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詹天佑的事迹

詹天佑的事迹

时间:2023-06-07 09:0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詹天佑的事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詹天佑的事迹

第1篇

爱国,是一种坚定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们青少年要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描绘祖国未来的宏图,将一片丹心献给祖过。让我们一起向着“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的目标前进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国人士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爱国人士的故事1古今中外,爱国人士比比皆是,古往今来,爱国人士层出不穷。

中国乃是屹立在东方的雄雄大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上至商夏,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这个词,从未从人民的心中忘却。中华儿女都已自己的行动,以自己的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王师比定中原日,家怨无忘告乃翁”这是宋朝陆游在临终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宋朝军队收复中原时,一定要告诉他。陆游死时唯一挂念的还是自己的国家,这爱国之情有多么强烈啊!

爱国的人,历来被世人称赞甚至于名垂千古,而卖国贼,不仅受到世人的唾骂,一致留下千古骂名。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爱国人物和事迹,这些人物和事迹深深的打上国家的烙印。同时这些人物和事迹又代表着本国的国之情,推向世界。形形林林总总的爱国事迹仿佛把每个国家都团结得更加紧密。

如今我以祖国的富强而骄傲,为祖国的繁荣而自豪。当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让每个中国人放飞洁白的和平鸽,让和平鸽永远飞翔在中国领土,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首都,让五千年的古文化继续得到传承。让爱国之情永远燃烧在国人心中。

爱国人士的故事2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我没都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最赞赏的,就是他的爱国。

正因为詹天佑的爱国心,使他毫不犹豫的担当起了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正因为他的爱国心,使他再修筑铁路中遇到困难也不会萎缩;正因为他的爱国心,让他不断地努力。终于,经过了重重的困难,我们中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终于全线竣工了,还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

詹天佑的杰出、伟大和爱国,深深的打动了我。当我读到他在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赛外坚持工作,晚上在油灯下绘图,就不得不敬佩他。我的胆子很小,总是怕这怕那,做事有时也不能坚持。我要学习詹天佑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和爱国的精神。

读了《詹天佑》,我不仅想到了古今中外的那些英雄,他们多数,不都是为国而牺牲的吗?像赵一曼,宁死不屈,放弃了普通母亲那种应有的对孩子的感情,最终用生命,报答了祖国。

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爱国的“小英雄”,只要先从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就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要是没有很多的知识,你再爱国也不能为祖国效力。然后,不随意吐痰,弯弯腰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放进垃圾桶等。这些,不都是爱国的表现吗?

所以,让我们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像詹天佑一样,拥有一颗坚强的爱国心吧!

爱国人士的故事3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爱国人士的故事4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x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x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x,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爱国人士的故事5梅花朵朵盛开,芳香溢满校园,如此境界使人心情舒畅,心境放松,但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那是因为《詹天佑》这篇课文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位工程师,我想大多数的人都会去国外深造,因为那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大好的前途——名誉,地位,财富都是唾手可得的,没准还能成为流芳百世。可他却选择了中国,并且做了一位铁路工程师。这时,我不禁暗暗地佩服詹天佑。当读到詹天佑背负起外国人嘲笑和重重困难,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忍辱负重”。虽然国人说这一回可争了口气,但对詹天佑来说接受这个任务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然而祖国对他寄予的厚望,成了他接受任务的动力,这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发自胸膛中那颗真挚的赤子之心,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把握和自信。作文

第2篇

一、趣味导读――诱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有较强的内驱力,产生自己要学的欲望。因而,每堂课伊始,我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趣味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詹天佑》是以人物来命题的,所以我从题目入手,设计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许多的爱国人士,像的林则徐、的郑成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伟大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的同时,我板书课题,从而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新课。

二、人物导读,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课外资源

小语课文一般离不开人和事。为帮助理解文中人物及其事件,我引导学生每课学习前都要主动地去课外搜集相关资源,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当我出示詹天佑图片,让学生说说詹天佑的主要事迹及其背景时,学生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产生了一睹课文内容为快的迫切愿望。

