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企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 特征 对比研究 中外
近年来旅游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如Shaw and Williams,Cressy and Cowling等都曾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国内,旅游小企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对桂林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论与S.J. Pager等学者在新西兰北部地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以了解中外旅游企业发展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促进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阳朔西街
阳朔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管辖,是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阳朔西街则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街上就已经有旅游小企业产生。目前,阳朔西街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旅游小企业的集聚地,享有“酒吧一条街”等称谓。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西街上旅游小企业的集聚也已成为阳朔旅游吸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完全可将阳朔西街视为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区。
研究于2003、2004年在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据实地统计,西街上共有各类旅游小企业157家,占西街店铺总数的87.71%。成功对其中49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其比例为31.21%。这一调查比率与海外学者调查比例相近(Thomas于1997年在英国的调查比例为31%)。此外,为增强调查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研究者还从阳朔县相关部门获取部分企业的相关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概况,从业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新西兰北部地区
新西兰北部地区是新西兰国内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成为新西兰国内旅游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Murray North,1991)。
S.J. Page等学者于1997年8月,以邮件调查的方式成功对该区域内297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比例为37%)。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概况,人员结构,毛利人的参与,企业经营和企业营销”等五方面对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特征(S.J. Page, 1999)。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海外学者的文献中,S.J Page的研究是关于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之一;此外,在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研究中,也借鉴了S.J Page的访谈问卷,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因此,二者更具有可比性。
发展特征对比研究
企业发展概况对比
就企业发展概况而言,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规模、空间布局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企业类型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从阳朔西街的调查来看,西街旅游小企业主要的构成类型依次为:商品销售企业,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而S.J. Page的研究表明,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主要为住宿设施(40%)和餐饮设施(22%),而旅游销售企业较少,其比例仅为7%。(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出,住宿设施在两地旅游小企业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住宿设施是目的地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Bull & Church,1994)。而中外旅游小企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旅游销售企业。
中外旅游小企业在类型构成上的差异,则与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类型有直接关系。阳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有限。由于从事商品销售所需的资金少,风险小,对企业主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事商品销售更简单。另一方面,海外游客一直是西街的消费主体。与国内游客相比,海外游客消费能力强,是国内过夜游客的2-3倍(宁士敏,2003);加之海外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商品,如陶瓷,山水画等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上原因造成了西街旅游小企业中以工艺品店和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销售类企业居多的局面。
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在对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研究中,S.J. Page侧重对企业主的从业动机和从业人员的流动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与阳朔西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中外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新西兰案例中,S.J Page发现“淡旺季雇工人数差距较大”;而在阳朔西街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约占35%,在4-6个月之间的为30%,在6-12个月的为30%,在1年上的为5% ,这说明中国旅游小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流动频繁的特点。
在员工招聘方面,国外小企业主更为规范。国外旅游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分别为:口头广告,就业服务机构,刊登广告;而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多采用的是粘贴招工告示,口头广告和熟人介绍等。在访谈中,中国的旅游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通过职业介绍所和在报纸上登广告会花钱”,“在墙上粘贴告示,方便又便宜”。这反映中外企业主在观念和习俗上的差别。
企业经营能力对比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与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难以单纯地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因此中外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计划,经营障碍,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据对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调查,国内的旅游小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普遍缺乏规划。97%的企业主在创办旅游小企业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84.6%的企业主在对未来规划一项的调查中的回答是没有。此外,87.3%的企业主在近两年都没有追加投资的计划或行动。与此相反,在新西兰43%的旅游小企业主在近两年内对企业增加投资,其主要用途包括:用具更新,设施的增加,环境的改造等方面,且大多数企业主(58%)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在企业的经营障碍方面,过高的租金、来自小企业内部和大中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以及游客需求的下降是海内外企业主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高租金、缺少相关的企业发展指引、当地同行与大企业的竞争、缺少有技术的员工、顾客量、政府政策、缺少资金等。
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国内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障碍。这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国内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途径过于狭窄有关。在中国,私人储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则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而在新西兰,私人储蓄(67%),银行(42%)和投资公司(10%)是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外旅游小企业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S.T. Page的研究显示,在新西兰,计算机已经广泛用于服务预定,财务结算,顾客资料储存等领域,甚至可用于制定企业的相关商业计划。
对经营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经营能力方面国内旅游小企业主与海外旅游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企业主的能力,经营理念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关。
此外,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差异,在对海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一个总结。(见表2)
通过以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在从业人员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只是由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游客类型的差异,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诸如企业的类型构成,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 有所不同。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知相对于大中型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小企业明显具有投资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并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旅游小企业必将在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强. 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风笑天.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社会越来越关注旅游投资企业开发和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土地价格上涨、居民贫富分化等问题,这些日益突出的旅游地问题,促使人们重视对旅游投资企业进行研究。
一、旅游投资企业投资特征
