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信息化

中小学信息化

时间:2023-06-07 09:0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信息化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档案管理 信息化

如何实现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笔者根据中小学档案管理的现状,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体会,就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中小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注重硬件实施建设,轻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象,存在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普遍不够重视、学校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资料单一、档案存放条件较差、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等问题,特别是多数学校的档案管理还处于人工管理模式,与教育发展很不适应。因为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方式,特别是案卷多为纸质档案,卷内纸质好坏混杂、页面大小不一、手写打印墨迹有浓有淡,且信息量大,数据繁杂,安全性差,不仅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密等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由于人工档案管理检索手段落后,查阅利用不便,给档案存放保管、更新达标、日常维护带来了很大困难,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影响着档案利用价值的提高。

二、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针对中小学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现代化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刻不容缓。根据中小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和自己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图文声像等原始档案资料,并以硬盘、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介质贮存,具有处理迅速、存储量大、查阅方便、保存期限长等纸质档案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真正实现了文档一体化,文字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并存,可以为查阅者方便地提供查询、阅读、交流、使用等多项服务。

2.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各学校培养和造就了高素质的专职工作人员。从笔者所处的地区来看,尽管中小学校档案专职管理人员缺乏,且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窄、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但也有不少经过专业学习和业余自学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独当一面,各显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只要领导重视,上下合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定会解决好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发展中的问题。

3.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具有以地区或学校建立网站、网页、局域网或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的优势。如一个学校或地区建立自己的档案网站、网页,就可以方便地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提供网上利用服务,在学校自己的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管理的公开化,可以通过网络征集各界人士对学校发展的意见或建议,更便于广大群众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以利不断改进工作。

三、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中小学档案管理必须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1.教育发展表明,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越来越发挥着纸质档案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基础。因此,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小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3.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对学校所有师生员工档案的日常管理,积累管理经验,而且可以逐步实现与名校名师建立合作联系,发现、改进、创新自身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学校管理水平。

四、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实现中小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目前,虽然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明确规定档案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的标准,但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至少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准,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提高。当务之急是配置相应的信息设备,配齐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严格要求学校各职能处室要以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形成正在形成的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则要明确建档标准,及时予以立卷归档,逐步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2.建立中小学校档案管理数据库。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档案正在由原来的笔写文字或打印件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中小学数据库建设。只有数据库建设好了,才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

3.稳步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将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有计划地为学校配置计算机网络系统,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学、办公信息化水平。

总之,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方可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莹.试论电大科研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档案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越来越明显,信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单位各项工作开展中,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重中之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严重脱节,要求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电子档案,这种状况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放在迅速将文件、图片、录音和录像转变为实用信息方面,并对信息需求者提供优质服务。

1 中小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巨大优势

从目前情况看,中小学档案管理多停留在传统的人工管理阶段,不但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检索手段落后,更是给档案的存放保管、提供利用、更新达标以及日常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因此,为了跟上科技发展脚步,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必须建立与社会前进步伐相适应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第一,中小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处理图文声像等原始档案信息,并以硬盘、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介质贮存,具有处理迅速、存储量大、查阅方便、保存期限长等纸质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更方便地为档案查阅、交流、使用等提供全方位服务。第二,中小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学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小学档案管理人员知识面较窄、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等具体问题。

2 中小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有序运作,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达到预期目的。

2.1 确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

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制订本地区、本部门、本学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更新提高。认真遵照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进行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使组成系统的各个节点都达到要求的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连通,以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发挥出整体优势。

2.2 把实体管理变为信息管理

在传统档案管理当中,档案存在形式一般是纸质、图片、录音、录像等,在整理档案资料时都是利用手工操作完成,由于管理过程涉及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使用等多个方面,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工作量巨大,操作步骤非常复杂。由于需要对大量的档案资料进行保管,所以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对已经存在的档案资料进行提炼和加工,导致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遭到浪费。随着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大量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引入了计算机、光盘和多媒体技术,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形成了有力冲击。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以信息为主,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经过信息处理的档案资源可以实现多平台使用,只有使档案资源实现信息化,档案资源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使档案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繁荣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可以为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一定会担当重要角色。

2.3 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电子档案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求必须建立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以,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下面这些工作:一合理设计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条件下的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其符合档案信息管理的要求;二根据文件处理方式,设计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三在信息系统中,要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档案材料的安全。在利用电子档案时,首先要考虑到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在实际操作时,因为档案材料从电子文件到归档没有程序化管理系统,系统间的直接链接无法实现,所以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还不能保证电子文件原数据的完整性,很多电子档案与其对应的纸质档案并没有建立一致的管理办法;用来保存电子档案的载体不能长期使用等,都对档案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形成了影响。再有,电子档案的安全性,由于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大量应用网络技术,使电子档案的应用范围大量扩充,并随之出现了数量的增长,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计算机病毒问题和黑客的攻击问题,有效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抵御黑客的攻击,才能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最后,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电子档案的存在没有固定载体,因此,就不易制订相关的法律条文,所以在当前的法律认定方面,依然没有涉及光盘、磁带和磁盘等。

