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写作方法

高效写作方法

时间:2023-06-07 09:0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写作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效写作方法

第1篇

在小学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性指导,使他们掌握习作的步骤和方法,根据作文要求精心选择素材,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写作。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趣味性的写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养成善于观察、积极阅读的良好习惯,并坚持每天写日记,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使习作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习作起步阶段 写作兴趣 方法指导 阅读积累

在小学习作的起步阶段,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性指导,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进行创作,通过认真构思,写出寓意深刻的作文。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用心体验生活中的小事,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并能把对事物的体会和情感融入到作文中,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加强写作方法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小学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写作,往往对写作存在畏惧感,他们不知道如何下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他们掌握写作步骤,对写作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写作中,通过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范文作为模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时从模仿入手,掌握写作方法,学会如何组织语言进行写作。随着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语言和素材进行创作,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和要求进行写作。学生掌握了写作步骤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后,教师要加强习作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使他们在不断写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使他们喜欢上写作,在快乐的习作课堂上进行创作,推动习作教学的高效进行。

二、加强阅读教学指导,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

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有效方法。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较少,掌握的写作素材有限,在写作时经常会遇到缺少写作内容的情况。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分析课文中的语言使用方式,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并通过分析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和能力,促进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阅读,拓宽他们的思维面,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在从文章中感悟美的同时,让他们产生了要抒发自己情感的欲望,从而积极积极主动的进行写作,使写作能力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提高,实现高效的习作教学。

三、从生活小事出发,指导学生写真人真事

小学生在刚开始写作文时,为了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经常会采用编造故事的方式写作,由于不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件,写出来的内容缺乏情感,没有吸引力。生活是学生进行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和感受都可以写到作文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心观察,才能掌握事物的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有条理进行描述。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真人真实,从他们身边的小事入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使作文中既有对人和事物的描述,还包括自己对事物的情感和从事件中获得的体会和感悟。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进行写作,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找到丰富的写作素材,结合作文题目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写作,让他们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在习作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促进教学的高效进行。

四、加强审题指导,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审题指导,使他们学会审题,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写作素材,使他们写出文体相符的作文来。在审题练习时,教师给学生一些作文题目,让他们认真分析这些题目,了解题目的含义,并通过说作文的方式说出作文的提纲。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写作。审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的“题眼”,从“题眼”出发进行写作,使作文能够突出重点,紧扣题目。例如,《笑对困难》为题的作文,“题眼”是“笑”,用“笑”来迎接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向困难发起挑战。找出“题眼”后,学生的写作有了方向,让他们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

五、注重评价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需要对他们的作文进行阅读和评价,对学生在作文中所用的好词好句进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朗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对于在写作中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并在只有的写作过程中进行改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在评价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从学生习作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习作评价中。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评价方式中,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分析展示作文中的语言是否通顺、作文题材的选择是否合理、作文内容是否紧扣题目。在教师引导下的作文评价,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了评价中,通过评价掌握作文写作方法和构思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并有信心写出优秀的作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课堂教学能够活跃进行,使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

总之,在小学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探究,掌握写作方法,能灵活运用语言和素材进行创作,写出优秀的作文。在设计教学内容r,教师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让他们主动通过用心观察生活,认真阅读等方法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贻亮.浅谈小学生习作训练中激励方式的改进研究【N】. 发展导报,2016

第2篇

一、信息技术在写作素材方面的教学应用

优秀的学生习作,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素材,并对素材有进一步提取和凝练的能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初中生需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学习,课业负担比较繁重,在完成作业后往往难以有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生活的体验和写作素材的积累。即使能够通过布置任务,阅读课外书的方式对其进行要求,学生对于素材也往往并不感兴趣,因此导致无法深刻理解素材,从而做到活学活用,写出真情实感和独到的见解。

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则有所不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巨大的信息量使得初中生关注网络毫不费力,往往课间甚至用餐时间都可以获得很多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往往以娱乐信息,新闻实事为主,通过生动形象的网络用语表达(例如前段时间很流行的“偷菜”和“楼歪歪”等)和简短快速的发行方式(往往以各大社交网站的新闻头条形式引发某社交圈的讨论和转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并且绝大多数此类资源都能够反应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例如明星隐私,建筑和食品质量,甚至是物价金融等等。教师可以从网络词汇或网络实事入手,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这些新兴词汇背后的生活现象和社会现实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使得这些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和语言现象转换为深刻的作文素材,解决了学生素材难以积累、兴趣不够和作文需要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的矛盾。