三、目标导读,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为了避免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读,在课文配音朗读中,我向学生出示这样的初读要求:1.课文主要介绍了詹天佑哪些事情,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件事,并在文中作注。2.借助字、词典,教科书等读准“挠”“竣”“挟”等字音,理解“阻挠、要挟、藐视”等词在课文中的含义。这样使学生在初次阅读课文时,就扫除字词障碍,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问题导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把握课文重点

课文的重点小学生往往不能够准确掌握,而这些却是学生必须把握的,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课文重点时,我总是巧设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体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掌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及主旨。《詹天佑》这一课我紧扣课文中心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哪儿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通过自主阅读,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他们很快从课文中归纳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杰出”是因为詹天佑成功修筑了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完成。“爱国”是因为他是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的情况之下出任总工程师的;是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修筑铁路的;是在帝国主义的“轻蔑”的目光中,“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用自己的杰出才能,克服了重重困难,提前修筑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五、方法导读,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突破课文难点

帮助学生突破自主学习中的难点,这也是我们教师指导的价值所在。对每一课的自主学习难点,我总是根据其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突破方法。《詹天佑》这一课第五、六自然段中,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而这正是詹天佑“杰出”才能与“爱国”精神的最有力体现。为此,我根据这两段内容特点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突破:学习第五自然段“开凿隧道”,我采用了读――说――画的方法。“读”――默读思考: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遇到哪些困难?“说”――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画”:画出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示意图。学习第六自然段“设计线路”: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习。一读:通过自读,理解段的内容;二画:画出“人字形”线路图;三演示: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六、创境导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

第3篇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

运用信息技术重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理性生活

理性生活是求真的生活,求真的生活不仅仅要关注求真的结果,更要关注求真的过程。在求真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理智感的生成。

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课前放手让学生在校园网上搜集有关詹天佑的各方面资料,课上教师把自己上网搜集的资料与学生交流,搜集的大量有关詹天佑的信息一下展现在师生面前,詹天佑的简介、詹天佑的事迹、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等等。信息技术简化了师生探究求真的过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达到了理智感的实现。

运用信息技术重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生活

审美生活的实质是求美。在审美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知识习得、理解感悟、激感,对审美主体积极思维,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想象、联想,从而认识美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及创造美的欲望。

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学时,我把教学目的定位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想象诗句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文化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识别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我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美。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到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有遇到的事,这时,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放出古诗意境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云雾迷蒙,山脚下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松下站着“我”与童子。画面使古诗意境变得直观、美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鼓励学生对画面展开想象,把古诗编成小故事。诗人与童子在学生眼里化静为动,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在学生的脑海中已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诗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从而欣赏到古诗博大深远的意境美。

运用信息技术重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生活

道德生活的本质是求善。课堂道德生活的核心在于使学生产生道德体验,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以理育情,提高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以情育德,通过情感的感染,促进学生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以境育情,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师生间融洽的交往,激起师生间道德情感的共鸣;以行深情,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良好的行为效果培养和深化道德情感。

如:学习课文《两只小狮子》时,为加深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将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表演,表演最佳小组还为故事续编了结尾: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醒悟过来,从此认真刻苦练功,最后成为真正的狮子。教师及时将学生编排的课本剧录制下来,再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学生进一步受到了教育。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收获。学生纷纷发言,畅谈感悟所得,有的说:“学了这一课,我知道了我们从小要刻苦学习,将来才能适应生活。”有的说:“我们要靠自己,从小学好本领,不能光靠父母。”……他们联系实际生活谈的体会多深呀!

第4篇

一、言语形式的文本特性

1.言语形式的整体性:对言语形式的把握总是从文本构成单位的整体出发,强调整体的表达效果、前后的协调一致,以协同内容有效地突出文本中心。

2.言语形式的指向性:言语形式是文本的前哨,一定的外在形式总是暗示着相应的文体特征和内容趋向,引导读者很快地从进入文本内容。

3.言语形式的协同性:言语形式同文本的内容一样,都是为文本的主题服务的。文本的中心需要典型的文本形式的支持;再好的语言内容和题材内容,也需要恰当的表达形式来协调表现,这样才能增强文色,突出文本中心。

4.言语形式的规律性:为文本的中心服务是言语形式最根本规律,也是宗旨所指。因为它有规律可循,也体现了语文的理性和逻辑性,使得用教材教语文成为可能;它的基本规律虽然是有限的,但也是可以重构综合的,这就为文本精彩纷呈的形式提供了可能。

