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技术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34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当今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软件技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它更关注员工有没有较高的职业理想,是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是否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展职业修养训练有其自身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通过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 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就是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追求与憧憬。在入学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是对他们进行职业修养训练的核心内容。高职生刚刚入校,对什么都抱有好奇感,他们的思想和认识正处于发展期,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教师要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软件技术这一专业,包括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等等。可以通过沙龙、座谈会或者讲座等形式传达信息,帮助新生对软件技术专业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其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生入学后,可以为学生组织科技报告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也为他们指明了未来学习的方向。
2 通过设计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理想
实现职业理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首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认识。如果不能对软件技术专业有清醒的认识,是无法制定出有效的职业规划的,还会产生盲目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围或者本地区比较知名的软件园,或者一些著名的大中型软件企业,让学生与企业员工进行直接交流,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长短期计划。高职生要对自己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制定出合理的长短期计划。计划必须具备持续性和可行性,不可盲目、空洞。软件技术专业辅导员可以不定时地让学生上交自己的长短期计划,看看学生有没有按照计划完成自己的目标,同时帮助学生纠正不切实际的计划。另外,由于IT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所以学生指定的职业规划应该具备动态性。辅导员要适时让学生评价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能否适应IT行业的发展,以求与时俱进。
再次,开展及时的沟通、交流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管理者为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讲座,并鼓励学生与这些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确定学习方向。
3 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从这个民族的礼仪教育判断出来。同时,礼仪教育也是提升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钥匙”。德国慕尼黑大学为了防止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成为只懂技术不懂社交的“计算机怪人”,特地为他们开设的礼仪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
慕尼黑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可以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强调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神态和引导手势的培训。教学方式以教师示范加学生演示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不光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社交礼仪的训练,在课下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互相监督,并定期评出礼仪标兵,激发学生更加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等。
4 通过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最让IT企业头疼的就是技术人员的频繁流动,这种现象会导致企业加大运营成本,延长项目周期。同时,技术人员流走后,还有可能会带走大量公司数据,导致公司机密外泄,严重时会导致公司倒闭。此外,利用计算机进行高科技犯罪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此看来,加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院校必须慎重对待的任务。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要加强“两课”的教育,并辅之以实习、实践等活动,从多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和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良好思想。
5 通过团队合作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软件行业尤为强调合作,这就需要员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拥有快捷的反应能力,从而保证软件开发的实效性。高职院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培养交流与沟通能力的最佳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节目主持、知识竞赛等活动训练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项目实战模拟工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开发。在开发活动中,让学生扮演项目经理、代码编写员、客户等角色,让学生提前拥有职业代入感,学会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处理事情,从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国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
[3]罗箭华.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4]张钊,姜凤艳.现代服务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项目开发能力;团队师徒制;编程能力
0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向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软件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一方面,尽管高校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但许多软件公司和企业却还是招不到合适的软件开发人才,软件技术人才市场仍旧存在“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不少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却抱怨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使得他们被迫改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与软件企业需要的岗位人才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学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相关课程,但缺少应用这些碎片化课程知识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缺乏开发实际软件项目的系统性实践与训练。因此,当面对具体的实际软件项目时,学生经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束手无策。因而导致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经常会因没有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而被企业拒绝录用,使得不少学生被迫改行。因此,如何在学校里培养出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以满足社会、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培养途径、培养手段和载体、培养方式等方面开展调研与分析,改革传统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从中研究并实践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传统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通过对近几年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调研与分析后发现,不少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模式实施教学。而这种模式普遍存在模式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
1.1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
传统软件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机房或多媒体环境下讲解案例项目,学生端坐在多媒体教室或电脑前听。这种方法存在如下问题:(1)教师独自的案例操作演示与讲解一般需花费较长时间,等教师演示完毕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因信息灌输量较大、时间较长,学生脑中所存的信息已丢失不少,因而不少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2)由于教师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无法分身来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与效果,因此无法与学生互动,控制教学节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下。
1.2案例项目内容单一、陈旧,与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差距大
传统的教学案例项目内容单一、陈旧。多年教学使用同一个案例,与行业实际应用项目脱节,时效性差。由于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实际项目差距大,因此学生学完案例后仍旧难以从事实际项目的开发,无法积累起能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
1.3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后学生跟着操作,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吃大锅饭的现象时有发生。
1.4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侧重于理论学习,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欠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软件专业的教师每周要讲授大量专业课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项目开发,使得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2基于项目的团队师徒制人才特训模式的涵义
本文中的“项目”是指来自企业的真实的软件工程项目、模拟项目,或者是学生创业、创新、就业项目等。真实项目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能独立如期为企业完成的项目。模拟项目是指因项目难度较大或者任务较紧,可能无法如期完成,但是出于对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的需要,与项目的其他开发者同时开发,若能按期按质完成仍然有可能被企业采用的项目。创业、创新、就业项目指利用专业技术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是为备战创新创业比赛而开展的项目。“团队师徒制”是指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带领由经过选拔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在学生软件工作室中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一人对多人”“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软件项目,以充分发挥企业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特长优势,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得到超越于“一对一”师徒制的团队教师的有效指导。“特训模式”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具备一定素质的基础上,基于项目开展对学生有针对性、综合性的训练,以使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的精英化特别训练模式。
3团队师徒制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应用实践
