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心理课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工作总结
1、XX年暑期,举办了两期“生命如花绽放”心智成长主题夏令营即中小学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供辅导学员35人。夏令营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等为形式,融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学习珍惜和热爱生命并创造生命独有价值。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尤其是互动中的体验和同伴分享给了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学员们通过活动加深了自我认知,树立了生命信念,提高了自信,增强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2、10月10日,参加了城区妇联主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开展了现场咨询、版面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传单免费发放等活动,帮助市民更科学地认识心理咨询的同时,也扩大中心的知名度。
3、10月28日,应基教科要求,为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作了题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兼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培训。明确了心理辅导室建设的有关要求,介绍了台湾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一般理念和操作技巧,为学校科学规范建设心理辅导室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提供了及时而有益的帮助。
4、11月15日至30日,随基教科对全区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进
行了一次排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情况,并对检查工作做了及时总结和交流。
5、完成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的个人资料收集工作。
6、从11月9日开始,为满足学校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长教育水
平之需要,主动义务送讲座下校。先后为城区职高、英雄街小学、惠丰小学、淮海小学、站前路小学、华丰路小学等六所学校送去七场教师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受到了听课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7、自觉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提升业务能力。暑期先后赴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生命教育研讨会和首届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将学到的理念与技术及时应用到学生团体辅导和教师及家长的各类培训中。
8、继续完善了咨询部档案并做对外宣传报道。
二、 工作反思
1、有时候想问题理想化,脱离实际,原因在于一方面急切想为城区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点什么,但又不了解各校实际状况。为此,以后还需要更主动深入学校,这样才能确切了解他们的需要,也才能发现典型,总结经验,为做好辅导积累第一手资料。
2、在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还需要结合城区实际做进一步的探索,做出特色同时追求实效。
3、在扩大心理与教育咨询部的知名度方面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被更多人知晓,才能为更多人服务。
三、 工作计划
(一)完成咨询部本职工作,扩大咨询部社会影响。
1、立足活动中心,发挥公益资源优势,做好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推广
亲职教育公益讲堂,坚持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服务。
2、继续搞好学生心智成长主题冬夏令营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有益的辅导。
3、做好课题研究。申请省级十二五科研课题,并发展有积极性和有能力的学校和老师加入,尝试走出一条边学边研,以研促教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4、完善资料归档留存,为明年文明城市验收检查打基础。
5、完成咨询部室软硬件建设。
6、做好咨询部对外报道工作。
7、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完善沙龙运作机制,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模式。
1、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建设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组织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沙龙持续开展培训和学习,让我们的心理老师有一个团队支持系统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争取在五年之内,帮助我区心理老师有理念、会技术、能研究,在所在学校生动、活泼、有效、多渠道、多形式、独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以心理教师为主体,通过集体教研、公开课展示等形式,尝试以绘本为载体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的班级教学实验,探索形成我区学校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适合我区学校应用的《生活素质教育》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
3、主动对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日常指导和帮助。选择有兴趣、有潜力的重点学校重点辅导。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9-01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一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二 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因为年龄限制,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三 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延伸课外,实际运用
1 要做好对小学英语课堂的评价
1.1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说、唱、玩、演、看”等各种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认识英语、习得英语、运用英语,使他们通过小学初始阶段的学习,树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观,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这个目的为基点。同时,在课堂中,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促使课堂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应避免出现肤浅性、狭隘性、苛刻性、偏离性和不切实际的完美性。
1.2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性,不囿惑于知识技能和评价标尺。《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敢于在教学中创新,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和知识技能。教师要真正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1.3明确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小学英语教师面对的都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他们主要是通过“说、唱、玩、演、看”的活动习得第二语言。
2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2.1 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外语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英语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模仿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外语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求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英语难学、英语无用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在活动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2 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果是以听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听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说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以评价。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的练习、写的练习,就无需对读、写一一加以评价。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迷惑,不知该堂课应该注意哪方面的技能。
