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协作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协作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科学化有促进作用。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突破口。协作学习模式的科学应用,能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协作学习;模式;创新;初中物理;方法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一个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大大提高。团队精神,是一个学生得以发展的重要精神品质。个人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个人的学习能力远远不足一个团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新时代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物理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将协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物理教学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功建立,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将协作学习模式落实到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有效的分组是其开展的第一步。小组成员的构成要具有合理性,分组质量会关系着协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协作学习的小组的建立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教师要对每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的人数进行确定,一般以四到六个人为主。教师最好组织学生以U型安排座次,方便学生的协作学习交流。其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水平以及智力开发水平、物理学习现有能力,甚至性别等元素进行考虑,将协作小组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提高。教师要保证小组内异质,保证小组同质,让协作合作小组更加合理,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可以针对上一阶段的物理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需要从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水平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之后,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保证每一个小组内男女生比例适当,保证小组的整体实力适当。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功建立,是初中物理课堂效率提高的基础。
二、加强小组分工职责的有效分配,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协作学习模式应用,是要调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来。如果协作学习小组内没有一个领导者,学生的交流学习会过于随意。在没有组织性的协作学习小组内,爱探讨的学生一直在探讨,不喜欢探讨的学生一直处于沉默的状态。在小组内,教师要组织学生明确自己的协作学习任务,找到协作学习的个人责任。保证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明确,会大大提高课堂的组织纪律水平,使每一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进步。教师也需要关注小组内分工的定期轮换,使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锻炼。
比如在讲解《物质的三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物质有哪三态,并举出适当的例子。在小组内,一人负责组织小组协作学习,担当小组长。一人记录,编辑小组的学习成果,其它人讨论。在下一次协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转换学习角色,都成为协作学习中的积极参与者。
三、加强小组竞争力度的合理提高,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竞争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在好胜心的引导下,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激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理学习活动中。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小组间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在小组间的整体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学生们通过自我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与其它小组进行竞争时,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发现,从而改正不良学习行为与习惯。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方案并将其实施。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是不是能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一下呢?”让学生以问题为学习任务主题进行协作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竞争游戏的规则,针对这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以探究方案的合理度与可行性为主导因素,再从学生研究成果的丰富性为学生打分评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规划的研究方案进行展示,并进行部分实施,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不仅关系着自己的能力提高问题,还关系着小组荣誉问题。在竞争中,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加强小组评价方法的有效转换,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协作学习模式作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需要对小组评价方法进行有效改革。科学的评价策略,会使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也会使学生找到小组内外的竞争感,将自己在物理学习方面的价值发挥出来,自主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利用试卷的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衡量,从分数出发为学生划分等级。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端正协作学习态度,找到正确的协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多交流,多倾听。在讲解有关于天秤的使用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学习。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到学习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小组学习进度。要多发现学生的亮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力。
综上所述,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活动中的应用,有利于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不久的将来,协作学习模式会为更多的教师与学生接受,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一、协作通信技术
协作通信技术是利用通信系统节点之间的相互配合完成。是在协作节点的作用下,完成源节点信息向目的节点的传输,信息在节点传输过程中要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止信息丢失,因此该信息传输过程通常分为传输和转译两个阶段。协作通信系统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技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较好,因此协作通信一般为链路协作传输方式,少数为节点协作传输方式。以一星两用户协作传输系统为例,系统的传输通常为不对称传输,并表现为下行链路的压力大,要区分对待。首先对上行链路传输而言,要将协作节点作为基本的接收源节点,并对信号进行解码后发送到卫星,由卫星完成源节点和协作节点的信号合并,之后发送。而对下行链路而言,由于信号处于加密状态,因此首先要对卫星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译码、编码等,并利用目的节点将接收到的源节点、协作节点的信号相互合并,最后完成信号的检测。总之,协作通信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协作性传输技术,对于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来说具有推进作用。
二、协作通信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运用
1、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多节点协作传输多发生于卫星的下行链路,是由节点与节点之间相互协作完成。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的应用范围较广,在整个过程中,所有节点均参与协作传输过程,将源节点发出的信号经过多个协作节点转发至目的节点。卫星下行链路的节点具有分散性特征,因此不同节点之间虽相互协作,但信号则可以视为独立信号,需要借助协作传输的信号合并功能,将节点信号合并后再进行传输,有助于增强接收效果。整个过程包括信息的放大、编译、处理和传输四个阶段。信息传输过程是反复的和连续的,目的节点采用最大比合并,最终得到接收信号。由于卫星多节点传输选择的是正交传输方案,协作传输的节点数增加,系统的频谱效率将会随之降低,提示设计和研究人员正确选择协作节点。
