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

时间:2023-06-07 09:0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服务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产业规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密切相关。其特征体现在“三新”和“三高”,即新生产方式、新组织形式、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人才和高技术含量。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景非常广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深化细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

1.我国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滞后特征明显,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明显滞后于世界服务业发展水平。

2.从服务业就业比重来看,我国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我国吸纳就业的总量最高,劳动密集程度在世界罕见。每万美元的就业吸纳能力是这些国家的数十倍。

3.我国能够享受服务的有效需求人口比例较低。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城市居民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边缘,对服务业的需求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临界点,导致服务业的需求不足,另外,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的许多产品几乎没有需求。[2]

(二)服务业结构问题突出

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服务业内部之间结构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结构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三大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其中,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偏低,这与钱纳里等人提出的“标准产业发展模式”差距较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产出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投资结构上。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均表现为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不突出的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就业仍然处于传统服务业为主渠道的内部自我调整时期,现代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还没有发挥。传统服务业仍将是服务业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

(三)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对于中国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来说,不论整个国民经济,还是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需要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和促进,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更离不开发达完善的服务业。但我国的省市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态势。中国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速度、规模在区域分布、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陆之间的非均衡差异非常明显,综合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最大差距达3倍多),各个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很差。[3]

(四)城市化进程慢

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是推动服务业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多少年来,尽管我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城市化水平一直提高不快,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不仅一直没有实现,而且差距较大,对服务业有效需求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快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步伐,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根本措施。

二、产业规制

(一)产业规制理论基础

产业规制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基础理论主要有: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各种不均衡发展理论,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以及一些优势产业相关理论,如高新技术产业等。

产业规制理论与方法的现有研究,也证明了产业规制具有上述基础理论:邹军在研究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时,指出其经济、产业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各种“发展阶段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经济空间分布理论主要是“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理论”等。汪宇明等也将“全球化、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城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的基础理论。顾朝林等在分析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时,指出“产业结构的重组、转移和优势产业选择”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理论依据主要有“产业结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主导产业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4]

(二)产业的规制一般方法

通过对若干典型规划成果的分析,笔者检验并验证了城市规划过程中,产业规制有其规制方法:首先进行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分析,以明确当前产业问题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其次根据全球、区域或周边城市产业转移、区域政策和本地产业特征等,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优劣势。针对现状和发展条件,提出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如结构升级、集群化、高技术化、区域协调分工等,并按一定标准确定优势(或主导)产业及其战略。最后,根据现状产业分布和“发展连片,企业进园”等原则,确定“点、轴、带、圈、片、区”的总体布局,或提出优势产业布局意向,明确各产业类型及规模;有些则将产业布局任务交给空间部分。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设计与产业规制

(一)打造服务业发展宏观环境

首先我们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倾力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服务业发展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方面,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需要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商品生产与服务生产之间的关系;

2.服务业的就业功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处理好关系的同时我们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业发展投入机制。资本要素的投入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各种国内外资本,不断改善和提高资本投资规模与结构,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最后还要尽快建立和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实现我国服务业统计指标与世界接轨。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服务业的统计十分复杂,有些部门、行业的增加值指标难以计算,这里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要尽快建立必要的核算制度,充实统计机构,并同时提供有关资料。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以早日建立和健全第三产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指标体系。[5]

(二)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比例关系。首先,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鉴于我国的国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农业大国的现实,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解决好农村、农业与农民的“三农”问题。同时,我们又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尽管我国的工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与世界先进国家以及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建设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仍任重而道远。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还不是很明显,但从更长的时间内则堪忧。因此,在确保农业与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保持服务业与其余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践上,今后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占人口优势的服务业,在最终消费型服务业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加快中间型服务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可以有力促服务业整体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

(三)协调区域服务业发展

第一,区域服务业发展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要寻求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突破。区域服务业发展应该注意选取有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服务行业,以尽快形成本地特色。例如,东部地区产业基础好,服务业发展水平高,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的大格局,使服务贸易与国际接轨,比如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业、通讯业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的借助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包括特色服务业。比如,旅游资源是广大的西部地区极具优势的行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新景点、新路线,积极倡导旅游新概念,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依靠这种发展思路,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突破,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最终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6]

第二,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也必然各有侧重。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最高,要充分考虑发展金融、保险、教育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部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保持最终消费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之外,还要大力促进中间型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行业,有效的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第三,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要受服务消费需求的制约,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2.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强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3.树立正确的服务消费观也很重要。我们要解放思想,树立服务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观念,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就应大力鼓励和提倡。

(四)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当前,城市服务业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需要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第一,修订《城市规划法》第4条“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优先的原则,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大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如鼓励发展、一般限制或严格控制等,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办法。第二,对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大连、青岛等处于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的核心城市,要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在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的同时,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几个大都市带的形成。第三,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包括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也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针对现代服务业和产业规制发展,笔者认为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

1.打造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比例关系;

3.协调区域服务业发展,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寻求突破,同时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异,增加居民收入;

4.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白玲,朱慧娟.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实现[M].国际经贸探索,2004:13-16.

[2]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4(12):13-15.

[3]来有为.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改革,2004(05):11-17.

[4]李庆杨,吕瑶.论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07):23-24.

[5]张国云.发展服务业是当今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7(07):14-15.

第2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滞后 成因

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现代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对迟滞,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化程度低,使服务业缺乏动力。我国服务业除商业、居民服务业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还相当低,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不大。从投资来看,服务业投资基本上还是以国有投资为主。致使大多数现代服务业中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甚至是绝对主导地位。大部分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服务领域尚未建立。投资的单一性,导致国有资本在多数服务业中仍占据主体地位,有的甚至占绝对地位,大大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还表现在:政府承担了本该由市场承担的服务;在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仍然有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政府垄断经营依然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政企不分的现象比较普遍,使一部分潜在的服务需求无法实现。

二、产业化进程慢

服务业长期以来处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不分的状态。如对金融,只把其看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社会活动的工具;对医疗卫生、后勤服务、市政服务等则过于看重其社会和单位福利的一面等。认识上的偏差以及由此确立的体制、制定的政策,必然导致服务业的许多领域处于国家垄断、政府管制的状态。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成了政府全额或部分资助下的社会事业单位,而一些有就业需求的服务领域,一方面政府无力兴办,另一方面社会力量想办却不让办。另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所需的各种后勤服务、配套服务,仍有很多是由本单位自我提供的。

三、城市化滞后

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依托,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与结构,取决于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化的规模与结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需求基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率成正比,一方面,从城市看,我国多数城市规模小,城市功能不完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目前尚处在转型过程中,导致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明显滞后。另一方面。从农村看,我国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并未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离真正城市化还较远,只有当分散居住在农村的大多数人口转向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转变,产生了人口的集聚效应,才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才有可能大幅度上升。