2.3 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
2.4 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总结
评价反馈的目的就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大,客观性强。教师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反馈总结方式可采用写课堂教学小结,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或与学生交谈等方式。
3 保证评价内容得以实施的方式
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展开。由此,抓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为重要,而保障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运用好课堂教学评价手段。现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略谈几点看法。
第一,我们对小学英语课堂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1.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说、唱、玩、演、看”等各种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认识英语、习得英语、运用英语,使他们通过小学初始阶段的学习,树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观,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这个目的为基点。同时,在课堂中,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促使课堂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应避免出现肤浅性、狭隘性、苛刻性、偏离性和不切实际的完美性。
2.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敢于在教学中创新,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和知识技能。教师要真正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3.明确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小学英语教师面对的都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他们主要是通过“说、唱、玩、演、看”的活动习得第二语言。
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外语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英语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模仿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外语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求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英语难学、英语无用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在活动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果是以听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听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说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以评价。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的练习、写的练习,就无需对读、写一一加以评价。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迷惑,不知该堂课应该注意哪方面的技能。
3.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
4.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总结。评价反馈的目的就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大,客观性强。教师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反馈总结方式可采用写课堂教学小结,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或与学生交谈等方式。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网络;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41-02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新课改带来的特色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有着比传统课程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接受度,自主地安排综合实践课内容。从学生的成长来看,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心培养、观察能力培养等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一些确定性的部分。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小学综合实践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充分借助现代网络的优势,科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方案,使小学生真正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让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与社会环境相融,并通过对社会考察与实践的参与,全面提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与动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
1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做好综合实践课的准备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开展得成功,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必须要有恰当的内容,不仅要接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还要是学校的条件、教师的水平所能够完成的。作为一门新课程,平度市城关常州路小学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而网络的发达正好可以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课的选题提供更多选择。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寻找那些小学生可能正关注,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课题。现代网络的发达使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社会方方面面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特别是那些与小学生的成长、健康有关的新闻事件,这些内容都为综合实践课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完善、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以保障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前制定活动预案,可以使综合实践课有章可循。通过对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工作、活动时间安排、活动实施过程以及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提前判断,可以使综合实践课上得更有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作为学生所了解的活动预案,使学生对整个综合实践课有所了解,有助于他们开动脑筋,在活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整个活动,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活动方案像课件那样制作出来,不仅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而且可以发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使综合实践方案更加完善。
2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保障综合实践课的实践过程
