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十项准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师德教育周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增强以德育人意识,扎实做好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东尚璧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师德教育学习周活动。
一、召开师德师风专项会议,由王校长主持、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师德十条红线》等法规政策,并对照典型案例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
王玲霞校长以“强师能提质量”为主题,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操作做好学生的引领人,并以宣讲身边人、平凡事为例,向先进、优秀教师学习。
二、9月18日下午组织教师围绕做“有 理想信念,做幸福之师”、“有道德情操,做模范之师”“有扎实学识,做智慧之师”、“有仁爱之心,做至善之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并对比“四好教师”找差距,查不足,补短板。真正树立在同事、家长、社会中的好教师。
三、本学校在师德教育周之际,还组织教师宣誓《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十项准则》在国旗中进行宣誓活动;并组织全体教师签订《全面落实“十项准则”,争做“四有”好老师承诺书》,加强自律,严格落实工作制度。
柳河一中按照《哈尔滨市2019年度师德师风质量年工作实施方案》和《木兰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会议精神》的要求和教育局的通知精神,为了维护教育行业的良好形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我校加强对教师违规行为的管理力度。学校按要求开展了肃风正纪强化师德建设活动,召开了家长座谈会。会议中大家共同学习了市、县文件及《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哈尔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六条禁令》、《哈尔滨市2019年度师德师风质量年工作实施方案》。会议再次强调教师要严守师德师风建设红色底线,号召全体教师拒收红包、不补课。如有违反要求,实行一票否决,从严处理!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分别在会上发言,均表示支持相关规定,共同营造我校教育的良好氛围,并分别签订承诺书,做出公开承诺。
一 、学校成立治理三乱专门组织
组长:曹臣
副组长:褚立军
组员:各教研组组长
学校由褚立军校长专门负责“三乱”治理工作,负责对全校教职工乱收费、乱订资料、乱办补习班的管理和监督,曹臣校长与分管领导褚立军签订治理“三乱”责任书,褚校长与每位教师签订责任书。
二、分管领导主要职责
1、分管领导负责了解上级有关的收费政策,及时向全体教师传达,并对上级规定的收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
2、定期不定期对各班、各部门的收费、资料、补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向校长汇报。
3、负责向学生、家长了解与三乱有关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4、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对社会上举报学校问题进行调查、澄清、处理。
三、教师职责
(一)、治理乱收费
1、凡是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向学生、家长、社会公开,接受广泛监督。
2、不准以任何借口向学生家长变相强迫集资和借款。
3、不准私立项目,擅自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
(二) 治理乱订教辅资料
1、不得私自变相为学生征订和推销规定以外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以及学具。
2、不得擅自从规定以外的渠道为学生订购科学计算器。
3、严禁收取学生费用乱编滥印辅导资料。
(三) 治理乱办班补课
1、严禁擅自举办面向在校学生的各种收费补习班。
2、严禁教师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收费补课。
3、严禁教师以任何名义利用学生的寒暑期、节假日和双休日办班集体补课或强迫学生参加有偿家教。
4、严禁任何个人利用学校教室组织任何形式的补课。
四、学校进行治理三乱措施
1、对所有学生下发关于治理三乱、提高师德师风的致家长的一封信,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氛围。
2、各班级开展拒收红包礼金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和家长有清晰的认识。做到加大宣传,形成风气。
3、各班级下发调查问卷,加大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力度
4.学校定期进行自检自查,对治理三乱和师德师风工作常抓不懈。
五、处理
校长和主管“三乱”的校领导要经常深入班级对“三乱”问题进行检查,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学校将“三乱”治理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和教师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评选模、优、先活动中,及职称晋升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校外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坚决查处教师参与有偿补课的问题,XXXX年X月以来,XXX中学对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了明察暗访,查处了个别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问题。为进一步严明纪律,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现将查处结果通报如下。
我校教师X某,XXXX年X月X日开始,在XXXXXX举办有偿辅导班。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经XXX中学党组研究决定,给予X某如下处分:
1、责令书面检查并全校通报批评。
2、对其进行为期X个月的师德培训,年度师德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3、(金钱类处罚或与某考核挂钩)
4、X年内不得担任班主任、不得参加各类评先评优、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不得聘任高一级岗位。
请我校广大教师从上述问题中吸取教训,对照检查、举一反三,切实落实好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端正教育观念,遵守师德规范,自觉抵制、严肃纠正违规有偿补课行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们要严格落实治理有偿补课主体责任,始终保持治理有偿补课高压态势,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紧盯寒暑假、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力量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对群众反映、检查发现的有偿补课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对有偿补课问题实行“一案双查”,不仅要严肃追究违规教师的责任,还要对监管不力、问题频发、社会反响强烈的个人及主管领导,严格追究责任;对违规聘用在职教师的校外培训机构,上报市教体局依法依规予以处罚。
我们要切实加强对教师行为的规范管理,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自觉拒绝违规有偿补课,引导、鼓励广大教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课前课后或假期义务值守等志愿服务。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是否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教师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和个人成长过程中肩负着非比寻常、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师德师风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我们学校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以方案为指引,责任到人
我校制定了《XX小学关于开展师德建设教育活动的实施办法》,成立了师德师风教育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严格按照活动方案狠抓落实,并确保有实效。
二、强化学习,增强责任
1、学习文件。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漯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深入开展整治教育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纠治教师师德失范问题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明确活动意义,要求教师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新教育理念,规范执教行为,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师徳建设水平,向全社会展示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2、反思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网站公开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广大教师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
在党员中开展“率先垂范,廉洁从教”为主题教育,使全体教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警示教育。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开展大讨论,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促使教师自重、自律、自励,规范其行为,争创反腐倡廉的模范。
3、学法规、党史,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学校通过教师政治学习,学习《刑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儿童、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进一步促进师德建设,努力形成廉洁从教氛围。
4、开展了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将警示教育活动与教风行风建设、社会满意工程、争先创优活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通过学习
教师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增强全体教师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5、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一方面促使未成年人从小就养成洁身自爱,文明守法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也让未成年人进一步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
6、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中,把教师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来抓,建立健全考核、考评、考绩制度、日常工作管理体系和重大事项监控体系,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见事快、反应快,及时果断予以了纠正。
三、创新内容,抓出实效
我们在开展师德警示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展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各种活动,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我校积极开展了以“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活动中我们要求选定廉洁主题,拟定好活动的方案,在自己的班级中开展相关的中队活动。
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宣传栏、墙报、学习园地等活动阵地开辟师德文化建设专栏,进一步规范校务公开、学校收费行为公告栏,使师德建设成为一种文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结合个别不恰当言行,对有关教师进行了诫勉谈话,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警示教育。
