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时间:2023-06-07 09:0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工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农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增长见识、学到技术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就被留在农村由亲人照顾,长时间、远距离的不接触,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表明: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 3亿,其中从农村进入城镇的占74%,中国随父母进城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已经达到了640多万,而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有多达2200多万。而且当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可见“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没办法阻止它的产生,只能探索别的出路来弥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在网上输入“留守儿童问题”会出现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报道。内容主要归纳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教育问题等 。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是这些所有问题的核心。当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从儿童自体的方面、家庭的健康方面乃至农村、社会的发展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获得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结果就导致了他们表现出个性冷淡、不合群、情绪不稳定、控制能力差、自卑、自私孤僻的性格。这样不健全的心理状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期心理发生了变化,对于学业不如以往用心对待,学业完成情况也就不太好;在没有父母监督学业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父母不在身边,暂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低或其他亲朋好友对孩子的学习关注过少,“留守儿童”在学业上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业下降。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状况。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会出现问题,尤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这个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暂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溺爱或没有起到很好的监护作用。留守儿童,特别是青春期的男孩子在叛逆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以下行为上的问题:任性叛逆、违反学校纪律,例如上学期间旷课、跑去网吧上网,看不良录像,结识社会不良少年、拉帮结派、赌博等。在留守儿童出现这些不良行为却没有得到父母、老师的及时教育、正确引导,以后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健康细胞。

三、农村教育问题现状的分析

(一) “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孩子自身的一些特性会影响到其学习表现,比如性别、性格、个人能力等。在中小学阶段,男孩在学习方面上与女孩相比,相对缺少自律,因此在缺少父母照顾和监管的情况下,他们不会自主去学习,学业容易受到影响。在个人能力方面,以往的研究均显示,个人能力会影响到学习表现。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更强,因而学习成绩更好,在学习上也会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对以后自己的受教育水平的期待也会更高。

(二)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小孩的心理和学业。父母外出务工有助于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决定孩子是否继续他们的学业。由于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外来孩子入学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父母被迫将孩子留在农村。虽然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在我国,但孩子的书本费用、生活费用等对于一些家庭也是很大的压力。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到小孩的学习表现。如果父母文化水平越高,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会更高,给孩子起到健康正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父母能够给孩子的学习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从而有利于小孩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学校、社会因素。学校的教育质量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表现,一个学校良好的基础设施、学校设备、师资力量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里的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学生之间的融洽氛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社会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都可以减轻“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带来的不好影响。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首先,政府应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减少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从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着手;通过媒体力量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引起家长的重视;其次是学校要提供安全的住宿条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尽可能选择近距离城市打工,经常回家或父母一方在家教育孩子,尽量做到至少有一方家长在孩子身边照顾、关心、教育他们;在孩子身边的监护人必须起到监护作用,对孩子认真负责。

参考文献:

[1] 周林、青永红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田.中国公共卫生,2008.24 (8) :917 - 919.

第2篇

关键词:人口流动;教育问题;务工;留守儿童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流动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农村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子女的生存、教育问题也成为外交关注的焦点。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大多是年轻的父母,将自己学龄前的子女留在农村老家中,从而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严格的来讲,留守儿童指的就是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未满十八岁及学龄前的儿童。

经过实践调查,大部分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较多,导致其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的比例很高,当地经济十分落后,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几乎没有任何就业机会,经济压力大是农村地区农民家庭所遇到的主要矛盾,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压力大、就业机会少导致这些地区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具体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留守儿童在整个农村正常家庭中所占比例很高;留守儿童中,双方父母都外出务工所占的比例较高;父母决定是否双方同时外出务工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家长外出务工期间与孩子的联系主要是由家长掌握主动权;留守儿童与正常家庭同龄人每月的零花钱是一样的;家长认为外出务工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所占的比例较高;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多数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外出打工者这件事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也是出于生活穷困所迫。有很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示完全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近一多半的留守儿童不愿意父母离开自己,但表示理解,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很赞同。通过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这帮孩子们无奈的心情和矛盾的心理。很多孩子通过这次调查决定给父母写信,大部分孩子希望父母在外注意安全、注意身体,不要太幸苦,承诺自己要好好学习,长大出息后报答父母。从信中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很好的受到生活起居的照顾,学习成绩一直下降,有的孩子意识到了父母外出打工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多孩子因父母不能陪在自己身边,内心感觉十分孤独,缺乏交流能力,影响自己的交际,甚至出现了品行不良的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从以上现状可以分析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的教育问题,现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下几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学校所持的态度。学生们对学校并没有什么批判,实际上,学生们也不知道用什么标准评判学校教育和教师,就目前来讲,学校征收的基础费用已经不是他们主要解决的问题了,因为靠父母辛勤的工作,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素质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一般,只有极少数同学和班主任关系很好,而这些极少数的同学成绩通常很优异。还有一部分学生和代课老师的关系很好,衡量老师和同学关系的标准是同学的成绩是否够好。老师对待成绩好的学生态度很好,管理也很严,其他学生则一般,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和老师很少讨论学习方面的事情,老师关心他们的大部分是生活方面的事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当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进行打骂,实施粗暴消极的教育方式,最后发现,孩子通过打骂改过自新的概率很小,反而更加不听话,这些家长也认识到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不当的,但通常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这么应对。采取鼓励教育的家长只占很小一部分。

其次,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过于片面。这些家长只看重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好坏,对孩子的其他方面毫不关心,比如,对于孩子兴趣爱好、交际等方面基本上不关心,关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多家长表示,孩子想学的兴趣课程,家长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资助,还有的表示,自己的孩子本来成绩很优秀,但同样也是没有足够的资金送孩子去教育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中的问题

经过调查,很多农村地区当地社区根本对留守儿童没有任何的关注,在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期间,留守儿童并没有受到社区或相关村镇部门的任何照顾和管理,这是由于乡镇干部对文化、教育关注太少,不给予重视造成的结果。另外,村干部并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由此看来,当地政府就没有对留守儿童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政府职能缺失的集中表现,在教育和文化职能这一块没有任何举措,更不会对留守儿童有什么管理的政策措施。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大多学校只是一味的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道德等成长方面豪不关心,这是学校教育最具有缺陷的一面。另外,长期以来,教师对自己职责已经固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早已以固定好的模式履行职责,教师看到了并且了解到了留守儿童的处境,但由于职责的固化,会导致他们缺乏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家长自身综合素质太低导致家庭教育素质低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于他们外出务工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认识不足,对隔代抚养教育孩子造成的影响也认识欠缺。

(三)制度方面的因素

首先,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差距明显,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户籍制度、生产资料政策、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差距,于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外出大城市务工时与本地人的待遇有很大的差别,另外,户籍制度差异还导致九年义务教育学籍跟随户籍的制度。

