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龄前儿童教育

学龄前儿童教育

时间:2023-06-07 09:0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龄前儿童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龄前儿童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教育投入 盲目投入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91-01

1 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育投入主要指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集体经济部门乃至个人向教育领域中投资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和,那么,落实到学龄前儿童教育上,它主要是指家庭投资,不仅包括金钱投资,还包括文化投入,时间投入及精神投入等.当前存在的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的主要表现有:

1.1 倾其所有,重金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大多数家庭的收入较前些年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便将金钱开始大把大把的投资在孩子身上:为孩子买各种益于智力开发的“高科技”玩具,买各种高档营养品,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培养班”,甚至买来各种早期教育辅导资料或者干脆以现金和物质进行学习奖励刺激……总之,只要他们认为有利于孩子学习的,都会毫不吝啬地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钞票投资到上面。

1.2 陪读乱点谱

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学习,近年来家长陪读现象愈演愈烈,并发展到了学龄前儿童家长身上。家长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学习,几乎可以用“贴身”一词来形容,孩子参加什么兴趣班她便陪什么,逐渐形成了学必陪读的趋势,更有甚者为了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连自己的事业都舍弃掉,在家做起了“专职妈妈”。

1.3 “赶场”参加各种兴趣班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入学之前比别的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或在孩子求职与人竞争时能因多一砝码而胜人一筹,商家们便瞅准了这一市场,迎合了家长们的需求,开办了五花八门的“学前兴趣班”。据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家庭学龄前儿童人均参加兴趣班1.4个,孩子们往往今天到这儿学这个,明天又要跑到那里学那个,这被有些学者戏称为“超级赶场”。

1.4 片面投资,进行“一半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赵忠心曾指出“不少的家庭教育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一半”与“全面”相对应,具体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上主要表现有:家长片面重视智力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开发;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孩子全面发展;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技能的训练等等。

1.5 超前教育

适当的早期教育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有些家长却将其理解为“超前教育”,无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向自己的孩子提出了他们根本就不能够完成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2 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的原因

2.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在中国社会,几乎所有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一种无法去除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这些“独苗苗”们更是承载了更多长辈们的希望与期待。加之社会普遍重文凭、重学历的导向,使他们认识到教育才是唯一途径。

2.2 “功利主义”观念盛行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心目中,拥有了高学历就意味着拥有了高收入、高地位,因此家长们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为育儿作出了宏伟计划,而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考上重点大学,获得高学历文凭。而且还有一些条件稍差一点的家庭也希望能依靠孩子的成功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在投资孩子教育问题上也决不能落后。

2.3 盲目攀比,随大流

当今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所有长辈们都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为了让孩子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为孩子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的攀比对象,而全然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发育水平及其承受能力。

2.4 商人趋利投机

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和舍得投资的心态被社会上的一些投机商人和所谓的“专家”看好,他们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的科学 “育儿方案”,甚至有些幼儿园也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一些日常的教学内容改为兴趣班的内容,一旦孩子不参加则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使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兴趣班的重大影响,更加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为孩子大把掏钱,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商家绞尽脑汁赚钱的欲望,使其几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系统。

3 教育盲目投资带来的不良后果

首先,学龄前儿童作为教育对象将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再次,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盲目投入还会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到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最后,从长远来看,这种盲目的教育投入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因为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健康全面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的繁荣与否,这也正是重视学龄前教育的必要之所在。

4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问题的对策

4.1 家长要循序渐进,了解并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4.1.1 了解儿童年龄特征,克服急于求成。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因此,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内容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幼儿专家陈帼眉指出“对于学龄前儿童,培养其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孩子非智力方面的发展进行培养、教育,即现在所说的“情商”。

4.1.2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避免盲目攀比。

由于遗传、环境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作为家长,一定要实事求是的看待自己的孩子,通过活动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理性分析孩子的发育水平,要“量其力而教之”,避免盲目攀比,随大流,要懂得“学而适才优”。

4.2 家长要奋发进取,同孩子共同进步

家长们要有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既不能甘于无聊,也不能将自己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要选择自己的事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就,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满足和丰富自己的精神需求,用这种自己的奋斗精神来感染孩子。

4.3 家长要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当今社会竞争的确日益激烈,但这决不意味着只要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就一定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才是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

[1] 马箐箐.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与对策[J].中华家教,2007,(3).

[2] 赵忠心.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J].中华家教,2007.

[3] 赵忠心.家长首先要端正心态[J].学前教育,2007,(5).

第2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前儿童;修饰语言;文化传承;创新思维;素质教育

引言

《旧唐书魏徵传》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国古代漫长的几千年中,诗歌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样式,在这条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灼灼生辉。它以其简单凝练的语言,简洁明快的节奏,和谐精准的音韵向世人讲述着独特的中华文化。幼儿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向来就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传统,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而,古诗文的经典诵读教育教学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至关重要。

一、经典诵读,可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古语云:“幼学如漆。”意即儿时所学所记,如漆附木,虽然当时不解其义,但是却一生难忘,终身受益。此种体验众皆有之。郭沫若曾如此生动形象的阐释:“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放入肚里,随年龄增大,慢慢融化,一融化,可能就是大财富。”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处于上升期,只要稍加以兴趣引导,他们就能在不理解大意的情况下识记很多古诗,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精准的把握音韵节奏。在反复的诵读和背诵之中,他们对于发音和调值会有更加精准的把握。这个过程正是学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感性积累之下,学龄前儿童才会有之后理性认识突破。

于此同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诗文,语言特别精辟、含蓄和凝练,因而他会给接受群里留下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对于启发学生抽象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和背诵,学龄前儿童不仅能够通过字词的分析体味古诗的语言,而且在品味之后还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语言习惯。

当下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具备流畅的语文表达能力是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及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而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从学前儿童抓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升。《周易》的《贲卦・彖传》亦曾说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趋向“天下大同”的人文理想之途上,国人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是依靠于文化的传承,经典诵读,这种为千百年来习得中国文化的传统方式之一,在今天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版块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经典诵读,可增强学前儿童的“修饰语言”认知

印度学者在《生活智慧》(1996)中就提及“诗是一种爱的语言”。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1993)提出,修辞学是从表达效果出发来研究口语和书面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语常规变形和正负偏离现象,建立已然的和可能的修辞规范及超规范、反规范的模式的一门语言科学。

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前儿童可以在未经引导的情况下,就说出一些自创的修饰语言。比如,当问及“眉毛像月亮,鼻子像滑梯,那眼睛像什么呢?”时,学龄前儿童会说:“像是白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合在一起啊。”同样,当看见园艺工人修建树木的时候,很多学龄前儿童会说:“大叔在给小树理发。”这些虽然都是没有加以引导,但是词汇的积累在这里确实非常的重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比如,当学龄前儿童通过诵读学习过一首古诗文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使用他们与生活中的情景加以拼接,如,“二月春分似剪刀”这句学习之后,有的同学就会说“白天那么短,肯定是妈妈用剪刀剪的,晚上又那么长,是我妈妈把好几个晚上用针缝在一块了。”

因而,学前儿童使用“修辞特征”语言,有利于认识事物,激发想象与创造,扩展语言经验的作用。在对于经典诗文诵读的同学,学龄前儿童潜移默化地积累了大量词汇和意象,在不了解大意的情况一下他们会自由的拆分和组合,这对于发展个人创造能力至关重要。因为通过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使用比喻能修辞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十分十大,存在着共同的修饰原型,因而让学龄前儿童多接触古代经典诗文的诵读会加深其创造性思维的认知。不过在这值得注意的是,在随着学龄前儿童年纪的增长,他们的这种能力会被社会同化掉,因此我们应该抓准时机积极采取经典诗文诵读教育。

