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6-07 09:0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第1篇

1 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化体系架构布置应用状况论述

经过我国工程审计管理系统相继部署成功过后,有关账目手工审计形式开始朝着电子账目形态有机转换,同时完成无纸化办公调试目标,其间单位工作效能和审计回复质量空前高涨。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必要信息在被审单位建设管理层面规范功效十分显着,但是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控制与投资绩效执行上缺乏系统指示引导。毕竟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数额大且建设周期无限延长,尤其是经过人力、物力资源成本数据交互穿插影响下,使得传统信息化审计结构难以针对政府具体投资项目进行明确解析,使得后期施工周期和结构稳固效率不尽可观。因此,需要尽量科学地提升审计作业水准,借以规避一切不良产业风险滋生结果。

2 涉及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策略分析

政府进行特殊建筑工程投资过程中,必须事先联合财政联网审计资料库、利益相关方数据库、法律法规校验工具以及年度审计档案材料进行综合对比验证,同时借用审计信息数据库作为核心支撑平台,完成后期指导经验共享和工作动态衔接绩效指标。

2.1 投资工程造价联网综合审计数据库

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高级存储和异质化软件程序交互应用,一时间令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实现不同施工主体材料、人力管理状况观察,并且运用库手段将工程定额数据库、工料机市场价格数据库与造价软件审计程序充分融合,使得审计工作人员能够从中进行精确查询和有机筛选,避免设备和材料价格分析出现任何错误,严禁任何工程承接主体遗留偷工减料、虚增工程量想法,进一步修订造价审计精准报表,将过往人工算量和对量程序合理替代,最终大幅度提升既定工作内容交接完善效率。

2.2 财务联网审计资料调研系统

因为政府进行特殊工程投资前期必须进行适当预算评估审核,作为高新技术应用基础上的审计部门,主要任务内容便是顺利执行预算审计职务。作为财务联网审计资料调研系统,可以快速为政府预算程序执行提供较为稳定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经过与财政预算评审中心合作交接过后,稳定电子数据高速传送和采集效率,进一步及时被财政联网审计资料系统整编保存。整体工序相对地节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投资项目数据搜集时间,并且经过系统平台精准搜集存档过后,形成财政审计专属资料并发中心,确保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宏观对比分析任务,及时提升审计综合效能。

2.3 法律法规校验工具

法律机制建设工作可说是审计部门职务拓展的保障,经过免疫系统功能发挥过后,使得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余规范性文件更加齐全。经过此类工具沿用过后,审计工作瞬间方便许多,内部工作人员只有经过法规条文审定,就可以发现施工现场出现的成本计量问题,避免审计期间滋生任何与法律冲突行为模式,尽量维持处罚决策的公平效应。

2.4 年度审计档案数据库

其具体由两大单元构建形成,首先是最近阶段政府投资工程审计案例信息,其次便是对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汇总结果。其中,政府投资工程审计案例主要包括各年度实施审计的政府投资工程的相关情况,包括项目相关的立项性文件、证明性文件和结论性文件等。对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主要依据审计过程中的审计工作底稿和最后的审计报告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录入,存入年度审计档案数据库。

另一方面,在实际信息化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渐渐熟练掌握AO系统与OA系统的交互,并能在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中应用造价联网数据库对电子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具体就是能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计方法模型的构建等。

第2篇

(一)投入和产出反差过大

由于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各部门都在为自身的审计工作引入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或者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收效甚微。主要表现为:虽然硬件设备的配置齐全,但是利用率不高;虽然搭建了比较先进的网络平台,但是部分审计人员还是不能利用网络完成基本的日常审计工作;由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较快,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况。

(二)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平衡

受传统观念和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日益严重:在一些东南沿海地区,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不仅软硬件设备齐全,网络平台也逐渐被完善,计算机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被进一步地推广和使用;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还不是很明显,财务审计工作仍旧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远远落后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信息化与审计工作结合不紧密

近年来,随着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信息化与财务工作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财务审计人员不能完全运用计算机,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会使用计算机提供的办公软件,还需要学会运用计算机接入网络的操作;第二,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不能完全掌握财务审计所具备的知识。这就造成了既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又具有财务审计经验的综合型人才的缺乏,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完善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而且在目前的建设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要求,必须完善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审计业务与信息化社会的接轨。完善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制定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计划

在真正实施财务审计信息化之前,一定要制定好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第一,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个性化建设,在当今社会,各个部门或者企业都需要进行财务审计工作,但是对于财务工作的要求、内容等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第二,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不仅要发挥计算机对于数据分析和计算速度快的特点,还需要重视其网络的接入功能,使得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更加全面;第三,使得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监督工作,对于每个阶段完成的目标与建设要求相对比,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完整实施。

(二)促进信息化的全面建设

众所周知,财务审计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多而复杂,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看做一体化的工作,同时推进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进一步的宣传教育,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呼吁各部门配合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完善相关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相互配合完成建设任务;第三,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通过将计算机和审计工作的联合培训,培养同时具备两种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第四,鼓励创新,通过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业务人员对于现行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改进性意见,促进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三)分步实施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不同地区的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同时完成,主要原因是:首先,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在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差异很大,很难同步进行;其次,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建设,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不同地区的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分步实施信。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不同地区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不同水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完成在自身基础上的进一步建设。第二,分层次进行财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在完成当前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未来的建设工作作进一步规划,完成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计划。

第3篇

(一)加强审计信息化可以切实服务于群众利益

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计网站,畅通审计信息渠道,构成较完善的网络服务体系和较权威的信息共享窗口,以此作为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和推进政务公开、审计公告的主要平台,宣传审计工作,扩大审计影响,做到人人知道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同时保障公民应享的知情权、管理政府事务的参与权、对审计工作的民主监督权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权,为被审计单位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二是用审计信息化监督手段,保护好老百姓的“养命线”。“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基金等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并且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手工审计手段很难在浩如烟海的资金信息流中找到违规违纪问题的蛛丝马迹,通过计算机审计等先进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好老百姓的‘养命钱’。”