(四)家庭和学校之间出现脱离

家长是孩子天生的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天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课堂,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保持在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孩子的学习及成长情况需要密切关注,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要做到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路径探究

(一)学校要加强优化,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

1.学校要加强和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花时间沟通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学校的表现,重点要放在孩子平常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上,学校最好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档案,能够清楚地了解孩子父母外出务工的具体情况和联系方式,建立和家长的电话专线系统,让父母在百忙之中都能全面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旨在让家长密切参与孩子的成长。

2.学校可以配备专门的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给予留守儿童心理的开导和关爱,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团队分组定时去留守儿童的生活区域,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近期发生的事情,这样有利于孩子交往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弥补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感情缺失。在平时的学习中,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组成互助小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旨在让留守儿童感觉自己是正常的生活,并非特殊。

(二)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

1.在外务工的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父母要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这也是在调查时孩子希望的强烈愿望,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交流不在家的时间段里,孩子在学校经历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是怎样生活的等等话题,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多用鼓励的口吻激励孩子,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另外,在寒暑假时,尽量可以将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点,既能弥补平常不能朝夕相处的缺失,更加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不易,以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2.父母要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在孩子出生三年内父母最好亲自抚养,这对孩子性格的养成、生活习惯以及以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应该达成双方只能一方外出务工,最好是父亲,因为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三)制度方面需要作出改革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落后农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进行有序的流动,这是改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从而为外出务工子女的生活和教育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保障。

2.改革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以公有制学校为主,以民办学校为辅,合理配置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寄宿制的改革,旨在解决城乡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减轻农村户口子女走向城市受教育的压力,比如,简化户口办理问题,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拥有和城市孩子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能让外出务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

(四)政府要政策扶持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

1.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学校寄宿制的改革,便于留守儿童统一集中管理,这样可以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减轻外出务工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多让孩子和同学、老师相处的机会,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同时,也要克服寄宿制带来的学校生活单调、伙食差等问题,学校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度过单一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饮食的质量,保证学生身体及身心健康。

2.政府要试着在农村地区开展提高家长综合素质的教育。农村地区的人群往往科学知识水平低下,留守儿童父母没文化直接影响教育孩子的质量,政府要发动媒体等各方面的宣传,将教育基础知识出版成书籍或是影像,让家长积极学习,以弥补他们知识空白的缺失,政府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晓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学周刊,2016,05:8.

[2]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71.

[3]本刊编辑部,龙朝阳,田必耀.留守儿童[J].人民之友,2011,12:8.

[4]王章华,黄丽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01:25-26.

第3篇

关键词: 独二代 独一代 家庭教育

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我国基本国策,自实行该政策以来全国累计有1亿左右独生子女,进而产生大量独生子女家庭。这一时期出生的独生子女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即“独一代”。作为独一代的生力军“80后”,已然步入而立之年,其中更有不少成家立业、养育后代。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家庭,孕育出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孩子时,这些独具特色的孩子就被称为“独二代”。随着“独二代”人数的迅速增加,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独二代”的教育问题。本文简要分析“独二代”家庭教育现状,结合父母、家庭及社会因素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独二代”教育现状分析

(一)优越的物质条件。

作为时代的独特产物,“独二代”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倾注了两代人无尽的关心和疼爱,不仅父母为其提供长期充足的物质保障,祖辈们也倾尽全力。除“4+2+1”独特的家庭结构这一原因外,社会对婴幼儿及学前教育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热情和精力。舍得为孩子花钱是“独二代”成长的鲜明标签,在为孩子购置衣服、早教玩具等生活教育物品时,甚至出现“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等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投资化倾向,即消费更具品质,追求持续性和计划性,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二)个性特点。

随着“80后”子女逐渐成为新时代家长,拥有较高学历的“独二代”家长对于孩子们的需求给予了充分尊重和认同。例如,当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活动时,无论成功与否,家长都会给予莫大的鼓励,同时不吝赞美之词,如“宝宝真聪明”,“宝贝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家长们有时甚至难以拒绝孩子们不合理的要求,认为这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勇气,但是对孩子们骄傲、敏感、自私的个性特点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舆论普遍认为:与“独一代”相比,其身上的冷漠、脆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负面问题延续到下一代身上,甚至更为严重。

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到,“独二代”身上独有的特性,例如,早教提前,甚至于孕期就着手胎教,这些行为使得宝宝们更聪明、更灵活,对科技产品的适应能力更强。将“独二代”形容为“互联网一代”并不过分,种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表明:“独二代”通过网络消遣时间和同学老师互动的时间远非同期“独一代”儿时可比。

(三)隔代抚养。

人类繁衍生息离不开教育,当一个孩子还处在胎儿期时,就已经能感受到母亲和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独一代”有其教育问题及困惑,同样,“独二代”在教育问题上也有其特有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隔代抚养现象普遍,“独一代”缺少时间进行亲子教育。隔代抚养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4+2+1”的家庭结构中,子孙辈数量较以前骤减,老一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宝贝视为己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少家庭甚至出现“独一代”各自父母因争要孩子的照顾权而争吵打斗的局面,孩子已然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更是希望和未来。其次,“独一代”大都有各自事业和工作,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并不能改变工作占用大量亲子活动时间的事实,更有甚者,很多“独二代”父母因为过重的工作负担产生的无形压力而忽视或无奈压缩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

(四)培训班的参与。

近年来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仍延续着以往的热度,他们在开发孩子智商潜能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导致的后果就是暑期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次假期开始,父母就忙于各种培训班,如英文、美工、舞蹈、奥数等的报名,以及孩子们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各种培训班。

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屈居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大多数父母持有的观点之下。另外,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参加各种补习班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收效甚微,人格培养应注重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3~6岁“独二代”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于3~6岁“独二代”的性格特点及教育现状,本文已简要给出分析和概括。目前,“独二代”主要处于儿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育儿价值观,才能促进“独二代”身心健康发展。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积极应对教育问题上面临的困境。

(一)适度宠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隔代抚养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正常起居的同时,相比年轻父母,更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对孩子们更宽容,更具包容心,这使得祖孙关系更加亲密。但是老人对孩子们没有底线的溺爱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老辈们的精神寄托,孩子们的愿望哪怕是不合理甚至错误的,都会被轻易地满足。因此,孩子们易养成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

基于此,我们呼吁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积极合理的要求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超出原则、不合理的要求,无论孩子们怎样撒娇、任性、央求都应坚决否定并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对事情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和生活的规则,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

(二)切忌重智轻德,致力于孩子们身心全面发展。

“自己吃点苦没关系,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存环境”,这可能是多数“独一代”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心声。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殷切希望孩子以后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因此在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方面,“独一代”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甚至严重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