获取优质旅游资源。旅游投资企业希望能获得甚至垄断优质旅游资源。优质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旅游资源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地理空间上的良好的区位性有利于各方游客前来。优先投资回报快的项目。旅游投资的回报周期偏长,其经营也充满了诸多风险,因此,企业会考虑优先发展短时间内能快速盈利的经营项目,且希望通过此类项目作为切入点进入旅游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根据对我国旅游投资企业的调查,一般旅游企业投资景区项目的回收期为5-9年左右,有的项目更长[1]。一方面跟景区的市场总量增长有一定周期有关;另一方面企业对旅游景区的投资,特别是山地旅游景区的投资涉及农民搬迁、安置等相关问题,利益关系复杂而矛盾重重。投资回报率高。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旅游景区景点的平均利润率为24%,部分旅游景区的净资产的回报率达到了60%,远高于酒店行业的8%-10%,旅行社业的2%-4%的投资回报率[2]。运营景区的成本以固定成本为主,经营杠杆很大。考虑到固定成本,随着游客人数的增长,一旦超过景区的盈亏平衡点,几乎所有的收入都将转化为利润。政府及社会大众的关注度高。旅游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承担了社会服务和价值传递的公共职能,因此受到政府及社会大众格外关注。近年来,因为企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政府官员参与旅游景区投资项目的决策等等,使得旅游投资企业获得政府及社会大众比较高的关注度。
二、旅游投资企业与旅游地发展的耦合
旅游投资企业促进旅游地的公共管理水平自我更新。在旅游地发展过程中,一些开发理念先进的投资企业能带动当地旅游呈现有序的发展,促进旅游地各项服务以及当地政府公共管理水平自我发展与更新。当旅游地的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游客人数达到了相对稳定的规模、投资商看好该旅游地旅游的发展的前景,那些有远见、负责任的、理性的先锋投资商开始介入旅游地的旅游项目投资,他们建造一些精品或雅致酒店、文化味道浓郁的酒吧或者精品文艺演出,而不是采取传统竞争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同质化竞争[3]。先进企业与挑战者和追随者相比,采取了更为聪明的竞争方法和盈利模式,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先进投资企业可以保持先行者优势,先进企业维持这种优势的过程中,不断与后来的追随者之间产生技术与品质的竞争,而不是直接的价格竞争。当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品质与技术的竞争行列之中,旅游地的旅游投资项目在市场作用的竞争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这种自我更新与力量很多时候远远超过政府的强制的力度。旅游投资企业促进社区对旅游资源的认同和保护意识的觉醒。在旅游地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开发之前,旅游地居民往往并不认为日常相伴的文化或者景区有多大的价值,把自然资源看成“穷山恶水”,把文化资源看成“破烂玩意”。先进理念的缺乏,专业知识的不足造成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认同感的缺失,从而缺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然而,旅游投资企业的投资使得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重新有了认识,虽然不一定能从专业角度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自觉的保护起旅游资源。显然,旅游投资行为促进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资源的认同和保护意识的觉醒。
三、旅游投资企业与旅游地发展的错位
旅游企业投资加强了旅游地收入对资源的依赖性。控制优质旅游资源意味着旅游投资企业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收入和现金,因此,优质旅游资源是旅游投资企业想方设法追求的热点。聪明的投资者将资金首先投向经营风险小、旅游率高、回收迅速的项目,这使得旅游地的收入来源,愈来愈依赖对旅游资源的直接利用,加大了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鉴于资源的有限性及法律监督的日益完善,此类经营项目今后再增加的空间已经很小。旅游投资企业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居民不断被边缘化。众多旅游投资企业对旅游地的投资,使得当地土地资源随着旅游开发而日益变得紧张,与此同时,旅游项目的不断增多,外来人口也不断增长,诸多因素更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不断吸引各地投资者以各种名目、方式购买土地,使得旅游地后续经济发展遭受影响。其表现在:一方面,地产的交易涉及相当多方面的复杂利益,很多未开发的土地已经被不同权力或利益者所把持,导致旅游地规划和调整困难重重,旅游地规划方案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限制了旅游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土地或者倒卖商业铺面等交易的“隐秘性”,使得交易利润并没有上交税收,旅游地税收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另一方面,土地价格的大幅增长等因素导致消费水平相应提高,而当地居民的收入并没有大幅提高,这时当地居民又面临外来人口参与旅游及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应的降低了,使得当地居民不断被边缘化[4]。旅游投资企业加剧了各类权力寻租活动。优质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源的稀缺性和企业间的竞争性为部分政府官员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一是旅游企业与部分官员相勾结,经营一些“灰色”地带的项目,比如经营非法庸俗的休闲娱乐场所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加剧了旅行社“零团费”“负团费”的发生,也由于权力关系纠结其中,很难从根本上治理,导致合法经营的旅游企业生存困难,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率丧失状况。二是旅游企业与部分官员相互勾结,开发出一些所谓伪、劣的旅游项目,“搭便车”的粗制滥造一些旅游景点,开办一些针对旅游团队旅游购物点等类似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恶化了旅游地经济发展的秩序和环境。旅游投资企业容易固化景区发展的格局。由于旅游投资项目对核心优质旅游资源的追求,旅游地最重要的区位往往容易形成旅游投资的热点,因此,景区内的交通工具如索道、区间车、景区内的宾馆等项目就成为投资者的最爱。受到旅游行为规律的影响,交通线路核心接待设施地点的选址直接影响到整个空间的布局。特别是在以团队游客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内,旅行社或者导游基于自身利益的旅游线路选择方案在与投资项目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强化投资者对旅游景区关键点的交通、住宿和设施的投资,导致旅游景区的行程与线路设计也不断被“团队化”,形成对“散客”需求的“忽略”,使得景区“城市化”现象不断加剧,对自助游市场形成挤出效应,也极大地限制了旅游地空间布局、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企业对旅游地的投资并不必然导致旅游地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实践中,一方面要引导和促进理性的、先进的企业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旅游地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对旅游投资企业的监管能力,健全旅游投资企业发展机制,建立理性投资企业与旅游地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关键词] 奖励旅游 企业管理 激励机制 政策扶持
奖励旅游是现代管理为达到特定的目标,以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为对象,以免费旅游为奖励措施的一种激励机制,反映了现代管理手段的一种创新。奖励旅游的发明和实现,使企业员工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并由此获得足够的精神激励和自我发展的动力,生产效率也随之显著提高。世界每年奖励旅游客源达到350万,其中美国占到50%,而中国目前只占1%,但却拥有相当可观的增长势头 。目前,美、德、英、法、意等国有超过50%的企业采用旅游奖励对员工进行激励。
一、奖励旅游在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除了以工资薪金收入为诱因外,还以福利待遇条件为附加值交付。奖励旅游是继带薪休假之后产生的又一额外超值项目,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企业员工原来对企业的期望和感知得利,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企业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1.奖励旅游是企业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
通过奖励旅游,员工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作出长久贡献的期望。奖励旅游作为一种奖励手段,与其他奖励相比,所产生的效果更长久,爆发力更强,而且员工毕生都会记住,最终转化为企业业绩的增长,成为长期激励的有效因素。
2.奖励旅游是企业团结员工的得力举措
在奖励旅游过程中,员工的身心得到放松,知识得到增长,与此同时,旅游作为正常生活之外的偶尔放纵行为,很容易接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旅游活动中,大家处于一个和谐的环境,心情都得以放松,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宗旨和使命的认可,并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而齐心协力。
3.奖励旅游是企业运营的一种良好方式
通过奖励旅游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司与合作伙伴的联系与沟通。这种交流容易产生新的创新项目,从而为公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如果将奖励旅游与庆贺活动相结合,提升团队意识与项目娱乐性并重,能够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激发员工的高昂士气的效果。另一方面,规模较大的组团旅游也是一种广告宣传方式,可以有效扩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
二、奖励旅游作为奖励手段的特点
如果说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那么奖励旅游则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激励式契约。相比其他激励手段,奖励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1.激励效果事半功倍
奖励旅游的激励性功效显著。通过旅游中的一系列活动,如专项会议、颁奖典礼、主题晚会、集体游戏、友情赠送等,极大地激励员工与客户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使其获得地位性身份而成为忠诚员工与客户,愿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奖励形式多种多样
奖励旅游不单纯是观光休闲,一般都会有精心设计的集体活动。例如出发仪式、参观相关企业、晚会、培训、研讨、表彰、庆功酒会、主题晚宴等,通常企业高管还会在此期间与获奖者共商发展大计。通过在旅途中穿插一些“惊喜”、“感动”的小创意活动,以弘扬企业文化,传达对员工或经销商的感谢与关怀。
3.培养团队精神效果显著
奖励旅游团队动辄几千人,在比较休闲放松的环境中,给利益相关者创造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接触、交流机会,既有人情味,又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4.与会议旅游合二为一
奖励旅游作为商务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趋向于与商务旅游的另一重要分支会议旅游合二为一,形成“会奖旅游”。纯奖励旅游活动越来越少。公司需要利用奖励旅游活动殊的场合和集聚的机会进行培训、会议与交流,以增强员工、客户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激励其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三、国内企业奖励旅游存在的问题
如今,奖励旅游在国外已达到相当高的成熟度,美国约有50%的公司采用奖励旅游的办法来奖励员工;英国商业组织的奖励资金中,有五分之二是以奖励旅游方式支付给员工的;在法国和德国,奖励资金中的一半以上是通过奖励旅游支付给员工的。 国内奖励旅游却存在诸多问题:
1.奖励旅游观念缺乏
由于我国奖励旅游发展时间短,经济体制尚处在转型时期,企业对奖励旅游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奖励旅游的本质认识不足,把奖励旅游等同于企业福利,或等同于公费旅游。从本质上说,奖励旅游是一种管理手段,其行为不仅仅是对参与者的奖励,更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二是对奖励旅游的激励作用认识不足,将奖励旅游和现金奖励、物质奖励等常规奖励方式等同。
2.奖励旅游活动层次低
由于我国奖励旅游刚刚起步,奖励旅游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出于对成本关注,故国内旅游主要以短途为主,旅游目的地多数分布在公司所在地区或周围地区。从时间角度讲,奖励旅游一般在三天以内。从奖励旅游的内容来看,观光性质的奖励旅游占绝对优势。从团队规模而言,“国内奖励旅游团平均约110人 ”,比国外动辄上千人要少得多。就消费水平而言,国内奖励旅游消费层次较国外低。
3.奖励旅游发展不均衡
