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学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护理学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成为当今护理体系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基础护理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进行课堂上讲解,显而易见这种护理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临床护理的要求,在当下基础护理教学中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综合型护理人才,从而满足当下临床护理的需求。
一、基础护理学及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分析
基础护理学主要是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门学科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自身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完成基础护理学的教学。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护理学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目前我国基础护理学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模式。情景教学是指教师进行情景课堂的设立,通过建立合理的故事情景或生活情景,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基础护理学所学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即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将原来黑板上的板书转变为图片、声音、视频或文字的形式,通过电脑制作,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全面地对基础护理学进行学习;角色扮演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将授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学生进行各种不同角色的扮演,例如,在基础护理学中,可以进行分组,有人扮演护士,有人扮演病人,情景真实再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对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实践,以完成基础护理的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和半个设计者。因此,教师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上对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执行的是学生为教育主体,但在实践过程中,多数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能进行被动的接受知识。由于基础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专业知识较多的科目,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护理学兴趣下降,影响了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基础护理学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把提高基础护理学质量放在首位,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强、道德素质水平高、专业知识能力强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二、如何提高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
(一)培养护理学生的主观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的意思是说教导别人,但此人并不感兴趣,那么肯定也不会愿意去学习,由此不难看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基础护理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乐于学习,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基础护理学习质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兴趣的培养:①重视基础护理的第一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时间段,如果能够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基础护理产生兴趣,那么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这样基础护理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②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进行眼神和心灵的交流,以培养护理学生的主观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学生会有表情和眼神的改变,可能充满疑虑。此时应该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明白课程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还可以通过实施以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①将情景教学模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进行基础护理的教学授课,通过课上和课后练习,完成基础护理的学习;②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从学生的生活角度进行考虑,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基础护理学知识。教师也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或行为进行课程内容启发,让学生自主进行内容思考,达到与学生互依、互动、互促的目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③对临床见习进行规范。临床见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对病人的临床症状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医院内临床见习,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身体评估、病史收集等活动,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充分掌握基础护理知识,提高基础护理教学质量。
三、总结
一、护理学基础实验设计方法
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学中由护生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对实验过程进行质疑,通过对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的加工,重新设计较为合理的实验过程、释疑及交流结果的一种实验教学。崔玉霞等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护生学习兴趣,培养了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探究、实验意识等方面都有其优越性。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设计方法。护理综合性设计实验是以护理学知识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护理的综合实验设计方法。
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作示范性操作、实验等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演示法普遍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的重要手段。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任何的《护理学基础》实验都离不开练习法,动作技能要通过各种感官同时作用,要经过大量练习获得,所以练习法是《护理学基础》实验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2.角色扮演法:是运用表演和想象情境,启发及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所学得的经验和技巧易迁移到类似临床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角色扮演教学法让护生亲身扮演、亲身体验,还原临床场景,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意识的培养。情境教学法:是以简单的形式仿造某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与真实情境相似的事件。雷蓉等采用病案导入-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实验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计相应的情景,课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学生根据情境分组讨论.设定角色分工、扮演等。研究发现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一种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以引导学生自己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多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查结果显示PBL技能教学有利于护生操作技能的掌握,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缩短了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3.目标教学法:是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以设置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要求,以目标为导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体验式教学法: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经历和体验,需要他们自己在行动中概括总结的教学方法。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穆国霞等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模拟体验,再让学生真人体验,体验结束后老师和其他护生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扮演的护生,以加深其印象。多样教学法:将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称为多样教学法。龙霖等通过对“本科护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项目及教学方法的态度及需求”的研究,显示75.18%护生选择多样教学法,11.46%选择单纯的情景教学法,仅有0.48%的护生选择传统教学法,可见多样教学法最受护生欢迎。
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组织形式
1.一般性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护生观看录像一教师示教一学生回示教一护生练习一教师巡查一教师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一般性教学组织形式是《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形式,但教学中只使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窒息了护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结合以下教学组织形式效果更好。
2.特色性教学组织形式:崔玉霞等选择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法组织教学,教学中先展示问题,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何利等选择设计性实验教学,采用操作前准备、课堂实施、实验小结分段组织教学,在课堂实施环节,先由各小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出,老师给予评价与分析后再组织教学。穆国霞等采用的体验教学过程为:先设计情景,然后学生实践体验,体验过程中教师对不正确操作予以纠正,学生谈论感受、互相交流体验心得,最后教师对整个实践过程评价、总结、归纳。杨艳红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培训小教师,教师先利用课余时间培训小教师,让他们在练习中起到小教师的作用,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商亚娟等采用分组竞赛法,即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组织小组竞赛,由每组推选一位本组优秀者代表小组参与竞赛,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和评价。分组竞赛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形式多样,只有针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效果。
