的渲染,对师生学教互动具有深刻显著的影响。优化课堂必须从提升课堂氛围做起,必须从增强课堂情趣做起。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重课堂讲解、轻环境营造的做法,将打造引人入胜的生动教学环境作为重要任务,善于借助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把课堂作为现代化教学器材运用的试验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运用多媒体器材、信息技术等,创造生趣盎然、形象逼真的教学场景,吊起初中生的胃口、提振初中生情感,让课堂充满无穷吸引力和生命活力。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改变过去口头讲解、黑板作图的教学方式,引入电脑、电子画板以及投影仪等教学多媒体器材,将二次函数的图像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利用电子画板的动画、拖拉、批注等功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内容,进行形象直观的揭示和动画展示,让初中生对复杂的性质内容有一个全新、直观的认知和掌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探知内生自觉。

二、注重学教互动实施,彰显师生各自内在特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程度、配合程度。学生与教师的密切协作、深度互动,才能充分展现各自的应有特性,实现学教效能的最大功效。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紧扣师生学教活动进行重新构建,发挥教师的“引”和“导”作用,组织具有双向特点的交谈式、谈话式、协作式等教学实践活动,围绕教学要求、学习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引导、探讨等双边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与教师深度交流、深刻协作中提升学习效能,展示各自特性,实现学教效果最大化。问题:已知:P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点,且BP=3PC,M是CD的中点,试说明:ADM∽MCP。教师在该问题讲解时采用师生互动、学教结合的形式,其过程如下:通过题意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是关于求证三角形相似的问题,结合题意需要运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内容。学生分析题意,感知问题意图:欲证ADM∽MCP,通过观察发现两个三角形已经具备一组角对应相等,即∠D=∠C,此时,再求出此对应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即可。教师针对性点拨:分析: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识别两三角形相似,除了要掌握定义外,还要注意正确找出两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学生根据要求,组建学习小组合作探析,探寻解题思路: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M为CD中点,CM=MD=12AD.BP=3PC,PC=14BC=14AD=12CM.CPCM=MDAD=12.∠PCM=∠ADM=90°,MCP∽ADM。教师开展点评讲解,明确指出: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根据图形提供的数据计算对应角的度数、对应边的比。师生共同解析归纳解题路径:本题中把若干线段的长度用同一线段来表示是求线段是否成比例时常用的方法。

三、活化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成效

课堂教学实施前,教师需要细致、深入的预设活动,对整个教学活动环节及内容予以构造,确定教学的形式和方式。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在预设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进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事前未能预想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节奏”,因地制宜,重新优化和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本关键在于渗透和落实新课改教学要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探知、更好地发展做好文章、下好功夫,推动初中生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走远走好。

作者:刘爱国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

参考文献:

[1]付波.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方法[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

第2篇

【摘 要】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教学实践构建出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也将该模式应用于笔者所参与的“天云项目”中,从而在研究和实践中对其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 教学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2-0044-04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的一两年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媒体的大量关注。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化学课上的尝试。他们录制了教学视频让学生回家观看,初衷是帮助缺课的学生,但他们逐渐发现这种“学生回家自学,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学生也很喜欢。由此,两位化学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在班级里面开展这种翻转式教学。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天河区“天云项目”中,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完善。

国内外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笔者选取了若干个国内外代表性案例,分析其具体实施流程。

(一)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1.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部高中数学课的翻转课堂实践

2011-2012学年,这所学校的约翰逊老师在三个数学班级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在正式实施翻转课堂前,他预先制作了15个教学视频,并准备好了每次课给学生的资源包、随堂测验以及阶段性测验,同时也提前设计了翻转课堂实施时的每一次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他只需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调整即可。做好了充分准备,约翰逊老师才开始翻转课堂教学——学生们在家中先看教师录制的10分钟~20分钟的针对教材知识点的教学视频;之后会接受与该视频匹配的相应测验;学生做完之后可通过教师的资源包来进行拓展性学习,期间可通过Moodle平台与教师或者同学讨论学习和测试的结果;回到课堂上,教师则在拥有液晶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和iPad的教室进行问题解决,解决完之后教师再布置适当的拓展性问题并给予解决和评价。[1]

不难发现,约翰逊老师充分的准备为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丰富的技术环境则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支撑。从时间线上来说,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部分:在家,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视频内化新知识,通过教学视频之后的试题来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新内容,测验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告诉学生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可以进一步学习,之后学生可通过教师布置的拓展资源包进行拓展性学习,而此时教师则通过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第二天到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会再布置适当的拓展性学习或测试,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 伟谷州立大学数学实验课的翻转课堂实践

这所学校的罗伯特副教授在大一新生的数学实验课上采取了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课程开始前,每一位学生需申请一个博客,该课程每周有2课时,大约80分钟。他是这样翻转课堂的:课堂外,学生需先观看由他借助录屏软件录制并到博客上的6分钟~8分钟的主题视频,对要学习的主题内容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学生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与该学习主题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学生被要求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学到的内容,同时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将完成的任务提交到博客上;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用5分钟做几道多项选择题,以此了解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教师会花5分钟~10分钟来解决学生课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再将剩余的6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做与主题相关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2]

罗伯特副教授的实施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者,而且学生愿意继续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这归功于罗伯特副教授结合大学生学习的特征以及该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设计。

3. 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布里斯学校微积分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该校的教师史黛丝罗桑在她的AP微积分课上实施了翻转课堂式教学:学生在家观看她使用平板电脑录制并上传到iTunes的讲解视频,学生可快进、倒退或反复看视频,若有疑惑还可以与朋友交流讨论;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解决还没弄懂的问题并完成课堂作业。[3]