二、言语形式的组织体系

言语形式是语言和人文整合的外在体现,是表达的外在层面的特征。它有自身的系统,从形式的章节组合特征来看,有分述式、总分式、承接式、递进式、回环式、重复式、照应式等;从语言与人文内容的包含关系来分,有概述列举式、详实分述式等;从语句间内容的关系来分,有对比式、排比式等;从言语所在的语言单位来分,有词、句、句群、段、片段、篇章的形式;从表达的效果来分,有直白式、曲线式、暗示式、委婉式等;从形式所在的文体来分,有陈述式、抒情式、说明式、议论式、应用式等。当然,以上不同角度的言语形式总是在文本中以综合的形式出现的,不是单一的。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中的《詹天佑》这篇课文,就有较典型的言语形式。立足于整篇课文,从文本的章节组合特征来看,文本采取了先总写再分写的形式;从表达的效果来看有直白式、暗示式的综合;从形式所在的文体来看属陈述式,清晰地先总写了文本的中心主旨: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细读各段,我们看到1至3自然段为递进式,表达效果上看具备暗示式,使读者清晰地明白本段讲清政府在一些帝国主义争夺京张铁路修筑权的情况下,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为有效体现中心做好了铺垫。4至6自然段为承接式,从表达效果上看包含直白式、对比式和概述列举式;第四自然段中为体现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与工人同甘共苦的精神,采用了概述列举式来概括叙述詹天佑的事迹;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用对比式来表现詹天佑修筑好铁路的坚定决心。

三、言语形式的语文价值

文本的人文内容是无限的,而言语形式的规律是有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形式和内容都是语文习得的目标,但相比较而言,言语形式更重要,应是开发的核心内容。而文本的人文内容固然需要有一定的理解和积累,但其最大的作用还是体现在为表达提供材料支持,为言语形式的领会做内容铺垫。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以获得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核心内容之一,做到先熟练言语形式这个“器”,进而获得相应的语感。从言语形式中获得语感,这是语文价值的最大体现。这是目前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所缺失的理念。

当然,有文本内容支撑的言语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否则就是形式主义,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在文本阅读中如果机械地攫取言语形式,不知道某一种言语形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选用时应具备哪些条件,适用于怎样的语言环境,就不可能真正地读懂文本,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时,如果选用的言语形式,不能有效表达内容,为表现文本中心服务,就是为了“形式”而选用言语形式,就是陷进形式主义的泥潭,应该摒弃。

第5篇

学生在写作实践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论点和论据都有了,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去组织材料、叙述材料。有的学生为图省力,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仔细一读却发现所写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或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甚至严重脱离。有的学生则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从事情的起因一直到结束都“搬”了进去。读其文,不禁会想,写的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待稍加分析,便发现论据和论点之间关系已经模糊,作文已是严重跑题。

据统计显示,在学生议论文的作文当中,存在上述现象的学生占40%―50%。可见,不会正确叙述论据已成为制约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大障碍,已成为学生写作当中的“拦路虎”。分析一下学生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过分地追求“简洁明快”,忘记了还要“详略得当”

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因没有认真听课,自己又不会分析课文当中的论据是如何行文的,只是笼统地牢记教师所说的议论文中的叙述要简洁明快。于是,在自己写作文时,便错误地认为只要字数少就行了,不管有没有将论据交代明确。从而导致需要详细叙述的因没有表达出来,致使行文平淡如水,叙事不明。相应地,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紧密,论据自然不能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证的论点。

二、“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误地认为写得越细越好

在作文当中,一些学生分不清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怎样实质性的区别,一味地追求叙事生动,写人详细。便将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全盘吸收,把论据叙述得妙趣横生、文采飞扬。虽然,让读者过了一把欣赏美文的瘾。可是,其做法却已违背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使作文变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叙述论据时理不清哪些地方对论证论点有利还是无利,不懂得删掉和论点无关的细节,自然也不会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

