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预警方案

风险预警方案

时间:2023-06-07 09:0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预警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预警方案

第1篇

(一)工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含义。工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和陷入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工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工程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工程建筑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要比一般的行业高。

(二)工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分类。关于工程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大致可以包括投标风险、合同签订风险、资金短缺风险、资金筹集的风险、资金回收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投标风险,每一个工程项目都会以招标的方式来确定施工企业,这样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这也是考验企业领导者的智慧和企业本身综合实力的时候,一个好的工程项目,往往会有多家建筑企业进行竞标,需要建筑企业管理层准确核算投标成本与盈利空间,在竞标的时候进行准确的资金估计,避免投标成本过大,有损企业的经济效益。合同签订风险,一个大型的工程项目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比较长,在合同签订初期,只是以当下的材料价格进行成本估算,但市场是变动的,材料价格的浮动一般比较大,可能会出现施工期间材料价格飞涨的情况,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资金短缺风险,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一个企业如果是多个工程项目同时进行的话,难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一旦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将很可能导致工程项目施工中断,让建筑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资金筹集的风险,很多时候,建筑企业的流动资金都不足以支撑工程项目的运行,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利用房产、土地等不动产办理了数额可观的银行抵押贷款,虽然能及时缓解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但财务杠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当工程项目利润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时或利率提高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将提高。资金回收的风险,这是当下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很多业主在工程项目完工后,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义务拖欠尾款,使得建筑企业的资金回笼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一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业主的工程款一旦不能即时到账,将会严重影响建筑企业接下来的正常运作。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要素、程序和方法

(一)财务风险预警要素。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存在很多不可预知性的,主要是因为市场的变化比较快。但只要通过专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准确把握影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要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缓解工程建筑企业的财务危机,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来说,财务风险预警包括预警征兆、预警指标、预警信号、预警度和预警源等几个方面。预警征兆,就是对预警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将快速反馈给检测人员,方便检测人员采取下一步行动。预警指标则是建筑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时候,用来反映财务预警内容的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比率等内容。预警信号就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监测各项预警指标的时候传输的各项数据,监测人员正是根据这些预警信号进行财务风险的判断。预警源则是最开始发生预警情况的地方,预警监测人员需要在接收到预警信号后,尽快找出预警源,进一步制定并实施预警方案

(二)财务风险预警的程序。工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程序主要包括选取财务指标、设定财务变量、确定预警区间以及评估财务风险预警等四个部分。选取财务指标,这属于财务风险预警的前期准备工作,研究人员可以需要从大量的财务指标中选取能够符合研究目标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设定财务变量,在财务指标选择完成后,需要设置不同的财务变量,方便监测员监测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对所监测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预警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预警计划。确定预警区间,这是用数学方法对财务风险预警进行分析时得到的预警阶段性成果,缩小了预警的范围,当然,这需要分析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丰富的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经验。评估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用数理模型结合财务变量指标的变化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方便下一步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方案。

(三)财务风险预警的一般方法。财务风险预警方法一般包括定性预警和定量预警两种。所谓定性预警,就是指对建筑企业进行抽象的、概括的、感性的评估来预测,这是对建筑企业财务风险一个整体性的分析,不需要具体的数据支持。定性预警主要包括表征观察法、流程图分析法两种形式。表征观察法,是指分析人员通过对建筑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以及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中得到的异常情况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进行风险预警分析,得出比较客观的分析报告。流流程图分析是选取企业的每一个财务流程的关键点进行分析,相对表征观察法来说较复杂,但同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其能快速有效找出每一个财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要素,实时监测各项预警指标的变化情况。定量预警方法,其要以建筑企业财务报表和数据为基础结合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分析报告判断企业当下的财务风险预警状况,相对于定性分析方法来说更加准确,但需要分析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

三、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一)建立收集风险信息系统,并设计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企业财务风险系统的预警体系构建,最主要的首先要广泛地、持续不断地收集财务风险相关内、外部信息,建立风险信息系统,其次是要确定合理的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找出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从而及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目前,选取最多的财务风险检测指标主要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权益净利率、投资项目报酬率等。

(二)制定风险预警时应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跟踪监测关键指标成因的变化,一旦出现预警,即实施财务风险控制措施。企业全体成员应高度重视,将措施落实到组织,明确分工和责任,全员行动进行降低财务风险管理。为确保工作的效果,落实到位,要对财务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进行持续监控改进,并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

(三)完善建筑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只有不断优化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才能快速有效地对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方便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方案,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保障建筑企业的资金流通。建筑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选取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对出现的突发状况快速有效的分析,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应急预案,避免企业蒙受损失。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光伏;财务;预警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38-01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能源危机逐渐加剧,加上能源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使得传统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迫切需要革新和改变,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应用的相关研究,以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许多良好的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我国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涌现诸多知名的光伏生产企业,当然这些光伏生产企业快速的壮大的同时,不可避免面临着技术、竞争、汇兑、利率、资本结构、经营决策等方面的风险,特别是伴随着欧美对我国光伏生产企业诸多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光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压力更大,因此,对光伏企业财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以便建立一个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避免光伏企业财务风险扩大所带来不良影响。

1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存在问题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不是一个新兴话题,发展至今,在各个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也在光伏企业得到了应用,但国内部分多晶硅及光伏制造业,受地方政府主导实现了规模投资型超越式发展,未能及时控制好发展与经营风险,最终经营风险转化为支付不能的财务风险,甚至步入债务重组式的破产整合,因此,生搬硬套其它行业较为成熟的企业预警机制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的缺乏。科学财务风险预警方法是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多数光伏企业缺乏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认识,导致财务预警体系存在诸多漏洞。特别是在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的应用方面,以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为主,缺少较为先进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的模糊数学、AHP、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另外在预警指标的选择方面也缺乏全面性、客观性的考虑,自然也就造成了财务风险分析有失科学性和严谨性。

②合理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缺乏。目前光伏企业还没有设置职能分明、系统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即便设置了相关部门,在工作职责落实方面也有所欠缺,一旦风险发生,形同虚设,便无计可施。

③规范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缺乏。据笔者调查,整个光伏企业缺乏功能齐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导致财务风险分析没有完整、可靠的数据,无法科学评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因子,当风险发生时也就无法有效的加以应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效应自然难以发挥。

2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光伏企业还未建立完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针对性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健全和优化。

2.1 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

财务预警指标选择是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预警建立的前提,本文在满足有效性、客观性、针对性、敏感性、逻辑性、特殊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参阅大量文献,结合光伏企业行情,确定了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和反映企业行业影响力、节能环保能力等的非财务指标。并通过AHP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得出目前光伏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主要体现于较低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第一,受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降低对光伏产业的政策补贴,致使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净利润减少,进而造成光伏企业利息保障倍数、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大幅下降,甚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第二,国际运输费用上涨增加了销售费用,研发投入加大、管理机构扩大、雇员增多等都增加了光伏企业成本费用,利润自然出现下滑,导致成本费用利润率的下降。第三,受欧元贬值的影响,外币债务利息增加和外币收入汇兑造成了利息费用大幅上升。可以看出,这些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使得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更加迫在眉睫。

2.2 预警组织机构的设立

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决定其实施必须有专业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因此,文章认为光伏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结构,即在企业中设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财务处风险预警部,将财务风险预警纳入正常的工作范畴中,并明确预警部门的权责。预警部在享有与企业其他部门同等权利的基础上,担负着风险控制目标确定、风险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与控制策略制定等职责。预警部需定期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对企业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和分析,并以书面报告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财务风险,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若发现风险,需要及时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并落实风险的降低和消除。

2.3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作为财务治理的最根本措施对财务风险的预防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大部分光伏企业都在美国上市,因此面临着《萨班斯法案》的严厉监管,这就要求光伏企业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满足《萨班斯法案》监管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①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光伏企业需建立反舞弊机制和规范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以防止由于个人经济利益驱使而出现虚假财务报告。并培养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整体性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系数。

②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组织专业评估队伍定期对现有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控制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加以监督。

③从上到下风险管理的实施。光伏企业为了加强内部控制,一般会对所有财务科目、财务的业务流程进行检查。但按照《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的要求,需要采取从上至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不重要系统、内部流程、财务报告系统等作适当筛选,以减轻内控工作量。

