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理学重点

病理学重点

时间:2023-06-07 09:0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学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病理学重点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院校 高职护理专业 病理学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1]。高职护理专业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专业人才,并为其今后接受终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病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问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甚广,在教学、临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学除了有病理形态学内容,还包括西医院校的病理生理学内容,教学内容繁多且较为复杂;再加上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导致很多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信心不足,甚至不愿意学习病理学。如何提高中医院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较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并能为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增强病理学教学效果,是每一个在中医院校从事病理学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病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明确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

中医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专业人才。我校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护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护理技能;能运用护理程序为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能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病理学教学时,既保障学生学到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又使学生学好有关的临床病理联系,为护理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当前,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课时普遍压缩。以我校为例,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理论教学为34学时,实验教学为1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学时内如何达到其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内容需要讲授?讲多少内容比较合适?学生究竟要学哪些内容?学多少合适?这些问题始终都在困扰着广大病理学教师。在现有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是最为紧迫的。因此我们对教材的选择必须以“够用”为原则,以适应需要为教学重点,选择适合护理专业的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重新修订病理学教学大纲,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等是属于病理学总论的内容,是属于病理过程的内容,是后面各论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重点讲述,要讲透彻,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对于各论来讲,要结合现有临床实践特点,重点讲解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可以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作为重点讲授内容,而对像原发性心肌病这类发病率相对较低的疾病作为简单讲授疾病。同时,进行疾病讲解时,应把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因为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只有明确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完善。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增强病理学学习兴趣。

对于中医院校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同学的形态学比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的基础知识学习有限。另外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机能学知识掌握也不够深入。同时在我们所教授的学生中,有一些是文科学生高考进入这个专业的,他们相对其他学生来讲,对这些理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就更加困难。基于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就要选择更为丰富多样并且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与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

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同时包含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内容,以病理变化讲解为主要内容。往往是课上大量的文字和病理图片交替出现,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学生稍有停顿,思路可能就无法跟上。这就要求病理学教师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理论课教学上,我们要将知识点大点分成小点,小点相互结合联系,有层次有对比地阐述给学生。同时可以应用一些已经被病理学教学广泛使用的比较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问题分解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等[2]。这样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加入到讲课活动当中来。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且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设备进入病理学的日常教学。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最为广泛。在病理学的讲授中,我们需要制作符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3],同时切记不能把过多的信息引入课件。多媒体教学节奏比较快,同等时间内信息量大于传统教学设备,如果课件内容多而繁杂,重点不突出,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解力下降;有时教师为了完成课件讲授,还会加快讲课速度,更容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另外BB网络教学平台现在也被很多学校应用,通过BB平台可以定向而有目标地对某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实时交流,实现因材施教[4]。自2007年我校BB教学平台创建以来,我们放入部分病理学教学内容,同时使用其他的功能,如布置作业、在线练习等,有效增强了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使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进行临床实践,实验课教学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理论教学要做到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讲解透彻,实验教学要将学生引导到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结合的中心上来,从光学显微镜和大体标本两个层次掌握病理学知识。我们编写了适合高职护理专业的使用的病理学实习指导材料,重点掌握的切片标本和大体标本提供相应的临床病理资料。比如讲解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的大体标本时,临床病理资料会提到胸痛,问学生患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症状,之后让学生重点看标本上胸膜处大量渗出的纤维素。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应的实验课效果也会不断增强。同时结合显微互动系统等现代化的实验课教学手段,开放标本陈列室等方式,努力使学生掌握更为牢固的病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病理学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高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来讲,我们需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反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增强病理学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VOL7,(2):5-8.

[2]郭刚.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2009,VOL25,(11):2285.

第2篇

关键词:病理学;大叶性肺炎;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02

《病理学》是一门从疾病本质探究疾病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院士为代表的一代医学教育家皆因《病理学》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十分重视这门学科。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把基础与临床、形态与功能相互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使医学院校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一直是我们病理专业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持续做好病理学教学研究,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以类似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专家、同行、教研人员等,以口头形式系统阐述某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行为。但说课又异于讲课,它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或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面对同行、评委、专家或领导,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讲清“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三个问题[1-2]。说课自提出以来,以其能实现教学经验的多向交流,提高教研效益;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高度融合;不受时空限制,时效性高等教研意义已成为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研素质的重要手段[3]。本文以病理学中大叶性肺炎为对象,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方案的设计,阐述我校《病理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水平,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1、教材

本门课程采用的《病理学》教材由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秉承着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编写宗旨,已经成为国家统编或规划教材的精品,所以我们选取该教材作为本校西医类专业学生《病理学》用书。

2、授课内容与作用

大叶性肺炎是病理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一节“细菌性肺炎”中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大叶性肺炎是病理学疾病各论中呼吸系统疾病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编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疾病转归等方面详细阐述此病。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把病理学总论内容灵活运用于脏器病变中,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实际病例牢记复杂的总论概念,又是下一步学习与比较其他细菌性肺炎,如:小叶性肺炎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掌握机体在大叶性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肺炎球菌的生理活性及致病性,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了解疾病发生的诱因。

(2)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强调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为病理学学习重心。使学生逐步形成从病理变化切入疾病的本质,进而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的意识,为将来临床科目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叶性肺炎各期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为本课重点。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肺部解剖学及肺组织正常组胚学知识或多或少存在淡忘现象,结果导致学习的困难和新知识掌握程度底下,尤其体现在本课中对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因旧知识点短板,新知识的接受必然受限。有学生表示尽管从考试结果来看成绩理想,但因内容抽象而投入过多的时间。故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抽象的四个阶段病理变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本章节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具体情况,拟采用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辅以病例导入法、多媒体演示法、板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3篇

