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疾病预防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80
笔者对某医疗单位24~52岁在职妇女进行相关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旨在为重视和加强妇女保健知识提供依据,同时让每个献血者都懂重自己何时必须主动放弃献血或主动定期献血,也想找出最佳健康途径满足广大妇女的保健需求。卫生单位在职妇女保健知识较丰富,但还有不足地方。医务人员尚且如此,其他如工人、农民知道会更少,要做好这项工作,要通过社区乡镇大众媒体,卫生部门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网络。
临床资料
对某医疗单位在职妇女根据临床经验及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设计问卷,当场讲解指导,被调查人员自行填写,不记名,当场调查,发出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回收后笔者逐个统计,进行处理。
结 果
一般情况:80位被调查人员中,年龄24~52岁,其中24~29岁15例(19%),30~39岁41例(52.90%),40~52岁24例(29%);其中初中以上大专以下占73%,大专以上24例(27%),干部70%,工人10例(30%)。
相关知识调查情况内容:①妇科普查有何意义?40.91%的人选择正确,防癌为主的妇科检查32.09%的选择,“查环”30%的人两项均选择;②你是否会乳腺自查?46.36%的人选择不会,53.64%的人选择会;③目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有那些?75.31%人知道3种以上,24.69%的人只知道其中1种;④生活中怎样会传染艾滋病梅毒?92.26%的选择血液传播,7.74%选择性生活+接吻;⑤安全套的作用为?6.36%的人认为只能避孕,93.64%的人认为除了避孕还能降低性传染病的危险;⑥一般保健知识来自于那种渠道?具体书、报纸占72.7%,选择电视、广播27.3%;⑦你是否渴望了解更多的妇女保健知识?82.50%选赞同,17.50%持随便态度即不赞成也不反对。
讨 论
本调查反映出医疗单位在职妇女对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及保健知识较丰富,原因可能为医务工作者;单位也有忽视妇女坚持1~2年1次的妇科健康普查;通过这次调查本站也需要对某一些在职人员继续对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传染途径岗位培训等三个方面原因。
调查发现92.5%在职妇女渴望得到更广泛保健知识,而本次受调查者大多为医务工作者,可以通过看书、读报、看电视等方式学习保健知识;调查发现部分在职妇女对保健专家讲座有广泛的需求;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也影响到职工妇女学习保健知识的效果。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梅毒感染率有多行业均为感染特点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次调查者是具备基本献血条件的人群,因此可以反映出本市人群对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知晓率或者防范情况、卫生单位尚且如此,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确保受血者的安全和健康、采供血机构要高度重视,同时加强献血前的咨询和调查、尽量排除梅毒、艾滋病等高危人群参加无偿献血,让每个献血者都懂得自己何时必须主动放弃献血或主动定期献血,必要时可进行保密性血废弃。在今后推动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中应与疾控中心等多部门联合形成健康教育网络,更需增强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特别进城务工流动人员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对预防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HT][FL)][HJ]
[FL(3!@(0,0,0,40)K2]
24kg/m2)占研究人群的43.29%,而肥胖人群(BMI≥28kg/m2)中统计MS的患病率达到44.67%,说明肥胖在MS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的影响因素,肥胖和体重超重者的高碳水化合物、高脂饮食以及低纤维素食物的摄入可增加MS的危险性。通过这次在佛山农村社区对MS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认识到对MS的有效控制,除药物外,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有效的减肥措施防应贯穿于MS的始终,而且根据患病率应重点干预伴有肥胖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
3 廖志红,余秋琼,邵虹,等.广东佛山地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现况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1):47-48.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方法:取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这一时间段的疾病构成进行分析。根据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疾病预防措施。对两组患者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的住院患者的主要疾病为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疾病、皮肤疾病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等。且通过两组就诊人数分析可知,根据分析结果对观察者采取相应的疾病预防措施后,患者的疾病发生情况有一定的减少。
结论:对住院患者疾病构成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 疾病预防 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12-02
对住院患者疾病构成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进行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本文就此对用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取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的住院患者为观察组。
1.2 方法。对对照组中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观察者采取相应的疾病预防措施。对两组患者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3 数据处理。将数据全部输入SPSS18.0软件包分析,数据采用例数(n、%)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
2 结果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的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住院患者的主要疾病为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生殖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皮肤疾病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等,详细数据见表1。并且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以及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的就诊人数分析可知,根据分析结果对观察者采取相应的疾病预防措施后,患者的疾病发生情况有一定的减少。
3 讨论
随着现今经济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变化,因此人们的健康需求也有一定的变化。定期的对住院患者疾病构成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其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1]。
由本次试验所得到的相关数据资料可以得知,住院患者的主要疾病为非传染性疾病(即NCD),如肿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生殖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皮肤疾病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等。其次为围产期疾病、传染病、中毒和损伤、症状和体征不明、产科病以及营养性疾病。而在对疾病危害程度进行分析时一般采取发病序位以及疾病构成法,其主要是在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人数所进行的分析方法,但是难以进行疾病危害程度的全面反映[2]。
为了解疾病对于人们寿命的影响,应积极的分析患者的疾病发生原因以及疾病构成。而患者的疾病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以及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出现新的健康问题。人们的患病情况作为人们的健康需要以及疾病影响的重要指标,需积极的进行相关调查。而住院患者虽不是所有的疾病患者,但是其为疾病情况较为严重的部分个体,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对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对于人们健康影响较大且需进行控制的疾病类型,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以及宣传教育[3]。
