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时间:2023-06-07 09:0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第1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绵竹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搭建功能完善的创业平台,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秩序,实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绵竹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以“坚持政府促进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市场调节创业、劳动者自主创业”为原则,面向所有有志创业的合法公民,提供创业平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培育和形成创业人才聚集地。

第三条 绵竹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依托重点产业项目,重点孵化以促进就业为重点的创业项目。

第四条 入驻企业孵化期满,可以准予毕业、延长孵化或因孵化失败而终止。

第二章 毕业条件

第五条  入驻企业达到以下条件的其中二条的应当给予毕业:

1.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连续2年营业收入累计超过400万元或者当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万元;

3.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制度;

4、获得投资金额在300万元以上;

5、被兼并、收购或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第三章  孵化企业毕业的认定

第六条 绵竹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主要根据与入驻企业签订的入驻协议来决定入驻企业的孵化期限。

第七条 孵化期满,在孵企业应当向绵竹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提供以下材料:

1、毕业或延长孵化申请,说明毕业或延长孵化的愿望与理由;

2、上一个月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3、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包括孵化项目完成情况,目前达到的生产规模,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企业其他证明材料;

第八条 孵化期满,绵竹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要根据入驻企业提供的材料审查入驻企业是否达到规定的毕业条件。达到规定条件的,应当准予毕业。未达到规定条件的,则按以下办法处理:

孵化期间有较大发展的,只在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未达到规定条件的,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可以达到毕业条件的,经在孵化企业申请,可以续签入驻协议,延长孵化;

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孵化项目的研究及开发困难,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效果不明显,进一步孵化有困难的,视作孵化失败,应终止孵化。

第九条  入驻企业孵化毕业标准,但有特殊原因不能迁出孵化中心的,经双方协商,可以延长孵化时间。

第四章 毕业后的跟踪服务

第十条  入驻企业从孵化园毕业以后,孵化园应当跟踪其发展情况,保持与其联系。

第十一条 可以与毕业企业签订跟踪服务协议,继续对毕业企业跟踪服务两年,允许毕业企业共享孵化园的服务设施和资源,继续享受孵化园为入驻企业提供的优惠待遇和孵化服务。

第十二条 建立与毕业企业的定期联系制度,关心毕业企业的发展,帮助毕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申请进入孵化园和正在孵化园孵化的企业。

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模式

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医药院校也正在逐步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模式,但由于经验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等原因,存在培养方式单一、科技成果水平不高、科研氛围不浓厚等情况,导致目前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育人模式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科学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模式。因此,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规范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一、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机构管理模式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机构管理模式的建立,应该致力于本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宏观的组织和协调,其领导机构管理模式应包括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团队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项目评审委员会等几个方面。

(一)组织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应由校院两级机构组成,部门涵盖校办公室、科技处、教务处、高教研究与评价中心、中医研究院、实验中心、财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建议设在团委)。校办公室负责部门间工作的协调和对外联络,教务处负责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学生处负责学生的管理,科技处、高教研究与评价中心等部门负责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以及作品的评审验收等工作,团委(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负责科研立项的申报、科研活动的管理、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以及学术科技活动氛围的营造。此外,还应在学生中成立研究会、科协等组织,协助团委具体负责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经常性的组织开展。

(二)组织成立专家指导团队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专家指导团队为项目临时组织,全程负责该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学生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都需要专家指导团队来完成,项目结束后该团队自动解散;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常设机构,人员组成应包括学校各学科门类的资深专家学者,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本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规划,帮助解决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组织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评审委员会

项目评审委员会由校内外科技、学术专家组成,具体负责对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科技成果技术论证、质量评估以及成果的最终评审和向上级组织推荐等工作。

二、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运行的管理模式

(一)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项规章制度

应结合学校实际,本着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原则,制定详细、科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验研究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成果申报评审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规范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理顺工作程序,极大地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

(二)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其中资金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设立的目的和使用方向主要是用来资助大学生科研课题所需经费开支、参加有关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对参加课题的研究者、指导教师和有关组织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重视选拔参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人才

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队伍建设应考虑年级的组成,要做到各年级学生相结合,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力争做到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四年级攻关出成果。人才选拔可以通过导师推荐、科研爱好者自荐、自主开放性实验设计以及课外科技小组活动涌现出的佼佼者等形式产生。

(四)要大力营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氛围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高层次内容,同时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项目,需要大力宣传、积极引导、认真组织和严格管理。要通过开展各种能够激发学生科研潜能、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活动,如: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小发明设计、模拟研究等,从而营造一个浓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让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对学生科研过程的训练、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单纯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同时也会对学校整体科技水平的推动以及校风和学风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梁燕,杨健安,等.我国高校科技活动典

型相关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7).

[2]朱爱胜. 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 2007,(12):77.

[3]陈艳,曹然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

实践与思考[J]. 当代青年研究,2005,

(4):50-52.

[4]王平祥,唐铁军. 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

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

2006,(1):102-105.

[5]刘汉香.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大学

生科技创新能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8,(6):45.