奖励旅游团队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占到总数的60%以上,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大约占到35%,而国有企业仅仅占到总数的5% 。这反映了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奖励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密集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奖励旅游的发展则要缓慢得多。
四、在企业中推广奖励旅游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奖励旅游,使之得到健康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与策略。
1.开展奖励旅游的理论研究
奖励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无论从人类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域来看,都有着历史必然性,值得深入挖掘和提炼。目前对于奖励旅游国内企业参与度低,主要原因是奖励旅游的优越性尚未被企业界所广泛认同。与其他激励理论相比较,奖励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企业界对于奖励旅游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足。企业只有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才能自觉地指导奖励旅游的实践。
2.加快奖励旅游的人才培养
奖励旅游除了要让企业满意,还要不断满足奖励旅游者的特殊需求。奖励旅游者除了一般的游玩观光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其自身价值的精神需求。奖励旅游根据企业诉求而度身定制旅游产品,通过一系列细致周到的全程服务和超值服务,为参与者带来无限惊喜,激励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而达到企业的特定目标。奖励旅游活动对组织者的专业要求很高:既要懂得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还要具备举办各种专业会议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是促进我国奖励旅游在企业中推广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是对企业经办人员进行培养,提高其变革、创新、控制、组织、协调的能力;二是引进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的国际奖励旅游专业人才,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
3.精心打造旅游产品
奖励旅游产品是奖励旅游活动集中指向的目标,是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旅游服务项目的综合体现,因此,其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奖励旅游活动的效果。国内企业对奖励旅游参与度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奖励旅游产品质量低,奖励旅游者不满意,企业也没达到预定的激励目标。打造奖励旅游产品应根据企业的特定要求、度身定制,设计高水准的奖励旅游产品,如接待规格、食宿标准、游玩线路、主题活动、会场安排、宴会布置、礼品选择等,一切应让委托方信任满意,所有过程尽量做到融入企业文化和营理念,以达到企业举办奖励旅游的管理目标。
4.注重奖励旅游的政策保障
奖励旅游在我国还刚刚处于导入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特别是站在为生产者服务的高度,予以政策措施上的保障。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奖励旅游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允许将销售额的2%作为奖励旅游经费,计入公司成本,而且不计入个人收入,提供了合法避税的手段。二是把奖励旅游作为带薪休假来看待,提倡在企业内部实行奖励旅游制度等。
另外,可以尝试奖励旅游与分时度假相结合,一方面既可以降低实施奖励旅游企业的成本,又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另一方面促进仍在使用疗养院员工的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奖励旅游。
参考文献:
[1]夏林根: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M].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2006年11月
[2]王云龙:新兴生产服务业:奖励旅游业[M].新兴旅游产业问题研究,2007年8月
[3]高 静:国外奖励旅游发展比较研究[Z],,2004-5-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据有关资料,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伴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旅游企业也快速成长起来,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即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以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必将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现状及突出问题剖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难以体现。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1978年的开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产业的规模快速发展,旅游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有关资料,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6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1万家,旅游景点2万余家,农家乐130万家。目前,旅游企业自身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发展时间较短,规模普遍较小。根据我对重庆市某县的调查,全县人口50万人,有旅行社8家,每家员工3-5人;旅游景点5家,员工5-30人;旅游宾馆200余家,员工50人以上的5家,其余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农家乐100余家,每家员工3-5人,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二是经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大。由于旅游淡、旺季的存在,造成旅游经营波动性较大,员工流动性大。三是政府主导项目多头管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各地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色彩较重,重要景区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占较大比例。由于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涉及管理部门较多,造成政府干预严重,难以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旅游企业管理粗放,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会计难以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企业涉及多种业务,会计核算难度较大。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一个旅游企业往往经营多种业务。比如,重庆市某县的一家旅游企业,员工规模约60人,其涉及的业务包括景区门票、餐饮、商品生产及销售、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演出、房地产开发等。由此可见,旅游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涉及的业务种类较多,一个小型旅游企业就是一个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同时,旅游企业的规模往往不大,所配备的财务人员少则1-2人,远没有大型公司配备的财务人员多。因此,要求旅游企业的每一个财务人员对各个行业的财务会计业务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要具有处理同时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会计核算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要具有独挡一面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这对财务人员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一些初涉旅游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
(三)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创新欠缺。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决定了旅游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特征。从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明显趋势。在国家促进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宏观政策引导下,不断发展新兴旅游方式,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扶贫旅游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根据有关预测,未来10年内,随着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将会成为一个人才、信息、资金聚集的产业,旅游业将会有大的变革发展。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旅游业的变革发展,必然要求财务会议也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创新。目前,旅游业财务会计基本上只能完成基本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创新的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若干完善和优化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的对策和思考
(一)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会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提供服务。如果旅游企业整体的管理需求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要积极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我国旅游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加强品牌化建设,加快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加强了对旅游行业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这对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将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断规范,必然提升企业管理在旅游企业发展中的的重要性,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会计科目,解决旅游企业多业经营的会计核算难题。
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科学的会计科目设置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不同行业的经营业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成本、费用、资产等方面的会计核算也有所不同,会计科目的设置也有所区。比如:
1.旅行社的营业成本,包括各项代收代付费用,可按交通费、房费、餐费、景点门票费、文娱费、地接综合费等设置明细科目。
主营业务收入减主营业务成本的净收入作为应税收入计算缴纳营业税。
2.宾馆业的营业成本,包括餐饮原材料成本、商品进价成本、车队的营业成本及其他服务项目耗用的原材料成本等。
服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作为销售费用进行核算。旅游景区会计核算业务类似。具体会计核算可参照《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1992)财会字第68号)。
3.文化演出业,在劳务成本科目归集各项创作、排练成本,然后按零毛利法、固定毛利率法、计划收入比例法、场次比例法等方法分期结转主营业务成本。