3.1建立软件工作室
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的设施、设备和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软件工作室。工作室是对学生开展精英化特别训练的场所,因此无论在环境布置或者硬件设置上都按照软件公司的要求来设置。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它既是一个教学场所又是一个工作场所。工作室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设置方向分成几个团队,如Java团队和Android团队。团队成员由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团队负责一个项目,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项目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
3.2做好项目选择、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实施激励机制
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或来自于企业的模拟项目。做好项目的选择和实施管理是通过项目培养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关键。每年暑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搜集软件项目需求。自主寻找有实用价值的软件项目,或积极参与企业已有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开发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资源,一方面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增强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可采取激励措施。若学生团队完成的项目被企业采用,可对师生团队进行奖励,激发其积极性。不论在真实项目抑或模拟项目实施中,学生均处于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岗位中,担任着真实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是现实的工作项目,这种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企业所需人才。
3.3建立“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师傅团队
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又需要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师傅”。为此,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利用假期和访问工程师项目等多种形式,安排教师下企业。对下企业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励教师在完成真实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专业新技术。把项目实施与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结合起来,真正打造“双师型”教师与师傅队伍。同时,专业每年引进2~3名行业专家作为企业讲师,提供企业的最新技术信息与岗位技能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训师傅,把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体现到实训项目中。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师傅)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带领学生团队完成相应的实际软件项目。
4“团队师徒制”实践的初步成效及其意义
4.1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一个团队集体完成一个项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对学生职业素养、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的培养。而且在师徒制的规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接触较多,了解深入,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真正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通过师傅手把手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企业项目往往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专业技能,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软件项目开发人才。
4.2推进产研结合,增强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由于教学中运用的项目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需求的项目,而产研结合是项目来源的重要途径。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产研结合工作中,自主寻找与企业联合的项目。产研结合是教师不断增强专业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不断参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充实和提升,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的生产力,形成服务社会和提升专业素质之间的良性循环。
4.3推动“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可以使教师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专业新技术,也可以把项目实施与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相结合,真正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大批外向型、国际型人才,对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拓展教师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模式
1.国际化师资培养
师资水平已经成为高职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由于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软件技术教师面临着知识陈旧老化、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只有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它们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对于改善教师队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与管理水平,使高职专业教师成为“国际教师”。高职院校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的最佳途径是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到国外参加学术合作和交流。高职院校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外先进国家进行学习与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关注最新的软件专业知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除了短期的培训外,学历提升也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公派留学方式到国外先进大学研修或学历提升,可以潜心认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带动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2.引进国外优质特色课程与资源
引进国外优质软件技术专业教材,特别是英文原版教材,往往理论性强、通俗易懂,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引进优秀的专业教材,可以弥补我们教材上的不足,增加新鲜的内容,有利于专业教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国外专业教材的学习,能吸收大量新的知识,加深对国外教育理念和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的了解。除了教材外,国外优质的特色课程、案例资源也值得我们借鉴,通过与国外大学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如MOOC、微课、实训案例资源。充分学习理解特色资源,结合本专业与学生的特点,为自己建设或应用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3.学生交流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学生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到国外学习,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的教育合作,开展双边和多层次交换生项目,攻读学位、海外实习、技术培训、夏令营、暑期课程、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会议、共同培养、国际软件技术竞赛等。通过上述素质拓展、学习交流和学位教育等不同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也促进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创新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短期访学项目一般1~6个月,为国际学生提供以访学身份赴外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国外开设课程或参与国外导师指导的研究项目。夏令营活动是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学历提升项目是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一般期限为6~24个月。交换留学生项目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学分互换、互惠互利,时间是6~24个月,以课程学习为主,也包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项目等。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在校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促进国际语言环境的形成,营造国际化氛围。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探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学院国际合作资源,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内涵,进行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索,成立了海外教育与发展学院,专门管理教师、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
1.教师国际化交流
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非常重视教师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软件技术专业依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要求,将教师国际化交流纳入专业建设规划中。近年来,学院先后组织安排了5位教师到印度攻读软件技术专业学位课程,提升了学历,科研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升;近三年来选派了3位教师到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与研究,他们在国外导师的指导下研究最新的软件技术及相关软件课题,通过一年左右的集中学习,紧跟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并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上;近年来选派5位教师赴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专业能力;近五年来先后选派了30多位专业教师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进行短期的考察访问,重点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管理经验。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教师国际视野,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借鉴与吸收国外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开阔了研究领域。
2.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国际认证