2.4 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

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取得是财务风险预警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光伏企业应全面推广ERP系统的应用,通过一套完整的ERP项目,不仅方便财务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其它信息的整合。ERP系统可彻底改变“财务”仅仅只与财务部门相关的观点,事实上,采购、物流、销售等非财务部门在系统中的数据己关联到财务销售成本、销售价格、库存价值等方面的计算、结转,成为财务数据的一部分,这正是ERP系统的真正价值,对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都会产生影响。

2.5 财务预警应急系统的构建

应急系统是财务风险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财务危机处理措施能保证光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为此,本文设计了光伏企业的财务预警应急系统程序。首先,企业财务状况异常发现后,立即组建专业应急处理机构。主要包括预警员、信息员及相关负责人,必要时可聘请有经验专业人事联合处理。然后,启动事前建立的应急预案。完善的财务危机应对预案的来源包括公司以前对失误的控制与矫正方案、企业长期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抵御风险的经验、同行业相关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的案例等。应急预案内容应与公司经营特点相关,一般应包括处置风险的原则、目标、与债权人的谈判策略、可信任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可供咨询的专业机构等。

3 结 语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更需要从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和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以保证光伏企业在严峻的市场行情中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鹏.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 医疗风险; 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ition of the early risk warning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military hospital to the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the author put forward consult project,verify the problems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s to others.

【Key words】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risk early warning

医疗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的活动,它贯穿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而言,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医疗风险预控手段[1],因此如何利用军队医院自身的优势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已刻不容缓,这也是军队医院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1 风险预警的基本概念

所谓预警,就是对那些可能出现的极为不正常的情况或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和测度,并据此对不正常情况或风险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以及提出防范或消解的措施[2,3]。风险预警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预警系统是指为防范可能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风险而建立的报警系统。广义的预警系统则是由4个相互关联、关系密切的子系统组成,包括预警咨询系统、预警决策系统、预警执行系统和预警监督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涵盖了从确定预警指标、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准确及时报警、确定警情应对措施以及排除警情并收集反馈信息的全过程。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得出,医疗风险预警就是对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事件或医疗风险进行监测、汇总、分析、预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4,5]。

2 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

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 ,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建国 5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建立了一些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效制度,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但这些政策条文散放在各个不同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中,没有形成专门体系[6]。总体上讲,我国深层次的医疗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业内公认的、完善的、全国性的医疗风险监控网络体系,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研究机构,都无法全面掌握全面的医疗风险管理相关数据,难以及时对医疗机构的医疗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更无法通过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7]。

3 现阶段军队医院对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医疗界仍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系统,因此军队医院的风险预警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而借鉴其他行业较成熟的风险预警模型则成为最好的研究方法[8]。通过研究参照其他行业已实际应用了的风险预警机制模型[9],并结合医疗风险特点、种类、成因,军队医院可以建立如下的预警机制:

3.1 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构框架

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是由外部支持系统、内部决策系统、数据信息处理系统、预警结果输出系统等分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预警系统是建立在对医疗风险识别与评价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科学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是未来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了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构框架(见图1)

3.2 医疗风险预警的简单流程

把能反映医疗风险程度的敏感指标构成主要指标集,然后将其输入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数据的风险等级,并用一定的方法显示出来。风险管理者参照风险等级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方案,并对应对方案进行评价[10]。根据此预警流程(见图2)构建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模型。

3.3 医疗风险预警的分析工具

3.3.1 预警评估——模糊优选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 由于医疗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传统统计预警方法受制于一定的统计理论依据,对复杂的医院预警系统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医院医疗风险预警的实际需要。所以,选用将模糊优选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结合起来,以实现对军队医院医疗风险的预警评估。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医疗风险预警原理是:以BP神经网络为基本构架,先应用BP神经网络对医院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测,得到新的预警数据;然后引入模糊理论,利用模糊优选模型测评医疗服务的风险状况,得出的优等相对优属度的值即风险程度评价值[11]。

3.3.2 概率计算——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元逻辑回归(logistic回归)可以用来计算在一段时间内军队医院医疗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果得到的概率大于设定的可调控的基本值,则立即对其预警。多元逻辑回归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建模来完成,在建模之前可以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取得代表绝大多数信息的主成分因子,然后对取得的主成分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医院发生医疗风险的概率,通过结果显示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

3.3.3 结果显示——信号输出图 结合国家检测经济预警的做法,风险标识可根据风险值与预警数值的比较,依照确定的区间,以绿色预警、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分别代表正常、轻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重度风险[12]。如绿色预警表示风险极小,可以进行医疗活动;蓝色预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静态监控即可;黄色预警表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卫生管理机构应提高监管力度,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化解风险;红色预警表示风险已经很大,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医疗机构应处于警戒状态,将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4 军队医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军队医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需要注意两点:①军队医院在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时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包括:患者人群为军人与地方老百姓,专业特色更偏向于创伤或部队常见的疾病,管理能力强但难度也大。军队医院应普及和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病人安全意识,支持和开展病人安全相关研究;建立医院检查审核制度和医务人员的定期考核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②建立预警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预警系统需要充分的物力、人力、财力来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并且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进行决策判断。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就诊人数多,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卫生投入有限,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医疗风险预警体系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我国医疗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的责任亦将越来越重大,开展医疗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的研究将变得越发迫切。作为军队医院,要有比地方医院更强的责任感,要牢记自己作为军队人员的使命。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将会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事故发生、减少纠纷形成、保障患者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坚勇.关于建立医疗风险机制的思考[J].浙江临床医学,2005,7(3):335335.

[2] 黄冠胜,林伟.王力舟,等.风险预警系统的一般理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6,3:9l1.

[3] 覃红,戴燕玲.浅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4):130134.

[4] 霍志勤,罗帆.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6064.

[5] 程艳敏,刘岩,刘亚民.医疗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4:265266.

[6] 许苹,陈勇,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控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6319.

[7] 云从.我国医疗风险检测预警机制开始建立[J].医院管理论坛,2005,10:3335.

[8] 罗帆,余廉,平芸.民航机场灾害预警管理系统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6):4144.

[9] 罗帆,佘廉.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4:1015.

[10] 许苹,孔令曼,秦婷,等.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1):911.

第4篇

一、年的指导思想

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依托现有存量资产,整合优势,扩大规模,滚动发展,强占市场;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顾客至上,诚实守信,不断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管理,规范制度,降低成本,确保安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干事创业,力争年内达到二级营运资质标准,使汽车租赁公司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1、在现拥有营运车辆33辆的基础上,力争发展到50部;

2、实现年利润注册资本的15%;

3、实施“汽车租赁”品牌战略;

4、实现全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5、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6、开拓市场,挖掘潜在客户。

三、保证措施

为完成以上目标和任务,特落实以下几项措施:

1、公司成立初期,因规模较小,人员少,故没有设立组织机构部门。但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工作面变大,工作量增大,权责不明,在各种业务工作中时常发生“撞车”与“空白”现象,严重限制了公司的发展。在??年工作中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设立业务部、车管部、财务部三个部门,明确个部门的职责,并在运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实现汽车租赁公司的持续发展,制定如下计划。

2、完善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加强管理。

在年,健全部门规章制度;建立客户管理档案、车辆技术档案、风险控制档案;规范业务接待流程、收发车业务流程、租金管理业务流程;制定危机预警方案,包括交通事故预警方案、机械事故预警方案、骗租预警方案。

3、根据各部门职能,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业务部定期(每月至少一次)进行营销策略、沟通技巧、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车管部定期(每月至少一次)进行车辆维修技术、车辆安全、保险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财务部按行业要求自行制定培训计划;全员培训(每季至少一次)进行职业道德、安全教育等方面培训。

4、加强安全管理。只有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有序进行。为此,我们要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安全工作基本建设的落实,使安全工作制度化,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的工作局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员工责任死亡、重伤人数控制在零以内;不发生火灾、爆炸、盗窃中毒事故;不发生员工犯罪和重大刑事案件;员工不发生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杜绝重大恶性事故和生产责任事故。

第5篇

【关键词】E卡时代 ATM机预警干预

E卡时代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特点对银行安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许多银行的ATM机监控系统实际上仅是一个“事后的录像查询系统”,而不能起到事先的预警、报警的作用。从全国不断发生的针对ATM机及电子自助银行案件来看,现有的银行安保监控系统在目前越来越复杂多变的ATM柜员机环境面前已显得难以应对。