2.4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安全化

现代化的设备需要人来操作,档案工作信息化需要人来实现。现代化知识将成为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知识构成的要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档案工作队伍的结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现代科学成果在档案管理中的大量运用,迫使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管理的有关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它们对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具有直接作用。其次,全面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如具备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目录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从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看,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咨询与服务等三方面的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上级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选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离岗培训,进一步深造,还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办法,互帮互学等,建立梯队型人才结构和复合型人才群体。

档案信息安全是现今档案管理工作的生命线,信息安全素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管理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研究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有利于拓宽档案管理保护领域,发展档案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档案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为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创造了必要条件。没有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教育信息化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完整的,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必将有力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乔晓红. 我对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看法及建议[J]. 山西档案. 2011(S1)

第3篇

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

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1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摆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根据瓜州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应用状况,谈谈自己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应用的几点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1.教育信息化设备总量不足.配置率不高。目前,全县中小学拥有可供教学使用的计算机3016台,其中1/3属于2000年左右配备的,运行速度慢、状况不佳;计算机生机比是7.28:1,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全县只有12所学校建有校园网,占学校总数的14.1%;全县建成多媒体教室184间,占教学用教室总量的25.4%;从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来看,配置参差不齐,性能差异大,设备配套率低,距离教育强县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这制约了全县教育的快速发展。

2.认识不足,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和应用不够到位。目前,许多中小学从管理者到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部分学校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忽视了软件建设和资源应用管理,信息化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如计算机室在课余时间利用率不高,不能在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上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学校的多媒体室和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不高,难以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开设质量没有保障。

3.教师教育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教师虽然参加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技术知识培训,大部分教师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与研究,但是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不快,在课堂上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甚至有些教师几乎不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不能独自操作现代教学媒体,在部分教师中还存在“教育信息化就是简单地上几节信息技术课”、“上公开课必须要用现代教学媒体”等认识误区,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增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投入、教育观念、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更新转变。农村中小学主要领导要清晰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结合区域实际,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到各类考核体系中,并带头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最新成果,营造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教育信息化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农村中小学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采取分层培养、按需培训的策略,充分利用寒暑假培训、校本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等方法,从内容、方法、培训形式等多方面着手,使不同层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获得提升,从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作用,整合中小学多媒体室和网络等教学资源,着力强化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并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和效益,让学生在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第5篇

以需求为导向建设教育信息化环境

在英国,教育信息化环境较好,硬件建设、网络联结、软件配置等方面基本达到了“想用即有、有用必优”的程度。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学校校园网络、网络云存储及服务、WiFi全覆盖,电子白板、触屏一体机、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写字板、短焦投影仪、三维显示器、实物展台、可移动充电柜等基础设施及应用终端建设齐全,物联网在实验室、图书馆、咖啡间等功能室的应用已经起步。我们所到之处,学生凭借学生证可以获得进入校园、预定功能用房、网络登录学习、图书借阅、生活用餐等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不难发现其校园信息化程度之高。

在英国,政府层面虽然没有引领、指导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服务机构,但是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规划、组织、管理井井有条、有序发展。在考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多所学校均有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和管理应用服务机构,并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考文垂西部的Finham Park School是一所综合性中学。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分管校长、IT部分负责人、理科教学组长和普通教师组成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管理、建设的决策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预算、资源分配、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全校在校1500名学生,120名专任教师,拥有信息化教学应用固定终端200多个,移动终端近150个,装配有8间网络学习教室,每间教室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其配置也不尽相同。同时,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采取了“先点后面、先试验后推广,实施按需求逐步完善”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策略,做到不奢华、不铺张、不浪费,达到了物尽其用的目的。

以应用导向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整体水平普遍较高,以应用为导向驱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色明显。我们所到之处,各学校均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规划、建设、管理教育信息化环境,突出务实应用和特色应用,但校际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差距,应用有差异。在学习、考察、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追求的是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技术。

英国学校类型和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规模大小不一,学校自主办学权力较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意见,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划拨教育经费。经费支配由校长及校委会和教师、学生家长代表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共同商讨并决定信息化环境项目建设。比如,Rugby High School是一所女子文法学校,教学质量较高,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广。经费虽然比较充足,但是要满足学校信息化全面建设的需要还是显得捉襟见肘。于是,学校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优先建设了支撑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云平台,满足了更多学生课程选择、学习的多元需求。