具体可参照《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19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4.农业企业,要注意“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的正确使用。具体可参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5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5.旅游地产开发、旅游商品生产及销售是较为常见的会计业务。
如果是各业务板块使用同一帐号,则需将以上科目设置融入同一科目体系之中,如一级科目涉及两类以上业务,可以按业务种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如在一级科目主营业务成本下设二级明细科目旅行社业务成本、宾馆业务成本等。
(三)多措并举,促进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1.提高理论界对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关注度。
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高等院校、专业学术团体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工作及其创新,提供了条件。理论界要自觉把握财务会计发展创新的趋势,更多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2.加强旅游财务会计创新实践,服务企业发展。
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财务会计要自觉服务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会计创新实践。比如,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成为影响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财务会计创新方向。环境会计体系即:根据对环境资产、成本、负债及收益四方面会计要素的定义及确认条件,通过环境资产计量中的收益现值法、影子价格法和替代市场法,环境成本中的维护成本法、生产率下降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等进行计量确认;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的环境信息的原始记录,列出环境方向的项目支出和收益,以便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充分借鉴国外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相关地位和作用,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
3.通过多种渠径提高旅游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
一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一批优秀财务专业人员进入旅游行业;二是旅游企业要加强旅游行业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财务人员要自觉加强学习;三是搭建各种财务会计专业交流平台,加强旅游财务人员交流学习。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人们消费水平随之提升,为了减轻工作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人们会选择旅游的方式予以放松。而针对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一些旅游企业开发了生态旅游,以实现人们亲近自然,舒缓压力的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既能令游客释放压力,又能对环境予以保护,受到了许多旅游企业的推崇。鉴于此,本文展开了研究工作。
―、生态旅游内涵及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的内涵说法不一,最早的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国外的专家、学者关注度较高,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但是无论是国外的专家、学者,还是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生态旅游内涵的研究都不够成熟。生态旅游内涵为以原生态、自然的生态系统作为旅游的对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而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大物傅、风景名胜不胜枚举,比如:长白山、安徽黄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等。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游客残留的垃圾对景区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对生态旅游景区造成的破坏,最终导致旃游资源退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无法满足生态旅游的要求。
二、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旅游发展速度较快、呈现规模较大、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但是,在旅游企业当中,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问题。由于传统旅游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责关系,而有的属于家族企业,个人管理意识强,没有专业的管理理念,创新意识薄弱,导致企业发展较慢,不利于市场竞争;其次,人才问题。各领域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长期发展。而在传统旅游管理当中,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差,大多由业余人员组成,导致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强。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导致其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岗位热爱程度较低,人员流动现象较为频繁;最后,市场竞争问题。受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上升的因素的积极影响,旅游业发展日益繁荣,但对旅游企业管理明显不足,还应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呈现良性市场竞争趋势。但是,在现阶段的旅游企业发展中,一些企业受利益的驱使,进行恶意竞争,导致市场竞争紊乱,不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对于当前人们旅游来说,传统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无法满足对环境发展的具体要求。所以,为了促进旅游企业的长期发展,确保旅游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生态旅游管理的创新模式。首先,旅游地管理理念应予以转型。我国旅游市场需求较大,旅游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第三产业,面对这种情况,应注重旅游地管理理念的转型工作,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展过程中,旅游企业将生态旅游予以宣传,进而引起共鸣,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旅游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确保旅游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培养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展,与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联系,专业的管理人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人们将环境保护进行到底。比如:在游客游玩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才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培养游客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最后,培养生态旅游管理观念。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企业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通过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游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保护意识。鉴于此,旅游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以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地进行宣传,以期实现对游客起到提醒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企业还要加强主人翁意识,将旅游地环境保护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在游客旅游过程中,能够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对其予以监督,以期实现文明旅游。结束语
通过研究可知,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所以,相关的旅游企业应认识到管理的不足并做到及时改正,进而在旅游管理中运用创新模式,以生态旅游理念为基础,引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游客数量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黄桂青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克拉玛依833699)
当今我国旅游行业正处速发展时期,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主体旅游企业应当抓住时机求得发展。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的必要性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内在需要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企业类型多种多样,从业员工的密度本身较大。目前,我国不断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获得了更迅猛的发展。旅游企业要想获得发展,那就要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
(二)旅游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旅游企业,特别是那些旅游发达国家的大型旅游企业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进入我国的旅游市场,参与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我国旅游企业应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加强我国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此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伴着旅游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但也面临着开发不均衡、专业化程度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在诸多方面表现不均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大。大部分的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所拥有的旅游人力资源在全国所占份额非常低,已经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于东部与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相关,西部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企业起步晚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导致西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东部沿海地区会有很大的差距。
(二)绩效考评体系存在一定问题
传统的绩效考评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培养缺乏工作能力和经验资历较浅的员工,当员工发现无法达到工作标准的时候,就会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同时极易产生对业绩优秀者的抵触情绪,使得成绩优秀者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等。有些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不重视,管理者认为考核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例行工作罢了,与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这种思想认识下,往往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走过场。
