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时间:2023-06-07 09:0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NCRE 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软件工程 数据库设计

引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1994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主办,至今已有20多年,是最早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机制,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面向全国的非学历教育的证书考试,专门用于考查应试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以应用能力为主,并进行等级划分,分类别、级别进行考核,可提供最具权威性的资质证明。由于它具有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因此现已成为全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一种证书,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

目前,全国各高校理工科新生的计算机课程,基本上第一期是计算机基础,第二期是C语言程序设计。很多普通高校要求理工科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并将计算机二级证、英语四级证与学位证挂钩,像我校理工科学生如果没有获得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这两个证,毕业时就很难获得学位证,所以计算机二级考试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考试,所有理工科学生都要重视。从2013年下半年起,二级C采用无纸化考试,时量120分钟,考试内容除了C语言知识外,还包括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又包含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四方面内容。考试内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共10分,占10%。虽然只有10分,但对于那些想考高分(90分以上优秀)的同学来说,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内容繁多,课时有限,有必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部分教学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数据结构及操作、基本排序与查找算法等。

算法部分教学重点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算法是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有限步骤的描述;介绍算法的控制结构可分为顺序、选择和重复三种;采用用程序流程图形式、N-S结构化流程图及算法描述语言等其他描述方式进行描述;向学生讲解流程图时穿插算法的特性介绍;说明即使是同一个问题,由于算法不同,效率可能有很大区别,从而进一步引出算法时间、空间复杂度。对于数据结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数据运算。掌握像线性表、堆栈和队列等线性逻辑结构及树、图非线性逻辑结构;掌握数据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的优缺点。展示其在不同存储方式下进行查找、排序、插入与删除操作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两种不同存储方式的区别,了解二叉树的不同遍历方式。通过历年试题分析,算法与数据结构部分在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题中约占50%,因此,教师应侧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程序设计基础部分教学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对象、方法、属性等概念。

程序设计方法是程序设计基础部分的重点,概念是该部分考核的主要内容,考点份额较小。相对于专业学生,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完全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中的很多概念比较困难,因而,对这些知识只能要求学生加强记忆。教师只需对所有概念进行相应总结和归纳,无需过多深入探讨,以免学生愈加迷惑,效果反而适得其反。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三种基本程序结构(顺序、选择、循环)和程序设计基本原则(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模块化程序设计原则(高内聚、低耦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如:对象、属性、类、方法、封装、继承、多态性)等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解时应强调概念。

3.软件工程基础部分教学分析

基本要求: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该部分内容相对抽象,考点比较多,因此历年考试中多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考点主要包括: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目的;软件工程的三个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过程);软件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及各个阶段的目标及文档设计、工具、方法(例如:软件测试方法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和步骤(例如:软件测试步骤为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等)。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统计,以上知识点在考试中的出现频率较高,所以教师应重点讲解。

4.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教学

基本要求: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了解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知识点比较抽象,等级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语言(DDL、DML、DCL);数据的三种基本模型(层次、网状和关系);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数据库设计阶段(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及各阶段的基本任务;E-R图中实体、属性、联系的表示方法及三种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联系);传统集合运算与专门关系运算(选择、投影、笛卡尔积)等。根据总结统计发现以上这些知识点在二级考试中出现频繁很高,因此教学中应当作为重点内容突出讲解。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1-30580-02

About the Instructiveness of NCRE on Computer Basis Education

LI Xiao-mei, LIU Cheng, LIU Xue-p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enter, Sheny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Basis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structiveness of NCRE. Making a contrast between the actuality of "C Programming" course and the new examination précis of NCRE's C Rank Two, several pieces of advice about Computer Basis Education reformation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NCRE; C Programming; Non-Computer majored; Computer Basis Education

1 对比与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是多数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才的培养有多重意义。从长远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意义的认识和动手能力;从近处看,一方面可以直接用C语言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还可以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下简称等级考试)有关C语言的等级考试(主要指C语言二级考试),以取得相关证书,不但使学生具有了成就感,而且对就业也有直接的帮助。

等级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虽然目前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认证有多种,但等级考试对当今的信息社会仍然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已经普遍地渗透到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在校生。目前,参加等级考试的考生中,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而社会考生仅占一小部分。笔者对我院考点的近几次考试的生源进行了粗略统计,发现近90%的考生为本校大学生。这足以说明等级考试已经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较大影响。

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的关系,已有不少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专家和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是:认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定参考性和指导性,重视考试的通过率,但并不赞成把考试通过率看成主要的教学目标,否则,计算机基础教育就会成为纯粹的应试教育,而计算机基础课就会变成等级考试的训练课。

笔者基本认同上述观点,同时也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对等级考试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应有统一的标准或要求,而是“因校而异”的。即,各所学校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评价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性或参照性作用。例如,对于“应用型”普通高校来说,办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当今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而等级考试正是检验考生的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两者都重视“应用能力”,可见这个考试目的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

等级考试的级别共分为4级,其中的“二级”对理工科的在校生影响最大,同时也最受计算机基础教学单位的重视,其原因是:二级考试的重心在于“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是其中的主流语言之一,也正是理工科低年级在校生的一门考试课。很多在校生注意到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等级考试在时间上、甚至在内容上的衔接性,为了追求较高的学习效率,在校生一般在C语言课程结课以后,用2至3个月的时间进行强化和提高,接着就参加等级考试。可见,这是一个“学一考二”的过程,即,一个学习过程,应对两个考试。作为授课教师,更应该重视此过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2 提出建议

下面先简述等级考试二级大纲的调整情况,然后对比实际的教学情况,提出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

2.1 等级考试二级大纲的调整情况

从2005年开始,等级考试二级考试执行新的大纲。新大纲提高了对考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笔试试卷上。以前的笔试考卷的知识点全部是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但在新的笔试考卷中,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点的分值下降为70,另外30分则分配给“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等知识点,被统称为“公共基础知识”。

上机考试的内容以及形式变化不大,仍然强调实际动手能力,考查考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以及程序的纠错和调试能力。

随着高校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改革,等级考试工作也在稳步前进。等级考试工作组决定,从2008年开始,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笔试时间由120分钟调整为90分钟,上机时间由60分钟调整为90分钟。同时上机环境也由TC环境更改为VC++6.0环境。可见,等级考试工作组重视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当前进展情况,并与现阶段的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2.2 C语言教学的现状

1) 教学内容:仅涉及C语言的知识点,很少涉及等级考试笔试题目中的“公共基础知识”。

2) 教材:多年来始终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谭浩强版的C语言教材。此教材的优点是循序渐进、浅显易懂,书写风格便于自学,受到普遍认同;但对于等级考试的针对性不强,所以并不适合等级考试之前的强化学习。