二、信息技术在写作手法方面的教学应用

学生写作素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系统的写作手法和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往往作文会较为单调,不够深入。因此,写作方法的教学极为重要。一般而言,写作方法的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习作教学的主线。应当配合课文内容,首先讲解文中用到的比较好的写作方法,寻找其他的实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后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当堂训练,之后对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改进。但是,单纯的结合课本往往会使得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乏味,学生难以理解,且听课效率不高。因此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模式变革。

1.就写作技巧的效果展示上,如果利用影片片段的播放,大家讲座的普及,甚至是网络知名的文章赏析等多媒体形式,对同一写作方式进行多角度辨析,就能够使得学生对该方式的效果有深刻的印象,同时加深该方法的应用理解,逐渐潜移默化为自己所学。

2.就写作技巧的分析讲解上,一般会采取PPT的制作,通过通俗易懂,简洁直观的PPT课件,将审题,拟题,立意,提纲,开头等等写作流程进行反复强调,同时对议论,抒情和记叙等初中生应当掌握的手法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结合优秀的写作实例,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和对写作技巧的有意识的应用。

3.就写作技巧的课堂训练上,应当充分利用投影仪等信息技术,通过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和范文片段进行当场展示和表扬,并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修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态度,并及时改正一些不正确的写作方法,防止其形成恶性循环。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写作训练方面的教学应用

初中语文写作,除了素材的掌握达到有话可说,手法的理解达到条理清晰表达多样之外,日常的写作训练对于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写作的创新性表述非常有利。一般来讲,传统的初中语文写作课后训练都是通过日记的形式,由学生自由拟题,写出所思所想,教师批改后给出相应建议的方式进行的。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需要固定的时间,花费较大的精力,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流水账一般的作文;同时日记内容往往有一定的隐私性,难以进行分享。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后写作兴趣和写作效率,更改训练方法是课后训练的当务之急。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接口,各类日志型社交网站的充分发展给了学生一个新的展示平台。由教师的日志或博客作为核心,提供美文赏析,所思所想,日常评论等不同模块,为学生自然的交流和表达提供新的空间,是较为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辨析,选择网络上对学生的写作手法和观察角度都有一定启发的文章,放在美文赏析板块向学生推荐。通过学生的评论和交流,理解学生的看法,从而为纠正其错误观念,培养其人文素养,增强自我感知提供资源。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眼中的美文进行推荐并给出推荐理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高阅读兴趣,学会查找阅读资源,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学会将感受进行表达和共享,甚至是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讨论可以延伸到课堂上,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习惯。自主性的锻炼是信息技术对学生写作过程中最好的帮助。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最能直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就是写作,写作是语文知识的综合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下,加上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比较低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加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因为学习兴趣作为自觉学习意识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写作有兴趣才会有欲望去进行写作,才愿意主动投入到小学语文写作学习中,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激发。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一步便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采取做游戏的写作教学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告知学生游戏的目的、过程,并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学生就游戏过程进行探讨,总结在游戏中得到的道理,再鼓励学生用口述方式阐述游戏的过程,对于阐述优秀的学生给予最大表扬,对于阐述不够完整的学生也要以鼓励为主,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作。

二、合理运用写作材料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材料选择合适与否以及运用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果,而要想保证有足够的写作材料可以运用,就必须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多读书才可以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充实的材料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与读好书,采取课内结合课外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与自身年龄与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各种书籍,并且要坚持长期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的基础。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积累,告知学生要对身边的各种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学生在平常的生活或学习中做到了对事物留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便能够在有限的生活素材中挖掘出无限的写作素材。所以,在实际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带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写作时有素材可用。

三、采取合适的写作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言,如果没有掌握合适的写作方法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只有掌握并学会运用高效的写作方法,才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才可以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受到年龄小、认知水平低、社会经验少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会感到十分茫然,无法掌握文章的思路与结构,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来加以解决。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也就是对优秀范文加以模仿,模仿其中的写作思路、结构、格式以及布局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范文中的亮点逐渐转变成为自己写作的优点,使自己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合理,而且还能够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练笔,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话、造句、写日记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写作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四、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科学评改

第4篇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写作是学生一项最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可是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差甚远。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贫乏、学生作文无兴趣、无材料、无方法等有很大的关系。将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应用于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作文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为困境中的作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写作的思路

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是当今学生写作的最大难题。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空间狭小,感受到的生活内容单调;再加上教学手段落后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作文与生活之间往往存在着一条鸿沟。离开了生活的作文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得师生挣脱了课堂的羁绊,使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一元走向多元,从而开启学生作文的源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写作素材。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掌握大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社会信息,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培养他们的语感,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提炼写作素材。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启学生作文的智慧之门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生动活泼地传授写作方法,成功地激发写作兴趣,快速、高效地训练学生作文所必不可少的观察力、感受力、联想、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开启学生作文的智慧之门。