[6]刘传文,等.清华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

技活动调查与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

第3篇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全市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8〕4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支持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

1.鼓励各类主体创办为特色产业服务的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列入国家、省和市级(含*市级)建设计划并通过评估(认定)的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和15万元的奖励。

2.对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根据需要,添置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的,通过上报计划、组织评估等程序后,科技部门在安排科技项目经费时予以重点支持。

3.鼓励创建企业研发中心。通过国家、省、市(含*市)当年认定评估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5万元的奖励。同时对各级企业研发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另行制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4.推进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对于入驻*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的高科技项目给予创业资金、用房租金等优惠支持,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支持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5.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奖励;对列入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分别给予5万元、4万元奖励。

6.对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给予10万元奖励;经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通过省级鉴定、省级验收的省级新产品,每项给予2万元的补助。

7.对列入*市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视项目情况,给予分期或事后补助,具体按《*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经费事后补助实施办法(试行)》执行。

8.对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且尚未享受本级激励政策或科技经费支持的,可按上级要求或项目合同,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9.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高科技园区)的,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奖励。对于不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国家级(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被认定上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的100%分别在5年内、4年内补助给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以企业被认定上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的100%3年内补助给企业。

10.鼓励民营资本进行科技风险投资,凡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市认定的科技风险投资项目,给予实到注册资本中民营资本注入部分的15%、最高50万元的奖励。新办企业注册起3年内对地方财政贡献的100%由市财政补助给企业。

11.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凡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投资各方约定、市有关部门认定,技术要素入股比例最高可达注册资本的35%,科技人员红利所得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前2年100%、第3年50%补助给相关科技人员。

四、支持专利创造和产业化

12.支持企业、单位和个人开发专利产品,鼓励创建各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镇(街道),安排专利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具体按《*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支持产学研合作

13.重点支持市外机构或个人来我市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对来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补助,安排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另行制定《*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六、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14.鼓励科技中介机构转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当年度实际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科技中介机构,每完成1项给予5万元的奖励,单个科技中介机构最高资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

七、支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

15.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实行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直接投资四种方式。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八、推进信息化建设

16.支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工程项目建设。鼓励全市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经市立项(下同)、建设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投资额30%(或软件投资额50%)、最高20万元的补助。继续推进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城市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每个项目软件投资额50%、最高15万元的补助。

17.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凡列入“CAM、CRM、ERP”示范性和重点推广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每个项目软件投资额50%、最高15万元补助;对获得国家、省信息化示范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18.鼓励发展信息技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本市企业申报列入省级以上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且尚未享受本级政策补助的,可按上级规定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19.鼓励企业申报软件产品和软件企业。本地企业软件产品通过省信息化协会新认定的,给予每项软件产品1万的补助;通过软件企业新认定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

九、附则

20.建立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激励政策的享受建立在企业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认真落实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凡违反税务、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或未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指标的企业,不能享受所属年度优惠政策。

21.企业享受各项财政补助实行最高限额,除明确注明限额外,同一企业在一个年度内享受的各类财政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不含与对地方贡献相关的补助,下同);凡享受“一企一策”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政策;同一事项符合本政策意见多项条款的,不得重复享受,但可按最优惠的条款执行;同一项目进档升级,属定额补助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补助,按年限补助的,按更高年限减已享受年限补助;本意见所指企业研发中心、省级新产品与经贸系统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业新产品不得重复享受。

22.为规范核算,企业收到的财政补助计入“补贴收入”科目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各级财政按企业逐个建立优惠政策兑现的档案和清册,详细登记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期限、标准和实际享受金额等内容。审计部门将政策兑现列入审计范围。

23.本政策意见出台后,除本政策意见列举外,市委、市政府以前出台的优惠政策与本政策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政策意见为准。

第4篇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推进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充分激发释放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2、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在全市加快形成1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组成的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3、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用各类创新组织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重大产品研发,整合各自优势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深度合作,积极组建产业联盟、校企联盟和产学研创新载体,联合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目标产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大开放合作、组织协调力度,打破区域界限,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打破领域界限,着力推进产业科技合作;打破项目界限,着力推进载体科技合作;打破体制限制,着力推进基地(中心)科技合作。(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二、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4、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考核和政策支持,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乡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落实完成。(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5、加快市科技创业城建设。积极帮助市科技创业城向上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向科创城倾斜,推动科创城创建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加快“市科技广场”建设,制定和完善“科技广场”运作方案、管理制度,将科技广场建成具有特色和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市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科技情报所)

6、推动高新区升格。做好高新区升格的跟踪、争取和协调推进工作,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牵头处室:高新处)

三、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

7、出台《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着力完善区域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查推进与目标考核工作,全力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8、启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和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9、加强专利行政保护。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内部规章制度,推进规范执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商贸流通领域检查和整治。深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预警工作。积极配合检察院、法院、公安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两法衔接机制建设。(牵头处室:专利执法处;参加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

四、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10、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启动“科技创新券”试点,对中小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费用支出进行补助。扩展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本市企业购买重大技术成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备案,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对购买费用予以补贴。(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科技成果处)

11、加快市技术市场建设。以我市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融合互动的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和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服务为主要内容,建设全链条、多要素、网络化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资源的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牵头单位: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处室:科技成果处)

五、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

12、探索市场化征集科技项目。面向社会征集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按研发成果评估情况给予后补助。(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13、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提高科技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六、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14、加快推进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投融资信息、银企自助对接、政府专项资金申请等服务。以高新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省科技金融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贷、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机构。全面推进“苏科贷”试点,探索采取风险补偿、贴息资助、创新支持等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风险,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单位:生产力促进局)

第5篇

关键词:云南电网;科技创新;企业文化;文化培育

作者简介:叶锋(1958-),男,江苏南京人,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晓春(1977-),男,云南宜良人,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高级工程师。(云南 昆明 650051)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75-03