3)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和机房上机辅导两种授课方式,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编程训练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正好分别与等级考试的笔试考试和上机考试相对应,是正确的,应继续坚持。

4) 考试方式:多年来一直实行“无纸化考试”,借助于自编的B/S模式考试软件实现。其中的题型既有诸如选择、填空等客观性题目,也有以程序设计为代表的主观性题目(在VC++6.0环境调试、运行)。可见,这种“无纸化”考试方式不但符合课程目标,同时也涵盖了等级考试的两种考试方式,与等级考试的考核点形成了全面的、比较完整的衔接。所以,目前的考试形式是比较合理的,应继续坚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目前的C语言教学环节中有一些是值得肯定的,有待于继续坚持和发展,但面对新大纲的二级C语言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若干弱点得以显现和暴露,甚至有些观念和教学过程显得陈旧、落后。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二级通过率,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这实际上是影响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3 建议

1) 增加教学内容:对于“公共基础知识”,单依靠学生的自学,效果不会太好,因为无论是“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还是“软件工程”都是独立的专业基础课,在短时间内,学生很难有针对性地从中提取与考试相关内容,所以需要任课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和概括,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增的内容如何施教?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其一,增加“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时总量。任课教师先期照常讲授C语言知识点,用增加的课时量在期末讲授“公共基础知识”;其二,课时总量不变。期末在C语言课程内容结束后,调派专职教师,以培训的形式讲授,授课对象局限为有意愿参加等级考试的学生。

2) 选取新型教材:教材不但要浅显易懂、便于自学,而且对于等级考试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是否包括等级考试的考试大纲、往年考题和样题,适量的练习题等;是否较好地支持“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将一些要点和难点以生动、有趣的例题形式穿插在教材之中,等等。

3) 相关部门的支持:上述两方面要付诸于实施,离不开学校的相关教学和管理部门的支持,特别是教务处的支持。

3 结束语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修改,肯定会影响到很多普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在新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协调等级考试和C语言等课程教学活动的关系,要结合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要和人才的培养方向相一致。

应用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为社会认可、对于学生意义较大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从而搞好相关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和等级考试通过率,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月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20(6):69-70.

[2] 谢银勋.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整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20).

第3篇

关键词: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Access考试 学习策略

通过对历年全国计算机二级的真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较之VFP、C语言等二级课程,Access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无论是在题型上,还是考试所涉及的范围,Access都要容易得多,它抛开了复杂的命令方式,考试过程中极大减少对SQL语言编写查询语句的考核,几乎所有的操作可以用鼠标来直接操作,即所看即所得。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考生也觉得Access特别容易上手,这一点继承了Microsoft一贯的软件人性化的风格。纵观Access过级,大体可分为两个方向的难点:一是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这部分占30分,这是平时教学过程中课本未曾涉及的内容),二是Access VBA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编程部分,这部分通常在考试中占有高达28分左右),可以看出,要想顺利通过Access二级考试,关键是看对这两部分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

笔者下面简单谈一下学习策略。

一、考试要求

1.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这里所谓的理论基础是指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点。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概念性的知识点比较多,特别是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考生对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应专门学习,用心记忆。这一类型的题目一般都是教材中的原话,以一些简单的题目出现。其实公共基础知识在整个考试当中不是丢分点,反而是得分点,很多考生之所以容易丢分,就是因为没对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学习和总结。考试之前,考生可以买一本专门关于公共基础的教材,系统复习。

2.熟练的操作技能。

“二级”注重程序设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考生的基本要求。综观考核的整体布局,“二级”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种程序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

3.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所谓综合运用能力,是指把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综合起来,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熟练掌握。其中包括操作的快捷键、工具按钮,以及多种操作方式,等等。

二、应试策略

1.读透教材,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教材。

考生最好选择国家考试中心指定的教材。等级考试的新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次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考生应以通俗易懂为出发点,可打破教材安排,暂时回避困难问题,抓住主干,忽略小的细节,以掌握全书的理论体系及知识点为中心任务。

2.多做练习题,笔试与上机相结合。

习题是检验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生不仅要能熟练做题,而且要明白题目中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难点何在,相类似的问题以后能否解决。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不清晰的题汇集起来,在电脑上做实验。如果是程序题,就把程序输进电脑进行运行,看得出什么结果,与自己的思维结果是否有差异,这样便能深入发现一些技巧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检验考试实力的最好方法是用全真模拟考试试题进行自测,检测自己的掌握程度,然后针对不足部分重点进行复习。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以最短时间取得明显效果。

3.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

在读懂教材,做透习题,勤于上机的基础上,考生可以去看一些报刊和杂志,这样能够帮助开阔思路,把握考试脉搏;同时,可以去一些网站,及时了解最新消息。

三、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单选题和填空题一般是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考查的题型,它主要是测试考生对基本的、重要的理论及概念是否掌握、理解是否准确、认识是否全面、思路是否清晰,而很少涉及对理论的应用。具体地说,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选择题为单选题,多选、错选或不选都不给分,但错选不倒扣分,考生在做答选择题时要注意。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2分,单位试题的分值量较小,且试题部分覆盖面广,各类内容的试题均有。一般情况下,考生根本不可能做到对大部分的题目都有把握。这时,考生需要学会放弃,即不确定的题目不要在上面纠缠过多,应该在此题上作上标记,立即转移注意力,作答其他题目,最后有空余的时间再回过头来仔细考虑此题。但要注意,对于那些实在不清楚的题目不要浪费时间,要放弃继续思考,不要因小失大。

2.填空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填空题一般难度都比较大,一般需要考生填入准确的字符,往往需要非常精确,错一个字都不得分。而分值方面,每空只有2分,建议考生对填空题不要太过于看重,为个别问题耽误时间,不如回过头检查一些不确定的选择题,如能检查出两题,在分值上就抵得上一道填空题。

3.综合应试分析。

(1)当遇到不会做的或答不出来的题,考生一定不要慌乱(尤其是平时学习好的考生),可以把这题留下暂时不做,先把会做的题做好,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2)当题做得非常顺利时,考生不要太得意,因为越看似容易的题目越错得多,这当中有一小部分是陷阱题目,考生应该加倍注意。当然考生也不要过于逆向思维,觉得这题这么简单是不是做错了,要相信自己,说到底还是要审清题目的意思。

(3)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当别人开始交卷时,考生不要慌张,只要沉着冷静,认真回答每一个题目就可以了。