三、经典诵读,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针对经典诗文对于我们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的角度,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给了我们比较贴切的阐释: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无疑是肯定了诗歌在日常生活的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年代战火纷繁,苏秦等纵横家以诗作为利器为国家谋求利益,在暴秦的统治下获得自己国家的一席之地,并未暴秦而不断努力。这些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也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学前儿童无论思维和语言能力都是处在形成阶段,诵读诗歌不仅可以使其加深对于语言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间接了解历史,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比较笼统的印象。与此同时,诗歌的教化作用在当今社会也演化成了对于社会礼仪的规范。清末民初,中国“礼”是一个变革时期,原有的尊卑等级制度得到了废除,“握手礼”取代了“跪拜礼”中国的人权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诗歌诵读教育,在让他们接受新的意象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于社会规范的认识,使得他们:“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诵读优秀的诗文,不仅使学龄前儿童充实自我,增强文学素养和知识含量,也能使得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认识更多的草木花虫。

诚然,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在学前儿童的诗歌诵读教育时,我们必须要把握适度原则,在多读多记的基础上应允许学前儿童有所懂有所不懂。不能要求每个学前儿童,每一个字、词都要弄清楚。尊重学前儿童的自我思维活动,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保留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轻松学习,快乐成长,尽情地在这片诗歌的沃土上展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兰金仁译.H加德纳,美,艺术与人的发展[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 彭富春译.海德格尔,德,诗・语言・思.[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 白丽芳.儿童隐喻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4] 周作人著,止庵校定,儿童文学小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版.

第3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体验;玩具设计;体验设计

引言

中国作为儿童玩具需求大国和生产大国,自主研发的儿童玩具甚少,提高中国本土玩具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打造国有品牌玩具,提升玩具品质和附加值,成为中国玩具行业的首要任务。中国玩具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通过对玩具消费者的需求研究,有助于找到新的设计策略。体验经济时代下,需要新的设计满足市场需求[1]。综观国内外行业研究的现状,结合研究当前社会条件下学龄前儿童对玩具的体验需求,并对目前儿童玩具各要素进行剖析,以体验为导向的新的设计理念对学龄前儿童玩具进行体验设计,成为解决当前我国儿童玩具发展现状的有效手段。

一、3~6岁学龄前儿童玩具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一)3~6岁学龄前儿童玩具及体验相关概念界定

1.学龄前儿童及玩具:(1)儿童玩具:指专供儿童玩耍的器具。知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老师曾说:“玩具是一个广义的名词,不仅仅指供儿童玩的东西,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触摸的东西,都可以叫玩具[2]。(2)学龄前儿童:目前我国规定儿童入学起始年龄为6周岁,儿童进幼儿园的起始年龄是3周岁左右,即把3~6岁(37~72个月))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称为学龄前儿童[3]。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肢体生长发育较前两年慢一些,但却进入了智力发育、习惯养成和品德性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国内外玩具企业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使用的玩具,界定为学龄前儿童玩具。因而,3~6岁学龄前儿童即为本文体验玩具设计的研究对象。2.体验与体验设计:“体验”,即“亲身经历”[4]。即从自己亲力亲为的实践中获得感受和认知。当人的情绪、体力、智力或是精神状态,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意识就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这就是体验。所谓体验设计是指设计产品、过程、服务、事件和环境的实践。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经历同样的事件,使用同样的产品,享受同样的服务,其经历和感受都是有差别的。

(二)3~6岁学龄前儿童玩具现状分析

1.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在社会和家庭中占着主导地位,儿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人群。虽然二胎政策放开,但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还是普遍现象,儿童缺少玩伴。许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2.儿童玩具是儿童主要消费品种之一,儿童对玩具的需求不再是基本的物质功能,而是提出更多精神、心理和情感上需求;3.玩具设计作为产品设计领域的重要部分,需要积极引入新的设计理念,而“体验设计”理念可以为中国玩具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家庭玩具消费能力较强,但是否购买玩具尚由儿童家长决定。目前市场上的玩具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含量低、缺乏教育意义、玩具使用寿命短等缺点,不能满足现今消费者的需求。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压力巨大的家长们越来越希望购买能提高孩子智力同时又能够对孩子起到陪伴作用的玩具[5]。

(三)3~6岁学龄前儿童体验式玩具设计的必要性

1.玩具的作用:儿童的智力发展与道德品质都将在3~6岁这一时期形成。(1)玩耍作为儿童的天性,通过玩具儿童可以认识世界。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对自己活动范围内的人和客观环境有初步了解,锻炼和提高其适应能力;(2)玩具在儿童之间建立友谊的桥梁。儿童与不同的玩伴玩耍,都可带来新的刺激和新的经验,使其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与共享;(3)玩具是达成沟通的新媒介。家长与孩子在亲密有趣的互动中,注意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可以加深对儿童的了解,保证儿童健康正常地成长;(4)玩具是儿童的第一本无字教科书。孩子在玩耍中,与玩具的互动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做事的条理性,也提高了自信心。对儿童而言,玩具和游戏是外部世界的缩影,儿童从中了解到外部世界,孩子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得到了满足。2.体验对儿童成长的作用:(1)体验可使儿童得到一种亲身经历,儿童可全身心去感知、关注、评论、赏析遇到的某一事件、人物或事实,并可形成经验。通过自身体验的经历,儿童可以思考做人做事的某些基本道理,并且将这些体验转化为行为习惯。体验就像催化剂,可以使儿童在体验过程中,通过感官、行为、思考等各种途径,感知过去的经历,以唤起既有的经历去产生新的经验,升华为个性化的认知。探究学龄前儿童体验式玩具创新设计EXPLORETHEINNOVATIVEDESIGNOFPRESCHOOLCHILDRENEXPERIENCETOY(2)通过切身体验,儿童可以了解生活、自然、社会、甚至艺术美,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念,促使儿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3)体验能使儿童更好地认识生命、自我、他人以及万事万物的关系,从而激发儿童各种情感的认知和转换。好奇是学龄前孩子的本能,“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摸到的,摸到的不如做到的”,体验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对新事物进行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更能使儿童得到认知的成就感,以及培养起其对学习的兴趣等。

