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走向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性难题。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而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越发显现,而健康保险中,更为贴合老年人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也成为关注焦点。为研究养老与护理保险结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对北京市老年人护理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选择回龙观社区、西王庄社区、清华大学老年社区等作为试点以及由中年人的视角侧面反映,聚焦护理问题,将如今老龄化问题剖分更加细化、具体。
一、现状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患有心脑血管、“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行动不便以及病情严重需卧床陪护的老人比例占到45%;再者,60岁以上老年人,具有以上所述情况的比例占到55%,7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60%以上。这说明接近一半的老年人需要日常家政服务、病情照顾、全天候陪护等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且护理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需求增加、种类增多。此外,在调查老年人的过程中,需全天陪护的人群是接触不到的,故这部分数据低估了实际情况,实际比例定会上浮;从对中年人人群的调查中可看出,其家中老人需陪护的比例占到4%,也就是说对高级、全天护理的需求亦不容小觑。
(二)抵抗老年风险方式单一
由于老年风险使得老龄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以目前人们抵抗老年风险单一的方式根本难以使得老龄化状况好转。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人群选择家人照顾的比例达到45%,自身照顾9%。此外,选择护理和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近一半,且老年人选择的护理通常是家政服务,较少涉及全天候护理、病情照顾等较为专业的护理服务。而且,多数老人对养老公寓、敬老院的高昂费用、床位紧张、服务不专业等问题存在担忧。另一方面,对目前或者未来养老意向也从年龄层段上呈现出很大不同。50-60岁的老年人38%选择了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但70及以上的老年人较少选择养老机构,偏好护理服务,说明50-60岁的老年人更愿意接受西化的方式进行养老。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不愿意搬往老年公寓、敬老院居住的程度加深。与此相似的是30-50岁的中年人人群选择老年公寓方式照顾老人的比例只占7%,而31%选择了护理。由此可见,我国未来护理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但是,当前有52%的意向倾向于家人照顾,这就反映出中国目前护理市场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只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服务水平才能开辟出一片天地。
(三)护理费用支出少影响小
我们所调查人群75%左右家庭收入中等,生活状况较为舒适,24%生活状况较为富足,并且82%的人群认为请护工的支出对于家庭正常生活没有较大影响。这说明,正常护理费用包括家政服务、护理等是足以承担的。另一方面,18%认为对于家庭支出影响较大的是由于家中有病人、或者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由4%的老人需卧床陪护的数据可以看到)导致护理费用高昂无法承担。那么,如果这部分费用能够由余下82%的人共同分担,就可达到分摊风险的效果。
(四)社区医疗服务不尽人意
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去过社区医疗站,并不了解卫生服务站的情况,而服务站的设立就是为了方便居民,但其普遍程度并不高。在接受过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服务的老年人群体中,对于其服务评价亦不高,超过一半都认为服务水平一般。这有违社区服务站建立的为大家服务的初衷,这是中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是一个辅助养老便利的平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利用起来,这是很大的缺陷。
二、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还没有得到开发与满足,针对老年人护理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养老机构方面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未来十年左右,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增长。但与此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截止2013年第2季度,城乡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总计384.8万张,平均每千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2.24张。除数量严重不足以外,我国养老机构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护理质量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加大建设力度以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到2015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即养老床位总数约663万张。除了政府建设以外,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民间组织创办养老机构,解决现在民办养老机构当前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地方局限、护理人员匮乏等困难。要解决养老机构现在的难题,仅仅靠新建是不够的,在新建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养老机构的管理,提高其床铺利用率及服务质量。
其次,据调查,27.7%的被调查者选择“护理人员素质令人堪忧”为养老状况不让人满意的最大原因,仅次于“儿女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因此,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身体状况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对护理人员专业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目前,专业化程度不够,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却是困扰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普遍问题。老年人的照顾需要系统而细致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在的专业服务人员却极其匮乏。现在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半是下岗职工经过简单的再培训之后便就职,在专业知识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建议扩大专业护理学校的招生人数,养老机构与护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养老机构作为护校学生的实习以及未来工作的去处之一,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除此之外,在进行岗位培训时,应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才能上岗就职。并在培训课程中加入老年人心理学有关内容,防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社区服务方面
据以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被大家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是目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需要。
首先,笔者建议,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第一,为社区所有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这样不仅方便管理,并且会记录老年人个人的病史,便于社区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其病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第二,应增加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数,由于现阶段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手紧缺,提供的服务种类有限,上门看病更是不现实。但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来说,由社区医护人员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
再者,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与家政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家庭都选择家庭养老,即由子女照顾老人的养老模式。并且因为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很多中年子女都渴望一种请护工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而社区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么,社区即可以与家政公司合作,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家政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日常护理服务,这样,既能保证子女白天工作繁忙时老人得到周照顾,又满足中国人传统的家庭式养老的需求。
此外,社区还应做好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或者和体检机构合作,定期为自愿参加体检的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
(三)保险公司方面
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面临的空账问题日趋严重,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补充的商业保险应当把握机遇,着重开发新型的养老护理产品。传统的养老保险仅仅提供金钱给付,在护理人员紧缺、养老院费用昂贵的现在,单纯的金钱给付已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护理需求,即传统意义上的护理保险并不能切实的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参考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传统养老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或社区中的家政公司相结合,开发一种以护理服务为给付的护理型养老保险。保险公司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家政服务公司形成合作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公司提供日常护理服务,即这些服务作为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金给付的一种方式,最终的医疗、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给付。此外,保险公司可抓住明年试点“以房养老”这一时机,加快研发与“以房养老”相结合的保险产品。如此一来,即解决了护理型养老保险不可避免的保费较高的问题,老年人在老有所居的条件下又能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11年12月16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1〕60号.
