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教案

机械教案

时间:2022-12-14 12:1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教案

第1篇

(二)教学要求

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第2篇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让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

在以前的教学中,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难度大,实践很仓促;距离关系已经了解,测量的意义不大;功的关系问题变成了力的关系问题,不利于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而斜面的机械效率仅作为选学内容。

新的课程将斜面的机械效率作为一个探究教学的典型。斜面机械效率的测量不像滑轮组那样难度过大,这就为更多的同学提供了操作实践的机会。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机械效率普遍意义上的认识,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抓住以上特点,特别重视操作前的设计准备过程、操作测量过程

和对数据的分析论证过程,充分体现动手和探究。同时,要营造自主、合作的探究氛围,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提高操作技能,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探究,学习拟订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表格的设计、测量和操作要求等),学习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数据的测量记录与分析论证中,培养学生合作、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重点与难点

学生设计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的方案以及测量过程是重点,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实验器材

实验小车、光滑木板、弹簧秤、米尺、木块、毛巾、玻璃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

(先放一段录像,画面上有一些工人师傅边喊着口号边把一些沉重的货物沿着斜木板推上卡车。)

师:其中的木板有什么作用?

生:有了木板可以省力。

(老师说明木板作为斜面使用,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有广泛的应用。)

师:请学生思考一下:对木板有什么要求或者木板应该怎样放才能更省力?

生:只要使木板变得光滑一点;使木板长一点,倾斜角度小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么利用斜面把同样的物体搬上同一高度,这些做法在做功方面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或者说机械效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交流。

(二)猜想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学生讨论交流)

生:木板光滑,摩擦力小,可以少做额外功;木板长一点要做更多的功;倾角小一点可以少做功;木板光滑可以提高机械效率;木板倾角小一点可能提高机械效率,也可能降低机械效率或机械效率不变。

(三)设计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和要求

师: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请每个实验小组的组长和你们的组员商量一下怎样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

讨论后,每小组组长交流汇报各自的商量结果,总结测量斜面极限效率的方法:

(1)有用功的测量与计算……用米尺测出高度h,用弹簧秤测出小车重G量,然后根据W有用=Gh求有用功。

(2)总功的测量与计算……用米尺量出小车走过的路程s,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根据W总=Fs求总功。

师:根据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什么?测量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讨论,认识实验中要关注斜面的光滑程度、斜面的倾角,以及沿斜面匀速拉动物体、使弹簧秤读数稳定等。

师:刚才老师和每个小组一起讨论了各自的实验方案,以及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请每一组设计好实验记录的表格。

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安排:

全班共分成8组,每一组约6人,只做1-2次实验测量。

小车的重量有三种,斜面的表面种类有三种,每组的小车重量和斜面表面种类是固定的。

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几组学生按几种不同倾角进行实验,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

(四)分析与交流

师:刚才大家都已经完成了各自的实验操作,接下来就请各个小组汇总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交流。

各组学生将数据填入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中,并进行讨论,寻找规律。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以下结论:

(1)光滑程度相同时,木板的倾斜角度越小,机械效率越小。

(2)木板的倾斜角度相同时,木板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交流个别组的实验数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例如弹簧秤的校零问题,小车的轮子是否灵活,拉力的方向是否沿着斜面等等。

进一步分析和猜想,是否有其他新的发现,例如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小车重力的关系等等。

(五)总结与作业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探究中的收获,以及哪些地方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

布置学生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点评:这一节课围绕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测量,来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锻炼操作技能,同时提高方案设计和分析论证等实验探究能力,能起到实验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

突出实验测量方法的设计。分组操作过程让学生集中精力操作1-2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好,还可以先进行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为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空间想象力;教学准备;编写教案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但《机械制图》也是学生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首先作为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像数学、英语,我们在高中、初中、小学一直在学习,大家心里有谱,知道如何学习。而制图这门课程学生第一次接触,它叉强调空间想象力一一这一直是我们前面阶段学习的过程中所忽视的一种能力。其次现在的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许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可想而知它的教学效果了。在这些情况下如何改善该课程的教学,笔者就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作了初步探索。

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机械制图打基础

机械制图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如何利用二维平面来表达空间形状,以及由二维平面图形想象三维空间形体。因此,学习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至始至终把物体的投影与形体紧密联系,不断地“见形思物”和“见物想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之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开始接触机械制图若没有实物,很难让学生想象出它的空间形体,因此若能拿出大量的实物模型,学生必然很感兴趣,同时理解起来也容易的多。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所在学校就做好了这些教学资源的准备,筹建了机械制图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陈列了大量的教学模型。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就能及时的去实验室观看模型,笔者所在系还把机械制图实验室作为一个针对全校开放的开放性实验室。每周定期的对全校的学生开放。这样学生来实验室就会有针对性的来观看模型。而不是以前组织学生去强迫他们来参观这些模型,那样学生只会走马观花,并没有带着问题去研究这些模型。其次,开放型实验室不会限制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学生可以把不懂的问题带到实验室,边对照这些模型边思考,直到想明白为止或者可以去办公室请教老师。这一点笔者。所在系的布局也为之提供了方便,教师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在一栋楼,方便学生过来问问题。

现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了,上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上课前写好教案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让学生吸收知识,懂得去运用知识,这也是关键。

