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9: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用心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存空间和发展的压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心理健康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早在20世纪末,国内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学在21世纪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心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也一致预测应用心理学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专业之一[1]。近十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包括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我们网上查阅,从2001年开始,全国中医药大学中,有16所大学已经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我校属于非师大类较早招收应用心理专业的学校之一[2]。在我国,最早只有师范院校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即便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大系列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或者人力资源的管理。而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我校开办这一专业的初衷是为医疗临床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才。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心理生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理论上医学院校创办应用心理学专业应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去向分析
我校从2005年第一批学生毕业至今(2009年6月),已向社会输送了5届毕业生,共计199名学生。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几年本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就业行业分散。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据笔者具体的了解:最初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职业的的24人中,因心理咨询机构的不稳定,平均在岗时间不足8个月。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15个人,他们从事的是学生的课堂知识教学、学生的管理,有10位一直没有更换工作单位。34位读研的学生中3位改换专业。与非医类专业西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相比,我校只有近20%的毕业生在从事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3]。从我们的统计来看,不在教育领域的咨询岗位,本专业的稳定性极差。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与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和失业风险,原因在于大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过少[4]。而从我校这5届学生的去向来反思的话,笔者认为这个专业生存和发展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看。在全国16所中医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中,除了贵阳、陕西和河南中医药大学三所大学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或者说可以授予医学学士之外,其他的因为教育部的规定所限,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即便是以医学作为第二学位,也不可能获得医学学士的学位,虽然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方向上,希望能够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平台为取得理学学士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安排职位,从而限制了这些毕业生向医学领域发展的可能。本科专业教育的价值亟待认可。尽管有调查表明,中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的患者达1600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有3000万。我国心理工作者的缺口很大,但事实上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只是一个虚假的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繁荣。而且,国家对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定的门槛低,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一,市场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大大减低了专业本科生价值的含金量。况且,作为心理咨询人员的晋升,也不象医生、工程师等行业那样,几乎不需要业务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经历的沉淀,通过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得,不同级别的资格没有实质意义的差异,资格本身就无法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因此,我们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整理心理咨询队伍,严格规范专业人员的标准。
(二)从学校教育本身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的新学科[5]。而我国自2001年以来,医学院校才开始设置心理学专业。经验和现有模式的缺乏,导致开设该专业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甚至是移植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或是将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教育模式与医学生教育模式的简单相加。又因为医学院校承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并没有凸显出自身的特点。计划在医学领域发展的毕业生又无法进入医学领域。也就促使了大学本科教育又回归到了师范院校教育的模式和轨道上,丧失了作为医学院校承担心理学这个专业的原本意义。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6],虽然有了一点点经验,但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问题值得商榷:
(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打入市场,占领市场。应用心理专业需要核心竞争力生存发展。与师大院校相比,我们的生命力应该是“应用”,有医学为依托的心理学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让他们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而且能从生理的层面了解服务对象;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相比,我们能够有系统、有计划地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相关的医学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应该是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生的重头戏。诸如催眠疗法、意象对话技术、箱庭疗法、音乐艺术疗法等技术性操作较强的心理治疗技能,应该走进我们的讲堂,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错位发展才能使我们生存和发展。
(二)双师队伍的建设。现在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都面临着师资的缺乏。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可能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科中必须有一支不仅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同时还具备丰富的临床咨询和治疗技能的团队。这个高要求团队的形成和建立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与学校和教师自己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投入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人才的引进及教师的培养方面,医学背景和医学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相关课程的设置。因为心理学专业生没有资格获取医学学位,所以简单的医学与心理学相加的模式并不能适应医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的同时突出中医特色。具体来说与药相关的中、西药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神经症、精神病的药理及用药在精神病学了解或掌握即可。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对健康评估的方法、手段对学生医学思维的形成、心理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需重点掌握。这样学生才有时间有精力在4年时间内,即完成相关心理课程的学习及医学基础理论掌握,同时又有时间有精力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能够系统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应用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最新研究方法与技术,能独立完成应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或现场研究。在理论与应用方面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2.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应用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应用心理学专业文科生可以报。应用心理学是非师范专业,一般招收文科生。如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就只招收文科生。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心理学学科。
适合报考的人:社会型的人为人热情友善、容易相处,在人和事物之间偏爱与人打交道。善于表达,喜欢倾听和了解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助人。交友广泛,亲和力强,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但缺乏竞争意识。这类人一般适合从事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工作。
就业方向:国内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流向主要包括:情报机关、学校、医院和诊所、监狱、企业人力资源部、公安司法机关、心理咨询中心、婚姻介绍所、人才市场事业规划服务中心等需要做人群心理分析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及更多元化咨询服务场所。不过,由于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目前国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综艺电视节目上,都出现了心理咨询师的身影,许多企业也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然而和目前所出现的现象相违背的是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十分让人堪忧。有关网站的调查显示,应用心理学专业在2015年度已被列为本科红牌专业,即最没用的十大专业之一。因此改变当前形势,根据社会要求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心理学人才,仍是困扰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目前从我国的高校培养形式来看,心理学专业大多都设置在医学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他们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是从这两类高校毕业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心理学专业属于理科专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得到的都是理学学位,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习了很多医学课程,甚至参加了临床科室的实习,但是由于授予学位的限制,毕业后却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因此他们也没有机会到各个医院的心理科工作,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出路。同样师范类院校培养定位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高,大多学校只配备1~2名心理教师,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都没有配置专门的心理教师,即便那些在中小学就业了的学生,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也陷入到既没有专门的心理学课可上,又无法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的尴尬境地。
2.教学模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突出“应用”二字,基本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很多课程依旧是采取教师“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同时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偏向基础和理论,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上,加之缺少足够课程的实践环节,这就造成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心理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同时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大多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且这些人员大多都从事理论研究,这就造成了心理学领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人员,有许多都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由于他们自身都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因此他们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1.广泛调研、明确培养理念。培养理念处于整个培养模式的最顶层,关系到整个培养方案的成败。因此,要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确定明确的培养理念。所以,心理学专业的领导,应该走出学校,到各个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需求有的放矢的设计培养理念,从而使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被社会所接受。