在英国,国家或地区并没有统一的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而是学校根据发展实际,选择或开发便于学校行政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监测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规范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应用平台。比如,华威学院集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为主的学院,政府按照学生注册数、学习出勤率、考试合格率等方面给学校拨款。该校就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学生网络管理平台,加强管理,这对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英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常规化应用基本普及,部分学校正在深入探索更富个性化的教学应用。比如,伯明翰的South & City College 是一所英语语言培训学校,为便于掌握入学新生的语言水平层次高低,确定学生学习起点,该校建立了学习测试与学习行为过程跟踪管理网络平台。平台能够从收集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历次测试成绩、出勤率等方面数据,有针对地给授课教师和学生提出施教、学习建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在深入感知、体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做法时,也不难发现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英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可能拉大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带来校际间的不均衡;二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尊重学校自主发展,教育信息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带来规范的效应,同时还可能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应用驱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据了解,英国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教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也没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项目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主要由校本培训、校本研修、应用驱动等方式来实现。当前,英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现状是:有追求技术“高大上”的“发烧友”,也有得过且过的“南郭先生”,还有“谈技色变”的“小菜鸟”。

英国学校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现状,主要采取如下做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是部分学校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之中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直接与薪资挂钩;二是营造比较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以氛围感染,以应用倒逼,逐步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部分学校在假期集中安排时间,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英国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展开专业引领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主要由学校考核认定。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较为强烈的意愿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培训、研修的有效性。

另外,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与研修方式,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同时,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与研修的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或不同研修方向的群体,会借助网络平台或社会性软件,产生更多的自组织,其研修组织更灵活,组织方式更便捷。但是,比较松散的教师培训研修组织,其课程方案、培训标准及培训研修过程、结果与质量很难监控与评价,为管理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云技术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支撑

在英国,国家只颁布课程标准或考试标准,不统一编写学科教材,学校组织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编写学生学习材料,设计与制作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资源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特别是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实施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应用实践。据了解,在英国并没有统一建立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云平台,而是由学校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师生开展协作学习、性能稳定、体验性好的社会性云平台作为底层支撑,由任课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从我们参观的中小学来看,多数学校分别选择应用Google Drive、Google Classroom、Frog等或者组合应用多个云平台作为课程建设、实施的支撑平台。

比如,Rugby High School女子文法学校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的需求,开发近30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而大部分课程都是利用Google Drive云平台的协同和分享功能,实现了师生群体协同工作、互动交流、作业、分享资源、家长互动、学生反馈等课程建设和应用服务,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从英国多所学校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和应用中发现:云平台只是为学校课程建设和使用者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特征、评价标准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的要求由师生共同建设、实施并动态地生成。同时,随着云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云技术将成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核心支持。

学生自带学习设备成为发展趋势

英国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建立起了较好的学生课程学习平台,搭建了良好的无线网络环境,也配备了供学生学习使用的终端设备。多所学校都已经建成基于云平台的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系统,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据走访、考察的学校反映,学生终端设备仅靠学校配备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校鼓励学生自带设备到学校学习。英方介绍,欧洲某机构调查了包括英国学校在内的500所学校学生自带设备学习的情况,调研数据表明: 72%的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完成作业,52%的学生在课堂里使用自己的设备,89%的大学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完成作业,95%的机构允许学生自带设备接入网络,仅有6%的学校没有实施学生自带设备的计划。

自带设备学习已经成为英国以及欧洲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解决学生学习终端不足的有效办法,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没有设备的学生,学校联系企业,可按月租用设备给学生使用。

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反映:虽然学校通过技术手段对接入校园网络的信息做了较好的过滤,但是还有部分家长对学生自带设备学习表现出担忧。然而,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法阻止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终端,如果强力把学生与移动学习终端隔绝开来,将会使他们错过一个时代。

连通共享学习资源达成社会共识

在英国,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市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科学馆等社会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为学校、学生、社区免费共享。在英国学校,普遍实行走班制教学。因此,图书馆是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资源是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有效媒介。因此,英国政府、中小学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

随着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图书已经成为各大中小学图书馆新增图书的主流选择。同时,大多数大学、社会机构及中小学的图书基本上实现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了在线网络图书检索、借阅、共享、校区调拨等功能。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特别是中小学图书馆与社区教育对接紧密,本社区的人员可以免费使用区域内学校图书馆的学习资源。

据观察与了解,英国图书管理信息化和互联共享程度较高。华威学院集团下设6个校区,只有两位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处理6个校区4500名学生、1500名教师图书借阅管理及其校际、社区间的图书调阅与归还。