2、课堂教学准备——备好课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备课既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又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备课的体现形式是教案。有了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学就有案可循,教师讲起课来,就会有条不紊、胸有成竹、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可使整堂课的教学层层渐进、循循诱导,有利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化教学的效果。教案怎样编写常常因人、因课而异,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套用,但切磋教案编写的技艺,是教师们经常的一项业务活动。下面笔者谈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211、深入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备大纲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掌握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分析大纲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以教学大纲作为本课程的“法律依据”。笔者所在学校是本三院校,主要是参考本部南京理工大学院校的大纲,笔者在进行几轮的教学之后,修改制图大纲使之适合本校学生。例如对于几何画法那部分,现在制图主要用Auto cad绘制图样,所以这一部分就不讲了。对于机类学生,Auto cad是他们应掌握的最基本能力,因此在大纲里增加了一个学分的c a d上机实训。使他们即掌握了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动手绘图能力。

212、下苦工夫钻研教材、习题集——备教材或教学内容

常言道:“课本课本,讲授之本”,就是对教材本质作用的概括。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垒书的内容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多看几本教材。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分析、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并进一步安排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内容。

制图是需要学生平时多加练习的,因此这门课程的作业量就很大,笔者系采用了本部出的习题集,在此基础上进行选做。而对于布置给学生做的习题,教师应自己做好习题解答,评估它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等,使作业精练。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收集有关的参考资料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来补充、丰富讲课的内容。

213、做好教学对象的调查了解工作——备学生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授课则是外因,只有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对于本三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底子薄、自觉性不高。刚上课的时候教师不要讲比较难的知识,来显示老师自己的知识深奥。这样会使学生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而是由浅见深的讲解。还有要多讲些例题,平时的作业要及时在课堂上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讨

《机械制图》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生产实践中,时时要涉及到机械制图知识,要与各种图样打交道。如果他们不通晓机械制图这门“工程语言”,就很难学好其它专业知识,也就无法胜任以后的工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读图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及毕业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已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讲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做出结论的过程。提出问题应尽量做到自然明确,联系实际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做出结论要简明准确、便于记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围绕本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讲授顺序。如在进行重点内容“组合体视图的读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根据“使学生掌握读图方法”这一教学目的,抓住“读图方法”这一主线,按“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及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出难点(分析图框)、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型式的视图特点),再举例讲解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

二、提炼讲课内容,归纳绘图方法;力求简明准确,便于学生记忆。

《机械制图》是研究绘制机械图样的一门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和图解能力。机械零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教得其法,学得轻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艺术,提炼讲授内容,注意归纳各种绘图方法及视图特点。诸如:

1、抓主、分块,对投影、想形状的形体分析法的读图方法;

2、根据已知的齿轮主要参数齿轮Z和模数M,利用有关公式计算出齿轮各部分的尺寸,然后按规定画法画出齿轮轮齿部分投影的齿轮画法;

3、平面立体‘三视图均为多边形’的视图特点:一个图框在另一个图框之外,由多个图框叠加而成;

对这些方法和特点进行归纳,为学生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答疑、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应启发、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注意直观教学和图例的选择

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空间想象,主要是依据实体的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完成从实体到图例,使用直观教学法,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体,然后再从观察中得出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也可以从教学的某些结论出发,先讲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再以实体的形式加以验证。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认识实体的空间特征,从而获得清晰的表象。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本课时选择什么样的直观教学手段,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要得出什么结论,怎样结合讲解,什么时候演示,怎么演示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懂等等,都应经过周密的考虑。但是应该指出,直观教具只能起“拐杖的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走路”,而最终必须去掉“拐仗”能独立“走路”才行,所以随着学习过程的进展,应当逐步有控制地使用直观教具。过多地使用直观教具,会使学生过于依赖这些直观教具,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展空间想象力,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四、注意精讲多练

精讲就是要讲得好。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明。三言两语就能点到问题的实质,击中要害。这就要求备课时要很好地提炼所讲的内容。注意归纳总结一些简明易记的结论。

在精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活动。每个人创造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是画图和读图的基本方法。在绘制组合体的视图时,要弄清它由几个基本几何体组成,各基本几何体的形状、位置,相邻两基本几何体的组合形式,这就是分析的过程。然后按照每一个基本几何体的所在位置逐个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注意根据组合形式正确画出相邻两基本体视图的交线,这样把单个的分析综合起来、从而得到组合体的视图,这就是综合的过程。用形体分析法读图也是这样。根据一个图框一般是立体上一个面的投影的道理,把组合体的视图分解为若干个图框,利用投影关系对应找出每一图框的其余投影,抓住形状特征视图看懂各部分的形状,这就是分析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位置特征视图,把各部分组合起来,想象出该组合体的形状,这就是综合的过程。教师无论在讲授,辅导或批改作业时,都要经常地启发学生去分析和综合。另外,还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如讲授直线对投影面的各种位置及其投影特性时,对两类特殊位置直线,只要分别讲透其中一种即可,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推理,得出其余两种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切忌在课堂上把各种位置一一罗列,使学生不得要领。

五、教学艺术

1、重视板书、演示图的过程作用,活跃课堂气氛

美观、清晰、整齐的板书、演示图的绘图过程,也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应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节次分明、条理清楚。演示图的绘图过程,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所绘制的图形应布置在黑板上能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作图过程的地方。图应画得清晰(适当大些)、准确,图线应粗细分明、文字要标准、工整、准确。