1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认为上课前大家都在进行认真准备,怕完不成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讲授内容时,学生都在认真听讲,说话、玩手机、思想开小差等现象都消失了。所以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和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2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从最初的68学时逐渐减少为32学时,面临课时少、内容多,知识点分散、难学、难记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较为系统的掌握病理学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尝试,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肿瘤”这一章时,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优化,并在长期的教学中实践发现,将肿瘤概论与各系统的肿瘤的内容整合,让学生建构框架,只有建构了框架,复杂的知识才能条理化。让学生建构学习“肿瘤”的框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先了解肿瘤的概念、特性及异型性等,然后过渡到各系统的肿瘤,重点讲授肿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从前的教学总是先讲授总论中的肿瘤概论的基本病理过程,再按照系统讲授各系统的肿瘤,学生感觉好像前后联系不很紧密,有学后忘前的感觉,而且在讲授的内容上还存在重复的问题。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实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打破章节界限,把肿瘤概论的学习作为基础,各系统的肿瘤内容的学习就是肿瘤概论的内容的复习和应用。运用感性和具体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容易建构知识的框架,这种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授课质量。

3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以往应用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死板,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如在利用多媒体讲授病理学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课件以大量视听信息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病理学图谱相结合,将静态的、抽象的病理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对关键的细节部分做放大、慢动作处理,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对病理学知识获得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使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明显地改变了课程教学的状况,从而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在利用多媒体授课时,也会出现弊端,如学生只听不记、缺乏强化记忆,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动画、视频于一体,鲜活、形象、直观,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激发学生兴趣,但过多、过强的动画和视频刺激,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忽略了动画视频所表达的知识内容[1]。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主流,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运用、总结,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既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4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它着重从形态学的角度阐述疾病的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发生的本质和规律,其形象直观性和真实具体性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2]。病理学是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临床联系,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病理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淡化了学科意识,增加了病例讨论及实践内容,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起来,强化了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总之,在中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病理学的教学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利用信息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等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培养出适用于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

本文作者:林瑛工作单位:新疆库尔勒巴州卫生学校

第4篇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模式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63-01

我校病理学教研室对病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合病理学教学模式,采用案例版教材,把临床具体病例引入理论教学课堂,丰富形态学实验课、完善实验教学,以适应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一 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1.引入案例

整合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强调理论知识。病理学理论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所有疾病的一些共同发病规律,各论是各系统器官疾病的具体表现。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是依次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经过和转归进行讲授,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少。为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研室对具体疾病的授课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引入案例。如在讲授消化性溃疡时,先从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入手,之后给学生展示病理标本,然后对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一解释,再结合病理改变,分析相应的临床表现,从形态到功能、到生化改变,全面透彻地阐述疾病,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灵活应用。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强化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又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医学,掌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

2.图像和模型相结合,开展实验课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对疾病进行形态观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研室把大体解剖模型标本和组织学切片融入教学中,进行复习巩固。尤其是讲解病理学各章节时,在观察器官切片标本之前,首先利用解剖模型标本复习各器官的解剖学知识,然后复习组织学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使抽象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结构的认知程度,直观地做到了人体结构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

老师应利用实时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显微电视摄像系统,向学生展示病例相关的病理标本,并予以解释,也方便回答学生对标本的疑惑。老师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比较正常解剖结构及病理标本、正常组织学结构及病理学结构,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对病变的理解。尤其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放大倍数拍摄,点击典型结构区局部放大或缩小,指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综合演示出来,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实教学内容,联系多个学科,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认识疾病,将基础医学与临床诊断联系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多媒体互动系统引入实验课考核

我们应用数码互动系统的教学编辑软件将切片图片编撰成多套练习题,便于学生进行自检练习,检测学习效果。考试过程中,教师利用这一教学系统同时发放一对一考试试题,进行实验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最终汇入总成绩,这样使考试更公平、公正。

二 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

我们将传统教学和改革后的教学进行了对比,选取北华大学医学院2009级医疗专业196名学生,由计算机随机组合编为4个班,确保学生入学分数各班比较无差异。选取1、2班为实验组,共68人;选取3、4班为对照组,共68人。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实验组:78.32±5.36,对照组:69.71±7.3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别(P

三 结论

通过对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病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定等综合能力,为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汉君、姜思政、罗佳滨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3):15~17

[2]李玉林.病理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Schneider S,Bazarian J, Spillane L,et a1.Educational Prescriptions: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cad Emerg Med,2002(10):1053~1061

第5篇

【关键词】 病理实验;病理教学;自制图谱

【Abstract】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pathological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radi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was dull, can not show microscopic pathological changes accurately and difficult to explain. To produce experimental pathology atlas based on our own pathological slices and pathological supporting CD images, which have many merits such as convenience, economy, match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meeting the actual needs of our own teaching, and acquired a fine teaching effect during application, its have a reference meaning in experimental pathology teaching for the college.

