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茂名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在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对技工学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 :技工学校;管理;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64-03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幅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技工学校也慢慢认可。但由于技工学校招生实行免费免试入学,一些不想读书的学生进入技工学校,致使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不善于或不想学习的问题,给技工学校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技工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考试入学、择优录取的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较,学校生源状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高中及高校扩招,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对家长还是学生来说,上技校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虽然社会就业率不低,但技校生的难教学、难管理困扰了技工学校的发展,技校生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状况若得不到重视和有效的解决,不但严重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而且会使技工教育陷入恶性循环。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如果继续沿袭传统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组织教学和管理,势必形成整体教学组织难度大,教师无所适从、学生学习困难的局面,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尽管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从教授内容、编写计划等方面,既考虑基础好的学生,又照顾基础差的学生,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解决由于学生基础素质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显然,要对技校教学、课程设置、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改变教学管理模式,重塑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技工教育健康发展。
例如,某地区的职业教育曾走在全国前列,繁荣时期的2007年有大小职校一百七十多所,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之前由于只注重招生数量,教学管理模式陈旧,未能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在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十多家学校,其中的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校和职校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水平与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中职学校与技工学校虽然是同一档次的学校,但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致使很多学校在招生费用上支出过大,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影响了办学质量。另外,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共识还未形成。虽然这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很大,但由于很多地方财政困难,真正对技校的投入还不多。也有人提出学习德国“双元制”、“理实一体化”等,而我国国情不同,很多制度尚未完善,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学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害。
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曾联合深圳市企业联合会邀请万人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做过调查,调查涉及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工作态度、吃苦精神、工资待遇、专业对口等19项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许多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毕业生普遍不满意。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满意度较低,思想素质修养低,眼高手低,心态不稳,频繁“跳槽”,缺乏奉献及刻苦耐劳的精神。就“工作中是否需要刻苦耐劳”这条来说.67.7%的用人单位认为很重要,而只有2.2%学生认为很重要。可见,学生在很多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教育目标和市场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调整办学思路,转变办学理念,改革技工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计划,因材施教,已是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针对上述情况,在新形势下对技工学校管理改革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一)抓住本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技工教育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要改变学生的现状,一定要从本质人手,改变学生的思想。只要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读技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是中学教育期间慢慢形成的。因此,技工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在中学养成的思维习惯改变过来并重新塑造。
在这方面,东莞某技工学校就是成功的典范,其经验值得借鉴。该校在2010年前也遇到了上述问题。2010年秋季开始,该校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推行德行教育和素质教育,开展“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尊重他人、认真做事、学会感恩、报效父母、奉献社会的良好素养,培养学生在社会中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的优良品性,培养学生自我反省、敢于改过、严格守纪、完善自我等正确人生态度,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节俭持家的优良品质等。该校认为,素质比技能重要,学生成人比成绩重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社会效益明显,来校学生爆满,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以学生为本,推进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东莞某技工学校就是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三自教育”,让学生参与学校多方面的管理,如保卫、维修、宿舍、清洁卫生、饭堂等各方面的工作,让学生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同时,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分享的形式相互感染,树立“我奉献,我快乐”的理念。通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成本降低了,招生就业工作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
(三)调整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学习现代新知识、新技术,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理论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重点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上,改变求大、求全、求多的思想而求专、求精,科学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打破按照课程科目组织教学的惯例,每一专业按职业岗位要求不同,剔除那些不切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推导、求证过程,加强案例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四)改变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所谓分层教学,主要强调以下几点:(1)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3)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虽然技校生整体文化基础差,但其中也有部分学生是好学的或有某方面的特长。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使学生沿着各自的目标不同程度地提高、发展、前进,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学习需求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难于管理。另外,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对那些本来就学习失败的学生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五)正确引导学生选择专业
辍学或厌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对前途感到迷惘。而大部分学生不知自己的特长在哪里,盲目选专业,加上很多家长不管子女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这样往往耽误了学生的一生。因此,学校正确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显得十分重要。
某校曾对毕业一年后的学生做过跟踪调查,其中33%的人稳定在一家企业,而67%的人“跳槽”两三次。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对行业不感兴趣,认为不适合自己做。一年内稳定下来的学生日后基本成为了企业的骨干,而频繁“跳槽”的学生则是另一番天地。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重要。
(六)严抓教学质量,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技工教育面临着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合人才的问题。由于教育内涵变化,教学质量观也随之变化,故而应对技工教育质量观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应把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教学设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与技校生增多及专业不断更新相比,许多学校在教学设备的更新上远远滞后。技校生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如果缺乏实习器材,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那何谈质量呢?
(七)严抓教风学风建设
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教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状态的关键。一所发展良好的学校,必定具备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全体教师要树立严谨务实的教风,要做到“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学识渊博,身体力行”,树立全面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严格遵守教学规范,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学风是校风最直接的体现,是校风、教风状况的重要标志。要在学生中树立起“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爱心助人,勇于实践”的学风。要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把学风建设与评选表彰先进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对不良风气要坚决制止,对违犯校规校纪的行为要及时处理,切实端正学风,纠正在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
(八)整合本地教育资源,减少恶性竞争
为了生源,许多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恶性竞争,把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在招生工作上,造成教学设备资金的投入和人手不足。当地政府部门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整合教育资源,把恶性竞争变为良性循环发展。如通过合并学校,按专业分校区管理,合理分配生源,把招生竞争变为教学质量、素质培养和就业的竞争等。
(九)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培养企业需求的学生
【关键词】六级递进 教师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82-02
一、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背景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学科结构以及学段、城乡分布结构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该意见还明确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
长期以来,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一直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资源、内涵建设的第一品牌、改革发展的第一财富,把教师作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及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最关键、最核心、最宝贵的要素。《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各类人才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各得其所的良好环境,形成强大人才合力”。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要实施“123456工程”,即一个提高(提高教师队伍的总量),两大任务(培训进修学习、校企合作),三个优化(优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四个引进(引进拔尖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五项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培养工程、技术能手培养工程、技能大师培养工作、课改专家名师培养工作),六项达标(学历达标、职称达标、“双师”达标、生师比达标、专业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达标)。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还同时提出,要按照“普通教师‘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专业带头人专家、名师”的“六级递进”培养路径,建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教师成长机制,形成“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氛围。
二、“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指教师个人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且能综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通过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以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专人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教师个人规划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达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同时,教师在总结经验、展示成就、体验成功的同时,会逐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并及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和挖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并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有助于教师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促使教师自我反省、主动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教师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能为学校制订教师培养策略、学校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基本依据;有利于学校的主动、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为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进一步提高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一)“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在原来规定填报《教师业务档案》的基础上,增加“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并通过建立的学校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个人的职业成长的有关信息。