四、真题分析

最后,我们来看下最近5次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分析。

1.笔试部分。

通过对近5次考试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笔试试卷的出题规律。

(1)各部分分值

涉及“模块”的考题占40%的分值,是Access考试的重中之重,应集中精力拿下该类型的分值。“数据访问页”、“报表”,以及“窗体”等内容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数据访问页”这几年考试几乎未出现相关题目,“报表”也仅占3%,只出现一题(2分),“数据库基础知识”和“查询”分值基本相同,较为稳定,而“数据库和表基本操作”有上升趋势。因此,考生对表中的基本操作应予以高度重视。

(2)关于试题难度

试题难度总体上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在最近的考试中,关于VBA程序代码编写的试题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最近几次考试中,该部分试题的分值高达28分。这是一个考试出题的方向,考生要对VBA程序代码编写给予足够的重视。大部分报考二级Access的考生都是初次接触计算机语言,编程对他们可能有些困难。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学习程序设计呢?对于没有学过任何计算机语言的初学者,最好是先阅读教程,学习完每一节,都要认真体会这一节的所有概念,然后不放过这一节中提到的所有例题,仔细研读程序,直到每一行都理解了,再找几个编程题目,最好是和例题类似的或一样的,自己试图写出这段已经读懂的程序,不要认为例题已经读懂了,就可以写出和它一样的程序。如果写不出来,初学者也不要着急,回过头来再继续研究例题,想想为什么写不出来,然后去写这段程序,反反复复,直到手到擒来为止。

(3)关于考试内容与范围

试卷的总体考核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没有发现有超纲试题,综合概念性试题有所增加,有些考点并不是每次都考查,但考生复习时也不要遗漏,有些考点是必考的。例如:实体间的联系(即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关系运算(通常给出3各关系表,问其中第3各关系表是由第1和第2两个关系表通过什么操作得来的)、输入掩码(考此项目时,建议考生在考试前天晚上把输入掩码表再看一遍)、窗体及窗体控件的属性(比如:Caption、Visible、Enable等)。所以做熟历年考试真题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可以把握最新出题方向,考生考前一定要把历年真题做透,并力争做到对每题都理解。

2.上机试题

(1)命题方式

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命题方式没有变化,还是基本操作、简单应用、综合操作3种题型,都单独对不同的数据库进行操作,3个题型的试题之间一般无明显逻辑关系。上机考试过程中对于做题的先后顺序也无要求。

(2)考核范围与内容

试题考核内容无明显变化。主要分为数据表的建立和维护,查询的建立和维护,窗体和报表的建立和维护。

I.基本操作题主要考核表的建立和维护。

II.简单应用题主要考核查询的建立和维护,很少涉及其他操作。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

1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制定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提出,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如同英语、高等数学这些学科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一般不针对某一个特别的专业,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已经深入到各个专业的应用领域中,比如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工程造价、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等。特别是独立学院,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方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就需要涉及到不少跟专业领域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正是为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它在学校各院系培养计划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2.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虽然进校时许多学生都已经在中学掌握了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都局限于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例如上网、聊天、微博、游戏等,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结构、操作系统和一些办公应用软件与计算机网络知识都不是很了解[2]。加之生源地不同及各中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度不同,导致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很大。

2.2师资队伍不齐

独立学院虽然有举办高校高职称有经验教师任课,但是这些老师都担任的是计算机专业课程,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自己学院新近的专任教师和部分管理人员,这些老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重难点的传授拿捏不是很准,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加上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精力从事教研活动。

2.3教材内容和实验设施更新不及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及办公软件每年都在更新,例如目前比较流行Windows 8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软件。而很多学校的教材内容特别是机房的软件配置还停留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office 2003办公软件,这样就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不能将最新最实用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也不满足新版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大纲的要求。

2.4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由于处于快速发展期,各种教学资源都在不断的建设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多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幻灯片对课程主要内容进行传授,其实就是将以前黑板板书内容搬到了多媒体屏幕,还是属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2.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都能听懂,上机实践也会做老师布置的实验,但是通常情况下如果将实验内容变换下,学生就无所适从。这说明教学中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6总课时量少,教学任务量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新生进校开设,除去新生军训周次,实际上课一般为14周左右,按照每周2节理论课2节上机课的计划,要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内容,老师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否则就不能完成教学进度,这样就出现了课时量少与教学计划不能全覆盖的矛盾。

3 对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3.1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

(1)实施分层教学。鉴于学生入校的计算机水平不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实施分层次教学,为了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所有同学都还是在现有自然班级进行计算机基础正常的教学,而将有需求提高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编入计算机基础基地班进行强化学习,基地班主要以周末进行教学,这样既满足了不同需求的同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4]。

(2)进行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不同,可以实施理工科和文科分类教学,为文理科编写不同侧重点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重点讲解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这样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自己以后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3)网络化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到提高,只有自己遇到操作问题然后去解决了才能明白原理。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那么就要求学生利用课外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目前学生可以通过网易公开课、UOOC(优课)、MOOC(慕课)、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平台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学习系统里面除了有视频讲解、课件、教案,还有在线测试系统,可以反映学生效果,还可以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让学习突破时间性、地域性限制,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

(4)加大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目前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网络公共教学资源进行在线自主学习,但是很多课程都是大众化的。要让学生能快速掌握计算机基础能力,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建设符合独立学院实际的网络教学平台,例如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和通过本校老师组织团队申请建设UOOC(优课)、MOOC(慕课)等符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开课,这样会让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任课老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也可以根据独立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强化,学生可以根据平台查询本校老师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平台建设的过程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学校的网络教学方法。

3.2课程内容模块化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同时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七个模块,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Windows 7操作系统模块、文字处理Word 2010模块、电子表格Excel 2010模块、PowerPoint2010电子演示文稿模块、计算机网络与常用工具软件模块[5]。这些模块还可以分成不同的二级小模块,根据学生的学习接收情况,酌情对二级模块进行强化教学。在每个大模块里面还可以设置一个提高型的二级小模块,这个提高型模块主要是为分层教学服务,主要为那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内容。

同时学校还开设不同模块的选修课,主要是对模块知识点的提高学习指导,如果学生对某个模块非常感兴趣可以报名参加该模块的选修。这个选修安排在与课程学习同步进行,主要以大班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提高性的专题培训。

3.3实验内容创新化

实验内容通常包括基本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等多种,为了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创新是关键。要编写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要做到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要让实验的内容新颖,要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与专业相关,还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制作一个信函、个人简历、简报、商业合同、毕业论文排版、职工工资分析表等,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名,例如以“我的家乡”、“我的学校”、“我的职业规划”做一个PPT。这些创新型的实验内容,一般在课堂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渠道去搜索与实验内容相关的信息,经过认真思考、仔细设计和不断完善才能完成,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保证创新性实验的正常进行,学校应该专门加大经费力度,建设一个专门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专用机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上机,有问题可以向现场老师请教,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电脑而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和进行

