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23-06-07 09:0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1篇

关键词:复合型金融人才; 能力构成;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59-04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特别是金融问题的解决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从而对金融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高等金融教育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培养出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笔者在对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 提出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要求, 并就构建我国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思路。

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人才的质量是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我国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金融监管机制日趋成熟, 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范围持续拓展的蓬勃发展局面,金融业正处于向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总体而言, 与金融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培养模式, 主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财经专业进行培养, 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 金融专业技能课堂训练和少量业务实践锻炼为主 [1] 。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人才定位目标单一、模糊与金融发展多样化、实务化和全能化的人才要求不相适应; 较为单薄的能力塑造与金融业对人才全面的能力要求不衔接; 依托相关高校进行学院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行业实际业务需求难以契合; 填鸭式理论灌输的人才教育方法与人才发展规律严重背离。

鉴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和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状, 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对其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审视, 研究满足现代金融人才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结构, 以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金融人才, 同时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思路借鉴。

二、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能力构成

复合型人才(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最早起缘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Liberal Education)。一般认为,复合型人才是精通一个专业,并熟知多个相关专业或者通晓多个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多个学科知识交相融通、结构合理,且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审视和创造性思考,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 [2] 。

自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发表《自由世界的通才教育》积极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来,随着现代科学门类的不断交叉融合和技术发展的不断多元综合,市场对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全面化和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主流教育模式。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 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3] 。

囿于计划经济时代采取的苏式重专业、偏理论、窄口径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起步较晚。 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应用到金融人才培养领域, 直到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制度日臻成熟以及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新要求后,才逐渐受到关注。黄达(2001)在对金融、金融学和金融学科建设等金融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论述时, 较早地触及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在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4] ;中央财经大学“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05)率先对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集中式的研究讨论 [1] ;曾康霖(2005)对当代金融学科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做了全面梳理,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5] ;彭建刚(2006)针对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提出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研究性培养等举措以提升硕士研究生金融人才的知识整合能力 [6] ;王东升(2009) 对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改革培养方案、加大校企合作等改进措施 [7] ;徐学峰等(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发展的具体建议 [8] ;廖宜静(2010)从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面对金融人才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了系统论述 [9] 。然而,纵观已有金融人才培养文献, 在谈及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时,往往只是泛泛提及,不但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模糊,而且鲜见对其能力体系的全面刻画。笔者将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能力构成做出系统解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可以认为是以金融学为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心理学、 金融外语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本素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理解学习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各层次金融专才的统称。 复合型金融人才根据培养层次可以划分为基础业务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端决策人才以及研究与技术专才。 各类人才根据其对应工作层级和具体工作情况, 均应具备相应的以本专业知识和本职业务为主、 相关专业和相关业务为辅的多专业理论知识与多业务技能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并在基本科学素养和职业修养上素质过硬, 掌握必备的信息化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外语沟通能力,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具体问题。 各个层次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具体能力结构根据其工作内容和业务要求有不同侧重。 具体各层的能力构成如表1所示。

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涉及到诸多不同的具体金融工作、专业领域和市场类型的一大类人才的统称,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具备足以胜任本职工作需要的复合知识与能力结构、良好的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知识积累和能力积淀。当然,就具体工种和职责而言, 复合型人才因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而具有不同的内涵, 这些个性化的复合型能力要求需要在对特定市场需求和工作特点进行深入把握后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从而使得金融人才培养能够着眼实际,发挥出金融人才的最大效用。

三、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可借鉴的国际经验较多,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性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国内清华大学“停、转、并、改”的教改探索,南京大学的教学、能力和科研“三位一体”教改实践,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宽口径、厚基础、严要求”的教学实践等,也为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参考[10] 。但在金融这一具体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探讨还很不充分。 通过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既有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 并在对适应我国新时期金融业以及金融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现有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应明确将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具体构建中,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 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结合我国现有本、硕、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现状,以及复合型金融人才不同层次能力构成特点, 对我国现有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各组成部分具体培养任务进行明确分工。 本科教育以培养基层复合型金融业务人才为主要目标, 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中级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为主, 而高端的复合型金融决策和研究人才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培养。同时,在对各个具体层次、具体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设定上, 应进行广泛的事前市场人才需求调查研究,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始终做到以实用主义为指导, 充分贯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2. 设计科学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设计培养方案时, 要改变我国既有课程设置过度强调专业理论的窄口径范式,注重写作、数学、信息科学等基础性教育,加强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切实安排相关研究性课程和实践训练内容, 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学制安排和学习形式上,要在现有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即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等形式)、主辅修制度、选修课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学分制,加大学科交叉培养的力度,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制和途径 [11] 。此外,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还应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金融人才自身的成长规律以及他们由学校等培训机构向职业机构过渡过程中的特殊需要, 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等强化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力, 通过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增强学生承受人生挫折和抵抗生活压力的能力。

3. 完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 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对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能力锻造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广泛借鉴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采用的讨论会、工作坊、研究小组等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将应试式、 填鸭式理论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自我驱动的新型学习方式。重新审视和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建立重在过程考察、 重视能力表现的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在课外教育上,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专业和分专业的兴趣小组,通过文化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因特网, 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培养和教育熏陶, 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掌握基本信息技能。

4. 优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虽然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已经符合基本的教学需要, 但现有师资队伍限于既有知识结构和成长时代的局限,对信息技术、国际动态以及西方金融学、经济学主流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把握不够充分,运用不够熟练,形成了金融教学中的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应加大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经验交流, 严格教学激励与惩罚机制; 另一方面,应努力吸引谙熟目前金融业发展、通晓金融学理论、 洞悉金融学前沿的金融专才加入到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来。

5. 健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复合型金融人才本身就是着眼于人才市场需求提出的概念。因此,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学校培养、 在职培训和业余培养等整个金融人才成长过程入手, 将人才培养工作延伸到金融人才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 不断增强其复合能力构成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企合作兴办学生实习基地、金融俱乐部、企业员工培训班、 学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多样化形式, 一方面根据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身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不断充实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关于人才培养效果的通报和反馈机制, 不仅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进展和人才成长情况能及时传递到用人单位, 还能使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用人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使金融人才的供需双方达到有效互动,共同推动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

四、总结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金融业发展的人才要求催生出来的新型人才。 从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和金融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出发, 对其能力构成进行了设计, 并就我国现阶段转化既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合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培养师资和培养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培养具备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特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样一种较为系统的思路建议, 希望对我国现阶段明确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和进行改革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5(2):6-8.

[2]黄江美.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D]. 广西大学,2008.

[3]罗刚,李华. 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9):73-76.

[4]黄达. 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 当代经济科学,2001(7):1-11.

[5]曾康霖. 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 金融研究,2005(10):1-8.

[6]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健. 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7]王东升. 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8]徐学锋,马欣.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9]廖宜静. 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3-117.

第2篇

1.教育目标

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金融学本科人才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本金融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包括金融学本科专业学生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能力培养要求等内容。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学校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教育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对相应的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体现着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事实上,教育模式服务于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因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方法采用的前提和依据。

2.教育课程体系

金融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全部课程体系及其结构和金融学课程体系及其结构两方面内容,是各种课程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衡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的指标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总量与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结构的平衡性、设置机动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等五个方面。

3.教学方法

金融学本科教学方法,是指在金融学本科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方式,是用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构成这一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有: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信息交流的方式。

金融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大学教学资源所决定的课程体系安排的现实性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反过来决定了金融学教育目标实现的效果。金融学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金融学专业教育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水平。

二 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

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统领的观点。各种观点的联系与区别主要集中在通才与专才,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与精英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育的研究型人才)的争论上。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根据学生关于是毕业工作还是读研究生的不同选择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可划分成两类: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打算工作的学生,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进行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方并未主导甚至是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并且关于金融学本科毕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问题分析上,我国主要是对外国经验进行描述而并未建立起符合自身国情的能力体系。总之,在金融学教育目标上,国外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而我国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应该供给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这两种目标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金融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差异。