作者:沙晓华 钟清玲 单位:南昌大学研究生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1.1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由于护理学专业是一门以注重实践为主的课程,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也要注重培养其拥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中职学生在理论及专业技能操作两方面齐头并进,能更好的胜任今后的工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应用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分段式教学,通常会更注重理论学习,在课时的安排上也会更加的偏重理论的学习,而对于实践学习,有些学校更是草草了事,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再重新适应。鉴于此,我院打破常规,采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理论与实践同时开展,同样重视,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模式转变为新的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现场进行理论教学,并同时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操作,而学生的过程当中又会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吸收。根据课后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护理技能操作水平。1.2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一些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案例,将其改编成类似真实场景的剧本样式,其中设置不同的人物角色,例如患者、护士等,其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更为复杂的角色,例如手术室中的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等,在扮演这些人物角色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将课本所学能真正融入到具体的护理工作之中,更加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相互进行角色轮换演练时,学生会从对方身上发现自身的不足,也能汲取其他同学的优点。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相对真实的体验到具体护理工作与课本知识的不同,使其从更多的方面理解护理工作的意义,更好的了解患者、医生、以及同事的需求,通过这种模拟训练,能够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并且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1.3培养小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留意并培养一些理论基本功扎实,操作规范,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小教员。培养小教员是以辅助教学、增强教学实效为目的。教师指导小教员,并分配以任务,一般每位小教员负责带一组同学进行分组练习。小教员用规范动作进行示教,同时对其他同学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提高小教员自身的操作水平,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能掌握课堂所要求的护理操作技术。由于同学之间相比老师与同学之间更为亲切,同时,操作规范的小教员在同学之中起到的一种榜样的力量,因此,小教员的培养更能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上升。在使用小教员互助教学模式后,课堂上可以采取小教员示教-学生分组练习-回示教;或者学生示教-小教员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总结[1]。这些小教员由于能力相比于其他同学更为突出,也可以作为一些省市级护理技能大赛的苗子加以培养。
2.成立护理技能培训社团
我校为全面提高护生的护理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专门成立了护理技能培训社团,社团成立以来,为广大护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身才能以及提高护理操作技能的平台。组团成员由学生自主报名产生。每周安排专任教师进行两次培训,其余时间成员自主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和热情。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参加社团的护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相互合作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操作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护生学习临床护理实践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原有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为实训基地配备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实训基地环境更加接近于临床工作环境,为推进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护生可在实训基地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及考试。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便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则在于教师[2]。4.1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本校的护理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普通高校护理学专业,在从教后基本长期处于学校工作中,缺乏临床的实践经历和经验,长期脱离临床医疗,面临知识老化和护理经历欠缺问题。我校通过引进和聘请临床兼职教师,补充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的劣势,构建了一支具有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这样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则更有利于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4.2选派教师临床进修临床进修一直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会定期安排护理专任教师到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了解临床护理工作新动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且将之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通过进修学习,护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各方面均有所提升,对护理教师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我校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已实施并初步取得成效,充分体现了发展全面素质为基础、提高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作者:尹婕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264-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影响,缺一不可[1]。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人员要学习的重点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护理学课程将护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融合、共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次实验选取66名护理班学生,对其中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将实验数据进行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级护理班66名学生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例,所有学生均为女生。其中研究组年龄16~21岁,平均(18.5±1.2)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25.5±13.5)分;参照组年龄16~19岁,平均(17.5±1.1)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31.3±17.5)分。对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如平均年龄、高考平均分数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教学方法对参照组的33名学生予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讲授所要学习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1.2.2研究组教学方法对研究组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程讲授之前,学校要聘请相关的护理专业人员,教师向专业人员介绍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以及目前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规划等,随即护理专业人员要与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计划的设定,将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针对不同学生予以合理分配,使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融合[2]。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将整个护理内容分成五部分,其中有生活护理部分、用药护理部分,同时还包括入院护理部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出院护理部分,在此基础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专项护理部分[3]。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专业护理人员共同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将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与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成绩考核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实验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指标和实践操作考核指标均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成绩考核
对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研究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78.96±11.03)分]考核明显优于参照组[(56.23±10.15)分,t=8.7111,P<0.05)]。
2.2基础护理课程实践操作成绩考核
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对两组学生的静脉输液实践操作进行考核,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是将课本知识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际护理操作技能,并且对自己未来工作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护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柴翠萍,王兰芝.院校联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3,28(5):58-60.