孩子们在智力、才艺方面的开发时间与其父母同期相比,已大大提前。这无疑令人担忧,首先这违背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致力于孩子们智力潜能的开发,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以不束缚孩子的天性为前提。何为孩子的天性?笔者以为0至6岁的婴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要玩出活力,玩出精彩,玩出创造性。而如今,孩子们参加各种补习班,在满足了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指导思想外,对孩子们的创造性过早地进行规划和条条框框地束缚,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各种补习班不仅占用了孩子们娱乐玩耍的时间,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有时甚至导致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学校放假了,其实比没有放假还要忙,身心厌烦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促生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最后,家长们对待孩子们的早教态度普遍存在重智力开发的倾向,忽略品德方面的培养。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孩子们现如今仿佛一张无历史痕迹、透明洁白的“纸”。可任由家长甚至教师们在上面涂涂画画,是画出五彩斑斓的精彩图案,还是画出单色的图样,只在家长们的一念之间。“三岁看下,七岁看老”这句话既讲述了早教的重要性,更包含了对品德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

因此,对孩子们的早教应遵循一定原则,切忌重智轻德,应积极促进孩子们的德智全面发展。

(三)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亲子活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理应在言行举止、待人处事、行为准则等方面为孩子做出积极的表率,通过自身品德修养、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虽然“独一代”因工作等种种原因,缺少与孩子们亲子互动的时间,但这并不代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变小了。必须承认的是:血浓于水,在孩子们心底深处,最亲近的还是自己的父母,骨子里流淌的亲情是任何人都没法改变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互动。首先,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即使不在身边,也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例如,通过电话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等,告诉幼儿爸爸妈妈在做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周围家人给予的关爱。让他们心理上感动满足,从而有强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其次,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要带着审视眼光,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生硬地拒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孩子不答应的原因。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的疼爱也是有原则的,撒娇并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一切。再次,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独二代”现在仍处于儿童成长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他们亲近社会,回归大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3~6岁“独二代”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独二代”目前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教育问题,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孩子德智均衡发展需要父母、教师,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耿薇.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的案例研究.新课程研究,2012.

[2]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

第4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农民工子女 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有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工作,其中有很多人将子女带着,于是逐渐形成了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解决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情况不仅关系的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1)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一项调查发现,进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他们大多数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商业活动,而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地位将直接决定着家长对子女学习的指导与帮助有多少,而这又间接影响着孩子的入学机会及学业成就。

(2)学校教学资源落后。总体上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能够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甚至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的经历。而农民工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没能送孩子进入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3)自身社会适应性出现偏差。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不会说普通话或者是说得不好,难以跟老师和同学有更好的交流沟通,影响了学习效果;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跟同学融入在一起。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甚至会产生一些孤僻的性格和一些偏激的行为,导致孩子的不健康发展。

2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策法规制度的不完善。1996年颁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是国家首次对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问题进行了规范,其中有一些条款,体现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在教育方面的不平等性。文件中的第六条规定与十五条规定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户籍与缴费方面进行了限定,这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是有条件限制的,即使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进入城市上学,但是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他们仍然无法接受优质的教育机会。

(2)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别。一般情况下,这些农民工子女来自比较落后的农村,他们在进入城市之前接受的教育比较落后,教学条件差,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有所差别,所以接受教学的进度,方法都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的文化基础有所薄弱。此外,由于城市生活环境的变化,使这些孩子在生理、心理、生活及学习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不适应,导致不同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了这些孩子的正常发展。再者,这些孩子想要就读一些好的公办学校必须交极其高昂的费用,否则只能进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子弟学校接受教育,这样比同城的孩子享受了不平等的教育权利。

(3)农民工子女自身的问题所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除了政策及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民工子女自身也有问题所在。一方面由于不平等的存在,使这些孩子总感觉自己不如人,表现出讨厌上学的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老师的利益心理,对这些借读生放任不管,不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导致这些子女在起跑线上就与其他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差距。这些孩子面对这些现实无力改变,只能运用一些极其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不满,染头发、穿奇装异服、打架斗殴、玩游戏等形形的不好的行为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愤怒与痛苦。

3 社会工作视角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途径

(1)高校方面要积极发挥社工的作用。农民工子女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学习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孩子要融入这样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学校能积极发挥社工的作用,对这些子女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关注,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让他们能有信心和安全感,从而促进孩子个人的健康发展。正如北京的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社工说:“社工根据人的基本方面的需求出发,帮助孩子处好与学生、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能生活在一个共融的环境中,从而更好地生活与学习。”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支持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要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依靠社会的力量与支持,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地在城市当中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如广东省有一个服务中心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用品,使这些孩子能够完成必要的学业,尽早地适应城市的生活,甚至这些服务中心为这些孩子提供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提高知识水平,与他们交流沟通。

(3)加快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应该根据目前的情况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审批标准弄明确,使学校具有一定的合法身份和办学的条件,解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当然也应该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可以鼓励一些公办学校与他们一起办学,为实现城乡之间的一体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支持。

综上所述,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受社会关注的一个复杂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意义,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群策群力,真正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菊兰.社会工作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2] 魏爱棠.中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 张兴杰,杨正喜.非政府组织对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持——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J].西北人口,2010(2).

[4] 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受教育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 华灵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8卷.

[6] 吴恒祥.关于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状况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3(8):34.

[7] 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对于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而言,由于孩子在城市读书费用过于昂贵,因此他们只好将其子女留在农村家中给他人照看,导致农民工父母和自己的孩子长期无法一起生活,于是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由于他们不能长期得到家长的有效监护,因此在其成长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社会能够引起重视。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留守儿童所有相关问题的重中之重,及时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困难,成绩较差

很多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的孩子有出息的难度比较大,再加上长期在外务工,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甚至等孩子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让孩子也外出务工。另外,由于农村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设施和资源以及教学环境都比较差,这就导致本来缺少家长监管的孩子在学习上更加困难,学习的主动性低。农村留守儿童成绩普遍较差还因为家庭作业很难得到及时辅导、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而且由于对父母的思念和心理孤单,在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听讲。久而久之,农村留守儿童会对自己的学习没有热情和信心,甚至产生不喜欢学习的情绪。

2.心理问题亚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很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由于长期没有情感互动,一部分留守儿童亲情观念日益淡薄。或者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引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容易自卑、人际交往差等。有的留守儿童由于过早地自己支配一笔钱,不懂得合理消费,很容易产生拜金主义的心理。另外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容易脱节,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引导,很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也很容易没有依赖感和安全感,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焦虑,也很容易有自卑倾向。