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尽管表面上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定位,但是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协调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侧重以及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与配合等问题,从而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明显差距。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内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二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并增加了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但总体上看,除少数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学科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比如,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从而得出专业课“没有用”的结论。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国内普通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3.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不完善

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有效考核办法,由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同样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应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致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既检验学生学习状况,也衡量教师教学效果,进而发挥对学习和教学组织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国内各高校金融学教材的辅导手段还不尽完善,有待继续建设。另外,人们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见图1),表明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的更新与调整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宜“一刀切”。

4.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在金融学专业快速扩招的背景下,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无疑产生负面影响。既然各个层次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适当增加师资数量显然是相关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是师资队伍的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都有待完善。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流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一流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目前金融学本科缺乏一流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三 对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建议

1.创新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打好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系统培养。如增加外语、数学、计算机、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现厚基础的要求;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增加学科共同课课时,体现宽口径的要求;注重实验教学,体现重应用的要求;设置研究型教学模块与应用型教学模块,体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五个平台: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2.创新课程体系

为适应经济金融的多元化发展,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型和研究型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定量分析方法在高等财经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要增加金融学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并开设数学与传统金融专业相复合的课程,如金融数学、数理金融、金融统计学等。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国际同步,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要走向国际化,还要继续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加一些适应新经济、新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根据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需要,逐步打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界限,使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和完善,为今后从事金融领域任何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域的拓展,通过合作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教师授课、互认学分、共同认证与管理及共同颁发学位,进而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针对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的特点,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团队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及现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聘请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来校讲解金融企业具体业务和金融市场新产品、新变化,同时以实地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和辩证分析等实践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金融业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不但要建设好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还应建设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多功能的专门化实验室以及专业综合试验室。其次,增加实习的次数,改变实习时间,变后期实习为全程实习。让所学的内容能以最快的速度和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可以随时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变前学后忘为以用促学。最后,通过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开设大学生研讨班、组织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竞赛、实施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等更多新颖、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训,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严存宝.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及课程改革问题研究,2008(6)

第3篇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投资理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53-03

教育部和财政部2010年7月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导思想别强调,本科教育应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学错位竞争发展趋势下,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重点大学的培养任务,地方院校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作为中坚力量,51%的金融工程本科在地方财经院校。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严峻的挑战,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根据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确定财经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张进,2006)。因此,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也需要实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改革,以顺应高等教学大众化趋势和响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教育部的本科质量工程。

一、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困境

国内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教育部认可的目录外专业,其培养是以国外金融工程硕士教育(Master in FinancialEngineering,MFE)为蓝本,要求学生具备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分析发现,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中坚的地方财经院校根本就培养不了本科生具备这种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能力。

1.地方财经院校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薄弱。作为金融、数学和计算机三学科融合交叉的体现,国外金融工程硕士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国外金融属于商科)、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实质是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然而,地方财经院校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和学科体系限制了其对金融工程的数学和计算机学科支撑:一是这些院校的数学教学以“经济数学(俗称数学三和四)”为主,要求较低,即使为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理工科数学(俗称数学一和二)”,教师长期习惯“经济数学”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以及课程的成熟度都难以达标;二是地方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缺乏专业性,授课主要由偏重管理的信息管理学院负责,难以实现程序设计、算法优化等教学要求。数学和计算机偏科的现象不仅是地方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财经院校也同样因为学科问题而被排除在“985工程”之外,与研究型综合大学差距明显。同时,财经院校学科偏科还体现在“金融工程”课程建设上,所有获得“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都是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985”研究型综合大学,没有一所财经院校,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财经院校也如此。因此,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缺陷严重制约了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

2.地方财经院校本科层次难以到达金融工程的培养目标。在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习过程,金融工程本科生面临工商管理专业同样问题,跨学科学习导致学生疲于应付金融、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学习任务,泛泛的学习难以精通,因而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专业技术能力难以形成,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学科交叉培养形同虚设。因此,以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不适合地方财经院校当作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要求和培养定位,只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外金融工程只有研究生项目的原因,而且也体现国内实力雄厚的“985”综合性大学不设金融工程本科之上,例如四所“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仅武汉大学保留金融工程本科,而同是首批开设金融工程本科和“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的厦门大学2009年取消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

3.地方财经院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目标职位。从培养方案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定位培养面向投行、基金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师(Quant),从事衍生品定价、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模型验证、模型研究、程序开发和风险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精深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事实上金融工程本科生只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和常规业务素质。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本科毕业生不能胜任需要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相关职位,同时各大财经招聘网站的相关职位招聘信息也从来不把本科毕业生作为招聘对象。

综上,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将本科生培养成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师,因此,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重新定位。

二、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可行性

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培养跨学科合格的金融工程人才,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顺应人才需求的趋势,经分析和梳理,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定位是现实的选择和最可行之路。

1.投资理财就业稳定而有潜力,是金融工程本科最佳的就业渠道。遵循著名哈佛校长德里克·博克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思想(潘金林,2010),将投资理财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培养规模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只需很小的金融就业细分市场,2010年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仅有2000—3000人,不到金融专业的8%;同时,整个金融就业市场前景广阔,2003-2007年我国金融从业人数比例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齐小东,2010);再者,资本市场扩容和直接融资比例增长的趋势下,以证券业发展为基础的投资理财就业将获得结构性增长和突破,金融工程以投资理财作为就业方向将非常稳定。

2.投资理财紧密联系金融实务,是金融工程本科最好的切入点。由于数学和计算机培养的学科缺陷,地方财经院校实现不了数学建模解决金融问题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弱化数学和计算机的培养要求,利用其经济金融的学科优势,凸显培养以投资理财为主的金融知识和能力,不失为可行之路。抛开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国外金融工程硕士的金融课程主要是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课程正好构成投资理财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投资理财是金融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本科生可以从投资理财切入证券业,积累经验提升成为真正意义的金融工程师,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无限。

3.投资理财实务素材丰富,是金融工程本科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投资理财内容翔实具体,既可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又能作为金融工程本科生的培养定位:(1)投资理财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与以期货期权为重的金融工程教学因国内实务匮乏而枯燥空洞截然相反,投资理财实务工作成熟而繁荣;(2)投资理财的教学素材易于收集,例如,丰富的证券软件财经资讯和各大网站财经专栏的投资理财专题;(3)投资理财不仅是有丰富的案例和实务可供讲解和学习,而且得到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代表的现资理论体系强有力支撑。因此,投资理财非常适合用来培养本科生。

三、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型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为了进一步理清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的教学改革,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考察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重新设计和课程改革。

1.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的背景介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教学和培养由金融工程教研室具体负责,所属金融学科背景扎实、优势凸显,是贵州省唯一的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金融学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单位。同时,该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备受关注,先后获得了教育部2009年度“‘面向基层、面向三农’的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贵州省级教学团队“金融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和2010年贵州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研究”等项目。

同时,金融工程教研室师资科研实力强劲,投资理财专业背景扎实。该教研室15名教师博士占10位,集中金融学科70%的科研力量。同时,教研室以投资理财教学为主,有“证券投资学”省级精品课程、“金融工程学”和“投资银行学”校级精品课程;教师证券研究和从业经验丰富,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和《管理工程学报》权威期刊发表证券文章5篇。

2.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设计。参照刘德仿等人(2009)的“以能力为主线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发挥学科背景和教师专业背景优势,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定位为投资理财,以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作为议题进行教研室讨论,采用逐层分解的结构化方法,将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分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等四个层次:(1)就业方向分为投资分析和理财规划,其中投资分析是理财规划的基础;(2)岗位以就业方向为导向,梳理出适合本科生工作的相关机构的基础岗位,投资分析方向面向实务投资、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创新等三个岗位;(3)能力则是岗位需要具备专业核心能力,为了凸显专业能力,省略通识能力,以证券投资岗位为例,以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组合等三种能力为主;(4)知识点是专业能力的知识基本框架,技术分析能力包括基本指标、分析指标、图形学、分析理论等四个知识点。