【Key words】 pathology; experiments mapping; production; teaching; Application

长期以来,传统的病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多两难”,既学习内容多、形态描述多;概念抽象,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图像掌握难[1]。针对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图像掌握难这一问题,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作了适当变革。

一、自制病理实验教学图谱,替代挂图教学。

病理实验教学分两部分,病理大体标本与病理显微镜标本,而病理显微镜标本又是学生最难掌握的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对病理显微镜标本的教学方式为:教师通过病理挂图详细讲授镜下病理组织特点;学生领取病理组织切片自己观察;学生将观察到的镜下病理组织结构特点描述在实验报告上。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以下弊端:病理挂图数量有限,学生不能观察到更多疾病的组织镜下观察;病理挂图与实际组织镜下观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能更理想指导学生实践;病理挂图成了学生实验报告的模板,学生不能更真实地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病理镜下组织特点。

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我们决定自制实验教学图谱,替代病理挂图教学方式。

二、病理实验图谱的制作:

1.选片

选片由两部分完成:切片照片。从切片库中精选取最适用于教学的、能够代表各类疾病的、最具典型的组织切片88张。光盘照片:选取《病理学教学彩色图谱》(韩安家,王连唐,薛玲 主编),配套光盘中的一部分病理学图谱电子照片(JPG格式)122张。

2.摄片

将选取的切片,通过镜下仔细观察确定典型病变区域,采用OlympusBX51光学显微镜拍照系统进行拍照,照片文件为JPG格式,像素为1000万以上。

3.照片注解

给选取的切片照片及光盘图片两部分病理图片(JPG格式),作注解说明,注解要求精确、简练、要点突出。

4.照片分类

对选取的病理图片(JPG格式)进行分类归整。第一步,按系统分开;第二步,病理显微镜标本(组织切片)与病理大体标本分开。

5.图谱说明

编写图谱说明。本图谱与高等医学院校《病理学》(第5版)教材同步配套,所收集的病例主要是病理学课程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并适当增加了一些新病种。全书收录彩图200幅,其中,组织学图片140幅,病理大体标本60幅(包括X线片3幅)。在组织学图片中,HE染色图片120幅,特殊染色图片8幅,免疫组化染色图片4幅,其余的有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和电镜等图片。

该实验图谱内容丰富,图谱文字说明精练,图像清晰、典型。适用于医学院校学生病理学实习使用。

6.印刷成册

委托印刷厂进行彩色印刷,印刷版面大小为15×15cm,根据我校学生人数按比例确定印刷数量(由于病理学实验课学生为分组进行,一般每5人为一组进行病理学图谱的观摩学习,故照片可按5∶1的比例进行印刷。

三、病理学彩色图谱在实验教学中应用时需注意的几点事项:

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明确指出:1.虽然图谱仅记录病理变化过程中某一瞬间的图像,在学习时应动态地观察图谱的病变,把静止的、孤立的病灶理解为病变发展的全过程,以巩固、深化理论知识。

2.图谱作为实验课堂重点及难点的讲解、自学以及巩固复习的工具。一方面,图谱所示的病变是局限的,无法取代实际标本。在课堂上仍应以观察标本为主;不能本末倒置,舍标本而重图谱。

四、病理实验图谱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从2007级、2008级病理实验教学图谱在我校推广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基本解决了过去学生对镜下病理组织图像掌握难这一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各类疾病的病理学组织特点。此本实验教学图谱,内容丰富,疾病典型,图像清晰,深受学生喜爱。

参考文献

[1]张金波,周秀芳.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国伤残医学,2006.14(2):89-90.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11-01

病理学主要是针对疾病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病理变动等方面进行判断,实际上就是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合理结合的重要渠道,能够为患者医治过程中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此进行有效的诊疗。因此,在开展病理学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病理学注意形态、功能、局部或整体、病理变动及临床情况等内容之间的关联教导,构建医学知识网,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目前的基础教学大部分都是以大班授课,填鸭式、广播式、传教式等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容易大脑疲劳,抓不住重点,或零散的知识点对于总结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相对吸收困难,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另外,课时的压缩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形态学实践的时间减少,导致无法真正融入形态学的宏观和微观世界,对实习课上大体标本和切片的观察无从下手,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描述表达能力,对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极为不利。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数内提高教学效果,这里将讨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即微课。

一、“微课”的概念

实际上,微课最早是由国外相关人员提出的,随着长时间的发展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学科教学中。我国教育学者站在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层面对微课概念进行了讲解。微课又被称之为微课程,也就是利用卫星视频网络教学方式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支持自由化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教学资源,并可整合一系列资源形成一种新型教学平台[2]。微课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在全国被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实践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除课堂以外的学习需要,消除大课堂听课疲劳,并且重点突出,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二、“微课”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病理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病理学是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渠道,知识点繁多、零散且抽象,又是基础医学中极重要的一门课。目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授课方式是“理论 + 实习”相结合。这种授课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 ①理论课以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师在理论课中既要讲授各系统疾病病理变化的理论知识点,特别是相关形态学的知识点,又要把病例分析穿插其中,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很难把病理学的重难点结合病例分析完整、清晰地进行讲授; ②对于学生而言,病例讨论往往是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教学活动之一,所以探讨式问题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优越性,但也很难在一节 40 分钟的课堂上将大量零散的病理学知识点与相关病例分析深入理解、吸收消化,形态学描述表达能力的培养也相对欠缺,很多学生认为“吃不饱”; ③课后缺乏复习资料,无教师讲解病例,复习效果相对不佳。

2.“微课”的可行性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微课”以它短小精悍以及形式的新颖性,方便学生课后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又以大量形态学的教学资源进行视觉冲击,可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作为学习发现问题和复习巩固知识点的一种途径。这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从被动性学习转为主动性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效率更佳; 同时“微课”迅速切入课题,讲授路线清晰,收尾快捷,可以说是传统课堂授课的一个精华浓缩,既保留了课堂的精髓,又极好地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微课”又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一种特殊途径,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给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此外,录制视频技术简单易学,成本低廉,并可搭配一定的教学技术,教师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制作一堂微课并不困难。

3.教学实践应用。病理学属于形态学学科,要求充分利用视频、多媒体等资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应用相应软件录制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知识的总结性理论小课堂视频或音频、录制实习课的大体标本、切片的讲解视频,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该课程的前一天通过在线视频观看微课视频,第二天在课堂上与教师一起探讨病理学中的难点、重点理论知识,巩固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后仍然可以再次通过“微课”复习理论课和实习课内容,加深对疾病病理变化的印象。