4、组织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发扬团队精神”、“怎样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讲操守、树师德”、“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怎样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开展大讨论。领导班子要重点研讨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怎样正确履行职责和关心老师和学生;青年教师研讨如何过好师德关,树立个人良好形象。讨论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收到了成效。
1.开好一次教师学习会。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贯彻传达区2019年暑期校(园)长、书记学习培训会精神;结合“铭记教育初心 静心教书育人”主题教育,讲述好“我是新时代人民教师”故事,寻找身边“静心从教好教师”,树立身边的师德先进典型;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见附件1)、《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18〕19号,见附件3),并撰写好学习体会。
2.举办一次专题讲座。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消防安全意识,举行了一次主题为《全民关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
3.收看一场专题报告。8月27日下午14:30开始,采取视频形式,收看收听了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为全区教师作《养师德潜心育人,建教育“绿水青山” 》专题讲话。
44.集中整治有偿补课。重温《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暑期违规补课的通知》,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开展暑期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集中整治工作要求的通知》,进一步弘扬正气、净化师风。对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和违规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的行为,坚决持“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及时曝光与处理。和全体教师签订了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
5.进行一次教师家访。29日全天开展了一次“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组织教师开展一次面向全体幼儿的家访活动,对困难儿童、有问题儿童生、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残障弱智儿童等进行重点家访,要做到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听一听,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听取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努力把学校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6.开展一次安全排查。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立即开展教育系统安全大检查的通知》要求,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校园“三防”建设情况,校舍及学校项目建设安全、用电线路及电器设备安全、消防安全、食堂及食品安全、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安全、教育教学设施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等等,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整治到位,并将有关情况上报教育局安全办。同时,开展了一次全校性的校园环境净化美化活动,切实以安全、整洁、有序的环境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7.召开工作汇报。邀请家长代表,全面汇报2018学年学校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2019学年工作目标与措施,特别是教学质量、队伍建设、学校食堂、校园安全、周边环境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切实把人民群众的需求落实到改进学校工作上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8.组织一次教学反思。围绕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各教师开展一次教学讨论与反思活动,谋划好新学期的学科教学工作。并围绕课程进行了主题的审议。
通过师德培训,教师们明确了在教育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应该根据各年龄段儿童在教育中存在的不同侧重点,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不但要学会“教”,更应学会“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学会做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进行以身作职,勤于进取,精于业务,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道德,使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老师们认真撰写了新的体会,并有了新的学期工作目标。
美国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目前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996版《学校领导者标准》(Standards For School Leaders)、2008版《教育领导政策标准:2008》(Educational Leadership Policy Standards:2008)
与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2015)。
第一个标准《学校领导者标准》制定于1994年,于1996年。那时,美国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A Nation at Risk: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Reform)报告已十一年。在美国基础教育界引起广泛热议与影响,强烈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教育专业发展、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业成就方面。这一关注转向也影响到校长的专业素养及其要求。虽然那时美国各州已有相关校长资格认证制度,但各州标准的不一致以及对校长具体要求的有待明确,第一个《学校领导者标准》于是在来自大量教育者的共同修订下诞生了。该版本标准“阐明学校领导者角色、本质,建立学校领导者绩效评估体系,发展出建立愿景、引领教学、组织管理、公共关系、个人品德、对社会环境影响等六方面标准。”虽然这一版标准提到校长个人品德。但忽略学校中整体价值教育的重要性。2008版的《教育领导政策标准:2008》更强调学生中心,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影响下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功,但依然未系统、严谨提及价值教育与学校价值观。只是针对上一版批评声音中“未明确校长工作与学生成就关系、缺乏对校长多样角色考虑、缺乏实证研究数据及规定过于细致”等问题进行修改。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快速变化,学生特点、对人才需求以及社会道德状况、政治经济形势等都发生剧烈变动。学校领导者不仅需洞察变化,更面临强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2015)应运而生。
美国中小学领导者专业标准从一开始的1996版《学校领导者标准》便注重吸纳不同教育角色的多种声音,全面吸收各方理解与建议,保证大样本的实证数据以使标准更加科学、可实施。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的修订在全面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听取学者与1000多名不同地区学校领导者的声音。美国小学校长协会(NAESP)、中学校长协会(NASSP)、学校管理者联盟(AASA)也参与到对标准制订的指导中。还需提到的是,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的制订并非纸上谈兵,它以真实生活经验为依托,将真实生活中校长、教师与学生的应然、实然诉求表达得异常清晰。这不仅与美国同一时期价值教育的转型有相似性,同时也是社会环境转变的一种适应。更为标准中重视价值教育的转变奠定基础。
美国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内容涵盖与学校领导工作相关的若干相互依存的方面,包括领导质量、工作价值等方面内容,所有这些均与学生的成就紧密相联。此标准共有十项内容,分别是:1,使命、愿景与价值观;2,伦理道德与职业规范;3,平等与文化影响;4,课程、教学与评估;5,关怀的社区氛围与对学生的支持;6,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7,对教师与学校员工的专业支持与建设;8,家庭与社区的有效参与;9,执行与管理;10,学校改进。这十项内容并非孤立各行其事,而是互助互持地为每位学生的学业与个人全面发展而运行。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对这十项工作的关系进行梳理,将前九项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可以看作学校中与学生学习最直接相关的工作内容,包括第四项“课程、教学与评估”和第五项“对学生的支持与关怀”。学生只有在学校领导者提供的安全的、关怀的、支持的学习环境以及丰富严谨的课程、指导与评估中才能学好。当他们真正亲身感受到这种幸福感时,自然也会将支持与关爱传递给他人。第二大类是与学生成长相关的重要他人及其实践。包括第六、第七、第八与第九项。要想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之所。学校领导者不仅需要丰富课程,打造学校环境,还要建立支持系统网络,将所有教师、相关工作人员、家长、社区全部调动起来完善实践。所有实践均在学校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这就引出第三大类,即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相比之前标准具有巨大进步的地方――重视学校价值观的建设与引领。第三大类包含第一、第二与第三项,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基础与依据。而所有这些最终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其关系如图1所示(见下页)。
在逐条阐明十项标准时。有关价值的前三项放在标准最前面,足以见其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校长应对其保持高度敏感与理解。同时,逐一具体、细致的阐述也让校长更有方向感,明确其具体行为。在“使命、愿景与价值观”中规定,有效的校长领导“为了成就学校高质量的教育、每名学生的学业成就与美好人生,应明晰、倡导、培养价值观以此来明确学校的文化,使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可能。支持学生的每个发展,在教育中践行平等、包容、开放、关怀、信任与社会公正并持续改进各项实践,时刻使整个学校达成共识,教师愿意投身其中,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以此为根基追求更好的进步。”如果说“愿景、使命与价值观”侧重目标,那么“伦理道德与职业规范”则约束校长行为。“校长的个人行为应始终是道德与专业的,无论在制订、推行学校政策方面,还是与他人交往时亦或管理学校资产等工作中都要践行诚信、公平、透明、信任、合作、节俭、坚韧、好学的态度。”在将每个学生置于教育中心,承担他们的成长发展时,校长们都要保有与他人良好沟通的能力,做好榜样示范。在“平等与文化回应”这一项标准中。标准特别从文化角度提出对校长与学校工作的要求。理解个体文化与传承社会文化是推行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多元文化现状下尊重每位学生的前提,故校长应“在教育过程中认识、尊重且善待学生的长处、多样性与文化特点。保证每名学生都可以获得学习机会、教师指导、充分的学习资源与社会支持。用不带偏见、积极、公平的态度引导学生的不正确行为。制订没有任何偏见的政策。对学生的种族、阶级、文化、语言、性别、性取向与身体状况等一视同仁。”
除此三项直接涉及价值观的标准外,其余标准中也贯彻了价值观的要求,整体与部分环环相扣、相互呼应。第四部分“课程、教学与评估”中提到,“所有课程、教学与评估的相关实践都需要按照学校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进行,同时承担文化的理解与传递。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同自己学习者的身份,形成健康的自我。”在“建立支持与关怀学生的校园氛围”中,标准提到要“建立一个安全的、关爱的、健康的学校氛围使其满足学生在学业、社会感、情感及生理的需求。”其中,社会感与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在此环境中,学生被理解、接受、珍视、信任、尊重、关爱以及被鼓励成为一个积极的学校成员。在“为教师与员工提供专业环境”中,标准提到校长应建立一个与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文化氛围,使教师们不仅投入其中而且理解、认同、愿意抱持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目标并以身示范,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在与其他同事的相处中均践行开放、关爱、信任。而关于学校改进的标准提到,学校的进步需要不断以价值观为依据而自省吾身,有时甚至需要对价值观本身进行思考。
