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07 09:0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城镇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城镇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城镇交通;综合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洪梅镇处于广深港经济发展带,目前由于镇区偏离广深高速、广深公路等区域交通走廊,与西南片区各镇相比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交通成为阻碍洪梅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梅镇镇内交通存在过境交通与生活通功能混杂、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城镇的对外联系和自身的良性发展。

因此,随着洪梅镇周边区域性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洪梅镇与区域高快速路的衔接处理问题以及镇区道路网格局的合理完善,都是镇区近期交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事项。

2、洪梅镇交通发展现状

2.1洪梅镇交通区位分析

陆路方面:北距广州35公里,南距深圳特区80公里,东距莞城22公里,镇中心距广深高速公路1公里,107国道6公里,有望洪公路与北部的广深高速和107国道相联接、望沙公路与南部沙田镇相通、道洪路与西侧的道镇接通。

水运方面:洪梅镇河流属东江南支流水系,洪屋涡水道、北海水道和太阳洲西海水道等多条东江南支流的干流水道,可通航1000~5000吨船舶,直达伶仃洋和东江各港口,由北向南在镇区腹地贯过;区南有立沙港,水路北距广州65公里,南距香港82公里,蛇口港75公里,西距澳门86公里,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可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

2.2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1.公交建设概述

公交线路与车辆配置:洪梅镇现状镇内公交以及毗邻镇、毗邻市公交共有7条线路,镇内公交现有运营车辆12台。

公交线网:洪梅镇内主要公交道路有洪梅大道、望沙路等南北向城镇主干路,以及部分东西向道路,与镇外公交各线路的走廊一致,不同线路间客流竞争严重。

中途停靠站:镇外公交线路与镇内公交线路共用停靠站,镇内已建成公交站点数量为:站亭31个,站牌1个,其湾式候车亭为18个,一般站间距离300-500米,但公交车也可随意停靠。

2.公交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设置了调查对象对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的提问,间接反映了居民对洪梅镇公交发展现状的看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提高车辆的服务水平、增加公交线路和提高发车频率以及增开夜班车上,共占总建议的80%如表1所示。

表1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调查结果

2.3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城镇对外道路网。洪梅镇由于受河道限制,镇区呈带状分布,对外通道走廊有限,因此道路结构已基本确定,主干路网基本形成。现状对外道路南北向有望沙路和洪梅大道,东西向有西部干道和厚洪路。

城镇内部道路网。近些年,洪梅镇全面完善镇内道路交通系统,大力推进镇际、村际联网路的建设,完成了洪梅大道、洪金路等镇际联网路的升级改造建设,建成了黎涌路、桥东路等一批村际联网路,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镇、村公路基本联网,形成“四横”和“三纵”的主干道路网格局。

从洪梅镇自身角度来看,由于洪梅镇现状城镇空间开发有限,因此整个镇域的现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网现状线网密度基本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要求的小城市干路网密度要达到3.0-4.0 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要达3.0~5.0 公里/平方公里要求,分别为3.42、0.87、3.87公里/平方公里。

2.4 静态交通发展现状

洪梅镇由于机动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停车设施以建筑物配建和路内停车为主,部分村庄统一开辟空间作为公共停车场。其中,路内停车主要集中在洪梅镇中心区主要路段,包括桥东路、建设路、商业街、环萦路和中心路上,共划分停车泊位220个。

本次开展的居民出行问卷调查中对洪梅镇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停车情况进行了问询,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洪梅镇停车带有明显的村落发展特征,居住地点停车以自家庭院和路内停车为主,占到了近50%左右,而工作地点停车以单位配建停车为主。

表2 小汽车用户居住地点停车情况调查结果

表3 小汽车用户工作地点停车情况

根据调查中对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洪梅镇现状停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乱停车现象严重以及缺少路外公共停车场,其次是路内停车位不足和建筑物配建停车位不足的情况。

表4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调查结果

2.5对外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位于洪梅镇中心区的迎宾路,是按照国家交通部二级车站标准建设的综合型车站,于2008年交付使用。洪梅汽车站占地总面积44.2亩如表2-13所示,建筑总面积17270.6平方米(其中停车场面积2360平方米,售票厅面积224平方米,候车厅面积961.66平方米,商业及办公用途面积7260平方米)。建成后的洪梅汽车客运站有站前广场、停车场、站务用房及生产辅助设施等,集公交客运、长途客运、旅游客运、快速货运、汽车修理及仓储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拥有司乘及服务人员200余人,共设有大车位76个,小车位120个,进出车辆150辆次/日,日发送旅客5000人次。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既担负着洪梅通往东莞市区及镇内公交班车的运营,又担负着洪梅至广州、深圳以及其它几十条长途班线的旅客运送任务,是洪梅旅客出行、中转、集散的中心之一。

3、洪梅镇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3.1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相互干扰

洪梅镇是沿着对外交通通道发展起来的,过境道路同时肩负城镇主要交通干道的功能,随着城镇规模变大,内外交通的干扰日益严重。例如洪梅大道、望沙路是镇内南北向主要道路,穿越中心镇区,过境性大流量交通影响到镇区的空间结构完整性以及镇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3.2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

目前洪梅镇内并无直接高速出入口主要通过洪梅大道、望沙路与广深高速连接,通过西部干道与麻涌、道连接,但与沙田等南部城镇无直接道路联系。

3.3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

镇域主干路网尚不完善,多断头路、瓶颈路,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断面设计普通化,与河堤、水系等特色资源结合不够。

3.4交通安全隐患多

洪梅镇城镇规模较小,用地混合度较高,而道路的横断面形式较单一,人车混行,造成了小城镇交通事故日趋增长。

3.5交通意识淡薄

交通在发展,可是城镇居民的交通观念却仍停留在旧有的层面,交通意识淡薄,造成了交通管制的困难和交通事故的频发性。

3.6交通结构不合理

目前,由于不受外部干扰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受外部干扰的地面常规公共汽车仍是公共客运交通的主要承担者,而洪梅镇现阶段公交服务的滞后,使公共交通对客流的吸引力下降。

4、洪梅镇综合交通发展建议

应对洪梅镇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结合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实现洪梅镇交通发展战略任务,确定洪梅镇交通发展总体目标为:依托望洪枢纽建成东莞市西北门户枢纽,构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现代化一体化的绿色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洪梅镇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和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抓住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依托轨道站开发公交综合枢纽,合理控制公交场站规模,加强场站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实行扶持政策,引导公交走向规模化、正规化,全面提高公交对个体交通的竞争力。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顺畅换乘。

第2篇

[关键词]城镇;体育;现状;发展对策;邵阳市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98-01

前言

看各国大众体育发展历程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之基础上,研究邵阳小城镇体育发展战略选择应以邵阳城市体育作用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出小城镇的社会功能,促城市体育带动小城镇体育发展、配置农村体育资源面向14亿人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研究已是前沿热点。135国家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发展方针,小城镇体育是贯彻落实135大健康的需要。