2、脱离教案,保证讲授连贯流畅,从容自如

讲课是讲解,不是读讲稿,更不是背教案。要有讲有解,既讲又解,才能引导学生集中思想、身临其境地获取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编写教案又能离开教案讲授的本领。只有脱离教案,才能使讲授连贯流畅、从容自如,才能做到口语表达准确简洁,语音清晰明快,语调抑扬顿挫,语速不快不慢。

3、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与学轻松结合,事半功倍。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第5篇

论文摘要:着重分析了机械类课程电子教案、多媒体投影、动画模拟与仿真、多媒体录像等多媒体教学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机械工程类课程内容涉及机械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机械的制造原理与工艺等,内容广泛,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而相比一些基础课,机械工程类课程内容抽象,理解困难,缺乏趣味性,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和接受。另外,又由于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高热升温,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差,这影响到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故而教学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较为原始,不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其形象直观、便于教学组织等多种优点,成为解决机械工程类课程教学难题,并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及其优势

1.1电子教案的应用

多媒体电子教案克服了手写教案不便于修改、保存等缺点,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不断加人授课心得体会,改进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可使教案在不断改进的情况下得以重复利用。教师在重复教授同一门课的时候,不必重写教案,而将精力集中到授课思路与方法改进上来,提高教案质量和工作效率。

1.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以幻灯片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传统手写板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1)便于内容的组织

多媒体教学允许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教学的需要,点击不同层次的内容,方便地将教子内容展开或收缩;随章点击水同的章节或课题,可以方便地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因而,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及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变化,在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取舍或顺序调整,方便地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而掌握更多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并可较好地解决机械类课程经常遇到的课时不足的矛盾。

(2)提高课堂效率

机械工程类课程内容多,板书多,更有大量的图形。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板书及绘图占用了教师很大一部分时间,不但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经常造成教学过程中断。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师从忙碌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到教学内容授课上,通过小小鼠标灵活地掌握课堂节奏。另外,教师还可将课件经过筛选、整理后让学生拷贝.以便于学生课后整理、复习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课时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记课堂笔记,把精力集中到听课上来,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个人得到的外界信息中,约有80%通过视觉获取。多媒体课件以具界面丰富、形象直观、整洁美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等特点,更易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1.3 CAD/CAM软件教学

利用CAD/CAM教学软件可进行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课程的教学及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将所学的机械类课程综合应用,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增加了实践机会,贴近了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1.4网络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以其海量的信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各种教学课件、软件、图片、录像,获得各种教学及专业信息。另外,互联网也为广大教师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教学与专业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为教师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增加专业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

1.5动画演示与仿真的应用

动画演示将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与理解,生动的画面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对于传统的实物课件,动画模拟与演示更加生动形象,灵活机动,克服了实物课件的许多局限性。多媒体教学用动画显示部件结构,模拟机构的运动,快捷方便,一目了然。对复杂的零部件结构,通过三维动画技术,镜头还可以伸到现实达不到的位置和角度,实现零件的任意剖分、组合。模拟切屑的形成过程、晶粒的成长过程、加工误差的形成过程等.可以让学生的视角延伸到实际生产中视野所不能达到的微观世界,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动画的演示,使得这些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机械制图教材中的“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这一章节既是空间形体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纽带,又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它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又由于“三视图”的形成与展开过程较抽象,所以它又是教材的一个难点。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借助本节教材中的“平面图形”所作挂图及结合教师的改变和手势转变来描述“三视图的看图方法”和“三视图的形成与展开过程”。由于“平面图形”无立体感,描述过程又较抽象,因此,学生听课感到吃力,通常需要花较多的课时进行辅导、训练才能完成该节教学任务。从学生作业中的信息来检查教学效果,笔者发现仍有30%-40%的学生概念欠清晰,作业有错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消化才能逐步形成空间概念,而这往往会影响到后面几节内容的学习。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由于多媒体课件画面生动形象、具体直观,能将“正投影”的投影原理和三视图的“看图方法”有机地结合并清楚地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效率,学生对所学教材能获得充分感知。

另外,动画课件制作方便简单,只要掌握任意一种动画软件,任何教师都可以进行动画制作,其成本较实物课件大大降低。

动画仿真实习软件还能使学生在教室中模拟实际生产的操作过程。如在数控实训中,我们利用数控仿真软件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进行仿真模拟训练有素,使学生在进人实训车间之前就已经对实训的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大大减少了实训风险,提高了实训的效率。又如在《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的教学中,实验(过滤、精馏、流化床干燥、液体粘度测定等)很多,但学校的实验设备不够,不能满足实验要求,因此我采用了食品工程原理实验仿真软件,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对实训设备的占用,节约了开资。

1.6生产录像的应用

机械工程类课程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利用多媒体生产录像可以让学生在不走出教室的情况下,了解企业中产品及零件的生产过程,了解零件与产品的功能与应用,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贴近生产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教学设备与场地不足的矛盾。通过多媒体录像介绍一些当前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2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6篇

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调侃教师的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抄写教案几乎崩溃,迎接检查比牛还累”。顺口溜虽然难免夸张,但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备课查教案,只要教师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结构完整,就可以了。至于这个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思考设计的,还是找参考教案照抄的,那就没人深究,无所谓了。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每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这其中,教师潜心的思考、富有创意的备课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们对备课设计的“原创性”“首创性”似乎不是那么重视。