[2]陶巍巍,丁淑贞,孙雪洁等.以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提高护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4):1043-1046.
[3]谢晓芳.在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改革中开展综合性实训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2):114-116.
(一)调查对象
将2010级入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将314名新生随机分成8个班,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同学护理学基础课按教改模式授课,对照组同学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最终对两组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二)方法
1.教学场所。优化教学过程,告别教室,走进“模拟病房”,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操作课程都进入“模拟病房”,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争取让学生感知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2.以“责任护士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临床护士工作琐碎、复杂、多变,但是每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责任护士的工作是最有代表性的,她们有着自己的工作流程,学生必须熟知这些流程,并有针对性地在模拟病房环境中练习,这样学生就能真正适应临床,与临床接轨。总结医院责任护士工作流程,形成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责任护士的工作流程,掌握晨护内容。教师把每项工作需要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呈现出来,先把每项技术分离讲解、练习,然后再用案例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体系。这样既锻炼学生自学、分析病例的能力,又锻炼学生适应临床环境的能力。学期末学生去医院实践。二年级学习的是“治疗、输液、注射、执行长、短期医嘱”等内容,学期末学生去医院实践。三年级运用病例综合模拟责任护士工作流程。四年级医院实习9个月。
3.教学形式变革。上课时,将1个班的学生按要求分组上课,每组10位学生,每组都由1位教师带领,小班教学,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得到教师的一对一辅导。
4.多样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包括:
①模拟临床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演护士,有的扮演病人,再轮流交换。
②“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开展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从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三)效果评价
1.过程评价。
(1)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及实验完成情况等方面,审视本人的学习态度、掌握情况,从中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2)小组互评。组长组织小组互评,从组员的角度评价同学的学习及任务实施情况。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互相勉励、共同进步的学习精神。
2.教师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贯穿整个任务实施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案例分析能力、整体护理运用的能力、交流讨论参与度、平时测验和作业等情况。
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即总评成绩,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和实习成绩,其中理论成绩中的期中考试(共计2次)、期末考试(共计3次)、礼仪态度(共计5次)、平时测验和作业(共计40次)由学校教师负责,而整体护理运用(共计30次)、案例分析(共计30次)、操作成绩(共计60次)由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实习成绩(共计9次)由每科带教教师完成,将每项成绩按平均分得出,然后按其所占比例得出各项总评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统一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研究中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推断(p<0.05)。
二、结果
研究结果如下:两组案例分析、整体护理运用、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礼仪态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实习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另外,技能比赛获奖学生和实习期间医院护理部点名表扬的学生均在实验组。
三、讨论
(一)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实验组的案例分析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分析主要原因是:在学生综合练习操作之前,教师将会给学生不同的案例,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上课时让学生为“病人”提供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护理,以晨护为例,晨护包含很多操作:口护、翻身、洗头、全身擦浴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机械的练习某项操作,进入医院后,学生遇到具体的病人时,不知如何将所学的操作应用到病人身上,但是新的教学模式教会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病情的病人,晨护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这遵循了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了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正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二)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整体护理运用能力
护理工作应该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学生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进行全面的整体护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护理状态。临床需要具备这种工作能力的护士,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教学中,给予学生案例,让学生学会评估病人,发现问题,提出诊断,制订计划,并进行实施和评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因此,实验组的案例分析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三)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实验组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理论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是:教师利用多元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纯讲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让学生按自己认知的过程,边动手边记忆,记忆经过内化后,知识掌握牢固,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习表现
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操作能力和实习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此部分内容的成绩主要由临床带教教师和护士长完成,更具有代表性。对这些人群进行访谈,她们认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护教师讲解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都是按照课本要求,这跟医院的操作和理论要求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时比较被动,今后见习、实习不能适应临床,学生知识学习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仍然不熟悉。学生上课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能够掌握的知识点有限,教学效果和成绩也不理想;而以“责任护士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很好地适应临床护士工作流程,甚至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各项工作。