1 研究ο笥敕椒

对象是对邵阳的乡镇的体育领导、中学校长、社区居民进行了座谈。对邵阳小城镇体育之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方法 运用访谈、文献、数理统计之研究方法。查阅小城镇体育研究以及邵阳小城镇建设之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邵阳小城镇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投入:农业大市邵阳,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小城镇都把经济建设放首位,城镇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政府对体育场馆投入有限、体育场地器材多集中在学校、企业、公园、舞厅和住宅楼后、居民体育锻炼场地选择在广场、河边,以大众体育器械为主,有群众基础的篮球、乒乓球靠学校场地和自备器材。从调查、访谈结果是体育设施匮乏挫伤了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之积极性,制约城镇体育之发展。多数城镇居民对城镇体育设施“不满意”和“极不满意”,渴望现有场地对外开放,盼政府部门建起群众体育场馆。 邵阳市小城镇体育人口比例现状 邵阳小城镇居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占人30%左右,21.7%的人达到中国体育人口标准。1999年和邵阳体育参与者为36%比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人多,但体育人口略高于1999年的20%,明显低于中国1998年8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布的35.6%的平均水平。在体育人口中按职业分布排序: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公司职员、农民、个体经营者和其他职业;按年龄统计体育人口中,25岁以下青年和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年龄结构程马鞍状;按学历情况统计体育人口的数量、按学历排序从高到低依次递减。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中青年太多。体育组织管理现状 邵阳市城镇体育组织以城镇为层次向乡镇发展。调查发现在城镇居民参加的体育项目中,除乒乓球、门球、钓鱼和节日长跑形成比赛制度以外,其余绝大多数项目还处于自娱自乐状态。小城镇居民竞赛交流机会较少,在所参加晨练的人群中,有95%以上的人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邵阳城镇体育消费现状 城镇居民除学生外有体育消费的人约占总人数的10%人均年消费约100元与中国1998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差不大,比2000年北京、上海等城镇消费人数和金额存在很大差距。看体育消费结构,物质性体育消费目前在邵阳城镇居民中占主导地位,非物质消费比非常小;邵阳城镇居民主要是用自己的钱进行体育消费;从消费目的看小城镇居民都认知体育锻炼重要,目的是强身建体、调节心理、提高适应能力、消遣娱乐,居民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但部分居民虽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不付诸行动,小部分居民没有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调查认为经济条件、消费观念、闲暇是影响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之主要因素。因此须对后两部分居民进行体育锻炼重要性教育,使其养成良好锻炼健身的习惯。邵阳小城镇体育存在之问题 分析邵阳体育管理的现状可知,多层次体育组织未建立无法分层开展工作。一般是由乡镇副职主抓体育工作行政管理色彩较浓,组织形式缺乏多样。城镇体育组织单向管理模式缺乏主动因素,管理过程缺少配套网络,组织系统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受组织管理系统影响居民本身运动技能水平较低。邵阳城镇居民对体育运动价值认识不够 是因为邵阳城镇居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尤其老人和女性存在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女性参加体育运动较少。 运动项目单一 场地设施缺乏,导致邵阳小城镇体育运动项目单一,满足不了城镇人口需求。现有运动项目难度较大不符合城镇人口项目配置。缺少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健身方法欠科学。邵阳城镇经济不够发达消费水平低,导致了公共体育设施缺乏,缺乏投入建立体育辅导站。不能吸引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那么城镇居民缺乏专业指导员,缺乏厂地器材配置和科学方法。

3 邵阳小城镇体育的发展对策

政府宏观调空加大小城镇社会化进程。小城镇体育现代化进程要贯彻2005年3月24日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联合审查通过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保证小城镇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场地器材建设,加快小城镇体育建设的社会化进程。动员小城镇内居民、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力量广泛参与小城镇体育资源开发,实现小城镇经济资源利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社会集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民办官助、民办民助、法人投资之途径。坚持小城镇需求本位原则,以服务小城镇内所有成员作为小城镇体育资源开发出发点、归宿,从群众需要出发解决小城镇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小城镇体育资源开发的重点,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在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积极倡导动员并给予经济和政策护持同时发挥其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用政策去促进小城镇体育资源的开发。增强小城镇居民的体育观念 现小城镇居民体育参与率低于城市。小城镇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是在校学生,是科教文卫人员、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乡镇企业工人和小城镇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这可能与这部分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以及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念有关。此外,与城市体育的老龄化和女性化现象不同的是。城镇体育的参与者以青少年男性为主。老年人和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历史原因,体育文化亟待需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导致女性参加体育运动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小城镇居民多数把体育当健身手段,且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离国际、国内体育人口的规定有差距。满足需求开发利用小城镇体育配置 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带来个人经济状况、体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与社会角色的人将参与到小城镇体育中来,因而须开发配置好项目资源。建议通过小城镇体育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小城镇配置将健美、现代舞、门球、软式排球引入小城镇旅游景点。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配置民族传统攀岩、野营、钓鱼、冲浪、划船、游泳等户外项目人和物资源之配置利用。小城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利用配置。看上海富裕乡镇已建立起体育辅导站、活动站,配置了专职、兼职、辅导员,这对小城镇是示范作用。邵阳小城镇需配置体育指导员。配置体育骨干解决邵阳小城镇体育发展的资源合理布局途径。迄今高校扩招和专业设置调整,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合理配置到小城镇政府部门,定好制度措施,配置体育人才到城镇和农村,配置利用城镇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积极分子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配置小城镇体育人才,利用配置邵阳师范学院体育系的资源培训小城镇体育社会指导员资源,解决邵阳小城镇体育指导员人力资源问题。

4 结论展望

通过对邵阳市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建议政府对体育文化加大投入和产出,加强宏观调空;增强小城镇居民的体育观念满足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走135大健康之路,合理配置利用开发小城镇体育资源,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政府为邵阳市大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产业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苏南小城镇再发展对策探讨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县域小城镇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重点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小城镇园林绿化的问题与对策 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小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海南省定安县小城镇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甘肃省红色旅游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小城镇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 略论西部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南京八卦洲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小城镇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探讨生态小城镇的规划与未来发展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8-06.

[5] 中国临安岛石网.镇人代会镇长系列访谈:岛石镇镇长李届胜[EB/OL].http://.cn/content/2012-01/13/content_

5003898.htm,2012-01-13.

[6] 顾裕文.衡阳市小城镇建设中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7] 赵伟明,王艳艳,马嘉伟,等.临安山核桃林地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淋失风险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4,(1):154-158.

[8] 黄程鹏.山核桃林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9] 张春苗,张有珍,姚芳,等.临安山核桃主产区土壤pH值和有效养分的时空变化[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6).

[10] 张圆圆.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山核桃植物营养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11] 彭樟林,姚立健.山核桃采摘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J].湖北农业科学,2013,(14).

[12] 姜洋.山核桃技术推广与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13] 陈有根.移动式山核桃脱壳机的推广应用、问题及措施[J].中国农机化,2010,(6):95-98.