当下,有多少教学备课属于“原创作品”?如果就这个问题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的话,估计结果不会乐观。首先,学校没有把备课设计的“原创性”摆上教学管理头等重要的位置,仅仅满足于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比如教学参考书、参考教案、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光盘等等,如何引导教师在吃透教材、消化参考教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准备富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校辅导措施和激励办法不多。其次,教师无精力、无动力。教学备课是最能体现教育教学创造性、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这项劳动复杂、艰巨而极其重要。作为身处一线的教师来说,完成课表上那么多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批改那么多的作业是硬任务,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哪有闲工夫搞什么创意设计。再者,搞创意设计要动脑筋,设计得再好又有啥用,吃力不讨好,没人叫你这么做。教师们大多选择“拿来主义”,依照参考教案的思路上课,从教多年的则依“老经验”上课。长此以往,教师大多成了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的“教书匠”,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远。少了“原创设计”的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了灵动和精彩。日复一日,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课堂变得沉闷无生机,与工厂的机械生产活动几乎无异。而学生是活蹦乱跳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也是鲜活丰富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理论是明确的,如何把这些元素创造性地组织起来,形成灵动多彩的课堂教学,靠的就是教师的智慧。所以不管是教师本人,还是学校、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在激发教学智慧上下功夫,在激励原创性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原创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不搞原创是最糟的,也是最没希望的。不会创新的教师是教不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当然,我们所倡导的原创性教学设计并非绝对化,与学习借鉴并不矛盾,离开学习借鉴的“绝对原创”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原创”指的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见解,有独特的思路、构思,不管是方式方法的采用,还是课件的设计,不管是问题情境的安排,还是学习兴趣的激发,都要有自己的招数和点子,而不是一味地照着参考教案的思路施教。依参考教案上课等于“吃别人嚼过的馍”,把别人的教案施教得再好,顶多算是“好演员”“好歌者”,学会原创才是智慧的体现、才华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

让每一个教师上每一堂课都认真地思考、构思,尝试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头等重要的事情,否则,教育便难有发展、难以前进。如何激励原创?我们崇川区教育局和笔者所在的通师一附所开展的“同课异构”就是很有创意的教研新招:就同一教学内容,发动同年级的教师各自开展原创性教学设计,然后开展说课比赛,或者举行课堂教学竞赛,在此基础上组织相互点评和专家点评,指出优劣,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评上“原创好教案”的给予嘉奖。

当然,要让“原创好教案”不断涌现,学校和教师两方面都要高度重视,缺一不可。教师是“内因”,学校是“外因”。学校的主要职责任务是要把培育“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改革教学检查考评机制、通过改进集体备课方式方法、通过开展教学设计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调动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努力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作为教师个人则应当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自觉追求,要做真正的“教学能手”和“教育专家”。

(曹艳霞,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4)

第7篇

关键词: 《机械制图》 奥苏贝尔模式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分层教学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主干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大。为搞好《机械制图》教学,针对技校学生的特点,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奥苏贝尔模式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就决定了学生获取最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他用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来加以分析,认为接收式学习并不都是机械式学习,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使学生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采用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动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发生联系的倾向)进行学习。

《机械制图》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但与中学时学生所接触的几何来说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

奥苏贝尔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先行组织者是在课前的一种介绍性质的陈述,包括三种类型:概念的定义、概括和推理,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并提供参考构架,有利于引导学生把课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分化过程有三种形式:一是将较大范围的概念或概念分化为较小范围的概念或概括;二是用实例说明概念或概括;三是识别或讨论一个概念的特性。通过逐步分化,使学生在要教的知识层次里区分出每一个概念或概括,认识所学知识的各个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保证把新概念作为连贯的整体的一部分来学习。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备课和授课两个环节,根据奥苏贝尔模式的基本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是备课。教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而备好合理性的教案却是实现奥苏贝尔模式教学的必要条件。要备好合理性教案,要求教师不仅深谙教学之道,而且专业知识渊博,能讲、能做,同时能不断地吸取本专业新信息、新科学来充实提高自己。《机械制图》教师既要懂得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又要懂得机械、掌握新国标,并能实际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教案。

如何备合理性教案?在领会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再一个一个地回答问题,直至最后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机械制图》“视图”这一节可分解为:什么是视图?画视图前要做什么?视图为什么这样分类?何时何地画何种视图?如何画视图?首先要了解视图投影规律及各视图特殊表示方法。这样分解出的教案将分散的内容连贯起来,抓住共性,突出特性,内容完整清楚、条理性强,加之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大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

我在讲授《机械制图》课时,将每个教学课时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直观演示,引入新课。由于技工学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机械制图》堪称天书。充分选择与新课有关的模型、示教板直接演示,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并与已有的空间几何知识联系起来,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教师适当地加以启发,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开始讲三视图的概念及投影规律前,先用自制的活动直角坐标系及形体模型来进行演示,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产生兴趣,与随后的重点讲授相配合,呈现语言表达对象的具体形象。它们相互印证和充实,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讲授的内容。

第二阶段为重点讲授,这也是分化的过程。在直观演示引入后,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这是一个飞跃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最佳知识结构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接受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因此在讲授中不平均用力,而是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详有略,对学生易懂的可略讲,讲清关键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利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如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位置关系是整个《机械制图》课的“引发点”。这节要讲清、讲透、讲活,为今后学习和应用铺平道路。“补第三视图、补缺线”是疑难点,可借助橡皮泥等道具,采用形体分析法逐一解剖,达到提高学生看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的目的。