4.“微课”的不足。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不可取代传统课堂,也不是传统课堂的纯截屏,更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围绕某个或某些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然而新事物总有不足之处。“微课”是以点形式传授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系统掌握知识。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各系统疾病病理变化的学习,更好地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因此,介于病理学学习的特殊性,授课时需要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又要具备很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以接受病理学抽象而又繁多、零散的知识点。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与成熟,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将沿着网络化与多媒体的方向进行。特别是对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生的培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应着重培养描述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微课是三种能力培养方式的综合体,其短小精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或下载到移动设备上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微课程,学习和巩固知识; 微课的应用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

第7篇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内容 教学理念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03-02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的医学基础学科。同时病理诊断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中又占据重要地位,学好病理学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提升病理学教学水平成为众多病理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病理学的课程特点是基本概念多且抽象,各种病变的肉眼和镜下形态描述复杂且相似。教学模式的设计、网络平台的建立、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等都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教学理念是高校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病理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掌握病理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该文就从实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病理学的教学主要有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理论课内容多,系统性强,结合病理学本身的特点,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在讲病变特点之前需要首先讲解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正常的组织结构特点,也就是相应的组织学和解剖学,同时在讲授病变的过程中有时也要运用相应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知识对其进行解释。比如讲解泌尿系统疾病时,首先需要学生熟悉相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因为肾脏复杂的结构是完成其多方面功能的基础,熟悉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学习肾脏病理学极为重要[1]。讲解大叶性肺炎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红色肝样变期比灰色肝样变期病人缺氧、呼吸困难要重?学生首先要理解气血交换,明白什么是通气血流比值,更好地理解临床表现。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多,病理信息量越来越大,而授课学时相对固定,造成病理学普遍存在课时相对不足的问题。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反复强化病理学核心内容显得尤为重要[2]。相比理论课,实验课的学习更加的形象直观,更能加深病变的印象,而且实验课相对课时比较充足,学生在观察的过程,除了要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还要运用理论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病变,并适当联系有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根据以上特点,提示学生在病理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主动的查阅相关基础学科知识来解决病理问题,同时利用实验课的学习真正的做到巩固理论课知识。

2 教学与临床相结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各科室联系非常紧密。病理学可以明确疾病的诊断,查明死因,术中快速冰冻还可以快速病理诊断,决定手术切除范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与临床相结合,而这种结合在教学中运用较多的就是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教师平时应搜集一些病史等相关材料充分的典型的案例,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案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知识放入具体病例中加以分析,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病理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学习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学改变时,为了引导学生初步灵活运用病理总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授课时可以先引入典型的临床病例,介绍相关病程及主要临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3]。而在实验教学中,该校引入的综合实验将正常结构与异常结构,单一学科与边缘学科,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有机地、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把正常组织学,病理改变以及病例分析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了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运用基本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 病理教学中动与静相结合

病理学授课的重点是形态学特点。病理实验教学就是突出这种形态学改变,从大体标本(肉眼观察)和组织切片(镜下观察)两个方面授课。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所观察到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往往是一个时期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有机结合,让学生用动态的观念去理解病变,用发展的观念去解释病变,是病理学需要培养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同学们有相对较多的自己观察时间,而如何对这段时间进行把握?有的学生,用动态的思维过程,前后联系,既充分利用课堂观察时间,又巩固了理论课的知识;而有的学生不善于把握自己的观察时间,把时间白白浪费。作为老师,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学生观察大叶性肺炎这张片子的时候,可以提问观察到的病变是否和书上描述四期改变一致,让学生体会四期改变之间的演变过程。通过例子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病变要注意多思考,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病变。

4 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授课过程中需要有大量图片、视频等来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而病理学网络课程含有图片、视频、音频,习题等大量素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网上资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更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查漏补缺。同时网络学习论坛还方便师生相互交流。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病理学学习的直观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点前后联系并与临床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病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8.

第8篇

然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仍一直沿用“理论课满堂灌,实验课看切片,老师说了算”的旧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时间衔接脱节,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脱节等弊端,已不能适应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牢固掌握组织学与病理学基本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其利用所学的组织病理知识独立分析相关临床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合理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本文谨对我院2001年以来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

1、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搞好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先决条件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区别。在教学实践中,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病理学内容涉及临床教学跨度较大,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

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觉得既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对此,医学院通过临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能在讲课过程中将各章节、各系统疾病中主要的病理变化及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用设问的方式将每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与相应的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阐述,层层展开,并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的课程设计是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关键组织学与病理学同属形态学范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的学习掌握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很强的教学连续性。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的教学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我院组织胚胎教研室与病理教研室已合并为组织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师、实验、课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为政。特别是第二学期开设组织学,第四学期开设病理学的课程安排影响到在上病理课时,学生对一年前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已淡忘。在这种情况下,病理学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占用很多课时来复习组织学的主要内容,即便如此,学生对组织学的细节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针对存在的弊端,我们设计对组织学病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合并为组织病理学,组织学内容后紧接相关的病理学内容。第二,组织学与病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或者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授课。这样做既能省去病理课复习组织学内容所占用的时间,加快病理学教学进度,又能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安排。

二、实验教学

组织学与病理学实践性较强,组织病理学理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学生也通过实验课直观地认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往的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简述理论,学生看看标本的旧模式上,学生动手少,兴趣低等弊端逐渐显露,致使实验课流于形式,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实行实验项目导师制和招标制。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课都由理论课老师担任.由教师根据每门课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实验项目,并将相关内容串联为实验单元,实验项目从标题到步骤、结论设计完成后交学院审查,通过后向学生张榜公布,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全面了解比较后报名参与其认为设计合理、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然后,学院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本及报名人数划拨实验经费,确定教师实验课酬,正式启动实验项目。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创造性实验新模式,遵循学生动手,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验开始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概况,并做教学演示,然后,由学生从解剖动物、建立动物模型,直到制作标本,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以病理学心血管实验为例,学生自己动手建立高血脂动物模型,在直观高血脂症大中型动脉主要病理变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以建立动物模型为主线,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形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演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知识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第9篇