前一阶段周克华等的疯狂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滞后的银行安保系统所带来的沉重教训,因此根据ATM机及自助银行的治安环境特点及当前各类案件的特征和发展态势,E卡时代ATM机主动防御型预警干预的安保策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提高市民自身保护意识,防范犯罪发生

据调查发现:市民取款4大习惯存隐患:1.缺少观察;2.遮挡不严;3.遗忘凭证;4.神态紧张。为此银行方面要通过各种大众媒体告诉客户ATM犯罪的常见手法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醒客户增强风险意识。提醒客户尽量不要携带大量现金,在交易过程中最好使用银行转账业务。在取钱过程中,市民需仔细观察周围情况,一旦发现有陌生可疑人员跟踪,须停止取款行为。注意ATM机等取款设施中有无异常之处,确认完毕后方可进行取款操作。取款完成后,要保持神态自然,举止保持常态,不要将钱放在醒目位置,以防引起不法分子注意。使用ATM机的时候,最好选择在白天。另外一旦发现自己账号的数额有问题,必须马上通知银行冻结自己的账号,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的损失。

二、提高ATM机的安保工作, 建立ATM机主动防御型预警干预机制

(一)建立全方位的监控安保系统

对客户而言,安全的取款环境、避免损失、无案件发生是其对银行最基本的要求。而目前还停留在事后视频取证阶段的查询系统,显然无法面对当下越来越复杂多变的ATM柜员机及自助银行取款环境。当然,现有的“事后的录像查询系统”在案发后的取证工作中确实曾经、现在也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但在最重要的前期预知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从近期特别是周克华的疯狂事件中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建立一套全方位、全时段、能最大限度地预知风险、规避风险发生的监控安保系统已成为银行界摆在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预知风险、规避风险发生,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利益,维护银行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建立基于激光测距原理的反盗码方案

目前日益猖獗的ATM盗码窃取客户资金案件已成为当前警方和银行非常棘手的一大问题。目前最常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作案手法是:犯罪分子在ATM柜员机的插卡口、键盘加装盗码设备以盗取持卡人号码,同时安装摄像头窃取密码。理论上,只要插卡口不被犯罪分子破坏利用,银行客户的账号和财产是安全的。现有的使用广泛的基于视频的智能监控系统的实际可行性很差,监控预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建立基于激光测距原理的反盗码方案势在必行。该方案利用激光具备高精度的特性对插卡口进行扫描,盗码器的安装必然导致插卡口物理形态的改变,而激光测距传感器能够及时精准地捕捉这种变化。结合物联网模块或者短信报警模块即可在犯罪嫌疑人刚开始安装盗码设备时就能发出警讯以便相关人员实施抓捕或制止。激光技术在ATM安保领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被动防守思路,提供了一种现实的积极防御途径,从系统录像取证到主动预警防范,大大提升了ATM机的安保级别,弥补了单一视频监控的不足。

(三)建立防范ATM监控系统本身被损坏的系统机制

时下许多银行将监控主机安装在ATM(自动柜员机)机内或旁边,而且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导致犯罪嫌疑人对ATM监控主机的破坏时有发生,结果导致现场证据缺失,无法复原已被破坏的信息,这大大增加了警方破案的难度。因此如何确保ATM监控主机设备的自身安全就成为目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安保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为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银行应在ATM监控主机内嵌入防水灾火灾、防震、防移等多种功能的传感器,这才是解决监控主机被破坏、监控系统难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监控主机内安装高效多能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监测仪等。另外,为了预防监控系统被切断电源,银行也要在ATM监控系统设备加装防电源破坏装置。这样即使监控主机电源被破坏,ATM柜员机及自助银行的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安保系统也会发出相应的信号报警,以引起客户的警觉,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人身、财产的风险性,减少客户和银行的矛盾,保护客户和银行的利益。

以上总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视频监控思路,充分利用各类传感器建立起前沿预警、现场威慑、设备安全、案件控制、力量投送的完整体系。

当然,鉴于当今社会的特点以及银行ATM机环境的复杂性,任何企求建立一劳永逸的以应对日益多变的ATM机环境的安保系统都是徒劳的,但是只要银行及安保服务商高度重视安保工作,同心同力,实行技防、物防、人防的有机结合,一定能切实有效地创造安全的取款环境,打击ATM机专业犯罪、保护持卡人的利益,维护银行的社会形象,保障金融支付秩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财政风险;风险预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9YJC790171)

作者简介:李昊(1970-),男,河南沈邱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迟国泰(1955-),男,黑龙江海伦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路军伟(1978-),男,江苏铜山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讲师。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126-04 收稿日期:2010-01-2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谢幕,迪拜的债务危机又粉墨登场。这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虚假繁荣的背后往往隐匿巨大风险,也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和全面检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并加强风险的预警和管理。其中,我国地方政府现有各类债务所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尤为值得我们警惕。为应对金融危机以及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中央政府于2008年推行由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一举措出台以后,地方政府举债将逐步由暗转明,风险预警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于地方政府因债务问题导致的财政风险预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仍然不能对现有债务管理和预警管理产生实质性影响。本文拟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产生和作用机理进行剖析,以此为基点全面和深入分析我国现有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生成机理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财政风险是财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国内外实践也表明,财政危机的爆发总与政府的债务有关,因此,虽不能说债务一定带来财政风险,但是债务是风险的根本原因(马骏等,2005)。我国学术界也普遍认为,我国当前最可能引发地方政府财政危机的是地方政府的各类债务。因此,要理解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生成机理,必须理解地方政府各类债务的形成背景及原因,及其对财政风险的作用机理。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国内学者普遍推崇Hana(1998)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这一分类框架对于提醒人们不能忽略或有和隐性债务可能引发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我们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财政风险的作用机理并没有明显帮助。因此,必须重新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按其他方法进行划分。本文中,笔者引用马骏等提出的“被动性”和主动性债务的两分法的划分方法:(1)被动负债:是由于体制转轨和下级执行上级政策所导致的债务,例如,养老金缺口、粮食亏损挂账、农基会关闭后造成的负债等,国企亏损或倒闭造成的负担,行政管理体制造成的附属事业单位负债;(2)主动负债:是指县市级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而形成的负债,例如,地方政府举借外国政府和金融组织贷款,地方政府为了进行城市改造而成立政府投融资公司进行的借债等。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是以分税制为起点,在“被动负债”和“主动负债”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首先,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均衡。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通过这次改革,财权进一步向中央政府集中,地方政府可支配的财力相对减少:地方税种规模较小,税源分散,地方税中还没有形成举足轻重的主体税种,从现行的国家税收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归地方政府。并且地方税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征收难度大、增长弹性小(饶友玲,2004)。从数据上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重,1993年为78%,而2005年则下降到47.7%。与这一趋势相对应的是,政府的支出责任则进一步向地方政府下移,地方政府不但要承担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负责教科文卫、农业等方面的支出责任。这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严重不平衡。也为日后财政风险的产生和积聚埋下伏笔。

其次,政治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被动负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财权与事权的不平衡。在财权和事权本就不平衡的境况下,由于体制转轨、宏观政策变动以及历史因素等原因产生的被动负债无疑使地方政府雪上加霜。具体来看,国有企业改革亏损、工人下岗再就业等社会问题使地方政府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在粮食企业亏损挂账,养老保险出现缺口等问题上,地方政府也天然地承担了兜底责任。这些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变迁带来的社会性问题,最终都要形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形成被动式负债。这种被动负债使得原本财力就不富足的地方政府更加捉襟见肘。不仅如此,宏观政策的一些转向或变化,比如取消农业税等也从收入和财力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平衡。