四、结论
1.1重视力度不够,实施不到位
卫生职业学校特有的教育定位就是为培养实践型、技能型的人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也明确开放实验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面临人力与教学资源不足的局面。因此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开放实验室的力度比较小,有的只在学生考核前几天开放,有的只在周末定期开放,也有的学校是对于下临床之前的学生进行实习前强化训练时才定时开放;开放实验室形同虚设,这必然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实验室条件差,管理模式落后
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任务重,实验设施相对落后,滞后于临床实际。加之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在校生数量与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设备比例失衡。实验仪器数量不能满足足够的教学需要;加之实验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只停留在验证理论,配合课堂教学的功能上,对开放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课的授课质量,进而影响到护理人才的培养。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薄弱
有些教师本身临床护理工作经历很少,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严格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实践,对临床护理实践体会不深,其自身护理专业技术操作欠佳,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性和针对性较弱,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又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1.4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我校大多为中专生,众所周知,中职生大多数或因厌学、或因家处偏僻农村而无法接受优质教育,在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被淘汰,不得已才选择上中职学校。只有少部分是因为真正希望学习技能、或想早日就业改善家庭条件而选择上中职学校。学生在身心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够成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依赖性强、主动性弱,自我管理能力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也是影响开放实验室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2对策
2.1更新理念,规范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室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起来。此外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章可循。制定严格的护理实验室学生开放制度,学生值班、交接班制度,实验仪器物品保管、使用、登记及赔偿制度及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等。明确实训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使教师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2.2设立专项资金,完善管理体制
针对实验室基础条件差的现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能够改变现行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相对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实验室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规模效应就必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通过改变实验室管理方式来实现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计划学时之外开放实验室。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实验室经费短缺的问题,也可以缓解学校实验室投资问题。
2.3加强护理师资的业务能力
学校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教师个人还要在学校进行相关的业务学习或训练,全面提高护理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安排教师去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接触一线,学习一些新的理念与技术。同时不定期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示范性的教学。通过努力学习和掌握临床护理新技术、新方法以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进而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4发挥学生能力,加强其自我管理
选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又有操作基本功的学生负责部分课后操作练习的辅导。从而使她们能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充分发挥“小老师”的辅导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此外学生也应该在进入护理实验室前进行培训,以班级为单位由科任老师介绍各项制度细则,要求学生从准备阶段入手,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实验操作时及学生操作练习完毕都应该严格按照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整理。通过合理的自我管理、学习与控制等环节达到自我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小结
一、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分析
《护理学基础》在护理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护理学科教育的多样化、专业化发展,传统的护理观念也在进行着一定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首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新环境在那个已经不能使用,因此,不断的进行模式改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步适应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促进《护理学基础》课程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教学模式和质量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逐步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胜任能力的方向转型。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经过护理学科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与探索,目前应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情景模拟、多媒体、角色扮演等等数不胜数,虽然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但每种都有适合其运用的空间,属于实用性与局限性相结合的矛盾体,因此在应用中必须进行综合的评定,不能单纯的只看表面。笔者在本次研究中根据《护理学基础》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对教学模式、方法与考核制度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实施《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养成了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能力素质得分明显高于之前的成绩。学生也普遍认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于总体教学效果的反映较好,这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设计者与具体执行者,在《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发挥,对于学生而言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成效的成败,学生作为受教者是不具备独立学习和掌握全部知识能力的人群,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只有不断的利用这些外界因素使自己多学习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更要关注《护理学基础》相关课程的最新动态,及时对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教育质量达到最大化。