教学资源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多年来一直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改革。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本专业的资源建设与改革,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先后引进了Oracle公司的Java系列教材、微软公司的C#系列教材、印度NIIT系列教材。另外,引进了国外的优质实训案例、MOOC课程等资源,申请了Google公司的研究课题,研究MOOC课程应用与推广。同时,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在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中推广OCJP、Oracle数据库等国际认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几年已经有200多名学生获得了相关认证证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国际交流也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重要部分,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积极推进学生的交流,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如短期的访学项目、一个学期的交换留学生项目、学历提升项目等。近三年来,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选派优秀学生50多名到国外学习、实训。例如2017年有20多名学生到新加坡JEEducationalCollege学院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Java)应用项目开发”实训。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拓宽了学生在软件方面的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了解了软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近年来与多个国外大学合作,积极推动交换留学生工作,到今年已经有30多名学生到国外进行一学期以上的专业学习。同时,我校软件技术专业近几年先后接受了南非、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50多名留学生,促进了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能有效利用国外先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注重实效,避免做一些面子工程,制定的政策与方案要切实可行,其中应包含考核因素。同时,应充分发挥国际交流经验,促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晓楠.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梳理与探索——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为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5(1)
[2]陈瑶.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
[3]杨仁怀,郎川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1)
[4]米永胜,沈旭.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9)
关键词:校企企;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阿里云;慧科教育
1“校企企”合作模式的提出
1.1软件开发企业员工的特点
软件开发的企业以开发、销售和维护软件为己任,开发人员掌握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作为大型国际企业的员工,由于业务繁多,每天也都只能从事公司的业务,无法抽出固定时间来到学校的课堂上传授知识,同时这些员工也不具备教育学生的方法、手段[1]。
1.2高职院校教师的特点
职业院校的教师虽每年参与企业实践,补充实践知识,但是技术更新快,尤其软件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要想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跟上先进的技术,难度很大。
1.3教育培训机构师资的特点
教育培训机构具有连接生产企业和高职院校桥梁的作用,以慧科教育为例,要求员工有来自企业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些员工平时的任务是为公司培训新人,或为社会人员培训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的员工们具有教书育人的基本本领,也掌握着企业一线需求的专业技能[2],他们不仅每年参加企业生产,培训三年后,需要重返企业工作一年以上才能回到培训的工作岗位,保证了为他人开展培训时应用最先进的知识。
1.4“校企企”合作模式
基于以上软件开发企业、高职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特点分析,“校企企”合作模式的提出就水到渠成了。“校企企”合作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与生产型企业以及培训机构三方合作,共同为高职院校培养优秀员工,输送给生产型企业,服务社会。为了培养出学岗直通车的学员,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与阿里巴巴集团、慧科教育集团三方合作,开启“校企企”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校企企”三方合作,需要发挥三方各自的特长,从招生宣传、课程体系制定、学生活动、师资培养、就业推荐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出直接上岗的优秀员工。
2.1共同宣传招生
生源的好坏虽然不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但是生源质量好、素质高能为教学带来更多更好的互动交流,会更容易培养出好的学习氛围。在为软件技术专业开展招生宣传时,阿里巴巴集团提供公司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提供为学校进行阿里大咖讲堂的讲师信息和宣传内容,我校在阿里工作的员工信息。慧科教育提供参与宣讲的讲师和企业简介,以及合作企业和就业信息,加上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省会城市,对接市政府大数据产业园的发展等情况开展集微信、QQ、海报、网站等多媒体的大力宣传,力争让学生全面了解我们。
2.2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学习不仅有方向,也能增强上岗的信心。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定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聘期3~5年的软件开发人员)访谈会,通过分析开发人员撰写的岗位工作内容和核心能力,推导出其知识内容,从而制定出核心课程。合作的企业在这个推导过程作用非常大,软件开发工程师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
2.3共同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好的学生活动对学生的性格、合作能力、自信心等各类素质的培养与拓展至关重要。除了学校开展的日常活动外,阿里巴巴集团在学生入学后的每个学期都开展1~2场的大咖讲堂,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先进技术,提升自豪感和自信心。慧科教育集团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学徒拜师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文娱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起到了减压的作用。
2.4共同培养学校师资
师资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出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需要用最先进的技术影响、带动教师。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不定期组织学校的教师到阿里总部开展学习交流培训,并通过在项目实训和企业实训中的“双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2.5共同推荐学生就业
慧科教育集团有众多的合作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下属企业不计其数,学生只要达到培养的目标,通过了HR们的考核,将被推荐到相关企业或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3“校企企”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的先进技术,为了让学生能在学校期间第一时间掌握企业正在使用的先进技术,缩短学生就业时的适应期,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主要从实训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3]。
3.1双周的课程实训
每个专业课程在为期18周的教学周中,16周完成知识点的教学,最后2周开展小项目的实操,每个课程的知识在最后的双周课程实训中让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而这个项目实操的课程由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授课,以增加项目的实用性。在每门课程的授课中,使用“先感性再理性,先实践再理论”的原则,先通过引入范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然后用实践来升华理论知识,要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构建完备的基础知识。其中,技能点实训由多个小实训单元组成,各单元中通过“看—做—教—评”循环学习,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已学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发挥出实际应用水平。
3.2独立的项目实训
在完成几门课程实训后,由学生个人完成较完整的项目。项目实训在时长上相当于传统教育的小学期实习,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在一段集中的时间内,独立实践较完整的项目,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这个课程的完成采用双教师制度,企业教师与本校教师同时授课,本校教师主要作为助教,不仅学习到知识应用的技巧,也能随时弥补企业教师在授课中教学方法方式的不足。
3.3企业实训
该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通过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以“项目组”的工作方式完成完整的项目开发过程。与项目实训一样,这个环节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所不同的是,项目实训训练的是个人技能,要求凭借个人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应用问题;而企业实训训练的是团队协作能力,要求组员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应用问题。这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项目经理、技术经理和职业督导师多种角色共同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项目执行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4]。
3.4阿里云实训平台
阿里云实训平台为用户提供严谨、实用的云计算、大数据、云安全与人工智能四大专业的体系化在线课程与实验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进阶式的课程内容,搭配闯关式的节点测试与在线认证,不断锤炼、加深用户对技术难点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成为兼备理论与实操双能力的技术人才。同时,学生通过阿里云人才交流平台,获得职业成长的机遇。
4“校企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校企企”合作模式解决了师资问题、学生培养问题、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学岗直通的典型和成功模式。但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4.1师资间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授课,部分课程由学校教师授课,由于企业工程师不一定能和学校教师深度沟通,在知识点传授过程中可能存在知识掌握不够,实训无法正常开展,需要临时补充知识等情况[5]。要想避免这种情况,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不断交流沟通,还需要企业委派相对稳定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其中。
4.2课程体系及时修正的问题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每届制定一份,每份培养方案负责三年的培养。软件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为了培养直接上岗的学生,需要在培养中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让课程知识点与工作岗位的核心技能对接。
4.3培养多样化就业的问题
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知识掌握层度深浅不一的情况,如何安排好多样化就业,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难点,需要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挖掘学生潜力,让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就有多样多层次的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比如,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可能从事软件销售与维护,知识掌握中等的学生可能从事代码编写,而能力不错的学生可能从事软件设计。多样化的就业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多样化授课。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块化;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在人才供需、目标定位、利益追求等方面存在矛盾,基于合作双方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缺乏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或是“校企合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对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校企合作现有模式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的领域达到了一定深度和广度,按照合作的深度,可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1.1 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完成校外实习的培养任务。学校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方向,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基于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企业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解决学校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问题。