第三个阶段为小结练习阶段。由于以上两个阶段基本上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这时根据各个阶段内容不同,宜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结来浓缩教学内容,指明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借此对学生思维进行整理,使杂乱零散的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成珠”“连串”,理顺层次,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利于学生信息归档储存、便于知识的迁移远用并转化为能力。小结练习阶段在奥苏贝尔模式中起到综合贯通的作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贯通,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各种练习,这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学过的知识如不及时练习、运用,很容易遗忘,正因为如此,适量的练习非常重要。在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中,练习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留有必要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与课后练习,以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和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练习题目的选择和设计,应紧扣教学要求,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注重典型性,减少盲目性,以增加练习的质量,练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避免重复与单调。如课堂提问、学生示范作图、互相讨论、互相检查、测试过关,等等。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挥学生自主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学生只有在浓烈的民主氛围中,轻松的情境下,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对学生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要充分利用学生求新、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而不是随意批评甚至嘲讽学生,要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心理,以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尝试表现的欲望。在形式多样练习中,师生之间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门学科,从而在本质上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个阶段为预习阶段。利用课上最后十分钟,对下一课时学习内容和要求、重点和难点进行简要阐述,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阅读预习,以便联系旧知识,初步了解新知识,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信心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新课时才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主动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奥苏贝尔模式的良性循环。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设备已大量运用于教学中。模型、示教板在观察主要特征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时,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同一内容往往要多次重复演示。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与模型、示教板相结合,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具有较强表现力,可以用来直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提高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录像、动画或幻灯片进行微观和宏观、表态和动态相互转化,不但能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连续过程,更突出表现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细致入微处、关键转变点充分凸显出来。同时对重点、难点可重复播放,加长停留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如三视图的建立与投影规律,投影作图、剖视等都可自制幻灯片用于教学中。

三、分层教学

教学,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则教师教得再“好”也是徒劳。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他们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绝对的。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能用整齐一致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强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激发投入学习的热情。

如中级工层次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中等技术工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需要有较强的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而绘制完整的机械图样,几乎没有这种可能和必要。初中起点的中级工培养层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能力低下,绘制图样部分的教学要求,已成了这类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拦路虎,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学习的难度,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该课程的学习。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我采用了降低学习难度的办法:如“基本体、组合体的尺寸标注”改为“基本体、组合体尺寸标注的识读”,“零件及部件表达方法的选择”改为“零件及部件表达方法的识读”,“零件及部件的尺寸标注”改为“零件及部件尺寸标注的识读”,“零件及部件技术要求的标注”改为“零件及部件技术要求的识读”,等等。

总而言之,技工学校的专业理论课老师应注意根据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琛.浅谈《机械制图》教学.职业,2010,2.

第8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31-02

一、引言

理论力学是工科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的中学力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对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具备对这些力学模型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能力,具备利用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判断分析结果正确与否的能力。我校的理论力学是一门面向全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授课采用两本教材,一本是洪嘉振教授等编著的《理论力学》,该教材从矢量力学出发对概念进行阐述,授课对象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另一门教材为刘延柱教授编著的《理论力学》,该教材从传统的结构力学出发进行描述,授课对象为船舶工程、环境、土木等专业学生。我校的理论力学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以下以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力学为对象,介绍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改革内容。

二、教学体系与改革

1.教学内容安排。本科生理论力学研究的对象为刚体,主要讲述平面问题,授课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力学授课学时为81学时,课程于大二上开设,学生人数500多人,由4~5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安排为:绪论2学时,数学基础5学时,静力学12学时,运动学14学时,运动学计算机辅助分析8学时,矢量动力学基础10学时,刚体动力学8学时,分析力学14学时,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8学时。教学所用教材是从矢量力学对问题进行描述的,因此在正式进行理论力学教学内容前,安排了5学时的数学基础授课,介绍教材中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且统一符号表达。目前大型工程软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大量使用,是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与大型工程软件应用相接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应用软件的理论构架和计算方法。理论力学中,静力学内容较为简单,难点在于摩擦平衡问题。运动学主要包含定点和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其中动点问题是难点。动力学中,碰撞问题需要用到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的积分形式,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涉及到动能定理的内容,因此动力学内容的重点是碰撞问题、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拉格朗日第一类方程和第二类方程。课程安排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不占教学学时。期中考试内容为静力学和运动学,期末只考试动力学。因为动力学内容中需要用到静力学和运动学的知识点,例如采用达朗贝尔原理解题时需要用到静力平衡和运动学中的加速度分析等,因此期末考试事实上是对理论力学所有知识点的测试。

2.多媒体技术应用。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在高校的授课中得到了大量使用。使用电子教案后,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实现启发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应在电子教案的制作上和内容安排上做足功夫。以往板书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做笔记,课后复习时对课堂内容的印象也较深。电子教案很容易使得教师讲课内容快和产生“走马观花”现象,导致学生来不及消化课堂内容。因此,电子教案的使用应当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电子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应当尽可能地接近板书形式,前后内容进行有效关联,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进行电子教案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知识点应该利用板书进行辅助;三是教师应当掌握好讲课速度和授课技巧,不断进行课堂师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要取得好的讲课效果,任课教师应当不断磨炼和提高个人授课技巧,提高电子教案的实用性,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目的。我校的理论力学电子教案多年来根据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得到完善。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电子教案中针对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开发有大量的动画显示,这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中,针对航空航天和机械等系统,穿插了一些科研介绍,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出,该电子教案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实效,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开发电子教案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参考。