再次,在既定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下,扭曲的政绩观和财政机会主义驱使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规避法律的变通方式去主动负债,以化解财权和事权的不平衡,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公共产品。例如,国债转贷、从国外金融机构贷款;恶意拖欠企业单位或个人的款项;放纵甚至为所属事业单位借债提供隐性担保,来实现提供某些公共产品的目标,如高等学校贷款;成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公司,负责政府公共项目的投融资管理,从银行贷款融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土地使用权或各种项目收费权为这些贷款提供隐性担保。虽然这种主动负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缺乏对“财政机会主义”有效约束的情况下,这种主动负债无异于“饮鸩止渴”,在不断地积累和加剧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最终,在被动负债和主动负债的共同作用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形成,并随着主动负债规模的增加而不断地积聚。如图1所示。但两者的作用机制又稍有不同,被动负债更多是由于体制转轨或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具有收敛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的发展,可以逐步被消化并最终得到有效化解。相对而言,主动负债导致的财政风险更为复杂,由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扭曲的政绩观和财政机会主义,只要制度环境、政绩考评机制、约束条件等没有发生变化,则具有发散性和扩张性,尽管初期规模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加速度累积财政风险。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而不断累积的财政风险愈演愈烈,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警信息的取得困难

没有信息就无法预警,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取得困难,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各类债务信息。一方面,由于体制转轨和历史原因造成的被动负债难以估计和计量,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债务管理机构,各种

被动负债的资料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里,属多头管理,事实上,没有那个部门能够准确地给出地方政府各类被动债务的总量。另一方面,我国《预算法》第三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不允许预算赤字,第二十八条又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证券”,因此,尽管我国地方政府存在大量主动式负债,但基本都是暗中举债,通过各种途径规避了法律障碍,因此既无动力披露,也不能披露,因为,若披露,不仅将给自身政绩摸黑,而且也意味着其举债行为违反了预算法的规定。这两个方面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极度匮乏,债务总量信息和债务增量(特别是主动负债的增量)信息都无法通过正规和权威渠道取得。此外,目前也不存在一套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而且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许多债务信息,包括间接负债和隐性负债,无法进入这一会计系统。我国现有地方财政风险预警研究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各种财政统计资料,如如地方的统计年鉴、财政年鉴,或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其信息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信息取得困难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的首要制约瓶颈。

(二)“财政危机”表现的层次复杂、模糊

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财政风险是财政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但财政危机在西方国家有着清晰的界定,如美国政府间关系咨询委员会认为,财政危机通常是下列类型的一种:(1)破产:只适用于那些按照联邦破产法第9章的规定,要求宣告破产的正式申请的情况。要想申请破产,政府必须宣布其没有偿付能力。(2)政府债券、票据、支票的不兑付:无力支付到期的利息或本金。(3)无法履行其他义务,例如工资、供货商和养老金的支付等。这三个条件显然都不符合我国的制度环境。

财政危机需要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下才能界定清楚,比如政府支出责任明确,收入渠道确定,政府和市场之间泾渭分明、关系平等,市场通过政府预算对政府财政行为形成约束,市场与政府之间以诚信为基础。因此,财政危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可以被清晰界定为政府的各种债务违约行为。而我国并不存在这样的环境,地方政府缺位和越位的行为同时存在,各级政府在支出责任上并不明确,各类被动负债是仅理论和道义上推演出的义务,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也往往凌驾在市场之上,因此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低层级的政府,能够采取各种变通措施来打破财权和事权之间的不平衡,避免或推迟财政危机的发生,比如,规避支出责任,或通过各种变通措施(如建立投融资平台公司)取得收入或融资,甚至是违背诚信基础的恶意拖欠工程款。由于各类主动式负债都是预算外通过政府之外的独立法人主体进行的融资,“赤字”、“违约”等行为在我国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财政危机的爆发,财政危机的层次和表现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我们将财政风险定义为财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那么在“财政危机”难以界定清晰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又如何建立一套地方财政风险的预警系统呢?

(三)理论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理论基础薄弱致指标体系失之科学。理论基础是设计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而我国现有财政风险预警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导致预警指标体系往往失之客观。从现有研究来看,在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方面大概存在三种思路:一是顾海兵等(1993)根据“财政是否有警主要反应在财政收支的平衡状况上”这一观点,将“财政支出补偿系数”作为财政预警的警情指标;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寻找警源;再根据警源,通过经验和统计两种方法,确立了景气警兆和动向警兆两类指标;最后,根据财政警兆的警度预报财政警情。这种思路侧重于财政收支的“流量”角度,对资产和各类债务的“存量”关注不够,而且作者建立的预警指标体系是以1993年以前(分税制改革以前)的制度背景为基础的。具有借鉴意义,但不符合我国当前地方财政风险的产生和作用机理。二是Hana(1998)年提出的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将政府债务从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不少学者根据这一划分对应地寻找我国地方政府的四种负债,并据以建立指标体系。这种思路的弊端是侧重于“债务”角度,对债务的反面――政府掌控的资源或资产没有关注。三是根据经验设计一套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或者直接借鉴国外预警指标体系。例如裴育等(2006)年根据规范性、重要性、综合性、灵敏性、互补性、可操作性、特殊性等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这种思路多是基于个人主观经验,难以客观,而国外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生成机理与表现形式和我国区别很大,也难以直接应用。其次,现有预警方法过于简单化,致预警结果失之客观。目前预警方法主要有先导指标法、指数合成法以及其他统计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静态视角,也即现有的预警研究都是站在即时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对未来进行的预警,财政风险是未来财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预警视角显然具有滞后性;二是线性方法,除先导指标法以外,其他预警方法都是建立在预警指标与财政风险水平呈线性关系的基础之上,而且许多方法在不同指标之间权重的分配上过于主观,然而,财政风险从形成机理到表现形式都异常复杂,简单的线性模型很难勾勒出财政风险积累和爆发的机理。总而言之,现有预警方法很难客观地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以预警。

三、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生成机理及特点,以及我国现有预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信息系统构建与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信息匮乏是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的首要制约瓶颈。我国现在除统计年鉴、财政年鉴等提供部分有关财政收支的信息以外,没有其他正规渠道提供风险预警所需信息,这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滞后造成的。为此,我们应当以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为契机,充分考虑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的信息需求,强制地方政府公开披露债务信息,特别是主动式负债存量及增量信息,并辅之以必要的审计鉴证制度,力求建立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以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可靠性等。

其次,根据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生成机理及特点,对“财政风险”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在界定财政风险时,第一,应将其收敛于狭义的财政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除像“企业”一样,是一个市场主体,承担市场主体所应承担的各种责任和义务以外,它还是一个公共主体,这意味着政府还应对其他各种社会风险承担“兜底”责任。政府双重主体属性意味着财政风险也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这一点已被学者关注,如施青军(2000)认为,从广义上理解的财政风险包括来自经济波动、利率变动、债务扩张等经济方面的风险和来自自然灾害、政治、社会不稳定等非经济方面的风险;而狭义财政风险是指财政的债务风险。丛树海(2005)也指出广义的财政风险就是公共风险。即来

自经济、自然、社会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致使国家财政、银行信用和货币流通出现混乱和动荡的可能性;而狭义的财政风险,指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即政府财政人不敷出、预算赤字巨大、国家债务剧增、全部或部分国家债券停止兑付的可能性。显然,狭义财政风险类似企业财务风险,而广义财政风险则远远超越“财政”或“财务”范畴,变为国家的风险。广义财政风险具有发散性和全局性,不仅对其预警困难,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就单个地方政府而言,其财政风险难以对广义的国家性财政风险起到什么作用;相对而言,狭义财政风险类似与企业财务风险,则较为容易预测。第二,我国政府财政风险应区别于国外政府财政风险。我国在政治制度、财税体制等方面都有别于西方国家,这必然导致财政风险的生成机理以及“财政危机”的表现形式等将有别于西方国家。由于我国不同于美国的联邦制,地方政府也未被允许公开发行债券,因此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应被严格限定在没有外力作用,比如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不采取非常规手段,比如规避支出责任或者通过变通方式融资,等条件下出现支付困难的“财政危机”。只有作此限定,才能够正确界定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第7篇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内涵。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各种创新资金来源组合效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创新阶段创新资金投放效果的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来源。由于创新活动具有过程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创新资金来源和投放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使得创新资金配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有偏差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产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结果与预期偏离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主要来掘。1、研发投入阶段的风险。(1)创新资金支持能力弱。创新资金的实力代表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创新资金融资能力越强,则企业越能抵御风险。由于研发投入阶段的活动具有探究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创新资金。如果创新资金供给不足或不及时,则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进度和效率,进而引发不同程度风险。(2)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阶段,创新人员薪酬和创新技术成本是创新资金重要投放的重要方面。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资金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创新能力越高代表研发成功的概率越高。(3)研发周期较长。研发周期过长会占用较多的创新资金,增加融资成本和风险。研发成果具有先进性,然而外部环境会随着研发周期的过长使得研发成果失去先进性,导致创新资金的投资回报下降,风险上升。 2、生产阶段的风险。(1)创新产品转化成本较高。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需要在较多原材料、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生产规模基础上进行。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材料价格过高将会影响创新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新产品的竞争力。(2)研发成果科技转化率低。由于在生产化阶段,研发成果向创新产品的转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水平以及生产规模过小会导致次品率过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创新产品的先进性,创新资金收益性下降,风险上升。3、市场化阶段的风险。(1)营销费用管理能力不足。创新产品的营销费用在各营销渠道的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营销费用的支出效果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若营销成本过多则创新收入将更多地用于弥补营销支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会受到严重影响。 (2)创新产品盈利性低。由于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新产品,一味追求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会影响创新产品的盈利性,使得创新资金配置未达到预期收益目标,从而引发风险。 (3)创新产品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创新产品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其营销收入一部分会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缓慢将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创新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偿债能力。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由风险预警组织机制、信息支持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四个部分组成;

