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项目负责人岗位职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项目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所拥有的人才、知识和创新能力优势在科研工作中十分突出,高校已成为我国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力,各高校普遍高度重视科研活动的开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筹集的科研经费总额均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占院校办学资金比重大幅攀升。但是,高校落后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与科研经费收入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亦愈加突出,成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制约因素。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科研经费支出混乱
当前,部分院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松散,财会人员在经费支出时审核不严,造成经费支出账目十分混乱。一些科研经费成了“人情款”、“私房钱”或者招待费,甚至汽车和房产购置费均被纳入经费的列支范围,科研经费成了装纳一切的“大箩筐”,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比例达不到五成。尤为严重的是一些科研人员通过虚开发票、购买假发票和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手段套取科研经费。部分项目负责人私自签订各类经济合同,通过科研协作费、设备代购费等名义将经费转至与其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账户上。部分科研项目仪器设备采购时无任何相关部门审批、验收手续,设备购置不入学校固定资产账,造成科研经费严重流失。
2、科研管理费提取不规范
科研管理费是高校开展科研项目管理的辅助支出。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管理相关规定,科研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提取科研管理费,且提取的管理费必须纳入院校预算统筹使用。目前,部分高校将科研经费视作“大蛋糕”,将提取科研管理费作为掩饰手段,校内各部门实行“雁过拔毛”,对到账科研经费提取高比例管理费,然后以创收经费名义分配到各部门。少数院校为了激发项目负责人申请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作为科研业绩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不仅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而且扰乱了高校正常经济秩序。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追求每年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科研业绩津贴而无心教学工作,忙着申请项目,争取经费,最终忽视了项目开展的进程管理和质量控制。
3、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
高校科研经费属于国有资产。各高校应根据院校科研事业发展现状,制定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相关制度规定,明确结账时间以及结余经费用途。目前,许多院校尚未制定科研项目结题结账相关管理办法,或有相关制度规定而不落实执行。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成为部分项目负责人的“活期储蓄”,在项目完成后相当长时间内,财务部门不按相关规定处理结余经费。一些项目负责人在离职甚至退休后还在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列支个人费用。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一般来源于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两个渠道。纵向科研经费是指我国各级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性科研资金的投入,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受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组织委托开展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经费。多渠道、高增长的科研经费需要完善的体制和创新手段加以管理。目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领导不重视,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1、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近几年,高校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经费总额大幅度攀升,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复杂。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外政府和其他国际组织。如“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这些渠道的科研经费一般都有独立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目前,许多高校尚未根据院校科研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应本校现状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造成财会人员在经费管理中没有健全的制度可以参照,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不统一、不连续。部分院校领导只重视教育事业经费管理,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一些项目负责人和财会人员错误的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的私人经费,不需要像教育事业经费管理那样严格要求,造成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2、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自为政,相互脱节
高校事业发展中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一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称之为“运营”(Operations);另一类是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称之为“项目”(Projects)。项目是为实现既定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具有独特性的一次性工作。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活动。科研经费管理与日常人员经费、业务经费或办公经费管理有明显区别,需要通过现代项目管理手段来加强管理。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三大环节能否成功运作,其中成本管理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项目管理理念,造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财会人员不参加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参与项目概算和预算编制,无法落实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项目完成后,财会人员被排斥在项目验收环节之外,无法参与财务决算与项目绩效考评等管理工作,造成部分院校只注重项目申请,不重视管理,给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3、会计基础工作差,经费管理混乱
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收入现状对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经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财会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梯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许多院校只注重教学、科研、教务和学生管理岗位的人才培养,忽视财会人才队伍建设和岗位培训。部分高校未设置专门岗位管理科研经费,岗位职责混乱,到账科研经费不及时入账。有些院校财务部门不按照经费来源对不同项目单独建账,将同一项目负责人的不同渠道、不同项目周期的项目经费打包处理,造成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混乱,无法监控各个项目的财务进展情况,更谈不上项目决算。财会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时,对政策把握不准,业务能力有限或责任心不强,审核不严格,不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项目经费预算控制经费支出,造成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账目混乱。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高校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加强部门协作,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逐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落实经济责任制
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解决经费管理突出问题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根据发展实际,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以各类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适应院校自身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则可依。同时,高校还应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院校经济责任制范围,规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决算工作,明确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细化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加强仪器设备采购管理,规范科研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手续。财务部门应加强财会人员管理,根据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制定奖惩措施,提高财会人员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部门协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离不开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紧密协作。高校科研部门应与财务部门相互协调,共同管理,才能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科研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财务数据估测、预算编制、中期项目评估、项目完工决算都离不开财会人员的专业指导。从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到经费入账、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结题结账的整个过程内,科研部门都应与财务部门协调工作,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同时,财务部门还应根据科研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收集项目开展进程中经费支出等财务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共同督促项目组按项目进程合理使用经费,加强项目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科研经费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加强财会人员对国家科技政策、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经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培养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将财会队伍建设纳入院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年龄构成合理、知识结构完善、综合素质高的财会管理队伍。