“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可行性。规划要有事实依据,要适合自身的特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可考核性,如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二是时限性。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要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三是相关性。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既要与个人的职业发展观和发展需求相联系,还要和学校及各系(部)的总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四是集中性。要根据自身和学校的实际,合理设计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目标的大小和幅度要适中,重点要突出。五是适应性。要在对未来阶段一定预测的基础上考虑职业的发展问题,以提高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现措施的弹性空间。
(二)确定“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各梯级人员的条件。
(三)教师、教学部门以及学校在“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个人的责任。进行自我职业评估(包括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个性、职业价值观、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职业评估),与本系(部)和(教研组)交换意见,设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执行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行动计划,进行自我职业发展的绩效评估。教师要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学校及专业团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听一次专家讲课、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一次校级以上培训、参加一次校企合作实践。
2.各系(部)的任务。结合本部门专业建设,做好教学团队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各系(部)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让教师清楚学校专业建设的架构和发展方向,帮助教师审视自己对专业方向选择的正确性,引导教师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构想和计划安排,充当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辅导员,为教师职业目标的设定和行动计划提高指导和建议,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效果初步评估并提出系(部)意见。
3.学校的任务。为“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设定和行动计划提供指导和建议,保证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考核、培训、待遇等相关管理机制,按照有关条件对在各梯级中的教师给予认定,并进行有效诊断评估。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培训和考核工作。具体工作由教务科、人力资源科和教育研究督导室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四)企业实践经历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通过学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广西工业职教集团两大平台,开展“专业教师访百企”、“百名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经过企业实践,教师了解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规律,掌握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加工工艺、设备操作技能、岗位规范和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三、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条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为保证顺利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制定了《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关于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意见》,补充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星级教师评选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制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产学研合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考核、奖励制度,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二)激励保障。学校实施了岗位管理和教师聘用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从师德和教学工作态度、教学任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学生评教等几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工资待遇、职务晋升、奖励与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收入分配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经费保障。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经费逐年提高,确保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培训以上的培训研究2次以上,保证了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总之,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经过不断完善成长机制,以及“压担子、给任务、引路子、出点子、树典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涌现出了在区内外知名的教师团队,培养了一批发挥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已由过去的“不求一流球星,但求一流球队”转变为目前的“拥有一流球队,凸显一流球星”,形成了结构进一步合理的“六级递进”梯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辨析 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 教育理论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2000-2004年大滑坡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从18739所减少到14454所[1][2],如今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在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前,优势学校如何保持优势地位?落后的学校如何奋起直追?新成立的学校如何迅速做大做强?
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理念出发,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通过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开发,获得有价值的、宝贵的、难以被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即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持续构建之,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学校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点
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与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即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通过特定的、持续性的整合,为企业带来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准回报的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的成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一种自内而外的企业战略(Inside-out Corporate Strategy),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是企业围绕自身的竞争力整合、巩固工艺技术和生产技能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长盛不衰。
与其它竞争力不同的是,核心竞争力具有有价值性、稀缺性、模仿成本高,无替代性的特点。
有价值性表现在能够使企业利用外部机会或减少外部威胁。比如某些中等职业学校能得到行业的办学经费支持或定点划拨的培训计划。股份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可获得董事办的经济实体持续给予的办学投资。
稀缺性表现在只有少数企业在现在和将来拥有同类资源。例如当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而中国的动画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现阶段。此时某中等职业学校拥有一支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动画设计师资队伍就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模仿成本高表现在其他企业不能获取或必须付出高昂成本才能拥有。如专利技术、巨额投资项目。比如某中等职业学校拥有的自行研发的实训设备,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无替代性是指企业必须通过全面的适当组织,才能拥有该资源带来的利益,并实现竞争优势。比如某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多年建设而获得的被社会认可的专业龙头地位。
二、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辨析
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中等职业学校要评估自己的资源,辨析出可以获得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尽管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其优势资源各有特点。比如拥有在社会享有盛誉的教学质量品牌,或拥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或独特的校园文化,或校本教材,或校企结合的订单培养,或顺畅的就业渠道等等。作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办学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个不断前进、发展壮大的中等职业学校,无不是具有浓郁的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能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具有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专业跟紧职业市场,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这些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于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就业岗位无缝接合一线技术工人。学校能敏锐地把握发展机会,不断开发新专业、新课程,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能制订出清晰的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人力资本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中等职业学校,离不开一支相对稳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及一支为教学服务的精良的管理队伍。我国职业学校师资严重匮乏,素质普遍偏低且教师流动性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进而造成学生严重流失[2]。优秀的教师难引进,引进的或培养的优秀教师难留住已成了困扰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难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打造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设计一个打造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使学校成为优秀人才的洼地。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有战略眼光的改革,比如采取刚柔并济的管理制度,既有严格量化的考核指标,也有让教师能力提升的培训制度;有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关怀措施,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例如采取表彰、工资提升、股权奖励等精神和物质双管齐下的激励措施。打造稳定的名师队伍和精良的管理队伍,也就是打造“人才强校”的竞争力。
(三) 核心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技术体现在核心专业和核心课程的校本特色和绝对优势上。一个有竞争力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是一个具有突出专业特色的学校。体现在某专业技能领域的顶尖水平,或者是在某领域成为顶尖人才的高地,这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核心技术的基本特征。
(四) 就业渠道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是选择就业。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能否满意就业。就业市场是检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要达到的目标:培养的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就业岗位无缝接合一线技术工人,让学生(顾客)对学校的培养感到满意,让企业(顾客)对聘用的毕业生(学校的产品)感到满意,从而建立起学校的高质量的品牌形象,提高学生和社会(顾客)对学校的忠诚度,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不是学校有价值资源和能力的孤立存在,而是学校有价值性、稀缺性、模仿成本高,无替代性的资源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渗透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达到教学各部门、管理各环节的动态协凋,相互配合,所形成一个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有机整体,为学校带来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准回报的能力。