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科技进步需要一种能够得到全体成员认可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与活力,正是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抽象而成的文化,对于企业的科技发展起到关键的导向、激励和协调作用。①近年来,云南电网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国内外其他先进的电网企业,公司的科研基础还比较薄弱,科技人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与公司“全国电网行业科技领先”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与公司科技发展中忽视了创新文化建设有一定关系。本文在对云南电网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电网科技创新文化的定位、目标、原则以及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及行为子文化的培育措施。云南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软实力和文化力,对于贯彻南网“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和实现“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增强驾驭大电网能力”的核心目标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文化调研

1.访谈调查

通过座谈、研讨会等形式,多次对云南电网技术分公司领导及部分员工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云南电网科技创新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对科技创新制度层面的设想和希望有哪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有哪些典型案例或素材?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因素有哪些?

访谈调查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归纳如下:

(1)云南电网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征,因外部的竞争压力不足而缺乏创新动力。电网行业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创新文化的必要性。如何打造文化软实力,为科技发展提供动力,成为云南电网科技创新的关键手段。

(2)云南电网要努力实现全国行业科技领先,打造科技创新文化软实力的水平,也要定位于“全国行业领先”。

(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创新文化培育是两项不可或缺的工作,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只有明确这个定位才能培育出云南电网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4)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关键是:立足岗位,以创新推动工作,在创新中成长;拥有专业的优秀的创新团队,互帮互助;不断学习,进一步加强自主核心技术;创新观念是核心,应发动全员推广创新文化。

(5)科技创新文化培育应该注重其实践性,称之为文化的落地。因此,云南电网科技创新文化的落地和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6)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云南电网科技创新目标以培养领军人才为核心,并以此为依托,注重基层人才培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人才体系。

(7)高效的激励机制是培育人才的助力器,构建公平合理的人才建设机制,打造人才发展大通道,以健全的管理机制保障科技人才成长全过程。

2.问卷调查

对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电力技术研究院和昆明供电局三个部门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向三个部门共发放问卷123份,并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20份。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综合统计分析和交叉对比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科技创新体制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科研经费合理配置机制、自主创新转化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创新激励机制。

(2)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因素,从员工方面来看是: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合作、认真态度、敬业精神。从公司方面来看是: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

(3)科技创新文化中最主要的主题词是: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

(4)科技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争先创优、团结协作、不断学习、恪守诚信、尊重个性、容忍失败。

(5)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应当突出的子文化是: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学习文化、安全文化、诚信文化。

(6)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领导机制、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制订标准、严格考核。

二、调研结果分析

1.科技创新文化要解决的问题

(1)在创新文化意识方面,强化员工创新意识,鼓励主创精神、团队精神,营造企业创新动力机制赖以形成和高效运转的创新环境,真正形成文化对技术进步、创新成果实现的推动力。

(2)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体科研力量形成“合力”,以技术优势保障科技发展。

(3)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制度、规范、标准保障科技创新全过程,促进创新发展。

2.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的重点

(1)文化理念。要以南方电网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南网发展方略为前提和指导,将南网文化根植于公司科技创新文化培育中,注重文化的融合性、传承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体现“个性化”,充分挖掘云南电网自身特点,提炼特色文化理念。

(2)文化体系。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这四个子系统构成了科技创新文化由表层至深层、由理念到执行的有序结构。理念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信念;制度文化是理念文化付诸实践的主要载体,也是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规范,对科技创新文化的贯彻与实施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是科技人员精神面貌、工作风格、综合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既要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行为准则,也要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形象展示。

(3)文化要素。创新、人才、学习、合作和责任是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的关键要素。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不断学习是持续创新的保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打造科技创新团队精神是科技创新成就的保证,而责任意识则是对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4)强化实践。关键在于将制度文化与形象文化、行为文化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行为完善制度,搭建执行体系宣贯践行科技创新文化,将文化转化为员工的行动准则和自觉行动,并建立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将文化融入管理、切入业务、植入行为,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②

三、科技创新文化培育思路

1.目标和原则

(1)一个定位。科技创新文化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发挥的关键,要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和责任心的作用,并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和开放、宽容、交流、合作的风气,形成鼓励个性发展和奋勇争先的机制,使科技创新活动进入良性循环。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与科技创新文化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实现云南电网“全国行业科技领先”的科技发展目标。

(2)一个目标。以理念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支撑、行为文化为基础,全面培育和打造云南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努力探索文化落地的实践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文化“率先探索,南网领先”的建设目标,为云南电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3)六个注重。坚持“六个注重”原则,即注重创新理念、注重文化传承、注重团队精神、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借鉴、注重践行实效。

2.理念文化提炼

(1)科技创新宗旨:依托“两型两化”,支撑“两个转变”。

(2)科技创新使命:提高科技水平,驾驭现代电网。

(3)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

(4)科技创新核心价值观:

1)创新观:尊重个性、容忍失败、自主创新、引领未来。

2)学习观: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化。

3)人才观: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支撑发展。

4)合作观: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整合资源、攀登高峰。

5)责任观:敬职业、守诚信、优电网、促和谐。

四、制度文化培育

科技创新制度文化的培育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培育、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和合理流动的角度入手,在现有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的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等核心理念的要求出发,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角度来梳理和补充科技创新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和管理办法,作为科技创新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

1.完善科技创新领导体制

完善和加强科技创新一体化推进的领导体制和科学决策有效推进的管理体制,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领导和决策,在科学决策、高效操作指导的基础之上充分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强化责任力,以协作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综合能力。