网络安全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隐忧

在英国,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人们网络安全意识较强。无论是社会公共场所,还是中小学校,登录网络必须采取学生证号或电话号码或电子邮箱等身份认证,为确保网络安全设置了一道屏障。

据了解,英国及欧洲的大多数高校都加入了由全球多个国家教育和学术机构共同建设的一个全球高校eduroam(Education Roaming的缩写)“网络漫游”服务。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参与该联盟的机构可以使用其内部的上网用户名和密码,在联盟内实现随时随地的WiFi网络无障碍漫游,免费上网。

在英国的整个社会中,师生基本具备了校内与校外、线下与线上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但是,多数小学不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到校接入校园网络平台学习,鼓励家长陪护小学生在家上网学习,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安全给未成年孩子带来了安全隐忧。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技术人员、教师、家长及社区人员组成的网络安全工作小组,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中小学网络安全水平,提升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服务外包成为设备运维的有力支撑

在英国,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其硬件设备数量在不增加,软件平台开发应用逐步深入,要确保新设备正常运行,新设备、新技术能够快速派上用场,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运行维护成为他们探索的新课题。

据观察与交流,在英国,每一所学校都成立了负责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专门机构,直接隶属于分管教学校长,机构内设有设备维护、维修和技术应用培训等岗位。同时,多数学校的设备维护均采取外包服务的方式,由社会专门的IT公司负责提供服务。

例如,伯明翰的Wavreley School是一所服务于4~16岁儿童的学校,成立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专门机构,机构主管对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确保学校信息化环境正常、高效运转。他们在具体的运行维护过程中,采取向社会招标的方式,由一家专门的公司选派3人驻校负责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6篇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3.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中小学校应当抓住信息化建设大机遇,有效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中小学教师 自学活动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农远工程”以及“校校通”工程等项目课题的实施及推广,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操作,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化设施,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一、转变学习观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自学是在职人员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家庭繁杂事务的同时,当代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事业对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出的要求。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自学活动,教师必须树立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意识,做好准备工作,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首先以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为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对自身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接着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自己的目的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

二、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

详实的学习计划是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教师自学活动应充分重视学习计划的制订。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自身就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给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学习活动。学习计划的制订可以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自学活动的设计大致分为需求分析、选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策略、进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评价等。同时教师的自学必须事先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即处理好工作、家庭、学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习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实际,学习计划的执行更要严格。

三、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术。

当代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学习资源主要是以网络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所以,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环境下自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师不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必备的现代信息知识,即使学习资源再丰富,现代远程教学也不会成功。因此,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windows基本操作,会上网搜索必要的学习资料并进行浏览或下载,会收发E-mail,会点播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的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工作迅速发展的今天,务必要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样才能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为信息化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应该时刻检查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较为前沿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主动参与协作学习。

第8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授课老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运用电子信息化,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使得教课老师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观念,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广泛,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对于中小学的师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将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分开进行讲解。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授课老师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学校或者授课老师能够知道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或者教师都在进行什么形式的教学或者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教师通过浏览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丰富和增添了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在局限于学校所提供的课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帮助,学校老师在进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图像表达出这些原理或者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图表或者是某个现象的形成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图表或者现象具体的写到黑板上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图表和现象形成过程的图或者视频将他们下载下来放入自己的讲义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老师的备课时间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对于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充实了很多,在授课老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也节省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授课老师就可以将在备课的过程中节省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定中小学在每个学习期间的学习进程和学科内容的恰当安排,为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前后讲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中小学生所学的每个学科中每个单元或者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有些时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凭借记忆或者翻阅以前的笔记来联系这两个知识点,这样就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进行中小学课程的教授,那么我们的任课老师在讲到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以前的课件调出来让同学们复习,这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就将相联系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了。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的,因为以前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实际课堂上听取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学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实际课堂上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网上课堂或者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到自己电脑上进行听讲。学生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下来之后能够随时听讲,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课件,并且不用与老师必须面对面的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也节省了任课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中小学校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使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为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是直观形象的图表,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仅仅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视频或者声音片段,这样中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集中精神去听课,多种感官系统一起作用,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学习的东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记忆。所以对于这种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对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将图、表、声音、视频等等各种感觉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可以形象生动的解释相关的知识点,还可以让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各个感觉器官去感受学习,从而将这些内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增强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于相应的学科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交流