3.计算机辅助计算基础与应用。以往的理论力学课程较少涉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内容。对于实际工程系统,目前计算机辅助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已经开发有成熟的大型工程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是基于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开发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我校的理论力学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开发了《理论力学求解器》软件(在纸质教材中附有光盘),并且分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实践,进一步理会理论力学的关键知识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大型工程软件的构造和计算方法等有一定的认识,领悟掌握好理论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工程服务打下基础。采用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达到理论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软件相结合的目的。

4.实验教学。我校的理论力学课程安排有实验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振动、、综合演示等实验。学生可以按学号登陆“工程力学教学基地”网站(http://),网上察看选课办法和实验要求。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实验,并且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由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教师承担,不占理论力学的教学学时。实验作为理论力学教学的辅助功能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目的。近年来,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对大量的教学实验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充分应用新的实验技术和结合工程实践,开发出了一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供了条件,详见以上的教学基地网站。

5.课程网站。我校的理论力学建设有课程网站(http://),该网站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和多媒体先进的表现手段,营造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整、系统学习理论力学的环境。课程网站是一个教师、助教、学生共同参与的助学平台。通过课程网站的讨论区和留言区,教师还可以收集校内外的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参考。

三、结语

第9篇

1.1教学内容设计对于教师而言,根据大纲设计详细的理论教案。理论课教案设计的中心就是在大纲中列明的每节课授课主题的指导下,详细阐述如何讲授这个主题。以短期偿债能力为例。教师将安排2个课时讲授该主题,重点培养学生对各类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能力,为此在内容安排上,除了介绍短期偿债指标与分析方法外,尽可能地安排各种各样的企业与行业分析案例,选择的企业范围广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比如上市公司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劳动密集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与工业制造企业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些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能够深刻体会到企业的企业短期偿债与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规模、发展阶段、经营特点、业务范围、行业特点、政策等各种因素都有关系。因此,学习短期偿债能力时,不能片面介绍指标与方法,对每一个问题的介绍都要通过具体的案例,且最好选择短期偿债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的企业案例,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分析的空间。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论课教案的基础上,学生选择合适的案例,对某一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要求对比分析机械类上市公司近3年盈利能力差异并给出解释,学生据此搜集有关信息,利用分析工具Excel,采用所学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得出不同机械类上市公司盈利差异的原因,提出一定的改进方法。由于机械类上市公司很多,考虑到地区、规模等因素,可要求学生尽可能选取可比性强的两三家对比,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公司,即使选取相同公司,考虑问题也存在差异,最后学生的实验结论基本不会出现雷同。

1.2课堂设计对于老师而言,首先必须用多媒体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时间安排要合理,以一次课中的2小节共90分钟来计算,首先拿出40分钟时间用于财务分析理论、财务指标、分析方法讲授(简单介绍,下面再结合案例),剩下的50分钟时间分别就不同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对于学生而言,为了便于分析与讨论,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6~8个成员,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一人负责搜集资料,一人负责数据整理,其他学生负责财务数据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以及辅助他人工作,并由组长(可以轮流担任)代表本组发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针对发言学生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提纲作出适当点评,并进行归纳总结。

1.3课外作业设计财务分析的课外作业包括:①理论课堂布置的课后案例。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授课的重点与难度,最重要且难度较大的案例尽量课堂上分析完成,拓宽知识面的案例留到课后。由于学生自觉性存在差异,在下次课前交上来。为了避免小组间互相抄袭,有雷同者成员作业分为0分。②课后思考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讲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一般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拓展,主要是为学习能力强,兴趣浓,或欲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准备的,完全靠学生的自觉性完成,这对学生以后撰写专业论文有很大帮助。

2考核方式

2.1关于成绩结构

(1)期末总评=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20%)+专业实训(30%)。

(2)平时成绩=考勤(30%)+课堂笔记、课堂练习、作业(40%)+课堂提问、课堂状态(30%)。

(3)专业实训=PPT质量(50%)+小组成员表现(20%)+阐述能力(20%)+提问能力(10%)。

2.2关于专业实训

(1)班级小组的PPT内容丰富、态度认真者90分以上;若案例直接在网上抄袭则直接为0分。

(2)在组长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提出合适的问题者奖励5分。

第10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教学模式;创新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53-02

0引言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在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和培养实际设计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建立机械零件和简单机械系统设计的能力。近年来,我校机械设计课程经过省、校、院各级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1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合理组织教案[1,2]

1.1 以工程设计过程为背景机械设计课程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差,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强。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比较吃力,没有头绪,抓不住重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教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我们追求教学内容新、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注意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教学中,设置了很多启发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方法:①以工程设计过程为背景,以掌握通用零部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机械设计总论”、“连接零部件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轴承设计”和“轴系部分设计”五大模块,体现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②在强调和培养传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章节(如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及轴设计等)介绍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③对传统内容精简压缩,简化公式演绎推导,重结论、重应用。