作者简介:耿 榕(1993-),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学历,保险专业,从事养老保险方向的研究。
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老年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护理干预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在我国北方更为常见[1]。高龄人群一旦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病情较长,且反复发作,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容易并发肺心病、心衰等[2]。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我院为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现对61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6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明确诊断。其中男性30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在60~81岁之间,平均(67.52±8.44)岁。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20例,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41例。患者病程在5~30年,平均(12.95±4.62)年。
1.2 护理干预
(1)环境:保持病室内的环境卫生。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日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在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之间。
(2)保持呼吸道通畅:护士要指导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咳痰,咳嗽咳痰后卧床休息。如患者有痰液粘稠排出困难,可给予祛痰药物。鼓励老年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气道湿化和分泌物松解。对咳嗽咳痰较为困难者,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扣背,借助震动促进痰液排出。为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并叮嘱患者持之以恒。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吹气球练习、唱歌练习。训练时间以老年人不感到疲劳为宜,并循序渐进。对急性发作和气促气短的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
(3)病情观察:观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尤其重视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是否费力)[3]。注意有无昼夜睡眠颠倒,有无嗜睡和昏迷等。观察患者咳嗽咳痰的程度,药物使用后有无缓解,每次咳嗽咳痰的时间,痰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观察患者有无紫绀。
(4)生活护理:患者入院后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保持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卫生。保持患者的口腔卫生,饭后漱口,对进食困难需要使用胃管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多进食粗纤维,如芹菜和韭菜,避免进食冰冷的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过快,以免呛咳[4]。需要卧床的患者,每两小时给予翻身扣背,对长期受压部位给予按摩。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
(5)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有关慢性支气管炎的知识、治疗的主要方法、注意事项等。积极宣传戒烟知识,如患者戒烟困难,嘱其不要在进食后和活动后立即吸烟,并尽量减少吸烟量。出院后要做好自我保护,预防感冒。家中可使用食醋熏蒸等方法杀灭病菌。
(6)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入院后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烦躁、偏执等,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建立多种社会支持系统,共同鼓励和支持患者。
2 结果
61例患者经过我院的有效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60例患者表示对我院护理工作十分满意,满意度达98.36%。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患者的严重程度不一。护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降低其焦虑和抑郁状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其次,加强健康教育,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并不是简单的住院治疗,其需要患者在出院后进行自我保护的日常锻炼,护士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复发。最后,护士要做到将整体护理落实到实处,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总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护理服务,其需要护理工作者,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为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宁毅军,杨德玉,柴若楠等.5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2):235-236.
[2] 刘东杰,刘春晖,邢淑慧等.浅谈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与健康教育[J].黑龙江医学,2010,34(12):958-959.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55-02
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占比排名全国第一标志重庆市已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且多为慢性病、大病或重病,致使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处于失能状态,生活无法自理。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便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果完全依靠家庭照料,一方面子女与老年人分居、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状使得家庭照料逐渐弱化,另一方面这种家庭照料也是非专业的、不完善的。这意味着长期护理将成为一种必要的护理方式,而长期护理保险则是为解决长期护理的高额费用而形成的保险形式。然而现有保障制度无法提供长期护理相关方面的保险。因此,本研究认为重庆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迫切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中老年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研究。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主城区、一小时经济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渝东南北两翼随机各抽取两个区县。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6份,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对象中,年龄在30~40岁82名,41~50岁109名,51~60岁62名,60岁以上108名。性别:男155名,女206名;居住地区:城镇262名,农村99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3名,初中109名,高中/中专86名,大专/本科及以上63名;工作状况:在职139名,内退8名,退休79名,其他135名;职业: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81名,企业单位职工102名,自谋职业51名,无业(待业)26名,务农70名,其他31名;居住类型:一人户21名,二人户53名,三人户124名,四人户及以上163名。
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及预调研,最终形成《重庆市中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工作状况、职业及居住类型;第二部分为调查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此外,本研究通过对社保专家、商业保险专业人员进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咨询,同时对访谈对象中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
(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方面,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审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主要为频率描述。
二、研究结果
(一)购买意愿
1.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整体状况
在361份总体样本中,100人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28%;143人选择依情况而定,占总人数的39%;其余的118人不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33%。
2.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的具体分布情况
(1)各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60岁以下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更大,尤其是30~40岁、41~50岁段。该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超过1/3。这预示我们不仅要把长期护理保险这一产品对准购买意愿强烈的中年人,更应关注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需要,并努力将之转化为现实需求。
(2)各文化程度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越大。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群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分别占38.10%、33.72%,均超过1/3。这体现良好的教育使高文化人群更容易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必要性,从而提升了他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接受程度。
(3)各工作状况及职业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不同工作状况中在职人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最大,占37.41%。其中,自谋职业者、企业单位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有需求的人数比例各为37.25%、28.43%、35.80%。这从侧面反映出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关系。在职人员有稳定的收入也就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购买的意愿,而对于收入不稳定的人群则无能为力。因此,长期护理保险需要国家、企业、个人等多方投入,才能尽可能满足各个阶层、工作状况及职业的人群的需要。
(二)购买能力