(一)优化媒体组合,加快方法传授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学过程简单、机械、死板、低效,课堂上往往出现台上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就打破了这一难堪局面,帮助教师生动活泼地传授写作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作文教学可快速传递教学信息、增大课堂容量。其特有的字幕、声音、动画等技巧可融枯燥的写作方法于生动的文本、动画展示中,有利于打破课堂沉闷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搭知识桥梁,巧传写作技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影视艺术和写作知识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主要是故事片)的同时自觉地学习写作方法,这对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故事片中加深对文章立意与选材,线索和顺序,过渡和照应,描写和细节等写作知识的掌握。

(三)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联想想象、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写作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积累之上的。简单的学生生活注定了他们很难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能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学生创作的热情之火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介入使得学生对作文有了稳定而深厚的情感,他们不再把作文当作包袱。写作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与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格意志等紧密相联。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写作意愿、兴趣、情感、习惯、表达欲望等情商因素的关怀。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并能成功地调动、提升写作热情,让学生的作文兴趣深化为一种内在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从而点燃学生创作的热情之火。

四、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优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无心也无暇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缺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写作激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音像教材以其生动可感的直观性和深刻的感染力为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心智、培养高尚的品德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各地名山大川的风光片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中外优秀影片”、“历史纪实”“中华名人”等音像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的理想教材;“时事新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现代媒体信息聚焦社会焦点热点,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张扬学生写作的个性之美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作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可有效地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并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需要,鼓励学生率真为文、为情造文、放胆作文,同时注重及时反馈,大范围、全方位地赏识学生创作的成功。以上种种做法有利于张扬学生写作的个性之美。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介入作文教学,能帮助作文教学插上腾飞的双翅,带领作文教学走出困境,飞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志蕊.信息技术与作文评改整合[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5.

第5篇

要: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也不断在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在作文学习上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使学生从无话可写到文思敏捷。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优化策略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语文掌握水平的角度还是考试分数的角度来看,作文的重量都是不能忽略的,长期以来,作文课都是师生的一个“痛处”,学生们想上又怕上作文课。一方面,作文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的作品不符合教材的要求或教师的标准,得不到教师的肯定,使学生们逐渐丧失对写作的兴趣,或为了教学要求敷衍成文,甚至有的直接去抄袭别人的文章,作文水平根本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些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来探讨一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兴趣,才会去认真领悟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探索高效的写作方法,进而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形成强烈的动笔渴望。在这种渴望的推动下,学生们不再把作文看成是挑战和压力,而是把它当做是一种乐趣的体验,更愿意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作品,无论水平怎样、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教师都应该认真的对待,给予学生详细的批改建议,与学生共同讨论还需要哪些改进,一定不要按照自己的标准一下否决学生的写作,扼杀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多写、多练就会不断的积累写作经验和技巧,而灵感的产生恰是经验沉淀后的瞬间发散,有了灵感后及时用于写作,长此下去,作文水平必然得到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初一的学生,教师应着重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以及指导学生打好写作的基础,而初二的作文教学重点,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1],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写作训练机会。通过初一的基础学习和经验积累,学生都能恰当的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文字的拿捏及观察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因此,教师要在作文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去练习多种题材和体裁的作文,如看图作文、书信、作文续写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方法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上的一些技巧,耐心指导学生,使学生逐步获得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创作来源于生活,那些知名作家写出的惊世之作都是在生活中萌发的灵感,初中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写、无话可说,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较浅,对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所以在写作的时候难以表达出让人感同身受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去感悟自己的所闻、所见,像自然界美丽的花草树木、生活中的助人为乐、学习中的经验总结等等,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觉与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不难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除了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还要引导学生多积累写作的素材,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自己在电视、报纸、书籍上看到的名言、警句或好的语言段落随时记到小本子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充实写作的空间。

四、实施高效的作文讲评手段

以往的作文讲评,多数教师是挑出几篇优秀的作文,让学生为大家朗读或者相互传阅一下,学生们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或许会感知到这些文章写的不错,可是真正哪里写的好、从中吸取哪些写作经验,学生们常常是摸不着头脑,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提高写作的水平,也不知道自己的文章究竟哪里不足且如何改进。所以,教师要开辟一些高效的作文讲评途径,例如使用多媒体讲评,多媒体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教师要善于利用它为学生提供更生动、更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可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做成电子文档,将作品放在大屏幕上,先让作者为大家朗读一遍,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文章中好的词语、句子及段落,并让作者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写作思路,大家展开讨论和交流,对于有问题的文章,教师事先与作者商量好后放在大屏幕上,先指导学生们挖掘文章的亮点,然后再客观的说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这种方式的作文讲评,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参与者,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弄清楚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总而言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作文水平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教师要有耐心和信心,肩负起教育引导者的责任,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实施高效的教学措施,真正提升初中作文的教学水平。