3.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建设。与此同时,依据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也提出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基本方向:(1)教研室集中精力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建设,专业课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和特长,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非教研室所专长,由基础教学部门负责;(2)选择投资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理财规划为专业选修课,以体现投资分析作为理财规划基础的课程规律;(3)采用马建荣(2010)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投资分析专业主干课以“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衍生工具”为原始蓝本,借鉴国内相关课程的主要成果,按照不同投资工具分为八门课程(详细见表1)。

四、展望

地方财经院校是培养金融工程本科的中坚,但在由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原因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依据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地方财经院校将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面向投资理财,以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与此同时,针对地方院校应用金融工程本科培养,面向投资理财梳理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并提出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作为地方财经院校的代表贵财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位面向投资理财,并提出由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构成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和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改革的课程教学方案,这种应用型金融工程培养模式可以作为其他地方财经院校借鉴的范式。

未来落实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应用化培养,地方财经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金融工程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分课程讲解,避免同一个理论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的现象;二是吸收丰富的投资理财实务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增强金融工程专业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三是兼收并蓄,吸纳成熟的投资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按投资工具细分的金融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为特色课程。

第4篇

关 键 词: 质量功能展开;教学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68-04

一、引言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一种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分析,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质量工程工具。它的基本原理就是用质量屋(也称质量表)的形式,量化分析顾客需求与工程措施间的关系度,经数据分析处理后找出对满足顾客需求贡献最大的工程措施,即关键措施,从而指导设计人员抓住主要矛盾,开展稳定性优化设计,开发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质量功能展开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日本,80年代以后逐步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目前,其应用已从最初的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如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和企业类似,高校也应高度重视并聆听客户的声音。只有不断地进行客户需求调研,才能及时改进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满意人才。

本文将QFD引入金融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中。首先,通过市场调查配置出与人才质量需求相对应的教学质量需求展开表, 得到教学质量策划质量屋, 利用此质量屋来分析人才质量需求及其重要度,并展开其教学质量需求,然后计算得出教学质量需求重要度;其次,构建教学质量控制质量屋,使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最后结合质量策划质量屋和质量控制质量屋系统科学地确定教学质量改进的重点, 按照这一思想设计出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顾客需求特性及市场竞争性评估

高校的顾客是指接受教育服务的组织和个人,包括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生,其中学生具有顾客和产品双重特性。而在学校中,教师又是学校教学服务系统的顾客。高校教学过程应贯彻“始于顾客需求、终于顾客满意”的质量理念。

(一)顾客需求特性

人才的内涵已从个体优秀或是拥有某方面特质的专才,扩展到能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通才。 审视人才的视角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 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金融学T型人才”质量需求定位。T型人才质量需求可概括如下:(1)知识能力。除了必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融会贯通,善于自学和自修,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2)创新与实践能力。价值源于实践,创新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实践不能局限于重复性工作,而应以创新引导和推动实践。(3)个人素质。包括高尚的情操、良好自控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健全的心智、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等。

顾客需求特性搜集的常用渠道有:银行、证券行业报告、用人单位访谈、校友会、毕业生调查、在校生座谈等。按照“金融学T型人才”特征和“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质量要求,最终确定出顾客需求特性分别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通识教育(侧重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前沿、跨领域知识;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职业资格规划;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自控能力;进取心;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健康等。

(二)需求初始重要度确定

在顾客需求特性确定后,重要度评判采用专家打分法,从社会和学校角度给出。专家来自于银行、证券等社会用人单位和本校一线教师,抽取样本20人。

经分析整理, 用人单位和一线教师给出的顾客需求重要度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通过比较表1和表2, 可知用人单位和本校教师对顾客需求重要度的评判有一定差别。因此,教学质量策划时要考虑到不同顾客的需求侧重点, 尽可能满足不同顾客的多样性需求。若“特别重要”、“比较重要”、“重要”、“一般重要”和“不重要”分别按5、4、3、2、1五级评分,按照用人单位和一线教师评价值取最大原则,可确定16项顾客需求特性的初始重要度,见表3。

(三)市场竞争性评估

表3给出了高校人才质量需求的市场竞争性评价分析,包括顾客初始重要度、本校目标设定值、修正系数、绝对重要度等。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可能需要在教学质量设计中突出对某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使本专业毕业学生具有鲜明的特色,为此引入修正系数。如果要重点突出对某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可将该系数值定为1.5;如果只是一般的突出,可将值定为1.2;不做特别要求的可将值定为1。

三、基于QFD的质量策划与质量控制分析

青岛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创办已近20年,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2002年开始实施“平台+方向”教学改革,2010年实施“金融实验班”计划,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等专业综合改革。教学体系以“金融T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过程控制”两级质量屋展开,将顾客的人才需求嵌入到学院教学全过程当中。

(一)教学质量策划质量屋分析

基于教学质量策划质量屋的质量功能展开见表4,通过分析得到,教学设计过程各阶段比重分别为:培养计划30.1%、 教学实施35.5%和教学考核34.4%。排在前四位的是毕业设计14.09%、学生成果12.57%、 学习实践12.51%和社会实践11.90%,都是以学生为主的项目,比例超过了51.1%,表明在培养金融T型人才时,更应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这对我们很有启发,也是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在商学院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原因。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实施“金融实验班”计划时,没有简单地使用经济学其他专业的平台教学,而是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

(二)教学过程控制质量屋分析

基于教学过程控制质量屋的质量功能展开见表5。通过分析得到,教学过程实施各阶段比重分别为:教学管理40.3%、 教学条件32.6%和教学监控27.1%。教学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是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评估检查、实践平台建设、教学计划管理和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反馈等方面。这里,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进一步引进高水平金融学专业师资, 二是提高现有老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已由“符合性”质量转变为“适应性”质量,专业评估检查和顾客满意度测量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由顾客评判” 的现代质量理念。 青岛大学从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学生评教活动, 山东省从2012年开始实施本科专业评估工作,都验证了上述结论。

四、结束语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中心工作。高校应高度重视并聆听客户的声音,只有不断地进行客户需求调研才能及时改进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通过运用QFD逐层展开,可以将顾客需求体现在各个培养项目质量设计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中。 依照这种方法制定“金融实验班”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同时能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能提高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S.T.福斯特.质量管理:集成的方法[M]. 何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6-212.

[2]熊伟,龚玉. 基于QFD理论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2006(6):126-130.

第5篇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围绕着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期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总目标中有七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服务于总目标。第一,完成对金融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以网络课程来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第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彻底转变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第三,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落实在教学的每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第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校企合作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科研资源等,强化学院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以期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第五,对金融学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紧密结合金融专业各类证书考试。第六,改进实践教学工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工作较好的衔接,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整个本科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第七,建设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团队,包括科研方向将逐步转向实务领域,教学团队的成员的实务能力的培养等。

二、现状概述

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简述为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现有在编教师12位,校外实习基地外聘教师多位,专业方向分为银行、证券、保险、理论四个方向,其中在编教师中证券方向4人,银行方向3人,理论方向4人,保险方向主要依托于保险教研室的师资。金融学专业现开设课程60门,总修读学分为170学分。所有课程分为四个模块:通识平台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实践创新平台课,四个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以上四个方向展开,以2012版修订后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汇编》为依据。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讲授为主导,并依托金融实验室开展实验与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在考核方面,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专业基础课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组卷考核,选修课和主要专业课的考核形式多以闭卷考试或课堂考查为主。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开放项目、各类实习、毕业论文几个方面。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开办了多期全校性的“模拟炒股大赛”、“期货模拟交易比赛”;实验室开放项目成果对实验教学的支持作用表现突出;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比重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方面,主要依托于学校与学院层面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目前,金融学专业教研室层面主要从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对新进教师进行辅导,定期针对教学、科研集中开会等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机制。

三、改革方案

本次专业综合建设改革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学科平台中的大部分课程和专业平台中的所有课程借助教师发展中心的BLACKBOARD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力争在3年内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由选课的自和自愿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对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考取这些证书。第三,考核形式的改革,主要分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课程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与闭卷考试,除了期末采取计算机组卷的闭卷考试外,还应加入计算机组卷的单元考试。2.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成分将有重大创新。比如:与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考核将加入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部分;期货、股票等金融产品的限期模拟交易的收益率以及排名将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现场答辩、上机操作、当日行情分析讲解等将作为期末考查的新形式。3.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建设与考核改革。部分选修课程将实行考教分离,考核环节由证券公司或银行等合作单位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方案,由合作单位完成评分环节,最终由任课教师、教研室审核评分工作。第四,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服务于计划保送研究生和考研的学生。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