通过调查得知,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 000~4 000元和4 000元及以上的人群中,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比例较大,分别达到45.16%与43.33%。同意自己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更大,达到该类人群的66%。由此可得高收入人群与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更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重庆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532.4元,消费性支出13 335元,医疗保健982.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 276.7元,消费性支出3 624.6元,医疗保健242.6元。可见重庆居民的卫生消费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可见购买能力较低导致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选择适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关键。
三、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知,重庆市面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的现状,仅1/3的调查对象有意愿购买,1/3不愿意购买,其余处于徘徊阶段。且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工作状况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具有明显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乏
自2007年以来重庆市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面临受益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对于老年人与失能患者,现行的保险根本无法为他们高额、长期的护理费用提供保障。而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重庆,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及相关制度仍处于空白状态,硬件的不足导致潜在的需求人群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补充、完善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应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长期护理保险宣传的不足
对保险产品的选择,影响人们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是对保险及其价值的认识。通过需求现状分析,发现大部分本应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人群都处于不愿意或不确定状态。这种有效需求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长期护理保险价值的认知不足所造成的。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有长期护理保险,致使人们并未想过通过保险这种形式降低疾病风险,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社会认知度,是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的必经之路。
(三)支付能力不足
在重庆市中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能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家庭,越有能力负担保费,其购买需求也就越大。这反映出只有在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而重庆市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一方面阻碍了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转化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费用负担与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关键。
四、长期护理保险构建政策建议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类型的选择
由于老年医疗保障产品的提供具有准公共品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一部分。具体方式可参考国际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普遍采用的形式,并结合重庆市现有医疗保障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探讨。目前国际上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用的制度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二是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三是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四是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
(二)承保范围及保障水平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承保范围方面,主要应考虑患病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两大健康因素。相关统计显示,重庆市2010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中,出院的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共计104292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71.09%;肿瘤患者共计5147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40.29%。此外,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等慢性疾病都占有较大比重。这些慢病患者及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的护理与照料。在保障水平方面,则应根据参保人的综合健康评估状况进行分级护理。我国的老年长期护理分级标准始于2001年出台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我市应对其进行借鉴和完善。如在级别判定的详细标准上应充分考虑其患病情况及生活自理情况,并对痴呆老人等的护理级别做出明确规定。
(三)拓宽筹资渠道
在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初期,筹资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我市可采用政府、单位、个人、社会的多渠道筹资模式,体现互助共济原则。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例如,现在我国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采取通过年轻时的预先储蓄方式为老年护理养老积累一定的资金;另外针对已经进入老年的人,可以借鉴国外比较受欢迎的反向抵押贷款的做法,尽管受到传统观念及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的限制,但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备选方案。以达到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社会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
增加公众对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的了解与认知,使人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对改善失能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更多人接受长期护理保险。为使人们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重要性,必须将宣传落实到个人与家庭。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结构,不同职业方向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年人,可以采取较专业的宣传方式,着重介绍保险产品本身;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可以采取较易理解的宣传方式,着重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功能等。
五、讨论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历史原因,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较城市老年人而言,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更为突出。随着重庆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设计覆盖城乡的长期护理保险是难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带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在保障范围及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城乡差异和社会公平,力求使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资金允许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仅仅是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一小步,需要更深入、多角度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铭.老年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朱薇薇,郭岩.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0,(12).
摘要:日本在城市化M程中出现了各种道路交通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共享单车制度在日本各地应运而生,对日
>> 共享单车的营销学启示 单车猎人,共享单车的尴尬与无奈 共享单车的公益与“钱”景 日本私塾现状与启示 健康中国视域下共享单车的使用现状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及发展现状 共享单车:城市移动的乐与痛 论城市共享单车的发展与管理 “互联网+”环境下共享单车的现状与发展 单车客的启示 校园共享单车运行现状分析 日本北海道农业生产现状与启示 日本老年护理支持:现状\挑战与启示 “互联网+”下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共享单车的理念优势与服务有效供给的监管力度 共享单车,如何与城市更好兼容 浅谈共享单车运营与发展建议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土交通省道路局.自施策先M都市のB介[EB/OL]. (20080101) [20170209]..
[3]Engadget日本.FeliCa辘坞鹰シスト自レンタルが都内180点に大 [EB/OL]. (20160930) [20170209]..
[8]Raymond R.Growing and sustaining university bike share programs past their pilot stage:a comparative analysis[EB/OL]. (20120901) [20170209].http:///files/aashe2012materials/growing_and_sustaining_university_bike_share_programs_past_their_pilot_stage.pdf.
[9]夥ㄈ巳毡咀攒普及f会.サイクルシェアリングの利用gB{蟾[EB/OL]. (20021119) [20170209].http://bpaj.or.jp/file_upload/100920/_main/100920_01.pdf.