2.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在公司层面,打造科技创新项目、资金、人才和知识管理平台;在技术分公司层面,打造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育平台;在基层生产单位层面,打造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形成分工合作、协同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针对科技创新“科技领军人才、技术专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营造“科学评价、发掘人才、合理使用、有效激励”的人才工作氛围,分别制订各类人才的发展规划和培养、选拔、评价、使用和激励办法,为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标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4.完善学习机制,打造创新团队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管理办法和培训目标考核办法,倡导“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鼓励全员学习,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团队”。

5.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从科技项目的产生、论证、立项、储备、过程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到验收、鉴定、评奖、后评估、推广应用等闭环的管理模式,形成高效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体现科技创新“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成果转化”的强烈需求;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把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与人才评价激励结合起来

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激发创新活力,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将科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体现科技成果创造者的价值和利益。

7.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交流机制

以科技项目协作和科研协作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强各部门、各体系的内部联系,发挥协同效应,以协作效应形成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以公司学术委员会和科技项目管理委员会为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信息及技术交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著名的电力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及合作,加强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

8.切实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严谨对待科研,杜绝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科研成果,严禁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对违反科研职业操守的学术不端行为给予严格约束,形成“严谨科研、诚信科研”的学术氛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公司自主创新水平。

五、形象文化培育

从云南电网科技创新的实际出发,形象文化建设要通过科技创新突出成果展示、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建设、先进模范人物表彰宣传、先进单位表彰宣传、CI策划等方式进行,通过科技创新工作和人物的典型示范、塑造宣传,全面打造云南电网科技创新形象,促进电网科技发展。

1.科技创新突出成果申报和展示

在公司层面建立科技项目和成果管理办公室,积极组织国家和云南省两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南方电网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积极组织结题科技成果参加国家、云南省和南方电网的科技成果奖申报,通过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专利奖、南方电网科学技术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等突出成果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展示公司科技成就和实力。

2.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和基地建设

要以国家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建设为龙头,围绕八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全面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和示范基地,加大示范平台和基地的人才及资金投入,提升示范平台和基地的成果产出;加大示范平台和基地的宣传力度,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先进模范人物、先进单位表彰宣传

通过年度科技创新十大人物、年度科技创新最佳成果、年度科技创新最佳单位等称号的评选和表彰,全面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工作。

4.科技创新CI策划

以南方电网和云南电网公司的CI策划为基础,聘请专业设计单位设计云南电网科技创新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确立并统一云南电网科技创新主题歌曲、口号标语、形象标志、行为规范等等,编制《云南电网科技创新文化手册》,以统一、清晰的形象归纳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成果,树立科技创新形象,增强科技创新文化的渗透力度。

注释:

①李靖.航天企业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J].航天工业管理,2009,(1).

②宗.搭建“三大体系”推进“三个转化”——南网方略发挥强大力量[J].企业文化广场,2010,(1).

参考文献:

[1]海尔集团公司.创新——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J].中外企业文化,2009,(2).

[2]李靖.航天企业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J].航天工业管理,2009,(1).

[3]包雪娥,秦双颜.建设创新文化,促进科技创新[J].中外企业文化,2006,(10).

[4]王培祥.努力建设科技创新文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

[5]Denison,Daniel R. Corporate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M].New York:wiley,2001.

第6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策

0 前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金融体系的有效融合,能够极大地促进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产业创新活力。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与良好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是成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支柱。

1 福建省和龙岩市科技金融工作的具体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的出现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

近年来,福建省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一是,制订科技支行风险补偿金、科技支行虚拟风险池等管理办法,支持商业银行成立专门的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服务。已支持了5家商业银行在福州、龙岩等6个设区市设立科技支行,在利率优惠或抵押优惠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优惠。已累计为6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货款3.3亿元。二是,出台科技保险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开展科技保险,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风险。设立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8个险种,对参保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25%的保费补助,带动省内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4000多万元,提供了160亿元的风险保障。三是,发展科技创投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按照3亿元的规模,设立了福建省生物与新医药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起步阶段的生物与医药创新型企业。四是,引导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出台非上市企业改制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省内国家高新区非上市企业在改制进入“新三板”挂牌过程中分阶段给予经费补助,引导企业进入“新三板”融资,累计安排资金450万元资助家30家企业改制,共有10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龙岩地处福建西部,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起步较晚。2014年7月,福建省科技厅、龙岩市政府、建设银行龙岩分行共同设立了建设银行龙岩科技支行,科技支行自成立以来,已为8家科技型企业办理近4000万优惠贷款,切实为部分中小科技型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等问题。同时,还逐步推广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截至2015年6月,专利权质押贷款授信累计达6000多万。“龙岩科技金融促进中心”充分发挥了科技金融公共服务职能,先后举行多场科技金融项目对接仪式和专题讲座,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金融信息库。市政府成立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将与央企、地方国企及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成立产业子基金(如新兴产业股权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基金)投入企业。

2 龙岩市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科技和金融已经得到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龙岩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

2.1 政策的协同性不够

目前,省市两级政府虽然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的政策文件,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财政性投入资金分散于多个部门,缺乏统筹集成,政策协同性不够,合力难以发挥。

2.2 投入资金结构单一

龙岩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较为匮乏,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单一,科技金融资本都以政府投入为主,投入资金构成规模偏小,社会上的资本没能充分调动。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有限。天使投资政策环境尚未建立,风险投资更多青睐“短、频、快”的上市前企业,很少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