现代的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观念认为,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授课老师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内容为中心,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所以中小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接受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学或者小学中老师讲课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这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老师讲解知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实行能够给待遇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机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从而对中小学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教育信息化给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需要让中小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校要想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一些多媒体技术。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教学老师和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电子设备并且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就导致了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够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电子设备的购买费用解决之后,那么以后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保养费用等等各种费用的花销也是很大的,可能对于城市化的学校这些费用是可以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或者经济条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区,这些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操作这些电子设备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很多中学老师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差,更缺乏对新型计算机教学系统和教学软件的学习,甚至有些小学老师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能够完成,这种现象就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顺利实行。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学成功应用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求任课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中小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行也需要他们在一定程度对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和掌握。因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如果学生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异议的话,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给老师,而是需要在课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这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熟练的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能够熟练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至于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着很多问题,所以要想能够在中小学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较好的信息技术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实行能够增强中小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为以后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角色带来隐形危机[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3,4

[2]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第9篇

一、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相符合,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的突出特点便是动态性,因此必须要第一时间对其内容予以更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人工操作阶段,是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我们唯有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信息化建设上才能够实现教师人事档案的高效管理与利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要逐渐促进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是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档案材料信息化管理属于国家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重要一环。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即是应用各种现代化、智能化技术来强化对中小学教师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开发以及利用等各环节工作。它可以说是一种数字化的过程,也属于一种信息检索、存储、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过程,《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与主要目标。因此,推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过去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当档案材料需要利用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上级审批,如此便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这样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当我们在需要用到人事档案的情况下,不但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同时也耽误了办事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事工作改革的推进与发展,也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明显不符。其次,档案管理工作的软硬件设置不齐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应当存放于管理科学、环境良好的地方,但实际上因为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存在明显缺陷,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甚至部分地区根本没有设置单独的档案室。同时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满足于现状,或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了解不足,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促进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再次,过去的纸质档案存在非常严重的漏洞和弊端。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出现档案材料丢失的情况,加之手工查阅档案次数频繁,纸质档案中的内容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很容易在读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误差。部分早期的档案材料用纸质量不好,随着查阅次数的逐渐增多很容易存在破损的情况,难以长时间保存,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最后,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明显不足,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现阶段很多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思想观念依旧停留于过去传统的管理工作中,没有积极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发展。

三、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档案开发利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包含了统计报表、数据维护、系统开发、信息查询等要求,人事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维护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人事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坚持以人事档案原始材料作为依据,将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都录入到计算机中,建立全面准确的信息数据库。现阶段,信息数据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档案工作也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彻底改变过去被动的档案开发利用状况,确保中小学教师档案信息得以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予以改革与创新,转变过去的管理模式,从全方位多角度来收集整理中小学教师人事信息,不断充实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进一步优化档案信息查阅检索流程,以便于更好地满足档案利用者。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档案信息数据交流平台,让档案利用者能够在这一平台中更加便捷快速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应当积极开发符合要求的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地配置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匹配的软硬件设施,确保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提高科技开发人员的投入,更加科学地利用现有的科技人才,真正做好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以及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对于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当将各种设备设施配置齐全,进而提升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率。

(三)主动树立安全意识。部分单位在推进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不重视安全问题,容易在档案管理软件或硬件设施维修过程中出现档案信息材料丢失会损坏的情况,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影响。基于此,在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密级上应当予以严格界定,我们要科学应用计算机的加密技术,对教师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数据加密,同时正确处理好保密工作与档案材料开发利用工作的关系,不但要确保教师人事档案材料的安全,同时也必须要确保利用者的权益得以保证,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影响到档案的开发利用。我们知道电子档案材料对保存技术的要求较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档案室的防高温、防潮、防病毒等工作,在认真对待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真正能够科学处理好其与档案利用的关系,确保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

(四)加快档案人才培养。确保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实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首先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应当积极树立较高的思想觉悟、法制意识,另外还应当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能够主动地应用现代化技术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所以对于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求自己更快地适应新时期对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让自己能够胜任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另外档案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具备电子档案制作、维护的基本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借助于组织讲座、研讨会等途径来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保证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的坚实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更为高效、科学地开展档案工作,避免重复性的劳动。只有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我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真正价值。

作者:黄梅菊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白敏.浅谈教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208.