创新性实验的矛盾,可以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4课程考核模式多元化

目前各高校大学计算机期末考试都采用了像万维计算机考试系统平台等在线考试系统,它里面的题库在考核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模拟几次基本就明白题库的类型,机考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水平。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要实行学期总评制,要加大对实验考核的比例,即大学计算机课程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40%)+期末机考成绩(40%)。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去完成实验。因为一个综合型实验的完成要记入实验总成绩,除了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外还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4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各种应用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的各种应用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否则就被社会淘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各种软硬件操作能力,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很有帮助。作为独立学院来说,应该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才能更好的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学习融合起来,让学生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让学校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在社会上更加有竞争力,让独立学院在同类高校中建设得更加有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8.

[2]刘洪,丁学用.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4391-4392

[3]王亚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78-80.

[4]吴刚,周保平,高贤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3(4):39-41.

第5篇

摘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考核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目前计算机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NCRE(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IC3(微软)学生考试成绩对比入手,分析引入IC3国际认证标准体系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该体系与计算机公共课的结合点。

关键词:NCRE;IC3;计算机基础教学;考试;证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资格认证是许多IT从业人员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行业的通行证。在入行之前或还在学校读书时,许多IT精英们就已经获得了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证书。学校方面,全国各类高校对不同学历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各类计算机资格认证是用来衡量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侧重点却大有不同。笔者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多年,一直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取证进行不断的摸索。2008年,笔者组织40名学生分别参加了NCRE和IC3的考试,结果同一名学生参加两类考试的成绩却大相径庭,问题在哪里?值得反思,值得研究。

2关于NCRE

(1) 什么是NCRE

NCRE是National Computer Rank Test的英文缩写,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一共分为4级:

一级分为3种,包括一级MS-Office、一级WPS Office、一级B;

二级分为7种语言,包括C++、C语言、Java、VB、Visual FoxPro、Access、Delphi;

三级分为4种,分别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

四级分为3种,分别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

(2)NCRE的考试目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是: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正在形成的劳动力市场提供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以便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有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促进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从1994年开考一、二、三级,1996年开考四级。四级考试与美国合作,考试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证书,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认可。

3关于IC3

(1) 什么是IC3

IC3是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认证。IC3包括三项,分别为:

① 计算机概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使用操作系统;

② 关键应用:常见程序功能、文字处理功能、电子表格功能;

③ 在线操作:局域网和广域网、使用电子邮件E-Mail、因特网应用Internet、计算机和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2)IC3的考试目的

IC3是计算机基础概论的实践运用、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被市场革新了的认证、得到国际知名行业大力支持的通行证。

世界的考试评鉴机构认为:IC3是最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它触发了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和领悟其他高级的计算机知识。因此,该认证被评为世界上最功利的认证。

(3)IC3的优势根源

IC3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变更考试试题库。

试题命题组由来自20个国家、汇集270个题材的国际专家组成,每年的试题都得到国际计算机行业的第三方专家鉴定,保证了每道试题的质量。

IC3获得世界60多个国家的认可(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大量的国际性机构对该认证给予支持,确保通过IC3考试的人才可以通行世界。

美国1500多所大学对通过IC3认证考试的学生打开方便之门,通过该认证考试的学生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申请免修美国大学的部分学分。

4NCRE与IC3考试成绩分析

2008年年初,我院与美国微软授权Office办公软件全球性专业认证研发权威机构――“思递波”公司合作,将软件测试点放在我们学校:我院计算机系组成一支精干的合作队伍,于2008年上半年在部分学生中进行考试试点工作。选出的学生主要来自学校的泰尔弗商学院,因为泰尔弗商学院的部分学生将会在大学期间到国外学习,所以参加IC3考试后取得的认证可以和出国留学课程置换学分。通过第一学期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测试,从泰尔弗商学院挑选出的前40名学生分别参加了NCRE考试和IC3测试。结果是:40名学生参加2008年4月份的NCRE考试,有1人未通过;5月22日,40名参加IC3 Office软件应用模块测试的学生中,通过人数30名;6月4日,30名学生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测试,通过人数7名;6月19日,19名学生参加网络基础知识模块测试,通过人数3名。最终,40名学生中只有3名通过了全部IC3的考试。

参加IC3考试的学生成绩统计如表1所示。

参加IC3考试的学生成绩统计如图1所示。

40名学生参加NCRE与IC3考试通过率对比情况如表2及图2所示。

在全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安排上,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前半部分均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展开,因此考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然而通过IC3考试的测试,我们也发现目前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比如学生在网络基础知识方面很薄弱,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

5引入IC3认证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有两大特点,一是课程的内容更新快,二是课程的实践性强。通过以上对NCRE和IC3认证考试的对比,笔者认为引入IC3认证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程的建设中,主要提升教学环节的三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教师水平。

(1)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将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机条件和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引进了“思递波”公司的教学软件,使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操作计算机的实践能力。这样减少了教师的教学管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 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通过教学软件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IC3认证证书不仅使学生就业简历表中又多了一条有力证明,而且使学生具备了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

(3) 提高教师水平

2008年上半年,笔者所在学院选派了计算机基础课的两名老师参加了微软的MOS全球认证培训,取得了高级讲师证书,为下一步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应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所有教师参加微软的MOS全球认证培训,完善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条件。

6IC3国际认证标准体系与计算机公共课的结合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在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是重点内容。但是多年来,我们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中一直围绕“计算机知识体系”做文章:习惯地套用计算机原理的知识结构,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枯燥、难懂,无法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学目的。

“思递波”是国际著名的从事计算机应用能力认证的专业机构,它与微软总部共同推出的MOS全球认证项目以及与全球数码学习咨询委员会共同推出的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认证)己被美国上千所大学认可为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公共考试,认证成员被视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权威证明。

IC3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IC3的教材系统全面而又简单清晰地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和网络知识,全书以IC3认证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线索,将教学内容按主题展开,并且通过丰富的教学实验使学生边学边用。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模式,学生既目标明确又比较轻松地逐个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并在教程的帮助下自己动手熟悉并牢记所学内容。同时,在该教材中,IC3课程对操作步骤采用“步骤图示法”,明确地指示操作过程,增强了教材的可读、可操作性。通过这样针对任务的具体操作,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IC3课程体系既是目前计算机公共课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也成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发现在NCRE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却在IC3考试中屡屡挫败,原因就在于国内NCRE考试注重理论知识,同时计算机知识升级换代速度比较慢,而IC3课程体系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最新的计算机软件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高校计算机注重理论知识的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IC3项目的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1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晓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4.