由本次试验所得结果可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为有效的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应有意识的进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知识的教育,通过发放小册子以及定期进行疾病预防相关知识的讲座,使居民对于疾病预防有一定的意识,鼓励人们积极的改善自身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提高其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对人们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查,实行“早发现,早治疗”措施,从而有效的预防控制疾病。
而由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为有效的预防以及控制疾病的发生,应在对人们进行日常安全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加强医院急诊救护的质量,从而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应对与传染病以及孕产妇保健等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宣传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疾病自我保护意识,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住院患者疾病构成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莉玲,曹健.1993~2002年台山市医院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02):116-117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围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一)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二)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工作;
(三)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四)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五)建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六)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
(七)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八)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九)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一)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二)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置;
(三)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四)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五)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六)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七)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八)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九)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一)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二)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三)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四)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五)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六)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七)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一)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二)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三)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四)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五)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六)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七)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国家级和省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社〔*〕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二)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三)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五)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六)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一、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完成情况
知识目标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传染病及其他西藏地区常见、多发性疾病的诊疗。技能目标包括医疗文书、查*通讯作者体、外科操作、护理操作、妇科操作、书写或阅读化验检查单、阅读放射检查结果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内容。结果显示,教改组除妇科和疾控工作技能项目外,其他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完成情况都低于传统组。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中各项目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频率排序(前十位)。传统组和教改组多数项目观摩频率和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频率排序非常接近,主要是临床各科室常见、多发性疾病和常见操作,略有不同的是传统组内科疾病高原性肺水肿和急性轻症高原反应的排序比教改组明显靠前;护理操作项目中教改组主要是以常规的护理操作为主,而传统组除了常规护理操作以外,还观摩和参与了难度较大的腹穿、腰穿等较少见的操作;外科操作项目中传统组学生上手术台(助手)的机会比教改组多;阅读放射检查结果中传统组排序前三位是B超、X光和CT,教改组前三位都是X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排序中,教改组除了预防接种、结核病诊治、结核病预防工作以外,还观摩或参与了环境卫生监督、食品企业申请登记、疫情调查、健康教育等疾控部门的专项工作,而传统组主要是医院内开展的结核病的诊治、预防接种和部分疾病的防治宣教。实习期间两组未曾观摩和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项目。两组未曾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项目中,教改组主要是临床各科的大病、重病和难度较大的操作,而传统组未曾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项目主要是该组实习期间未安排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
二、讨论
(一)教改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完成频率除妇科操作和疾控工作项目外,其他项目都低于传统组,经分析认为,上述差别主要是由于两组临床实习单位等级不同所导致,为了达到本教改中早期接触社区的目标,将教改组安排在乡卫生院及县医院实习,而传统组实习单位等级是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在就医人数、开展的医疗项目等方面后者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在大医院实习的学生所见到的和参与诊治的疾病数量多于比在乡卫生院、县级医院实习的学生。近年来,随着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等明显提高,农村孕产妇保健水平提高速度也很快[1],而乡卫生院和县医院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的基层单位,因此,教改组妇产科操作频率略高于传统组。