(二)加强审计信息化可以有力服务于领导决策

信息化环境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捕捉信息、大量占有有用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科学理性决策。一是审计信息化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为领导决策提供资源。“金审工程”二期规划的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各行业间数据交换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二是审计信息化实现动态管理,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新版审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中的项目组织管理可以对参审人员、项目进度,审计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动态显示;三是审计信息化可实现实时审计监督,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金审工程”的联网审计分析系统实现了事后审计向事中与事后相结合审计转变,实现了实时监督功能。

(三)加强审计信息化可以有效服务于审计转型

审计信息化可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实现审计转型。一是审计信息化使全面审计进一步成为可能,加速全面审计工作的进程。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和农信社审计分析系统可以将所有部门单位和区县农信社进行全面审计,提升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审计的说服力、降低了审计风险。二是信息化技术使审计工作的手段更为丰富,能更好地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陕西省审计厅建设完成的被审计单位信息库查询系统可以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并从中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部分疑点,为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计算机审计可极大地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变了审计工作原有的思路和理念,促进审计组织模式转型。技术的变革必定带来审计工作的创新。审计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了审计工作新模式,使得“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成为可能。

二、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信息化工作

从国家金审工程建设到工程项目验收,从金审工程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到资金管理,从各类应用系统建设到审计数据规划,从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到计算机审计方法、AO应用实例的撰写等相关制度及规范,审计署已经基本建立,并以《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书》和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目前,有44个公告)的形式予以。省市县区审计机关结合各自信息化工作实际,也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基本保障了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从目前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有些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亟待建立。一是IT(信息技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二是省(市)审计厅(局)模拟审计实验室建设相关标准及制度;三是联网审计方式下审计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和相关制度规范等。这些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应当加快进度,进行研究和建立。

(二)继续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基础建设,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完善广域网链路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审计专网互连互通,实现“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为信息交互、共享提供基础保障;构建覆盖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信息安全保密体系,保证审计数据安全,防范数据失泄密。依据审计署行业审计数据规划,结合陕西省实际,建设完成9个审计数据库;依据审计署金审工程关于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建设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审计数据分中心应用工作需求,建成我省审计数据分中心,实现对基础数据库和其他审计数据的存储、处理与管理。

(三)加大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力度,推动审计工作转型

全省各级审计部门要贯彻落实好《陕西省2012至2014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加大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作业系统、机关事务管理系统建设力度,使之形成一套与AO系统、OA系统、联网系统紧密结合的审计信息操作平台,从管理、实施、决策等全面推动审计工作转型。

(四)加强审计信息化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提升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能力

通过学习考察和培训,逐步更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普及为手段,加大对应用普及型和中级骨干型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加大审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和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系统)的应用力度,实现审计全过程数字化

OA系统和AO系统是“金审工程”的核心审计信息系统,通过全面应用AO和AO系统,可以实现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归档的全过程管理要求,从而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实时掌握所有审计项目的进度,及时反馈指导意见,实现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现场的指挥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可以不断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提升审计质量,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和决策水平。

(六)加强课题研究,不断学习和运用审计新技术,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信息化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49-02

经过对笔者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对其他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进行的考察和学习,了解到目前高校信息化平台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外的网页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二是进行具体业务工作的审计软件(AO),分为财务审计软件和造价类工程软件等;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通过OA系统可以使审计数据、底稿、公文的流转和处理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实现异地非现场的实时处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感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强查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减少了审计风险。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实务中发挥的作用

1.规范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AO应用系统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不同,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的审计业务模板,根据模板中的审计程序可以使审计人员更快地进入审计角色,预防新人因缺乏审计经验造成的审计风险;同样,它也可以提醒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审计人规范审计程序,避免因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降低审计风险。

2.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审计项目实施进度控制,内部审计部门领导和项目人员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指导和监督,项目人员与其他部门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实现审计项目的报送及审计意见的交换,从而使审计数据、审计底稿、相关公文与资料的流转和处理效率更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审计软件自动完成财务信息及其他管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及分析,方便项目人员对相关数据的调阅与查看,将审计人员从复杂繁琐的分类筛选与分析汇总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审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和发现审计疑点上。而且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有助于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实务中的其他作用。由于AO系统可以更为轻松地进行各类复杂抽样,使得所抽取的样本更全面更具代表性,从而使审计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审计的可靠性。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分析能力,查找审计线索,明确审计重点。内部审计信息化还具有责任区分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等特点。

二、内部审计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内部审计信息化只是审计工作的一种手段,它不可能完全代替审计人员的工作,更不可能取代审计人员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判断。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即使再先进也只能对审计工作起到一种辅助帮助的作用,在审计人员的操作下,按照审计人员的思路更高效地进行审计工作。而审计人员对获取到的审计底稿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才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这是我们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持的正确认识。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临的安全风险。与外部网络连接造成的安全风险,审计人员因工作需要与外部网络连接,这样虽然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方便审计小组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有可能因病毒或黑客的攻击,造成数据外泄或设备被破坏,从而给工作带来损失。

数据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小组需要互相传递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借助外网传输的过程中,在木马软件的操纵下可能发生所传递的信息被窃的情况,对信息资料安全造成威胁。

2.取得数据的可靠性风险。因审计软件没有相应的财务软件数据采集转换模板带来的麻烦。由于会计软件种类繁多,后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由此所形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文件的格式也是多样化的,审计软件有可能没有对应的采集转换模板,这样就需要对数据库备份文件进行技术处理。数据采集转换模版是否已将取得的数据成功转成审计软件能够识别的数据,转换后的数据是否正确可靠等问题给审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而且,由于审计软件与会计软件的数据格式的不统一,数据不能直接输入到审计软件中,需要转换其格式,于是便存在这样的可能,使财务系统中本来隐蔽的审计线索此时更加难以被发现。即便审计软件能够直接读取从会计软件中取得的数据,审计软件将这些数据导入后所取得的账表的准确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第5篇