三、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核心竞争力的辨析在于让中等职业学校集中精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因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没有哪个组织能面面俱到专注于所有的业务。只有准确地定位,适当地放弃,在自己的核心优势上纵深发展。即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本,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才能在专业热点的频繁转换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本文以广西机械高级技校为例,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组成及构建过程。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是始建于1956年,历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大潮,是广西建校最早,办学规模最大技工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省部级重点技校和首批国家重点技校,是“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类)培训基地”, “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获“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广西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2012年获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其中学历制技师、高级工人数占20%,每年对外培训达2000多人。
作者在对该校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后认为,学校拥有核心资源是:1.经多年打造的,在社会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机电类专业优秀品牌;2.优秀的师资队伍;3.具有难于模仿特性的实习工厂。该实习工厂不仅仅拥有齐全的硬件设备,最独特的是其本身就是一个面向市场,具有年产普通车床200台生产能力的生产企业——柳州第二机床厂。该工厂拥有一批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他们同时是学校的教师和实习指导师傅。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就是在这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充当不同岗位的学徒工人。该实习工厂不仅承接对外的生产任务,承担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还进行数学实施设施的研制生产,研制的小型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曾获得全国职协技术开发成果一、二等奖。
工厂即是实习场地,学生得到的是真正的企业岗位培训实习,培养了实际的工作能力。因此,毕业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社会好评,在区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毕业生供不应求,求学者蜂拥而至。
学校将上述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机整合,重点建设机电类品牌专业,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教育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和精良管理队伍,并制定出定位准确的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其数控机床加工、模具制造与维修两大专业已成为广西的品牌专业,学校建立起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龙头地位。
2005年以来,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对数控、模具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学校长期形成的良好品牌效应,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机。2005年,报读该校的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学校的计划招生数。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扩招,以规模效益求发展,提升本校的核心竞争力,稳固并扩大行业领先的地位。
然而,扩招带来的学生数快速增加造成学校的教学硬软件严重不足,使学校面临增扩大教学场地与生活、学习设施的资金压力和师资欠缺的危机。为降低投资风险,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学校走校校联合办学道路,与其它教学资源富余的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将模具、数控、汽修等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教育“外包”出去,让合作学校负责上述专业学生的第一学年基础课程教学和管理,而学校只负责按教学大纲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学校因此得以腾出人才物力,重点投入机电类专业的第二、三学年的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教学及就业渠道的扩展这些业务中。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围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以规模求发展,采取将非核心部分“外包”出去的策略,通过校校合作,充分利用外部教学资源,节省了固定资本投入,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去重点经营学校核心业务,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学校的“核心价值”,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使学校抓住了发展契机,招生人数连创新高, 2005年招生4000多人(当年招生计划1500人),2006年招生5100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1500多人,成为广西第一所万人技工学校。2008年招生人数达突破5800多人,在校生规模达15600多人。2005年,学校的数控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中央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2008年机械加工实训基地被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劳动部颁发“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和“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走上了产学研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之路,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3][4]。
四、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开发校本资源和能力所获得有价值的、宝贵的、难以被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提升的过程。它提供了学校成长的基础和基本发展方向,它是学校的发展战略核心。从战略层面看,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就是帮助学校极大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等职业专业人才,构造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为中等职业学校做大做强,拥有在行业的龙头领先地位,赢得现在和未来的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57所(公办40所,民办17所),教职工6514人(专任教师5165人),在校生81204人,年招生规模4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设备总值28245万元。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数量全省第二,唐山6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0所、18所,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11所(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
其中,主城区33所(公办19所,民办14所),公办学校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所(市职教中心、二职、四职、六职),市属中专学校4所(工业学校、农业学校、一财校、二财校),部门行业企业办7所(市卫校、建筑中专学校、理工学校、轻化工学校、纺织中专学校、工贸学校、城建中专学校),其它学校4所(技师学院交通学校、艺校分校、学院中专部、电大中专部)。
县域24所(公办21所,民办3所),公办学校中,市属师范学校3所(学院武安分院、大名分院、曲周分院),县级职教中心16所,部门行业企业办2所(永年卫校、峰峰卫校)。
(二)发展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2006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近250亩的市职教中心,并将市一职、四职、职业工业中专、邯邢冶金矿山局技工学校整合重组并入新校,当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市政府拟在主城区南部建设具备一流办学条件和实力的职业教育示范园,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2016年,以工程大学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拟定了《关于中专学校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拟整合主城区8所中专学校和3所学院分院,分别建设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目前,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研究。
2.经费投入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办)财政性经费投入达6.61亿元,比2014年增加0.93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325.62元,比2014年增长32.19%。同时,自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我市还积极落实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计6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26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2904人,“双师型”教师1435人,占专任教师的27.8%。
4.校企合作情况。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市出台并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了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市内外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县职教中心和成安县职教中心被省认定为校企合作试点校。
5.招生就业情况。2015年完成中职招生32060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职普比40:60,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9533人,就业人数为18684人,就业率为95.65%,对口就业率为75.13%。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全市共16所县级职教中心,199个乡镇成人学校,2015年招生人数15699人,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计培训2万余人在乡务农人员,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2015年,省教育厅又安排我市4所国家级示范校招收1000名“送教下乡”学员,实际招收1156人。今年,涉县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三)主要做法
1.突出战略地位,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强化各级责任落实。我市将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监测意见,加强了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职教中心的考核和监测,监测结果全市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督导巡查力度。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四是实行年度通报制度。我市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及全社会的监督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基础能力。我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4所学校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各县(市、区)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职教中心,广平县投资2.5亿元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402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曲周和肥乡也正在规划新建职教中心。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行了引企入校、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举办教育与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拟定了《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了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活动和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建活动,先后创建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组织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大批教师获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适当压缩文化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开发了一批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本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五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和《考核细则》,建立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每学期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切实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连续十几年领先。六是举办技能大赛,营造良好氛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连续3年承办了省汽车驾驶与维修大赛,先后承办了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学校也建立健全了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七是强化招生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出台了中职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职普招生比例作为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普通高中分流教育,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有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二时或高二下半学年转入职业教育,接受两年或一年半左右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就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成人教育培训、退伍军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此外,各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农村经济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便农服务平台,设置了便农农村技术网络咨询站,组成专门队伍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产业园”活动,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了实用的新技术,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九是组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指导委员会,集团内成立八个专业委员会,直接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市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金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63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4所、行业协会5家、金融和科研院所9家、工商企业25家。十是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市教育局组织19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北京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和主动对接,6所学校与北京有关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签订了职业教育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本月18日,又组织10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天津跟岗学习。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主动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争引进3—5所京津名校在办分校或附属学校,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