财务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对不相容岗位予以分离,设置专人管理科研经费,明确岗位职责,并在一定时间内强制轮岗。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对到账科研项目经费及时进行入账,并根据项目分类设账,避免不同项目科研经费相互混淆。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加强经费支出审核,对不合理、不规范的支出坚决予以退回,并做好法规制度和财经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对舞弊行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部门领导或分管院校领导汇报。财务部门还应该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各科研项目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并通过网络等方式供分管院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查询,以了解经费到账情况和支出明细情况,共同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玉霞: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看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J].经济师,2006(8).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为申请农药登记提供数据而进行的试验,包括产品化学、药效、毒理学、残留和环境影响等试验。
第三条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开展农药登记试验应当遵循本规范。
第二章组织和人员
第四条农药登记试验单位(以下简称“试验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配备试验单位负责人、试验项目负责人(试验技术负责人)、质量保证人员、试验人员、档案管理员、样品管理员等。
第五条试验单位负责人应当为法定代表人或者取得法人授权的人员,主要职责包括以下方面:
(一)全面负责试验单位的建设和组织管理,确保试验单位能够履行本规范;
(二)配备相应的设施、仪器设备、材料和人员,确保项目及时正常开展;
(三)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留存每位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培训情况、经历和工作职责的记录;
(四)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加强业务培训;
(五)组织制修订标准操作规程,保存所有版本及修订记录,确保按最新版本执行;
(六)设立质量保证部门,任命质量保证人员,并确保其履行职责;
(七)制定并及时更新试验主计划表,掌握各试验项目的进展,每个试验项目启动前任命试验项目负责人,在多场所试验中根据需要任命试验分项负责人;
(八)确保试验项目负责人、试验分项负责人、质量保证人员和试验人员之间信息交流通畅;
(九)监督试验项目负责人书面批准试验计划,并提供给质量保证人员;
(十)建立计算机系统,并按照本规范要求进行系统验证、运转和维护;
(十一)提供良好的安全防护措施;
(十二)与委托方签订委托协议或合同,明确试验计划、完成期限等,及时将协议或合同、样品封样编号及产品名称、试验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预计启动和完成日期、试验地点等信息上传至农业部规定的农药管理信息平台。
第六条试验项目负责人应当对试验全过程和最终试验报告负责,主要职责包括以下方面:
(一)批准试验计划,确保试验计划满足委托方的技术要求;核查试验条件,确保满足试验要求;
(二)及时向质量保证人员提交试验计划副本,在试验过程中与质量保证人员保持有效沟通;
(三)确保试验人员可随时获取试验计划,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或试验准则开展试验,确保安全防护措施执行到位;
(四)及时了解试验偏离的情况,审批任何可能影响试验质量和完整性的行为,评估任何偏离的影响,必要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五)确保在用仪器设备、计算机系统得到校准或验证,原始数据记录真实、可靠;
(六)批准最终试验报告,确保试验报告完整、真实、准确地反映试验过程和结果;
(七)试验完成(包括�验终止)后,确保试验计划、最终试验报告、原始数据和相关材料及时归档;
(八)对于多场所试验,试验计划和最终试验报告中应当明确描述试验所涉及的各试验场所及试验分项负责人的作用;
(九)独立完成试验,特殊情况需要分包的,应当选择农业部认定的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单位,并签订协议或合同;
(十)如试验计划发生修订,应当确保修订后的试验计划遵循(一)、(二)、(三)的要求。
第七条试验分项负责入主要职责包括以下方面:
(一)负责试验项目负责人委托的某项试验或某阶段的试验,依据试验计划和本规范要求实施所承担的试验;
(二)在试验过程中,书面记录试验计划或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的偏离情况,及时向试验项目负责人报告;
(三)向试验项目负责人提交最终试验报告的分报告;
(四)及时向试验项目负责人转交或存档所承担试验的资料和样本。如果存档,应当向试验项目负责人说明资料和样本的存档场所及存档时间。未经试验项目负责人书面同意,不得处置任何资料和样本。
第八条质量保证人员主要职责包括以下方面:
(一)了解试验进程,持有全部已批准或修订的试验计划、现行有效的标准操作规程副本,以及最新的主计划表;
(二)审核标准操作规程,判断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
(三)审查试验计划是否包含本规范要求的内容,并将审查情况形成书面文件;
(四)检查所有的试验项目是否按照本规范实施,试验人员是否能方便获取、熟悉并遵守试验计划和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或试验准则;
(五)审核最终试验报告,确认是否全面、准确地记录试验方法、试验步骤和试验现象,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整地反映原始数据;
(六)以书面形式及时向试验单位负责人、试验项目负责人、试验分项负责人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者通报检查结果;
(七)在最终试验报告中签署质量保证声明,描述检查情况、检查结果通报情况;
(八)监督计算机系统是否遵从本规范,进入计算机系统查阅数据。
第九条试验人员主要职责包括以下方面:
(一)掌握与其承担试验相关的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二)熟悉试验计划及相关标准操作规程或试验准则,并按要求进行试验;
(三)及时、准确地记录原始数据,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四)书面记录试验中的任何偏离,并直接报告给试验项目负责人或试验分项负责人;
(五)遵守安全防护措施,降低试验可能对自身的危害,及时向有关人员报告自身健康状况。第十条档案管理员主要职责包括以下方面:
(一)按照档案管理和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实施档案管理,防止档案资料损坏、变质和丢失;
(二)对移交的文件、资料、标本、原始数据、最终的报告等进行验收、分类和存档,确保档案资料有序存放、方便检索;
(三)如实记录存档文件、资料、标本及原始数据的借阅、归还情况。
第十一条样品管理员主要职责包括以下方面:
(一)按照标准操作规程管理样品,控制样品储藏设施条件;
(二)准确记录样品接收信息,清楚标识样品,按照每个样品的贮存要求贮存样品;
(三)负责试验期间样品流转、保存的管理;
(四)及时归档和处理样品。
第三章质量保证
第十二条试验单位应当有书面的质量保证计划,确保所承担的试验项目遵循本规范。
第十三条试验单位负责人应当任命熟悉试验程序的人员作为质量保证人员,负责质量保证工作。质量保证人员直接对试验单位负责人负责。
第十四条质量保证人员不得参与所负责质量保证试验项目的具体试验。
第十五条对于多场所试验项目,应当确保试验全过程和各场所遵从本规范。
第四章试验设施
第十六条试验场所要求:
(一)有足够的面积,布局合理,相互影响的区域有效隔离、互不干扰;
(二)电气管路、照明系统等设施设计,有利于开展试验,符合安全要求;
(三)环境条件应当符合试验要求,对试验结果有明显影响的环境要素应当监测、控制和记录;
(四)有良好的消防、安全防护、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保证试验场所安全和人员健康;
(五)重要试验场所应当有专人管理。
第十七条被试物、对照物、样本及化学试剂等存放设施要求:
(一)被试物、对照物、样本应当分别具有独立的接收、储存的房间或区域,确保性状、浓度、纯度和稳定性不发生改变;
(二)化学试剂和危险物质应当安全储存,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第十八条档案设施要求:
(一)具有足够的空间存放档案资料(包括试验计划、原始数据、最终试验报告及标本等);
(二)设施设计和环境条件满足所存资料长期安全保存的要求;
(三)建立档案管理系统,便于分类、检索和查阅。
第十九条废弃物处置及设施要求:
(一)具有专门的废弃物分类、收集、储存设施;
(二)废弃物处置不得影响试验项目完整性;
(三)遵守有关废弃物收集、储存、处理净化和运输规定。
第五章仪器、材料和试剂
第二十条配备满足试验以及环境要求的仪器设备。各类仪器设备(包括计算机系统和环境控制设备)都应当有足够的空间妥善放置。
第二十一条用于试验的仪器和材料不应对试验体系产生干扰。
第二十二条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进行安装、操作和性能验证,并定期�z查、清洗、维护、检定/校准,形成记录予以保存。检定/校准应尽量溯源至国家标准。
第二十三条被试物、参照物、试剂和溶液应当有标识,标注有效期、储存要求、来源、配制时间和稳定性等信息。
第六章试验体系
第二十四条物理/化学试验体系要求:
(一)妥善安置测定物理/化学指标的仪器,满足试验要求;
(二)确保物理/化学试验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十五条生物试验体系要求:
(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生物试验体系保存、处理和饲育等要求,确保试验体系及试验数据不受影响;
(二)及时隔离检疫新收到的生物试验体系,并进行健康评价,非正常死亡或发病的生物体不得用于试验,必要时按人道方式予以处理;
(三)生物试验体系在第一次给药之前,应当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期;
(四)试验开始时,应当保证试验体系处于良好状态,试验期间应避免不同试验体系间及不同药剂处理组间的相互影响,试验体系出现伤病情况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试验前和试验期间所有伤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异常情况的处理都应记录,试验结束后应对生物体妥善处理;
(五)保存生物试验体系及其饲料、垫料、培养材料等的来源、品种、数量、状况及收到日期等记录;
(六)在生物试验体系喂养笼具或容器上清楚标识试验信息,笼具或容器中单个生物试验体系也应有适当标识;
(七)饲育培养和处理试验体系的容器应当定期清洗和消毒,任何接触试验体系的材料不应含有污染物(如无法避免,污染物浓度不得高于可能干扰试验的水平);
(八)按照正常饲育管理规范的要求,定期更换动物垫料、培养材料,杀虫灭菌等处理时应当有记录。
第七章被试物、对照物和样本
第二十六条接收、领取、储存和处理要求:
(一)有被试物、对照物和样本的性状描述、接收时间、有效期、接收数量和试验已用量等的记录;
(二)建立被试物、对照物和样本的接收、领取和储存程序,保证均匀性和稳定性,防止污染或混淆;
(三)储存容器上标明识别信息、有效期和特殊储存要求;
(四)建立被试物和样本的处理程序,有处理记录。
第二十七条特征特性要求:
(一)被试物、对照物和样本都应当有明确的标识;
(二)对每个试验项目,应当掌握每批被试物和对照物的性状,包括批号、纯度、组成成分、浓度或其他特性等;
(三)试验单位应当及时与委托方核实被试物性状;(四)了解被试物和对照物在储存和试验条件下的稳定性;
(五)如果给药或施用被试物时需用助溶剂或溶媒,应当测定其在助溶剂或溶媒中的浓度、均匀性和稳定性;
(六)除短期试验以外,所有试验的每批被试物均应当保留用于分析的样品。
第八章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十八条试验单位应当制定标准操作规程书面文件。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和修订应当经试验单位负责人批准。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分发、收回和销毁都应记录并归档。
第二十九条试验单位所属的各个部门应当能及时获得与其有关的最新版本标准操作规程。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学习掌握新制定或修订的标准操作规程。
第三十条公开出版的标准、教科书、分析方法、论文和手册都可作为标准操作规程的补充材料。
第三十一条试验中偏离标准操作规程的情况应当由试验项目负责人、试验分项负责人确认并书面记录。
第三十二条标准操作规程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和管理;
(二)人员的任命、选用、变更和培训;
(三)试验计划的编制和修订;
(四)试验及试验计划的偏离;
(五)质量保证人员应当开展的检查项目,检查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检查记录和报告;
(六)被试物、对照物及样本的接收、识别、标记、领取、储存和处置;
(七)仪器、材料和试剂:
1.仪器: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检定/校准;
2.计算机系统:购置、验收、验证、操作、维护、安全、变更管理和备份:
3.材料、试剂:购置、验收、配制、标识、储存和处置。
(八)记录、报告的生成、检索和储存: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报告编写规则和存档办法、试验项目代码与索引系统的组成和使用。
(九)试验体系:
1.试验体系房间的条件准备和环境要求;
2.试验体系的接收、转移、存放、特征特性、识别、分组和饲育
培养管理程序:
3.试验小区中试验体系的定位和布置;
4.试验前期准备、试验过程观察和记录,异常、濒死或已死亡试验生物体的处理;
5.标本/样本的采集、识别和处置(包括尸检、生理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十)其他需要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
第九章试验项目实施
第三十三条试验计划要求:
(一)试验项目启动之前,应当制定书面的试验计划;
(二)试验计划应当经质量保证人员审查,由试验项目负责人签名批准并注明日期,必要时还需得到试验单位负责人和委托方的认可;
(三)试验计划的修订要有明确的理由,由试验项目负责人签名批准并注明日期,必要时应当经委托方认可,修订后的试验计划与原计划一起保存;
(四)试验项目负责人或试验分项负责人应当记录试验计划偏离情况,签名并注明日期和原始数据一并保存,并视偏离程度通知委托方;
(五)短期�验可使用通用的试验计划,并附上每个试验的具体要求。
第三十四条试验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验项目基本内容:
1.试验项目名称;
2.试验性质和目的;
3.被试物名称和编码等基本信息;
4.拟使用的对照物及来源。
(二)试验委托方和试验单位情况:
1.委托方单位名称或委托人姓名和地址;
2.试验单位和涉及的试验场所名称和地址;
3.试验项目负责人的姓名;
4.试验分项负责人的姓名和所负责的试验阶段和责任。
(三)日期:
1.试验项目负责人、试验单位负责人、委托方批准/确认试验计划并签名的日期;
2.预计试验开始和完成时间。
(四)试验方法:拟采用的方法,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他公认的国际组织试验准则和方法等。