2.建立核心课程体系群,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都遵从了“大而全”的原则,特色不够突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都比较浅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学校应用学专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凝练特色,在特色的基础上建立核心课程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学中比较核心的课程知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基本知识结构。
3.突出课程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要想使心理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应根据心理学学科的特点,多开设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实践课,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技能课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固化、吸收,使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的变为自己知识。这样,高校就必须围绕这些技能课程重新设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着实验和实践技能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评等为主线制订培养方案,提高实验、实践课程授课比例,同时相关教师应围绕培养方案从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能立即到相关行业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从而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1.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强化“应用”理念。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上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对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浅显,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即使在观念上已有认识,但受条件、环境、基础等因素的限制,应用教学的重要性也只停留在表面阶段。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认识,彻底改观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让所有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认识到“应用”的重要性,摒弃以往闭门造车的做法。同时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应用”为核心,将实践安排贯彻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着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差是心理学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想真正摆脱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专业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积极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二,组建专职实验教师队伍进行实验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第三,通过引进的方式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心理实践工作者指导实践教学。
3.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目前有不少高校所设置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都存在实验室功能单一、现有的实验设备类型和数量少且设备陈旧等问题。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改变人们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的误解,加快人们对心理学从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第二,实验室完整的设备可以扩大心理学专业开设实验课的规模,大量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模式,使过去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吸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常用的形式,在数字化环境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扩大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形式、收集并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应用心理学体验式教学
一、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实现了使用范围的逐步拓展。对于应用心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来说,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出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数字化环境、多媒体时展的必然要求。在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的环境与教学背景,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不断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动力。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正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换句话说,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包括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新颖程度不足等问题[1]。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结合数字化环境的优势,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进行改革与推广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扩大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形式
在应用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更多的强调了师生的互动,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相关教师在展开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中,要扩充其应用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使用多种形式完成体验式教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咨询、团体咨询、沙盘游戏、简笔画分析等专业实践录像或是录音,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在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与咨询师等),使得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不同角色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感受以及行为表现;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资料收集、调查与实践,并形成总结报告,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程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与应用能力。
(二)收集并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数字化环境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资源的收集更加方便,相关教师使用互联网就能够收集到更为多样全面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收集与使用,推动应用心理学体验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真实咨询案例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该案例最好以音频或是视频的形式播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完成对视频或音频中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诊断。在播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在班级范围内分享。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真实案例的展示中,教师要重视隐私的保护,对于视频、音频、图片等进行处理,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展开重点的强调。相关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经典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纪录片等进行播放,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2]。例如,可以通过播放《危险方法》中荣格进行的“联想试验”的视频,让学生对词语联想有着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词语联想能够反映出个体真实的意识以及心理状态。可以播放《心理医生》(美国)的电视剧节选,让学生了解到咨询师与来访者保持一定距离的重要性。
(三)基于数字化心理问卷调查的实现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中,问卷调查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教学方法。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并将其发放至不同的问卷调查平台中。对于回收的问卷,要让学生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形成结论并编写总结报告。可以说,数字化环境为问卷调查的广泛性、有效性提供了更好的支持,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考量与控制影响因素,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数字化环境要求着应用心理学专业体验式教学进行改革,并为其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扩大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形式、收集并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基于数字化心理问卷调查的实现,提升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主干学科: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核心知识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及其常用软件、心理测量学、生物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现今中国已有不少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招生状况也日渐升温。现今绝大部分单位需要心理学专业的人员,如学校,部队,公安部门,医院等,由此可见心理学的发展前景是较为广阔和明朗的。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是比较良好的,一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心理辅导与帮助,二是心理咨询逐渐受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认可,正在引进.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心理咨询顾问将成为一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独特风景,而到高校从事教研工作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
总体来说,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况且这是一门朝阳学科,随着人们对它了解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日益扩大,就业前景乐观。当然,展望不等于将来的现实,还是需要时间来证实。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需要重视学生自身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的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要以培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基本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社会心理成熟,造就品德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人才素质;培养方案
【Abstract】The Applied Psychology talent training should enhance students'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pecialized skill, place emphasi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and ability of creation.