(三)管理者自身修养有待提高
有些管理者自认为水平不错,自身修养很高,不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完全可以适应旅游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其次是有些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肯定提不提高都无所谓。有些中小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满足于现状,不给自己充电,使自身修养得不到提高,专业知识陈旧,管理理念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停留在传统管理上,忽视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三、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对策
(一)改变人力资源开发不均衡
国家要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政策方面对西部旅游企业给予倾斜,帮助西部地区举办旅游领导干部研讨班、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研修班等等。同时指定东部旅游企业的人员到西部旅游企业进行指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针对部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应制定一些政策强行规定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适当鼓励这些部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旅游企业应不分类型,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投入,为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较好的人力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旅游企业应根据市场要求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考评制度,让管理者和员工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就有方向感,才能使工作的结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旅游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制定的发展目标设定绩效考评体系,绩效指标应清楚、客观、可衡量,并且精确。设立的标准不要太高,否则员工即便努力也达不到,也不要过低,要尽可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清晰的绩效标准可以使员工有一个努力的目标,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干劲。同样还要考虑到评估标准的灵活性,不同性质的工作应有不同的考核标准。
(三)管理者提升自我修养
2009年旅行社年终总结
纵观2009全年,企业已基本完成培育期的初建工作,3月初按照旅游企业申报程序顺利完成企业筹建工作;完善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组建工作,并顺利开展各项旅游业务,
上半年,在市旅游局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进一步规范了企业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以及旅游企业经营应急预案,使企业内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使企业能够规范合法经营。
在2009年企业创办之初,已经明确提出了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要把真正意义的旅游文化传播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以改变旅游企业在大众心目中贩卖人口的错误观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诉求点即轻松、便捷、舒心、品质;使旅游活动真正成为百姓品质生活的先行者,是旅游服务真正成为服务行业的先行者。按照这一战略目标,企业在团队组建方面本着宁缺勿烂的原则严把从业人员入职关,从根源上保证了旅游服务质量的第一关,同时积极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把企业培训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每周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服务理念培训,旅游业务培训、政策法规培训,安全意识的培训,让每一位员工把服务意识,守法经营,有序竞争,安全意识根植在心,从而为旅游服务质量的永续提高把好了第二关;
第三,为了让旅游服务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检验,企业结合自己的经营实际,参照旅游企业服务标准的相关政策规定,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包括上门客人的接待标准、电话咨询服务接待标准、合同签订明示标准;质量回访制度,导游带团文明服务标准,以及文明游客公约等等,从个个环节监督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了与游客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处处宣扬文明旅游的理念,使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变一方义务为双方权利。变被动为主动,
第四,为了确保旅游安全,企业制定了岗位安全责任,明确了安全责任负责人,在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时积极建议游客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同时企业办理了旅行社责任保险,按照安全责任制的规定,每一个团队或散客均采取全程安全质量跟踪制,每日服务质量反馈制,尽量做到旅游安全及质量的随时监督。
第五,稳步发展本地旅游接待业务,使××良好的旅游资源得以展示,使××深厚的旅游文化得以传播,使更多的外地游客喜欢××,多来××,是××旅游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为此,我社积极走出家门多次进行省外促销,紧密联系当地旅游企业组织客源来我市旅游。
企业文化是企业上下共同认可,在企业经营发展中诞生及完善的价值、制度、行为、符号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从内而外的升华、调整,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消费理念而产生,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不断变化、升华的需求。旅游企业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企业的旅游文化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此,加强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要。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希望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树立大旅游观念
大旅游的着眼点在于整个城市,将城市的每个旅游产品看作要素,将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此,不但能带来更为多元的旅游体验,满足不同的旅游需求,也能快速拓展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建设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将企业内外要素都纳入企业的规划和蓝图中,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游客的旅游动机日益多元化,旅游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诸多的旅游动机中,城市的吸引力最为关键。旅游企业的经营不能脱离城市,要使自身获得更好地发展,不能仅仅稳固和局限在单一的消费群体上,而应以整个城市为出发点,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只有树立这样的大旅游观念,才能在宣传城市文化、景点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文化底蕴和持续竞争力。
二、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作为一个集体,如果凝聚力强,各个环节沟通就会顺畅,计划执行效率就高,企业目标也更易达到;如果凝聚力弱,则工作效率会受到极大影响,计划难以有效落实,目标实现更是大打折扣。为此,旅游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名员工,挖掘他们的价值,注重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如此,才能营造浓厚的“家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加凝聚力。野三坡景区以往是偏僻的山沟,但却十分注重人的管理和素质的提高,注重凝聚每一名员工的力量,员工的价值、理念都十分契合。正是这种凝聚力增强了其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最终使野三坡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景区。
三、创设和谐旅游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但能让游客得到更为高品质的旅游享受,且可以极大地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如果景区垃圾满天飞、设施不齐备、游览性不佳的话,无论是游客,还是员工,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要建设企业文化,就需要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体现生态、健康和美的旅游理念、价值理念,涤荡游客的心灵,增强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在和游客的互动中,将旅游企业的文化深入人心,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要想取胜,单纯依靠价格、地域、营销等远远不够。品牌形象是如今企业竞争的灵魂,要建设企业文化,就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让企业的品牌形象为更多的游客认可和接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故宫、长城等都是十分典型的旅游景点,在游客看来,这些景点的价值就在于其具有品牌。如故宫更多被打上了“宫廷”“皇帝”“收藏”“神秘”等标签,这些标签让它具有了鲜明的品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故宫积淀过于深厚,以至于人们旅游到北京时,将其当作一个标志和符号,到故宫旅游的人才会络绎不绝。总之,只有塑造旅游企业的品牌形象,充分挖掘经典的特性、价值,才能创造出适于旅游企业发展的文化,使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景点互利共生。
五、实施绿色经营管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破坏严重,自然资源也开采过度,再美好的景区、景点、自然风光也经不住毫无节制地破坏。而一旦遭到破坏,不仅是物质被损坏,其所蕴含的文化也遭到蹂躏。旅游企业本身要有旅游保护的内在属性,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将保护生态、旅游景区、传统文化等作为自己重要的使命。为此,企业在管理时就应采取绿色管理方式,要加强对游客的调节和分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考虑旅游承载力的基础上,谋其自身的发展。只有这种生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才能滋生出“绿色”的旅游文化,才能使企业、景区得到长效地发展。
六、总结