查看更多《上海预防医学》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上海预防医学》编辑部
论著
(57)上海市松江区肺结核患者死因归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路丽苹 洪建军 金晓萍 沈红英
小资料
(60)我国15~44岁人群所有死因排序中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位居第一 无
感染病防治
(61)温州市流动儿童麻疹疫苗初免及时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万仓 林献丹 王志刚 郑晓春 陈玲萍
妇幼卫生
(64)瑞安市部分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因素分析 陈丽玮 周秀梅 金秀花
(66)永康市2006-2011年孕中期产前筛查结果分析 徐香芬 朱燕飞
感染病防治
(68)舟山市某院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性调查 陈静 黄烈平 应叶颖
(71)平湖市2010—2011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疾病负担现状分析 姚凤燕 朱音
(74)2005-2011年温州市学生结核病流行病学分析 陈松林 李君 朱小梅 毛玲琼 钱明红
(76)一起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疫情调查 宋灿磊 朱建明 袁佳春 李俊 李澜 金玉其 许峰
(78)2011年奉化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吴寅徽 夏颖苹
(79)平湖市暗和客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 石仁其
(81)2005-2011年上海市长宁区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庄建林 李颖 袁祖英 卫鹭
(83)曼氏裂头蚴感染一例流行病学调查 曹慎 马杏宝
卫生监督与管理
(84)上海某区2009-2011年游泳池水卫生状况调查 张建文 徐映如
感染病防治
(85)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2546例分析 陈秋红
卫生监督与管理
(87)上海市徐汇区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现状调查 刘艳杰 李琳 吴烨青
小资料
(88)伤害为我国居民第5位死因 无
卫生监督与管理
(89)一起公共场所聚餐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调查 钟鹏飞
妇幼卫生
(90)2009-2011年衢州市体弱儿管理情况分析 王慧文 黄诚茵 陈卫红
营养与食品卫生
(92)上海市浦东新区油条中含铝添加剂使用情况调查 金文华 邢君
&nbs
p; (94)2009-2012年常州市居民户碘盐监测结果分析 何明祯 谢轶青 邹永根 吴民义
伤害防制
(96)2006-2011年宁海县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分析 陈和娟
学校卫生
(98)奉化市城区学生与民工子弟学生健康体检结果比较 陈静静 翁幼辉
(99)上海市长宁区2011年集体机构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调查 冯婳 蔡蔚
临床检验
(101)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内毒素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意义观察 陈永琴 秦基取
肿瘤防治
(103)常熟市1973—2010年居民肺癌死亡及减寿分析 苏靖 周正元 张宁 徐晓燕 周犇
临床交流
(105)某社区老年人毛细血管血脂与静脉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张煜敏 杨丽萍 黄品贤
护理园地
(108)生乳汁配合理疗治疗乳汁过少的临床观察 戚亚娟 柴素萍
临床检验
(109)健康体检人群血清ca19—9检验结果分析 韩贤达 应晟 陈志勇
四川省通江县人民医院办公室,四川巴中 636700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我院从2011年3月—2013年1月共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给予临床观察、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组的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经过治疗与护理之后,显效的患者86例,所占的比例是86%,有效的患者12例,所占的比例是12%,无效的患者2例,所占的比例是2%,总有效率是98%。在本组的患者中,住院时间最短的是7 d,最长的是23 d,平均住院时间是(13.8±4.8)d。本组患者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过给予全方面的科学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早日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关键词 ] 慢性支气管炎;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80-03
慢性支气管炎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一般情况下,是指连续咳嗽的时间超过2年,每年都会出现持续咳嗽的现象,其发病原因是因为感染因素或者是非感染因素,致使支气管粘膜以及周围的组织出现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发病时间多是气候寒冷的季节,或者是清晨、傍晚[1]。此种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咯痰、反复性咳嗽,并伴有喘息。此种疾病不仅仅需要科学的治疗,还需要全面的护理,以控制病情,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我院从2011年3月—2013年1月共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对其给予全面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1年3月—2013年1月共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所占的比例是48%,女性患者52例,所占的比例是52%。年龄最小的是49岁,最大的是81岁,平均年龄是(61.3±1.4)岁;病程最短的是4年,最长的是27年。有吸烟史的患者53例,所占的比例是53%,其中烟龄最短的是10年,最长的是41年;每天的吸烟量在15~35支。
1.2 护理方法
①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特别是患者呼吸的深度、节律、频率等,观察患者呼吸的时候是否费力,叮嘱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昼夜睡眠颠倒,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昏迷、嗜睡等现象。观察患者咯痰、咳嗽的程度,在患者用药后,注意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当患者在咯痰的时候,护理人员要注意痰液的颜色、性质以及量[2]。
②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镇咳、祛痰、抗炎类药物,并时刻注意患者的用药效果以及副反应。对于痰液比较多的患者,主要是给予抗炎祛痰治疗,最好不要使用可待因等中枢镇咳类药物,避免抑制呼吸中枢系统,进而出现呼吸道阻塞严重的现象;对于咳嗽剧烈的患者,可以视情况,给予可待因治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观察患者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于轻咳,或者是少量痰液的患者,可以给予喷托维林治疗,观察患者腹痛、头痛、恶心、口干等不良反应[3]。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氧疗,以提高血氧含量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促使气体的有效交换,减轻肺动脉的压力,减轻心脏负荷[4]。
③当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卫生清理良好。注意患者的口腔卫生,叮嘱患者在用餐之后,要及时漱口,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在必要的时候,护理人员要给予胃管,进行口腔护理。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多吃一些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一些韭菜、芹菜等粗纤维的食物,禁止使用冰冷食物。患者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如果患者少食或者是不食那些容易产气的食物,避免出现呼吸困难、腹胀等现象,增加呼吸困难现象[5]。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多饮水,因为这样水可以稀释痰液,有利于清洁气道。患者在进餐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过快,避免出现呛咳现象。如果是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每隔2个小时,帮助患者翻身,并进行扣背,对于长时间受压的部位,护理人员要给予按摩[6]。
④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有时还会并发严重疾病,对于患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患者容易出现压力、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的患者会失去信心,出现绝望、悲观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有必要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观点,多体贴、关心患者,掌握患者所出现的变化。对于表现出焦虑、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教会患者如何缓解临床症状,可以采取看书、听轻音乐、下棋等方法,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感,减轻孤独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7]。
⑤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关于慢性支气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原理等知识,告知患者戒烟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如果患者戒烟比较困难,嘱咐患者不要在活动后与进餐后立刻吸烟,并时刻控制自己的吸烟量。在出院之后,要做好自我保护,避免感冒。在家中,可以进行食醋熏蒸的方法,进行病菌杀灭[8]。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咳嗽、咯痰等临床症状消失,经过痰培养检查,结果呈现出阴性;有效:患者咳嗽、咯痰等临床症状有改善,经过痰培养检查,结果显示菌落有明显的减少;无效: 患者咳嗽、咯痰等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经过痰培养检查,结果显示菌落没有减少[9]。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在本组的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经过治疗与护理之后,显效的患者86例,所占的比例是86%,有效的患者12例,所占的比例是12%,无效的患者2例,所占的比例是2%,总有效率是98%。在本组的患者中,住院时间最短的是7 d,最长的是23 d,平均住院时间是(13.8±4.8)d。本组患者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具体的治疗护理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支气管是一种常见疾病,在对其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放在首位,防止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10]。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来说,如果仅仅是采取住院治疗,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需要配合全方面的科学护理,患者要做好日常锻炼,严格按照医嘱,合理进行各项操作,以加快病情康复。
在本次的研究中,在对慢性支气管炎给予治疗的同时,给予全面护理,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8%,并且,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此结果与侯丽[11]等人所得出的结果有些出路,这很有可能是由于数据量少的原因,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还需加大数据量,充分研究而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对于支气管患者,开展整体护理以及实施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防重于治”。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深入研究支气管的护理工作,目前,支气管的护理模式已经从单一模式逐渐向多元化、个体化、多手段的模式转变,这些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技术都显著的综合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处处以患者为中心,做好患者的整体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总的说来,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过给予全方面的科学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早日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参考文献]
[1] 田洪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护理探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305.