【Key words】Applied Psychology;Talent Stuff;Training Scheme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组建心理学系、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00余所左右,而上世纪初,还不到10所院校开设心理学类基础心理学专业。与其它学科专业比较,我国在基础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积累十分有限,大多数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基本上处于边培养、边探索经验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广泛而复杂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心理学理论方法的指导和支持。探索适合国情的应用心理学人才素质要求及其培养方案,造就大批优秀的心理学应用型高级人才,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应用心理学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及其培养
应用心理学人才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就专业素养来讲,首先,应用心理学人才需要系统掌握心理学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科学知识。心理学基础领域的学科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异常心理学等。心理学应用领域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等。其次,鉴于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质,它一方面带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1】,应用心理学人才理论素养应当体现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功底。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主要有应用数学、生命科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学等,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安排,或者倡导学生选修、辅修相关学科的课程。
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心理实验设计与实施技能、心理测量工具编制与实测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社会调查与访谈技能,以及数据统计与分析技能等。上述技能的形成是在学习心理学方法课程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自主探索达到的。另外,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运用计算机开发心理实验程序、使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研究和应用中的各类数据, 这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来讲,将十分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几乎所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都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育也不例外【2-4】。并且,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心理学高级专门人才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专业人士皆知,我国心理学类专业教材内容基本上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心理学本国化、或者说本土化过程任重道远。另外,在学术上,复杂性的心理现象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理论解释,各种心理学理论并存的局面仍将延续很长时间;在实践上,也不太可能有现成的解释和处理实际遇到的各种复杂心理和行为问题知识和技术。因此,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工作需要强调在已有理论知识基础上,仔细观察各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并选择出有效方法。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要求
心理学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心理学人才将来主要从事人的研究和人的工作,对于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来讲,其自身心理和行为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一个合格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方面,应当体现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自我意识和人格完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优秀、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比较成熟等。
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其自身基本心理和行为存在诸多欠缺甚至问题。另外,中学生在选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时候,往往缺乏对该专业的深入了解,大多是出于好奇或者从众,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出于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需要而报考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因此,在我国现有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素质,可以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健康的心理条件、完善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情绪适应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独立与依赖心理并存、自卑与自信心理矛盾、内向自闭等等,是青年学生经常出现心理问题【5】。针对以上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比如健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自我、了解自我、调整自我,并让学生掌握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我们的专业老师甚至可以在一些个体和团体心理和行为咨询实践教学中,直接以自己的学生为咨询对象,来促进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其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优秀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将来主要从事人的研究和人的工作,对其道德水准理应有较高要求。从职业性质看,心理学工作者要有善心、爱心、利他、助人的基本社会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同时还要有遵守伦理、讲究人道、为他人隐私保密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另外,心理学的应用工作往往带有教育性质,心理学工作者不能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要有成熟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成熟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沟通技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形成和维护好人际关系等等。成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不仅与工作成效有关,而且与个人生活质量有关。社会成熟是一个在经验基础上慢慢发展的过程,青年学子因社会经验缺乏,常常出现自我中心、回避社会的反应【5】。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要指导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和社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角徐改革的建议(草稿)。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4期。