美国除有《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外,还有一份《教育领导项目标准》(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 Recognition Standards:Building Level),这份标准是为培养校长人选的课程项目而制订,作为校长候选人的评判标准,反映了校长工作的重心。同时由于其在2011年制订并,为2015版《学校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的制订提供思路。
《教育领导项目标准》非常重视对校长价值观的培养,也重视学校中价值教育的建立。标准中提到“校长应促使学生不仅理解诚信、公平等价值观。同时要付诸实践,以此价值观为行动准则,用道德的心与行为建立自我意识,不断反省以确保其完善成长,获得个体与社会成就。”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支持行为跟进,主要体现在该标准中教授的知识内容与领导力专业技能两方面。在内容上,“帮助校长候选人不断理解相关价值观,懂得价值含义并与自身行为相联系;懂得道德的行为、学校文化与学生成就之间的关系;感悟道德行为与自身领导的关系;在学校策略的决定中产生道德与合法结果。”在领导力专业技能方面,项目应教会校长“制订以价值观道德标准为基础的领导平台;在道德实践中分析领导决策:在制订、实施和评估学校政策与程序时使其支持民主、公平与多样的价值观;在宣扬价值观时采取适宜的教育沟通方法,不断审视、勇于批评、及时调整学校的政策与做法以实现价值观的养成;发展弹性价值观,即使实施受阻,也要在逆境中坚持。”此外,该标准还在附录中为校长候选人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参考书籍,以期校长成为更专业的思考者与研究者。
美国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与美国1996版《学校领导者标准》及2008版《教育领导政策标准:2008》相比,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需要设定实施价值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统领,这是美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发展过程中的进步。2015版美国《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中价值观的注入与整个学校工作思路的调整为我们带来丰富启示,总结如下。
第一,标准本身的调整及价值观的注入说明教育标准制定者意识到校长对于学校价值教育推行的重要性。“校长在他们所在的学校环境中应扮演最专业、最具意义的角色。他们所抱持的价值观决定了其所在学校的价值成就,决定学校的文化氛围与学生的人生幸福”。在2015年发表的由英国伯明翰大学银禧品格教育中心(Jubilee Center ofCharacter Education)撰写的《英国学校品格教育研究报告》(CharacterEducation in UK Schools Research Report)也指出,“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校长应在学校政策制定、课程设置、文化建设、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工作中主动引进、支持并促进道德或品格教育”。美国品格教育领导者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也曾建议,“价值教育需要道德领导者。若想学校中的品格教育满足社会对它的要求,必须有一个领导者,即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制定并实施符合其学校特点的长远规划与方案。”校长对学校中价值教育的实施与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作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校长专业素养、规范校长工作职责、为校长工作考核提供评判标准、实现教育目标、推进教育深化改革、完善学生全面成长的依据也必须涉及、规定价值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标准。只有这样,价值教育才能从校长层面有所推进并落到实处。
第二,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完成标准的制订,为标准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打下良好基础。上文中已经提到,美国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的制订,参与者从学者到一线教师再到退休教师顾问、咨询人士、家长及普通民众,集多方于一体。多样声音的参与不仅使标准对所涉及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同时对真实教育生活状态与存在问题的熟知可以令标准给出正确、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程序。也正因为多方专业人士的参与,标准对于新加人的价值观教育有正确的理解与认知。
第三,标准将价值观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是正确理解价值教育的体现,也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与教育之关系的体现。我们看到美国2015版《教育领导者专业标准:2015》中将与价值观相关的条目放在所有条目的最前面,表明价值引领是学校工作的首要前提。近几年,价值教育在各个国家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价值教育并非学校工作的一个分支或一个部分,而是学校全部工作的统领。任何一个教育行为,不论哪个学科,不论课上亦或课下,皆蕴藏着价值倾向,包裹着价值教育的契机。另外,更新学校领导者标准是因为,不论是时代特点、社会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亦或学生成长样态,它们都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处理学校工作,对校长的专业性进行规定。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以及层出不穷的青少年问题,将价值观提上日程迫在眉睫。而鉴于价值的引领性与全面覆盖性,对于价值教育的重视不光是品格教育政策需要改善的,也是学校领导者标准及校长培养项目标准中需要关注的。
第四,美国2015版标准清晰阐明学校价值观、价值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其他工作中渗透学校价值观,使学校的全部工作保持思想与行动的一致。上文中我们已经通过文字与图表将价值引领与课程、教学、人员专业素养提升、学校管理及学校改进间的关系阐述清楚。
电力公司技术工人八荣八耻荣辱观学习心得体会
我感到,总书记的“八荣八耻”文字不多,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讲得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是一本高度概括、高度精炼,内容十分丰富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科书。总书记讲得很详细,从热爱祖国到遵纪守法,从服务人民到团结互助,从诚实守信到艰苦奋斗,从崇尚科学到辛勤劳动,既有对社会公德的要求,也有对个人私德的提倡,既有对光荣传统继承和巩固的要求,也有对现代文明创造和发展的要求,既有对中国文明的秉承,也有对世界文明的吸纳,既有对不文明行为的摒弃要求,更有对文明行为的遵守要求,是新时期每个公民的荣辱标准、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高压带电作业这一行到今年已经整整20年了。带电作业大多又在崇山峻岭之中,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任务繁重。我所在的带电班是生产一线的班组,担负着横跨福州六区八县市长达200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以及几十个变电站的带电消除缺陷的重要任务。高压线路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我以苦为荣,以责任为重,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在电力生产一线,和同伴们跋涉在高山峻岭中,辗转在一条条线路下。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我们忙碌的身影。版权所有
在工作中我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而且十分注意带电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用科学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近年来由我组织实施的大型带电作业项目共有数十项,为福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贡献。为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和带电作业的安全可靠性,我还坚持开展带电工器具的技术革新,为了调试新工具我经常在百米高空220千伏的强电场中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从不叫苦叫累。在我的积极倡导下,带电班的技术革新活动取得累累硕果,先后改进研制出:闽江大跨越高塔带电作业工具、新型带电取销器、翼型卡具保险装置等实用器具,我还主持完成了福州电业局自控科技项目“变电站外绝缘带电清扫”拓展了带电作业的空间,极大提高了带电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我们一线工人最看重团结互助。我是福建省电力公司带电作业的“高级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和“兼职教师”,我并没有满足于自身取得的成绩,而是致力于提高部门整体技术水平。利用工作之余,开展理论授课、实地操作等各项技术培训工作,言传身教,把自己所学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学员。开展了十几次大型技术培训活动,多次参与“省电网带电作业培训班”的现场作业培训。通过传、帮、带,推动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向前迈进。
福州地区是台风多发区。在历次台风中,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们电力工人奋力抢修的身影!去年第19号台风"龙王",于10月2日晚两次登陆福建,风力强、路径直,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对福建电网构成重大威胁。福州市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18毫米,3小时最大降雨量达276毫米,频率为超100年一遇,创福州市短历时降雨之最。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在短时间内汇流进入城区,形成巨大的洪峰,市区内河水位急速上涨。113条电力馈线中断,118个小区地下配电站被水淹没,众多辖区停电┉在此突发公共事件面前,我和我的同伴们在省电力公司的统一指挥下,以高度的责任感沉着应对,尽职尽责,密切协调配合,全力抢险救灾。连续奋战八天八夜,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了供电,打了个漂亮仗,为省委提出的“务必要保证群众生活尽快恢复正常,务必要保证灾后重建迅速展开,务必要保证社会氛围和谐向上,务必要保证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版权所有
无论是在日常的线路巡视还是在特殊的抗灾抢险过程中,我都深深感到电力企业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作为电力员工,我要把“发展公司、服务社会”的企业责任目标,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今年初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我们福建电力公司率先在国家电网系统启动了“爱心活动、平安工程”。我想,开展“爱心活动、平安工程”是“八荣八耻”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力系统的员工与大家一样,对精神方面的东西追求越来越高,对精神产品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产品要求的提高,必然对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与人交往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人的素质、品格、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每个人自己会把做人的标准提升,对他人的要求也会提高。今后我要以“八荣八耻”为镜,要日日照、时时省,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电力员工共同为构建中华民族坚强的道德长城添砖加瓦。