[2] 苏琳.80例慢性真气管炎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6(1):20.
[3] 杨红卫.慢性支气管炎6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0);1926.
[4] 田洪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护理探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305.
[5] 苏琳.80例慢性真气管炎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6(1):20
[6] 杨红卫.慢性支气管炎6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0);1926.
[7] 刘东杰,刘春晖,邢淑慧,等.浅谈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与健康教育[J].黑龙江医学,2010,34(12):958-959.
[8] 侯莉,李家容,王颖琦,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负性情绪及自尊感临床现状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7-19.
[9] 刘东杰,刘春晖,邢淑慧,等.浅谈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与健康教育[J].黑龙江医学,2010,34(12):958-959.
[10] 刘东杰,,邢淑惠,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319-320.
溧阳戴埠医院内科,江苏溧阳 21333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管理措施及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66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3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83例患者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负性情绪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并消除其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老年;支气管炎;负面情绪;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20-02
[作者简介] 黄英(1978-),女,江苏溧阳戴埠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对老年慢性病负性情绪的影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慢性支气管炎是因感染及肺感染因素引发的气管、支气管及周围组织出现的慢性炎症[1]。研究指出,慢性支气管炎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8%,而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高达15%[2]。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为肺气肿、肺心病的重要原因,由于该病反复发作、进展缓慢等特点从而对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健康质量开展护理综合性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166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开展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0年1月—2014年5月共收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3],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3例患者,其中男52例,女31例;年龄为60~83岁,平均年龄为(68.1±4.6)岁;观察组83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为63~86岁,平均年龄为(69.3±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慢性支气管炎确诊患者;病程≥1年;年龄≥60岁;生活能够自理,意识清楚;未合并心、肺、肾等严重器官疾病;了解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认真了解患者的病程、发病原因。为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对病房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以免病房过于干燥或潮湿,太冷或太热;密切观察患者的痰液的量、性、质等,对患者的水分流失情况进行评价,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足够的水分摄入,利于顺利排痰。向抽烟患者讲解戒烟的重要性,嘱患者戒烟。由于老年患者的免疫力及耐寒能力差,指导患者行适当的耐寒训练及体育锻炼,以提高其抗寒的能力,以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饮食护理:因为慢性支气管炎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等特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力,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开展饮食护理,向患者详细讲解膳食合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的热量摄入方法,嘱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禁食高油脂食物,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适量摄入谷物类食物,做好粗、细粮的合理搭配。
呼吸道护理:吸氧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慢性支气管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状态,所以,对患者应注意进行低浓度、低流量、持续性吸氧治疗。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应适度提高氧气浓度,也可直接以呼吸机、兴奋剂等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通气状态。对于痰多患者可采用吸痰器吸出痰液,避免其由于痰液阻塞呼吸道而窒息。
心理护理:患者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对病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和隐私,主动关心患者,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康复的细心。
1.3观察指标
以负性情绪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价,量表满分50分,得分越高则负性情绪越重[4];以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5],量表内容主要有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量表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好。
1.4统计方法
对所得数据以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
2结果
2.1负性情绪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负性情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负性情绪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负面情绪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1所示。
2.2生存质量
观察组的生存质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比较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6]。研究指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心烦、焦躁、担忧等不良情绪比较高[7]。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病情反复、病程较长等原因出现不安、心烦等负性情绪;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等缺乏相应的知识,容易让患者对治疗进行质疑,担心预后不良,治疗依从性差,不进行预防及康复训练,从而加重病情,进而导致并发症。因此,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开展以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缓解、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该研究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指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较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比较晚,对疾病的宣传不到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获得疾病知识的渠道较少,再加上老年患者的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差,从而使患者与家属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在病情复发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恢复期缺少监测及保健的相关知识,再加上患者的体质差不能经常外出活动,减少了患者的社交活动,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8]。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占小春,陈虹,王新华.两种雾化吸入方式质量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2):2654-2655.
[2] 刘媛,张水军,黄梅香.布地奈德加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5):194-195.