三、自身写作功底不扎实,“词不达意、语不通顺”,导致行文模糊不清

在作文写作当中,总有一小部分学生,畏惧作文、害怕作文,加上写作水平不高,文字功底不扎实,连最基本的几句话,不是言辞不清、句义不明,就是存在着严重的语法错误。因而,在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当中,就不懂得怎样用基本的语言将论据表达清楚,致使论据叙述得模棱两可,意思模糊,产生了严重的歧义现象。从而使作文读起来不是颠三倒四,就是自相矛盾。因此,在论证论点时,就会错误百出,导致论点和论据严重脱离。

由此可见,切实加强学生正确叙述论据的能力,进一步理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也即事与理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笔者以为,应当从论事析理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事情简洁明了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借以立论的事物的面貌和来龙去脉,从而为立论提供论据。基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是通过“记事”而“说理”。记,是指记载,事,是指客观的事实。通过对论据当中人物的经历,事迹的记叙和议论来讲明一个道理。这里既可将叙事概括得简单明了,又可将叙事描写得生动、完整,但详略要得当。如《司马错论伐蜀》这篇文章,作者记叙的是司马错与张仪针对秦惠王在伐蜀还是伐韩问题上的一场辩论。文章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要记叙的事:“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紧接着,司马错与张仪就各陈其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文章的重点不是记事而是在论辩上,因此,对他们各自的辩论也就写得很详细。

再如张志光的文章――《功名难夺报国心》,作者分别叙述了我国近代科学史上三位科学先驱詹天佑、冯如、谭根的事迹,通过叙述事实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他们都是有“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品格。文章先提出三位科学家的名字,未说先张其本。接下来,围绕他们的才能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而叙述其主要事迹。因而在叙述时,就比较生动、完整。如作者介绍詹天佑时写道:“1903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时,俄、英两国工程师声称,如果没有他们,这条铁路就不可能建成。詹天佑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当他决定京张铁路要通过尽是悬崖峭壁的关沟地区时,洋工程师们惊奇得议论纷纷:‘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修筑这样艰巨的工程。’‘中国能修筑关沟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詹天佑听了这些冷嘲热讽后,毫不气馁,他迎难而上,终于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道工程师。”可见,事实的叙述是提出问题的依托,又是论点必须的论据。

第6篇

“同志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随着无线广播传进了每个人的耳朵;这庄严的宣告,向世界宣布“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这庄严的宣告,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年的今天,一位东方巨人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向世界宣布共和国的成立;2009年的今天,一个甲子的轮回,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60岁了。1949年,饱经沧桑的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她是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东方!那时中国人没有见过新奇的东西,也不会制造,因此都是从外国运到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并没有退缩,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并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那个艰苦的年代,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从外公外婆的口中体会到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困之中。因为经济条件的严重落后,我们中国人常常遭外国人白眼。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一些帝国主义者就出来阻挠,而且还不可一世的说“能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可没想到的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完成了。这给了那些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祖国母亲60岁了。翻开发邹的历史,回想起昨天的奋斗,华夏儿女谱写了一首首爱的赞歌。60年了,祖国母亲走过的是不平凡的60年。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这些重重困难没有压到我们,反倒磨练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哭,因为我们是坚强的中国人!2008年9月25日,神州七号载人航天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08年在北京举行第29届奥运会圆满成功。北京的奥运会,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使世界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华名族以崭新的面目面对全世界,并高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蒸蒸日上、辉煌腾达的国家,我们是勤劳善良的华夏儿女!

60年的光辉岁月,60年的沧桑巨变,60年的今天,我们含着幸福的泪水,写下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金秋十月,华夏儿女为祖国母亲的60华诞送上了一幅喜气洋洋的画卷,画卷上56个民族手牵着手,一起奔向美好的未来……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实践证明,活跃、高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本人对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过程,不应该仅仅是接受性的同构解读,而应该是具有批判性的异构解读。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我们所倡导的“批判性异构解读”,就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能力,为想象插上自由的翅膀,对阅读的文章产生新的看法或观点。如果一个人缺乏想象能力,那么他的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语文学习过程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扮演文章中不同角色的内容,不但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快融入到文中的场景,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自主创新文章语言,实现对文章的再创造,为学生顺利表达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的分角色表演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良好的自读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读与自悟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分享中创造性的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能力。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可以帮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独立发现,如果缺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那么阅读过程不仅是没有效果的,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在独立阅读基础上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对于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孩子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段时间让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思考,归纳总结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与杰出智慧;然后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选定詹天佑某一方面的优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解说词和展示板,最终将詹天佑的优良事迹完美的展现在全班学生面前。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操作与讨论中,真正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实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直接告知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还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背影》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以及父亲做过哪些让自己感动的事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去阅读课文,便可以更好的体验文中父亲对作者那份深沉的爱,进一步领悟父爱如山的道理,体会父亲的用心良苦。