2、卫星协作节点选择。参与卫星传输的节点越多,系统频谱效率就越低。因此,卫星协作节点选择是整个通信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应选择信道条件好的节点来改善这一问题,以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每个节点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对应着不同的信道,也就是说,节点的选择将影响系统的传输性能。当卫星协作节点信息传输由两个时隙完成时,第1个时隙的数据传输参照多节点传输方式,而第2个时隙只有目的节点所选的协作节点参与信息的转发与处理,其他节点均不参与工作,再一次证明了在卫星通信过程中,要正确选择卫星协作节点。另外,节点的选择还应将总功率作为参考对象,这是由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周边环境、传输距离以及节点移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协作节点的信道衰落存在差异,需要采用不等值的功率分配,确保系统的性能并且降低能耗,确保移动通信设备的运行,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3、卫星混合协作传输。协作通信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节点协作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除此之外,还包括链路协作。同时,节点协作还可以分为AF或DF两种不同的模式,现实中常将二者结合。AF和DF处理方式各具优缺点,其中AF运行原理简单,但容易产生噪音。DF协作方式具有较高的性能,但对译码等前期工作具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出现错误译码,将影响整个传输过程,而将二者结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弥补相互之间的问题,从而确保节点协作传输的高效性。混合协作传输通常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最常用的协作方式,其原理与单一的节点协作方式相似,是由源节点完成信息的提供、协作节点完成信息的编码和处理、目的节点完成信息的接收和解码.两种情况下均需计算目的节点的接收信噪比,明确协作通信的效果。
三、总结
协作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有效的防止了系统的信道衰落,确保了信号的高效传输。卫星通信系统作为特殊的移动通信设备之一,具有代表性。目前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迅速,研究协作通信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将侧重点放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上,以点带面,分析了协作通信以及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运用。
作者:谢石咏 单位:广东海格怡创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 团队 团队建设 高效团队
团队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态,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许多企业已经从理念、方法等管理层面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在美国,团队已经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中得到认可。有人在不久前做过调查,80%的《财富》500强企业都有一半或者更高比例的员工在团队中工作。此外,68%的美国小型制造企业在其生产管理中采用团队的方式。微软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完成大量项目的典型例子。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是,如何摆脱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着力打造出高效团队。
一、团队的定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他对团队的理解主要是团队的协作效应。麦肯锡顾问卡曾巴赫(Katzenbach)则是从团队的任务角度提出团队的含义:“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对于团队概念的理解,不同的人所理解的含义有所差异,我们认为: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景、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应,从而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得多的团缔效。
二、高效团队的特征
高效团队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标。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二是相关的技能。团队成员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良好合作;三是相互间信任。每个人对团队内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四是共同的诺言。这是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奉献精神;五是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拥有畅通的信息交流;六是谈判的技能。高效的团队内部成员间角色是经常发生变化的,这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充分的谈判技能;七是合适的领导。高效团队的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后盾的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下属;八是内部与外部的支持。既包括内部合理的基础结构,也包括外部给予必要的资源条件。
三、建设高效团队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1、树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所谓共同愿景是指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共同愿景”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高效团队作为一个相关利益者的共同体,它的愿景是相关利益者的意象或景象的会合。共同愿景建设的方法与步骤:第一领导要有正确的追求理念,共同愿景最初源于领导个人;第二通过沟通,整合个人愿景;第三进行培训,分享共同愿景。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所谓沟通,是指通过使用共同符号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沟通是团队功能的内在部分,它贯穿于团队的整个活动中,是使任务在团队中得到完成的过程。沟通可以说无时无处不在,只有当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接受者能够理解,沟通才会成功。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致使问题产生意外的结果。因此,怎样改善沟通,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是当前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有效的沟通必需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提供上下互动机会。从沟通的过程要素来看,沟通其实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沟通者发出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接收到信息并通过媒介反馈到沟通者,这是一个闭路的循环过程,缺少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沟通。第二,建立正式沟通管道。沟通不应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应建立一条从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第三,积极有效的倾听。积极有效的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它不仅要用耳,而且要用心。积极有效的倾听有两个层次的功能:既帮助接收者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对方的情感。好的倾听者不仅听到对方说的内容,而且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绪。同时,积极有效的倾听还可以接收者认为自己得到对方的重视,更加乐于主动同沟通者进行沟通,有利有效沟通的形成。
本课题研究内容是提高薄弱学校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重点是以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为主,研究高效课堂在初中教学中的对策与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薄弱学校开展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模式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原因分析,通过理性的分析,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以及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加强对薄弱学校的课堂改革,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2.认真落实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3.2013年9月凯里市启动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2014年3月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意见》,教育局并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并于3月18日组织全市600多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全市“高效课堂教学观摩会”,这些都为高效课堂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凯里市属于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师生比较封闭,教学观念落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师生的语言能力也比较薄弱。所以高效课堂模式在凯里九中和十四中这两所薄弱学校的实践与研究将对全市实施高效课堂模式,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