(一)团队建设改革

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学副院长1名、院长1名、川大在读博士1人、专职辅导员2人、兼职辅导员1人、特殊情况休假1人、实际以教学工作为主的人员只有6人。根据目前的情况,团队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将一些有教学能力的,对教学工作有热情的,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员吸收到专业的团队建设中来。这样既可以解燃眉之急,又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在编教师为主导。可以考虑每年定期向教务处、人事处报送外聘计划,该计划包括外聘人员的基本信息、拟从事的工作(课程建设、课程考试、独立授课、课外指导等)、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第二,鼓励在编教师考取金融领域的职业证书,对于国际性的、考试费用较高的证书考试,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三年之后,金融学专业的年轻任课教师的授课资格方面,应考虑其是否持有金融领域中与课程相对应的证书。该项条件也可作为后续进人的标准之一。第三,组建科研团队。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科研方向不统一,专业背景差异大,需要进一步作资源整合。另外,为了达成培养目标,日后的科研内容应侧重于实际的、微观领域的问题研究。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考虑加入合作单位的人员。第四,继续引进人才。近几年可以抓住国有银行降薪的契机,引进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证券公司的中高级投资顾问等。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借助BLACKBOARD平台使用翻转教学法,对专业课程进行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课程建成后要能实现三个目标:1.所有课程重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资源完成对课程完整的学习。2.网络课程的资源丰富,足以支持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完成自学,并能通过课程考试。3.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4.采用网络课程教学后,大幅度丰富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知识点全部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课程的总体信息量比传统讲授模式下要有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对课程学时进行调整。选修课部分可以采取课程学时分割、课程配对选择的新模式。本次自评估中,专家提议开设18—20学时的小课,以提高授课效率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根据本条建议,本次教学改革将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方向的选修课进行重修整合,对关联性较高的两门同方向选修课程压缩课时,两门课总共36学时,一门课18学时,1个学分。学生在选课时,必须两门课同时选择。在开课时,两门课同一学期开设。例如:证券方向的选修课中《金融衍生工具》与《期货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关联紧密,内容叠加较多,可以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必须两门课程同时选择。前半学期开设《金融衍生工具》,18学时,后半学期开设《期货理论与实务》18学时。在二年级初次进行选修课选择时,给学生安排一次选课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组合对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第三,结合专业类证书考试,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目前,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金融学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主要针对以下几个考试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课程内容调整的大致思路如下,以证券方向为例。基础课部分:证券方向主要结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和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包括五门课程:《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证券投资学》为该方向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进一步调整教学大纲时应以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的《证券基础知识》课程为蓝本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该课程需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网络授课资源与课堂讲授资源的内容加总起来,必须全部涵盖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证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的所有考点。选修课部分:《证券投资分析》对应《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对应《证券发行与承销》;《基金管理》对应《证券投资基金》,这些选修课全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使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尽早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再比如,《金融英语》课程应直接与金融英语考试挂钩,在每年前半年开设,因为金融英语后半年考试。该课程的教材选用金融英语考试的指定用书,并配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辅导用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考取金融英语初级证书。该课程需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银行方向、保险方向也将以以上思路展开课程改革。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从事保险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建议压缩保险类课程门数。第四,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主要有《Matlab在金融领域的应用》、《ARCmap在经济领域的应用》、《ARCview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金融物理学导论》、《金融地理学》、《金融职业道德操守》(参考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考试必考课程《金融职业伦理道德操守规则》)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主要服务于科研。因此,每门课在正式开课的前学期,先开设几次课外讲座,为任课教师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另外,该类课程主要适合于计划考研、保研的同学学习,因此在课程选择时应设置一定的基点标准,符合标准的同学可以选择该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应尽量宽松,目的只是为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普及该课程得基本知识。第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改革的主导思想有四:1.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应加强分阶段考核;2.强化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在基础课中的作用;3.选修课的考核形式要趋于多样化;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考核。下面针对以上几点,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改革思路。例如《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选修课,其总评成绩可以分为三部分:考勤、收益率排名、期末现场投资分析三部分,各占一定的比重。其中,收益率排名可以针对选课的同学开一学期的模拟证券投资组合大赛,即学生通过实验室的比赛,自由选择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组合,最终期末时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总收益率排名来确定该项成绩。最后期末时,教师选择当日的一支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个分析报告,该报告交由与我院合作的证券公司评分,评分标准应事先由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再比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可以考虑建设计算机题库,题目的选择应加入银行从业考试的题目。题库建成后主要用于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加现场答辩的形式分小组进行。上机操作主要使用金融实验室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模拟软件》。第六,积极联系实习基地,邀请其工作人员参与到我院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另外,翻转教学法在当下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基础课全部采取网络课程———翻转教学法和传统接受两种教学模式并行,以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课方式。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都应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再将一些简单的理论讲授来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基本概念、理论等简单内容全部放到网络资源中去,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应大量使用案例和讨论等新形式。为了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计划在部分课程中,留出2到4学时的课时,使用在线视频由合作实习基地的人员参与或在线视频或音频讲授课程。

(四)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模拟比赛改革。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理论教学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基本处于单独运行的状态。下一步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着力于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逐步分解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自学平台等多个方面中去。例如:股票模拟大赛与期货模拟大赛可以逐步变为经济学院对外宣传的途径之一,以及为全校学生普及金融知识的平台,而不再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主要构成部分。日后将直接面向不同的课程,根据课程的需求,专为金融班学生开设比赛,比赛的规则设定将更为严格。比如,当前期货模拟大赛的起始资金为1000万,而日后的专业性比赛中,起始资金仅10万元,操作不慎极易暴仓。比赛的结果也会在相应的课程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二,毕业论文改革。本专业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毕业论文撰写完全遵照学术论文的撰写模式进行,与培养目标相背离。计划加入体现实践性的行业研究报告、行情预测分析报告、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方案等新形式,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实践性论文题目应占到论文总题目的50%。教研室在进行论文题目拟定时,可以邀请合作单位参与,共同给出论文题目,最后的论文答辩学术型题目和实务型题目分开答辩,实务型题目的答辩必须由合作单位的参与。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改革。目前我院申报的该类项目中,金融占比最高,但创新项目全部属于学术研究类,创业项目与金融完全无关。建议下一步创新项目应与实务创新或科研领域涉及MATLAB、金融地理等前沿挂钩,创业项目应鼓励学生使用立项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或是投向银行理财产品,项目运作过程邀请实习基地的相关单位参与指导。

(五)教学管理改革

这部分改革主要涉及教研室的制度建设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框架下,进一步给出具体的措施来保障以上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以上几方面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内容简单阐述。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本营的作用,除了招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辅导外,还应加入各类专业证书的辅导。改进奖惩机制,对于辅导同学考取证书的导生应按考取证书的人数给与奖励。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邀请导生,申请教室和实验室的使用,自发性的开展学习。鼓励导生自定辅导课程计划,招募学生开展证书考试类的辅导,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由于教学改革的工作量巨大,金融教研室人力有限,可以考虑借助大学生学本营,为需要助教的老师招募网络课程建设助理。第三,对于每门课程的建设思路与规划,应由教研室主任单独约见每位教师共同商讨,关联课程的改革方案应由相关课程教师与教研室主任共同讨论,及时将改革进展报送主管院长。第四,改革过程本着转变思想、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推进。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给老教师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科研长项,与年轻教师和校外合作人员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作者:孙光慧 杨黎琼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第6篇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第7篇

关键词:资本运作;学科范畴;课程对象;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4-0049-02