都深深感到电力企业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无论是日常的线路巡视还是特殊的抗灾抢险过程中。作为电力员工,要把“发展公司、服务社会”企业责任目标,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今年初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电力公司率先在国家电网系统启动了爱心活动、平安工程”想,开展“爱心活动、平安工程”八荣八耻”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力系统的员工与大家一样,对精神方面的东西追求越来越高,对精神产品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产品要求的提高,必然对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与人交往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情况下,对人的素质、品格、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每个人自己会把做人的标准提升,对他人的要求也会提高。今后我要以“八荣八耻”为镜,要日日照、时时省,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电力员工共同为构建中华民族坚强的道德长城添砖加瓦。
简明扼要,感到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文字不多。通俗易懂,讲得很实在很有针对性,一本高度概括、高度精炼,内容十分丰富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科书。总书记讲得很详细,从热爱祖国到遵纪守法,从服务人民到团结互助,从诚实守信到艰苦奋斗,从崇尚科学到辛勤劳动,既有对社会公德的要求,也有对个人私德的提倡,既有对光荣传统继承和巩固的要求,也有对现代文明创造和发展的要求,既有对中国文明的秉承,也有对世界文明的吸纳,既有对不文明行为的摒弃要求,更有对文明行为的遵守要求,新时期每个公民的荣辱标准、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工作环境艰苦,干高压带电作业这一行到今年已经整整20年了带电作业大多又在崇山峻岭之中。工作任务繁重。所在带电班是生产一线的班组,担负着横跨六区八县市长达200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以及几十个变电站的带电消除缺陷的重要任务。高压线路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以苦为荣,以责任为重,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在电力生产一线,和同伴们跋涉在高山峻岭中,辗转在一条条线路下。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我忙碌的身影。
而且十分注意带电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我不仅仅是埋头苦干。用科学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近年来由我组织实施的大型带电作业项目共有数十项,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贡献。为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和带电作业的安全可靠性,还坚持开展带电工器具的技术革新,为了调试新工具我经常在百米高空220[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千伏的强电场中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从不叫苦叫累。积极倡导下,带电班的技术革新活动取得累累硕果,先后改进研制出:闽江大跨越高塔带电作业工具、新型带电取销器、翼型卡具保险装置等实用器具,还主持完成了电业局自控科技项目“变电站外绝缘带电清扫”拓展了带电作业的空间,极大提高了带电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而是致力于提高部门整体技术水平。利用工作之余,一线工人最看重团结互助。省电力公司带电作业的高级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和“兼职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自身取得的成绩。开展理论授课、实地操作等各项技术培训工作,言传身教,把自己所学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学员。开展了十几次大型技术培训活动,多次参与“省电网带电作业培训班”现场作业培训。通过传、帮、带,推动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向前迈进。
哪里有险情,地区是台风多发区。历次台风中。哪里就有我电力工人奋力抢修的身影!去年第19号台风"龙王"于月日晚两次登陆,风力强、路径直,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对电网构成重大威胁。市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18毫米,3小时最大降雨量达276毫米,频率为超100年一遇,创市短历时降雨之最。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在短时间内汇流进入城区,形成巨大的洪峰,市区内河水位急速上涨。113条电力馈线中断,118个小区地下配电站被水淹没,众多辖区停电┉在此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和我同伴们省电力公司的统一指挥下,以高度的责任感沉着应对,尽职尽责,密切协调配合,全力抢险救灾。连续奋战八天八夜,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了供电,打了个漂亮仗,为省委提出的务必要保证群众生活尽快恢复正常,务必要保证灾后重建迅速展开,务必要保证社会氛围和谐向上,务必要保证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
[关键词]学校管理;中华文化;人文;集体;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87
近日,我拜读了袁行霈先生《中华文明之光》一书,其将中华文化归纳为三大特点:人文精神、尚群精神、尚和精神。对于一所正在蓬勃进取的学校而言,中华文化精神的滋养同样能启迪我们发展的方向。
一、用人文精神引领师生成长
1.对人的尊崇
学校管理者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始终;开展教学活动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协调勤务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公平和谐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积极的思想引领学生。对人的尊崇还在于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成绩分层次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布置分层次作业;学科教师根据个体学生的学科情况,量身定做均衡的教学计划,避免出现弱势学科;创办艺体中心,让学生在文化课之外还可以有一方天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并为未来的发展寻求出路。
2.重视人的节操修养
学校是育人之地,对于学生而言,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道德修养这块人生基石的稳固和端正;对于教师而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是师之所以为师的评价标准。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以德为先”,用牢固的道德准则来要求自我,通过师德培训、党课、例会等多种形式引领教职员工规范道德行为。我校通过《教师十项教学禁令》的推行,明确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底线,为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国旗下讲话、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爱国、理想、法制、文明、感恩等素质教育,提升道德修养。
二、用集体精神维系校园梦想
1.集体精神来源于荣誉感的树立
学校管理者可以以丰富多彩的师生校园活动为载体,将集体荣誉感内化为师生的集体意识。我校面向教师的“感动校园———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师德模范教师”的票选,为教师成长提供发展方向;师德文艺会演以表演的形式展现教师的美好形象;“教坛新星、教学新秀”的选拔激发教师钻研业务的意识;教师集体备课、骨干教师“结对子”帮扶等活动以团队合作规范教学行为;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为教师营造温馨的环境……这些活动的稳步开展,将集体精神植入教师的心田,形成稳固团结的教师群体。
2.集体精神归宿于美好愿景的实现
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于本校实际,深入透彻分析校园内外环境及生源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并认真落实,最终达到目标。通过不断强化的方式将美好的愿景传达给每位师生,明确方向,并以集体意志的形式激励实现,形成“目标—行动—激励—实现”的良性循环,为集体精神找到植耕的沃土。
三、用和谐精神创造多元未来
1.打造和谐校园物质文化
学校管理者要用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环境设计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我校在有限的校园硬件设施上下工夫。学校餐厅和宿舍楼等场所,用“要爱你的妈妈”、《游子吟》打造中华“孝”文化;教学楼的走廊处悬挂求学励志名言、对联打造“好学”文化;主干道校务公开栏旁“人之儿女、己之儿女”颂扬“爱生如子”的师德情怀;艺体中心文化墙、墙壁喷绘的设计大多数出自学生之手,既彰显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人翁精神。
2.营造和谐校园人际关系
学校管理者内部要精诚团结,分工明确,划设各机构部门权力清单,例行大型公共事务会议研究的机制,设置必要的监督机制,确保重要决策的切实可行。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协调与教职工的关系。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为充分维护教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在保障工资、福利的基础上,增设教龄津贴,留住人才;在教职工生日当天送生日蛋糕、为因病致贫的教职工实行大病救助;开设校长信箱,及时准确地了解舆情,确保教职工意见的提出畅通无阻。学校管理者还要注意协调师生关系。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会、教师管理技能测试等形式明确教师的职业特点,提高管理技能;以“老带新”的方式为青年教师找到学习榜样;以学生座谈会、满意率调查等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声;用全员坐班制保证师生共同相处的时间,加强沟通,促进和谐。
3.塑造和谐社会教育平台
关键词:教师法律素养;教育惩戒;规范作用;示范作用
2019年4月开始,教育部对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持续曝光,严厉查处教师违规违纪行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1]。其中,教师违规惩戒问题成为了“常见”典型。值得反思的是,一方面,在国家的严查厉处下,中小学教育惩戒活动中仍存在教师“以身试法”的情况;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教育惩戒问题的“过度关注”,也使得部分教师怯于行使惩戒权。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2]。教育惩戒步入法治化轨道,必然对教师的法律素养,特别是依法执教、依法施惩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厘清教师法律素养在教育惩戒中的作用,充分运用之,也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法律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法律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教师的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可以说教师的法律素养是由正确的法律认知、丰富的法律情感、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良好的法律能力构成的。其中,法律认知主要由公民基本法律常识和职业法律知识组成,本文对法律认知的研究主要关注教师职业法律知识,其中又以权利义务知识为核心。学界也有将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统称法律意识的,法律情感是初级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则表现为对法律权威的敬畏和对法律价值要素的认同,是较高级的法律意识。法律能力是教师在执教活动中可以合理地运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处理问题,维护自身和学生法律权益不受侵犯,监督权利与义务运行的能力。教师的法律能力是教师法律素养的外在体现,也是判定其法律素养的根本标准,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依法执教落实到各个环节,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良好的法律素养是支撑教师依法执教、履职的基础。教育惩戒作为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具体体现,将其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便有效地规范自身的教育惩戒行为。
二、教师法律素养在教育惩戒中具有规范作用