(五)其他事项(根据试验范围需求选用):
1.选择试验体系的理由;
2.试验体系的特征,包括种类、品系(亚品系)、来源、数量、体重、性别、年龄及其它有关信息;
3.给药或施用方法及其理由;
4.给药或施用的剂量/浓度、次数和期限;
5.试验设计的详细资料,包括试验的时间进程表、方法、材料和条件,需要测量、观察和检测的指标及频次,对不同指标拟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六)记录:应当保存的记录清单。
第三十五条试验实施要求:
(一)每个试验项目应设定唯一性编号,通过编号可追溯被试物、样本、标本、试验结果等档案材料;
(二)按照试验计划开展试验;
(三)试验中生成的所有数据应当直接、及时、准确、字迹清楚地记录,并有记录人员签署姓名和日期;
(四)更改任何原始数据应当按规定方式修改,注明更改理由,不得涂改、掩盖先前的记录,并由更改数据人员签署姓名和日期;
(五)直接输入计算机的数据应当有输入人员的确认,计算机系统应能够显示全部数据修改、核查痕迹,不得覆盖原始数据,数据修改时应明确修改理由和日期。
第十章试验报告
第三十六条基本要求:
(一)每个试验项目均应当有一份最终试验报告,短期试验的最终试验报告可由标准化的报告附加该试验特有的报告组成;
(二)试验项目中由试验分项负责人或试验人员完成编写的报告,应在报告中说明;(三)试验项目负责人应在最终试验报告上签署姓名和日期,对数据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同时说明遵从本规范和试验计划的程度,以及偏离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四)试验报告修订应明确说明修改或补充的理由,并由试验项目负责人签署姓名和日期;
(五)按照农药登记资料要求,需对试验报告格式进行重排调整的,不得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正、增加或增补;
(六)根据委托方要求,试验单位可以出具最终试验报告副本,但应当与正本保持一致。
第三十七条最终试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验项目基本情况:
1.试验单位资质证明文件(试验单位证书复印件);
2.登记试验委托协议/合同复印件;
3.试验项目名称及编号;
4.备案信息及新农药登记试验批准证书编号;
5.被试物封样编号;
6.有效成分基本信息,包括中英文通用名称、美国化学文摘号(CAS号)、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相对分子量、外观、溶解度、稳定性、生物活性等内容,并注明出处;
7.被试物基本信息,包括名称、标称值、剂型、样品批号、外观、重量、生产日期、有效日期、来样日期、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地址、储存条件等;
8.对照物基本信息,包括通用名称、化学名称、外观、纯度、来源、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日期、接收日期、储存条件、定值方法等。
(二)委托方和试验单位的情况:
1.委托方名称和地址;
2.所有涉及到的试验单位和试验场所的名称和地址;
3.试验项目负责人的姓名;
4.试验分项负责人姓名及其所承担的试验;
5.其他相关人员的姓名。
(三)试验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
(四)质量保证声明:列出检查类型、检查内容、检查结果,以及将检查结果报告给试验单位负责人、试验项目负责人、试验分项负责人的日期,同时确认最终试验报告反映原始数据的程度。
(五)仪器、试剂、材料和方法:
1.所用的仪器、试剂、材料与方法;
2.参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公认的国际组织试验准则和方法等。
(六)结果:
1.摘要;
2.试验计划中要求的所有信息和数据;
3.使用的统计软件、统计方法及统计分析�Y果;
4.对试验结果的生物学意义和试验计划偏离的影响进行详细讨论,依照现行标准给出关键因子和关键数据,做出评价结论。
(七)归档:归档的材料包括试验计划、被试物、对照物、标本、样本、原始数据、最终试验报告等,并说明保存场所。
第十一章归档和保存
第三十八条下列材料应当归档保存:
(一)试验计划、原始数据、被试物、对照物、样本和标本的相关信息、最终试验报告以及主计划表;
(二)质量保证人员所有的检查记录;
(三)人员的资格、培训、经历和工作职责的记录,任命文件;
(四)仪器档案,包括购置、验收、维护、使用、检定/校准的记录与报告等;
(五)计算机系统的有效确认文件;
(六)所有版本标准操作规程及修订记录;
(七)环境监测记录;
(八)其他需要归档保存的资料。
第三十九条任何试验材料的最后处理应有书面记录文件。被试物、对照物、标本及样本未到规定保存期而因某种原因需要处理时,应说明处理理由,并有书面记录文件。
第四十条归档材料应当分类存储,以便于按顺序检索和查找。任何归档材料的最后处理应有书面记录文件。
第四十一条只有试验单位负责人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档案室,归档材料接收和借阅都应有记录。
第四十二条如果试验单位或归档合同机构破产,且没有合法的继承人,则这些档案应当并入试验委托方的档案。
第十二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规范所用术语和定义如下:
(一)试验项目:是指在实验室或田间等环境中对某一被试物进行研究测定,获得其特性和有效性、安全性数据的一个或一组试验。
(二)试验场所:是指一个试验项目的某一阶段或多个阶段的试验地点。
(三)试验单位负责人:对试验单位的组织和职能具有管理权的人员。
(四)试验项目负责人(试验技术负责人):对试验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负全面责任的人员。
(五)试验分项负责人:是指在多场所试验中,代表试验项目负责人专门负责该试验中部分试验内容或阶段的人员。
(六)质量保证体系:是指独立于试验项目,旨在保证试验单位遵循质量管理规范的体系,包括组织、制度、人员。
(七)标准操作规程:描述如何进行试验操作或试验活动的文件化规程。
(八)主计划表:反映试验单位的试验进行情况、工作量及时间安排的信息总汇。
(九)短期试验:是指采用常规技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试验项目。
(十)试验计划:是指规定试验目的和试验设计以及包括所有修订记录的文本文件。
(十一)试验体系:是指用于试验中生物的(一般包括试验生物及其特定生存条件)、化学的、物理的或者结合在一起的任何一个体系。
(十二)被试物(供试物):指试验项目中需要测试的农药样品。
(十三)对照物(参照物):指在试验中与被试物进行比较而提供基值的农药或其他化合物。
(十四)样本:是指来源于试验体系的用于检查、分析的试验材料。
(十五)标本:是指试验过程中采集的动物、植物或其它实物的整体或局部,经过处理可以长久保存,并保持其原形或特征,用于鉴定、考证、复核等。
(十六)原始数据:指在试验中记载的原始记录和有关文书材料,或经核实的复印件。例如:观察记录、试验记录本、照片、底片、色谱图、缩微胶片、磁性载体、计算机打印资料、自动化仪器记录材料等。
(十七)试验开始时间:指第一次采集试验数据的日期。
(十八)试验完成时间:指最后一次采集试验数据的日期。
(十九)试验项目启动时间:指试验项目负责人签署试验计划的日期。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科研项目绩效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69-02
科研经费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基金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等通过委托或者评估筛选等方式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愈来愈大。科研经费是高校提高科技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是科研和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社会和项目管理部门十分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不科学。许多高校还没有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范围,没有明确界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也没有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决算工作,对不同层次、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经费,没有针对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缺乏应有的规范。财会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预算大多是由项目负责人凭经验编制,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对成本要素考虑不周,预算不科学、不准确,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
2.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灵活,沟通、协调失衡。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估测、预算计划编制、中期项目评估和项目结题决算等各个环节,都缺乏财会人员的专业指导。从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到经费入账、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结题结账的整个过程内高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协调不足,信息、资料反馈不及时,从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上难以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普遍缺乏共同督促项目组按项目进程合理使用经费的理念,没有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意识。
3.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经费管理混乱。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收入现状对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经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及时对财会人员进行国家科技政策、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经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未设置专门岗位管理科研经费,岗位职责不明确,长期不轮岗。到账科研经费不及时入账。财务部门不按照经费来源对不同项目单独建账或分类设账,将同一项目负责人的不同渠道、不同项目周期的项目经费打包处理,或者对不同经费来源的科研项目采用一样的管理办法,造成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混乱,无法监控各个项目的财务进展情况,更谈不上项目决算。财会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时,对政策把握不准,业务能力有限或责任心不强,审核不严格,不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项目经费预算控制经费支出,造成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账目混乱。
4.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绩效评价体系缺失。由于普遍实行科研项目组负责制,科研经费开支主要由项目组长安排、审批。项目组往往自行计划开支,为了便于本项目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购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造成大量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合理配制和资源共享,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对于已结题的科研项目,验收时关注的主要是论文、专利、标准等技术层面的成果等,很少开展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
5.科研成果的价值观念淡薄,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流失严重。科研成果包括专利权、著作版权、软件等,高校对上述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淡薄,大多停留在知识产权登记和档案管理层面,没有纳入学校财务的无形资产的管理体系。项目组购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办公用品大多由项目组自行保管使用,发生校内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一般不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物随人走。个别科研人员擅自将专利权、著作版权、软件等与外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造成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流失严重。
6.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不够,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监察、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乏力,科研课题的预算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不少科研人员开支科研经费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福利、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或者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名义转拨科研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行为,或者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许多报销票据名不符实,旅差费中有许多“探亲旅游费”,会务费中有不少“礼品费”和“招待费”,办公费中有“日常生活品费”等。甚至张冠李戴,巧立名目套取现金,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措施