四、人才相对匮乏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产业,大多数现代服务行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现代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积累和利用。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人才积累较少,尤其是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服务、市场服务和公司管理服务等)的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忽视和限制,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经济开放度不高

世界各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开放,生产配套需要的现代服务越多,消费也就更加国际化;经济越开放,也意味着利用国外服务业资源、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越多。但我国产业化发展缓慢,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不高。许多服务领域至今仍被当作非生产性的活动,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都不够。较低的经济开放度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应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尤其应做好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专项规划。规划要把握好产业结构,要综合利用科技教育、自然景观和潜在的现代生产需求的比较优势,确立好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六、国际化水平低

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低,导致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难以提高,服务业不能直接与国际服务业竞争,制约了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没有被当作产业对待,由于必须由政府来办,服务业许多领域处于相对垄断或政府管制的状态,服务业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更多地吸收外资;由于不能更好地引进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目前对外开放程度低的领域,基本上都集中在服务业,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的同一比重。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旺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实际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 , 2005.20-22.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多重发展模式

一、全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模式

1 生产业模式

20世纪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代之而起的是更为广泛的信息一知识一技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不同产业、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或者某一职能可以由一家企业提供,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出现“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均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样,一种为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业。生产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业依托制造业、服务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

世界上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凭借自身的制造业实力,采用生产业模式,以此加速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专业化生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硅谷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商业银行、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以及行业协会等服务性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反映了CBD(中央商务区)分散化的国际趋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字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巾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的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1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现。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其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20个内部规划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3 外资拉动模式

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所拓展。因此,如果能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引进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以此来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可以使现代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因此,外资拉动现代服务业的效应必将愈发明显。

以上三种模式是全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模式。事实上,各个国家更多的是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加以运用,从而在实践中,呈现出多重模式并用的状态。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多重模式选择案例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1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1)现代服务业总量有所扩大,发展速度较快

近年来,吉林省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整体水平升级。2004年,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233.6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55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7%。到2007年吉林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025.4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96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2%,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7.4%。三年间现代服务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2007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加了409.7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0.4%,增速比GDP快1.2个百分点,比服务业快2.4个百分点。

(2)比重偏小,结构不优

日前,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接近80%。世界经济实际上已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而吉林省现代服务业总量仍然偏低,比重偏小,发展落后于整体经济。2007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占GDP比重仪为18.2%。而且,吉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行业间发展也不平衡,传统型、消费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3)部分行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一是部分行业存在过度垄断的现象,国有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目前有不少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邮电、交通运输、广播电视等,仍处于政策性或行业垄断经营的状态,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缺少引领行业发展的支柱企业

和人型企业集团。全省物流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经营收入亿元以上的仅5户,国内“百强物流企业”至今没有一户入围,具有国际竞争力、实行集约化经营的跨国物流集团更是一户没有。绝大多数信息服务企业年收入不足500万元,从业人员不足100人。

2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多重发展模式选择的思路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缓慢,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吉林省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资源环境鲜明的特点,这为我省采用多重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

生产业作为新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吉林省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产业基础好,发展快。到2006年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88家,从业人员12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5.9亿元。二是涵盖多种行业门类。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目前已经包括30多种主要装备制造产品,其中有交通运输设备、农业机械、煤矿采掘设备、数控机床、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领域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项目,尤其是铁路运输设备和农业机械设备是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两个核心。三是产品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消化吸收进而自主创新,生产能力和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四是特色更加鲜明,发展趋向集中。随着调整和改造,装备制造业在长春、四平、吉林三市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度。长春具有轨道设备和电工设备优势,四平具有通用设备优势,吉林具有石化设备和起重设备优势。吉林省先进的制造业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依托区域特色,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已经具备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当前东北地区巨大的服务业供需缺口为本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需求基础。长春是东北亚和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是长吉图开放带动合作区的内陆端口,又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著名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高端人力资源和卓越的人才培养能力,这进一步强化了长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吉林省应借鉴上海建立新型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和品位。加强长春市集聚功能效应,更好地体现微型CBD作用。在空间形态布局上,由长春市作为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在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要各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当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一个主要的机遇期,特别是在现在国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尤为重要。从世界角度看,服务业产值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传统服务业与新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一)伴随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各专家学者对服务这个名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共识,没有那本书或文章定义的服务的内涵被广泛认可。学者专家也都是各执己见。

1.传统的服务业比现代服务业多,是目前所面临的事实,传统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婚庆、招待司仪、保洁公司、出租车公司、中介公司、保安公司等等。似乎在人们的思想中,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工作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不需要任何的上岗培训,是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可言的,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这种对传统服务业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人们对服务业的从业热情。这种认识是荒谬的。不论是从服务这一名词产生,还是各国学者对之一名词的释义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知。马克思认为服务就是服务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服务也可以提供使用价值。生产性行业是有工业和商业组成,因此服务不创造创造价值,服务不是生产性的劳动,这是亚当・斯密所认为的。美国经济学家希尔基于服务与生产的关系角度给服务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定义,指出:“一项服务生产活动,即生产者的活动会改善其他一些经济单位的状况。”

根据各专家学者在服务这个范畴形成、认识、发展的过程的可以看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服务业的理解认知也是一步一步的加深,推动着服务业的向前发展。在中国同样是对服务的理解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权威的观点。

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按照上述描述,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新兴服务业,还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现代服务业一般包括:(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

二、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业服务层次、生产能力以及内部结构布局相对落后,顺应时展及时提出“现代服务业”的这个概念,意味着特殊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内涵上的新认知。

1.现代服务业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2.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就拿相对地位来说,现代服务业明显上升,传统服务业显著下降。

3.行业就业弹性差异明显,就业弹性是衡量行业增加值比重对行业就业比重的敏感性。

4.中国服务业比重被低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特征。

改革滞后、产业性质定位、就业压力和企业体制抑制服务专业化、低消费率、开放程度以及观念和政策造成服务业现状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内部行业相互之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垄断性较为严重等,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3.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服务行业的就业增长这方面的源动力和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的差距扩大。

4.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滞后,服务需求弹性偏低,主要体现在整体与局部的服务业。

四、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对外发展路径

(一)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1.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健全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就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大型的服务业集团,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及品牌化经营。

2.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服务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服务社会化。

3.大型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依据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服务功能、功能定位着重发展相关的服务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路径

1.政府引导,为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2.分步逐渐开放我国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分步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注重开放程度,处理好开放过程中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冲击。

3.确定引资目标,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服务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扶持力度,给与政策税收优惠,助其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发展到有足够的实力走出去的时候,政府要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予以支持。

3.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务的信息资源比单个企业丰富数倍,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有利于企业信息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企业做出可靠的决策。