1.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拟定了课题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
2.在课题开展外出学习实地考察。
3.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我们还从网上下载学习了相关视频和相关的文章。这些都为课堂实施积淀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4.拟定出合理可行的施行方案。以小组①撰写了开题报告。以②确立了第一阶段的实验计划。③设定调查问卷。④设计好小组合作,确定小组(好中差搭配,同等条件可以自由组合)成员,小组评价机制。⑤确定上课流程:(课前预习)展示―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达标测评―点拨总结。
(二)第二阶段:验证阶段(2015年3月到2015年8月)
探索性阶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初创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共同探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确立了第二阶段的实验计划。
2.对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
3.完善了小合学习的分工制度,小组学习的责任,小组评价等。
4.打造高效课堂常规课流程。
5.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
(三)第三阶段:深化展示和结题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
1.课题组举办课题研讨会,开展课题公开观摩实验课,交流实验教师论文,同时重点对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课题继续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对本课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材料,写课题总题报告。
2.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总结探索性阶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共同探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具体操作
1.制定了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2.制定可行的策略以
1)课堂形式:合作学习-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每节课总结、反思、测评。
2)课堂流程: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完成任务-合作学习-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等。以小组
3)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表现自我,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人人参与、紧张活泼的氛围,使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
3.确立了小组合作的高效课堂模式。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素质素养的全面发展
1.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初上课时,学生胆小羞涩,很少有主动要求展示的学生,都是教师点名,但经一个学期的训练以后,他们渐渐地抢着展示,有时同时站起来好几位同学一起汇报。
2.在活动中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教师经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学教学。在开始竞争前,各小组会积极合作,小组成员各显其能,这无疑是体现了差异教学。
3.通过课题实验,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设计问题的能力。
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应当是学生施展灵性,张扬个性一展才华的殿堂。
③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4.学生成绩提高了,爱上本学科的课了。
实验第一学期两班均分差距:9.68分;第二学期两班均分差距:15.22分;第三学期两班均分差距:15.6分。
实验第一学期两班均分差距:0.79分;第二学期两班均分差距:3.64分;第三学期两班均分差距:3.67分。两张表均显示在课题研究后,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和红分率均超过了对照班学生。虽然差距不是太大,但也说明了此次实验有了一定的收获。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不仅培养了教师的科研意识,锻炼了科研能力,课题组教师们勤于思考,边实践边总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薄弱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是:“小组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组合作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欲,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展示异彩纷呈时,教师要能画龙点睛。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教学设施的落后,学校经费不足,不能更好的服务教学。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协作管理价值 供应链协作途径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完善,供应链已经跨越了企业的围墙,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外购、制造、争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
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 Christopher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由产品导向朝客户导向转变,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单靠一个企业进行竞争毕竟势单力薄,而通过供应链把各个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协作,必将打造整体的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供应链协作管理的价值
(一)快速反应
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个成员的协调和优化管理,使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路线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生产商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了及时交货率、订单满足率,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二)促进管理提升
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中为使全程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供应链中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畅通无阻,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客户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环节都达到最优,并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采用先进的设备,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了库存量,避免了浪费,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供应链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流通费用,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
由于供应链中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如供应商一般希望制造商进行稳定数量的大量采购,而交货期可灵活变动,制造商则由于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希望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供货),从而给供应链的协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为消除供应链的不稳定状态和各成员之间利益的不统一,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必须站在全程供应链的角度思考问题,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即生产商)必须考虑整条供应链的协作,使全程供应链的绩效达到最优。
供应链协作的途径
很多公司已经充分认识到应该集中力量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因此,明确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慎重选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大型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得益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密切协作,每个伙伴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所有伙伴均秉承快速和高灵活性的运营宗旨。整合供应链、建立供应链协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扩大采购范围