关键词:病理学;理论课创新;实验课改革;大体标本展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14-02

一、前言

病理学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病因、发展、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性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1]。病理学授课效果和学生接受情况将对未来学生的医疗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此文将主要讨论病理学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二、病理学之理论课创新

一门学科的教学通常是理论指导行为,理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理论课的创新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实现了病理理论课的创新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病理学理论课的改革主要应从采用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开始[2],既往的病理理论课多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接受程度等方面,使理论课枯燥、无味、晦涩,授课效果差强人意。如今在病理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下,下载海量的国内外病理及相关图文资料,结合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病理学理论教学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教学内容不再枯燥、难懂,而变得形象、丰满、鲜活,图文并茂,既整合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效率。做到了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使既往抽象枯燥的理论课转换为直观、生动的画面。重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2.设置创新的课程安排,在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课程和整个教学计划相结合,不能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分离,要科学恰当地将实践课程穿插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因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也只有将两者的课程设置完全结合起来,才可以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病理理论与临床表现的融会贯通,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如果学生只掌握了病理理论知识,但对临床表现缺乏感性认识,就没有体会到病理学的精髓,所以在理论教学课件中增加大量临床病例图像资料及临床病例,使学生在临床特点鲜明、印象深刻的基础上,学会联系、讨论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病理学之实验课改革方向

既往的病理学实验课是通过显微镜及投影仪进行教学的,存在不少弊端,学生和老师互动不好,画面不同步,投影仪成像不清晰,图像质量差,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我校于近年建成了第二综合实验大楼,承担学校的数字化教学,病理实验课教学包括在其中,每次同时开放3间实验室进行病理实验课教学,3间实验室可同步或单独教学,每间可容纳50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每间实验室由一台教师显微镜同步连接50台学生数码显微镜,构成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此系统图文并茂,使抽象的病理阅片变得具体、直接、同步,师生同一视野,成像清晰,既方便了老师讲解,又方便学生理解,为师生之间搭建了一座同步互助桥梁,使得教学相促相长,成为有机的整体[3]。既往实验课,师生显微镜各自分离,示教结束后,学生需要独立操作显微镜,老师不能控制学生浏览切片的过程,不知道学生是否找到病变,只能不停巡视,回答学生提问,属于被动教学,如果发现典型病变,需要学生轮流观看,耗时又干扰课堂秩序。如学生遇到相同问题,老师需重复解释。引入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后,师生同步共览一张病理切片,老师在显微镜下阅片、寻找病变的全过程学生可以一览无余,解决了师生在显微图像上不同步的问题,使教学变得简单、直接、容易接受。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的应用,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师生互动,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

四、病理学之教学改革措施

1.病理学之大体标本展示,尸体来源越来越受限制,诊疗水平的提高使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典型标本获取困难,教研室标本更新减少,大体标本陈旧、老化,使得一些标本颜色、性状发生变化,以致学生在大体标本示教时感觉与书本描述差距大,典型病变不明显,影响教学质量。教研室为了弥补大体标本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不少措施,对陈旧但还可以使用的标本重新维修;制作新的大体标本,补充用于教学,在数码互动系统中,老师储存了大量常见病的大体标本图片,当学生遇见病变不典型的标本时,老师可以迅速、准确调出典型的大体图片及资料,给予指导,弥补大体标本观察不足的缺陷。老师在讲解大体标本时,尽量做到同时安排相应组织切片的学习,方便学生对病变组织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联系认识过程,将一种疾病的大体标本同组织切片对应出现,使学生可以明白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病变关系。同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习课没有但临床上常见的标本和图片。老师在讲解大体标本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复习解剖知识,告诉同学什么是正常的结构,学生才能分清什么是异常的结构,如我们展示一个胃癌(溃疡型)标本,需要复习正常解剖学知识,告诉同学哪里是大弯侧,哪里是小弯侧,哪里是黏膜面,哪里是浆膜面,溃疡长在黏膜面,这时,老师再提示良、恶性溃疡的鉴别点,学生就会做出癌性溃疡的判断。因此老师要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解决问题,避免说教法。

2.病理学之教学模式转变,既往的教学多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将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变的生动、简单、易接受。如何将单调、难以理解的实验课变得有趣、直接、生动。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重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运用“案例式”、“导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掌握病理学的本质和规律。

3.强化病理学课堂讨论,要对教学内容展开一定的讨论,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与沟通,对于所观察的不同尸体解剖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互相的交流与讨论死者所诱发死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同时按照尸检情况,肉眼查验器官所存在的一些病变情况,然后讨论在显微镜中所发现的微观病理情况。最后,依据自身所具有的相关医学知识,对不同的死者做出相应的死亡诊断。经过老师对于所有的观点加以分析与总结,最后做出科学、准确的诊断结果。