第10篇

中小?W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需要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新教育体系,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目标和任务、决策和管理,模式和评价,环境和资源、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和培训和其他方面。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的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一、信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开始阶段,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教育中简单地定义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网络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先行者,但学校教育的多媒体和网络教育不应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能会引起误解。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信息社会建立教育环境。根据理论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一般理解,是使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轻松地获取信息和信息交换的环境,特别是应该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周围的一切在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总和。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使信息化教学环境适应了学生信息化的需要,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是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隐藏的一切有机集成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提高共享学习资源的沟通功能;2.实现了教学设施网络化;3 .项目促进多媒体学习环境的改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们学校的领导对形势有长远的看法,在学校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花钱已经迈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为了满足学生信息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和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学校应积极寻找筹集资金、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的途径。致力于建设各类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信息化教学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支持体系。

三、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 具有比较固定的按培养目标应提供的客观实践事物与客观实践环境, 包括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技能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与一些社会上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活动场所建立固定的联系, 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服务基地。

2. 具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小学生学习、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健康发展与否,上述因素关系极其重大。

3. 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首先应从教师的培训开始, 而且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 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 不经常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 不精通教育传播技巧, 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的开发与利用, 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或者不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革传统教学, 那么教育信息化则常常是表面弄得很热闹, 实际上形式主义为多。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有目标地装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 开发和建立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 为教师和学生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提供渠道。

四、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挑战,是教育变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使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自然,被认为是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其功能和角色定位,也将逐渐从传统的“知识”转变为“设计师、辅导员、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首要任务应该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第11篇

【摘 要】台湾资讯教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又吸收了西方民主和科学创新的教育思想,海峡两岸既具有相似的东方文化氛围和教育发展历史,又具有教育的差异。本文针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走访了12所学校,深入课堂与学校和师生进行了深度沟通和交流,探讨了海峡两岸资讯科技在教育中的信息互通和智慧共享,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操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台湾;教育信息化;资讯技术;科技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5-0073-04

2014年10月,笔者有幸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赴台湾进行为期15天的台湾教育现状考察交流访学活动。访学考察期间,随广东赴台访学团绕岛一周,行程1600多公里,走遍了除基隆市之外的台湾所有市县,参访了12所学校,入班观课72节,听了4次高端讲座,通过粤台两岸教师教学探索、名师对话、访谈交流和实地考察,实现了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每一天都有震撼、惊喜和收获,这次台湾之行可称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之旅、文化之旅、交流之旅、磨练之旅、友谊之旅和感恩之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在随团参访之际,我针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互通性和共享性,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操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考察交流访学活动像一扇窗户,为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信息互通和智慧共享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回顾

台湾地区称教育信息化为资讯教育。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台湾地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资讯教育战略规划和白皮书,并在重点计划和施政报告中大力推进资讯教育。1982年,台湾地区设立“资讯教育推动小组”,开始有计划推进资讯教育;2013年1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合并电子计算机中心等机构成立资讯及科技教育司;截至2013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共有19份施政报告中强化资讯教育,内容涉及推动资讯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公平、云端学习等[1]。由此可见,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

1.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台湾地区称信息技术为资讯科技。台湾九年一贯阶段资讯科技课程是让学生能将资讯科技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强调资讯科技要面向“应用”;而高中资讯科技课程则着重由应用导入学理层面,强调资讯科技的“科学”内涵[2]。台湾地区于2008年1月新修订的高中资讯科技课程纲要包括必修模块“资讯科技概论”和选修模块“资讯科学”。“资讯科技概论”计2-4学分,内容包括:资讯科学导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解决问题和资讯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选修模块“资讯科学”又包括“基础程序设计”1-2学分、“进阶程序设计”2学分和“资讯科学与应用专题”1-4学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办学特色等选择开课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为例,该校在高一开设“资讯科技概论”必修科目,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资讯科学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二、高三开设选修科目,内容包括 “Visual Basic程式设计范本”“C/C++程式设计范本”“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PhotoImpact影像设计范本”“App Inventor2手机程式设计手册”等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选修学习。另外,天主教高雄市明诚高级中学(私立学校)选修科目还开设了“Googel Sketchup 3D建模设计”“3D打印机的应用”和“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课程。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资讯科学相关领域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资讯科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台湾中小学办学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无纸化办公已开始推行第二代校务系统。教师电子白板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台北市拥有“品德教育网”“教育人口网”“教学益教网”“线上资料库”“数字气象网”“数字远程天文台”等网络资源。台北市教育资讯的未来规划提出“校校是e创学校,班班是未来教室”的宏大构想。台北市中小学正在推行“行动学习电子书包”方案[3]。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共有71个班(只招男生),每间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多媒体平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了1100台平板电脑用于一个年级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实验,所有学科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平台上课等。教师教研交流一般采用Facebook(脸书)、Line(连我,类似微信)等平台,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问卷调查采用Google class平台等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各学科教师把网络系统的对话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网络教研通过网络社区进行,如很多教师加入了台北的翻转课堂社群。教学资源一般集中放在云端共享,供师生随时下载分享利用。

3. 台湾地区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现状台湾地区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校内、校外和家庭多方联动,教师、往届校友、课外培训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辅导学生进行电脑机器人和其他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科技教育效果。