一、《资本运作》学科范畴的思考与界定

资本运作的实践开始并发展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至20世纪末才传入我国,《资本运作》作为一门新课程近几年来在各高校逐渐发展起来。《资本运作》一般是作为管理学科体系的运用课开设的,已经开始成为不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有些高校把它作为管理专业公司理财方向研究生的选修课, 或作为经济学科体系的课程开设。经过几年的发展,《资本运作》课程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课程设置及定位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运作》所属学科范围的认识不同。

究竟是把《资本运作》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近年来课程建设过程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通过对国内外《资本运作》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没有“资本运作”这一独立概念。究其原因,是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企业家自然而然地进行资本运作活动。西方经济学认为有关资本的各种运作是一种平常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资本本身进行技巧性的运作来实现资本最大程度的增值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就没有必要专门对此展开研究。但在我国,经济体制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在此转轨过程中虽然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人们对“资本”认识的不断提高,为“资本运作”在我国的诞生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但由于我国的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对其研究。在国内,这一专业课程或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学院(系),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系)等。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从金融学的发展变革中得到一些启发。

从理论渊源上看,资本运作与金融学密切相关。而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起点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等问题。直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才逐渐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逐渐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延伸。微观金融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资产定价与资源配置, 主要包括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两部分。在许多人看来,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都归属于金融学,涵盖了诸如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在专业设置中应将这些内容设在同一个学科分类中。但在实务中,以美国为例,货币经济学和国际金融一般设在经济系;公司财务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这种现象看来是“学科定位与专业设置的逻辑混乱”,其实产生这种疑惑的原因在于“金融”这一概念在中西方的含义不完全一致。钱颖一(2001)教授认为,在我国“金融”通常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和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称作金融(finance)。在国外,金融(finance)指的是公司财务(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两部分。为了避免混乱,钱颖一教授将国内的“金融”称之为“宏观金融”,而将国外的“finance”称之为“微观金融”。

资本运作实践20世纪末才传入我国,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公司作为一种兼容现代商品经济特征和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向各个经济领域蔓延,并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面对纷至沓来的经济变革,面对经济主体多元化,企业改制上市、收购与兼并、上市公司的重组、股权资本运作、吸收合并、债务重组、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回购、杠杆收购、公司重整、破产重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迫切需要资本运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这种商务实践的需求,一方面促使财务管理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或方向,资本运作则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或方向的一门课程;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开设金融专业的院系,其研究的范畴逐渐从宏观金融学向微观金融学延伸,其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重视微观金融(finance)教育,也开始设置《资本运作》课程,不同专业背景设置的《资本运作》课程带有其各自专业的烙印。

赫伯特・西蒙教授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决策”。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个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如果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资本运作活动中,那么,资本运作就是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方面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通过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本运作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当然,资本运作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管理学中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原理和结论指导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决策。这就是为什么植根于经济学的资本运作会成为管理学科体系运用课程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资本运作在研究资源优化配置时,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法律、社会学等学科的各种分析工具和概念,搜集各种必要的信息,以便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在这些学科中,又数财务管理对资本运作影响最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不少高等院校把《资本运作》课程作为管理学科体系运用课程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资本运作根植于经济学但却归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二、《资本运作》课程开设的对象

我们认为《资本运作》课不仅要对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开设, 还应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资本运作的基本原理、模式和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它们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与今后学习的其他课程相结合,逐步提高管理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随着金融专业研究的范畴逐渐从宏观金融学向微观金融学延伸,其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重视微观金融(finance)教育,所以我们认为经济学类金融专业学生也应设置《资本运作》课程,以适应当前实务界的迫切需要。

三、《资本运作》课程内容的建设

慕刘伟(2005)提出,资本运作具有双重内涵:其一,从宏观上讲,资本运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可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目的;其二,从微观上讲,资本运作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 他认为资本运作的主体除了企业之外,也应当将政府纳入其中,因此政府资本运作的行为成为了其教材编写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我们认为,如果该课程为经济学类金融专业学生开设,则资本运作的主体不仅应立足于微观企业,还应当将政府纳入其中,这样更能体现金融专业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的特点,也更能发挥金融专业学生的特长。但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资本运作的定位、目标,政府资本运作与企业资本运作的关系等内容。如果该课程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开设,则资本运作的主体应立足于微观企业。

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资本运作》课程的内容建设来说,应该突出中国企业组织资本运作的特点, 立足于我国实际,反映我国丰富的企业组织的资本运作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组织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展望未来,探讨资本运作的发展趋势;充分引进外国有代表性的资本运作思想和操作模式,并对我国有用的资本运作理论和方法,加以重点评价。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资本运作实际上是企业产权主体为适应变化着的市场环境而采取的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有效率的资本运作要求整个经济体制形成一种动态调整机制, 这包括了实体资本或资产配置结构的重新调整、产权改革与产权交易、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建立、金融投资衍生工具的创新、无形资本价值的增值以及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的确立等方面。在以上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企业改制上市、收购与兼并、上市公司的重组、股权资本运作、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回购、杠杆收购、公司重整、破产重组等应成为该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既包含企业资本运作的策略,又包括资本运作的融资决策;既立足于我国实际,又引进了国外有代表性的资本运作思想和操作模式。另外,对企业资本运作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对企业资本运作的场所―资本市场等内容也应有所涉及。

四、《资本运作》课程的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资本运作》课程的突出特点。在课程安排中,要留出一部分时间作为案例分析之用,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好方法,也是本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所用案例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用。同时,采用“活模块”课程设计模式,目的是为学生自我设计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活模块”课程内容既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安排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内容,也可按照应用型课余选修内容设计。既要考虑“学科本位”的特点,又要考虑“能力本位”的需要;既要考虑不同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又要根据不同的实务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内容,使课程建设在整体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本运作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要。

参考文献:

[1]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23-29.

[2]芮明杰.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2.

[3]罗珉.资本运作―理论模式与实践操作[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2:1-8.

[4]慕刘伟.资本运作[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些学校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灌输教材知识为主的传统方式下,融入了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观点在19世纪的德国提出,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加强学生的亲身实践,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探索钻研,即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使每个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是因为其研究主体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和求知欲望。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等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网络论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金融学专业知识的研究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通常围绕一个专门的课题或实际问题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带动作用,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个人实验或小组讨论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家企业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研发新的产品、转变经营理念……就在这各家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现代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学模式无法靠一个人的能力完成,如何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交流,成为对学生在学习科研中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搭建的平等交流的平台上,学生可分享共同研究成果,使资源在同学之间以轻松、方便、有效的方式共享。

(四)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适当与社会接轨,培养出快速适应社会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封闭在“象牙塔”中,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四年本科学习结束之后,学生无法快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现实中金融领域的热门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储备实时更新,通过如证券模拟交易等生动的竞赛形式,使学生与外界现实环境亲密接触,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奠定良好基础。

(五)有利于社会责任心的培养。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使学生从个人、企业、社会的角度深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对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关注的敏感度,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金融发展。

二、国外研究型教学模式借鉴

在国外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尤其美国、英国、德国等几个发达国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更是具备一些特点和优势值得借鉴。

(一)设置研讨课程。大学研讨课最早是柏林大学创造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目前仍是德国等大学主要教学形式之一。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就开设研讨课。例如,2008~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为新生开设了74门研讨课,向所有新生开放,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甚至跨专业选课。2008年秋季,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135门研讨课。研讨课中老师只是传授和训练研究方法,提出焦点、热门的问题,学生查找文献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

转贴于

(二)导师制教学。国内多数大学导师制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而国外如英国牛津等大学在本科期间已开展导师制。20世纪八十年代,导师一般负责6~12名学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一名导师负责约20名学生,导师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评价导师的优劣和教学效果也不在于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取信息量的多少,而在于导师能否启发、激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研究型学习。伯克利分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专门成立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校内校外的科研项目及项目资助经费。伯克利规定教师指导一个本科生,学校给予500美元项目经费资助。斯坦福大学在2006~2007年度为1,200名本科生提供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学生可担任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助理,或单独承担校内外研究型项目,从研究的设计、申请、到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完整参与。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及内容方面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突破传统授受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生动、多样。