关键词:竞争力;旅游企业;安徽省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在区位上承东启西。可是安徽旅游事业发展态势问题颇多,正如副省长文海英所概括的“两个不相适应”[1]:一是旅游发展的成绩与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二是旅游发展的态势与兄弟省、市竞相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旅游企业入手,分析安徽省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及其竞争力的表现,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找寻问题的症结,找出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目前,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李正中、韩智勇(2001)介绍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邹宏霞(2004)认为,知识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把握和企业文化的架构才是企业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谭丽林(2005)结合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策略[4];邱慧(2006)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向内挖掘企业潜力两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梁赫(2006)则认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6];高航(2008)认为,企业除了追求经济,还应该在“社会责任”(CSR)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7]。在以安徽省旅游企业为案例的研究中,评价上多以“小、散、弱、差”为主,如汪德根、刘昌雪(2002)通过对安徽省的旅游涉外饭店市场竞争力的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涉外饭店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同时存在的现状[8];闻飞(2005)等人通过省域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得出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于第三集团的位置[9]。
一、企业竞争力
谈起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多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rad and 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的竞争战略理论等来对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0]。一项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特性:(1)客户有用性,即对客户有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价值观最大化;(2)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或超越,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3)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
(一)安徽省旅游企业现状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是衡量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以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为例,安徽省旅游事业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如表1所示,近年来安徽省旅行社数量大幅增加,旅游饭店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星级标
准上呈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截至2008年9月,安徽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五星5家、四星63家、三星156家、二星194家、一星13家。其中四五星高级饭店的比例仅为15.8%,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饭店结构。
目前,安徽省大部分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因素主要是旅游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低、行业限制小和技术含量不高。由中国国情所决定企业竞争力制度因素较为重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而安徽省现代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上市公司只有一家(黄山旅游集团),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更不要说企业的品牌效应。产业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本为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困难。在安徽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牵动作用和招徕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如果仅仅单方面从数量上及时间段上看安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无疑进步明显。但是如果从微观上、从区域上看,问题又突显出来。根据闻飞等人通过指标计算得出:“安徽旅游企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25位,居第三集团中列,不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企业中排名落后,而且在中部地区排名中也偏后(中部8省中名列第7位)”[9]。很直观的反映了在整个国家区域中,安徽省旅游企业所处的竞争劣势位置,揭示了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表明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是相对薄弱的。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差距,把比较区域缩小,把安徽放入联系更为紧密的长三角旅游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再来对比安徽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如表2和表3所示,通过分析各省市星级饭店的数量、平均客房出租率、旅行社数量以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等指标,可以看出长三角旅游圈内各省市旅游企业发展并不均衡。浙江省的星级饭店数量最多,平均客房出租率最高;而江苏省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最多; 上海市拥有的五星级饭店数量和全国百强社数量最多,而安徽不仅星级饭店数量比江浙沪三省市少,2004年全国百强社排名两省也没有一家旅行社入围(双百强评选包括营业收入、毛利润、入境旅游外联人天、接待人天、实缴税金、外汇结汇等六项主要经营指标考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旅行社在经营上以及安徽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与经营水平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处于竞争劣势状态,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
三、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培育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即依照核心竞争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配置,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自身品牌
安徽省目前还没有创立出一个品牌饭店,更不要说品牌饭店集团;国际旅行社已经数年未能进入全国百强;旅游景区也只有黄山勉强称得上走向世界,但仍然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的热点、东亚与东南亚的温点、欧美的冷点”。品牌是最典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众所周知,旅游是一项体验型的活动,旅游企业输出的是旅游服务,其服务对象多是那些注重体验、注重精神享受的客户。因此,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
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缺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8]。国内外实践都证明,创造了企业80%价值的是只占职工总数20%的核心人才,即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安徽省旅游企业在相当程度地上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问题。“中专生最好、大专生勉强、本科生靠不住、研究生用不上”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多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观念的陈旧,也必然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安徽省旅游企业应主动培养有志于旅游事业的中高级人才,让他们尽快成为管理层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是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包括管理方式、营销战略等。它深深地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是其他企业无法学习和模仿应用到自身企业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旅游企业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给旅游企业注入生命活力。因此,企业文化成了促进旅游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
(二)外部获得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还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等条件限制。相比之下,通过外部获得企业所需的竞争力要素,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
1.旅游企业重组
旅游企业重组后可更为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剥离一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相关不大的资产,集中有限资本构建更强大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获得1+1>2的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竞争力要素,而不是短期的财务利益,财务利益固然不可忽视,但竞争力要素对旅游企业重组后的长远发展则更有意义。目前,由于受2008年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部分中小旅行社业绩下滑已是公开的秘密,从另一方面看,经过市场的洗礼后,旅行社重组洗牌的时机已到。
2.旅游企业集团化
在安徽目前已有的三大旅游集团: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旅游集团和九华山旅游集团。这其中,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在全国21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中仅位居中等,其余两大集团竞争力则更为有限。集团化经营可以对旅游企业实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规模求效益,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积极意义在于:(1)集团化经营将交易成本内在化,能获得高的规模经济效益;(2)有助于实现专业化经营,从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形成优势互补,优化产业结构;(3)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旅游集团在体制改革集团组建过程中,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大量闲散资金;(4)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建立旅游企业的新形象,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 旅游企业战略联盟
市场除了竞争以外,还有合作。企业为了生存,要靠竞争来合作,通过合作来竞争。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互补资源,加快旅游企业对服务、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如旅游社的销售网络是饭店企业难以比拟的,营销能力薄弱的饭店企业与之联盟,不仅获得营销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因而形成了比原有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复合核心竞争力,并将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在安徽省政府推进“两山一湖”联动开发的形势下,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就应开展合作,在联合促销、联动开发旅游线路上相互配合,实现“双赢”[9]。
参考文献:
[1]文海英.努力推进安徽旅游业奋力崛起[N].安徽日报,2005-06-28.