史黛丝罗桑实施的翻转课堂是基于平板电脑的“家校翻转”:在家,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视频内化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自己遇到的疑惑,当然也可以请教朋友;第二天在学校,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行解决,如有时间会再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

(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践方面,我国还没有国外做得那么成熟,但我国的很多课改项目也具备“翻转课堂”的某些特征,例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西新绛中学的“自学—展示模式”、江苏木渎高级中学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模式”等,尽管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研究。在我国,最契合翻转课堂特征的是重庆市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而笔者所参与的广州市天河区“天云项目”中教师的翻转课堂实践也可视作翻转课堂实施较为成功的案例。

1. 重庆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实施走在我国的前列,他们的翻转课堂是基于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的,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平板电脑作为自己的学习终端。

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制作导学案,并由学科组教师代表录制10分钟~15分钟的教学精讲视频,上传到“校园云”服务平台。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通过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做测试题,教师则通过平台的及时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

课中,学生先独立做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师生之间讨论协作予以解决。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随后,学生完成网络平台上或其他资料上的相关练习,并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习题评析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反思提高。

2.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为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幸福,2012年,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开始推行云计算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实验。课前,学生在家通过平台观看教师录制好的微课,看完之后通过做测试来验证自己的掌握情况,测试提交之后,平台会立刻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结果来继续学习仍有问题的内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通过iPad打开翻转课堂平台,详细查看每道题的错误率、错误答案等,然后选择正确率低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之后,教师会再给学生布置几道练习题来巩固或者拓展他们的学习。

3. 天河区“天云项目”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项目实施中,很多教师都尝试了“家校翻转”的翻转式教学。项目组对参与教师每个月进行一次培训,每次培训后教师要选择一次课进行翻转式教学,并提交相应的任务给项目组。培训共进行了三次,所以教师们的翻转教学实践也基本都进行了三次。方老师是翻转课堂常态化实践的唯一一位初三政治教师,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以及家校的客观情况,她将翻转的整个过程放在课堂内,并将所教的课设置成A型课和B型课。A型课是学生的自学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引、微课、课本、学习任务等学习资源,学生按照学习指引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也可通过平台记录下不懂的地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B型课则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师通过平台统计出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整理出学生在平台上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解决、教师答疑)来解决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些基本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再通过设置课堂测试,加强学生对常考点和易错点的理解和巩固。如有时间,最后会布置一些拓展训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方老师的课型组织是AAB、ABB或AB型,这要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自学完成情况来定。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除了本文所介绍的国外翻转课堂案例外,还有很多被大家熟知的翻转课堂实施案例,比如,美国高地小学的翻转课堂实践、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的翻转课堂实践、密歇根州的东大急流城高中的翻转课堂实践、柯林顿戴尔高中的翻转课堂实践等[4],这些学校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不仅促进了它们本身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从国外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实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教师制作学习视频、基于某种设备的平台支持、教师对课堂上活动的设计。

而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基本流程是:课前教师录制视频给学生看,学生看完视频后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根据检测结果设置第二天的课堂问题解决方案,课上进行问题的解决,再进行课堂检测或者拓展训练。从国内外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可看出,其实施有鲜明的技术特征,要么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平板电脑技术在一些公共的视频平台上开展,要么基于一定的硬件设备在合适的翻转课堂实践平台上实施。

笔者认为,有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 Talbert所总结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较好地呈现出了国外翻转课堂的操作。国内研究者王红、赵蔚等对此翻转课堂结构模型图进行了翻译(如图1)。

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在RobertTalbert所总结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翻转课堂实施的具体情况,笔者构建出了更为详细的基于翻转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并借助项目契机,将该模式应用于广州天河区天云子项目(ICT项目和翻转课堂项目)的实施当中来检验其效果。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6],该模式的设计也是基于此提出的。在笔者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家长是翻转课堂教学中参与的三种角色,他们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教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执行者;而家长则起着监督、伴学的作用。

在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课前负责给学生布置自学内容,包括清楚地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该如何学习、完成什么的学习指引,同时也要包括给学生布置的微课或者其他学习资料以及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或者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则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通过平台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当学习完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可通过与学习内容匹配的测试来检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由于学习是在学生家中进行的,所以家长可根据学生的学习与任务完成情况,配合教师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来调整或者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课中,教师负责为学生自学时产生的问题创建环境。比如,有些问题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稍微有难度或者考查学生小组协作能力的问题,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解决。如果有些问题学生实在解决不了,则可以请教教师。教师也可选择让学生自己或小组来展示成果,确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内容,并加深学生对该问题所涉及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学生都可以给予及时的评价。如果学习问题掌握了,则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可重新创建环境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可布置课堂测验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或者拓展他们的学习。在课堂时间结束后,应该进行下一个新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课前时间段,教师、学生、家长“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任务。课堂结束时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问题由于时间或者其他原因课堂上未能解决等,在课后教师则负责为学生的复习活动进行指导,所以笔者在这里加入了课后阶段。