(1)案例式教学。从192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开案例教学之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突出特色和鲜明品牌。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思考、善于探索、主动学习,学员在课堂上的互动碰撞出睿智的思想火花。在金融领域有很多热点问题的研究探讨都可借鉴这种形式。

(2)邀请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及社会人士参与课堂授课。金融学主要由三大支柱组成,即银行、证券、保险,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集中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授课时可在专业教师理论授课过程中聘请这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课堂讲授,讲授他们的从业经验、在专业领域工作的实际案例及行业最新动向。除课堂教学外,可不定期邀请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中。

(3)学生参与科研。研究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可选择联系导师参与完成课题或自主选择独立完成课题,对于前者可从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项目,对于后者通过设立专门本科生科研基金对优秀者给予资金资助。

2、课外形式多样化。首先,金融领域尤其在证券投资方面可开展学科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股指期货交易大赛、外汇交易大赛,等等。通过竞赛深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亲身体验金融证券投资的具体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展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强大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如BBS、QQ、微博等,以不受实践空间约束的条件下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共享和更广阔的交流;再次,可在院系内开展金融专业社团活动,把对金融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如成立保险学会、投资协会等,以大家喜欢的方式交流、实践、创新。

(二)评价体系方面

1、在教室评价制度上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性评价。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带动、服务和促进教学。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设置这三方面的权重,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也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2、在学生考核制度上,可打破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模式,在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安排若干次考核,综合考察给出期末总评分。考察形式不局限于书面形式,可采取口头方式如课堂发言、辩论、演讲等,即使是书面形式也可采取论文、案例分析、制作PPT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郑锦荣.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发展及其借鉴.高等农业教育,总第223期.

[2]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9.3.

第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育 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作为我国大会计学科中一个新兴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依托于传统会计学科,并不断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各校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主流专业。南京审计学院财务管理系在实践中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和既有学科优势,将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在具有较强优势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鲜明、支撑扎实、系统完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南京审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以“大审计”学科为支撑平台,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财务管理人才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南京审计学院形成了以“审计学”为龙头的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群谱,而其中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成为最具特色和实力的学科。由于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在学科属性上的邻近关系,使得会计学、金融学成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支撑平台。审计学作为我校的立身之本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独特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财务管理与审计学的学科属性从大类上说,均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从学科内容来看,财务管理学关注组织的价值管理。而现代审计学的范围也从传统的报表合规性审计发展为涵盖工程项目审计、内部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领域,这些扩展实际上是对受托责任绩效(财务绩效、投资绩效、环境绩效,但重点和基础还是财务绩效)的关注,与财务管理关注组织的财务绩效是一致的。其区别仅在于两者关注的视角不同,财务管理从组织自身的角度关注绩效,而审计学则从外部第三方的角度关注绩效,并对其进行审计评价。因此,审计学与财务管理从学科理论上可以相互支撑与渗透。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着力凸显审计特色,充分利用审计学科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大审计学相关课程的供给,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视角来分析和看待组织财务问题。从审计行业来看,随着财务咨询等非传统审计业务在审计机构业务构成比重的增大,审计人才能力需求也从传统的单一审计能力发展为包含财务知识的复合型能力,使得拥有审计素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依托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 南京审计学院地处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未来10年至20年,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从而产生对财务管理、财务咨询和服务人才的大量需求。财务和会计专业也从传统的以记账、算账和报表审计为主发展到以上述业务为基础的一体化财务决策、咨询和服务,从组织经理人的帐房先生发展为经理人组织价值创造的合作伙伴,因此,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也逐步从以单一的财务会计拓展为以财务知识为主体,并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国际文化素养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生源结构上看,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70%以上来源于江浙两省,学生对本区域的文化习俗非常熟悉,其就业去向也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同时由于地理优势,我校与区域内的许多企业和政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区域内进行实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的重要立足点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之一。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随着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区域内各类组织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立足于区域经济日益国际化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要求,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提高国际化程度。2004年开始,在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合作办学过程中,通过引进重点课程,派出师资进修,植入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引进了国际财务管理教育的先进理念、知识架构、内容体系,还直接引入了相关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英文课程。2006年,通过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CGA)的合作,引进了CGA的相关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除了鼓励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直接修读相关课程获取职业资格外,也将其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来,实现国际化和职业化的融合。从近三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被国际大型会计事务所、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录用,还有一些学生被北美和澳洲重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结构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涵盖了所有普通高校,包括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包括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高专和以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为主的一般普通高校。从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条件和生源质量看,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素养大大高于一般应用型高校,从培养实践看,本专业初次就业和毕业后用人单位的反馈分析来看,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相对较高,毕业后经过2年至3年大多能成为所在单位财务管理的骨干。因此,培养目标不能定位于操作型实务人才,也不能是研究型人才,而应该是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这样既区别于高职高专学校,也区别于研究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来看,其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局限于实务操作。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中大型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占很大比例。我们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及我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对2006年至2008年期间接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抽样60家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即“上手快、后劲足、实用性强”,从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路径看,大部分在毕业后3年至5年内成为单位财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和财务部门负责人。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来看,具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条件。我们的招生在第一批次,生源质量高于一般211学校。因此,从学生能力潜质和就业能力需求来看,单纯的事务性操作人才不能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我院会计、审计专业基础雄厚,培养经验丰富,社会声誉好,加上两个主要支撑专业管理学和金融学均为我院优势学科,具备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以“管理”和“金融”为发展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资源条件和办学实力。

(二)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分析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定位为,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根据应用型人才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结合我们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以及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探索总结出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为:拥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综合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知识结构上,除了重视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应该重视会计、财务、管理与金融知识的复合,以适应动态商业环境下公司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和内部决策、实施过程日益复杂化的知识需求。在能力结构上,除了具备一般的财务技能,能在财务管理专业内多方位开展工作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动态商业环境下分析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变革中引领组织财务发展的创新能力。因此,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为具有财务意识、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专才”,同时对会计学、审计学和金融学具有较强领悟能力和一定基本技能的“财经类通才”。这种“财务专才”+“财经通才”的能力结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组织及其不同发展时期对财务管理及其相邻专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岗位迁移能力,成为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管理层创造价值的重要伙伴。

三、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思路 为了支撑上述“财务专才”+“财经通才”的能力结构,在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构成比例中,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供给结构体系,采取两头大、中间小的课程结构体系,加大通识教育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供给,按照“通、实、精、活”的原则,通识课与其他专业真正打通,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和科技人文素质,奠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专业基础课强调真正基础扎实,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的支撑,并在学生职业生涯的中期和后期发挥重要作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做到少而精,强调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专业选修课多而活,重点是强调与复杂动态的理财环境相对应的理论与方法,强调课程的灵活多变,课程更新周期快。

(二)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对国内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对分析,选择的专业主干课为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投资学和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为会计类课程;会计是财务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开设了会计学基础后再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加深对会计信息生成和利用的理解;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单独设置为专业主干课。专业课设置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国际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为会计学课程,是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国际财务管理主要研究组织在国际化经营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为动态商业环境下的战略生成与实施相关的财务管理,按照与职业能力需求相联系的课程设置原则,这些课程都植入了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财务分析师考试相关的内容,从而将专业课、专业主干课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联结起来。

(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在方案论证过程中曾经提出了专业选修课的两种设置思路。第一种思路,以学科属性出发,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按学科模块分会计类、审计类、财务类、财税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多个方向分别设置,即以课程供给为设计导向。其优点是模块同质性高,便于课程组织,即从供给出发设置课程,其缺点是不能与学生就业选择的能力需求直接联系。第二种思路,从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出发,按学生毕业去向分为三类,一部分继续深造,一部分主要在工商企业从事财务工作,还有一部分主要在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从事财务工作。由此,将专业选修课分为财务理论、企业财务、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财务几个方向分别设置,即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设计导向,这种设计模块内部同质性低,模块之间课程存在交叉,课程组织难度较大。最终确定的设置思路为第二种设置方案,实现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与毕业生主要服务组织的财务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对接。

