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道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较早。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是促成中国商业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是古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古代商人本身的道德自律也是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道德随之而生,并在商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公认的传统商业道德,影响和制约着古代商人的经营理念和实践活动,对现代商人的经商活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原因,对于新时期继承古代商业道德的优秀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道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在儒家经典的道德设计中,“义”、“信”、“和”的观念渗透到传统商业道德中,对传统商业道德的构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作过充分的肯定,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过高度的概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这种逐利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而漠视一切。“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无论是其创始人孔子还是承其衣钵的孟子、荀子均对之推崇备至,分别作出了“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以及“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的阐述,这种传统的义利观也深深地影响着商人,历史上“义商”的出现即为明证。素有“商人鼻祖”之称的越大夫范兹“富好行其德”,“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史记·货殖列传》)此乃先义后利之典范。历史上商人之“义”有时还升华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精神,春秋时期弦高稿师救国;汉代卜式多次捐金抗匈奴;明清晋商、徽商以及近代大批商人,在国家遭外敌人侵、保家卫国中义举不断,将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推向了至高的境界,为后世商人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些行为无不受传统义利观的影响。
传统道德规范之一的“信”是协调和处理传统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也”(《论语·为政》);“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普通人尚且如此,从商业行为中获利的商人更要讲诚信,荀子说:“商贾敦息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在传统商业道德中,“诚信”无疑被看作是商家的立足之本,是能否经商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与以契约法律为前提的西方商业文化相比是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在中国有一大批儒商凭借“诚信经商、童史无欺”的经营理念而久负盛名。有“江南药王”美誉的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的“戒欺”匾,朝着里面,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文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该店由于药品货真价实,质量上乘,所以生意兴隆,名闻遐迩,深得消费者欢迎。
古人非常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成为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至高境界。孔子讲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及荀子讲的“得天时、地利、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王霸》)都是“和”思想的体现。在这样传统道德环境影响之下产生的商业道德更加视“和”为根本的经商法则,广为流传的生意经如“以和为贵”、“买卖不成仁义在”、“和气生财”等都是对这一思想的传承、发扬和具体体现。对商人来说,“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经商的一种手段,一定要贯彻在生意的全过程中。商业中的“和”要求商人在与顾客的
商品交易的过程中秉承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其周到热情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主动创造出温暖和谐的氛围,使顾客获得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清代杭州盐商周世道在向其子传授生意经时说:“居家以孝友为本,处世以和平为先。”(《抱经堂文集》卷29 )这其中包括了从商要和气为先,因为和气才能生财。
二、古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早期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商代移民重商的观点已得到公认,以至于把这一行业用“商代”之“商”来命名。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已经成为“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阶层之一。商业产生之后,为了规范买卖行为,协调买卖双方利益关系,引导商人的经营活动,确保商业健康发展,用来约束商业行为的道德规范由此而生。由于早期“工商食官”的特定现象,商业行为由官方统一管理,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设立了司市、质人、窿人、青师、贾师、司蔬、司稽、青、肆长、泉府、司门、司关等一整套职掌专门管理市场和贸易。
“司市”一职为市官之长,其职责已涉及到市场管理以及对商人行为限制监督的许多方面,掌管听断市场的争讼、指导经营、(掌管有关的)政令、刑罚、度量单位和禁令等。其中,质人“同其度量”,即统一市场上度量标准,青师“平其货贿”,使各肆货物的价格公平,“凡同货贿,以玺节出人之。”官方对市面上流通买卖之商品质量数量严格把关,发给玺节,表明商品允许流通,引导商人的商业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以贾民禁伪除诈。”禁绝伪劣商品,打击欺诈从商行为;遇有严重情况,以刑罚禁之,“以刑罚禁暴而去盗”是也(均出自《周礼·地官·司市》)。此后,历代无一不设此类官职。“司市”等此类官职代表官方介人商业活动中,担负起组织、监督、管理商业行为之责,维护了正常的商业秩序,有力地促进了商业规范的形成,对商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了引导作用,为商业道德产生、发展并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外在保障,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商业道德。
三、古代商人的道德自律
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大环境的影响,而商业道德的主体一商人的作用不可不提及,商人的道德自律也是传统商业道德形成发展的内在因素。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商人体认到:获得买家的认可,才能维持长线效益,这是立足商界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一点要求卖家秉承优秀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交易,从而得到买家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形成商人所期望的商业行为的良性循环。如,明清时期各行业为增强商业竞争力,维护共同的利益,商会、行会自发组织起来,并制定了全面可行的行规、行约。这些规定多为道德层面的约定,对商人群体具有超强的约制力,要求商人谨遵不悖。违规者将受到来自行会乃至社会、家庭的道德舆论的强烈鄙视和谴责,他们在祟尚道德的中囚社会是难以容身的。这些行规是传统商业道德的重要补充,同时也起到了促进传统商业道德完善的作用0