[2]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第6期。
[3]王琳。高职教育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468期。
关键词:心理学;采访对象;不合作;技巧
前言
随着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增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新闻事件的采访中,而在记者的实际采访中,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种情况会极大的打消记者的采访积极性,记者面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应用新闻心理学知识,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寻找采访对象的正确应对措施,及时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以便于让采访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采访,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一、采访对象不合作的类型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者采访自身的原因[1],另一种是采访者自身的原因[2],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采访者的心理。
1、记者自身原因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言语无意识中会伤害采访者的心理,或者是在利益趋势下,出现主观引导的倾向,这会导致被采访者产生排斥的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的行为。
还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准备不当或者是采访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等,采访对象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如记者在采访某些专业技术人才时,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对相关素材的准备较少,采访中容易出现冷场的情况,采访对象会产生不受重视的想法,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
记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采访结果的重要因素。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表现出咄咄逼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情绪,言语中透露出轻蔑的态度,受采访者很容易出现反感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行为。
2、采访者自身的原因
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采访者的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到采访结果。
时间紧迫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一般都是工作比较繁忙,采访时间较短,如医生、护士等,对记者复杂的采访要求无法满足,由此出现拒绝或不合作的行为。还有是在受访对象已经接受采访时,记者整理的采访问题较多,不断延缓采访时间,这种拖延性的执意采访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情绪,进而中断采访活动。
心理障碍性[4]。这一类型的采访对象大多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媒体采访有着天性的害怕,加害怕曝光、批评等,因此会直接拒绝记者的采访。还有部分采访者对于新闻采访很敏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隐私,或者是害怕其他相关者报复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使用消极对抗的态度来拒绝采访。
媒体偏见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受到不公正报道的影响,或者是受到媒体的不公正对待,对媒体产生偏见,认为媒体就是逐利、不为大众考虑的群体,M而不接受采访,不与记者进行合作,对采访保持警惕、抗拒的情绪。
二、应用心理学研究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
采访对象不合作属消极对抗型,记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应用心理学知识放松采访者的警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首先记者要说明采访的目的和意图,其次记者要保持亲切的态度,充分挖掘受访者的内心;最后,记者要进行换位思考,让采访对象能够主动参与采访活动。
1、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在实际采访活动中,记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如要不断提供自身的临床发挥能力,如在一些社会大事件的采访中,由于事件的影响力较大,部分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采访手段,尽量减少敏感词汇,以比较委婉的方式转变采访对象的态度;记者还要为采访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参访对象的职业、工作经历、兴趣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采访活动,还要选择好采访问题,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以此让采访对象感受到重视,积极配合采访。
2、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包括采访对象的心理氛围和采访环境的氛围。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采访对象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因此在采访中,记者要改变采访的态度,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来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能够感受到记者的关切,为采访对象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主动接受采访;另外记者也要为受访者提供良好的采访氛围,如对于不愿意暴露隐私的采访对象,可以用马赛克、变音的方式处理采访内容,也可以为采访对象提供比较隐秘的场所进行采访,让采访者能够安心接受采访。
3、选择合适的采访手段
记者要将新闻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融合起来,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做好采访准备工作,应用合适的心理学采访手段及时调整采访对象的受访心理。如针对有心理障碍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运用“强化”的心理手段,通过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来刺激受访者,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不要使用强迫性的词语或行为,可以通过转告真实意图,降低采访者的心理警惕,让采访对象配合记者采访;针对时间较少的采访者,记者可以将一次的采访内容分为两次,与采访对象进行协调,合理安排采访时间,尊重采访对象时间的变动,获得采访者的青睐,能够实现成功采访;针对对媒体有偏见的采访对象,记者要用真诚的态度来打动采访对象,一般应用“情绪激励”的心理暗示方法,以某一个刺激事件来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而引发采访对象的意见,进行采访[4]。
结语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记者要充分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采访对象的心理,选择合适的心理学技巧,转变受访者的态度,让采访对象主动接受采访。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才能够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参考文献:
[1]柳娜. 从不合作到合作--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其控制[J]. 采写编, 2015(2):26-27.