[2]杨启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究[J].信息通信,2014.

第7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设计;计算机教学

0引言

为了规范指导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教学指导性文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要求。为认真贯彻执行上述两个文件的规定和教学要求,针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社会大环境和武汉体育学院的特殊情况,结合学生计算机素质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小范围的分层教学试点,教学效果良好,并在全校范围推行,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经验。

1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背景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接受能力和操作技能呈现多样分化,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对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城市生源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其中少部分因家庭重视或个人喜爱,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而农村生源的学生因受教育资源限制和升学导向影响,在中学阶段既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能,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见过计算机;专项体育学生也因为招考类别原因,在中学阶段比较重视体育技能训练,文化课程基础较差,基本上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基础课程。由此可见,当前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差距逐渐扩大。这样,就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课堂教学无法全面兼顾,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明显感觉到课堂教学“吃不饱”,教学内容“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则感觉到课堂教学“吃不下”,教学内容显得“较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比较为难”,不好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

2分层教学方案设计

分层教学模式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改变授课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1-2]。

2.1教学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推广,计算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内容等随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应用相应地变化[3]。体育院校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体育专业要求相结合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调整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夯实基本知识,强化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重视学生创新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深入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的单一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便于向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延伸。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情况,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为高、低两个层次[4]。高层次学生在直接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外,还适当增加专业培养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增加与体育应用相关的综合性作业;低层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除了规定的几个基本教学模块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其他几个教学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增加与体育应用相关的综合性作业。这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5]。

2.2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单机操作实践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6],创建相应的电子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整个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来进行,将课程教学与体育应用相结合,尽量体现体育特色,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教学操作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克服传统考核方式的局限性,将课程考核内容分成两部分,即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学生只有在同时通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后,方能合格,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另外,将过去的纸质考试改为无纸化考试,考试过程通过校园网完成,采用专门的考试系统和题库系统,事先设置试卷组织规则,考试试卷随机生成,考试完毕后由考试系统自动评卷评分,既保证了考试内容的广泛性、严谨性,又保证了考试评价的公正性。这样既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客观评价,又促进了体育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分层教学方案实施

为了探索分层教学效果,保障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方案实施,主要做法如下。

3.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专业类别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分层分班。由于学校实际情况比较特殊,按照体育类、文科与管理类、理工与信息类、艺术类等类别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根据不同班级类别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开设全校性的计算机基础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3.2教学方法分层

实施多元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对起点较低的学生,主要采用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对起点较高的学生,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3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采用分层、分课型教学。结合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计算机基础应用4部分。体育类和艺术类班级学生,主要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文科与管理类班级学生,主要侧重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理工与信息类班级侧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和相关技能的提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计算机基础应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讲授全部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根据专业特色和班级情况,至少选择其中两个模块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根据专业需要,至少选择其中一门语言讲授,计算机基础应用根据专业应用需求,选择相应内容讲授。

3.4教学考核分层

改变考核内容及方式,分层考核。考核过程兼顾基础理论,侧重技能应用,关注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和计算机基础(二级)采用全校统一的无纸化考试,在专门的考试系统平台进行,由考试系统评分。计算机基础(一级2)和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上交考核作品的方式进行,将所学知识和专业培养要求、行业特色等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7]。

4分层教学效果评价

对学生来说,分层教学的优点十分明显,有利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操作练习,解决了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激情和兴趣,增加学生的信心。同时,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开课前计算机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竞争,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潜能,从而改进计算机学习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对教师来讲,分级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节省教师的劳动,使教师摆脱以前那种“两极”难兼顾的境地。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点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5分层级教学建议

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尽管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5.1选用合适的分层教学教材

同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一样,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同样在迅速向前发展,并呈现出“井喷”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版本不断升级和知识概念不断增加,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教材。通常的办法是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班级情况自行取舍,这样可能会造成教学内容不一致,最合理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要求,组织任课教师编写相应的分层教学教材,做到教学内容统一,体现学科特色和行业应用需求[8]。

5.2合理调整学生心态

计算机基础侧重操作实践,其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性格等心理因素。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行业应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避免产生厌学情绪,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分层教学目标。

5.3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多,涵盖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程序设计应用、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多媒体制作、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各个方面,如何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和兴趣爱好,在体现行业特色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比较重要。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分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学成本和教学负担。

5.4合理进行成绩评定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中,成绩评定需要做出相应改变,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将课程总评成绩按比例分为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操作应用、综合考核4部分。可以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包括基础考试、操作技能考核、综合实践、课程竞赛等,提高课程魅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自从计算机等级考试出现以来,关于该考试与日常计算机基础教学之间的关系就受到了一些研究人员的关注。纵观计算机等级考试施行以来的这些年,可以看出该考试对于日常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由一定促进作用的。但也难免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形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及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指出了二者之间不和谐之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

当前计算机等级考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国家开办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等级考试提高计算机操作者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一些基础计算机知识的考察,然而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将计算机等级证书看作是找工作时的一个敲门砖,还有一些高校甚至将这个证书与学生的毕业相联系,导致大学生完全失去了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意义,为了考证而学习,通过后就完全放在一边;第二,每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都会相应的出一套上机题库,但是纵观这些年的题库,不论是题型还是题目内容上基本没有什么改变,更谈不上创新。这种“一脉相承”的做法可以说已经完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恰逢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计算机等级考试依然这样保持下去,就谈不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第三,计算机等级考试特别是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在题型的设置上没有区别对待不同考生。实际上,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去考他们的编程能力意义不是很大,这部分学生最需要学习的不是编程,而是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该对不同类型的考生考察不同的内容。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出现的困境:第一,计算机教学教材的过于单一,很多高校虽然也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但是没有针对性,往往是按照公共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算机现在已经涉足各个行业,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同。社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要懂得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第二,学生自身所已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简单的将玩电脑游戏厉害与否,来评判计算机使用水平的高低。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当地经济水平的落后,甚至于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高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时,很难以全面照顾到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对死板的教材内容毫无兴趣;第三,学生上手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很大程度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长期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这个问题已经普遍出现在很多高校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的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此外就是高校负责人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误解,认为学习这些计算机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考证,只要把题库中的题型记住,能考下来证书就万事大吉。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二者的发展,这也难免会出现二者相互抵触的现象。也就是说,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自从计算机等级考试出现之后,大学期间在计算机方面所能考的国家承认的“含金量”最高的就是这个证书,不难想象高校和学生对于这个证书的重视程度。但是过度的重视就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为了考证而教课,为了考证而学习。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直接按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进行,大纲考的内容重点教授,不重要的或者不考的内容简单介绍即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学生,实际计算机操作能力或者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很差。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存在,毕竟国家开办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只是部分高校和学生曲解了国家设立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用意,没有达到通过考试来提高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效果。如何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改革与创新,调整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第一:高校进行计算机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对不同计算机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区别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照顾到毫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同时也不能浪费时间对已经掌握基础技术的学生重复教学。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内的计算机技能考试,设计不同的全面的考试内容,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以便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此外,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有很多考试方向供考生选择,所以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时,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去学习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学生既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对自己专业所需计算机技术有着更为深入的学习。高校也可以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提供的不同方向,开设不同的计算机知识教学,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