(四)实践课程设置 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力发展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重视试验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将实践与试验教学分为分为验证性试验、应用性试验、探索性试验和创新实践训练。验证性试验和单项应用性试验嵌入到理论教学中,不直接单独设置科目和安排时间,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而综合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则安排单独的时间,集中实施,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探索性试验和创新实践。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联合学工部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培训,通过就业指导讲座、模拟面试、就业成功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环节与就业政策,锻炼就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四、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

(一)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创新 在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成为影响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培养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出发,我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加大了实践和试验教学的规模,并改革了具体实施方式。实践与试验教学分为分为验证性试验、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我们将验证性试验和单项应用性试验嵌入到理论教学中,不直接单独设置科目和安排时间,而是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这样改革以前强调实践将实践和试验教学单独独立成科,与其所依赖的理论课程切割的做法,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使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组织情境和实现方式相融合。而综合应用性试验和探索性试验则安排单独的时间,集中实施,强调在这两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鼓励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竞赛等方式开展探索性试验和实践,如全校性的财务案例分析比赛和财务建模比赛。在日常教学中,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参加的立体、互动的过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作业与反馈、考核方式确定、考试命题、评分标准等都由课程组集体讨论,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改善考核方式,形成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财务管理的职业素质。

(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师资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根据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大的现实,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也日益国际化。通过引进国际化课程和教材,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条件下工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我们在巩固基础外语地位的同时,加大了双语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我们在原有的课程中嵌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内容,使得教授的所有财务管理知识和方法,既具有中国特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我们通过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CGA的合作,在引进国际化课程的同时,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在引进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三)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相衔接 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课程设置要征求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各职业界的意见外,将教学内容主动与各职业团体的资格课程相衔接,将有关职业考试的内容嵌入到相关课程体系中,但这种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考虑学科知识、能力形成与职业成长三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从而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职业成长路径主动对接,同时也避免目前一些院校将基础课程变成考研辅导课、专业课程变成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的弊端。在师资培养上,鼓励青年老师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财务实践,在一些重要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挂职锻炼,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开展一些问题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并整理加工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内容。改革实务类课程的组织方式,一些实务类课程聘请职业界有经验的人士来授课,或主办各类实践竞赛活动,积极参与职业团体组织的各类比赛,以提升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认知。

五、结语

尽管从1998年首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南京审计学院就不断进行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也受到学科专家和人才市场的充分肯定。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加之我国经济转型期组织理财环境和财务管理工具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方法也日益复杂,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项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培养乃至整个财务管理学科的建设和重构,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改革的长期效果还有待于校内外专家和人才市场的动态检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一变革过程的关键阶段和主要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财务教育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共同关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模式的变革,从人才的供需两方面共同推进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受江苏省2011年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基于情境认知与职业能力开发的本科会计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051)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集群经济条件下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组织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项目编号:10YJC630354)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第10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分层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块

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居民和企业与日俱增。在以散户为主体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素质决定了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稳定性。投资者素质是包括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影响着投资者情绪和行为,是导致市场波动的根本原因,因而有针对性的投资者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既离不开产业界,也离不开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界肩负起投资者教育使命的一块重要阵地,证券投资学需要建立分层教学的理念,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普通居民,拟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教学模块。

一、投资者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投资者教育主要有两大阵地。一个是高职高等院校的投资学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与股票市场密切相关的证券投资学课程。另一个是券商、基金等行业内金融机构建立的投资者教育基地,介绍与证券投资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指南。其中,高职高等院校投资者教育的重心放在理论教学,向在校学生讲授证券投资的内涵和意义、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构成、技术分析理论、价值投资理论、量化分析理论、演化分析理论等理论知识。可见,高职高等院校教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发散性的特点,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也暴露出来,导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难以有效与实践联系起来。同时,科研与实践脱节问题也比较突出。相反,金融机构投资者教育的重心则放在实践教学,向一般投资者介绍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风险教育、股票分析软件的基本操作功能、股票投资的实战技法等实践知识和经验。可见,金融机构教育具有应用性、操作性、针对性的特点,但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弊端同样也比较明显。而且,金融机构投资者教育往往伴随着功利性的目的。

针对高职高等院校投资者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金融机构投资者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我们认为,整合两大阵地教育方式和手段,建立多方投入、分工合作、长效完整的投资者教育方案体系是当务之急。站在高等院校角度,完善证券投资学教学体系设计至关重要。

二、证券投资学的教育特点

证券投资学是研究证券特征与投资原理,揭示证券市场运行规律的一门课程,具有“重知识、重实训、重交流”的特点。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体系设计必须将证券投资学知识体系、案例分析等基本原理和方法,与模拟操作、竞赛项目等实训环节,以及与同学交流、专业人士问答、实习单位互动等交流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环境中的证券投资业务活动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作为投资者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不仅仅是高职高等院校的经管类专业课程,而且还承担起投资者素质教育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面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投资者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素质教育。从这一角度看,证券投资学还具有“公共教育、普惠教育”的特点,因而证券投资学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这意味着证券投资学已不再是单一行业(教育界或金融界)的内部业务,而是整个国民教育需要统筹整体设计的问题。所以,证券投资学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块。

三、分层教学理念

投资者教育的普惠性决定了证券投资学受众的广泛性。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投资者进行授课对象的分层管理。例如,授课对象可以分为:高中文化程度或以下普通居民、高职高等院校非经济学学科学生、高职高等院校经济学学科学生、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硕士或以上研究生。然后,高职高等院校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课程体系。例如,课程体系从易到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大众课程、本科公共课程、本科选修课程、本科必修課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课程难度越低,越是侧重学习内容的通识性和趣味性,课程难度越高,越是强调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针对每一类特定对象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有侧重性的教学环节、有系统性的教学计划,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习内容的应用性。

四、分层教学模块及安排

《证券投资学》教学模块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训教学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是以优化知识模块和授课内容为主,实训教学模块主要以实训教学环节设计为主。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以讲授为主,以实训教学、网络讨论和课后答疑为辅。同时,根据学历层次和授课对象的差异,以及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特点,设计多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1.大众课程模块。针对大众课程通识性和入门性的特点,设计零基础的简易课程体系。大众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2课时,实训课时零课时。讲授内容主要凸显应用性以及投资者素质教育,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

2.本科公共课程模块。针对本科公共课程基础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设计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体系。本科公共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2课时,实训课时0课时。讲授内容主要凸显入门性和兴趣性的特点,同时将投资风险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

3.本科选修课程模块。针对本科选修课程知识梳理的特点,设计知识点精讲的课程体系。本科选修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24课时,实训课时8课时。讲授内容主要突出证券投资学知识点,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证券分析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投资分析和风险控制技能。

4.本科必修课程模块。针对本科必修课课程完整性特点,设计知识点全面覆盖的课程体系。本科必修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2课时,实训课时16课时。讲授内容主要系统性和全面性,突出证券投资学课程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证券投资的系统性分析方法,成为专业的投资者。

5.研究生课程模块。针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特点,设计综述型和深度型的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2课时,实训课时0课时。讲授内容主要突出理论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理论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理论前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要求学生成为专业的投资者,而且要求学生成为理论的创新者,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6.资格考试模块。针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等相关资格考试,针对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设计应试式知识梳理型课程体系。

此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证券投资技能培训、工作体验和工作流程的熟悉、实战应用机会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合作单位实地进行。通过定期分批派遣学生至合作单位,由合作单位负责实践教学、培训和答疑。对于有志于从事证券行业工作或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合作单位共建的产学研实习基地,获得三个月至半年不等的实习机会。同时,对于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合作单位也将予以优先考虑给予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何练.浅谈证券投资学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6,(32):274. 