四、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实现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学根本,通过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延伸,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互结合,促进协调发展。除了要求学生进行摘抄注释以外,还要适当进行写作训练,不但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剪报笔记,还要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读书心得”,专门针对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读后感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反过来促进阅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老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整。而且关键一点是要充分遵循语文阅读学习的一般规律,结合语文教材和教学模式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永元.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J].教育革新,2008,(12)

[2]黎世法.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异步教学研究,2008,(Z1)

[3]杨国均.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激趣[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第8篇

通过阅读语文文章,学生会字到很多的语文知识,在无形中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见多识广。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结合相应的语境,记住一些词语和成语的常用法,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和连贯地运用语言,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的信心大增。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精读要精。夯实学生基础

精读主要是针对语文阅读课文而言的。学生们现在所阅读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学生需要对这些课到精读,也就是说学生需要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其中的字、词、成语、句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基础知识,学生一定要做好夯实基础,这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保障。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的时候,学生应通过查字典、请教同学或老师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惑,以使学生能够做到学过就学会的程度。例如在学习《詹天佑》的时候,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前就要让学生明确文章中需要掌握的11个生字,同时要求学生能读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等词语。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当学生读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精读就需要学生掌握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细致入微。

二、泛读要广。开阔学生视野

小学生处于知识积累的最初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多方面的书籍,以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学生阅读的范围可以是很广泛的,只要是学生喜欢或者是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拿出来进行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做到见多识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参考书目,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和阅读。例如在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展开,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给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等作品,让学生去进行阅读。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自然会知识丰富,开阔视野:而且通过学生的阅读还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产生阅读自信心和成就感。平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读者》《意林》《疯狂阅读》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略读要快。掌握文章大意

在语文考试中,由于时间的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一句话都认认真真地读出来,进行仔细思考,所以,教师要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简单浏览就可以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让学生有时间观念,不能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这样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让学生的阅读做到快而准。通过学生的略读,学生应该做到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和主要故事情节。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首先进行一个略读,让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就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榕树的美丽,体会到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完成了略读目标。

四、查读要准。找到关键语句

查读顾名思义也就是需要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去进行对于问题的针对性阅读。在学生的大脑中应该有明确的一个阅读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到文章中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要点。面对具体的问题,学生只需对特定的文章语句进行仔细阅读就可以了。学生通过几年对于阅读的学习和练习,在进行查读的时候,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查读准确,理解深刻,直中要害。例如在学习《难忘的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这位台湾教师写的是一句什么话呢?学生通过迅速查读,会异口同声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哪些句子能够表达出师生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认真查读,学生会说出:“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等句子。只有当学生对文章主旨把握准确了之后,学生才可以做到查读又快、有准。

五、范读要对。校准字词读音

第9篇

我们的祖国,有着广阔的大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干劲端庄的方块字教我端正做人;一个个令我深受感动的神话故事;一部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名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滋养着我们,熏陶着我们,让我们了解祖先的辉煌事迹。我们的祖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壮丽的河山:波涛汹涌的长江黄河;高大挺拔的珠穆朗玛峰;天下第一美的桂林山水……我们一直生活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

我们的祖国母亲,一位美丽的妇人,却在百年以前遭受屈辱:1860年,被誉为“万园之园”、中华文化瑰宝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在大火中毁于一旦;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荒唐的借口向中国北部发动攻击,次日攻占沈阳城,仅四个月内,整个东北地区沦陷,3000万父老成了亡国奴;1937年的南京城内,40多万中华儿女惨死在日军冰冷的屠刀下……祖国母亲被侵略者折磨得千疮百孔,苦不堪言。这时,中华儿女们站起来了!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抱着必死的决心,奋力抵抗可恶的侵略者,保护我们可爱的祖国母亲。终于,先烈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我们终于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者!