1.转变和更新观念,树立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正确认识,自觉遵守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改变个别项目负责人存在的“项目是我申请争取得来的,经费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思想,改变有些科研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的状态。树立“不同渠道项目资金来源的科研经费均为学校收入,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正确观念。通过举办讲座、发放手册等形式,宣传有关政策和制度,使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意义,提高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增强遵守财务制度自觉性。
一、生产制造型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生产制造业水平也在不断进度,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这就对企业完成任务的一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提出了新挑战。企业项目化管理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企业项目管理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避免了部门之间的工作摩擦,增进了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感情,还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使得高新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
2.企业项目管理使企业更具有柔性,其面向管理对象,将企业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围绕项目来组织资源。一定程度上,其实现了企业传统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其以企业项目为主体,配备人员和资源,完成项目后,组织解散,项目成员又重新划分,还可同时参加两个及以上的项目。
3.企业在管理项目时,可不断改进企业技术和管理,从而提升按期交付率,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转变了企业粗放式管理模式,逐渐实现了生产制造型企业项目管理精细化和统筹化。
4.生产制造型企业实行项目化管理,能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企业项目启动时评估危险因素,并制定出应急预案,形成一种良性的风险预估、识别、分析和管控的环路。提高了生产制造型企业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企业实行项目管理,便于各项人员的选择和调配,其选择目标和范围扩大,易于选出更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一批有着共同兴趣的专业人士加入上产制造型企业中,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种类
在企业管理中,常见的组织结构类型主要包括项目型、混合型、矩阵型和职能型四大类。
1.项目型。其是一种将项目的组织与公司职能划分开来的组织结构。项目组织拥有所有资源,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各成员都尽职尽责,积极履行自身岗位职责。这一种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技能的提升,起到了锻炼企业人才的作用。但是,其管理人员较少,成本也相对较高,对团队人员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仅适用于大中型企业中。
2.混合型。其含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企业的项目组织形式包含至少矩阵型、项目型及职能型这三类中至少两种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是指包含所有项目组织结构形式中三种以上的模式。混合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反应迅速,在节约企业能源的基础上,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其对员工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多重领导现象较为严重,不具有实用性。
3.矩阵型。其是一种半松散式和暂时的组织形式,其人员来自不同部门,这些人员服从项目团队的安排,内部直接沟通,且不需要向职能部门的领导汇报,项目负责人直接向企业管理层汇报即可。矩阵结构具有很大的配合度、反应较为灵敏,同时也具有节约资源的特点。但是,其也有很多弊端,组织结构不稳定,适合于大中型企业。
4.职能型。其是按照相似职能来划分部门的一种组织形式。当企业需完成一个项目时,各部门可派人参加,参加者可向本部门负责人报告,需跨部门协调则在各部门负责人中进行。此组织结构形式不设置专职的项目负责人。其是一种专业化项目管理形式,稳定性极强。但是,其在岗位职责的划分上,十分混乱,有严重的多重领导的现象,适用于专业组织使用。
三、生产制造型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选择的实践
每一种组织结构形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且有利有弊,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的组织形式,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根据企业环境、文化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选择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企业项目为中心同时完善沟通机制为原则,来选择组织形式。
生产制造型企业因为较为复杂的外界环境,企业运作建立在大量的资源基础上,在选择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项目规模。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确定其组织结构,例如,大规模企业在人员、物资和财力上都需要极大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其需要选择一个纯项目性的组织结构。
2.项目总耗时。生产制造型企业中,生产周期越长,其遇到的突况也就越多,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应选择纯项目组织结构。反之,生产周期较长的项目则应选择矩阵型组织结构形式。
3.资源的获取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采用矩阵型组织结构形式,加强与职能部门的相互沟通,获得各项资源的支持。
4.根据项目时间、成本和质量来选择组织结构形式。质量要求较高的项目应采用纯项目结构形式,因其需要多部门的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技术支持。交付时间较短的项目适宜采用矩阵型组织结构形式。
在完成项目组织结构形式的构建后,应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来进行调整。例如在项目的规划中,应不设置领导者;在项目启动时,适宜采用专制式管理形式等。这一系列的调度有利于生产制造型企业项目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地,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财政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断增加。生均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是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为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资金[1],具有特定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特征[2]。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基本建设专项拨款、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和学生资助金等4大类。规范化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有利于高职院校切实落实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方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内容模糊,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申报通常是由学校领导决策后布置职能部门或者相关的二级院系编写申报材料,再由职能部门或者二级院系部门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具体负责编写项目申报材料。编写人员可能因层层传达或者政治站位较低,领会不到学校领导层的战略规划而导致申报内容空泛,建设目标不明确;部分申报人员则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更多改变支出方向的余地,有意将申报书中的项目建设内容模糊化。建设内容不明晰,必然导致项目绩效目标量化指标缺乏,定性指标不明确。同时,部分申报人员仍存在“争项目、争资金”的观念,忽视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实际教学科研需求和学校中期规划,甚至部分项目存在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对称现象。大部分项目申报人在申报阶段并未进行详尽调研,预算编制往往依靠主观认识和经验,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再者,由于没有财会基础,项目申报人对经济科目的分类不清晰,造成经济科目预算不准确,而财务人员对项目具体的建设任务和需求不甚了解,审核项目预算时难以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前期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往往给后续项目实施造成困难。(二)项目支出进度滞后,资金使用不规范。大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下达至学校零余额账户时间为每年三四月,资金下达后,各财政专项项目还需根据制度规定进行项目启动的校内审批与公示,正式实施时间往往要到五六月;部分项目采购业务属于招标范围且达到招标规模标准的,还需进行招标采购,从项目申购到签订采购合同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耗时较长;教室、实训室和学生宿舍翻新改造项目为了不影响日常教学与师生校园生活,通常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以上原因都将导致前期项目支出进度无法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另外,项目经办人员大部分为一线教师,他们身兼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责,用于办理项目业务的时间非常有限,而项目从采购到付款需要经过一系列烦琐的流程,项目执行拖拉现象较为突出。等到临近支出进度考核节点或者年底,部分项目人员为达到支出进度或者避免资金被财政收回,会申请提前付款或者有意模糊专项资金预算支出界限,在财政专项资金中列支不相关的支出。(三)项目管理效率低下,执行信息传递不及时。财政专项资金通常由财务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者学校预算工作需要组织申报,大多数情况由学校管理层决策后由职能部门或者二级院系布置相关人员进行申报,小部分由项目申报人自行申报,项目申报存在被动性和方向不明确性现象。同时,职能部门在项目申报业务中处于被动配合状态,主要是对属于其职能范围内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则对所有申报项目的预算进行审核,申报人员、职能部门和财务人员各司其职,但未进行充分沟通,容易造成项目申报材料内容上前后矛盾。组织申报工作效率较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项目负责人或执行部门、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审计部门相互协调。项目负责人或执行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和实施,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过程的协调和事项审批,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和资金监督;纪检审计部门负责资金使用和事项的监督。实务中,一些经济业务从采购到申请付款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但由于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不及时,往往在付款环节才被发现。(四)缺乏事中监督检查,事后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省级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资金申请轻过程监督,重结果轻绩效”的现象。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财务部门注重审核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职能管理部门极少关注项目业务流程及事项的规范性、预算执行情况和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部门更是缺少事中监督检查和纠偏。项目资金使用完毕,项目后续的完成情况很少有人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结题验收处于被动状态,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验收的项目则由项目负责人或经办人员按照要求报送相关材料,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要求验收的则在资金支出完毕时视同结题。项目绩效考核同样处于被动报送自评材料和接收上级审计部门审计状态。