(一)风险预警组织机制是指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执行主体,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架构原则和创新活动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需要而组建,专门负责整个创新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机构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对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创新活动及预期创新产品的特点、资本结构的特征及其他内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监测标准,建立专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独立负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识别、分析、预警和处理流程。

为使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制。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设置一个预警职能部门,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工作职能,该部门不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并直接由管理层管理。二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由企业内现有的部门负责兼顾,如由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或技术研发部联合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信息支持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及时有效地预报潜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必须在大量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信息,以捕捉相关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征兆,经整理和筛选后将信息及时传递,为接下来的风险分析提供素材。同时,将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详细过程及时反馈并储存到信息支持机制,从而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风险阈值等有序更新,保障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安全和完整,为企业处理其他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创新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可以迅速地识别信息支持机制输出的信息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排除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较小的不确定因素,而将重点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上。通过该因素的历史处理过程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该因素导致致发生损失的概率及其程度度做出定量估计。

通过科学系统地设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评价,找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出现的具体创新环节和风险成因,确定风险等级井预报警情及其预期后果。

(四)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应对机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应对机制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后期职能,包括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控制和化解两个方面。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分析并预报警情后,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管理者应当依据报告的警情制定对应的应急方案、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法等风险处理机制,以控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防止风险恶化,以此达到消除或降低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目的。其中,应急方案是指面对重大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时应该如何去规避,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补救措施是指如何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现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带来的损失。改进方法是指如何改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或避免类似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再次发生。

第8篇

1.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就是创造一种良性机制,对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预告和分析,提前或及时地把握危机信息,找出导致失误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实现对不利的环境因素的预控和扭转,实现向良性状态的回归,从而完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常常难以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解,并对这些分解后的风险观测点评估,来间接推算出各种风险的大小,从而为企业及时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依据,达到预警的目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营销职能的预警管理,它覆盖整个企业营销活动,企业只有准确及时地对即将出现的营销风险做出预警,防范危机于未然,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1.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是企业管理全过程的预警,不但包括企业投资的风险预警也包括企业管理的预警。(2)预控性,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料和信息,分析企业营销涉及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控其可能的结果。(3)矫正性,在预控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管理波动或企业营销管理失误的纠错、制止、回避、预防等作用。

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企业实施“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增强其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来规避营销风险,从而为其带来利润;为企业的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支持顾客价值。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2.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的思路

风险预警从本质上说是对企业目前营销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然后从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状况,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支持。它应该包括两个循环,一个是对所有观测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评判,分析企业营销系统目前的运行处于何种状况。第二个是由综合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活动所存在的具体风险。然后企业决策层针对这些存在风险的种类进行改进。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难题:(l)确定观测点。观测点设置的多,就会放大部分的风险,形成资源的浪费;观测点设置的少,可能对于某些风险反映迟钝,从而影响企业营销风险预测的准确性。(2)建立适合企业营销现状的营销风险预警模型。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的不规范,历史营销数据不健全,一般的综合评判模型已经不适合用来对企业进行营销风险预测,所以必须寻求智能性预测模型。(3)必须建立企业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预警的最终目的是分析企业营销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对企业的运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及时改变营销方案来规避营销风险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观测点的设置、营销风险综合评判模型、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这三个方面的设计关系到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设计的成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

(1)预警信息系统

信息是预警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因而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对于整个预警系统至关重要,是预警管理成败的关键。预警信息即为预测系统、预控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它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基础。一个功能强大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高效的信息处理元来进行支撑。

(2)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敏感性的监测点。它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提供预警信息,具有对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描述、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警导向功能,是企业营销预警系统活动的评价标准。它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警控制等活动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企业营销活动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

(3)预警准则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如果设计过松,则会发生漏警,即对现实存在的危险要不不发出警报,要不发出的警报等级错误;如果预警准则设置过紧,则会导致误警即不该发出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使企业虚惊一场。预警准则的设计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指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假设进行警报的指标为X,其安全区域为[0,X3],初等危险区域为[X1,X2],高等危险区域为[X2,+∞],当0≤X≤X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X2时,发出一级警报;当X2≤X≤X3时,发出二级警报;当X≥X3时,发出三级警报。

因素预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风险因素X出现时,发出警报;当风险因素X不出现时,不发出警报。另一种是:若风险因素为随机变量,其发生的概率为X,当0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2时,发出初等警报;当X≥X2时,发出高等警报。

综合预警是将指标预警和因素预警方法综合起来,把诸多因素和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所得出的一种综合报警模式。它运用有关数据处理方法,将多个指标或因素归纳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性指标的值所处的值域范围来决定发出何种警报。整个预警管理系统可保证下述过程的运行:与本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内外部信息、数据和资料通过企业营销信息网络进入预警信息系统;经过对营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推断后,再分别进入预测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中,预测系统运用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对未来企业营销活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进行预测;预警指标体系经过运算估计出未来营销风险状况并将输出的结果与预警准则进行比较,以便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然后根据判别结果调用预控对策系统中提供的对策,最后显示预控对策信息。

3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蔽性和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商场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加强企业的营销安全研究,强化企业的营销安全意识,建立企业自己的营销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营销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俊.论营销风险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6).

[3]莫少颖.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

[4]张小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及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第9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期货监管体系及监管系统的现状,提出建设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包括系统功能和架构设计、确定决策指标体系、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和监管报告体系,以及建设联席监管系统,以期对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期货 监管 决策支持系统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期货监管体系是由证监会、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构成的三级监管体系。近年来,我国期货交易所已在事前防范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制定《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修正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制定《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一些期货交易所已经运用信息化手段初步建立起交易过程中的动态风险监控体系,并实现制度化和程序化运转。

但是,由于我国期货市场起步较晚,期货监管体系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缺乏对交易整体风险的评估;没有直观的、量化的实时反映风险程度的图形和指标;缺乏对大户资金、持仓情况的有效跟踪;缺乏与风险监控适应的数据统计、分类及报表生成系统;缺乏在风险发生初期可以有效化解风险的手段和措施。此外,尚缺乏跨证券、期货、外汇等市场的跨市场联席风险监控体系。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迅猛发展,期货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新品种接连上市,商品期货品种日益活跃,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在这种背景下,亟需建设和完善期货监管系统,以推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分析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能通过价格、持仓和资金的变化,从各个单方面和整体上监控市场,从中发现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通过其他系统查找风险产生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化解风险。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第一, 通过对资金、持仓和价格的单项指标非正常因素的反映和综合分析,来界定风险程度,判断是处在正常运行区域,还是已出现市场风险,或是市场风险很大。

第二, 跟踪、监控期货市场的运转,判断其运行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市场风险隐患,及早警示投资者人为操纵市场的迹象,有效防范期货价格非理性波动以及非正常大幅波动,控制市场风险。

第三,检测和监控有风险迹象的某合约或某客户,研判风险转移的可能,以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和转嫁。