4.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5.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发展道路。规模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服务业企业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小,企业按照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市场原则下进行产业整合,重组购并,使有管理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我国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发展中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总结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支点,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向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看起,甚至超越他们。(作者单位:1.河南工业大学;2.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台湾;服务业;两岸;发展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52-03

引言

在WTO的贸易归类框架下,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具体包括商业、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报告显示,全球各式各样的服务贸易正快速扩大,在1999—2009年的十年之间全球的服务输出已由1.3万亿美元倍增至3.6万亿美元。

台湾“行政院”下属的“经济建设委员会”将服务业分成以下十二大类:金融服务业、流通服务业、通讯媒体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照顾服务业、人才培训和人力派遣及物业管理服务业、观光及运动休闲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工程顾问服务业等,这点与中国大陆的规范归类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台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阶段性特点

(一)初期发展阶段(1986年之前)

在20世纪40年代,台湾的行政、贸易、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已初具规模,当时台湾经济以农林等一级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成为一级产业外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早期台湾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大量迁台人员和资金的进入,退据台湾采取的一系列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等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台湾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台湾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的稳步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辅助制造业的金融保险、科学技术服务业等生产业的发展。这个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7%~5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1961年的30%提高至1986年的47.3%。这个阶段台湾的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住宿餐饮等生活型服务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市场占比较小。

(二)快速发展阶段(1986—1995年)

1986年以来台湾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台湾当局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随着台湾制造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台湾经济开始向服务业扩张,市场开放也吸引了大量外资服务业的进入,促进台湾服务业结构开始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1986年,台湾当局推出“推动策略业发展方案”,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市场潜力雄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附加值高的服务业作为重点扶持行业。具体包括超级市场、快餐餐厅、连锁商店、商品及包装设计、征信及保全服务业、顾问服务业、资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以及机械设备租赁等14项战略性行业。台湾财经当局于1988年推出“服务业发展推动方案”,选定工商服务、资讯服务、工程顾问、现代化商业、休闲娱乐业、环境服务、医疗卫生等七大类为“重点发展服务业”。1986—1995年,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47.3%提高到63.9%,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41%上升到51%。这个阶段,台湾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市场占比大幅增加,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调整转型阶段(1996—2009年)

由于台湾存在岛内市场狭小、生产外移、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弱等问题,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减缓。为实现台湾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台湾当局在2004年制定“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2005年实施“促进商业研究发展辅导办法”,2009年出台“服务业发展方案”并成立“行政院服务业推动小组”。这一阶段,台湾服务业有所发展,但是增速减缓。2009年,台湾服务业前五大服务业由1995年的批发零售业、不动产业、行政国防、金融保险业及运输仓储业调整为批发零售业、不动产业、行政国防、金融保险业及教育服务业。这个阶段,台湾服务业市场占比增速减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60%左右,台湾服务业实行一系列改革方案,逐步实现服务业的整体转型,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两岸合作发展阶段(2010年迄今)

两岸现代服务业的真正合作始于ECFA的签订,尤其是ECFA效应的发酵推动。大陆宽阔的市场空间为台湾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对于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市场转移能起到扶持作用。2010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签署,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合作也对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较慢,现代服务业较落后,但是中国大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而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较快,具有更先进的服务业发展经验和更高端的服务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但是台湾的市场空间狭小。两者的合作互补可以促进中国大陆和台湾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打破台湾市场狭小的限制,为中国大陆服务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ECFA签署以来,中国大陆赴台游客、投资大幅增加,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也快速发展,台湾服务业的发展瓶颈将得到突破。

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口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通信以及教育业,可见,台湾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方面,新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力度较小。

二、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启示

(一)加强出口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国际化

为改变台湾服务业的逆差情况,提高台湾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台湾当局积极转变发展方向、拓展服务贸易。为此,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积极辅导业者进行海外扩张,辅导业者如连锁加盟业运用其可迅速复制经营模式的优势进行海外布局;推动台湾美食国际化,协助业者应用科技技术强化企业化经营管理、以策略联盟整合供应链及周边相关产业进行创新,强化产学合作机制培育人才,结合旅游带动台湾美食发展;加强国际推广,强化驻外单位职员工能,建立服务业资讯整合系统,加强服务贸易的对外推广;建立长期性法规松绑运作机制,针对服务业市场进入障碍、资本人才流动、经营限制及各种经营规范等管制进行松绑等。这些政策大大增加了台湾服务业的出口,特别是2008年以后,受两岸加快经济合作、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台湾贸易出口额大幅提高,台湾服务贸易逆差逐渐减小并转变为顺差。中国大陆在加大力度发展本市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服务业贸易的对市外输出以及对台湾的出口,扩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影响力,提高福州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积极提高服务业占比,提高服务业就业贡献力

从台湾产业结构来说,目前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为7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60%。近年来,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的传统服务业,随着台湾制造业的大量外移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而台湾服务业就业人口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为突破此困境,台湾积极进行服务业升级,将传统服务业转移成知识密集型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如金融、信息、会计、法律、物流、医疗、百货、通信与网络等领域拓展和转型;并依赖外部力量,积极吸收、利用国际资源,如吸引外来观光客,扩大外人在台消费;寻求国际化,利用海外市场来发挥规模经济、创造差异化服务、发展品牌,寻求服务业的全面脱胎换骨。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2011年中国大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47.6%,服务业就业人口占社会总从业人口比重为37.69%。一般来说批发及零售业和住宿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贡献力比较大,其具备规模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而技术服务业、医疗照护服务业以及与文创产业相关的艺术、娱乐及休闲服务业等知识型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差。中国大陆应积极寻求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应对政策,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大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力度。其中一个突破口是探索与台湾服务业合作的新路径,借助台湾发达的服务业市场扩张中国大陆服务业规模,同时制定专项政策引导台湾服务业向中国大陆转移扩张。中国大陆拥有庞大的观光人口、消费力、巨大的市场与同文同种的优势等,可以提供台湾发展的广大腹地,而台湾服务业发展受到岛内市场限制,两者的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若再加上台湾过去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与台湾特有旺盛的创业精神,及相当活跃的创投事业,这些都是可以让两岸服务业合作与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与优势所在。