(二)传统组内科疾病排序中高原性肺水肿和急性轻症高原反应较靠前在大医院实习的传统组阅读放射检查结果排序前三位是B超、X光和CT,教改组前三位都是X光,说明在大医院医疗检查设备齐全,实习生可以接触到较多类型的检查,而县级医院主要是X光,外科操作项目中传统组学生上手术台(助手)的机会也比教改组多。
(三)教改组护理操作机会较多,由于乡卫生院卫生人员数量少,医生通常也进行一些护理工作,致使实习学生也有得到了较多的护理操作机会。大医院医生护士分工明确,虽然在实习轮转表中安排了两周的护理操作,但是传统组学生实际护理操作频率比教改组少。
(四)教改组学生从未观摩和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项目几乎涵盖每个临床科室,且主要是临床各科的大病、重病和难度较大的操作,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有限,很多疑难病症及严重的疾病往往会转至上级医院,甚至内地医院所致。传统组从未观摩和参与诊治或操作的临床项目,只有麦粒肿和上环两项,由于是在大医院实习,除了常见病、多发病,有较多的机会可以认识一些罕见病、大病、重病和难度较大的操作。因为传统组实习期间未安排在CDC见习,传统组未观摩和参与操作的内容主要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
(五)为了达到本教改早期接触专业的目标,将教改组安排在县级CDC见习3周,了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职能,虽然在CDC的实习时间由于藏族地区传统节日雪顿节和中秋节放假的原因,未能保证3周,但教改组在CDC期间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职能科室的设置和疾病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传统组的学生在回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时,在结核病诊治、预防接种、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的方面回答频率较高,由于其未安排在CDC见习,该结果与实习医院设有专门诊治传染病的科室相关,传统组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项工作并没有具体认识。综上所述,传统组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完成的频率、种类较教改组全面。教改组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完成虽不及传统组全面但对西藏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某些操作(妇科操作、护理操作)机会较传统组多,并且对西藏基层医疗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教改组的优势还在于:对县一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职能科室的设置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在乡卫生院期间,除了临床实习,通过前期培训,教师现场带教,教改组学生完成了社会调查,并参与了调查的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等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基层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使教改组学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藏汉同学之间的友谊,生活自理能力和非藏族学生藏语会话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广大基层卫生防疫机构、社区服务部门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2]。在探索新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过程中,探索一种既符合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满足西藏地区就业形势要求的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根据我院毕业生追踪调查,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近一半在乡卫生院就业,因此,在教改过程中,除了延续临床课程及临床实习,还增设了常规护理操作、急救医学知识等课程,临床实习过程中要求在实习医院进行两周的护理实习。建议在根据本次教改内容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时,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对临床知识、技能的全面掌握,应仍然保留原培养方案中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在大医院临床实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社区,早期接触实际、早期接触科研”,应择期安排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见习和开展小型社会调查,这些举措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更早的认识西藏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在藏族地区的语言交流能力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 明确职能定位
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迫切需要各乡镇卫生院相应防疫工作职能转型,面向服务群体转变服务模式,明确自身任务承上启下,切实完成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1 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
1.2 完成传染病疫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3 指导有关辖区内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1.4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1.5 承担辖区具体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
1.6 指导督促村卫生所(室)开展相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7 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只有职能定位明确,才能熟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组织相应技术力量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 实行责任目标管理
乡镇卫生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全年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的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履行工作职能,确保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责任目标管理体制。即: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制由卫生局局长和院长签定,内容主要为乡镇卫生院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指标和责任,质量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卫生院疾控科(公卫科)工作目标责任制,由院长和疾控科长(公卫科长)签定,内容主要是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标和奖惩措施;辖区卫生所(室)工作目标责任制由院长和卫生所长(卫生室负责人)签定,内容主要是对卫生所(室)具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和责任的界定,质量要求和考核奖惩措施。
实行责任目标管理,不仅让乡镇卫生院在疾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目标任务清晰,而且通过建立的奖惩机制,可以激发基层疾控(公卫)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荣誉感,有效地促进各项疾控工作的开展。
3 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是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的保证,能力建设工作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还要克服等、要、望的观念,要立足自身,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1 加强队伍建设 稳定基层疾控工作队伍,提高队伍工作素质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不少乡镇卫生院由于在体制机构发展过程中沉积的用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疾控工作队伍结构参差不齐,对此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切实拿出具体政策进行干预。另外,还需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乡镇卫生院也要建立相应绩效分配机制,留住人才。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建立起一支专业型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才能确保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顺利实施。