一、互联网金融与旅游企业融资路径拓展的实现方式
(一)小额贷款是旅游企业融资路径拓展重要选择互联网金融从发展形成之初,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小微企业。在我国诸多旅游企业本身都属于小微企业,因此服务旅游企业也是互联网金融主要的服务对象。小额信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主要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旅游企业贷款问题。根据统计,从2010-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500亿,客户数高达65万家,贷款发放速度24小之内,其发放贷款的效率远非传统银行所能比。通过小额贷款模式(例如P2P等)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便利,有效拓展了旅游企业融资路径。
(二)众筹模式是旅游企业融资路径拓展的最佳选择互联网金融在实现旅游企业融资路径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众筹融资使每一个个体都能以公司的形式开展投资活动,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众筹融资的模式,更快的获得发展资金,从而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有效控制融资风险。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发出呼吁,他认为中国应向西方学习金融创新的行为,有效培养金融创新的意识。未来众筹融资模式将会为更多新兴公司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通过众筹融资模式来缓解和解决旅游企业发展资金问题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为旅游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可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支付方式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为旅游企业也带来无限商机。旅游企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热门课题。通过将金融嵌入到在线旅游服务的各个交易环节,可以建设一个富有弹性和张力的旅游电商平台,这个平台为旅游企业更好的推出旅游企业产品,降低产品销售的附加费用奠定了基础。互联网金融产品同旅游企业的合作逐渐深入,2013年12月和2014年5月,携程旅游网同时推出了具有理财特征的“携程宝”和“程涨宝”两款旅游预付产品,虽然这两款产品并不具备理财产品的完全特征,但无疑通过这两种产品为旅游企业获得更多发展资金创造了有利条件。2014年7月淘宝旅行又推出了旅游宝,这款产品专门是针对旅游产品预售和余额宝理财结合的产品,旅游企业同互联网金融的合作模式,相继推出的旅游金融产品,为旅游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可能,无疑拓展了旅游企业的融资路径。
二、互联网金融与旅游企业发展共性与策略体系构建
(一)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合理引导与监管我国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分别针对P2P监管,众筹融资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做出了规定。未来在监管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监管的目标是促使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而不是将其“管死”,停止不前。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在早期经历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态势,未来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抱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既要对互联网金融创新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要有从严管理的决心。2.应建立全面的监管体系,尤其是注重风险监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后,也蕴藏巨大金融风险,因此在不断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加强风险监管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要逐步建立围绕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息泄露风险和技术安全风险建立市场、信息保护监管、IT技术监管和法律法规监管体系。3.监管体系应切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在监管上要充分结合互联网具体特征,在保持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将现有的规则按照互联网监管的需要,适当进行延伸和深化。例如互联网金融服务客户信息的保护,不但要强调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客户信息的道德性保护,还应该针对技术性保护进行监管。
(二)提升互联网金融同旅游企业的融合度1.单向融合。从单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融资服务,为旅游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自身也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例如单纯的小额信贷模式贷款就是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2.双向融合。双向融合是旅游企业作为单位或组织通过众筹方式参与进来,从而解决自身的发展资金问题,双向融合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包容性和弹性,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既满足了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3.全方位融合。全方位融合主要表现为旅游企业通过在线旅游和金融合作,推出旅游金融产品,旅游金融产品具有理财特征,可以为旅游企业扩大资金来源提供条件,通过推出旅游金融产品,不但满足了消费者旅游的现实需要,而且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同旅游企业的融合度,促进两者深入融合,快速发展。
(三)加强风险管控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和旅游企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风险管控是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加强风险管控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首先旅游企业应重点控制与防范融资风险。通过互联网金融来缓解融资压力,是旅游企业重要选择。但这同样具有融资风险,例如通过小额信贷或者众筹融资通常考验一个企业短期盈利能力,如果旅游企业不能在短期内现金流有更好的表现,那么就可能无法及时还款,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在融资风险方面,旅游企业应重点分析自身所处的状况,积极进行盈利模式创新,调整资金管理政策,提升内部经营管理效率,完善筹资策略,从而有效控制融资风险。2.其次应重点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说:“一半还海水,一半是火焰”。通过小额信贷为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能会遭受风险,影响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例如根据统计在2013-2014年P2P平台有35%的无法及时还款的客户,这严重影响到了P2P平台的良性运作。目前业内人士正强烈呼吁,通过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所有参与者行为的监控,通过数据信息汇总、分析、行为报告等方式,约束参与者的行为,从而防范风险。3.最后应从实现自身利益和保护消费者利益角度控制在线旅游产品风险。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很多旅游企业通过开发理财产品,来参与竞争。例如携程旅游网开出的“1元去旅游”产品,这种产品从深层次来看,无论是对旅游企业自身还是对消费者都包含极大风险,如果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导致“1元去旅游”理财产品收益无法保证,而现实中消费者1元去旅游的想法和愿望又无法实现,那么旅游企业最终的形象会受损,甚至遭遇投诉。因此在推出在线旅游富有理财旅游产品时,应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的环境,不能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丧失自身标准,从而不利于未来长期发展。
(四)打造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服务旅游企业大融资平台互联网金融可以在展现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构建服务旅游企业的大融资平台,构建交易形式多样、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融资平台,更好的服务金融企业。例如可以利用传统金融机构在市场管理专业化、风险管理规范化以及信息披露不断完善的优势,通过互联网金融以及旅游企业参与,构建一个大数据、大信息的融资平台。这个平台程序如下:旅游企业提出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负责提供融资专业服务,交易平台负责制定各项交易政策和制度,通过汇聚信息流和资金流来评价潜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主体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数据支持及支付方式等参与进来,各个参与者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和分享投资收益。在这个大融资平台各类参与者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明确权利义务的前提下,共同协作,共同分享在整个投融资与交易链条中的收益,提高金融产品的互通性。通过构建大融资平台,可以使旅游企业拥有更多融资权力,使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到服务旅游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来,事实上这种模式对非旅游企业一样适用。通过构建大融资平台,可以真正实现“融资便利化、投资高效化、价格市场化、流动常态化”,从而更好的服务旅游企业,促进互联网金融与旅游企业更快发展。
作者:李钰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关键词:旅游;温泉;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81-02
作者:文飞,广东省温泉行业协会副会长、聚龙湾天然温泉度假村总经理;广东,广州,510220
从我国温泉资源方面来讲,最为丰富,云南次之,广东排第三。而这三者中,广东是全国发展最快也最成熟的地区,已开发并具各接待能力的温泉130多处,温泉旅游是广东旅游的王牌之一,也是广东旅游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如今各地温泉企业异军突起,折射出温泉开发的部分隐忧,使广东温泉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广东温泉的困局
首先是温泉企业发展缺少文化内涵,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引起价格的比拼,这将导致同行业恶性竞争的循环,最后不单是企业彼此疲惫不堪,消费者也对温泉失去了信心。如何在文化内涵上出奇制胜,打破严重的产品克隆,这就需要我们向更深处去挖掘温泉文化内涵,给温泉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打上本土文化符号。
其次,品牌意识不强。温泉在许多人的意识中尚停留在泡澡的阶段,而且许多温泉建设者的意识也模糊不清,把握温泉的真正内涵,找准核心的品牌价值至关重要。
再有就是服务质量不够硬。《细节决定成败》是2005年的一本畅销书,讲的是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将优质的软意识渗透到每一个细节,提高宾客的满意度和美誉度,慢慢培养宾客对我们品牌的忠诚度。
从竞争到竞合
广东温泉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不但政府也重点扶持温泉产业的开发建设,而且温泉旅游行业协会的应时而生在行业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各方合力推动下温泉市场得以回归了理性。