[2]王敏. 应用心理学应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J]. 记者摇篮, 2016(7):21-22.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保证。该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过的两套专业教材进行比较,通过从第一套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第二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出发,分析并概括了改进教材的主要设想和教材建设的具体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上论述了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关键词 ]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效果
[中图分类号]R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024-03
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 in Medical College
ZHAO Ameng QI Jinling ZHANG Lihong CUI Guangcheng
Mental Health College in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161006,China
[Abstract] Textbook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is the assurance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paper compare two set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 which have been used and generalizes the main ideas and specific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of first set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set.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mpiling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s from both micro and macro point of view, which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of profession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s; Effect
[基金项目] 课题资助: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研究(编号:20121004)。
[作者简介] 赵阿勐(197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通讯作者] 崔光成 (1963-),男,黑龙江宁安人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医学心理学。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教材建设既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一套科学规范的教材是保证专业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门的应用心理学教育业十分重视自身的教材建设工作。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不断涌现,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心理学专业教材,如何有效评价教材应用效果,科学设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体系是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教材建设的特色性是体现教材质量的重要方面,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专业教材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医学院校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只有从高等院校的性质、办学理念、培育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实际出发,才能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在教材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经历了一个从模仿照搬其它类型高校心理学专业教材的单一性、大众化模式到建立一套系统的符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系统性、规范化教材的过程。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生活,要求培养既懂心理学又懂医学的跨学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希望他们能够运用心理学技术解决医学领域乃至更大范围心理与行为问题,鉴于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于2013年出版了第二轮本套教材。齐齐哈尔医学院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方向,开设的专业课均选用了两套教材。本文将根据教材的应用效果来探讨教材选用和改进的方法,力求对今后编写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提供有力的依据。
1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情况回顾分析
1.1第一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使用状况
2012年,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针对过去五年使用的全套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结构、内容、文字和整体设计等方面,并对问题进行了归类整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个别教材缺乏系统性
本套教材中个别教材结构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对知识顺序的安排缺乏内在的逻辑性,有些内容横向和纵向的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尤其是一些重复性基础心理学知识在各个教材中广泛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容易出现厌烦和知识矛盾的现象,也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1.3内容深度、广度不够
本套教材几乎涵盖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所有科目,比较全面,而且每本教材都对本门课程的内容做了介绍,清晰、明了,但很多教材在介绍知识点时,只是提供了知识的框架或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没有对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很多学生都建议可以从广度上增加更多的内容,包括知识点相关内容的介绍,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的加入等,从深度上,可以增加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探讨,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结合点等。
1.4应用性内容较少
心理学发展至今,理论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很多教材注重从理论上对内容加以介绍,甚至出现同一理论在不同教材中多次出现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心理学的不同课堂上重复性地学习相同的知识,应用性没有体现或体现很少,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如社会实践、学生自身实际等可以应用的部分加以探讨[2]。
1.5医学院校特色体现不够明显
本套教材与其他类型学校使用教材区分不是十分明显,除个别教材如生理心理学本身与医学结合比较紧密之外,其他多数教材并没有将心理学课程与医学过多联系,或从医学角度编写相关内容。
2第二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特点
2013年,随着第二轮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陆续出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也进行了教材的更换。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应用心理学专业再一次从师生处获得反馈,对本套教材有了不同的认识。
2.1教材的数量有所增加
本轮教材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加了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员工心理援助教程和性心理学,注重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协调各教材的主编对基础性学科知识的重复性内容进行了知识点分工,有效避免了各个教材之间的知识点重复,有效的节约了教材资源,科学的体现了心理学知识学习的层次性特点。
2.2内容充实、注重学科交叉和医学特色
教材的内容更加新颖、充实,对理论部分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解释,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体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重合;同时,更加注重医学特色,将与各学科有关的医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添加,尤其是贯穿新医学模式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贯穿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使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识人的心理变化规律,数量心身相关心身统一的知识观和学术思想基础,为今后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奠定全面系统的知识基础。
2.3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增加
本套教材中应用性凸显,增加了很多从生活实际和临床搜集的案例,同时增加了一部分课外延伸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发展的空间,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并为学生的课外自学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
2.4配套资料增添教材充实性
全部教材均附有光盘,大部分教材均增加了配套资料,如行为医学编写了《行为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管理心理学编写了配套手册。每本教材都尽量避免与前期教材的重复,增加了拓展学习等内容,体现了通俗性和趣味性。
两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突出医学院校特色,内容新颖、资料翔实,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体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师生对两套教材的评价都很高,均认为是反映应用心理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水准、高水平的全国性规划教材,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
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改进的主要设想
通过对两套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教材的对比效果发现,在今后教材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设想。
3.1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知识、能够在医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应用心理知识和心理学技能服务于社大众,并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实用型心理专业人才。因此,作为特定专业领域的教材,无论从教材数量、教材结构体系、教材的逻辑联系等方面,教材建设都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期真正发挥载体的作用[1]。充分体现应用性和医学教育的特色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目标。
3.2教材建设与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相符合
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在编写、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与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相符合。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教材体系应侧重学术性,将知识系统地体现在教材中,并能够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启发学生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并拓展本土化理论。心理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要注重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更要通过各种形式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部分呈现出来[3]。
3.3更新教学观,指导教材整体方向
教材的好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至关重要,好的教材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教材应该提供一个框架,帮助学习者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资料查询填补知识,提高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增加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4]。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受人以渔”的目标,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4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建设的具体方法
①每本教材中应该合理设计,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在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合理划分结构,突出章节中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层面上,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从情感层面上,教材中应该贯穿对心理知识的情感投入,为应用于实践奠定基础;从行为层面上,应用心理学重在应用,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和具体案例,真正对专业学生有所启发,为今后所用[5]。
②每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科研和应用三者相结合。心理学是边缘学科,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材内容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前提,在消化、吸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不断更新,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应用于实践,真正建立教学、科研和应用三位一体模式[6]。
③应用心理学教材编写者的人才结构可以更加合理化,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与教学过程相联系,了解什么样的教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最有帮助的,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可以增加一线教师的比例,从授课实践角度体现心理学教材的应用性[7]。
总之,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需从整体方向、专业发展、培养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体现教材的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
参考文献]
[1] 李重根,袁纳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33-35.