【关键词】以义制利 晋商 徽商 商业道德晋商、徽商是我国历史上两大成功的商帮。他们对当时乃至近代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人说“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也有人说“无徽不成镇”,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晋商、徽商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分析其特点,从而了解到其对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晋商,泛指旧时的山西商人。山西人善于经商。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元朝时“太原到平阳(今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入明时,平阳、泽州(今长治、晋城)富豪甲天下。尤其在明清以来五百年间,晋商的发展达到鼎盛,不仅是中国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而且也是国际贸易中一大商人集团。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独至有此历史、有基础又能继续发达的山西商业,鄙人常以自夸于世界人之前。”以义制利是儒家思想的内核,晋商主张见利思义的思想,是重信义的一个群体。近代名人梁启超就曾经说过:“晋商笃守信用”历史上,山西商号信用卓著,贸易双方产生了一种由信用交易产生的特殊结算形式――标期。太谷为全省商业中心,标期每季一期,届期结算旧债,再生新债,有借有还,体现了商人与主顾间建立的互相信赖关系。过标之期,名商云集,“通衢为之狭”。倘若有人不按规定执行,就要受到所有商号的指责,并采取一致行动,中止与他的贸易往来,让他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晋商中有许多深孚众望的商家,“舞弊情事,百年不遇”晋商王文素经商和余年,经营活动十分成功,可以说是“富比诸侯”,他总结其经验为:“夫商与士异术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各以清修,各守其业。”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关于信誉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晋商在商号号规中均有“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诚信仁义,利从义出”等规定。可以说,晋商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成为晋商价值观的核心。正因晋商以诚信为准则,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以诚相待;销售商品,货真价实,绝不缺斤短两,故1888年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经理回国前,对晋商评价非常高:“这25年来,汇丰银行与晋商做了大宗交易,数目达几亿两之巨,但我们从没有遇到过一个骗人的中国人。”
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在中国商界称雄数三百年。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同样遵循着以义制利,诚信经商的准则。徽州是著名的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故乡。徽商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其文化内核。他们认为:“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朱子之风传子若孙也。”在商业交往中,形成了以诚待人,以信服人;薄利竞争,甘为廉贾;宁可失利,不可失义;注重质量,提高信誉的商业道德。据志载,徽人“家居为俭啬而务蓄积”,然而在社会之公利面前,他们往往变俭啬为慷慨。抛千金而不惜。明时,有婺源桃源乡人詹景端,经商运米四千二百石至饶。时值岁歉,民饥饿,景端尽捐其米以济,活人无数,江右人勒石铭颂其德。朱熹说:“亡诓欺诈不诚,信是个人所为之实。”正因为徽商遵循这种义中取利,诚信为本,追求正当商业利润的经营思想,所以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和弥久不衰的盛名,被人称之为儒商。徽州“地杂瓯骆,性刚强,君子务为奇行高节,而羞不义。……冠冕之伦,多尚气节,矜取予,有唐风瞿瞿之意”。徽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信誉甚高,是与他们注意自己的形象,讲求职业道德分不开的。朱熹说:“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徽商在商业交往或人际交往过程中,能从仁义道德出发,坚持“不贪,守信,不欺”的原则。徽商在经营活动中还总结出“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买卖公平天经地义,童叟无欺成信为本”等有关诚信的谚语。徽商中大贾往往善于将书中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如徽商舒遵刚说道“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徽商李大皓也说:“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徽商在实际经营中也都力行着诚信的思想。如清末胡开文墨店发现有批墨锭不符合质量要求,他发现后立即令所属各店停止销售此墨,并将流向市场的墨高价收回,虽然损失了一批银子,但赢得了好口碑,生意日益兴隆。休宁商人刘淮在嘉湖一带囤积粮食,在大灾之年,他没有大捞一笔,而是将囤粮减价售出,海设粥棚赈济灾民,他的义举赢得了百姓的信任,生意自然越来越好。徽州巨富胡贯三为自己定下“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基”的十二字准则。在其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取利”的商德,故其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江南之大首富之一,在其致富后,不忘造福乡里,恤灾扶困,修桥补路,修建书院,他乐善好施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徽商大贾胡雪岩经商更是以义为本的典范,他并设了钱江义渡,捐输赈灾,重价收回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等一系列义举,使他赢得了商业信誉。胡雪岩在其书中提到“大凡药之真伪难辩,至丸药散丹更不宜辩!要之,药之真,视心之真伪而已,莫为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可不慎料。”胡雪岩反复强调货真价实的重要性,可见其重视程度。可以说徽商“以义制利”,“诚信经商”的思想是他们在长期经商实践中的总结。正因徽商在商业活动中,重视信誉,以义为根本,故当时上至朝廷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乐意把存款交由徽商经营生息,其他商人也愿意与徽商合作,从而使徽商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明清晋商与徽商都是中国商业史上占主要地位的商帮。他们兴起,发展与其在经商过程中严格遵守诚信经商,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马可波罗行记.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乾隆年间.太谷县志.
[4]李梦阳.空同集.卷44.
[5]清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序.
[6]婺源县志.
[7]朱子语类.卷6.
[8]江南通志.舆地志.
[9]论语集注.卷2.
事实上,销售人员每天都会面临许多暗藏着道德陷阱的局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你的销售队伍识别和处理这些陷阱?