第二:计算机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储备,达到真正的与时俱进。给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计算机基础教材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很难以和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匹配,无法第一时间介绍给广大学生。作为教师就要时时的了解当前的计算机技术,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之前的技术内容相比较,把区别和优化之处介绍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了解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在遇到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时主动地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向学生更多的讲解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实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第三: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相整合,实现二者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协调同步。考试大纲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是说,教学按照大纲开展。我们可以将等级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实践内容和基础教学中的上级内容相结合,找到共同之处,让学生通过日常实践练习或者学期考试来进行实际的演练。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对等级考试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要想更好的实现考试大纲与基础教学完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硬件设施的提高。高校领导要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给予足够的重视,这里所说的重视并不是将等级考试证书与学生的毕业相挂钩,而是在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上给予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不断地去升级优化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尽量去给学生营造更好地计算机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给一些生活条件不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专家们研究的热点,国家也在这方面做着努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模式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的研究重点,只有学生真正的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才是二者存在的最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因特网环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8-0019-04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也加大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力度,全员开设计算机课程。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实用性强、学习资源多等方面的特点,近几年很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如更新教学内容、增建机房、改善教学环境等。在前一段时间内对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和建设起到很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高校公共课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学生人数众多,公共课教师工作量急剧增加。二是学生入学前计算机知识水平不同、层次多需求不同。三是因特网环境普及,学习资源多样化。四是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应该如何改革?从哪些方面改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些特点,并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探索。

2 公共课的改革与探索

2.1 开展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

当前,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及家庭,受教育的层次各不相同,入学前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看来,近几年来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他们在中学时期基本上已接受过信息技术的教育,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技能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能熟练掌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不少高校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但不分专业、不管原有知识水平如何,采取材、统一课时、甚至法的现象十分普遍。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嫌教学进度慢或学不到新知识;而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进度太快,难以消化的情况。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既完成大纲的教学要求,又能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因材施教,我们采用分班的形式。即按不同专业、不同班的学生根据他们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基础进行选择分班,分为基础班(零起点)、中级班(有一定基础)和高级班(已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新生入学时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测试,根据他们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三类情况编班:

* 基础班:少数学生来自边远地区,中学阶段学校信息技术的条件较差,或者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差:中文输入速度只能达到每分钟5个字,更有极少数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电脑,对键盘和鼠标一点儿也不熟悉。这部分学生不多,约占10~20%左右。对这部分零起点的学生,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要时可适当增加20~30%的课时强化训练。

* 中级班:部分学生简单学习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键盘、鼠标、Windows的基本操作、简单排版)、上网(特别是QQ、MSN等)及收发电子邮件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十分熟悉,属于需要参加公共课学习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较多,约占60~70%左右。这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能力,可通过“面授+网络课程+自选上机”的形式开展教学。面授是采用大班制的形式,由教师统一授课。目的是将学习的要求、方法和形式告诉学生。老师只需对基本概念、关键内容、基本操作过程作简要解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是学生自学的平台。平台上放置有关课程的所有内容,学生通过对网页的浏览,可以清楚的掌握学习重点、基本要求、教学进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操作过程等。每位学生给预定50课时上机时间,由学生自行掌握。采取教师现场辅导和网上答疑相结合的办法,按进度完成测试,全程跟踪学习情况。

* 高级班: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Windows、Office和因特网,部分人还会网页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制作等。属于不用参加公共课学习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较少,约占10~20%左右。对这部分学生,可开设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或C语言和Photoshop、3DMAX等课程供其选修,目的是结合专业的需要,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结合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各取所需,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因特网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掌握必备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能突破时间、空间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的限制,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有限,加之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有更多新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不论哪一种班级,都要引导学生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进行自学,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和因特网在网上学习。借助网络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与其他学习者、专家进行沟通、协作。计算机技术有较强的时效性,我们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是如何利用这些基本技能,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授之以渔”。

2.3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常常以“教”为中心,课堂沉闷,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多操作、多方法的教学,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例子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学生逐渐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这只是改变了教学媒体。教学模式还是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演播式的多媒体CAI课件仍属传统教学方式。它没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性教学,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开展。它只是在教学表演形式上变“人灌”为“电灌”而已,只是应试教育的“数字化生存”,仍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必须依靠大量的上机实践。为此,我们利用现有的硬件条件,在课时分配上最大限度地增加上机实习比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分班制的情况下,由于实现因材施教,各种班的计算机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基础班的学生,大家起点相同,教师在教学上不再会畏手畏脚,突破重点、难点,加强训练。中级班学生由于采用新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学生提高学习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网络课程上任务式驱动和过程测试,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有较大的帮助。高级班由于按学生本身的需求选修,学生兴趣浓、有动力,加上他们基础相对扎实,很多人学有所成,能够发挥专长。

2.5 改革考核方式,教考分离

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教师讲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一门课围着一本教材转,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理论人才”。传统的考试方法就无法检验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和二级),并与结业挂钩。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全校绝大多数学生均能顺利通过。

3 保障措施

为确保以上措施的顺利实行,需要新编教材、建立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建立教学管理系统。

3.1 编教材

现成的计算机公共课教材大部分按传统方式编排,一般比较适合在教师的讲授后学习,但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不太适合。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讲授Word文档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范例,上课时先演示给学生看,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编辑和排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化比喻,从而很好地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网络课程教学系统