[2] 段青青.对医学类专科学校心理学教材的选用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2012(9):67-68.
[3] 王恩界,张晓明.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材建设分析[J].高教论坛,2012(2):59-61.
[4] 何建.应用技术型高校校本教材建设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0):74-76.
[5] 张吉春,田伟,孟文生.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74-75.
[6] 何志勇.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4(4):19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 危机干预
根据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教育部进行统计,截止2014年7月9日起,中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包含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2014年普通本专科招生699.8万人,在校生2468.1万人,毕业生638.7万人。无疑,目前大学的成长及大学生人数的增长是一个庞大数据,这使得我国在增加教育投入,普及全民教育,以及注重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在庞大的中国高校中,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学校被统一称作“老师”,可是他们的工作又不全是上课和科研,他们看似身份扑朔迷离,却身兼数职,既可能是学生某些课程的老师,又有可能是学生的班主任,更有可能是学生的“好哥们”“好姐们”,这群在大学校园中如此活跃的特殊职业的“老师”,就是高校辅导员。如今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很多关于高校教师职业成长、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从目前高校的实施情况看,还是不太明朗,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定位还不够清晰,较为模糊,他们的专业五花八门,可都被冠以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做的事情有可能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一点关系;另外,如今在这支队伍中,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工作者,面对的90后学生群体是生活在繁华、刺激中“新生代”,由于生活学习的背景不同,对所管理群体的掌控未必能够把握住;另外,他们名为“老师”,但是工资待遇、津贴等和专职教师又相去甚远。因此,在学校中也可能缺少认同感和存在感。在笔者看来,这一群体需要更加清晰的角色定位,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矛盾特点,才能在自己的岗位和工作中找到相应途径和方法,从容应对当前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者
曾经有人给高校辅导员一个万能定位,把高校辅导员放在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同时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1]。笔者也很赞成这种职业定位。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最主要的两支队伍,一支是学生大军,一支是教师队伍;这两支队伍最重要的无疑是做好两个大项目的工作:一项是教学与科研,一项是学生管理工作。一个好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获得新知,或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体悟,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在短暂的45分钟课堂之外,学生有更为广阔的世界和天地,他们有各种各样、形形、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却是课堂所不能规范的,因此,要求在课堂之外,学生迫切需要一位人生导师,不一定需要太多人生阅历,但可以陪伴学生一起成长;人生的“导师”,立足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他们应该善于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体验他们的思想,因而他们能够和学生成为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身份着实奇妙,一方面,在高校辅导员的岗位上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待学生,而要感化号召引导,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人的心理过程的接受和发展中,应该把与学生的情感建设应该放在第一位。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在中国人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报纸、媒体等对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的披露,从幼儿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相关心理课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高校辅导员站在高等学校的第一线,与学生保持最频繁、亲密的接触,应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使自己成为学生较早问题的发现者,把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扼杀在萌芽阶段;当发现学生已经有轻度问题,或者学生的心理困扰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学习,需要高校辅导员启动干预模式,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有效干预者;或者当高校辅导员觉得自身能力已经不足以解决目前学生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主动求助,能够寻找正确途径进行倾诉、发泄或者引导,及时给学生联系学校或外界反应良好的咨询机构及时处理心理问题[2]。
但是,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及时干预虽然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预防比干预更为重要。因此,要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辅导、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剧、心理游戏、特色心理课程(如心理绘画治疗)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而,高校辅导员应该成为这些活动的计划者、统筹者和参与者,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辅导员学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危机干预体制
目前,在全国高校中,有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危机干预体制以促进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高校辅导员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本人,很少有高校把学生与其家庭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学生的很多心理发展与其家庭联系相当紧密。危机干预应该有三级,第一级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部分高校用SCL-90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再进行一次详细的家庭情况调查,这对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而言,可以直接从家庭背景了解具体原因。心理档案的建立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还能针对具体问题开展不同层次的团体辅导、心理剧和心理游戏,甚至对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聘请外校专家,集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现在积极心理学在某些高校比较盛行,也可以把这个课程作为大学的选修课程开展,由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讲授这门课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调用大量辅导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第二级是初级预防机制。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要负责部门,对已经建立的心理档案进行分类,将学生的阳性因子项目返还给高校辅导员,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平时密切注重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通过观察、沟通、交流等活动进行一定转变;对于高阳性因子的学生,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学校每个班级选出一个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健康委员,通过专业的培训后,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进行观察,及时上报相关情况,把心理问题尽量扼杀在初级阶段。第三级是事后干预机制。对于应激事件、天灾、亲人去世等给学生造成较大创伤的,需要进行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这个过程主要是以心理咨询为主,以专业教师为主,高校辅导员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后备力量[3]。
2.打造高校辅导员团队
高校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体制中,是心理咨询的后备队伍,这支队伍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进行一定培训,加强辅导员参考心理咨询师的力度,学习高校辅导员用心理学的方法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足够的观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及时的处理能力及对学生心理健康长足发展的引导能力。而辅导员这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专业五花八门,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方面能力。因而,需要在辅导员后期培训过程中,增加辅导员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若是学校条件不太允许“走出去”,就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学校内部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真正让辅导员队伍在心理学专业领域有所发展[4]。