二、3~6岁学龄前儿童体验式玩具设计的表达方式与设计要素

(一)学龄前儿童体验式玩具设计的感官表达方式

儿童认识世界始于感官。感官刺激可分为视觉、触觉、听觉等,通过感官,儿童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心智。感官体验是体验设计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越是对人体感官刺激强烈的产品信息,越是容易被人体感知。因此,在玩具设计时,优先考虑对儿童的感官刺激,可以增进儿童与玩具的互动,使儿童具有身心愉悦感。1.视觉体验: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85%靠视觉行为。对儿童产生视觉刺激的因素最主要是体现在色彩和造型两方面。色彩是儿童玩具设计中视觉体验的第一要素。研究表明,色彩在人对产品形成的第一印象中占60%。可以说,色彩可以直接影响玩具体验性的发挥。根据心理学研究,儿童的色彩心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从儿童喜爱的颜色(如图1),表明儿童喜爱的大都是纯度高、明亮、清晰,在心理上感觉活泼愉快的色彩。在儿童眼里,世界是高亮的,5岁儿童的美术作品中(如图2),采用大面积的明亮色彩来表现物体。玩具体验设计时,应通过色彩视觉刺激,给孩子创造深刻的体验。2.触觉体验,消费者通过触觉,可以了解到产品的手感特征和基本用途,触觉是对产品材质上的体验。如人在摸到不锈钢等金属材质时,会有冰冷、光滑的感觉;摸到毛绒等材质时,会有温馨、温暖的心理感受;主体在不同情境下触摸到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如在冬天摸到毛绒玩具,会觉得很舒服,摸到金属材质的物体会觉得寒冷;相反在炎热的夏天摸到毛绒玩具,会觉得很躁热,反而很渴望金属材质那种冰凉的体验。3.听觉体验,听觉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现代设备会以灯光和声音为信号或报警,用来提醒即将发生的事件,把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事件上去。影视场景中,开门时钥匙转动的声音,玩游戏时的音效,敲击键盘的声音,点击鼠标的声音,都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一种满足感。汽车门上锁时候的“咔嗒”声,手机电话挂断的“嘀”声,电饭锅饭熟了跳转到保温状态的声音,煤气灶开关旋转到闭合状态的声音,都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是提示使用者可以进一步动作的一种反馈。因此,在儿童玩具设计中,在保证舒适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加入一些有趣的声音,可以促成儿童的美好体验。总之,设计师在设计玩具的时候需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全方位进行设计,突出产品完美的整体和细节,从而与儿童消费者的感官上产生丰富的交融,创造良好的感官体验。

(二)探究3~6岁学龄前儿童体验式玩具设计要素

1.玩具体验设计的功能性产品功能是指产品的功用、效能及可以达到的目的,是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基本纽带。玩具的功能包含玩具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即指玩具所具备的使用价值。(1)玩具的娱乐功能是最基本功能,即玩具的游戏性、玩具的“玩”法。学龄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做事专注力不足,缺乏耐力。在进行玩具体验设计时,需注意玩具的玩法与规则,用独特、新颖的“玩”法能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和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想象力。如在设计棋类玩具的时候,设置多种游戏规则,通过多种方法或路径赢取比赛,设置不同人数可玩的状态,既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又能刺激注意力的集中,使儿童体验多种方法实现目标的乐趣,达到培养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目的。(2)玩具的教育功能是指玩具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玩具“天生的”属性,是促成消费的内因所在,其实现的前提是玩具具有娱乐性。在进行玩具功能设计的时候,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儿童教育的原理机制,即如何用功能设计促进儿童某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图3),一款益智填数格的棋类游戏,以数独作为题型的基础,添加“+”、“-”、“×”、“÷”、“﹥”、“﹤”等一系列运算方式,配以颜色为单位,在数字格中确定彼此的关系。同时具备配套的棋谱和配件。该玩具抓住数独的特点,致力于培养儿童的长时间注意力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集玩具的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突出了儿童玩具体验设计的功能性。在儿童玩具功能设计中,娱乐功能是第一位的、全方位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寓教于乐”。儿童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增强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能力。让儿童在与玩具互动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长本领,才是最好的玩具和最好的教育。2.玩具体验设计的安全性安全性对于玩具来说是人本设计的基本理念,是玩具消费者在购买玩具时考虑最重要因素之一[6]。玩具是和儿童零距离接触的,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3~6岁是充满好奇心的年龄,身心发育还没成熟,如果玩具本身存在潜在危险,就会对儿童造成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如一些户外的大型游乐设施,因为劣质,造成儿童的肢体伤害;某些价低质劣的纸质玩具和玻璃玩具造成过儿童的五官豁裂;一些男孩子喜欢的枪类玩具,因子弹不符合发射标准而造成眼睛的伤害;细小的珠子或玻璃球塞进耳鼻或者喉咙,使儿童产生窒息的危险。加强儿童玩具设计的安全因素,减少意外伤害,是玩具设计师的义务。如在玩具外形结构上,设计要圆滑且无尖锐棱角,因为触感尖锐儿童会感觉神经紧张,从而产生不愉快的感觉[7];相反,柔软的触感使孩子神经放松,感觉安稳舒适。其次,玩具的材料使用必须安全,如果材料本身不安全,含有有毒物质,会对儿童造成身体上的不良影响,有的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进行儿童玩具设计的时候,设计师要预先了解材料的性能,一定要采用健康的材料进行设计,避免对儿童的身体产生潜在危害。3.玩具体验设计的生态性(1)儿童玩具体验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要符合生态要求。对玩具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材料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还必须了解材料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健康的材料进行创新,达到没有污染、没有毒害的状态。材料的生态性与安全性目标一致,设计师要预先了解材料的性能,避免对儿童的身体产生潜在危害。材料以生态材料为主,满足可回收利用、对儿童健康有利、环保等外部条件。(2)儿童玩具的设计思想上要注重延长玩具的使用周期,一种玩具可供多个年龄段玩耍,玩具可以随着儿童的成长而“成长”,减少废弃。设计师在玩具设计的初期要充分考虑可拆卸性设计,要使玩具结构易于拆卸,方便维护,并在报废后能够重新回收利用,考虑到材料的可回收性[8]。婴儿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随着身高的变化,需定期更换床的尺寸。目的为减少浪费,增强实用功能,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儿童多功能组合床,设计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可单独使用,组成多种形式,桌子、立柜、婴儿床……婴儿床可以打开来变为一款木质长椅,所有部件合起来则是一张大床。实木的材质环保耐用,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如图4)。4.玩具体验设计的适龄性适龄性是儿童玩具最基本的原则。玩具的设计和生产都有严格的年龄分段。3~6岁(37个月以上)的儿童,处于幼儿园阶段,他们的生理变化虽然较12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变得缓慢,但是心理的需求更加微妙,对认知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玩具的需求更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玩具的数量、式样、玩法都需要变化,以适应儿童的适时需求。通常,玩具的包装上都有标注使用年龄段,一般3岁和8岁是儿童玩具设计的两个分界线。依据3~6学龄前儿童生长周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可参考以下内容作出适当调整:(1)3~4岁的儿童是增强手部小肌肉的力量和稳定程度的关键时期,可提供给儿童类似过家家游戏玩具和配套搭配触摸型玩具。训练肌肉大动作的协调性及平衡能力,则可安排儿童骑行踏板车训练,此外,可进行一些数字游戏;(2)4~5岁阶段的儿童是培养耐性及手部操作稳定度的关键时期,一些具有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玩具,可用来刺激孩子发挥想象力;(3)5~6岁的儿童是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训练手指稳定性及肌肉力量的关键时期,可供给橡皮泥、积木、穿珠子等锻炼创造力及想象力、训练反应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的组合型玩具。5.玩具体验设计的造型要素产品造型是带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在进行玩具造型设计时,要不断地追求创造性的美感,同时还要通过形态来传达儿童个性特征。产品的造型因素既带给儿童视觉上的冲击,又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对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来说,直观、生动、圆润、有整体感的造型会让他们觉得有亲和力。(1)卡通造型卡通形象的玩具一直受到孩子们的追捧,儿童之所以喜欢这种类型的造型,是跟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归宿感分不开的。卡通造型擅长用夸张的形象表现人物内在的健康和快乐的精神,增强感染力和生命力。学龄前儿童通过直觉思维和情感来思考,他们喜欢形象直观的玩具。卡通风格的玩具,在造型方面通过卡通化设计来表达,在功能和细节的设计上,利用卡通形象的局部特征,进行玩具的功能性设计。这样的设计形式,既迎合儿童的喜好,又符合产品儿童的认知水平,让儿童在使用玩具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控操作。如迪士尼公司经营的卡通形象的儿童产品,以迪士尼快乐的卡通文化为指导,以迪士尼经典动画形象及故事场景为原型,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将迪士尼经典形象、动画场景植入家具、家居、玩具等产品,把经典人物最优秀的品质传给孩子,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人格特征,并发散出迪士尼公主等多个子品牌,获取了巨大的商业价值。(2)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设计是为了创造承载在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并向广大消费者传达此种文化价值。儿童玩具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形式丰富多彩[9]。民俗文化最贴近人们的生活,也与儿童在生活方面紧密相联连,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儿童生活当中。在儿童教育中,现代元素往往忽略儿童生活中蕴含的许多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从而缺失了对孩子进行民俗文化熏陶的机会。越是具有民族性质的设计越是国际化,原生态的文化体验,能给更多的人长久而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很多民间玩具的题材均与中国的民间民俗文化有关,而且深受儿童的喜爱(如图5)。在设计儿童玩具的时候,吸取民俗文化中具有特色元素和经典色调,表现玩具的内涵。在设计创意中保持本国文化有的精神气质,与现代的工艺和设计理念相融合,将玩具打造成陶冶儿童情操的艺术品。