3.迷恋网吧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比较喜欢在同龄人中寻找友情和安全保护,但是作为未成年人,还没有足够的分辨真正友谊的能力,因此在不良社会的影响下,很容易被不良少年带坏,其中表现得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迷恋网吧。网络是一个双刃剑,虽然有很多有利的地方,但是作为儿童很容易被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吸引,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严重使他们分心、耽误他们的学习,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等很有可能危害到他们的安全,或者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很有可能引诱他们“学坏”。

4.价值观不正确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无法给予孩子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很容易心生愧疚,往往选择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以此作为情感上的弥补。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合理支配金钱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恶习,进一步会影响到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一些留守儿童就因此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另外,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留守儿童容易感情淡漠,主要表现是冷漠、自私自利甚至是厌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庭和社区方面应做的努力

在外务工的父母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能把孩子带到务工的地方读书,可以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可以及时监督孩子的学业,并且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无限的温暖。如果实在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在平时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或者写信,或者多抽出时间回家看望,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作为孩子的代养人,要尽量学习和了解一些正确的教育知识,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要能降低身份,真正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对于有社区的农村,可以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组织一些活动来对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另外还可以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起到对未成年人的安全的保障作用。

2.学校方面应做的努力

由于留守儿童自学能力差,又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承担起此项责任,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给予额外的辅导,或者组织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和帮助。另外,学校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为他们付出更多的关心,使其能够获取必要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多与他们沟通,防止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而无法及时疏解,针对此,还可以去家中走访,多方面获知孩子的心理状况。此外,学校还要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沟通,关于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交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一批真正关心学生、愿意投身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

3.社会方面应做的努力

首先可以加大对该问题的宣传力度,使问题尽可能地透明化和公开化,让广大群众都能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媒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尽自己所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其次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另外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及时清理。然后国家要能够增加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真正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包括减免书本费等,或者对经济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另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以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四、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真正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且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刁建霞.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很多留守儿童教育出现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安全隐患。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重点,当前政府必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研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心理出现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问题也都是自己独自承担,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就容易形成一种自卑心理,遇到问题总是喜欢逃避,不善于与人交流,对待他人比较冷漠,内心压力较大,遭到同龄人欺负时经常会发生过激行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2.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据统计每个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较为不理想。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都较小,缺乏自制力,回到家中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家庭辅导,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状况也不好。同时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许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学生读完初中就可以,应该早点毕业外出打工,这样也能补贴家用。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受到父母思想的影响,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3.道德教育出现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道德水平较低,从小没有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建设,而且长年外出务工,根本没有给学生作出表率,久而久之学生道德教育就出现了问题。据调查统计数据所得,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存在不良道德行为,农村人口稀疏,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无人看管的房子较多,许多留守儿童都习惯到这些空房子中“拿”东西,这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较快,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但是我国政策法规较为滞后,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想要在城市上学,所需办理的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同时在高考时农村子女还必须要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基本都从事基层或底层行业,所得收入较少,而且压力较大,因此很多农村务工人员根本没有能力将孩子接到城市中学习,农村儿童就只能离开父母,在农村接收教育和生活,他们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

2.从家庭和学校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农村留守儿童长年得不到父母的教导,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料,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放养,爷爷奶奶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十分骄横。同时从学校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较少,师资匮乏,老年化严重,一位教师往往要捧好几本书,跨年级、跨学科上课是普遍现象,加上信息闭塞,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教育的节拍,自身教育的理念陈旧和心理疏导的经验缺失,自然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照顾。农村学校更多是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教师总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障碍,减轻农村家庭的就学压力。其次,政府要联合有关行政部门加强政府职能的优化,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农村务工人员进行思想宣传,教导农村家长的教育观,要鼓励农村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发掘。最后政府还要对城市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治理,尤其是一些网吧和娱乐场所要进行取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农村外出务工的家长必须要每个星期打电话给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且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要给予孩子基本道德教育,要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树立留守儿童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有条件的农村父母,要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要多为孩子考虑,实在没有经济能力,就必须要为孩子寻找一个监护人,要能做到监护人的各项职责,同时还要定期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要给予孩子精心的呵护和全面关怀。

3.学校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地方就是学校,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都实行寄宿制管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要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政府还要对农村学校给予政策扶持,要定期派遣心理教师到学校工作,要给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开“心结”,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其次农村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定期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状况,要与家长相互合作,共同商讨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宋依倩,张杰,刘双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平舆县的调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7).

[2]刘家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

第7篇

关键词: “单亲家庭”模式 单亲子女 教育问题

作为一个单亲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家庭的破碎已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其心灵的创伤是难以疗治的,但我不愿放弃。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班上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让他们健康地走向社会,更是我不能放弃的。为了那些和我孩子一样内心苦着的孩子,我不停努力着。在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期间,我有幸听到了重庆师范学院胡朝兵教授关于《发展心理学》的课,深受启发和教育,通过认真反省和思考,我想就“单亲家庭”的模式和“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谈谈看法,但愿能给单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们以启发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资料表明,中国近五年的离婚数每年都在100万对以上,离婚率每年以1/1000的速度递增。而随着离婚问题的日益突出又衍生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离异型的“单亲家庭”。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人数剧增,留守儿童人数随之增加,无数的准“单亲家庭”就衍生出来。那这些“单亲家庭”的子女该怎样教育呢?要教育好这些孩子,我们先得了解“单亲家庭”的模式及其特点。

家长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而普通的家庭模式,是和双亲家庭、三代同堂家庭、无父母家庭、叔姑姨舅杂居的家庭等各种家庭模式是一样的,没什么特殊。家长不要主观地给孩子灌输“他不幸”“她抬不起头来”“她可怜”等意识,只要给孩子一片明朗的天,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

由于单亲家庭背景不同,结构的不同,种类极其繁多,我们现就按照单亲父子、父女、母子、母女这四种模式进行简单分析。

(一)单亲父子家庭:男孩子长到初中以后,儿子逐渐自立,对父亲比较强硬的教育态度可能产生抗拒心理,缺少母亲调节和缓冲,父子关系可能僵持成势不两立的局面。做父亲的要注意克制和妥协,尽量把和孩子的关系处理为朋友的关系,并借助女性亲属的介入,使孩子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如姑姑类的人物,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妥当。