另外,不要把辅导员作为单独个体,应该全力打造一支专业的、有力量的、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结合各个学院、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共同特点,结合学校的辅导员平台,使用网络平台的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工作园区及辅导员工作站作为载体,加强辅导员队伍之间的交流学习。为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需要推荐优秀的辅导员去在职学习、攻读高校辅导员博士学位,另外,真正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及职称晋级制度。总之,对于这支队伍,要以后期打造为主,保障利益为主,才能使其逐渐壮大。
参考文献:
[1]于小慧.做一名合格的引领者――加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园地.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教育阶段;应用意义;效果
1引言
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受到关注。小学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渐将心理学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但是,由于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有限,大多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使得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个体思维之间存在相应的差异,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心理学研究力度,实现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并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2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能够及时帮助小学生消除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及时发现其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设计,确保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而优化课堂效率,降低教师的日常教学难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难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能够引导教师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通和引导,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小学是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儿童学校教育的起点,这个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小学生德智体美同步发展。同时,借助适当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效果分析
(1)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提高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教师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和对小学生的影响。其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体,将心理学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体特点,选择小学生能够接收和认可的教育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小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1]。
(2)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小学生更愿意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并及时将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向老师和家长进行反映,使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明确的认知,进而对其进行引导。目前,心理学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对比较缺失,这也是现今儿童问题较为普遍的根源。比如,教师将心理学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具有初步的认知后,面对课业和生活中的困扰,更容易去寻求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有效防止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3)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小学生处于人生和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世界的认知比较模糊,心理问题较多。教师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能够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心理学知识进行应用,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性,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心智不成熟,使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真谛和内涵,进而为其构建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
(4)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及时疏导,促进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很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教师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能够让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心理学知识,对家庭关系和学校关系具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的与家长或者老师进行沟通,而不是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所措。其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减少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使其处于一个良性的成长和学习状态下[2]。
(5)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受年龄和心理的限制,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将心理学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能够让小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有效避免来自外部的伤害,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近年来,网络上普遍出现虐童案、绑架案和小学生案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教育的缺失。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从而使其受到的外部伤害降到最低。
4结语
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都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我国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缺失进行弥补。明确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借鉴外国的先进教学经验,创建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普及,最大程度避免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提高小学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范淑杰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城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目标;职业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58-02
职业指导指相关社会组织帮助个体依据自身的身心特点,结合社会需要选择最佳职业,并在职业道路上顺利发展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其目的是实现人职匹配[1]。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职业指导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学校所重视。近年来,国内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等方面[2-5]。当前职业指导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职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缺乏全面性;缺少个性化指导。因此,本研究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构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
一、职业指导的目标
职业指导的目标是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职业,最终达到人职的最佳匹配。因此,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征,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其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并能够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和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社会实践,有能力为个人与社会机构提供心理学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培养目标决定了心理学专业学生需在工作中应对两种要求:运用程序化的手段高效率地解决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针对个别特殊性表现,要有敏锐的专业鉴别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来应对新的、特殊的问题。其中,前者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后者则是对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的要求[6]。