有一个好的方案还需要有好的过程,才能真正把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好。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记录。综合实践课是希望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的玩性重,容易出现玩起来有兴趣,过程很热闹,事后却只能说出玩的项目,得不到什么心得体会,使综合实践课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的综合实践课,大多采取分组进行方法。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可以使他们在实践课的进程中更加集中精力,也更加注意条理性。甚至可以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进行综合实践课。如此一来,综合实践课给学生带来的印象无疑将非常深刻,进而提高学生从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动乐趣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个小组的成员,小学生为了自己小组取得更好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将自己的记录拿出来,使小组的记录更加充实。而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几个小组成员共同将他们的记录集合在一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成为一个类似于小课件的东西,可以让他们自己看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也可以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出更好的安排。有了这样的一个小结,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预定活动方案进行,无论是探究、讨论还是操作、制作等各个环节,都不至于出现偏差。通过借助网络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注重过程的习惯,更可以使学生从综合实践课中学会总结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新方法的探究、对问题的发现、对问题的解决思考,才有了更加翔实的基础。这样的综合实践课,会更加具有小小科学实践的样子,也有利于小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3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做好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提高
小学生好动、忘性大,如果没有及时的总结,很容易出现只是做一场游戏玩个热闹的情形,因此,做好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提高十分重要。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是双方面的,既有学生对活动的感悟、对活动进行过程中各种所思所想的探讨,也有教师对整个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还有对不同组别间的竞争的总结。要在综合实践课的总结中善于借助网络多媒体。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整个活动的情况和各个组之间的活动过程进等对比,制作成课件,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使学生对别人的表现、自己的表现以及整个活动的理想状况有更清楚的了解,进而想想下次的综合实践课自己应该怎么样表现。综合实践课的总结课件应该包括各个组开展综合实践的整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值得表扬的地方,使学生对自己做得好与做得不好的地方一目了然。更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制作同一个选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实现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自己对本组的综合实践过程与成果进行演讲,从而锻炼学生总结和演讲能力,特别是锻炼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组的综合实践课件,对自己组的特点与优点进行提炼,并且每次总结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演讲。这样一来,不仅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组里的重要角色,也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同。长久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的课的兴趣也会更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内部网,将综合实践课的有关课件与视频发送给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让家长支持并参与到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来,让其他教师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开展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可以更多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从做好准备工作、保障实施过程、做好总结提高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课开展水平,真正使综合实践课能够成为小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和团结协作的场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培训资源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准备优秀体育实习生
每年九月、十月是各示范院校大四学生实习的时间。我所处的中学,每年都有各学院组织或是个人联系的体育实习生,这些实习生多数表现平平。想起自己十年前的实习经历和这些年同实习生的接触,我颇有感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实习生,就要付出大的努力和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我就怎样成为一名优秀体育实习生进行了一些分析,望为以后实习的学生带来一些帮助。
一、体育实习生的习前准备
实习生上好课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要上好每节课不是靠单纯的备好教案就可以了。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前期准备”是指实习前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1.心理准备
要从事教育工作,教师必须学习心理学知识。实习生不光要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学会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和调节好自己初为人师的心理状态。心理方面的准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习生先要清楚自己将要被分配到哪个地区及哪所学校,面对的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然后认真研究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体育方面的特点。比如:骨骼特点、生理发育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容易引起的心理问题等。二是熟悉学校体育特点和领会“健康第一,愉乐学习”的教学理念。毕竟,中小学体育课与大学体育课在内容和教学特点上有很大区别。实习生要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的意义,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三是做好几项压力的调节准备。这里的“压力”是指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和学生给予的压力,也可以说是对上课时的应变能力的培养。比如:当你在课堂上说错了话所受的压力;做错动作示范的压力;学生不配合,给你冷场的压力;忘词的压力等等。如果实习生在这些方面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上的课就已经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2.技能准备
体育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体育功底,就会被学生看不起。除了平时要抓好自己的专业训练外,实习生在实习前还要从这几个方面准备:一是简单基础动作熟练知。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对学生的技术难度要求不是很高,都是以简单的基础动作技能为主。所以,实习生要重点温习基础技能。二是不专项目简单知。“不专项目”是对于实习生而言某项或某几项不精的项目。实习生对自己不擅长的运动项目重点应主动加强基础技术的训练,这样就不会在上课前临阵磨枪,让自己难看。三是新颖项目多多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新颖项目”指的就是在大城市或国外非常流行的运动项目,比如:轮滑运动、定向越野、曲棍球、橄榄球等。实习生所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些项目的流行发展趋势,以及这些项目的简单方法。这样在给学生增加新鲜“血液”时,学生就会容易被你吸引,从而喜欢上你。四是理论知识相通知。掌握运动项目的同时也要提高理论知识,并且要能够很有逻辑地讲出来。比如:运动时乳酸的产生和导致的后果;弯道跑技术中的向心力;运动项目中有关速度和力的合成分解问题等。如果你能在上课时很好地结合项目讲出来,学生就会给你一种敬佩的目光,从此,你将不再是他们心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实习生。五是裁判知识多项知。实习生不仅要有田径和篮、排、足三大球类的裁判知识,还要了解其它项目的裁判知识。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和垒球等项目。这样,在给学生上课或与学生交流时能将项目的特点和规则说明,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改变学生对你的态度,学生就会把你看作一名博学的体育实习生。