【关键词】 审计 审计信息化 瓶颈

审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建设的角度看,目前正处在“瓶颈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传统工作思维习惯和与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不一致;二是审计业务水平与信息化程度不一致;三是审计信息化发展与被审计对象发展不同步;四是高技术高投入与低效益问题突出;五是人才紧缺成为制约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六是审计信息化法规建设滞后;七是数据接口影响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要突破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这些瓶颈制约因素,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强化审计信息化意识

审计人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敢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使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自身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做法,转变观念,通过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动,使单位领导和审计人员全面准确地理解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将审计信息化工作列入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转变观念,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为推进审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提高对审计信息化的研究,探讨现代化新技术对传统审计的影响,开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加强对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线索、审计技术的研究。其次,审计信息化必须适应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问题,它还将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手段,提高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上。因此,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工作建设必须使审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再次,要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创新与审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目前,部分审计机关和人员还存在着一种审计工作创新就是计算机审计应用的简单模糊认识。工作中片面地要求在所有工作场合都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将其作为一种内部考核形式固定下来,造成审计现场计算机审计“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也要上”的局面。这曲解了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因此,要改变目前计算机审计的考核方式,根据各专业审计机关和人员所管辖的信息化程度和特点,以及计算机审计专业人员的构成情况,整合人力资源,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安排考核内容,将压力变为动力,更好地推进本部门、本单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不断完善审计信息系统

1、必须以实现与其他经济业务“三互”为方向

首先,实现与其他业务的互连、互通和互服务,即“三互”,是审计信息化系统支持经济运作的基础。以实现“三互”为方向,是提高审计信息化实用水平的重要保证。离开与其他业务“三互”进行建设,独立系统搞得再多、再先进也难以真正适应经济监督的需要。当前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自我建设、独立发展的观念,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握实现与其他业务的互联互通,从根本上杜绝设计的单一性,从业务上保证接口的统一性,使得审计信息系统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合,避免建设因业务而异造成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浪费。其次,要实施整体开发、综合发展的策略。尽量采取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发平台。凡是全军有明确标准的,一律实用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设计和建设方法,信息化建设尽量利用成熟技术和现有成果。与其他业务没有统一标准的项目,应积极主动地与全军领导机构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新的统一标准。再次,要尽早建立审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研发和协调沟通机构,对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互通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研究,制定系统建设的有关规范和标准,提出业务互通的规划、方案,审核立项项目并对已立项项目实行监督和评价。最后,做好互通工作的硬件软件工作,突出抓好互通软件、接口和设备的开发,充分发掘现有系统、设备的潜力,特别要注重研究、制定核心软件的技术体系结构、实现标准和技术,建立良好的系统互连、互通、互助软件环境。

2、必须以加快审计信息数字化为突破口

从当前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审计信息数字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信息资源库较少,信息资源的使用方面缺乏合理统筹、高效管理等问题。信息的分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信息的使用,存储在财务、装备、基建等业务部门的信息由于格式、介质的不一致,审计系统难以直接采用。审计信息系统软件与硬件的不配套,系统开发过程中辅助决策系统的功能较弱、辅助决策模型较少等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一是要加强审计数字化标准建设,根据审计需要,制定审计信息的数字化标准,使来源不同、介质不同、格式不同的各类审计信息,变成可解读、可压缩、可加解密、可传输的统一数字化形式。二是要加强各类数据库建设。要搞好数据库基本型研制,并在统一标准、协议和平台上,逐步开发预警监控数据库、审计业务数据库、审计信息数据库、公文及行政事物处理数据库等,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平台上加以连通、共享,使数据库建设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三是加强审计信息系统模块的研发,主要是加强审计辅助决策模块的开发,审计经验模块、审计法规模块等现有系统子模块的完善工作。

三、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法规体系

建立和完善审计信息化法规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先决条件。军队审计信息化法规建设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基本法规着手,一是尽快建立审计信息化的基本法规,明确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与基本路线;总体战略规划及目标;实施方式与步骤;信息化建设中政策倾斜的方向和领域;信息化建设领导与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相关单位合作机制;信息化建设中的共性规律和技术性规范以及其他重大问题。二是完善现存法规中制约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条款。可以考虑在《审计条例》中增加一章“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程序法,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方式、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风险等发生的重大变化,增加其规范性。三是补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制定若干规范性文件作为基本法规的补充,增强法规条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形成合力。其次,建立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法规体系。建立审计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法规、审计信息管理法规、审计信息化网络安全保密法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法规、审计技术数据接口标准规定法规等相关配套法规,实现审计信息化法规体系的完整。法规体系的建立一是要搞好顶层设计,从较高层次对审计信息化法规的主要内容、建设方式、实施步骤等进行合理设计。二是要制定信息化法规标准体系,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就不可能对审计信息化进行规范和统一,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审计监督,需要加快制定统一的通用标准,尤其要注意系统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

四、培养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队伍

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审计机关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信息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计算机操作能力。一是要求各级党委和审计机关领导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拓展培训内容,努力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高速高效地提升审计机关全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实现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人才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大审计人员的教育力度。要广开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教育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联合社会审计机构,引进社会审计信息化人才,尝试将审计人员委派到其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学习或接受计算机技能培训,接受他们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三是提高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质量。立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改革现有高校有关审计专业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提高学员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组织学员参与部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四是改革审计人员的训练体制。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把院校培养与部队教育训练、首次培训与继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信息化建设对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教学方法,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完善审计知识体系,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创新教育训练体制,健全部队、院校、科研院所三结合培养训练机制,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五是构建审计人员的使用和激励机制,注重审计队伍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健全有利于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和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引进法律、信息工程以及基本建设、采购等专业技术人才,改变审计队伍人才结构单一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建立审计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实行技术职称评审等方式,保留审计骨干,保持审计队伍的相对稳定,这样才能保证审计信息化建设持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信美芳:关于审计信息化的探讨[J].理财,2011(5).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构架;建议