[3] 棘桂兰,洪素丽.氨溴索、沙丁胺醇雾化治疗气管-支气管炎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76-77.
[4] 候莉,李家容,王颖琦,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负性情绪及自尊感临床现状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7-19.
[5] 罗春玲,赵云泉,吕宏.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72-1973.
[6] 蒋世月.优质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良情绪的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6):1429-1430.
[7] 钟小梅,郑汝梅.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5):203-20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舒适护理模式显著提高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并且在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舒适护理模式;老年精神病;认知情况;精神状态
精神病是指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情感、认知、动作、意志等心理活动出现持久性异常的病症[1-2],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部分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的关怀以及交流,所以更容易出现精神性疾病[3]。舒适性护理可以让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达到最为愉快的心理、生理状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要求日益提升[4-5]。为进一步提高本院在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干预方面的质量,特在2014年10月起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了舒适护理模式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性20例(占58.82%),女性14例(占41.17%),年龄60~82岁,平均(73.21±1.21)岁,其中老年精神分裂症15例,老年抑郁症10例,老年焦虑症7例,老年疑病症2例;对照组男性21例(占61.76%),女性13例(占38.24%),年龄61~81岁,平均(72.98±1.19)岁,其中老年精神分裂症14例,老年抑郁症9例,老年焦虑症9例,老年疑病症2例。两组患者在数量、平均年龄以及病情分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采取舒适护理模式,主要方法如下:①个性化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6],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及时疏导了患者的不良心理[7],稳定了患者的情绪;②饮食护理,老年人肠胃功能已处于衰退期[8],所以应制定出适宜患者的食谱,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可口的饮食也能提高患者的身心愉悦程度[9];③提高住院舒适度,营造温馨的环境,让患者感觉如同在家中,充分放松戒备心理[10-11],积极配合治疗;④健康教育,用药治疗前反复确认,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⑤提高巡视质量;⑥保证住院安全,防范危险发生。
1.2.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定时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测体温等常规护理干预项目[12]。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治疗期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评价情况。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如下[13]。优: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精神障碍消失;良: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障碍明显减轻;中: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精神障碍有所减轻;差: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没有改善,精神障碍依旧存在或者严重;效果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生活质量评价从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满分20分,分数越高说明该小项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越差[14]。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情况的比较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处于机体器官衰退期[15],所以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但要提高护理的细致程度,还要注重护理期间患者的舒适度,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的舒适程度,这样才能使患者心态更加平静[16],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并积极配合治疗[17]。为进一步观察舒适护理模式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价值,本文对68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性观察,肯定了相关结论。研究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舒适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更加积极配合[18];通过相关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学习,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升;环境舒适度的提高,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更加安静、和谐的治疗氛围,提高了患者心理舒适度[19]。
徐晔[16]对6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后发现,采取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舒适性护理方法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病情的复发,稳定了患者的病情,因此,舒适性护理具有切实的临床价值。本文不仅从护理效果、病情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同时也在对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变进行了对比性观察。舒适护理力求“以人为本”的核心,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护理质量要求,使患者得到生理、心理上的愉悦程度。目前,舒适护理模式依旧属于起步尝试阶段,人力资源问题、现有制度体系问题等都大大制约着舒适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但现阶段我们可以从提高整体护理队伍专业素质,转变传统护理思想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不同患者的特殊护理要求。综上所述,通过舒适护理模式显著提高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并且在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秀明.56例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8):7-9.
[2]张艳宁,董恩霞,马玉卓,等.ICU护理教学中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2015,5(5):61-63.
[3]钱娜.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28-132.
[4]杨建桃,张桂玲.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人性化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0):71-72.
[5]张云白.老年精神病患者并发高血压的护理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3):3381-3383.
[6]曾雪梅.老年精神病患者得心理康复及护理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4):5756-5758.
[7]徐春燕.品管圈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3):170-171.
[8]彭小兰.人性化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6):178-182.
[9]刁丽青.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72-181.
[10]陈瑛.影响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897-898.
[11]陈素清.舒适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7):644-645.
[12]孟赢.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及实施流程在胸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0):240-241.
[13]胡琼瑛.论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安全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2):178-179.
[14]钟丽霞,林冬梅,钟桂香.预见性护理思维在急诊急救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5(9):117-129.
[15]陆青.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原因及护理现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3):13-14.
[16]徐晔.舒适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40-3641.
[17]兰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5,11(4):10-12.
[18]李立.浅谈用舒适护理模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9):8-9.