教育惩戒是通过对偏差行为施与否定性制裁,避免偏差行为的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手段[3]。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其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学生的外在行为很难完全合理与正确,而在实践中,学生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往往与违规行为的发生频率成反比,学生那些破坏程度较低的违规违纪行为恰恰是发生频率较高的行为。《规则》中指出,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教师可以当场实施必要的惩戒。教师成为了教育惩戒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所具备的法律素养将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正当化、合法化。1.教师法律素养不足妨碍教育惩戒行为的正当性教师惩戒行为的正当性是指教师实施惩戒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得到了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4]。一方面,伴随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权利意识的提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权利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强调维护学生的权利与尊严。部分教师因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认知不足,对法律框架下师生间的权利义务不够清晰,对教育惩戒的法律限度了解不够等,没有意识或能力明确区分教育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教师惩戒行为的正当性随之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个别媒体舆论的片面报道,放大了学生的权利,压制了教师惩戒权,部分教师因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律能力,在外部压力裹挟下,不敢、不愿行使惩戒权,以此来规避冲突。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后,教育部了《规则》,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以便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惩戒行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教师基本法律素养是教育惩戒的底线法律素养良好的教师拥有相对完备的教育法律知识,能够有意识地用教育法律知识处理身边的问题,将法律精神贯彻到教育管理活动中,应用到教育惩戒实践中。首先,正确的法律知识可以让教师明确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掌握教育惩戒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惩戒权作为教师依法对违规学生进行惩戒的管理权,是伴随教师职业的产生而存在并得到了法律的授权,放弃行使惩戒权最终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的养成。其次,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有利于教师恰当地保护和约束学生的权利。学生拥有国家公民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享受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各项权利。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应尊重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但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超越法律的边界。再者,拥有法律信仰的教师更倾向于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在实施教育惩戒时坚持程序正当。最后,教师良好的法律能力意味着教师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将教育惩戒的主体、客体、内容、依据、限度等各要素约束在法律边界内。因此,教师良好的法律素养是促使教师惩戒行为正当性回归的关键因素。同时,教师法律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师的惩戒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养成也同样重要。
三、教师法律素养在教育惩戒中具有示范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学生是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5]。教育惩戒出于教育改善的动机,通过积极管教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学生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不安、愧疚、恐惧等心理状态,此时对其展开的教育更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教师教育惩戒中表现出的法律素养对学生行为的养成具有“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示范”,既有具有积极影响的正示范,也具有消极影响的负示范。1.教师依法惩戒的行为是以身作则的法治教育(1)教师法律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法律知识的掌握。教育惩戒的实施过程是关乎师生合法权益的活动过程,《规则》中也指出“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法制定、完善校规校纪,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健全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和规则”。通过对教育惩戒规则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教育惩戒是有目的、有依据、有程序的教育管理活动,教师依法实施惩戒的行为会加深学生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2)教师依法惩戒的行为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师依法实施惩戒也会增强学生的法治信任感,当一个人认为通过法律的遵守可以获得公正的对待时,他才会自愿地遵守社会的规则。青少年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对于规范行为的纪律非常重要,这种信任可以作为一种心理框架,影响学生对制度规则和惩戒的反应。一般来说,信任老师的青少年在学校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与遵守规则的行为呈正相关。教师秉持“有权必有责、用权需担责”的基本法理实施教育惩戒,可以加强和深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3)教师依法惩戒的行为影响学生的问题处理方式。“法”只有从存在的制度形式转化为实践的行为状态,才能真正成为约束人的行为规则。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他者,教师的行为会得到学生的关注和有意无意的模仿。一方面,教师对教育惩戒中师生权义的准确区分会促进学生法律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提供直接的指引。另一方面,教师采取合法手段维护自身与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明确权利维护和救济的具体路径,会为学生合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提供示范,对学生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成为学生行为模仿的对象。除此之外,在教育惩戒实践中,最让教师和学校“头疼”的莫过于因教育惩戒而产生的纠纷事件。纠纷事件不但会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涉事教师或学校的形象,严重时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长久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纠纷的产生固然不是师生双方所期望的,纠纷背后的深层因素更应该引起重视。教师依法实施惩戒的行为会影响学生和家长对待教育惩戒的态度和做法。2.教师违规惩戒的行为对学生产生负面侵权“示范”(1)学生会对教师侵权行为进行效仿。教师作为依法实施惩戒的主体,其法律素养如何是影响教育惩戒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惩戒行为不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教师由于法律素养不强,在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存在着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包括对学生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侵犯,前者主要包括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后者主要包括知情权、陈述权、参与权、申诉权等。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生活别是在行为习得上,大多数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实现的,尤其是对榜样“示范”的模仿。对于教师的违规惩戒行为学生通常也会认为是合理的,进而运用到日常同学关系的处理中。(2)教师的体罚行为容易助长学生的暴力倾向。被体罚者及经常旁观体罚的学生会认为,“动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加之一些不良媒体肆意传播充斥暴力的不良信息,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的风险大大提升,使得青少年在面对同学间、人际间的摩擦时,极易将暴力意识付诸现实来处理矛盾,这也成为了一部分校园欺凌的滥觞。体罚不但不利于教育惩戒效果的实现,而且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身心伤害,侵害学生人身权。我国多部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在司法上,体罚适用于故意伤害罪[6]。过度惩戒行为极易给当事人内心带来严重创伤,使学生发生认知偏移,严重时可能产生人格偏执的倾向,逐步产生具有攻击倾向的行为。教师作为学生的行为学习对象,当其行为使学生产生了委屈或不服气的情绪时,学生也极易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以冲动的非理性状态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因此,有必要深入考虑教师应如何通过教育惩戒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四、教师法律素养在教育惩戒中的体现
为了在教育惩戒中有效地规范自身行为,实现对学生“善”的积极引导,教师要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的运用贯穿于教育惩戒活动的始终,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法治原则,坚守公平和正义,依法行使惩戒权。1.依法施惩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权义观权义观也叫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权利意识是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心理反应[7]。教师正确的权利观是指教师认知和理解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掌握如何自觉地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内行使权利,避免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相应地,义务意识是指人们对于依法应履行以及如何履行的义务的认知和态度。教师正确的义务观是指教师理解其应履行的义务及其必要性,明确履行义务的方式及未履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并能理解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关系。与传统的师尊生轻的师生关系不同,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师生之间是教育、管理、保护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权利与义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与法律内涵。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地看待自身与他人的权利与义务。2.依法施惩要求教师惩戒行为于法有据教师要保证其教育惩戒行为的合法性,包括实质合法和形式合法,即教师惩戒行为不但应该在教育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进行,还要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设定理念相符合。