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单位审计监督能力的必然要求和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单位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才能与时俱进,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审计框架,进而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成为审计信息化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财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大部分财务系统软件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等,都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通过该类软件系统,审计人员得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实现审计目标。

(二)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审计工作

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的审计对象普遍为纸质材料,在进行审计时需要在相关部门配合的条件下,对这些报表材料进行搬迁、整理、分析,并要认真保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迅速展开。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使用,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审计资料的备份、传输与共享,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审计行为,节约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三)开展全过程审计,降低审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向囊括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全过程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要对各单位部门进行约束、强化与管理工作,树立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要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结束后,要积极进行审计质量分析,及时总结审计经验,对所有审计人员进行细致的考核奖惩,强化审计监督,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特点及构架

(一)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审计信息化包括组织审计计划、开展审计项目、评估及确认审计风险等,涵盖审计管理信息化与审计实施信息化两方面内容,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以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单位运营目标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信息化的审计方式有着明显的特点:(1)审计技术的先进化与审计人员的高素质化。信息化审计时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必然要求更为先进的审计手段与审计方法,因此也相应地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素质能力建设和审计能力建设。(2)审计目标的宽泛化。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目标已由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大到对整个数据信息系统的客观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审计,包括审计对象、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3)审计过程的复杂化。信息化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参与到被审计项目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阶段,对审计全过程有清晰的了解,能够及时进行审计评价与考核。(4)审计风险的扩大化。审计信息化更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等风险的影响。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构架

要全面实现审计信息化,就要革新审计人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审计方式,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改变固有的审计环境,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审计信息化框架,审计信息化的构架应主要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审计知识库、标准规范和人才建设5部分组成。

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设备和网络系统,网络系统又分为内部网和外部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施审计信息公共服务。

2.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行政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分,由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审计作业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机构管理系统、审计行业管理系统、审计决策支持系统和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可以辅助审计人员高效完成审计作业,展开审计管理和审计决策工作。

3.审计知识库。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时,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审计知识库,在该知识库中可以存储、共享审计指南、审计案例、审计法规等,审计人员要及时对知识库进行更新与完善。

4.标准规范。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包括业务规范、技术规范与法律规范。业务规范是指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审计标准和相关指南,技术规范是指相关的审计软件与应用系统,法律规范是指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律约束。

5.人才建设。高素质高能力的审计人员队伍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应大力培养审计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和审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完善人才考核奖惩机制,才能加快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审计标准规范,健全审计奖惩机制

一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审计相关制度准则,整理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为审计人员提供充分的审计依据和法律规范,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理论研究,借鉴其他单位的成熟的审计经验,结合自身内部的审计实际,制定审计方案,切实落实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审计的奖励与惩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及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全员共同展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氛围,把审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度列入业绩考核机制中,对表现优秀的审计人员进行物质与精神表彰,表现不良者进行适当惩处,尽快提高单位审计信息化水平。

(二)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化建设一直跟不上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硬件设备与软件投入远远落后于其他单位与行业,财务电算化水平远低于相关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弱化了审计信息化的监督职能,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仅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更要注重软硬件的投入,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事业单位应投资购入、更新网络服务器、电脑、打印机等相关审计工作设备,为联网审计、AO系统辅助审计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审计设备和审计方法,尽快开发并推广审计软件与审计办公系统。

(三)加强审计人员培训,转变观念

我国目前缺乏大量的审计信息化人才,行政事业单位的老一辈审计人员审计知识老化,观念落后于时展,甚至部分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专业审计知识与技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不能够满足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严密的培训计划,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专业水平、高素质能力、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审计人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改变审计人员目前结构单一、业务水平较低的现状,从整体上推动审计信息化进程。其次,要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与审计人员的传统审计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上至下,进行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工作,以此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开展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大对审计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强个部门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方法,吸收、总结经验,才能快速提高信息化水平,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党亚宁 单位:兰州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马慧知,汪建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以某市级行政单位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1).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46

[中图分类号]F239.1;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1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高校审计工作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入手分析,提出高校内工程审计中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文以高校工程审计的具体需求,分析工程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设计思路和框架,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1 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工程审计不健全

高校中工程审计设置都是审计机构与纪检共同办公,没有达到内部审计结构的独立性要求,因而需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此外,该做法缺乏专业性,部分规模小的学校缺乏审计机构,缺乏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1.2 高校工程审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

高校基建工程建设中,因工程及修缮项目的管理,牵涉的资金额度较大,并且程序较为复杂。所以说,工程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且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工程审计需要高素质、综合素养能力较高的人才。但是当今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多是半路出家,从会计专业教师选拔而来,缺乏一定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审计的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

2 高校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系统应用的价值

2.1 有助于工程审计流程顺畅,提高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高校工程审计系统地采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它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促使工程审计的工作更加流畅。此外,有助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和建设参与的有效沟通。要想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移动办公等技术手段,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及时掌握工程的管理信息,减少信息沟通量,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工程管理现状,及时汇总各种信息,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效率。

2.2 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较多,并且工程管理极其复杂,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面沟通。倘若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基建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的应用使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信息流扩展到审计层的交互沟通中,它能够消除工程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它能与建设各方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由于审计信息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及时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审计数据的信息更加准确、统一。此外,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内容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的控制、资料存储及网络安全的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有效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

2.3 能够实现管理系统创新

高校工程审计中,信息化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有效结合工程自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总结。可以说,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思路和信息数据能使内部创新技术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宽广,为积极持续开拓工程内部审计创新了发展思路。此外,高校工程审计中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构建,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互适应,从而实现工程审计的科学发展。

3 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应用的建议

工程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明显,但对于高校而言,管理水平的起点不同,因此,建设过程任道而重远。当今,为加快工程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工程审计条件。具体而言,高校工程审计应转变陈旧观念、提升信息化意识、转变思维。此外,还应采取积极心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工程审计信息化离不开既懂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对此,高校可开展培训,与企业进行合作,用来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改善其知识结构。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工程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峰.高校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管理观察,2015(16).