(四)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级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不达标。
2.职教资源分散,办学规模较小。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特别是主城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少、办学层次低等问题,缺乏优化组合,急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水平较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除教育和人社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办学,涉及主城区11所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在财政拨款、项目补贴、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不统一,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4.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补充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直属四所职业学校岗位编制数731人,实有教职工569人,缺员162人。市属四所中专学校岗位编制数519人,实有教职工数353人,缺员166人。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重复设置、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不能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和设施设备多年不更新,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距甚远。
6.东部和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10县没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超过1200人的学校只有3所。中西部6县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拥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的学校6所,在校生都超过了1200人。另外,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落实相关投入政策方面,中西部县要好于东部县。
(五)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投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严格落实成人教育费每人每年1元的政策,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政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经费使用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所收学费中划出30%,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奖励经费。
2.加大整合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品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布局,理顺管理体制,除人社部门所属院校外,其他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统筹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畅通补充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岗位编制数配齐配足教师,同时安排招聘计划,补充师资数量。允许公办职业学校采取“定编不满编”的方式,划出20%的编制指标用于外聘教师,财政部门要按照核定编制总额划拨教师工资的政策。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健全职业院校多种形式的培养教师机制,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为主渠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面向“三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对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普招生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教育局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扶持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清理并举”的工作思路,树立“安全、有序、规范、优质”的工作目标,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
(一)基本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3所(幼儿园596所,小学110所,中学22所,中等专业学校17所,各级教育培训机构108所),在校生近40万人,专任教师150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近18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多元化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1.以建章立制为引领,推进规范办学。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完成了《市民办教育条例(草案)》,出台了《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市民办学校事项变更核准备案办法》、《市民办学校评估考核细则》、《市教育局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管理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事前审批到事中指导再到事后监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了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大名县、肥乡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和《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
2.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民办学校管、办、评分离,逐步建立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和民办学校设置特点,依法对审批许可权限和对市直属民办教育集团及民办学校下放属地管理,制定完善了工作方案,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多元主体评价,最大限度激发了民办学校办学活力。
3.以严格年检为抓手,推进优胜劣汰。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台账,制定完善年检评估标准和细则,引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年检模式,提高了年检的公平性和公正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年检力度,共发现问题隐患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190余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学校12所,撤销学校5所。
4.以整治非法办学为突破,推进环境优化。近年来,联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全市共摸排非法办学544所,清理取缔180所,整改完成256所,并通过晚报、校讯通等形式印发《告家长通知书》和《致家长一封信》5万余份(条)。制作了非法办学停办、取缔法律文书样式,梳理和公示了执法依据。特别是在大名县率先试点推动教育摸排、联合整治、法院执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馆陶县、肥乡县、永年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清理整治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优化。
5.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新审批学校设置达标率实现100%。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严格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审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学先进,提质量”活动。在民办学校中开展了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公办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了育华中学、新曙光小学等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2015年,我市有5所幼儿园和19名举办者、园长、教师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和优秀举办者、园长、教师称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平台。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发展平台。先后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来邯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报告讲学,举办了“民办教育高峰论坛”。《晚报》集中时间和版面对我市民办教育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展示。同时,组织专家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120余条。四是狠抓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对全市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进行排查整治。期间,摸排全市民办学校校舍893栋,已实施校安工程132栋,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安全。
(三)存在问题
1.优惠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民办学校在规划布局、建校用地、税收优惠、经费扶持等方面未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险、职称评聘、获奖评优、福利待遇、退休养老等问题上做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省民办教育条例》中第十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与国办教育机构同等对待。”由于这些法规对民办教师合法权益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按照民非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缴费比例高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属于企业退休职工标准而不是事业编制退休教师标准,形成“缴费成本高、退休待遇低”的结果。同时,由于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性质的民办教师在自身权益方面差异性,使民办老师社会认同感较低,想方设法进入具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导致使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办学校师资培养的培训平台,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教育投入不足。省、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还未建立,与民办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也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民办教育的投入。
3.非法办学清理取缔难度较大。非法办学整治涉及综治、公安、城管、物价、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协调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和刚性的处罚措施,使非法办学整治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而出现反弹现象,影响了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的防范和办学行为的监管,也给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建议修订完善《省民办教育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省民办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省规范和扶持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省教育、财政、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省民办教育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民办教育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借鉴北京、深圳、宁波、金华、东莞、太原、潍坊等地经验,建议省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同时,对实力强、诚信高的社会人士踊跃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给予一定荣誉称号。
3.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民办教育的相关土地扶持性政策,将《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民办教育条例》有关民办教育土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办教育真正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土地扶持政策。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使民办学校应该享有公办学校同等优惠待遇。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教师待遇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我省有关公办民办教师地位平等的具体可操作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事业编制,对不同学校核定不同数量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中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部分,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一定补贴。逐步探索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事业单位投保,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避免优秀教师从民办到公办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公办学校招聘教师根据教学周期规律,提前半年面向社会公告进行招聘,即公办学校须给出所招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为期半年的“换岗过渡期”,避免民办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经常遇到措手不及、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
——摘自吴礼奇日记
从普通中职学校到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再到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自1985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池州市职教中心校长吴礼奇带领着他的精诚团队,完成了自己从教经历中的一次次“转身”。
他是老师、学生眼中的“亲民校长”,工作中尽显谦和、儒雅的学者气质。他也是冷静、果敢的教育改革者。26年前,当吴礼奇结束了学生生活被分配到安徽交通成人中专学校时,他便将自己全部的精神和情感安放于此,他的人生之旅也自然与教书育人、办学治校联系在了一起。26年来,他始终以开拓者的勇气、耕耘者的勤劳、改革者的睿智走在教书育人和教育改革的前沿,用执着与真诚书写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无悔人生。
当我们聆听到他对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当我们走近他的工作和生活,亲耳听到同事、学生和家长对他的评价和赞赏时,无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他情牵教育、心系人民的高尚品德所震撼。
严整校风,让濒临关闭的学校“活过来”
始建于1981年的安徽交通成人中专学校,占地近40亩,建筑面积还不到2000平方米,只有10个标准教室和五间辅助用平房。2002年吴礼奇刚任校长时,由于生源少、自身办学条件差、学生就业困难,学校招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因经费紧张,学校面临难以为继、无法生存下去的尴尬局面。一般人可能会这样想,学校就这么一点大,二十几个教师,办好与办不好都没有多大区别。可吴礼奇却没有这样想,他认为上级领导能把自己放到这个岗位上,是一种期待,也是一份责任。因此,他苦苦探求学校发展的新思路。