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是一个问题,区域外价格竞争又是一个问题。当内部同质化矛盾难以解决时,出现一些外部竞争矛盾,就有利于我们做好危机管理去抵御矛盾的产生,区域同行业内从竞争到竞合的脚步就会加快,竞合也将成为行业的同识。多种差异化品牌温泉的共同发展才能使广东温泉的发展走向康庄大道。
可持续性发展
虽说广东的温泉已经占据了广东休闲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新一轮温泉投资热在广东的掀起,竞合意识在行业中的树立云南、广西、海南、江西等兄弟省份每年也都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温泉产业,企业发展速度惊人,大有赶超广东之势。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在温泉建设中多忧一份心、多尽一份力。
1、合理开发更注重资源保护。在第二轮的温泉开发热里,投资者意识到了一味求大求全的弊端,更加注重合理的开发。许多的业内专家也指出温泉的开发要注重产品的规模化,开发特色产品,打造优质品牌。作好现阶段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两手准备,制定发展战略时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想清楚。要考虑温泉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有限性,这些是我们谈温泉开发的根源。一旦我们连资源都失去了,开发温泉就只剩下一句空话了。
2、追求价值创新。销售是我们追求价值创新的重要过程,销售的同时跟消费者建立有效的沟通达成销售以后,也鼓励消费者给企业回馈资讯。重视消费者调查结果的研究,关心消费者对温泉的感受有助于让我们了解不足,有利于内部和外部的沟通作业。企业可以通过对这些反馈的研究制定新的战略计划来影响和延伸品牌网络。
[关键词]体育旅游;消费因素;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08-02
1 体育旅游消费方式
体育旅游消费是体育消费的组成部分。体育消费通常是指人们在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个人消费和支出,它不仅包括直接参与室内、户外、自然领域的各色各样的体育竞赛、休闲娱乐健身活动,还包括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以达到锻炼身体、调解心理、陶冶情操、欢度闲暇时间、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旅游消费的总和。体育旅游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1 观看比赛
个人或群体对竞赛体育运动项目的浓厚兴趣是源于对体育明星的崇拜,而不是比赛场地本身。旅游者前往比赛举办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是为了亲眼目睹体育明星的风采。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全国运动会等大型比赛都能吸引四面八方的观众前往观战,为自己喜欢的运动队和明星加油助威、摇旗呐喊。高水平体育比赛的激烈竞争性、艺术表现性、运动员技战术的多变性、现场观众的热烈情绪和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使旅游者能充分体验美妙的心理愉悦和淋漓尽致的情感宣泄。
1.2 运动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在无形中加快,工作压力随之加大,生存空间逐步缩小,在这种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在休闲的时间里选择离开喧闹混浊、工作压力大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体育旅游地参与富有挑战性和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上,如帆船、射箭、滑翔伞、攀岩、登山等。人们在亲身参与这些活动时充分感受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身心愉悦,释放心理压力,享受在自然环境中参与体育的快乐。
1.3 健身娱乐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健身活动深入发展,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在我国悄然兴起,体育健身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如游泳、溜冰、滑雪、潜水、徒步穿越、自行车、骑马等活动项目。旅游者在直接参与某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健身、娱乐和旅游观光的目的。
1.4 刺激体验
在体育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往往参与体育旅游开发商开发的具有冒险性和挑战性、既标新立异又使人特别兴奋和惊心动魄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蹦极、漂流、攀岩、跳伞、海底探险、沙漠旅游等。人们在参与这些惊险活动时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望,从而更有勇气参与其他的刺激型体育旅游活动,使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得以延伸,身心得到锻炼。
1.5 休闲体验
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伴随着内心空虚的增长,人们更渴望走出自己生活、工作的狭小空间,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旅行。在旅游中从事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如钓鱼、登山、骑马、打高尔夫球等,能有效地缓解现代生活快节奏给人带来的紧张情绪。而始终贯穿在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过程,融洽的人际关系,又能有力地克服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冷漠感与孤单感,进而得到休闲的体验。
2 体育旅游的消费因素
2.1 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体育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对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消费层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健康观念与体育意识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体育意识的改变,人们已逐渐提高了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各年龄群体的人显著增加。这个社会现象直接和间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有效刺激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扩大了社会体育消费市场,加速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2.3 体育旅游参与者的构成
体育旅游参与者的构成是指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体育旅游者。它是影响体育旅游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的体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差距很大。例如,年轻人喜欢刺激、激烈、惊险、趣味性、娱乐性高和对抗性、竞争性强的活动项目,如攀岩、漂流、蹦极、探险等,中老年人对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兴趣浓,需求大,要求高,活动的项目以中小运动强度、趣味、娱乐性高的项目为主,例如游泳、徒步、登山、钓鱼、自行车等。体育旅游参与者构成的年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2.4 可利用休闲时间
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没有时间就不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因此休闲时间是进行体育旅游健身活动的必备条件。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相对减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为体育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时间保证。
2.5 体育旅游产品的结构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商品经济时代,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引导生产。体育旅游的产品结构合理与否不仅决定着体育旅游爱好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而且还对体育旅游的消费方式、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体育旅游企业要根据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人们的参与体育旅游健身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设计、开发体育旅游健身活动项目和必需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相关产业服务网络,以优化的体育旅游健身产品吸引旅游者的消费。使之流连忘返,身心愉悦。
2.6 体育旅游的服务价格
体育旅游健身的服务价格合理与否,是影响体育旅游健身消费方式和消费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体育旅游服务业受多种外在条件的影响,如气候、消费季节变化等,因此,在体育旅游服务价格上涨而其他条件不变时,人们就会把体育旅游消费转向其他替代商品的消费,使体育旅游市场的消费客源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体育旅游服务价格下落或价格不变而增加新的旅游健身产品时,人们又会把用于其他商品的消费转向体育旅游消费。因此,体育旅游产业要把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场地设施、优美的环境、适中的消费价格作为科学的经营理念,为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体育旅游健身营销方式与策略
市场营销是连接社会需求和企业功能的一个纽带。市场营销不仅包括有形商品,还包括思想,它的目标不仅是满足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引导需求。因此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分析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环境
分析市场营销环境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基础,企业的营销活动与当地的人口、经济、科技、生活习惯、市场需求、企业管理、竞争对手的情况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对这些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可为制订可行的营销方案做好基础工作。
3.2 明确企业经营理念
体育旅游产品是一种享受型的产品,体育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来购买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就必须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欲望,重视对顾客的精神和心理满足,体会顾客的要求与感受,融入情感营销和服务。
3.3 确定企业发展目标
体育旅游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确定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方向、企业在环境中所处地位、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困难、企业的现有资源和能力等因素,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3.4 确定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
在分析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明确企业经营理念,确定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设计市场营销目标。市场营销目标是企业发展的流程图,它将企业的资源、能力和优势、满足消费需求、企业经营目标、广告策划宣传等具体内容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