二、体育实习过程中的准备――备课
众所周知,实习生要想开始讲课必须通过的第一关是撰写教案,即备课。关于备课的相关知识,大学课本《学校体育学》中是作为重点一节进行学习的。备课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实习生想必都已经很熟悉了,在这里就不赘言了。另外,我认为有两个方面要下些功夫。
1.备场地器材。
无论实习生对所上课程的内容和项目有多么熟悉和得心应手,都要在新场地新器材的环境中加以复习。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体育院校的场地器材即使不是国内训练基地最好的,也是标准的。但是,基层中小学条件有限,虽然国家每年都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但是没有塑胶操场和标准器材,至今仍是陈旧的体育设施的学校还很多。如:有些学校踏板是自制的,弹性极差;篮球场地是土压出的、砖铺的或带有小坑的水泥地等等。经常在标准场地练习的实习生,突然改变了环境,动作的失误率会骤然升高。只有备好了场地器材,适应了新的一切才会给自己减少很多尴尬。
2.备学生。
来到了实习学校,分配了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班级。实习生应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收集这些班级的信息。比如:每个班级男女生的比例、每个班级的体育骨干、每个班级的运动强项、每个班级在历届运动会上的成绩、每个班级文化课情况和每个班级在学校各项评比中的获奖情况。收集这些信息是为了上课时能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些信息可以从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橱窗和班级墙壁板报宣传栏等多个渠道收集得知。
创新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欲望等。创新意识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而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呢?以下是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几点体会。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并非一种知识特性,而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是一种新的观念、意识、思想、精神和行为的系统性的体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传统体育课中基本部分的学习中,大都是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再练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积极性的调动,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创造性的发挥;不但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变换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这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基础。传统体育课中的“准备部分”中的慢跑,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将慢跑的形式变化一下,例如,采用自由慢跑、追逐跑等,或者是用游戏代替慢跑,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学生们的脸上自然会洋溢出阳光般的微笑。我还将这部分定义为“热身准备、激情引趣”。在体育课结束部分中的放松,大都采用深呼吸或者是拍打(按摩)肌肉等方法,不利于学生身心很好地恢复,可在深呼吸的同时播放音乐或者是在学生放松时进行语言的暗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行课的总结时,我经常安排学生总结,然后我再补充,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而且还能从学生的总结中发现很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这部分中,学生不但能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放松,而且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转变教育理念是首当其冲。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提出了四点课程价值内容。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及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单纯的教师布置任务与游戏课堂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标准终身体育的理念才能走出副科体育的雾霾,建议教师从学生需求出发,课前多做调研工作,了解学生锻炼喜好,才能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共同进步的体育课堂。(2)优化课堂精心设计是重要途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规范化的动作示范与生动形象的举例说明能够浅显易懂地将体育技巧传授给学生。
四、改变体育课上的分组方法,创新学习氛围
小学生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互帮互学的分组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
3、分层次教学的分组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男女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五、巧用多媒体,进行还原情境教学
小学体育课程有许多运动项目需要老师通过身体或图片演示教给学生,尽管这些偏难的运动都在书上有动作分解图,但是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多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新课改方针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多媒体教学更多的走进了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学习是一门形象化的学科,需要学生模仿学习各种运动项目和体操锻炼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用多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用相同的情境影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运动项目动作生动的制作成视频,通过贴近学生的鲜活表达让小学生直观的看到整个动作过程,或者用慢帧处理定格动作,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最好的结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最快最好的接触和接受每一项运动形式。这是情境教学还原动作过程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
摘 要 认真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改工作,关注每一位小学生健康成长;以东营启动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找准小学生体育教育学的突破口;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载体,积极推动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 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1认真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改工作,关注每一位小学生健康成长
今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一是开足上好体育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要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保证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二是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行每天早操、晨跑等早锻炼活动,上午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因地因校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三是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将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因此,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地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2以东营启动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找准小学生体育教育学的突破口