1.2 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最直接的表现为定单培养,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按照分层次、分模块的方式,集中地安排在前几个学期,而后几个学期则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模式是先由企业招聘,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对学生进行后期培养。经过培训的学生作为见习生到企业中参加项目实训,实训合格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1.3 深层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以立足于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创新为目的,主动与学校相互渗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厂”模式,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引校入企,校企共建“厂中校”模式,在工厂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不管哪种方式,校企双方必须签署协议,明确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师生实训等方面的责权利,并共同制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
2 校企合作开展方式探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下简称“专业”)是2004年与印度NIIT合作开办的特色专业,通过置换部分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2006年,专业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途径,构建了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以程序员为核心岗位的相关岗位群、基于岗位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项目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仿真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地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
2.1 构建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以程序员为核心的岗位群
专业依据业界权威的标准――软件统一过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理论,按着软件开发的流程,从RUP中提供的职业岗位入手,分析职业岗位的职责、候选者的经验和知识背景,确定了由程序员、测试员、技术支持、软件营销、界面美工、设计师、项目经理组成的岗位群,并结合当前软件开发技术的流行趋势及极负盛名Tiobe全球编程语言排名榜,将程序员做了进一步的划分,然后将这些岗旆治核心岗位、辐射岗位、拓展岗位和发展岗位4种类型:
核心岗位:程序员,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根据当软件开发技术流行性,进一步将程序员岗位细分为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和Android移动程序员。
辐射岗位:测试员和技术支持。在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同时也培养其他岗位的能力,这些岗位为辐射岗位。如程序员开发完程序后需对程序进行必要的测试,并成功地安装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这些能力正好是测试员需具备的能力。
拓展岗位:界面美工、软件营销、软件外包、微信开发、PHP程序员。通过附加专业拓展课来获得的岗位能力。一些学生有特长,他们想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来选择自己的就业岗位,如有艺术修养学生想从事界面美工的工作,英语、日语水平好的学生想从事软件外包的工作,口才好的同学想从事软件营销,看好Php网站开发的想学习Php技术,但专业核心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可能通过选修专业拓展课来加强这些岗位能力的培养。
发展岗位:设计师、项目经理。在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进行学期综合项目开发时,需要有学生熟悉其他相关岗位的能力,但因需要其他的综合素质或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是每个人能达到的,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达到或向这个方向发展。如设计师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项目经理应具有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领导能力。
2.2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专业始终坚持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的建设思路。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都是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三个层次能力开设,形成的主要思路如下:
①获取程序员岗位(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移动程序员)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分类排序整理典型工作任务。
②将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或多个学习领域,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将多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公共的学习领域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称为专业通用能力培养模块。特有的学习领域划分为专业课,称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模块,该模块又包括.net程序员、Java程序员和移动程序员课程学习子模块。
③根据岗位群拓展岗位类型,开设了用于培养拓展岗位所需能力的专业选修课。
④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IT职业素养。如每个学期开设的ISAS信息搜索与分析技巧课程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这样就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围绕不同类型程序员典型工作任务中公共的学习领域及职业素养培养开设,专业课紧紧围绕不同类型程序员特有的学习领域开设,专业选修课则围绕培养岗位群的拓展岗位能力开设。
2.3 构建基于项目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始终坚持“以行业为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构建“以项目为载体、层次化、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层次化、能力递进”使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由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的是学生专业通用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
第二层次为学期综合项目实训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培养的是学生项目综合开发能力。
第三层次为署假校外集中实训,培养的是学生在校外进行项目综合开发能力。
第四层次为校外企业毕业顶岗实习,培养的是学生现场项目开发能力,实现了由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变。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4 基于仿真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组建与业界同步的多类型综合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了“校企联动、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图2为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体系结构示意图。
①专业建有多个教学做一体化软件类实训室,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实验室以软件产品开发流程为主线,营造真实的软件产品开发氛围,从合理利用空间和设备等硬件资源的目标考虑,引进物理产品线和逻辑产品线的概念,按物理产品线的思想规划实验室的布局及设备资源,按照逻辑产品线的概念配置软件实训环境,以满足第二层次学期综合项目实训及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专业依托长沙安博牛耳青竹湖实训基地,创建一个可同时容纳600人进行实训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体系第三个层次署假校外集中实训的需要;专业与企业广泛合作,共建立多个校外软件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体系第四个层次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此外,专业通过引入10个企业进校,采取企业化运作的形式,建有项目工作室10个,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每个工作室建筑面积86平方米,根据公司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区域,可接受15~25名学生进行真实项目开发,用来培养技术骨干,也是教师和公司人员一起进行科研的场所。
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校企双赢,形成一套完整的“共建共赢、协作生产、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先后制定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学校的人、财、物支持;制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项岗实习管理办法》,保证校企合作双方如约履行各自权利义务,对校企合作过程以及后期成果进行保障性说明,保障企业的利益;制定《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联系。制定评价标准,保护和激发双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制订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在政府、行业组织等第三方的参与下,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合作的成效等,也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
③为规范实践教学环境的管理,专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借鉴ISO90001、CMM及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完善标准化、工程化的管理体系,制定了“6S”现场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环境的分类管理制度、设备的操作规范、对外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制定了程序员岗位职责、软件开发流程规范、校内技能训练管理办法。
3 校企合作的实践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的指导下,灵活组合“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2007年,专业成为民政部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专业成为湖南省软件技术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2013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获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加强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积极性,引导行业组织发挥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鼓励工作。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合作教育中来,把学生看成一种待开发的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以及工作岗位,投入不大成本,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将成为企业引进基础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生源情况能及市场需求,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不断总结经验和调整思路,在探寻与完善中摸索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提炼成功合作案例的精髓,形成系统、完整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冠华,王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4).
[2]付丽琴,黄荣英.度视角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初探[J].教育探索,2009(9).