高职院校本身缺乏对已结题项目进行验收和绩效考评的机制,具体体现在绩效考评牵头组织部门不明晰,考评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一)优化项目申报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项目申报启动工作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充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业务处室沟通掌握专项资金设立意图及支持方向,然后由学校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开会讨论项目申报方向。职能部门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项目申报范围及指引,组织二级院系开展项目申报工作。二级院系自行确定申报项目清单,由相关人员编写申报材料。通过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明确项目申报方向,提高项目申报的精准性;通过提高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参与度,调动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性。预算编制方面,在讨论项目建设内容环节,项目申报部门或人员可以请学校财务人员参与进来,以便财务人员在充分了解项目建设任务和具体需求的前提下为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专业建议,使预算更加科学规范,测算依据更加细致合理。同时,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预算与绩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等相关培训业务,或者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宣传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让更多教职工了解最新的财政资金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效率。(二)优化工作岗位设置,提升财政专项资金执行效率。相比于一线教师兼职负责财政专项项目实施与管理,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管理工作能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基于对行政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以及固定的坐班时间,能够更好地保障项目实施进度和业务规范性,同时还能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精力从事教科研工作。人事部门要明确项目管理为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并将岗位职责写入各部门“三定”方案。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这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办理采购、招投标、验收和付款等各流程业务;提高自我审视和自我管控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有效的项目过程材料,确保工作的严谨性。(三)建设财务信息化系统,实现项目全程管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项目申报、资金下达、业务流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互相独立,部分项目负责人和经办人对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易造成实际支出偏离预算。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的信息掌握也不全面,管理效率低下。高职院校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包括项目申报、立项论证、项目执行(含采购申请、合同管理、业务报销等流程)、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和支出进度。通过信息化加强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项目执行效率,降低项目支出偏离预算、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风险。(四)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事中监督检查。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完善项目考核验收和绩效评价制度,牵头制定各类型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从预算执行、业务操作、支出进度、项目成果、量化绩效指标和定性绩效指标考核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项目负责部门、项目负责人年度评优,并作为以后安排资金的重要参考。同时,审计部门要重视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及时检查项目预算执行和业务操作规范性,降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规风险。
三、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资金来源,合法、合规、高效地用好每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创造其应有的价值,对高职院校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2018-12-24.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水利工程项目内控岗位责任机制、水利工程项目全程控制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水利工程项目内控机制等三个方面就新时期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谈了一些观点。以期科学指导施工单位做好成本控制,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内部会计控制;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水利工程项目投资明显增大,工程项目的作用也日趋明显。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截留、挪用资金,擅自改变项目资金用途等诸多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为此水利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来规范和强化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收效不大,仍有一些单位存在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不及时、部分项目编制不规范等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确保项目资金资产使用的安全、高效。今年3 月份水利部在财务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在原有规定行之有效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出台了《水利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作为工程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同时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进行了重新修订,作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资产财务管理的技术规范要求。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项目工程管理体系,对加强内部会计监督,规范项目财务决算管理,保障项目资金的安全有序运用,实现水利项目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下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供参考。
一、水利工程项目内控岗位责任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有大有小,但是都是系统性工程,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缺少那个岗位,也会使得岗位职责有所缺少,难以确保整个项目的控制实现。当然在划分工程项目控制职责时也要根据岗位的实效性有所侧重,否则难以实现整体的控制目标。一是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的内控意识。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当负责建立并不断完善所在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明确提出,为此单位负责人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求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强化意识,全面实现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以此对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监督。二是要想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工作,必须提高水利项目工程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财务人员要在日常工作时间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来加强相关水利工程项目财经法律法规以及水利工程行业知识的学习,用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进而提升整体素质,借此来努力提高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
二、水利工程项目全程控制的财务管理工作
1.工程项目相关业务流程制定
建设单位为确保全程有效控制整个水利工程项目:一是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出水利工程项目详细的业务流程;二是要明确会计控制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决策、预算编制、支付价款以及结算管理等业务流程的要求;三是要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各个环节进行设置财务凭证和要点的记录。
2.工程项目的决策和预算控制
一是工程项目在决策阶段要进行认真的调研论证,出具项目建议书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管理人员要参与到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从经济型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然后用数字的形式给出评审意见。同时要对项目相关决议签字认可。二是财务人员要参入水利工程项目的概预算编制,并对预算的编制依据、项目的重点内容、工程量计算等工作进行严格的审查论证,确保预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整体性。
3.控制工程项目价款的支付
一是财务人员要对工程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进行审查和论证,便于工程价款的及时支付;二是财务人员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约定价款、工程进度是否符合要求等情况审查核实项目相关部门提交的付款申请、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及相应的票据凭证真实合法合规,只有确认无误的才能办理支付价款,以防工程款的冒领和损失。三是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导致与合同约定的工程量不一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付款方式变化的,应当提交相应的证明文件和资料,并向财务部门加以说明,财务人员经过认真核实后确定付款。
4.控制工程项目的结算
工程项目竣工后需进行工程的结算,此时的财务人员要进行认真审核工程决算。一是研究和审查工程项目决算的依据,并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完整性和是否完备的结算所需相关资料;二是积极与施工单位沟通了解,确定对是否完成竣工清理工作;三是研究分析决算编制的依据和相关数据是否正确,确保工程价值的真实性。
三、建立健全水利工程项目内控机制
根据相关规定,现代企业均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内审机制)。对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来说就是对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同时还要审查内部会计控制。一是监督工程项目有关岗位设置情况,对工程项目否存在职务不相容或者岗位混乱等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监督检查工程项目执行的授权情况(授权的权限、手续等);三是对工程项目责任制健全和执行进行监督检查;四是检查概预算的编制依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五是检查是否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与工程项目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六是竣工结算、决算审计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在以上检查监督过程若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应当及时报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桂园.基于施工阶段谈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J].消费导刊,2011(11):65-67
[2]刘军徽.如何加强水利单位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8):46-47.