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依据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其一是惩戒权行使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惩戒规则以及已经公布的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等规章制度;其二是惩戒权行使的明确客体,即学生所缺失的特定义务[8]。教育惩戒有合法依据是其形式合法的必要前提。其次,教师惩戒权是教师职业自主性保障的权利和职责,不可以放弃,并且要对教师惩戒权的确立和行使进行必要的限制[9]。《规则》中列举了教师可以采取的惩戒方式,同时也为教师惩戒行为列出了负面清单,明确了教师违规惩戒应承担的后果。教师实施惩戒时,对惩戒措施和惩戒力度的选择拥有相应的自由裁量权,要求教师保障教育惩戒的实质合法,把教育法律法规作为科学育人的有效抓手。3.依法施惩要求教师保障惩戒程序正当教育惩戒是个动态的过程,除了保证依据合法,还应保障程序正当。程序是法治的保障,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必须用程序加以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权力行使的随意性,有利于保障公平正义。规范教育惩戒的设定和实施主体正当行使职权,保护受教育者的权利是将正当程序原则引入教育惩戒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现[10]。正当程序将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相连接,具体表现在,教育惩戒中教师践行“正当程序”并推动“程序正当”。在教育惩戒实践中,教师作为主要实施主体,正当行使职权,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模式受教师法律素养的直接指引。当学生出现偏差行为需要实施惩戒时,从违规事实的认定、情节的判定、学生的申辩,到具体惩戒方式、惩戒时限和场合的选择、对学生及家长的告知义务都需要教师秉持程序正当。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惩戒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良好的法律素养将是保证教育惩戒程序正当,规范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保障。4.依法施惩要求教师把握惩戒权的法律边界权利与权利的约束总是相伴而生,作为教师职业权利的惩戒权也不例外。权利都有特定的边界,划分并把握权利边界是避免权利冲突的必要手段。教师惩戒权的法理支撑、法律规制共同勾勒了其法律边界并表征在惩戒权行使的基本原则、惩戒方式的选择以及惩戒与体罚、惩戒与侵权的界限上[11]。只有把握住教师惩戒权行使的法律边界,才能保障教育惩戒价值与效用。教师首先要能够准确区分教育惩戒与侵权行为,特别是教育管理实践中常见的对惩戒与体罚、留置与侵害学生人身自由权、没收与侵害学生财产权、停课与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等的界分。《规则》中指出禁止“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以及“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等间接带来身心伤害的变相体罚。为教育惩戒和体罚的界分提供了参考,指出了课后教导、暂扣学生违规物品等方面的规定。但惩戒规则作为指导性、规范性文件,是无法囊括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的。故实施教育惩戒还需要把握教育法律法规背后所蕴含的法律精神,主要指道德人文精神[12]。教育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性,而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教育法律法规相对于社会法律更具张力。教师对教育法律规范的运用在其职业道德调节下更具活力,促使教育惩戒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向作用,始终围绕“育人”而展开。综上所述,教师的法律素养对自身惩戒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学生行为养成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教育法律知识,增强对现实中法律现象的敏感度,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法律能力。通过依法实施教育惩戒,实现对学生违规行为的改善和积极行为的引导,充分展现依法施惩背后所蕴含的法治、正义、育人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EB/OL].[2021-03-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EB/OL].[2021-03-29].
[3]劳凯声,余雅风.教育法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20:134.
[4]程莹.教师惩戒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8:23.
[5]李晓燕.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在法治教育中的师表作用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7-10+21.
[6]管华.教育惩戒权的法理基础重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3):16-24.
[7]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02.
[8]秦涛,张旭东.高校教育惩戒权法理依据之反思与修正[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04):41-47+63.
[9]余雅风,王祈然.教师的法律地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1):49-58.
[10]刘明萍,张小虎.论我国教育惩戒权的两极化运行与理性化回归[J].复旦教育论坛,2020(01):33-38.
[11]刘冬梅,程丽.论教师惩戒权的法律边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84-92.
道德是合乎正道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如廉洁、守法、孝顺等伦理与道德层面的观念与行为表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是道德教育人品指的是人的品格,是有着道德价值判断的人格,比较偏重于人格特质的内涵,如负责、勇气、尊重、毅力、感思等,并不完全属于道德观念与行为的范畴,面是兼顾个人社会行为与个性性情(情绪)的层面。其不仅与一般生活行为规范有关,面且与学业学习密切关联,与个人未来的成就与发展息息相关。人品以道德为本,人品高低以道德作为评判的标准,即是所谓的品德。
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品德教育本身,这就如同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育本身。无论是一般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是人类所设想出来的工具,是为了人的幸福,为了人品的健全发展面设出来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完关人品,是为了人品的潜在可能的、圆满的充分发展和实现,那么品德教育即是促成此目的的重要因素。受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发展的影响,品德教育开始重视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这是传统道德教育理论所忽视的。因此,所谓品德教育是指培养和实践优秀人品与德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学校教师运用适当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与人格特性,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生活习惯与反省能力,以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的公民。①在这样的定义下,品德教育代表着更广泛的德育意义,与传统道德教育有所不同。传统的道德教育着重道德行为,实施方式多半单调且以训诫为主,面新的品德教育理念却是强调伦理核心价值,与道德推理历程并重,实施方式以多元民主与启发为主。所以,当前学校品德教育的推动重点之一除了转化既有教育精髓外,还应撷取其他优秀经验,着重以多元整合策略实施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关注的是人类,包括个人的、团体的、人类整体的、生活的福社和尊荣。品德的核心是人类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对错、好坏,这些核心原理在逻辑上存在于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有品德,一定要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来看,看他在所参与活动中的表现,这意味着品德教育的进行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所以,品德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指的是我们一生当中必须要参与和经历的重要特定情境。
品德教育虽然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共同参与,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及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被视为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被赋予较高期待。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有品德与生活课 ,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等有关道德教育的科目,这些课程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呢?除了受升学主义影响,德育不受重视外,这些课程往往是以教书的方式进行。在教书的过程中,没有把要教的东西,如对人的尊重,容忍,关怀等具体地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以勇敢为例,学校品德教育不是单纯教学生成为一个勇敢的人,面是教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表现出特定的勇敢行为,或具备让特定勇敢行为产生的勇敢品德。在学校品德教育中,应先教导学生在某一特定场合中能展现出特定的勇敢行为,例如挑战权威,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和特定情境与行为有关的勇敢品德。只有透过有效的学校品德教育,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产生学习的迁移,把他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其他类似情境,如从具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转面形成见义勇为的品行。在其他品质培养上,如诚实、勤勉、虚心、孝顺、仁爱、正义以及恭敬等方面也应如此。
关国强调品德教育应同时教导道德推理历程与德行表现,并且注重个人道德自主性的启发与社群意识的塑造。②因此,自20世纪末以来,关国开始推动新品德教育的综合型模式,尝试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文化,以多元整合策略实施品德教育,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关国一直在探索新品德教育的综合型实施模式,由此提出品德教育全方位实施的6E教学法,包括典范学习,启发思辨,劝勉激励,环境塑造,服务学习和追求卓越。在这一新品德教育综合型模式的影响下,建构道德社群,营造品德本位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被提出并展开了探索③。品德本位校园文化营造的策略,强调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文化的重要性,要求不仅彰显民主精神与兼顾文化差异,同时也应符合新品德教育的内涵与实施关键。台湾地区从2005年开始推行和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有关的专题研究项目④,总结归纳出一些原则与心得⑤。本文将对这些经验与方法进行分析、吸收、借鉴,以供未来品德教育实施参考与借鉴。
(一)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内涵与原则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实施模式,强调将学校品德教育融入校园整体文化的营造中。有研究者认为,应引导并协助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道德社群,并营造品德校园文化,使得学校全体成员,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在对话、沟通与共识凝聚的过程中,建立学校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并规划出校园优质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目标。这样的理解,强调了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特点:品德教育需借由民主参与及凝聚共识方式形成,使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中被赋权表达,逐步培养思辨、沟通、批判的能力,以及具备当代品德核心价值的个人素养;学校应努力建设富有正义、关怀与正向参与的优质校园文化,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扮演德行模范和良师益友的角色,共同为品德校园文化的营造面贡献心力;品德教育需以学校具体需求和发展前景为基础,借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落实多元渠道且进行深度实施,并与社区、家长积极合作成为伙伴关系,以共同营造整体校园文化。