(二)单亲父女家庭:由于女孩生理发育的成熟,女儿与父亲的交流可能更疏远,有些女儿的小脾气可能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和娇惯,或者父亲过于娇惯,又不能触及生活细节,女儿都会对父亲产生隔膜,或者怀念母亲,而产生顾影自怜的林黛玉式的悲剧性格。这时,父亲应找到一个女儿可以倾诉和宣泄的女性长辈来调节,使女孩得到心理上的依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三)单亲母子家庭:这是比较容易出现教育问题的一种单亲家庭模式,因为母亲通常对儿子疼爱有加而管教不足。一般来说,男孩子到了青春期,通常很讨厌唠叨的妈妈。对妈妈的话根本接受不进去,这就可能因为过分娇惯而使孩子长成暴虐的叛逆性格,许多青少年犯罪的现象都出自单亲母子家庭。虽有舅舅的帮助,但舅舅对外甥的管教确实不如父亲更有效,而且常常出现的结果是,舅舅有时的严厉管教会导致母亲的不悦,于是舅舅逐渐远离或逐渐客气起来,孩子的教育就出现空当。孩子不能在无所畏惧的条件下成长,他们必须有畏惧的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这时母亲一定要把教育和关怀严格地划分清楚,对孩子的关爱可以无限,但对孩子的教育绝不能心软;母亲不要为孩子牺牲一切,反而要在事业上保持独立、在家务上分给孩子部分责任,在生活上不姑息不娇惯,这才会让你的儿子更敬重你,更接受你的教导。

(四)单亲母女家庭:这种模式的单亲家庭一般不存在严重的教育隐患,只是要提醒做母亲的,不要先自己变成怨妇,对孩子没有有益的影响。这时,母亲最好给孩子找一个男班主任的班级,让女孩通过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更理性、更社会性,使孩子不致成为一个即使成绩优良,也仍然目光短浅、性格狭隘的小女人。

在此,我们要请所有单亲家庭的父母,告诉你们的孩子:现在的社会上,只有30%的家庭是双亲家庭,其他的都是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孤儿家庭、同堂家庭、杂居家庭、畸形家庭、寄宿家庭、继父继母家庭和虽然双亲健在但终日争吵的不和睦家庭,你们的家庭只是模式之一,而不是一个残缺的家庭。

那么单亲家庭的家长如何消除苦恼,使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其一,家长要调整思想认识,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夫妻离异大多是因为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让双方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了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增添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反而会更怨恨父母。

其二,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班级生活。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有个别学生说了刺激性,我们不妨找那个学生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或者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让孩子们能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第8篇

关键词: 城市人口流动子女就学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历史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关注这一群体子女教育现状,解决农民工、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公平教育的关键。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以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这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然而,“流动大军”子女却享受不到城市正常家庭给予孩子的关爱与教育,这些渴望成才、希望摆脱不济命运的孩子因种种原因败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他们无奈、无助地艰难行走在成才之路上。数据表明:2000年11月1日,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占90%,全国14岁以下儿童总量超过2亿,其中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子女有近2000万,失学率高达9.3%。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突出矛盾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敦煌市是一个西部边陲小城,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服务行业的兴盛,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外地人员(如福建、四川、江苏、浙江等地)来敦打工者较普遍,他们的子女在教育上存在众多隐患,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而这些流动人口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敦煌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工作一方面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促进了敦煌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一群体的数量不在少数,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对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他们的子女应该享受到与敦煌本土孩子一样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面对城市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庞大的现状,其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能否全面普及,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多种措施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收费与划拨经费等方面做到与本市学生一视同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2015年教育工作总体部署部分提到:“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如何关注、关爱这部分学生,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由教研室教研员牵头,东街小学、北街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组成了一个课题组。我们在做“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东街小学、北街小学这部分人群的调查研究,清醒地认识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涉及城市的管理和秩序,更涉及儿童的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平等、家庭乃至国际旅游城市――敦煌市未来的发展。从现状看,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更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做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管理与教育。任何一个方面的职责不落实,任何一个环节衔接不好,都将直接影响该项工作的成效。因此要进一步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教育职能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工作新格局。

一、提高认识,多方协调解决流动子女就学问题

城市流动子女随着父母打工地的变换而流动,他们的教育呈现出不稳定性。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教育要打破区域限制,走出教育上的区域壁垒,真正为一切孩子的成长成才着想。甘肃省敦煌市是一个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外来人口多,作为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政府,当前已经禁止了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流动人口的做法,打破了以往户籍制度的堡垒,改变了公立学校属地招生的区域政策,调整了办学理念,使公立学校成为吸收流动子女就学的主渠道。政府及教育局每年都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摸底登记,掌握当地翔实的流动子女人口就业现状,在师资配备、教育经费的划拨及流动人口子女管理上为流动人口子女广开“绿灯”。政府鼓励敦煌三中、西关小学等公办学校挖掘办学潜力,增大招生容量。同时鉴于敦煌市城市公立学校(如东街小学、南街小学、西关小学等)在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方面的有限性,2012年8月政府进行教育布局大调整,在原敦煌二中的校址上兴建敦煌市第四所城市小学――北街小学,集中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就读难的问题,大大缓解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压力。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落到实处,敦煌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将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以法规形式规定下来。当地政府把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纳入本地重要工作体系,明确公办学校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义务和责任。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和谐校园中成长。

流动人口来到打工、创业的城市,有很多不适应。由于环境的变化,在流动人口子女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诸多阴影,从流动人口子女口中的一句话:“城里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要啥有啥,外地的孩子吃的差,穿的差,啥都没有”,可见城乡少年间的壁垒很坚硬,如果不打破这一隔阂,让这些孩子与本地的孩子在两个起点上起跑,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的身边就会出现两类迥然不同的人群。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最好的办法是学校里让孩子们从小在一起学习、生活,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成为朋友,消除本地孩子与流动人口子女之间的隔阂,是保证一个地方安定团结的根本保证,也是实施教育公平的最好平台。北街小学建校有两年多,成为外来人口子女人数最多、学生组成最复杂的学校,全校740多人,其中外来人口子女、进城务工子女达到500多人,来自甘肃省外的学生有70多人,来自甘肃省内各县市的学生有100多人,来自敦煌农村的学生有230多人。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加强班级融合,努力营造适宜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成长的班集体氛围。在充满爱心与温暖的集体中,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尊重他们,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本身认知的有限性,学校老师更关注这些外来子女,在学习上给予更多鼓励与帮助,有意识地组织城市儿童与流动人口子女之间互动和交流,让他们互相接纳,彼此包容,在班集体中快乐成长。

我们课题组在实验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帮扶活动,拉起了城市少年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手。