第11篇

自2008年以来,90后出生的学生陆续进入大学,一批80后出生的研究生,逐步进入高校教师队伍。这两个群体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着较大文化背景、知识体系的差异,作为新进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承担本科基础理论教学,则是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90后的大学生与往届大学生相比有着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也为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的为他们提供教育服务,如何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是也是青年教师的最重要的课题。鉴于此,该文对青年教师在货币银行学这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进行探讨。

1 90后学生的新特点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许多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对90后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认为:竞争社会的“千斤顶”、信息社会的“迷途羊”、读图时代的“右脑人”、升学竞争的“受害者”;在认知上: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拥有一技之长等。这些心理特征都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1)教学内容中信息含量必须增加。信息社会中的呈几何式增长的信息数量,使他们早就习惯于沉浸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中,而学校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量的支撑,也很难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权威的震慑性。虽然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只占到了其中一个较小的部分,但是基础理论的扎实以及基础概念当前清晰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尽可能的汲取百家之长,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满足他们对较大信息量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对一些理论观点用自己的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后得出一些有益的思考,由此在较短时间内认同教学内容;(2)教学工具选择上要兼顾逻辑性思维的锻炼。习惯用右脑思考的他们不再满足于满是文字的教材,更喜欢看到新鲜多样的图片和视频,这样的思维习惯很难适应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学习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历练,不能因为学习负担重而减少了思想的深度,除了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实验室教学方法外,逻辑性紧密、推理过程严谨而深刻的左脑思维锻炼也同样可以带来许多学习的乐趣;(3)教学方案中留给学生一分自由。极力希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敢于质疑的特征让他们更希望将课堂交还给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较好的教学方案,以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展示自己在学习上的与众不同,同时也兼顾了运用自己较强的学习能力达到较好学习效果的心理满足程度。

2 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与不足

许多传统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现代学生的教学管理。面对90后的大学生,在与学生沟通上有着一定的挑战性。货币银行学在整个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性地位。货币银行学就像是一张公园门口的“导游图”,通过了解这张“导游图”就会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从全局角度把握金融学。内容涉及多方面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在我国,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深入,教师知识结构得到了系统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向明教授根据教师知识实际存在方式的不同,把教师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呈外显状态,可以为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共享,具有可表述性,较易把握。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镶嵌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情境中,具有隐蔽性、非系统性、缄默性,很难把握。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个体基于其日常生活经验和教学实践而生成的、运用并体现于教学中的对教育教学的个体化认识。但青年教师的教学特点呈现出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知识欠缺。

3 青年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价值

货币银行学在整个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性地位。货币银行学就像是一张公园门口的“导游图”,通过了解这张“导游图”就会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从全局角度把握金融学。内容涉及的多方面就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一门课程的内容能够得到完美演绎是必须要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补充教学资料才能够完成的。货币银行学内容涉及广泛,各种教材中的理论深度不一致,对于学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不停的去探索每一章节中的内容全景,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精华精准的表述出来。比如说,利率决定理论这一节,在备课过程中,许多教材内容涉及不深,对于理论的逻辑思维推理不够严谨,只是对理论观点的一个客观表述,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他们目前的教育背景,是无法体会到利率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就必须对这部分内容的逻辑思路给梳理清晰,查阅足够资料,才能够站在一定理论高度给予学生以指导。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程一样,虽然经济和金融形势不断变化,但是货币银行学有着自己不变的核心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无须改变。在案例教学中不推行固定的模式,画地为牢,从而将本课程自有的一套核心概念和原理,在现实经济中进行演绎,形象的案例虽然可以让学生获益,但是学生通过运用和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掌握学习过程是不能被取代的,也是不符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学中加深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教师将理论知识内化,使其实践知识得以生成。以往的教师培训都采用讲授法,注重将知识平铺直叙地传递,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学习”,理论知识并未同化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被学生真正理解。而“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案例教学通过把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直面教学实践。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案例教学,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将所学理论知识真正吸收、内化,成为自己头脑中的实践知识,并在将来指导教学实践。

(2)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教学情境的机会,使其积累实践知识。案例作为一个真实描述的充满问题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真实教学情境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使他们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教学实际问题。通过设身处地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不仅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问题,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积累一定的实践知识。正如舒尔曼所言:“对师范教育来讲,案例可以变成教育团体的经验。因为案例介乎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观念与经验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案例把特定的问题带给学生,要求他们在道德判定和实际行动中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接近。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储存、交换、重组他们的经验。如此,案例就变成了既是个人专业学习的基础,又是专业团体的专题”。

(3)为教师提供了反思机会,使实践知识得到发展。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和评价等,它本身就蕴含着反思的因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技术熟练者”而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被允许暂时离开眼前的实践,对案例进行系统讨论、分析与评价,从而促进教师从案例中学习和借鉴一些别人的经验,并且“由此观彼”地对自己已有的实践知识进行审视、反思,揭示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惯习”,有意识地改造发展自己的实践知识,最终使自身得到成长。

第12篇

一、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现状

产学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工作时间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实用性的技能,使学生更加自信,能够准确找到就业方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工作技能,还能够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的更新速度加快,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作为吉林省民办高校中率先响应“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高校,我校在进行教改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与当地企业、单位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先后与省内多家企业,如九台农商行、吉林银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健康、森工集团和长春市净月开发区税务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学校已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会积极参与,从企业的发展和需求角度提出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课程的设置,为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提出宝贵的建议。

二、民办高校金融专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

针对某个学科或产业的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系统,依托若干企业的短期参观、实践,只能够停留于行业某一环节的了解。同时,很多实践缺乏监督管理,由企业主导,学生难以动手接触第一线的实际学习。例如,在和银行进行产学合作过程中,由于银行工作的特殊性,学生根本不能到现金区实际操作。①

另外,部分单位收到实际工作环境的限制,每次能够在第一线的学习人数有限。例如,我校金融专业在和税务局合作过程中,每次只能接受8-10人实习。

(二)才培养的持续性不足

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生产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校企协作,产学合作难以开展,这就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众多合作的人才培养很多项目没有落到实处,在实际的产学合作过程中,合作计划往往收到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进程的影响,某些企业的项目和工作计划有调整时,相关的合作计划没有及时调整,这就导致了很多实习实训的计划不能落到实处。

(三)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课程建设严重滞后

现阶段很多民办高校的金融专业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都是借鉴公立院校的模式进行设置,很多都严重地脱离了市场、企业的需求,并且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将理论知识和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例如,我校金融学院保险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在改革之前都是借鉴了公立学校的金融专业的模式。很多课程都已经不能适应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保险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在我校2013年培养方案中竟然没有设置一门专门的实践实训课;作为一个以营销为主要运营的手段的行业,《保险营销学》竟只是一门专业理论限选课。

(四)专业教师素养欠缺,难以提供适合的指导

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说,能够完全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很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一大批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本科生或是研究生进入到师资队伍中,这就使高校师资队伍的短板日益显著。这些青年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更多高校也仍然重科研轻教学,对实践教学更是缺乏重视。例如,保险学专业、投资学专业都没有教师真正具备保险营销经验和投资经验。

三、创新民办高校金融专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企业人才定制模式

随着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企业也越来越看重应聘者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关注学生能力是否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这就为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契机。中国人寿长春市公司与笔者所在保险学专业成立了“人才订单班”,企业将自身发展中需要的员工能力培养和学校人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校所教授的课程就是企业所需要员工具备的技能,学生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就是用人单位所渴求的,这样才能缓解或解决人才的供需矛盾。

(二)以市场导向来架构课程与教学内容

民办应用型本科需以市场为导向,开设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与内容。 一是要充分考虑金融专业对理论知识的需要,开设常用的金融理论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习够用的理论知识。 二是要开设与市场完全对接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如笔者所在的保险学系,应增加更多保险营销课程和营销实践实训课。 三是要结合考证的课程,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到社会资格认证与职业考证中。

(三)人才培养的“双师”制度

高校教师实践素养不足是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但是这一短板是可以解决的。高校可通过聘用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承担某一专业的教学任务,将其所特有的金融实务方面知识和经验教授给学生,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实务操作知识,还让教学活动更为的生动有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学院的保险学专业,聘用保险公司总经理、优秀讲师担任讲师,讲授和市场以及业务实务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与专业理论讲解互补,采用边讲学边到企业实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了教学反响。

而且,可以促进高校教师的“双师型”技能的培养。学校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例如通过减少学时,发放实践工作量酬金,评选“双师型”教师等措施,让教师到企业学习实务操作经验,为指导学生理论教学提供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