三、3~6岁学龄前儿童体验式玩具创新设计实践

本设计充分考虑儿童的消费心理需求,满足儿童对玩具的体验需求,让儿童在使用该玩具时保持着高品质的体验。以用户为导向,为3~6岁的城市学龄前儿童玩具的体验提供优良的解决方案。

(一)设计概念企划

本设计结合经典童话故事《绿野仙踪》,展开主题性设计。通过棋盘把童话故事里4个主角整合到一起,四个角色分别代表4颗棋子,每个角色符合故事人物特点的造型,赋予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渴望亲情而勇敢自信的多梦茜,没有自信喜欢唠叨的稻草人希望自己拥有聪明的大脑;沉稳木讷的铁皮人想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外表凶猛内心懦弱的小狮子,渴望自己拥有胆量。针对儿童喜爱的玩具类型及渴望拥有的体验形式进行深入设计,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体验,充分考虑“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使家长和儿童在使用玩具的时候,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舒展和释放。当儿童独自玩或和伙伴玩的时候,都可以得到精彩的体验。体验配以智能感知系统,不同的单体根据设定,具备各自的功能,合在一起又可以组合成不同游戏方式。模块的组合方式,扩大了儿童的选择面,双赢的游戏规则让儿童懂得互相谦让和互相帮助(如图6、7)。

(二)“绿野仙踪”玩具设计对于体验的创新性展示

1.在造型上憨态可掬,圆润具有亲和力,考虑了对儿童的安全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喜好;2.在功能和结构设计上,人物角色身体的关键部分,如多梦茜的蝴蝶结,稻草人的鼻子,就是操控的按键,不造成任何结构的浪费;3.在色彩上,采用对比鲜明的红黄蓝绿原色为主色,充分考虑儿童的色彩心理;4.在材质上,考虑了足够的安全性,采用对无毒塑料PP(碳酸聚酯),该材料硬度适中,抗摔度高,非常适合用于儿童玩具的制作。各种互动性的发声交流,让儿童随时领会指令的同时带来听觉上的体验;5.将童话故事《绿野仙踪》中的人物角色和内容融入到具体的设计当中。选用励志儿童题材故事,玩具的使用过程与主题的背景有呼应,多梦茜想回家,遇到困难,与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从陌生人到好朋友,共同努力渡过难关,相互团结,帮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该设计体现了谦让合作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孩子体验到合作的力量,从而对人格的培养起到帮助。该玩具具有孩子单独玩、和父母一起玩,和伙伴一起三种功能模式设计,强调互动参与性(如图8、9)。

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语言表达 关键期

人类交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一个智商正常的婴儿出生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往往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心理学家与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要抓住“关键期”,十二岁前是个体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对语音最为敏感,对语法的掌握、对词义和语用的理解则需要在生活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学习。

一、重视对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多学前儿童在进行交流时,要么沉默寡言无话可说,要么想说,但是由于词汇少,表达不清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让孩子多讲话,如孩子看到小狗,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个小狗怎么叫啊?”、“小狗爱吃什么啊?”、“小狗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啊?”等。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小孩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表达,该如何向别人介绍,也就是有话可说。平时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如亲近大自然、走进科技馆等。当孩子遇到一些新鲜事物,他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提问获取了知识,有了知识就有话可说。口头表达作为一种能力,只能先从持之以恒的训练中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再进行实践,如在校外孩子们介绍家庭成员、回忆最愉快的事情、推荐一种最好吃的水果等,都有利于掌握说话技巧,锻炼胆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与听话习惯,增强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与敏捷性。

二、重视阅读对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图书的价值,认识到阅读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调查表明,虽然家长都会为孩子购买大量的图书,但是对图书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且较少参与和指导,特别是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时间较少。52%的家长表示空闲的时候会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般是一周2~3次,20%的家长一个月陪孩子看书1~2次,或者根本没有和孩子一起看书,只是让孩子自己乱翻。仅有15%的家长天天陪孩子一起看书,而每次看书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面语言,意识到阅读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二是经常性地进行亲子阅读,一起分享图书内容,一起感受其中的乐趣。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种感情需要,又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能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常规,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三、阅读图画书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早期阅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是让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基础。图画书首先是借助画面来叙述,造型丰富,色彩明快,很容易让儿童产生赏心悦目的愉快体验。如果讲述的故事有趣,儿童就会发现:原来书里有这么好玩的事,从而在一次次有趣的图画书阅读过程中会逐步发现阅读是快乐的体验,是知识的源泉。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们会慢慢拓展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种类,从而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提高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就是一本适合在幼儿园进行班级集体阅读的图画书:当一男孩碰见一只身穿蓝色牛仔裤的可爱小老鼠时,随手给它一块饼干吃,谁知道就此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奇妙故事——老鼠有饼干后,就要喝牛奶;要了牛奶后,就要吸管等,最后这个男孩再也受不了这只小老鼠的纠缠,竟然被它不断地要这要那折磨到累得睡着,而此时老鼠发现自己又饿了,于是它又要饼干吃。一块饼干既是故事的开始又是结尾,在这样有趣的情节设置中,幼儿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四、建立幼儿智能强项与语言学习的联系。

当幼儿发现了自己的强项时,就会乐于在其中探索,这种成功的体验会使幼儿在一个较困难的领域产生信心。由于每一个幼儿的智能强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前期的评估结果,采取多样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使幼儿语言学习获得全面成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必须以八种智能形式教给学生,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及学生智能强项的分类情况,应择其重点进行组合和优化。例如:以“夏天的水果”为例,把活动室的各个活动区进行布置,分别为音乐区、观察区、身体运动区、人际关系区。音乐区放置与水果有关的儿歌、乐曲,以及播放音乐用的CD机或录放机;观察区让幼儿自由选取水果观察,说一说水果是什么样的;身体运动区提供幼儿制作水果用的不同颜色的橡皮泥,通过做水果来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人际关系区放置各种玩具水果及家庭用品,通过买水果游戏养成排队守秩序的好习惯,鼓励幼儿相互协作,发展人际关系智能。教学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进行自由组合,在各自的智能强项领域进行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J].中国幼儿教育,2011(11).