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上的重要一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在275个跨国公司展开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全球采购调查,调查显示:到2009年,72%的公司将会从中国采购原材料,远大于他们从加拿大、墨西哥和西欧的采购数量,而在1999年,只有30%的公司会这么做。由此可见,进行跨国采购,与供应商进行协作是跨国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跨国公司的采购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采购管理模式的转换。从以库存平衡点为出发点进行采购,向以订单为基础进行采购转变,进而减少库存,加快流转速度。二是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转变为对供应商的管理,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供应链协作。
中国PC行业目前已经开始了与供应商的协作,联想电脑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球采购。联想电脑的原材料成本已经占销售价格的70%以上,而其他活动成本占销售价格的8%(利润=总价值-从事各种活动的总成本)。从20/80原则来看,在保持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从采购环节将原材料成本降低1%,至少会给公司增加11.1%的赢利。因此,除了与国内的采购供应商进行合作伙伴式的协作外,联想的供应商还涉及到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使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性价比最好的原材料。
转贴于
(二)加强公司内部运营管理
为了供应链各协作伙伴的整体利益,公司必须建立一套严谨而又高效的运营管理流程。这套管理流程由四大模块组成:需求预测。由销售、市场部门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分析当前市场状况,并结合公司市场营销方案的预期影响,作出一套部门内部认可的需求预测;供应分析。由生产部门和物流中心根据生产状况和库存情况,建立一套生产能力状况和库存供应的预测分析;运营计划。在这一模块中将会协调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差异,并在无法完全消除差异的情况下,作出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管理层决策。最终由公司管理层根据协调后的需求供应分析和不同备选解决方案决定下一运营周期内最终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同时,供应链协作要以公司整体战略为基础,一个公司必须锁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供应链策略来支持这个战略目标。
(三)建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系统
供应链之间的协作,特别是全球采购策略的实施,势必要求企业提供适应此策略的支持系统——互联网。互联网对全球竞争和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已经成功地将客户变为供应链的驱动力。按照客户需求组织供应链成为互联网经济关键的管理理念。在供应链中,信息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对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供应链的管理中,有些信息利用人力是很难捕捉到的,必须采用编码技术,因此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特别是实施全球采购和网络销售的企业,应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供应商、企业自身和客户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把供应商和客户纳入自己的价值链中,弱化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从而产生强大的协作优势。由于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成员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作,供应链内部减少了流程冗余,提高了执行效率,因而可以帮助供应链内部公司直接沟通各种信息,把库存积压降到最低水平,维持品质,创造利润。此外,借助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作,网络化的供应链大大缩短了产品和服务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图1为联想电脑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图。联想通过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和ERP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库存周转速度提高;积压损失率降低;应收账周转期缩短;应收账坏账率、办公用品费用大幅降低。可见,供应链协作扩大了企业间的合作范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使得资源在供应链中形成良性流动,降低了总成本,进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米歇尔·R·利恩德斯.采购与供应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基于角色的起飞协同决策并发机制
1.1基于角色的建模针对飞机起飞协同决策中各协作主体的特点,引入角色模型,利用角色的关系,采用加锁和冲突检测的方法实现并发操作。角色建模是一种基于角色抽象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角色抽象不同于通常建模机制所支持的这类抽象,它用一个角色刻画一个特定的对象,角色具有可标识性和封装性;角色模型包含了一系列角色的集合,角色模型刻画对象交互作用的主题、对象间的关系、对象协作时向协作者传送的消息以及模型信息的处理过程[3]。角色建模方法是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发展和补充,可以更好地描述系统中对象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角色的建模过程如图1所示。(1)定义任务,对任务进行分解,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的子任务。(2)不同的角色根据任务,形成虚拟活动。(3)组合虚拟活动,形成工作流。在形成工作流过程中需要不同角色之间协商实现。(4)将角色的虚拟活动与具体信息绑定。考虑到不同活动可能会出现冲突,因此需要经过多轮、多阶段协商实现。
1.2角色的形式化描述在快速运送物资的任务中,参加任务的部门有航空公司各部门、机场以及管理部门等。为了实现这些部门参加协同决策,在建立飞机起飞并发控制决策过程角色模型时,主要考虑以下3个原则:①完整性一个角色应该包括该角色的完整的信息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如角色的名称、协作关系等信息,并能完整表示该角色所要完成的任务;②内聚性角色建立尽量要提高内聚,在决策中独立完成子任务;③共同性一个角色通常描述一类共同问题,并刻画这类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共性、方法和本质关联关系等[4]。决策过程中角色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1.3基于角色的协同决策并发机制在协同决策过程中,各角色共同制定方案,整个决策过程中的部分子任务有严格的时序关系,为了避免并行冲突,需要采用并发机制来控制。协同并发控制有多种方法,本文采用加锁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对子任务的时序关系进行描述,角色开始某项任务时根据时序描述对任务进行加锁,当任务完成后解锁。
1.3.1协同决策中任务的时序关系描述将飞机起飞决策过程定义为一个协作任务S,将其划分为机务维修检查、气象情报、上水、用品供应等多个子任务,各子任务由航空公司机务部、航务部、供应部门、机场等多个角色协同完成。采用邻接矩阵对子任务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初始化矩阵Mn×n为零矩阵,其中,n为协作任务的个数。
1.3.2并发控制算法描述协同决策的并发控制采用加锁机制,一个任务在时间上或者逻辑上影响其他的任务,这类任务称为前驱任务,被影响的任务成为后继任务。对这类的任务加锁,不仅仅要对当前的任务加锁,还要对后继任务加锁,其算法步骤如下:(1)若某个角色开始对一个子任务进行方案设计,向系统申请对该子任务加锁。(2)系统判断该子任务的加锁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已经加锁,则发送拒绝信息;若没用加锁,则允许该角色的加锁。(3)当某个角色收到拒绝信息,则无法对子任务进行设计。(4)系统对该子任务加锁,并通过邻接矩阵判断,找到其后继任务,并对该子任务的后继任务加锁,此时不允许对后继任务进行设计。(5)当该角色完成设计时,向系统申请,释放已申请的锁。(6)当某项子任务的设计完成,锁已被释放,系统向申请对后继任务进行设计的角色发送消息,通知其进行设计。(7)当某项子任务的设计发生修改,系统对该子任务及其后继任务进行冲突检测,若发现冲突,则发送冲突信息,系统向完成后继任务的角色发送消息,通知其进行修改。
2起飞协同并发机制实例
例:由A城市向B城市运送一批应急物资,需要参与运输的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制定运输的方案。各系统的协同决策工作为:①维修部门要对飞机进行维修和检查,决定飞机能否飞行;②航务部收集气象情报;③安排机组;④制定飞行计划,把这个计划通知给空管;⑤供应部门供应机上用水、机上用品;⑥加油;⑦运输部门为旅客办理手续,旅客通过安检,登机;⑧货运部把货物和行李装入机舱;⑨计算载重和平衡,⑩货舱单、旅客名单和平衡图交付机长。经放行后,飞机才可以起飞。在决策中的角色包括:航空公司运控部、机务部、飞行部、签派、供应部门以及机场。各个角色为飞机提供保障,图4中显示了各个任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图5是图4所示任务关系的邻接矩阵。其中任务①完成后,其他任务可相继进行;任务②⑤⑦⑧可以由不同角色并行完成;任务②③④存在时序关系,需要依次完成;任务⑨需要在任务⑧完成后进行;任务⑩要在任务⑦⑨完成后进行。参与决策的角色按照邻接矩阵,通过并发控制实现任务决策方案的协同设计。
3结论
【关键词】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85―04
信息时代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以顺应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共同体通过相互学习专业知识,全面共享专业资源,共同探讨专业问题,协作完成知识建构,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对网络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的特征、方法、过程和环境等要素进行探讨、研究和梳理,以促进教师共同体知识科学地建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化更好地发展。