第6篇

一、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体现课程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读写结合对提升言语素养和落实课程本质属性的重要意义。

(一)对读写结合教学的理解及当前读写结合教学的误区

读写结合是指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将语篇结构的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写作知识的学习以及写作技能的训练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其写作技能和说话技巧;同时,通过在阅读教学中的说话、写话训练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能力,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融。

“读写结合”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多的表现为“读写两层皮”,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仅关注课文的理解,却只字不提对习作的借鉴意义,更谈不上所谓的“以读促写”;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丝毫不联系相关的阅读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另起炉灶、零起点式的习作教学,也谈不上所谓的“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以语言习得为本位,忽视了学生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提升;“读写结合”演变成“为写而读”,强调了技法的传授……

(二)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对语文课程语用价值的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实`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用”指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活动。语文课程中,“语用”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将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

1.读写结合能够全面理解“语用”,即引导教师由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通过适度、高效、可理解性的阅读输入,增加语文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的输入量,然后通过写作、说话表达,达到阅读写作互相促进。

2.读写结合能够有效落实“语用”,即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读写结合能够科学发展“语用”,即在价值取向上以提升言语素养为主,在课堂形态上以发展语言能力为本,在教学思路上以引导学生习得语言运用为目的,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

二、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训练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意识,下面就结合笔者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片段,谈一谈实践与体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记叙了作者在叶圣陶先生的指导下修改作文的事,表现了叶老做事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的品质,文中由于“我”的心境不同,对爬山虎的两次描写及感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习目标的设定中,要渗透写作和修改作文的方法,以及习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一)内容选择指向课程目标

由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中涉及写作方法,并且在课文后附上了习作修改的资料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关注到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一是在反复读书中自然感知。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 “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句话,启发学生以探究“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为线索,引导学生朗读文本的细节描写后自主说话,深入感受叶老的一丝不苟。读写训练活动紧紧结合学生的感悟展开与深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对人物的感受,从而指引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是在文本品味中自主感悟。如本文所运用到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是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逐渐感悟到的。在师生接读第十自然段后,教师问:你从这段中又学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学到了作家的平易近人、作家对作品一丝不苟;有的说学到了叶老对“我”的教育和帮助非常大……然后,师生接读:“一年以后,两年以后,十年以后……在我的眼前――(生: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想到叶老,我就会想到――(生读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小结: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感悟,通过有层次的说话写话深刻感悟人物形象,充分领悟“借物喻人”的方法。

三是在内容拓展中自我感受。课尾的拓展阅读中,教师设计练习:读叶老的《多念多改》,你又能学到什么?于是,学生怀着先前学习所蕴含的对叶老的崇敬之情,带着对写作的积极热情,投入到拓展阅读之中,学习运用新的写作与修改方法,实现了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合理衔接。

如此优化选择下的读写结合教学的设计,明确指向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语用的目标。

(二)资源整合观照课程目标

如教学中,一名学生说:“他(叶圣陶先生)还和‘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握手,我们之间的距离肯定缩短了不少。”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追问学生:“缩短了我们之间什么的距离?”结合教材、联系背景知识,学生的表达也越来越精彩――缩短的是年龄的距离,他快七十岁了,“我”才十三岁;缩短的是水平的距离,他是个大作家,“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缩短的是地位的距离,他是教育部副部长,“我”是一个学生;缩短的是心的距离,他与“我”一握手,“我”就不那么紧张了……

再如,课前教师与学生都查阅了叶老的资料,这些资料如何运用?课堂上当学生说到“这么大的作家还和‘我’握手呢!”时,教师适时追问:“是多‘大’的一个大作家?”学生相机介绍了叶圣陶的有关资料,这样就将阅读的知识与表达的内容有机结合,课外资料的介绍进一步促进了言语表达中语言与情感的升华。

如此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读写、读说训练,实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三)自主学习重构课程目标

第7篇

“读”作为语文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常用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从实践中归纳出了不少读法,尽管如此,我们也常看到,由于受“死记硬读”的影响和部分教师对“读”的片面理解,把“读”单一化,过份强调堂堂读、课课读、天天读,缺乏指导,占用了很多时间,效果却不理想。我们认为,“读”应该讲求效率,这样才能真正优质高效。那么,到底怎么读呢?