[14] 王安国,刘微.乡村林业项目中的技术推广[J].林业与社会,1998,(2):8-9.

[15] 赵玉顺.临安山核桃产品营养成分特性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16] 胡玉霞,王方,王昭君,等.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分析山核桃香气成分[J].农业机械,2011,(10):135-138.

[17] 彭祺,边威,王佳丽.不同加工工艺对临安山核桃营养成分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20):173-175.

[18] 费喜敏,汤勇,徐秀英,等.农户层面的山区特色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浙江临安山核桃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

(3):218-222.

[19] 崔春丽.“山核桃”不能再生成“血核桃”[J].农家之友,2011,(1):47-48.

[20] 彭樟林,姚立健.山核桃采摘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J].湖北农业科学,2013,(14).

[21] 叶剑,盛静,郎路敏,等.山核桃开打“邻里”纠纷忙煞“娘舅”[N].杭州日报,2012-09-07.

[22] 吕帆,涂炳坤.“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21).

[23] 朱湖根,万伦来,金炎.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28-34.

[24] 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303-306.

[25] 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6] 黄汝丽.农业产业化中“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探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204-208.

[27] 石峰.基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Reseach on the Issue and Suggestions of Small-town’s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Town of Pecan in China”

ZHENG Si-wei,SHAO Yu-zhen,PENG Bai-you,LIU Hang

(School of Tourismand City Administration i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under the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macroscopic backgrou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the northwest implement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analyzed it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several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Keyword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F29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实施西北部大开发的战略后,政府大力推行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西北部地区为加快其城市化步伐,选择走小城镇引导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失为一良策。由于西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现实因素,决定了西北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应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完全区别开来。在此发展规划过程中,如何走出传统意义上的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思想,正确面对现实和差距,做到扬长避短,推动山川秀美工程的建设进程,探索出一套既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又切合西北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全新规划建设理念,从而对西北部地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从进行指导。

1 西北部地区推行小城镇建设的原因及意义

1.1 西北部地区推行小城镇建设的原因

小城镇规模比较小,其建设和发展水平与大城市间有很大的差距,处于城市发展形态的初级阶段。小城镇居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它在二者间起桥梁的作用。未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迅速提高,全面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在此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给城市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带来了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大城市病的各种弊端逐渐地显示出来。相比之下,大力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发展的多种问题,例如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成本投入和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门槛都要大大低于大、中城市,它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重要途径。西北部地区的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居住人口较为分散,在自然资源状况、地理条件和区域人口素质等制约因素方面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受到城市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人口过于集中将导致区域内的环境压力过重,大、中城市的建设成本和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水平也将提高,不利于城市发展;但若人口过于分散则很难发挥环境的聚集效应,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耗费过大,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西北部地区的发展中推行适度的小城镇建设,是一条符合西北部地区实际情况的良好城市化发展之路。

1.2 西北部地区推行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城镇化的进程可以有效地促进西北部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向非农业产业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城镇化可以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各项非农产业的生产活动,进而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避免了对土地的过量开垦而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生产效率、生活方式有很大进步,这种进步将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较少使得进行生产规模化的可能性增加,并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作为区域的政治活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镇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同时,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有利于城镇发挥其聚集效应,使区域经济实力得到提高。

2 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尽管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域也很辽阔,但其基础服务设施很差、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城镇化发展方面,西北部地区发展程度低、小城镇建设尤为滞后。

2.1 城镇规模小,带动力弱

西北地区的城镇规模一般偏小,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和市政工程设施的修建不能形成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出城镇的相关功能,从而导致西北地区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差,吸引力和综合功能降低。

2.2 数量较少,交通成本高

西北地区腹地范围较大但人口较少,城镇之间的联系不便,阻碍了商贸市场的开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城镇的交通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投资大,导致其投资综合效益很低,影响了城镇的经济持续发展。

2.3 生态环境差

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西北地区建筑质量普遍较差、容积率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明显偏高,政府没有及时置换和利用闲置土地,导致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与适宜人居住的环境有很大的差距。

2.4 城镇功能单一

集贸型城镇在西北地区的小城镇中占85%以上,以为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物资集散、商品交换、文教服务和行政医疗等平台为主要职能,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是这些城镇经济的主体,乡镇企业的附加产值和科技含量较低,多归属于初加工企业的范畴。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城镇难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5 资金缺乏

绝大多数小城镇由于软硬件条件不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参与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人才和技术力量较为匮乏,导致乱占乱建等现象在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对城镇的整体布局,不利于其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3 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原则及措施

3.1 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之一,城镇化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二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制定西北部地区城镇发展规划时,要站在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的角度出发,客观评价西北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实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制定与西北部农村发展现状和地区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小城镇发展道规划,在发展西北部地区经济的同时,还要切是符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

3.2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提高西北部地区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地区经济是推行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的,但并不是唯一目的。由于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要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制定西北部地区小城镇发展道路时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对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协调统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3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作为一项长期实施的战略任务,西北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众所周知,农村经济在西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以小城镇建设带动西北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西北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必须切合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能起步太高。在其建设初期,发展重点应放在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均较好的地点。在后期,随着西北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加和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再逐渐将重点进行转移、以点带面,最终实现西北部地区城镇建设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笑培.西部小城镇发展道路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西北林业科技大学.2005.5.

[2] 陈建龙.西部地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J].甘肃科技.2001,17(3) [3] 李建伟,刘科伟.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都兰县总体规划为例[J].开发研究.2010(6)

[4] 刘勇.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孟海宁,张建强,武联. 西部大开发形势下的西北城镇发展与规划[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8(4)

第5篇

【摘要】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过程,重庆在2011年全面启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后城镇化也不断加快。虽然城镇化是国

>> 重庆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思考 基于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探析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重庆交通运输发展举措 资源环境背景下如何加快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安徽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 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思路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的路径分析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探究 “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健康城镇化背景下偏远乡镇发展模式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泾阳县城发展前景的思考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相关思考 城镇化急速发展背景下的政府投资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变化 关于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咸阳加快城镇化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SWOT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北县域农业发展新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衡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对于新型城镇化及其背景下小城镇规划问题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重庆晚报.443.6平方公里重庆主城区面积60年扩大了十多倍[EB/OL]

http:///html/dj/sldt/2009-07/118287.htm.2009年7月27日

[3]王利伟,喻淑春.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

[4]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EB/OL].http:///detail.asp?pubID=506180.2011年11月28日

第6篇

关键词:生态保护发展区;小城镇模式;优势;劣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864-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57