一 理论基础
1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维果茨基心理发展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玻尔•欧尼斯特(Paul Ernest)认为,社会建构主义的中心论点是: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承认意义建构的个体性,但它更强调意义建构的社会性。 [2]
2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所创建的,用以研究群体因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3 分布式认知
“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借鉴了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4]
二 教师共同体的特征
1 统一目标
教师都自愿加入共同体中,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希望通过共同体所形成的学习网络,建立相互依赖的同伴关系,进行学习、交互、协作和分享,深入地理解知识、发展技能,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5]教师共同体的学习、探索、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教师共同体在不断地达到旧目标和树立新目标的循环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不断提升个体与群体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目标是教师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
2 相似性
教师共同体成员都是来自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他们都具相似的学科学习经验和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遇到相似的教学问题,希望通过与同行的学习与交流,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都面对相似的教学对象,了解对象的特征,掌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共同体成员相似的学习经历、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目标愿望使得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与协作中,容易引起共鸣,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6]相似性是教师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3 交互性
交互是教师共同体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推动着学习活动的发生、发展、持续和深化。共同体成员借助信息工具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知识,协作学习,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网络。通过知识信息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互,共同体在学习网络中有效促进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的建构。[7]个体知识通过学习网络逐步向全体成员传播,形成群体知识;群体知识又通过学习交互,逐步传递给个体成员,最终被全部的个体成员所理解和吸收。交互是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交互过程不仅满足教师获取知识的需要,还使教师的思想情感获得交流,增强共同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4 共享性
资源共享是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的重要特征,资源共享发生在教师共同体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首先,教师之间讨论、协商、协作与交互等学习活动以资源共享为前提;其次,教师在协作交互过程中,进行知识、观点、思想、情感的交流与共享;最后,在协作结束后,共同体公布协作成果,让全体成员共同分享。同时,教师共同体通过共享的方式为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按媒体类型分为:文档库、图片库、视频库、音频库等;按资源内容分为:试题库、课件库、素材库、文献库、课程库等。[8]资源共享对共同体知识的建构提供有效的支撑。
三 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的过程
1 个体知识建构
个体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当原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个体意识到原有知识的不足,产生学习动机,这是个体知识建构的前提。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分为新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两个阶段。在新知识学习阶段,个体自定学习计划,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通过理解、吸收将新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扩充知识结构,以填补原有知识与目标任务之间的差距。[9]在问题解决阶段,个体在充分理解新知识之后,利用新知识创设问题空间,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获取问题解决方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思考,从多角度理解和认知新的知识,丰富知识的内涵和意义。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个体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以达到对知识更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协作知识建构
在教师共同体中,当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时,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与协作来获取问题解决方案,完成知识的建构,这一过程就是协作知识建构。教师共同体的协作知识建构包括情景创设、辩论、协商、共享、应用、评价与反思几个阶段。
(1)情境创设。教师共同体要通过创设主题、确立问题和引导交互等环节,来完成情境创设,指导成员参与共同体学习。首先,主题设计。围绕研究主题,设计学习背景和环境,设定学习活动的起点,使学习具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其次,设立问题。设立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针对性,问题要针对成员遇到的焦点、难点问题,针对成员的知识背景与认知能力。第二、清晰性。要详细描述问题,力使问题界定清晰化,避免产生歧义。[10]第三、难度适中。问题的难度要符合成员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发成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最后,问题引导。教师共同体在完成问题设立基础上,正确引导成员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推理,让成员能够剥离问题的假象,认清问题的本质。
(2)辩论。由于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共同体在问题及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共同体成员需要通过辩论的方式展示各方观点,多视角地探讨问题。成员围绕问题陈述己方观点,并引用文献资料和列举证据,支持自己观点。在反驳对方观点时,同样需要阐述观点,列举科学的证据。[11]辩论的过程是共同体成员理解新的知识和验证旧知识的过程,在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对旧知识的修正中完成个体知识重新建构。通过辩论的方式,使共同体的知识和观点产生分裂,为下一阶段的协商整合做好准备,
(3)协商。协商是教师共同体对分歧的各方观点进行正确性评判,并达成统一认识的过程。协商包括自我协商和交互协商两个过程。在自我协商中,个体对自我矛盾的观点进行解释、判断、取舍,以修正自我观点。交互协商是共同体对各方观点进行评价、判断和筛选的过程,并通过协商交流,使得群体对立的观点融合一致。[12]自我协商和交互协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自我协商的结果作为交互协商的起点,促进群体观点的整合;交互协商的结果作为自我协商的基础,逐步内化为自我观点。协商是对冲突的群体观点的调整与融合,不仅促进成员知识观点的交流,同时,加强了成员思想、情感与观念的沟通,增强了共同体的凝聚力。
(4)共享。教师共同体经过了交互协商之后,产生了新的群体知识,学习活动进入共享阶段。知识共享分为知识整合和共享交互两个部分。首先,知识整合。共同体成员对零碎散乱的协作知识观点进行整理、分类、使其组织化;进行加工、整合使其系统化。经过汇总整合的新知识更为条理化和结构化,便于个体的理解、吸收。其次,交互共享。共同体整合成果后,成员围绕新知识进行讨论和解释,使得成员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意义把握更为准确。同时,通过讨论交流,修正个体知识的偏差和遗漏,完善个体的知识建构。[13]共同体通过共享将群体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达成对新知识一致理解,为新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
(5)应用。应用是教师共同体将完成的协作知识成果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成员将新知识进行重新诠释,深化对新知识的认知。同时,成员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增强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再者,应用的过程也是全面检验新知识的过程。当新知识达不到理想目标或者不能够完整解决问题时,共同体将重新修正新知识或者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建构。[14]