二、关于新时期基础护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及时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做好课前备课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随时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与学生做好进一步的了解与沟通,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的单纯从自身角度教育学生,也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对症下药,总之,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的个性和多彩生命力在受教过程中得到完美的展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基础护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更要注意该项课程的这一特点,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为最终目标来具体构建基础护理学的相应教学体系。新时期,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其中护理人才需要具备的是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三方面的特质。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笔者也会针对这些特质的培养进行系统性教学,努力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作者:肖勤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护理学;实验;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65-02
1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目标
护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面向就业的方向”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护理专业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的全面护理师。笔者认为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护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及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满足现代化医院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护理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为护理学基础课程定位并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护理学基础属于护理专业学生临床阶段的课程,是所有护理专业临床阶段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
2 护理学基础实验的教学方法探讨
2.1 实验教学过程中引进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相反的学习顺序,即用“这里有一个问题,学习它”来取代传统的方式:“学习这些,你将能解决问题。” 而在护理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病例导入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及自学的能力,比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此教学方法用于“静脉注射法”内容的教学。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是:①在授课前一周,教师设计病案,确立问题,将要学习课程的题目及病案中提出的问题告诉学生;②学生预习病案中提出的问题,利用课外时去查阅有关的资料; ③学生实验设计:根据现有的条件及所获得的资料写出实验目的、评估内容、用物、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设计一套实验方案;④教师点评设计:主要是检查、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用物准备等有什么漏洞,方案是否合理;⑤学生展示:让每组同学展示自己实验设计方案,实施拟订的计划,实施时,同学创设了不同的情景,运用具体的材料,选择讲解、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提醒、暗示、建议和鼓励;⑥学生评价:评价时,我们采取了自评(小组同学首先进行自我评价)、他评(由其他各组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依靠学生相互之间的辩论来否定错的实验方法,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内容,教师再进行引导分析;⑦教师示范:概括以上实验现象,再结合理论知识,给学生一个正确而完整的操作过程;⑧学生练习。
2.2 实验教学过程中引进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制造或模拟一定的现实生活片段,由学习者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言语、行为、表情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以学习新的行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施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①由于每位学生的加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充分表达了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情感;③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技巧。
2.3 课程实施过程中引进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达到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方法。在护理学基础上篇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一章中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法。具体的实施程序是:
2.3.1 选择合适的题目
如何让学生认识压力源、医院中常见的压力源及如何为患者减少压力源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选择这个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3.2 分组
让学生自行分组。分组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方法:随机分组法、兴趣分组法、成绩分组法、友谊分组法。我们采取的友谊分组法,即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后,每组选出一位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分工及组织讨论。因为有5个压力源,所以将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每组负责1个压力源。
2.3.3 分配
由小组长根据本组讨论的内容进行组内的分工,并从小组成员中选择1位作为讨论时的记录员,记录员不参与讨论,其任务是将小组成员讨论的情况如实进行记录,为后续的综合报告做准备。分配任务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收集资料,准备讨论。
2.3.4 讨论
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报告讨论的内容,说明注意事项,设定每个人发言的时限及鼓励组员积极参与和发言。在讨论中我们要求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使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较为完满的解决;②妥善控制时间,发言力求简练;③记录内容要简明扼要;④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并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论题的焦点上,使讨论能步步深入。
2.3.5 集中
讨论结束后,全班再聚集在一起,由组长进行中心发言,共同享受学习心得及讨论结果,彼此交流经验。在中心发言时,要求注意下列问题:①若其他小组对本组的内容提出质疑时,需由本组的发言人或组内其他同学答复或补充说明;②每组除口头发言外,并向教师提出书面报告,作为考核的依据;③在中心发言期间,教师应根据各组发言的内容及技巧等方面的表现,做出初步的绩评定;④中心发言结束后,教师对发言情况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总结的主要内容有:对学生发言内容加以归纳和评价;补充教师对论题的基本观点,即带有结论性的意见;对本次讨论的优缺点,尤其是讨论方法加以总结,以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2.3.6 评价
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准备、合作、目标、内容、表现等。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发言提纲和讨论中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张东华.注重护理基础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学,2003:3.