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7-02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继续进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水平的提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要走在时代前沿,要发现问题,要解决问题,都需要有创造力,死读书的方法早已不适用,我国对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重视,不论是在科研还是教育方面,就是希望尽快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带领中华民族继续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人的认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培养能为大脑的开发打好基础,而对于培养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很多学者已经对此作出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对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套理论是否合理,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出严密的理论分析。

一、人脑结构理论

美国医学生理学家罗杰尔・斯佩里博士指出:大脑左半球(左脑) 控制人体的右侧器官,主要司语言、计算、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分析思维,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等,是理性的脑;大脑的右半球(右脑)控制着人体左侧器官,主要司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主管人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情感等,是创造的脑。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可使人聪明起来。斯佩里博士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右手运动能促进左脑发展,左手运动能促进右脑的发育,而且手的运动越复杂,越高级,就使大脑的发育越充分,越完美。趣味美术教育主要让幼儿画画和手工,幼儿需要双手参与,这完全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发育,而且绘画和手工可以训练视知觉、空间知觉,幼儿左右脑功能得到开发。通过趣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幼儿的左右脑的发育,有助于幼儿左右脑功能协同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人脑发育成熟是从0-17岁,0-4岁大脑发育完成了50%,4-8岁完成了80%。儿童如果在大脑发育时不进行教育的话,长大后再进行教育不如早期教育的效果好。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种认知机能的发展速度很不相同,认知机能发展的这种对时间的依存性,是关键期的生理学基础。例如脑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空间知觉的关键期在2岁左右,形状知觉关键期是2-5岁;颜色视觉的关键期是4-5年时间。总之,在学前阶段,早期儿童发展的大脑,在早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早期儿童保健培训空间,智(艺术),对孩子的成长是好的,而且没有伤害。

二、创造力结构理论

智力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创造力也是如此,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知识,开展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品质,创造力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指的是个体内在创造性的表现。吉尔福特等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有六个特征,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它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工作的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对抽象思维的倾向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丰富的幽默感、卓越的文艺天赋;出众的意志力。

三、 艾斯纳美术教育批评理论

艾斯纳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观察、感知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创造力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的,如果没有客观世界的作用,就无法形成创造力的借鉴资料,观察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它是一项任务,也是一种成就。由此看出,如果要以美术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感知自然或艺术,没有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谈不上新颖独特作品的创造。没有凭空而来的绝对天才,所以伟大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的,都需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艾斯纳从经验范围、形体范围、象征范围、主题范围、材料范围、关联范围六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观察、感知、欣赏能力的内容。他强调欣赏艺术作品时要重视评论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审美角度和表现方面观察物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描述构成直观形的质的能力”。通过对艾斯纳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幼儿进行趣味美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在进行实践设计时,可以以趣味美术欣赏教学为主线,以趣味绘画教育和趣味手工教育为内容,一周安排两节课,一节进行欣赏,一节进行绘画和手工活动。这样的安排科学合理,对于幼儿感知、观察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作用,可以让幼儿积累大量审美形象,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充分表现,进而实现幼儿视觉艺术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幼儿 音乐 教育 策略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各种审美能力,对将来其它学科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在音乐的帮助下,幼儿可以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新思想、新策略、新路子都非常值得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幼儿园音乐课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与其让幼儿听老师的话,不如老师先听幼儿的话。老师们常常会走入的误区就是过于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

在幼儿园音乐课中,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多数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尝试着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从实战的角度客服心理障碍,是每位幼儿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例如:教授儿歌《小兔子乖乖》,老师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创编出比较符合音乐内容的形体动作,不必限制他们的想象,只是从指导的角度去适当干预就可以了,让幼儿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自己创作。这样他们会对课程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幼儿自己创编的动作会各式各样,有的甚至超出了小兔子的范围,但这恰恰是唤醒幼儿想象空间的一个绝好的机会,不要跟孩子说不可能,眼前的不可能也许就在明天会变为可能,自主想象创作的结果往往令人感到无比的奇妙,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音乐作品的选择要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特点

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小朋友哼唱一些幼儿歌曲,还时不时加些表演,有时候还主动要求老师放这首歌的音乐,当老师问起为什么要听或唱这首歌的时候,回答基本都是一样的:“这首歌好听”。这个现象在教学中常常出现。

那么,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简单的、单旋律的、易于表现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一段体,可以反复重复,旋律感、节奏感强,再现性强,能感染幼儿,很快调动情绪,吸引他们大多注意力。例如:《拔萝卜》,这首幼儿歌曲是根据一个很幽默的民间童话改编的,叙述的是一对老夫妇在地里种下了一个大萝卜,收获的时候小花猫、小鸡、猴子等小动物都来帮忙拔萝卜的经过,歌曲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旋律为一段体,简单上口,每段歌词以一个小动物的角色重复旋律,反复再现旋律突出歌词和拔萝卜的情景过程。整首儿歌可以灵活地带动教学,既可以边唱边跳边模仿又可以借用到语言活动方案和科普活动方案中,这样的音乐作品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宽度,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作品的选择往往直接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景教学

幼儿园音乐课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幼儿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段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当的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施教效果。情景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再现音乐、理解音乐、记忆音乐和了解故事情节等,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学教育。

例如教儿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熟学旋律、节奏、歌词,熟背故事的内容和重点情节等之类,都可以精心设计其情景教学。创设情景可以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使其融入。想象自己真的就是一只小蝌蚪,这种感觉跟生活中幼儿自己过家家很相似,老师在情景外适当指导和干预,让幼儿仔细体会自身和音乐形象的结合过程,进行有意识的互动和模仿,这样教学会大大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游戏娱乐中享受并逐渐接受音乐作品,这样教学老师也很轻松,可以在设定的情境环节中轻松的加进学习要点,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学龄前儿童对于音乐的敏感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音乐课教学来启发和帮助更广泛的学科教育是很行之有效的办法。音乐课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是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在实际教学中每位老师的活动设计不一定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不断摸索中才能掌握音乐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作品的选择、情景的设计、幼儿主体地位的建立等都是音乐课教学中很重要的因素。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可以看到的是,近些年幼教事业在不断进步、创新,幼教工作者的素质和层次在不断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在大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创新的、实用的幼儿音乐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 家庭环境;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10-04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NI Zhe1 LIU Jian2 XU Yun3 CHEN Hongwei4 ZHOU Guoling5

1.Psychometric Room,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2.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3.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4.Special Survey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5.Mental Hygiene of Childre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Meth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Hangzhou City one to the sixth grade primary school, all students of 1039 cases were s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ina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Achenbach '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were used to detect behavior problems of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survey.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were for the survey of famil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scale evaluation for the family environment.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of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analyzed for factors related to variables. Results This survey of 1 039 children, 193 children had behavior problem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8.6%. After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and contradiction, entertainment, success, matern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protection, entertainment, intimacy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hyperactivity index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uccess, mother's punishment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learn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the success of the father, mother, preference, preference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obstacle and contradiction, intimacy with correlation(P

[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Related factors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健康的含义已从狭窄单纯的身体健康延伸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多维立体模式,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1,2]。目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全面关注和重视。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包括品行问题、多动症、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及情绪焦虑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儿童正常的身心发展,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及不良影响[3,4]。近年来,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给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独生子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家庭环境[5,6]。本研究通过探讨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及其家庭环境改善的方向和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一到六年级在校学生1 03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54名,女生385名,排除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史的学生,排除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采用中国标准化版的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的行为问题[7,8]。该量表共包括112个行为问题,每个问题按0、1、2分进行评分,经筛选分析后,若其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分数超过该项目全国常模的第98百分位数,则被界定为存在行为问题。

1.2.2 家庭环境调查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调查对象的家庭环境进行评价[9],共包括90个项目,10个家庭特征,分别为矛盾性、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

1.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10],共包括66个项目,分为父亲和母亲两部分。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项目,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和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项目,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严厉、偏爱被试、拒绝。

1.3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均在专业人士的统一安排下由儿童和家长填写完成,最后同意收回整理,对于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再次安排时间进行填写,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1 039套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