【关键词】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特点;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R82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主要是一种应用预防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是将一、二、三级的预防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具有危险因素,或亚健康状态,或早期病人,或轻型病人等提供健康并促进诊疗的管理服务,从而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避免转变成相关疾病,进而使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减轻,病情得到控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的一类诊疗服务。该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其服务的对象较广,从造成疾病前的相关健康危险因素到亚健康状态,都是服务的对象,该服务不仅落实到了社区卫生的服务中,也弥补了个体和群体之间诊疗服务的裂痕,该服务化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对预防和控制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特点
预防控制疾病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主要目的,其主要从群体的防治出发,从个体的服务入手,在总结个体防治的基础上,制定出群体的防治方案,从而对群体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目的:将一、二、三级的预防措施相互结合起来,有效的指导高危因索的干预作用,疾病的及时发现、及时诊断以及及时治疗,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落实好;③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象:包括具有危险性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或是为了消除危险性因素,诊治早期或者潜在性的病人;④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综台防治的措施,将健康教育、咨询以及健康促进都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进而促使患者能自觉、主动而又积极地去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
2.1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开展对疾病防治和控制机构带来极大的帮助,它不仅有利于把流行病学引入到相关临床医学界,而且还有利于大众群体观点的传播,进而促使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联合行动,一起寻找更有效的普查、诊断以及治疗的技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医学界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是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疾病基本防治的需要。因此,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防与治、群体与个体以及自身实践与指导基层,都不应该被机械地分割开,而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共同的作用。
2.2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从过去的相关疾病、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的防治和治疗经验来看,其病院的控制和消灭,主要都是以控制传染源以及预防性等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因此,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需要有坚实的生物医学以及临床保健来做基础,而建立合理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懂得相关的基本操作过程,具备防治结合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实践技巧,而这些都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中所涉及到的。再者,对痰病的预防和控制,首先也是要防治结合的。可见,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涉及面较广。
3 如何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3.1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国家相关部门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一文中提出,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的是预防、保健、相关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常见病或多发病等的治疗和康复。对于身肩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的全科医生来说,任务是繁重的,再加之这两区域也是最薄弱、最重要、最需要大力研究合开发的领域,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其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也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到社区进行“防治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3.2 因地制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充分利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理论、技术以及设备优势,探索并推广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尽量将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诊疗服务真正落实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从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还应该做好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社区示范点工作,作为自身实践的基地,并进行不断的研究、总结经验,从而发展和完善防治结合的技术与方法。
3.3 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要有所区别,不能等同于一般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服务,要尽量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因此,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要和社区处理好以下方面:不争利、不负面竞争,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团结,配台默契,通力合作,尽量扩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而做大做好社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综合防治。
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控制医药费用的高额增长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预防医学诊疗的开展,首先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防控,其次,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将基础防控和特色防控相结合,最后,应该积极的开展相关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起到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最终实现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病救人,提高患者相关疾病防治的知识水平,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诊断治疗社区常见疾病