从销售人员个体的角度来看,接受特殊的商业道德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销售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常常独自奔波在路上,独自面对客户谈判,因此他们碰到棘手的道德麻烦时常常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和道德标准,需要当场面对客户解决,同时还要保住生意。
因此公司应该敏感地意识到,销售人员需要在路上工作,他们需要更强大的支持力。事实上,销售队伍的道德水准,其根本在于管理层必须具有强烈的遵守规范的意愿。只有管理层严格、持续地遵守这些准则,销售人员才会明白商业道德乃销售的首要条仵。
建立道德规范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企业的培训课程中强调价值观和道德观,包括对新雇员、销售管理层以及销售技巧的培训。而NotreDame大学的做法也可以带来启发,他们在销售课程中开设了道德规范“专题研讨”,他们认为需要提醒现在的销售人员:要在商业道德的范畴之内去营造氛围、达成销售。
在过去,企业和社会对商业道德的规范多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销售本身的普遍真理,比如不要夸大其词,过分承诺;另一些是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殊规范,比如制药行业的
伦理规范。而对销售中“灰色地带”的暴露比较少,包括那些并不触犯法律,但是会损害企业和销售职业性的做法,比如滥用报销费用的权利;维护客户关系中过度的承诺和销售,过
少的信息告知;竞争关系中的贿赂和商业间谍;同事以及上级关系中的恶意中伤;等等。
如果公司能建立章程将以上这些“灰色地带”划分和解释请楚,那么就非常有助于销售人员保持清洁的职业生涯,比如当他门面临无理要求时,只需告诉对方这是公司不允许的。
而这样的规则显碍尤其重要,因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诱惑正在使销售人员的精神日益脆弱。尽管道德规范早在大约35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但这些看似基本的道德准则却成为人类可望不可及的境界。
一、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
诚信是一个道德概念,就是诚实、守信的意思。诚者,信也;信者,诚也。两个字本是同义的,但根本之义在于善心,也就是北宋大儒张载所说:“诚善于心之谓信。”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契约形成信用关系并不等于就有了道德的诚信。因此,这种关系只是在外部经济利益和契约法的强制下形成的,其动机和目的是为了增值的货币,即马克思所说,其“动机和决定的目的是把G转化为G+AG”。在这里,资本的动机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对资本所有者个人发生的作用,就构成了资本所有者个人意识中的动机。撇开这个经济人的头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在履行契约的实践中,当事人在追求交换价值的同时,以各自的意志成善于心,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那就表现为当事人应有的诚信之德,也可以说是出于良好的道德。诚信作为道德规范的本质,在于道德主体的心善、品德正。
诚实、守信是指主体的主观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它体现为主体内在的行为动机和良心。作为个人的主观意志,订立契约,但是由于个人的主观性和任性,仍然可能在信用双方的心里埋藏着失信和不法,信用的实现仍然可能受到破坏。所以,即使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信用制度,它本身也还是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会有力地推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运转,保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即用剥削的办法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更大的赌博欺诈制度。所以,有了信用制度也还要重视道德诚信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市场经济,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诚信短缺问题急需解决。据调查资料:目前我国企业之间逾期应收款平均比发达国家高约20倍。在多年订立约40亿份合同中,完全履约的只是一半。经济纠纷案件占去了法院工作量的半数以上。至于经济交往中的种种不守信用的行为更屡见不鲜。存在这种状况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但是,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道德经济,不是必须讲诚信的,而是一刻也不能停止诚信的调节器。世界上所有的大企业、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一个基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在企业和顾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国家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诚信关系,以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取得了广泛的、良好的信誉。这就是我们加入WTO所面临的挑战。它告诉我们:解决好社会诚信问题,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道德是一种资本性
道德是一种关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中,学者与投资者已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在一定的条件下,道德因素一旦渗透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资本在周转中所实现的价值增值比道德缺席的情况下所实现的增值要大得多,并且这种增值的可持续性也同样要大得多。这种情况,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期望。现在,这种道德投资正日益成为一个普遍的现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本身并没有实现价值的增值,而资本之所以被称为资本,恰恰就在于它能使自身增值。所以说,道德是“动力”生产力,是一种资本并具有了某些特点。
道德作为一种理性因素,在参与经济运行时,能促成价值增值,形成剩余价值,这一特点与管理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某些类似之处。由于道德因素在经济运行中不是以有形的实物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无形的运作因素,因而也有学者把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因素称为“理性无形资本”。但它并不是资本实体。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性因素,在经济形态中,经济行为都是从属于社会权威的道德命令的,它所反映的是人类属人的理性信仰及其超越性的终极关怀。良好的道德环境给经济带来的效益乃属理所当然之事,很少有人为此问为什么或应该怎么样。但这并没有抹煞经济运行领域中道德因素的特殊作用。于是,呼唤道德就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共同的话题。
从发生作用的方式来看,道德的资本性特点是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它必须借助并依附于资本且借此参与经济运行。资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物资资本表现为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本,而人力资本则可以表现为劳动者的经验和受教育程度等,这与资本中的技术一样是无形的。道德的资本性特点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并在经济运行中确实起着作用的“无形的存在”,这和诚信的相同点是发生的作用都渗透于资本的运行过程中,作为一种参与因素而实现价值增值。可以说,道德的资本特点是不能离开资本而存在的,但它又不完全依附于资本。道德本身在这种正效应的经济过程中得到了强化,而不是增殖,实现超额增殖的是资本。与资本产生剩余价值不同的是: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剩余价值只能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然而道德的资本性特点在经济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得到体现,即不论是在哪个领域,只要投资者的手段与目的合乎道德的要求或能满足人们的道德期望,他都能得到超出投资――利润的运作模式得到的利润。与资本的有限性相比,具有资本性特点的道德是一种无限制资源,它永远不会枯竭。
三、诚信和道德不是经济规律
诚信属道德范畴。笔者认为不要单从诚信主体的主观方面去理解诚信,不能只把诚信理解为道德的概念,否则社会缺乏从客观的经济规律方面对诚信的把握。但是,也不能把诚信和道德说成是客观经济规律,否则就会模糊道德诚信与经济的区别。
有学者认为:诚信和道德是经济规律或带有经济规律性。其根据是恩格斯的一段话。这段话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然,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其实,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诚信和道德不是现代经济规律。
《苦行僧的寓言》一直被认为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最经典的管理文章之一,这篇文章也成为世界许多大学商学院管理课上的讨论案例,被载入有关道德的多本案例书及教育片中,更为甚者,它成为在美国红十字会和AT&T等组织道德培训中必讲的案例。这篇文章之所以得到如此的评价和重视,是因为它从一个简单的人生故事折射出许多哲学上的思考,无论个人和组织都会不停的遇到类似于这个故事中的几个人物的选择,我们清晰的发现,这些选择都与一个命题有关――组织和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问题。
释义价值观