他认为学校招生困难,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好,二是办学形式单一。根据学校实际,吴礼奇在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大胆在校内进行人事和工资制度改革,所有教职员工竞聘上岗,工资向一线倾斜。吴礼奇任安徽省汽车技工学校书记时就负责学校改革,将汽车维修专业向社会拓展,对年轻女教师和教职工进行培训,扶助她们开办幼儿园及出租车公司,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分流教职工30余人,既解决了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又为学校增加了收入。到了交通成人中专学校后,他再次运用这一成功经验。为了抓住机遇、吸引生源,同时也为地方企业服务,他带领校招生就业办的同志主动出击,与省内外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商谈,签订定向培训协议。为保证教学质量,他设法共享他校的教学资源。2001年开始与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2004年开设奇瑞班、星马班;建立了马鞍山瑞安汽车有限公司、芜湖新福利公交公司、芜湖运泰集团等校外实训基地14处,可同时安排500人进行实训。2005年,学校下辖的汽车驾驶培训学校成为独立法人单位,安全生产培训获三级资质,驾驶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实现了跨越发展。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及社会培训。自2003年以来,累计开展社会劳动力培训30000余人次,成人教育年毕业人数达500人,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吴礼奇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学校形成了一条服务社会、发展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面向市场,主动为社会培养各类所需人才。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安徽交通成人中专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校由创办时的在校生不足150人发展到2010年在校生近2000多人,专业涉及汽车应用技术数控、汽车维修、电子、计算机等多个专业。2004年,学校兴建了一栋可容纳近500人的学生宿舍。从2005年开始,相继兴建教学楼、实训楼,又征地40亩作为驾校,建筑面积达70000多平方米,并兴建了两个篮球场,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办学成就也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的认可。
“思想有多远,职业教育的路子就能走多远”
从2008年9月开始,短短三年时间,池州市政府先后将原池州职教中心、池州体校、综合技工学校、安徽交通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组建成新的池州市职教中心,任命吴礼奇任职教中心校长。
摊子大了,头绪多了,担子重了,面对眼前的困难,吴礼奇没有犹豫,他义无返顾地走马上任了。他的思绪在现实与未来之间跳跃着,他要用自己的智慧与赤诚,继续谱写池州职业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那么,怎样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洲,把池州职教中心办成一所有特色的名校,继而实现把池州打造成皖南职业教育基地的发展目标呢?怎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呢?经过反复的思索之后,吴礼奇给出了破解这些难题的最佳答案:“抢抓机遇,搭载全国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列车,以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创新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行为,深化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学校的超常规发展。”
2010年11月,池州市职教中心成功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评估验收,2011年5月,正式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紧接着学校又启动了争创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作。申报“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谈何容易!吴礼奇倔强地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美好蓝图:一定要把池州职教中心建设成为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基地。
创业,需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需要创新思维。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吴礼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没有钱,做什么都无从谈起。为了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问题,吴礼奇一步步开始实施自己的一系列大胆设想。
他首先想到的是利用现有条件搞创收。学校在扩大驾校基础上很快建起了汽车修理专业的实习厂部,可对外营业;与企业合作,利用机电专业设施为企业加工零部件,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增加了学校收入。目前,学校正在兴建培训中心,扩大短期培训业务。
吴礼奇不辞劳苦奔波于安徽省市教育和各级行政部门之间,跑项目、要资金,接连申报了三个项目,一是校安建设资金项目,争取到校安工程资金1002万元,用于图书馆综合楼、学生公寓建设;二是申请到中央财政支持资金1000万元,用于实训楼、培训中心建设;三是国家财政支持的汽车专业维修实训基地项目,获得中央和市政府扶持资金320万元。这些资金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2011年6月,学校正式启动了争创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工作。“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在安徽省的名额仅有30个,首期申报过后,已有10所学校捷足先登。若申报“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成功,将获得1000万元专业建设资金,有了这笔资金,学校的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旅游管理和汽车运用四个重点专业以及安全生产培训和数字化校园两个重点项目建设都将获得有力的支持,对学校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面对机遇,面对众多强手,吴礼奇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最终在今年安徽省15所成功申报的学校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多措并举,倾力打造优质专业品牌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行业关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专业的设置必须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生命力,能为学生一生的事业发展夯实基础。吴礼奇带领学校始终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瞄准市场办职教,对接行业办专业,为地方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集团化办学等方面举措连连,成效显著。
池州市职教中心按照池州市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和专业结构调整计划设置专业,一方面利用池州体校的丰富资源,与省体院联合招收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高职学生;另一方面利用安徽省交通技术学校的优势资源,与省内高职院校联合办学,招收机电、汽车等专业五年制高职学生,尝试建立中职向高职发展的立交桥。2011年,在生源减少、普高扩招的不利条件下,学校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早动员、早宣传、早发动,分片领导和分校教师群策群力,招收各类全日制学生950余人。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着力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技工学校、驾校的平台,积极与劳动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开发区和江南产业集中区横向联系,运用现有的优势实习实训和师资条件,主动承担为池州经济发展培养大批紧缺技能人才的任务,年均培训达7000人次。
目前,池州市职教中心专业建设实现了市场化,汽车、机电、电子、旅游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已成为品牌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实训基地、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机电技术应用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电子电器专业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创新试点专业,英语和汽修两门课程被省教育厅作为精品课程予以立项。学校与省内海螺集团、美菱股份、奇瑞汽车、星马汽车,市内白鹰集团、九华股份、颐和新能源,省外如昆山富士康、浙江仙鹤集团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头走路
吴礼奇经常跟学校的老师说:“领导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要去做。”职教中心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学校实行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任务重、责任大。吴礼奇总是带头值班,严格执行教师值日要求,从不懈怠,尤其是周六、周日,他总是主动要求多值班而让其他教师多休息。招生期间,他总是带头跑学校,真诚待人,以情感人。
到职教中心念书的孩子,大多初中时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也常常是被忽视或被批评的对象。“这些孩子是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本来就自信心不强,容易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所以,他们更需要关爱、鼓励和认可!”吴礼奇常常对教师们这样说,他大力倡导“赏识教育”,让学生在鼓励中找回自信。
每年新生入学,池州市职教中心的班主任在向学生讲明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也会让每个学生进行“自我表扬”——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都有什么优点。一个学期下来,再让同学之间相互“评长论短”。最后,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看看自己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还需要引起注意、加以改正。
“总之,只要学生稍有进步,都要在全班或者全校进行表扬。”吴礼奇说,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感到“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回报”。
吴礼奇要求老师们用“放大镜”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爱构建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立体式的德育模式。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常说:“学校无小事,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大事”,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学校管理制度,确定岗位,责任到人。学校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定期开展法制与安全教育活动。近十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人身伤害事故,在校生犯罪率为零。如今,走在池州市职教中心的校园里,你会发现校园里没有一个人乱踏草坪,所有的设施都一尘不染,学生充满了感恩之心,对学校感恩、对老师感恩。
在吴礼奇和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池州市职教中心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2001年获“全省职教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全省中职德育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关键词】轨道交通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2-02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实现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能否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最高标准的专业教学质量目标,必须逐步建立以专业建设科学性评价、教学条件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和社会声誉评价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为交通服务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专业建设科学性评价
1.专业设置科学性评价
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在整个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所以,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是重要的一环。
2.课程开发科学性评价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它是职业教学的核心,其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是由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组成。
(二)教学条件质量评价
1.师资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既要有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专业实践技能和经验,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2.实验实训条件
包括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职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教学管理制度
它是规范教学工作,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用于保证教学工作有秩序、有成效地进行。学校建立并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23个程序文件及71个作业指导文件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三)教师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评价
所有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以要制定有效的制度公平、公正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听课制度
一方面成立由主要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及教研组长参加的听课小组,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另一方面建立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3次。
2.督导制度
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提升。2001年成立教学督导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建立了校、科、组三级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
3.教学检查制度
一方面,学校对各教学部门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进行检查,实行三查两控制。
4.学生信息反馈制度
每周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记录表》,注重学生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
5.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制度
实行教师两年两个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到企业参观学习、举办教师下企业实践汇报会等活动,使教师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了解行业人才新需求,市场发展新方向。
6.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比较客观,但有时会出现主观偏差,通过数理统计并借助微机处理以达到学生评价的公正性。
(四)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结果评价