2.3 金融中介服务不健全

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银行要求企业提供变现能力强的足额信用风险缓释措施,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则面临着用担保的有效资产少、科技创新风险大等问题。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交易体系发展落后,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同时,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既了解科技发展规律又掌握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

3 促进龙岩市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科技金融服务业涵盖了科技、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应建立全面的各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沟通和分工负责机制,推动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交流的模式。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将科技部门在政策、信息、项目、专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与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相互促进。

3.2 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促进资源与要素有效整合

加强与国家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落实科技金融政策措施,开发适合企业需求特点的融资产品,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探索基金制、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等多种投入方式。鼓励民间资金、民营资本参与科技投融资,撬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激励全社会加大对科技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功效,真正实现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3.3 推进财政科技经费来源,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

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原则,集成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法律、财务专家等优势资源,推动科技、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高效率的中介服务。另一方面,发挥科技专家、投资专家在专业方面的咨询服务作用,推动科技项目管理、创业投资、银行信贷、科技企业改制服务等方面的联动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投融资解决方案。

3.4 借鉴福建省先进做法,制定符合本地发展计划

借鉴福建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已经取得的先进经验及做法,结合龙岩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的科技金融工作。完善包括后补助、政府补贴、奖励在内的无偿性资助体系。探索和利用科技保险和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投融资者的投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为金融资金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完善包括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等政策性优惠体系,加大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 科技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知识产权局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2014〕9号)[R].

[2]张明喜.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3(1).

第7篇

【关键词】施工项目;创新;阿米巴经营

1项目部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1.1成本管理体系组织机构设计

为明确成本管理体系所覆盖的职能和层次范围及成本管理体系内各职能和层次的结构以及相互关系,项目部建立3个主要层次的成本管理体系组织结构:第一层次:成本的决策层,包括经营、决策、管理、技术、生产等高层主管领导,对成本执行及管理相关工作起指导性、决策性作用。第二层次:成本的管理层,成本管理部门及各生产、职能部门中层领导,负责制定规章制度、项目部成本执行情况管理。第三层次:成本的执行层,包括各施工队(即生产部门)及职能部门(责任中心)专职成本管理人员,负责各部门成本执行情况核算、纠偏、信息收集工作。

1.2组织机构中成本管理体系职责分配

根据各施工队和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专业能力、主要管理职能对项目部成本管理责任进行分工,分工中明确各责任中心成本管理的职责、权限及其关系,确保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1.3成本管理办法和目标的设计

在建立成本管理体系之前,编制成本管理办法及全周期成本计划。成本管理办法中,体现项目成本管理理念、成本管理的措施、考核办法、各部门成本管理责任及分工。同时为确保项目成本管理目标实现,在制定项目部全周期成本计划基础上,将成本目标分解到各相关的施工队及职能部门,将全周期成本目标分解成年度指标下达。在保证公司成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成本目标[1]。

2成本管理体系的运行和保持

2.1成本管控宣贯、培训

为按标准和文件要求运行成本管理体系,需进行不同层级的培训。组织中高层领导进行成本管理理念、成本管控意识的宣贯;组织具体成本管理骨干人员,进行成本管控意识、成本管理基础知识、成本管理办法要求及如何实施、成本核算的培训。对专业性较强的成本管理人员,如物资采购管理人员,进行材料成本管理单独培训,确保每个员工明白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2.2成本控制方案的实施

在成本控制方案实施过程中,注重事前控制、过程管控,严格执行成本管控办法中各类标准、成本激励及惩罚措施可实施,能落地。

2.2.1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建立以“全周期成本执行计划”和基于赢得值原理的“月度成本执行情况分析”为核心的项目成本管控机制。着力项目筹划,提高实施效率,加强项目成本管控前期筹划,项目部按照成本科目拆分细化成本项,每项科目落实到责任部门;以部门为单位建立成本管理责任部门,确定成本管控责任人,各责任部门经理等关键人选全程参与,打造各层级干部、员工齐抓共管、发挥才干的成本控制网络,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程落地、落细、落实。严控重点环节,细化具体措施。各责任成本控制中心在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拿出“非常措施”,瞄准生产和管理,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举措,重点从“28原则”入手,如制定全年施工任务指标,制定全年人力动员计划指标,制定人工成本指标,并下达给责任中心,优化施工、组织、人员流转和劳动/管理效率提高的管理方案,降低人工成本;制定年度材料采购计划,设置材料消耗控制指标,以“采购集中,集中采购”为导向,以招标为手段,控制主材采购成本;零星材料做到“三比一算”,即比质、比价、比运距和采购成本核算,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建立机械设备单机单车核算台账制度,严格控制油料、配件消耗,降低维修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合理安排进退场时间,严格控制采购/租赁价格;抓好分包合同招标、签订、计价、结算与付款、分包服务与评价等环节,定期对劳务分包、服务分包单位的质量、安全、进度以及合同履约等方面进行评价。按月组织召开成本分析会,在成本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偏,强化项目经营过程管控,确保预期目标实现。

2.2.2强化管理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不断变化的上游形势,施工成本费用不断增加,我们首先在强管理、优化生产降本上做文章,突出预算的导向与预警作用,加大对重点费用和敏感项目的监控,不定期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完善定额工时管理体系,让各施工生产部门以价值创造考核模式为主,逐步实现内部市场化经营。让员工对成本管理激励“看得见”“算得清”,从根源上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抓好成本费用的源头控制。