全科医生的重要责任是采取迅速、有效、正确、安全的措施及时为患者解决不同疾病的痛苦,其工作内容包括常见门诊。急诊以及意外伤害的抢救治疗等。全科医生在进行疾病治疗的同时,还应担负起对社区人群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的责任,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习惯,并建立疾病相关预案,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社区疾病救治网络。
2.有效行驶医疗卫生资源
由本文调查可知,全科医生占社区医生总数的80.00%,因此全科医疗服务在社区服务网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必要时可积极调动各其他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共同治疗,从而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有利于增进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由于患者实际情况不同,经济情况各有差异,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全科医生应从患者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控制医疗成本,避免部分患者由于无法负担医疗费用无奈放弃治疗,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
3.影响家庭与人群卫生保健
全科医生由于自身工作性质,能够为家庭、个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以及协调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角度对患者自身疾病进行合理有效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慢性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全科医生应积极建立本社区预防治疗各类慢性疾病的医疗网络,从而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与处理的目的。
4.维护个体群众安危
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并根据患者家庭、心理、社会以及行为等多因素对其造成的各类影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及心理卫生咨询。全科医生应重点维护社区中老人、孩子以及围产期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安危,重点监督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孕妇孕检情况以及老年病防治等。加强对本社区内部确诊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家庭控制与管理,并可同时进行特殊职业康复工作。
5.为社区居民预防疾病提供帮助
全科医生可利用自身工作优势,有效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促使人们采取预防措施,定期接种相关疫苗,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全科医生也可参与本社区卫生监督工作,将疾病预防工作深入每位社区居民生活中。由于自身工作因素,全科医生可了解部分患者实际身体情况,并与疾病预防相结合,提供科学的疾病预防方法,达到更为有效的疾病预防目的。
6.承担照顾医学的发展任务
(一)健康教育
1、抓好《体育与健康》、《生活与劳动》、《家庭生活》等教学,开课率百分百,要有课程安排、有教案、有教材、有考查,同时要进行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2、要以广播、电视、讲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做到资料存档,继续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学校控烟宣传,每年有5所积极开展无吸烟学校创建活动,确保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0%,健康行为形成率80%。
以上健康教育内容请在6月底前以表格形式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卫生监测科。
(二)学生健康管理与健康监测
1、9月-11月,镇(街道)及以上中小学、民办学校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同时开展健康状况评价,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并协助当地卫生院做好健康体检的统计报表工作,在11月底将报表盖章后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卫生监测科。
2、根据《浙江省学生健康状况综合监测方案》规定,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健康状况的综合监测,被抽取的学校要认真对待,积极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该项工作。
3、对所辖学校全体学生的因病休学、退学情况按要求及时填写报告卡,学期结束前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卫生监测科,发生学生因疾病或意外死亡的要及时填写报告卡,三天内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卫生监测科。
(三)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综合防治
按照《*市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学生近视眼、贫血、营养不良、龋齿、肠道蠕虫病、病毒性肝炎等常见病、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水痘、麻疹、腮腺炎、流感等)的防治,防治药物将根据省卫生厅、教育厅选定的为准,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有价调拨,任何学校不得接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学生进行集体用药,以确保学生安全,同时,各校应做好对上学期学生体检中查出患有严重疾病如心脏疾患等高危人群的健康保健工作,根据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四)充实完善20*年新发的《学校卫生档案》,同时对20*年学年的有关文件等资料整理归档。
(五)积极做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医务监督,避免发生意外事故,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安全。
(六)加强对学校食堂、小卖部食品卫生监督,促进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的落实。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严格遵循了科学方法,经过反复收集、筛选、分析、论证,最终形成了被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思路[1]。在国外卫生系统很早就引入绩效的概念,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进绩效》用5个指标衡量一个国家卫生系统的绩效[2],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绩效评价也逐步引入到我国公共卫生机构。
1.国内外公共卫生绩效评估情况
1.1 国外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估研究概况
1999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评估单一项目的《公共卫生中的项目评估框架》。2001年A.Handler和B.Turnock提出了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模型,开发了一套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估工具,使用统一的绩效标准框架评估公共卫生系统所有相关部门。
1.2 国内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现状
多年来我国疾控机构偏重单一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评估,缺乏对机构和区域层面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2003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筹建了疾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3],2006年7月,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及各省卫生厅、疾控中心等共同组成了课题组,建立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疾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研制疾控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和方法,设计与开发了疾控绩效考核信息平台,实现了绩效考核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应用。