关键词:护生;实习;护理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87-02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为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保证实习质量,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等组成实习检查小组,定期去医院巡视实习护生。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问,技能操作的考核,以及和带教教师的沟通交流,与各家实习医院召开座谈会的反馈来看,高职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而这和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护理学基础》是护生的必修课程,实践性强,在护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护生学习专科护理,走向实习和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因此,从实习检查的反馈来反思《护理学基础》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护生的实习现状
技能操作娴熟,但灵活应变不足 我校实习护生娴熟的技能给各家医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和护理技能教学密不可分。我校护理实训中心总面积近八千平方米,是国家级示范基地,有着齐全的设施和完善的制度,这给学生技能的练习提供了保障,开放式实训室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阶段性的技能考核以及临床实习前夕的综合考核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各家实习单位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了不足,即高职实习护生缺乏技能操作的灵活应变能力。一方面,由于临床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因此,学生在面对不同病情的病人时操纵机械化,不能做好充分的评估,或是不能针对评估的资料正确地实施操作。
完成任务较好,但观察思考不足 据带教教师反映,高职实习护生绝大多数都能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认真实习,态度端正,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然而,她们的观察思考能力有欠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时候只是盲目地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而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和需要了解的知识;缺乏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缺乏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
基础护理较好,但综合知识缺乏 在临床实习检查过程中,发现,实习护生基础护理知识掌握较好,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这些知识和护生每天的操作相关,记忆比较牢固;另一方面,是基础护理开课时间较晚,学生还没有遗忘且比较重视。然而,当教师问及关于疾病方面的知识,比如相关生理解剖知识、发病机制、用药情况等,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或答不全面,当问及专科护理方面的知识,个体差异较明显,总体来说达不到要求。总体上,实习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交流意识较强,但沟通能力欠缺 实习单位反映高职实习护生绝大多数性格开朗大方,乐于沟通交流,然而在沟通能力及健康教育能力上仍需加强,部分护生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时,显得语气生硬、处事不够得体、胆小怕事或者茫然不知所措。张蓉等调查显示,护生比护士更有耐心,态度更好,愿意与病人沟通,但自信心不是很强,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护士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工具。加强高职护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对护生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持续性影响。
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思考
(一)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情感活动,离开了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任何知识的教学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护理学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也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情感教育,并且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在点点滴滴中培养。
通过角色扮演,获得移情理解 采用多角色扮演法,是促使护生从他人观点出发,产生同情心的最好方式,尤其当护生扮演一个与职业相反的角色时更是如此。多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并在情境表演中产生情感体验。在运用多角色扮演法中,学生通常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另外,由于教师的参与,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护理学基础》教学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角色中,还要有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选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时,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为病人翻身时的动作、交流以及观察都能够体现人文关怀。要让学生体会到关怀应渗透到点点滴滴,扩展到护理全过程。
情感日志的书写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很多情感体验,但往往持续的时间不长。在学生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中都会要求书写日志,一方面,总结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总结反思过程中培养了职业情感。笔者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书写日志,比如相互之间喂饭的感受。有些学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对其他学生的触动很深,许多情感日志有助于她们对工作做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综合知识缺乏以及学习能力不足值得我们深思。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有学习的愿望,能够认真学习课堂知识,但自我学习的能力不足,而这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自身发展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值得每一位教师反思。
做好教学学案,培养自学能力 平时教师的教学都会布置学生预习新课,但往往起不到效果,很多教师没有评价学生是否预习或预习是否有效,因此,有学者尝试用学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预习,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笔者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也尝试过使用学案,发现学生的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完善,形成评价体系,去进一步探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PBL教学法的应用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巴芮斯(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Memaster)大学创立的。目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在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进行了部分试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PBL教学法能够培养护生的分析、总结、推理、合作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护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技能,同时能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护生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为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但PBL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编写以及人员的不足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PBL教学法的理念,教师宜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护生的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
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一名合格的护士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健康的身体和高尚的思想境界。针对护生在临床实习表现出来的问题,护生自己需要寻找原因,不断提升自我。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反思,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霞,陈鹏,崔莉.“五勤”临床教学法在提高护生业务能力方面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273-274.