在上述翻转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情的及时有效跟踪是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虽然没有一定的平台支撑,翻转课堂也可以进行,但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本模式就是在翻转课堂实践平台的支持下构建的。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实践平台,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并统计出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于家长在学生自学时可伴学,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结果反馈、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家长都可以详细了解。平台的使用是贯穿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介绍“基于ICT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颠倒教室——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项目是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应用融合,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的两个子项目,这两个子项目分别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汪晓东博士和焦建利教授主持。项目组结合两个项目的内容通过多次研讨,决定将两个项目融合后同时进行。“基于ICT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培训的内容是“颠倒教室——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实施的基础和支持。在提高教师ICT技能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进行高效率的网络搜索,从而利用网络有效资源来帮助自己的翻转课堂教学,此外,ICT技能的提高也是教师制作、设计优秀微课的保障。

两个子项目融合之后,主要对参与教师进行了微课和翻转课堂培训,微课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学会自己制作优质微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持,而翻转课堂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了解翻转课堂并能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而笔者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实践中应用、修改和完善的。

本文在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以及笔者所参与的项目实践构建出基于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于笔者在翻转课堂项目中既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所以较充分地考虑了翻转课堂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而且模式中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标示,活动安排也较细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性。在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笔者将该模式在项目试验学校进行应用,从而不断改进,使其更具体、更完善。在本栏目的后续文章中,会向读者介绍几篇本模式具体应用的案例,希望为翻转课堂研究者及实施者提供借鉴,为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Johnson, Graham Brent.Student perce ptions of he flipped classroom.2013.

Robert Talbert. Learning MATLAB in the Inverted Classroom.2012.

[4]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Robert Talbert.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EB/OL].prezi.com/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 -algebra-classroom.

第3篇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课前知识的传递,还达到了课中知识内化的目的。本文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出发,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与具体实践过程进行了探讨,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网页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一项基础课程。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指导,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翻转课堂具有如下特点。

1.便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传统课堂“一对多”授课方式导致教师难以全面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学生实际水平而言,教学过程通常只对一部分学生有效,存在学生“吃不饱”或“吃不消”的问题。而翻转课堂将知识的初步学习安排在课外,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能够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掌握。如此一来,学生可以自主对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无“一言堂”“一刀切”等问题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翻转课堂氛围宽松,学生可以利用视频资源进行预习,改变了传统预习过程的单调、呆板,生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外,翻转课堂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信息,学生可利用平台获取课外延伸知识,拓展了视野。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初步学习阶段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进度、选取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学习实践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

教师应注重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分发诸如教学视频、学习手册等材料,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明确学习难点与疑点;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答疑解惑、师生共同探究等一系列互动活动,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动态网页设计为例。教师应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构建网络化的动态网页过程进行设计。一方面,对课程教学资源库进行设计,主要涉及学生自学指导书、设计知识点图谱等内容。在知识点图谱中,要求各节点分别对应各个项目知识点、微课教学视频,以此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对检测学习效果的练习项目进行设计,要求其能使学生结合自学指导书、微视频等自主解决,辅助其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课前知识点自主学习、课中答疑与测试练习、课后评价等内容。

1.课前知识点自主学习。在上课前,教师必须结合课程知识图谱,向大家布置相应的动态网页设计任务,指导大家到动态网页设计网络空间课堂,对所需要的自学指导资料、课程知识点图谱等进行下载,要求结合图谱找到相应的视频,辅助自我学习。为了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设计类似的练习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明确自己的疑点难点问题。

2.课中答疑与测试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应明确知识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进行答疑、解惑,指导大家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练习。同时,教师提出部分问题,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思考。

3.课后评价。课程结束后,需要对项目的练习效果进行评价。为检验其知识掌握情况,应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作为基本单位,使学生自行选取一个网站主题,对动态网页进行设计;在课程结束之后,不同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进行汇报、展示,并对作品加以评价。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还可设计综合实训项目,将其分组,每组7~8人。结合学生情况,使其根据自我兴趣自由进行项目选择,通过制作班级网站,作为实训项目。各小组对网站所涉及的不同子主题网站进行设计,包括班级主页、文学、新闻、相册、留言等。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不仅实践性强,而且极具创造性、时代性。应注重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等新型方法,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全过程,提高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作者:金灿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丹青.项目教学法在动态网络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2):267-270.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258-260.

第4篇

一、高中英语互动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1.教师、学生的教学观念陈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是“被迫”学习英语的,而他们本身对英语是没有太多兴趣的。很多学生认为,要学好英语最终要的是上课认真听课和多做题。另外,在这样的认识中,考试不考的知识技能就会被排除在教学任务之外,例如高考不考英语口语,学生们就忽略了张口说英语的练习。

另一方面,传统的英语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听的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正确、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笔者听的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老师点几名同学读英语课文和回答课堂练习的答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没有了充足的交流过程,学生很难真正的学好一门语言。

2.“大班化”的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课堂缺乏互动交流的一大阻碍就是班额过大。尤其是在乡镇学校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大部分班级中有50~60名学生。而在城镇学校中,虽然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相应的有所增加,但也只有部分学校能将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以下。我国高中学生英语技能的学多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大班教学严重制约着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大大降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效率非常低下。

3.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教学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课堂行为受到其本身品质的影响。从韦伯的社会地位理论得知,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生课堂互动行为受到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气氛和家长期望水平的影响。在城市高中,学生的家庭环境普遍较好,或者从小接受开放的教育,在英语课堂互动交流中的参与情况较好。而在乡镇普通高中,学生的家庭环境比较一般,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受到来自于家长的期望程度过高或者过低,英语成绩本身较差,缺乏英语学习的成功体验,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较低。这些方面都造成了高中英语互动交流教学的失败。