除上述基本功能外,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还应具有为国家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调控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咨询、监管决策支持的功能。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体系架构和运行机制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架构,应与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相对应,应能提供期货交易所可控制范围内的监管决策支持,为国家监管和调控部门提供重大的行业或市场监管决策支持信息。国家有关部门可基于期货交易所的预警信息通报,进行深层次的风险预警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期货交易、衍生品交易密切关联,部分资本会在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和外汇市场有计划地协同操作,而单个交易所、单个市场的监控系统,根本无法满足整个资本市场稳定的监管需求。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应建立证券、期货、外汇市场联席监控决策支持系统,而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则是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包含三个层次:其一,交易所层面的监管决策支持;其二,证监会和期货业协会层面的监管决策支持;其三,证券、期货、外汇市场的联席监控决策支持系统。在上述期货监管体系架构下,整个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由以下六方面内容构成:

(一)期货监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模块应包括如下部分:交易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实时监控;合理科学的监管预警方法与多种相辅相成的监管预警模型;合理的风险分级与发现风险后的处理建议;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高效的监管信息处理机制和畅通的报告系统;监管决策支持知识库或者专家系统模块。

(二)期货监管系统建设过程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该由上述模块有机的组织和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期货交易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经过实践和动态的调整,最终形成合理可行的监管决策支持机制,其形成过程见图2。

(三)确定监管决策指标体系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统计指标和风险分析指标。统计指标,主要指可直接由交易系统获取的数据内容,包括基础指标(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结算价、成交量、涨跌幅和持仓量等)、套期保值指标(套期保值占总交易者的比例等)、大户信息披露指标(大户交易持仓数量、交易金额等)、交割指标(仓单数量、实物交割量、实物交割违约率等)、财务指标(资金规模、成交金额、持仓保证金水平等)与监控指标(换手率、套保比率等)。风险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资金指标、持仓指标、价格指标和会员指标。建立联席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则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相关监控指标,参考国外发达市场的联席监控系统的指标体系,我国联系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监管指标,需要建立涉及股票、权证、买空、卖空、股指期货指标等的指标体系。

(四)建立风险预警模型

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机制,不能仅着眼于进行局部的、单独的、静止的数据市场风险监控,同时,更应注重建立整体的、实时的、动态的风险判别机制。对市场风险的判别和预警应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全面提高事前分析、实时监控能力,加强风险预防。为了实现此目标,期货交易所可根据已有的风险监管系统,逐步引入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型对市场风险进行判断和预警,如采取多因素观察法、基于密度方法的异常数据发掘、基于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等等。此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建立预警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要充分将数学模型和专家评判结合起来,防止过多依靠某一模型造成的预警偏差,将预警模型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五)建立监管决策的报告体系

期货交易所,不仅应将监管指标体系输入证券监管部门信息系统,同时应建立起完备的市场交易监管预警报告制度。这个报告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交易所面临的紧急风险抄送报告。如果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可将此作为备案。第二,行业或市场预警报告。这是交易所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对重大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的特别报告制度,期货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以此作为管控市场的依据。

(六)建设联席监控决策机制系统

由于我国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衍生品交易所是分开的,系统各自独立,单靠单个交易所的监控系统是无法满足整个资本市场稳定的要求。期货交易所分别有针对自身的风险监控系统,但交易所之间缺少监管合作机制,缺乏数据而没有监控手段,更没有对证券、期货、衍生品交易市场进行的整体监控。虽然,交易所之间有三方联席会议的定期交流方式,但并无信息共享,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只能事后探讨。

联席风险监控系统可定位为防范整个市场(尤其是交叉市场)的系统风险,而日常监管仍由各个交易所负责,同时,应该建立各个交易所信息共享、实时配合的联管联动机制。证监会利用联席风险监控系统对各个市场进行整体的实时监控,发现重大问题时,及时提请各交易所采取相应措施。

我国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该成为联席监控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席监管决策支持系统,应该搭建在证监会、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及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系统,并且应该提供与联席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接入。联席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需要制定数据接入方案,搭建运行平台,并且深入研究监控指标体系,进行测试,最终制定监控系统的功能和方案。除此之外,还要开发监控软件,建立实时智能监控系统。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监控人才的综合风险控制能力的培养,提高监管能力,并且需要制定监控系统的保密方案。

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更为高效、完善的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以应对期货市场风险,因此,本文给出了期货监管决策支持系统的具体建设方案和过程。

参考文献:

1.佟德床.期货市场风险及其监管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第10篇

关键词:营业资金 安全管控 风险预警机制

一、济源公司的营业资金安全管理目标和理念

国网济源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济源公司”)于2011年始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为了使营业资金安全管理达到常态化、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效果,济源公司树立了“源头控制,全程监控,严格考核”的营业资金全过程管理理念,强化资金基础管理工作,加强内部管控,加大资金归集及回收力度,建立以电费资金安全为纽带的现代电力公司管理链条,通过量化评价方法,全面透彻掌握资金管理状况,落实资金安全责任,改进资金管控措施,持续提升企业风险管控水平。

济源公司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构建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营业资金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形成量化评价模型。见下页图1。

二、营业资金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营业资金安全管控工作流程简介

1.完整性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电量抄表管控和电费核算审核管理两方面,上述工作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营业资金的完整性。

2.电费资金的回收是电量抄表、电费核算工作的延续,是供电所电费资金安全的先决条件,主要工作流程是回收管理流程。

3.资金账户是营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得以实现的平台;资金对账是其集中核算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电费等营业资金能否足额及时归集到收入账户。主要包括资金账户管理、资金对账两个管理流程。

4.资金风险预警是为加强营业资金回收管理,有效预警营业资金回收风险、降低风险、化解风险,防止新欠和呆坏账的发生,其工作开展是对资金回收工作的拓展,主要包括资金回收风险预警管理流程。

(二)资金安全多形态工作联动的主要工作内容

1.主要关键节点说明。节点(1):营销部门及客服中心制定抄表计划,明确抄表日期、工作内容;供电所配电班在抄表日内完成自动化抄表及现场抄表。节点(2):供电所配电班对抄表数据进行核对,数据无误后上传到营销系统,并经配电班抄表员审核,以保证抄表数据准确无误。节点(3):营销部门账务班发起电量数据传递,在营销系统进行电费计算;核算班对电费计算结果进行审核,以保证电费资金核算的准确性;电费资金无误后,电费核算班进行电费发行,为营业资金收取提供依据。节点(4):账务班根据审核无误的电费计算单,发起资金收取,通过营业厅坐收、合作银行代收代扣、POS机刷卡消费、自助交费终端、其他机构代收等多种途径加快营业资金收取。节点(5):营业厅、其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代收机构每天收取的现金解入到电费银行账户,核算班根据营业收款类别分别与银行、营销系统进行交易对账以保障营业资金应收尽收。节点(6):财务部门根据开立账户的要求,在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开设结算户,并考虑郊区地域面积较广、四大银行网点敷设较少等情况,在地方级银行开设收费专户,确保营业资金归集和账户安全。节点(7):营销部核算班月末将收费交接报表上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将收费交接报表、银行对账单与营销系统传入数据进行三方核对,以保证营业资金及时收入账户。节点(8):制定资金回收风险预警“红、黄、蓝”预警方案,郊区客服中心组织供电所营销班实施,确保营业资金完整安全,降低电费资金形成呆账、坏账的风险。