一、明白读的含义,了解读的任务

“读”,绝不只是单纯的“眼看”或“口读”,少了“耳、手、心”的“读”,那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是从生理上阐述了“读”的多重任务。读,只有通过人体多种感官一齐“运动”才能真正完成“读”的任务。

另外,“读”就是“阅读”,就是“看并领会其内容”。到底读什么呢? 1.掌握常用词汇;2.理解句子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课文;4.能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5.能读懂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只有明白了“读”的含义及任务,才不会把“读”误解成单纯的“眼看口读”,而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无效读书。不管你是理解性的朗读、默读,还是培养表达、思维能力的复述性阅读,还是为读写同时服务的背诵式读,最重要、最需要强调的都是“心、口、手、耳、眼”等同时到位的多感官多任务的阅读。

二、分清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地读

学生不同,应有不同的阅读要求。由于学生年龄、年级、水平、能力的差异,阅读上不能搞“一刀切”,以防止阅读教学中的“乱读乱教”现象。因此,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要求应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初读:弄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再读: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三读:归纳自然段段意,初学给课文分段;四读:质疑问难。加强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练习,领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怎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方面的意图,学会初步分析、概括。只有遵循“不同学生,不同要求,循序渐进”的阅读原则,学生才能“读”出不同水平,从“读”中得到不同的知识。

三、确定读的内容,弄清读的目的

教师要准确定出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要读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读”,再让学生默读、朗读、背诵,就一定能“读”出名篇文意,“读”出佳作写法,“读”出做人道理。我们认为教材中下列内容需要采用不同方法多读多诵,“读”出文章的本色。1.重点句段要多读,从读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深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入读,体会句子暗含的意思;3.感情强烈的句段和总结句段要齐读,唤起学生思维与文章感情的共鸣;4.课文巧妙的构思、感人的情节、优美的词句要诵读,以加深理解,积累词语,体会作者用心,学会其写作方法;5.人物语言、对话要议读,在边读边议中深入分析人物的隐,了解人物的内心,概括出人物特点;6.对景物的描写要品读,以体会景物描写对中心的衬托作用;7.结构相同课文的首段要引读,让学生分清层次,体会写法,总结写法,学会写法。

我想,明白了以上读的道理,在教学中适时实施,时时在意,效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828200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

第8篇

生活因网络更精彩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被每一个人所认知,有了网络,生活变得更精彩了。

老爸要出差了。我们就先去网上订购机票,再到‘中国气象网’ 查寻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和室外温度,好准备要带的日常用品和换洗衣物。再到当地的各大酒店、宾馆的网站看看,比比哪家宾馆服务周到又实惠。然后去电信局申报一部“全球通”。最后,带上QQ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样就能与公司或家人随时随地联系了。只要这样用网络把老爸“全副武装”,他出差又方便,又高效,用不了几天就把要办的事儿办完了。

我在做作业时遇到了问题。到网上,把题目输入电脑,不到2分钟的时间,和我远隔千山万水的网络教师就给了我正确的解答。写作时,没有灵感了,就去网上看看别人的优秀文章,去借鉴其中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材料。

我把自己放到了网上。我为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个人主页,里面放上我的档案、随笔、优秀文章,还有我的收藏品,我喜欢什么就放什么。还可以在我自己的论坛中和其他的同学、朋友、网友进行交流。

我把我们班级也放到了网上。同学们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里看到班级的近况和班会上拍下的照片。同学们还可以放上自己的优秀文章,发表自己对班级工作的看法。

在网上,你可以实时了解新闻。比如前一段时间的美伊大战。而你不用亲自前往阵地,在家里就可以知道目前的战况和战争时的场景。5分钟前,美国发射了一枚导弹。而现在,你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导弹的发射情况。

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了,让你我与世界更加贴近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第9篇

一、作文教学序列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序列,是一个数学概念,是指被排成一列的对象(或事件)。通过序列固定整个序列中每个元素的位置。这中间元素之间的顺序至关重要。

作文教学序列是指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全过程的科学安排。高中作文教学序列是指在高中两个半学年(高一到高三上学期)中,对作文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安排的先后顺序,也是学生实际训练的先后顺序。它包括:先教、学什么文体,后教、学什么文体;同一文体中什么知识靠前安排,什么知识靠后安排;训练时如何体现新学知识和旧有知识的联系等等。