1.3 国内外疾控机构绩效评估异同点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疾控绩效评估对象都是由个人、项目逐渐扩展至区域、机构,但美国疾控中心的绩效评估对象是国家、州或省、地方级的整个公共卫生系统,我们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体制上的差别,特别是在公共卫生系统机构设置和功能确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目前评估对象仅限于疾控系统。国内公共卫生系统的构成组织是多样和复杂的,使得我们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时存在较大的限制。
2.疾控绩效考核中遇到的问题
2.1 基本数据统计口径更新不及时,相关数据无法有效收集
绩效考核数据收集时,要求有明确的标准和数据来源,按照规定的流程和制度来收集数据,不能只凭部门的主观判断来收集和提供数据,必须保证数据统计口径、标准、以及计算方法一致性。区域指标6.1“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计算方法: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投入占当地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本级财政年度划拨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类经费总额/同期当地财政经常性支出总额ⅹ100%,各类经费总额为财政部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明确的210类05款疾病预防控制共5项经费[4]。由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09年以后发生了变化,数据收集过程中基层工作人员无所适从,为了在绩效考核中得到高分,对数据进行趋高修饰,致使考核结果丧失真实性和有效性,这与绩效考核的目的背道而驰。另外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经费也是由本级财政保障,但是不在210类05款政府收支科目内反映,剔除这二项经费有待商榷。统计年鉴中财政支出按功能分类,无法准确获取当地财政经常性支出总额,只能以辖区财政总支出代替。绩效考核指标解释不清晰致使收集的资料参差不齐,影响了考核的结果与质量。
2.2 计算公式不正确,指标结果没有意义
术语产生多义理解的情形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每一个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给予准确的定义。机构指标8.2.6职工年人均拨款数,计算公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工年人均拨款数=本级财政年度拨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正常经费拨款数/同期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在编在职总数ⅹ100%。正常经费拨款数指考核年度当地财政对机构的正常经费拨款数,用于机构人头费、公用和经常性设备维持支出的资金[4]。由于正常经费拨款中包括了离退休人员经费,因此根据公式计算的职工年人均拨款数不是真实的数据。绩效考核指标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是保证绩效考核顺利实施的基础,数据收集人员在发现漏洞或产生歧义后,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导致考核结果失去可比性。
2.3 考核指标操作性不强,数据收集工作量大
在疾控绩效考核过程中,有些指标数据无法收集,有些指标界定不明确,有些指标目前疾控机构根本无法支持。如果基础数据无法获得,或者获取数据要花费很大的成本,那么这样的考核指标就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不具备可操作性。例如机构指标8.2.7项目预算完成率=项目预算支出数/项目预算安排数ⅹ100%。项目指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有经费预算的年度内需要完成的指令性工作[4]。在目前粗放的预算管理模式下,省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年底才到位,出现了预算执行起始日先于预算下达日的现象。各地疾控机构经费紧张,预算执行“真空期”内只能由其他资金先行垫付,统筹使用各种项目经费。同时项目数量多金额小也加大了资料收集的难度,降低了考核质量。在目前预算体制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项目预算完成率的考核指标只会流于形式。
3.讨论和建议
3.1 确立多方参与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疾控绩效考核包括区域和机构二类指标,尤其是区域指标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远远高于疾控系统自身,呈现了非常突出的社会性。疾控中心作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时要引入财政、卫生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模式,进行科学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内部考核为主向多方参与考核转变,在考核范围上,以疾控绩效考核为基础延伸至所有公共卫生系统,在考核方法上,要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疾控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反复地实践与论证来促进其不断完善,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工作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具有导向性和实用性。
3.2 合理配置专业人才,强化绩效考核培训
为了尽可能科学、客观、公正地评判绩效,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疾控绩效考核专业化队伍,一要促使绩效考核人员专业分布合理、层次丰富。目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队伍中主要由业务人员组成,很少有财务等其他专业背景的考评专家,而一些考核指标又涉及到财务等相关知识,例如疾控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这个指标在区域指标中所占分值权重是最大的,由于考核复评时部分人员缺少财务知识,只能依据提供的基础数据计算考核结果,而不管这个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二要加强绩效考核干部队伍和疾控工作人员的培训。对考核者进行培训可以使考核的方法与程序标准化,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消除其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减少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度和阻力,使基层人员对绩效考核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3.3 基础数据概念清晰,收集方法简便易行
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2009年区域自评绩效得分中32省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趋高修饰现象[1],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片面追求绩效得分排名,二是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数据定义不清晰。疾控绩效考核得分只是一种参考,目的是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引导疾控实际工作,只有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意义,才能充分发挥指标战略导向的牵引作用,避免绩效考核沦为一场集体造假运动。课题组在设计绩效考核区域和机构等关键指标时,既要突出工作重点,又要兼顾当前疾控工作现状,要明确数据的出处,统一数据的标准、口径、计算方法,增强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使考核人员能按照规定的流程和制度来收集数据,不会只凭个人的主观判断提供数据,保证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一致性、可比性,能够对区域绩效和机构绩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3.4 引入双向沟通机制,保证反馈渠道畅通
疾控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评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绩效管理关键环节就在于引入了双向沟通机制,注重考核问题和结果的及时反馈,一方面被考核者将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向专家组反馈,避免绩效指标太过宽泛和脱离实际,不能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挂钩。只有通过沟通机制科学合理地修正考核指标,才能够达到绩效考核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考核组也应该及时地将考核结果主动反馈给被考核者,使其由被动的角色向主动参与的角色转换,了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否达到所定的目标,激励被考核单位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参考文献:
[1]孙梅,苌凤水,王颖.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完善思路[J].中国卫生资源,2012,
15(2):106-108.