2.主要做法亮点。亮点(1):济源公司为保障抄表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制定了《电费抄核收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两级抄表数据复核:一是供电所抄表数据,配电班进行核实,对异常数据开具报办单转相关岗位处理并重新抄表;二是录入营销系统数据,核算班对用户实施轮岗审核,将异常数据报班长审批,班长发起异常报办流程,转相关部门处置。亮点(2):分步实施电费资金核算工作。首先账务班发起电量数据传递,在营销系统进行电费计算,核算班对计算结果进行审核,计算不正确事项由账务班查找原因,交相关责任部门修正后重新计算;其次为做到电费资金清晰明了,核算班进行电费报表统计汇总,报营销部门审核并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稽核监控中心对电费核算结果进行常态化抽查考核,公开公布考核结果,组织核算班进行整改。亮点(3):济源公司针对全市26万用电户主要采用“3+1”收费模式,即合作银行代扣模式、采取社会化机构代收模式、刷卡交费模式及现金交费模式。此外,公司与济源市邮政储蓄银行及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发“商易通”交费平台,即客户通过有线电话操作便能完成电费交纳。同时,为保障电费资金及时回笼,供电所、营业厅每天将坐收、卡表购电等收取的现金解入到电费银行账户,核算班根据电费收款类别分别与银行、营销系统进行交易对账,收款核实无误后,将收取的资金进行统计并通过系统集成到财务核算子系统,形成营业资金收款凭证。亮点(4):在“一行一户”管理要求基础上,为加快电费资金回收,偏远山区供电所经济源公司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村商业银行开设营业资金收缴自动归集专用信用卡。同时,财务部门将收到的收款凭单与银行对账单、营销系统传入数据进行核对,并将不实数据返核算班,由核算班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差异核实整改,确保了营业资金安全完整。亮点(5):制定了资金回收“红、黄、蓝”预警实施方案,设置“Ⅰ、Ⅱ、Ⅲ”风险预警级次。郊区客服中心组织供电所根据预警方案统计出资金回收过程中的 “红、黄、蓝”预警客户,其中对红色预警客户情况上报营销部门负责人,经核实审批后,采取重新修订供用电合同、缩短电费回收周期、指定专人负责催收等依法追交电费程序保证电费回收;对黄色预警客户上报郊区客服中心负责人,经审批后,采取供电合同重新签订并指定专人负责催收;对于低风险的蓝色预警客户,主要采取专人催收。资金回收风险预警的实施,势必会降低营业资金形成呆账坏账的风险。

(三)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绩效考核与控制手段

1.绩效考核与评价。济源公司制定了《电费资金风险控制方案》、《营销及电费专业基本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与《供电所电工考核通则》,明确将电费回收率、抄表率、抄表管理、催费管理、核算账务管理、报表管理、电价执行情况、发票管理、安全生产、线损管理、营销服务等指标纳入考核。绩效考核设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组长由营销及电费专业主任担任,副组长由营销及电费专业副主任担任,成员由财务部电费专责、各班长、各班考核员和随机抽调人员组成。采用日常考核与月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组长组织日常考核;考核小组以每星期抽查班组的形式进行月度考核。

2.管理信息支持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ERP系统为供电所营业资金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信息系统的运用规范了抄表流程、核算流程、电费收交及账务管理,保证了电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并加强了欠费管理,使电费回收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在ERP系统中进行营财系统对接,实现了电费资金核算、电费账户对账、资金收入确认数据一致,对营业资金全过程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3.其他支持措施。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营销电费专业、郊区客服中心相关专责,不定期对供电所、营业厅的营业资金管理和账务处理及时性等进行抽查。由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管理部门对供电所辖区的抄、核、收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稽查。

(四)营业资金安全管控的评估

1.评估方法:采取目标值偏差度考核的方式。

2.评估内容:供电所营业资金管控范围界定是否合理,目标是否准确,指标体系及目标值是否完善,管理过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组织机构是否健全、职责是否清晰,绩效考核是否发挥作用,制度制定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信息系统是否发挥坚强支撑作用等。

3.评估步骤:通过对供电所营业资金管控流程以及每一个相关子流程中引入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控制方法,不断查找营业资金管理各环节中的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控建设、防范资金风险,进而实现营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资金管控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回收模式,优化企业用户结算

济源公司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平台,加强与济源市邮政储蓄银行及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开发“商易通”交费平台,济源公司负责免费安装“商易通”设备,依托有线电话即能完成交费,并可出具交费小票。公司为企业用户推出该种电费结算方式帮助用户实现了轻轻松松交电费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公司的电费资金回笼。

(二)建立“红、黄、蓝”三级资金回收风险预警机制,打造全方位无缝隙监管体系

济源公司各供电所通过动态跟踪分析用户电费回收数据,对欠费构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按照用户行业特点、用户交费及其生产经营等情况将用户分为“红、黄、蓝”三个层级。各供电所对纳入三级风险管理的用户生产、财务状况各方面信息认真监控,及时、准确的掌握,一旦用户风险级别发生变化,便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济源公司通过实施“红、黄、蓝”三个层级的预警机制,逐步完善对电费资金回收全过程无缝隙的监管体系,确保资金回收率100%。

(三)探索网构化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精细管理为民服务

随着电费模式从“走收”改为“坐收”后,无法满足居民用户(特别是农村用户)以前在电工走收时即能得到解决的用电疑问解答及小事故维修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济源公司积极探索网构化管理模式,即每一个电工以100个用户为网络形成自己的服务单元,为服务单元内用户答疑解难、负责维修小事故,发放“温馨服务卡”以避免用户交费时忘记电表用户号,方便用户交费,同时积极向这100个用户宣传银行代扣电费的好处。服务单元内的用户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负责该单元的电工,这样有助于第一时间为用户排忧解难,真正实现精细管理为民服务,取得用户理解与支持,大大提升了公司电费回收率。

四、营业资金安全管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在优质服务与内控管理之间寻找平衡点

一方面,企业要克服地理环境复杂、地域范围较广、用户分散、户数庞大、工作人员不足等困难,尽最大努力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为防范资金管理风险,设计的内部控制流程繁杂、时段较长,工作效率相对会降低。企业不能以优质服务、提供方便为借口不考虑内部控制管理,也不能以内部控制为工作宗旨把优质服务抛开不管,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如何在优质服务与内控管理之间找到突破点、平衡点,是所有企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内部协同与职责牵制尚需不断融合

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强企业内部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协同,不定期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将简单业务“多点分解”给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并在信息化系统中固化,防止部门或岗位各自为战,避免其独立完成。同时要高度重视资金往来对账、资金账户管理和票据管理,防止用户缴纳的营业资金流于体外,出现“公款私存”或资金长期“在途”等情况;同时要杜绝使用过时无效的发票和自制票据收费。

第11篇

企业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财务管理反映着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因此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类型。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财务管理,同时其经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其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只能尽量预防并减低损失,并不能消除风险;财务风险也是不确定的,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管理者只能预测到风险的真实存在,而对于风险何时出现,会以什么形式出现,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均是无法估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其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也逐渐增加,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等,而要想对这些风险开展有效的防范,就应该建立并完善其预警机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风险意识不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而造成经营失利的情况比比皆是。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者财务风险意识的缺乏,一方面表现为对风险基金预提的忽视,导致企业在遇到风险时,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高收益的盲目追求,影响了对风险的判断,使得企业在盲目投资中增加了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

2.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资本除了流动资金还有其他类型,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是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有些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赤字,其自有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缩水,这不仅表明了企业经营实力的下降,同时也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必然会带来全面的财务危机。

3.管理系统欠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然要面临一定的宏观环境,其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等,这些宏观因素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带来影响,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却缺乏合理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管理机制,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例如在面对外汇变化中,企业由于管理系统的僵化,造成了资产的缩水,而这些问题必然会增加经营风险。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涉及到多个市场主体,但是企业在处理与各主体之间关系时,由于缺乏一定的制度约束而增加了财务风险,例如子公司与总公司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权责不明、管理混乱,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资金流失、浪费现象严重,从而使得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1.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认识是行动的指导,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一方面,通过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利用会计手段预提基金,增加预留储备,以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要明确风险与收益的辩证关系,避免因盲目投资而增加企业不必要的经营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平稳、健康发展。

2.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企业的财务决策直接决定着其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水平。因此,管理者在制定财务决策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如通过账面资金状况、市场销售情况以及资金周转情况等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其次,管理者应该通过定量计算,加强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核算,并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出最佳决策方案。

3.采取适当的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规避是企业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风险规避方法有:分散法,即企业利用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增加风险承担主体,避免风险对企业的集中冲击;回避法,即企业通过牺牲一定经济利益,如利用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代替长期投资,以避开风险;转移法,即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将风险转移到其他经营主体,如购买商业保险就是一种典型的风险转移法;降低法,即企业在无法消除风险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4.健全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的制度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企业在管理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健全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1)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目标是制度建设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方向,企业在财务部门应该明确财务风险的影响,利用具体的货币标准来衡量每一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风险防范需要达到的效果;(2)确定财务风险管理原则,为风险防范方案确立框架;(3)细化财务风险预防过程,通过资料收集、原因分析、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效果评价等环节,不断优化方案;(4)及时调整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应该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为核心加强内部管理,及时发现风险防范漏洞,健全管理制度;(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利用审计手段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规范,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第12篇