第8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51-02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网络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摆脱手工作业,步入信息化审计的轨道,实现审计管理信息化是广大审计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通过几年来的“金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配备了硬件和软件,引进和培养了人才,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推广和运用,使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目前,审计信息化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尚未进入实质性的联网审计,计算机审计水平也相对较低,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高投入低产出存在较大反差。目前,各级审计机关都在不断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硬件配置不断更新,购建了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但是,这样高的投入,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均不高,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收集资料、检索资料等阶段,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项目的科学化管理,分析、数据处理、智能评价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投资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计算机等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有些设备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就面临升级、淘汰,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还不平衡,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信息化进展较快,不仅打造好了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而且在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现场的运用和审计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审计工作由传统手工模式向计算机审计模式的转变。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未能搭建起来,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运用尚属空白,打不开工作局面,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是信息化对审计业务支撑较弱。近几年,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努力,下大决心引进了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培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审计业务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还不够紧密,信息化对审计业务的支撑还不够有力。一方面,审计业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需求不明确;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员由于大多不具备财务知识和审计经验,也往往不掌握项目的整体情况,造成对计算机审计需求的理解不透彻,不能用计算机手段实现审计意图。目前的情况经常是计算机人员将审计数据交给了审计人员,而项目实施过程中最核心的审计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却发挥不出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和效率。

四是AO和OA未能广泛应用。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简称“AO”)和审计管理系统(简称“OA”)是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的主要建设成果,适应于各类审计业务的现场审计和审计机关管理和业务支撑的需要。但是目前AO和OA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较低,部署完成后,也不能尽快投入运行,即使应用也限于公文的流转和传递,OA系统最核心的审计项目管理、现场交互、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尚未开展应用,远远未能发挥AO和OA对审计工作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AO和OA的应用尚不充分,也限制了对该软件的开发、升级和改造,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

五是专业人才成为制约瓶颈。几年来,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引进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这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不能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各地情况不同,既有资金投入、人才匮乏、研发深度、应用程度等原因,也有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化研发与应用重视不够、计算机审计方向与思路模糊不清、系统应用量化考评与奖惩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

二、加快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第9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一、审计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信息化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种环境之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很多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很多经济业务也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交易方式。这就使得审计的对象、范围、线索等发生了变化,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审计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审计的信息化。

现代的审计信息化是以审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等应用于审计工作中。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人才培养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

二、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1.客观环境的变化促使审计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迅猛发展,使得审计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并且更加复杂,审计的难度也在增大。

就审计对象的变化举例来说,在网络信息经济时代,审计对象扩展到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交易、支付结算,并使企业信息网络化。另外,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形成的各种虚拟企业,构成了网络经济中经营主体的一部分,这种新型的经营主体将会被纳入审计对象。因此,网上交易审计、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便构成电子商务审计的具体内容。

此外,审计范围在信息环境之下也扩大了。如在信息化环境之下,几乎不会出现人工操作中计算之类的错误,但是操作系统的程序若有漏洞或是被不法分子篡改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这就决定了审计的范围不能仅局限在传统手工审计的内容上,审计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研究和测试系统在程序设计、数据录入和数据输出等方面的控制功能,验证其能否充分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和更正各种差错,消除弊端。

2.审计信息化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要求

李金华审计长曾经说过“要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把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在实现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一方面可以借助计算机对数据高速、精确的运算处理提高审计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另外一方面可以使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化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审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工翻阅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繁重乏味的审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到需要更多专业判断的审计科目上,提高审计的效率。

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凭借计算机具有的逻辑判断功能,分析汇总等功能使审计程序的选择和实施更加科学和恰当,丰富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另外,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得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使审计跨越空间的距离,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的分析。

3.审计信息化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审计信息化水平远高于我国。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就开始提供电子交易网站的审计;意大利在1975年就着手建立了联网系统,30多年来成功的实施了联网实时审计,极大的提高了审计的效率。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审计行业,尤其是社会审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这种差距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审计界的高度重视,在2002年国家审计署启动了审计信息化项目“金审工程”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审计信息技化建设也要经历高速发展时期,才能适应审计的发展需要,实现审计技术的创新。

三、实现审计信息化的路径

1.推进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审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软件及网络的建设,这些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及各地审计机关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都有不同投入,计算机审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还很落后,需要继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提高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稳定性,配备更适合审计工作需要的硬件设备。

目前我国的审计软件市场不够发达,由于审计软件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技术含量高,应该集中一批既精通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又懂财务、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开发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审计软件。

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构建审计信息化网络系统。建立审计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各级审计机关的各类审计数据库的连同、共享,提高审计的效率。

2.加大审计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我国目前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符合审计信息化的综合型人才。

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尤其是要改革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方式,要立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要加大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信息化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得现有的审计人员尽快掌握审计信息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实现审计思路、方法等的转变;国家审计机关可以联合社会审计机构,互相学习审计信息化的经验。

此外,要加大对具有高素质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引进,对其进行会计、审计知识培训,并且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实现审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完善与审计信息化相关的法律规范

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规范做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审计法律规范中,关于审计信息化方面的法规还很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国家应当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根据审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制定更加详细规范的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应用指南;二是完善有关计算机审计模式及审计信息化网络安全保密方面的法规;三是要健全审计技术规范,研究制定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比如要完善审计数据库结构及数据接口标准等。

4.全面推行审计信息化进程

实现审计信息化建设,只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审计信息化应该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中全面推行。要鼓励相关民间组织如注册会计师协会或者专门进行审计信息化研究的团体加大专门研究的力度。

民间审计的审计师队伍是比较庞大的,在推进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可以集中更多优秀的人才的智慧,群策群力,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使审计信息化建设道路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刘家义.我国审计信息化系统总体构架[J].中国审计,2001(4):6-9.

[2]邱发森.审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审计,2004(9):66-67.

[3]李锦,王燕.论审计信息化建设瓶颈突破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2(9):128-129.