2.2.3以科技创新驱动成本管理为提高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激发工程技术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及广大职工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进行创新,项目部《科技创新工作实施管理办法》,并成立专门精益管理办公室及工艺工装室,对每个创新项目从立项、实施、验收、考核等实行全过程跟踪指导,通过项目部定期召开的创新评审会,已收集创新成果及合理化建议共百余项,并对创新成果进行奖励,项目部通过此类“小奖励”的形式,提高了员工创新能力,增进员工自发性创新行为,从而达到改善施工环境、提升施工生产效率的目的。同时,根据对各专业工艺进行梳理,推动工装的开发及设备、工具的引进,通过市场调研、购买等方式,替换近百种的新设备、新机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生产成本。通过对生产工序的梳理,建立现场流水线作业,大幅减少人力投入,提升施工效率。最后,引进装配式绿色施工理念,创新建设模块化预制车间,实现管道、支架模块化预制,大幅提升施工效率[2]。

2.2.4成本管理信息化为实现成本管控的智能化、信息化,提高施工生产效率、节约成本,项目部开发应用了质量检查管理APP、安全检查管理APP、图纸查看APP、车辆管理APP、考勤管理APP,全厂覆盖无线网络,使信息、数据交流更为通畅。

3试行阿米巴经营理念

为体现成本考核结果,以绩效考核推动项目成本管控激励落实,项目部了《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同时,各部门配套的绩效发放管理办法,在成本总控的原则下,薪酬与施工进度、成本节余考核直接挂钩,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时,进一步推进施工定额工时的应用,实现绩效管理标准化,使员工会算自己创造的“价值”,同时会算可以得到的“收获”,从会算到愿意算,逐步强化施工现场工人的“经营管理”意识、算账能力,促使成本的被动管理变成主动控制,使“人人都成为经营的主角”,推进项目部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拓展合同外开发,助力项目开源

项目部在上游条件整体滞后,工作面少的情况下,为保留骨干人员,培养新入场人员,积极拓展合同外工作,响应业主公司合同外工作要求,确保了项目运行的资金保障,同时,为后续施工的全面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5奖励及时兑现,确保可持续发展

第8篇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专业特点,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寻求培育和扩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点。

一、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开展以学术讲座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一)核专业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学校可以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请著名的院士、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做讲座、报告,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科学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

(二)核专业目前没有专业性对口的竞赛类科技活动,只能按照目前已举办的国内外大学生科技竞赛做为参赛指导,以丰富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建立分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包括广泛深入的科普教育、校内科普型比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全国比赛、国际比赛。学生通过组成各种科技创新团队,整合校内各学院实验室平台,参加教师的各类研究项目,尽可能多的参与各类学术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节以及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术科技含量,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将开展普及性的科普科技活动和竞赛性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鼓励核专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将组织参加院级、校级的科技活动和参加全国性的科技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校核专业学生参加了校内各学院的普及型学术竞赛活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大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能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刻苦学习,增强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作用,把课堂、实验室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大学生带着科研课题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能力和探索新知,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新载体和新内容。

二、构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和谐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一)结合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平台的拓展,从场所、设备和经费方面全力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储备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有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在科技创新活动方向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同时由于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缺乏实际的应用经验导致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技术缺口,因此指导教师团队的全程参与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令行禁止,制度严明的行文文化,加快创新人才的成长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相结合,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坚毅果敢、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相结合,与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赏罚功能。尤其是核专业,今后服务方向为国防军工单位,更需要体现极强的纪律性,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规范功能。充分营造这种行为文化,可以为核专业学生领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自觉自律的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四、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发展

围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表彰奖励和推免研究生等内容,从管理、指导、保障体系等方面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组织机构,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同时结合全程导师制,全面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师方面,由学院根据专业和各类竞赛情况牵头,各教研室主任直接参与策划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直接管理和指导。在学生管理方面,作为全院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统筹管理的专门机构,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宣传优势,院团委具体负责组织落实,调动广大同学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并积极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同时,各年级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动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立项活动,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二)积极推动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经费划拨、评审、验收等制度。学生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申报设立专项基金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结合校外实习实践,与企业对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成果的商品化和成果的生产力化,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识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科研管理创新提出了高层次要求。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必然需求,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事业,科研管理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一种形态,面对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医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都预示着医学研究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1 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需要

科学研究活动最根本的目标是不断创造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成果,而创新精神是科学进步的首要因素,活的灵魂。

1.1 科研管理创新为医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学科研活动需要具备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与手段、完成科研活动的实验条件、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渠道与机会等外部环境。通过新的科技政策法规、协调管理机制、科研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使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符合知识创新的要求,为医学科研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1.2 科研管理创新已渗透到医学科研的各个领域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创新的管理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蛋白组计划”等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科研战略规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管理创新已成为实现新知识、新技术的助推器。

1.3 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方式变革的需求

医学科研领域研究的对象大都具有多学科性,如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纳米医学、计算生物学等。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产生出富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医学科研方式的变革特点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必须随之变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医学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1.4 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主体素质提升的需要

知识创新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医学科研人员,面对医学管理的高素质对象,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管理对象对高质量管理的要求。可以从政策、法规上加强对科研管理的新引导,建立科研管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营造有利于医学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硬件要求。