我们谈论价值观,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观。从哲学意义来讲,价值观就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客体的总的、根本性的看法,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抉择依据。这里的价值主体就是我们每个人及由人组成的组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样对于由人组成的任何一个组织在成立之初,都应该有一个组织的共同存在目标和价值判断,这就叫价值观。价值观就像前进中的路标,没有它,每个人便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方向,失去了评判对与错的标准,社会上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等诸多不同因素决定了各自的价值观是不同的。由不同r值观的人组成的组织在价值观散乱的前提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对一个组织而言,有无可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如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价值观如何与组织中的每个人的价值观相融合,这就是《苦行僧的寓言》故事所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也正是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故事中人们对待苦行僧的不同态度。
故事中作者Bowen、人类学家史蒂芬、帕桑、夏尔巴人、瑞士人、新西兰人、日本人在攀登喜马拉雅山旅途中临时组成一个“松散”的团队,虽然大家的目标都是古老而又神圣的、对攀登者有特殊意义的Muklinath村,但是每个人都遇到了环境及身体的困境,随着苦行僧的出现,由于每个人所秉承的价值观不同,又出现了不同的道德困境和行为的抉择。首先是新西兰人。是他发现了苦行僧,将他背到了1.55万英尺处攀登者休息的地方,并以“我们”有向导和背夫,更有条件照顾苦行僧为理由,把苦行僧转交给了其他攀登者。作者Bowen和瑞士人则给苦行僧留下一些御寒的衣物后便离开,选择继续攀登雪山。再次是日本人。他们给苦行僧一些食物和水,但拒绝用自己的马托苦行僧到达棚屋。最后是史蒂芬。他是照顾苦行僧最长时间的人,直到苦行僧可以拿石头扔小狗才离开,继续攀爬。
以上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每个人看似都付出了一点,但付出的都是在自己不过度不便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都没有把苦行僧负责到底,不同的是:照顾的程度不同。人类学家史蒂芬是一个虔诚的教友派教徒所以最负责任,但也没有对苦行僧负责到底。以上攀登者的表现都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做出的行为选择,所以事后当史蒂芬质问作者,由于他们的道德困境和选择致使一个生命逝去时,引起了作者的辩护和史蒂芬的反驳,以至于作者在以后的岁月里都在不停的反思自己行为的价值和抉择的正确与否,这些都是对价值观进行思考所引起的人生选择的困惑。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里的几个攀登者组成一个组织,把故事中的每个人作为这个组织中的一个成员,我们会发现,在企业这个组织中,常常也会遇到同类问题。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常常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改变,这些改变对企业的利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显现出来,还有团队与个人利益的选择和平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管理的问题,这大概也是这个故事成为商学院的案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苦行僧的寓言》的故事中我们会思考以下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处理好企业与个人价值观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如何处理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企业就是由众多人组成的一个组织,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来讲,它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是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企业价值观也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虽然企业成员的个人价值观不尽相同,但企业价值观必须有统一性,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主导人的行为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整个企业成员立身处世的共同抉择依据。所以在企业中,个人价值观一定要服从企业价值观。在企业中,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它是企业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对于《苦行僧的寓言》故事中的攀登者的组织来说,因为每个成员都来自不同地方,所以个人价值观是不同的,虽然在一起做同一个事情,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但是没有形成共同的团队价值观,所以很难对一件事情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也很难对一件事物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在一个企业中,个人的价值观只能让位于企业价值观,这样才能形成团队凝聚力。一个企业必须有统一的价值观,而不是所有个人价值观的汇集,所以企业的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不仅有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而且有情感、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求。高层次精神需求一般通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形式表现出来。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要遭遇顺境和坎坷,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并以之为自豪,那么企业就具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许多著名企业家都认为,一个企业的长久生存,最重要的条件不是企业的资本或管理技能,而是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的命运如何最终由价值观决定。企业价值观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以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判断失误的标准,其一经建立,并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就会成为长期遵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
价值观的试金石
一般情况下,价值观的作用是企业及个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和压力时、在处于两难境地选择应当如何做的时候尤为重要。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也可以,但必须有个决定,支持这个决定的便是价值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抑制什么?基本商业伦理和企业精神是什么?企业信仰必须遵循产业社会的一般道德准则,并且有效地处理与人类社会以及个人价值准则之间的一系列重要关系,由此来约束与激励全体员工的决策行为,尊重相关者地位或满足相关者利益。所以压力是企业和企业中团队的试金石。
《苦行僧的寓言》里就是组织里所有成员都面临压力的时候,在个人的价值观下对个人行为作出的判断。如果那些登山者没有面临努力和高海拔所造成的压力,他们可能对苦行僧有另一番行为表现。一个企业高管在各种压力下及时作出的决策最能体现其个人及其企业的价值观,所以统一的价值观及在统一价值观下形成的团队流程对一个企业非常重要。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商业困境无处不在。在各种难度复杂的困境在企业经营中出现时,员工和企业如何处理?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企业的目标如何调整?个人与团队的跨文化性如何解决?这些都是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在价值观的引领下作出的流程选择。所以企业面对商业困境时,企业家解决困境的唯一办法是制定一个在困境中的组织流程,团队的每个成员必须按这个流程去做,这就解决了企业的前进方向。
这个故事中,攀登者们面对困境时没有团队的概念,没有管理者,更没有在统一的价值观下达成的共识和流程,所以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模式,造成了管理上的困惑和错误的抉择。
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一个组织必须具备超越个人价值的共同价值观,这一点在企业中尤为重要。在一个团队中价值观具有多元性,比如案例中的史蒂芬,基于基督教的伦理观“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使得他对于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乐于相帮相助。Bowen作为一名商业精英,从实用主义出发,作出了他认为力所能及的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具有团队性质的共识,必须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在对国际知名的成功企业深入考察后指出: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很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正如美国管理学者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的: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那些公司来说,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不仅在高级管理者的心目中,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导致了案例中每个个体行为的差异性。世界上成功的公司无不是在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取得成功的,如微软、GE等成功企业。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商业道德与商业目标的冲突问题。企业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的价值追求。但是在追求利润时,如何履行商业道德尤为重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出现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与实际上不讲道德经营的分裂,由此,企业的道德力产生了严重的缺失。案例中体现的就是道德在商业价值中的作用和地位,商业道德必与企业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关。遵循商业道德意味着遵循企业、业主、雇员和客户的商业和文化目标。无法履行企业的愿景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商业人士,因此在商业意义上也缺乏道德性。所以商业道德并不能完全履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要求。如何处理道德及商业道德和商业目标也是此案例讨论的重点内容。但是企业一定要履行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利润不过是做正确的事情而得到的自然奖赏。但很多企业家却片面地认为“正确的事情”就是单纯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商业道德”的影响因素。做正确的事,就意味着有了价值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取有舍。所以把握商业道德与商业目标的冲突性对企业非常重要,它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证