优化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客观的教学实际,对现有的苏教版编者给定的序列,进行保留、增补、舍弃等优化重组,从而形成一个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教学实际的合理而科学地安排教学和训练的序列,以期达到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作文的教学的课堂成为真正有效、优效的课堂,走出“少慢差费”的教学误区。

二、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目标

在现有苏教版作文教学序列的基础上,探讨出一套符合高中生写作认知规律和高中教学实际的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并试图通过这一优化后的较为科学的序列,使得学生从高一至高三作文实行科学有序的指导和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训练层次,从而打破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无序性、低效率的瓶颈。力图通过整合资源,形成目标明确、训练有序、层级递进、操作性强、实用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在校本教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推广,为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提供参考。

1.构建科学有序的作文训练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各学段写作目标的序列研究、各学段写作内容的安排与落实、各学段写作技巧的训练安排与研究、思维训练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研究等。

2.构建科学有序的写作技巧训练体系。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审题方法、拟题方法、构思方法、开头方法、结尾方法、写人技巧、叙事方法与技巧、写景方法与技巧、说明方法与技巧、议论方法与技巧、抒情方法与技巧、常用应用文写作方法与技巧、修改方法等。

3.建立学生作文的评价系统――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

4.切实转变教师对待作文的观念和行为,增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意识。

5.学生生活与写作紧密联系的研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绘生活并高于生活。

6.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序列训练,每个小组各有侧重,力争达到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三、作文教学序列训练途径

一是梳理现行苏教版教材设计的“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包括文体、写作技巧和方法、训练的角度、重点和难点。然后对照“课标”和“大纲”看看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应该有而没有的,哪些是不应该有的却有了的。二是按照高一训练记叙文的总体思路,对各个知识点按照由低到高、由难到易进行重新排列,调整序列混乱的,补充序列中遗漏的,删去序列中多余的。三是将梳理和整合好的序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实际的教学,再次甄别,使知识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训练的序列更符合课堂实际。这样通过至少两轮的交叉实践,真正形成一个优化后的作文教学序列。

从学生写作认知规律的角度,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说明”,针对高中语文作文课教学实际,做到尊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变零散的单项指导为系统的序列化指导,注重次第有序,训练有节,承前启后,跨度合理,使高中作文教学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作文教学有效、优效。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阅读;教学

阅读与写作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对于写作一般较为排斥。事实上,课外书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师学生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为写作带来的促进作用,通过进行有质量、高效的阅读来促进写作。

一、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教育家李镇西说:“没有一点的阅读量,谈不上中国的教育,更谈不上写作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写作能力与阅读量有很大关系。

(1)阅读对写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多读书,当语言知识、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才会写出好文章。(2)写作对阅读也具有一定的深化作用。写作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可以帮助深化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总之,阅读可以帮助语言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特色。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强化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如何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写作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深化思想,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指导学生多读、多记,积累语言材料

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五到六本完整的书,阅读材料选择一定要注重内容丰富与寓意深刻,可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语言上受到熏陶,并且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杂志。报纸杂志时代气息浓厚,与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需要进行以文学材料为基础的读后感、改写、评论等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练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再现能力、阅读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将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捕捉写作素材,充实内容

在初中生作文中,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教材文本、课外读物不少都是名家名篇,其中有不少锦词佳句,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文本的写作信息,从而丰富写作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阅读中,要善于捕捉文章精彩亮点,以读促写,从阅读中寻找情感的共鸣处,联系实际生活,拓展写作空间。例如,曹文轩在作品《草房子》中的一段:“太阳暖融融的,满地的紫云英,正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大地上堆起厚厚的绒绒绿色。其间,开放着的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正向四下里散发着甜丝丝的香味,引得许多蜜蜂在田野上嗡嗡欢叫。”曹文轩景物描写功力深厚、手法高超,常采用视、听、嗅、触多种感觉综合运用的方式,从形、色、光、声、味各种形态,细致逼真地描摹自然景观,具有真实的现场感。这样的作品对于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借此亮点,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寻找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写作明白感官结合、细节渲染对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有何帮助,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匠心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汲取写作情感,丰富立意

教学中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观察与理解文学反映的生活,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全面地看待人与物的命运,让学生能深入到“人”和“物”的背后去体悟情感、感悟道理,区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初中生的好奇心、创造欲望、模仿心理都比较强,不会仅仅满足于文本鉴赏,受优秀作品的启发,他们会产生再现文学作品,并对文学形象产生再创造的愿望。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通过这些作品的主旨对学生从文章立意方面进行指导,通过借鉴优秀作品,从文章立意出发,启发学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使作文的立意更富有内涵,充满阳光。