二、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策略探索

毫无疑问,在高中英语教育中,互动交流教学是一种能迅速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教学模式,但是面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缺陷,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笔者根据实践中探索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以改善高中英语教学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

1.情景创设策略

笔者发现,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是情境性、故事性强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将课文改编成一个短小的情景剧,在课堂上用英语表演出来。例如在高二的一片课文是电影《纳尼亚传奇》的片段。课前,老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熟读文章,理清人物关系。上课时先播放此电影的经典片段,然后向学生提问,“Lucy went into the closet. What interesting things will happen? Please show a play.”然后请学生分别饰演露西和小鹿,表演课文中的情景。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表演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发音错误。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阅读课文,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新的人物装扮,有趣的故事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学生参与其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英语口语交流。

2.小组讨论策略

分组形式是高中学习的常见形式,教师可以将此形式灵活运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按照英语成绩的高低和活跃程度的高低分组,每个小组中英语成绩和活跃程度由高到低的人数比例为1:3:1。在课堂中,老师提出一个话题,如请同学们总结虚拟语气的几种情况,请同学们总结这个单词的用法。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同学总结一种用法,最后由老师指定每个小组中的一个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定学生发言时做到心中有数,请积极活跃的学生带动气氛,也要多关注成绩差、活跃度低的学生,给他们较为简单的题目,让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乐趣。这样的方法可以使积极性高的学生带动积极性低的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英语对话,使他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当一个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另一个学生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提高了两个人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讨论时深入到每一个小组,简单询问学生的讨论情况,实时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将一个老师与50个学生对话变成与8个小组对话,将“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这样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也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英语课堂变得真正愉快、温馨。

结束语

第5篇

讲授教学,巩固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采用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促进其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对学生来说,二进制的讲解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联系灯泡的亮与灭,亮表示1,灭表示0,一个灯泡恰好就是一个二进制位,八个灯泡组成一排,就是一个字节,讲解时,实例的引用要尽量联系切合学生实际,把握好讲授的内容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进行分析和比较。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信息的来源》时,给学生播放视频,如无线射频(RFID)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引领学生接触最新的科技发展;学习《声音的处理》时,事先录制几名学生的声音并对部分声音进行处理,以猜猜是谁的声音,引入学习内容;学习《信息的表达》时,以游戏“我做你猜”引入;而对于知识性强的3.5节《智能处理》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观看视频《机器人灭火》引领学生思考:机器人为什么能灭火,通过与清华大学图书馆机器人小图对话、金山软件机器翻译等,使单纯的理论教学与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实例演示,强化理论指导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理论指导,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上机操作。每周一课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理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制作精美的电子板报,从而使其产生创作欲望,此时再演示讲解,有针对性地强调Word的要点,学生便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学习电子表格时,简单介绍Excel的窗口界面后,让学生沿着一个问题一条主线,从最简单的学生成绩统计表开始,通过数据表格的制作和数据的处理,学生学会了计算总分、平均分、排序、条件筛选等相关计算,也学会了表格的美化与修饰。这种先操作演示,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使其认真听课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很适用的。

任务驱动,引导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全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教师通过设计任务,将各知识点分散于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时,我设计了“家乡一日游”,把全班学生组成多个学习小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制作主题网站。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自行或协作解决,创作有创意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站制作的思想,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提升。

半成品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第6篇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改变了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首要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投入教育改革,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学课堂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健康发展的环境,给学生个性发展铺设平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的数学学习置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专心于数学学习。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都有被赞美、被肯定的需要,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教师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从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又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指导学生把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通过分析综合加以应用。数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师生能够平等、相互信任地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展,所以教师要把有效的数学情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摄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时,我先复习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其中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把这些旧知识梳理清楚了,再进一步讲授新知识,讲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接着让学生确定下面题目运算的顺序并计算。

■×■-■,(■-■)×■,■×■+■,■+■×■,紧接着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分配律:(a+b)×c=a×c+b×c,再通过例子(■+■)×4的计算,引导学生先观察思考题目,懂得这道题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4和■×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计算起来方便多了。最后总结要使一些计算简便,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样通过师生互动,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有所期望,而不能对学生要求太高,让关爱常伴学生身边,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换位思考,以理解和宽容的心对待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数学课堂设计是为学生学习数学而定下基调的,是以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所以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教学过程充满激情、务实求真的氛围。

教师要全面理解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的制定教学目标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备课时在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也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探究数学信息的内容和过程,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情境。一堂课上得如何,开头很重要,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被激发出来,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提高了。怎样设计课堂导入呢?我认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设计。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先谈话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内容,及时掌握教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可以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手段视频导入等,把数学课程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让抽象的数学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目的,把教学的三维目标展示给学生,罗列出本节课的教学提纲,指导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思考,让学生能针对性地解决难点、突破重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让学生在体会、理解素材时学到数学知识。最后,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数学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分析题目的逻辑关系,摄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三、提高教师基本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投入教育改革。

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直观、便捷的信息化环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这时提出相关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本校的教学教研和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勇于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在新课标的主导下大胆开展教学创新,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完善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7篇

关键词:酸和碱的反应;活动设计;思维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2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习离不开思维,学生应该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将学习内容问题化和活动化,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发展,在活动体验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为此,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展开讨论。