单个IT项目管理难,多个项目并行管理更难。而马上,我国的企业IT部门将更多地面对多个项目并行的情况。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将进入实施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即将全面启动,由此而产生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浪潮将更加汹涌澎湃。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信息化对业务支撑作用的日益凸显,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必将成为企业战略执行与运营管控的重要武器,企业的IT投资将逐年增长,信息化建设项目数量持续增多。这一方面将使得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也将给企业的IT部门带来巨大的项目管理压力。
企业的IT部门在对并行的多个项目进行管理时,要从组织、流程、制度、考核和工具五个方面开展体系化的改进、优化,从而使得各类IT项目在组织完善、制度健全、流程优化、考核有度、系统高效的环境中稳步推进。其中,关键是抓好以下三个抓手。
构建矩阵型组织架构
构建矩阵型组织架构,明确项目内部职责与项目间责任关系,是高效项目管理的根基。
有调查显示,很多企业的IT部门在进行多项目并行管理时,经常采取设置虚拟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方法,根据项目性质不同,将IT部门人员分配到多个项目组,并指派具体项目负责人。采用这种方法,仅仅能解决项目分工责任制的问题,却忽视了各项目间密切的关联关系。比如说,网络扩容项目中的技术需求(如各系统带宽容量、网络承载用户数等)可能来自ERP、OA系统等建设项目,信息安全项目中的RTO、RPO指标也要依据软件系统项目要求而定。
因此,IT部门应该建立矩阵型的项目组织架构,在落实各项目负责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项目间的关联关系。
矩阵式项目组织架构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明确各项目组的工作职责与项目组间的责任。为防止“责任真空”的出现,在组织职责定义中,一方面要明确内部责任分工与各岗位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要定义外部职责,即为保证其他项目正常开展而要做好的工作。比如说,ERP项目组不但要明确筹建工作任务分工、实施进度监控责任要求等具体内部职责,还要定义对网络项目、安全项目外部支持工作责任内容(如进一步明确编制网络技术指标需求书、提出安全防御要求建议等工作责任)。
制定制度体系和项目流程
要以制度、流程、考核为重要抓手,实现项目管理合规、可控。
在健全的项目组织架构下,能够驱动项目规范执行的是严明的制度体系与高效的项目流程。企业IT部门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项目建设之初就应该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进而规范未来项目的有序开展。
大量案例表明,企业在缺乏技术标准情况下匆匆上马项目,极易造成系统开发技术复杂化,信息孤岛,以及IT投资重复等问题发生,给后期的IT运维工作带来无尽的苦难。同样,如果没有严明的制度、流程作为约束,IT项目往往会出现工作无序、检查无规、进度失控等问题,严重影响项目最终质量。
项目绩效考核是量度项目制度与流程执行效果的最好方法。IT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对项目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在考核中检查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是企业IT部门项目管理中重点工作之一。
IT项目制度标准应包含技术标准规范(包括系统技术应用标准规范、系统数据管理标准规范和系统安全标准规范)、项目建设制度(项目需求管理制度、项目计划进度管理制度、项目技术方案审查管理和项目验收管理制度),以及基础管理制度(包括系统IT资产管理制度、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人员管理制度、项目信息保密管理制度、项目工作审批管理制度、项目资料管理制度和项目考核管理制度)。
海航实业集团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海航实业集团开展IT项目优化过程中,为企业IT部门建立四级考核标准体系,依次分别是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评价考核、IT部门组织绩效考核、IT项目工作绩效考核、IT岗位人员绩效考核,并将考核与制度、流程与组织岗位有效关联,最大程度地发挥考核工具作为量度尺的作用。比如说,在项目管理制度实施条目中明确工作考核内容,约束制度执行内容;在流程规范中设定可量化的考核控制点(KGI),实现流程过程可控;在组织岗位职责中明确考核要求,为组织和岗位人员工作质量评价提供衡量依据。
建设IT项目管理系统
IT项目管理系统可以固化制度、流程及考核要求,真正实现管理落地。
IT项目管理系统是固化项目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的重要方式,可为项目各方提供一整套规范、高效的电子化工作平台。
IT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各项目组的工作协同。如果没有有效的IT系统作为支持,项目各方仅靠电话、邮件等传统方式进行业务沟通,可能经常出现任务执行延迟,甚至甲方任务派发后无反馈等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建筑企业对于其管理方式也不断的进行调整,特别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建筑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关键。市场经济就是不断的择优生存,对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作业环境恶劣的建筑企业,当然会在市场浪潮中被淘汰。由于我国不断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筑行业在未来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是其高危险性、事故发生的高频率等都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生产作业人员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建筑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恶劣程度仅次于煤炭行业。可见,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式并不容乐观。
一、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筑、施工等单位的实际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件频发的一大原因在于施工单位和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相关的法律意识淡薄,在施工过程中不规范作业方式,凭借经验主义进行操作,没有按照规定的建设程序进行作业,并且对于政府的监管一味的回避;业主单位存在不依法招投标、对施工单位的图纸设计没有予以严格审查、缺乏相关的施工资质,并且对于其质量安全的监督力度不够;施工单位存在违法外包的情况,许多不具有施工资质或资质较低的企业或个人挂靠于建筑合同中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这些情况都是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容易引起施工事故和恶性事件。设计单位,作为整个施工作业的指导,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有些设计单位中的挂靠人员过多,导致施工流程、进度等难以保证质量,在审查施工图纸时一味的迁就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单位的变更作业,没有予以严格的制止,安全隐患横生。最后,是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机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人员被精简,机构被合并,专职安检人员不能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并且许多安检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对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并不熟悉,可以说既无能力又无职权。
2、安全教育不落实
首先,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并且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满足建筑工程不断增长的需求,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较多漏洞。由于施工人员较多为农民工,其自身安全意识不强,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基于这一情况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却仍然不能到位,教育不落实,无法提高农民工的整体只是架构,对于高位的建筑行业无法快速适应,并且对其安全防护教育的缺失常常导致其受到伤害。由于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现今的施工队伍往往纪律涣散、违章操作、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屡见不鲜,施工过程中没有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等问题都埋下了安全隐患的种子。
3、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初步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却得不到充分落实。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做不到权责分明,奖罚制度缺失、制度流于书面化和形式化等问题都表明安全管理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负责人对于安全管理制度不够重视,没有办法与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项目负责人一味的追求生产效益、赶工期,对于安全管理只有在检查期间予以应付了事。
其次,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由于监管人员的素质较低,对于职责的履行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施工单位的回避等问题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开展;一部分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过程中、消极对待工程安全问题,不强化责任监督人员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日常巡查职责,致使规避监管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制止,安全监督不能及时到位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建议
1、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
树立“谁作业,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对施工现场的各个项目主管人员要实行权责利相统一的策略,以项目负责人为总负责,落实各个生产员工的安全管理目标,各级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要使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通过生产与安全管理的紧密结合,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形成严密而又清晰的管理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安全考核机制,将安全管理效果与各个负责人、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工资、奖金相挂钩,预防和控制各类事故发生作为各部门、各岗位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奖优罚劣,严格奖惩兑现。要及时纠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严惩因责任心不强,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员。
(三)强化生产安全教育培训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大要素是人为因素,提高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是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得以落实的保障。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结合大多数施工人员属于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的现状,针对其较低的文化水平,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特点,实施有针对性和高效性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技术规定、操作规范、相关的岗位职责以及频率较高的事故类型。建筑企业展开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要注意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将其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范畴,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合理、严谨的落实各种安全教育。
(四)完善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
对于每个建筑工程,做好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是保障工程安全的基础,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特点、使用功能、规模等,详尽收集原始数据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编制指导工程全部施工活动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施工设备要做好选购、运输、储存和使用管理工作,对于外用电梯安装与拆卸施工,预防坍塌事故,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等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活动的施工组织设计。最后,根据不同施工,对于现场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环节予以重点监控,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建立救援队伍,配备齐全救援装备。
4、完善安全检查制度
在施工现场,应该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事故隐患,一经发现,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排查。安全检查一般包括常规性检查、针对性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经常对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岗位责任制,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对项目安全性做出定量评价。
结语:建筑施工现场时企业的名片,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提升社会形象,并且提高市场竞争力,针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避免事故发生,杜绝人员伤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杜晋浩.浅析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和扑救措施[J].中国消防在线,2009年第5期
[2]陈荣法.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第1期
[3]韩伟.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天元电子报,2010年第1期
[4]张铁男,李晶蕾.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梁磊,顾强康,张仁义,孟德强.机场特殊土地基处理专家系统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关键词:高速公路; 工程施工; 管理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ir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view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then, the effective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discussed in the end, the author finally given the efficient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aspects of the powerful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common.