[19]徐晔.舒适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40-3641.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易、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1在慢性病人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社区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性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1.2在社区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如我科专病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许多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比自然恢复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减少、关节畸形减少、日常生活独立者明显增多,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瘫痪肢体的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另外,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1.3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汪潮【1】 的调查显示,家庭病床上门护理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老年人可接受的形式。随着4―2―1结构(即4个祖辈,2个父辈,1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的增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居家护理需求也日趋增加。张建凤等【2】调查研究显示居家护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同时满足出院后继续康复和治疗的需求。开展居家护理能较好地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要,不仅提供持续性医疗照护,较好地解决住医院难的问题,而且维持了家庭的完整性,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3】。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中医护理的养生保健 运用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针对老年人群,采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汪潮.王坤,顾泽宽.上海乍浦街道离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医院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4(7):23―25,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500万的人患失智症,预估患者人数在2050年将增加到目前的3倍,达到11500万人。全球每年有770万新增病例,也就意味着每4秒钟就有一人患病[1]。在发达国家,失智症已逐渐取代脑卒中成为神经与精神科患者所患疾病之首,是导致身体功能丧失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2]。目前我国患病人数有1000万左右,占世界总患病人数的1/4,并且每年有近百万新发病例[3]。目前失智症普遍处在“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一高三低”状态[4]。全球仅有13个国家制订实施了失智症应对计划,而大多数国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5]。在众多国家失智症政策和计划中,提高疾病意识、加强优质及持续的护理和服务、提供照料者支持、开展护理教育与培训已经成为重点工作内容。
1国外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1.1全球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日本推出的全国性“失智症之友”计划目前已经招募与培训400万名失智症志愿者;英国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失智症护理训练课程,全国已有160万名一线社会护理工作者在居家护理与养老机构中负责对失智症患者提供大部分护理服务[6],同时“英国国家失智症战略”提出所有的医疗护理人员都应该接受失智症专业培训[7];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失智症认识周”、“失智症合唱团”、“与丧失的记忆共存”、“肩并肩”等一系列失智症教育活动[8];欧洲的许多医学院失智症教育已经成为了义务教育[9];挪威“2015年国家失智工作症计划”明确指出开展对志愿者、护理工作者及患者家属的教育项目,并加大高等教育院校对老年医学专业及失智症专业人才的培养[10]。失智症研究组针对失智症照料者进行的“帮助照料者进行照料”的干预计划在印度、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开展[11]。失智症相关培训可以帮助护理工作者掌握失智症的基本知识,学会照料患者,使失智症患者获得更好的照料,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美国失智症护理教育
1.2.1失智症护理政策支持
美国失智症协会于2007年提出“国家失智症策略”;2009年7月第一次于国会提出“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另外,美国政府拨款2600万美元发展失智症教育事业[12]。截止到2004年,美国36个州均对失智症护理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失智症护理教育与培训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马里兰州规定护理机构经理必须接受不少于12小时的失智症护理培训,包括精神健康与行为管理方面的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在入职3个月内必须接受至少8小时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
1.2.2护理教育现状
美国失智症教育与培训项目很多。RELATE为医护工作者与非正式护理工作者提供“以人为本护理”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许多美国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机构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失智老人的照护需求,增加了对护理人员有关失智症专业护理的培训内容。STAR项目主要是针对失智症长期照料机构员工进行例如失智症的症状控制、有效沟通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职业培训项目[14]。“失智症友好型医院”项目(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旨在为医护人员及在医院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信息及资源,以提高他们对失智症患者的护理质量[15]。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的“明智护理者项目”(TheSavvyCaregiverProgram)为患者家属及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失智症基本知识、照料技能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16]。
2中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2.1相关政策与教育体系
中国目前没有出台正式的失智症应对相关政策或战略计划,无国家级或者政府级失智症专业教育课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失智症的相关护理知识内容很少,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2002年,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17],但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常常训练不足,薪资太低,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造成护理人员高流动率与低护理质量。
2.2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从事失智症教育的政府组织与机构,但近几年也发起了许多与失智症相关的社会活动。2012年9月,央视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发起为“老年痴呆症”正名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公众反响。北京、山东、广州、宁波等地陆续推出失智症老人关爱项目,为患者家属和照护者安排各类讲座、联谊活动。其中,北大六院举办的失智症“医患联谊会”为医护人员与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分享的平台。然而,社会对失智症的认识仍有待提高。相对而言,港澳台地区的失智症应对行动先于内地。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设有老年护理学专业,其施行的“流金颂培训计划”旨在为社会大众、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和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一般性及专业性的老年学教育,其中失智症预防与护理是主要课程之一。澳门的“仁•爱晚晴”项目是专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社会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也包含专门的失智症护理教育[18]。台湾的医学院设有失智症中心,其附属医院也为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失智症教育训练课程。目前最需要关注的还是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中国内地有必要加快失智症应对行动步伐,加强教育,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对发展我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的启示
3.1政策与财政支持,教科研全面发展
迅速制订国家级失智症预防与保健战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设立失智症专项教育基金;鼓励医疗卫生、教育学术、社会福利及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士、志愿者等的合作,加大对失智症的研究力度,为失智症教育和疾病预防保健提供参考数据;支持并鼓励家庭照顾者的非专业护理,给予他们现金福利,安排有弹性的工作,并给予照护者支持、教育和训练,从而更好地整合与协调医疗和社会照护资源,完善照护机构监管机制和照护品质评估系统,以提升照护质量。
3.2完善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
在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突出失智症照料知识与技能训练,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包含老年护理的多方面内容,例如人际沟通、营养与饮食、临终关怀、异常行为应对、常见症状处理等。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及在职培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严格持证上岗,通过岗位补贴、职称考试晋升、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奖酬机制来保证护理人员得到适当的经济报酬和职业认同,同时招募并留住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倡导全民教育,促进观念转变
在学校和社区通过发放印刷材料、播放音像制品、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疾病宣传。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务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对患者家属及护理者进行专业护理指导。全社会招募和培训医疗服务专业志愿者,通过可持续的志愿服务,让老年人尤其是失智症患者享受到持久的专业服务,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为了消除社会偏见,使失智症患者得到尽可能有尊严的护理,护理人员与整个社会都需要了解何谓失智症及如何照顾失智症患者。因此,为了确保护理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具备基本护理知识、胜任护理工作,凡是健康、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职业继续教育中都应该接受有关失智症的教育。普及失智症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该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培养失智症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对于提高医护人员及其他照护者专业服务技能、增强工作成就感、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动与流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充分考虑国内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失智症护理教育的经验,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的失智症护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mentia:apublichealthpriority[M].Switzerland: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
[2]LillquistPP.ChallengesinsurveillanceofdementiasinNewYorkState[J].PrevChronicDis,2004(1):8.