一、教学内容及其价值分析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教材设计还有“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中为什么要滴加酚酞溶液?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并没有明显的现象产生,无法根据现象来判断这个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了,因此,教材引入指示剂(酚酞)来辅助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从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本课内容的教学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助指示剂、从反应物消耗的角度,可以证明尽管没有明显的现象,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实验探究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认识思路和方法;第二,借助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微观图示,有利于促进学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原因;第三,比较分析某些具体的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归纳总结出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规律,丰富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第四,利用所学知识,将中和反应与治疗胃酸过多、改变土壤因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处理工厂的废水等问题建立联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将促使学生在应用中将知识转为有实际应用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发生,通过实验理解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2. 通过反应的微观分析,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因。

3. 会书写碱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4. 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中和反应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

5. 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体会其设计思路和方法;

6. 通过实验活动,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7. 在讨论和实验中,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酸与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难点是如何设计实验判断没有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的发生。

二、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设计与策略

1. 教学整体思路与活动设计

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可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问题化和活动化,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在活动体验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教学目标的定位,以主要问题线索展开教学(见下表1)。

将学习任务或教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是学生思维的载体。上述学生活动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

2. 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

(1)提出恰当的问题,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情境1:呈现治疗胃酸过多的药

教师问: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治胃酸的胃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能治胃酸过多?

情境2:往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盐酸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混合后发生反应了吗?

通过情境1及问题的回答,学生能推测碱能与酸反应;教师选择常见的氢氧化钠和盐酸,通过情境2的实验,学生没有看见明显的现象,产生了认识上冲突,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到底能不能反应呢?这样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聚拢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表1可见,本课的教学基于教学内容提出了系列问题,并多次采取设问、反问及追问方式,以问题为驱动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发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既展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学生活动做好铺垫。

(2)围绕问题组织有效的活动,在活动体验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活动体验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为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主要进行了四次学生活动,具体如下:

[活动1]你能设计实验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了吗?

我的实验方案是:

说明: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再总结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先回想如何设计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思路和方法,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的方案有:

方案1:往盐酸中滴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说明酸消耗的有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指示剂、加活拨金属,加碳酸盐,加金属氧化物等。

方案2: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有酚酞)加入足量的盐酸,说明碱消耗。

方案3:将反应后的液体蒸发有白色固体生成,分析白色固体的成分,说明有新物质生成。

还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测定混合前后溶液的温度和pH值来说明反应是否发生。

从学生的思考及交流实验方案,可以看出,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再通过回想或总结如何设计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是否发生的思路或方法,使思维更加严谨和有序。

[活动2]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如何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

说明:先让学生思考,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提示需标明试管里的液体,在箭号上注明滴加的试剂,在括号里,填写实验现象。再通过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使思维更有序。指示剂有两种(石蕊和酚酞),滴加方式是在两种酸中滴碱或碱中滴酸,根据组合有四种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需提醒学生需逐滴加入酸或碱,边滴边振荡,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及现象的分析,学生能得出最佳实验方案。

本活动设计,主要想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学会评价和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3]根据反应的微观图,试着分析酸和碱能够发生反应的原因。

友情提示: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图分析,可以用化学用语表达。

说明: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学生从图中信息中分析出酸和碱能够发生反应的原因。

学生在回答时,出现了以下问题: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分子。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想氯化钠溶液的导电实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以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存在;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微粒,划去相同的粒子,得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OH-= H2O;还有学生存在疑问:为什么水不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呢?教师可以先给出相关资料:水具有稳定性,宏观:水在2000℃以上才开始分解;微观:室温下,一亿个水分子中,只有一个水分子可能发生解离。也可以在学生提问时再解释。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不易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此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微观图分析、比较、表达等,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等思维能力。

[活动4]体会中和反应的应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2)用氢氧化钠处理硫酸厂的废水;

(3)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氢氧化铝)中和胃酸过多。

此项活动因为时间的关系,很难在课堂上较细致地完成,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有关方程式的书写,巩固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体会中和反应方程式书写方法及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还有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改良酸性土为什么用氢氧化钙,不用氢氧化钠?土壤酸性的原因是什么?制酸工厂废水的排放,你认为用哪种碱处理最好?怎样实现适量?胃酸过多的人可以吃什么食物?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通过看书、仔细观察相关图、思考、查资料等体会化学的魅力。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实验、书写等活动,较好地建构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并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实践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近几年中考试卷的实验探究题中都有体现,通过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思维需要时空

这里的“时”指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闭嘴,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里的“空”指场地,要创造环境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讨论和交流。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笔者有切身的体会,如果教师课堂上只为完成教学目标,把知识、方法和能力强压给学生,那么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师生都很累,效果却不好。真正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是:教师有条不紊,娓娓道来、能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老师和学生在同一战线上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2. 思维可以形象化

常常有人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觉得思维是看不见的。但笔者觉得,思维过程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可以写出来、画出来、说出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以通过画图形象地表示出来;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可以通过微观图分析,也可以通过化学用语表达等都再现思维过程。通过形象化方式展现思维过程,将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想办法思维再现,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的困难和障碍。学生遇到较难的题或多步实验装置图题,通过标注气流的走向,分析物质的变化等,可以让学生的思考“看”得见,使解题的思路清晰明了,进而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3. 思维有规则可循