1.4 质量控制

为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质量和结果的真实性,在调查开始前,由专业人员及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讲解调查的重要性和意义,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本次调查,其次再对问卷的问题及填写方式进行全面的解释,力求保证填写真实,并在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1.5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计数资料实行χ2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对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中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的比较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其中,男性儿童654人,132人有行为问题,522人无行为问题;女性儿童385人,61人有行为问题,324人无行为问题。经χ2检验,男生和女生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6,P

表1 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的比较

注: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有无行为问题相比**P

2.2 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品行问题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243、与娱乐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4、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20、与母亲过干涉保护的偏回归系数为0.032、与娱乐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9、与亲密度的偏回归系数为-0.323。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与母亲过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性,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娱乐性、娱乐性和亲密度呈负相关性(P

2.3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多动指数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392,与知识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235,与组织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341,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95,与母亲惩罚严厉的偏回归系数为0.093。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和母亲惩罚严厉具有正相关性,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组织性具有负相关性(P

表3 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注: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不同项目的多元性回归分析,*P

2.4 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学习问题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84,与知识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93、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48,与父亲偏爱被试的偏回归系数为0.195,与母亲偏爱被试的偏回归系数为-0.321;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父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性,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母亲偏爱被试具有负相关性(P

表4 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注: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不同项目的多元性回归分析,*P

2.5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身心障碍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5,与亲密度的偏回归系数为-0.232,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正相关性,与亲密度具有负相关性(P

3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与先前研究中儿童行为问题报告的检出率为12.97%相比[11,12],稍微有所提高,说明近年来随着遗传及环境的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作为儿童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发生有极为密切的影响[13-15]。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有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所表现的方法和形式,与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密切关联。父母的教养方式被美国心理学家保姆林特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16-18]。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温情温暖但又同时给予严格而合理的控制是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能够在儿童心理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引导作用,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使孩子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着显著的影响和相关性,父母过于严厉,儿童通常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容易反叛父母,反叛他们所规定的一切,因而更容易引发儿童的行为学问题。

其次,家庭的精神特征对儿童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矛盾性、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据文献报道,家庭亲密度、娱乐性和情感表达的分值较高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低[19-21],而矛盾性、控制性分值较高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高。说明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的矛盾程度呈正相关性。因此,父母应避免在儿童面前公开表露愤怒和攻击的场面,否则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相反,家庭环境中和谐相处、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感情融洽则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22-24]。

再次,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行为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因此在抚养儿童时对儿童的行为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专业人士经过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学历较高的父母能够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能够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27]。另外,分析认为,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大于父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时,往往只关注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从而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发展;而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能够及时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容易接受各种对儿童身心发展较为有利的科学知识和行为方法,从而优化和改善对儿童日常的抚养方式,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最有利的环境[28,29]。因此,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应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多学习儿童心理学和精神健康发展的知识,不仅在生理上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发展,更应该在心理上能够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心理发展,不断适应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劝,从心理上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儿童的行为问题受到家庭环境多方面和因素的影响。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家庭氛围,从而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程宇,仇君,孙要武,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及饮食关系的探讨[J].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8):88-90.

[2] 董斌,朱幼玲,周农,等. 家庭环境对12~16岁原发性癫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研究[J]. 安徽医学,2009,30(11):1294-1296.

[3] 付本燕,尚云峰,付云,等.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33-36.

[4] 付本燕,杨贵仁,黎逢保,等.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09-510,513.

[5] 高桦,刘苓. 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1):76-78.

[6] 谷红丽,陈虹,季金萍,等. Tourette综合征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43-3945.

[7] 关宏岩,戴耀华,张雨青. 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果初探[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 18(1):14-17,29.

[8] 关明杰,高磊,翟淑娜.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70-1472.

[9] 何守森,关春荣,吴茂萍,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1):992-995.

[10] 何淑华,高建慧,陈昂,等. 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通径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2, 27(26):4064-4067.

[11] 胡敏,静进,金宇,等. 广州市黄埔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1):11-18.

[12] 胡湘英,孙洁,徐剑慧,等.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及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333-1336.

[13] 江咏梅,梁冬梅,田志丽,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09, 11(7):1001-1002,1008.

[14] 蒋佩红. 460例乡、镇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223-224.

[15] 蒋佩红,周炜茹,余秀华.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108-1109.

[16] 刘国艳,李晶,王文军,等. 6~11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1):54-56.

[17] 吕冠明,刘晓瑛,宋媛,等. 苏州市某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33-535.

[18] 马小颖,徐勇. 苏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0,8(7):12-14.

[19] 孙加司,蔡景钰,王烈. 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64-966.

[20] 涂琳,孟群,黄肇华,等.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62-163.

[21] 王丽珍,周勤,管玉蓉,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2):139-141.

[22] 王晓笳,胡珍玉,周东升,等. 宁波市民工子弟小学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6):608-610.

[23] 王秀丽,马渝根. SOS儿童村儿童与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92-397.

[24] 吴彩娥. 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比较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45,147.

[25] 熊淑英,孙晓勉,程述梅,等. 儿童功能性便秘与心理行为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 20(7):632-634.

[26] 杨敏,王冰,江咏梅,等. 威海市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4):95-97.

[27] 杨秀玲,冉霓. 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观看电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481-483.

[28] 杨,段重阳,刘晓秋.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7):852-854.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1-02

留守儿童是指因为户籍政策等原因,大量农村居民外出进入到城市中打工,其孩子无法一同跟随,因而留在农村本地。现阶段国内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数量非常庞大,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国内农村有大约六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占据了整个农村孩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数据。农村各方面生活与学习设施都较为落后,因此这一特殊的儿童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

1.留守儿童的教育背景中出现的问题

1.1 学龄前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的显示,现阶段国内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年龄构成出现非常明显的改变,学龄前儿童的数量急剧增长,在2016年这一群体数量已经达到了2400万。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量增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提高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程度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父母长期x家,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由家中其他亲戚进行抚养,其中大部分亲戚都是与孩子隔代的老人。老年人在教育孩子时多对其言听计从,非常溺爱,对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1]。并且长期生活在老人溺爱中的孩子,其生活与学习方面也没有良好的习惯,这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农村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设施比起城市要落后一些,农村教育资源的稀缺对于留守儿童的培养具有十分严重的局限性。加上农村地区的教学机构无法全面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因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

1.2 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虽然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能够有基本的保障,但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从小就生活在有偿的成长环境中,无法体会到来自父母无私的奉献。因此,因为家境贫寒,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为了生活变好所考虑的只有怎样赚钱,却忽略了与儿女之间的交流。孩子由于长期无法体会父母的关怀,对家庭自然缺少清晰的概念,时间一长,留守儿童的性格越来越内向,避免与人进行沟通,变得自卑、孤僻[2]。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家庭和亲情的认知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其安全感和归属感都非常低,加上其他同龄人有意或无意的嘲笑,甚至会导致留守儿童内心自卑情绪的产生。事实上,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类儿童家庭关怀的缺失。

1.3 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除了家庭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家庭方面的缺失,学校是留守儿童唯一接受教育,锻炼和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场所。除了教材中知识的传授,学校更需要重视的是对这类特殊儿童群体在人文方面的关怀。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实践授课中老师只做到了学科知识的教授,却忽略了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需求。老师在课上和课下对学生的关注中只看到了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是否遵守纪律这两方面,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加之多数农村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法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诉求,长期如此,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封闭自己,拒绝和他人交流。