从2014年秋季开始,山东省东营市启动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打破传统班级界限,组建“体育专项班”,以此为教学单元,推进“一校一球队、一级一专项、一人一技能”计划,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东营市教育局明确各试点学校要根据硬件资源和师资状况确定体育专项化教学项目,组织学生选择项目,以4至6个教学班为一个教学单位,组建“体育专项班”,并以此为教学单元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小学阶段一至三年级为体验式体育专项教学阶段,学生所选项目学期内不作调整,学期结束后,学生可根据教师指导,结合自身特点重新确定下学期选项。小学四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为选项实施阶段,学生全面参与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依托运动项目,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制定本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总结推进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深入实施。推进小学体育教学试点工作,要注重教育引导,引导形成体育兴趣,把体育教学变成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容易出现胆怯心理,不敢做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组与组之间举行竞赛。每个学生都知道不能因自己而影响整个团队的荣誉。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带动下,绝大多数学生的胆怯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来锻炼他们的意志,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胆怯的心理因素。例如:跳山羊练习、单杠练习、跳高练习等。有的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失误不慎摔倒,就会影响他的下一次练习。甚至一听到有关的练习就会紧张、害怕。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的暗示等。在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学生们就能鼓起勇气去完成动作。同时,在取得练习成功后,既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又使他们体验到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快乐。
3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载体,积极推动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鼓励、自我总结,教师只做点拨,授人以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德育渗透的优势,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在课堂中把握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立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高尚思想品德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为目标,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一位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他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状态去影响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共同推进小学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一、培训基本情况
(一)培训班级、培训内容及授课教师
培训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及教师
上午
下午
小学科学教师
7月4日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李学战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汤华
思品教师
7月5日
迎难而上
王全刚
课改新理念
汤青松
心理健康教师
7月6日
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林崇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苏玲
7月7日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
彭香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
韩桂莲
中小学校长
7月20日
开班仪式
为将为帅驰骋人生
周章荣
教师的幸福生活与专业发展
肖川
7月21日
校园文化建设
省
课改新理念
黄萍
初中班主任
7月22日
开班仪式
以心灵赢得心灵
李镇西
班主任经验交流
谢艳,马富荣,沈忠莲
7月23日
爱的智慧
王伯珍
学校常见法律问题及其应对
易康
小学班主任
7月25日
开班仪式
学校常用法律问题及其应对
易康
班主任经验交流
袁绍萍,温蓉
7月26日
班主任经验介绍
王维
以心灵赢得心灵
李镇西
小学英语教师
7月27日
开班仪式
小学英语教学经验介绍
黄琼等
英语语音
成文辉
7月28日
常用小英教学方法与手段
黄琼
PEP教材解读
成文辉
英语教学评价特点
成文辉
7月29日
小英阅读教学策略
成文辉
英语语音
成文辉
小学语法教学特点
成文辉
7月30日
英语教学设计与说课
成文辉
小学口语教学特点
成文辉
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机衔接
黎艳
7月31日
英语课标解读
黄萍
小英教学技能展示
成文辉
(二)教师到训情况
暑期培训各班级指标分配与到训人数对比表
小学自然
思品
心理健康
校长
初中班主任
小学班主任
小学英语
到训合计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指标
到训
芦溪镇中
2
1
2
2
2
2
10
7
12
芦溪镇二中
2
2
2
2
2
2
10
10
16
林家坊学校
1
1
1
1
1
1
2
2
4
3
2
2
1
1
11
路行学校
1
1
1
1
1
1
2
2
3
3
2
2
1
1
11
芦外
2
1
2
2
1
1
8
8
10
10
10
6
【关键词】 社会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
1概述
现在提起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不算新鲜的话题了,很多中小学课堂上都引入了符合同学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课,开展得风风火火。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育[1]。在现在的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现在中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达到了发展自我等目的。
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问题。比如课堂上教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多,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心理课程理论知识较多,不好掌,课本中的事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等。有同学在课后反映心理课本上的东西太OUT了(不流行),学起来比较闷。如此下去,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高,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并削减这门课程的实际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堂有吸引力的课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一堂有吸引力的课可以促进同学们自我探索的精神,一堂有吸引力的课可以让师生和同学之间得到更加热烈和充分的互动。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如何让心理健康课组织得丰富有趣,又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呢。笔者通过对课堂的实际研究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如果将一些恰当的“社会热点事件”融入到我们的心理课堂中,这样的方式对激发同学学习动机起着不小的作用。我们常常讲心理健康课是生活的学科,我们生活周围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元素,都可以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这是我们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论基础。其次现在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容易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让我们对各种新闻事件触手可及,各种“社会热点事件”不断的影响着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观点。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年龄,也许一个新闻事件就能让严重影响他的价值判断,形成不恰当的价值观。这种影响和转变是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能利用好“社会热点事件”,将其中的心理元素挖掘出来,融入我们的心理课堂,让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这将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方式。