(三)加强对外合作,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对外合作是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最主要动力,通过与岛外经济体的合作学习引入外资和技术,为台湾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按照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律,主导产业应依次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但台湾在过去六十年间,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始终占最大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台湾服务业发展过快,提前进入成熟期。台湾服务业的过快发展主要是受特殊的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影响,台湾外向型岛屿经济模式促使服务业快速发展;早期为对抗大陆大力发展军队、行政,导致公共行政服务产值庞大。2000—2008年,台湾服务业发展步伐逐步减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岛内经济发展已不能带动服务业的第二次飞跃。为应对岛内市场饱和、服务业增速缓慢,台湾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服务业转移速度,加大向大陆传统服务业投资,据统计,2011年台湾对海外服务业投资项目占对海外投资总项目的47.21%,服务业总投资额达259亿美元。中国大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国际市场,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鼓励中国大陆服务业与国外大型服务企业合资合作,兴办零售和批发企业,吸引其在中国大陆设立全国性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同时对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业企业提供资金、政策支持,鼓励其走出去,开展跨国业务,积极拓展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四)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支柱发展产业

知识型服务业对于一国或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创新系统通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台湾把知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策略性产业。2001年初,台湾行政部门推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点。目前台湾经济部积极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按照两点标准筛选知识型服务业:一是具有国际潜在竞争优势及产业参与配合度高,二是高创新效益、高附加价值、高成长潜力及产值大、创造就业机会大、产业关联大等“三高三大”特点的服务类行业。并制定各项计划发展新兴服务业,目前已核定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中与服务业相关的计划,包含观光拔尖领航方案、健康照护升值白金计划、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以及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乐活农业。这些计划对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将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作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必将逐渐成为服务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中国大陆应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从战略高度来研究知识型服务业的总体布局及产业定位,借鉴台湾已有的发展策略并结合中国大陆特色,着力将中国大陆发展成为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五)重点发展生产业,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

台湾服务业发展初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生产业的庞大需求,因生产发展、就业增加导致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人口规模的增长进一步扩展对生活业的需求,从而促使服务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发展。生产业是连接工、农业与服务业的纽带,工业的发展会带动生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刺激生活业的配套改善,从而带动整个服务业的进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生产资料批发业和仓储业等生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活水平服务业,支持市场潜力大、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和附加价值高的上游、餐饮、旅游和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发展,构建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中国大陆应着重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和会展等生产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餐饮等生活业,同时重视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将中国大陆打造成综合发展、相互带动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华,陈茜.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大陆引资策略研究[J].开发研究,2009,(1).

[2] 苏美祥.加入WTO对台湾金融服务业的影响[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3,(2).

[3] 王惠,殷存毅.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祖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亚太经济,2004,(5).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矛盾;对策措施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伴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其中,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服务业贡献率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据我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农村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业”和为农民生活服务的“生活业”两大体系,通常包括通信、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行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导致农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羁绊。随着我国经济迈进“十二五”,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村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是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三是农民从第三产业中获得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四是农村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交易量逐年增长。五是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长、成员不断增加。

2.农村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目前,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一是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性提高。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队伍相对稳定,作用发挥比较明显。各类专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二是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三是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全国基层市、县两级基本都建立起了班子,落实了经费、师资、场所,制订了培训计划和考核目标。四是城镇化的提高,带动了农村百货、连锁业的发展。

3.农村服务业投资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农户多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工商资本多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各级政府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构建起了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4.农村服务业开放逐渐提高。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村服务业的开放度正在逐渐提高。一是各级政府发展都市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政策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对促进农村服务业,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为了跳出传统服务业的圈子,发展当地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各层各级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积极采取联营、独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各地通过招商引资,已经成功开发一批农村服务业项目,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已经初具雏形,这些新兴的农村服务业,为繁荣农村、解决就业、丰富城乡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农村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从我国的国情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是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占比还比较小,还留有较大空间,客观上也会刺激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新兴服务行业与传统的农村服务业相比,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四是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从事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法律、农业保险、金融、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新农村的建设、惠农政策的加大力度,农村市场日渐繁荣。

二、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餐饮、商贸等传统农村服务业基础上,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发展中却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现代的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偏小,拉动区域经济作用不够显著,且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性与生活业发展偏缓。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农村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医疗、保障、教育等与农民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据统计,我国2010年共271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支出总额为646亿元,累计受益4.9亿人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还难于满足我国庞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相对偏低。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导致农村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不流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农村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强垄断性 目前,农村部分行业、部门仍存在较强垄断性,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尤其是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长期处于垄断局面。由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极其有限,使得这些领域的服务业停滞在较低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调整增长不相匹配。例如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虽然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然而,农村的基本普及教育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低水平、不平衡,城乡教育上的差距仍然在扩大。很多农村中小学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不少乡村学校还在危房里上课,不少农村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不少农村老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资料。

3.农村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差距较大 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现代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现代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与城市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当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不高,不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0%左右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与城市服务业服务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

4.农村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难以适应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宏观背景,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促进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不明显,始终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效率低下、小而散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经营项目仍以传统的第三产业为主,新兴的服务业不多,缺乏生机和活力,经营方式仍以单家独户的农户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有实力的农村服务行业,缺乏竞争力。

5.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不配套 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以从事融资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为例:由于农户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又缺乏风险担保机构和个人,为防范贷款风险,设置了许多贷款“门槛”,由此带来农民贷款难、贷款数额小的问题,而且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国家贷款基准利率,对农户解决投资困难的作用不够明显。

6.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各地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为主,难以形成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相对较差。从我国情况看,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行业门类较全、得到的回报较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三、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更加注重民生、注重城乡经济统筹,这无疑将给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1.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三农”的需要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所在。首先,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次,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促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及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呈现了老龄化加速、流动性增大等特点。农民由简单的生存型传统服务消费转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服务消费转变。农民的偏好和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实践表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都将促成我国现有农村服务业不断调整与升级,最终发展为现代农村服务业。

(2)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由于土地、资金、能源、环保、产能等约束条件,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的制约,部分行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质疑。而服务业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就业吸纳能力却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尤其在强调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对自然资源、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少的服务业更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

(3)农村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农村产业化发展,使农村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化与细化,派生出对多种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业、信息发达的电子商务业及提供融资的金融业等现代农村服务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如通过农村现代物流业可以快速建立国内外的营销市场,引导农户生产符合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的标准绿色农产品,将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再有,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服务业由于具有分布广、易于吸纳劳动力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2.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村(含涉农居委会)委会在交通、电信教育、环境卫生、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市场建设等方面,城市与县城之间、县城与县城之间、县城与镇村之间、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的发展是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繁荣向上的城市服务业与萧条落后的农村服务业,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能够尽快有效地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不断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积极促进农民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3.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随着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将随之进一步扩展,越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农村小城镇的兴起,吸引了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定居;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开发园区或大量外出打工,使常年居住的人口进一步减少,发展农村服务业将会进一步扩展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对象。其次,城镇将逐步成为商品物资的流通中心,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村服务业也会获取可观的规模效益。第三,随着招商引资的进一步扩展,更多的工业企业不断集聚开发园区,人们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城镇商贸流通的更加繁荣,从而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市场的加快发育。第四,农村服务业与农业产业化互动,使农副产品加快,促使了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而转向农村服务行业。第五,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进一步强化,消费观念、消费文化、消费意识等得到不断的提高。