个人成功与团队成功息息相关
[关键词]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正当利诱性销售行为 有奖销售
[案情介绍]2006年1月13日至2006年3月1日期间,广东省江门市某全国连锁购物中心在其经营场所大堂内和门前悬挂及放置广告牌,同时向行人和消费者派发印有此次活动内容的购物宣传单,其内容是“新年路路发大奖日日送,1.无需消费抽奔驰,2.消费满100元抽摩托车,3.消费满100元家电日日送,活动时间为2006.1.13-2006.3.1”。此次“无需消费抽奔驰”活动的规则如下:消费者免费领取抽奖券一张,详细填写资料后投入抽奖箱中,该购物中心将在3月2日抽取100张抽奖券,并将这100张抽奖券邮寄回其上海总公司于3月8日最后抽奖,全国范围内只设一个中奖名额,奖品为“E200K型”奔驰车一辆。该行为于2006年1月23日被江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蓬江分局查获。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可见,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行为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竞争为目的,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损害或足以损害国家、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竞争秩序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应从以下四方面界定: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市场竞争为目的。这是区别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其他一般侵权行为的重要标志。损害或排挤竞争对手这样一种发生在竞争关系之间的违法行为,充分显示了行为人以市场竞争为主观目的,同时也限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只适用于经营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违法行为。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这也是经营者从事市场竞争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果经营者以欺骗、假冒、利诱和妨碍的手段,以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为代价,获取市场竞争机会,则此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必然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多方利益。1.损害其他诚实经营者合法权益。不正当竞争者为了牟取商业利益,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获取交易机会,占有市场资源,必然导致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自主营销权、专用权、荣誉权等权益受到侵害。2.损害消费者权益。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或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3.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违背商业道德。不正当竞争不是通过提高质量、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而是违背商业道德靠消极落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来达到抢占市场、谋取利益的目的,造成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供求关系扭曲,最终破坏健康的市场机制的形成,
二、不正当利诱性销售行为的界定
利诱性销售是指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以特定利益之给付为“诱饵”诱使购买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的营销方式。作为经营者的促销手段,常表现为:有奖销售、附赠、折扣、特别销售。
区别于法律认可的利诱性销售行为,不正当利诱性销售行为则特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违背商业惯例,不正当影响最终消费者购物决策,并使本来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受到破坏或有受到破坏的现实危险的利诱性销售行为。学理上根据行为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将不正当利诱性销售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欺骗利诱性销售行为。即经营者以实际上不存在的利益作为诱饵来诱使消费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则为“既得利益”的表象所迷惑而作出了不适当的购买决策。
(二)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利诱性销售行为。即经营者为了处理滞销的质次价高商品而以其他额外利益来转移消费者的注意力,使消费者为诱人的额外利益所迷惑而忽视了商品的关键性因素――品质和价格。
(三)巨额利诱性销售行为。即企业为排挤竞争对手,扩大自己商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往往在出售自己商品或服务时附以额外的巨额利益,从而诱导、影响、干扰消费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
三、“无需消费,可奖奔驰”行为的认定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本案争议焦点在于“无需消费,可奖奔驰”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
首先,“无需消费”设下文字陷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的一切行为都围绕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展开,其每一个行为的作出都是精心计算成本与收益的结果,除纯公益目的外,经营者不可能再“乐善布施”,对于消费者来说“天上也决不会掉下馅饼”。本案中的购物中心设立超过一般消费者购买能力数倍的巨奖,并且在其经营场所派发印有巨奖信息的购物宣传单的行为目的,就是要利用消费者的投机心理来诱导消费者的市场选择,从而使消费者优先购买其商品或服务,实现其销售商品的结果。经营者巧妙玩弄文字游戏,将经营者的经营或销售行为与消费者的购买或消费行为混淆,将经营者的销售目的与营销手段混淆,试图将消费者的不作为转化为经营者的作为,以此达到混淆视听、掩人耳目、规避法律的目的。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相关法律的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必须以经营者在竞争关系中的行为为要件,不会将不包含在竞争法律关系之内的消费行为纳入其规制的范畴,消费者是否购买自然也不能成为经营者逃避法律的依据。该购物中心“无需消费”实为“促进消费”,“没有销售”实则“销售激增”。
其次,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角度分析:①本案中促销活动的策划人、发起人、实施者、受益者均为该购物中心,“无需消费,可奖奔驰”活动的行为主体即该购物中心:②该购物中心作为此次促销活动的主体,实施上述行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设立高额的、巨额的利益,对购买者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诱惑,从而诱导消费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达到自己在短期内扩大市场知名度、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进而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的目的。该购物中心实施上述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排挤竞争对手;③该购物中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导致有限的市场资源在短时间内向一个市场主体集中,侵犯了其他经营者公平竞争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不以其损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为必要条件。工商部门在损害结果尚未发生之初就依法查处了该购物中心的上述行为,才有效避免了损害结果的发生。
本案中的主体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违背商业道德,利用消费者的投机心理来诱导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影响和干扰消费者正常选择商品,妨碍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公平竞争,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尽管其行为的名目和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企图规避法律的目的隐蔽,但仍属于典型的不正当利诱性有奖销售行为。