2什么是社会热点事件
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我们社会中发生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或者某一种社会现象。比如佛山 “小悦悦”事件、全民疯狂抢购食盐事件、微博现象等。这些热点事件都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社会事件,因为只有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同学们才会觉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的有兴趣去了解。比如“抢盐事件”,就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会吃食盐,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去抢购“食盐”呢?同学们就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时候如果结合我们心理学中的“从众”理论去上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怎么避免盲目的从众,便能达到很好的教育引导效果了。
第二个是要“ 热”,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具有讨论的价值。因为这样的事件,同学们才有兴趣继续去探究背后的心理元素。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而又有讨论价值的事件来作为我们的课程素材。
3如何将社会事件融入心理健康课程
3.1 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课程导入环节
我们每一节心理健康课都会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而如何导入我们的课程主题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2]。在这一环节上,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闻事件作为主题的导入桥梁。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程开始就抓住同学们的注意点进行教学,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用实际的社会新闻作为案例导入比直接用书本上得案例,更具有时效性和吸引力。
3.2 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角色扮演环节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4]。利用社会事件创设我们表演的情景,让同学在事件情景中体会新闻当事人的心理变化、行为选择,不仅有助于提升同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自己在情景中体会当事人的心情[2]。
3.3 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课堂讨论环节
课堂讨论是我们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课堂形式之一,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3]。将社会事件作为我们上课讨论的素材,巧妙的设置一些讨论点。不仅可以提高同学讨论的积极性,也更能够帮助同学们在讨论中获得实际的收获。比如我们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使用微博”作为讨论素材,因为同学中可能大部分都会拥有自己的个人微博,那么这个讨论的题目对他来讲,就显得特别的有有兴趣去参与。并且他们在讨论“微博”的过程中,也会得出“社会从众”“信息传递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知识来帮组指导自己的生活。
4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要将“社会热点事件”很好的融入我们课程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具体有以下三个要求。
第一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尽量多的接触信息,对社会热点事件要求较强的敏感性。我们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要有去其糟粕的能力,将筛选的信息做进一步加工。不能只是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上课的。
第二是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心理学专业素质。每个社会事件后面都隐藏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学元素,“如何将这些心理因素剖析出来,用我们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解读,并让他们更具有教育意义”,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就像佛山小悦悦事件背后,隐含的是一个“责任分散”的理论,那么我们就要如何从正面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消极的心理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学专业涵养。
第三是课题管理能力。因为心理健康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我们加入社会热点事件,同学们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我们要好的控制好课堂,即能让讨论环节热烈的开展,又能维持一个较好的秩序。
5实际课堂案例
下面笔者将用一个实际的课堂案例,更加清晰明了的展示何将“社会事件”融入到我们课程。
最近佛山发生的一个轰动全国的“小悦悦”新闻事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社会热点事件”来组织一堂心理健康课。将其中的心理知识“责任分散”讲授给同学们,并且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生活中如何避免“责任分散”情况的发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主题:避免“责任分散”,做有责任的公民
教学目的:通过对“责任分散”理论的理解,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责任分散”现象的发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责任分散: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换句话说,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某种程度上抱着“即使我不管,也会有其他人管”的念头。
社会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某五金城内,一名2岁女童小悦悦先后被2辆汽车碾过,其间先后有18个人路过,竟无一人伸手援助,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姨呼救。环节一(课堂导入):通过读新闻的方式,可以拿一份有相关报道的报纸读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体会我们的实例都是活生生的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环节二(角色扮演):为了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感觉,我们可以重新创设一个类似的情景,让几个同学扮演。分别让她们在扮演后谈谈相关人物内心的感受,并鼓励全班同学集体探索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环节三:(课堂讨论):通过教师讲授“责任分散”的知识,向同学介绍路人冷漠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效应“责任分散”,介绍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导同学们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责任分散现象”,通过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可以让课程达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总结上述三个环节,整个课程围绕着此热门的社会事件展开,从我们心理学得观点解析事件背后的心理元素,让同学的道德判断更加的客观。同时又可以通过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讲授总结,学会在生活中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建立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6结语
将“社会热点事件”很好的融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可以打破原来心理健康课事例比较陈旧的弊端,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但这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提升课堂的质量。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出更多新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事件”融入心理健康课程只是其中一个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索这条路上,有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努力,我们的路必定更宽,更长。
参考文献