1.班级开展“1+1”爱心结对子活动,让城市流动子女享受到关爱的阳光。

课题实验中,我们在四(5)班、五(2)、五(3)等班级同学中开展了爱心结对子活动。在结对子仪式上,孩子们互赠心愿卡,城市少年还把自己平时看过的书、有趣的玩具和喜欢的小礼物带到学校里,送给手拉手小伙伴,鼓励身边的小伙伴克服困难,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用勤奋好学、自强自信赢得大家的信任。一位福建小姑娘洪燕玲,来敦煌四年了,以前的她性格有些内向,沉默寡言,不愿和大家沟通交流,在“1+1”爱心结对子活动中,她结交的小伙伴贺怡琴是一位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的女孩子。当洪燕玲学习上有困难时,贺怡琴耐心地为她讲解,直到弄懂为止。在小伙伴的帮助下,洪燕玲学习成绩提高了。现在的她,一有困难就找自己手拉手的好伙伴,课间她们一起到操场上踢毽子,拍皮球,跳绳,放学一起回家,星期天一起到新华书店、莫高书城看书、买书,在互帮互助中,她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最好的学习伙伴。

2.班级成立“爱心基金”,资助生活困难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

为了帮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四(1)、五(2)班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在爱心基金的筹备中,班级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拍卖会。当孩子们了解了这次活动的意义后,都热情满怀地加入活动中,城市孩子们把自己看过的书、玩腻了的玩具,还有小时候的礼物、平时不用的物品带到学校拍卖献爱心。拍卖会在班干部的组织下,开展得很顺利,大家的热情很高,最后共募集到了200多元钱,由专人保管,他们用这些钱买来新书包、新华字典及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并在扉页上写上鼓励祝福的话,由班委赠送给家庭生活有困难的孩子。在爱心传递中,被资助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极大地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献爱心活动中,城市孩子也受到教育,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别人快乐了,自己也是最快乐的”的真正含义,克服了他们身上自私、奢侈浪费的坏毛病。王晨阳说,以前我过一次生日,家里大摆宴席,要花上上千块钱,觉得是应该的,现在才知道我的同龄人中还有很多和我不一样,他们没有过上一个像样的生日,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过生日时有生日蛋糕,我听了很震惊。

3.建立爱心读书屋,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送上精神食粮。

实验班级四(1)、六(1)班开展节约零花钱,在班级设立“爱心行动节约箱”。他们把平时的零花钱节约下来,给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买好书读。班委会上发出爱心倡议,号召孩子们少喝一瓶饮料,攒下三元钱,买了各种图书,成立了一个“爱心书屋”,书屋里有杨红樱系列小说、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供大家阅读,尤其给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搭建阅读平台,让好书激励他们快乐成长。

二、建立良好家庭环境,保障孩子健康发展

当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父母自身忙于生计,因此,忽视对子女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很多父母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受经济利益诱惑和封建小农意识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与其花大把的钱让孩子读书,不如把孩子带在身边,帮自己挣钱。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品行、言行不加约束,导致这部分孩子学习差、行为习惯散漫,甚至沾染上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我们课题组在做好流动人口家长工作上作了如下探索。

1.建立家访制度,帮助家长有效管理孩子。

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诸多不确定性,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疏于管理,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我们课题组成员多次家访,倾听家长教育孩子的烦恼,教给他们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的父母虽然面临很大生活压力,但对孩子的教育不可忽视。在家访中,父母认识到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危害,忙碌之余,他们开始抽空陪陪孩子,主动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孩子犯错误时,不再简单粗暴,拳打脚踢,而是因势利导地说服教育,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课题组的实验中,流动人口父母跟老师的沟通多了起来,他们主动打电话、到学校参加示教开放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遇到困难向老师请教,因此良好的家校关系在家访中形成。

2.班级开展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针对城市流动人口家长的现状,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了家庭教育讲座,电视视频学习了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座,邀请了班级中城市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家长,讲述了他们教育孩子成功的做法及吸取的教训,使家长们懂得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的大事,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等,即使再忙再累,也一定要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做好。几次讲座后,家长感慨地说:“以前我们觉得做生意忙,挣钱不容易,把孩子交给老师,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听了别的家长的做法后,我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了,真有点对不起孩子……”

三、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把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社会管理中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它们各自有自身难于克服的局限性,而社区教育则正好有机地整合上述三种教育力量。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工作主要包括促进流动儿童入学、学习适应及改变流动人口的教育观念并承担部分家庭教育功能:敦煌市创建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基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入学;敦煌市关工委联系社区,利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学校积极响应,组织学生本地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参加社区内的各种活动,与城市儿童进行交流沟通,适应城市的生活,融入社区;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认识。

总之,解决好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政府、学校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高举“科教兴国”的战略大旗,就不能忽视亿万“流动大军”子女教育问题。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3月,从中央传来“承载公共服务信息,解决农民工落户通道”的好消息――“居住证制度将全面实行,居住证将充分发挥对流动人口实际居住状况的记载功能,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社会保险、驾照、住房等公共服务融入其中,并为其有序落户提供阶梯”。教育公平如春风化雨洒遍中华大地,“齐抓共管,撑起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一方晴空”,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不论是城里的孩子,乡村儿童,还是民工子弟,一个都不能少,让孩子读书明理是硬道理,做好这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撑起一方蔚蓝的教育蓝天,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教育公平就能惠及每一个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最阳光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会孕育敦煌的明天、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试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第9篇

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大家坐在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感谢我们的孩子和北京路中学这所全新的学校给了我们这一次,乃至以后很多次这样的机会。

今天的家长会有三项议程:

第一项:由我就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谈个人的几点看法和要求。

第二项:学校赵校长与各位家长交流我校关于分层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三项:组织参观餐厅、学生宿舍。

各位家长:

作为北京路中学首届学子的年级主任,我在倍感压力的同时更充满了信心。

压力在哪里?一是学校的高定位。开学之初,学校就鲜明地提出了“三年之后,确保乡镇学校第一”的目标,并且提出了“起步要稳,提升要快,落实要实”的12字方针。二是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很理想;三是各位家长对新建学校寄寓的厚望。

信心在哪里?一是学校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教师队伍;二是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学校入学短短十二天所发生的可喜变化。(从学生发生的可喜变化来看,学生不是长不大,而是我们家长老是放心不下,老是担心这,担心那,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烫着,结果导致孩子做事没有计划性,没有主心骨。)

学生入学时间不长,再加上对学生还不是十分的了解。我先从整体上简要谈几点:

1.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轨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的结果。欢迎各位家长同志多关注班级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从中捕捉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多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切实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为什么提这一点?因为前几天,我们的一名班主任老师找家长反馈情况时,了解到该家长连孩子在小学大体的成绩位次都不清楚。这说明两点:要么是孩子回家没有讲真话,要么是家长从不深入过问孩子的情况。)

2.要关注孩子的穿着打扮和交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学生的穿着是这样要求的: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对照这样要求,各位家长看看自己的孩子的着装是否符合要求,不正常的着装是否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等有所影响。