从世界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由于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大不相同,刚性化指标势必阻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中央“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构建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党的十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打破了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十二五”规划将主体功能区上升到战略层面,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生态保护发展区作为限制开发区域,受限于生态保护的刚性制约,产业转化能力较弱,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探索其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机融合,既是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与创新,也开创了“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对顺利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既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学界历来关注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工作,其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①高度重视新时期中国城镇化顶层设计工作。“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独创,国家“十一五”规划对其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进行了详尽阐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形成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②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丰富主体功能区理论内涵。高国力等[1]通过对中国主体功能区进行研究,指出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划分;张立[2]通过对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研究认为主体功能区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杨伟民等[3]在研究主体功能区划时指出人口均衡发展是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空间均衡理念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化的保障。③完善主体功能区定位。樊杰[4]对主体功能区的开发和保护进行了研究,认为主体功能区是“开发”与“保护”双重功能的复合体,需要配套的法律、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来保证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④对当前小城镇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苏保忠等[5]、李郇等[6]、朱厚玉[7]在研究小城镇发展现状时对集聚人口能力、产业发展水平、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瓶颈以及相关原因进行探讨;王志章等[8]、魏强[9]、赵小芸[10]、张杰庭[11]在新型小城镇模式探究中,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国外优质小城镇先进经验,对中国小城镇发展现状、转型方向、培育模式进行了多学科视角的路径探索。

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尽管没有用“主体功能区”概念,但区域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相关的研究较为成熟,并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①对综合区域发展的研究。Smith等[12]在研究产业及行业分工、级差地租、劳动地域分工以及比较优势时在上述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理论研究,为区域开发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础。Hoover等[13]在研究区域空间演化时,阐明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原理及区域发展的目标、政策与要素供需关系,为区域统筹发展思想的提出奠定了理论依据。②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研究。杜能[14]、韦伯[15]、艾萨德[16]在研究区位理论时,围绕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等领域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坚实基础,对后来的城乡空间格局、产业集聚、区域网络等级体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深入探究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Patrick和Ebenezer[17]研究了功能分区、城市影响区,认为进行城市功能分区是形成现代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起点。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提出中心―结构理论能够为维系城乡关系夯实理论基础。④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提出和完善。继宜居城市思想启蒙者盖迪斯提出区域学说和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学说之后,刘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区域整合”的思想,成为小城镇发展相对较成熟的理论。Rogerson[18]深入研究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当今世界形势下的小城镇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们的成果或是奠定了理论基础,或是提供了经验借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那些发展基础薄弱的生态地区小城镇的研究还较少,并未形成系统。本研究通过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其在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小城镇模式构建面临的形势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系乌江水系,面积约1.98万km2(图1),总人口约364万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作为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辖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6个区县,各区县经济基础条件、资源禀赋不尽相同。被誉为“重庆之肺”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资源极为丰富,但作为限制开发区域,受限于生态保护的刚性制约,产业转化能力较弱,城镇化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1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小城镇模式构建的优势

2.1.1 政策优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步入飞速发展时期。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旨在创造一个具有明显集聚效应的城市群,带动“两翼”(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发展。2013年8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渝东南设立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提出要对其实行“巩固不取多予”的差异化财政政策,增强财力支持,以加强扶贫开发、引导人口聚集和有序梯度转移。2014年9月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要素资源完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和《城市发展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4-2020年)》,指出要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思路,针对薄弱环节和短板区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未来的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图2可知,近年来渝东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1.2 资源优势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地处武陵山脉,河川纵横,矿藏广布,森林资源富饶,动植物资源种类多种多样,农林牧渔业发展迅猛。秀山县与湖南花垣、贵州松桃被齐称为中国锰矿的“金三角”;酉阳的汞矿储量高达4 800万t,被喻为全国“五朵金花”之一;彭水煤储量2.6亿t,森林覆盖率高达49.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3%。此外,渝东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该地区红色旅游文化浓厚,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浓郁,乌江画廊、天生三桥、桃花源等自然景观丰富,龚滩古镇、乾隆行宫、龙河岩棺等人文景观众多,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更是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基地、能源基地、生态疗养、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2.1.3 区位优势 渝东南地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相连,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充分接受黔中城市群、重庆都市圈辐射作用。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完善,武陵山机场建成使用,高速公路与重庆市及周边省市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的公路网。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已成为贯穿渝东南、湖南湘西州、贵州铜仁地区,直达“长三角”、“珠三角”,串起沿线众多景区的纽带,对于整合生态资源、助推区域产业提档升级、突破渝东南经济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2.2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小城镇模式构建的劣势

2.2.1 经济发展落后,贫困问题凸显 尽管重庆市委制订了加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扶贫开发的财政倾斜机制,但扶贫资金缺口较大,政策与现实需求间存在数字鸿沟。有限的扶贫资金只能满足“撒胡椒面”的现实需求,各县级资金配套能力有限,后续资金难以落实到位;扶贫指标过于刚性化,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弱,代际贫困现象普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很低。2014年重庆统计年鉴表明,2013年重庆全市GDP总量达到126 566 900万元,其中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贡献值占比约6%(图3),脱贫任务艰巨。

2.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同质化严重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资源型经济特征凸显。例如虽然酉阳县是黄连、银花、天麻等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秀山县已建成秀山银花、白术、天冬等中药材基地,且在下属乡镇发展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猕猴桃、油茶等特色效益农业,但这些基地散落在全区各乡镇,自成一体,产业布局零散混乱,造成了空间布局的“马赛克化”。此外,相邻区域由于所处环境相似,致使彼此产业结构布局大致相同,农产品趋同性偏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种植业效益低,生态产业发展也趋于同质化,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产业规模效应难以施展(图4)。

2.2.3 旅游资源未整合,基础设施保障缺位 虽然近年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根据2014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由于历史欠账过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很不协调。对外出境通道匮乏,交通网络规模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公路等级偏低,公路密度不高。境内公路、铁路运输自成体系,通勤不便,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难以整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碎片化”现象严重。乡镇旅游景点指示不明晰,道路未整修,可进入性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配套设施保障缺位(图5)。

以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整体水平偏低,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仍处于主导地位,休闲度假型产品尚未成熟,旅游淡旺季明显,消费项目偏少、针对性不强、趣味性不足,产品趋同性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旅游市场主体规模不大,民营企业参与不够,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能力不足,旅游业带动功能偏弱。

2.2.4 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化水平偏低 受山地复杂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城镇体系不完善。以黔江区为例,拥有53.6万人的黔江区虽然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惟一的重点开发区和武陵山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但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发展慢、实力弱,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压力大,应有的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弱,区域发展缺乏依托和后劲。城镇间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城镇空间布局受地形和交通限制明显。2013年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在重庆功能区中处于最低位置,比全市城镇化平均水平低23.7%(图6)。

2.2.5 生态环境脆弱,环保任重道远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渝东南地区既是生态敏感区又是生态脆弱区。由于该区域多为坡度大的山地或丘陵,喀斯特地貌广布,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土薄、石灰岩层广布,且降雨丰富,致使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石漠化面积达3 725 km2,占该地区国土面积的近20%,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41.6%,植被退化明显,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用地矛盾突出。此外,由于生态补偿标准低,农民保护生态积极性不高,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任务繁重。