[1] 吴忠才.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 李品安.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小组模式的构建研究[J].研究实践,2004(3).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深化,陈旧的小学课堂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即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又使心理教育教学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一门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教学。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学生自身的社会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从而保证小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节操,帮助学生对各种人际关系进行处理,有效的调试自己的情绪,从而保证小学生学习任务有效、创造性的完成,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的主要立足点是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学的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心理的需求以及关注点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质是对学生自我体验的重视,重在与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上,并从中获得经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若想取得较好的成果,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要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方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多种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经验的支持,从而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进行优化,进而达到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活动引领式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布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规则;参与团队活动,注重观察体验;共同分享感悟,教师适时小结。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充足的心理体验。此种课堂成为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心理课堂类型。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团队游戏“买卖街”。先布置游戏规则:女生代表1元钱,男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当教师公布游戏规则后,男生一定会认为“不公平”,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此种心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规则的疑问,此处表达越充分,越有利于活动后的分享,学生的感悟就会越深刻。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懂得尊重和珍惜。同时也要体会到价值的大小与身份无关,与被需要的程度有关。在分享环节,让学生用固定句式延伸表达:“我很重要,因为……;xxx很重要,因为……。”该表达方式会使整节课的气氛变得温暖,学生的融入感会很强。
2.讲授式教学模式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应重点讲授的内容是心理学的理以及知识,其主要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初期,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学以及心理学知识的灌输,从而让小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自我调控的方法。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问题导入――知识灌输――实践运用。比如,在讲授“调节情绪”这部分心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将问题进行合理的导入,来讲解情绪以及调节情绪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方法等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此外,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可以进行较好的把握,他们只需要根据传统学科的教学进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讲解就可以,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扩展,学生丰富了自身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然而,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讲授式教学主要侧重讲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并且关于心理学知识方面的记忆又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剧增,因此,教师不能仅是简单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进行教学,更不能采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价,而是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以及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用这类的课程,并要保证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从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的偏差。
3.话题辩论式
由于该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做基础,所以在小学只适用于高年级教学。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或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选定一个话题,课堂开始教师抛出话题分组讨论。在组内每个小组成员均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班级讨论甚至辩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教师话题导入,进行分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适时展开辩论;分享感悟评价,课后延伸思考。例如,我们设计的“家有二宝”一课,上课先播放一个有关家有二宝的节目视频,然后引出话题:如果我家里有弟弟或者妹妹,我凡事该让着他(她)吗?话题抛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分组进行意见表达,可以进行辩论。最后,每组成员得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讨论(辩论)。
三、结语
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又多是独生子女,几乎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进入学校后会面临与同学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就会引发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最终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涵、优化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中小学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努力打造有效德育、特色德育,保障全县德育高效推进。
三、主要工作
(一)贯穿“一条主线”,提高道德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实际,挖掘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重点推进清明“网上祭英烈”、六一“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七一“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四项集中活动。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建立“两项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1、建立德育教学一体化机制。面向全体教师培植德育管理理念和育人智慧,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全体教师形成合力落实育人过程。发挥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探索推进集体备班制度、班科联席制度,强化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责任,让全体教职工人人有德育任务,让德育任务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让德育工作真正关注到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2、探索德育管理精细化机制。德育即管理,管理在精细。特别是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一是要严格遵循“尊重主体、改良土壤、夯实阵地、优化过程、养成习惯”的德育规律,要积极创新德育精细管理模式,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使德育活动项目化、项目流程数量化,不断细化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优化和关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去内化和提升。