品德教育的实施,特别强调民主过程、多元参与、统整融合、创新品质和分享激励五个原则。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所突显的精神包括:品德教育兼具内容与历程,内容包括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面且不可忽略过程的重要性,包括思辨、沟通、批判等;品德教育是公民社会塑造的重要环节,不仅局限在个人修养或家庭伦理,面且关注公共领域的道德基础与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等;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方参与配合,但仍以校园为基础和主导,促成理想与实际的联结;品德教育并非学校附属课程或外来课程,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层面,可与学校既有的诸多课程与活动加以融合统整;品德教育结合校园的实践来推动,可避免由上面下的政策管理模式的强制推动。
(二)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历程与策略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弹性,但通常都包括预备、执行、评价、推广与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具体面言,预备阶段,实施要素包括组成推动品德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与协调中心,凝聚核心小组共识,筹办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升的培训活动。执行阶段,实施要素包括定期召集核心小组会议,将品德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提供品德教育的经验学习,以及成人品德方面的良好身教。评价阶段,实施要素包括进行参与对象的问卷前后测评以及观察访谈,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核心小组的研究与反思。推广与持续发展阶段,实施要素包括整合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资料库或网站资料,将品德教育纳入学校生活的常态。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策略可分为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三类。正式课程,强调品德教育必须能够融入各学科/学习领域,即有效品德教育须配合有意义与挑战性的理论课程学习,透过阅读、研究、写作、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等多元的教学途径,教导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以及在信息充分的情形下,做出智慧判断、推理与沟通等。例如各科/领域教师可激发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求知兴趣,培养达成学习目标的良好习惯,如自制、勤奋与负责等,以发展其未来的职业良知。语文教师可借由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辨与表达沟通,数理教师可借由推理增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判断,体育教师可借由活动促成学生的合作负责与良性竞争等。不同的层次可有不同的非正式课程设计。例如班级层次,教师可运用班会等学生自主的机会,使学生学习如何做决定与负责任,以及彼此关怀,进面建立民主教学的环境,使学生由遵守外在规则转化为内在动机与潜能,对学校核心价值有所认同及承认。年级/学校层次,教师可适度运用道德纪律,借由学生道德推理与被赋权的方式建立学校规则,使其了解规则的价值与重要性,发展其道德推理、自我控制与尊重他人的能力,进面愿意遵守规则,面非以外在奖惩迫使学生遵守。学校、社区层次,学校可提供多种机会给予学生,使其觉察他人的需求,养成协助与关怀他人的意愿与能力,为学校或社区服务,使品德教育的范围越出教室或校园。潜在课程则是强调校园软、硬件的周全规划与精心设计,共同提供与营造品德校园文化。硬件方面,借由班级、校园的环境参与布置,使学生欣赏、爱护与认同校园环境,进面产生集体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功效。软件方面,借由创立学校道德文化,积极建立关心社区群体与学校的核心价值,使得教职工与学生知情意行一致,产生对学校的集体感、认同感以及尊重、合作的气氛等。
(三)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评价方式
随着社会、教育、数学的发展,开放化、数字化的时代呼唤着优质的数学创新教育。而具有“双基”教学传统优势的我国的数学教育,就需要探究“双基”与“创新”之间的新的平衡。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十个课程基本理念[1],其开放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涉及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与探究性、问题解决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性与数学的应用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过程性等。1998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韩国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会议的第三个集中课题是数学教学的“开放化”,有许多专家倡导“开放性问题”、“开放式教学”,其中,美国伊利诺大学的J.Becker教授专门谈了开放式教学的价值,日本筑波大学的能田伸彦教授作了《日本课堂活动中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报告,谈了开放式教学的概念[2]。2000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日本桥本吉彦教授演讲指出:“开放式数学教学――思维开放、题目开放、过程开放”[3]。1997年,由我国戴再平教授主持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4]。可以说,近20多年在国内对数学开放题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提法也众多,但缺乏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教学实验研究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涵义、特征、原则和教学模式,揭示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形成良好人格、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和价值,为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提供实证依据。
二、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认识
(一)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界定
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论述观点,结合我们课题组的实证研究认为:数学开放式教学是以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育理论、数学习题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为出发点,以开放化的数学问题为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打破以往“师道尊严”的封闭型教学,兼收并蓄各教学方法之长,开放教学设计、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关系、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方式,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丰富活动和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索态度和探究策略,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形成良好人格、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特征
数学开放式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选择性:教课书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书本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习材料或问题的来源已多样化。2.双基性:数学开放式教学不能丢了我国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优势,应重视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为进一步学习和适应未来发展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3.问题性:开放化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载体,包括传统问题和创新型问题。4.自主性: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探索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历象数学家用观察、试验、直觉、推理、猜想等的创造过程,形成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学习需求。5.合作性:可适时改变过去的“单打一”做法,倡导以同桌或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合作探究。6.探究性:探究性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打破以往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7.实践性:指适时设计动手制作模型、计算器或计算机辅助操作、数学建模、创作小论文、解题实践等活动。8.交流性:数学开放式教学可提倡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写、讲、听、作、编、看、用、评”,即读数学书,写数学作业,讲自己讲解,听别人想法,作模型和小论文,编数学问题,看别人成果,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数学发现。体验表达、交流和合作的愉悦,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数学。9.乐趣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使内在激励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10.主导性:数学开放式教学具有主体性等特征,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教者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比较和评价他们的多种解答和见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解困。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11.启发性:要引导学生用观察、试验、联想、类比、分析、综合、归纳、猜想、直觉等逻辑与非逻辑的多种思维方式,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12.动态性:在课堂上没有绝对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环节。13.平等性:“同学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特点,教师要放下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心理,纠正对学生人格的藐视态度,向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理空间,并以此赢得学生信任,进而形成彼此接受的开放过程。平等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享受,为开放式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14.和谐性:在数学开放式教学中,师生关系趋于和谐,统一严肃的教学活动逐步转变为认真活泼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15.延伸性:这是从教学时空的开放而说的,还给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那种只是“大容量”、“重复训练”的局面,改变了那种只是无思考的问答式或“填鸭式”格局,可以适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的大环境,把社会实践、实验教学、调查研究、网络学习等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16.全体性:由于开放式教学中设计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可不仅能使能力较强的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而且也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按自己能力、兴趣和爱好体验数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得到各自的发展。