3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小城镇模式构建的策略

3.1 完善区域中小城镇体系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发展需要各级城镇的支撑,因此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应从现行城镇体系实际出发,建设符合山地特色的城镇体系,完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首先,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应打破地区间、城镇间、城乡间的行政壁垒,增强经济联系,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其次,应从山地对城镇的承受能力、各级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等现状出发,规划设计规模适度、等级分明的“县城+小城镇+小集镇”的金字塔式城镇规模结构,“集中型”和“分散型”相结合,吸引外商投资开发。最后,激活小城镇活力,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空间。小城镇应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等产业为主体,加速非农产业的城镇集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型、加工转化型、资源开发型、综合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3.2 突出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打破各自为阵和地方保护主义,树立整体发展观念和全局意识,通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实现资源要素的聚集,由此产生规模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根据本地特色和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城镇拉力,吸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渐向小城镇聚拢,推动规模集聚与同质行业合作,建设渝东南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本地精品,提高特色产业和产品知名度。如石柱以黄连、长毛兔、辣椒、莼菜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秀山县的中药材种植和粮油加工业;酉阳县的绿色蔬菜、中药材、烟草、茶叶、脐橙、荞麦等系列绿色效益产业,“酉州乌羊”、“麻旺鸭”等为代表的特色畜牧养殖;黔江区的烤烟业、珍珠兰茶、大西南牛肉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等。整合资源和产业,培植生态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价值链,做大生态产品基地,实现生态资源变产品,形成规模优势和区域品牌,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改变以地方利益为主导的资源开发模式,整合区域内资源开发企业提高开发规模和技术水平。通过协调区域内资源开发企业的关系,扶持以资源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实现优势产品的多级增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开发效率,增强经济结构转型的内生活力。同时,贯彻“旅游扶贫”理念,充分发挥自然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特色旅游资源,加强与毗邻县的联动,统筹开发旅游商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路线。采取“专线(批发商)+平台(组团社)+景区”模式,积极与旅行社对接,建立起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培育全国散客拼团市场,联手周边知名景区,针对不同需求、深度开发多样化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特色行程。同时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以提高在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促进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财富。

3.3 优化交通网络,搭建成果共享平台

交通问题严重制约着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应以资源开发为主旨,以跨域连接为取向,切实加快区域内外干线互通,构建起多层次综合通道建设。

1)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势复杂,交通不便,需完善公路网络。具体而言,区域内需要加大中小城镇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区域内国道、省道等高等级公路的改造;加快乡镇、农村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旅游景区公路建设,缔造联接长沙、武汉、重庆、贵阳、南宁等特大城市的3小时旅游经济圈。

2)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实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需要完善铁路网络。要加快渝沪高铁、黔张常铁路、恩黔铁路、威遵秀吉铁路等建设进程;实现宜万铁路与渝怀铁路、渝沪高速铁路的接轨;规划张家界-长阳-巴东-利川-石柱-铜仁-怀化-张家界的铁路环线。

3)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与区外经济体实现快速交流,需构建区域航空体系。加快推进仙女山旅游机场、黔江舟白机场、铜仁大兴机场建设以及直升机项目,开辟国内外旅游航线。

3.4 保障生态安全,提高生态供给能力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在发展过程中应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目标,将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配套与衔接。

1)启动资源摸底统计,建立生态资源账户。各政府主管部门要通力合作大力开展各类“生态财富”摸底统计工作,保持统计口径的权威性和延续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和科学性。在做好数据资料统计的同时,有重点、有深度地对调查数据进行开发,建立生态资源账户,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包容发展打下基础。

2)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森林、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持续推进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尘沙固土等工程,开展混农林复合型综合治理模式,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矿山工程治理,确保矿山企业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结合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防灾减灾应急系统。

3)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雷霆手段倒逼超标落后产能淘汰,将三高低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效益更高、资源消耗更少、环境污染更低和劳动就业更多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支持绿色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高国力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7(4):3-10.

[2] 张 立.新时期的“小城镇、人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12(1):23-32.

[3] 杨伟民,袁喜禄,张耕田,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总报告[J].管理世界,2012(10):1-17.

[4] 樊 杰.我国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若干地理科学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河南: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2.

[5] 苏保忠,刘俊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如何可持续发展[J].标准生活,2013(3):20.

[6] 李 郇,殷江滨.劳动力回流:小城镇发展的新动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2(2):47-53.

[7] 朱厚玉.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比较借鉴[J].财政研究,2012(12):56-58.

[8] 王志章,孙晗霖.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6(1):74-77.

[9] 魏 强.中国西部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与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农业,2012(2):82-85.

[10] 赵小芸.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8):114-119.

[11] 张杰庭.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17-19.

[12] SMITH A,MARSHALL A,ALFRED M,ROBERT T,et al. The role of small town in instability of rural development-Case study of small towns of Babol county in northern Iran[J].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2012,2(7):6795-6800.

[13] HOOVER E,CHASE L C,AMSDEN B,et al. Stakeholder engagement i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Quality-of-Life,2012:475-490.

[14] 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67-234.

[15]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5-62.

[16] 沃尔特・艾萨德.区位与空间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9-103.

第7篇

[关键词]农村 小城镇建设 经济发展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2.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等。

第8篇

关键词:小城镇;现状;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1.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07%,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也造成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决不能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化等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小城镇的定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在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些人口、工业、商业集中的小城镇。所谓小城镇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型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型社区。一般来说,小城镇主要指县城关镇和建制镇的镇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县城关镇将有一部分发展成为小城市,县城以外建制镇将成为小城镇的主要部分。对于目前与建制镇同属于基层政权所在地的乡集镇, 将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可称其为未建制镇。小城镇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是我国的农村中心。由于小城镇与周围的村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常把小城镇与村庄放在一起讨论,统称之为村镇。

3.小城镇体系构成及划分

小城镇体系是指在我国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我国的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关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构成的。

4.搞好小城镇的生态规划

根据国家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方针及各项技术政策,结合小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发展现状、资源状况,全面规划小城镇建设目标和体系,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对其环境、生态、文化、经济、公用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和方案设计。

5.小城镇环境的主要特点

小城镇环境是由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

(1)小城镇虽然有明确的地界线,但又田园交错,具有村野、乡居兼有的景观特色。因而自然环境与生态功能很接近自然,有很大的环境资源潜力。

(2)小城镇经济中,种植业和畜禽饲养占有相当的比重,不能脱离农业经济的特色。

(3)小城镇受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公共设施简陋,如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集中供热基本未实现,公园绿地甚少,人工环境较差。

(4)乡镇工业污染是小城镇环境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低,“三废”不经处理任意排放,污染严重。许多城镇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近处的城镇,不少都是城市污染工业的扩散地,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6.小城镇的污染源

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包括城镇中的发电、水泥、化工、冶炼等企业的排放;交通污染包括铁路、公路的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生活污染主要是饭店、居民做饭、取暖使用燃料排放的废气。