这是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核心是看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胜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的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等职业岗位的意志品质;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为任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应变的能力,如自我调节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2.必备知识与理论
必备知识与理论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应该看到,胜任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的职业岗位工作,是本学生毕业的最基本标准;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涯进行的必备条件;而一定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3.职业技能水平与“双证”率
作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对应的某一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是用职业资格证书来衡量的,所以用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来进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标准是较为客观的。本专业要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
4.获奖情况和成才典型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在校生的校内外获奖情况和毕业生的成才典型,反映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力,也是本专业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外在指标。
(五)社会声誉的评价
该指标的目的是看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以反映本专业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短期培训、技术开发与推广五部分内容。
1.就业率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吸引生源的最大优势就是就业率。就业率是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主要标志,能直接反映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并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可比性。
2.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就业率的一个延伸的指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工作称职率、岗位晋升率、平均工资水平及自主创业及对口升学等。
3.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
录取学生的报到率以及学生在不同学期(学年)的流失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是学校社会声誉的表现形式之一。
4.短期培训
本专业设置的功能除了提供正规的学历教育外,还应该包含为社会主动、积极地举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相关工种短期培训的功能。短期培训既有相对灵活、变化较快的特点,同时也有各种实践性教育占突出地位的特色。社会选择短训时,讲求“实用”、“时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行业地位。
5.教科研与成果推广
本专业要发挥本专业教师教科研优势,联合广州地铁公司、深圳地铁公司,进行交通行业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服务交通,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贡献。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
(一)深入调研、科学设置专业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调研就难以遵循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就会导致专业设置不适合生产需求、不服务“市场”,也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教学资源浪费,专业招生的困难。所以,专业设置前一定要了解国家《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科学设置专业,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精神。
(二)科学开发课程和教材
职业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所以本专业课程开发务必根据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等岗位工作的技能操作要求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时数、考试考查、实验实训等,是学校确定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发技能型实用教材等的总和。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改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与广东地方铁路有限公司,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深圳地下铁道总公司等交通服务行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巩固和完善“2+1”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特点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交通客运高峰周期的生产规律特点,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运”等客运繁忙阶段,学校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行业和企业进行阶段性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四)建设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主要条件,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从专任教师的数量和结构看,要保持合理的生师比例、职称结构比例,提高专任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专业课教师数量要充足;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来看,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五)建设和完善教学设施
包括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本专业必须设有工位充足轨道交通实训室,包括轨道交通模拟沙盘,供电系统和行车组织基本操作和展示,以及行车组织实训室等到校内实训条件,培养学生岗位技能。
(六)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根据城市轨道运输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务必针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学实践,目前,在城市轨道运输与管理专业教学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当推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能力培养为本、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普职协调发展;质量保障;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46-06
201 1年,湖南省《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对2010-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重点进行了部署,而《纲要》实行的这10年间,同时也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湖南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的要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应达到高中以上水平。因此,这个时期必须在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获得人力资源水平的再次提升,使经济建设由低层次的人才支撑转向中高层次的人才支撑。本文主要对《纲要》中有关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进行解读,同时对实现目标的难点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目标的若干策略选择。
一、《纲要》中有关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解读
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纲要》明确提出了湖南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其中“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纲要》中对高中阶段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定是从数量和结构商方面进行规定的:数量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83.2%达到2020年的93%,在校生由2009年的200万人达到2020年的223万人。结构上,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求普通高中“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实现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2009年的80.9万人达到2020年的114万人。除此之外,在发展任务方面,《纲要》对如何保障高中阶段教育质量进行了较多的关注,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发展应积极扶持农村贫困地区尤其是大湘西地区普通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消除薄弱学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发挥示范性高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通过探索创建综合高中、特色高中,推进办学模式多元化改革;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应“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监控、评估与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和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和扶持涉农专业建设,加大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抓好农村青年职业农民的培养,建立免试入学制度和弹性学制;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应该说,《纲要》中提到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数量方面的目标实现难度不大,根据我们对湖南省2009-2020年学龄人口基数的测量(表1,图1)湖南省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基数的发展趋势从2009至2015年是呈下降轨迹的,2015年后一直到2020年开始保持缓步回升的态势。所以到2020年在校生人数增加23万人的难度并不大。发展的难点与重点是教育结构的如何协调发展以及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障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实现湖南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难点分析
1.投入能否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按比例从高到低主要包括政府投入、学生负担和社会资金投入3种主要方式。其中政府投入是最主要的,经费投入方式相对较为单一。
首先,从政府投入来看,《纲要》并没有明确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人数量,但在经费保障一条中对整个教育经费的投入有一个总的规定:“2012年前,继续执行建设教育强省投入政策。其中,市州、县市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省本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投入、新增政策性人员经费和国家规定省级配套的项目经费之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要确保2012年国家按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分解到我省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落实到位。每年各级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部分,按年初预算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安排用于教育。参照“普九”化债模式,对高校、高中阶段学校债务进行分类,积极化解教育债务。”也就是说,这期间,教育投入相比以前是有较大的增长的。但各级各类教育如何分配不得而知,从以往的经费投入的分配情况看,在对各层次教育的投入中,由于受国家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整体战略及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在三级教育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从生均绝对值比较,高中阶段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远低于普通高校,从增长幅度比较,2005年以来虽有增长却比不上普通初中的增长幅度。而现实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即,这些年在“普九”的推动作用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作用下,我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猛、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投入不足,许多学校负债现象十分严重。如岳阳市普高负债总额就达5.7亿元,最多的学校负债7200万元,湘潭市高中阶段学校负债总额也达6亿多元。《纲要》中规定新增的教育投入实质上很大一部分用于了学校的化债,而没有真正用于事业的发展。此外,还存在一个隐忧,即2012年即将过去,这些政策是否能继续执行或者政府投入的力度会因此减小还是一个未知数。
其次,从学生负担来看。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按照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属性的归类,属于准公共产品,可以也应当由个人适当负担一部分成本支出,负担水平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自从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教育消费领域中引入市场机制,时至今日,教育消费已逐步成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一项重要的主体项目。根据相关统计,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绝对值逐年攀高,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逐步增大,只是近几年由于义务教育免费等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比例虽稍有下降,但仍一直稳定在10%以上。根据一项国际统计资料,教育支出占整个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在低收入国家(地区)为3%-4%、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为5%-7%,高收入国家(地区)为8%-9%,目前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多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说明在教育支出这一项中,学生的负担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再想向上突破是比较困难的。
再看看社会投入。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湖南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发展十分迅猛,从2000年的166所增加到2007年的483所,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作为民营资本,投资教育都将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最低原则是其预期收益大于市场贴现和投资成本之和,也就是不会接受亏本的结果;最高原则是预期收益不低于对其他方面投资的收益。很明显,这种收益来源于学费(包括择校性收入等)的节余。而受教育公平政策和居民支付能力的限制,学费水平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有较大提高的。这也就意味着社会投人的比例不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教育投入的几种主要方式中,制约其持续增长的因素均客观存在,能否保障经费的持续增长,仍是一个未知数。
2.普职如何协调发展?