2.新农村的构建下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力度的举措

2.1 加大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近些年来国内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教育问题,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全面重视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有关部门需要切实地考虑到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有怎样的需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基金以投入到对这类儿童的教育进程中。

2.2 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关怀。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问题在于家庭方面的关怀,也是导致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需要尽最大努力,依靠各种渠道的帮助,恢复留守儿童在家庭方面的关怀,借助网络等多媒体平台加大力度宣扬正确的培养留守儿童的方法,引导其监护人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培养,避免由溺爱或不爱所产生的儿童心理畸形[3]。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责任,使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明白自身应尽的义务责任,在外打拼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儿女的关怀。对于留守儿童自身也要多进行鼓励培养,带领并引导其参与活动,调动起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使其尽快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融入到集体中来。

2.3 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国家在新农村的建设下促进了农村教育方面的发展,各农村学校在确保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人文方面的关爱,除了学习方面的关心与指导,还需要对其思想和生活方面进行培养[4]。在外打拼非常不容易,许多留守儿童即使在新春佳节也无法和父母团圆,因此学校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与家庭一样的温暖,填补留守儿童内心中关于家庭的空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普遍不如普通儿童,因此学校需要时刻关注这些孩子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有效的心理辅导教育。

3.结论

国内在全面构建新农村的进程当中,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背井离乡到城市中打拼,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涨。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扶持的力度,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下,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保证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关怀的情况下也可以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10-11.

[2] 和建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优化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01:47-51.

第9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隔代教养 学龄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87-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出于多种原因,他们没能带孩子一起外出,而是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上一辈来照料。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其中42.8%的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打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6岁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没能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生活上的照料,老一辈人的隔代教养质量便为更加重要。这一教养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带给孩子身心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1 隔代教养对3-6岁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

由于文化水平受限,祖辈认为对孩子说的再多他也不,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对于幼儿的表现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要么溺爱要么打骂。孩子不听话时多采用哄骗、吓唬、打骂等方式进行管教,未能及时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加上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文化落后,对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了解,这些祖辈对孙辈的要求和期望普遍偏低,认为只要健康长大、明白事理就好,而对于陪孩子一起玩和读书、了解他们的心理,这些祖辈是无法做到的。

隔代教养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和常见疾病,影响其健康成长。幼儿吃饭时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由于“隔辈亲”思想的影响,祖辈不勉强孩子,易造成偏食、挑食的习惯。据调查,87%的幼儿吃饭时需要看着电视或玩游戏、玩玩具,73%的幼儿在吃饭时都要祖辈喂食,有的甚至需要祖辈追着喂。

幼儿生活习惯差,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两个样。在幼儿园,孩子都可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回到家后不会顾及这些,往往自己玩或是结伴在地上摸来摸去、捡地上扔的垃圾当玩具,这影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礼貌行为欠缺。观察发现,留守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会向他人问好,但自行问好的不多;和祖辈到他人家里去,随意翻东西、上沙发的事儿有发生。他们对于祖辈的呵斥没有很大的反应,可见其礼貌习惯有待养成。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祖辈们往往怕孩子生病或是有安全问题不好向孩子父母交待,加上自身年纪大,于是对孩子严加看管,希望孩子一直出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的活动范围狭小、与人接触少,进而导致其语言、反应、交往能力不如普通孩子。

造成亲子分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谐。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的父母缺少接触,父母的电话联系也很少与孩子直接交流,父母的叮嘱停留在“叫妈妈”“叫爸爸”“在家听奶奶话”上面,没有深度的交流与了解。在调查中,越是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的,与孩子交流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就越少,父母常年在外的孩子听到提及父母,他们的变现很茫然。问他们“想不想爸爸妈妈”孩子,多是不回答或是说“不想”。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即使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也会感到陌生,这不利于亲子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2 解决3-6岁留守儿童隔代教养问题的建议

政府方面。首先,经济条件是导致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发展当地经济,开发农村产业,缩小城乡的差距,切实地为年轻父母提供可以工作的岗位,促进农民工返乡务工,使其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回到家中减轻祖辈的教养负担并承担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其次,加大政策的倾斜,扩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经济投入,并鼓励督促民办幼儿园,促使农村幼儿园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使幼儿在农村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弥补因隔代教养而产生的众多问题。最后,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外出务工者和他们的子女可以流入并接受的相应的教育、享有医保和其他的公共条件。

社会方面。首先,鼓励针对农村留守幼儿隔代教养进行研究和社会讨论,发现隔代教养的问题,讨论研究解决的对策,提高教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设立教养咨询站,并通过电视媒体、广播、讲座等多媒体等方法,经常性地对幼儿的祖辈进行教育讲解和方法指导,提高祖辈的教养态度和规范的教养方法,充分发挥祖辈在教养中的优势。再次,鼓励社会的爱心资助和教育帮扶。农村村委社区可统计隔代教养下留守幼儿数量,与幼儿园老师结成长期的帮扶对子,对幼儿的教养进行有效帮扶。

家庭方面。一方面,父母要强化自身的教养责任。年轻的父母要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全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照顾,多抽空陪孩子。无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裕,父母亲自陪着孩子健康成长本身就是就是莫大的财富。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参与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自己的孩子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家庭负责。其次,父母与祖辈多进行沟通。要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设想和祖辈们进行交流 ,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外出打工,也要引导祖辈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孙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最后,家庭教育中要互相配合,即使在教育方法上有冲突也应当私下调解。同时,祖辈要经常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帮助孩子的父母建立教养权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祖辈们要还给自己定好位,在教育孩子中既不能缺席,也不可越位。

参考文献:

[1]刘海华.0-3岁儿童隔代教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4.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

[4]段飞燕.从学前教育管窥家庭之亲职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

第10篇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关注孩子成长,就是关注社会的未来。当前,教育孩子成了人们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事情,它比任何工作都难。本文通过观察儿童成长行为、走访基层老师和家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社会学龄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隔代教育、功利化成才观、家庭教育缺失、心理教育淡化、垃圾食品、人身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解析。

一、隔代教育致使教育偏差低效

据统计,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70%以上。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只管孩子吃好穿暖,家庭教育、感情沟通基本是空白,成长只有顺“天命”,久而久之,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差别很大。

二、功利化成才观使教育畸形

受“学而优则仕”封建思想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还是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许多学生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的孩子,便想方设法让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在功利化追求的驱使下,不少孩子迫于无奈,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狂奔”。这种功利化成才观带来的巨大压力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潜能的发展被限制,更可怕的是,在学习的重压下,一些孩子不仅学习没变好,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了,严重的还会毁了孩子将来的生活。

三、家庭教育缺失使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成千上万的家庭普遍存在教育缺失的问题。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殊不知,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无数所谓的“问题学生”,究其根源,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因此,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父母之教,乃是教育之根本,先入为主,根本培养好了,枝叶自然随着好,这是教养兼施之道。

四、心理教育淡化是孩子成长中的“伤痛”

家庭成员尤其夫妻之间的和谐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家庭成员如果不和谐,年幼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表现为性格孤僻、行为怪异、逆反心理严重,这种心理伤痛在留守儿童中更为普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多为孩子创设和谐、团结、友善的心理沟通渠道。

五、垃圾食品是孩子成长中的“毒瘤”

近年来,“大头娃娃”“毒大米”“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一次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社会各界疾呼要高度重视垃圾零食泛滥问题,尤其要关注农村孩子的食品安全,保障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一些商家往往抓住孩子贪吃的心理,销售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三无的低廉食品,农村留守儿童购买低廉食品的现象更多,孩子上学老人会给零花钱,垃圾食品既便宜又合孩子口味,自然成了孩子的不二之选。这些劣质食品“畅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意识淡薄所致。