废水污染: 小城镇废水污染来源于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工业企业包括城镇中的造纸、印染、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工厂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包括居民家中、旅馆、饭店、洗车、洗浴、照相等服务业排放的废水。

固体废物污染:小城镇的废渣主要来自采矿、冶炼、化工、建材、制糖和居民生活的废弃物等。废渣大量倾倒在湖泊、江河、洼地,有的还占用了农田,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

噪声污染:一些小城镇位于交通要道两侧,受到来往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影响严重以及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噪声污染。

小城镇环境污染在于它与城市污染相比更容易、更直接地进入人食物链,因此,危害的程度就更大,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7.小城镇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7.1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当地政府要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企业。对于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劳动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的企业,不准从事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如石棉制品、土硫黄、电镀、制革、造纸制浆、土炼焦、漂染、炼油、土磷肥和染料等,以及噪声很大、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工业项目,已建成的要进行调整,分别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7.2保护重点区域

在城镇的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地段、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地和自然保护区内,不准建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已建成投产的企业,要限期迁走,到期没有迁走的,要强行拆除。我国许多小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先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有特色的民居, 我们应当加以保护,切不能以建设新城镇为理由, 毁掉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老建筑。对于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应当尽快修缮,但要注意“修旧如旧”保持老建筑的特色。

7.3坚决制止污染转嫁行为

严禁将有毒、有害的产品委托或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城镇企业生产;严禁将污染严重的城市企业转移到小城镇生产。对于转嫁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接受转嫁的有关人员,要给予经济的、法律的处罚。

7.4污染集中治理、限期治理

小城镇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要求每个企业都建设一套污染处理设施,从经济上来说不合算,可以对性质相近的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如集中供热、共建污水处理积习难改施等。对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的企业,要由政府下令,限期治理或搬迁。

7.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例如道路等级不高,市政设施不配套,缺少排水管道,没有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暖系统、公共交通、通讯系统建设落后等。要发展经济和工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创造有利的条件。

7.6植树造林,美化城镇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在改善大气质量,防止尘埃污染、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将植树造林作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城镇规划时,要留出绿地空间;在城镇建设中,公园、街道旁、生产区、生活区等地的植树造林要同时进行。小城镇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2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8 平方米以上,其中包括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区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7.7小城镇的环境规划

(1)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确定规划的任务、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及评价、环境功能区(大气、水、噪声、生态)的划分、可持续发展预测、规划方案(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经济预算及效益分析等。

(2)制订规划的方法

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队伍,在全面掌握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基础上, 经过调查研究,并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包括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制订本地区的环境规划。

8.结束语

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在保证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建立明确的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使用“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完全绿色化建筑,保护生态环境,但要时刻秉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第9篇

关键词: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TM923 文献标识码:A

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城镇在电网发展过程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电网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小城镇在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相对稀缺,有些设备相对陈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电的不稳定性,影响到小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如果能够对负荷进行充分地预测,并且与计算结果相结合,那么供电规划的科学性发展就会得到很大的保障。

1.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所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该将电源与电网进行统一的规划,要想保证小城镇稳定的电力规划,就要本着经济性与合理性的原则,真正能够满足电力需要为首要前提,这样才不会让电源对电网造成不利的影响,还能让二者得到共同的发展。其次是要保证与城市共同发展,城市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满足社会电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加强电力网的建立,因为电力网是小城镇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第三是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应该保证合理的运用资源,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损害,保证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基础,这样人们才能在充分运用电力资源的前提下不会出现浪费以及对环境破坏的现象,将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深入开展节能工作。第四,要与区域电力系统规划相互结合在一起。在国家电力发展的过程中,要满足全区的协调一致,统一进行规划,掌握相关的原则,这样才能让电力系统在规划完成之后顺利的实施。最后,还应该重视起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这一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可以将影响电力供应的因素去除掉,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稳定小城镇的电力供应,还是应该将硬件条件提高上去,不断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这样才能尽快与城市的发展相一致。

2.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的设计思路

2.1 城市的电网规划

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以电源规划放在首要位置上,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以城市的整体电力规划作为指导,这样就能与小城镇的电力规划相适应,并且相互配合,让电力更加安全与可靠的进行下去。从当前的电网发展来看,其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只有对不足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将电网发展的整体原则与方向确定下来,不断推进电网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制定出来的电力规划才是合理的,能够为实现小城镇整体水平的提升作出重要的贡献。

在对小城镇进行电力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110kV系统的构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环网,通过变电站源源不断的供应,满足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具有经济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当然,这一目标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分目标将规划方案完成,保证110kV变电站与负荷中心更加贴近,这样才能满足小城镇边缘的电力需求,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2.2 规划综合资源

在对小城镇电力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将资源进行综合性规划,因为电力供应的功能不同,所需要的资源也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证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减使用成本,实现更加高效、经济以及合理化的发展,这样整个规划系统才能与社会成本相一致,并且还能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具体的工作中,综合资源规划主要对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进行了评价,对电力供应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保证电力负荷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供应成本以及方案的顺利实施,促进电力规划更加合理。

2.3 减少电压层次,简化电压等级

许多小城镇已经应用到了0.38kV、10kV、110kV、220kV的4级降压层次,因此要把35kV规划以外的等级电压有所减少,或者对其禁止使用。在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中,110kV系统是作为重点部分存在的。一定要根据地区电力中的规划来对电源的数量、种类以及方位有所要求,并且要对其相应确定之后,才能够按照负荷的预测结果,确定110kV变电站的数量、容量以及位置。

2.4 负荷的预测

对负荷进行更加合理的预测是小城镇电力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对电网的特点以及用电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由此为出发点,对今后的负荷增长情况进行合理化的预测。一般来说,近期规划的预测时间是5年,长远的预测时间是20年,电力规划进行全过程的预测,应该与优劣程度以及精度相互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为电力系统源源不断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从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电力需求预测的相关工作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对负荷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至少要运用两种以上的预测方式,以起到相互核对的作用,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结语

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需要分析电力设施运行的噪声以及电磁干扰方面给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实时性作用在电力系统规划中。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网中所存在的问题就会有效改善,对用电质量、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方面也会充分保证。要力求将我国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能够与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小城镇,社区体育

 

前言:城镇社区体育是城镇体育的重要摘要的意义。论文大全,小城镇。

1:小城镇社区体育的概念

在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论文大全,小城镇。

2: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

2.1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我国城镇社区体育居民活动所采用的运动项目有着很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在比较富裕的城镇有着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又有着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和地方特色项目,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大多数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体育发展政策、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以及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社区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单一,大多数居民选择在不花钱或花钱少的体育场、学校、公园、生活小区的空地、田间小道等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因此,选择运动项目主要是对那些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技术简单易学、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具有一定娱乐性的现代运动项目以及被认为有健身、防治疾病的地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的选择与居民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等有关系的。论文大全,小城镇。论文大全,小城镇。比如:散步与慢跑时老年人选择的首要项目,青少年喜欢比较激烈的项目,比如篮球、羽毛球、排球等在学校从事过或者教师教过的竞技运动项目。