[2]张蓉,黄万琪,鲁才红.实习护生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25-827.
[3]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崔充淳.情感的教学功能与教学的情感功能[J].教学研究与实验,1990(3):38.
[5]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296-298.
[6]郑修霞.护理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季成均.高师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方法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8(12):51-53.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小组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中的应用,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上,应用小组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把大化小,既缓解了当前护理学操作课教师不足而不能对学生个别指导的现实矛盾,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组教学护理学基础
小组教学是指按照“小组”的方式 , 以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形式。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在护理学基础实操课时,护理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对全班进行教学指导,只能够通过小组教学的形式把大化小,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教学的方法
护理学基础实操课要求每5~6个学生为一小组,每个组由一个组长负责对每个学生每项操作的练习进行监督和次数的统计。如果是要求真人练习的操作,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等操作,则每个小组又重新分组,每两个同学相互搭档为一小组,相互练习。
二、小组教学的目的
1.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小组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操作练习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有个别学生不练习的情况。小组教学的人数较少,每一个学生的练习都受到全组同学的相互监督和指导,避免了个人盲目练习而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情况。小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练习,避免了因为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焦虑。
2.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小组的学生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一个同学练习完了,她必须整理好用物给下一个同学练习,尤其是在真人练习的时候,一个学生模拟病人,一个学生模拟护士,相互之间的互动配合都非常的重要,小组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处理问题和应变的能力,比如静脉输液的时候,一次排气不成功怎么处理,进针不见回血的时候又怎么处理。
3.激发学生的换位思考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实操的过程当中,会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练习肌肉注射的操作时,扮演护士的学生因为技术不娴熟没有掌握“两快一慢”(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导致进针过慢或者拔针过慢都可能引起病人的疼痛,那么这个扮演病人的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这种疼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病人的感受,他们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将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病人去服务。通过小组练习,可以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感受。
4.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小组教学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操作课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指导,避免了大班教学不能顾及到所有同学的弊端。小组教学里,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学生练习的情况非常的熟悉,可以重点观察在练习过程当中表现较差的同学以及该同学存在的问题,并把本组操作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给操作课老师,操作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小组教学存在的不足
1.分组可能不均衡
学生之间的分组,要考虑到他们之间是否配合,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各组员之间的特点。如果是由教师进行分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有可能由于有些组员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或者个性不合而使组员之间缺乏积极性。若是由学生自行分组,又容易出现相互之间包庇的情况,导致分组参差不齐。因此,分组很关键,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搭配,每一个组既要有性格外向的,又要有性格内向的,既要有操作较好的学生,又要搭配操作较差的学生,以好带差。其次,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如果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将不利于操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如果分组不当,则可能会使分组的效果更差。
2.管理可能不细致
小组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教学,小组的管理者是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教师在小组教学过程当中,可能会疏于对个别学生的管理。由于护理学基础实操课的课时有限,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的管理指导。比如,操作室卫生、纪律的管理,每个小组成员操作练习的监督和指导都是由小组长主要负责。性格开朗、积极的学生会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部分不认真的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被教师忽略,由于操作课教师的管理不够细致,培养出的学生的操作技能就参差不齐。
3.进度可能不一致
长期的实践调研发现,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针对护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中教师只侧重教会护生基本理论和如何进行技能练习,忽视了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2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随着近年来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方法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依据护生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现实情况是护生由原先的80后转变为90后之后,教学方法没有随之改变。这些教学方法比较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护生职业培养的需求。因而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1.3教师授课及考核形式单一,未较好的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目前《基础护理学》授课多数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护生的主体地位,只侧重专业知识的讲解,未加强职业素质相关知识的讲解。在《基础护理学》考核中,形式单一,未能将护生职业素质考核内容容纳进去,比如护生关爱病人的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对提高护生职业素质极为不利。
2.《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加强护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2.1加强《基础护理学》