Keywords: highway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高速公路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所需要进行管理的方面非常之多,笔者在此为能够详细方便的进行叙述,讲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分成两个不同的范围定义进行有效的叙述。一个概念的范围比较宽,整体的管理范围包括前期的规划和技艺指导以及质量监管,还有后期反馈等方面;另外一个范围就相对较窄,知识在具体的施工工作进程当中对于质量和操作工序进行全面有力的监督把握。
一、我国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作业难点多
高速公路施工作业当中有诸多的难点,例如施工工期比较紧,时间紧迫,而且对于工程整体质量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在作业人员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比较多等。并且,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对于其质量都有着严重的影响,例如:每个施工作业的地理条件都是各部相同的,而且还有规划方案以及在施工操作当中存在的不可预测性,突况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针对问题都需要我们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快速应变,这就直接导致在管理工作当中,管理范围和面对的问题就出现了非常多的情况。
(二)常发生计划变更
公路道路的工程计划,在前期有效的制定之后往往在后期还会进行改变,不管的变化的程度还是其内容都是有着不同的区别,这样就为施工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结合现在实际情况看来,在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当中,目前依然有着出诸多负面因素与我们现在工程当中的整体环境之间有着相悖的地方。然而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有效按时的案成功建筑的目的,并且针对收益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考虑,那么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就必然会得以忽视。除此之外,对于工程的管理是计划性与实际性差异的一项问题,计划只是做出一个大体的期望遇到真实情况的时候更改和变化的情况十分普遍,这要求管理人员兼顾计划与变更两种问题,在金钱和操作手段路线方面进行协调,协调不好,就说明管理失败,给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合理原则
各种数据和各种操作流程都要按照科学的,正规的方法来进行。这要求管理人员有较好的理性思维,实现项目从头到尾的科学化,能够在较小的投入资本和能源后获得最大的收益,走集约型资源的道路。
(二)经济性原则
加大技术的投入,将各种原材料的利用率提升。尽量选择好的方式方法,因为低廉的方法往往仅仅节约一时而不能为以后做好铺垫,反而会浪费以后的维修,整理费用。并可能造成对于环境的破坏,更要优先回收再利用措施,对于能污染环境的废料进行收集利用,一方面这类物品的收进成本低廉,另一方面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一定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观念,从那种希望依靠多投入、多消耗、多收益的思维中走出来。
(三)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一个整合有效的运行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自己应有的效能,为最终的目标服务,而一个懒散混乱的环境不但达不到目标,还可能出现赔钱的现象。所以说一定从规章和强势的管理中获得效益,太随意太散漫的单位工作整合性差,该出现的人和物无法及时出现,该完成的工作无法及时完成,这样不是最好的状态。
三、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策略
(一)健全质量管理机构
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提高工程质量、预防和遏制质量事故的有效手段。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不落实,将直接影响公路工程质量,影响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施工企业中标后,为了加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处、专业工程施工队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法定代表人和主管负责人,对本单位所承担公路工程的质量工作负领导责任;技术负责人,对本单位所承担公路工程的质量工作负工程技术方面责任;工程项目负责人,对工程项目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并制定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到质量责任,层层落实并制订质量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认真学习合同文件、技术规范,落实岗位职责进入工地现场后,做好对全员进行质量意识培训的准备,需认真组织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学习合同文件、技术规范,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工程的实际,制定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明确岗位职责, 并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强化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教育,加强施工队伍的岗前培训,层层分解质量目标,使质量目标落实到最基层的施工人员身上,落实到各个单项工程及各道工序上,确保质量控制落到实处,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后,各个单项工程开工前,要组织人员对原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工艺、检测方法和可能遇到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的施工前准备,并认真进行检查,确定完善后,再进行施工。施工前准备工作必须细致,不能疏漏。由于施工建设是异常复杂多变的,准备工作也需要随工程进度而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准备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
(三)落实高速公路质量管理责任制
为了加强质量管理,施工企业中标后,要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建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处、专业工程施工队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成立工地试验室、质量自检组、资料整理组,各尽所能,各司其职。项目经理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 质检负责人全面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工程施工处以各处处长为质量第一责任人,质量自检员负责该处的质量自检工作。施工队以各队队长为质量第一责任人,由质量自检员负责该队的质量自检工作。制定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到质量责任,层层落实。
(四)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首先,对施工方法的控制工程进程当中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一个好的方法能够十倍百倍的促进工作,一个不好的方法拖延时间,浪费材料,不符合对工程提高效率的要求,好的方法需要遵从的原则是科学、实用、节约,并能最终完成应有的道路畅通状况。但是施工方法是依靠人的灵活头脑的,要注意创新方法的使用,对人的调动是施工方法的最好体现,如果发现旧的方法不能及时符合新的工作要求,要酌情去除。
其次,对施工过程的控制施工过程不是一条单线,而是由需要细小的部分组成,这些小的部分相互帮助也相互制约,一个小过程完不成将导致一连串的工程难以实现。这要求施工人员一方面抓好每一个小过程的质量和程序,同时做好整个大工程的整合工作,能够快速有效地调动各个方面在恰当的时间完成,那种光顾一头而忽视其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一切工作都是人做的,所以应该灵活掌握这种变化,该抓紧的时候抓紧,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一味的加紧步伐不一定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张沛. 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8).
[2]陈先龙.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3).
[3]卢洪贵,罗卫新. 浅谈我国当前公路施工管理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22).
[4]张文斌. 浅析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7).
[5]余群星,伍淑华,张丙干,陈理荣. 公路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9(05).
1、以认真的态度积极参加西安市财政局集中所得税培训,做好财务软件记账及系统的维护;
2、及时准确的完成各月记账、结账和账务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填报市各类月度、季度、年终统计报表,按时向各部门报送。完成了税务申报与缴纳,以及往来银行间的业务和各种日常费用的缴纳。
3、对各类财务会计档案,进行了分类、装订、归档。
20XX年6月份学习方面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认真学习财经方面的各项规定,自觉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办事。
2、通过报纸杂志、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
3、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讲求学习效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学以致用,注重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启示,巩固和丰富综合知识,使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4、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技能的培训,始终把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工作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工作。
20XX年6月份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们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必须看到工作存在的不足:
1、只干工作,不善于总结,所以有些工作费力气大,但与收效不成比例,事倍功半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后要逐步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善总结、勤思考,逐步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2、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深入探讨、思考、认认真真的研究条件及财务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少,工作有广度,没深度。
3、理论水平不高,当前社会财务会计知识和业务更新换代比较快,缺乏对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的系统学习,导致了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缺乏,影响来工作水平的提高。
20XX年严格履行财务会计岗位职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1、善于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不断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总结经验,建立健全良好的工作机制。
2、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完善自我,跟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
7月工作计划
为了加强财务工作进度,以便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月财务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 月初安排(每月1日-10日)
1. 根据上月已录入微机中的记账凭证,首先编制出各工程项目报表,分别上报给各项目负责人。然后编制出所有工程项目报表,最后编制公司报表,最终将公司报表上报给总经理查阅并将所有报表(包括上报给各项目负责人的项目报表)妥善保管。
2. 进行上月工资核算。
3. 进行各银行对账工作。
4. 与记账人员进行沟通,如何向税务局报税。
5. 与管辖区税务所进行联系和沟通。
6. 进行上月工资核算。 进行各银行对账工作。 与记账人员进行沟通,如何向税务局报税。 与管辖区税务所进行联系和沟通。 对部分报销人员票据的审核。
二、 月中安排(每月11-20日)
1. 每月11-12日督促各项目财务务必在15日前进行原始票据的整理,并将符合报销程序的原始票据返回公司财务,以便公司财务有足够的时间将各项目原始票据录入微机并作出记账凭证。
2、 原始凭证输入微机后,将记账凭证打印出来并一一与相应的原始凭证进行粘贴。
3、 上月工资的发放。
三、 月末安排(每月20-30日)
1、 每月25-26日督促各项目财务务必28日前进行原始票据的整理,并将符合报销程序的原始票据返回公司财务,以便公司财务在30日前将本月各项目原始票据录入完毕并作出与凭证。
2、 进行本月工资的计提。
3、 进行本月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4、 期末成本收入的结转。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基本建设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针对事业单位资金核算管理工作而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因此,其所蕴含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授权批准程序,分离办理各种不相容的基本建设货币资金业务,以明确相关的规定,互相制约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形成相对严格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基本建设资金收支的稽核等。
(二)事业单位完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
财政资金是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成为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永恒的基本着眼点。实践证明,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满足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要求、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完善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条件。
3.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把制约权力、追究责任、重点监管作为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
二、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货币资金开支审批的分配及审批权限的划分不严格。
为有效规范单位货币资金的管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不断加强了货币资金审批权限的分配及审批额度限定方面作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种规章制度的详细程序以及规范做法还没能完善。
(二)在票据及有关印章的保管上存在漏洞。
由于各种票据在购买、保管、领用、注销等环节职责权限不清晰,造成空白支票的遗失和盗用,所有的印章由一人保管,造成会计、出纳人员职务犯罪。
(三)银行存款管理混乱。
由于事业单位下属单位自行到银行多头开户、资金分散,使信息流与票据流、资金流脱节,使资金结算和流转无法形成财务核算中心规模效益,业务流程复杂,大大影响周转效率。
三、强化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项目建设法人责任授权批准制度。
法人授权通知书对于项目建设法人的责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批准授权相关的事项,使用资金等,都通过法人授权通知书来进行操作。根据货币资金业务的特点,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和正常有序运转,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通过授权人的授权,明确被授权人取得货币资金业务授权的方式、权限、程序等相关信息。而被授权人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定,在相应的授权内进行审批操作,不得越权。