在课堂上要发展学生的思维,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如围绕“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时没有明显现象,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这一问题,在先让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化学反应发生时反应物会减少,其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针对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通过从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检验的角度来寻找化学反应发生的证据,以此作为设计实验方案的基本思路;反应物的消耗可以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借助指示剂来判断,通过生成物的讨论来进一步证实酸和碱发生了反应。通过这样有序思维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并形成“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上述教学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本人对思维课堂教学的认识,更为可喜的是笔者所教学生中考化学成绩的优秀率明显高于同类学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够让学生培养思维和知识学习协同同步,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理解,感谢思维课堂给学生带来的一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 远教资源 课堂教学 作用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是指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卫星教学收视、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它尤如一朵绚丽的奇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研实践,认为在一些科学文化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学校,要想在课堂短短40几分钟内丰富学生知识,必须自觉运用远教资源,将课件贯穿于英语教学当中,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远教工程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农村学校偏远落后,相对于城市而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很多教师教学只能是“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走进了英语课堂,它搭建了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缩小了城乡教学的差距。丰富的远教资源既能解决师资薄弱、资源匮乏的燃眉之急,又能激活教师鲜活的教改思想。由于工作关系,得以长时间和教师探讨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中的同步课件光盘与资源网站中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其同步课件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图画、声音、动画、视频,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自觉走进教学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课件操作简便省时,信息容量大,效果好。

二、课堂中应用远程教育课件带来的实效

(一)远程教育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兴趣、参与度与教学效率具有密切的关系。常规教学的机械性、呆板性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远程教育的课件设计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创设直观生动变化的精彩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have a great time!》时,教师可结合课件,通过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走进热闹的“party”,让学生感受“party”的氛围。又如: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7《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谈论的是如何制作香蕉奶昔,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制作香蕉奶昔的整个过程,通过媒体配音学生可以学会目标语言的使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可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使人们产生创美的欲望,而创美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尤其重要。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8《How was your school trip?》讲述的是学生去水族馆旅行的所见所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件,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动态地感受到水族馆的全貌,唤起学生对各种水生动物的热爱,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丰富多彩的课件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走进鲜活的教学文本,真实地感受语言教学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学生不但乐于学习,审美能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远程教育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远程教育信息课件提供了大量的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情景,能促进学生深入思维,引起联想,产生创新意识。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5《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have a great time!》时,以远程教育课件“party”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birthday party”场面,引导学生如何为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举办“party”,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感受英语教学中应用远教资源的体会

第9篇

近年来,城市生源不断扩张,农村小学却出现了“小班额”现象。小班额的出现对农村小学教育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对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对其优势以及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

小班额;小学语文;农村学校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以及择校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小学的生源在日益减少,大量生源融入城市,因此农村学校小班额现象越来越明显。偏远地区小学向乡镇学校并校,教师老龄化、跨学科兼任现象严重,小班额教学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目前的形势下,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增强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小班额是农村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体现,也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形势,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提倡创新教育,将影响语文教学的不利因素合理转化为有利于教学的工具,促进语文课堂有效开展。

一、小班额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教师安排座位,优化组织形式农村地区学校传统的大班额编制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一进入教室感觉没有多余的空间,前排学生紧贴着讲台,后排学生紧贴着后墙,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过道狭窄,空气流通不佳,导致经常出现“一人生病,全班传染”的情况。而小班额教学使教室变得宽敞,学生还可以精心的布置教室,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可以采用圆桌式教学,把桌椅摆成一圈。这样,学生可以集体讨论学习内容,也可以单独发表意见,既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小班额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互动教学和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二)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管理更优化传统班级教学人数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提高优生率,在课堂上通常只关注优等生,偶尔关注个别后进生,而大多数中等生和边缘生则被忽视,成为了课堂中的听众,不利于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小班额教学模式却对上述情况有所改善,每节课教师都可以与全班学生交流,也有更多的精力去详细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消除消极情绪,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小班额的课堂更便于教师管理,教师不用再去烦恼如何有效保障人数众多的课堂秩序,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都可以更加轻松和便捷。

(三)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提高创新精神传统课堂由于人数多、座位拥挤等原因,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和讨论的机会相对较少,学习能力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会失去主动性,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压抑。而小班额的课堂竞争压力小,课堂氛围和谐有序,学生得到发言和讨论的机会多,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中,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以前教师开家长会的时候与学生家长单独交流的时间少,教师与家长彼此不熟悉,无法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做出配合,现在小班额的教学则使该问题迎刃而解。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小班额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由于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人数少,语文教师就可以随时观察小学生的一举一动以及一言一行,及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游戏,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讲授小学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农村学校里,教学设施和师资配备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教学资源,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顺利开展。比如讲课文《小小的船》时,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彩纸、胶带、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分小组制作小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语文实践机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语文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只关注小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语文课堂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效率低。在新时期,小班额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渗透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小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要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等,号召全体小学生积极参与,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三)语文教师正视现实,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正确面对现实,根据学校教学水平和小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满堂灌”或者“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小学生由“接受式”走向“主动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要想使小班额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而应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艺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拓宽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让学生写作文《过年》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放鞭炮或者贴春联等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有效突出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策略、手段、评价和提问等一系列教育形态,为小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争取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实力强的新一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广文.对农村小学小班额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周刊,2013(16).