软件技术专升本可以报考的专业有很多,例如:
1、北京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2、中国人民大学的商务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国内外企业对人才的新的要求,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商务工作,并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研究,创新能力的学生。
3、北京师范大学的金融管理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4.北京建筑大学的能源管理专业:强调专业性和实用性,注重考核考生对能源管理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以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5、中央财经大学的项目管理专业:项目的管理者,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1 概述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多,具体可以概括为德育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几个方面。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几个方面。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且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课程实践部分较多,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培养一定的职业素养则能够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融入今后实习和工作中。本人自2011年担任软件技术专业的班主任,且一直教授专业课,从平时班级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对培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一些心得体会,现与大家做一下分享。
2 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点。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更注重实际自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将来学生实习和工作中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且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就会在这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和加强;另外职业性不能仅局限于专业本身,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规划与职业相关的素质,这些都属于职业素养。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职业素养的训练首先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控能力普遍不高、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干扰、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将来就业信心不足等方面,他们一旦专业学习受挫或出现生活方面的其他问题就容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或规划甚至放弃专业学习,特别是对软件技术专业这类对专业学习要求较高的工科专业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做更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同时通过一些切实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坚持自己的目标,而在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更多的要采用灵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摸索,我们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职业素养。
2.1首先,要培养一定的职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而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校时间久很短,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并坚持完成规划内容,那么就业时将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我认为从大一来到学校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比如软件技术开发工程师),制定一个详实且可行的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2.2其次,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也是主要的任务,是今后职业发展的基础。对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1)对很多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是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的一大障碍,这一薄弱环节一方面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校教学模式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本身以前养成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而学习基础薄弱在其他工科专业同样存在,但逻辑思维能力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应该是该专业学生首先要提高的学习技能。
2)实践动手能力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比其他工科专业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对口岗位是软件技术开发或测试工程师,需要较为熟练的编程能力,所以平时的上课练习和课后作业都是以动手实践题目为主。
3)本专业对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和英语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数学和英语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专业英语和软件技术开发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数据结构)。
4)由于本专业所涉及的课程较多,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下多做练习的习惯,对拓展内容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尤为重要。
2.3第三,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我们认为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隐形职业素养:
表达和沟通能力:由于现在软件技术产品的制作几乎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一般是由一个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所以这其中必然涉及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间、上下级间的沟通,而沟通的顺畅与否是与表达内容的正确传达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我们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可以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团队协作是现代软件技术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加强团队意识,并且成员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任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是使得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独立性和拓展意识:软件技术专业的很多课程有相关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依靠老师和学习较好的同学,应该慢慢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另外由于本专业内容更新较快,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措施
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开设专门的职业修养课程――职业导向训练
我们专业开设了一门专业必修课――职业导向训练,本课程分三个学期完成,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职业规划、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几个部分,每部分内容的学习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
其中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主要结合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开过程中将班级进行分组成了各个开发小组,各小组之间进行模拟公司团队开发过程并进行综合评比。
案例说明:
通过学习使用日报/周报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什么是日报/周报:日报/周报是每日或每周都要写的一份报表,主要内容包括本日或本周工作计划、主要任务、问题、进度等,日报/周报一般是由下级员工填写,然后发送给上级主管查看。通过日报/周报可以明确工作成果,显示项目进展,预知项目风险,通过日报/周报可以严格控制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需要日报: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一些较大项目都拥有数十或数百成员和模块,一天的延迟可能会迅速叠加,并且产生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往往超过了团队可以恢复的程度。无论是小团队还是大团队,日报可以跟踪项目,把工作分成一天或者两天的量,这样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到底需要做些什么。日报也可以帮助项目经理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更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过程。
如何编写日报:日报将放在项目管理工具上,由小组组长维护。小组内人员每天下班前,填写工作日报,有小组组长汇总,负责交付项目经理。
编写日报的基本步骤如下:
必须清楚日报在每天下班前提交。
先填写当日完成的任务,进度情况。
填写当日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有无办法解决问题,详细描述。
制定明日计划。
日报的管理和提交
在我们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日报的提交以小组为单位,组员每天实训结束前提交当日日报给组长,组长负责整理当日日报,同时将汇总结果提交给教师。
教师根据各小组日报情况,进行小组日报评价,同时给各小组日报打分,次分数将记入项目实训成绩。
3.2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1)课堂上的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边讲边演示知道,学生边听边练,学过之后马上就用”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快速融入到具体实训项目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自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①课前预习能力:阅读原文、亲自实现代码、认清绊脚石、汇集知识点、 试做作业。
②课堂听课能力:听懂是最起码的要求;摸清老师的讲课思路;听课要善于抓住大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
③课堂笔记能力:要系统、要完整、要留出副页。
④复习能力:先回忆后看书;先看题后做题;先重点后难点。
⑤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学会自我质疑。
3.3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学生作业自我讲解、同学之间相互点评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做练习和项目的过程中要编写注释和文档,并能够逐步让自己写的程序和代码让其他人能看懂,使文档的书写逐步规范化,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课外时间通过QQ群、论坛、邮件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进行交流,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无形中也起到了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同学之间沟通,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4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为了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我们专业每年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专业技能大赛,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级专业技能大赛。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角色定位;高职教师;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34-02
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软件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一大产业。目前,我国软件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首先,现阶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软件外包的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其次,中国政府的巨大投资会使一些重点行业未来几年的信息化需求成为亮点,例如交通、能源、环保等行业,这些新的可见的市场机会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会使得软件企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国内市场。庞大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推动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现阶段,中国软件行业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大量的高级人才从事着基层软件相关工作,例如编写代码、功能测试、技术支持、客服代表、咨询服务、文档编写等。