4.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需要

(1)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当前,县域的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了多元结构,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菌、苗木花卉等产品的商品化率进一步提高。

(2)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许多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重点,已从食品、衣着开始向教育等方面转移。

(3)农村服务业市场密度和规模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小商品市场为支撑的商品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小商品、农副产品、建材市场已初具规模;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并存,其中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与市场的、经销、买断、配送等主要形式的营销方式也已开始起步。

四、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总理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这是今后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实的需要、历史的必然。

1.创新加快发展理念。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创新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说农村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借鉴美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而从事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供应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口却至少占到了总人口的15%以上。可见,美国农村服务业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完善、升级的过程。因此,发展农村的现代服务业不是单纯、盲目发展,而是要以农村农业升级与优化为核心,带动农村生产性与生活业发展。

当前,围绕着我国农村生产业发展较为缓慢,表现为农村物流业与金融业较为薄弱,很多农村特色产品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好的产业项目没有足够资金予以支持状况,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从农村自身产业需求入手,予以创新发展。

2.贯彻统筹发展方略。要贯彻城乡统筹方略,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财政对农村产业化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有序实现城乡之间公平一致。要根据实际,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现代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全力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提升。

3.寻求合适发展模式。建立农村生活性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良性循环,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完善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实施农村市场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4.着力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水利、交通、渔港、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农民生产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事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扩大出版物、广播影视在农村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丰富农民物质文化水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第7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趋势 途径

开展现代服务业的研究将对湖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认识湖南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可以为企业挖掘潜力、提高竞争力提供依据,也可为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湖南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湖南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1、 做大做强特色服务业

旅游业:进一步发挥我省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树立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坚持突出特色、打造名牌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精心培育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的知名旅游品牌,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转变。

精心打造以张家界为龙头的绿色生态旅游,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长沙、南岳、炎帝陵和舜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以湘西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4大旅游品牌。加快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等特色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提升岳阳楼、山、桃花源等10大特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长沙到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岳阳、郴州等8条精品线路,拓宽9条跨省通道,大力开拓境外、省外客源市场。做大做强1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和一批旅游企业,开发湘绣、竹书、石、砂石画、土家织锦等一批湖湘品牌旅游商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提升行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把湖南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产业:立足湖湘文化特色,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战略,积极发展大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

立足构筑“一区(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三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四轮驱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两翼齐飞(动漫游戏产业、会展业)”的产业格局,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艺、体育服务、动漫游戏、会展6大产业,提升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体育湘军、蓝猫卡通等品牌影响力,将金鹰电视文化艺术节打造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抓紧建设金鹰卡通科技园、湖南报业文化城等重点文化工程,进一步壮大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广电集团、湖南日报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的实力,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体育机构发展成为产业集团。

2 、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加快建设物流运输平台、信息平台、存储配送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完善物流服务配送服务体系,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物流体系。

现代金融业:强化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为基础,加速金融现代化,提高金融效率,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服务。

    商务服务业: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拓宽行业体系,壮大发展规模,推行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重点壮大法律、会计、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市场调查、资产管理、专利、商标评估、工商咨询、设备租赁等专业服务规模,为企业生产经营、投资、贸易等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服务。

    鼓励发展创意产业。依托我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创新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培育创意产业品牌,形成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互动融合的产业链集群,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活跃会展业。加快现有会展场馆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壮大一批专业展览公司和会展企业,积极策划举办大规模、高水平、有特色的展览、节会活动,吸引国内外大型会展企业、展会活动落户湖南,培育形成10个国际国内知名会展品牌。

    规范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种培训,鼓励发展集约式职业教育基地,重点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和引进专业猎头公司;健全就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连通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大中专毕业生市场的信息网络,加快推动三大市场融合贯通,提高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比重。

    信息服务业:围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促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拓展领域,提高水平。

    科技服务业: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与试验。优先实施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科技开发专项和优势共性技术集成创新,攻克关键技术。

专业技术服务业。加快建设全省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体系、商品条码服务体系和标准技术法规信息资源系统;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监管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食品、农资、建材、棉花等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农业服务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大力发展为“三农”服务行业。

3 、拓展提升服务业

批发和零售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提升发展层次,推进流通现代化、规模化。

餐饮业:弘扬湘菜文化,壮大湘菜品牌,推进餐饮业连锁经营,提高品牌影响力。

养老服务产业:把养老服务作为拓宽服务领域的新增长点,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房地产业: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推进住房设计智能化、分配货币化、供应市场化、交易自由化,健全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

社区服务业:积极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建设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设施配套化的社区服务体系。

4 、有序推进基础服务业

有序推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服务业发展。

二、促进湖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途径

1 、放宽和规 范市场准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业、领域和商品,都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和经营。积极鼓励具有资质和条件的非国有主体在基础设施、卫生、体育及技术服务等领域扩大投资。打破部门、行业垄断,消除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对民间投资实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通过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投标制度和授权特许经营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重要社会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切实改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资金融通等方面,实行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并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规范和简化服务业市场准入行政审批。

2 、努力壮大优势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

大力推动服务业跨行业、跨区域整合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积极培育服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加盟联合、破产兼并、上市重组、连锁经营等方式,改变服务业部分行业和企业“小、散、弱、差”,经营方式陈旧,缺乏品牌和过度竞争的状态。进一步加大培育服务品牌、服务名牌的力度,重点在商贸、文化、旅游、娱乐、软件开发、证券、餐饮、咨询、房地产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企业集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3 、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

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加快实施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将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4、 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

充分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CEPA及“泛珠”合作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战略,有序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开放,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管理、技术及服务品种,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动态库,精心包装推出物流、市场、房地产、旅游、教育、卫生、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一批大型服务业项目,吸引外商投资。

5 、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发展服务业的导向资金,用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和新兴产业发展。省财政在服务业引导资金原有规模基础上,根据财力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逐年适当增加投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服务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加强对中小服务企业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湖南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第8篇

关键词:苏州;现代服务业;策略

本文为江苏省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江苏服务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苏教社政[2009]14号文)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为顾全根教授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紧紧抓住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两波重大历史机遇,一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五位。人均GDP从1952年的126元发展到超过1万美元,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但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苏州“三驾马车”中动力最强劲的进出口突然急转直下,最低谷时跌幅深达50%左右,苏州的发展已经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要走得更远攀得更高,要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就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规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并且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发达国家正是由于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苏州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不到40%,明显“短腿”。为此,苏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高科技引导的、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兴产业格局,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苏州服务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总体上升态势。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8.1∶55.7∶16.2,呈“二、一、三”排列。1987年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60.7∶20.3,呈“二、三、一”排列。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到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62∶36.4。(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局网站的《2009年苏州统计年鉴》)(图1)