第10篇

一、注重早读,加大背诵力度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然后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篇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想不费工夫,不花气力,轻轻松松地就能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注意对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二、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教英语,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大力倡导。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这个我深有感触。课堂应力求形式多样。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了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兴趣天地。

三、打好词汇基础

众所周知,要学好一种语言,词汇是关键。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说话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词汇量越大,英语学习的效果会越好。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积累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有些学生因为记不住词汇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记单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不断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词汇教学,注意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化。要让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新教学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析、扩展词汇的能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多写,通过写来加强记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四、注重各学科的渗透

在英语课文中,涉及许多地理、历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如果对这些学科掌握不够深刻,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甚至白费力气。如世界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位置、首都、,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特别是一些新兴科学,如网络知识、网络语言、网络表情等。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不可偏科,否则英语也难以学好。

五、加强检查检测力度

人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惰性更严重。如果不经常检查或检测教师平时布置的任务就不能落实,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在狠抓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重视检查和检测力度,通过检查和检测督促他们去复习,去预习,以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书包;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在线测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20

一、问题提出

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慕课、大数据,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每一次与新技术相遇,学校和教师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有一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沟通方式更加充分、多元,课堂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快捷,电子书包所提供的教与学的海量资源,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评价和差异性发展,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教育云平台的支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赢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高中化学教师面前迫在眉捷的首要任务。

对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笔者下面就以所在学校进行的实践探索,以鲁科版“认识晶体”一节教学为例与读者共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环节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课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云端协作备课、课堂讨论互动教学三个环节。

1. 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环节

在课前学习环节,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学生利用自带设备(BYOD)通过教育云平台1接收学习任务单,基于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基于生生互动答疑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学习问题为教师备课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与预习学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任务单中学习任务设计的精练与开放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基于本节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的,一般只设计三到五个问题,而不像普通预习学案是基于整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设计的诸如填空、选择类的简单问题,并且题量较大。

如“认识晶体”的学习任务单设计如下:

1、晶体的典型特性有哪些?从晶体学的角度如何来理解?

2、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有哪些?其中A1型、A3型最密堆积是如何进行的?

3、其他类型晶体微粒间的堆积是如何进行的?

4、什么是晶胞?如何来计算一个晶胞实际含有的微粒数?

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教师通过云平台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移动智能终端(包括PAD、平板电脑、手机等),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基于电子书包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如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百科、图片、视频等搜索相关学习内容,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书包内关于原子堆积模型教学微视频的学习,使原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简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云平台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起讨论,其他同学可以跟贴回复,共同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以问题为纽带形成学习共同体,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发挥到更大化。

通过课前自主和合作学习产生的新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云平台发回到教师的移动终端上,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最重要、最具针对性的参考。

在此环节中,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与反思基础上的合作探究与互动生成,重在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与功能发挥。通过合作解决个性问题,通过互动生成新的问题与思考。这一过程更加强调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2. 基于云平台的教师云端协作备课环节

在课前备课环节,教师利用云平台接收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并利用平台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如“认识晶体”一节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是:A1型最密堆积为什么是面心立方堆积、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是如何进行的、晶体为什么大都服从最密堆积等。

教师根据这些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或调整教学,从而做到“以学定教”;教师通过云平台备课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书包资源,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环节,并且通过云平台电子教案的共享功能实现教师云端协作备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师间建立了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经验、教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3. 基于课堂交互系统的讨论互动环节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利用云平台展示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再次布置学生利用智能终端查询电子书包资源或互联网资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合作讨论的成果利用云平台进行实时展示、实时共享,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到其他每一位同学的面前,其他学生可以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相互间产生思维碰撞。当遇到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解决问题、学习升华的目的。

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中的在线测评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课堂检测。如“认识晶体”可以设计如下在线检测题目:

1. 对于A1型密堆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A1型密堆积晶体的晶胞也叫面心立方晶胞

B. 面心立方晶胞的每个顶点上和每个面的中心上都各有一个金属原子

C. 平均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有14个金属原子

D. 平均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有4个金属原子

2. 已知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晶体,其晶胞如图1所示,则下面表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 ZX2Y6 B. ZXY3 C. ZX4Y8 D. ZX8Y12

借助在线测评软件,教师可以即时而准确地获取学生答题的整体情况及不同学生个体的答题情况,方便教师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在此环节中,教师已经不是神坛上的教师,教师地位来自于师生真实的交流和教学相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卓越能力。教师的教学引导是最精彩的,最精要的,最核心的,最难解决的,最意想不到的。切中要害,带动心灵。

三、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成效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师生角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化与内化,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真正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走向现实。

1. 促使师生教与学角色的转变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使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积极获取者,转变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者,转变为课堂上基于重点问题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参与研讨者。

2. 提高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借助互联网资源、电子书包资源提供大量的、前沿的知识和学习信息,并借助大数据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良好学习环境,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对知识进行取舍和整合,满足发展需要。

3. 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界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教学过程中融入图形、文字、影像等多种媒体,使学习者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唤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4. 促进教学评价的及时性

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云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可以随时完成教学结果的评测与反馈,及时得到有关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师生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整体和个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学习进程。

五、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反思

1. 加强教育与引导,促进师生、家长理念深刻转变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应用,冲击着传统教育方式,也带来了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师、学生、家长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阻碍,特别是家长急功近利,紧盯成绩,对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教师对新的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不热心、不主动,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移动终端,防止沉迷游戏等,这都是我们需要教育引导的工作重点。

2. 实行弹性课时时长,以适应教学需要

在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长大都是固定的,如一节课45分钟或40分钟,但在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课前借助互联网和电子书包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环节所需时间大大延长,而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引导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其他基础性知识学生已经在课前学习环节掌握,所以课堂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也有较大幅度的缩短。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原有课时时长,实行弹性课时时长,设置长短课,如将原有40分钟一节课缩短为20分钟,用来进行独立性较强的原来教学中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学习,还可以设置时长60分钟的一节长课,用来学习连贯性较强的原来教学中多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如高一化学一周可以设置一个长课时、一个短课时,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