第10篇

摘要:2012社会保障大审计,反馈出的问题令人深思,基金安全成为社会保障事业中最核心问题,而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为了社保阵线强度的重要标识。本文试图从三年前的社会保障审计结果中暴露出的问题入手,以基金安全为核心,浅析社会保障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审计 社会保障 信息化建设 百姓权益 软件研发

2012年全国社保审计,河北省廊坊市被选为本次审计工作的全国试点地市,作为审计全程经历者和我市养老保险相关工作主要负责人之一,我想以本市为例,暂避审计结果暴露的细节问题,单立足数据层面,就基金安全问题,谈谈其后所映射出的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点想法。

2012年初审计工作,对业务数据提取、转化为全国审计验收标准数据库、针对审计出具体问题的逐个筛选、解释、整改、归档。在这一系列繁重工作告一段落之际,又突然下达了《关于开展全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信息化工作情况调查的通知》(人社险中心函〔2012〕72号)及《关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专项审计的通知》(廊基金函〔2012〕23号),新一轮信息化的专项审计开始,即严肃核查各级机构社会保障业务、财务、统计等软件。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均为省级统筹,那么海量数据中审计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基金安全。针对我省数据情况,首先暴露出基金重大问题的是唐山市养老保险。唐山市是河北省信息化工作的先进地市:是最早推广使用养老保险第一代业务软件——保险之星(非国标)数据模式的几个地市之一,并于2009年2月率先跨入核心平台二模式。三年后适逢本次全国社保审计,唐山市尚未完成从核心平台二到核心平台三的过渡,却被审计部门查出计息算法缺陷,基金安全出现严重隐患。这就是人社险中心函〔2012〕72号文件精神在我省传达后,暴露的首要问题,也是信息化专项审计被提到重中之重的导火索。

唐山如此,河北省其他地市如何?这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信息化领先地市此刻越变得战战兢兢,越是无自主研发软件能力按照省厅统一部署的地市却安枕无忧。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地市是否有自主研发能力。

廊坊市顺利地通过了社保审计,但存在问题还很多;我们在全省各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中处于先进,但河北省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还相对落后;着眼未来我们有时雄心万丈,但眼下踏实寻求问题,实干解决,才是成就千里之跬步。

以刚过去不久的2012年审计为契机,以我市信息化工作为实例,社保审计,基金安全,信息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便不言而喻。

审计,只是对工作进行检查的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各项工作按规按法、有理有序地进行。数据质量及业务工作非朝夕功夫,如果平时工作扎实不怕审计核查。相反,平时不规范,也无法总是亡羊补牢,关键时刻后悔莫及,买单的是百姓权益。

信息化建设只是方法,是为了保证社会保障事业顺利推进的一条技术生产线。提高信息化水平,解决难题,不能就方法说方法,应该立足政策依据、业务实践规范流程,严肃权责,从社会保障的业务根本出发,才可迎刃而解。

而基金安全,是社会保障的灵魂。不能保证基金安全,一切社保工作将沦为空谈,可以笃定一个结论:基金不出问题,审计就不会出现任何原则性问题。能够保障基金安全的数据,就是好数据,能够保证基金安全的工作,就是合格的社会保障工作。只有将基金安全落到实处,才真正夯实了保障百姓权益的地基。

纵观国际,中国社会保障还是世界社保洪流中的少年学子。放眼中国,特别是广大企业职工,各项待遇还是基本保障、兼顾公平,总体水平不高。有些前辈习惯成自然害怕改革,有些领导者明知症结却甘愿求稳停滞不前,各省市信息化软件统一标准的推进中,历史问题堆积、各类桎梏难破,这对于社会保障的信息化管理均提出挑战。我国对于社会保障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延期退休、机关企业并轨、事业单位细化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如同政策在摸索中渐次完善,业务流程及信息化建设的精进也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基金安全是社会保障的核心,是百姓保障之根本,是社保工作的灵魂。技术只是手段,没有一定之规,应随时根据实践而蜕变,一切有利于基金安全的举措都值得肯定。

读懂了政策,规范了流程,推进了技术,服务了职工,审计了数据,保障了基金。这就是保障百姓权益的质朴内涵,是生动有效地贯彻群众路线,是将社会保障事业上的中国梦,绽放出以人为本光芒的良心工程。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企业养老保险数据质量通知(冀社险传〔2013〕11号)

[2]关于开展全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信息化工作情况调查的通知(人社险中心函〔2012〕72号)

第11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必要性 措施

审计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审计信息化一般是指审计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及以确认审计风险或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营运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的活动。

由于国内会计电算化逐步走向成熟,以ERP为代表的高度集中的企业信息系统也开始在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兴起,信息技术在其业务活动和会计活动中广泛应用。以查账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手工审计模式遇到来自信息技术的挑战,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风险评估、内控测试的要求。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客观上要求审计部门的作业方式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迫切需要审计部门尽快适应本单位业务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不断改进审计手段和技术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内审部门的履职能力。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当前,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部门使用的用友NC财务软件系统和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的用友固定资产软件系统以及其他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都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互联,实现数据资源局部共享的。这些系统科技含量高,操作简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手段广泛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强化内部控制,实现审计目标。

(二)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需要。在手工审计条件下,审计人员在各自负责的项目范围内开展工作,资料搜集、核对、计算、编制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等工作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在审计信息化情况下,每个审计人员工作的中间结果可由大家共享,对某一项目的各个部分可根据专业分工同时开展工作,然后把结果汇集到一起,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成果,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同时,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将文字处理、审计程序及审计工作底稿、电子表格等建立规范的模板,使审计工作实现规范化。

(三)探索开展事中审计甚至是事前审计的需要。通过在用友NC财务软件系统以及其他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嵌入审计模块或者引进审计作业软件,可根据具体审计需要定制审计分析模型,实现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转换。审计人员可以对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综,对财务收支情况以及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绩效情况实施适时的监督,变粗放型的审计为集约型的审计,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审计关口前移。