1.2 突出工程观点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工程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特点是观察目标明确、清晰,原理结构易懂、有针对性,可动手操作等。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并将实际结果和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如动平衡实验、螺栓组连接实验等几个验证性实验,目的就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是对学生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检查。在此过程中,前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显露出来,因此这是系统培养和强化学生工程观点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1.3 将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与整机设计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零部件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要相互连接、配合形成系统进行工作。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决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而是面向实际机械系统的设计。但目前国内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在编排上都是以零部件进行分块讲解,各个零部件之间没有很好地建立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之后虽然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但面临整机设计中的零部件之间相关问题设计往往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每讲到某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时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该零部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设计中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等。

2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多个校区建立了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多媒体教室,能保证全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从2000年开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素材内容丰富、经典生动,学生反映良好,使用方便省时高效;使教师授课空间由二维的黑板扩展到了更真实、自然的多维空间,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2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理论课加强启发式,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并辅以配套电子版教材,帮助学生听课与复习;习题课通过抓住典型习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讨论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在分析能力提高中理解重点;实验课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能力提高中突破难点。

2.3 建设“机械设计”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复习思考题、练习题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开放主题的小论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学时的限制,在讲授机械发展史等内容时,只能给学生一些很粗浅的认识。我们尝试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自学,并且给学生获取比教材上内容更丰富和具体的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以“各种机械的发展史”为主题写成学习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各种机器的相关技术及发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完成了诸如“机器人的发展”、“抽油机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轮式拖拉机的发展”等小论文的写作,并编辑成册,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4]

以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为背景,以强化设计型、综合型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我们将原“机械设计”的实验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于2006年构建了单独设置、学分单列的机械设计实验课程,并新编了“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按五大模块体系设置了5个实验项目,其中:创新设计型实验1个,综合型实验3个,验证型实验1个。对每个实验项目规定了难度等级,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完成3个实验项目,其中包括2个必做项目和1个选做项目,便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依托西南地区较早建立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我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创新需求自由申请项目,也可申请参加教师从现有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研究课题中细化出来的项目或企业界设立的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机械基础教学部配备指导教师。近几年来,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优秀作品曾多次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项以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冠、亚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组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位,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安排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对新进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并订有明确具体的培养计划,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过好教学关。要求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试讲、点评、讲近机类课程等阶段后,才能讲机类课程。经常开展有关本课程的教改与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老教师示讲、试讲等教学法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勇于创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课程组主持或参加的校级及省教育厅立项的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项目。另外,加大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把不同经历的教师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师间共同磋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6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机械设计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内容多且实践性强,需要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维兵.加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构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4,20(2):71-72.

[2]秦小屿.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26(1):50-51.

第11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精讲多练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79-01

机械制图是一门基础课程,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精讲多练是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地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浓缩,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读图和画图,经过多种练习,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 精讲多练的含义

精讲多练是各科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的精讲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地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去粗存精,然后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案,在此基础上,采用精简、干练的板书,运用精练、生动、准确的语言,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多练指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习题练习以及课外练习,从而实现掌握与巩固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但一些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抓住中心问题,重视疑难点讲解,导致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在进行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然后通过课堂以及课外的大量练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二 精讲多练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1.精选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们在思想上重视,让学生明白机械制图的重要性,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既不能太深又不能太浅,如果教学内容过深,学生听不懂、看不懂,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太浅,出现学了的知识用不上,需要用的知识没有学的现象,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机械制图教学前,应选择合适的教材,不能生搬硬套传统的教案,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等,将教材的重点进行排序,再结合实际工作的需求以及自身的经验确定教学方案。如学生们接触实际工程的经验较少,教师不能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课,而是在零件图教学时,安排讲授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等技术要求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及时回顾温习教学内容

由于机械制图的规定多、概念多,教师在讲完教学内容后,学生们不能完全地理解和记忆,如果不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10分钟让学生及时回顾已学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标注、画法、表达方式以及概念上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精讲效果,为多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堂习题练习

根据机械制图教学的特点,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精讲的基础上,学生们只是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表面知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开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通过习题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看图、画图的能力,进而巩固教学内容。

4.利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多媒体设备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能够将教材中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影像、音频、图像以及图形等方式进行表达,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机械的结构形状,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操作性、可逆性的特点,能够进行反复演示,便于学生接受、掌握和领会。

5.综合训练

经过精讲、回顾温习、课堂习题练习以及多媒体教学之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 结束语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探索和改善教学方法,精讲出水平,多练出成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看图、画图等能力,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连伟光.精讲多练在制图教学中的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1(8):241~242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综合 模块中心化 非机械类专业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76-02

建筑设计师要绘制图纸,化工工程师要考虑加工工艺,信息与计算机要靠机械硬件作为支撑,食品、纺织品要靠机械来加工……毫不夸张地说,各行各业无不充斥着机械的身影。相应地,在理工科各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机械类综合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多年以来,院校非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实施计划当中执行“大一学制图、大二学设计、大三学金工”的按部就班路线。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CAD从“Computer Aided Drawing”到“Computer Aided Design”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转换,而是理念上的升华、技术上的跨越。[1]新时代、新形势、新理念、新技术、新跨越使我们面临新挑战、新任务,同时呼唤着素质教育,呼唤着课程与教学改革。机械类课程是为非机类专业服务的,是从属于相关专业整个教育体系的,相应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只能超前,不容滞后。抓住我院教学与课程改革契机,结合本院非机类专业特色与特点,从2003年7月拟开设《机械综合基础》教学试点班。这次课程改革试点项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叠加,而是新理念支撑下的模块化糅合与优化。