(三)突出“三个重点”,打造德育特色
1、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XX市未成年人基本礼仪规范(试行)》即六礼三仪为标准,坚持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抓好规范教育,持之以恒,逐步落实,要把着重点放在礼仪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一是要以学习落实《守则》、《规范》和“六礼三仪”为重点,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二是各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关规定,并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课间管理、就寝管理和出勤管理,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使之成为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新举措。
2、扎实推进法治教育。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交通安全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要围绕预防未成年人自身犯罪和预防未成年人自身被害这一基本目标,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完善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制度,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实施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落实“一对一”帮扶。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全面开展“法纪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召开学生违纪违法预警工作座谈会,研究构建学生管理的预警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目标,纳入课程计划,开设课,做好教案并上好课。二是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都必须设立真正的心理咨询室,有专职心育教师。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做好心理调节,解除心理障碍,有辅导记录。三是加强对心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实现持证上岗。
(四)强化“四项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及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二是指导班主任精心设计班会课,自觉实践班会课,积极改进班会课,大力提升班会课,不断丰富德育工作途径,增强育人效果。启动制度性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活动,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科研水平。三是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年年争当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2、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要认真总结常德学习经验,对比借鉴,认真开展工作自查,科学确立文化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工作。一是积极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中小学每年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建设。二是美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校刊、警示语等德育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优秀影视剧作品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三是切实开展好班级美化、净化活动,加强班级文化提升,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我局将在全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教育局将组织专家,对推荐上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全县拟评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落实以奖代补,进行表彰奖励。本次活动以后,各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作为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措施,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 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各学校一是要切实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团队活动室等阵地,坚持德育活动周安排、月小结,形成基本德育规范。二是要在假期、周末、节日、纪念日,充分利用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雷公仙、网岭60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山书院、罗家坪、学校少年宫、酒埠江地质公园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拓宽校外警示教育、科普教育、体验教育渠道。三是家长学校为龙头,以家长会、XX县教育网、校讯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和家长开放日为平台,广泛传播科学育子理念,转变家长观念,主动和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与合作,整合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4、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课程育德是落实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的关键。在开展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学校独特的德育资源优势,建立学校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结合各自特点,重点在任何推进学校养成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努力探索开发利用德育校本课程,要把校本课程作为德育创新的载体,积极开展德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工程。为参加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早做准备。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2015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2、召开德育主任例会,部署新学期德育工作。
三月份
1、开学第一课;
2、全县“学雷锋见行动、好习惯伴一生”主题活动月;
3、全县“养成教育”宣传月,各学校制定实施方案。
四月份
1、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动;
2、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学生评选表彰;
3、各学校养成教育全面启动。
五月份
1、“五四”青年节活动,各学校举行入队、入团仪式;
2、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教育活动;
3、全县各学校养成教育督查;
4、全县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六月份
1、庆“六一”活动;
2、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
七、八月份
1、七一“童心向党”活动
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心理咨询师、少年宫辅导员、班主任培训。
九月份
1、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
2、“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3、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
十月份
1、十一“向国旗敬礼”活动;
2、全县养成教育督查;
十一月份
1、法治教育月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选活动
十二月份
1、养成教育专项考查验收、总结、表彰、授牌;
2、全县德育工作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