[3]何伋.老年脑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李帆,黄玉玲.老年痴呆症的现状分析和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2,18(22):159.
[5]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THEGLOBALVOICEONDE-MENTIA,PolicyBriefforHeadsofGovernment:TheGlobalImpactofDementia2013—2050[EB/OL].http://alz.co.uk/research/GlobalImpactDementia2013.pdf.
[6]WorldAlzheimerReport2013.JourneyofCaringANANALYSISOFLONG-TERMCAREFORDEMENTIA[EB/OL].http://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3.
[7]DepartmentofHealth.Improvingcareforpeoplewithdementia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
[8]Alzheimer’sAustralia.DementiaFriendlySocieties:TheWayForward[EB/OL].au.
[9]SGHasselbalch,SBaloyannis.EducationandtrainingofEuropeanneurologistsindementia[J].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2007(14):505-509.
[10]Norwegia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ServicesDistributionServices.Makingthemostofthegooddays:SubplanofCarePlan2015[M].Nor-wegian:NorwegianMinistryofHealthandCareServices,2015.
[11]GavrilovaSI,FerriCP.Helpingcarerstocare--the10/66dementiaresearchgroup'srandomizedcontroltrialofacaregiverinterventioninRussia[J].IntJGeriatrPsychiatry,2009,24(4):347-354.
[12]AllanS,Vann.TheNationalAlzheimer'sProjectAct…MissedOppor-tunitiesfromaCaregiver'sPerspective[J].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2014,62(5):966-967.
[13]TawnyaL,Dennis.DementiaEducationforFormalCaregivers:Rec-ommendedCurriculum[D].NewJersey:WilmingtonUniversity,2010.
[14]MartinOrrellBC,JudithGoydera.Asystematicreviewofstafftrain-inginterventionstoreducethebehaviou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J].AgeingResearchReviews,2013(12):354-364.
[15]GalvinJE,KuntemeierB."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CarenotCrisis":AnEducationalProgramDesignedtoImprovetheCareoftheHospitalizedPatientWithDementia[J].AlzheimerDisease&AssociatedDisorders,2010,24(4):372-379.
[16]HepburnKW,LewisM.Thesavvycaregiverprogram:developingandtestingatransportabledementiafamilycaregivertrainingprogram[J].Gerontologist,2003,43(6):908-915.
[17]丁盛清,张妙方.江苏养老护理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04(4):27-28.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住院患者 住院病种
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4-0054-02
本文通过抽取2003年、2008年和2012三个年间住院患者的病种例数,分析住院病种的变化,为研究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工作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
原张江镇卫生院2003年,现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和2012年病房住院病史及登记资料。
统计方法
分别对三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病种(以出院第一诊断为标准)进行分类,列表统计构成比。
结果
按住院疾病例数和构成比,列出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前8位疾病的种类名称,其余归在“其他”种类中,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讨论
机构的转制
2003年我中心为原张江镇卫生院,职能以医疗为主,有内、外科两处病房,实际开放病床65张。2006年3月改建为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社区综合服务,原内、外科病房改建为全科病房[1],实际开放病床45张。
转制中,原镇卫生院外科病房2名住院医师进入全科病房,其余医生被分流。原镇卫生院内科医生经短期培训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大部分轮流进入全科病房或全科门诊工作。护士由总护士长统一调配。
10年间住院病种的变化
按住院疾病例数和构成比的排列,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年间的住院病种存在以下六大变化:①在2003年以医疗为主的镇卫生院阶段,外科住院患者占全院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08年、2012年以“六位一体”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阶段,外科住院患者数量大减,只能列入“其他”类。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2003年和2008年排在住院病种的首位,构成比为20.47%和25.34%,2012年构成比下降为19.77%,排列降为第二位。③脑梗死住院病种,从2003年的第八位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第一位,构成比由3.51%升到39.26%,增加了11倍以上。④2003-2008年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排在住院病种的3~5位。2012年脑出血住院患者增加明显,已跃居第五位取代高血压。⑤临床发现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和胆囊炎的急症患者住院逐年减少,慢性疾病患者的住院逐年增多,特别是老年性痴呆患者,2012年老年性痴呆已进入住院病种的第七位,并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⑥住院数量减少,床位使用率下降。
住院病种变化的原因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手术项目,规定不能临床用血,这样使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消了手术室。对医疗设备投入、医疗检查项目和临床药物品种的使用都有规定,客观上限制了医疗业务的发展。原先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外科手术住院或医治的急性重症病人都转向二、三级医院,导致住院病种的变化[2]。同时上海市制定了经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优惠政策[3],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使用社区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开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的,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进行“六位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4]。这些大大影响了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原张江镇卫生院住院病种的改变。
样本的选择
探讨10年间住院病种的变化,抽样应该选择最初的状况和最后的状况,以及中间有代表性的状况。作者选取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住院病种作为统计样本,恰如其分代表这三种状况。本文的第三作者陈秋雯,曾对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的特点作过讨论[5],并发表了研究文章,也是本文将2008年作为中间状态样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论
10年间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张江镇卫生院转为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一历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病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及临终关怀住院病人增多。住院病种的变化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护理与康复等工作,提出了适应性变化和调整的要求。
参考文献
张少虹, 韩建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病房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9(5): 334-335.
杨金禄, 李萍, 李永健. 上海嘉定区真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现状及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9): 2 247-2 249.
陆勇, 冯学山. 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运行分析及对策建议[J].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6): 435-437.
高艳杰, 王裕明, 刘彩云.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5): 2 876-2 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