现在,中国进步了!中国强大了!xx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同年,“神州七号”飞船成功升空,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xx年5月,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向世人展现我国科技的发达;xx年11月,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中华民族进步的一个个里程碑,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如今,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中,我们要不忘祖国寄予我们的厚望,发奋图强,不忘祖国!因为:祖国在我心中!

谢谢大家!

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我是中国人,我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我热爱祖国的富饶物产,我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我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我喜欢祖国的唐诗宋词,好比如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写下了《示儿》这一首爱国诗文。我国的诗人有很多,屈原、李白、杜牧、李商隐……他们写的诗,可谓人人皆知啊!

我国不仅有朗朗上口的唐诗还有意义深长的宋词。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尤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中以问天、问月来探索人生哲理,抒发他想要超凡脱俗,却依然热爱人生的矛盾心情。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目标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设立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所预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确定好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备好一堂语文课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教师运用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造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来就处在好动的年龄段,课堂活动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其核心是努力创造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实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把语文课的目标定位在语文学习上

语文学科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毫无疑义的。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是通过课文学习母语,如果学生仅仅获得课文内容,没有获得课文语言,那么怎么称得上是语文课?一节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应该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特点,将教学目标紧紧锁定在语文学习上,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设计的练习,是从学习语文的目的的角度设计的。

三、要分层认定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启动认定,粗知目标。

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增强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步认定,细知目标。

随着新课教学的开展,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

3.小结认定,深知目标。

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场。

4.导学达标。

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二要按照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是多练不是指单纯地增加练的数量,而是要讲究质量。练,不应限于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四方面练习。要把讲和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讲讲练练,既教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完整概括,完全符合学习语文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不仅要有“读”的实践,更要有“动口说”和“动笔写”的实践。21世纪,我们更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留出大量教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语言实践。

五、准确地把握知识掌握的度

目标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认定目标,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使学习目标发挥出导向功能,并准确地把握知识掌握的度。

理解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挖掘出教材深处的含义。只有认定目标,才能准确地把握要挖掘到什么程度。如《詹天佑》一课,为了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4个生字及14个新词。(2)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3)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产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由于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目标导向功能强,因此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如何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考虑,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参考文献:

[1]叶秀燕.对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10).

第11篇

一、误区

“语文教学中充满了辩证法,重视了课外内容的拓展,便忽视了文本的学习;重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声像取代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便忽视了学生听、说、观察的训练,尤其是忽视了阅读、思考、想象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偏差

(1)偏离课改理念。不少教师认为,一节课,多媒体课件用得越多越好,把教材的内容演绎得越直观就越生动。只要是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课件不可,好像不用,教学手段就显得落伍了。

(2)追求表面热闹。现在很多的语文观摩课都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堂犹如高科技产品的展示会。

(3)夸大辅助功能。多媒体技术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广大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但是不少教师只知道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却对它的“辅助功能”不去考虑,这样的课例我们可能见过很多。

2、效果欠佳

(1)淡化了读书兴趣。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已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任重大。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读书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好的读书氛围。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加分析,片面追求直观效果,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难免会挤掉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长期如此,将淡化学生直接阅读课文的兴趣。

(2)钝化了思维发展。运用多媒体能否代替学生的思维?答案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故事性比较强,语言描述生动形象,而且书上还配有插图。这些教材就不需要多媒体的帮助,通过诵读就能想象文章的内涵。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是必要的,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就会侵占学生的想象空间,剥夺学生独特的体验,造成学生思维的表层化,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习惯用眼看,不愿用脑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必然得不到提高。

(3)弱化了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直为现代教育所关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呢?我想也是未必的。多媒体教学中主要的是演示,演示是教师引导学习,而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如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缺乏有效性,就会出现有悖于新课改精神的“变异”现象——变“人”灌为“电”灌。

二、策略

1、适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抓住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学才会得到不断优化。