2、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根据苏州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52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9.58万人,第二产业314.33万人,第三产业180.01万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为5.65∶59.99∶34.36。(图2)

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9年新批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523个,注册外资42.83亿美元,增长96.2%,实际到账外资9.52亿美元,增长121%,占全部注册外资和实际到账外资的比重分别为23.3%和13.3%。投资领域由传统领域扩大到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其中科技服务业和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分别增长1.7倍和2.5倍。

4、新兴产业亮点频现。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已拥有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城市、6个省级示范区。软件、动漫、第三方物流、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外包企业约有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全市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入驻企业近万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以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区和苏高新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的“一园二中心”保税物流格局初步形成。

二、当前苏州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苏州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说,地区经济越发达,其服务业所占份额也就越高。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6.4%,但这一占比大大低于71%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这与苏州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相比形成较大反差。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呈现的主要特点:服务业主体结构改变较慢,结构能级提升缓慢。从内部结构看,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在服务业内部,以2009年苏州为例,各行业对服务业的贡献度依次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7.67%)、金融保险业(15.93%)、房地产业(12.6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1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07%)、教育(5.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6%)、交通运输仓储业(5.05%)、住宿餐饮业(4.8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8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9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85%)。新兴服务业的贡献份额总体规模小、比重偏低,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服务业结构。苏州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特别是批发零售餐饮业比重较高,生产业发展不足,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还不够发达。房地产业比重偏大。2009年,房地产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超过50%。房地产业超常规发展、现代服务业投资规模偏小将会大大削弱苏州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相对优势。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策略建议

1、在优化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发展“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并重,注重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在“两轴三带”上谋发展。以沪宁交通线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北发展轴,作为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的中枢系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沿长江岸线着重发展基础产业和物流业,沿太湖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绿色产业,沿沪浙地区要发展成为苏州承接上海辐射、吸纳外来资本的前沿阵地。

2、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在现代服务业上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工业园区CBD、高新区科技城、太仓港、花桥国际商务城、软件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植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大型产品交易市场、服务业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等“五个一批”,努力提升苏州服务业规模水平。三是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在高新技术上求突破。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等支柱产业,培育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结构。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本土企业所占份额进一步增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3、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跨越计划,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有更大突破。加速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消费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按照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商贸、旅游、商务服务业、房地产等服务业专项发展计划的全面实施。继续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力度。有效利用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资本转移的契机,重点加大对服务外包、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仓储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和创新、创意文化产业,高端商用房产等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引资力度。推动商贸中心区的加快发展。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园区金鸡湖东商贸核心区、古城商圈(观前、南门、石路商圈),加快提高中心城乡商贸首位度。大力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区域性总部,提升苏州在经济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加快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在提升文化影响力上有更大突破。

4、培养人才,争创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区位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注重人才使用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市场手段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加强引才的载体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在硬性引才基础上大力提倡柔性引才,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重点引进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会计法律、广告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整合教育资源,辐射教育优势,适度超前发展。调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积极培养各类人才。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构建以学校与社区有机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要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重点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做好人才储备;推行职业制和证书制度,完善人才考评体系,在竞争中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09年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鉴[Z].2009.

[2]福龙.推进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R].2009.

[3]吴清宁.苏州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R].2009.

第9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4-0044-03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解决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和环境污染少,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业能够促进消费,提高国民支出中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投资和消费比例;服务业中的科技、教育、文化、休闲健身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城乡、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按照竞争优势原则,加快服务企业的改组改造

要加快国有服务企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继续推进工业领域国有大企业改革的同时,要着力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对那些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服务企业,要加快推进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股份制改造,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对那些承担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功能、不能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业领域,也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根据各自特点,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对那些在短期内仍然具有垄断性质的服务企业,要加快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接受政府和社会严格价格监管的前提下,给予企业在经营、用工、分配等方面的自。鼓励零售、运输等企业的联合与兼并。零售企业要构建完善的整体营销管理系统和经营品牌,全面整合零售系统,提高包括采购技术、配送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内核心技术能力;高度重视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运输业应当以现有大中型骨干零售或运输企业为基础,通过联合、兼并等途径,在较大范围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优化,使国内的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造就若干个规模大、实力强、经营区域广、能主导地区乃至全国市场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完成电信拆分重组,电信业要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电信的运营商应以国际化眼光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要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竞争对手,抓住电信重组的市场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电信企业主辅分离,优化企业资产组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和民间投资,多渠道融资,严格按照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改造金融业,壮大金融企业实力。金融业要加快对国有独资保险企业的改造,实行严格的政企分开,完成产权重组、机制转换等任务,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要实现保险业的创新发展,包括保险组织机构的创新、险种的创新、承保方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等。要建立健全保险中介体系,加强对人、经纪人等队伍的整顿和建设;放宽对内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通过立法把自保和相互合作保险纳入中国统一的保险市场。推行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合伙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合伙人的权、责、利高度统一,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客观上要求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适应合伙制运作的管理机制,以确保真正地把权、责、利与合伙人紧密地“捆”在一起,从机制上有效维护执业的独立性,通过组织体制上的约束来保持高水平的执业质量,并因此得到社会的信任。正因为如此,合伙制成为国外多数事务所采取的主要组织形式。中国要大力推行合伙制;还要鼓励通过重组、兼并和联合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扩张,改变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分散、规模小和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我国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主要是高素质、高技术人员充足,人力成本较低,并有中国优秀遗产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要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的产权制度、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医疗服务优势。

二、加强监管,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全球服务业的管理趋势是宽严有度、逐步放宽的过程。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也应顺应服务业的变化趋势,摆正位置,遵守市场规则。在管理服务企业时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利用税收、利率和汇率等经济杠杆加强对服务企业的管理;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多种经济成份的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打破部门垄断,对于部门内外的企业,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使之在同一竞争起点,面对相同市场环境,享受相等的资源。

对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旅游、文化、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宽教育、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国内投资者进入。服务业中有些行业,特别是网络型的服务业和承担相应社会功能的服务业及与上层建筑相关的服务业,由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政府监管的任务很重。其中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和业务,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通讯等,不仅我们缺乏有效监管的经验,国际上也没有很成熟的经验,需要在探索中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监管。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要与我们的监管能力相匹配,服务领域中的金融、通信等行业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而教育服务、文化新闻服务等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等与我国经济政治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上层建筑,特别需要加强监管。要完善行为监管、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做到既充分发挥竞争和开放的积极作用,又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其负面影响,使扩大开放与国内发展很好地协调,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对于促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服务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事先无法确定,只有在服务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会计、律师、咨询、旅游等行业乃至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如果缺乏信用,消费者对服务质量会心存疑虑,担心服务不规范、不守信,这种担心会使潜在需求不能转化成为现实。加快制订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等,都是需要推进的。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和导向功能,例如向消费者发放各行业的服务标准手册等,能够有效监督和规范服务行为。