4.注重医德教育,我们还应当关注每位学生置自身的医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未来从事哪一行业,均须具备职业道德。而作为医生尤是如此。而教师不仅肩负着教授知识的职责,同样更兼负责教育人才的职责。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未来从事的是医生这一特殊行业,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与其自身的技术能力一样的非常重要。不过,如果单纯采用说教方式,就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一定的实例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德和责任的重要性。例如,在前不久我院的病理科门诊就接到了一位来自很远地方的病人亲属,他坐了将近50个小时的汽车,同时携带了病人手术的标本,让我们做下相关的病理检测。不过,其所带来的标本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导致其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而不能完成相应的病理检查工作,使该病人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也受到了精神上的打击。通过上述事例,我们能发现以下问题:其一,要是当地制作标本医生不知怎样处理标本,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的强化病理学的学习;其二,要是当地制作标本的医生知道怎样处理标本,而并没有对病人将具体情况说明,那么可以反映出该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5.病理学之考核模式转变,如果不进行考核,就不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也不可以评估病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如何。但是,过于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又会在很大程度上磨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病理学教学的深入开展。因此,在制定考评制度时,要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不仅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还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过程评价体系,考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使学生对于病理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具有积极性与热情,推动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五、结语

在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时,往往课堂上所出现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相对单调。通常采取提问和答疑的方式进行交流,导致互动性明显不足。采用这样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即使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也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那么,长期下去学生也就无法真正地掌握病理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严重地影响到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因此,对于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其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该专业的自身特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设置相关课程,同时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模式,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动性与热情。多关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日后从医时更充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唐海林,宋颖,罗招阳,等.尸体解剖在病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5):396-398.

第10篇

关键词: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261-02

动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动物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变化,进而阐明疾病发病机理和本质的学科,也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对于本科生来说,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病理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切片观察、病理标本观察和病理剖检。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激发其系统的思维能力,是目前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2010年初,动物病理学实验室在北京市教委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引进了数码显微互动设备,首次建成了动物病理学互动实验室。经过近12个教学班的运行,显示出了极大的互动优越性,显著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质量,为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传统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式的缺点

1.师生互动性差。在我们以前的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讲述本次实验课所要观察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再按实验指导逐一对标本、切片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受到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师生探讨一般局限于有问题的学生,其他学生如果没有机会提问或者不提问,教师往往很难去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教师缺乏监控学生对本次实验课的学习过程及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也不容易了解学生是否观察到了典型的病理变化,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同时,往往在一节实验课中,大部分学生只能看到自己手中的几张切片,有时甚至为了尽快完成作业而只观察一张切片,很难了解其他切片内容,所学到的知识信息量小,实验课效率非常低[1]。

2.资源不能共享。传统的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能观察到自己的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而其他同学的病理切片变化不能被同时看到,同时教师也不容易发现某个学生所观察的切片典型变化并展示给全班学生。比如淋巴结结核病灶中的多核巨噬细胞、纤维瘤细胞的病理性核分裂相等。在教学中收集到一些比较典型的病理图像或变化也不能实现远距离储存和传送,只能局限于某一实验室或某一次实验课中,无法留下任何显微镜下的图像资料,也无法在不同的实验教学中或其他时间再现,更谈不上实验课资源的共享。

3.教学效果差。由于每张病理切片中不同区域病变有差异,因此学生显微镜下看到的切片病理变化往往与教师讲解的并不完全一样。学生总是用书中许多非典型病变的图片与观察的切片对比,不能从动物机体的不同生理状态、细胞、组织、器官的不同染色去综合分析,观察到的组织标本和病理切片取自于动物疾病过程的某一时期,并不能完全显示出整个疾病过程的病理变化,不能表现机体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病理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去综合分析组织病理变化与功能改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2],而且教师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指导每个学生显微镜下的每张切片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常常混淆病理变化,教学效果差。

二、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组成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主要由数码互动图像处理系统、数码显微镜、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语音问答系统构成[3]。本实验室的动物病理学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由1台教师数码显微镜和36台学生数码显微镜组成,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均可经图像处理系统及时传输到教师端的电脑显示器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显示不同画面,并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显示在屏幕上。每台数码显微镜的目镜都内置有亮度可调的LED指针,可指向显微镜视野中的任意区域,方便师生进行讨论。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互动教学软件、图像采集及分析软件,可实现图像的采集、显示、图像分析功能。语音问答系统为教师及每位学生配备了耳机和呼叫系统,包括师生对讲、学生示范、分组讨论等模式,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

三、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师生间互动交流。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数码互动系统进行语音交流。在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细胞或组织结构分辨不清时,可以通过按桌面上的提问按钮,教师在讲台上就能看到电脑显示器上该同学的呼叫请求,立即打开通道中学生的画面,用耳机通过师生对讲模式进行详细的解答。如果该问题是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通过教师端显微镜教师可以为全体学生进行重点讲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屏幕转换随时把某一学生显微镜的画面展示给全班学生观看,也可以由该生本人在学生示范界面下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从而改变了传统显微镜一对一观察的局限性,也便于学生间的分组讨论及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4],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资源共享。教师可以通过视屏监控把某一学生看到的典型病理变化切换放大,让其他学生都能看到该生的观察过程。有一些病理切片数量不够,为了每位同学都能观察,教师可以通过显微镜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共享。通过显微互动系统,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很好地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不容易见到的特殊现象或典型结构还可以利用内置摄像头,通过教学软件中的“拍照”功能将学生镜中的图像高清晰地拍摄并保存下来。而且每个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建立自己的文档保存图像,便于复习与交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看到教师或学生的实验过程[5,6]。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使他们不管是在学校学习和进入社会都可以游刃有余。

3.教学效果好。教师利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动物病理学实验备课时,可以利用本系统及其辅助设备事先找到典型病变或者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正常组织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在实验课上可利用通道模式将病变组织结构与正常组织结构进行比较而展示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可以在观察切片遇到困难时,随时进行系统化的查找和分析[7]。在课上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能够取得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只需控制讲台的主机,就能掌握学生实验中的所有动态变化。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下画面随时可以被教师观察到,能及时监控实验课的整个过程,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能被及时发现,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而且通过语音问答系统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问题,请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进行集体示教,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四、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动物病理剖检中的应用

动物病理学是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实验性及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科。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观察病理组织切片认识病变外,还必须通过观察病理标本(肉眼病变)和尸体剖检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由于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统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实验室保存的标本由于固定时间过长、病变不典型、颜色的变化和新采取的标本存在较大差别,在课上学生们观察到的标本病变往往是不清楚的。通过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可以将临床上收集的病理标本以及实验室陈列的标本等的典型病变通过数码相机拍照采集后输入计算机系统,通过系统编辑处理、文字说明,从而使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更加突出。

总之,通过数码互动系统,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该系统使传统的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师生间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极大的优化了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在今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互动系统的功能,期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泽渡,温娜,钟秀宏,等.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技术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91-93.