(二)本案适用法律法规及法律责任的确定
为推进商业道德建设,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实际行动提升XX商圈美誉度,按照《XX区关于推进诚信营商深化商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XXX商街全体业户现向社会公开承诺如下:
1.自觉履行商品经营者的管理义务,保证经营者所经销的商品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并自觉承担“三包”责任。
2. 不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迫使他人接受不平等或不合法的交易条件。
3. 不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斤少两、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4. 不销售有毒有害、失效、腐烂变质的商品和不合格的商品。
5. 不销售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的商品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商品。
6.不销售走私和国家明令禁止上市或淘汰的商品。
7. 不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我们承诺自觉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自觉接受广大消费者划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若违背以上承诺,除接受相关执法部门处罚外,依法承担对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商业道德 商业经营
中国是一个以儒学为文化传统的国家,千百年来,儒学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积淀着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商人大多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把“诚、信、义、恕、让”等儒家伦理道德贯彻到从商经营之中去,倡导“恪守信用,诚信为本,以义取财,乐群贵和,推己及人”的商业道德。今天,尽管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在商业经营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道德缺失和信用危机,损人利己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国际形象。因此,挖掘儒商精神的内涵,倡导儒家商业伦理,对现代商业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价值观蕴含的商业伦理思想
1.以义取利、博施济众的经营宗旨
“义”与“利”的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义”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利”是指人的功利价值和物质利益。在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提出要“见利思义”。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一个是人否有“义”行“义”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问题,是关涉到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孔子并非一概地反对“利”的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不过在富贵利禄面前,不能丧失道德良心,而只能“见利思义”循义而求之。因此,儒家思想不是把获利作为商业活动的惟一目的,而是提倡把经商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并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2.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经营原则
儒学的“仁爱”思想始终如一条红线贯而串之,成为儒学之核心,《论语》中多次专门提到“仁”,孔子对“仁”作了大量的论述。孟子也说:“仁者爱人, 恻隐之心,仁也”《(孟子・离娄下》)。“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也只有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孔子把“仁”从自我修养引申到家庭、社会,推之于国家、天下。商品交换,从直接层面看是物与物的交换,金钱与金钱的交换,而儒家精神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纯粹的物与金钱的关系,从物与金钱中看到人,主张按照“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原则去经营,这种经营思想是儒家“仁爱”思想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
3.尚中贵和、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
尚中贵和的“中”就是“中庸之道”,“和”就是“以和为贵”。孔子认为中庸既是一种道德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因为任何过与不及都会产生品德上的缺陷。儒家倡导“致中和”, 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主张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人际关系, 实现“和则众”的目标。把这种“和气”伦理转用于商业经营实践,作为处理商家内外关系的基本方法。和气生财的“和”的经营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注重不同经营者之间的互利合作,寻找共同生财之道,所谓“有钱大家赚”。提倡既竞争又合作,反对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相互吞并;二是注重对顾客的和气态度,不巧取豪夺,欺行霸市,提倡让利于民,视顾客为上帝,诚实无欺;三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人际和谐,注重上下沟通,协调劳资关系。
4.守信重诺、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
诚信是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准则。《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是“真实无妄”;“信”是“诚”的具体表现,即“诚善于身之谓信。”(朱熹:《孟子集注》卷十四)。孔子指出:“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言而有信”。将诚信作为经商之本,在中国由来已久。只有以诚待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服。如果耍手腕,搞欺诈,就不可能把生意做成。“诚信”不仅作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并且它还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准则,成为社会稳定、上下相亲、经济秩序良好、商品货真价实的根本保证。
二、儒家文化在现代商业经营中的具体体现
在商业经济活动中, 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并非是唯一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先进的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对经济起阻碍作用。在现代商业经营实践中,不少品牌特别是中国老字号在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对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有着独特认识,在商业经营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文化传统。
第一,注重文化蕴涵。儒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家喻户晓, 因此以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处世哲学为内容的字号,不仅是商家主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基础。因此,不少“老字号”将自己的文化内涵定位于此。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商家标榜的招牌词语,如: 同仁、聚仁、全聚德等等,都以儒家核心思想作为字号名称,以便获得广泛社会认同。
第二,讲究审美意趣。一些“老字号”主要服务对象是文人墨客,为迎合这一部分人的审美趣味,主人往往把店名取得高雅、古朴、深奥,以便取得他们的审美认同。如:北京以经营书画、篆刻、扇面、笔砚等而著名的老字号“荣宝斋”,则表明该店有发扬光大中华瑰宝之任务。
第三,求吉避忌。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造成了中国大众的接受心理,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求吉避忌。中国许多老字号,就是按照这种原则命名的。如:东来顺(事事顺利),宝元通(财运亨通),永安堂(永远平安)等等。传统“老字号”名称用得最多的字是“庆、祥、泰、丰、兴、顺、荣、盛、昌、福”等代表吉祥如意的字词。
第四,注重人文形象。许多商家字号的表现形式往往与所定的文化内涵相配合。例如:字号的书写十分讲究,一般都要请社会名流或书法家题写,字体厚重,字划故意加宽加粗。除招牌外,一些著名老字号在店堂内还悬挂宣扬本字号的匾额。还有一些“老字号”除名称之外,还配有对联,以便对字号作进一步的诠释,同时也是为了加强顾客对该字号的印象。以中国儒家文化、儒家伦理道德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商号, 往往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
三、在现代商业经营中弘扬儒家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商业活动必然蕴含着一种相应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必须遵循生财有道的原则。如果没有这种相应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作为其精神动因、规范因素和定向机制,那么它就容易变成一种单纯的功利冲动,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现代商业文明的情势下,如何从传统儒家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借鉴呢?