关于交友,提醒各位家长两点:孩子是否突然变得爱美了,说的土一点是不是爱臭美了?对于零花钱的需求是否突然增多了?双休日、节假日外出的时间是否多了,或者是经常借故在外逗留等等。

3.要注重孩子的生命安全教育。孩子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代表着未来;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则意味着幸福。安全是幸福的桥梁,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安全健康的人生,因此确保他们的安全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学校层面,学生入学的第二周学生一到校,我们就召开了学生安全专题会,实行了领导带班、教师、安保人员值班等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并且倡树“抓常规管理就是抓安全”的理念,立足抓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的每一个细小习惯抓安全,做到反复抓,抓反复。家庭层面,大家是孩子的监护人,我希望大家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安全教育问题,如交通、防溺水、网络暴力等。

4.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现在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身心健康已经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正所谓:生命不存,何谈教育!为此,除了学校的教育引导之外,建议各位家长:一是孩子在家期间,大家也要像班主任老师一样,教育孩子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心怀感恩之心帮你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让孩子做有意义的事,避开阅读一些低俗、玄幻的网络书籍,避免沉迷于手机游戏、垃圾微信等。对于玩手机有句话说的好:“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现在不少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手段,强行禁止中小学生玩手机(同时提醒各位家长高度关注孩子是否带手机到学校了)。二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良好的品德修养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长不要向孩子传达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要让孩子从你的身上感受到的是阳光的心态,满满的正能量。

5.不要一味迁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是为父、为母之道。但过于的偏爱、溺爱,势必对孩子的成长滋生负面的影响,让孩子养成任性、蛮横、甚至是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对于孩子的教育,既要倾注爱心,又要恰当的惩戒。(为什么谈恰当惩戒?就是说,不要一谈惩戒,就是拳打脚踢,巴掌耳子。举例:杨子豪,想家还想上学)另有,教育部2019年7月10日,提出要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希望各位家长也理解、支持学校对于学生给予恰当的惩戒。

各位家长,会后我们组织参观餐厅和学生宿舍。

先介绍一下宿舍分布情况:

现在所有学生宿舍全部在公寓楼二楼。

女生宿舍:从东往西——  一班6201、6202宿舍;二班62036205宿舍;三班6206、6207宿舍;四班6208、6209宿舍。

男生宿舍:宿舍号同女生宿舍一样。

第10篇

任课老师对在座的家长表示感谢。今天家长会的主题,一是和家长同志们汇报一下我们半个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二是和家长们探讨今后学生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首先向家长们介绍一下我班各科的任课老师。我是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教数学;语文老师叫张焕珍,英语老师是教3个班英语的薄丛芹老师;物理是苏承刚老师,化学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科研主任熊坤斌老师,政治老师是二年级六班的班主任庞茂琼老师,历史老师是刘平老师。这些老师责任心都很强,对学生要求都很严。老师深知责任重大,都在千方百计把教育学生的工作干好,想方设法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这一点请家长们放心,我代表初三7班的所有任课教师表示,我们有信心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把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管理好教育好,使他们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下面我汇报一下开学来我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情况。开学之初,我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教育,学生上学基本能够按时到校,每节课能提前进教室进入学习状态,自习课保持安静已经成为常规。值得一提的是严重违纪现象没有发生过。通过纪律上的整顿,有了良好的风气,也形成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融洽的师生关系,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从这次期中考试成绩看,还是取得了明显效果的。出现了一些成绩优异和进步较大的学生。(略)

但初三新添了化学这门主科,各学科的容量加大,难度加深,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化更加严重。基础本来就差的学生厌学、怕学思想抬头,出现了不思进取,作业马虎,甚至不做作业,抄袭作业等现象。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出现了不求效率、信心动摇、疲于应付等问题。

可以说初三年级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将基本决定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升学方面的前途命运。家长同志们,可以说在学习上,每个同学都是平等的,关键是学生学不学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同学只要想学习好,都能成功,学生学不学的关键在于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爱不爱学习,思想能不能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这个学习的观念同时也需要家长来给学生灌输。可以说学生读书的好坏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

下面第二个主题就是和家长们探讨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方面在座的有不少可能比我做的好,比如钟喻的家长。(到时一定请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在这方面好的经验。)我这里就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不到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

一个学校最重大的事是教育孩子,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同样也是教育孩子。而往往我们当中有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上了学,吃穿问题由家长解决,而教育问题全部由教师去管。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你想,同样一个教师在同样一个班级上课,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一些呢这其中关键在于家庭教育。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孩子教育得好坏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前途;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教育得好坏将决定整个家庭的命运。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千家万户共同关心的话题。《教育时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是《半数学生不喜欢家长》文章写道:“日前,常州市妇联对有读书孩子的700户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发现:54。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而对‘你所关心的家庭大事是什么’这个问题,90%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子女教育’。为什么,我们最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可孩子对家长还是不满呢我觉得这些孩子决不是全盘否定“家长”,而只是不喜欢家长的某些教育方法和一些教育方式,如打骂、体罚、唠叨,等等,这些已经不符合当今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11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湖北省随州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从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关键词】湖北省随州市 教育 留守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有5种情况:①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②隔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由祖辈监护和抚养儿童;③上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同辈人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④同辈监护,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照看儿童;⑤自我监护。湖北省是农业大省,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有200多万,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人数的8%。据随州市妇联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该市留守儿童人数己达到12.56万,占全市儿童的32.12%。

感情缺失。当问到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的时候,80%的孩子都会回答“父母的爱”。由于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父母和孩子感情逐渐淡漠,即使回家,父母和孩子交流也非常少。并且和孩子交流内容多是关于金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在父母给钱的时候才能感到温暖。

性格极端化。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化的性格。一种是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一种是性格极度张扬、骄纵。由于父母的远离,孩子出现怨恨情绪,从而出现反抗心理,身边的监护人或者不敢管或者不能管、不会管,或者过度宠溺,从而使留守儿童变得骄傲放纵。

学习无助。目前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非常关注,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善校舍,a充师资力量,课业负担加重,成绩逐渐下滑,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辍学。

生活失助。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很多老人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

安全缺位。由于老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缺乏有力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学校缺少安全知识的普及。

2013年9月11日,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随州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解决留守儿童感情缺失、生活失助、安全缺位等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州市还向每个留守儿童发放一张爱心联系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等。

二、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本团队成员以社会工作伦理为导向、小组工作为工作方法,为随州市草甸子社区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小组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对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和留守儿童的交流,当地的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生理问题。

(一)亲情缺失。父母的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正常的家庭交流已经逐步被其他方式替代,孩子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平时多用电话联系,大部分都是一周1―2次,交流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关于学习。因此,父母们会经常忽略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状况。