为了与教材配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我们还建立对应的网络课程教学系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并通过完成教学系统的作业来检查学习的情况。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分为四大功能模块:教师工作区、学生学习区、BBS论坛、教学材料。教师工作区用来管理学生成绩、教学信息、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学生学习区有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新的技术知识、做作业、提问题等。BBS论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经验和思想的场所,学生可以在此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教学材料主要是提供本专业课程的课程大纲与要求等。利用网络辅助教学,照顾到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了方便,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3 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实验教学服务体系,在实验教学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如下工作:不断改进实验条件。我院现在有教学设备1000余台(套),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机房自动化管理软件(一卡通)实现机房计算机管理。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为了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我们建立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安装了各种CAI教学软件和等级考试模拟软件。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做好维护工作,建立计算机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机房设备的完好率,保障机房系统的正常运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4 改革效果

经过3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有的很多优点。第一,解放劳动力。教师真正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从教学过程的主体转为客体,从煞费苦心的说教转为指导与答疑。特别是采用中级班的形式,大大减少重复劳动。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索,实现因材施教。学生从被动的听、看转为主动的操作、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体现;真正实现了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实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教学、辅导时间上更加灵活。以往师生的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而课堂的时间比较有限。网络课程教学系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第四,消除了师生之间的“拘谨”和“尴尬”。通过留言簿和E-Mail,师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地探讨问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第五,教学效果显著。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5%,名列全省同类学校前茅。表现出较扎实的基本知识的操作技能,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5 结束语

因特网环境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新机遇。随着它的快速发展和在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适当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配合。在深化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加以改造,结合先进的技术,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必将会推动教育事业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起快速步入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 张信宾.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

[2] 罗嘉. 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和探讨[EB]. .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66

[3] 施蕙.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初探[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9).

[4] 郭伟刚. 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实践和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05,(4).

[5] 王润云.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育发展研究,2003,(2).

[6] 金燕,李贺江.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 辽宁高职学报,2004,(4).

[7] 丁晨霞.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改探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

作者简介:刘钦创(1966-),男(汉族),广东汕头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数据库安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研究等。

通信地址:汕头市世贸花园东区18-801 刘钦创 515000

第10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相对应,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从案例中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计算机理论知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上机测试20%,上机操作分为Word操作30%,Excel操作20%,PowerPoint操作1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采用学生上交作品评定成绩,其中Word作品上交电子稿和打印稿,PowerPoint作品上交电子稿。汉字输入成绩也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今年5月,我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通过比赛,老师和学生看到了差距,激发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决心。参赛学生对比赛感受是:第一,知识面广,题量大,软件类型多,所以无论在什么软件中都要使用快捷键,从而在比赛中赢得宝贵的时间;第二,软件的关联性,无论什么软件只要有相应的关联就要去熟悉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环境,如此一来在比赛中就不容易乱分寸;第三,实战操作,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

2.思路

本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证,但现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没有统一认证,学生自愿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针对上述现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IC3)可以在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置换。IC3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概论(ComputingFundamentals)、计算机关键操作(Keyapplications)和在线应用(Livingonline)。

3.实践与探讨

3.1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常用应用软件;模块二,计算机基本原理;模块三,网络应用与安全。

3.2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常用应用软件、计算机基本原理、网络应用与安全,每个模块满分1000分,合计3000分。采用上机考试,边学边考,考上机测试8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汉字输入成绩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S:总成绩;Scf:计算机基础模块成绩;Ska:常用软件模块成绩;SlO:网络与安全模块成绩P:平时成绩;D:汉字输入成绩。

3.3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供上机操作实践练习。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天勤在线数字化教育平台,地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中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目的在于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这样一门基础课在当今计算机普及程度非常高的情况下,如何还能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并且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是迫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差异大

目前中学阶段已经广泛开展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但由于各地区硬件设施的差别、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为两个极端:有一部分学生已达到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一、二级水平,但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是零基础。而现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使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完全不愿意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进而影响了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讲授和实操过度重复

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讲授模式,采取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课程实施的过程通常是教师先以一个实例来讲授某几个知识点,边讲解边操作,然后在上机课上再让学生练习。例如在进行Word当中的图文混排系列知识点时,以“清凉小屋茶饮”为例讲解了艺术字的添加和编辑,自选图形的添加和编辑,图片的插入和编辑等知识,并辅助演示;在上机课时,先用一半的课时让学生将这个案例再做一遍,然后再增加海报设计的练习。这样,在理论课上完全以教师为主导,而在上机课上,学生的练习与理论课上几乎一样,使得学生在理论课上感到枯燥和盲从,上机课上产生厌倦感,因而对知识的掌握是寥寥无几。

1.3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有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四个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熟悉,也知道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会有帮助,但是具体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却不知道应用到哪儿。比如Word的排版,学生知道分栏、设置标题样式、添加目录的操作,但理解的不够充分,导致学习的很不扎实,在毕业论文撰写的阶段,进行论文排版时,往往不会用,不知道怎样添加样式,如何生成目录。这说明授课的实例缺乏时效性,与岗位脱节,教师在讲授时只讲了如何操作,却没有让学生理解它的具体功能。

1.4 考试环节单一片面

考试环节存在问题,即过于单一片面。虽然有些学校意识到考试环节的重要性,由笔试改成上机考试,但是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固有的特点,采用笔试无法考察学生的实操能力;而单纯的上机操作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检验环节,因此极大地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总结。

2 课程重新定位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后出现了理论知识不扎实不会用,而操作技能又不熟练不全面。通过对实际岗位的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明: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网络技术应用,软硬件维护等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等级或取得相关认证。因此,本课程应该从专业入手,从就业需求入手,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办公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2.2 确定教学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总结提高”的教学步骤,培养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锻炼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前面现状的分析和课程的重新定位,提出几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划分课程层次

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两极分化的情况,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两部分。选修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的简单操作等;必修模块为大纲规定的其他内容。开课前统一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测试,以此为根据进行分班,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免修选修模块,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让基础差的学生从基础学起,逐步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此外还可大大提高高职院校的设备使用效率,即实操实训的效率。

3.2 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

在具体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顶岗实习课时所起到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务必使课程服务于专业。计算机教师应该深入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间的结合点,以此为每个专业设置本专业的教学重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水平和自学能力设计成多层次,即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的实际案例设计成基础项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现代化办公的基本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职业方向设计拓展项目,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加强练习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并开设简单的数据库技术;而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添加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

3.3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知识点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缺乏积极性,动手操作又和课堂教学脱节。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与层次,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学生的不同专业等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大模块,如计算机硬件组装、网络基础、Word文档制作、Excel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PPT幻灯片制作等,每个模块中根据教学大纲、学生情况、教学重难点等设计成不同的项目。每种项目准备两套以上,分为基础项目和巩固项目,通过基础项目掌握知识点,巩固项目强化和巩固知识点。将各知识点隐含于设计的各种项目中,教师与学生同步实施和完成该项目,紧凑使用,两类项目均与专业需求密切联系,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强调内容的可操作性,体现“教学做”的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问题,学习相应知识点,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总结,从而自己探索知识点及其现实意义。