2.2 社区体育群众参与状况

首先,城镇居民体育参与率低于城市。城镇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是在校学生,其次是科教文卫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乡镇企业工人和小城镇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这也许与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此外,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老龄化和女性化现象不同的是,城镇社区体育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为主;这也许由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老年人和妇女的运动能力和体育价值观念有待提高。

其次,大部分城镇居民的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与国际国内体育人口的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国际惯例,体育人口的界定是“每周参加3次或以上的中等强度和量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很多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还不属于真正的体育人口;在许多富裕的城市如此,可想而知在城镇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3: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3.1小城镇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小城镇社区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由于以城市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吸引,城镇居民模仿、学习和消费城市文明、现代文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城市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念提前被城镇居民所接受,形成超前消费,从而使城镇体育社会化进程超前发展的情况成为可能。

社会化是小城镇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动员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同时,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社区需求本为原则,以服务社区内所有成员,一切从群众出发,解决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社区体育资源开发的重点,从而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3.2小城镇居民体育观念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小城镇工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电气化程度提高,使得城镇居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加上双休日的实行,业余时间增多;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极大的提高,享受观念逐渐普遍;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大中城市社区体育的辐射和影响,城镇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将发生重大改变,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价值,逐渐将体育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手段。

3.3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社区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城镇社区体育组织将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鉴于目前商业经营型的体育组织收费较高,一段时间内只有部分较高收入阶层的群体才能承担,因此,为适应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促进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应大力发展公益型的民间社区体育组织。论文大全,小城镇。建议政府积极主动帮助并扶持其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为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4小城镇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

为了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服务人员必须改变目前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单一的状况,开发更多的运动项目,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提高参与率,社区体育的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可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运动项目的开发;首先: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简化规则,简化技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使各种运动内容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对不同参加者提出不同要求,这就是社区体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社区的情况,可将几种新兴的运动项目引入社区。再次:民族、民间传统项目的开发。最后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可利用各种自然形成的条件进行,最好的例子就是现在的拓展训练,他以后会逐渐走向社区的。让人们更快的接触的。

目前,由于城镇社区体育组织不够健全,城镇社区居民都是自由组合与自发的形式为主,参加的各个单位的人数都没城市的多;随着城镇社区体育化程度逐渐提高,社区体育组织的逐渐健全,城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将逐渐增强,有组织的体育活动逐渐增多,社区体育将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3.5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逐渐得到重视

社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时一个普遍性的事实,城镇社区更是如此。体育场地设施时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条件,是现代文明和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在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的体育设施,如何开发和改造现有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是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短缺的根本途径;21世纪是大众体育世纪,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枢纽,它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对周围的农村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小城镇社区体育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的体质问题,还与广大的中国农村人口体质强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体育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的事实已暴露,并且正随着社区人口的而进一步加剧;

因此,体育界要通过各种媒体,有关会议等各种途径是地方部门认识到,社区体育中有一部分属于公共福利事业,政府部门有义务着手进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和建设,否则日后将会造成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从而提高小城镇政府对小城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视。

3.6小城镇社区体育骨干队伍壮大

专业人才决定着某一领域的成熟度和发展质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体育骨干队伍。由于城镇社区居民较多,需求多样化,仅靠城镇极少数的体育专职人员或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社区体育指导活动,显然不够现实;同时,城镇居民文化程度低,“不会锻炼”的人口较多,需要有人指导;因而,指导力量的缺乏成为制约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体育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城市对体育专业人员的减少,将有更多的人才走向城镇和农村。同时社会体育迅速发展也将促使小城镇的体育教师、有体育特长的人员积极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小城镇社区体育骨干队伍将逐渐壮大。论文大全,小城镇。

4结论

随着我国对小城镇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视,小城镇的经济将突飞猛进,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将使小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再加上体育高等教育的扩招和体育专业人才逐渐向农村转移,这些都预示着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将迎来它发展的黄金阶段。目前,小城镇社区场地设施、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体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事实已暴露无遗,并且这种状况正随着社区锻炼人口的增加而进一步加剧。这要求小城镇政府在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时,要摆脱传统的只为物质建设服务的规划思想,确立以全面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发展模式要求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思想,无论是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还是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软件项目的规划与发展,既要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更要考虑到未来社区人口结构、素质、规模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引起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的新的需求、新的期望,为未来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要动员社区内居民、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建、共有、共享,形成社会集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民办官助、民办民助、法人投资相结合的社区体育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

[2]周建军,仇军,罗时铭.我国乡镇体育的发展背景与模式选择[J].体育科学,2003,23(5)

[3]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0

[4]郑旗.山西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9)

[5]刘志民.小城镇政府与小城镇体育发展公共政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

[6]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

第11篇

对于农民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其最为关注的关键问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群众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温饱。而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其在农村中应该占据重要的地位。全民健身事业是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民生事业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识之一。十六大将全民健身体系已经融入未来20年开展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农村来说,其体育事业发展现状更加值得关注。文章将以A地为例,通过数据来证实新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1.研究概述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普及开展,农村城镇化的进度也加快,农村的生产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活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善。文章主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进行研究,从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入手,研究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以及后续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百度学术、道客巴巴等搜索引擎来查阅相关资料。搜索了关于农村体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体育院校等相关文章;查阅政府相关网站和讯息,了解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更新,从中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相关资料。

(2)专家访谈。通过与相关专家、农村体育研究学者进行访谈,虚心求教关于文章所需的知识和数据,找出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的数据与真实资料,给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战略提供积极的意见与建议。

(3)实地调查。通过对 A地农村群众进行实地调查,内容包括当地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体育锻炼开展的现状、参与人数与锻炼方式等。本次发放250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18份,有效问卷200份。

2.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综述

2.1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的文献众多,主要多在于研究农村城镇化对于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影响。陈荣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作出了分析,他提出,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且展开密切的配合。苗华南,陈金福《城乡协同发展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模式创新》一文中提到,农村城镇化给农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不单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其生活品质获得了转变,农民群众开始关注生存以外的生活享受。

2.2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甚至可以说农村体育发展的所有改变都是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作用。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稳定,而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体育事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事业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由于受到农村社会发展制约,因此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十分缓慢。

3.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3.1农民体育意识增强

体育活动开展的态度与积极性是个人对体育锻炼价值的意识标准。个人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认识身体锻炼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从而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表1为A地农村群众10年前与现在对体育作用的认识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A地农村群众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十年前,农民群众由于对体育知识不够了解,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业劳作完全可以替代体育锻炼的作用,其认为体育锻炼除了有一部分的健身作用外,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作用;而在2013年农民群众对于体育锻炼开展的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2农民体育活动丰富

(1)体育健身地点与方式改善。体育锻炼的地点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生活环境也是改善农村群众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前提。在城镇化之前A地农村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农民群众健身的场所,部分农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田间、村头等地方。而在城镇化进程后A地农村开始建设了专门提供给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文化广场。另外,A地农村地处环境优势明显,周围河流众多,当地村政府还利用环境优势开展了野外观赏旅游健身一体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年轻群众的需求。