(1)在生活科技课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生活科技”的主要内容有科技发展、科技世界、创新设计与制作、传播科技、营建科技、能源动力与运输科技。该模块相当于大陆高中“通用技术”,但“生活科技”讲述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其教学内容包括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科技创新等内容。如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配备有机器人课室和25台乐高蓝牙NXT机器人,高三年级“生活科技”选修课中开设机器人课程。同时,教师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机器人竞赛和其他科技竞赛活动。

(2)利用校本特色课程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台湾地区校本课程已经占据了新的地位。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根据纯男生学校的特点,充分发挥男生理科特长的优势,开发了多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配备有机器人实验室、网路资讯中心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科技问题的研究,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上海参加科普夏令营(台湾共有15所学校参加),和大陆的学生一起参加科技比赛和科技交流,组织丰富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世界级机器人比赛,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生物科技竞赛等,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多位学生因此获得直接保送上大学的资格。

(3)通过科技社团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台湾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线。每所学校都会统一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由本校教师或往届校友担任。社团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为2个小时。资讯科技类的社团活动有硬件维修、软件设计、电脑机器人、网页制作、电脑绘画、动画制作、资讯奥赛、Scratch设计制作、科技论文、科技发明等。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每年都有往届校友回校指导学弟开展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活动。2014年暑假组织学生到斯里兰卡参加世界机器人比赛,并获得了世界冠军。

(4)学生通过课外补习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台湾地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补习班。据台湾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小学生有70%参加补习,初三学生97%参加补习,高中生90%选择上补习班,整个台湾地区有各类补习班共计17,551家,其中资讯类389家。在台北市还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补习一条街——“南阳街”,街上各种补习班琳琅满目[4]。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两侧楼房墙壁上挂出“张三化学”“李四物理”之类的个人家教广告牌,这也是台湾的一道别样风景。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电脑机器人和各类科技教育项目的补习班,由家长出面联合其他学生自己组织报名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或其他科技类竞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4. 台湾地区中小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情况

从2012年底在台湾就流行一组新名词,“知识碎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微课和翻转课堂在两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5]。目前台湾地区很多教师都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例如,笔者在台北市立丽山高级中学听了一节蓝伟莹老师讲授的化学课《原子结构》就是运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教师用Google class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预习,也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学生在Google class上完成问卷调查,并在网上提前观看微课(视频短片)预习教学内容,教师提前一天导出问卷统计学生预习的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组探究,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再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信息技术课《电脑硬体知识》和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语文课《桃花源记》也是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还有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男校)等多个学校都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验。基本操作模式都是课前利用Google class进行上课问题调查、学生发表反馈意见,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提供微课、慕课等视频短片,上课时每位学生一台平板电脑,通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答疑解惑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目前还是部分教师在应用实验,没有在所有教师的教学中全面铺开,应用效果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验证。

5. 台湾地区在资讯科技教学中Scratch课程的开展情况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组织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能见度[6]。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就把Scratch作为高二、高三年级资讯科技选修课开设,所用的教材是《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在台湾有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也陆续将Scratch引入课堂中,Scratch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学习门槛,使学生易于进入程序逻辑的训练。学生可以使用Scratch来创造故事、动画、音乐和交互游戏,延伸创意思维。运用Scratch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的新园地。

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对大陆的启示

1. 尽快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一轮改革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大陆目前实施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为依据制订的,依据此标准开发的信息技术教材已应用了10多年。而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更新,原来的教材已不能适应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需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新一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织学科专家开发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材。

2. 推进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为基础的创客教育

随着互联网热潮和3D打印技术、微控制器开源硬件日益成熟,创客教育正在全球掀起一股教育变革浪潮。目前全世界已建立1400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随着创客空间的普及,创客精神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和共鸣[7]。因此,我国要想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人才,必须重视科技教育。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可在中小学技术课程中开设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客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支持和努力,出台扶持政策,解决开展科技教育购买设备和工具的经费,培训一批掌握科技教育核心知识的专业教师,推进我国创客教育的良性发展。

3. 在中小学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

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几年来,大陆各地都开发和征集了大量微课资源,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应用也在积极探索中,笔者在分析“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和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教学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8],并把“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机器人等实操型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实验[9]。慕课虽然是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但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 MOOCs)[10]。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对于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两岸学者共同携手、积极探索和实验研究,共同探索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大陆地区可以借助教育部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春风,大力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创新。