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在挑选《基础护理学》教师时,不仅要看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应该从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考量教师,选取职业素质较高的教师,使其在授课过程中对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于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并定期派教师到临床进修,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2.2教学内容改革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临床结合更紧密,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基础护理学教育中。增加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比例,通过课程内容整合,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扩充临床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2.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
2.3.1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把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护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2.3.2实验教学实验课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复式教学法,即“问题引导式”、“示教—练习式”、“情景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自学———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从护生的着装、言行举止、课堂纪律、沟通交流能力、关爱病人等方面进行培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护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通过护生参与教学,还能使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2.4设置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体现护生职业素质的内容加入考核标准中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护生期中和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应将护生平时实训时体现职业素质的能力涵盖在实训课成绩里,以引起护生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如护生的仪容仪表、关爱病人的意识、沟通能力等。
3.职业素质的具体培养方法
3.1培养护生关爱病人的意识
在课程内容讲解时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比如,讲解给病人床上擦浴时要强调给病人保暖,给病人摆时要促进病人舒适,给病人解释病情时要有耐心,给压疮的病人翻身时要有责任心,病人疼痛或病情危重时要有同情心。
3.2注重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护生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的语言及技巧的训练,比如:如何有效地解答病人的问题及疑惑,病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护士无法满足时,怎么与病人沟通使护患双方达成共识等。
3.3培养护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善于沟通的护士易取得病人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增加病人满意度的有利条件。理论课上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实验课练习时将护生分小组练习,可以有效促进护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小结
【关键词】 实验准备 基础护理学 护理教育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护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为保证护生更熟练的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我校护理系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指导护生参与部分实验项目的实验准备过程,探讨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式,以提高实验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2月~6月,从本校2008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抽出1个班为实验组(42人),由老师指导护生亲自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另外1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44人)。两组学生入学前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且均通过前期护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相同课程安排及相同老师讲授。
1.2 方法
实验组按照床号(3-4人/床)每次由1名同学提前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次课的试验用物准备,并按照实验项目安排依次轮流,同时要求确保实验准备的质量。对照组按照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由实验技术人员在每次实验课前统一准备好本次实验所需用物,带教老师完成讲解和操作演示后,护生进行操作练习。两组实验带教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理念,且两组实验教学计划、考核项目及考核标准均相同。
1.3 评价
以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实验组问卷调查。
实验课程结束后,选取无菌操作技术、导尿法、注射法作为学期末统一考核项目,按实验用物准备、仪容仪表、技能操作、沟通交流、理论知识提问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总分以100分计算。
2 结果
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方法评价良好的占85.71%,评价一般的占14.29%;对照组对教学方法评价良好的占63.64%,评价一般的占36.36%。实验组操作考核成绩91.26±3.16分;对照组86.94±3.87,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实验用物准备是《基础护理学》实验操作中的重要内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实验用物均由实验技术人员课前统一准备,护生用不着查资料、思考及创新,影响了护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护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1],导致护生常课后机械记忆用物名称及用途,或忽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而通过护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在相对轻松的氛围和老师的讲解中提前认识实验用物,可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求索,大大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组护生在实验课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自信和大胆,操作思路更为清晰,操作过程更为流畅。
通过课前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用物的准备,可有效促使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内容,巩固强化理论知识。笔者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护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后,在试验课带教老师提问时回答更踊跃,对课本内容更为熟悉;在实验考核中理论知识提问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由此说明护生并不是机械的将实验用物分类整理,而是通过提前对理论课的复习和实验课程的预习后,将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验操作流程有更整体更系统的认识,深刻理解每件实验用物的用途及必要性,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护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是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2]。指导护生参与《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的用物准备,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护生实验操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护生自己主动思考提高评判性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可作为改革护理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护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