(1)激发兴趣于课文导入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安定下来,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因此,“学习新课文时,要注意导入形式的新颖、有趣,此时,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播放了几千人表演的安塞腰鼓的场面,那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一下子使学生陶醉了。当播放到2009年10月1日安塞腰鼓参加国庆六十周年的演出场景时,学生更是感到震撼。我找准时机,适时引入课题:“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大家对安塞腰鼓感兴趣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安塞腰鼓!”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优点,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地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2)直观显示于教材抽象处。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难做到生动形象,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比较理想。多媒体用生动的画面能够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詹天佑》一文,在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环节时,学生都绕不过弯来:这个“人”字形线路究竟是怎么设计的?两个火车头,一个推,一个拉,为什么看了作者的文字介绍就是不明白呢?脑子里就是不能形成这个“人”字形线路的样子。在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困惑的时候,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动画火车演示“人”字形线路的走向。通过演示,学生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与不凡。可见,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

(3)拓展创新于课堂总结时。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如《郑成功》一课的教学,在总结课文时,考虑到学生缺乏对民族英雄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仅仅凭借课文的叙述很难提高认识,因此教师抓住时机,利用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整合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林则徐、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击倭寇等,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录像资料等多种信息。学习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学生眼界,升华了学生情感,至此,民族⑿鄣母叽笮蜗笤谘纺岳锞屯耆⑵鹄戳恕?2、适度是指利用电教媒体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进行优化组合,选用适当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1)深度。目前很多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只是满足于“用”,仅仅重视感官刺激,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我看过一个案例——《船长》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有深度,注重内涵,不是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教师在讲课前有指向性地播放了《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学生在影片中对“船只下沉时会产生强大的漩涡流”这一科学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通过网上下载《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人物事迹介绍,引导学生诵读给予他们的颁奖词……就这样,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补充一些内容来“震撼”学生心灵,为更好地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可谓是画龙点睛!

(2)新度。现在多媒体的运用已很普遍,师生对此都习以为常了,新奇感消退,教师的研究兴趣淡了,课件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小了。如果教师不能使课件具有新意,那么,多媒体就会失去激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如课件制作技术上的创新、课件内容设计上的创新、媒体展示方式上的创新、人机交互平台上的创新、师生互动形式上的创新,这样才能使电教媒体充满新意,语文课堂才能牵住学生的心。

(3)活度。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要灵活运用。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许多优点也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只有在需要处发挥作用,才能突出它的独特魅力。

3、适量。

(1)多而不盲目。“资源”是新课程带来的很“时髦”的一个词。《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专门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么一条,足见“资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凡事都有两面性,做“偏”或者做“过”了,都会适得其反。一般来说,内容比较枯燥的课,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的课,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多媒体课件宜多用一些。

(2)少而不轻率。在教学中,课要上得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能不用课件解决问题的就尽量不用,能自己范读的就不用朗读录音,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要牢记“辅助”这个词,有辅助就用,没有辅助就不用,千万不要做“画蛇添足”的事。

第12篇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挖掘德育教材内容。有效渗透德育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立足课堂,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内容和资源,发挥文本的德育功能,有效渗透德育,从而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钱学森》和《詹天佑》等文歌颂了爱国杰出人物事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等课文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有助于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巧妙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又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分析、合作交流,通过榜样启迪和反面警示等方式,灵活渗透德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行。如,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等车和上车过程中遇到哪些值得赞扬或应当批评的行为,并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学会严于律己,遵守公共秩序。

二、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促进成长

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思想道德的行为实践,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在小学德育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自觉接受德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法制观念薄弱的现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和辩论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结合学生浪费和好逸恶劳的现象,开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争做好少年”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借助母亲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开展“讲责任、献爱心、知感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施恩,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利用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节日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组织以“热爱祖国,放飞理想”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三、大力拓宽德育渠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其中的负面和有害信息会污染学生的思想,毒害学生的智力和心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冲击。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仅要立足课堂和教材,更要不断拓宽德育渠道,借助网络技术的功能优势,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网络文明素养。

一方面,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将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融入学校网络信息中。创建校园内“学生安全放心网”,并不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提高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当前,许多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既荒废了学业,又迷失了自我,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因此,学校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QQ、微信等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让学生诉说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喜、怒、哀、乐,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注意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确保学生心态健康,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思想性、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平时德育工作中。我们应注意立足实际,善于变通,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从而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