普职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属于教育分流范畴的问题,教育分流是指学校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意愿与条件,把接受完一定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分成几个流向,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教育分流的规定是:“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对社会而言,普职分流对社会的经济协调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人才的合理配置等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个人而言,初中毕业后的普职分流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个人人生命运的一次重大抉择,包括对自身职业的规划、人生的历程甚至以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等都具有重大影响。普职分流的标准是什么?应遵循怎样的程序?这个似乎应该很明确的问题在现实中却相对缺乏。现实中普职分流的实际情况是:一切以分数为标准。成绩好的读普高,成绩差的读职高,这似乎成了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唯一的也是公认的选择标准。这种唯知识论的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爱好及智力发展的特性及将来的成长性等。在这样的标准下,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而进行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这种观念层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普职的协调发展。
普职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中职如何发展的问题。就目前湖南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对职业教育层次的要求上,除工业化中期要求的高职培养的高级技能人才,更需要中职培养的一般技能工人。据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各种职业类别对教育年限的要求以12年为最多,也就是说在职业教育方面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是最大的。另外,在欧盟成员国中,有11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超过50%;德国汉堡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例甚至高于60%。湖南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欧盟尚有一定的距离,按照社会越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越大的规律,那么目前湖南对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中,中职应占更大的比例。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期间,湖南的中职教育却遭遇到较大的滑坡,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二是由于独生子女比例增加,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三是一些地方没有及时处理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系,过多地强调高校扩招和扩大普通高中,而对中等职业教育在政策上没有给予有力的支持;四是中职自身的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问题,过多借鉴普教模式,缺乏应有的特色,所教的内容理论的东西多,实践的东西少,使得其毕业生赖以生存的动手能力较为缺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正因为如此,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发展农村中职教育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出:“湖南省将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确保全省高中阶段教育中职比例超过普高。”也因此为湖南普职的协调发展定下了基调。即控制普通高中发展节奏,积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为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按普职大体相当、中职略大于普高的要求,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将采取有效措施,核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并严格控制,积极面向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员退役军人等招生。在普职发展严重失衡的地方,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3年内达到普职1:1的要求。同时提出:“尽快出台《湖南省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按国家政策积极稳妥推进中职免费教育。”但据调查统计,2010年湖南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比低于30%的市州有5个、县市区有61个,分流比低于10%的县市区有4个,个别县市中等职业学校甚至名存实亡。这种教育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人才结构失衡,导致我省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企业用工荒与新增劳动力就业难矛盾日益突出,由此也折射出全省普职协调发展的问题仍然相当严峻。
3.教育质量如何得到保障?
首先分析普通高中的情况。《纲要》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就目前湖南普通高中的发展情况而言,由于学龄人口持续减少等原因,普通高中的规模近几年相对稳定,重点是如何保障质量?众所周知,升学、就业、育人是高中教育的3个不可或缺的功能,目前的几种办学模式也均是围绕这3个功能来进行设置的,如示范性高中主要功能是“升学”,综合高中则在“升学”的同时兼顾了“就业”,也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职业教育的成分,而“育人”则应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下都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功能。而在现实中,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绝大部分均认为就读普通高中的唯一目的就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升学”功能最为重要。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普通高中的“三维”功能变得相对单一,示范性高中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尽可能送入上一级学校就读;综合高中本来是对普通高中办学的一种补充,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综合高中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职业教育仅仅作为一种附属,并没有真正起到综合高中应有的作用;民办高中更是把升学率作为生死存亡的大事对待,因为没有升学率作保障,民办高中的处境将最为艰难。正因为如此,各类高中学校均把“升学”功能排在第一的位置,始终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打圈圈。这种在高考面前的“唯考分论”使不同学校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单一,学校由于区位、文化、个性形成的差异逐步融解,每所学校都在血战“高考排行榜”,最终少数几所学校杀出重围,成为“名校”,而更多的学校在这样残酷的竞争面前不仅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更把“育人”的基础功能丢失,得不偿失。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唯有实施个性化、特色化办学,走错位发展的道路,让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基础办出特色,适应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与个性需求,并因此逐步改变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使人们不再将高考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但这种改变的过程将是十分艰难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及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才有可能实现。
再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情况。“十一五”以来,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之所以超过初中和高等教育,主要得益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2010年,湖南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年招生40.32万人,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9.61%。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却相对落后。据统计,全省从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开始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6:1。而教育部曾在2001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试行标准》中第5条和第6条中明确规定:城市学校学生规模960人以上,专任教师不少于55人,农村学校学生规模600人以上,专任教师不少于35人,由此测算的生师比为17:1。2007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要逐步达到16:1左右。差距之大,一目了然。《纲要》要求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作为实现普及的中坚力量,中等职业的发展速度不能减缓,如何在速度不降的同时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确保质量不降甚至有所提升,将成为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湖南高中阶段发展策略之选择
1.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多元化办学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而导致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比例偏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阶段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一方面应呼吁政府认识到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战略作用,增加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应积极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中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一直以来,社会力量参与各级教育的办学中,高中阶段所占比例是最低的,如2009年,在各级民办教育中,普通高中仅占7.5%。因此,支持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中办学,将是教育投入的一个有力的增长点。此外,实现高中阶段的多元化办学,除了办学主体之外,还应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这对打破学校僵化的办学模式,激发学校的潜能和活力,提升学校的“选择性”和“竞争力”,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大力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它是学校独特办学理念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品牌形成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由于高考及高校招生制度的强大影响与制约,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学校均缺乏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必须加快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改变目前高考“独木桥”的现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扩大高考科目的选择范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政策的导向对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开始呈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如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说明目前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正日益多元化。随着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持续扩大以及相关制度的不断推行,将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更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的培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其次,在学校创办特色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为特色高中的建设创造条件,特别是在实施特色办学方面赋予学校较大的办学自,如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为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同时将特色办学考核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校长应加强对学校特色形成的思考,通过自身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明确学校办学特色定位并付诸实施。
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师生在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之路,塑造并整合特色,科学定位并完成两项基本任务:一方面要在学校内部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特色化发展,并形成学校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与个性。另一方面,特色学校必须要取得优异的教育和办学成果,在培养人才方面效果显著。特色化办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高水平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学校,从环境到细节,都需凸显学校特色的熏陶功能;从传承到发扬,发挥学校特色的凝聚功能;从静态到动态,搭建学校特色的活动平台。
3.调整师资结构,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力度
从近几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变化规律来看,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普通高中的规模相对稳定,生师比较为科学合理,据统计,2009年全省普通高中的生师比约为16:1,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生师比大致相当。主要问题存在于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十一五”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大发展,2009年的招生规模甚至超过了普通高中,但与此同时,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落后,生师比超过教育部相关规定二倍之多,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此外,在数量匮乏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文化课教师相对富余,而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对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在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时,除了扩大培养规模外,重点是加大专业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引进新教师充实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富余文化课教师和淘汰专业的相关教师的转型培训力度,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挖潜,使之重新焕发活力,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此外,加大教师的培训进修力度,形成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并使之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管理项目。