(四)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需要。在手工审计条件下,审计对象为被审计单位纸质的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及原始凭证等资料。这些资料,就地审计时需要被审计单位会计部门将资料搬到审计场所,涉及以前年度的,还需要档案管理部门配合。如果是送达审计,上述资料提供、运送、保管则更不方便。在审计信息化的条件情况下,审计对象为被审计单位已经备份的记账凭证、账目和会计报表等电子数据资料。电子备份文件既可以通过优盘或移动硬盘送达,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送达,还可以将备份文件存于网络服务器中,通过网络调入审计部门。审计地点可以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审计资料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特别是减少了就地审计的时间。

在手工审计作业方式下,审计人员一般是凭经验判断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违纪问题,难以实施科学的抽查或详查,其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很难保证。在审计信息化的情况下,通过审计作业软件,就可以对业务量大的财务资料进行全面检测,能够做到对被审计单位账目的逐笔审计,并与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相结合,使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此外,内审人员通过审计作业软件,还可以对收集的各种电子数据进行高效、快捷的统计、分析,有效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因此,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审计工作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有效达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工作建议

(一)引进和推广使用审计作业软件。审计作业软件是一个在现场审计环境下,审计人员利用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并对审计项目进行管理的实施作业平台。该软件安装在审计人员计算机上,通过审计数据采集,可以把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采集到审计软件中来,在审计中实现“核账、看账、分析账”;同时,还涵盖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理念和程序。

(二)开发适合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特点的嵌入审计模块。嵌入审计模块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使用用友NC财务软件系统,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方式全省统一,开发嵌入审计模块更具实用性。嵌入审计模块可以作为用友NC财务系统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该模块可以检查输入到NC财务软件中的每一笔财务数据,并识别出其中不符合预定义规则的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对这些识别出的财务数据进行实时的或定期的审查。嵌入审计模块可以减少通用审计软件的数据导入过程,直接进行会计记录的检查。嵌入审计模块可以依据相关制度规定预先设置检索条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检查并核实,从而检查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通过与业务信息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可以将某些具有内在联系的业务数据,按照勾稽关系与财务数据进行检查核实。如案件信息系统罚没款数据与NC财务软件系统财务数据进行核对;注册登记系统行政性收费数据与NC财务软件系统财务数据进行核对;可以收集具体的工商业务中的数据,如每年新办企业数、变更企业数、年检企业数、查办各类案件数、受理消费者申诉量等业务数据,正确评价项目经费绩效。

(三)修订完善财经审计法规库。从2002年起江苏省工商局财务审计处投入大量人力、精力,收集了现行有效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章,配发给下属市县级审计人员,满足了审计人员日常查询法规的需求。为推进审计法制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引入财经审计法规软件,主要是为了帮助审计人员在海量的各种财经法规中快速找出所需要的法规条目及内容,提高审计定性和审计处理处罚依据的准确性,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刘家义审计长曾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当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以金审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基础,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认真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实情况,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可行性,积极运用审计信息化的各项功能,为推进审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切实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技能培训。目前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审机构设置实行的是省以下财务审计合一的形式,除市级有一名专职审计人员外,其他审计岗位均由财务人员兼任,开展审计项目,还须要抽调其他财务人员参与审计。审计工作面临着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由于审计队伍的老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但计算机知识缺乏,较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不但是做好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也是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求。除了需具备财务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外,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尤其是数据库方面,能够根据审计任务采用相关软件完成相关审计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工作,能够采用相关软件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审计证据。因此,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知识技能培训和审计软件应用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让审计人员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满足不断推进审计信息化的需要。

(二)积极实践,努力探索,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在审计实践中开花结果,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因此,审计信息化必须以实践应用为主。现阶段首要任务是抓好审计作业软件的操作使用。审计作业软件利用统一的数据模板,可以直接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导入审计软件,简易直观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审计作业软件的价值在于应用和实践,要在掌握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审计软件实施现场审计,从建立项目、数据采集和转换、审计分析和生成所需资料等方面,认真按照软件操作方法和步骤开展好审计工作。

(三)完善技术手段,以审计信息化为推手,促进审计工作由点及面。随着预算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经费绩效审计等工作的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再只局限于系统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范围已拓展到单位业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使用却很少考虑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内部审计机构授权不够,或根本不予授权,内部审计被排斥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环境之外。比如目前江苏省工商系统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与财务部门用友NC软件系统、审计作业软件之间,并没能设置和保留数据接口,信息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对接,无法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审计署在确定十三类行业数据规划的同时,也基本确定了基于行业业务数据联网审计的发展框架,其中以青岛社保、南京地税为代表的行业联网审计发展,全面推动了金审工程的建设,行业联网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基于业务管理系统的业务数据。随着跨系统的行业联网审计数字平台的建立,基于财务数据的全部政府性资金追踪审计分析成为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因此,为便于正确评价单位各项业务工作绩效,有必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使审计结果评价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四)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强对审计项目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考核力度。通过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着力营造开展审计信息化的氛围。鼓励有能力的审计人员研究和探索审计技术创新,对于运用审计信息化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审计项目及审计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具备开展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项目,但未着手开展审计信息化的,要提出批评。要把审计信息化开展情况作为审计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要加强审计信息化经验的交流总结。及时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内审部门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成果共享;要把开展审计信息化的情况与当地审计部门进行及时沟通,争取支持和帮助,为尽快提高审计信息化整体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提高,行动上进一步加强。以系统建设为基础,以数据为重点,以应用为抓手,以项目为突破,积极探索信息化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早日实现审计信息化。Z

参考文献:

1.陈伟.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牟华娟.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设想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交通财会,2008,(9):91-93.