(6)评价。评价是教师共同体对知识建构全过程的总结,包括对知识建构内容、方法、过程和效果的评定。评价为个体的学习反思提供科学的参考。评价按范围可分为:组间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按对象可分为:方法评价,主题评价,成果评价;按过程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鼓励共同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知识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完善协作知识建构的监控与反馈,有效促进共同体知识建构过程和方法的优化。
(7)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反思是高层次的学习,学习活动经过反思才能完成真正的意义建构过程。[15]反思是共同体学习活动的最后阶段,是共同体成员对个体学习行为的逆向审视。在反思阶段,共同体成员回顾和总结知识建构的全过程,系统地对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进行修正和再认。反思使得个体知识更为条理化和系统化;使得个体学习方法更加科学、高效。
3 两者的关系
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过程。个体知识成果作为协作知识建构的起点,经过群体协作产生协作知识成果,推动着协作知识建构的发展。协作知识成果又经过个体知识建构过程被个体吸收和消化,逐步融入个体知识结构,达成个体知识建构。同时协作知识建构是综合的知识建构过程,既包括群体的知识建构也包括个体的知识建构。
四 基于知识建构教师共同体的设计
1 情境设计
情境是教师共同体学习活动开展的背景与环境。情境由问题和任务构成,情景设计涉及到问题和任务的设计,是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的前提。情境中包含问题解决与任务完成的条件和目标,以及条件与目标之间隐藏性、启发性的提示和线索。教师共同体以情景为起点在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情境设计要具备以下特征:
(1)真实性。情境要来源于现实生活,由生活实践抽象而来。同时,情境设计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联结,在实践技能中融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成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成员的学习和体验,促进知识的巩固与迁移;真实的情景有利于成员运用高级思维解决问题,发展高阶思维能力。[16]
(2)专业性。情境要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在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专业性知识;同时要建立情境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使得成员在情景中能够充分利用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开展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3)复杂性。要将问题设计成由多个子问题构成的综合性问题,各子问题错综交织,增加问题的混合度;同时,要扩大问题空间,增加问题的曲折性。复杂的问题使成员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努力,才能获得问题解决途径,完成学习任务。复杂的问题容易引发成员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17]
(4)连续性。情境不应是独立和片段性的,应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展现知识、呈现问题与任务。情境的连续性包涵着知识的系统性,成员在系列化的情境中逐步探索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完成对系统性知识的学习和建构。
(5)清晰性。情境中问题条件和目标任务的描述要明确、详细,解释要条理化、清晰化,避免成员解读时产生歧义,造成误解。清晰的情景描述是群体知识的讨论协商、协作共建的基础。
2 资源设计
资源设计是教师共同体设计的重要内容,资源的质量决定着共同体建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资源是共同体成员学习的对象和手段,为共同体的知识建构提高有效地支持和帮助。共同体要为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要。资源设计应具有以下特征:
(1)相关性。资源内容要围绕主题设计,与研究主题具有相关度。共同体成员通过运用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完成主题研究。在加工、处理、使用资源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18]
(2)全面性。资源设计要力求全面,资源的范围既包括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和工具,也涵盖成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资源的内容既要包含完整学科领域的各个知识点,也要适应成员的最近发展区。资源的设计应全面满足成员的学习需求。
(3)多样化。资源的内容要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共同体成员利用丰富的资源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样,资源的表现形式也要丰富多样,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有利于适应不同类型成员的学习习惯和风格。
(4)再生性。资源的再生性体现在可重用性和创新性上。资源设计通过内容和形式创新,不断赋予资源新的内涵与意义,满足成员的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资源要具可操作性,通过编辑、修改以满足不同类型成员的需要;资源要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延展性,以适应未来更新升级的要求。
(5)系统性。资源是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资源的设计也要符合知识的逻辑性特征,并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起来,联成系统性的整体。系统性的资源有利于成员知识建构的系统化。
3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和获得成效的关键步骤。共同体通过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地促进成员的学习。活动设计经过问题设立、辩论、协商、共享、应用、评价和反思等一系列的步骤,引导、协助和监控成员对知识进行探索和认知、对问题空间进行定义和创设,促进个体与群体知识的建构。活动设计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交互性。鼓励共同体成员的交互行为,既包括与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的交互,也包括成员之间、成员与外部环境的交互。通过交互获得学习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学习问题、建构知识和分享成果。交互的过程是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双向转化的过程。通过交互沟通,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
(2)协作性。鼓励成员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分享知识成果。活动设计要注意协作类型的划分,协作伙伴的挑选、协作工具的运用、协作方式的选择等。共同体成员通过合理的分工、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产生最优化的协作效果。
(3)适应性。活动要求过高容易使成员感到迷茫、厌倦;过低容易使成员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活动设计在过程和内容要符合成员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和认知水平,适应成员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提高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提高成员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技能。[19]
(4)组织性。活动是共同体组织化的行为,应表现有序性。整个活动过程需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监控,使共同体活动有序地开展。活动的组织性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建构。
4 工具设计
要促进教师共同体知识的建构,有必要为共同体成员提供有效的支持工具。高效能的工具能为共同体知识建构提供有力的支撑。工具设计应具备以下特征:
(1)高效性。工具的高效性能使得成员能快速地搜索、定位,准确地筛选、编辑和修改,科学地整合和运用,有效地监控和评估合适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求。高效的工具是提高知识建构效率的必要条件。
(2)协作性。工具为共同体提供灵活多样的协作方法和手段,支持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和协作。共同体成员通过工具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促进知识建构。
(3)引导性。工具为共同体学习提供指导系统或功能,引导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工具的引导下,成员能有效地监控学习过程,把握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建构。
(4)辅。工具承担辅助学习的角色,协助成员的知识建构活动。辅的工具包括:相关研究主题的链接、优质学习资源的推荐、解决疑难的专家咨询系统等等;还包括学习评价系统,帮助成员监测学习进度和评估学习效果,反思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知识建构的效率。
(5)兼容性。工具既能独立发挥作用,也能兼容其它工具共同发挥功效,共同促进成员的思维发展与知识建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多种工具能够相互融合,扮演着各种角色,作为学习的支持者,协助者和引导者,促进成员开展科学的知识建构活动。[20]
参考文献
[1]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4):13-14.
[2] 张惠.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21-22.
[3] 张彦美.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8-19.