2.明确经办人在处理业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按照被授权人的批准意见来合理办理各项货币资金业务。对于超越审批权限的货币资金业务,则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授权人报告。
(二)实施货币资金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职责权限。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各项不相容的岗位能够相互分离,减少岗位之间的互相影响。目前,涉及到各种不相容的岗位其所遵循的原则主要为:1.专人负责各项货币资金的收付,除专业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接触货币资金的管理;2.出纳与资金审批分离,为有效规范资金的审批应用,负责出纳的人员与负责货币资金审批的人员必须为不同的工作人员;3.H烁涸鸹醣易式鸬氖崭逗突醣易式鸬氖崭蹲ㄓ糜≌拢实行互相监管;4.专人负责出纳、货币资金的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5.支付印鉴需分为两部分管理,一部分出纳,另一部分由财务主管负责保管。需使用时,要向财务主管申请,财务主管见到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分层签批后,方可同意盖章。6.每个月的银行存款调节表由财务主管来做。7.在票据管理上采用登记簿的形式。分别有支票领用登记簿、发票领用登记簿及收据领用登记簿,详细记录了票据的领购日期、开出票据的日期、票据用途、票据编号及票据领用人等,并且由专人负责保管,对使用完毕的整本收据、整本发票的存根联进行稽核并做好稽核记录。
(三)实施货币资金集中控制,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1.统一银行开户管理,确保货币资金安全。
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对于事业单位资金核算的精准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对货币资金的事前控制,不断完善各项基础制度的牵制等基础上,财务核算中心要严格执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资金,财务核算中心要进一步转换角色,不断加强对各项专项资金的规划,利用,以切实把握好各类支出关,加强资金的利用率。
2.统一资金调度,强化资金运作监管。
关键词: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 调研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4-02
内部控制以责任、牵制、程序、手续等各项制度为控制依据,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权范围及其责任界限,规定授权处理程序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流程和方法。当今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只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查错纠弊行为和防范风险的手段,它已经上升为受到政府监管和社会大众关注的强化法人治理的重大举措。财政部了多项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和行业操作指南,标志着强化内部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中型国企、上市公司等企业适用的管理制度与手段,它同样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各行业经营活动加强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石和重要途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正式施行,该规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框架清晰、路径明确的指引,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以权利制衡权力、预防、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一、内部控制调查与结论
A单位为一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保障,财政补助拨款不足部分由单位经营创收弥补。下属事业单位6个,投资兴办国有企业2个。为掌握《内控规范》施行之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2015年10月,我们对A单位所属8个单位展开了全面的内部控制调研。我们在制定调研提纲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调查问卷、实地查验、个别访谈、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A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和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选取了合同管理的控制情况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调查情况
调查表法,就是评价人员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考虑理想的控制模式,将需要调查的全部内容制成固定式样的表格,由被评价单位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以此来了解测试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我们设计了包括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合同管理和内控方法运用等12项内容,对每个控制点只需回答“是”、“否”或“不适用”,问卷发放给8个单位的职工回答,我们按照各单位职工总数的20%比例发放,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与被调查者和收到多少反正相关,容易发现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A单位在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会议分类管理、车辆单车核算、信息内部公开等方面。如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中运用比例最低的是信息内部公开制度,问卷调查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见表1。
(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调研
我们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和《内控规范》,结合A单位实际情况设计了内部控制调查的14个项目和110个内容。调查表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按照事业单位的属性进行设计,划分为良、中、差、无和不适用5个级别,依次从控制机制、风险管理、流程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控制、预算管理控制、采购环节控制、合同控制、流程手续档案控制、工程项目控制、绩效考评、信息沟通和内部审计14方面进行考核,由各单位负责人根据标准分值进行自我赋值得分,权重系数是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设计合理的标准调查表,容易发现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保证调查效果。就内部控制框架而言,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没有根本区别。但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与内容方面两者会有所不同,企业在预算管理控制和采购环节控制方面会有部分不适用的内容,但不影响总体评价。
(三)调查结论
经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8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得分:
调查总体认为A单位普遍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要求,其内控制度遵循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1.内部控制调查显示各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水平不均衡,部分单位尚未将《内控规范》的要求落实到本单位的制度建设中。一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一些内部控制虚设,管理权限失控,职责不清,内部控制存在着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相关要素。其中,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组织文化等。A单位应从岗位设计和职责权力分配入手,让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从内控方法运用来看,突出问题是信息内部公开方面较差。由于内部信息的不透明,为管理者的提供了空间,国有资源的运作就会出现随意性和隐蔽性的状态。信息不公开,就没有竞争与监督的压力,各类导致内部控制失衡的现象就会发生。A单位要以此内控调研为契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的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二、合同管理内控制度的调研
合同管理为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之一,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调查的同时,我们选取8个单位的合同起草、审查、签订、执行、备案及监督管理方面进行实地查验。经济合同,作为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不论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在合同管理环节及其风险管控方面也具有一致性。2014年以来,8个单位对外签订了100万元以上重大经济合同61份,合同金额10575.15万元,其中以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居多。A单位签订的合同类型主要有四类,包括技术咨询和服务合同、租赁合同、购销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
(一)经济合同管理情况
A单位经济合同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位制定了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和技术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对合同起草、审查、签订、执行、备案、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专门机构对合同进行了归口管理,负责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合同文本档案的存档和编号及合同履行的监督。某设计院的合同监管部门为综合经营室,其合同签订的流程如下:
第二种模式是合同由各单位、各部门自行管理。对外签订合同实行授权委托制,经济合同签订由部门参与洽谈、起草,各部门管理存放合同档案,进行合同登记、统计、归档等日常工作。
(二)合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1.个别合同不能得到有效履行,款项无法如期收回。一些技术服务合同,由于分部实施,项目验收要待各期项目全部完成后才能进行,不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完成。还有一些项目因主体工程变更,导致技术服务顺延。另外,由于个别业主经济出现异常,已验收项目的尾留款不能如期入账。
2.部分合同条款不全面、缺少委托手续。根据《合同法》《民法通则》的规定,不仅可以是法定代表人可以签订,而且委托人也可以签订,但是其必须有委托授权书,书中明确委托事项的范围时间等问题。调研中发现个别合同基本要素不全,合同主体资格未达要求,条款不完整或约定的意思不明确、不具体。如违约者承担违约责任等条款等于没有约定,签订合同时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风险。另外,个别企业对外出借资质,看似合同总额大,但单位实际收益小。这些因素都容易产生法律风险。
3.部分单位没有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流程没有进行制度上的规定和约束,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显然A单位的第二种合同管理模式不符合内控规范的要求。一些签订的合同由相关部门自行保管,没有统一登记编号,对近年签订的合同统计不清,在纠纷发生后寻找合同原本大费周章。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合同管理策略
当前经济环境实际上是一种契约经济,单位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是对外交易的主要手段,我们有必要从内部控制视角约束合同管理,预防潜在风险。为增强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我们针对A单位在合同管理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内控执行力。内控范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首先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提高内控意识,明确岗位职责,自上而下,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将内控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之中,树立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依照《内控规范》检查内控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确保不相容的岗位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重点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出发,明确领导机构责任职能,清晰组织机构划分,规范执行机构业务流程,加强管控监督意识。使制度本身能够突出重点,弥补不足,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以制度保障执行,提高组织运行的理性化程序。强化风险控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对合同风险管控的重点包括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和严密性,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对技术服务项目中合同款项无法如期收回问题,建议以项目负责人为主,加大合同资金的追偿力度,解决部分合同不能如期履行的问题。
其次,基于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内部核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收集、核对、整合、传递的过程,并且通过反馈机制进行沟通与改进。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拟定合同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参与重大客户的资信调查,对各类合同进行法务审查,统一管理合同专用印章和合同档案。建立资金收缴台账和合同履行情况登记表,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并由单位审计部门定期对自己的收缴情况实行跟踪检查与监督。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强化关键环节的控制,如对签约主体资格、合同协议履行、变更或解除进行有效监控。把握重点合同,对一些标的较大、风险较大的合同实行会审制度。
第三,提高内部信息的透明度,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承揽项目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对于单位承揽的技术服务项目,应该信息公开、财务公开,运用民主决策程序,采取技术人员内部竞标的方式选择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加人,增加技术服务项目的透明度,做到机会公平、规则公开、结果公正。与此同时,单位负责人要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承揽项目的积极性,规范外揽项目收入分配秩序。控制出借资质行为,预防风险,提高单位收益率。项目负责人不但关注合同中的自身利益,更要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书,树立良好的契约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俊.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2016(1)
[2] 谢海娟,何和阳,刘晓臻.基于五大目标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6(3)
(作者单位: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陕西西安 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