[2]马晓静,王小万.国际卫生服务系统绩效评价框架与趋势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2(7):52-56.
[3]林仲,严延生,郑奎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5):70-71.
为了不断加强我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提高我们地区全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全县人民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搞好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基层防保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制定我中心2009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中心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召开站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由XXX同志分管此项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由XXX同志具体负责实施。二、教育内容
1、《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公共场所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各种卫生法律法规;
2、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接种、结核病防治;性病、艾滋病、地方病、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
3、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常识,如何正确选购食品和参与社会卫生活动等;三、教育方式
2、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乡镇、村组、街道、学校等场所,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不健康行为,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加强本中心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教育全中心职工自觉维护和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业务知识自学,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认真
开展基层防保人员的健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逐步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工作水平、业务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保障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正常开展。四、组织实施
1、各科室要严格按照本计划要求,认真加强自学,按照中心的安排部署,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
2、年底由中心办公室对本年度各科室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估,书面总结报县卫生局,并针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强化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制定下一年度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作者:董欢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及问题;管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利用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大,并且在多媒体传输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等领域有了更多的应用,从而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对于疾病控制中心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为保证病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下面内容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缺乏重视
在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解后,发现我国一些特殊地区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部门,甚至一些地区并不存在相关的部门,而由于信息化水平降低,就不肯建立相关的信息科,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并不重视,甚至对其没有真正的了解。其次,由于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是一个较为繁琐的事情,所以在管理前期并不能发挥有效的效果,自然就不会被政府所重视。即使有些地区有相关的管理部门,但是管理人员受到专业素质的限制,对管理工作并不能胜任,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增加了困难,所以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管理就不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二)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
由于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那么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就缺乏一定的积极性,特别是档案信息化管理本身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工作,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我放松的情况,因此管理人员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工作;其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受到资金的限制,管理者的厌烦度会再度增加。
(三)专业结构有失平衡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管理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在具备计算机技术后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但是,在对我国疾控中心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许多疾控中心用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甚至有些人员都不是医疗工作者,其次在对人员进行招聘和分配的过程中,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在疾病预防信息化管理中只占有很少一部分比例。导致专业结构不平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就难以进行。
2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管理措施分析
上述内容我们已经说过档案管理可以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依据,还可以为在发生传染性疾病时提供有效的资源,所以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保证群众健康的重要依据,我们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滞留和不稳定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提出以下措施。
(一)提升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简单并且枯燥的工作,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多元化管理方向,特别是将档案管理的方法融入信息化后,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所以,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成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对管理者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行定期的培养,保证其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系统,在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的解决。
(二)提供最佳的管理环境
我国《卫生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已经明确地提出:“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要和该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发展,并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进行不断的提升,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随着要求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必须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更优越的环境,而对环境进行改善可以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好的发展下去。此外可以在设备上对其进行优化,比如对档案存储库房、档案信息化管理数据库,信息化管理服务器以及良好的阅档环境等硬件设备进行改造和提升。在设备软件中,可以加强使用。以人员配置为基础,对人员加强规范管理,并在档案管理部门中设置相关的领导,让管理工作分配更加细致化,并形成明确的责任制度,保证信息化管理的畅通。而建立相关的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涉及的资料和内容都比较多,所以传统的文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这也是建立数据库的主要原因,更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真实情况,并让一些主要的员工参与到数据建立之中,提高数据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在建立的同时,应该重视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例如文档管理软件、文件共享软件、照片管理软件以及系统管理软件,这些软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以更快地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效率和水平。
(三)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者而言,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将管理更加标准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管理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大多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信息化管理中都过于随意,甚至管理工作如同虚设,管理过程不规范。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由于以上原因,在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建立管理内容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使得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属于一个独立的系统,所以在其各个管理层面中,都应该遵循相关的标准,才能真正的发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最终可以使这项工作得到更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