[2]金萍.数码互动形态教学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90-292.

[3]赵文娣,吴继锋.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11-912.

[4]张耀杰,张秉义,马思敏,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开创了形态实验教学新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427-428.

[5]杨勇琴,杨开明,张灵,等.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4):54-56.

第11篇

病理实验教学是重要医学高等院校基础教学基地,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知识点多、内容枯燥等弊端。开放性实验是指在开放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且在其教学中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而不受实验室、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限制的一类实验形式。实验教学是一类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实验资料、提出设计路线和实验步骤,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新型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补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培养实用型临床医疗专业的本科生尤其重要。该项目致力于实施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一定成果。

【关键词】

教育,医学;实验室;教学方法;学生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中均扮演重要角色[1]。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巩固和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器官标本(又称大体标本)和组织标本(又称组织切片)进行全面细致观察[2],了解人体各系统主要病变的特点和诊断要点,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具体分为基础病理学和诊断病理学。传统教学偏重于基础病理学理论,病理学实验及诊断病理学教学较为薄弱。近年来,本院加强病理学实验教学,建设病理开放性实验室,增设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现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制订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开放性实验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项目,在本科生中设立创新学分。开放性实验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实验,充分利用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创新精神[3]。作者总结多年病理教学、实践经验,查阅多方资料,认真拟定《病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授课计划等材料,由项目组多位资深教师联合审定,经院方批准,面向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等多个本科专业开设病理学开放性实验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体根据本院学生专业水平特点,制定“一体化、三层次”课程体系[4-5],因材施教。

1.1“一体化”病理学是医学院校多数专业都需要学习的课程,传统病理学实验课仅为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由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读片。但临床病理工作不仅“读片”单一操作,还包括观察手术标本、组织取材、石蜡制片、HE染色或特殊染色、生物医学摄影等多种步骤,学生需系统学习、实践。课程整体安排为:给予学生原始临床病例资料,带领学生从收集病史开始,研究病例,确定方案,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并联系临床症状,分析结果,最终作出临床诊断,讨论总结,书写实验报告。即为“病例导入式自主设计性实验[6]”。

1.2“三层次”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各有差异,在病理实验教学中,侧重的教学内容也应各不相同。为突出各专业特色,开展特色教学[7],实验教学内容设“三层次”:(1)基本技能培养层次,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所有专业学生均需掌握内容,重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2)综合能力培养层次,体现为由学生主导的完整实验项目,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直至实验报告;此项要求较高,也属学生必需的实验内容,但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差异安排不同等级实验项目,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之外,根据书本知识点的先导、后延或学生专业特色、个人兴趣等,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创新项目,提供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此项要求最高,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2开展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工作

本院病理学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同时从事临床病理检查工作,积累了大量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从中挑选出完整、典型的临床病例进行开放性病理实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2.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课教师介绍病历摘要等基本资料。为促进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思维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课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提供原始病例资料、手术标本,另有基本实验材料、仪器,指示基本实验方向,指导仪器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自拟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2.2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设小组长,具体管理小组成员的实验操作和项目进展情况。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或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诊断、治疗措施及与病理学内容相关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取材、脱水、透明、包埋、切片、贴片、烤片、染色、封片、镜检、诊断、摄影、报告等一套完整临床病理诊断操作。实验过程中,提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既提高实验效率,又增强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8]。

2.3“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育学生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病例为中心,发挥病理学“桥梁学科”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医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子宫肌瘤”为例,提供患者主诉“腹部肿块,月经紊乱,贫血”等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点,综合分析患者主诉、查体、影像学等辅助检查资料,整理出“因子宫壁肿块推挤周围组织,产生压痛,子宫内膜脱落致大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的思路,学习辨认病灶组织,准确地定位于子宫肌壁增厚区、结节状肿块区,进行病理实验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还可对同一脏器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作引申,如“子宫内膜癌”。引导性提问:二者临床症状有何异同?病变性质有何差异?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以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肌瘤”在病理检验方式上有哪些异同?在开课初期,由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4应用Motic数码互动教学系统进行病理读片时,虽然仍为人手一镜独立看片,但教师显微镜下图像和每位学生镜下图像,可经图像处理系统实时传输到教师端电脑显示器,并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到课堂大屏幕,或反向传输至学生端电脑屏幕,教师可随时讲解任何一位学生镜下图片,每位学生均可轻松、准确观察到课堂上任意一例典型病理实验图像,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选择语音问答系统中不同的通话模式,可轻松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小组内学生可相互讨论而不会干扰到其他组,教师可随时加入任何一组的讨论,组间也可自由讨论,互相质疑,互相帮助,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实验教学“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目的。

2.5开放性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操作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诊断报告、实验总结。教师仅给予评论、指点,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拓展能力。对于实验结果的成绩评定,为达公平、公正原则,按“实验设计20%、操作技能40%、实验报告30%”的比例执行,其余10%定为附加分,用于评估学生实验态度、创新思维等方面。在指导学生进行诊断、总结、提交报告时,强调“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对于某些片面追求完美实验成果而剽窃他人报告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对于认真承认失败并进行深入仔细反思、分析的报告,则给予鼓励、表扬。