六、安全问题是孩子成长中的炸药包

调查显示,3~12岁儿童中,多数孩子安全意识淡薄,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意识,不知道躲避风险,由此导致我国每天有幼童因车辆、溺水、高空坠落、烫伤、磕碰摔伤、火灾等意外因素,而受伤、致残甚至致死。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更好地保证孩子上学放学安全,已经成为重大课题。儿童安全教育要落在平时,首先,家长要尽好自己的监管责任,家长平时应多给孩子灌输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孩子认识和辨别危险的能力;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面对年龄小、控制力差、安全意识差的孩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看图画、观视频、讲现实案例、交流互动等形式,把远离危险、安全避险的重要性和方法说清讲透,同时,可以开设游泳课、逃生课程等,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和防溺措施。

总之,我们要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资源优势,对孩子在隔代教育、功利化成才观、家庭教育缺失、心理教育淡化、垃圾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入思考,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手段,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

第11篇

随着育儿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和孩子共处的重要性,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时间已经被爸爸妈妈们提到日程上来,但好不容易挤出的这一点时间,到底应该如何度过呢?儿童教育与心理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亲情培养。和孩子平等的交流,畅所欲言;和他一起完成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情;为孩子大声朗读一本他最喜欢的图画书等等,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父母的关心与爱心,要比对孩子进行枯燥空洞的说教更有意义。

1米左右孩子最易受尾气侵袭

最近几个月,各地媒体报道了多起儿童铅中毒事件,很多父母不禁担心:怎样才能让宝宝尽可能地避免铅污染?如何减轻铅污染带来的危害?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专家提醒,身高在1米左右的孩子最易受到汽车尾气侵袭,所以要少去大街边、少站在汽车尾部。此外,要避免铅中毒,还要帮助宝宝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的好习惯,戒除啃指甲、啃玩具等不良习惯,宝宝的玩具要经常清洗,还要注意不要让宝宝被动吸烟,因为烟尘中的含铅量较高。对于5岁以下的宝宝,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铅检测,以便更精确地判断孩子体内的铅含量是否超标。

儿童7岁前不宜穿气垫鞋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误区:气垫鞋可以给宝宝更好的身体支撑,穿起来也更舒适柔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黄建萍指出,不建议学龄前儿童穿着过于厚底的或带气垫的鞋,松糕鞋尤其不提倡。因为这类鞋的鞋跟高度有所增加,使孩子

的脊柱弯曲增大,腰椎和颈椎的受力集中,容易形成慢性损伤。而且小孩子喜欢不停地跑和跳,鞋子需要随着其运动不断地弯曲与地面接触,鞋底越厚弯曲就越费力,从而导致脚部疲劳,并影响到膝关节及腰椎的健康。建议妈妈们给孩子选择鞋底厚度在1厘米以内、鞋跟高度在1,5厘米以内的鞋子,过薄、过厚的鞋底都应该避免。

奶嘴消毒,蒸还是煮?

奶嘴可以说是和小宝宝最亲密接触的物品之一,一旦清洁工作没有做好,那往往就会成为宝宝病从口入的罪魁祸首。但哪种消毒方式最有效,最科学,你也可以一目了然。

适度夸奖,才是最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多夸孩子”成了育儿的金科玉律。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夸过了头”,而不恰当的夸奖反而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

美国教育家帕特里夏・埃德加博士表示,越是一些表现出色的孩子,越不“经夸”。过多的夸奖容易让孩子把周围同学看作“敌人”,滋生嫉妒、防御心理。一旦成绩下滑。他们就可能通过撒谎换取夸奖。而且,孩子们内心也有一把“尺子”。他们知道什么是“客套话”,什么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所以,父母更应该对孩子付出努力和奋斗的过程给予称赞,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好。

温馨提示:

第12篇

在上个世纪末,亲子教育在美国、日本和我国港台等地区盛行。通过亲子教育,全面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交等多种能力。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亲子教育受到重视并不断普及,各种特定功能的亲子产品逐步被市场所接受,研究亲子玩具的相关理论和亲子产品设计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儿童时期作为人生经历当中的最重要的一站,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发展规律,这个时期,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首先,儿童通过主动学习来完成教育自己的任务,同时,儿童的发展受到社会以及文化的影响。而亲子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亲子教育是指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的一种培训方式.在实际的亲子教育实践当中,游戏是一个效果最好的互动方式。孩子在游戏的同时,不断的体验到成功和失败,自由与规则,过程与结果,在满足玩的乐趣的同时,丰富了自己人格的内涵。

二、基于亲子概念的玩具创新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亲子玩具虽然强调有大人陪同,互动玩耍,但是在涉及到实际造型形态时,仍要考虑到对儿童和大人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玩具造型设计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特性,但是由于儿童玩具自身的特殊性,使设计师在家具设计的同时必须要注意用材的环保程度。在安全性的形态结构上,首先,要以圆角设计为主,这样可有效防止孩子在玩耍时被撞伤;其次,要避免一些硬边,尖刺,要保证在互动过程中,不能造成一定的伤害。再次,儿童的手还有其他的身体部位都比较柔嫩和脆弱,与身体接触的部位要,要保证不会对手能部位造成细微的伤害。

2.互动性原则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在游戏当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感。亲子游戏一般要求由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完成。完成的事情也许只是生活当中平常小事,但是却给互动的双方带来新的体验。互动的方式分别包括如相互身体上的接触,眼神的互动,还包括情感的交流,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相互智力的博弈等等。一切在游戏当中能够互动的方式,都可以在亲子游戏中有所体现,但是所有的互动方式是围绕着游戏的过程而展开的,而亲子游戏的过程又是围绕着协调亲子关系的设计的。所以,互动理念在这方面的表达也更加抽象与不确定,相较于感官与行为的理性的一面,情感与思考更多体现了人们的感性的一面,而互动理念在这方面的表达也更加具有抽象性与不确定性。设计一款儿童玩具也是在设计一种新的游戏方式和游戏规则。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求的互动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时期是变化比较快的时期,心理活动从低级、简单、具体向高级、复杂、抽象的性质发展。心理活动越来越接近成年人,在与大人接触时,要求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复杂,并且性别不同,在3岁后思维就已经开始出现变化。所以在设计玩具时应结合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来设计儿童与大人的交互方式。

3.趣味性原则

所谓趣味性,是指“能引发人们某种感情的因素,或者使人感到愉悦,使人感到有意思,或者能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能引起使用者注意力的因素。情感是多方面的,有喜悦、有悲伤.玩具之所以能够吸引儿童,就是玩具和游戏本身就带有趣味性。亲子玩具与普通玩具不同的是,亲子玩具培养趣味性要考虑到大人是如何陪同孩子一起来培养兴趣的,所以玩具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增加大人的陪同和教授的环节。孩子在3岁开始,智力增长加快、运动能力、合作能力和独立能力的都开始增强,爱好兴趣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并且开始有选择性的挑选自己喜爱的玩具。结合儿童兴趣,设计合适的亲子玩具能让孩子与成年人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而4~5岁的儿童,他们更爱好小幅度的运动,如跳棋、串珠等等,也比较喜欢一些运动型和健身型玩具,如跑步、跳高。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更合适设计一些运动型的亲子玩具,如在跳绳和球类进行一些针对孩子和大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改良设计。

4.实践操作性原则

为配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亲子玩具除了培养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的能力外,通过玩具设计培养孩子在游戏当中体验动手能力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亲子类玩具与其他玩具普遍突显的特点之一。

三、结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