(二)性格缺陷。父母们不能行使监护人的责任,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因受本人年龄、文化素养、教育观念等的因素制约,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会出现偏差。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形成放纵、胆怯、自卑或是社会逆反、厌世自闭等种种不良性格。性格也会带来一系列人际交往的问题,存在性格缺陷的小孩经常是个人活动,不善于交际。

(三)学习兴趣低下。孩子们的学习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习动机不单纯,多数人认为学习是为了给“父母增光”或是“出人头地”,而忽略学习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由于家庭监督不利,留守儿童们课余学习环境也很差,他们回家后很少会帮助家里人做家务,这些问题亟待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留守儿童一片健康发展的天地。

三、解决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可以通过间接沟通,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

(二)学校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营造一个活波、互助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又缺少辅导或在家无人指导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等课余时间多辅导。第二,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实践证明,结对帮扶活动,能通过其学习伙伴的影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使其优势或其他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唤醒他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会关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李娟.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第12篇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小学生家庭教育 家长教育观念 问题 对策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许多地区产生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的地带,许多地区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的问题。江苏省徐州市南郊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本文以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为例,调查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分析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为了研究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分别编写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各200份。家长问卷回收了174,有效率87%;学生问卷回收了179份,有效率89.5%。同时,课题组还在部分家长、学生、学校中进行了问卷访谈。通过对家长问卷取样结果的统计归纳和对访谈的分析,我们对徐州市南郊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1.根据调查和访谈,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经常关心孩子的需要,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少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极少数家长认为只要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即可,其他教育应交给学校。调查显示,34.92%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非常了解,60.85%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基本了解,4.23%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想了解,认为那是老师的事。

2.从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方面,大多数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有部分家长觉得家庭教育不是很重要。从这两方面看,说明徐州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还存在错误认识,缺乏对家庭教育内涵和意义的真正了解。家庭教育不仅是照顾好孩子的起居饮食、学习生活,更主要的是家长能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包括生活、学习与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长期望片面分数化及教育方式不科学

1.调查显示,49.16%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名列前茅;45.25%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中上等;5.03%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健康成长是第一位,成绩是次要的;0.56%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抱有无可谓的态度。每次考试后,79.89%的父母能够积极询问、讨论并制定相关发展措施;13.97%的父母偶尔问一下;1.12%的父母从来不问;5.03%的父母与老师交流孩子教育问题。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大多会主动告诉家长考试成绩,如果考试不理想,则父母会主动买考试资料让孩子练习,并给予指导。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往往偏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其身心健康、道德发展与社会交往适应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阻碍孩子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少数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通过访谈了解,孩子希望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但并不喜欢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更希望得到鼓励帮助。奥苏泊尔的三大成就动机内驱力中的附属内驱力就提到年龄较低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长辈和老师的赞扬鼓励,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相反,如果孩子在刚起步的阶段就经常遭受家长的压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长大后也许会缺少自信,甚至自我放纵。

(三)家长自身对教育的影响

1.问卷分析和学生访谈的情况显示,在孩子面前,34.08%的父母能以身作则,55.31%的父母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10.61%的父母是无所谓。大部分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影响,比较注意树立正面的形象;但也有少数家长缺乏自我形象对孩子影响的认识,由此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能力,要以身作则。

2.有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会阅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学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有少数家长不在乎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影响力,因而平时不注意自身学习。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或多或少地缺少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四)家长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欠缺

1.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多数家长每周会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沟通;少数家长则很少或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这些家长在城郊结合部做小生意,早出晚归,无法保证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犯错时父母不要打骂,而是讲道理,多与自己进行沟通。调查结果显示,20.11%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命令式,75.98%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平等式,3.91%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请求式。

2.调查数据说明,一个星期中,67.04%的父母每天和孩子谈话,12.85%的父母一星期谈3-4次,16.76%的父母一星期谈1-2次,3.35%的父母不谈话。12.85%的父母没有打骂过孩子,79.33%的父母偶尔打骂孩子,7.82%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如果孩子犯错误,34.08%的父母能够摆事实讲道理,37.99%的父母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6.15%的父母采取暗示、提醒的方式,21.79%的父母是严厉批评直到孩子认错。孩子犯错误时,相当部分的家长可能会责罚打骂,尤其以父亲较多。打骂孩子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暂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反而会对孩子产生反作用。因此,只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知错就改。

二、影响父母家庭教育观念问题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与职业影响

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调查发现,58.82%的家长在初中以下学历,只有约3.52%的家长学历在本科以上。所以在教育观念、生活压力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脱离家长视野的作业辅导等类型的辅导班就因此成为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特色”。

(二)家长自我职能认识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对孩子要么过于放纵,要么过于宠爱,使孩子从小缺少真正的关爱与引导。如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而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调查结果分析显示,12.15%的孩子在家中没有人负责他们的学习,76.80%的孩子有父母负责,2.76%的是祖父母负责,8.29%的是家庭教师负责。祖辈们只管孩子的温饱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却力所不能及,因而对孩子放任自流。

(三)家庭结构的影响

问卷结果显示,徐州市南郊的家庭关系总体稳定,78.14%的同学家庭完整,其中三口之家的是21.31%,家庭由父母和兄弟姐妹组合的为27.78%,家庭由父母、祖父母组合的为18.58%;只有1.09%的同学是单亲家庭。结果显示,59.01%的学生有兄弟姐妹,即该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徐州市南郊的孩子有兄弟姐妹的占很大部分,导致家长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使对孩子的爱分散。因此,这些家长不可能考虑到自己所有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更不能保证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质量。

三、改变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在适当的环境下比如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事,听孩子说说他们的烦心事,在沟通中加深彼此的感情[1]。如果家长工作一天回家很晚或很累的话,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孩子进行聊天沟通,则可以尝试用写纸条或写信的方式,将信或纸条交给孩子,让孩子把平时不敢或不愿与家长说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与孩子建立起书面上的沟通,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应关注孩子在生活能力、品德发展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在孩子放假期间,可以让孩子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者多让孩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使孩子全面发展。

(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投资的意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当然家庭教育投资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加以支持,如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他们去买一些自己所喜欢的课外书或教参书;家长可以和孩子报亲子班或利用假期与孩子一起出去旅游。此外,家长自己也应阅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联系

家长自身在家庭教育认识上存在不足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帮助,使让家庭与学校多沟通联系[2]。

1.学校老师从中帮助家长认清什么是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改善一些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如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针对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的问题加以辅的指导,进行适当的家访等。

2.学校可以请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专家或学生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和交流会,让家长们一起进行沟通交流。

3.学校如可以帮父母征订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资料,让孩子每月带几本回家,给父母阅读,提高父母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认识。

参考文献:

[1]朱俊梅.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0(35):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