第12篇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这个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上位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其他相关误区和瓶颈的解决),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不关心如何使投入大量资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在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样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浪费。有些地方实际投资时,软件与应用的预算少得可怜,比如南方某个城市去年教育信息化投资了1.5个多亿,其中软件、应用、培训等费用,总共不到1000万,投资比例是15∶1。而美国在实施1996-2000年中小学信息化规划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期(1998年),硬件、软件及资源、教师培训投资比例分别占70%、16%、14%,到2000年这一比例已转变为63%、20%、17%,专家评估达到理想目标的比例宜为45%、25%、30%。这种投资结构往往造成“烂尾”工程,投了大量资金的项目,但投资效益并不明显,是对我们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培训等重视不够。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已建成的校园网中,90%还都处在一种闲置、一种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可以这样认为,一种设施环境,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问题上,设施形式、硬件设备、投资额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因为现代技术要做的事情是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人不能做的事情、人利用技术之后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二、教育信息资源结构性匮乏

学校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它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当前教育信息化中一个严重问题就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匮乏。信息化教学若要真正产生实际的、显著的效果,一定要能够持续性开展,如果只是偶尔上一两次公开课,对教学研究有一定作用,但对学生的发展,不会起着本质的促进作用。只有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情境创设工具等持续性地结合到每一节课中去,才能对学生综合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持续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有丰富的、与教材配套、可以由教师制定的优质教学资源,老师一上课,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用、调整一些资源,这样老师日常性的教学才能得以开展,大大减轻教师教学备课量和开发课件的工作量。否则的话,一节课要做一个很大的课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学期上一两节公开课,要在日常的课堂中贯彻执行是不太现实的。

通常解决方法是购买教育资源库。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库产品,几乎每个产品都号称有几十到上百G的数据量,可谓是“资源丰富”,但这些产品安装到学校真正使用后,教师又普遍反映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资源内容建设合理体系还尚未形成,厂商建设资源内容主要依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源,而非制作资源,并且由于其收集的资源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不相符合,造成厂商收集资源的可用性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版权意识薄弱,不同厂商之间又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使得不同资源产品出现内容雷同的滑稽局面。更为严重的是,版权意识的薄弱,严重打击了原创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造成当前教育资源总体质量不高。总之,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合适的教学资源,单凭教师个人力量的检索、设计和开发的资源,无疑于“杯水车薪”;而通过购买的资源库,则由于素材或软件“颗粒度”适用性和质量问题又不能完全整合于信息化教学。

三、教师培训的观念、内容和模式的相对滞后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最大的软肋在于教师培训,教师素养准备不足,势必造成投资效益的低下。国际经验表明,当大规模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培训欠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紧接着是初级的应用,集中在演示型课件制作上,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始深入至学科和课堂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就显得尤为紧迫。综观培训的现状,师资培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仍然是两张皮。相对于硬件设备等基础建设,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表现出了相对落后,有人尖锐地指出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并存。相当部分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某一个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甚少,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这就造成应用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这是导致我国当前信息化教学水平低下的直接因素。所以,探索新型的师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资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高低优劣,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的成败。

上述三个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瓶颈。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观念更新、硬件建设、资源建设、教学应用和人才培训等诸要素上讲,必须相互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偏颇不得。所以针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这些“老大难”问题,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它们。从整体上解决这些困难与瓶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顽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硬件环境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的焦点矛盾,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首要的任务是国家、地方、高校和相关企业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为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系列化、层次化、实用化的切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信息化专业应用服务与指导,将设计、咨询、服务、指导、培训、产品和评估验收结合起来,为学校提供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服务。

笔者于2004年初调研走访了厦门、保定的几十所中小学,发现这是目前广大中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拥有最广泛的需求。包括学校信息化设计方案、评估验收,方案与规划将从观念、内容到形式上摆脱“重建设,轻应用”的桎梏,通过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服务(怎样建设校园网?怎样建设多媒体教室?怎样建设各种信息化教学系统……),量身打造“数字校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制度化,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从源头和制度上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防止偏离正规。其次,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不少教育局,下属几十所、上百所学校,因为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量的优质课件、资源和素材都分散在各个学校的各位教师手中,造成极大浪费。

如何把“这部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资源与课件”有效整合起来并共享应该成为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可以避免各个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资源方面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为广大中小学提供合适的、优质的、可重复使用的素材。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建立国家一级资源中心、地方一级资源中心和学校一级资源中心,按照新课标进行资源分类,使用共建共享的机制来管理运行。资源建设采取宏观调控、共建共享的形式,集中全国或地方乃至各中小学的学科教师来共同建设,形成一个共享互补的机制。可以将大量表现形式多样化、符合教学实际的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以达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力争在各级资源中心为学科教师之间搭建起一座资源建设的平台,包括媒体素材、量规集、课件、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课程和索引目录等。合理地应用好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大大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另外一方面,在各学校实施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突出校本资源建设,作为当前新课程改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包括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专题网站建设等,力争形成一批校本优质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