[4] 任剑锋,李克东.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在CSCL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4,(8):3-4.
[5] 马秀峰,李晓飞.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 电化教育研究,2009,(4):35-36
[6] 李娟.论网络教师研究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06,(8):44-45.
[7] 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OL].
[8] 周速.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J].电化教育研究,2007,(6):45-46.
[9] 甘永成.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J].中国远程教育, 2006,(2):18-21.
[10][11] 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1):30-32.
[12][13][14] 庄慧娟,柳婵娟.基于解释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模型[J].现代教育技术,2008,(9):19-22.
[15] 周跃良,林秀钦.意义生成与虚拟学习环境系统中的知识建构机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5,(4):16-17.
[16][17][18][19][20] 王觅,钟志贤.论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8,(4):22-27.
Research 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ers Community
XIE Hai-bo
(Social Science Office, South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are put forward to new demand by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age. Teachers must adapt to new trends in educat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teachers community provide an effective mean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explores and researches the factors 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ers community, such as characteristic, method, process and environment and so on, for promo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more development.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课堂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除了含有“真实”“综合”的意义外,还含有“自然生成问题”的意义。巧用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想“动”――敢“动”――乐“动”,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 “大气环流”时,结合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关于二战时期登陆诺曼底选择什么季节?设计案例进行教学,当教学案例一呈现,学生就在下面议论开了,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短短几分钟的讨论,不仅营造了宽松的课堂环境,创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敢“学”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学案例,是在综合分析学情、课标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设计出来的。课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相对稳定,但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千差万别,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内容,没有适合于所有学生的通用案例。每次案例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已教学生中暴露出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对教学案例进行修正。所以,案例开发是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同一素材的案例,针对不同的学生,要不断调整其深度和难度,永远没有最好的案例,只有更适合的案例。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 “季风环流”时,结合《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案例进行教学。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增加案例讨论的有效性,问题的提出采用水到渠成的方式,且设问要有一定梯度,而且根据案例讨论暴露出的教学设计时没考虑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再调整、校正。
三、精心设计案例,让学生会“学”
著名教育家劳伦斯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教学案例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案例,不仅可用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外,而且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
1.通过案例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可以印证知识点,加深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案例拓展,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见解、思路,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洞察力等因素,发挥个人的创造潜力,使课堂成为创新的天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学完农业、工业区位后,我对区位理论作简要总结。随即激发学生:谁能说说这种区位分析的方法能否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很快有学生回答:商业、交通、城市、人口……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业就是人文地理的组成部分,所以,区位理论是高考地理中人文地理部分中的重要考点。
2.通过案例中的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
“研究活动”是该模式的核心,而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则取决于“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经过研究实践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必须与“案例”背景和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具备低台阶、高密度、互关联的特点。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时,我以“神舟”系列为“案例”背景,就卫星发射过程中同学们看到的现象入手,采用小步子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的解决策略,逐步解决有关大气垂直分层中的相关知识。由于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依据“问题组”展开的探究活动,因此,对地理事实的探究持续有力,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所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通过案例增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交流习惯
IBM最新的2012CEO调研报告指出,技术因素首次被CEO认为是影响组织最重要的外部力量。那些业绩卓越的企业更加专注于将技术与业务相融合。
在此之前,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对IT运维的正确认知,轻视IT运维与管理,IT投资的价值难以实现。
“重采购轻运维”与“重建设轻管理”成为目前制约众多企业与组织实现IT能力突破的主要障碍之一。举例来说,一个股票交易系统对高可用性的要求要达到99.99%,即一年宕机时间约为27分钟。而如果宕机一小时带来的损失约为650万美金,这个影响是巨大的。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技术支持服务部总经理吴伟明表示:“IBM认为,IT运维不仅仅是对现有系统环境的维护,更是实现IT系统高效运营的关键。”
事实上,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一些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IT运维的重要性。
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技术支持实施服务总经理俞峰就表示:“现在,很多客户在购买产品和软件时,在招标书中已经有关于高可用的要求。客户的需求在发生变化,IBM提供服务的更大价值也将着眼于前瞻性、预防性,令问题不发生。”
四大特点破解运维难题
据了解,IBM“下一代IT运维服务”拥有灵活性整合性、协作性和前瞻性四大特点:
灵活性:IBM通过灵活的资源配置,能为客户提供按需定制的支持服务方式与交付手段;整合性:面对客户复杂的IT环境,IBM可以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运用先进技术、系统化管理方法对服务产品线进行整合;协作性:IBM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与现状,对IT运维服务管理的人员、信息、技术等进行优化,针对客户需求提供最具价值的服务。同时,IBM自身内部资源的协作也为IT运维服务所需的资源提供了强大保证;前瞻性:IBM技术支持服务从系统高可用性着眼,提供主动防御,在问题出现之前减少甚至消除可能发生的事故。通过对系统可用性、可靠性的评估,排查出运行的高风险点及弱点,从而设置对应的防范措施及应对手段。
打造“下一代IT运维服务”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开展互助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互助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现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实施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互助合作,即将学生组成小组(4人或6人为佳)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好、中、差)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助合作学习,能够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能够使师生进行角色转化,教师从权威转向共同学习的伙伴,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从被动服从教师的传授转向主动参与学习,为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相互协作的课堂气氛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互助合作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学生的思维强度及范围,学生能从别人提出的那些不同问题、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在互助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的课堂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宽松愉快,也是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尤其是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各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采取互助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某一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没有优势的学生,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互助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营造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推动的良好学习的潜能,不仅学生自己找到了学习和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强度,使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工程中,思维得到相应启发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