二、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
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最终达到人职的最佳匹配,围绕这一目标,职业指导应从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两方面来展开。
(一)自我认知
在自我认知方面,职业个性、气质特点、能力以及价值观是职业指导过程中重点考虑的方面。自我认知首先从职业个性开始,霍兰德认为应根据个性来选择相应的职业,如研究型的人更适合与物打交道的工作,如实验员、工程师等;气质类型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类型,如胆汁质的大学生适合从事开拓性的职业;多血质的大学生可以考虑困难性、灵活性较大的工作;黏液质的大学生更适合条理性要求高的职业;抑郁质的大学生适合较为细致、需要细心观察的职业[7]。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外向的大学生开朗、活泼,适合从事社交性的工作;内向的大学生安静、谨慎,适合从事稳定性的工作。因此职业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应重视职业性格的塑造[8]。能力也是职业指导重点考虑的方面,了解自己的能力特点、能力水平以及优劣势能力,选择与能力相适宜的职业,有助于个体在相应的岗位上做出成就。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二)职业探索
1.确定职业目标定位
职业目标以学科培养目标和特点为依据,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目前来说,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
第一,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心理辅导员以及婴幼儿发展指导教师。这是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的复杂性,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明显增多,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的心理问题也在与日俱增。因此对心理学的专业人才的需要也相应增多。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在陆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需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此外,经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婴幼儿早期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将对其后期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所以这也需要大批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第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测评与开发。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测评、人员选拔和训练等已真正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员工援助计划(EAP)日益受到重视。可以说,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具发展前景。
第三,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日益显示其独特优势。目前,很多社会上的职业咨询机构中的咨询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教育,致使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受到质疑。这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培养和职业指导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个内容。另外,诸如医院、司法部门、营销机构等也日趋重视心理学人才的输入。因此在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这些职业信息也应纳入指导内容中。
2.积累职业知识,拓展职业技能
在确定好职业目标之后,职业知识技能的累积就是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积累职业知识和技能与职业目标相结合。比如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应熟练掌握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针对学生较强的学科,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从事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掌握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同时还要掌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
3.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指了解职业世界,包括岗位职责、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职业政策对大学生有独特的影响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规划。职业政策指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大学生通过职业政策指导了解国家劳动人事制度,了解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了解行业发展前景等。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政策引导和咨询,可以帮助他们纠正择业误区,较快树立专业意识,顺利实现学生角色转型。
三、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
(一)授课法
学院开设职业指导课,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向学生介绍职业政策、职业观念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体的实施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大一时,职业指导教师应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专业毕业流向等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初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以确定自己今后学习、工作的具体努力方向;大二大三期间,教师的工作应着重落实在指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就业和创业做准备上;大四时教师则以教授择业、就业和创业等实用战术为主,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或升学,并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
(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辅导
作为学校的专业辅导机构,也要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除了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外,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讨、自我分析。引导他们通过自评、他评、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职业指导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兴趣、职业个性等特征。同时,还应引导利用周围的线索来了解自我,可以通过师生的评价,以更加客观、准确、全面的方式认识自己。
(三)开展讲座
学校应定期举办一些职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知识。若条件允许,可邀请人力资源专家、毕业校友等人士来校为学生举办就业与创业辅导讲座;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做专题讲座,介绍自己职业生涯和职业规划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邀请人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我国人事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职场情景模拟
创设一些有代表性的职场情景,引导大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了解这一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等。最常见的职场情景模拟是角色扮演法,该方法是美国精神病学家Moreno于1960年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即使人暂时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的要求方式和态度处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9]。比如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职场布局格式,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角色去体会这一职业,以便在现实中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在目前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所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对于本科专业学生来讲,实践技能是其关键素质[10]。因此在专业建设中都要把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如就心理学专业而言,义务心理咨询活动、精神病院见习、监狱见习、教学实习等活动均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确实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柳君芳.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基本内涵[J].北京成人教育,2000(1):15-16.
[2]叶一舵.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4-38.
[3]王鲁黔.谈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J].高教论坛,2006(2):23.
[4]杨松.试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5(3):37-40.
[5]李进,朱丽娜.试论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经济与社会发展[J].2006(4):217-219.
[6]蒋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型培养模式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40-43.
[7]王晓钧.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5(6):51-53.