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其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职业性”,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行业有用之才,这是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这些现实背景下,高职软件技术教师必须首先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规范教育教学中的行为,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并促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
2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由于IT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量猛增,而供应上的不足,导致我国长期存在软件人才的供应缺口。虽然目前以高校计算机专业和IT职业培训为主体的供应渠道向市场输送了众多的软件人才,但与真实需求相比,供需矛盾仍很突出。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软件开发工程师缺口每年在20万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
国内各大招聘网站统计,根据企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数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主管,软件开发经理,技术支持工程师,销售类部门经理,软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架构师,ERP咨询/实施顾问,产品经理/主管,质量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研发经理,技术支持经理,技术总监/经理。从需求职位中不难发现,从量上来讲必然是基层岗位人才需求数量最大,其次是中层岗位人才,再次是高层岗位人才。
目前实用型软件人才的缺口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从各大招聘网站公布的热门招聘职位中能得到印证。但其实不少软件人才从事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仅仅从开发的角度看,在招聘企业眼中,应聘者的专业并不是选择的关键指标,经验才是顺利求职的敲门砖,对于软件专业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创造机会进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要努力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语言能力等等。
3 软件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软件技术是指支持软件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技术。一直以来软件技术都是版本发展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开发方法学多样化而著称的.目前该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技术被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新方法,新功能,新概念大大简化了研究、分析、开发与应用的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微软公司的.NET Framework技术在短短的近10年中发展中就经历了1.0、1.1、2.0、3.0、3.5、4.0六个主要版本,平均1年半就要经历一次技术上变更。而新版本的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从微软公布的数据显示同一需求的项目使用新版本将比使用原先版本平均节省约15%左右的代码编写量。
4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角色定位内容
根据以上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和软件技术发展现状分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应将角色定位于如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定位,做学生树立良好职业操守的奠基人。
软件技术行业是一种智力劳动型行业。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懂得技术,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要求教师必须向学生灌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例如学到技术要用到正途上,不能借此进行黑客性质的破坏等。以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教育,使学生做坚持爱岗敬业、诚实信用、服务行业、奉献社会的软件技术人才。
2)从学生学习上定位,做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需要性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存在被动,老师交什么,就学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偏弱,不利于在今后工作中独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当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习过程的工作情景化,引领学生沉浸在问题情景中,改变以往的被动式学习。即把握重点难点,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即不仅会操作得到结果,更要弄清楚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操作目的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什么,还可以有哪些扩展等。教师要做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服务提供商”,也要做培养现代职业化人才的“生产商”。贵在引导,逐步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主动获得新知识、新经验。
3)从教授的课程上定位,做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的创造者。
计算机软件技术行业在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思想与技术层出不穷。教师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知识所得,必须不断的关注课程在整个行业中的发展,对新发现的技术资源,要及时收集、根据类别整理,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最后能够将新内容应用到课程中,使自身及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课程资源。
4)从软件技术行业上定位,做善于借鉴优秀的项目,交流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者。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能够走出校园,在社会上进行学习和实践,与行业精英进行交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把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对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业的思考并加以研究,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
因此,作为决定着软件技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因素的高职教师,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学习与创新,从知识的一般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运输管道,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澜,高伟,刘旭东,等.计算机软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EB/OL].(2010)..
[2] 单国旗.新形式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管理探悉[J].管理观察,2009(3):112-113.
关键词:学科建设;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
0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集成,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工作能力和多学科集成能力的跨学科软件开发技术性人才。为适应当前社会针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职业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组成单位,需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软件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将实践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软件专业课程建设,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将具有关联性的多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体,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内涵统一的课程体系。针对当前计算机及软件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一些高职院校对软件工程人才既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培养学生注重应用性的形成全面素质教育。在软件从业人员的培养方面,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人才,建立优化的课程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困境
1.1软件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
软件开发课程是以实操性、技术更新、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课程体系,要求相关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拥有软件开发、设计能力,但目前多数教师在企业实践方面欠缺,缺少系统开发相关的工作经历,限制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需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引进企业教师,举办具有项目开发的软件工程师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为学生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认知,完善教师的业务水平,组建职业能力完备的教师团队。和企业合作,制订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的制订,鼓励教师进行与本学科配送的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
1.2理论知识跟不上时代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升级迅速,软件开发技术发展也很快。尤其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中,院校专业理论和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的要求。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技术的变革不会等到理论的更新,这就导致新的理论知识的出现,在学生学好旧的知识之前就要取代旧的知识;同时,教师常年在学校教书,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导致教授的知识也是老旧的知识点,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解时,也要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1.3改善软件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和硬件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其升级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但很多院校的教学工作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大学教师很少在IOS或Android平台上工作,教学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课程与教学的脱节。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存在问题;二是执行中存在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时,只关注自己的大脑,没有考虑对学生的需求企业。著名教育家盛辉提出,学校倡导融合的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除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外,学生还应改变对软件学习的态度。针对企业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加强“实践教学”,引入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案例,通过案例展示,教师针对项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以团队或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完成项目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开拓企业技能的相关知识。
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2.1软件课程群的内涵