2 科研管理人员是实现医学科研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

2.1 科研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医学科研管理是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把科研管理从服务性、事务性工作,拓展到指导学科发展的高度[1]。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家整体科技规划,为确定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还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超前的信息运用和决策能力、超强的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才能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2 科研管理者的创新意识

医学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在医学科研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创新意识为科研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2.3 科研管理者的创新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产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涵盖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攻关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3 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路

3.1 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平台

科技政策在科技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也起着保证、协调和激励作用。在构建科技政策平台中,要注入创新的理念,以实现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的能力。医院要发展,必须首先建立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平台[2]。围绕科技创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天津医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天津医院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天津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天津医院专利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转让的奖励办法》、《天津医院科技工作奖励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建立不仅保证了医院良好的科研秩序,而且也使科研计划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2 “以人为本”激发科技人员的内在创造力

“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管理理念,就是把人才看做第一资源,把人才管理作为第一要务[3]。首先,要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科研队伍,要重视科研队伍的整体建设,一流的创新目标只有靠一流的创新队伍才能实现。其次,要满足科研人员的个体需求,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都要顺应人性,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关注被管理者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情商对智商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在发展需求方面,为每个人提供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一流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3.3 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建立起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科技人才倾斜、自主灵活的激励机制[4]。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让制度,扩大单项奖励范围,提高总体奖励力度,以鼓励创新人才科研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3.4 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内在活力

为实现科研创新,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激发其内在活力。天津医院把年收入的1%做为医院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①院级课题的启动,每年招标立项8-10项;②高新技术的开展;③对局级以上的课题经费给与同等匹配;④科技奖励;⑤科技支撑条件的改善。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科研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投身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5 建立开放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强与国内外医院、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共同申报高层次的纵向课题,共同承接大规模的横向课题,加强科技信息的交流,是提高科技人员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创新思路的基本途径。医院只有建立开放、诚信的科研合作平台,才能汇集科技人才,提高医院自身科研创新水平。每周5为天津医院的学术活动时间,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介绍骨科领域最新进展,及时捕捉最新动态,为科技人员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短期专题研修,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在国际舞台的科技竞争力[4]。

3.6 重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研管理的创新,必须围绕“人”来做,必须加强培养创新的科研人才。首先要挖掘创新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在当前科学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具有创新观念,使其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发挥,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后备力量的选拔上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注意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特别要充分发挥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把有才华、有作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放到科研工作的关键位置,给他们提供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其次,要关心创新人才,做好后勤保障。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培育和升华创新人才主体精神,增强创新人才自主、自强、自立、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的同时,尽可能做好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科研环境,使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要激励创新人才,建立素质档案。科研管理活动要围绕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展开。必须充分运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施展个人才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研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醒村,段勇.医学科研管理中的创新解析[J].医学信息,2006,19(5):1010-1011.

[2]郭松,孙文广.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科研管理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68-69.

第10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动态管理;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41-02

一、项目的实施背景及实践意义

1.项目的实施背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与此同时,高校学风中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等等,但是目前学生工作中缺少学风建设的抓手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2]。在“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班级管理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而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对整个年级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

2.项目的实践意义。①有助于实践探索科学合理的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办法,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坚持“少而精、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采用“控制规模,适度动态”的原则,在大一、大二学年采用动态管理,分析研究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实践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办法、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创建优良学风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②有助于完善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的培养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在于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因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实践探索科学合理的动态管理办法,将有助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通过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抓手来提高整个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班的动态管理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带动和营造整个年级优良的学风氛围”的目标,对整个年级的学风建设将会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抓手。探索这个学风建设的新抓手对提升整个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的综合体现,主要涵盖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3]。

1.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目的不够明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缺乏合理规划,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

2.目前高校学风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目前高校学风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外部环境的不良因素、高校内部的问题、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大学生自身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随着高校扩招,部分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把考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进入大学后便瞬间没了学习压力和动力[5]。

三、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实践与研究

1.借助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模式树立正确的学风建设理念。加强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切实的举措,更需要正确的理念。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办法采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打分制(满分百分制),其中包括学习绩点、荣誉称号、奖学金、学科竞赛、科技活动以及社会工作等各方面。而在所有评定标准中,以学习绩点所占比例最高,占所有综合素质评定的70%。从而从学习、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奖学金以及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全年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掀起学风建设的新,树立学风建设的新理念。

2.借助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模式着力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以材料学院2011级学生为例,全年级有7个普通班和1个卓越工程师高分子班,全年级共216人,其中卓越班30人。2011年9月入校以来,申请卓越班的总人数达168人次,占全年级总人数的78%,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带动了全年级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全年级范围内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3.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对全年级学风建设促进作用的成效研究。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级动态管理办法从2011年12月试行以来,取得了一定了成效,具体绩点分布情况详见表1。

如表1所示,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本科2011级学生大一上学期全年级平均绩点为3.0,大一下学期平均绩点为3.1,大二上学期平均绩点为3.19,上涨比率分别为:3.3%、2.9%。其中,卓越工程师班大一上学期的平均绩点为3.61,大一下学期平均绩点为3.68,大二上学期平均绩点为3.79,上涨比率分别为:1.9%、2.9%。除卓越工程师班以外,其他7个普通班级大一上学期的平均绩点为2.39,大一下学期平均绩点为2.51,大二上学期平均绩点为2.58,上涨比率分别为:5.0%、2.8%。此外,年级绩点排名第一名的同学绩点也由4.18逐渐上涨到4.32和4.43,全年级不及格率由大一上学期的13.9%下降至大二上学期的7.4%。除学习成绩以外,同学们参加社会工作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普遍提高,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人次为例,材料学院2012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2011级本科生共参与66人次,而2013年度就达到136人次之多,参与人数同比上涨32.4%。此外,学生在卓越班动态管理机制的激励下,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机制的激励和促进下,全年级学生的学习绩点、科技活动及学科竞赛的覆盖面、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卓越工程师班动态管理在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创建优良学风、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杭卓珺,蒋毅.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43-146.