1.继承发扬儒家商业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达,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把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市场经济原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继承发扬儒家商业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
2.倡导儒家“以义取利,博施济众”的精神,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各民族的繁荣昌盛。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活动中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要有一个更高的为国家、民族,而奉献的价值取向。依据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来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为振兴民族经济而奋斗的社会抱负。在这方面,儒家精神的“博施济众”思想,将有助于我们超越个人狭隘经济利益的限制,为国家、民族的共同富裕而努力的价值观念的形成。“重义轻利”立足于义、利统一的立场, 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 当义、利发生矛盾, 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就要放弃某些眼前的利益;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就要放弃某些局部利益。同时,儒家“依群利己”的团体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是相通的。在21世纪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提倡儒家精神,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迈进。
3.学习继承儒家思想中“信”的道德理念,确立“诚信立商”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塑造中国现代商业的民族特色
“信”是儒家思想要求的最起码的人格道德。“商无信不富”,诚信对一个企业或商业组织来说,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好的信誉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前提,信誉竞争其实是人格、文化、道德的竞争,它要争夺和占据的,不是商品市场,而是人心和道德市场。而人心和道德市场往往又决定商品市场的兴衰,只有占领了人心和道德市场,才能树立企业形象,才能维持已有的客户关系,并使这种关系不断巩固、扩展,企业才能抵住各种市场冲击,站稳脚跟。正所谓“信誉无价”,企业家要始终抓住“信誉”这一个根本。
4.树立“天人合一、和气生财”的经营理念
儒商文化将对人、自然、社会的哲学思考应用到经营管理中、强调“天人合一”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性等之间的各种关系,注重塑造一种和谐、舒展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降低经济发展中的摩擦成本,要求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各种关系, 实现“ 和则众” 的目标,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一个最大特点,即对人的重视和尊重,把人看作是世间一切物中最可宝贵的。孔子率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见《孝经.圣治章》)的著名命题,这是对人的能动的主体性地位的充分肯定。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是对人的管理, 管理目标的实现在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作为有理智、有感情的“社会人”,其思想、气质、性格、爱好,千差万别,所以,承认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人格, 就成为感化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树立员工主人翁思想。其次,让员工参与管理,使他们感到被企业重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再次,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这是实行人本管理的基础。儒家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今天的现代企业经营行为有重要的启示,这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范例。
四、结束语
发扬儒商文化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对我国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学习和继承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也不仅仅固守在原始的层面上,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进行新的思想创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创建现代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徽商研究――论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搜狐财经(business.省略)
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能主观的认为和员工的勾通没有问题,因为是不是善于勾通取决于接受讯息的员工来认定。总认为自己的讯息传递下去没问题,就已经出现问题了。要么是根本没有征询员工的意见;或者不重视员工的意见;可能你不允许反对意见;这些都是勾通障碍。
专业经理人了解勾通障碍的原因后,必须谋求改善,诚心的吸取员工的意见。这并不会影响员工对你的赞赏。不管用哪种方式,员工们都有不同的回应,必须谨慎评估所得的讯息后,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员工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领域,专业经理人应让员工发挥所长,不要介入属下的工作,而应站在团队合作的立场,这样才能发挥优势。
专业经理人必须遵循商业道德,商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捍卫公司所定的道德规范;
二.强化公司在业界的形象和声誉;
三.维持公司的道德责任感,以诚信为原则;
四.永远以客户的需求为第一考虑;
五.确实掌握生产和服务成本,获取合理利润;
六.确保安全性和效率;
七.不要做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要确立经营理念。不管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在让员工了解并确立后,职业经理人要以身作则,激发员工的自尊心与成就感,以达到目的。在日常运作中,经理人下达的指令有时会得不到回应,此时,职业经理人要有耐心深入了解,然后作出相应的措施。
另外,专业经理人要树立优秀的领导风格。有些经理人被处理事件和日常公务搞得分身乏术;但是也有些经理人在忙碌之余还能到处巡视。如果一位经理一天到晚只能在办公室内,那将是严重的错误。
为了克服与外界隔离的问题,经理人可以采用“走动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除了可以协助经理人事先解决公司隐藏的问题外,还可以让经理人发觉员工工作进度落后的原因。“走动式管理”可以让经理人了解以下内容:
工作内容超越员工的能力;
员工可能缺乏训练;
员工的工作可能超负荷;
经理人可能没放手,让员工全力以赴;
惩处力度不够
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它是一个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特别是在当代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交融的局面下,更是要求企业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专注社会责任建设,更加重视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企业是法人,但企业行为却是由作为自然人的企业法人代表们决定的。中国企业如此缺乏责任,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律约束缺位,是企业“失责”成本太低。企业的灵魂是资本的灵魂,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
目前中国百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没有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与早前相比,央企的社会责任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国内的投资者也并没有把企业责任作为投资参考指标。有调查发现,在一些企业发生环境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的基金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上升,基金公司忙着抄底,而并不会考虑企业造成的社会影响。对500多家上市公司的统计显示,社会责任缺失的企业,其基金净值和财产总值反而比负责的企业更高。
其实,曾经就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刑罚,将违规企业关掉、让其倾家荡产,甚至处分企业负责人。违法的成本越高,越能起到更好的阻吓作用,“罚一点钱,是不够的”。
抵制力度不足
媒体的监督、研究机构的敦促,社会组织的宣传和消费者的抵制也都是关键因素。其中,消费者拒绝购买商品或投资,可谓是最好的反馈机制,可是在中国,消费者似乎并不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心上。如被爆泄漏毒废水的紫金矿业,在被中国环保部处罚后,不但没有跌盘,反而涨停。因为,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基本上都在积极地抄底,根本不考虑这家企业对社会环境是否造成重大影响。