【关键词】 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价值

现金流之于企业,如同血液之于人体,企业缺乏现金,就难免会出现偿债危机,最终走向倒闭。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破产企业中的80%,破产时账面仍是盈利的,导致它们倒闭的是因为现金流量不足。我国也不例外,曾经是香港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百富勤公司和内地珠海极具实力的巨人公司,都亦是在盈利能力良好,但现金净流量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时,引发财务危机而陷入破产境地的。可见,良好的盈利能力并非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否拥有正常的现金流量才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

一、现金流量管理的内涵及其现状

现金流(Chah Flow),又称现金流转或现金流动,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差量情况的总称。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是向银行借款的过程中都能形成现金流入,而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定会发生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购建固定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等日常经营活动,而导致企业现金的流出。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面对这些业务的支出,就难免会发生支付危机。现金流管理是指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而构筑的管理体系,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作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其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不稳定的,这就造成企业现金流入与流出也不平衡。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平衡,保持现金流的通畅,企业必须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对企业的现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研究和加强现金流的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二、现金流量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为企业筹资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现金流量预算是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财务预算的重要部分,它与其他预算紧密联系,是企业控制货币资金的收支,组织财务活动,平衡调度资金的直接依据。借助现金流量预算可以对企业现金流量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合理预测,据此,可事先为筹资、投资决策的作出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例如,为解决我国电网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突破一万亿,在当前长期借款利率不断攀升的状况下,科学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对电网企业合理安排资金的筹集时间、数量规模显得格外重要。

(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面临的诸多财务风险,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现金流量在循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的,而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大都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予以化解。因此,通过对企业在经营或投资过程中现金流量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对企业债务风险、营运资金周转风险以及企业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进而组织实施全面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以维系企业持有合理的现金流量,保持或提高企业以收抵支、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对减少企业破产风险,使企业长期稳定生存下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更高的目标视觉点来看,全面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有利于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降低财务风险,构筑企业财务安全。

(三)评估有助于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资产重组、并购业务逐渐增多。此时,能否有效地开展企业价值评估成为问题的关键。企业价值评估不同于企业清算,其更侧重于反映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产生的未来经济流入所体现的价值。现金净流量和会计利润均能体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实践中往往是以企业历史利润或是现金净流量为基础,考虑其未来增长情况预测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

但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在于企业的持续经营。现金流量更能体现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企业生存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亏损、不能以收抵支;二是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可见,企业的兴衰,直接原因不在于利润,而是现金流量。如果企业仅关注利润指标,单纯强调利润的重要性,而忽视现金流,容易导致企业风险的产生。有些企业从利润表上看是盈利的,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工资等。这样,企业现金的流入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支出,意味着企业现金短缺,现金流受阻、循环不畅、周转困难,发生偿债危机。如果负债解决现金问题,就会增大企业的资金成本,偿债压力也随之加大,再筹资难度会加大,现金流循环面临危机,财务风险加大,企业持续经营就会受到威胁。

长期以来,在我国利润一直作为衡量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企业唯一的核心指标,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投资者重视和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关注。利润确实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所有会计信息中利润一直处于核心位置。但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由于赊销等原因,有利润不一定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在权责发生制下,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被确认,同时,销售收入被确认,而应收账款的回收面临风险,难免会发生坏账损失,使赊销款项不能转化为现金,结果造成企业资产虚增,账面利润夸大。虚增的盈利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相反,加大了现金流出量。现金流量作为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结果,不受财务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如实反映。因此,以当前历史现金流量为基础,结合未来现金流入的预测情况,利用现金流量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可以更有效地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而有效避免由于对企业价值判断不准而带来的决策风险。

三、我国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实务界的广泛借鉴,许多跨国公司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强化现金流管理问题,但大多是以现金流分析为主,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金流管理和控制体系。我国关注现金流状况也始于近几年,初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反映在经营的现金流量方面,所以,关于现金流管理实践还是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现金流管理的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只是按照规定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甚至并没有认识到为什么编制现金流量表。因此,往往忽视了其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利用该表的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第二,我国现金流管理的研究仅停留在公司运营层面,并没有被提高到战略高度。现金流管理的内容只是泛泛的涉及现金预算、日常流量控制等战术性管理,没有同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三,现金流量管理的手段也只是侧重于事后分析,而缺乏事中的控制,特别是事前的预测和安排。

第四,大部分企业考核与绩效评价体系仍是“利润导向型”,对于业绩质量问题重视远远不够,现金流的导向作用还很弱,所以,企业实践中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和被动性特征。一些企业只有在发不出工资、没钱购买原材料和交税的时候才关注现金流管理。

要系统提升企业的运营质量,提高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要理论界和企业界的不懈努力。要从观念上确实重视现金流管理,充分认识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措施,构建现金流管理控制体系。

四、加强我国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认真对待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现金流量表是现金流量管理的基础。实践中有些企业按照有关要求虽然编制现金流量表,但并没有把现金流量表作为理财的有效工具来认真对待。企业经营始于现金,终于现金,企业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最终都以现金流量反映出来。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来龙去脉,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活动获现能力、偿债能力、投资能力、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以及企业的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因此,在实务工作中,企业加强现金流量管理首先应当认真对待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每月应及时准确编制现金流量表,把现金流量表作为日常管理、调度和有效使用现金的工具。

(二)重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以现金流入、流出控制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离开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也就失去了管理的依据和管理重心。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对未来的现金状况进行预测,具体编制时应根据生产、销售、投资、资产经营等部门的业务收支预算进行编制,不仅编制现金流量年度预算,更应重视现金流量月度预算的编制,以便及时做出筹资方案、资金调度和使用方案。

(三)提高现金流的周转速度

现金流量的循环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而周转的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现金的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收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如果对现金流循环进行合理规划,缩短现金流循环周期,提高现金流的周转速度,就可以相应减少企业营运资金的占用量,避免现金的不必要浪费,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开展赊销业务尽管能增加企业的收入,但同时也增加持有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管理费用、收账费用、坏账损失等,企业应对开展赊销业务所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有关费用、成本、损失进行比较,权衡利弊得失,正确地确定赊销期限,正确地选择赊销客户。对已发生的赊销业务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回收资金货款,把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

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对于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实现风险事前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成因的现金流量风险,企业应采取不同的预警方法。对于营运资金风险,应通过现金循环周期比率、销售额增长速度比率等指标进行预警,现金循环周期的延长以及销售额的增长都会引发企业的营运资金风险。对于信用风险,应通过有关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指标账龄分析等进行预警,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形成坏账并引发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流动性风险,应通过有关企业流动性强弱的比率进行预警,无论是速动比率还是流动比率的降低都意味着流动性的降低,都预示着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增加。对于投资风险和连带风险,应通过对投资项目或相关方的收益、资金等情况的监控实现风险的预警。

(五)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控制系统

企业现金付款与现金回收是现金划转活动的两个方面。在现金划转过程中,企业应谋求更快速地回收现金,更精确地安排现金付款的时间。为此,企业应建立高效的现金划转控制系统。

1.研究设计自身的现金收入系统,选择更为快捷的银行结算方式,使企业更快捷地回笼客户现金。

2.认真分析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现金支付,力求使现金支出曲线与现金流入曲线平行。这样,可有效降低企业现金的安全备付额度,既能保证现金支付,又能提高企业现金的使用效益。

3.为保证企业现金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研究企业现金收支控制制度,制定现金收支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程序,以明确个人和部门在现金收支控制中的权限和责任,一方面,对企业现金流动性进行控制,即控制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和额度,以维护企业现金循环流动;另一方面,对企业现金的安全性进行控制,保证现金的安全及完整。

(六)做好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与考核

1.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判断现金流量的合理性。评价一个公司的现金流量是否健康,首先应了解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会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只要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的数据与公司实际的生命周期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发现公司现金流量存在的问题了。当然,对公司前后几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2.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分析。掌握企业生存周期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这是企业自我积累的源泉。只有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才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出现问题,就像我们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出现障碍,公司的财务状况最终肯定出现恶化。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整个现金流量表分析的重点。一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出现异常,其账面利润再高,财务状况也将面临很大风险。

3.重视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和净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看,评价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主要有:营运指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营业现金稳定性。

在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将这些比率作为部门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考核指标,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确实重视现金流量,从而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延喜.现金流量管理:动态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段九利,郭志刚.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管理规范操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