[3]颜世莹.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6,(9):56-57.

第11篇

第一条为加强水利行业的科技创新,促进行业技术升级,特设立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

第二条创新计划主要实施对水利建设和水利科技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有创新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社会公益项目的前期创新性研究。

第三条创新计划重点面向水利行业,同时鼓励水利系统外的单位参加。

第四条创新计划所实施的项目来源分为两类,一是部门选题,招标确定(A类);二是计划指导,单位申请,专家评议,择优确定(B类)。

二、组织机构

第五条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以下简称“国科司”)为创新计划的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创新计划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设立水利部科技创新计划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创新专家委员会”),受国科司的委托全过程参与创新计划项目的立项审查、中间检查及鉴定验收等工作。

三、项目的申请

第七条国科司于上年十二月底以前A类项目的招标通知书和B类项目的申请指南。

第八条A类项目的投标标书每年三月底以前报送国科司。

第九条B类项目应按其类别填写申请书,每年三月底以前由项目承担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如流域机构、省水利厅等)初审并择优向国科司申报,部直属科研院所和高校可初审后直接申报。

四、项目的评审和选定

第十条A类项目由国科司组织创新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评标,提出初评意见。

第十一条B类项目由国科司组织创新专家委员会成员分类进行评议,通过综合分析,择优选项,提出初评意见。

第十二条每年七月底以前由国科司提出项目计划,报部审定后正式下达。

五、经费的来源和使用

第十三条创新计划经费主要来源于科研经费,并争取其它经费投入。

第十四条项目的资助金额一般控制在50万元以内,为一次确定,分年拨款。

第十五条项目的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成本项目所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改装费、计算费、水电费,直接为项目服务的劳务费、调研费、差旅费、购买资料费、会议费和研究报告的印制费等,所有开支必须符合财政部的有关规定。

六、项目管理与监督

第十六条被批准的项目,A类项目由中标单位根据评标意见与国科司签订合同;B类项目由承担单位根据审批意见,填写项目合同书,原申报单位作为项目的保证单位,汇总审定承担单位填写的合同书,报国科司签订合同。

第十七条创新计划项目须于每年一月底前向国科司提交上年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工作计划报告。凡不按时送交报告的,暂停拨款;无特殊原因而不送交报告或发现计划执行不力又无具体改善措施,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均停止资助,以至追回已拨经费,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十八条由国科司组织创新专家委员会成员对创新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和中间评估。

第十九条创新计划项目的论文、成果报告发表时,均应注明得到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计划资助。

第二十条创新计划项目按合同要求完成后,应向国科司报送研究报告、工作总结报告、成果提要和经费决算表,并由国科司组织创新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项目成果的鉴定、奖励等按水利部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创新计划项目研究开发成果的所有权属水利部和承担单位共有。

七、附则

第12篇

1.1专业市场建立并运行了物资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市场、资金市场、设备租赁市场、电力市场、运输市场等内部要素市场。

1.1.1物资市场全矿所用物资由公司物资部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供应科根据矿下发的月度经营计划对各级使用单位进行控制管理,各使用单位以内部结算的方式从供应科购买所需材料。

1.1.2人力资源市场为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矿井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了岗位考核制度和人才聘用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来规范职工的管理,经常旷工、出勤不正常、违反矿有关规定的员工,进入矿人力资源市场,由培训中心进行劳动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

1.1.3租赁市场建立了租赁流程。各使用单位根据生产计划,每月26日前将设备用途计划以书面形式报机电科,由机电科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各使用单位租赁设备台数,编制租赁计划。月底按各使用单位所报设备租赁计划,结合下月生产计划确定实际租赁台数,核定各单位设备租金,作为计划设备租金费用。

1.1.4科技市场矿井始终贯彻“科技兴企”战略,不断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逐渐建立健全了内部科技市场运营机制,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煤矿每月从工资额中提取一定资金,作为科技创新项目收购及奖励基金,采取每月集中评定一次的办法,对科技创新项目和管理创新项目进行评定和收购,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1.1.5运输市场用车单位与提供服务的单位之间通过专用票据进行交易,并由市场办负责运输市场的运作和日常管理。运输市场的运作,改变了过去矿车使用混乱的局面,提高了矿车周转率。

1.2考核控制建立了生产经营目标考核制度。生产经营目标分解到相关科室和区队,并进行考核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落实,并对区队进行对标管理。

2内部市场化运行成效

第一,减少了材料费用和成本投入。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后,各市场主体自觉地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变为自己的费用进行管理。在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费用相对不变,超支就要减少收入,节约则增加收入。第二,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价格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生产节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者从以前的“被动管理”变成现在的“主动管理”;从以前的“事后分析”变成现在的“超前预防”;广大职工从以前的“要”变成现在的“我要干”;从以前的“要我节约”变成现在的“我要节约”。广大干部职工的“老板”意识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了“每个人都是经营者,每个岗位都是利润源”。第三,引入科学的市场管理机制,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周期逐步加长。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