三、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十一五”期间,我国WTO谈判中服务业开放的承诺将全部到位,扩大开放的领域不仅包括金融、保险、贸易、零售商业、房地产等外资已经进入较多的行业,而且包括通讯、会展、旅游、专业商务服务等众多以往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目前,我国已允许设立独资的非寿险外资企业、外方控股的中外合作教育机构以及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到“十一五”中期,上述服务行业都将有较大的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业将允许外商独资,且取消地域限制。开放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将促使国内服务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要给国内服务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平等地位,使国内企业有能力有动力在开放性竞争中提高和发展。要推动“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不仅劳动力成本较低,更有很多专业的人才。因此,与其他发展中成员一起,在服务贸易谈判中推动“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将为发展中成员在新一轮谈判中争取到切实的利益。对于中国来说,让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海外市场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早开放,才能早发展,早得益。开放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服装和家电制造业。我国“入世”是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是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竞争。要适时地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度,有步骤地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等领域,吸引更多的外国金融保险机构、国际物流企业、中介机构、文化企业来中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本、世界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手段,充实和提升我国的服务企业。

四、加强服务业的基础性建设,保障和加强基础性供给

引导社会资源更多的投向服务业需要一些基础条件,包括基础服务设施、人力资本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注意扩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基础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促进农民和落后地区居民增加服务消费。要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有计划地引导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要加快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可以采取灵活的过渡性措施,引导一部分目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转向进入服务性企业和经营机构。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以政府作为主要供给者的服务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服务,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型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保障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的投资等等。我国公共服务在总量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在一些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公共服务支出水平较高的同时,经济落后和偏远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农村地区,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中公共支出水平很低,公共服务供给明显滞后。要形成确保基础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和有效运营的机制,特别是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保障和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中央政府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支出中,用于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比重要逐年有明显上升,各个地区公共财政支出的分配也要按照这个原则进行。要明确“十一五”期间农村和落后地区基础公共服务要达到的水平和目标,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卫生机构、医院床位数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等,以确保任务落到实处,早见实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持,其中企业有能力推进的技术,可以在市场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来完成。一些主要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项目,民间投资动力和能力不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给予鼓励。

总之,在中国今后一二十年的战略机遇中,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部门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排除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现代服务业较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强调,要加快发展服务业。而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职责。教育部8月27日在京召开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学习领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应用技术技能人才。来自教育部、交通部、行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和多所职业院校的代表,围绕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职业院校成为第三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职业教育对服务业的重大贡献。“30多年来,旅游职业教育为我国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产业强国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其自身也实现了规模化的历史飞跃。”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说,“旅游服务类专业毕业生从2010年的3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17万人。大批职校生进入旅游行业,活跃在酒店、景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等各个领域,构成了我国旅游从业队伍的核心。”

说起职教的贡献,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北京市汽车维修服务企业中,70%以上的管理及技术骨干是职校生;二是2009年,北京地铁四号线开通时,400个行车司机、100多个值班站长是从北京市交通职教集团培训上岗的。“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北京交通行业的发展。”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代表们的发言。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等服务行业一线新增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从2010年到2012年,职业院校为第三产业输送了1 640多万名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已成为第三产业重要的人才基地。

现代服务业呼唤职业教育更快发展

代表们普遍认为,服务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同时,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现实层面中如何大力发展现代职教体系,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大家积极发言、出谋划策。

与我国养老事业井喷式发展的需求相比,养老服务人才的供给可谓捉襟见肘。“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 000万人。而目前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到60所,年招生数仅约2 500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院长邹文开呼吁,大幅扩大养老服务专业的招生规模。

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张居淮提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需兼顾结构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酝酿开拓市场的大战略。可一部好戏排出来,由于没有运营人才,死活推不出去。追到根上,职业教育中,表演技能型的专业设置过多,而群众文化、图书文博和文化营销等新专业设置不够。”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表示,职业教育虽然为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和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

挑战之中藏机遇,职业院校大有可为

面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职业院校如何应对?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提出:“改变自己,服务经济发展。”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前身是上海化学工业学校,那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但随着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化工产业外迁,5年当中全行业只需要59名学生。面对困境,学校不等不靠,抓住信息技术这个支柱产业,将原有操作工、监测工等专业升级为化学工艺、物流服务与管理和商务助理。转型为学校带来了生机。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选择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该学院党委书记李怡民说:“集团搭建起人才培训师资、成员共享实训等五大合作平台,丰富的资源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在,我们成为了北京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生力军。”

第11篇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区无不把引进工业项目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招商引资的目光也盯住工业项目不放,促使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急剧膨胀,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而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对来讲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相对较低,还不能发挥对于经济的拉动、引导作用。

2、占服务业比重偏低,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虽然服务业整体的发展速度较高,但总体来看,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以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从发展速度上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普遍发展较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而广大中西部地区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

3、体制改革的滞后约束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制度是经济增长与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三大产业的体制改革,数服务业最为落后。当前现代服务业中的行业垄断现象十分普遍,市场准入机制、定价机制还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限制较多。这必然造成市场开放不足、市场机制发挥不够,使得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与活力,增长速度缓慢。

4、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政策的有效保障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前虽然大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也具备服务业发展的各种条件,但仍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现代服务业规划,导致过度竞争与供应不足并行;另一方面缺乏区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导致融资、对接等渠道不畅,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联动、网络化发展。

5、人才匮乏日益突出

目前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缺乏拔尖、创新和高级管理人才,金融业、航空运输业、教育、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还不能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具体来讲,发达城市主要缺少优秀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家、品牌经营专门人才、会展会务人才、高新技术专门人才、咨询专业人才等;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缺少国内一流的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学科和专业,无法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不足

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多因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的最重要抓手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在大力建设集聚区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当前集聚区吸附、集聚效应无法有效发挥。

1、集聚区布局不合理,集聚功能难以发挥

一方面大多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配套不完善,难以称得上真正的集聚区;另一方面部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于土地紧缺、区域分割导致集聚区布局不合理。这些问题导致了集聚区的功能和优势得不到发挥,无法将金融、设计、科研等其他相关的配套产业融入到集聚区之中,呈现出资源整合困难的局面。

2、缺乏科学规划,联动作用不明显

目前大多数服务业集聚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平面规划、轻产业规划的情况。由于缺乏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许多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产业规模往往无法预测。这就造成了集聚区产业方向不够明确,自然招商引资思路也无法清晰,进而不能对整个集聚区进行科学定位,造成集聚区内产业链条被割断,服务平台无法打造,影响现代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周边资源利用不足,缺乏区域间有效互动