力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三、进行学练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保障。高效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那么,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高效课堂的构建,应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另外,习题训练也是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形式主要有:一是多种形式练习,它包括口头训练、书面学习、实际操作、归纳总结、内化整合等;二是注重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师生思维过程的展现程度和交流程度。三是注意引导学生解答习题的技巧,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现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提取、筛选、组合利用并实现个人再创的过程,对同一类型的题目,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整合,从中找出答题规律,并且规范答题术语,力求答案简练、系统、完整。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档案管理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标识码:A
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在传统的模式下,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强调效率的管理模式 ,并且更为实际的是,处于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没有能力与精力去管理企业的档案问题,可是这些档案是企业的资源所在,需要通过社会化的途径,将企业的档案业务外包出去。在当前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的档案事业要想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将其与国家的政策措施、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相适应,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对于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而言,需要在记录国有企业各类经济、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同时,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
一、现代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社会化解析
(一)现代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现代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企业改革,加快转换经济体制,不断建立独立经营、自负营亏、自我发展以及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技术发展等各个环节正在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考验。然而相对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我国多种经济成份的不断发展,加快形成了企业间市场竞争的新局面。而国有企业不断要和同行竞争,和乡镇企业与集体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竞争,而且还要加入到国际竞争。这些竞争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企业产品质量,而且还取决于谁取得了领先优势。以上均要求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持“高效率、高效益、高得益”的发展状态 。所以,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的档案部门组织,以前那种看门守摊与四平八稳的工作精神面貌明显与之不相适应的。这对国有企业档案部门在客观上提出了要求,国有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通过高效率与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为国有企业方针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努力,要付出全力地创造高质量与深层次的政策、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的相关档案信息。作为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层面的工作的档案工作能不能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与技术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功效,是当前档案工作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于国有企业对档案工作就提出了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现代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解析。
现代企业在激烈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能不能取得生存与发展乃至兴旺发达,通常取决于该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国有企业档案中通常拥有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重要机密,国有企业档案高效率而且有序地服务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大部分重复使用的科技图纸与技术文件是国有企业生产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方式。而国有企业一旦丢失全部档案,不要说是提高生产力,就是能否恢复生产也非常困难。就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协作的而言,我们能够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释:其一是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协作一定要有企业档案管理服务的“委托方”与“方”,所谓 “委托方”指的是有丰富档案管理服务经验与外包需求的企业,所谓“方”是指负担企业档案管理作用的档案中介性组织;其二是企业在社会化协作当中中,相关“方”按照“委托方”的自身需求提供高效地档案信息的有偿服务,它的服务费用由档案管理实际任务情况决定 ;其三是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协作的实现能够减少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成本,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在如今不失为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非常高效的补充手段。
二、企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企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的实现手段是业务的外包。
目前,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企业的工作量与业务运行也不断增多,导致国有企业的人力与物力等各方面资源很难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更加需要很多的人力与物力不断投入,怎样处理这一难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国有企业档案的高效管理,降低国有企业的负担,这成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档案管理机构的大量涌现,为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带来了便利,加快了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发展进程。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档案社会化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当前,我们处于是信息化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当中,也全面反映出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国有企业将档案主要交付给社会机构进行管理,国有企业和社会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完全借助信息的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二者的高效交流带来了技术保证 。国有企业内部人员熟悉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根本无法适应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通过企业外部界的档案管理工作团队,他们往往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会应用先进地信息化管理技术,为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三、国有企业档案社会化管理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改革 高效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有了多媒体及网络的辅助,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1.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及时地了解、分析学情,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英特网、校园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进行讨论、质疑、咨询。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充分地了解学情,合理地设计导学案和教学过程。只有基于学情设计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地达到导学的目的,这就使教师的备课更加高效。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个别学生不懂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懂,以便教师在讲解时有针对性,避免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反复讲解的情况出现,这就使教师的授课更加高效。
2.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现在的孩子对电脑、对互联网那是一点都不陌生,而我们可以找到这一切入点,让学生们将虚拟的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也可建立班级的主页,将学生的绘画、书法、优秀作文及好人好事等发表在上面,让学生们各展其才;也可将自己的看法以及学生的变化进步一点一滴地记录其中,对于班级事务在QQ群中进行民主讨论,再找几个同学负责管理、更新。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更加了解每一位学生,也拉近了班级中学生们的距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创新能力
1.协作能力
高效课堂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所有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所收获,所以小组合作这种学习形式最适合。在活动过程中并不只有学生参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而是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研讨,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中学习、发展。
在网络上的交流、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在这样一个没有围墙限制的网络里学习,可以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丰硕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
2.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能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增加学生们的阅读量,多媒体的运用相对较为灵活,这就解决了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以致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广度及深度这一问题。所以我们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
三、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1.巧用多媒体可以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如物理、化学中的一些实验,光靠教师的演示,学生很难一遍就记住,或者坐在后面的同学根本就看不清,教师不可能一遍一遍地反复演示。这时只需要将实验过程做成flas,在电脑上不断重复演示,相当于教师演示了好几遍,学生既看得清楚,又能反复观看实验,这时再动手实验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多媒体可以改变展示方式,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通常课堂上学生们的展示方式比较单一,口述或是写在黑板上,也有一些组展示在小黑板上。展示方式的单一性,造成了低效。多媒体课件制作方便,且容量大,展示起来又方便,也可培养学生们的能力。投影仪也是一样,不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不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各有所长,我们要在课堂上灵活地使用。
综上所述,只要能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有的位置,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我们相信一定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宗秋荣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