课程群是将相关课程的知识、问题和方法融为一体而形成的系统。它可将相关的专业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并与配套的实践课程理论相联系。每一部分都相辅相成,且补充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的课程群,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课程群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框架平台,并根据每个框架的内在联系和内容使其成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明确划分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根据分步教学的指导思想,软件工程课程建设主要从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基础理论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软件工程课程建设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就业实践四个课程群组。具体来说,这四类课程包括:2.1.1共基础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体育等);2.1.2专业基础课组(C语言和谐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WEB前端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2.1.3专业核心课程群(PHP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C++、Java动态网站开发、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等);2.1.4实践课程群(数据库设计、动态网站开发、软件技术开发、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群的构建不是课程设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相同认知结构和训练能力的专业课程的灵活组合。工作人员从培训体制、理论、工程、改革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然后根据本专业的一些特点,构建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体系。将理论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工程实践融合为一体,培养出整体全面发展的模式与机制,这样来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2.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方法
由于疫情影响,现在各课程都开展网上教学,建设课程群课程网站,实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线上教学,完成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实现碎片化精细管理。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软件开发人才为目标,教育部倡导在高职院校开展软件工程和职业素质培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由课程体系构建。由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大量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院校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框架。通过联合研究,一些著名高职院校的软件工程学院分析认为,软件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的范畴。首先,课程设置要全面、实用、合理创新;其次,逐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质量;然后,课程群的建设要注重软件工程的理念,这离不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国际标准,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的严格控制,努力做到以上两方面的国际标准,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后,课程群的建设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过程管理机制,保证课程质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素质实践与创新训练有序;课程群的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积累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在这里的学习阶段侧重于实践层面,体现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建设特点。
3总结
【摘要】根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合格率低,培养方式落后的普遍现象,本文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工程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课程工程化改造的思路与措施,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工程化
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技术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尽管国内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数量不断攀升,但真正能够融入软件开发团队的人并不多,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基础理论+实验室上机实践构成了教学的主体,普遍缺少对学生素质和工程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缺乏工程化[1]实训必备的教学环境,因此很难培养出符合软件公司要求的实践型技能型软件人才[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核心技能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进行工程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此教学探索实践活动做了一个阐述与总结。
本院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数据库、.Net/Java/移动应用/WindowsStore/云应用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程序员及相关岗位必备的理解软件设计、掌握从事软件开发先进技术、熟悉测试、实施以及现场管理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和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软件技术专门人才。本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对北京中软强网、杭州TCS公司、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公司核心岗位所需人才的能力需求调查分析与研究,发现IT行业人才所需能力主要分为三类: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其中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软件分析能力、软件设计能力、数据库编程能力、界面编程能力、程序编码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职业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抗挫抗压能力。本专业教学团队根据调研情况,对课程进行工程化体系[3],为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讲义或教材的运用上重点阐述项目实施的方法和步骤,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形成新的“工程化”课程体系。
在本专业教学中采纳特色教学法ISAS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榜样教学法。工程化课程内容组织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不断循环,使学生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升。项目实践划分为“四个应用层次”:①验证性项目:学生在解决一个与教师示范或操作规程中类似的、或更复杂的问题,学以致用,巩固基础知识。②训练性项目:学生借助相关辅助工具完成的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对技能的熟练程度。③设计性项目:设计性项目是在一个训练单元结束进行的综合性项目,由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备专业核心技能。④创造性项目:创造性应用层次是在课程结束后给出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由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抗压抗挫的能力。基于工程化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成果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提高专业人才的合格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多年的课程工程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紧跟行业的发展方向,依据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全面实施学院与市场对接、学生与社会对接、教学与就业对接的培养机制,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明显,专业就业对口率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梁艳华,潘银松,党庆一.“工程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2]臧斌宇,赵一呜,李银胜,叶德建,朱军国.际化、创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3]何婕.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科技信息,2010(15).
作者:唐一韬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导师制 培养模式 个性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云南开发大学尝试在软件技术专业中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发挥导师 “导学”、“导向”和“导能”的作用,为学生能更好的定位职业岗位,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特点的个性化的学习管理模式。学校在实行此模式以来,教学效果显著,同时学生反馈信息也较多肯定,但是高职院校因其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在引入导师制培养后,很多方式方法不能照搬本科院校,因而如何优化高职软件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
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中实施的作用
(一)导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不够均衡,学习态度差异大,心理发展不够平衡,对于软件技术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总觉得学习软件就是学习计算机硬件操作,不清楚软件专业的特点和真正的学习目标,因而学习动力不够,学习被动而且方向盲目。导师的作用就是熟悉所指导的学生,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学习特点,根据学校的课程资源给出符合他们特点的选课计划和学习方向。对于成绩优秀或较差的同学都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培养方式。如程序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要求模块或项目的独立设计和开发,而基础差的同学则侧重程序语言熟练度和开发平台的熟悉。另外,导师还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书,引导他们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比如软件学习应该知行合一,动手与理论必须结合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和才能。
(二)导向
软件技术专业因其所覆盖的技术领域较广,在学校设定专业培养目标前都会拟定一个技术应用方向,以我校为例就有.NET方向和Java开发方向。学生在学习初始时,必须选定一个技术方向,以后的课程和学习都围绕此方向展开。但是在开始的选课时,很多学生会因为不了解市场动向或对技术应用领域的不了解而茫然。导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分析技术走向和市场应用领域,介绍专业方向的就业前景和技术特点,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基础来提供方向建议。另外,导师还可以在学生已经选定方向后,通过学生后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再对他的方向技术领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如已经选择.NET方向的同学如果学习进度较快,同时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就可以慢慢引导他往系统架构和企业解决方案设计等方向引导,如果是Java方向的同学同样基础较好,那么可以尝试给他做一些移动设备嵌入式开发方面的具体行业应用项目,如此学生的软件技术应用领域更具体,就业思路也更清楚一些。有了特定的技术应用方向,相当于有了较为清晰的就业行业定位,如此也是符合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的。
(三)导能
导师引导学生有了技术方向的确定,同时在分方向选课和学习的过程中,导师还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引导作用。导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在实训课程和大型实习作业当中,将课程内容设定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实战,培养学生的程序编写、系统架构、团队协作以及项目管理等能力,发挥他们的个人特点,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断增加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真正的学有所用,具备专业的一技之长。