3.4 完善考试与评价体系

基础项目完成后,可以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或随机抽取学生演示项目制作过程和结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指出出现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更正。巩固项目则通过学生的制作总结和实际项目完成情况,由教师给出成绩。

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通常期末成绩占总分的60%或者70%,但这种方式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实际操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阶段考核是在每个模块结束后通过综合实例来考核;终结性考核为期末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的综合考试。学生也可以选择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或者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考试证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层次并获得证书,为就业提供技术和硬件保证。

4 小结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应以“应用”为主导,强调与专业需求的联系,学以致用。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

此外还可搭建校内基础课程网络平台,以此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案例,并可开辟学习论坛,网上答疑、留言板等学习交流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结合,这些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及知识更新能力,需深入浅出,将抽象内容直观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更多的与项目教学法相关的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检验、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齐艳春.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第12篇

关键词:VB ;程序设计;案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5-0000-0c

A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VB Programming for Non-computer Major

GE Li-f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VB Programming for non-computer major an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in-class teaching, after-class instruction and the form of course assess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Visual Basic; programming;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理工类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处于计算机三个层次目标教育的第二层次目标教育。Visual Basic(下文简称VB)语言作为计算机中有代表性的面向对象、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应用。我省高校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对于我省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求学生从分析问题入手,设计可行的算法,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界面友好,高效实用的应用程序外,还要求在课程结束,要通过福建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二级VB语言)考试。由于VB语言程序设计相较与C语言程序设计和VF程序设计而言,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广,在相同学时下过级率较低,并且根据高年级的同学反应,即使在大一通过了VB二级考试,当专业课程要应用到VB编程时,很多同学会觉得无从下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该课程可以从下文的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 课堂教学改革

1.1 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VB课程内容繁杂,但该课程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经过大一上学期完成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VB课程有一定的延续性。VB课程中的窗体的设计,实际上就是Windows窗体,所以在第一节课上就通过一个简单窗体的设计来介绍VB及其相关概念,比照本宣科马上提出类,方法,属性等概念效果会完全不同。对于新的东西如果只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要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对窗体已很熟悉,通过窗体的设计在学生知道VB是做什么的情况下,再引出控件,类,和属性等概念,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再者,选择的窗体例子要适用性强,并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授课时不能只顾着演示讲解,可空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跟着操作并验证,让学生体验操作成功的喜悦,进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学生能主动学习,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VB课程中窗体设计要求学生对常用控件的属性和方法等要非常熟悉,在刚开始介绍这些属性和方法时,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应用例子让学生先理解这些属性和方法的设定和使用。基本使用掌握后再慢慢提高难度,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例如在列表框项目的删除方法,讲解时可以先演示一个特定项目的删除如列表框List1中的第二个项目,这时套用列表框项目删除方法的格式使用List1.Removeitem 1,待学生理解后再讲解列表框中第一个项目的删除(List1.Removeitem 0)和最后一个项目的删除(List1.Removeitem List1.Listcount-1)让学生完全理解该方法中参数的使用,和参数的含义。再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引入循环结构语句结合列表框Removeitem方法实现列表框所有项目的删除。这种例子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把握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在代码的设计中,要注意学生的畏难心理。毕竟对于非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把握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来编写代码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上可以先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各语句的语法使用,在学生了解基本的语句后,再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讲解分支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输入年份判断平年还是闰年的例子,(这可以用单分支结构If……Then……Else…… )接着可以让学生完成输入一个月份,判断是大月份还是小月份(多分支结构,使用Select Case语句),最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完成通过输入年份和月份,输出该年份该月份的天数。(多分支嵌套结构)。这三个例子是逐步增加难度的,这样就将分支结构的知识点及应用在这三个例子中逐一呈现出来,加上精细的讲解,由浅到深,学生很容易把握分支结构的应用。

1.3 使用具体案例,结合具体项目培养学生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

其实无论是掌握窗口界面的设计还是代码的编写,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来我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学习该门课程后,要参加二级考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较重视,但对于使用 VB进行实用程序的开发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有的高校甚至忽略。这导致学生虽然通过了二级考试,拿到二级证书,可当碰到问需要使用VB编程解决时仍然束手无策。这显然与我们设置该课程的初衷不符。近两年,有教师提出使用项目开发教学法[1]来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对各章节的各个知识点都覆盖到,不利于VB二级考试。这里提供一个折中的方式――每个章节使用具体案例。除了在讲解知识点时使用案例讲解,在每个章节结束后,提供一个较完整的案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独立完成程序的设计,教师再加以点评,这样不仅深化学生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VB从界面设计的控件,菜单到代码结构化代码设计,从计算机绘图到文件,到数据库的应用等,各内容内在 联系不紧凑,学生在完成相应章节的学习后,会有种脱节的,不成整体的感觉。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并不是在学生掌握VB课程各个知识点后自然而然就具备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综合的训练。因此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中要有一个为期1~2周的项目工程设计专周。这个设计专周应该安排在课程学习末期,教师提供项目课程设计题库和设计要求,每个学生选定题目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整理出设计报告,教师对学生进行设计答辩,给出设计成绩。经过这样的设计过程,学生将扎实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大大提高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如果提供给学生项目课程题目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如土木学院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模板计算项目设计,建筑设备专业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水力计算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热情,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加强课外辅导,建立信息化辅导平台

课堂教学在学习中占有主导地位,但课后的复习和消化是巩固知识的关键。由于VB程序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上文已提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多案例需要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学生设计过程中难免有疑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学生和教师除了传统的电话和基于网络的qq等方式外,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信息化教学辅导平台是个不错的选择。该平台可提供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对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解答。针对过级考试提供相关的复习习题。还可以提供大型项目的设计全过程以供学生参考。该平台还可以设立疑难解答,和学习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课外学习环境。

3 改变现有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我省高校要求非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计算机语言程序课程后,要求通过省计算机二级考试,根据调查,许多高校就将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二级VB语言)作为VB程序设计课程的最终成绩,笔者觉得等级考试的成绩虽然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学生对各知识的掌握,但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使用计算机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觉得学习VB只要等级考试通过就可以,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笔者建议将学生等级考试的成绩可按6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设计专周成绩按40%的比例计入,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这个指挥棒,学生也明白学习不是仅仅为过级考试而学,培养能力是关键。

4 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VB课程的特点,完善各教学环节,善于应用案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项目工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好的达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春英,刘凤春.基于项目开发教学法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