此外,外企到中国也变了样,运营模式向来给人良好形象的外国企业,到了中国却“变了样”,麦当劳、肯德基等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固然要由这些企业承担主要责任,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责任建设并非只是企业自己的事,外部监督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必要的监督,完全依靠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更何况企业社会责任从一开始就是由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倡议和发起的。
政府和社会组织是企业运营质量的外部监管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负有重要的监管任务。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外资企业呵护有加,总是认为外资企业是带着先进的经营理念来的,是中国企业的楷模,决不会出事,故而也疏于监管。有时即便发现了问题,也网开一面,生怕损毁了利用外资的业绩。可偏偏外资企业接连出事了,而且影响极坏,这不能不说是给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了个醒,那就是,外资企业也是企业,它不会因为穿了个洋外套就比内资企业高贵、更守规矩。
但随着中国的制度更健全,情况逐渐在好转。比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在惩处违规的外企时可能会“有些倾斜”,但等市场经济架构建立起来,法规更严谨,不论是外资或本地企业都会面对同等严厉的刑法和管制。
源头上杜绝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因为市场经济中,企业诚信具有经济学价值,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各级政府已经或正在源头上,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也在进行卓有成效的监管,切实履行相关职能,比如:加强对企业合同、章程履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强化监管手段,促使投资者切实履行合同义务;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如荣誉激励、政策激励、政府采购优先等,鼓励企业采取积极措施承担社会责任;是建立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惩治规范和措施,执法部门应健全相关制度,加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检查监督;在遵循中国现有法规、标准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出版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有关社会责任行为信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并进行年度评估,对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施加外部压力……
完善中前行
道德是需要底线的,它是一种类似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所以,重建职业荣誉感,加强职业道德约束,是抑制商业贿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故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同时也是道德经济。法治和道德都是行为的规范,法治用以治坏人,成本很高,道德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约束,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不需要什么“执法成本”。
西方管理者强调“制度高于一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正是因为公平的制度可以抽离掌权者人性本能对于企业运作的不利影响。以致于在著名的思科公司,绝不存在任何特权阶层,掌权者也必须接受制度的规制。他们无论员工级别高低,其办公室面积相差无几;办公地点不设高级管理层专用车位,CEO约翰·钱伯斯一样得自己到处找车位;所有员工出差乘飞机,一律坐经济舱,要享受商务舱的舒适,只能自己掏钱补足差价;谁用完会议室谁负责清理,总裁也不例外……
一、企业转型 改变观念先行
我们认为在企业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把企业做大做强。要实现公司互联网转型的变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全员改变观念开始。这几年我们频繁组织中高层管理人员到一些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他们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不断请一些有思想、有经验的互联网人士来公司讲课,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让互联网思维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
快乐购注重学习更注重分享,凡公司外派员工参观学习,回来必组织分享会,把看到的、学到的、感悟到的模式、流程、观念、方式方法与大家分享。这几年我们通过这些分享会,充分向员工宣导互联网精神,并且组织了大大小小的互联网转型讨论会,对员工潜移默化。员工是最了解企业的人,在学习和讨论中,他们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了很多有闪光点的意见和建议,互联网思维在公司内部酝酿、发酵,逐渐演变成了快乐购人在思维方式上的一次文艺复兴。
二、快速迭代 组织行为变革
快乐购是一家年轻、时尚的公司,对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十分敏感。在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公司利用了微信这个社交工具,对赈灾工作全面进行调度,无论是在指挥室还是在赈灾调拨物质仓库,无论是在赶往灾区的车队还是已经在灾区的先遣队,所有指令同时到达,反馈信息快速流转,一切尽在筹划和掌控之中。没能亲身去前线的同事们,也通宵达旦守候在微信上,为前线同事加油鼓劲,极大的鼓舞了赈灾士气。
这次赈灾行动是我们组织行为互联网化的有益尝试,也借此方法运用到公司运营管理、信息管理、情感交流工作中来。在运营管理上,从高管到中层、从每个中心到每个业务板块,都有自己的微信群,进行工作的指挥、调度、商议、决策,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管理上,一是快速宣导,通过“快乐商学院”微信公众号公司信息、传递行业动态、宣导企业文化,二是正确引流,通过部门信息联络员微信群搭建一个员工意见反馈平台,及时反映员工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在情感交流上,公司的快乐情感官,也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对员工进行情感疏导、心理援助,帮助员工走出心理误区。
平等和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组织行为的基本原则。这几年公司一直倡导无边界组织,不同部门的人组合在一起,在一个项目经理领导下,思想火花的碰撞迸发层出不穷的创造力。例如狗小二,就是一个由普通员工担任项目经理,撬动全公司资源的项目队伍,创造的快乐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产品。又比如快乐购工会,不再像过去那样花钱费力组织员工搞活动,而是将工会平台化,着力培植圈子文化,鼓励一个个有着同样爱好的群体独立发展为社团,独立开展活动。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运营计划,工会就不再是少数人自娱自乐的事了,它是N个圈子组成的小社会。平等和去中心化打破行政官僚那一套,极大程度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由“要你做”变为“我要做”。快乐购的组织生态正越碓教近互联网。
三、完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这几年来快乐购的互联网转型有观念、有实践、也有成果,但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快乐购商业道德制度建设,就是公司互联网思维下化的一个产物。快乐购作为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平台,各种商业利益随之而来,现代商业纷繁复杂,使员工身边充满了诱惑、陷阱和各种不确定性。有些“中间地带”,现行的法律、法规或传统的伦理道德都难以全面覆盖。因此,公司设立了《快乐购商业道德准则》这个公约,填补制度的空白,使商业道德成为一种公德,融入员工的灵魂,它也成为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快乐购商业道德准则》在国内企业尚属首创,在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企业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2013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极大地助力了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公司班子成员以各种形式走近员工,听取意见以及对公司发展的建议。班子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感受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能量;员工们通过畅所欲言的提意见和建议,看到公司在实实在在地改进工作,感觉领导和他们距离越来越近了。随后,公司主要领导还采取了“开门有你”方式,在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五,全天时间在办公室听取大家的工作建议和想法,将征求意见制度化、长期化、常态化。
上联:只店分毫不短
下联:经商老少无欺
上联:远悦近来客乐
下联:价廉物美财丰
上联:树信树诚待客
下联:互惠互得经商
上联:商品行销对路
下联:物资供应所需
上联:入店皆为上客
下联:进门胜似亲人
上联:活跃城乡贸易
下联:沟通物品流通
上联:荟萃东西上品
下联:纷呈南北精华
上联:畅销全球上品
下联:诚待举世佳宾
上联:乐滋滋为四化
下联:笑盈盈迎顾客
上联:交以道接以礼
下联:近者悦远者来
上联:讲求做事道德
下联:注重经商文明
上联:讲究商业道德
下联:注重精神文明
上联:货物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