二、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将影响导师制推行的成功与否,因此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要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专业导师的综合素质,规范化专业导师的职能管理。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专业导师应该具备以下的这些素质:认真负责、积极上进、治学严谨、与学生沟通良好、专业技术过硬、有着丰富的软件项目实战经验,与行业、企业有着较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要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水平高,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加强软件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导师综合素质显得刻不容缓。云南开放大学在这一点上做的较好。学校将专业导师在寒暑假期间送至各种软件厂商培训课程上进行培训,增加老师的技术水平,通过学习交流来了解和借鉴其他学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引进校企合作,与多家软件技术公司签订课程合作计划和认证合约,为专业的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注入新的活力。除了专业导师培养外,学校也加强了对导师职能的管理,明确了导师的职责任务以及工作规范,确保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工作的管理和考核科学化。
三、结束语
导师制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并不是一个最新的课题,但是在高职院校中目前还属于一个新的教学改革的尝试,本文以云南开放大学软件技术专业实施导师制为例,探讨了一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已经取得的成效,为高职院校探索出新的、符合时展需要的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旭.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8期
[2] 张新科、王斌. 高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J].职教论坛.2012年第05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或学徒的培养为中心,通过课程讲授与技能实践,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方面的引导与支持,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工作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校企联合办学的一种形式。现代学徒制坚持“四个双”:一是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均是育人主体;二是双导师教学,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均承担教学任务;三是学生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四是双协议,招生即就业,签订两份用人协议或合同,学生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或劳动合同,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或合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1月启动了“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信息技术分院组织申报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试点专业成功立项。2015年3月,建立了试点班开始实施运行,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探讨软件技术专业的现代教育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的问题。
二、运行机制
根据相关政策及专业特点,我院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试点专业教学模式为两种:一是先招生再招工,二是招生招工同步运行的教学模式,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先招生后招工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成现代学徒制遴选小组,制定遴选标准,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从大二第四学期的学生中遴选。2015年3月,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试点专业获得了学院立项,组建试点班(2013级软件学徒班)开始实施运行,此即为“先招生再招工”的运行模式。
(二)招工招生一体
利用单独招生政策,联合企业对考生进行面试,学校专家主要从基本素质、个人知识面等方面进行考察,企业专家着重从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估。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采用“招生招工同步”运行模式的单独招生,招收了两个现代学徒制高职软件班,即2015高职软件班及2016高职软件(2)班。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招生录取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及质量监控由校企师教学团队与管理团队共同承担。按照既定程序面试合格后,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现代学徒制教学协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共同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对学生实行双重管理。签订用人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学生可享受企业助学金,在学徒期间可享受企业岗位津贴。
三、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方式
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参与实际软件项目的工程师,而此类工作很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近两年来,我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
(一)课堂讲授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本来就是我院教学改革多年提倡和主导的成果,授课教师通过把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切入点,较为全面地传授学习领域的有关知识。当然,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要有关课程体系的支撑,合理安排前导课程、后继课程间的关系,规划好每门课程中的主要任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较为连续的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过程,通过不同的项目实践,实现专业知识的掌握、积累和提升。目前本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有Java程序设计、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JSP程序设计及Android应用开发等课程。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
在学院的鼓励下,本专业近年来建设了灵杰与创臻两个软件开发工作室,通过引企入校,即引进企业的开发工程师及企业承接的实际项目,带领学生在“做中学”,这就要求教师有实际项目经验和娴熟的技能。这种模式要求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时间,既不能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又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在工作室中实践。本专业采用过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利用假期近两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项目实战,在这几周内全部时间用于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完整实施;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教学方案的置换,在第四学期学生全部在工作室进行项目实战,企业师傅每天进行辅导与检查,从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受项目规模与企业需求所限,教师个人工作室教学模式保证不了实施过程的系统性、规范性,学生学习与接受的程度不一致,这与企业的真实情境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企业顶岗实习的师带徒模式
在软件开发企业,很多时候是可以将较大型的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的,化繁为简,这些子项目完全可以由学徒来完成,但要由企业师傅全程跟踪指导,避免工期拖延或与设计思路相背离。企业中实施的项目具有过程完整、实施规范的特点,学生可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参与到项目的不同阶段,既知道要做什么,又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还要知道如何让用户更满意。通过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场发展。
四、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五者之间的关系
在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教育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好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本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以学校为发起人,邀请企业参与,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较松散,并不能对企业有所要求或制约,企业完全是出于社会责任、用人需求、个人关系等方面而与学校合作。学校是教育的第一主体,对培养学生负全面责任,需要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对企业的考察,选择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IT公司进行深入接触,最终制订合作方案。学校需要制订学徒制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与办法,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企业是教育的另一个主体,从其尽社会责任、本身用人需要出发,需要有专人负责与学校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提供学徒所需的工作条件、适当的报酬,并承担学徒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耗和损失。学校需要安排与企业师傅对接的专业教师。教师一方面应深入企业,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指导、督促学生按企业的工作要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识转化为工作情境知识,并按学校相关规定管理、考核学生。师傅是代表企业实施教育过程的责任人,既要作为企业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效益,又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免造成损失,在学生工作过程中给予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师傅带学徒的过程,也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过程,帮企业储备优秀员工,从人力资源角度,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取得相应的成绩,又要完成企业的实际项目,提升职业技能。学生在教师、师傅的双重指导下,从学生转变为员工,从初学者成长为企业工程师,是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五、出现的问题
通过跟踪调研2013级软件学徒班目前的就业及薪资水平,均在从事软件专业工作,平均薪资高于同期学生一千元以上。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大力鼓励和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但在研究和实践的同时,出现如下问题:
(一)校企双方很难协调统一
作为企业一方,受到市场周期的严重影响。在生产、招工方面会出现旺季与淡季。这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与企业协调,学生进入企业的时间被打乱。企业在岗位方面,由于岗位的变更,也会造成学生学习体系的混乱,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
(二)学生管理工作难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角色,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转换,必然会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所以,在实行现代学徒制中,必须明确学生管理的主体,明确学院、带队教师与企业、企业师傅、学生的职责和义务,明确学生的工资待遇、工伤赔偿、保险,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定等。
(三)没有经费的保障
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企业、学校都要在资金上有所投入。政府要筹措资金,给接纳学徒的企业必要的补偿,如资金奖励和税收优惠;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政府也应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扶持;企业要对学徒、员工培训投入相应的经费;院校要对实训条件、师资培训等投入资金。但是,目前政策上没有相应经费,由于IT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也不愿投入。这就难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总之,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学徒制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将与行业企业一起,,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树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剖析[J].正德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