3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工作实施体会

新型的实验内容一反传统病理学实验简单枯燥的显微镜读片,实验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独立性与协作性兼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开放性实验教学在本院实验教学体系中是一门新兴项目,正蓬勃开展。作者对于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完整构想是“一体化、三层次、多模块”[4-5],尚未完全实现。在以后的工作中,预计实验教学将进一步按学生的专业分班,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增设“多模块”的实验教学项目,如检验专业可开设细胞学相关实验,临床专业可开设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或特殊染色实验检查的疑难病例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项目选择、更实用的操作锻炼机会、更广阔的科研空间。本院将继续实践创新,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病理学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黄玉芳,刘春英.病理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刘慧萍,颜利晶,张国民,等.基于显微互动系统的数字化病理实验教学初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5,5(3):7-10.

[3]张妍,栗彦芳,朱艳琴,等.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初探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03-104.

[4]顾倩,卢林明.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59-2860.

[5]刘芳.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2):50.

[6]黄辉,郑峻松,蒋丽莉,等.病例导入式自主设计性实验在临床基础检验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7):1004-1005.

[7]李建红.病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10):162-163.

第12篇

1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1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病理学知识点繁多,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学生没有太多的积极性[4]。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将每个实验室学生分组,分组完成小组讲课和综合考试,让学生参与讲课和病例讨论的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的交流合作,通过综合考核、学生小组讲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互助协助等职业素质能力。

1.2综合能力培养

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是评测实验效果的重要举措[5]。我们在病理学实验课中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考核模式,尝试培养具备敏锐的临床思维能力,良好的协助精神、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初步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临床医学生。

2病理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1修订原有病理学教学大纲关于成绩的组成方式原有组成方式:期评成绩由段考成绩30%、期考成绩50%、标本考试10%、平时成绩10%组成。修订后组成方式:阶段性测验10%+标本和切片考试10%+学生小组讲课10%+综合考试10%+期末考试60%。

2.1.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病理学实验安排的教学实践

学生按照学号分成6组,每组7-8人,推选小组长一名,负责协调和安排小组成员的任务,包括学生小组讲课(小组制作PPT课件并向实验室同学讲解所学章节知识、辅导同学学习切片和标本)和综合考试(小组尸检病例讨论分析并撰写尸检报告、相关疾病新近研究进展的综述撰写)。学生小组讲课由该实验课的任课老师和实验室学生共同评分,尸检报告及相关疾病综述由老师批改评分,各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2阶段性测验

安排4次病理实验课节段性网上抽题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各个章节病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过网上考试系统进行批改,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3标本和切片考试

病理教研室收集整理典型教学标本和切片资料制作数字化病理实验教学系统,通过系统抽题完成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1145人次的网上无纸化标本和切片抽题考试。试卷由教师进行网上阅卷批改,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4期末考试

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病理学》章节要求,结合授课教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出题,客观题占65%,主观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重在考核学生运用基础病理学知识判别临床病例的能力。

2.2实施步骤

设计制作网上标本切片考试系统、网络试题库、实验测评系统和期评评分系统。根据病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的需要,病理教研室老师设计、制作了网上数字化三维立体标本和数字切片系统(收集整理病理学实验教学资源,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和网上标本和切片无纸化考试)和病理学网上实验测评系统(用于学生小组讲课的评分,如表1)

2.2.1开放病理学实验室

每周一、三、五晚上19:00-21:00开放病理学实验室,安排病理学教师答疑、辅导学生小讲课的备课、尸检病例分析,开放实验室提供给学生进行标本和切片自学。2.2.2收集临床尸检病例的病理资料收集和完善6例尸检报告,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并提供典型病变的标本图片和各个脏器的显微镜下图片,让学生自主观察、结合病史资料进行小组内讨论,查询课外资料,最后作出病理诊断并撰写完成尸检报告。

2.2.3学生临床实践

安排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的学生到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参加临床病理科工作实践,共80人次,分为8个组,每组见习2周。通过参加病理大体标本取材、切片制作和病理诊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病理诊断技术的操作技能,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病理学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将所学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专业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3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期末和期评成绩分析

2.3.1平时成绩学生小组讲课评分区间为77.5-88.7分,平均分为83.5分;尸检报告平均分为82.3分;网上小测验平均分为61.5分;网上标本和切片考试平均分为89分。以上平时成绩反映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认真态度,通过小组讲课和小组讨论尸检病例、查阅文献,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科研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网上小测验平均分较低也提示我们在病理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要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临床应用。2.3.2期末成绩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为47.7%,及格率为94.52%,不及格率为5.48%。

2.3.3期评成绩

按照期评成绩=学生小组讲课(10%)+尸检报告(10%)+网上小测验(10%)+网上标本和切片考试(10%)+期末理论考试(60%)计算,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病理学期评成绩优秀率为48.4%,及格率为94.68%,不及格率为5.32%。临床本科专业学生的病理学期末与期评成绩相符,说明期评成绩组成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进行临床应用的能力。

3调研总结,不断完善病理学课程改革方案

病理教研室老师对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认为临床专业的病理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促进了学生素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完善了病理学教研室软件系统的建设。与此同时,还通过组织期中师生座谈会、期末学生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调研等方式收集同学对病理学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的建议,进行教与学的沟通。参与课程改革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对于病理教研室组织的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内容评价良好。在病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不足并进行不断改进。在2009级临床医学生病理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教学活动多样化,实验课时相对不足;病理形态学实验室的部分网络设备老化,不能满足网络化考试的要求;考核模式改革实施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