4.构建县级职教中心新模式
原则上要求每个县市区集中力量重点办好1所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首先是要稳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切实纠正“重普教轻职教”的错误观念,下大力气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目前可按照1:1的比例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力争将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稳定在35万人左右。其次是要下大力气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之形成规模,办出特色,切实改变中等职业教育薄弱的局面。在建设好县职业中专的基础上,构建县级职教中心新模式。这方面可参考岳阳县的一些做法。
一、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4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和部署全市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朱惠权副市长作了全面的工作报告,花建慧市长认真分析了“科教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急需高技能职业人才,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与市场需求对接,围绕市场来办学,积极探索社会化办学、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要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确保落到实处,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共抓教育的格局。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蚌政[**]64号),从提高认识、切实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巩固基础、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大力支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联系实际、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突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化环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领导、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认真做好职业教育调研工作。为做好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工作,我们在去年市政协职教调研基础上,对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办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方案,经局领导审阅后报送市政府分管市长。为学习先进地区职教工作经验,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劳动、财政、农委、教育及三县分管负责同志赴山东进行了职业教育专题考察学习,这次考察活动规格高,调研的内容广泛,对如何发展我市的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形成的考察报告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意见。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非常重视,6月2日-3日,省委副书记张平率省委政研室、省教育厅、省劳动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到**进行职业教育专题调研,张平书记一行在实地考察我市部分职业学校、听取了4所职业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张平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年省委的重要工作之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科教兴皖战略、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完善发展规划。要积极探索体制创新,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要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大力实施就业资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促进职业教育加速发展。
三、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工作。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今年全省职业学校招生要比去年增幅20%,由于我市去年招生力度大,职普比位居全省前列,因此,我市今年招生增幅任务重,困难大。为完成今年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任务,在年初的职成教工作会议上,已将招生指标逐县、逐校分解。为保证今年职普比例协调,市教育局明确提出实行职教招生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职教招生一票否决,印发了《**年**市初中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和《**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对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招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加强宏观调控,保证职普比例,今年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比去年提高了60分。各职业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招生宣传,除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招生广告外,各职业学校还组织力量深入到学校、班级、考点及农村初中进行招生宣传,职教中心等学校还发放了教育券,对农村学生到市区职业中学就读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职成教科还与基教科合作,编写了**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报考指南,市区所有职业学校都在指南中具体介绍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加强数控技术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在省教育厅的关心下,我市职教中心积极申报,市教育局就150万元匹配资金问题及时向市长、分管市长报告,从新增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50万元专项经费并作出书面承诺。同时职教中心修改了校园规划,拟新建2000平方米的数控车间,已购置了价值70余万元的数控车床、铣床。
四、做好省“三重”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在市工艺美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骨干专业、市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骨干性示范学校、五河龙潭湖职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种养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遴选了部分项目申报省“三重”建设项目,经省专家组评审,固镇任桥职中机电、工艺美校服装、**二职高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三个专业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骨干性示范专业,怀远马城职中“阳光生态园”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截止目前,省“三重”建设我市均有项目。
五、做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工作。今年对口高考实行“3+X”改革,为适应改革的需求,我们及时转发了省教育厅《**年**省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方案》,在毕业班老师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两次召开座谈会了解基层学校适应改革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同时对市区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两次模拟考试,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为做好对口高考考务工作,严肃考风考纪,我们对监考教师进行了考前培训,印发了《**市**年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务工作手册》,将考试工作各项内容编印成册,既使考务工作人员熟悉了考试的各项工作要求,也使考试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为做好县区考生的食宿和安全工作,我们在两个考点启用了学生宿舍,对600余名县区考生统一食宿,封闭管理。今年全市共有1088人达到建档分数线,其中本科达线79人,均超过全省平均比例。
六、做好职教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优质课评选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总结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促进我市职教科研、教研水平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我们举办了**年**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优质课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已收到论文56篇,课件10个,优质课15节。目前正组织力量进行评比,并从中推荐优秀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赴省评选。推选17位骨干教师参加中国职教学会专业教学委员会。同时,注重职成教干部、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选调11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全省职业学校农学、机电、数控技术等专业培训。
七、做好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工作。《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发施行后,我们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从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学与行政管理、财产与财务管理、办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检查评比,特别对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专项要求。各民办教育机构都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情况进行了审计,市教育局组织力量协同所在县、区教育局对民办学历教育学校进行了集中检查,检查结果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后,对每所学历教育学校都印发了年检情况的通报,提出了学校今后努力和加强的方向。根据民办教育机构审批权限,我们将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下放给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移交了有关原始档案资料。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向省教育厅申报了私立行知高中联合办学材料。
八、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今年我科共办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6件,其中局领导领衔办理2件,市领导领衔办理1件。在办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事先了解意图、办中征求意见、办后当面交流的办法,每一份建议、提案都与建议、提案人当面交谈,互相沟通,办理工作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一致好评,均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在办理马局长领衔的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9号《关于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扶助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时,我们两次与建议人取得联系,答复初稿经马局长审阅后,我们又当面征求建议人的意见,根据建议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又对答复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办理工作受到建议人的好评。
九、认真做好市级目标任务督查督办工作。根据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关于**年市级目标任务分解工作要求,我们把职成教科承担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校招生增幅10%的任务作为重点予以督查。职业学校招生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预计中考成绩公布后将迎来一个招生。各县、乡镇、村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时,采取讲座、办培训班、播放影碟、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种植养殖、服装裁剪、电脑、园艺花卉、病虫害防治等专题系列培训,已完成培训22.2万人次,完成市级目标任务的111%。与市教育电视台合办的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专栏节目由于时效性、实用性、针对性强,在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中发挥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十、加强科室建设,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不断提高科室工作人员思想道德修养、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严格工作标准,严明工作要求、严肃工作纪律,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严格执行机关工作纪律暂行规定。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科务会,研究职成教工作现状及改革发展的措施,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
下半年主要工作:
1、继续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确保职业学校招生目标任务的完成。
2、开展职教优秀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评选工作,并从中遴选优秀作品赴省参评。
3、组织《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宣传工作。
4、做好职业学校“三重建设”督查工作和职业学校学生技能鉴定工作。
5、开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
6、举办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
7、开展民办教育机构年检工作。
8、组织成人高校函授站年检及成人中专、成人高中毕业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