第12篇

近年来,虽然诸多商业银行借助信息化的发展成果使得内部审计在局部领域实现了技术性突破,但是距离建成一套完善的审计体系还有很长的路。因此,在着手建设以互联共享为特点的信息化商业银行的进程中,如何使内部审计契合信息化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型业务处理模式和内外部管理的需求变化,就成为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总结的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涵义和特点

随着互联网4.0时代的袭来,信息化浪潮席卷着每一个行业,全世界数据量呈现指数式爆发增长。二十多年前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了“大数据”概念,而随着“大数据”应用和发展的深入,各国企业、政府机构和学术界逐渐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并展开了创新性研究。大数据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且没有一个为业界所广泛采纳的明确定义,比较受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涵义是由IDC组织给出的:“具备大规模体量、多样化种类的数据集,以及对这种数据集进行快速采集、处理与分析以提取价值的技术架构与技术过程。”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商业银行因为独有的渠道和技术优势积累了海量数据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财富成了当务之急,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因此而被提上日程。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作为现代化商业银行价值保护、提升和创造重要基石的内部审计必然要发生质的蜕变,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和咨询职能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更是顺应大数据时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刚迈出信息化建设的探路脚步,因此许多技术和理论短板仍有待弥补,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审计体系亟待建设和完善;信息缺乏对称性;异构数据的处理缺乏成效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点建设内容

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对象呈现出电子数据的诸多典型特征,以这些特征为突破点进行分析取证,是现阶段信息化审计行之有效的手段。显然,建设并发挥信息化审计平台的效率,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但是内部审计必须设计一张工程蓝图以明确信息化审计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手段。

1、培养建设信息化审计的文化氛围,以激发内部审计的创新活力

时刻处于风险环境中的商业银行要求信息化内部审计必须在多层面持续提升能力。信息化内部审计只有紧跟商业银行发展大势,不断提升管理、技术等各方面水平,转变审计理念,才能确保信息化商业银行的良好运作。信息化内部审计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仍有其缺陷,这是信息化审计能力提升现实而长远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压力,内审人员必须明确审计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思路,持续创新,使其成为信息化内部审计长久发展的源动力。

审计创新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建立有效的审计创新激励理念与机制,才能使审计创新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最终充分调动内审人员审计创新的积极性。如建立审计创新评奖机制和宣传机制,对内审人员的创新成果展开评定并给予适当奖励,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创新的认同感;实施审计创新与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综合考核挂钩机制,将创新机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有机结合;及时将创新成果付诸于审计实践,实现内部审计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目标的实践成果颇丰,诸多国有银行都在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例如,工行和建行都在内审部门设立了审计科研项目组,通过设立科研基金为项目的推进以及信息化审计创新成果的实践提供资金支持。在项目组内部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为信息化审计体系的深入推进建设培养深厚的文化氛围。

2、引进前沿审计技术,以构建持续审计体系

保障数据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掘数据潜在价值,既是满足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的客观需要,也是银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内在要求。例如,现行巴塞尔协议Ⅲ将数据质量作为衡量操作风险高低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掌握全面的、准确的基础数据,及时开展风险分析,追踪异常的风险点,才能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这要求内部审计必须走在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前列,敢于实践和突破。内部审计不能坐享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而应当引进“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处理技术,设计各种丰富的、多层次的数据精炼解决方案,以降低内部审计的预计成本,从而为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持续性提供更多的资源。在内部审计实务应用中,可以引入ACL、SAS-EG等软件服务于数据挖掘和分析,借助Oracle和NoSQL等数据库技术处理多结构化数据。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将带来内部审计革命性的变化,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和理念。审计人员应站在制高点把握全局工作,实现从立项至报告的全程监测。

逐步建成商业银行持续审计体系,构建KRI以更有效地履行内部审计咨询评价职能。早期的抽样审计技术已不能满足复杂市场环境下的审计需求,基于智能Agent技术的新型持续审计系统模型亟待建立。Web Service、SOA等新技术、新模型解决了数据交换、业务整合和非结构化平台下持续审计低效的问题。根据各业务条线制定相应的风险阀值和考量指标,形成了一个具有弹性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全面监督和管理价值创造。“大数据”支持下的持续性审计将成为银行最依赖的风险管理辅助工具。

当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均在逐步将新技术用于内部管理及内部审计,并对前沿技术的契合运用进行改进性研究探讨。例如,交通银行专门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针对自身业务的特点开发专用、高效的业务处理系统,基于此平台研究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内部审计系统,从而实现了业务与管理双轨并行推进,为银行的生存发展提供源动力。

3、全面整合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并建立信息化审计平台

综合系统平台是审计信息化的主要建设工程,它突破了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隔离墙”,实现对业务信息的关联整合共享,从而帮助内审部门更精准定位关键风险点。根据信息化审计全面整合、附加增值的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构建一个集管理、分析和监测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将信息系统的多个数据接口实现连接共享,提高信息系统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契合度,实现内部审计监测职能与评价职能的密切融合,促进审计工作各环节与相应审计主体的快速匹配,综合提升系统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动态评估提供基本支持。

在数据采集方面,弥补审计数据挖掘工具与银行大集中数据平台的对接缺口,减少系统重叠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数据传输损耗率,最终实现信息高效共享融合。同时,数据采集过程提高了对可能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各类非结构化数据的重视程度。基于完善的数据仓库,采集的数据能够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这可以改变此类审计主要依赖随机抽样或者经验抽样的现状,显著提高审计检查的效率和质量。在数据处理方面,要研究运用关联分析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异构数据、历史数据和现时数据进行趋势研判;研究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扩容问题,通过应用云计算、超级计算机、OLAP应用以及模型化算法等方式提升数据处理速度,为审计平台纳入全行系统模块奠定基础。

现阶段,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平台综合性不强,营运业务平台、公司业务平台和后台管理平台相对独立。因此,平台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数据勾稽关系在进行内部审计时不能被很好地利用。交通银行为这一目标的实践做出了突出尝试,已上线的“531”工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系统平台整合了所有孤立的模块,形成数据和业务大集中处理,对不同的人员分配不同的管理权限。这一平台为数据的共享和传递提供了途径,直接提高了业务运营和监督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朝着大集中方向迈进,这一进程需要商业银行的不断实践和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