3. 不断调适、改进云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支持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过程,技术是相对固定、程式化的,而教学活动因人、因学科而异,所以在此融合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种种的不适应,如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电子式、结构式等的编辑软件与现有大多数教育云平台的兼容性就是要不断调适、改进的重点,再如目前所有在线测评系统能够迅速反馈的测试内容还局限于选择题这类客观题的题型,而对于简答、论述等主观题的快速反馈则是需要改进的难点。这就需要软件开发人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中积极调适、改进、开发出更加强大、个性化的教育云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为总结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赵中建,张燕南译.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2] 阎芬,于少华,王磊.中学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设置有效性研究--以基于代表物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例[J].化学教育,2015,36(13):32-35

第12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综合能力 实践

工程力学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综合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基础内容,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作用,为专业设备及机器的机械运动分析和强度及刚度计算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以下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乃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才会有兴趣的学下去,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顾问”与“主持人”的角色转换,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使教与学之间要进行双边的交流。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高,例如:在讲解轴向拉伸和压缩杆件强度条件之前,我们可以先提问学生:第一种情况是两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截面形状相同,但直径不同,一粗一细,如果两端用同样的力拉伸,当力逐渐增加时,问:两根杆的轴力分别等于多少?哪一根杆先断?第二种情况是若两根杆直径和长度相同,但材料不同,一根为钢杆,一根为木杆,当力逐渐增加时,问:哪一根杆先断?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就能回答上来。由此我们再接着问:为什么两根杆轴力相同,但不一起断呢?因此引出应力的概念和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由此让学生思考强度条件?强度校核问题等,在教学中老师应广泛联系与分析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力学现象, 把一些枯燥的定理、公式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来阐明, 培养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兴趣。如讲授材料力学如杆件四种基本变形时, 讲到轴向拉压, 能联想到拉力器; 讲到扭转时,能联想到拧干毛巾、衣服等; 讲到剪切时, 能联想到钢丝剪; 讲到弯曲时, 能联想到挑扁担、撑杆跳高等; 讲到圆轴合理截面空心轴比实心轴合理时,用人的四肢的骨骼, 稻麦茎的截面也是空心圆截面加以说明。通过举例, 使学生觉得力学并不深奥, 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2.采用多种方发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在上课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复杂的图形和难以想象的运动形式等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动画技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运动学部分时,对于点的合成运动、运动机构的运动分析等内容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较难讲述清楚,我们应用flash软件演示,这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例如, 在圆轴扭转的应力分析这一节中,首先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圆轴的受力及变形情况,提出问题:圆轴扭转时应力的类型是正应力还是切应力? 是否均匀分布? 有了问题,然后再进行定性分析、推导,最后得出结论。同时我们还认为,在众多的教学媒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媒体还是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应当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诙谐有趣,讲课娓娓道来,以利于学生乐于听讲和思考;语气应简明、清晰,同时适时穿插必要的提问,不断提高学生思考与参与的兴趣;在语音上,应讲好普通话,吐字清楚;在用词上,应严谨、准确;声音洪亮,讲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表情、眼神及协调的肢体动作语言也很重要,作为教师,如果能把自身这个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媒体有效结合,相得益彰,这才能够很好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例如:我们在讲到二力构件形状多样时,我们制作一些机构运行动画, 在演示课件动画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力构件, 然后再点击解答按钮, 展示出用鲜艳色彩涂染的正确二力构件,以判别正误。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二力构件是力学抽象模型, 反映在实际机构中其并非仅具有简单直杆形状, 而是形状多样。又如: 吊车大梁的弯矩大小随集中力的移动而变化, 学生在实际研究时多不好理解, 我们通过演示吊车从大梁一端行驶到另一端,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其弯矩也在相应发生改变。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能清楚了解当载荷在梁中点处时有最大弯矩, 而在两端时有最小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手段。讲基本概念时采用多媒体给出直观形象的生动例子,学生可以加深理解;在分析求解思路时启发学生加深印象;借助粉笔黑板一步一步展开, 使学生加深印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提高教学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

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不仅对工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过渡起到桥梁作用,而且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工程力学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在课程中加强学生研究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中穿插一定的专题讲座以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专业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与课程的联系,将相关应用性专业(如机械类、化工专业、材料专业等)的知识渗透到力学教学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在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授课中加入许多机械类的实例。打夯中动力学知识。这样讲授的工程力学知识不仅对工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过渡起到桥梁作用,而且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培养作用。一方面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理性与感性认识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具体生活的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工程力学起源和发展于生活、生产实践,力学一方面,它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且贴近生活,使学生对力学学习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刺激其强烈的学习求知欲。老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植下了这条力学研究的基础法则,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并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我们不断的在讲课中间渗入到所学专业中去,学生普遍变得愿意思考问题、提问问题; 尤其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力学分析部分明显增多,有不少内容体现出了很好的数学处理技巧,结论也很深刻。这说明我们的力学教学与相关的专业课已相结合,达到了教学的预定的要求和效果。

4.完善考核方式以诱导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采用在考试内容上,应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 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特别是综合性、 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同时我们觉得学生还应该有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力学考核中我们加入了实验成绩,大作业、平时成绩在考试成绩中的比重,这种改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减少学习的功利性, 有利于学校的学风、考风建设, 更好地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同时又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能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才实学。

四、结束语

工程力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提高,要我们在培养学生方面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并且因专业施教。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因而课程的设置必须有侧重点, 需合理地规划和调整。教学中教师可比作自行车的前轮,主导方向,学生则是后轮,动力所在。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堂课,把握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齐心协力,才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