(3)领悟写作方法,学习技巧

除了扩大阅读量之外,想写好文章,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整合素材并灵活运用,使得作文能够条理清晰、内容集中、生动有趣。写作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素材为依托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再指导学生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变换写作技法进行修改并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合于素材表达的最佳技法,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①阅读可以借鉴作者写作技巧,提高文章水平。写记叙文时,为使情节在明白、通顺的前提下,平添几处“精彩”之笔,常常需要用到不少的写作技巧。例如,张宏散文《姑苏看水》,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从作为一个北方人“讨厌水”,到渐渐喜欢上水,仿佛姑苏的水有了灵性,这种表达手法深化了感情。在为学生解读作者写作技巧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经历,并且用上先抑后扬的手法。虽然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还是倾向于选用了以前曾写过的素材,但因为有意识地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效果比以前好了许多。

②还可以借鉴描法。例如,在阅读茨威格刻画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教师》等文章之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训练;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有关暴风雨恶劣环境的描写则是突出主人翁勇敢坚强的重要铺垫,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可以明白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行为思想,从而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进一步强化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念。

通过针对不同的阅读题材,教师要进行以下工作:

在阅读之后,需要对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可以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立意新颖,构思更美。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要自主揣摩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与得分策略。首先在立意上,学生应该结合课外阅读的内容,充分挖掘与题目话题有联系的文章,从而提高立意、寻找灵感,在拟题的同时突出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围绕话题自然开展。

在内容写作上,教师需要结合优秀文章帮助学生明确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通过解读优秀作品,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学习名家如何精心选择文章材料,如何在文章关键地方进行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此外,在话题作文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将平常事情写出新意。例如,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理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针对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而这些都不乏优秀案例。初中生生活阅历浅,而课外阅读则是很好的扩充作文素材选择的途径。在进行写作指导之后,学生进行写作,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创新,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且选取例文分析,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进行课外阅读,坚持读写结合,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完成知识的积累,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在读写的巧妙结合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不再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难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力强.浅谈阅读和写作的关系[J].教学世界:下,2009(04).

第11篇

【关键词】 阅读 语言输入 内化 写作 语言输出 整合 双向双效教学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中,常常把阅读与写作分开训练,使得两个模块的教学都力不从心。鉴于此,我再次对《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考试说明》进一步研读、探究,重读了《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以“每分钟50-70个词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其中还强调英语教学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达到大纲中对读与写的要求,我在备课时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阅读似水,写作似盐,让二者融化成盐水般浸透在教学中。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写作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写作的必经渠道和重要方法。只有通过成功而有效的输入,即阅读吸收,才能激活并拓展学生的输出潜能,即写作思绪。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英语课本中的阅读素材或利用广阔的阅读空间,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整合,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实现提高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并举的双向双效教学。

1. 语言输入――内化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核心是:学习者接受的语言必须是(1)可理解性输入;(2)输入包含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输入的可理解性是通过简化输入语及上下文或超语言线索达到的。没有语言输入就没有语言习得。

教师的最大职责就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通过写作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相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能立足于课本,大量阅读,并把阅读中所吸收的语言知识内化,再通过写作训练输出语言,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阅读与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将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材料悉至我所呢?

首先,我重组了高中英语课文,归纳话题,建立词汇系统。我尝试着把高中英语全部课文和阅读材料按话题重组,即把几个相近或相关的话题整合成一个高一级层次的话题单元。话题是语言反映世界的范畴,相当于文章中的题材。同一话题并与之相应的体裁中会出现频率高的语言、时态、写作方法以及典型语篇结构。而能基于课本将话题重组,可以降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控的难度。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中指出,教科书所编写的阅读文章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言法则的剖析室,是文章体裁的示范本”。那么,我们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借助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教学生主动进行阅读与写作知识的积累,学会学习以驾驭阅读,驾驭写作。