一、非机械类专业《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改革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2002年8月机械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机械综合基础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九条规定,结合本院教学特点与特色,着眼于学员动手能力、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科学、翔实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实施计划,建设相应的教学软、硬件教学保障条件,把握相关专业教学前沿动态;通过《机械综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使学员掌握一般看图、读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计算机平面绘图及三维造型软件,了解标准化和互换性基本概念,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其结构和标准,初步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通过在实验室现场讲解与动手的方式领会金属工艺与热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课堂穿插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了解CAD(Computer Aided Design)、CIMS(Computer Integration Manufacturing System)、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FM(Flexible Manufacturing)、VM(Virtual Manufacturing)等机械制造学科的动态前沿、国内外制造业现状。[2]

2.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非机械类专业《机械综合基础》教学改革总体目标,突出“机械综合”的概念,采用“模块中心化方式”组织、展开教学内容。所谓“模块中心化方式”就是摒弃传统上《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平行式组织结构,而是以某一个教学模块为中心,教学内容与环节的设计、组织、展开俱围绕此模块化中心来递进、交叉进行。对教学内容上的改革目标就是要使配套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材、教案等与“模块中心化方式”相适应,并逐步使之科学化、正规化、合理化。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作体系。它既包括了手段和方式,又体现为教学过程结构程序。可见,教学方法、手段是为教学内容、要求、目标服务的,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要求、目标的确立,必然对教学方法、手段提出新要求;教学方法、手段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目标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深入研究启发式、互动式等先进教学理论,积极开展现代教学方法研练,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全面提高,为《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服务。[3]

二、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

1.可行性分析

(1)《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教学“模块中心化”改革方案是在面向全院服务专业对象,针对机械基础学科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教学改革以来,《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改革项目组对学院各专业对基础学科需求展开调研。调研过程中,采取听取各学科专家建议、项目组内教员间教学经验交流、在校学生问卷调查、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采集数据。在汇总调研数据的基础之上,提出若干教改方案与实际教学效果衡量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决策。层次分析法是对各种现实问题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决策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决策的准确性决定于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专家测评的准确性。从2003年以来,项目组按照以上拟定决策方案,通过5期改革试点班组织研究测评,得出“模块中心化”模式的优先级要远远高于其它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学院教学改革以来软、硬件配套的全面建设为《机械综合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保障。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有:首先,长期聘请现代教学理论方面的专家授课、指导。通过系统学习、考核、实践,促使教员自觉专研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技巧,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着眼于全体教员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全面提高,以聘请专家开设培训班的形式组织多媒体课件研究、制作、使用方面的知识。第三,一年两届“全院现代教育研练竞赛”。初中职称、高职称教员各一届,采取教学内容、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督导委员会日常评分、学员评分、现代教学研练文章水平等各项教学综合指标加权打分的方式进行评比。优者重奖,次者督促改进。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第四,引进多套学术资料检索镜像软件,为查阅资料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方便。第五,网络学堂建设与持续改进。通过网络学堂的建设,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虚拟课堂使枯燥、晦涩的一些学习内容“动起来”,便于学员课后自学;鉴于非机理工相关专业对机械课程的课时压缩,网络学堂可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硬件方面的主要建设:全面教学改革启动至今,多媒体教师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计算机公共实验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CAD、机械模型、金工等实验室建设力度的加强。

(3)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改革需要打破机械各分课专职教员授课的传统,以“模块中心化”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对机械基础知识及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教员的知识结构与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室100%教员能够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维护网络学堂;72%以上教员获硕士以上学历;93%的教员可贯通两门以上机械类主干课程;教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幅度较大。

2.试点研究与实施情况

在“模块中心化”《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几个必须处理好的关键环节。第一,合理解决课时安排问题。根据我院以往非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作为专业基础性质的机械类课程,一般《工程制图》安排50~70课时,《机械设计基础》安排60~80课时,《金属工艺及热处理》30~40课时,《互换性与测量基础》20~30课时,《计算机绘图基础》30课时。据以上数据,合计为190~250课时,而且近年来有课时进一步的压缩趋势。因此,《机械综合基础》教学实施计划的课时总数不能超过以上数字,该实施计划中按210课时进行设计,各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一定缩放。第二,合理解决知识衔接和连续问题。“模块中心化”教学模式的正常开展须有特定的预备知识作支撑,一是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二是力学基础知识,三是最基本的读图能力。为此,针对四年制本科学员的该实施计划中,选择第二、三、四学期进行《机械综合基础》课程的教学(每学期70学时),且在课程伊始安排20课时的画、读图基础训练。这样,既满足了预备知识的前继要求,又保证了服务于高年级专业知识学习的后继问题。第三,合理利用网络学堂等资源问题。课时压缩并不意味着知识压缩,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210学时,必须提高教、学效率。网络学堂是一块很好的“阵地”,应通过师生网上互动、学员网上预习、自学、复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网络学堂等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合理解决学习效果测评与考核问题。教学思想理念的更新,必然决定了考核方式的更新。本项目的目标是着重培养学员的综合机械基础知识、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核与测评的选题、编排上须有所体现。

三、结束语

《机械综合基础》教学改革试点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学员、专业教员、相关专家、用人单位反馈教学效果良好。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 童秉枢.现代CAD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