目前,多数集聚区尚未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缺乏信息交流、互动、对接的有效平台,还不能形成区域间的资源有效对接,中西部城市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区域的合作发展还有待加强。以上海江桥镇为例,其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国道、高速、轨交、高铁”等交通纵横优势,是连接上海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上海的资源优势,与中西部城市形成对接,必然会成为上海地区有资源输出点,进而为盘活区域经济、提高园区吸附集聚功能起到助推作用。然而在载体建设过程中,江桥镇目前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程度较高,相应的生产性配套服务则较为低端,加上无法切实利用上海优势经济资源,故而难以形成与中西部城市的有效对接,致使产业载体无法引导有效引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打造总部型经济园区困难重重。

4、缺乏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功能亟待提升

现代服务业融合了包括金融、商业、旅游、咨询等众多行业,信息与商机的及时性是其发展的基础。而当前集聚区建设多缺乏专业的运营平台:一是咨询引导平台,由权威的专家团队为企业发展提供清晰的规划与思路;二是方案解决平台,依托专业的机构联合体,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三是良好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的持续支撑。因此,当前集聚区建设的重点应从建设转移到打造运营平台、提升载体功能上,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语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十二五”规划等,都确立了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重点的战略目标,加上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城市化等外部条件,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行,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发展速度缓慢、体制改革滞后、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专业、互动的有效平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聚区的快速、持续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石景山区 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状

本文根据石景山区的发展定位,从分析石景山区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针对石景山区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一些进一步发展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石景山区的发展定位是:坚持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的长远发展目标,把握全面转型、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主基调,按照“首都绿色转型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使石景山区成为经济发展强劲、创新创意活跃、绿色生态文明、现代和谐宜居的首都新城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提升石景山区的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

1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类型

1.1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环境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KIBS)。

1.2 现代服务业的类型

目前,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于软件业、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网络游戏产业等;二是被信息化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教育、科学研究、各种咨询业务等。

现代服务业无论是属于上面的哪一种类型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度专业性、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北京现代服务业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北京现代服务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北京服务业仍保持了两位数的较高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按可比价计算)。2010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40.9%上升到43.0%,而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由71.9%上升至75.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2011年底,北京市企业户数中第三产业比重达90.01%(一产0.67%,二产9.32%,来源于北京市工商局的报告)。

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的城区之一,借助区位优势,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比重达55%,较“十五”末上升了近26个百分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石景山区第三产业比重达60%(北京市为75%),比2006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相对北京市的整体水平而言,石景山区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还是比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借助首钢涉钢产业的搬迁而置换出来的城市地带,石景山区如何保持优势、抢占先机、使搬迁工业从“退二”后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进三”,进而全面提升石景山区服务业水平,成为摆在北京市和石景山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石景山区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区域经济机构得到了较大的优化。通过不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现代服务业企业迁入。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集聚企业超过3000家,比2005年增长了10倍。搜狐畅游、盛大无限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以网络游戏、影视动漫、数字媒体为特色的数值字娱乐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综合商业、特色商业和电子商务业发展迅速,现代金融企业快速发展(仅2011年新增现代金融企业就达62家),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强劲,这些都为区域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9月末,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已达1420家,现代服务业在石景山区的经济发展中作用愈加明显,成为石景山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较好的带动了石景山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2.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石景山区域经济快速提升

在产业转型中,石景山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和生产业等全新领域。目前石景山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由先导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和战略转型重点产业,带动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0亿元,比2007年的86.4亿元,增长了一倍还多,平均增速达到28.7%,其中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320亿元,与2007年相比平均增速达34.2%,实现利润总额45亿元,与2007年相比平均增速达92.2%。

2.2 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效果显著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吸纳人员就业的主渠道。截止到2011年9月末,石景山区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共1420家单位,从业人员100274人,同比增加6569人,增长7%,其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10年同期的57.2%提高到62.4%,比重扩大了5.2个百分点。

2.3 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稳步增加

几年来,石景山区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方针,着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并且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外部环境吸引着这些企业安家落户。使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不断加大,构筑石景山区经济竞争新优势。

如2011年1-10月石景山区新增统计登记单位1494家,其中法人单位1420家,占全部新增单位总量的95.1%。其中,生产业占主导,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流通、信息、商务、科技四类生产业新增企业1119家,占全部新增企业总数的78.8%,注册资金达76.5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注册资金的90.8%,其中新增542家科技服务企业占到全部新增法人单位的近四成。

另外,几年来,房地产管理业,文化、教育业也是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3 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服务业总量不足,规模小,部分行业增加值偏低

首钢涉钢产业部分搬迁调整后,传统二产退出,全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对区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虽然石景山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成为石景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仍然低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在北京市城区中还处于较后的位置。与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更大(如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80%以上)。

3.2 经济结构不合理

石景山区三产比重为55%,低于北京市75.1%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服务业的结构仍然存在很多矛盾,虽然经过几年的局部调整,但是深层次的结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对较为滞后。

3.3 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匮乏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实现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转型,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目前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相对较为缺乏,这必然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3.4 就业形势严峻

石景山区尚处于经济转型期,首钢涉钢产业搬迁后,有部分富余人员需要安置,一次性农转居后的社会保障不到位遗留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经济转型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虽然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吸纳人员就业的主渠道,但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差甚远(发达国家高达70%左右,中等国家为50%-60%)。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为石景山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5 高端资源要素聚集能力不足

石景山区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虽然取得巨大进展,但品牌形象为全社会接受尚需时日,对高端资源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与全面转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4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实现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服务业发展目标,需要立足当前行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高度重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市和石景山区的发展功能定位,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石景山区服务经济的规模、质量、效益和国际影响力取得新的跨越。

4.1 结合石景山区功能定位和行业特征,恰当地选择服务业的若干重点部门,如重点以北京市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发展以游戏软件开发和数字影视制作为核心的数字娱乐产业;以北京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为依托,发展以信息安全系统基础平台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安全技术为核心的信安产业;以现代制造设计技术为核心的工业设计服务业,并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及发展战略。

4.2 鼓励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避免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

4.3 建议区政府从发展理念着手,优化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保护,进一步开放政府服务市场,形成适宜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4.4 重视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与引进,鼓励企业与在区高校共建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5 正确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业,依托特定区域、特别是楼宇资源,合理规划集群,发挥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彰显石景山区服务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剑.首都城市功能提升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7.4.

[2]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形成机理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2期.

[3]何骏.以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J].城市,2008.4.

[4]郑炜.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及约束条件分析[J].市场周刊,2007.2.

[5]赵弘,赵凯.加快中关村高技术服务业发展[J].前线,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