(三)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原则
根据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自身特征,其特殊教学原则是:1.兼收并蓄原则。指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学习和采纳传统的、现代的各教学思想和方法之精华,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等优选、组合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原则是一项“扬弃”准则,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2.标本兼顾原则。这里的“标”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本”指学习材料、教学内容、数学问题等。教学改革不能只注重在“标”上,也不能只注重在“本”上,应该是标本兼顾。数学开放式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放”,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3.问题开放化原则。“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内容决定形式”,没有数学问题作载体,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数学教学活动,也无法建立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等;没有好的问题作载体,就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离不开问题的探究。所以,数学开放式教学倡导传统问题教学基础上,适当引入开放题、探究题、应用题、与信息技术整合题、非形式化题等为数学教学的载体,把数学问题开放化作为一个教学原则。4.数学思想方法原则。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既是一个基本教学模式,也是一个教学原则,自始至终要有强烈的数学思想方法意识,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数学学习策略和具体方法。5.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也是历史赋予中小学教育的重任。实际上,数学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思维的创新,思维模式的开放化才能促成创新思维的形成,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放”是力图创设开放化的思维环境和资源,养成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出发点与目标的共性特点和不懈追求。6.超前性原则。教师要在自身人格、职业品质、教育思想和观念、数学修养、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诸方面超前发展和提高。
(四)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观
(1)教学模式的扬弃观:要学习和研究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用一分为二的态度吸取其合理成分,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模式或成分,可借鉴使用。
(2)教学模式的发展观:要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或封闭化倾向,提倡多种合理的基本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模式,可构建使用。
(3)教学模式的超越观:要把教学模式看成开展教学活动的“拐杖”,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好这个“拐杖”,以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发展成一名优秀教师时,才有可能突破模式、超越模式。
2.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笔者和课题组的同仁研究和实践认为,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应该主要由以下表1中4个教学模式板块中的13个基本教学模式兼收并蓄、互补融合形成。
三、实验研究
(一)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高中两个班的学生。综合考虑来自城乡的生源情况和初中升高中的综合评价成绩,高一年级统一平均分班后,将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班78人,控制班77人。实验期为三年。
实验前,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入校数学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升入高一后一月,对两个班学生的数学“双基”水平、创新能力进行了前测,结果表明两班学生的入校数学成绩、数学“双基”水平、创新能力均无显著差异。
(二)实验过程
实验具体实施过程中,由笔者担任实验班与控制班两个班的数学课,实验班采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教学,控制班采用讲授式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实验中对无关变量进行适当控制,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正课课时数、教科书(使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辅导课课时数(周课时1节)、教学环境条件完全相同。
实验班采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教学实验,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转变教学方式,按照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特征、模式和原则进行教学。尤其突出教学开放、问题开放,即“放”。
2.每周用辅导课时间,专门安排为与学习内容同步相关的创新问题研讨点评课(主要由“HLG”数学兴趣小组学生或教师组织),侧重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和解题思维模式分析。创新问题主要指实际应用问题、开放题、探究性题、研究性课题、非形式化题和信息技术整合题等。创新问题研讨点评课,一般一节课以1-2题为宜,重在少而精,重在引导研讨和点评。正课时间,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当渗透实施传统题的变式训练或开放化改造,强化题目结构认识、解题分析、解题总结的意识习惯。
3.在用教科书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的情况下,适当减少课本题的书面作业量,适当补充创新问题的课外作业,一周以补充2-3题为宜(有专用的一块小黑板)。作业全批全改,按学校规定历行常规检测。
4.在高一、高二围绕研究性课题各进行了一次联系生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
5.创新问题的来源主要有:数学教育书籍、数学报刊杂志、教辅资料、改编题、网络、社会实践原创题和学生收集的题。
6.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数学作品展评,评选优秀作品,并鼓励表扬。
7.每学期,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各班都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进行)。基本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评价项目有:道德品质(六项评价指标)、公民素养(十项评价指标)、学习能力(十项评价指标)、交流与合作能力(五项评价指标)、运动与健康(四项评价指标)、审美与表现(五项评价指标),其中,各评价项目都以百分制计,自评占10%,互评占30%,家长评价占10%,教师评价占50%,分值90-100为A等,80-89为B等,60-79为C等,60以下为D等。基本素质评价总成绩计算方法为:学期成绩为六个评价项目的平均分,学年成绩为学期成绩各占50%,三年总成绩为第一、二学年各占30%,第三学年占40%。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为期三年,第二年(高二)后期,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数学“双基”水平的测试,测试题目是甘肃省统一命制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数学试题。第三年第一学期末进行了数学创新能力测试,测试题目是自命题,共4道题,是函数建模题、条件开放题、特殊结论一般化探究题、对已有问题改编为探究性题并解答各一道,时间2小时,满分100分。第三年末进行了数学综合能力测试,测试题目是全国普通高考试题全国卷Ⅱ,同时,对学生三年的基本素质评价作了统计汇总。本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实施前测、中测和后测,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测试平均成绩差异显著性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数学“双基”水平
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数学“双基”水平中测,测试结果所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数学“双基”水平测试的平均成绩,在0.01的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说明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并不影响“双基”水平的提高,而是有利于“双基”水平的提高。两班测试结果的标准差相差不大,说明两班不构成显著差异,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并不改变学生原有的分布状态。
(二)数学创新能力
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数学创新能力后测,测试结果所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数学创新能力平均成绩,在0.01的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说明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两班测试结果的标准差相差较大,说明两班也构成显著差异,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分布状态,实验班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增强了,控制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出现两极分化。
(三)数学综合能力
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数学综合能力的测试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数学综合能力平均成绩,在0.01的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说明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不必担心高考数学成绩存在问题,就目前的考题形式也是非常有利的。两班测试结果的标准差相差较大,说明两班也构成显著差异,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分布状态,整体数学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另需说明的是实验班高考数学平均成绩比省平均成绩高出37分。
(四)基本素质
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基本素质评价的统计汇总,评价结果所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基本素质评价平均成绩,在0.01的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成绩高于控制班,说明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基本素质明显高一些,基本素质趋于集中提高。
(五)个性表现
实验班学生对各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好奇心强、好问、好动、乐于探究、乐于群体活动、乐观向上。在全国数、理、化竞赛中,有6人次获甘肃赛区一等奖,其中数学科3人;在高考中,考区数学成绩第一、三、五名都出自本实验班。师生共同完成的数学作品发表于《数学通报》等[5] 。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综观以上实验结果,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有: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双基”水平,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