(2)健身内容更加多样化。在十年前,A地农村由于受到场地、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健身内容种类十分有限,农民群众健身仅仅集中在散步、随意身体活动等。在新型城镇化后由于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A地农村群众积极开展组织各种体育健身团队,将农民群众熟悉喜爱的体育项目加入其中,例如跳绳、拔河、踢毽子等。并且由于A地农村专门进行体育锻炼场地的出现群众也逐渐开始进行腰鼓、跳舞、秧歌、球类等活动。

4.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战略

随着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要进一步发挥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应该针对当地农村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的策略来实现其积极作用。

4.1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农村体育

城乡统筹即为需要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落实与构建和谐社会向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体系。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强化农民体育活动意识作为新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指标。在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着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需求。将场地、组织以及活动三个关键部分作为关键环节,通过三个关键环节的工作逐渐改善农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现状。

4.2加大经费,大力发展健身设施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匮乏成为了限制农民群众开展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就必须提高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能够提供给群众开展日常体育活动的专门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体育彩票,企业赞助方式来鼓励企业或事业单位捐款投资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强化自身发展能力,激发潜在能力,扩大经费来源。

第12篇

关键词:小城镇 房地产开发 城市化进程 发展 分析

1 概述

当前小城镇房地产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呈现无章法的自主建房状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政府部门逐步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十一五”期间,全市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都在增长,随着小城镇房地产业投资大环境的改善,和居民对良好住房条件的美好需求,使得小城镇房地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仍然远远赶不上中心城区的发展速度,但也是很可观的。

根据小城镇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小城镇房地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可以直接搬出城区房地产开发经验套用,它有自身的特色。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中最好要包括县城房地产开发、建制镇房地产开发、乡村房地产开发三个类别层次,各类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房地产开发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开发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有利本地发展的规划。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在逐步的进入老龄化的社会,0-14岁的人口占比正在逐渐的减少,但是65以上的人口占比却在逐年的上升,更加证明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老龄化人口在城市和农村的分布,假设它的分布是平均的,那么农村65以上的老龄化人口也将近8000千万左右,无疑为农村投资带来巨大的商机。

2 小城镇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

有房产专家分析认为,受现在现实和大环境的影响,也许对开发商来说转向细分市场,找到适合开发的业态,才是获得发展的最好的机会。此外,政府曾经明确提出过城镇化发展路径,也会鼓励人们到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所以进入小城镇建设也是一个明确的选择。独立房地产评论人士李连源曾经说过“在调控政策从严从紧的市场环境里,项目准确定位将会使房企在销售淡季里出现旺销,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普通住宅、投资型公寓、旅游地产、城市综合体、写字楼等等,就看开发商适合什么领域,盲目开发只会失败”。

许多的专家都认为虽然城市化进程仍然在继续,但是它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很难再有什么大的浪潮,相反,随着国家明确提出城镇化发展路径,全面放宽对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的限制政策,而且小城镇的建设刚刚开始,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个时候进入小城镇建设,也许会有巨大的发挥作用空间。

但是随着小城镇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地方乡镇及村干部犯罪发案量和涉案人数较多,并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权力过度集中使等犯罪容易得逞,有些乡镇及村干部集党、政、企大权于一身,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犯罪手段主要是贪污公款、挪用资金、虚报冒领、职务侵占等,贪污案件在村干部犯罪中所占比例最大。二是犯罪手段呈现多样化,一些乡镇和村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审批手续不规范,财务缺乏透明度,党支部监管不力,部分村干部利用财务管理的漏洞,采取虚开发票、打白条、假票据入账、虚报冒领、骗取征地补偿款等多种犯罪手段;三是共同犯罪较多,在乡镇和村干部犯罪中,共同犯罪占较大比例,例如,在一些乡镇和村的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包括村委会书记兼主任、副主任、治保主任、妇女主任、会计和聘任会计。还有就是正在建设的新民居工程所占土地没有经过国家征用,这是典型的非法占地,违反土地法、城乡规划法和建筑法,应该立即叫停。

3 小城镇房地产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现在大城市的土地资源被开发的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农村的土地资源才刚刚被重视起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房地产开发蕴藏着巨大需求和市场。其中城镇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是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开始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村庄作为试点,和当地人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公平互惠的合作关系,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发展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农家乐、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等,但是绝不允许在农村建立商品性房地产。并且积极的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关于农村宅基地的自由流转问题积极的和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和探索,明确农村宅基地的使用规范,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一项新的活力。

有关人士分析,要想让旅游地产得到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宅基地的支持。只有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的旅游用地,才能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当地的土地财政,农民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改善。一些地方试点农村集体土地参与旅游开发,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当地人准备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推广。但是,目前这项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方面都还需要更加的细化,比如以何种模式进行开发、如何防止宅基地变成小产权房、开发体量有多少等。

我们可以收集各方面信息,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对小城镇旅游的开发特点、开发形式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旅游房地产的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对比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深入探索,并且参考一些成功的实例展开研究,确定出一套适合本地的大城市边缘小城镇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步骤和重点。

4 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机遇

受政府之前“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而且会在未来的很大时间里持续这一现象,给投资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随着城镇化的开启改变了这一现状,它可以帮助消耗过剩的产能。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在决定政策的时候也很小心谨慎。

也许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会因为城镇化政策的出台而产生,导致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被掩盖,进而错失改革的大好时机。因此从“十”到现在,政府对于城镇化政策一直处在观察期,等待一个更加合适的机会推出相关政策。目前任何人都不知道这段观察期要持续多长时间,但是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在未来经济发展政策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作为房地产企业有必要避开目前的严厉宏观调控政策,可以适当地走在城镇化政策的前面,把投资业务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甚至城镇市场,以城市地产开发的成熟理念带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参与到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当中,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种形势下,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荐是很有必要和迫切的。城镇化可以把农村的人口集中起来,解决了农村人口过于分散的问题,也避免了城市的规模过大的问题,如此不仅有利于政府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也有利于提高城镇投资的吸引力,更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所以,地产企业如果先进入城镇建设这块,不仅可以在早期的投资中得到廉价的土地,也可以得到城镇化发展后期带来的持续红利。尤其是我国现在已经启动内需市场,小城镇市场必定是我国消费市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理念变成在大城市奋斗事业,在小城镇享受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较为发达的小城镇转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接玉梅,葛颜祥,胡继连.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4(03).

[2]祁峰,董家英.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谭朴妮,严志强,蒋勇,广西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4]张东敏,农村房地产开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王泽宇,韩增林,王利.东北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机制——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案例剖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3).

[6]胡银根,韩桐魁,杨钢桥,小城镇用地外延扩张的动力因素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06).

[7]鄢泽兵,孙良辉,万艳华,小城镇建设对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J].小城镇建设,2004(04).

[8]宋彤,城市化进程下的城镇公共交通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