就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模块内容,笔者重组了人物传记;外语学习与教育;娱乐、探险与难忘经历;运动、饮食与医疗卫生;历史、地理与生态环境;科幻、媒体与广告等模块。重组后,通过归纳、剖析同一话题的语言,形成一个同类意思的“词典”。这样,原本孤立的词语被囊括在同一话题语义范畴中,词与词之间有了意义上的联系,构成“语义网络系统”,它很便于词语的储存、检索和提取,从而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数量,教学中要注重阅读技巧的渗透。18万单词的课外阅读,若以每年用于学习的时间300天,每篇文章300个词计算,每学年需要阅读600多篇课外文章,平均每天至少2篇!这显然对我们的阅读量和词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整个高中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并要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据此,除学习课本课文材料以外,第二项任务为习惯性地阅读课外材料。尽量多地进行课外材料阅读就是要把学生的阅读视线从课文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和生活空间去,让学生“课内接课外,课外接课内”养成良性循环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话题语言,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结构,语言功能促进自主阅读技能的培养,加快阅读速度,从而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和信息量。整合后,通过二次学习某一话题的语言、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语篇的逻辑结构,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材料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但是,课外阅读材料需要老师备课时精挑细选,使材料与话题内容相关联,难易度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情况下高效地阅读、写作、倾听、表达、观察及判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无论课内课外文章,都能把握好阅读速度,理解深度和理解的精准度,最终旨在让学生能从篇篇文章中悟出别人的表达思路、方式、方法、技巧,夯实阅读技能,服务于写作发挥,为自己的写作做好技术上的铺垫。

2. 语言输出――写作

Swain (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认为:只有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输入语言的消化和理解,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他认为可理解输出有三个功能:(1)注意/触发功能;语言输出促使二语习得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部分语言问题,进而可以触发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或获得新的语言知识的过程。(2)假设验证功能:二语学习者可以把语言输出视为是验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新假设的途径。(3)元语言功能:二语学习者使用语言在语言交际中对语言形式进行协商。

写作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评价重心由学生掌握了什么,转向学生能够用掌握的内容表达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输入能力与写作输出能力应该双向融合、并重。通过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为:

2.1整理语篇结构,形成写作模式

了解了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通过从课内到课外多篇相同话题文章的阅读、学习、整合,在阅读基础上先归类,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相关话题的词汇、表达方式,就拥有了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同一话题有可能属不同体裁,而写作方法与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在阅读复述基础上可以进行阅读缩写,阅读仿写,阅读改写,阅读续写和阅读创写,实现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

2.2归纳写作方法,进行技巧点拨

将文章分门别类,学生也更容易理清某一话题文章的脉络,把握住阅读同类文章的要诀,提高阅读能力;并熟悉话题写作模式,综合梳理某一话题的词汇、固定搭配、常用句型及叙述方法以形成写作策略,提高布局谋篇能力,课本内容是语言学习的精髓,尽量避免学生背熟的成品句派不上用场之尴尬,让阅读服务于写作,表述自然流于笔端。尽量注意到增色点,可使所写文章更像地道英文,避免汉式英语的生硬。

3. 结束语

总之,阅读与写作同步教学,多层次同步提高,应循序渐进。从课本内容着手,由旧到新,由知到不知再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螺旋上升,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充分利用了基础性资源;按话题内容,把阅读与写作教学合二为一,使两者相辅相成,避免了阅读与写作切割教学的枯燥性。英语阅读与写作相依相从,以阅读为写作的热身基础,以写作促进阅读的内化过程,读写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能立足于课本,涉猎大量阅读内容,并把阅读中所吸收的语言知识内化,再通过写作训练输出语言,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振起, 李凯源. 大学写作[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2] 王春花. 试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 北京第二外学院学报, 1998.

第12篇

一、 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一)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 通过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必须广泛地阅读。农村的小学生所处条件有限,脑海中的词汇单一,往往表达不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到图书室借书阅读,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每次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推荐学生选择好书,然后再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成果汇报”活动,在活动中把自己的“采蜜本”拿出来相互交流、欣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树立读书信心,享受读书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作文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 坚持以“说”促“写”,稳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教师利用每天10分钟的早自习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

三、 重视作文的评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写作文难,批改作文更难。”详细批改,工作量太大而且效果也不好;简单批改,更怕收不到一点效果。那么如何批改作文才有效?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让作文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效果不错。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互改,笔者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过程中,学生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又在自改中尝到了“成果”,教师也可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而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师生交流情感,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提高了。

四、 模仿入门,例文作文教学法

有人提出,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在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笔者对此非常赞同。如何做到“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呢?这就要发挥例文的强大作用。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例文作文教学法,现用一具体实例来谈谈。题目“某某人二三事”。事前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这类例文,然后运用多媒体将它们逐一出示,对每篇例文条分缕析,重点放在讲解例文特点,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人物特点选事例,最后把所有例文概括成四类结构。由例文的讲解指导,生成指导方案。

这种例文作文教学方法在小学作文训练的初、中期非常有效,它可以运用在每次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上手,但这种方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五、 题材拓展

农村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这和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形成矛盾。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正是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关键。笔者的“新闻引路”习作模式摸索了四年。

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绘声绘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教师有必要参与其中,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集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成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让笔者尤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